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的高峰(13篇)
1.古典文化的高峰 篇一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
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在洪荒的原野上战天斗地,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今天从考古发掘得知,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将六畜入馔了;小米、大米、麦子等粮食作物和小量蔬菜、水果、坚果及药用作物,已陆续培植出来;酿酒业也早已出现。
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的中国,是古代世界最繁盛的农业中心之一。在火的文化中,又出现了辉煌的青铜铸造业和原始瓷器。尤其突出的是开辟了大豆蛋白资源和掌握了发酵工艺产生的酿造业,使烹调业插上了翅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较大规模开垦了长江流域,并开展对周边国土开发。到西汉末年,全国开垦田地已达8亿多亩养活人口约6000万。这段历史的园艺业、养殖业、粮食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器、炊具制造业,比三代都有了长足的进展。在这段历史的后期,涌现了数十种有关饮食文化的专门著作,虽然这些文献的大部分都已佚失,但从硕果仅存的《齐民要术》和这段历史各朝代的地理志、食货志,以及一些文化作品和出土文物,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这段历史包含着那么丰富的社会经济内容和饮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从隋唐到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从旺盛到极盛时期,包括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共约13个世纪。这段历史,是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对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时期。到了解放前夕,全国开垦田地约达14亿亩,养活人口约5亿。1000多年来,由于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涌现了许多海港、河港城市和一些边贸城市,促进了地域饮食文化的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细分不止此数),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大陆解放以后,开始向第四个高峰进军。
新中国成立,伴随着大陆的解放,掀起了震撼世界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刨掉2000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老根,广大农民和土地都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全国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虽然受过一些挫折,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烹调和食品制造领域出版的专著和报刊,不下数百种;各类饮食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养殖和种植能手,各菜系的厨师、点心师,各类食品的技师和饮食业务的设计师及管理人才,正一批批涌现出来。各地崛起的优质特产和多姿多彩的地方风情相结合的食品节,如豆腐节、名酒节、名茶节、葡萄节、荔枝节、苹果节、西瓜节、芒果节等,层出不穷的各地特产推销与饮食民俗结合的庙会节庆活动,蓬勃发展的各地名胜古迹和美食相结合的旅游等,都是饮食文化随着新中国的发展步伐日益隆盛的现实表现,呈现着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第四个高峰的雄厚基础和后劲。然而,这些还仅是个高峰的起跑点。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必将再次掀起另一个高潮。
2.古典文化的高峰 篇二
“汉字与中国文化高峰论坛”于2015年9月12日在北京宝林轩国际大酒店举行。会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汉字文化》杂志、北京三面向教育科技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 中国军事科学院、教育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中国语文》、《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编辑、记者出席会议,还有美国、越南、泰国等国家的学者、 留学生参加,共100余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部主任李志东致欢迎辞。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会长林连通研究员致开幕辞,题为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汉字文化》主编马国凡教授、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土生先生主持会议。
刘庆俄、张宝明、冯蒸、王铁利、王海峰、 常敬宇、莫笑牛、赵功德、许寿椿、美国理查德·希尔思等专家、教授、学者在大会上发言。他们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汉字较为适合于文化的记载和传承。古代世界曾出现过一些文明国家,但多没有维系下来,唯有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和中国文化至今还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原因虽有多种,但和所用的文化载体文字有着极大的关系。文化主要是靠书籍来传承的。拼音文字以音表义,音变义变, 传承文化较为困难;汉字主要是以形表义,不大受语音变化的影响,能较好地传承文化,“乡” (xiānɡ)虽在唐的时候读“hiɑnɡ”(平声),但仍不影响今天的识读。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个汉字一个故事, 传递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信息。“或”和“国”是古今字,是一个会意字,从口从戈从一,口表示城,一表示边界,用戈保卫,是先民们爱好和平思想的投影。他们渴望有一条安全的边界, 互不侵犯,安居乐业,但也意识到和平是需要用军队来保卫的。汉字也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汉字为单音节,有四声, 为中国诗歌的平仄押韵、对仗工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但这座宫殿是建立在汉字优美、独特形体的基础上的。汉字还具有适应科技发展的功能。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经历过造纸术、印刷术、 打字机、计算机四次伟大的文化工具革命,汉字都能跟进,尤其是计算机,不但没有成为汉字的掘墓人,反而成了汉字展示雄风的平台, 它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出神入化,胜于西文。汉字由于是表意或意音文字,表音功能弱,所以能超方言,穿越时空,成为全民族共同的书面交际工具,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应自觉地维护汉字的地位和权威,解决理论和应用上的一些难题,不仅能让人较快地认字和写好字,还能了解汉字的一些文化内涵, 讲好汉字的故事,为文化强国助力!会上,莫笑牛博士介绍了该单位北京三面向教育科技中心快速写好汉字的新成果“汉字意形书写法”, 赵楼同学作了演示。
会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多彩,发言热烈, 井然有序,充满学术气氛。
3.中国古典文化的朗诵稿 篇三
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五千年了。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它给我们留下了最精美的传统文化。有着蕴含美丽传说的传统节日,精美的民间工艺、光辉灿烂的文学名著、大气磅礴的字画艺术、典雅唯美的民族戏曲等等,总之中华的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它代表着过去,也代表了未来,在我眼中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精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华夏儿女对美好理想、智慧、道德与追求的向往。
