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精选18篇)
1.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一
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新技巧及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能减少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而且对血管刺激小,不易脱出血管,不影响患者肢体关节小幅度活动,尤其能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近年来静脉留置针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反复但多次静脉穿刺,既造成病人的痛苦,又易使浅表静脉受到破坏,使得以后的静脉穿刺更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2.穿刺新技巧
2.1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对血管的总体要求是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首选前臂掌侧静脉,婴幼儿可选择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等较粗直的血管;外周循环不良、大面积烧伤病人宜选择股静脉或颈外静脉;长期卧床及老年病人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对于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应选择粗大静脉输入。
2.2穿刺新技巧
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在穿刺部位上方6cm处扎止血带,常规消毒后。传统握拳法易影响穿刺者的操作灵活性,且由于手背皮肤高度紧张,压迫血管时官腔瘪陷,进针后易穿破血管。在临床中背隆掌空杯状手法和握指法更有利于静脉穿刺的成功。嘱病人手部自然放松,手腕下垂,除拇指外四指并拢向掌心面,使手背部隆起,如握空杯状。而操作者用自己的左手握于手背的掌指关节处,形成握手状,这样不仅克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更易于穿刺成功。
穿刺前应排尽肝素帽内的气体,转动蝴蝶形翼片,检查针芯是否不易于退出。一般主张采用针头在静脉正上方斜行快速穿刺法,左手拇指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针柄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30度-45度角直刺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10度左右,顺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3-0.5cm,接着边送软管边退针芯,在这一关键步骤中应注意速度宜慢,且操作者的右手小指将病人手背皮肤绷紧,同时,拇指和食指将外套管向前移动缓慢送进静脉血管内,直至全部送入静脉内,针芯完全拔出。但值得注意的是外套管不应送得太进,松拳后,由于皮肤松弛易导致软管打折而导致输液停止。
3.护理
3.1妥善固定套管针
透明膜外用弹力绷带缠绕,可防止透明膜卷边,每次输注前检查留置针是否在位及通畅情况。想病人讲解自我保护的方法:置管期间可适当活动,但不可剧烈活动,穿刺部位注意防水,固定的透明膜卷边或污染时要找护士及时更换。
3.2合理选择封管液及掌握封管技术
有报道指出,在推注封管药液时,采用连续、不间断、脉冲式的边推边退的方法,使肝素帽内产生回旋窝使肝素帽内充满封管液,充分抗凝。缓慢拔出针头,同时将留置针的塑料锁推上,使之达到正压封管。再者,静脉炎与封管剂量和注入速度有关,封管液剂量太少则不能冲净套管针内药液,可引起局部血液凝集,用力过猛会使血管内部压力骤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局部血管疼痛、红肿等,每次输液结束后封管一次。
3.3严格无菌操作,预防静脉炎
在使用留置针前评估输液治疗方案的输液过程、速度、药液的性质,评估病人的血管条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流程,静脉留置针穿刺时消毒应在8cm以上,并2次反复相反方向消毒,力求“一针见血”,用无菌敷贴紧贴皮肤固定好,留置时间以3天为宜,若输液不畅,冲管有阻力时立即拔除。另外,留置输液期间,规范和加强护理管理,及时进行观察,可有效消除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输液质量。
3.4做好健康教育
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将输液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取得配合。输液期间,将远端肢体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留置期间保持穿刺局部清洁干燥;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及用力以防静脉回流受阻;不要压迫穿刺血管;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敷贴;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如有红肿、硬结、疼痛等不适时,及时通知护士立即拔除;一旦发生静脉炎,可局部热敷或用25%硫酸镁湿敷,如有渗漏立即拔针,更换穿刺部位。
4.小结
静脉留置针现已被临床普遍应用,其使用技术已日趋完善,看送管退针[2]这一操作是关键。合理选择静脉、正确输入药液、选择恰当的封管液、提高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管理及健康教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优点,既减轻病人的痛苦,又提高工作效率。
2.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小儿,下肢内踝,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护理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护理操作, 留置针是减少血管穿刺次数, 避免输液创伤, 减少输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下肢内踝大隐静脉因其位置表浅、静脉粗、充盈性好等优点, 成为临床穿刺留置静脉针常选择的部位[1], 不过由于小儿依从性差, 或部分患儿大隐静脉较复杂, 导致穿刺困难, 影响穿刺成功率。本文选择内踝不同部位大隐静脉作为穿刺点, 探讨如何提高内踝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以及相关的护理对策,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均选择内踝大隐静脉作为穿刺点留置静脉针。病因:小儿肺炎93例, 小儿腹泻45例, 哮喘重度发作25例, 重症肺炎15例, 高热惊厥13例, 病毒性脑炎5例, 急性喉炎4例。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试验组男57例, 女43例, 年龄1岁~5岁, 平均年龄 (3.1±0.5) 岁;对照组男55例, 女45例, 年龄8个月~6岁, 平均年龄 (3.2±0.3) 岁。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穿刺用材料封闭式静脉留置针 (Y形, 型号:16~24G) 由美国BD公司提供, 敷贴选用3M公司生产, 肝素帽, 一次性注射器。
1.2.2操作方法抽调4名技术纯熟、心理素质好的资深主管护师组成实施小组, 均选择下肢内踝大隐静脉作为穿刺点。 (1) 穿刺前准备。选用24G、Y形留置针, 排尽头皮针内气体, 将留置针肝素帽垂直向上, 头皮针针尖斜刺入肝素帽, 0.9%氯化钠溶液缓慢推注至充盈肝素帽, 之后将头皮针慢慢刺入留置针内, 旋紧小帽。 (2) 患儿准备。在排空留置针的同时, 取患儿坐姿或竖立1 min, 以确保大隐静脉处于充盈状态。 (3) 穿刺操作。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做环形消毒, 消毒范围大概为8 cm×10 cm。取下留置针针套, 右手持针, 左手握紧足部并绷紧皮肤, 确保足部呈足下垂状。对照组采取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即将内踝下方大隐静脉可触摸 (可见) 部位最低处作为穿刺点, 一般在示指消毒后轻轻触及内踝前方大隐静脉处皮肤即可触及充盈且富有弹性的血管。自穿刺点, 进针角度保持向上20°~30°直刺血管, 见回血后压低针头, 用右手示指和中指固定针尾, 拇指向前推送软管, 注意推动软管应缓慢且保持水平状。固定时, 选用输液贴铺垫在针尾下面, 目的是避免过硬的针尾针翼长时间压红皮肤引起新的疼痛或损伤。另外在选用大敷贴固定留置针, 用透气胶布在针尾处及穿刺点处各缠绕1周, 避免透明敷贴容易出现卷边、移位等, 注意注明穿刺时间。
试验组选择内踝上方大隐静脉最凸处 (或能触摸到的最凸处) 作为穿刺点, 进针角度保持向上≥45°。穿刺方法同对照组, 即单手 (右手) 送管法, 穿刺见回血后再进1 mm~2 mm, 再观察有无回血, 如有回血证明穿刺成功, 此时保持左手不动, 右手示指顶住外套管底部不动, 拇指与示指夹住针芯逐渐退出, 直至针尖完全退回软管。穿刺完成后固定方法同对照组, 均注明穿刺日期、时间。2组若未并发静脉炎, 一般以3 d~5 d作为常规留置时间, 敷贴每周更换2~3次, 如污染严重则及时更换。
1.3观察指标评价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首次见回血和≥2次见回血及留置针留置时间等情况。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见回血情况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和首次穿刺见回血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2次穿刺见回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下肢内踝上方大隐静脉最凸显处≥45°角度穿刺成功率更有保证。见表1。
2.2 2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静脉针留置时间为 (3.1±0.5) d, 对照组为 (3.0±0.7) d, 2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t=1.473, P>0.05) 。2组均顺利完成输液, 无感染事件发生。
3讨论
3.1内踝大隐静脉穿刺的价值分析大隐静脉系全身最长的浅静脉, 且内踝前方大隐静脉位置表浅, 充盈性好。另外大隐静脉位置固定, 几乎固定于内踝前10 mm~15 mm位置, 容易触摸到。对于血管复杂的危重症患儿, 大隐静脉穿刺能为抢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2]。近年来, 随着对大隐静脉解剖研究的深入, 护理人员对大隐静脉穿刺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得到提升, 有力地推动了大隐静脉穿刺操作的推广应用。
不过有报道, 内踝不同部位大隐静脉穿刺对于穿刺成功率有着一定的影响[3]。内踝部大隐静脉沿内踝呈弧形走向且不平直并与水平面有较大夹角, 这使得其穿刺不同于身体其他部位穿刺, 对穿刺部位选择比较苛刻。本研究选择内踝上方大隐静脉最凸处或能触摸到的最凸处作为穿刺点, 且送针角度保证≥45°, 这样处理有效规避了内踝部弧度对送针的影响, 且更好地实现了沿静脉走向顺利穿刺和送管的目的, 进而提高了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4]。本研究显示, 2组均基于内踝大隐静脉穿刺留置静脉针,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首次见回血率和留置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证明内踝大隐静脉穿刺疗效值得肯定。不过试验组在≥2次见回血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 原因或是对照组穿刺角度未能很好地解决内踝弧度问题, 导致针尖穿破血管或者贴住血管壁, 造成送管困难, 引起第2, 3次无回血。
3.2内踝大隐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护理无论是内踝上方穿刺还是下方穿刺, 均是经临床实践证实有效的穿刺方法, 不过均离不开穿刺过程中的良好护理, 特别是对于小儿患者而言, 有效的穿刺护理对确保穿刺一次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一是在实施留置针操作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做好解释工作, 取得患儿信任;二是操作技术要熟练, 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 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三是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性反应等, 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四是静脉针留置期间定期更换敷贴, 保证敷贴干燥、清洁。叮嘱患儿不要随便移动留置针, 以免引起局部损伤。
参考文献
[1]李柳芝.小儿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3) :50-51.
