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精选7篇)
1.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 篇一
古汉语语言现象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古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掌握文言句式却是疏通文意,做好内容理解题和翻译题不可忽略的一步。文言句式分为两部分,即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和固定句式(无乃„与、何以„为、不亦„乎,等等)。
一、倒装句
倒装句(或称为“变式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 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的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主语后置)。在某些含有感叹语气的句子里,为加强语气,就把主语放在谓语的后边,例如: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辞千金》)
(二).宾语前置(这是考查的重点内容)。所谓宾语前置,就是作宾语的成分放在谓语的前面,以示强调。有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 又如:(2008年辽宁卷)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解析:本句中“诸君何事”宾语前置句,“何”是“事”的宾语。译文: 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2.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也要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又如:(2009年天津卷)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解析:本句中“不吾予”是宾语前置句,“吾”是“予”的宾语。译文: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又如:(2009年四川卷)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解析:“不吾继”是宾语前置句,“吾”是“继”的宾语。译文:我们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3.借助“之”“是”等助词,把宾语从动词的后面提到前面。如: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何厌之有?(《烛之武》)译:
(三).定语后置。通常定语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句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定语后置有以下两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又如:(2008年湖北卷)石华、象溪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解析:本句中“陈氏族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幼”是“陈氏族子”的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2.用“者”使定语后置。例如: 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又如:(2009年上海卷)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解析:本句中“里人疾周者”是定语后置句,“疾周”是“里人”的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译文: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用“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此介词结构提于动词之前作状语,“于”一般翻译为“在”“比”“向”“从”“被”等;“以”一般翻译为“用”。
例如: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又如:(2011年山东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解析:本句中的两个短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勿以罪惧,勿以力止”,“以罪”做“惧”的状语,“以力”做“止”的状语。译文:(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
(2009年湖北卷)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析:本句中“被之以威”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以威被之”。译文: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2009年江苏卷)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解析: 本句中“无补于明之亡”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于明之亡无补”。译文: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
二、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常见格式有: 1.用助词“者”“也”表判断。格式有“„者„也”“„也”“„者,„”“„者也”。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 又如:(2009年北京卷)叔孙通者,薛人也。
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译文: 叔孙通是薛地人。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等副词表判断.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臣是凡人,偏在远都。(《赤壁之战》)4.通过停顿直接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赤壁之战》)
又如:(2006江苏卷)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解析:本句中没有明显的判断词,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示判断关系。译文: 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5.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予本非文人画士。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病梅馆记》)
三、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 1.在动词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语+动词+于+名词”的格式。例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 又如:(2009年上海卷)(沈周)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
解析: 本句中“为„所„”表被动,“世”是动作的发出者。译文: 文章模仿左氏,诗词模仿白居易、苏轼、陆游,字模仿黄庭坚,都被世人喜欢看重。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词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如:(2008北京卷)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解析: 本句中得分的关键点为“见”和“得无„乎”,都是典型的文言句式,一个翻译为“被”,一个翻译为“恐怕„吧”。译文:一个人因为尊敬父亲而被处罚,恐怕有损教化吧!4.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 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5.意义上的被动,无任何语言标志。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译: 又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解析:这句话中虽然没有语言标志,但是根据“非心服”,还是可以推断出“逼兵势”为被动句。译文: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操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
四、省略句
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古汉语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现代汉语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但省略的成分却要广得多,尤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居多。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语境还原,加以合理的添补。
1.省主语 例如:余扄牖而居,久之,[余]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又如:(2009江苏卷)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解析:这两句话都承前省略了主语,翻译时把主语明确出来,放在括号内,句意更显明确。译文:(彭子篯)刚刚卸任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感到惊奇。2.省谓语,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论语·述而》)3.省宾语,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4.省介词,例如: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五、固定句式
1、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等。
例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得无„„乎(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3、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表感叹。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4、孰与、何如、孰若、何若,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表示比较。例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5、有以、无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
6、“所以”,可译为“„„的原因”、“用来„„的办法”。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7、、“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8、“为所”“为„所„”“见„于„”,表被动。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
10、“以„为”,表判断,相当于“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例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2.高三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3 篇二
教案3 41.厥jue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那个。思厥先祖父
《六国论》
②副词,乃,就。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太史公自序》
③昏厥,晕倒。
42.理li
①道理。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
《采草药》
②治理,整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
③条理。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谭嗣同》
④雕琢,加工玉石。使玉人理其璞。
《韩非子•和氏》
⑤法官。弦子旗(人名)为理。
《管子•小匡》
43.靡
(1)mi
①浪费,奢侈。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过秦论》
②细腻。靡颜腻理。
《宋玉•招魂》
(2)mi
①无,没有。天下万物之荫生,靡不有死。
《史记•文帝本纪》
②倒下。望其旗靡。
《左传•庄公十年》(3)mo
通“摩”,蹭,马喜则交颈相靡。
《庄子•马蹄》
44.请qing
①问。武夫再拜请:“贵客将自何所至也?”
(柳毅传)
②邀请。乃置酒请之。
《汉书•教宣许皇后传》
③谒见,拜见。其造请诸公(造,前往)
《汉书•张汤传》
④“请”字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A、请求别人做某事。若弗与,则请除之。《左传•隐公元年》B.请允许自己某事。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45.骑。
(1)qi
①骑马。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
《史记•樊哙传》
②骑马的人,骑兵。骑皆舍马步走。
《三国志•吴书》
(2)ji一人一马。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忘。
《鸿门宴》
46.勤qin
①辛苦,劳,与“逸”相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
②努力,尽力,与“惰”相对。如:勤逸。
③帮助。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左传》
④殷勤,周到。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
47.让rang
①责备、责怪。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信陵君》
②辞让、退让、谦让。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谏逐客书》
③特指转让权力、职位。
48.如ru
①到„„去,往。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②如果,假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志•诸葛亮传》
③或。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论语•先进》
④形容词尾,表示“„„的样子。”突如其来。49.少
(1)shao
①不多。
②稍微。或劝以少休。
《左忠毅公逸事》
③轻视,看不起。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
王充《论衡》
(2)shao少年、青年。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50、识
①shi
认识,见识。有识之士。
②zhi
记忆,记住。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石钟山记》
引:标记,进止皆有表识。
《后汉书•冯异传》 51.寿shou
①长寿、长存。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冈烈士事略》
②给人敬酒或献礼。为寿侯生前
《信陵君》 52.适
(1)shi
①到、往。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硕鼠》
②女子出嫁,谢家。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
③适合。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同上)
④恰好。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于地平。
《雁荡山》
(2)di封建社会称正妻为“适”,有时也专指正妻所生的儿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嫡”。(3)zhe
①被流放或贬职。又以适去。
《史记•贾谊》
②适戍
被强迫去戍边。发闾左适戍渔阳
《陈涉世家》
这个意义又写作“谪” 53.实shi
①果实,种子。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②成熟。诸越则桃李冬实。
(同上)
③充实。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同上)
④真实,诚实。吾亦望其言是实。
《与妻书》
⑤实在,确实。实属不该。54.说
①shuo说法。神仙诡诞之说。
《梅花岭》
②yue同“悦”,喜欢、高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③shui劝说。范增说项羽曰。
《鸿门宴》 55.速su
①快,迅速。兵贵神速。
《三国志•郭嘉传》
②招,招致。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训俭示康》
至丹以荆卿为汁,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③邀请,迎请。不速之客。56.甚shen
①厉害。王之敝甚矣。
《齐策》
②超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鱼我所欲也》
③十分、很。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
57.食
(1)shi
①吃。民食果瓜蚌蛤
《五蠹》
②吃的东西。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训俭示康》
(2)si给吃。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五蠹》
58.属
(1)zhu通“嘱”。
①连接。起临洮属之辽东。(临洮:地名)
《史记》
引:跟着。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
《信陵君》
②属文,作文章。衡少善属文。
《张衡传》
③委托,交付。以兵属蒙恬。
《史记•李斯列传》
引:交给官吏治罪。以秦王属吏。
《史记•高祖本纪》
④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2)shu
①隶属,属于,归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权,孙权)
《三国志,吴书》
②亲属。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史记》
③类。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五蠹》
④通“瞩”,看。盘桓瞻属。
《齐民要术》
59.数
(1)shu
①数日,数量。计之以数。
王安石《上宣帝万言书》
②规律,必然性。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
《大论中》
③天命,命远。胜负之理,存亡之数„„
《六国论》
④技艺,方术。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2)shu计算。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3)shuo屡次,次数多。会数而礼勤。
《训俭示康》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
60.脱tuo
①脱免。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蔺列传》
②疏忽。轻而寡谋,无理则脱,入险而脱,能无败乎?