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而我对汉家衣裳特别独钟。汉服;这个集聚了中华4500多年的历史,而满清入关,汉服又中断了300多年,如今身为华夏儿女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大气华丽的美丽衣裳,有多少人还认识这是我们的汉装华服,还常常承受诸多子虚乌有的骂名,有人说它是日本的和服、有人说是朝鲜服、还有人说是古装,实在可笑,身为炎黄子孙,却不知道汉服乃和服之祖,这种本民族文化的精髓,泱泱华夏、文明千古,怎么能就这么被遗忘呢!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除了汉族,而其他55个民族遇到重大节日,通常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越南、德国、英国、埃及等任何一个有点历史的国家和民族。日本有和服,朝鲜有朝鲜服,满族有旗袍、藏族有藏袍……而现在的我们穿得西装革履,但在传统节日的时候竟然没了自己的汉家衣裳。
实在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作为华夏儿女请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有一条流河叫长江,有一队图腾叫龙凤,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中华的汉字汉语也具代表意义。(汉字、汉语、对联、谜语、歇后语、成语、射覆、酒令等……)最喜欢的还是诗词歌赋,很特别,韵味深远,清灵的感觉。看多了那些诗词,觉得那些古人的才情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很佩服他们,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或诗词,每一个字都很用心去想,还找一些典故,我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现在很多人做不到的。
也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文人墨客的样子,托腮冥思,觉得那些传统的文字,诗词就是一副意境高远的中国画,用流动的眼眸,欣赏蓝天白云;又觉得是一首清朗圆润的古曲,可以闭目凝神,听莺歌燕语……我眼中的文学应该像李白那样有豪情万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李清照的哀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该是陶渊明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闲适的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也很欣赏徐志摩的柔情,席慕蓉的细腻、三毛的真实亲切、林微因更是一代才女,他们的思想精华我想这辈子都吸取不完,顿悟不息,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我更是充满了好奇,我想也许我暂时不理解,但是在这些知识分子的熏陶、引导下,我的视野也会逐渐开阔、思考角度也会拓宽吧!文学太绚丽、太多彩,既深刻又内涵。像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道路;又像一缕清风,抹去我眼中的晨雾;像一场及时的甘霖,滋润我干涸的心田。
身在现代的我们走在时尚潮流的前端,可以随处可见流行网络语,也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讯息知道很多国际前端的事物,但是别忘了在追逐科技创新的信息时代,持有一颗优雅宁静的心。别忘了那些深刻在历史长河中有我们不可丢弃的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说到艺术,首先让我想到的便是古典乐器了。
对于古典乐器,中国的古典乐器更是数不胜数,音乐更是动听、唯美。“古琴、唢呐、萧、竹笛、笙、扬琴、琵琶、古筝……等等”这些里面我比较熟悉的就是古筝了,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
记得白居易的《夜筝》 写过这样一句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古筝的音乐柔美,清雅,因乐曲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以清新中不失庄严,淡雅中不失通俗的独特风格。
聆听时令人充分得到宁静,空灵、飘逸,悠扬动听的古曲,会带给你一个与众不同的音乐意境。仿佛是一个久远的约定,当那清净如水的音符在这夜色里飘起,空灵悠远的足音,久久的回荡在心中,心灵一片意外的宁静,很美……很美。
4.古典文化的高峰 篇四
2016年12月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出席论坛并致辞。
路甬祥表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基础是培育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各国工业文化的精髓,适应知识网络时代和全球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要求。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要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公平,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敬业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要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坚定自主创新、跨越引领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理念。
张峰在致辞时指出,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还需要工业文化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柔性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支持开展工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系列专题研究,注重工业文化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解读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张峰强调,加快工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工业文化对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的研究,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健全政策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支持工业文化发展的产业、财税、人才、土地等政策体系;二是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群,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区域和大师工作室,研究建立国家工业博物馆,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三是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要着力塑造我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新形象,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提升对外交流水平,创新宣传方式,讲好中国工业故事,传播工业文化,展示国家工业新形象。
本届论坛以“坚持文化自信 建设制造强国”作为主题,探讨在工业领域坚持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5.古典文化的高峰 篇五
此次论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设计师高端亮剑,问题越辩越清晰,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论坛活动,论坛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感谢楼尚软装董事长张保庆等领导出席,以及楼尚软装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此论坛长期举办,是一个向大众展现自我的平台,欢迎有志之士前来踊跃报名参与!
