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说课

2024-10-05

狼牙山五壮士说课(共14篇)

1.狼牙山五壮士说课 篇一

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本组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百年沧桑,字里行间都包含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四、教法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在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发展的综合语文素养。在这堂课中,我还充分利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五、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反思等,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主动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本节课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六、教学过程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新课一开始,我就扣住“壮”字进行设疑:

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五壮士“壮”在哪里呢?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给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接下来,我紧扣“壮”字这个疑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针对这四个问题,抓住文中能体现“壮”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探讨。

通过对以上四个问题引导的逐层品味,步步深入,学生体会到了五壮士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受任于危难之际的“壮志”;感受到了他们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壮行”;领悟到了五壮士面对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以及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这样,学生对五壮士“壮”的光辉形象便有了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情感升华。例如,我在教学“顶峰歼敌”一段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当时的电影。看完后,我请他们在课文中找找描绘这个内容的片断,用xxx标出来。找到后,自由的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把“石头砸”写详细的?哪些词句令你感动?”读完后,学生们开始讨论交流,找到了许多答案。(课件出示)每当学生读出相关语句时,我便指导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感情。比如,读到第二句时,我让他们找一找:重音是哪个?孩子们经过一番比较,认为重音是“砸”,我就让他站起来读,接着全班齐声读:“同志们,用石头砸!”

学生入境了,动情了,才会从这句话中领悟到“五壮士要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才会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会为“猛地举起”石头的动作而感动;会从“喜悦”、“昂首挺胸”、“像冲锋”、“砸碎”等这些词语里体会到五壮士壮丽的内心世界,英勇豪迈的壮士气概。他们知道“石头像雹子一样……”写出了“五壮士的仇恨和决心,写得具体生动,读起来也很有劲”;知道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 ;”向敌人头上砸去”一句中,“砸去”要读重音。重点句群的朗读才训练到位,才读得出英雄们壮烈豪迈、气壮山河的精神。

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了解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我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电影片段。(课件出示)看完后,同学们心潮澎湃,我适时让他们说说:壮士们站在悬崖边上回头望时,会想些什么呢?小手纷纷高举:有的说,我知道五壮士完成任务后,内心十分喜悦;有的说,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依恋;还有的说,我从他们的口号中体会到了他们对人民的热爱,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此时,雄壮的音乐声响起,我及时引导:“是呀,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孩子们神情庄重的举起了右手。我让他们捧起书本,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都融入饱含激情的诵读中!(课件演示读书声)

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在学课文前,我提供了几个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了解英雄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学完课文后,我让他们交流资料,使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七、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八、作业布置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九、设计思路

整堂课,我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悟情;重视自主学习,激发主体潜能;鼓励大胆质疑,启发合理想象;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努力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互涵共振。

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本组课文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老师通过激昂感人的语言和逼真的课文演示,将学生带入了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体会革命先烈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作业布置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战斗,坚贞不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2、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朗读体会能力的培养。

3、情感目标;学习他们爱护群众,英勇杀敌,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和英勇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小组交流,朗读体会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还采用了课件、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朗读体会,阅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运用电教,激发兴趣,理解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明理。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为了调动学生学可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巧妙播放狼牙山势险峻的片段,学生如身临其境,怀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本课的学习。

小学生情感易受感染。在课文重点处,运用电教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内容,老师在讲“顶峰歼敌”时,演示五壮士在顶峰用石头砸敌人的壮烈场面,使学生像五壮士一样进入了“阵地”,学生深深被五壮顽强的英雄气概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所感染。

明理是阅读的重要阶段。为了突破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这个难点,特别是五壮士当时的心情及内心感受,老师出示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片段,使学生理解五壮士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对祖国无限依恋,对人民无限热爱之情,体会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以情促读,总结读法,运用学法,读中感悟。

老师先指名朗读:初读想象五壮士的形象。接着通过“顶峰敌”的影片回顾又让学生品读好词段句,体会五壮士与敌人作战到底的目的,是为了部队和人民,更加为了祖国,所以,学生对五壮士无比崇高敬的真情实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这时我们及时总结:品读体会感情。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法,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英勇跳崖”部份,这样既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体现了从扶到放的教学特色。

三、自主释疑,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提问,把学生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老师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如运用学法合作探究英勇跳崖部分,老师先让学生初读并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在学完本段后,再讨论:同学们,看到五壮士应英勇地跳崖后,你们想对五壮士说些心里话吗?

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室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

四、整合资源,课堂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五、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这节课的板书既形象又条理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发展脉络,中心突出。

六、作业布置大胆创新,体现个性。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浓厚的学生兴趣,又体现了个性思想,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狼牙山五壮士说课 篇二

一、细读题目,紧扣“壮”字,走进文本

题目即文眼,文章的灵魂。研读文章题目,可以与读者进行初步对话,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对于该文的题目来说,认真研读,不仅可以明白事件中的人物以及发生的地点,而且还能通过题目串起整个教学,这里的线就是题目中的“壮”字。为何称为“壮士”,而不叫“战士”或“烈士”?从词义来看,烈士一般是指为国牺牲的英雄,从补充材料可以得知,五名战士跳崖后,并不是全部牺牲,还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两人得以生还,这里不太适合用“烈士”,至于“战士”则是中性词,无法表现这一事件的壮举。

从“壮”的意思来看,一般是豪迈、壮烈;对于“壮士”,《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豪壮而勇敢的人”。所以从内容来看,“壮”字比较合适。这里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题目的过程中,紧扣“壮”字,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事件的过程,而且还能引导学生与文中“五壮士”进行对话,走进其内心世界,以便深度感知其爱国情怀。