《左传•崤之战》
③如果,倘若。脱获回耗,虽死必谢。
《柳毅传》
(译:如果得到回音,我即使死了也一定感谢你。)脱有祸。
《中山狼传》
④或许。脱可免祸
《后汉书•李通传》
61.亡
(1)wang
①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
特:逃到国外。寡人出亡二十年,乃今得反国。
《韩非子》
②出外。不在。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时”通“伺”)
《论语》
③失去,丢失。亡羊补牢。
④灭亡,死亡。善败者不亡。
(2)wang通“忘”,忘记。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韩非子》
③wu
通“无”。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论积贮疏》
62.望wang
①远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曹刿论战》
②盼望,期望。欲望百姓亲附。
③名望,声望。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④临近。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梦溪笔谈》
⑤埋怨,责怪。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⑥农历每月十五,月光满盈时。八月之望。
63.微wei
①隐蔽,藏匿。其徒微之。
《左传•哀公—十六年》
引:暗暗,悄悄。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信陵君》
②深奥,微妙。其文约,具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屈原列传》
③略微,轻微。如:微笑。
④旧时指地位低下。大王起微细。
《史记•高祖本纪》
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微斯人,吾谁准与归?
《岳阳楼记》
⑥哀微,哀弱。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史记•李斯列传》
64.乡
(1)xiang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五州为乡。引:家乡。
(2)xiang
①通“向”,面对着,面向。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颈。
《信陵君》
②从前,过去。非及乡时之士也。这个意义后又写作“向”如:向来如此。
《过秦论》
③xiang通“享”,享受。专乡独美其福。
《汉书》
65.行
(1)xing
①古代与道路有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跟旅行有关。如行程、行装。
③流动,暂时性的,可以推行的。如“风行一时,行将。”
④行为,品行。
(2)hang
①行列。如第五行。雁行有序。
《与陈伯之书》
②排列。你行几?
③行业。如:同行,各行各业。
④某些营业机构。如珠宝行。
⑤量词。如—行字。
66.幸xing
①幸运,侥幸。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蔺列传》
②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③希望。幸来告语之。
《西门豹治邺》
④特指皇帝到某处去,驾临。帝王到什么地方去叫“幸某地”。始皇帝幸梁山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⑤表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承蒙今事有急,故幸来告我《鸿门宴》
67.相
(1)xiang
①仔细看、审察。伯乐相千里马。
②容貌。如长相。
③辅助、帮助。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
④扶助盲人的人。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同上)
⑤丞相,宰相,相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⑥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论语•先进》
(2)Xiang
①副词,互相。黄泉下相见。
《孔雀东南飞》
②副词,具有指代作用,表示动作偏向一方。便可白公佬,及时相遣归。(相,我)《孔雀东南飞》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相,你)
(同上)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相,她)
(同上)68.信
(1)xin
①实在,的确。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促织》
②送信的人或媒人。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竞,默默无言。《世说新语》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③音讯,消息。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祭妹文》
④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荆轲刺秦王》
⑤随意随便。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⑥真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论语》
(2)shen通“伸”伸展,伸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69.谢xie
①道歉。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推辞。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史记•吕太后本纪》
③辞别。挥手谢公卿。
李白《留别金陵侍御》
④感谢。
⑤告诉,告诫。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所作》
⑥请问。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陌上桑》
70.已yi
①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
学不可以已。
《劝学》
②完毕,完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③已经。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西门豹治邺》
④通“以”。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⑤止,治。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苦斋记》
⑥太,过分。
⑦ 同“矣”。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71.与
(1)yu①给予,授予。与斗卮酒。
《鸿门宴》
②结交。与赢而不助五国
《六国论》
③和,跟、同。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2)yu
①参加。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崤之战》
②赞许。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翟方进传》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四子侍坐》
72.艺yi
①种植
启陨箨以艺栗菽
《苦斋记》
②才能、本领、技能。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③艺(特[六艺]a.奴隶主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b.六部儒家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④度、准则。用人无艺。
《国语•晋语》
73.引yin
①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②牵引。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
《察今》
③举、取过来。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荆轲刺秦王》再如:引酒自酌。
④引导,率领。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⑤延请。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延,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蔺列传》
⑥退却,避开。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
74.因yin
①沿袭。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②趁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同上)
③依靠,凭借。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④依照,根据。如:因材施教。
⑤原因。
⑥由于。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候。
《史记》
⑦于是,就。秦军解,因大破之。
(同上)75.有
(1)you
①表发生,存在。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噪。
《五蠧》
②占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③名词,形容词词头,无实在意义。有苗不服。
《五蠧》
(2)you通“又”。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
76.营ying
①经营、料理。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
《训俭示康》
②经营、生意(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记王忠肃公翱事》
③军营。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赤壁之战》
④谋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⑤营建。营建阿房宫。
⑥迷惑。营而离之(迷惑敌人,使分散士兵)。
《孙膑兵法》
77.遗
(1)yi①遗失。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
《韩非子•难三》
②遗漏,忽略。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③遗失、遗漏的东西。涂不拾遗。
《史记•孔子世家》
④抛弃。不要遗弃女婴。
⑤遗留。养虎自遗患也。
《史记•项羽本纪》
⑥死人遗留下来的。深追先帝遗诏。
《出师表》
⑦剩下。生民百遗一。
曹操《蒿里行》
⑧排泄大小便。顷之三遗矢(屎)。
《廉蔺列传》
(2)wei给予、赠送。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韩非子》
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
《旧唐书•黄巢传》
78.坐zuo
①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坐”。
②同“座”。公子引候生坐上坐。
《信陵君》
③“犯„„罪”或“错误”。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使楚》
④定罪、治罪。“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传》
⑤因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再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79.造zao
①到„„去。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左忠毅公逸事》
再如: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谭嗣同》