6.古典文化的高峰 篇六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核心是科技创新, 基础是培育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汲取各国工业文化的精髓, 适应知识网络时代和全球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要求。
日前,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瞭望智库、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工业报社、中欧商会协办的“2016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本届论坛以“坚持文化自信建设制造强国”作为主题, 探讨在工业领域坚持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工业新形象、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 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寻寰中,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华,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谢彪,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董明珠,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林宗, 中国创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明, 湖北省黄石市副市长张新明, 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等出席论坛, 并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研讨新形势下推动工业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作“传承与守望----浅析故宫工匠精神的当代实践”演讲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致辞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作“以诚信合规筑牢企业文化的基础”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表示,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核心是科技创新, 基础是培育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汲取各国工业文化的精髓, 适应知识网络时代和全球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和新要求。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要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公平, 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要践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敬业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诚实守信、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要围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 汇聚全球创新资源, 坚定自主创新、跨越引领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理念。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指出, 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不仅需要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刚性推进, 还需要工业文化力量提供源源不断的柔性支撑和强大精神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工业文化发展中心, 支持开展工业文化的理论研究和系列专题研究, 注重工业文化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 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解读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加快工业文化的培育和发展,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夯实工业文化发展基础。重点加强工业文化对工业软实力提升和制造强国建设支撑作用的研究, 建立工业文化资源库, 健全政策标准体系, 推动形成支持工业文化发展的产业、财税、人才、土地等政策体系;二是发展工业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集群, 培育一批示范性创新创业区域和大师工作室, 研究建立国家工业博物馆, 支持打造一批工业创意园区和工业文化特色小镇;三是塑造国家工业新形象。要着力塑造我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的新形象, 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提升对外交流水平, 创新宣传方式, 讲好中国工业故事, 传播工业文化, 展示国家工业新形象。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华作“中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演讲
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华认为, 中国装备制造业将努力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但考虑到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已经很大, 在“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背景下, 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有限, 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仍是主基调, 装备制造业将处于较长时期的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过程, 经济增速将以低速平稳运行为主。2016年,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稳中有进、稳中有好, 符合预期, 主要特点是平稳、改善、向好。一是平稳表现在经济增速稳、就业稳、物价稳;二是改善表现在供给侧改革新进展、经济结构改善。三是向好表现在创新发展势头好、生态环保进展好、民生福祉保障好。
论坛期间, 还举办了工业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面向社会正式启动发布了四项重要活动, 包括《工业文化系列丛书》首发仪式、“中国工业大百科”青少年科普纪录片拍摄启动仪式、一带一路中国工业形象传播“六个一”工程启动仪式、中国工业遗产联盟成立仪式等。来自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领军企业、新闻出版等社会各界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论坛。
格力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作“实业报国”演讲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谢彪作“装备制造业发展与国家工业形象”演讲
湖北省黄石市副市长张新明作“坚持文化引领促进城市转型”演讲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罗民主任致欢迎词并主持大会上午议程
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会长张颢瀚作“工业文化---是制造强国的根本力量持续力量”演讲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作“技术史视野中的中国工业遗产”演讲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作“塑行业文化建石化强国---对行业文化的几点认识和思考”演讲
7.古典文化的高峰 篇七
高峰论坛会议日程
一、会议主题
中茶委成立大会暨2015茶文化高峰论坛
二、会议时间及地点
会议时间:5月23日9:00 — 16:30
会议地点: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地址:中国海淀区阜成路2号)
三、会议组织机构
1、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2、主办单位: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茶文化产业委员会
3、承办单位:北京雪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
4、协办单位:深圳市富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会议日程
一、嘉宾签到 9:00 —10:00
二、开幕式 10:00 — 10:30 1、10:00—10:10 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并介绍到会的领导和嘉宾 2、10:10—10:30 太极茶道及吟诵表演 丁武将博士及其团队(丁武将 资深禅茶专家、太极茶道创始人、生命资产管理专家)
三、成立仪式 10:30 — 11:20 1、10:30—10:35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执行副主席陆耀儒先生宣布中茶委成立 2、10:35—10:50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先生致辞 3、10:50—10:56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茶文化产业委员会秘书长郑智深先生致辞 4、10:56—11:02 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级工程师郑国建先生致辞 5、11:02—11:08 中俄文化贸易促进会副会长王念东女士致辞 6、11:08—11:20 北京二商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市茶业协会会长白文祥先生致辞