[2]张元芳, 姚文艳, 肖翠萍, 等.婴儿静脉留置针两种穿刺和送管方法效果比较[J].中国临床护理, 2012, 4 (6) :506-507.
[3]张菊霞, 王建成, 田金徽, 等.静脉留置针不同穿刺角度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20) :92-93.
3.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54-01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1临床资料
2006年~2007年我院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100例。病种:新生儿感染18例,新生儿窒息16例,高胆红素血症11例,早产儿16例,小儿肺炎10例,过敏性紫癜8例,腹泻21例。其中:男孩63例,女孩37例。年龄最小1天,最大7岁,平均年龄2.6岁。
2方法
2.1材料采用苏州碧迪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24G静脉留置针,3M透明贴、一次性注射器、可来福接头等。
2.2静脉选择选择粗、直、富有弹性、避开关节及静脉瓣、皮肤不完整处的静脉。头皮静脉可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上肢前臂桡、尺静脉,下肢内踝大隐静脉、足背静脉等,据报导早产儿可选腋下静脉、腹壁静脉。
2.3穿刺头皮备皮范围以6厘米为直径,剃净毛发,用75%酒精擦净毛发,用0.5%碘伏消毒2遍。其它部位也可用2%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或用0.5%碘伏消毒,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5~8厘米。待干,在血管正上方右手持留置针15~30度缓慢直刺血管,见回血压低角度,再进针2~5毫米。右手退针芯,左手将外套管全部推入静脉或余0.5毫米,退出针蕊,贴上敷贴,再将敷贴上的小胶布贴在穿刺处敷贴上。用胶布交叉在针梗处,然后将延长管反折向上贴。为防留置针脱出可用胶布沿针柄处绕头、脚1~2周。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拇指固定并绷紧穿刺点远端皮肤使静脉固定,用右手大拇指指腹推套管。
2.4封管用0.9%生理盐水5~10毫升封管,8小时一次。对没有脑出血、出血性疾病、先心、高凝血状态的患儿,用每毫升5~25单位的肝素钠盐水封管,是安全的,可减少堵管的发生。封管时用稀肝素钠盐水2~3毫升,头皮针斜面在肝素帽内均匀缓慢地推入1.5~2毫升,左手同步将小夹子夹在延长管前端与留置针柄交接处,余0.5毫升边退边推全部,拔出头皮针完成封管至次日输液。一般肝素帽及头皮针的容量为0.6毫升,以2~3毫升封管液进行封管,已能有效地冲尽留置针内残留的药物。
2.5留置时间时间短增加穿刺痛苦,造成留置针资源浪费,增加患儿家庭经济负担。美国护理学会将保留时间规定为3~5天,国内有文献报导,只要没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以的,留置9天则静脉炎发生的机会多,一般不可取。敷贴一般每周更换2~3次,如有污染、出汗、气泡等及时更换。
3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3.1穿刺失败主要原因是患儿血管情况及操作人经验。一般选择血管不能太细,以免针尖进入血管,导管送入困难,应选择平直、弹性好的血管,穿刺前松动针蕊,避免针蕊和套管粘连。进针时速度宜慢,回血后再进针2~5毫米,保证软管也进入静脉。退出针蕊时,速度不宜过快,用力不宜过猛。
3.2留置针脱落及局部渗漏为防止脱落,穿刺后可用长胶布固定针尾,头部可用胶布环形固定,备皮要剃干净,敷贴不要贴在头发上。手背足部可用纱布、弹力绷带,棉布垫等保护。输液时应加强巡视,若局部肿胀、渗漏应及时拔除。
3.3阻管封管方法不正确,穿刺部位过度活动,回血多未及时处理,输液时未及时推注肝素稀释液或生理盐水,推注的抗凝液量不足,推注速度太快等都可以发生阻管。因此封管液要达到2~3毫升,推注速度要慢,边推边退针并慢慢拔出针头,使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防止回血现象,避免堵管发生。
3.4静脉炎常见有机械性、化学性、细菌性静脉炎。所以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先输刺激性、高浓度的药物,再输非刺激的药物。或输入刺激性药物后,可先用0.9%生理盐水5~10毫升冲管,再推注稀肝素钠液封管。穿刺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应停止输液,立即拔除留置针,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湿敷。皮肤发红或坏死用喜疗妥软膏和百多帮软膏交替擦拭。
3.5血栓多发生在血流缓慢且血量丰富的静脉窦附近,或高凝状态的患儿。应避免在静脉窦附近输液,不要过度活动,以免增加静脉内压力。高凝状态的患儿,用肝素封管时量要充分,一旦发生套管堵塞,应重新穿刺,不可强行挤压套管或加大输液压力,将凝固部分的血液压回血管内,以防造成栓塞。
4护理体会
①使用静脉留置针,保留了一条静脉开放通路,保证了危重病儿的合理用药时间。②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延长了静脉的穿刺间隔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病儿浅表静脉的破坏,有效的保护了静脉,同时也减轻了病儿的痛苦。③减少穿刺局部的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留置针的套管由先进的塑料材料制成,管壁光华平整,且在血温下有很好的柔韧性,与穿刺点的血管壁紧密衔接,因此,不易刺穿血管壁而引起渗漏,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④使静脉输液更加方便,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张金珠,吴丽珍.静脉留置针在小儿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论坛,2008,6(3):111-112.
[2]王立华,徐玉华.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巧和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报,2008,29(4).
4.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四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6.32.181
[摘要] 目的 探讨单手送管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价值。方法 方便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400例,小儿入院后疾病类型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00 例(接受单手送管)和对照组200例(接受双手送管)。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③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结果 ①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分别为(2例、1例、1例、1例、1例)、(7例、6例、8例、9例、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分别为(5.3±0.4)d、(3.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双手送管相比,单手送管可以减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并发症的发生,对延长置管时间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单手送管;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
[中图分类号] R7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1(b)-0181-03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在临床中使用广泛。小儿静脉细、管壁薄、弹性差,采取静脉留置针不仅可以减轻小儿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还能减轻护士工作量。留置针在减少护士工作量的同时,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等。有学者指出并发症的发生与送管方法及技巧密切相关[1]。目前临床上静脉留置针根据置管方法可以分为单手送管法和双手送管法。因此该文拟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400例该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探讨单手送管和双手送管的疗效差异。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收集该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小儿,小儿入院后疾病类型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等。分为:研究组(接受单手送管)和对照组(接受双手送管)。研究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6.4±6.3)岁、男性89例、女性111例、(6.6±6.5)岁、男性95例、女性105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
①患者外周静脉完整。②家属知情同意、配合研究者。
1.3 排除标准
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血液系统疾病者。③恶性肿瘤者。
1.4 留置针穿刺方法
1.4.1 对照组 头皮静脉备皮,四肢静脉扎止血带。由一名护士固定患儿。消毒皮肤,旋转松动留置针护套并取下,Y 型软管座旋转至留置针的左侧。左手拇指、食指呈C字,无名指、中指、小拇指呈E字,绷紧皮肤,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使针尖斜面向上,呈15~30°进针,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1 mm。助手绷紧血管下方的皮肤。护士右手固定针芯,边退针芯边用左手拇指食指指腹捏住 Y 型软管座向前推送套管,至针芯全部退出[2]。
1.4.2 研究组 准备工作同对照组,将 Y 型软管座旋转至留置针左侧。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使针尖斜面向上,呈15~30°进针,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1 mm。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指尖在 Y 型软管座与留置针的夹角处向前推送套管,食指、中指退出针芯3 mm,将带针芯留置针全部送入血管内,左手拇指固定留置针,右手将针芯全部抽出,贴无菌透明敷料贴[3]。
1.5 留置针并发症的护理
1.5.1 静脉炎 ①静脉炎好发于每日输液量大,输液种类多的患儿中。对于此类患儿,护士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如抗菌药物、高浓度氯化钾输入后采取低浓度液体输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对于输液量>500 mL的患儿,要把握好输液速度,避免快速输液对血管壁造成的冲击损伤。②对于血管的选择,要考虑一下几点:弹性好、管径粗、远离关节的?o脉;避免选择靠近关节的静脉;从血管远端选择穿刺点。③执行穿刺前,执行无菌技术,保证一针见血。④液体配置完毕,立刻使用,输液期间,抬高肢体,利于血液回流。⑤发现静脉红肿、硬结时,立刻拔管,给予硫酸镁热敷,饮食中给予新鲜水果、蔬菜、喝银杏水,可以改善微循环,提高血管抗氧化能力。
1.5.2 感染 主要与护士静脉留置针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关。医院应该定期指导护士进行培训,学习理论知识。此外对于营养状况差的患儿,应该加强营养,调整饮食结构,增强体质。留置针使用前检查有效期限。
1.5.3 液体渗漏 进针角度小、固定不牢等因素有关。针对上述症状,护士应该选择合适进针角度,妥善固定导管,穿刺后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液体渗漏,皮下组织有无肿胀。
1.5.4 导管堵塞 与封管液种类、用量、患儿基础血管情况、置管时间等有关。针对这一现象,护士要脉冲式正压封管,套管针留置 4~6 d,避免肢体下垂。
1.5.5 皮下血肿 选择走向直、弹性好、回流通畅的血管,把握好进针角度。
1.6 观察指标
对比①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②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③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
1.7 统计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取SPSS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静脉穿刺部位(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分别为(2例、1例、1例、1例、1例)、(7例、6例、8例、9例、7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对比