②制造,作。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墨子•非攻》
③成就。小子有造。
《诗经•思齐》
末造,一个朝代的末期,末世,含有衰乱之意。如:
满清末造。
80.资zi
①财物、钱财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
《狱中杂记》
②资本、凭借。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③资助、帮助,„„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隆中对》
④蓄积、准备。如: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
《信陵君》
81.载zai
①载装。载以牛马。
《史记•张汤传》
②盛。柳子载肉于俎。
《送薛存义序》
③乘坐。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陌上桑》
④充满。怨声载道。
⑤zai 年。四十载。
⑥开始,春日载阳。
《诗经•七月》
⑦连词,又。如:载歌载舞。
82,族zu
①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类。万物百族。
②灭族、古代一种刑罚,一人有罪灭三族或九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③聚结,交错聚结的地方。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庖丁解牛》
④众,一般,普遍。族庖岁更刀,折也。(同上)83.著
(1)zhu
①显露,功绩卓著。如:政绩昭著。
②写文章,写书。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史记•韩非传》
(2)zhuo
①附着,加„„之上。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论积贮疏》
②穿。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
注:衣著,即衣服。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桃花源记》
84.赞zan
①辅助、协助。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赤壁之战》
②引见,介绍。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信陵君》
③古代文体的一种,多属赞扬性的,用韵文写成。
④《汉书》结尾的总评形式。文言实词表2 1贱
①物价低:食贱则农贫(《商君书外内》)②卑贱,地位低:其辱人贱行(五)贫贱有此女(孔)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③谦词:贱妾留空房(孔)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触)2圣
① 最崇高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师)②封建时代美化皇帝的说法: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滕)3愚
①愚昧、愚蠢:愚益愚(师)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②谦词(自称):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4足
① 脚:非利足也(劝)② 足够,充足: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③值得,够得上:竖子不足与谋(鸿)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5攻
① 进攻:转而攻秦(过)②学习:研究:术业有专攻(师)6经
① 经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② 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
③经过:既窈窕以寻 壑,亦崎岖而经丘(归)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登)7劝
① 勉励、鼓励:劝学(劝)果行,国人皆劝(勾)②劝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8学 学习:学不可以已(劝)9中
① 内、里:座中泣下谁最多。(琵)② 不高不下:中述汤武(屈)
才能不及中人(过)③ 合乎:木直中绳(劝)隐中胸怀(促)④正对上,正着目标: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10疾 ①病: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
(五)②痛恨:君子疾夫舍曰„„(论)屈平疾王听之不聪(屈)③急速:鸟起马惊,疾逸道左(柳)④加强:声非加疾也(劝)⑤痛: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孟)11致
① 达到:而致千里(劝)致万乘之势(过)②招致:以致天下之士(过)12假
① 借:人多以书假余(送)② 借助,凭借:假舆马者(劝)③ 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荆)④ 给: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⑤假期: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13绝
① 断,断绝: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② 极:佛印绝类 弥勒(核)③ 横渡:而绝江河(劝)④绝对: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14兴
①起来,兴起:风雨兴焉(劝)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②发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齐)大兴师伐秦(屈)③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滕)15功
① 成绩,功效:功在不舍(劝)② 功劳: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无期功 强近之亲(陈)16强
① 有力:筋骨之强(劝)② 强盛:强国请服(过)③勉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乃强起扶 杖,执图诣寺后(促)17用
① 运用、使用: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② 资财: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训)③ 因为(介词):用心一也(劝)④作用、用处: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18行
① 行动:大行不顾细谨(鸿)
② 品德行为:辱人贱行(五)其行廉(屈)③ 实行,做:余嘉其 能行古道(师)④ 行走:道芷阳间行(鸿)草行露宿(指)⑤ 将要:行将为人所并(赤)⑥ 行列:涕落百余行(孔)⑦ 军队编制:蹑足行伍之间(过)⑧ 经: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
⑨行李:出使的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19广
① 大,扩大:明道德之广祟(屈)②宽阔:有鱼焉,其广数千里(逍)安得广厦千万间(茅)20识
① 知识:非问无以广识(问)② 知道:识盈虚之有数(滕)③ 记住:汝识之乎(石)④ 通 “智”:失其所与,不知(烛)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⑤识别:独其为文犹可识(游)
21达①通达: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滕)②到达: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促)数息可达矣(柳)
22知①知道:何由知吾可也(齐)②了解:君何以知燕王(廉)句读之不知(师)③通“智”:孰谓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23失①失掉:失其所与,不知(烛)②过错:我岂有所失哉(信)24军①军队:乃号令于三军曰(勾)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②驻扎:沛公军霸上(鸿)25击①敲打: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柳)②攻打: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促)为击破沛公军(鸿)26内①里面,(与外相对):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内立法度(过)②接纳,放入:距关,毋内诸侯(鸿)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鸿)
27如 ①到,去: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鸿)②如同,像: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劳苦而功高如此(鸿)③比得上: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
28倍①加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过)②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29谢①道歉:至鸿门,谢曰(鸿)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②辞别:乃令张良留谢(鸿)③拒绝:阿母谢媒人(孔)④告诉:多谢后世人(孔)⑤凋落:花之既谢(芙)⑥谢谢,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0意①心意,意图: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以此下心意(孔)②意料: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31坐①座位: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②犯罪或错误: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③动作,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
32举①举起,抬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②成功:莫令事不举(孔)③攻占:戍卒叫、函谷举(阿)④全:举家庆贺(促)杀人如不能举(鸿)⑤拿:举以予人(六)⑥发动:举事必循法以动(察)约以连兵大举(指)⑦推荐: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
33胜①胜利:胜负之数(六)②能承受:沛公不胜桮杓(鸿)③尽:刑人如恐不胜(鸿)何可胜道也哉(游)④才华出众:十旬休假,胜友如云(滕)
34斗①酒器:亚父受玉斗(鸿)②大:则与斗卮酒(鸿)③争斗:外连衡而斗诸侯(过)钩心斗角(阿)试与他虫斗(促)35置放在:置之坐上(鸿)置之河之干兮(《伐檀》)36声①声音:声如洪钟(石)忽闻水上琵琶声(琵)②伸张:为之声义(五)37发①发出:大声发于水上(石)②出发、派遣:主人忘归客不发(琵)③打开: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④显露:雄姿英发(念)目笑之而未发也(毛)⑤头发:早生华发(念)无毫发爽(促)⑥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五)⑦抒发: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38易①换取: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孟)②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③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④轻视:是以古之易财(五)39顾①看,回头看: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②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③但、不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④顾及:大行不顾细谨(鸿)