四、主旨演讲 11:20 — 12:00 1、11:20—11:50 创新的力量 罗方强先生(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茶文化产业委员会主任)2、11:50—12:00 互联网+茶文化产业 董莆耸先生(北京雪豹商务服务有限公司CTO)
五、中茶委揭牌仪式及teamall.com茶商城上线仪式 12:00—12:30 1、12:00—12:10 中茶委揭牌仪式 2、12:10—12:20 茶商城上线仪式 3、12:20—12:30 领导及嘉宾合影
六、自助餐12:30—13:30
七、“一带一路”论坛14:00—15:00 1、14:00—14:10 领导宣布“一带一路”茶文化周正式启动 牛亮先生(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秘书长)2、14:10—14:30 中茶委“一带一路”茶文化周活动实施方案 缪霖先生(中茶委国际合作部部长、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常务董事)3、14:30—14:3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代表致辞 钟咏倛先生(印度尼西亚旅游部部长助理)4、14:35—14:45 专家发言 陆尧先生(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茶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5、14:45—14:55 合作机构发言(中国检验检疫学会秘书长)
八、15:00—16:30 2015茶文化高峰论坛对话: 论坛主题:
(1)中国茶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对话专家:
郑国建先生(全国供销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丁武将先生(资深禅茶专家、太极茶道创始人、生命资产管理专家)
胡智学先生(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茶业协会副会长)
梅 峰先生(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2)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振兴中国茶文化产业 对话专家: 郑立伟先生(招商证券场外市场部区域总监)刘纯浩先生(深圳市富腾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周 敏女士(大发集团董事长)
邱国雄先生(台湾桃园市茶商同业公会理事长)
九、16:30—16:45 会议结束
8.古典文化的高峰 篇八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初探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先哲们很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无论是民族的发展还是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它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仁爱、勤奋、探索、创新、助人为乐的优秀人才。作为语文教师,应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近传统——了解传统——解读传统——继承发扬传统,因为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关乎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昌盛。因此,本文仅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作初步探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各时代人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学生。在语文教材中,无论旧版还是新版,都将古诗词的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教学内容,而且在历年的中考中都有古诗词默写体现,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诚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之外,还要充分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更能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积淀更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之时,却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乞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的?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外国人铭记于心。不少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愚人节”、“圣诞节”的日期,却不知道“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漠视,也是当代中学生和教师的悲哀。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目前我们使用的2055年5月第二版的初中语文版教材六本教科书中,古诗词就有60首(篇)。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的自我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丰裕,很多学生追求的是流行、前卫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在我国的古诗词里,很多古诗词将事物与人物、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让学生心中充满一种对民族气节的敬仰和向往。这份敬仰和向往,使学生领悟到了古诗词的精华,体会到了我们的民族气节。
9.如何认知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篇九
所先生对高效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无可厚非, 三点启示笔者也能够接受, 只是在所先生对第一个课例《静女》的理解方面和对上课教师的指责方面笔者不敢苟同, 并且对所先生似乎就由此断定上课的教师“对《诗经》的文化价值缺少认知”, “在处理《静女》一文时没有从文化的背景去定位, 从而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文化上的迷茫”等指责不以为然。
学生的思想是可以复杂一点的, 单纯不见得就一定好, 愚昧的单纯或单一就很没趣, 大可不必担心教师对教材有几种不同的处理就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至于一篇文章的讲解就会导致学生文化上的迷茫, 就太令人好笑了。这样的“帽子”扣在讲这堂课的教师身上还真是太冤屈了一些, 更何况这位教师原本的理解比所先生更高明呢。孟子有言,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糊不糊涂迷不迷茫是要看授课的教师明不明白, 同理, 被点评的教师糊不糊涂迷不迷茫也要看点评的专家们明不明白。笔者希望自己读了所先生这篇大作不至于使自己混乱和迷茫, 就着所先生的不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没谈清楚, 只当是与讲这节课的老师一起共同承担一下可能让学生思想混乱文化迷茫的责任了。
所先生认为, 《静女》“体现了人要尊重爱情尊重对方的礼的思想, 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为人处世的智慧”, 《静女》一文“充分体现了儒 家礼乐治 国的思想 ”。“礼”、“儒家”这些词或许就是所先生所作的“文化价值”的联系了, 孔子的“删诗说”想必所先生一定是坚信不疑的, 因此诗以载道也就自然而然的了。我不知道所先生是否读过闻一多先生对诗经的研究文章, 是否读过李敖先生对诗经的一些解读文章, 是否读过当代叶舒宪先生的专著《诗经的文化阐释》。在《诗经》的理解方面, 我相信我们的一线教师自然不会绕过闻一多先生对《诗经》的解读。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以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所开辟的治学路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不待多言, 当代叶舒宪先生循着这条路运用人类学、神话学、民俗学、民族学、考古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知识从诗歌发生学的角度对《诗经》的文化作了深度阐释。其实, 读《诗经》这样历史久远的民族文化著作, 需要走进《诗经》所在的那个历史时代, 了解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背景, 甚至可以追溯到更加遥远的历史时期作我们民族文化源头的探究, 这样才能还原到那个鲜活的有着我们民族原生态生活场景之中, 这样才能摆脱充满封建卫道者立场的古板的认知和枯燥的说教。
《静女》这首诗并不是以静女的贞节守礼讽刺卫国的国君和夫人的道德败坏, 它是一首描绘青年男女幽会定 情之诗。 《静女》之“静”, 并非“贞静”之意。马瑞辰先生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这样解释:“亦当读靖, 谓善女, 犹云淑女、硕女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的男子对美丽女子称赞的流行语, 也可以看作是爱称。其余内容无复赘言, 这首诗的大致内容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下面看看所先生认为讲课教师错误解读教材的依据。“静女其娈, 贻我彤管”, 讲课教师将“彤管”解释为茅草, 所先生认为后文“自牧归荑”的“荑”指“初生的茅草”。于是, 所先生写道:“专家们质疑:为什么静女要连续给我送茅草?为什么‘彤管’不解释为一种乐器呢?”单单因为前后都解作茅草就否定一种看法, 是否理由太简单了一些呢, 而且是“专家们”在质疑在否定, 这就有些令人想不通了, 专家们想必一定都应该是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的, 不至于不知道“彤管”有几种说法, 也不至于或者就因为讲课教师只取一种说法就说教师对《诗经》的文化价值缺乏认知。不知道所先生所说的“专家们”是指“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导师团”的专家, 还是指评课的按照资历和头衔选定的“专家”, 抑或是所先生自己呢?