研究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置管时间分别为(5.3±0.4)d、(3.1±0.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讨论
静脉输液是护士护理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静脉输液中约有35%~55%的患者曾经发生过静脉炎[4]。静脉炎发生后不仅给患者增加身体上的痛苦,还为护士造成额外的工作负担。该研究中该文对小儿采取留置针护理方法,静脉留置针生物相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还可节约护士工作量。但是留置针穿刺时难免会遇到穿刺失败、并发症等问题。主要与护士穿刺时心里压力、技术水平、光线、血管基础状态等因素有关[5]。
该研究中对研究组操作时采取单手送管方法。有学者指出单手送管可以很高紧绷皮肤,减少助手按压皮肤时引起皮肤出现皱褶。而且回血时左手绷紧固定皮肤不动,不仅能固定肢体,还能保持血管平直,见回血后稍退针芯,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6]。还有学者指出针芯支撑下不仅能据血管走行调整进针方向,还避免外套管扭曲,提高穿刺成功率[7]。发生静脉炎后,护士可以采取以下护理措施:①硫酸镁湿敷封闭于渗漏处或采取湿毛巾进行湿热敷。②红光照射加硫酸镁湿敷。③取鲜芦荟洗净,用小刀刮去表皮,将芦荟汁滴在病变局部。总之静脉炎的护理方法较多,主要目的为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避免有??伤性护理措施[8]。该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分别为(2例、1例、1例、1例、1例)、(7例、6例、8例、9例、7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丹等[9]学者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一文中所提到的168例患者采用单手送管方法发生并发症(皮下血肿13例、液体渗漏8例、套管堵塞5例、局部静脉炎6例、9例患者穿刺部位轻微感染)相一致。可以看出单手送管方法能明显减少输液中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静脉输液是儿科护士护理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静脉输液中约有35%~55%的新生儿曾经发生过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导管堵塞及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引起小儿留置针相关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较多,如置入技术、穿刺部位、型号、材质、留置时间及输入药物等。该研究中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在护理中根据小儿不同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全面合理的静脉治疗安全管理制度,减轻小儿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10]。同样有学者对小儿采取单手送管和传统送管,结果发现研究组在静脉炎、留置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11-12]。
因此,该文认为与双手送管相比,单手送管可以减少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并发症的发生,对延长置管时间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春燕.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3(32):319-320.[2] 张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6(11中旬刊):11-13.[3] 胡洁容.静脉留置针的护理新进展[J].全科护理,2015,7(10):2605-2606
[4] 廖春萍,肖秀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6(5):104-105.[5] 冷蓉,欧艳凌,蓝杏好,等.使用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3,34(26):5521-5522
5.静脉留置针的流程 篇五
留置针通常用于小于1周的输液
(一)护理目标
正确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
(二)操作重点步骤 1. 2. 严格遵循查对制度,安全注射及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评估病人的病情,治疗,用药及外周血管情况。
静脉选择的原则:选择四肢静脉,头皮静脉中粗,直,血流量丰富的血管,避开静脉瓣及关节部位,成年人不建议下肢静脉输液。
3.穿此前的准备
(1)用物准备:1治疗车上层,静脉留置针,肝素帽,透明敷料,封管液,皮肤消毒用物,手套,手消毒液,胶布,止血带等2治疗车下层为 污染收集小桶,3治疗车旁为锐器收集盒。
(2)护士准备:着装整齐,评估病情及血管,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3)病人准备:排空大小便,取舒适体位,保暖。4. 选择血管
5.消毒穿刺局部皮肤,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8cm.6.输液器连接套管针,排气,摆放稳妥,扎止血带。
7.松动套管针套管,右手拇指,食指持针翼,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肝素帽,拇指和环指360°转动针芯。
8.在消毒范围内1 /2或2/3处,夹紧双翼以15°—30°角进针。9. 回血后压低角度5°一15°再进0.2cm.10. 退针芯,并用食指和中指固定,另一手退针芯0.5-1cm,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11.出针芯,左手拇指,食指固定两翼,右手将针芯全部拔出。12.松开止血带,打开输液器调节器。
13.固定:透明敷料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延长管与穿刺血管呈U型固定,注意Y型接口勿压迫穿刺血管,粘贴透明敷料要采用无张力方法。14.冲封管
(1)冲封管目的:预防药物间 的配伍禁忌,防止血液回流造成赌赛,保持通常的静脉输液通道(2)冲管
①冲管液:生理盐水,成年人,不限水盐病人,生理盐水5-10ml。儿科病人或限制水盐的病人,生理盐水3-5ml。
②冲管时机:输注两种配伍禁忌药物之间,停止输液后每隔6-8小时冲管1次 ③冲封管的方法:脉冲式冲管。(3)封管
①封管液的种类:生理盐水或稀释肝素
②封管方法:正压封管,将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脉冲式封管后余0.5ml封管液边推注边拔针。
15.严密观察留置针有无脱出,断裂,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及时处理置管相关并发症。16.病人的健康教育
(1)留置期间病人穿刺侧手臂可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用力过度,以防回血堵管。(2)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3)更衣时,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
6.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篇六
一、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留置针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
其优点有: 1)减轻痛苦; 2)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3)保证合理用药时间,有利于抢救患者; 4)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二、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流程
1、穿刺前的准备:
①清洗双手。
②备齐用物:
型号合适的留置针、透明敷贴、棉签、2%碘酊、75%酒精、胶布。
(注意: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检查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型号,套管与针芯是否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③备好输液的药液,连接一次性输液器,排尽空气备用。④选择准备穿刺的血管: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
(注意: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
⑤安抚患者工作:
2、静脉留置针穿刺步骤
1)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应>8cm,并反复2次消毒。嘱患者握拳 松动针芯.穿刺前为什么要转动针芯?(1)软管是经过微波处理后导管壁变薄,呈圆锥形.(2)导管的材质不变, 在穿刺皮肤与组织时更为容易、顺利,不易劈叉,减少耗损,减少痛苦。
(3)处理后, 软管与针芯紧密粘合.因此穿刺前一定要转动针芯,以便送管或拔针芯顺利,确保穿刺成功。选择粗、直,避开关节及静脉瓣,血流丰富的血管。
2)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指和示指持针翼使针尖斜面向上,于静脉的上方与皮肤呈15°~30°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约15°继续进针1~2mm,松开止血带,退针芯1~2mm至外套管内,固定针芯慢慢将套管送入静脉内,防止外套管弯曲折断和损伤血管,观察周围无渗漏后拔出针芯,3、妥善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于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2cm处,从左向右将贴膜与皮肤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帖在皮肤上。拉紧进针部位松弛的皮肤,使静脉留置针固定更加牢固,为了便于每日换输液器,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
4、正确封管 1)常用封管液
肝素盐水: 10~100单位/毫升
保留时间
持续12小时
用量
5ml 生理盐水: 保留时间
持续8小时
用量
5~10ml 2)封管的技术
A、封管时应缓慢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入过快,用力过猛可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
B、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了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头。
C、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针内,避免凝血堵管。
输液过程中液体输入不畅时,应用注射器抽取肝素封管液2~3ml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小凝血块挤入血循环而发生栓塞。
三、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1、做好健康教育
静脉置管前,护士应告诉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说明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是决定输液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观察局部反应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3、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每周至少2次,并盖以透明的无菌敷贴,用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的纸胶布固定。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
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1、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病人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皮下血肿
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认真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3、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4、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
5、静脉炎
