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点(精选6篇)
1.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篇一
一、环境中生物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
首先是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操作上初中只要求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和使用低倍镜观察,因此很多时候会忽略高倍镜的使用。其实为了区分粗、细准焦螺旋时,可以适当地讲述高倍镜的使用,从而为高中掌握高倍镜的使用奠定好理论基础。
其次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无论初中还是高中,这个知识点需要学生是成为一项技能一样去掌握,并且理清实验变量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平行重复原则、随机原则,初中必须尝试实践,高中才可上升到真正去实践。
再次是对生物生命现象的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当中简单讲述,这其实就是教材之间的一种对接。因此,初中尤其要把这部分内容讲透,这部分内容分散在初中的七上和七下这两册书上,所以最后应构建到一个知识体系中。高中教材主要侧重细胞这个生命结构层次,主要掌握细胞的组成物质以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初中要衔接好,还需要与生物多样性中的分类相结合,至少要讲清楚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细胞结构间的差异,完全可以提一下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再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两者的最根本区别,当然不忘强调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还需讲清楚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关于细胞的分裂,虽然初中不需要学生了解姐妹染色单体,但为了到高中能更好地认识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初中教学中如果出现图示关于分裂前、后以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时一定不能出错。关于细胞的分化,与高中衔接方面主要是认识分化后的形态功能不同的一些细胞,如红细胞、神经细胞等,了解分化后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了解分化形成了组织。
此外,关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植物没有系统层次,这两个知识点在高中也都会涉及到。关于藻类植物中的蓝藻,由于蓝藻又属于原核生物这个特殊的身份,在初中授课中如提到应慎重。
二、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这部分初中内容涉及的实验较多,与高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也有一定衔接。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通过一些探究实验来引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产物,并简单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为高中进一步剖析光反应和暗反应奠定基础。在认识呼吸系统的基础上,呼吸作用除了要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之外还要强调主要场所在线粒体,是“动力工厂”,这里的“主要”两字不能忽视,因为高中教材会涉及到有的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还需强调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热能和ATP中化学能的用途。当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初中也是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所以也要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但不要太深,分清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可,同时简单了解一些应用以及影响条件,如弄清楚以下一些问题:低温下蔬菜、水果的储存时间更长,其主要原因是什么?人们常在清晨到公园去锻炼身体,但专家说清晨的空气并非最佳,这如何解释等等。在初中这两个内容还要与蒸腾作用相区分,从而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以及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的平衡,做好与高中的物质循环———碳循环的衔接。
此外,这部分内容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食物链,分别与高中内容中的质壁分离、酶的作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都有一定的衔接。
三、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
这部分内容中关于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点在高中是个难点,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这部分内容也很困难,所以需要老师的提炼。首先理清这些概念:遗传、性状、相对性状、DNA、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种、杂交、遗传病、变异、转基因、进化,其中尤其分清DNA、基因和染色体三者间的关系。关于“等位基因”这个概念可以直接补充,因为教材有这样一句话:“生物的每种性状通常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教材还配有图,所以提一下学生容易接受。关于“基因型”和“表现型”,初中教材没有提,而是以“基因组成”和“表现性状”来阐明,考虑到此章节学生接触的新名词较多,可遵从教材。关于“杂种”“自交”等概念教材也没提,则视学生掌握情况去衔接。
其次,需掌握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提炼出以下几组亲本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组合类型:DD(高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dd(矮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Dd(高茎)×dd(矮茎)、Dd(高茎)×DD(高茎),学生需掌握其遗传图解,从而触类旁通。关于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遗传只需以色盲和血友病为例了解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即可,关键让学生了解的是人类性别的决定。变异方面了解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以及变异的意义即可。进化方面主要围绕进化的证据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讲,为高中提升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作好铺垫。
四、其他内容
在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环境与健康这些内容中,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点相对简单易懂,较易衔接,主要还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高中的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调节这几个知识点的衔接。
其中,运动系统衔接的内容不多,而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以及之前讲到的呼吸系统是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神经调节依靠神经系统,初中两者都要掌握,尤其是以膝跳反射为例的反射弧不仅要学生了解其五个部分,还要了解兴奋在反射弧的传递方向,虽然不要求知道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突触”这个结构,但至少要从图式上埋下伏笔。激素调节依靠内分泌系统,阐明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以及对应的作用和失调可能引起的疾病外,几个难点也要剖析清楚,如与外分泌腺的区别,尤其胰腺是消化腺,而其中的胰岛又是内分泌腺。免疫系统主要做好三道防线的衔接,能区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认识一些名词:病原体、抗原、抗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一句话概括,初中的知识是铺垫,是深入浅出,从而与高中知识点形成更好的衔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2013版).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4—5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初中生物学如何构建知识框架 篇二
皮亚杰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作业,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知识框架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它避免了表层学习容易遗忘的现象,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很容易在相关框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物学概念是建构良好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因此,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并能熟练应用十分重要。