在相当多的教材教辅上面, 对“彤管”都有不同的解释。评课时专家们似乎不至于非得只按一种理解来评判一个教师的理解正误吧, 几种不同的理解也不一定就会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文化上的茫然。在笔者看来, 将“彤管”解释为“茅草”, 可能比“管状乐器”、“环形玉器”“毛笔”之类的物件更符合那个时代和场景。
首先, 所先生认为诗章的第二节和第三节都写了茅草, 是连续地写, 连续地写就构成了诗节内容的重复, 诗的三节内容绝不重复才好。其实 , “彤管” 和下文的“荑”同指茅草并不构成单调的重复, 诗经中的篇章重章叠唱正是其重要特点, 这样的篇章比比皆是, 所先生不喜欢重复, 笔者这里也就不再举《诗经》里的篇章为例重复。
其次, 诗歌的第三节是男子的叙述口吻, 是男子在甜蜜的幽会后幸福的回味。“自牧归荑”的主语应是静女, 表明这静女的身份是一位年轻的牧羊姑娘。牧羊姑娘是从放牧的工作中或者是从牧场回来送的“荑”, 那么在诗章的第二节为什么非得要送个什么乐器才好呢?送“管状乐器”、“环 形玉器”“毛笔”之类的物件相比较随手而摘的茅草似乎更不靠谱吧。
再次, “彤管有炜”, “荑”则“洵美且异”, 诗章当中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乐器就比茅草贵重, 就能显出送礼的人情义就重, 就能体现出什么“尊重爱情尊重对方的礼的思想”来。“有炜”且“美异”的茅草是美的, 拿着草的静女也是美的, 物人二者皆美;当然男子心里的感觉更美:“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物美是因为人美, 人美更因为是情美, 爱屋及乌!钱锤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说得好:“卉木无知, 却胞与而尔汝之, 若可酬答, 此诗人之至情洋溢, 推己及他, 我而多情, 则视物可以如人!”此言得之。
再次, 叶舒宪先生在他的《诗经的文化阐释》中通过《诗经》 中的“采摘”和“投赠”母题分析了那个历史时期先民采摘植物投赠情人的文化符号:一些植物有着神奇的法术效应, 可以让少女心仪的男子意乱情迷。叶先生从非洲、欧洲、印度等古代神话和古诗中找到佐证, 并指出, 希腊的美神阿芙洛狄忒之名出自一种叫“曼陀罗林”的草叶, 原为女巫为增加媚力而用, 亦可致幻。中国的高唐神女又称瑶姬, 相传为瑶草所化, 陈梦家先生干脆称瑶草为“野合时媚人之草”。现在我国傣族尚认为荑草有和胃催情之功效。有这样的解读, 不知所先生还会不会坚持“彤管”一定要解释为乐器。
最后, 笔者需要指出的是, 草类植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意象有巫术、祭祀、药用、爱情的信物等, 切不可看轻了其在古诗中的作用。笔者在拙作《中国古诗词中的芳草意象》一文中曾做过探讨, “彤管”被作为一种充满了魔力和神力的草, 表达了诗中静女对爱情的寄托, 既是自己爱情的象征, 也是希望这草能产生爱情的巨大神力, 让自己心仪的男子沉醉与迷恋于其中。因此将“彤管”的释义解释为茅草会更好。有的学者另取名为“红色通心草”。这名称似乎专为青年男女爱情而设, 温馨美好而又浪漫!
10.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之翻译 篇十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具体物象的运用是诗人达到其以诗传情之目的所常用之手段.由于意象所蕴含之民族独特性,或许目的语中存在其对应物,然则翻译实践中却很难实现其真正对等.本文着重援引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些译例对古诗英译中就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探讨,以期对文学翻译初习和爱好者有所启示思考并予以共勉.