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长期输液病人,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应慢,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6、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五、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1、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且每周需更换透明敷料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由内向外作圆周状消毒,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针眼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主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立即拔除。
2、穿刺留置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一般来说,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因为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会导致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一般以3~5d为宜,不超过7d,太长可导致留置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
4、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5、留置针封管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套管的长度,选择适量封管液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淤血斑;鼻腔、齿龈有无出血。
6、保护好留置针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血液回流阻塞,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动脉置管的护理
一.穿刺径路
(1)桡动脉:病人腕部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穿刺点位于手掌横纹上1~2cm的动脉搏动处。(2)肱动脉:病人上肢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穿刺点位于肘横纹上方的动脉搏动处。(3)股动脉:病人仰卧,下肢伸直稍外展,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的动脉搏动处。
二、步骤(以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插管为例)
(1)桡动脉穿刺插管:通常选用左手。将病人的手和前臂固定在木板上,手腕下垫纱布卷,使手腕背屈60°。术者的左手中指触及桡动脉,在桡骨茎突近端定位,示指在其远端轻轻牵拉,穿刺点在两手指间。常规消毒皮肤、铺巾,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术者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对准中指触及的桡动脉方向,在接近动脉时才刺入动脉。如有血液从针尾涌出,即可插入导引钢丝;如无血液流出,可徐徐退针,直至有血液涌出,表示穿刺成功。插入导引钢丝时应无阻力,若有阻力不可插入,否则将穿透动脉进入软组织内。最后,经导引钢丝插入塑料导管,并固定导管,即可测压。
(2)股动脉穿刺插管: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处触及股动脉搏动,用左手示指、中指放在动脉搏动表面,示指与中指分开,穿刺点选在两手指间。常规消毒皮肤、铺巾及局部麻醉,右手持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其余同桡动脉穿刺插管术
三.注意事项
1、动脉穿刺术仅于需动脉采血检查及动脉冲击性注射疗法时使用。
2、穿刺点应选择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3、拔针后局部用纱布或棉球压迫止血,压迫后仍出血不止者,则需加压包扎至完全止血,以防形成血肿。
4、置管时间不宜超过4d,以防发生导管源性感染。
5、留置的导管应采用肝素液持续冲洗(速度为3ml/h,肝素浓度为2u/ml),以保证管道通畅,避免局部血栓形成和远端栓塞。
四.临床应用特点
a利于有创动脉血压的连续监测 动脉穿刺置管后,经换能器连接心电监护仪,可连续监测动脉血压,以便进行循环功能监测,判断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为重症患儿及大手术患儿的抢救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资料。
b有利于快速抽取动脉血标本 先心病患儿术后循环功能较弱,血管充盈度差,抽取血标本难度大。尤其是使用呼吸机期间的血气分析检测,要求快速及时。留置动脉测压管后可以直接从三通处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避免因反复抽取动脉血而损伤血管,以及穿刺不成功而耽搁检查时间。
c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动脉留置针管腔为软针,且穿刺点与血管壁紧密衔接,不易使液体外渗,对血管壁刺激性小,易于留置。从而避免经常穿刺或患儿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又能减轻监护室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五.护理
保持管道通畅,连接正确 注意各管道连接正确、衔接紧密,防止漏液;封管要严密,避免回血。若有回血应及时用等渗生理盐水或5~12.5U/ml肝素盐水稀释液2~3ml注入导管,每1~2h冲管1次。每次冲管前均应先回抽,检查是否通畅、有无血块,如回抽受阻切不可用力推,应调整位置后将血块抽出,再推注盐水,否则易将小血块推入血管,形成血栓。操作过程中严防气泡进入动脉内;写明标识,做好交班,切不可经动脉输液。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术后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感染,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从三通处抽血标本时应以5%碘伏消毒接头后方可抽血标本;保持留置管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注意有无红肿、渗液、出血等情况,若出现周围皮肤潮红或有脓性渗出时,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若患儿有不明原因的寒战、发热时,应及时从导管内抽血进行血培养检查。为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我科采用一次性无菌贴膜,其能与皮肤紧密相贴保持置管口无菌,便于观察穿刺口情况。24h应更换贴膜1次,若贴膜不粘或污染时应随时更换。
妥善固定,避免移动 穿刺成功后,将针柄及延长管固定于皮肤上,插管侧肢体用夹板固定、制动。以桡动脉为例说明固定方法如下:用宽绷带将小夹板固定于手腕部关 节处,再用绑手带经手掌下从夹板中间穿过固定于床旁,松紧度以不影响患儿血循环为宜。经常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并做好交班。
留置时间及拔针技巧 一般留置3~5天为宜,最长不超过7天,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患着生命体征平稳、血气正常,不需要常规检测循环功能,抽取血标本后,可拔除动脉置管。拔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先抽出回血1ml,观察留置管通畅后,推注肝素盐水1~2ml,彻底消毒后,先用创可贴紧贴于针眼处,然后将消毒好的小橡皮塞(或无菌硬纸球)按压于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留置针,以长20cm,宽1cm的长胶布固定,加压15~30min。
7.两种静脉留置针穿刺手法的比较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我院内科对153例慢性病和危重病人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 其中男82例, 女71例;平均年龄67岁;脑出血22例, 急性心肌梗死18例, 心功能不全32例, 慢性支气管炎45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36例。随机将153例病人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68例。
1.2 方法
1.2.1 穿刺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穿刺手法进行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进行操作。所有操作均由专人进行, 所选穿刺血管为四肢浅静脉且均为第一次穿刺。
1.2.2 用物准备
美国生产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3M透明敷贴、棉签、安尔碘、输液胶贴, 备好输液的药液、一次性输液器, 连接输液器并排尽空气, 检查并打开留置针, 然后再将输液管针头直插入留置针管的肝素帽内, 再次排尽空气, 这样可防止进针后留置针管内有空气。
1.2.3 穿刺血管的选择
选择粗、直、弹性好、位置易固定的静脉血管, 避免选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及硬化、受伤的静脉血管。如有血栓性静脉炎则血管穿刺不易成功, 即使成功了也不易通畅。另外, 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1]。
1.2.4 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
均由专人操作。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 先旋转松动并取下留置针外套管, 调整针尖斜面朝上, 左手固定绷紧皮肤, 右手以拇指和食指紧持针柄, 对照组以15°~20°[2]角刺入皮肤后穿入静脉, 进针速度宜慢, 从套管内观察回血情况, 套管内有回血或有落空感后, 再将针沿皮肤平行进针少许, 右手拇指指腹置于“Y”型部, 食指位于针翼前方, 中指位于针翼下方, 食指、中指共同后退针芯与拇指前推“Y”型部, 边送套管边退针芯, 将软管缓慢全部送入血管[3]。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固定留置针。观察组采用左手拇指和其他四指固定穿刺部位并绷紧皮肤, 大拇指活动自如。右手以拇指和食指紧持针柄, 针尖斜面与皮肤呈45°进针, 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改为15°~30°穿入血管, 见回血或有落空感后, 不再进针, 右手拇指和食指固定住针芯将针尾稍抬起, 左手拇指推静脉留置针“Y”型部, 将套管沿血管走向缓慢送入血管, 边送针管边推注药液, 确定液体通畅后右手拇指和食指将针芯完全退出, 覆盖无菌敷贴, 固定留置针, 注明穿刺置管时间。
1.2.5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疼痛反应。
1.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疼痛减轻
对照组以15°~20°刺入皮肤, 根据穿刺方向上力的分解, 按照物理学的合力分解原理, 进针时有效穿刺力小, 尤其对于结缔组织致密且较厚的病人穿刺较费力, 因此病人疼痛感很强。观察组进针角度增大, 作用于皮肤45°的有效穿刺力比20°的有效穿刺力大1.06倍, 进针容易穿透皮肤和血管, 而且进针角度增大, 针头斜面接触皮肤的面积小, 机械性刺激皮内神经末梢少, 达不到动作电位阈值[4], 使进针区域疼痛轻甚至无痛。
3.2 穿刺成功率高
对照组按传统的方法, 静脉穿刺见回血进入少许, 目的是防止针头脱出血管外, 但是如果按传统方法处理静脉留置针有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进行留置针穿刺时, 因留置针头较头皮针的相应型号要粗且锋利, 见回血再进易将血管刺破, 造成穿刺失败[5]; 而退针芯后再送套管, 易造成退针芯过多套管内无支撑易造成送管打折;对照组用传统的送管方法, 单手前后同时用力, 要求用力方向、用力均衡、保持针芯方向不变, 对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法, 操作者左手始终固定穿刺部位, 当针头进入血管见回血时不再进针, 右手固定针芯不动, 左手大拇指轻微送管, 力量容易掌握。因软管套不会刺破血管, 同时边送针管边推注药液[6], 推注药液对套管有一定的冲击力, 使管套容易送入, 提高了套管针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曾柳芳.静脉留置针在急诊患者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17 (1) :263.
[2]余爱珍.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7.
[3]黄梅.刘金芝枝.王爱荣.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22) :121.
[4]姚泰.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98-299.
[5]包菊梅.浅静脉留置针送管方法探讨[J].全科护理, 2009, 7 (3C) :768-769.