二、细读句子,紧扣言行,走近人物

阅读指向习作,对于该文来说,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言行来体现的。教师引导学生与人物对话,不仅可以深度理解其“壮”,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激发爱国情怀。比如在文中有这样的言语:“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咂!’”虽然文本中语言描写不多,但是通过短短几句话重点刻画了班长马宝玉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对敌人极度仇恨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五壮士所选择的路是什么路,并且让他们尝试通过角色互换感知五壮士的内心活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另外,本文的“壮”举,更多的是体现在行动上。在镜头“顶峰歼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动词,即“拧”“夺”“插”“举”“咂”等,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感知场面的惨烈。虽然五壮士明知是绝境,但是不妥协,不投降,而且能斗志昂扬,即便子弹没了,还可以用石头砸。从这里学生可以看出五壮士内心的强大,可以看出五壮士那种视死如归的决心。

三、细读文本,紧扣顺序,走进写作

阅读指向写作。该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根本就体现在故事叙述以及人物描写上。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范例。在文章中,作者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主要聚焦在五个镜头上,分别是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以及跳下悬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标题概括,也可以让学生先尝试练笔,把练笔内容分解成几个小内容,然后再进行高度概括,这种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清楚写作顺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文章中,几个镜头之间也有详略之分,还有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度理解,以便在品析文本主题的同时把握写作技巧,实现言意兼得。另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实际、学段要求以及其单元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这样,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提升练笔实效,真正实现课堂的精彩。

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三

(一)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初步学习“六读”阅读法。学习用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文章要点。

(三)重点研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感受壮士们痛歼敌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教学过程

(一)交代背景,激发感情

今年(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来了解这段历史——(播放抗日背景资料)。

中国百年的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儿女的抗争史。

(二)四大板块的教学流程

板块一〓读通

1.齐读课题,初悟“壮”的含义;快速浏览课文,迅速找出五壮士的姓名。

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了解两处地理位置,理解“寇”字的含义。

(1)通过课件演示,了解“晋察冀”和“棋盘陀”的地理位置(略)。

(2)课件演示“寇”字的起源,加深对“寇”字本义的理解。

3.朗读3个关键句,画出句子中的四字词语,呼应题目,初步感受“壮”的含义。

(1)女生读: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教师评:生路就在眼前,战士们却毅然选择了一条绝路,这是勇敢的选择,可敬的壮举!(板书:壮举)

(2)男生读: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教师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五壮士为赴国难宁死不屈,这是何等的壮烈!(板书:壮烈)

(3)全班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教师评:这坚强不屈的声音,是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的战斗宣言!(课件显示:正义必胜,人民必胜)

全班齐读:正义必胜,人民必胜!(教师板书:壮志)

教师小结:你们看,这些红色字体的四字词语都写出了英雄的——(生读板书)壮举、壮烈、壮志,也都呼应了课题中的一个字——(生应答)壮。

1.导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炼要点,理清脉络。

出示课后拟写小标题的练习,启发学生发现小标题有“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表述简洁”的特点。然后以文章第2—5自然段叙写的故事为内容,思考下面的小标题。

(接受任务)—( )—( )—( )—( )—(跳下悬崖)

2.出示第2—5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同桌合作,提炼四字词语做小标题。

第2—5自然段的小标题依次是:诱敌上山(2)、引上绝路(3)、顶峰歼敌(4、5)。

(师出示下面的“思维导图”,呈现事情的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3.练习用“要素归纳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写事的文章,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点评: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理清课文脉络,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这一环节,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导学层次清晰。以课文为例子,以课后填空练习为载体,按照“领会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实施,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一步步“习得”提炼小标题的方法。

1.导读:引领学生进入战斗场面,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走进五壮士的内心世界。

师:老师教给你们一个很实用的方法。(板书:做批注)

2.自读:聚焦第二自然段,静心默读,用波浪线划出让你热血沸腾的语句,并在句子旁边写一句体会。

3.展读:选读“表现五壮士情感”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评读:教师出示示范性批注,引导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语动神心”等方面,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体会,感受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的忠诚。

点评:“读厚”,得学会抓关键词句细细品味,用个性化的批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这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指向“体会人物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教师围绕这一知识点做批注,让学生有了模仿的样式。

板块四〓读熟

1.导学:指导学生运用“减词与原文对比读”的方法,分三步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1)熟读原文。

(2)用课件提示关键词,全班试着背诵。

(3)提示主干背诵,如“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

点评:语文是一门“学语言”的课程,积累语言材料是硬道理。课堂上教师预留了学生熟读成诵的时间,运用多种读法引导学生品其意味、得其精华。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背下一个片断,长此以往,其背诵能力和语言积累一定会有明显提高。

三、小结收获

这节课你在读书方法方面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谈谈下面的内容:阅读一篇文章,可用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把文章读通,用概括内容的方法把文章读薄,用拟写小标题的方法理清层次把文章读清,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把文章读厚,用速读速记的方法把文章读熟,等等)

板书:

(责编白聪敏)

4.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说课稿 篇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下面,我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说说我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

一、教材分析:

在反复读文后,依据课文内容,我思考并写了三首小诗。以飨共享。

诗(一):

七连六班五壮士,艰巨重任毅然接。

诱敌上山将敌阻,生死面前勇当先。

鱼水情深化智慧,勇歼众敌心无怯。

跳崖壮举英雄堪,忠魂铿锵乾坤现。

诗(二):

七连六班五战士,生死面前显无畏。

艰巨重任毅然接,鱼水情深化智慧。

诱敌上山将敌阻,狼牙山上洒血泪。

跳崖壮举谓英雄,中华儿女尽吾辈。

诗(三):