3.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 篇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D.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事迹迫找曰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5.以下句中加点词并非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16.下列句子中有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17.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8.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D.甘其食,美其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专项突破二(40分钟,3*25=7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
A.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
寡人与大国执仇,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外连横而斗诸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下列加点词不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组是( )
A.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老者奉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
C.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是( )
A.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下列句中“为”宇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下列旬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6.下列句子中旬式不同子其他三旬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旬不同的一句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8.下列句子中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D.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9.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短语,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
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2.下列加点的“以”意思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3.加点的短语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臣恐天下随风而靡
1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收检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17.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旬的一项是( )
A.人为临茁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8.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另三句的是( )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河伯)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D.燕引兵东围即墨
19.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0.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21.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下列句子不属子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甚矣,汝之不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24.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旬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25.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A.人主自智而愚人
成(名)以其小,劣之
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专项突破一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B.(都表被动。)
7.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8.A.(其余被动句。)
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13.C.(名词,作主语;其余名词活用作状语。)
14.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15.D
16.A.(“弱”,使天下之民弱。)
17.B.(“来”,省略宾语“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
18.C.(“王之”,使动,使之为王,让他做王;“目”、“函”、“吏”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
19.C.(“饮赵盾酒”,“使(让)赵盾饮酒”,即招请赵盾来喝酒,“饮”,使动用法。)
20.A.(“屈豪杰”、“却之”、“夭梅病梅”中都有使动用法。)
专项突破二
1.B.(“鄙远”,把(别国的)远地当作边邑。其余为使动用法。)
2.D.(“侣”,意动用法;“草”“露”,名词作状语。余为名词作一般动词。)
3.C.(名字ABD中的“名”都是“命名”之意。)
4.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
5.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6.C.(宾语前置句,余为判断句。)
7.A.(用于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其余用于主谓之间,无义。)
8.C.(都是使动用法。“粪土”“患”意动用法,“破”“附”“固”“止”“止”为使动用法。)
9.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
10.D.(主谓短语,其余为偏正短语。)
11.D.(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作动词。)
12.C.(动词,“认为”。其余连词,“因为”之意。)
13.D
14.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
15.C
16.A(一种计谋;B“南面”,面向南方,指称王;C“鼓噪”,古为中性词,现有贬义;D“扰乱”亦然。)。
17.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
18.D.(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
19.C
20.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1.A
22.B
23.D
24.B
4.2013届高三语文作文导学案 篇四
主备人:邱为将使用时间:10.29
班级学号姓名
教学目标:
1.记叙文如何选择线索;
2.评讲《又见秋风起》
教学过程:
一.记叙文的线索有:
(一)是以时空为线索。
就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次序,或以时间、空间交错转换作为线索。如孙犁的《荷花淀》就是按时间与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线索的。
(二)是以问题为线索。
指按事物的不同内容或问题的不同性质为顺序来安排线索。
(三)是以因果为线索。
按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安排线索。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
如鲁迅的小说《药》写华家小栓因痨病得不到正确冶疗难免一死的结果。从深层看,写夏瑜等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没能发动群众,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之因,而导致牺牲失败为其结果。这是双层因果关系的层次安排线索。
(四)是以情感认识为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叙事写人。杨朔的《荔枝蜜》是很典型的按作者情感和认识线索来叙事的。
二.如何选择线索
(一)要能联系文章各部分,即线索能完满地表达主旨,忠实地传达作者意图,把组织材料和表达主题统一起来。
(二)要选用使用起来顺手,不牵强的线索,能把不易联结的材料勾联起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三)要选择能有始有终的线索。
三.佳作剖析
一件军大衣
昔日雄风横扫战场的老军人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耳听着外屋儿女们争家夺产的吵闹声,他无限悲哀,头一歪撒手西去。
儿女们分完家产,对老军人留下的那件破军大衣不屑一顾:“这劳什子怎么还没扔啊?!”理所当然,垃圾箱成了那件军大衣的最好的归宿。
夜里,寒风刺骨,一条野狗颠儿颠儿地四处找食,待垃圾箱里可吃的所有“美味”填入它腹中之后,它发现了“蜷缩”在箱边的军大衣。它嗅了嗅,大概觉得还算可以御寒吧,它钻到军大衣里做起了美梦。梦里它被一个贵妇人收养,锦衣玉食,只是它偶尔闯了次祸,被贵妇一顿好打,“啪!啪!”它感觉身上剧痛,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人拎着一只大麻袋,正用她手中的棍敲着军大衣。冷不防其中蹦出一条野狗,她吓了一跳,野狗看了看她手中的粗棍,觉得不太好惹,于是一抖身,撒腿溜走了。
“一件破大衣……兴许能卖几个钱。”捡垃圾的女人嘴里嘀咕着,她捡了起来,掸了掸大衣上的灰,塞进麻袋,蹒跚地走了。
收购站,一个眯着眼的中年人,反复掂量着军大衣的价钱,他指着密密匝匝的补 1
丁,傲慢地说:“这种破烂货,至多值个5块。”捡垃圾的女人争辩:“你看,多厚实,怎么只值这么多呢?”中年人哼了一声:“太破了,你不愿意就算了,我们还不想要呢。”
一个考古学者经过,他习惯性地用“瓶底”后的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当他看到收购站柜台上的军大衣时,眼睛发亮。他冲进去,连声对那女人说:“卖给我吧。”中年人奇怪地看着考古学者,低声说了句“神经病”后对女人说:“那你卖给他好了。”
最后以50元拍板。女人拿着手中的五张“大团结”发愣:“值那么多吗?”考古学者如获至宝的样子更令她惊讶。她搔了搔头,说着什么就飞快地走了——生怕考古学者反悔。
“这质地,这颜色,分明是当初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布嘛。我要送到延安军事文物博物馆去。对,马上就去!”考古学者快步跨上自行车离开了。
一日,延安军事博物馆展览,一个女人领着她的孩子来参观,边看边教育:“你爷爷当初就是一个大英雄……”忽然,她愣住了:那件破军大衣不就是当初她亲手扔掉的吗?千真万确,当初就是她拎着那个带补丁的领子扔掉的!