8.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八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穿刺 蚓状血管
建立静脉通路对于年老体弱,经常住院的内科患者来说极为重要,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严重,能找到一根粗直血管几乎很难,剩下的只有弯曲如蚓状的血管,用普通的钢针极容易刺破,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科应用新型方法采用留置針穿刺蚓状血管,对259例急诊内科老年患者进行蚓状血管穿刺,对穿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2年6月对259例老年患者的蚓状血管使用留置针穿刺。年龄65~85岁,其中男148例,女111例。
用品与准备:①用品:皮肤消毒液,小号静脉留置针,一次性3M贴。②血管的选择:因老年患者相对粗直的血管由于长期输液已遭到破坏,因此选择那些弯曲度不大活动性大的蚓状血管即可,并且血管的横截面积要大于针尖斜面的面积。
穿刺方法:取出留置针,连接输液器头皮针,排净空气。转动针芯松动外套管,使针翼与外套管不在同一侧,取下针尖保护套。左手拇指与食指绷紧需穿刺的血管,两手指固定血管两端,使蚓状血管拉直。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位针翼,穿刺点在消毒范围内以15°~30°进针,进针速度[1]要慢,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1cm,左手固定针套管,右手将针芯退出0.1cm,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血管,右手拇指食指将套管针送进0.2cm,再将针芯后退0.2,再将套管针送入0.2,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抽出针芯,再将软管完全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解器,用3M贴固定导管针。
注意事项:所选择的血管横截面的直径一定要大于针尖斜面的长轴。选用活动性大,但弯曲程度小的蚓状血管。穿刺时一定要用左手拇指与食指绷紧且固定血管上下两端,使蚓状血管变直且固定。送管时要分多次,少进少推少退,且莫急于求成,造成软管突出或留置针的纲针穿破血管。
结 果
259例患者中,静脉留置针穿刺一次性成功为247例,成功率为95%,取得较好的效果。
讨 论
静脉留置针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传统留置针穿刺方法穿刺老年患者血管失败的原因是老年人由于长期输液血管破坏严重,相对粗直的血管极少,血管活动度又大。我科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的改进如用左手绷紧血管克服了蚓状血管弯曲的弱点,用手指固定血管两端,克服了血管活动性大的弱点,分多次进针送管即防止了针头刺破血管也防止了操作过程中软管脱出,为血管基础差的老年患者赢得了抢救机会,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强了穿刺者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9.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 篇九
静脉留置针(Venous Retention Needls)又称套管针,1964年由美国B-D公司生产,其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在欧美国家普及使用。
优点:
保护血管(静脉留置针外套管柔韧性大,不易损伤血管壁而引起外渗,其渗漏率非常低)
减轻病人痛苦(静脉留置针减少了病人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损伤小,有效的保护血管。减少了静脉血栓的形成及对血管的破坏)感觉舒适 合理用药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护理质量
型号选择:在满足病人输液治疗前提下,选择最小型号,最短的套管针。一般成人输液用18—20G,儿童用22—24G,输血宜用16G。
选择血管: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避开静脉瓣和关节。消毒皮肤: 消毒范围为8*8cm。
扎止血带:消毒范围上方10cm,不宜过紧,不宜超过2分钟。
固定: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透明敷贴无张力横行固定,双手大鱼际肌向穿刺点两侧轻压敷贴10~20s,可通过热传导增加敷贴粘性,减少卷边、中间起皱褶。U型固定延长管,肝素帽固定在穿刺点上方,可减少留置针回血、堵管等置管并发症,延长置管时间。肝素帽置于敷贴上缘0•5~1cm固定(封管后肝素帽高于针头的前端),与血管平行,便于连接输液头皮针、封管,不压迫静脉。不宜将肝素帽固定于敷贴表面,以减少局部摩擦,增加牢固性,亦不宜贴于皮肤上过高位置,以免延长管成角折叠影响通畅度,同时不利于病人保护。
封管与护理
1、目的:将残留的刺激性药液冲入血流,避免刺激局部血管保持静脉通畅;避免下次连接输液时软管头端血液凝固,造成堵塞。
2、正压封管方法:边推注药液边退针的方法拔出注射针头。
3、封管液体:
等渗盐水:5-10ml,6-8小时冲管一次。
稀释肝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0-100单位(一般用1.25万u/支加入生理盐水500mL,冰箱0℃~4℃保存有效时间24h),用量2-5ml。抗凝作用持续12小时以上。不宜使用肝素病人,不能用肝素封管。
4、正确冲、封管步骤:
何时封管?输液结束、外出检查。
冲管方法—脉冲法: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造成小漩涡,使生理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漩涡,有利于把导管内的残留药物冲洗干净(冲洗液的最少量应为导管和附加装置容量的2倍)。方法一:消毒肝素帽,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推注封管液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推注速度﹥拔针速度,关闭小夹子,关闭小夹子时,不要触及导管内侧 方法二:推注封管液剩0.5-1ml时,先关小夹子,再拔针头。
注意: 封管时,要将肝素帽抬高30-45°,不可将肝素帽和针头放在同一水平上推注
(成功的封管:拔出封管针后留置针前端即针尖有一个水滴)。
封管方式:SAS(H): S 生理盐水→A 给药→S生理盐水 或H 稀释肝素液。冲管时间: 输液前、后; 两种药物输注之间。(特别是高粘滞药物或血液后)
留置时间 :INS建议留置3-4天,即72-96小时。输刺激性药留置时间较短,非刺激性药时间较长。96小时后即使针头局部无红肿,患者无自觉症状也不能再保留。对输液穿刺困难、生命垂危的病人可酌情处理。
注意事项
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3、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如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静脉留置针避免保留于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4、留置套管针,对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5、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此时应拔出静脉留置针,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6、贴膜内应保持无菌。手不可触及贴膜内面。贴膜如有潮湿、卷边、污染等现象立即更换。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1、发热反应:最常见。与输入液体和加入药物质量有关;输液器具的污染;配液加药操作中的污染;静脉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也可直接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引入静脉;环境空气的污染;输液速度过快。
预防及处理:加强责任心,严格检查药物及用具;改进安瓿的割据与消毒;改进加药的习惯进针方法;加强加药注射器使用的管理,严格执行一人一具,不得重复使用;避免液体输入操作污染;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静脉增加的污染,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遵医嘱用药;严重发热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如仍需继续输液,则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2、急性肺水肿:输入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老年人代谢缓慢,机体调节机能差;外伤、恐惧、疼痛等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及作用延长;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输液过快;脑垂体后叶素作用引起急性左心衰致肺水肿。
预防及处理:注意调节输液速度;经常巡视输液病人;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病情允许取端坐位,两腿下垂,50%--70%酒精湿化的氧气吸入;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酌情给予强心剂、利尿剂。
3、静脉炎:无菌操作不严;输入药液过酸过碱;输入高渗液体;由于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各种输液微粒等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输液速度和药液浓度的影响;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静脉炎分级:0级:局部不适感,无其他异常;1级:静脉周围有硬结,可有压痛,但无血管痛;2级:不仅局部不适,而且穿刺点发红,滴速加快时出现血管痛;3级:穿刺点发红,并扩延5cm左右;4级:穿刺局部明显不适,输液速度突然减慢,穿刺点皮肤发红扩展5cm以上;5级:除具有4级症状以外,还在拔针时,针尖可见脓汁。
预防及处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及补液;输入非生理PH值药液时,适当加入缓冲剂;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和输注速度;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加强营养;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留置针。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根据情况局部进行处理,如热敷、硫酸镁湿热敷、中药外敷等。
4、空气栓塞
5、血栓栓塞
6、疼痛
7、败血症
8、神经损伤
9、静脉穿刺失败
10、药液外渗性损伤
11、导管阻塞
12、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日常维护
用药结束后可轻轻按摩四肢末梢血管和轻搓手背、足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婴幼儿可用干净小毛巾或宽松棉布袜子包套在留置针外,减轻家长担心患儿睡觉时翻身留置针有摩擦滑出的心理负担,冬天又起到保暖作用;留置针在头部时,哺乳、睡觉避免朝针侧;留置针在下肢时,抱孩子时一手穿过双垮把脚分开,睡时双腿间置小衣服、小软垫分开两脚,避免踢到留置针;告知年长儿留置针留置肢体避免过度活动,诱导婴幼儿留置针留置肢体减少拍打,避免过久站立或爬行;穿脱衣裤时先穿留置针侧肢体、先脱无留置针侧肢体;留置针留置肢体不下水。
影响留置时间的因素
穿刺部位
对于可下床活动的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而外周静脉比较薄,肌层活动相对较少,靠壁的血管更替较慢,加上使用留置针时局部的包扎和制动,使静脉血流变慢,给血小板沉淀的机会,促进血栓形成,导致留置针堵塞。留置针最好选用肘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等大静脉。操作因素
操作中软管进入静脉太短,肢体活动较剧可引起液体自穿刺点缓慢溢出,引起炎症反应,大大缩短了留置时间。型号不符,临床上应选用较粗的静脉和较细的静脉留置针,这样套管部分与血管之间有一定量的血液边流,可减少套管与血管内壁接触的机会。
穿刺部位:避开关节处,牢固固定敷料,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套管针来回移动,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均会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关节处穿刺者输液时置针肢体易取外展位,可使液体滴入顺利,延长留置时间。
避免化学刺激,消毒时碘酒、酒精不宜过多,且要待干后穿刺,以免碘酒、酒精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刺激,以致短期内出现穿刺周围皮肤的红、肿、硬结。病人自身因素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者高龄、肥胖、吸烟及既往有血栓形成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活动: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当患者不活动或活动较少时,使血流变慢或淤滞,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降低,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而活动方法不当,使有留置针的肢体处于下垂姿势,因重力作用造成血管堵塞。而不得不拔管而缩短留置时间。
输入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
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高渗液如20%的甘露醇、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能量合剂及缩血管药物等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静脉炎,缩短留置时间,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的中间输入,如需药物持续维持血压的患者,应每隔2-3小时将升压药液体与不含升压药的液体交换一次。封管方法不当
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护理工作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封管液的种类:生理盐水和肝素无论哪种进行冲管,对导管的通畅没有影响。但是应该提示不要用别的封管液,以免引起过敏反应。活塞夹闭部位
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时被夹闭管腔内失去液体静压作用,当夹闭延长管远段时,因液体空间相对较大,延长管的弹性面积相应加大,使血管内压力大于延长管内压,从而使回血率增加,相应堵管率增加,致留置时间降低。做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自护能力 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病人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以免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致静脉炎及血流不畅而致套管尖血液凝固,缩短留置时间。
在使用留置针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侧肢体,特别是湿热敷效果最好。热疗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了静脉回流,增加了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无菌操作