长虹气贯狼牙山,七连六班好儿男。

诱敌上山把敌歼,战至最后一颗弹。

鱼水手足化仇恨,视死如归血犹残。

跳崖壮举谓英雄,倭寇不灭誓不还。

悬崖含笑一纵身,云天丽日忆忠魂。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属精读课文。三首“小诗”都显易地告诉我们: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文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对敌人的入骨仇恨。课文中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细读并感悟文本后,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两点: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目标有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就清楚了。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即,有感情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尤其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及片段的品味、感悟、诵读与背诵,进一步感受五壮士的英雄形象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教法、学法。

本节课中,我重点采用了引导学生读书和品析词句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人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显然,此语凸显并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课文最根本的方法。就读的形式而言,我力求多样化。有凸显自主的自由读,有个性鲜明的示范读,有情语兼容的齐读,还有个别读,分角色读等等。读书,在语文教学中,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目的,即通过读来引导学生明白语言文字浅层及背后的深刻内涵,同时,又在读中品,品中读,来进一步提高读的能力与水平。品析词句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手段与途径。因此,在这一节课中,我先后多处紧扣关键句,并抓句中的关键字词深挖并体会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明白“读书要学会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字,做到字字入目;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体会文字的内涵。”如此,文字得到了训练,课文也读“深”了,读“透”了。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一句话,用语文,运用来自生活的语言,同时,又学会在生活中去运用语言。学法上,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读书和引导学生品析、感悟的方法,旨在课堂中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三、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七个环节:

㈠、三读课题,初识“壮士”。

课伊始,我引导学生“三读”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并感受“壮士”的英勇形象,同时,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读课题也有大学问——即,得做到“眼到”“心到”“情到”。何为眼到?即看准了,写正确了。何为心到?即读后有思考,理解了再读。又何为情到?即,引领学生体会到一定的情感后,再带着情感读。如此,真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而不是简单、机械地反复读“无用”之书。

㈡、整体读文,诱启情感。

学习任何一篇课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是十分必要的。假如课堂上没有整体感知的环节,我认为是不完整的。实践证明,没有学生充分地感知课文,就不可能有学生富有鲜明个性的感悟与体会。此环节,我不仅将安排近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读文,还于读后设计了“读了课文后,你心里是什么心情?”这样一个问题。如此安排,将会起到一石三“鸟”之效。其一,学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感知了课文的大意。其二,学生在自由读文的同时,实践着读课题时提出的“眼到、心到、情到”三个不同层次的读书要求。其三,读文后,学生在诉说内心情感的同时,也为下一环节再识“壮士”作了一定的情感铺垫。试想,学生心里究竟会是什么情感?我想,一定是充满了对五壮士的敬与爱,对敌人的仇与恨。这两种情感是相互的,交融的。也就是说,学生对五壮士的敬与爱越深厚,对敌人的仇与恨则越入骨。换言之,学生之所以对敌人有着入骨的仇与恨,是因为学生对五壮士有着深厚的敬与爱。

㈢、学习“跳崖”,再识“壮士”。

之所以在学习课文内容时,先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部分——“跳崖”,是因为这部分是整个课文情感的高峰。当然,在解读教材的同时,我也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在这一部分中再识壮士?”除了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外,还必须借助这一部分中的关键句。通过对关键句中字词的品读与赏析,进而去感受五壮士的壮言、壮举。如,引导学生品读“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一句,则抓住“砸碎”“第一个”“纵身”“昂首挺胸”“相继”等词语,从中体会到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和五壮士那视死如归、英勇顽强、宁死不屈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再如,引导学生品味“五位壮士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一句时,抓住“眺望”“望望”两个词,在引导理解与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其内涵。质疑:透过“眺望”一词,你能体会到五壮士怎样的内心?(生:喜悦)因什么而喜悦?再质疑:透过“望望”一词,你又能体会到五壮士怎样的内心?(生:可笑)因什么而可笑?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品后再读。这样,文字得到了训练,语感得到了培养,语言得到了积累,情感也自然得到了升华。

㈣、学习“抉择”,又识“壮士”。

试想,除了五壮士“英勇跳崖”这一部分外,还有哪一部分最为之感动呢?当我反复读文后,我的理解是“引上绝路”这一部分最为之感动。因为这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即摆在五壮士面前有两条路:一为生路,一为死路。但这一选择却是在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所做之抉择。原本他们完全可以顺利撤走,可当他们想到为了让已转移的群众和连队主力更安全些,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之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感悟这一层内涵。我引导学生在读这部分后,体会重点句子“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在具体引导体会时,重点抓住“斩钉截铁”“走”两个字词来体会。在此,我曾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思考:班长言语中的一个“走”字,能体会到什么?反复品读,细细琢磨,我得到了很多答案——是态度之坚定,是决定之果断,是斗志之高昂,是对人民之深爱,是自我牺牲之壮举。不言而喻,一个“走”字,看似简单明快,但内涵极为丰富。

㈤、二次“痛歼”,直面“壮士”。

这两个部分的内容及方法的描写上,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五壮士的“壮举”“壮言”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都明白: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课堂教学是要变化的。为了使课堂教学过程有变化,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书并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位壮士;然后进行着“采访壮士”的环节。“采访”检验的是读进去没有,“采访”检验的是学生会不会表达,“采访”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几份乐趣。思考了,就会有收获。学生收获的是语文,老师收获的是经验。通过采访五位壮士,让学生设身处地地领会五壮士的内心世界。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采访哪一位“壮士”,他们的回答即使语言表述不一,但内心深处的想法是一样的——充满了对战友与群众的爱,同时充满了对敌人的恨。这一切,将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结为三点:即军民鱼水、兄弟手足、恨敌入骨。而这一切的鱼水情,手足情,仇恨情,都源于五壮士内心深处的那份真挚的爱国深情。