【简评】
文章以一件破军大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矛头直指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现实,曾几何时,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抛到了九霄云外,当权者以权谋私,身为子女者铜臭熏心,对父母漠不关心。结尾卒章显志,丢弃军大衣的人最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四.本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秋天到了,秋风吹来,吹来萧瑟,也吹来收获。在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时节,有人感伤,有人喜悦。
你有什么回忆、联想、思考和感悟,以“又见秋风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写作指导】
“又见秋风起”题眼在“又”上,最好能体现对比和联想。当然记叙文一定要有“秋风起”的环境描写。将人物活动置于环境中,并极力渲染人物的真情实感。
【佳作欣赏】
又见秋风起1
“薇薇,能陪我出去走走吗?”奶奶站在门口轻轻地问我。放假几天了,我一直搁到最后一天才来看她,实在不好意思让她难过,便硬着头皮随她来到胡同。
胡同里没有什么人,我俩静静地走着。不知不觉,我已经把奶奶远远甩在了后面。我低着头默默地走着,看自己的影子被拉得又斜又长。今年的秋风虽来得较迟,但却毫不失秋色。它轻盈地灌进我的袖筒中,让我感到丝丝凉气。回头一看,奶奶正吃力地追着我。我停下脚步,抬头看见天空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灰蒙蒙的,夕阳的余辉还没有消逝。天气预报说今晚要下雨的。我正想着,奶奶已经气喘吁吁地赶上来了。她一边擦去额头的汗,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我真是老了,跟不上你的脚步了。”我摇摇头,说道:“奶奶,今天晚上可要关好窗户,会下雨的。”“是吗,哎呦,我昨天又忘了看天气预报了。”我暗笑她的傻,老人在家也没什么事,就这件小事也能忘?真是不懂得照料自己。
在寂静而狭长的胡同里,我们就这样一前一后地走着,彼此都不知该说些什么了。“唱《红灯记》吧。”奶奶笑着,率先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我,我都忘了。”虽
说得没有底气,但还是加重了“忘”的语气。“奶奶,我都是高中生了,这算是几辈子之前的事情了,难道我还能象以前几岁时那样蹦蹦跳跳地唱着闹着吗?”我在心里大声地说着。我极力掩盖内心的想法,怕她知道了会伤心,我不敢直视她的眼睛。奶奶只是叹了一口气,没说什么。
一阵秋风径直吹来,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股凉气冲过我的身体,穿过汩汩血液,一直到达脑海的最深处:十年前的这个时候,也是同样的秋日黄昏。那时的天空渐渐织成了一张迤俪的大网,一丝丝秋风仿佛是蝉翼薄纱。那时的我会和奶奶一起坐在胡同口,伴着阿波罗追逐轮日的盛景,兴致勃勃地排演《红灯记》。那是我儿时最喜欢唱的歌。奶奶年轻时是剧团的当家花旦,身眼步法可有得一看。小时候,她经常教我唱《红灯记》,我们一唱一和,好不开心。即使在晚上睡觉时,只要奶奶一起头,我就能翻身而起,和她一起精神抖擞地唱个不眠不休。虽然我总是走调,但奶奶绝对是一本正经一字一句地教我,就好象真的在戏台子上一样„„
这一切好象就在眼前,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各长十岁,我成了骄傲的高中生,而奶奶却已两鬓斑白。学业的压力,竞争的残酷,把我的纯真似乎已然磨成了麻木。我再也没有心情唱歌,排演《红灯记》了。我甚至觉得以前的快乐生活成了心里的负担。我开始嫌弃奶奶,嫌弃她的絮叨,嫌弃她肥胖的身躯,嫌弃她没完没了的缠着我。
同样的黄昏,同样的秋风,吹醒了我这个沉睡了十年的人,十年,我长大了吗?可我到底在想些什么糊涂的事情啊。我为什么要厌烦奶奶,厌烦这个世界上对我最亲的人?奶奶朝思暮想她的“铁梅”有一天会长大,会懂事,做她“表叔”同样辉煌的事情。可是我,我还一直以为自己是懂事的人呢。不,我不会变,“铁梅”永远是奶奶的“铁梅”,是最爱奶奶的人。
“奶奶”,我终于鼓起勇气,“我给你唱《红灯记》听好不好?”奶奶一愣,随即好象明白了一切,她的脸上终于泛开了红润。“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我没有忘却这首歌,可能我从来就没有忘却吧。
秋风再次袭来,我却不再寒冷,它淘气地撩起了奶奶额上的头发,我这才惊奇地发现,奶奶额上的皱纹已不是熨斗能熨得平了。
又见秋风起2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中,朦胧的月光像水雾般弥漫着。哥哥倚归。”秋风乍起,落叶纷飞,像一只只急在门口的草垛上,正修补着我能破的风于回家的风筝,划过碧绿如洗的天空,织筝。秋风吹过,哥哥的背影显得那么瘦弱,成一片金黄的烟霞。接过飘落的叶片,我他披在身上的外衣也不知何时滑落在地的思绪又回到那些秋风轻舞的日子。上。这个画面,一直定格在我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我总是过于任性。那个秋天,中。
哥哥为我做了一个风筝,我便迫不及待地“哥„„”我的声音有些哽咽。“你把它放上天空。纸糊的风筝在秋风中摇摆怎么出来了,”哥哥站起来,揉了揉眼睛,不定,很快,竹签就破裂了。我无奈地把责怪道“夜里风大,快回去!”“那你?”风筝装进盒子,含着泪入睡。夜里醒来,“风筝快修好了,我一会就回去,别吵醒想再看看风筝,谁知打开盒子,风筝竟不别人。”哥哥吸了吸鼻子,将外衣个裹紧翼而飞。了些。我忙说;“外面太冷了,风筝明天
我疑惑着,轻手轻脚地走出门外,一再修吧。”“明天你们就得回城里了„„放个熟悉的背影映入眼帘。万籁俱寂的夜空心,很快就好。”看着哥哥皲裂的手沾满浆
糊,在秋风中冻得通红,我的心里有一种现出儿时的那个秋天,那个夜晚,一首诗说不出的感觉,很酸楚,很幸福。。。歌在耳旁响起:
后来,哥哥去了远方参军。中秋节前又见秋风起,只是惜别离.不见儿时夕,哥哥从遥远的异乡打来电话。接过电伴,思念遥相寄。
话,原先想好的话却哽在嘴边,听到那熟又是一年秋风起,可再也没有人陪我悉的声音,我却只是连连答应,末了,哥放风筝,陪我欢笑.我只有暗暗祈祷,让秋哥又叮嘱了一句:“秋风起了,注意别感风把我的祝福和思念带给远在异乡的哥冒。”这时,我才发现,站在电话旁的自己哥„„
早已泪流满面.放下电话,我的眼前又浮
又见秋风起
窗户开着。的理想实现„„可是,现实为何总要这般一阵习习凉意的微风钻进窗户,迎面残酷?一天,一个施工队来到了我们家附扑来,轻柔地吹拂着我的脸颊。近,向我们说明政府准备积极招商引资,我抬起沉重的眼皮,向窗外望去,天对我们周围的地区要进行规划,建设新工空清澄,但,我知道秋风又起了,我的思程。不久,他们就开始行动起来了,一阵绪又飘回了那幸福的时光„„ 阵的嘈杂声刺入耳膜,使我对菊花圃深感以前,我们家的附近有一片很大的草担忧。“铲除草地,建柏油路。”施工队坪,绿草如茵,记载了我童年的点点滴滴。队长最后来到草地前,看了一眼之后,便那片草地的历史似乎已经有些悠远了,虽无情地下了命令。我看着那嫩绿的草儿痛然我不知它的过去,但我依然喜欢与它为苦地被铲除,看着那美丽的菊花被践踏,伴。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草地的零落的花瓣洒了一地,如同最后的希望被周围生长着许多野菊花,一丛丛,一簇簇扼杀在黑暗中。施工队员们个个面无表依偎着草坪,如同花的海堤。情,殊不知在毁灭美的同时,他们的心灵每到秋天,野菊花就散发着无穷的魅也多了层污浊。
力,吸引着无数路人停足观赏。天然的菊和预期的一样,施工队按时完成了任花圃宛若一个仙境,一个缤纷的国度。童务。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在我们脚下延年天真烂漫,我欢快地在花丛中穿梭,与伸。可谁又知晓,路的下面是菊花的精魂。小伙伴们嬉戏。菊花在飒飒的秋风中傲然每每想到这,我的心总不能平静„„ 独立,白的像雪,红的像霞。花瓣千姿百如今,又见秋风起,可我之前的快乐态,有的蜷曲,略显慵懒之意;有的直舒,时光却不在了,只能“弹泪忆”菊花,不更带傲骨刚烈之态。能“啜饮香茗”了„„
曾几何时,我憧憬着“更待菊黄家酿又见秋风,秋风依旧,只是何处寻菊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悠闲情致;我盼花„„
望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5.文言常见句式学案 篇五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判断句、被动句的句式特点。
2,把握判定方法,提高翻译能力。
二、导入:文言文翻译是必考的,需一定的实虚词积累、文意的理解还需掌握句式。请做下面练习。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结构特点:
1,陈胜者,阳城人也。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8、陈轸者,游说之士。
9、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思考:上面句子都是判断句,其标志是什么?