那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生物学概念呢?我觉得从生物学事实着手是一个好的途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观察测量就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可从生物学事实引入,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帮助学生找出某类生物学事实的总体特征和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如学习“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引入,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不同?”学生很容易比较出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不同,这时教师可告诉他们“青蛙的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学生在这些生物学事实的支撑下,自己就会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变态发育”的定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时,教师再加以补充并总结:“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这样的发育叫变态发育。”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
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事实知之甚少,这样教师就要在课堂中通过某些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根据具体情况,展现生物学事实有多种方式。(1)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生物学事实展示出来。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视频,使一些生物学事实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影片“动物的伪装”。影片将森林中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各种小动物,如叶尾壁虎、刚果地衣螳螂、尺蠖、舟蛾、蜥蜴等直观呈现出来。通过观看影片,学生犹如置身于森林之中,感受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概念。(2)
利用实验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时,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实验,学生就能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3)
利用图片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图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来。
当然,展示生物学事实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实物模型、野外调查、做游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方式。
建立生物学概念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及时借助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多种联系把这些内容连接成网,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知识引导他们概括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如以下一个概念图:
它能把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联系起来,促使教师更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把生物学概念和各种生物学事实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遇到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时,就会自觉地从脑海中搜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后,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自发调整思路。在认识和学习新内容时,学生会灵活运用所学习的概念进行有条理、综合性的思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扩展,获取新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既善于发散思维,又能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会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这样就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了思维的空间范围,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3.高二生物必修三重点知识点 篇三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重力) 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向光生长素多生长的快,背光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生长素浓度:A=B
抑制生长,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
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可对照课本P50的图理解)。
第5 / 9页
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分布部位:主要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原因:单侧光、重力)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主动运输)
非极性运输:韧皮部
生理作用特点: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表现:①敏感程度:根>茎>芽②发育程度:幼嫩>衰老
8、赤霉素: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
脱落酸:①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②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 ③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细胞分裂素:①合成部位: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0
4.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篇四
一个突触后膜上可能连接多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当一种前膜传递过来的递质使这个细胞兴奋的时候,也可能同时接受抑制作用递质。
举例: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一些神经细胞兴奋状态。假如机体希望抑制这种激动状态,可能通过另外的反射路径释放抑制性递质,来控制这种情绪反应。
假如抑制递质缺少,可能引起疾病---比如帕金森综合征,因为体内多巴胺这种抑制递质含量减少,患者会发生不由自主地震颤而不能停止。
2狼在捕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这句话是错的。为什么?
我认为狼在捕食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虽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但实际上在完成某个反射活动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3人手被针刺后,会不由自主地迅速缩回来。完成这个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存在于__________。使手缩回来地效应器是_________
因为是不自主收缩,所以是非条件反射,故神经中枢在脊髓,而效应器是手部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泪液汗液消化液是否属于体液?
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等,但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另;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因为它们与外界相通。
5人体血液PH值过低或过高时会引起什么疾病吗?
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正常的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一旦紊乱,生物体就会呈现各种病的症状。
6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膝跳反射还有吗?针刺足部有感觉吗?
脊椎是低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一些低级的生理活动比如膝跳反射还可以将信号传导大脑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胸部以下的脊椎还可以控制膝跳反射但因为无法将疼痛等信息传递到脑部所以针刺足部没有感觉.
7能总结一些激素病:如甲亢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呆小症由于生长激素,还有哪些?能归纳一下,有简便的记忆方法吗?
1.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缓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2.甲状腺激素:过多患甲亢;幼年分泌不足患呆小症(食物中缺碘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一大脖子病)
3.胰岛素:分泌不足患糖尿病
8高中生物中经常提到下丘脑哪些涉及到了它?和垂体怎样区分?
下丘脑的功能的包括:调节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调节体温;调节体内水的平衡四;无机盐的调节下丘脑能分泌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垂体能分泌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促激素。
9胰岛素的分泌仅受下丘脑的神经调节。
错误显而易见,胰岛素的分泌最主要受控于血糖浓度。另外胰高血糖素等可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所以胰岛素的分泌由神经和体液来共同调节。
10胰岛素分泌增多会使人体增加产热吗?
会,因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11为什么下丘脑和血糖调节有关,如何起作用的?
下丘脑有是人体重要的神经中枢,如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盐调节中枢等都在下丘脑。
12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先对抗原摄取和处理,使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再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这些“处理”和“呈递”到底是怎么样的过程,可以尽量详细地告诉我吗?