㈥、激“愤”发“仰”,敬仰“壮士”。

巧了,暑假里,我到南京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导游的解说下,我静静聆听着,心中除了对日寇的仇恨,除了对死去战士的崇敬,其他任何杂念都没有了。日前,当我选定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并在反复读文后,内心对日寇的仇恨和对为抗战胜利而牺牲或战斗过的战士的崇敬情感再次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一首自由诗。课堂上,我于这一环节出示诗,并朗诵给学生听,以此,让学生在情感上再次达到共鸣。此举,学生将从心底里记住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而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记住那千千万万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阵亡将士们。同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情,这样的爱,这样的仇,这样的恨,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㈦、回归课题,铭记“壮士”。

在即将结课时,我出示了本单元“日积月累”中描写英雄人物的一组成语,同时,让学生用这些词去填空:( )的五壮士。在这一“填”一“读”中,学生恍然明白,原来,这就是英雄呀!并且进一步体会到课题中的这个“壮”字,其实已包含了这些词语的所有内涵。不言而喻,“壮士”即英雄。瞬间,五壮士的形象及内心世界在学生的心中也越来越高大。

5.狼牙山五壮士 篇五

发布时间:2010-9-9 9:10:53

作者:李卫东

[教材版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文本解读]

本文讲的不仅仅是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更是一个民族面对外族侵略所表现出的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的民族尊严和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依全文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一一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庭二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这篇文章的言语中有几处需要细细地咀嚼。

一是文章为什么称五位战士为“壮士”?“战士”的意思就 是士兵,就是参加作战的人,是个中性词;而“壮士”一词.是指意气豪壮的勇士,是个褒义词: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壮士的都是为世人所景仰的人。所以“壮士”一词本身就是一种讴歌和颂扬。

二是在本文中五壮士有过两次重要的选择,一是他们完成任务后,是去追赶部队,还是继续把敌人引开?他们选择了后者。难道他们没有考虑到后果吗?这里值得学生玩味。二是文章最后部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任务后可以选择继续战斗直至被俘,甚至可以选择投降 以暂时保存生命,他们为什么选择主动跳崖?后一问在文中并没有呈现,但在学生心里是肯定会产生疑问的。其实这就是本课的关键。第一问好办,五壮士肯定考虑了,但为了部队和群众的安全,他们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人民群众的安全,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纯朴的大爱!这一问也是理解下一问的伏笔。第二问,如果选择了被俘或投降,呈现在侵略者面前的是什么?是软弱,是怕死,保全的是生命,丧失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一个民族的气节。这时的五壮士,已经远远不是五个年岁不等的战士。在侵略者面前,他们代表的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他们的文化水平不一定高,但这种精神境界是当你面对侵略者的时候就自然会产生的,这就是“壮士”!选择跳崖,就是告诉敌人,中华民族不可欺、不可辱,永远不会被战胜!,三是紧承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文中这样的话:“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他们的每一处表现都代表蒋这个英勇不屈的民族的形象。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斗了。

四是文末,“这是英勇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个民族的气魄是由千千万万个五壮士这样的英雄筑就的:这个民族,这块土地,因为有这样的英雄变得坚强不屈。学习这篇课文,读到的不仅是五壮士的事迹,更是一个民族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气节![文本定位]

本课的教学,应在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的同时,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教法选择] 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做到读中感悟,读中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课时安排] 两课时。[流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2010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6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勇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用鲜血、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民族的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出示图片:河北易具 山五壮士”纪念塔)你们看这座山就是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山顶上的塔是狼牙山山区人民为纪念在这里跳崖的五位抗日英雄而建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了解这五位英雄的事迹。(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

(2)初步理解“斩钉截铁、悬崖绝壁、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居高临下”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师生交流归纳:(1)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依次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练习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题、引发疑问

1.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山五战士”? 2.理解“壮士”的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一、第二部分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敌人“集中兵力,大举进犯”,体会敌我力量之悬殊;结合具体描写,了解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所接受的重任;读出五壮士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的豪迈之气。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五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位战士机智勇敢、奋勇杀敌的豪迈。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生字、生词。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五部分。

1.自读第三部分。

(1)思考:五壮士完成任务后,可以去追赶部队,可以继续把敌人引开,他们为什么选择后者?难道他们没有考虑到后果吗?

(2)交流:因为五壮士虽然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就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他们考虑的是部队和群众的安全,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从中体会五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2.引导学生重点品读:

(1)品重点句:“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班长马宝玉一个“走”字,掷地有声,表现了他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了为人民利益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从“斩钉截铁”一词更能看出班长态度十分坚决。“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是“热血沸腾”,动作是“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3.自读第四部分。

(1)自读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2)重点品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3)师生交流:作者用词准确、生动。从“石头像雹子一样”可以看出五壮士英勇无畏,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把石头比作‘‘芦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4.朗读、品味课文第五部分。重点品读:

A.“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1)思考:五壮士在胜利完成任务后有没有其他选择?他们为什么选择主动跳崖?

(2)交流:如果选择了被俘或投降,保全的是生命,丧失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一个民族的气概。这时的五壮士,代表的是这个民族不屈的精神。选择跳崖,就是告诉敌人,中华民族不可欺、不可辱,永远不会被战胜!