再看下面句子,总结规律: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4非死,则徙尔。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8、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9、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説乎?
11、此亡秦之续耳。
探究发现,那些词还可表示判断?
三、以上我们探究了判断句的形式及结构特点。还有类句子,主语是动作的承受着,这类句式是被动句。做下面练习,体悟结构类型。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臣诚恐见欺与王而负赵。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李氏子蟠,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5、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请指出上面例句是被动句的表志词:
翻译下面句子,分析结构特点,指出句式标志词。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山峦为晴雪所洗。
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标志词是:
翻译理解下列句子。
1、帝感其诚。
2、戍卒叫,函谷举。
3、予羁縻不得还。
4,忠而被谤。
这类句子该如何理解:
四、课后巩固练习。
翻译下列句子并指明句式特点:
1、《齐谐》者,志怪者也。
2、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3、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与赵王。
4既自以心为形役。
5、臣之进退,实为狼败。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也。
7、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 篇六
《马说》(P14-1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之间,不以(用)千里称(著称)也。
马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千里者,一食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这样的)马也,虽(即使)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衬音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作者,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唐宋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
”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
【文言文基础知识】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有时,有的。(今义)或者。
例:
策之不以其道。
策:(古义)马鞭,鞭打。(今义)策划,策略。
【一词多义】
1.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3.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4.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重点虚词】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代指千里马。
2.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3.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的方法。
4.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5.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重点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
是——这样的策之——驱使它。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马鞭,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论点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食马者的无知、浅薄)
【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策: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之: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主旨)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不
知
其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处)
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1处)
《陋室铭》(P59-61)★★★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①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②苔痕上(长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平民)。可以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无丝竹(普通的音乐)之乱(扰乱)耳,无案牍之劳(使……劳累)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④“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字,诗人、哲学家。
(2)文体:本文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2.内容:
(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
”
(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山不高、水不深衬托“
”,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
”,暗示陋室不陋。
(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
3.写作特色: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3)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散句,这样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
【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⒈
之:
②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1.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灵。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被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7.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2.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3.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弦乐,这里指弦乐演奏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
(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强化训练】
一、填空
1.题目中“铭”是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其中不是对偶的句子是:
2.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借的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
3.文中的主旨句是:
。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龙”“仙”喻指,以“名”“灵”喻指
(“馨”)。
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
等等。
二、朗读停顿划分
1.山
不
在高,有
仙
则
名。(2处)
2.无
丝
竹
之
乱
耳,无
案
牍
之
劳
形。(2处)
三、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
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上”“入”二词,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写出了苔藓、绿草的盎然生机;“绿、青”二字,色彩清丽,突出了环境的恬静、幽雅,烘托出陋室不陋,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相类比,把自己和
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活板》(P85-87)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板(用雕版)印(印刷)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大规模地推广它)。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同“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平民)毕昇,又为(发明)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铜钱的边缘),每字为(刻)一印,火(用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混合)纸灰之类冒(蒙,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密密地排列着)字印,满铁范为(成为)一板,持就(靠近)火炀(烤),药稍(逐渐)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磨刀石)。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算是)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是)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另外)布字,此印者才毕(完成),则第二板已具(准备完毕),更(交替)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②不用,则以纸帖(用标签标出)之,③每韵为一帖(tiě标签),木格(用木格)贮之。有奇字素(平时,一向)无备者,旋(立刻)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④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又)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烧)土,用讫(完毕)再火(用火烤)令药熔,以手拂(掸去)之,其印自落,殊不(一点也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从,cóng,堂房亲属。)所得,至今保藏。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课文要点】
1.作者:
。出处:《
》。
2.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与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
3.本文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的时候,具体按照活字印刷的顺序来说明的。
4.活版的制作工作程序:刻字
→
设版
→
排字
→
炀版
→
压板。
5.活版的特征:“活”——灵活便捷。
【强化练习】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
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⑴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⑵持就火炀之()
⑶用讫再火令药熔()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译文:
《核舟记》(P88-92)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明有奇巧(技艺奇特巧妙)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①罔(无,没有)不因(依据)势象(模拟)形,各具(具有)情态。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头之间)奇(零头),高可(大约)二黍许(表示整数后面的零头)。中轩(凸起)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用石青)糁(涂沫)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
有所语(好像谈论着什么)。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②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像)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不属(念zhǔ
类似)。卧右膝,诎(通“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清清楚楚)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同“横”,与“竖”相对)木,右手攀(扳)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③其人视(眼光)端(正)容寂(平静),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其色(颜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还)不盈(满)寸。④盖/简(挑选)桃核修狭者为之。⑤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⑤
【课文要点】
1.出处:清朝人张潮编辑《
》。作者:。
2.文章细致地说明了“
”
构思巧妙、雕刻精细(“奇巧”“灵怪”)的特点,赞美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全文采用
——
——总的结构,先整体后部分,又从局部到整体。
(2)介绍核舟局部时,按照
来介绍,由正面到背面,由中间到船头再到船尾。
(3)本文叙述和描写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构思巧妙,重点突出。全文紧扣“
”二字展开,具体表现在:构思的匠心独运;写法:精细娴熟。
【强化练习】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1.解释文中下列词或短语。
(1)峨冠()
(2)不属()
(3)比()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其他的字?谈谈理由。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言之成理即可。)
《口技》(P136-139)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设置)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通“座”,座位)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从睡梦中惊醒,一边打呵欠,一边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轻声哼唱着催眠曲哄)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同一时刻)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模仿得惟妙惟肖)。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斜眼旁视),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