作 者:谭金菊 陈凯华 TAN Jin-ju CHEN Kai-hua 作者单位:谭金菊,TAN Jin-ju(荆楚理工学院,英语系,湖北,荆门,448000)
陈凯华,CHEN Kai-hua(长江大学,外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11.楹联文化在扬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篇十一
楹联, 俗称对联、对子, 是世界上最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 包括门联、堂联、春联、戏联、寿联和挽联等[1]。园林楹联是指应用于园林中的对联。园林楹联的文学功能, 是在园林中配合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厅堂廊榭, 以及古迹名胜起点景作用。寥寥数语就能把山水林泉、亭台廊榭的意境勾勒出来, 从而加深园林的情韵, 增强游人的审美情趣, 还会起到导游作用。
2 扬州古典园林
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 《扬州画舫录》中有“杭州以湖山胜, 苏州以市肆胜, 扬州以园亭胜, 三者鼎峙, 不分轩轾”之句[2]。因此早在乾隆嘉庆年间, 扬州古典园林就已经开始闻名天下, 其中以个园、何园、瘦西湖为典型代表。
3 楹联在扬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楹联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正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偌大景致, 若干亭榭, 无字标题, 也觉寥落无趣, 任有花柳山水, 也断不能生色……”[3]。精巧的扬州古典园林一样离不开楹联, 楹联意境深远, 情调优雅, 为其增添了一笔笔文人之风, 使其意境更为深远。
扬州古典园林中的楹联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历史源远流长, 有的写景, 有的抒情, 写景的托物言志, 抒情的只抒胸臆, 还有的既写景又抒情。
3.1 写景联
扬州是“中国的月亮城”, 扬州的月色美, 赏月的地方也多, 扬州瘦西湖中的“月观”就是其中之一。“月观”坐西朝东, 前临开阔的湖面, 每当皓月东升, 凭栏而立, 天上水中的两个月亮交相辉映, 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月来满地水, 云起一天山”的美妙意境。人们常说“月色如水”, 在这里, 月光和湖水相溶, 云影和山影相连。这副由郑板桥撰写的对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恰到好处的描绘出了月观这独一无二的迷人月夜。
写景楹联采用语言文字的方式直接描绘园林景观, 往往能在园林景观的展示过程中起到强调主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瘦西湖万花园”东门对联“青山隐隐, 碧水迢迢, 径草新生长短绿;丹阁巍巍, 朱栏熠熠, 园花尽绽浅深红”。是对园内的自然山水环境、花木季相生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的概括和描绘。
3.2 抒情联
何园“与归堂”前廊檐下, 悬挂一幅对联:“退士一生藜苋食;散人万里江湖天”, 撰联人是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此联抒发了园主人退隐官场, 淡泊名利, 但仍然整天心系国家存亡、民族安危大事的高迈的气概和情怀。
“一生藜苋食”是借喻, 虽然离开了官场的花花世界, 粗茶淡饭, 倒也安之若素, 甘之如饴。人在江湖, 但并没有浑浑噩噩, 糊里糊涂混日子。此联与悬挂在船厅廊下的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 花为四壁船为家”, 都表明了园主傲岸不群、忧国忧民的心绪, 互为呼应。
3.3 写景抒情联
坐落梅花岭畔的史公祠, 祠内氛围幽静、山水灵巧、意境肃穆, 乃园林佳构。祠堂大门, 迎面是祀奉史可法的飨堂, 堂前两株银杏, 枝繁叶茂, 高耸入云。抱厦廊柱前, 悬挂广为传诵的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情景交融, 烘染出苍凉激越的意境:岭上点点梅花, 幻化成眼中的泪花;皎洁的明月, 映射出故臣的赤胆忠心。
又如个园的宜雨轩坐落于个园心腹之地, 四面通透, 为主人延宾待客之所。“朝宜调琴, 暮宜鼓瑟;旧雨适至, 新雨初来。”这幅十六字楹联, 勾勒出了一幅风雅无限、宾主尽欢的个园雅集图。“朝宜调琴, 暮宜鼓瑟”字面看是说这里既适合弹琴又适合吹笙, 其实是赞誉主人有风雅待客之道, 典出《诗经·小雅》“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旧雨适至, 新雨初来”表面写坐在轩里感受自然界的阴晴光景, 其实是用杜甫典故, 雨, 指朋友, 说的是老朋友刚到, 新朋友又来了, 络绎不绝。再往更深一层理解, 还有赞美主人德行美好、所以交谊广远的意思。
4 结语
扬州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数量众多, 以其高超的造园艺术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融合成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扬州古典园林中的楹联起到了营造意境与深化想象的作用, 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扬州园林意境的领悟和把握, 将造园家精巧的艺术构思和风景表达的思想意蕴顺利地传达给游赏者。
摘要:对传统文化中楹联进行了介绍, 阐述了写景联、抒情联、写景抒情联三种楹联文化在扬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楹联,古典园林,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白雏山.古今楹联选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5.
[2][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4.