5.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篇五
1. 设计教学目标之前需要完成的三个步骤
1.1 深析课程标准, 找出对应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将初中生物课程内容分为了十个一级主题, 每个一级主题包括若干二级主题及其具体内容和活动建议;将生物课程目标分为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并对学习目标的各水平要求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初中知识中的50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精选和重表述,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知识内容的相关重要概念。
1.2 整合教学素材, 定位教学重点。
教学素材的整合不仅仅包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学案教案的设计及教学道具准备, 更重要的是结合课标进行重要知识的筛选和整合。课标是国家制定的该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低要求, 在我国“一标多本”的教育环境下, 要求我们注重教材分析与课标分析的结合, 突出教学重点, 特别要重视新课标中学习目标对应的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
1.3 分析学生起点, 确定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 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 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3]学情分析包括学生认知特点分析和学生先备知识分析。学生认知特点分析包括学生年龄构成、思维特点、认知基础和教师应对学生相应认知特点的方法等;学生先备知识包括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和他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前学科知识构成等。
2. 教学目标的正确表述方法
准确阐释教学目标是实施“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和保证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基本前提。[4]大多数一线教师在书写教学目标时都是参考的行为目标表述法。行为目标的表述法目前教育界普遍采用的是马杰的ABCD法, 即行为主体 (audience) 、行为动词 (behavior) 、行为条件 (conditions) 和表现程度 (degree) 。[5]
2.1 行为主体。
前文已经提到, 教学目标表述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站在被培养者 (学生) 的角度来写, 切勿出现“使学生”、“鼓励学生”等字眼。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在课后准确无误地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
另外, 在表述教学目标时, 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不写, 此时默认为全体学生。如:
√ (学生能够) 结合光合作用示意图独立写出完整的光合作用反应式。
2.2 行为动词。
在新课标的附录2中明确列出了“课程内容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并写出了它们分别对应三维目标中的什么水平, 这就是教学目标落地于课标的关键点。如:
×掌握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科学史的学习, 学生能够完整无误地描述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3 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指的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景下表现行为。[1]具体而言, 可分为使用工具或辅助手段、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和完成行为的情景四部分。[6]如: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尝试五分钟内完成数据处理。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合理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活动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4 行为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通常是规定行为在熟练性、精确性、准确性、完整性等方面的标准。[1]通常涉及三个方面:准确、速度和质量。比如说“举例说出三个”、“完全正确”、“独立”等。如:
√学生能够结合光合作用示意图独立写出完整的光合作用反应式。
√学生能够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后举例说出两个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依据,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向指南。[6]因而要求一线教师要做到严格按照课标要求、重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进而设计出可实施的完整且正确的教学目标, 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从而能高效地指导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张迎春, 汪忠.生物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经纬, 2003:295, 301-303.
6.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篇六
一、知识问题化、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授课时将课本主要知识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转化为与生活较为贴近的问题,知识问题化、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置问题,然后将问题情境化。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也要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己要学会学习,主动学习。
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植物在接受光和作用时的过程时有哪些环节?”设置为问题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授课时可以将这一问题引入课堂,然后将问题情境化(将提出来的问题与学生的较为贴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体的呼吸作用有些许的相似性,将两者相对比与联系。学生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人体的呼吸作用相结合就会将知识消化得更加的透彻。
二、将课本新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研究中表明,学生如果在上第一节新课时对新课的兴趣比较浓厚,那么到最后对新课的掌握一定是非常好的。然而,对新课无兴趣,不知如何学习的学生,不仅仅是本节课时学习得不好,甚至对整个学科的学习都会有影响。所以我们将课本中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在新课程开始之前,教师能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来将课本内容引入,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关于“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这一课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这样开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都见过鸡和鸡蛋,但是,到底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呢?”学生们的兴趣就会被这一问题给深深的吸引,然而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必须与课本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就会主动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来谈这一问题,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还将课本知识牢记于心中。
三、在实验操作中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生物教学中,学生们会比较多的接触到一些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课程,有的学生不愿意动手,有的学生怕动手,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来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实验技能与技巧。但是,如果问题创设的没有针对性,就很难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了来。在实验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将知识扩充,要求学生对上一轮实验进行改进,并且要求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并说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论用什么溶剂才能将色素提取出来,并且对人体无害、耗药少。在这一实验中,学生不仅仅学会如何使用溶剂,还学会了其中的反应原理,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验证试验,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设计实验、得到结论、验证结论、最后得出结论。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设置课外话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在新课题的基础上引入课外知识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课外知识是无限的,然而课外知识往往与课本知识有一定的差距,教师有必要将知识引入,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设置课外话题,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运用到学习之中,将两者结合,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加的准确、牢固。
例如:在“植物地上的茎叶的生长和地下的根的生长的关系、母鸡下蛋的数量与使用的事物以及光照之间的关系、怎样制作动物标本”等等问题都可以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然而这些实践性的问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也会见到较大的成效。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趣味知识题09-14
初中生物地理知识点总结06-17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2010-03
高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9-29
中考生物重点知识复习提纲09-10
初中生物生物圈教案10-07
初中生物讲座07-24
怎么学习初中生物07-27
初中生物教案免费07-29
初中生物教辅推荐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