10.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 篇十
摘要: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临床资料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做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对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应用 ;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22-01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以其有利于减少长期输液病人痛苦、保护血管、使用方便、减轻护理工作者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3~80岁,保留时间最长5天,最短2天,其余病情稳定,无需继续置管。
1.2穿刺前准备:按照要求操作者衣帽整齐,操作前用肥皂水清洗双手或用消毒剂消毒双手,以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操作中的感染几率。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神志不清醒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解释清楚。用物准备:使用留置针前,首先要对留置针进行检查,看看针头是否有倒钩,套管是否有断裂、开叉等情况,如果有就不能使用。其次,一般成人选用18~20号针头,小儿选用20~22号针头,大量失血或需快速补液时,常常选用16号针头。穿刺血管的选择通常选择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等四肢的浅表静脉进行穿刺。尽量不要使用手掌部静脉,还应该避开关节处及静脉瓣处。严禁在有感染处安置留置针,有皮肤病或开放性伤口患者,也要特别注意,应该避开患病或创口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1]。
1.3穿刺方法: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1~2cm,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左手紧固定穿刺部位血管,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2]。
1.4封管液的选择: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但对于不宜使用肝素钠的病人,限制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生理盐水5~10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h冲管1次肝素钠溶液3~5ml,输完液后冲管,抗凝作用可持续12h以上。
2护理
2.1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做到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2.2再次输液时消毒肝素帽,每日推注5~10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反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2.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2.4并发症的处理
2.4.1静脉炎: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将滴速减慢。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
2.4.2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或局部血管硬化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
2.4.3堵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5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透明敷贴不宜每日更换,应视粘贴膜脱落及污染现象及时更换。
2.6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
3小结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利于配合抢救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治疗、危重及随时抢救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炎和静脉硬化,同时静脉留置针患者可自由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燕勋,黄秀嫦.浅谈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6):84-85
11.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十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98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手术室行妇产科手术152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152人次,其中剖宫产手术130例,子宫肌瘤手术7例,异位妊娠手术9例,卵巢囊肿手术5例,子宫脱垂手术1例。根据所选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2例,年龄19~65岁。
选择静脉:所选静脉均为右臂腕部桡静脉、前臂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静脉弹性好,较粗直。
选择静脉留置针:均采用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II-B型,规格为0.9mm×25mm,22GA×1.00IN,流量33ml/分,其结构由针管护套,留置静脉的外导管及导管座,不锈钢针芯及针座,长导管及三叉连接座,端帽,肝素帽,夹紧板。外导管长2.5cm,内针芯长2.7cm。
操作方法:选好静脉,探明走向及深浅,于穿刺点上方6~8cm处扎止血带,用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2次,打开留置针单包装,取出留置针,旋紧肝素帽,旋松针芯与外导管,并取下针管护套,嘱病人握拳。操作者右手持针座,左手绷紧病人皮肤固定静脉,以30°~45°角在静脉上方快速进入皮下随即降低角度以减轻痛感[1],以5°~10°角近水平位顺静脉方向缓缓进针,见回血后分别采用以下两种置管方法,再松开止血带,病人松开拳头,固定。
观察组:①退出针芯:操作者松开左手来固定导管座,右手持针芯座退出针芯约0.4cm,相当于针芯座插入导管座的后面塑料部分;②调整针芯座退出针芯的同时,针芯座由水平位调整到与皮肤垂直位;③指压和置管左手继续绷紧病人皮肤,右手拇指和指持导管座和针芯座一起沿静脉走向送入导管全部或大部分;④退针左手固定导管座,右手拔出针芯。
对照组:操作者松开左手,持导管座,沿静脉走向送入导管,同时右手持针芯座退出针芯,即边退针芯边置入导管法。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和失败的例数。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讨论
失败原因分析: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根据病情、年龄有不同的方法。对照组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采用边退针芯边置管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发现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较平时的钢针静脉穿刺成功率低,对照组有7例失败。其中4例在置管时,外导管的软管部分前端发生折转,2例针芯穿破血管壁,导管未进入血管,1例因重体力劳动者,皮肤质密度高,置管用力较大,速度过快,刺破了血管壁致液体外渗而失败。对照组方法置管退针都较用力,不易判断置管成功与否。观察组1例失败,因针芯穿破了血管壁。
静脉留置针外导管材料为聚氯乙烯,质地柔软,富有弹性,不易压瘪,一般病人在无针芯的情况下能进入血管内。但遇见皮肤质密度高,穿过皮肤的阻力大于外导管支持的最大限度时,需要用较大的力,此时置管速度慢于退出针芯的速度,若用力不均,易使导管触及或穿破血管壁发生折转。对照组见回血后,松开了左手绷紧的皮肤,血管失去固定使用,使血管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使血管活动性增大,易移位、或弯曲,置管走向发生了与开始准备的血管走向的改变,血管充盈度没有绷紧时明显,小静脉瓣看不出,穿过皮肤的阻力增大,需用力度大,病人痛感增加,这些都易使导管触及血管壁发生穿破或折转,这是对照组置管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常规的静脉穿刺,左手绷紧病人皮肤直至右手进针停止才松开。观察组在见回血后,退出针芯0.4cm,针芯座调整到于皮肤垂直位,右手置入导管及针芯,动作熟练自然,避免了对照组因松开左手绷紧的皮肤之弊端;针芯退到导管内,避免了锋利的针芯尖触及静脉管壁,而且对外导管有支撑作用;加之绷紧的皮肤阻力小,使置管顺利又较安全。
参考文献
12.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十二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体会
静脉留置针因其导管柔软, 易于固定, 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 有效的减少了患儿每日静脉穿刺的痛苦, 而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特别对危重患儿抢救, 留置针的使用, 可有效迅速地使用药物。近年来, 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小儿头皮静脉,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将使用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小儿头皮静脉452例, 其中男295例, 女157例。年龄最小生后1h, 最大为2岁, 平均1.1岁。
1.2 材料
我科采用的是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D 24G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3M透明贴膜。
2 操作
2.1 操作前准备
备齐用物, 评估血管情况。核对床号, 姓名, 做好家属及患儿的心理护理, 将留置针使用的意义详细的告知患儿和家长, 取得信任和合作。将患儿抱至操作台, 再次核对, 输液用液体排气待用。选择血管, 尽量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易于固定的血管。常规选头皮正中静脉、额浅静脉、颞浅静脉等。检查留置针包装、有效期, 打开, 0.5%碘伏消毒肝素帽待干, 一次性注射器抽2m L生理盐水, 连接一次性静脉针头。针头刺入肝素帽, 排尽留置针内空气, 待用。
2.2 操作
患儿取合适卧位, 尽量将贴膜覆盖范围内的头发剃净, 消毒皮肤待干, 准备贴膜。助手固定好患儿, 协助抽回血。操作者先旋转松动针头套管, 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留置针针柄, 左手绷紧皮肤, 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 在血管上方刺入皮肤并缓慢刺入血管, 进针速度应稍慢且平稳, 防止穿破血管壁, 形成皮下血肿。见有回血时, 降低角度, 将留置针沿血管方向前行0.1~0.2cm, 此时针芯停止向前移动, 以免穿透血管。右手持针姿势不变, 左手拇指食指轻柔的将外套管沿血管走向缓慢向前推进, 送入血管。试推生理盐水, 如针头部位不隆起, 则慢慢抽出针芯, 用3M贴膜固定, 在敷贴上注明置管时间。如局部出汗较多, 先擦干汗液, 再用贴膜固定。适当固定肝素帽。必要时, 用长胶布或弹力绷带饶头1圈固定。对躁动患儿可戴头网或手戴手套、袜子, 防止抓脱。戴头网者, 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其留置针夹子处因紧贴头皮, 易造成损伤, 故要将其放置到合适位置, 必要时加小纱布垫隔开[1]。取下注射器, 连接输液装置, 调节输液速度。观察输液情况, 防止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导致循环负荷过重。
2.3 操作后护理
输液时, 合理安排输入药液的顺序, 刺激性液体和黏度大的液体应安排在顺序中间, 宜相互间隔, 且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避免对血管刺激较大引起液体外渗[2]。输液结束后, 5m L注射器抽取2~5m 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封管时夹管部位在靠近透明三通的硬软管结合处[3]。这样可有效的减少血管内的血液倒流至留置针内, 避免凝血堵管。置管期间, 做好全面护理。加强生命体征观察, 特别是体温的观测。穿刺周围皮肤每日用酒精消毒1次。观察穿刺点局部反应: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反应。留置期间, 及时巡视, 床头交接班。
2.4 健康教育
做好患儿和家长的健康教育, 让其了解留置针的一般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在留置期间, 合理保护、加强看护。告诉患儿和家长如发现局部有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 应及时通知护士, 以便及时处理。告知患儿和家长, 通过我们双方的努力, 完全可以预防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 可以让留置针留置时间更长, 以减少患儿的痛苦。
3 结果
452例患儿中, 449例保留3~7d, 其余1例为家长私自拿头网, 将留置针拔出;2例为患儿手套脱出将留置针拔出。无一例发生皮下血肿、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家长满意度提高。
4 讨论
(1) 头皮静脉浅表, 易见, 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 提高了护士的信心、减少了患儿痛苦、增加了家长的信任感, 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达到了护患双赢的效果。 (2) 头皮静脉留置针血栓、静脉炎发生率低[4]。提高了护理质量。 (3) 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 (4) 新穿刺的留置针可先抽血, 再输液, 减少了小儿抽血的痛苦, 家长更能理解、接受。 (5) 头皮静脉留置针易于固定, 当患儿躁动或改变体位时, 头皮静脉留置针不易脱落和损伤血管。 (6) 操作方便, 有效的减少了护患纠纷。而且方便观察输液部位, 及时了解输液情况。 (7) 头皮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长, 有效保护血管, 能保持静脉通畅, 减少液体外渗, 摒弃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输液, 防止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减少了家长因看到患儿穿刺而产生的焦虑和心理压力,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密切了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冯艳丽.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成功率的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7) :41~43.