B.“这是英勇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思考: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交流:在胜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的情况下,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痛歼敌人;子弹用尽,就用石头砸敌人;最后纵身跳崖,决不当敌人俘虏。视死如归、壮烈豪迈。这不仅是赞颂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所以说,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3)指导朗读,体会这“坚强不屈”的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是何等的雄壮、豪迈。

小结:这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响彻云霄,震撼大地。它喊出了中华儿女头可断、血可流,民族尊严不可丢的凛然正气。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画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三、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1)自由读、背。(2)指名背诵。

四、补充资料

出示葛振林于2005年3月21日逝世的新闻资料。(略)[作业设计]

每人搜集一则抗日英雄的小故事,把它整理成400字左右的记叙文,并力争用上本课学习的部分词语。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读给大家听。

[教后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的英雄故事。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教学这篇课文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因为,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也是对文章结构、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更是高年级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这篇课文的内容较多,如果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恐怕不仅要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也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来抓住这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呢?一是从“文眼”人手。课题中使用了“壮士一词,而没有使用“战士”一词,它是能拎起全篇、点活全篇的“文 眼”。因此,在深读之前,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并透过这一文眼去读懂其余。二是从主要情节人手。把敌人引向绝路,在峰顶痛歼敌人和英勇地跳下悬崖是全文中最能表现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的部分,应抓住这些重点情节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三是从关键词句人手。比如课文中写班长马宝玉带领大家把敌人引向绝路时“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句,写五壮士在用石头砸向敌人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一句,以及对五壮士跳下山崖的动作、语言的描写等,是全文中最精彩的词句。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狼牙山五壮士 篇六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读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我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感受。五壮士为了不让敌人发现自己的部队,跳崖身亡。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马宝玉、胡德林、宋学义、葛振林和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部队撤退,毅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子弹没有了,他们就拿石头砸。在敌人的主力部队到来时,班长马宝玉用尽力气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出去,顿时在敌人部队中央炸开了花。可日伪军发现了他们已经没有子弹,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 马宝玉等人为了不让日伪军捉活的,宁死不屈,砸碎枪后壮烈跳崖。敌众我寡,他们从不在乎,仅五人却干掉了150多个敌人。他们永远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后来,狼牙山五壮士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是呀,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的榜样。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太姥爷。他当时是德高望重的村长,然而,就在这时,鬼子的“大扫荡”开始了。他们抓住我太爷爷的衣领,问道:“死老头儿,八路藏哪儿?粮食藏哪儿?”太姥爷一摇头,好像根本没有怕他们的意思。这一摇头不要紧,可激怒了小鬼子,大声呵斥道:“说!不说就毙了你!”“哼!你们甭想从我嘴里知道任何东西!我不会告诉你们的!”太爷爷的语气中带着点愤怒,说。小鬼子气的跳起来,“活埋,活埋,我就不信他不说!”几个士兵把他拖到事先挖好的坑里,而太爷爷却始终不肯透露半点消息,任凭鬼子怎样折磨他。······土越积越多,太奶奶站在一旁看着干着急,不过她明白,太爷爷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这,值得······至今,我姥姥那里还留有一张发黄的证书:我太姥爷的烈士证书。

五壮士和我太姥爷一样,他们以大局为重,宁肯现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要为中国共产党的利益着想。那种民族气节,牺牲精神让我难忘,也让我更加发愤图强!假如我是小小的房子,那我也要顶天立地,不怕风吹雨淋;假如我是一株小树苗,那我也要开花结果,成为成为国家的栋梁。我要从小事做起,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狼牙山五壮士》是五年级上学期课文里的一篇文章。文章叙述了1941年秋,五位抗日英雄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毅然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子弹没有了,他们就用石头砸;敌人近在眼前了,为了尊严,他们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今天,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再次重温这篇文章,深为勇士为了祖国、为了革命事业不怕困难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所深深地感动,联想到自己,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先队员,在学习在遇到的困难所采取的态度,真的好愧疚!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了一道难题,想了半天,仍想不出来,那时,夜已很深了,我懒着再去想它,于是,我便把这题空着,心想:反正明天老师会评讲,那时照老师说的抄进来不就得了?神不知,鬼不觉,轻松又省事。我为自己的小聪明尽沾沾自喜起来。但没想到,我正把自己推进了一个深渊,一个一旦掉进去就上不来的深渊!遇到困难,我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自圆其说,一次又一次地原谅自己。直到期末考的时候,我这个平时门门成绩100的学习委员,各门平均成绩才84分!甚至数学科才80分。那时,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定下心来,更不敢相信自己的小聪明尽如此不堪一击!这就是面对困难退缩的结局!

回想起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再看看五壮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敢于赴汤蹈火的精神,觉得自己的做法是多么不应该呀!无数革命先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如果今天,我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我又怎么能对得起先烈们的英灵呢?

今天,当我重温烈士的伟绩时,我只觉自己的无知与渺小,只觉得手中那只有几十页的书的分量是那样沉重,我羞愧万分!先烈们,你们放心吧,如今我已觉醒,我一定要以你们为榜样,接过你们的枪,不怕困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点评:这是一篇读后感,小作者用那独特细腻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在学习问题上的骄傲,通过与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对比,深感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也从此认识到只有不怕困难,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才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才能参加祖国的建设。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7.狼牙山五壮士说课 篇七