12.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古典文化研究 篇十二
指导老师:马洪梅 组长:赵倩
组员:马云暄、韩仲晨、赵倩、陆鑫、高阳、蒋志昂、王鹏海
摘要:
说到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觉得那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情,一个好比是高峰上的千年积雪,一个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相隔着太遥远的距离。但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抹灭的关系。歌词是介于音乐与文学的艺术,它既可入乐而唱,又可离乐而诵。在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中常常采用文学的创作手法,因此从文学的维度对其进行研究,即从修辞、意象、表情达意这三个角度对其文学性进行梳理,将极大地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深入探究歌词文学的本质。
引言: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作品,具有谱曲可唱的音乐性和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在当代艺术门类中极其繁荣,它已成为现代人、尤其是现代青年人文化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在诗歌逐渐被边缘化的今天,歌词几乎变成大众能够接触到的唯一的诗体文学。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流行歌曲的受众很多,它的歌词也被千万人所熟悉,但纵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代流行音乐中蕴含的古典文化以及古色古香的歌词依旧被众多学者与专家拒之门外,致使它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缺状态,以致于当代词坛泰斗乔羽先生不得不焦虑地呐喊:“我们的歌词艺术已经发展到值得进行理论概括的水平了。”在中国,流行音乐与古典文化的结合,不仅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源于我国丰厚的文学资源。“歌词具有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角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文化心态的写照。”]流行歌曲歌词中中国风元素的加入,不仅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发展,而且说明了流行歌曲巨大的文学张力。提到中国风流行歌曲不能不提到中国风含义的界定,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极大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
入乐可唱,离乐可诵是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基本特征。离乐可诵说明歌词除了音乐功能,还应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它并不仅仅是音乐的附庸。关于现代流行音乐的古典文学性,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变化多样的修辞
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方法很多,所以文学创作的修辞手法,几乎都能用于音乐歌词的创作。最经常被使用到的有隐喻、象征、借代、拟人等手法,而华语歌坛的创作才子方文山谈及他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时,一下子提出了十六种方法,包括“感叹、譬喻、类迭、转化、排比、夸饰、转品、倒装、摹写、引用、析字、映衬、设问、示现、顶真、对偶。”[4]方文山对修辞格的运用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亦如他自己说的,他所创作的“中国风”歌词有相当一部分比较适合拿来作为修辞学教材。一般而言,一首歌词就像一篇文学作品,如果只是平铺直叙,便如淡水一般,少了点余味,而为了让淡水有味,便得加点盐——修辞,才使得歌词更富有韵味。歌词的创作,如果只运用一种修辞,便会显得单调。好的歌词,就如一流的文学作品,它往往运用了多种修辞。如由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 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 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 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东风破》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较多的一首,也是古典文化特征体现很典型的一首,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首先是拟人的运用,“离愁”和“孤单”本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这里词作者却把它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描写,第一句就奠定了这首歌词哀婉的基调。其次是倒装的使用,“结局我看透”正确的语法应该是“我看透结局”,这种宾语前置的语法手段,更强调了结局的无奈和世事难料的悲伤。最后是对比的运用,如“月圆更寂寞”,拿“月圆”和“我”的寂寞心情相对比,更突出了“我”心中难以排解的凄凉之感。整篇歌词下来,几乎每句中都能找出使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巧妙运用使整首歌词摆脱了白开水似的平铺直叙,更突出了心中郁结的悲苦之情,同时增强了歌词强烈的感染力。
二、雅俗共存的意象美
意象这个专有名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术语,在流行歌曲歌词文学里主要指的是歌词中的意象在审美角度上的体现。而流行歌曲的歌词对古典意象的借用,即是现代歌词对古典因素的汲取,它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拓展了歌词的创造空间,又丰富了歌词的内在意韵,使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皆可悦之而神怡。如琼瑶创作的流行歌 曲《在水一方》就极具中国风特色,同时也凸显了中国古典意象美: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方向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的中央
此歌词明显借用了《诗经》中的意象,作者只是将其中的意象置换了一下,如“野草”对“蒹葭”,“白雾”对“白露”,“佳人”对“伊人”,及其中的“道路”、“险滩”、“在水一方”等,都是借自《蒹葭》,连意境都是极其相似,我们甚至可以把此词看作是《蒹葭》的现代版。众所周知,这首歌又经邓丽君甜润歌喉的传唱,便是不识字的村夫村妇也能口吟唱一二,就这样阳春白雪巧妙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蒹葭》的意境也在无形之间深入到群众心中了。作者通过对古典诗词中《蒹葭》的巧妙化用,化文言文为白话文,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了非常适合现代人传唱的艺术作品。流行歌曲对古典意象的借用,对其艺术品格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如琼瑶创作的《情深深,雨蒙蒙》直接引用“多少楼台烟雨中”、“车如流水马如龙”;有些歌词甚至完全挪用宋词,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就是在苏轼的《水调歌头》原词的基础上,谱上新曲进行另一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而已。这种以新旋律,阐释古典诗词、古典意象,使现代流行音乐既具民族性,又富时代气息。
三、回味无穷的情感