[2]杜文君, 王海丽.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09 (13) :124.
[3]牟凌.静脉留置针封管夹不同位置对留置效果的影响[J].上海护理, 2010, 10 (1) :53~55.
13.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和护理 篇十三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还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已广泛地用于临床,效果满意。但如果临床操作技术不当及留置后护理不当,可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现将使用后的体会总结如下。
1.穿刺静脉的选择
根据患者自身血管的情况选择穿刺静脉,尽量避免关节活动处、要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无静脉窦的血管穿刺。一般选择上肢的肘部,腕部和下肢的大隐静脉穿刺。休克晚期患者,由于其微循环严重障碍,血管塌陷,肘部血管也无法穿刺,应直接穿刺颈部静脉或股静脉,以免贻误抢救时机。.留置针的选择
根据患者自身血管情况选择留置针的型号,创伤大、出血多则选择粗的留置针,反之则选择小型号的留置针。因为留置针的直径与血管的直径的比例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有关。所以在不影响抢救和治疗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小型号的留置针,以减少留置针对血管壁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穿刺方法
选择好血管,用手指摸清血管深浅及走向。常规消毒皮肤,严格无菌操作,留置针进针角度为15°~30°,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即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送外导管,皮肤外只留2~3mm长导管,这样既不容易折转,也不容易脱管,贴膜固定好套管针,即可输液。
4.护理要点
① 预防感染 每日此处更换无菌贴膜一次,并用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
② 防止堵塞 每日治疗结束后用0.9%生理盐水5 ml冲管,将剩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也可每日治疗结束后用肝素盐水(每毫升盐水含1 000 u肝素)1 ml封管一次。
③ 静脉炎的治疗 每日应仔细的观察穿刺点皮肤及血管走行皮肤的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如出现红、肿、热、痛,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色条索状,则可能提示发生静脉炎。要及时拔针处理,给予硫酸镁纱布湿敷,效果显著,也可以用静脉炎软膏局部涂擦。
④ 药液外渗 如出现药液外渗,应及时拔针处理,特别是药物刺激性强的,以免给患者造成痛苦,及时给予硫酸镁局部封闭或者硫酸镁纱布湿敷。
14.静脉留置针应用注意事项 篇十四
静脉留置针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钢针的替代产品,被广泛采用于临床。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柔软,随血管形状弯曲,对血管刺激性小,可减少液体外渗,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并且使静脉输液更加方便,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通过临床应用,总结出以下应用注意事项。
一、使用前
□ 认真阅读静脉留置针使用说明书,严格掌握应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范围及禁用范围。
适用范围:输液时间长,输液量比较大的患者,老人、儿童、躁动不安的患者、输全血或血液制品,需做糖耐量实验的患者及连续多次采集血标本的患者。
禁用范围:输入发泡剂及刺激性药物,胃肠外营养液,pH值高于5或低于9的液体或药物。以及渗透压过大时禁用。
□ 正确选择穿刺部位
应选择柔软而富有弹性且较直的静脉,成人可选上肢背面或桡侧面的静脉,新生儿和儿童可选择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应避开静脉瓣及肢体关节部位,首选上肢远端部位,再次选择应位于前次穿刺点的近心端。
不宜选择的穿刺部位:关节部位,弹性差的静脉,已有渗漏、静脉炎、感染及血肿发生的部位,静脉曲张的部位,手术同侧肢体及患侧肢体,反复穿刺的部位,应尽量避开在下肢进行穿刺。由于有发生血栓和血栓性静脉炎的风险,下肢静脉不应作为成年人选择血管的常规部位。
□ 正确选择留置针
原则上在满足输液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型号小的留置针,临床实践表明,短而细的静脉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摩擦,降低损伤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延长留置时间。如为休克大出血的患者需快速补充液体,宜选择大号留置针。
二、使用中
□ 严格无菌操作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不间断消毒,面积大于8cm×8cm,按照静脉留置针操作标准进行置管,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膜妥善固定,并注明置管时间。
□ 穿刺部位的护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如发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或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发红,提示有静脉炎发生,应拔除留置针并进行相应处理。输液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输液侧的肢体,减少肢体活动,避免肢体下垂,以免液体外渗及造成回血。输液完毕后,进行正压封管,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不超过72小时。
□ 健康教育
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要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避免穿刺点感染。告知患者穿刺侧肢体可适当活动,但避免用力过度或剧烈活动。输液期间,将穿刺侧肢体上抬与心脏平齐或高于心脏位置,以利于静脉回流,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现象时,立即告知护士,拔除留置针。
阜平县中医医院
15.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十五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留置针,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 它的优点在于保持静脉通畅, 减轻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利于临床用药与紧急抢救。我国从80年代就已开始使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1],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婴幼儿躯体解剖结构精细, 周围静脉、头皮静脉细小, 因操作者穿刺方法不同, 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存在一定的影响。现将我科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0月在我科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治疗的住院患儿450例, 年龄0~3岁, 平均年龄1.2岁, 随机分成传统组220例及改进组230例。
1.2 材料
均选用苏州BD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D-Ⅱ型24号留置针;3M一次性透明敷贴。
1.3 方法
1.3.1 用物准备:
传统组和改进组均准备留置针肝素帽与头皮针、5ml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依次连接。
1.3.2 穿刺前静脉血管选择:
传统组穿刺部位以头部显现浅静脉为主, 血管粗细、充盈度、弹性等均处于随机状态下。改进组采用“一摸、二按、三擦”法互相结合, 快速找到粗大、充盈、弹性好的隐匿血管为穿刺点。
1.4 穿刺方法
传统组:穿刺时右手持留置针, 在选好的静脉点向后移0.3cm左右处近平行刺入皮肤, 随后将针头稍挑起, 沿静脉走向徐徐刺入, 感觉阻力减小有落空感并有回血时, 一手持外套管, 另一手持针芯, 将留置针外套管缓慢向前移动送入静脉。改进组:右手持留置针以60°角进针, 刺入皮肤后立即调整留置针角度与皮肤呈30°角斜刺入血管, 然后以左手固定软管, 右手退出部分针芯, 先推注少量生理盐水确定推注通畅, 针尖前方无肿胀, 确定留置针软管在血管内后, 再快速推注3~5ml生理盐水扩张穿刺部位血管, 最后边推生理盐水边将软管送入血管。
1.5 固定方法
传统组: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 然后用胶布固定延长管。改进组:穿刺患儿常因惧怕、哭泣、反抗而大量出汗, 皮肤湿滑, 使透明敷贴失去黏性无法粘贴, 此时可用无菌纱布擦干穿刺点周围皮肤的汗渍, 并在穿刺点压少量棉球再贴透明敷贴, 然后用一条输液贴穿过留置针针柄下方向上交叉贴于透明敷贴上, 用另外一条输液贴横贴于透明敷贴及穿刺点周围皮肤上, 固定好后用外用头罩或绷带加固。
1.6 评价指标
用带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回抽有回血, 推注通畅无阻力, 连接输液器点滴通畅为成功, 其他为失误。
2 结果
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1。
3 讨论
3.1 改进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改进组选择血管时, 采用3种方法结合寻找粗大、充盈、弹性好的隐匿血管, 即:“一摸”法, 以左手食指指腹轻压皮肤, 根据静脉走向平移, 感觉静脉在皮肤上的“沟痕感”来判断血管;“二按”法,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在前额静脉两侧向中心方向轻轻挤压一下, 促使隐匿血管隆起, 以增加静脉血管的显露, 或用左手食指轻压血管几秒后迅速离开, 利用局部静脉扩张的方法使隐匿血管凸出[2], 确定穿刺部位;“三擦”法, 用75%酒精擦拭患儿头部皮肤, 利用酒精刺激局部皮肤血管扩张的原理, 增加穿刺者对静脉血管在皮肤上的“沟痕感”的感觉, 来判断穿刺部位。这3种方法的结合迅速提高了选定穿刺血管的准确率, 同时直刺法穿刺大大缩短了针尖斜面对皮肤的刺激, 减少了进针与皮肤的机械性损伤面积,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留置针在皮下潜行时间, 减轻了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 并且使留置针软管送入血管的长度明显增加, 减少了脱管现象的发生, 既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又延长了留置针的保留时间。
3.2 改进组的固定方法使脱管率明显低于传统组
改进组采用穿刺点压少量棉球的方法, 可避免针头移位、脱出打折的同时, 固定针头在皮下滑动, 避免了患儿因活动时外套管上翘导致针眼变大渗血。外用两条输液贴加固, 起到支撑作用, 防止针柄压伤皮肤, 又使留置针周围部位皮肤相对稳定利于固定。使用头罩、绷带等加固留置针穿刺部位, 可有效防止患儿抓脱、蹭掉留置针, 起到保护作用。儿科护理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 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婴幼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和固定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 减少了脱管率, 极大地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保障了患儿用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孙艳平, 杨桂涛, 常雁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7) :409-410.