一、谈话导入, 检查预习

首先屏幕出示日本侵华图片。 卢沟桥事变爆发, 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 从而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八年来, 日军在中国烧杀抢掠, 他们的行为比野兽还野蛮, 比魔鬼还凶残, 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奋起抗战。 1945年, 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抗战期间进行了很多次战斗, 其中有一场战斗, 给当时的中国人和现在的中国人以深深的震撼。但是, 这场战斗的主角只有五个人, 请大家拿起笔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下他们的名字: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 他们也被人称为“狼牙山五壮士”。 接下来, 屏幕出示第一组词语:龙王庙、手榴弹、抡起、绷得紧紧、瞄准、悬崖绝壁、坠落山涧、拧开、雹子、眺望, 其中一名学生读后全班齐读。 第二组词语:全神贯注、昂首挺胸、居高临下、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请学生在作业纸上工工整整写下你认为最难写或者重要的两个词语, 把它写正确、写工整。 请学生说说你写了什么词语? 为什么? 选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说一说。 第三组词语:诱敌痛击、临危受命、顶峰歼敌、引上绝路、跳下悬崖。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能否把这几个词填在黑板上的括号里, 顺序是顶峰歼敌、引上绝路、诱敌痛击、临危受命。

二、范读课文, 聚焦震撼

对于《狼牙山五壮士》这样一个让人震撼的故事, 也许朗读是走进这个故事比较好的方式。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边听边用心感受:文章中的哪一个细节哪些句子, 激起了你心中一阵又一阵波澜。

三、研读“选择”, 感受豪壮

同学们读英雄的故事时, 就要想一想英雄面临哪些考验, 然后抓住重点词句, 用心感受, 就走进了英雄的内心世界。 默读时要想一想, 五位战士面临着哪几次重大的考验。 接受任务是一次考验, 选择道路是一次考验, 壮烈跳崖也是一次考验。让我们走进这三次考验, 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 抓住“集中”、“大举进犯”、“坚持”、“一个多月”这些词语, 体会到这是一次很艰巨的任务。 事实就是他想象的那样, 当时的日本鬼子甚至比你想象的还坏, 我们看9月24日清晨, 3500多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 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包抄。 日军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 整个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 浓烟滚滚。 我们班长马宝玉得知这一消息, 便去找指导员求战, 要求把拖住敌人的任务交给我们班, 当时我们班只剩下5人。 即班长马保玉, 战士胡德林, 胡福才, 宋学义, 副班长葛振林。 教师出示资料《党史博采》———《视死如归壮军威———忆狼牙山之战》里边所记载的战争背景。 同学们关注三个红色的数字, 体会到任务是艰巨的, 压力是巨大的。 要完成这些任务, 对他们来说真是个考验。 战士们终于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上, 完成了掩护任务。 接下来他们面临着第二次考验。 抓住 “三面”、“悬崖绝壁”、“斩钉截铁”等词, 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其实是把自己引上了绝路。 所以这是一次生与死的选择。 五位壮士虽然希望自己活着, 可是他们觉得人民和主力部队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他们的一举一动关系着三四万人的安危。 他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作者翻来覆去地把五壮士和敌人对比着写, 是为了衬托出五壮士的英勇顽强。 因为敌人是如此残暴, 所以我们才毫不手软。 如果没有敌人的话, 就显不出五位战士的英勇奋战。 教师重点指出写英雄的故事, 要把英雄人物的言行作为重点来写, 而敌方可以稍带几句, 就可以了。 这个写作策略, 我们可以运用。 接下来五位战士在顶峰英勇杀敌, 可毕竟寡不敌众, 毕竟势单力薄。很快地, 他们弹已尽, 路已绝, 狼牙山上最壮烈的一幕, 在棋盘陀顶峰展开。 教师放映电影《狼牙山五壮士》, 一起目睹那悲壮的一幕。 学生感受最深的两句话是:五位壮士, 五座丰碑, 头顶蓝天, 脚踩巨石。 他们, 和狼牙山融为一体, 永远地屹立在狼牙山上, 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上, 这真是“易水千古悲壮士, 狼山万世颂英雄! ”。

四、还原史实, 引发思考

《 党史文汇 》2001 年第01 期第13 页 《 狼牙山不朽的证言———访“五壮士”幸存者的救援人余药夫》这段文字, 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宋学义和葛振林被余药夫救了;二是日本军看到后向五壮士行礼。 如果重新编写教材, 那么该不该把两位战士幸存的事实, 以及日本鬼子向五壮士致敬的细节写进去呢?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得出, 宋学义和葛振林得救了, 这是生命的奇迹。 他们在引敌人上悬崖的时候就已经是壮士了, 他们已经让所有人深深佩服了, 活着只能证明生命的坚强, 生命的可贵, 生命的奇迹。 而日本鬼子向跳崖八路军致敬, 这是因为五位壮士从容赴死, 有尊严地面对死亡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也是奇迹, 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历史更打动人的了。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一些争议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让他们辩个明白, 争个透彻;提出的问题要能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促使学生围绕老师的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地解答。 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叙述中领悟写人记事的表达方法, 提高表达能力, 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恨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8.狼牙山五壮士说课 篇八

1941年8月,日军调集7万余人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妄图消灭我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9月25日,在易水河畔狼牙山战斗中,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率领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4名战士,为掩护4万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打退了日军多次猛烈进攻,在弹尽路绝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五位战士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兼浙东分会会长杨小峰说,1944年8月,新四军浙东纵队海防大队奉命赴大鱼山岛开辟海上根据地,由于汉奸告密,600多名日伪军突然袭击海防大队,海防大队被迫还击,42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史称“海上狼牙山之战”。所以说,浙东纵队和北方狼牙山有共同的传统、共同的血缘,我们作为革命的后代有责任去宣传、传承、弘扬宁死不屈的狼牙山精神。

参加祭奠仪式的同志不辞辛苦,登上了狼牙山顶峰,瞻仰由聂荣臻元帅题写塔名、屹立在云雾之中的高大雄伟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 (黄进琪)