流行歌曲的创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壮大了中国风创作的力量。在大力提倡文化建设的今天,进行中国风歌曲的创作不仅能从音乐性的角度促进中国风歌曲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中国风流行歌曲以流行的形式进行传唱,能够很快地被人们所接受,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中国的古典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中国的软实力。中国风流行歌曲以其轻松愉悦的形式,壮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例如SHE演唱的《中国话》: 哥哥弟弟坡前坐 坡上卧着一只鹅 坡下流着一条河 哥哥说 宽宽的河 弟弟说 白白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那鹅过河 还是那河渡鹅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这首歌词中既有轻快的绕口令,同时也极大地凸显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我们说的话 让世界都认真听话”听完让人热血澎湃,给我们中华儿女极大的文化自信,作为一名中国人,那种强烈的自豪感在心底油然而生,让人在情感上对此歌念念不忘,在回味无穷中体会到了中国风歌词的魅力。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研究和阐释,让我们明白了中国风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流行歌曲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是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自身的艺术语言,这就决定了它本质上必然是具备文学性的艺术作品,同时它又立足于和曲调结合,必然要受到音乐因素与规律的制约,在音乐性上,又有着比其他文学作品更高的要求。当今歌词文学已广泛渗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发挥着审美娱乐和启迪教育的社会作用,人们对歌词也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涌现了大批锐意创新的作词家,他们在词作界探索耕耘,意在给听众们更多的审美体验,创造出更多带有古典韵味和艺术魅力的优秀歌词。中国风歌词的创作风潮,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一定程度上也会极大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
13.古典文化的高峰 篇十三
竹材不仅资源丰富, 而且具有柔韧性好, 透气性强等特点, 而经过加工的新型竹材在性能上与天然实木板材、实木集成材相似。
而古典家具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新型竹材与古典家具的结合, 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汉字文化
1. 汉字的文化内涵
汉字作为唯一被应用至今的世界三大古文字之一,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一笔一划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它不仅仅是我们的语言工具, 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去探索、应用。
汉字从产生至今,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等八个不同的字体, 虽然他们的字迹特点都各不相同, 但每种字体都体现了表意文字的特点。分析每一个汉字的结构, 可以略见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 这是其他文字无法达到的境界。
2. 汉字的优美形态
汉字不但拥有丰富的内涵, 它的优美形态也是其他文字不能企及的。我们的设计应用了小篆“苗”字的造型, 小篆是汉字的第一次规范化字体, 秦始皇统一后, 推行“书同文字”改革, 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形体结构, 由此产生了小篆。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 这五个字充分表现了小篆的字体风格。
因此, 家具与汉字的结合, 不仅仅丰富了家具的文化内涵, 也增强了家具的观赏性。
二、新型竹材的前景与市场现状分析
目前市场上绝大多的家具都是由人造板材制成, 但是我国不仅森林覆盖率低, 而且为了保护环境, 林区禁止砍伐, 木材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 竹类资源丰富且成材周期短, 能够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
新型竹材是原竹经过加工制成的新型材料, 本文主要指竹集成材和重组竹。由于竹集成材和竹重组材的生产改良了其结构和特性, 因此它不仅保持了竹材力学性能好、收缩率低的特性, 而且在密度、压缩强度等方面拥有与天然实木板材、实木集成材一样的优良性能。
通过对新型竹材家具的设计开发, 将新型竹材具有的诸多优势充分应用与家具设计与生产, 促进竹产业的发展, “以竹代木”前景十分广阔。
三、“新竹汉字”古典家具开发实践
1. 设计理念
古人把它同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正是因为它自强不息、澹泊其中等美好品质。现代人又因为它冬暖夏凉、吸湿吸热性好等特性对其偏爱有加。新型竹材是对传统竹材的提升。它不仅具有传统竹材的优点还具有很多像紫檀、黄花梨等硬木的性能及纹理。中国汉字的文化博大精深, 将汉字造型与新型竹材结合设计出的家具可以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 设计造型
根据小篆字体选用苗字的造型进行设计的可拆卸组合的书架。竹子本身就具有文人墨客的气质, 书架本身也是一个小篆体的字, 与整个书房的氛围互相衬托。如图1、图2。
整个书架有两种不同的多个单体组成, 可自由摆放组合, 具有现代模块化设计气息的同时又具有传统家具的纹理与特性。并且价格便宜, 绿色环保无毒。如图3、图4。
3. 造型及人机工程分析
整个家具是一个小篆的“苗”字的造型的书架, 看起来简单大方。书架的用材是新型重组竹材经过加工处理弯折等工序生产而成。虽然是竹材但是却具有红木等木质材料的特性与纹理, 满足了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新型竹材的纹理及整体造型对小篆体文字的借鉴使得整个书架看上去像是一件古代的家具, 但是它简单精炼的风格却又透漏着现代气息。
在进行设计之前查阅了相关的人机工程学数据, 书架的弧度、高度以及人们对书架的使用方式等都考虑在内, 进行合理的设计。新材料并没有带来家具表面的太大变化, 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绿色环保。
四、市场场景与产品价值
1. 市场场景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国内家具市场也蒸蒸日上。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向好, 大部分国家的木质家具需求量逐步增加。新型竹材与汉字结合的家具产品投入生产走向市场之后, 消费群体是非常大的, 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 此款家具出口之后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可以拉动我们国家的经济, 对我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
2. 产品价值
书架结合了传统硬木纹理及汉字造型并且使用新型材料, 造型设计更具现代感。不失为一款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传统家具。对新型材料的合理利用, 即是对技术创新的尊重也是对现有家具的提升。
五、结语
家具制造业是我国传统的产业, 近三十年我国家具业有了飞快的发展。一个有故事的产品才能赢得用户的心。当然, 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永远不过时的。竹材书架设计正是符合这一趋势, 如果热销, 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对传统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发展作用。
参考文献
[1]布鲁托, 张振东.竹材建筑与设计集成[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