未几(不多久),夫齁(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倾斜翻倒),妇梦中咳嗽。②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稍稍(渐渐)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③中间(中间夹杂)力拉崩倒(倒塌)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拟声词)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此刻所有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④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脸色)离席,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股(大腿)战战,几(差点儿)欲先走(逃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消失)。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罢了)。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课文要点】
1.出处:《
》,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清代。
2.这篇课文通过,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3.课文以“
”字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口技表演者共模拟三个场面,依次是
由睡而醒、由醒而睡。
4.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二是写,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
。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5.写作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中写口技本身的声响是,写听众的反应(共三处)、道具的简单(共两处)是
。例如文中第四段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突出了口技人表演之“善”。
6.省略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数次与名次之间的量词)。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辨析等古汉语知识,也是我们在复习时要倍加关注的。
【强化练习】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无敢哗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会:
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
③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⑤
尝贻余核舟一
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
3.甲文段除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
《送东阳马生序》(P192-19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余幼时即嗜(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致书(买书)以(来)观,每(常常)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怠(懈怠,松懈)。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②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于是能够)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担心)无硕师(学识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跟从)乡之先达(学界前辈)执经叩(问)问。先达德隆望尊(德高望重),门人弟子填(拥挤)其室,未尝稍(略微)降辞色(言辞脸色)。③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背着书箱子)曳屣(拖着破靴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严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不知。至舍(学馆),四支(“肢”,肢体)僵劲(僵硬)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被子)拥覆,久而乃和(暖和)。寓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绮绣(绣着花的丝绸衣服),戴朱缨(用朱缨)宝(用宝石)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囊),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若神人;④余则缊(穿着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⑤以(因为)中(内心)有足(值得)乐者,不知口体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人也。盖(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朝廷)日有廪稍(官家的谷仓)之供(供给),父母岁有裘葛(冬夏的衣服)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国子监的老师)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诸,之于,“之”,它,代书,“于”向)而后见也。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天资)之(主谓间,取独)卑(低下),则心不若余之(取独)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的人)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拜见)余。撰(写)长书以为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而送的礼物),辞甚畅达。与之论辨(通“辩”,辩论),言和而色夷(平和)。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⑥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来)告之。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三、断句(各一处)
1.以
是
人
多
以
书
假
余。
2.盖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朝代)文学家。
(2)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
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内容。
(1)本文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
之难,成年
之难,从师
之难,住读生活之苦。
(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凿壁偷光、、、闻鸡起舞
3.写作特色。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①“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上段自己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形成对比;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上段自己的“行深山巨谷中”形成对比;③“未有问而不告”与上段自己老师的“未尝稍降颜色”“叱咄”形成对比;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上段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形成对比。以上四个方面的对比引出要说的道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精、不成,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分辨事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富有波澜。
【文言文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
1.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这里指挂在腰间,佩戴。)
2.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3.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4.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再:这里作数词,两次)
5.不必若余之手录。(手:名词作状语,用手)
6.寓逆旅。(寓:名词作动词,寄住)
7.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肥:形容词作名词,鲜鱼和肥肉)
【古今异义】
1.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余下)
2.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4.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更加
今义:好处)
5.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奔赴,今义为趋势)
6.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挤满
今义:填充)
7.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脸色
今义:颜色)
8.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身边
今义:大约)
9.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10.卒获有所闻(卒:古义:终于
今义:
士卒)
11.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指汤汁)
12.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13.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气
今义:(chòu)难闻的气味)
14.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大儒,博学之士
今义:硕士后的学位)
【同义复词】
1.假借
:借。
2.叩问
:请教。
3.沃灌:浇洗。
4.叱咄:训斥。
5.欣悦
:高兴。
【一词多义】
1.患:(1)担忧,忧虑,动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2.故:(1)因此,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道:(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至:(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质:(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6.色:(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7.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
(2)羡慕(略无慕艳意)
8.益:(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重点虚词】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译为而,来(俯身倾耳以请;无从致书以观)
(2)介词:把,用
(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4)表修饰,不译(计日以还)
(5)介词,前者译为因为,后者译为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之:
(1)结构助词: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指书
(走送之)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5)代词,抄书,宾语前置(弗之怠)
(6)结构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而:
(1)表转折:但,却(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修饰:(久而乃和)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弯曲)
【强化练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至
舍,四
支
僵
劲
不
能
动,媵
人
持
汤
沃
灌,以
衾
拥
覆,久
而
乃
和。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负箧曳屣
(2)以中有足乐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
(2)嗜学,家贫无资。
7.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 篇七
【备课资源】
一、解答变换句式题的方法
1.明确变换句式的原则
(1)不能改变原意[来源:Ks5u.com]
变换句式,只是句式的变换,除了根据需要对个别文字调整之外,其他都不能变换,尤其是内容。所以试题一般规定“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即使题干不标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变动,因为这是基本原则。
(2)要同语境协调
句式变换,有的是对一段文字的某一部分进行调整,这种条件下的变换,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使变换的部分在内容上、形式上都要与上下文连贯,并协调一致,变换后的句子也不能是病句。
2.掌握变换句式的方法
(1)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长句的“长”主要在于句子主干的修饰限制成分比较多,而短句的“短”主要是将长句之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加以分解,让其单独成句。长句变短句就是将长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等修饰限制成分提取出来,把它们变成独立的单句,特别要注意把长句中的并列成分拆开,使之成为并列关系的分句,有时为了句子的连贯畅通还需添加连词、代词等。短句变长句的关键,就是要找到题中所给的一组短句中最有可能做即将变成的长句的主干的那个短句,然后再将其他的短句作为主干句的修饰限制成分添加进去即可。
(2)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整句主要指的是以对偶、排比等形式出现的句子。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句式不同、长短参差不齐的一组句子,其表达效果是富有变化,能够自如地表情达意。散句变为整句,关键就是把散句变成对偶或排比的形式,而对偶或排比的要素又是重复结构。因此在变换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两个环节,一是要运用相同的词语和结构,二是要增加或删除部分词语。
(3)重组式变换
重组式变换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见题型,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准确把握和对语言形式的灵活变换。重组句子就是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条件下,打乱句子的结构,改变陈述的对象,重新组合成一个新句子。答好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正确反映原句间的逻辑关系,而且内容不得有任何的变动。
语句重组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①变换语序式语句重组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弄清作为重组句子开头的词语在原句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弄清原句内部的逻辑关系。重组后各个成分结构关系及句子叙述角度发生变化,但原句逻辑关系及语境不能改变。
②强调局部式语句重组
开头和结尾在句子中位置特殊,如果把本来不在首尾的词语放在首尾,往往就有强调突出该词语的作用。这种题题干要求强调突出某种意思,学生应据此改造所供句子,将能表示该意思的词语放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
(4)不同句式的变换