9.狼牙山五壮士 2 篇九

——————《狼牙山五壮士》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狼牙山五壮士》影片中叙述了1941的秋天,五位抗日英雄胜利地完成了阻击敌人,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转移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弹尽粮绝,就要被敌人俘虏时,毅然跳崖,以身殉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令我最感动的是那一幕,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撤离,他们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的顶峰,为了不让敌人俘虏,五壮士纵身跳下悬崖,以身殉国,他们跳下去之前,高声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听了这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我的眼中有一层似雾的东西,突然觉得:这是英雄的中国人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他们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五壮士坚贞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为了人民利益壮烈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看到这里,我眼前浮现出了那一件件往事。

五壮士不怕困难,接到任务后,迎难而上,而我呢?遇到数学思考题,不看题目,光看到“思考题”这三个字,我立即就像霜打的茄子——焉了,不管会不会,我都停笔不写,殊不知,就这样,我养成了遇到难题就退缩的习惯。五壮士勇敢,坚强地面对敌人,用子弹狠狠地打,子弹没有了,用石头砸,最后勇敢地跳下悬崖,看到这里,我更加自愧不如了。我看见几个五年级的男同学欺负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明明知道不对,我却当没事一般走掉了,后来,那个小学生哭着走出来,我心中又十分后悔,为什么没有勇气冲上去阻止他们?还有一次,我去参加比赛,因为输了,我听不进任何人的话,老师过来教我,可我却以为老师在批评我,在比赛场上,我哭了,这时回想起来,当时真不应该哭,应该坚强一些,老师在教我,不是在批评我,我输了,更应该听老师的意见改正,诸如此类的事,还有很多„„看了这部电影,让我决心改掉自身的不良习惯,要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这部电影,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为了不做俘虏,选择了跳崖,这是何等的勇敢!他们五个人就敢和敌人周旋,这又是何等的坚持不懈!

10.《狼牙山五壮士》文档 篇十

——《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与评析

见《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09

特级教师 滕衍平

一、词语复习,切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文都预习了吧!(板书“日寇”)这个词怎么读?

生: rì kòu。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知道“寇”这个字以前是怎么写的吗?(老师板书篆书:寇)“寇”字由三部分构成:“宀”是房屋;“元”是人的头部;“攴”是手持棍子。手持棍子到人家屋里打人家的头。这样的带有侵略性质的人就是——

生:寇。

师: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近3000多人,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实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的5位战士。这五位战士就是后来被人们称颂的——

生:狼牙山五壮士。

师:(板书: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秋,2011年秋,70年的时间里,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广为传颂,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一位诗人在游览狼牙山时怀着无限的崇敬,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齐读。

出示:舍生取义惊天地,杀身成仁泣鬼神。

狼牙山上歼日寇,英雄血铸民族魂。

——《致五壮士》

师:故事感天动地,诗歌慷慨激昂!同学们,想到这五壮士光辉的身影,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哪些词语?

生:惊心动魄,顶天立地,气壮山河„„

师:本课中多处运用了一些四字的词语,有描写五位壮士的,也有描写敌人的,我们自由读一读。

出示:昂首挺胸 横七竖八 叽里呱啦 坚强不屈 斩钉截铁

壮烈豪迈 粉身碎骨 滚落山谷 坠入山涧 气壮山河

师:能不能分成两组?并说一说理由。

生:“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气壮山河、斩钉截铁”为一组。这一组是描写五壮士的,读起来有气势。

师:像这样带有赞颂性质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褒义词。

生:其余的为一组,是描写日寇的。描写敌人的惨状,狼狈的样子,是贬义词。

随后出示:昂首挺胸 壮烈豪迈 坚强不屈 气壮山河 斩钉截铁

横七竖八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滚落山谷 坠入山涧

师:同学们,比较着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们看,作者在写作上有讲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褒义词是描写我们的,描写敌人的用的是贬义词。一褒一贬,爱憎分明啊!

【词语复习用意有三:1.基础的巩固。高年级学生字词回生现象越来越重,与教学中教师只在课文内容上花费时间是有关的。2.兴趣的引领。中国的汉字多是会意的。“寇”字的构成的解释,让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有了想象,有了兴趣,同时增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3.词语情感色彩的辨析。这是小学课标中高段的要求,也是本文“情”与“理”相互依存的文本特色。】

二、逐层深入,言意共生

师:读着这样两组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五壮士与敌人交战的场面,这样的场面课文中有几处?

生:两处。第一处第2节;第二处4、5节。

师:仔细地读一读这两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呢?看谁最会发现!

生:第2节中,我发现每个人都写到了,他们都对敌人充满了仇恨。

师:这一段我们知道了五位壮士他们的身份或者年龄,作者在这里把五位壮士一一为我们做了介绍。

生:第二处交战的场面主要写了马宝玉如何与日寇战斗的,我觉得更写出了战士们的顽强。

师:第一处场面是从“面”上来介绍,第二处只抓住了一个人具体来写,或者说聚焦在一个人物的身上具体的描写就叫“点”。一篇文章,两处场面,有点有面。还有什么发现?

【两处场面支撑了文章的内容,表现形式各有侧重。这里的文本特色应该引起注意。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比较,他们在自觉地发现中破解了文本的这一密码。】

生:前面的段落中说是五位“战士”,从第4节后就是五位“壮士”了。

师:了不起的发现!“战士”与“壮士”有区别吗?