16.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十六
如何提高小儿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减少留置针因穿刺失败造成的浪费,是儿科护理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正确掌握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及护理,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工作中如何提高留置针穿刺技术总结如下。
选择适合的静脉
根据不同的年龄、疾病特点、静脉分布状况、药物性质、药物用量及输液速度来选择穿刺静脉。选择粗、直、弹性好、走行清楚、比较容易固定的血管,同时避开关节、静脉瓣和静脉窦,尽可能从血管的远端开始,但不能选择末梢循環差的血管。年龄小的患儿,宜选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及额角分支等较粗直头皮血管进行穿刺[1]。较大患儿可选用大隐静脉、贵要静脉、手背及肘正中静脉,选择明显及直行的静脉,易于穿刺及保留。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用细、短留置针。因为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轻机械摩擦和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避免或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2]。婴儿一般选择套管较细的24G留置针。
留置针的保存
在常温下保存的留置针,尤其是夏季,随着温度的升高,在穿刺时静脉留置针的软管容易扭曲、打折,从而大大降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卢延军等[3]认为,留置针应放在冰箱冷藏柜(2~8℃)中4~6小时,即可取出使用,务必现用现取能有效避免该问题。
临床穿刺送管方法与技巧
撤针芯送软管法:常规的穿刺方法适用于富有弹性、粗直、血流丰富的静脉。为了提高婴幼儿细小、弯曲、塌陷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陈吉莉等[4]与庞继艾[5]采用撤针芯再送软管法有效避免对血管的损伤。此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成功率高,一人可独立完成。庞继艾[5]强调了操作方法的要点,即左手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最明显处后方2mm处进针。待针进入皮下,调整角度再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平行推进5mm左右,使外套管进入皮下达针梗全长的1/2以上,再退针芯。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绷紧皮肤点与穿刺血管走向在一条直线上,用力方向与操作者进针方向相反呈180°角,右手持留置针外套管使软管保持一直线送入血管内,然后固定。
单手送管法:有资料报道[6~7],在整个穿刺过程中,护士采用单手送管穿刺时,其左手始终绷紧患儿皮肤,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拇指指腹置于Y接口分叉处,食指置于针翼前方,中指放于针翼下方起支撑作用。右手食指与拇指同时用力,食指向外或固定针芯的同时,拇指向内送外套管,注意保持针芯与外套管处于同一水平,避免送管时引起外套管打折或刺破血管壁。单手送管法操作者左手始终固定穿刺部位,有效避免了患儿躁动、针芯摆动刺破血管、留置针滑脱血管的可能,解决了穿刺处皮肤松弛引起的送管困难。该方法要求操作者右手拇指、食指用力要均衡,同步配合。
讨 论
综上所述,留置针的使用打破了以往输液每次穿刺的常规,既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又为抢救急危重患儿赢得了时间,使抢救治疗工作得以有效顺利地进行。大大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使护理人员从繁重的打针输液的治疗工作中解脱出来,而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做好生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使对患者的整体护理得以实现,而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戚红.封闭式留置针在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0,15(2):78-79.
2 庞继艾.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A):39-40.
3 卢延军,王云玲.静脉留置针的低温保存[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62.
4 陈吉莉,朱丽琴.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7,22(1):40-41.
5 庞继艾.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新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2008,24(1):35-36.
6 赖香菊.Y型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无陪护新生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8,22(4):909-910.
17.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 篇十七
【摘 要】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重要的治疗、抢救措施,输液问题成为决定患者安全、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而输液工具的正确选择是保证输液安全和有效的重要一环。国家2014年新实施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要求用静脉留置针代替钢针使用。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的接受率和使用率并不高,所以必须探讨有效的健康宣教方式。本研究通过加强护理干预提高留置针的使用率,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 护理干预 静脉留置针 护理 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改革的推进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的患者和患者家属开始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护理操作,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静脉留置针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各临床科室。静脉留针具有多种优点,比如安全、迅速、患者痛苦少、便于固定给药和降低反复穿刺次数等,而且静脉留针能够为护士节约患者穿刺的操作时间,为临床上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显著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静脉留置针的内涵及价值
静脉留置针又称为套管针,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于1958 年应用于临床,30 年前在欧美国家普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在临床获得应用,这种方法对患者的刺激性小,而且操作简单、便于固定,避免因反复穿刺而给患者造成痛苦和静脉损伤。不仅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护士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并且由于随时都保持静脉管路的通畅,更方便随时用药及抢救,也降低了患者及家属因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心理负担,保证了患者日常输液、输血和抢救需要。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引进,为了更好地将护理行为实施于患者,我院现已将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时,多数患者会因缺乏相关输液方面的知识,会造成回血堵塞、局部感染及针头滑脱等情况的发生,导致静脉留置的失败,堵管发生率较高。静脉留置针一般在体内保留3-5 d,不超过7d,7d后要重新更换留置针和注射部位。如果发现患者的进针处出现红、肿、热、痛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取出留置针,并及时予以患部的热敷治疗。静脉留置镇使用中护理干预措施
3.1 规范的操作流程
(1)规范化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皮肤消毒面积要超过敷料覆盖面积,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逆行侵入血管。
(2)穿刺前消毒:用碘酊、酒精常规消毒,待于后进行穿刺置针;穿刺后消毒:置针成功后,用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及针柄1次,注意避开针眼处,面积同上,自然风干后覆盖贴膜,保证粘贴牢固,减少粘贴与皮肤间的缝隙。拔针
前消毒:掀开粘贴,用75%酒精以同样方法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以无菌敷料覆盖,轻压下拔针,并用胶布固定,留置期间无需更换粘贴。
(3)首次穿刺失败后的留置针勿再使用,穿刺后套管脱出的部分勿再送入血管。
(4)高渗液体输注时,应另开一条静脉通路,减慢输液速度,减少高渗液体的连续输注,加强观察。
3.2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要求从血管远端选择静脉,尽量一次成功,可选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药物对血管的过强刺激。
3.3 套管堵塞的预防与护理
要求选择大直径静脉注射营养液和血液制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每次输液结束后正确封管,若出现堵塞时搞清堵塞原因。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要求在仔细选择具有直走向、弹性高且清晰的血管,尽量避免患者的静脉窦和关节,出现血肿时立刻更换注射位置并行冰敷。静脉留置针脱落与固定不牢、肢体过分活动、外力的牵拉等有关。干预:①消毒后充分待干,穿刺后可先用专用透明敷贴塑形固定针眼处,再用透明胶带固定针翼。②加强巡视,发现敷贴卷边、局部潮湿时及时更换。③将留置针尾端部分回折后固定在皮肤上,减少肢体活动和下垂。④输液完毕封管后,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后套上网袋。
3.4 皮下血肿
留置针刺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预防措施:操作前认真评估血管情况,尽量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及静脉窦处进行穿刺,动作轻、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静脉留置针使用中护理干预的作用分析
4.1 提高了留置针使用例数
由患者的一般资料显示,绝大部分患者为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偏低,自我保健意识差,只利用口头常规宣教,未能达到有效目的,部分患者仍会担心留置针费用高、影响日常活动、易引起静脉炎等原因拒绝使用,通过图文、视频等宣教资料客观、形象地介绍留置针,提高患者对使用留置针的接受率。
4.2 减少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
护理干预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效减少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过程中,并发症直接影响其留置效果和护患之间的争议或纠纷。
4.3 提升了满意度
及时合理的护理干预手段能够满足患者和家属对静脉留置针的知识需求,提高了满意度。有研究报道,利用平板电脑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方式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宣教效果及满意度。
结语
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先进的输液器材摒弃了传统的每日静脉穿刺输液。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不仅能预防、减少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可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并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减少了医患纠纷,并有效提高患者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从而减轻护士工作量。
参考文献
18.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 篇十八
主讲人:护士长
参加人:全体护士
内容: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
一、操作规范
1、用物带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
2、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打开导管针外包装,戴手套。
3、选择血管。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压脉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干。
4、取出导管针,去除针套,转动针心使针头斜面向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注意排尽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
5、针头与皮肤呈15~300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穿刺。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右手固定导管针、左手拔出针心0.5~1cm,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压脉带,嘱患者松拳。
6、抽出针心,用专用敷贴固定导管针,在敷贴上写上患者姓名、留置日期和时间,然后固定肝素帽,取出压脉带。
7、脱手套,再次查对无误后,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滴速并签名。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参考静脉输液法)
8、助患者卧于舒适位置,整理床单位,按皮内注射法处理用物,洗手。
9、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10、封管:当液体输完后进行封管。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
②将抽有封管液(生理盐水和肝素液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
(肝素液的配制浓度:1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250mL生理盐水中,即每毫升含10~100U肝素,用量5mL,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小时,稀释的肝素溶液维持12小时)。
2010年2月22日
主讲人:护士长
参加人:全体护士
③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④用夹子将留置针硅胶管夹好。
11、再次输液。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松开夹子,将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先抽回血,再推注5~10mL生理盐水。
②然后将输液器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打开调节器调节滴速进行再次输液。
③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在完整敷料表面沿导管走向触摸有无触痛。
二、注意事项
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3、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如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静脉留置针避免保留于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的探讨】推荐阅读: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10-22
儿科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12-06
静脉输液穿刺成功技巧08-17
输液留置针的使用说明11-02
留置针护理管理06-25
留置针操作流程10-10
留置针护理常规12-30
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概况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