①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选用
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出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按照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或者选用被动句。下面情况常用被动句:为了强调被动者,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意或无从说出;为了使句式整齐;为了表示特定的感情。
②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选用
同一个意思,可以从正面去表达,也可以从反面去表达。从正面表达意思的,是肯定句;从反面去表达意思的,是否定句。正因为肯定句与否定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所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双重否定是肯定语气,三重否定是否定语气。
③语气不同的各种句式
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不同。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可以变换。最常见的是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往往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解题技巧
1.选用句式
(1)选用句式的原则
①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注意排序照应,使语意连贯。
②体现语意重点,使之适合语境中语意重点的需要。
③保持感情、语气的一致,使之与语境的感情、语气协调一致。
(2)选用句式的方法
①审清题目要求,要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信息,以便思考时更有针对性。
②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体味语意,把握材料主旨,明确表述角度。
③根据语境的需要选用适当的句式。
a.语意表达的需要。如果要使表述角度一致,就要选用陈述主体一致的句子;如果要用对偶或排比的修辞手法,就要选用结构一致的句子。
b.情感表达的需要。如要抒发强烈的感情,就要选用感叹句、排比句等;如果要委婉地表达情感,可用双重否定句。
c.语意连贯的需要。为使语意连贯,常选用话题一致、句式一致、前后呼应的句子。
2.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题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来说,考查的知识主要包括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等,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对语体和语境的体味、把握能力,遣词造句能力等。
(1)仿用句式的原则
①修辞“依葫芦画瓢”
仿写题基本上要求运用适当的修辞或句式。这正体现了《考试说明》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要求,着重在“运用”上考查修辞,对促进考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②结构“循规蹈矩”
在仿造句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修辞手法的高度统一,而且还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仿造出来的句子一定要与提供的例句结构相同。
③内容“前后兼顾”
仿写时不仅要注意修辞,照应句式,还得注意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2)仿用句式的方法
①明确要求,把握中心
明确要求,就是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示例。如果所给例句是一段话、一节诗,就要找出它的中心;如果是一组虽有联系但相互独立的句子,就要把握它们各自的主旨或整体所围绕的话题。
②对应已知,把握结构
仿用句式的结构要求往往寓于已知条件即例句或上下文之中,考生必须明确所仿用的是复句还是单句。如果是复句,要弄清所属类型;如果是单句,要弄清语法结构。如果是对联,还应弄清句子中的短语类别、词性等。还要明确是整体仿写还是仿写某个分句或某个句子成分,所仿写的句子或短语在段落中、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等等。
③着眼特征,把握修辞
考纲指出了考生应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九种修辞格,仿用句式题常常要考到修辞。考生要抓住例句特征,认真辨析,弄清其修辞格。
④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不同的语境往往体现出语言风格的差异性。考生只有认真品味已知语句,分析其风格特征,才能仿写出与例句语言风格一致的句子。
仿用句式题往往考查考生的立意、谋篇布局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仿写一节诗、一段中心意思明确的文字或一个有特色的句子时,应该在立意上求新,写出对青春、对生活、对理想、对时代的理解,使答案富于时代气息。
3.变换句式
(1)变换句式的原则
①不能改变原意
变换句式,只是句式的变换,除了根据需要作个别文字调整之外,其他都不能变换,尤其是内容。所以试题一般规定“词语可以删减,原意不能改变”。即使题干中不标出这样的要求,也不能改变原意,因为这是基本原则。
②要同语境协调
变换句式,如果是对一段文字的某一部分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的变换,一定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使变换的部分在内容上、形式上都要与上下文连贯,并协调一致。
(2)变换句式的方法
①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思考的方向。
②仔细分析原句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分句间的关系、原句的.句子结构特点等,为变换句式打下基础。
③根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删词语。
④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高考题库】
1.(安徽高考)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园
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解析】注意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内容2分,结构2分)
2.(江苏高考)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出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
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6分)
赞成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字)
质疑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字)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选用句式和语言准确、鲜明等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来表述,使用反问句。赞成者的理由可以是“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质疑者要结合赞成者的理由进行反驳。就选用句式来说,一定要按题目要求,赞成者使用陈述句,以平静的语气说出理由;质疑者使用反问句,针对赞成者的理由,用较强烈的语气来反驳,这也符合生活常理。最后应注意字数限制和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答案(示例):赞成者说: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安全,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3分)
质疑者说:难道家长能跟孩子一辈子吗?难道没有更好的交流机会吗?(3分)
3.(2009全国Ⅰ高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写的三个句子,要前后相连,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内容积极健康。注意例句形式“……是……,有无……,看你……”,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有选择的表达意味,“工作”“业绩”“前途”有递进关系。
答案(示例):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勤奋;荣耀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
爱情是买不来的,有无真心,看你怎么呵护;幸福是购不到的,可否如意,看你怎么营造;永恒是唤不出的,能否长久,看你如何浇铸。(每个句子2分,注意句式修辞)
4.(2009辽宁高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6分)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题解答的难度在于正确运用修辞和句式来表达预设的主题,这需要考生有很活跃的思维,还要有开阔的视野,能够在短时间内打开思路,发现灵感,写出优美的句子。本题题干中提示“两个对象”“三个句子”“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还有“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个主题,这是仿写时要注意的内容。
答案(示例):年轻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就像蓝天和白云一片;
白云是蓝天身边的柔弱,蓝天是白云依靠的坚强;
蓝天展开广阔的襟怀,孩子就找到了幸福的天堂。(每句2分,注意主题及修辞)
5.(2009江西高考)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4分)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回环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变换。短句变长句的方法是:先找到母板(中心句),再将其余的分句合并同类项,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添加到“母板”中(即所谓的“添枝加叶”),添加时要注意语序。
答案: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整合为一个单句2分,内容不变2分)
6.(2008重庆高考)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4分)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句式转换的能力。内容关于蜡烛,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时代主题。陈述句变反问句一般要加上“难道”,还要注意句中有否定词的要去掉否定词,没有否定词的要加上否定词。如“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可以变为“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可变为“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而“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就可变为“难道你自己会燃烧得更快?”另外,一定要审清题意,用四个反问句重组,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答案:示例一: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难道你不该被点燃?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不因此而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示例二: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难道你自己会燃烧得更快?难道世界上不因此而变得更加光明美好?(每个句子1分,注意句意的连贯)
7.(2008辽宁高考)请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5分)
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勤奋地挤,总会有所收获;
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如果你不太在意,就会全都漏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命题式仿写题。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审清题干要求,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内容与形式,进而总结出三个显性要求:①话题的确定性,从“知识”、“兴趣”中任选一个;②每个句子都要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③两句之间在语意上形成对比。另外,有一个隐性要求:比喻句的释句中,一个为条件关系,一个为假设关系。
参考答案:(1)知识,是险峻的高山,只要努力攀登,总会风光尽览;[来源:高&考%资(源#网]
知识,是浩瀚的海洋,如果你不用心航行,就会迷失方向。
(2)兴趣,是航船上的桨,只要你用力地划,终会五洋捉鳖回;
兴趣,是花盆里的花,如果你不精心培养,就会枯萎凋谢。
(注意修辞2分,句子之间语意上的对比3分)
8.(2008全国Ⅱ高考)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三个句子,要求三个句子构成排比,语意逐步加强。(6分)
一朵浪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一排浪花,是一组激昂的旋律;一江浪花,是一部欢乐生命的乐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题干要求和例句可以看出,我们所写的句子必须包含有比喻和排比两种修辞。而所选的本体必须是由个体到群体的递进。
答案(示例):一个人,是一个简单的单词;一群人,是一段激动人心的语句;一族人,是一部不朽的生命诗篇。(每个句子2分,注意比喻、排比两种修辞,句子之间递进关系)
9.(2008四川高考)在下面横线处,仿照前面画浪线的句子,各补写两个例子。(6分)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__: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四个句子分为前后两组,每组中,写出两个内容和句式都符合要求的句子。第一组,所举人物要符合“往哲先贤”,“学得”的宾语要与“往哲先贤”一致。第二组,所举例子要符合“古今中外著述”,作者与著述要对应,著述与后面的中心语要对应。
答案(示例):从庄子学得淡泊的心态从于谦学得高洁的操守海明威《老人与海》的顽强意志余秋雨《文化苦旅》的丰富内涵
(四个例子分为前后两组,每组3分。每组中,写出一个内容和句式都符合要求的句子,给1分,写出两个给3分)
10.(2010新课标全国卷)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雏鹰如果害怕折翅,那它永远不能高飞;
钻石如果害怕琢磨,那它永远不能生辉。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仿写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思维轨迹】做好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句式要一致,而是三句之间构成排比。这道题的句式是“……如果害怕……,那它就永远不能……”。其中第一个省略号处应选一名词,第二和第三个省略号处是动词。
【参考答案】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矿石,如果害怕焚烧,那它永远不能成钢;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导复习学案】推荐阅读: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学案06-15
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文言文阅读三复习学案06-20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部分复习学案十一10-09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07-22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三语文教案09-05
高三语文复习课件10-08
高三语文词语复习12-05
高三语文复习计划资料06-23
怎样上好高三语文复习课08-30
高三语文复习 古诗鉴赏-修辞教案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