生:战士,就是普通的战士。壮士,好像比战士更加勇猛。

师:你感觉到英勇的程度不同,很准确的判断!我们看看词典上“壮士”的含义:

出示:

壮士,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②体健力大者。③指武士装束的人。

生:“壮士”在这里是“意气豪迈而勇敢的人。”

师:为什么“选择道路”后,作者的笔下就是“壮士”了呢?读一读第三段。

生:两条路,一个是生路,一条几乎是死路。而马宝玉一个“走”字,毅然选择了牺牲,展现出了英雄气概。

师:两条路,作者写的明明白白。读一读下面这段话,注意其中的标点。

出示: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师:两条路,该怎么做,战士们心里明白吗?

生:明白!从“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他们没有一点犹豫,心中牢记着自己的任务,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豪迈。

师:读书,就是要从关键的词句,读出人物的内心。两条路,作者写的明明白白,战士们的内心也是明明白白!面临生与死的决择,常理说是极其复杂的。为什么不把这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写出来,而只用了简单的一个“走”字?

生:时间紧!

师:有道理。我认为不仅仅是时间的关系。

生:“斩钉截铁”“走”感叹号!看似简单,却写出了他们的决心,写出了他们的态度,我觉得这正是他们“壮士”的表现!

师:读懂了战士,读懂了作者!战士们没有犹豫,作者没有繁琐。

【学生感受豪迈之“情”容易,剖析作者写作之“理”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此处,作者运用冒号和分号的分句组段格式,将两条路写的明明白白,战士们的选择将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心里也是明明白白!人物形象与文本的语言特色匹配,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读懂战士,读懂作者,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师:接下来,让我们静下心,拿起笔,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哪些地方突出了“壮士”的勇猛豪迈呢?画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在关键的词句旁写一写你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静心阅读,思考,批注。

生:“他(马宝玉)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向敌人头上砸去。”战士们没有了枪弹就用石头砸,把石头作为武器!石头像雹子一样,这句话写的好!壮士们非常英勇,非常顽强,与敌人拼到底!

师:石头大,冰雹小,这个比喻合适吗?

生:石头像冰雹一样,说明了数量多,速度快呀!这更写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啊!写出了他们对敌人的仇恨。

生:我从敌人“叽里呱啦的叫声”“纷纷滚落深谷”想象出五壮士的勇猛顽强。

师:你的发现有意思!是从敌人的惨状来发现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齐)侧面描写!

生:“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劲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我很佩服马宝玉,他作为班长在关键的时候很机智!

师:数一数,这两段文字中几次写到了手榴弹?

生:5处。

师:细细地再读课文,从这最后的一颗手榴弹,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子弹打完了,只剩最后一颗。班长把他用在了最后,这颗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我读出了班长的机智!

师:同学们,真正的壮士有勇也有智啊!5个人,前后打退了这么多敌人20多次的进攻啊!读书想象画面,用心地读一读,感受壮士的豪迈。想一想,这段情节发生的快还是慢?为什么?

生:我觉得发生的很快。从“刚要拧开”“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还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这些词能看出来!

师:会发现。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快的瞬间,数一数作者运用了多少动词?

生:10多个!

师:除了动作描写,还有什么?

生:侧面描写!

生:比喻句!

师:同学们,像这样细腻地、多角度地描写就是细节描写。正是这样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更感受到了五壮士的“壮举”啊!

【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仇恨,突出了他们的壮言和壮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层层深入地探究中,引导学生感悟细节描写的方法,有语言——简短有力;有动作,而且是一系列的动词;有修辞——比喻,写出了战士们的勇猛顽强,血战到底的形象。有侧写,写敌人的惨状对比出壮士们的豪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深入到了文本的语言,由表层的感知,到入理的品味,学会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读书品味方法。】

师:课文中五壮士跳崖的壮举更是感天动地,(播放视频:电影中最后的跳崖片段)同学们,此时一个个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同位之间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师: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品一品作者描写的哪些语句更让你震撼?

生:“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哪怕自己死了,也不留给敌人一点东西!生:面对牺牲,“昂首挺胸”相继跳崖,非常豪迈!

生:最后时刻,战士们屹立山头,形象高大!他们没有因为自己即将牺牲难过,而是露出胜利的喜悦。

三、文化浸染,积累延展

师:五位壮士,又一次面临选择,是苟且投降活命,还是有尊严气节地死去?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无数英雄儿女,在民族尊严与气节上,同样表达了这样的心声。读一读下面的诗句:

出示: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司马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师:巍巍燕山高,潇潇易水寒。英雄五壮士,威震狼牙山。故事发生在1941年秋天,本文写于1941年11月。狼牙山五壮士都牺牲了吗?你还想了解哪些更多的内容呢?请同学们,课后在百度上搜索“狼牙山五壮士”几个字,你会读到更为丰富的内容。

【面对豪迈的壮举,学生在画面与文字中双重感受,是任何空洞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同时,围绕主题,丰富语言,扎扎实实地落实语言积累,更是本色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反思】

面对一片战争题材的老课文,今天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我在思考。由以“知识中心”为主的教课文向以“素养中心”的教语文转移,已经形成共识。然而如何让这样的课文兼顾民族精神的感染,同时又充分展现语文学习的本色规律呢?笔者是应着这样的思考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

一、文本解读:文化、文本、文字

写了什么?如何写的?为何写?这是文本的“情”“理”,解读文本必须带有这样的追问。

文化。文本的存在,自身就富有一种文化的立命。狼牙山五壮士的展现的一个民族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气节。这样的文化内涵应该被发掘,昨天需要,今天、明天都需要。教学中这一点不能丢。

文本。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范本。本文脉络清晰,第一课时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读书指导,梳理脉络。文本表达特色鲜明,两处场面描写各有侧重,别有用意。本课时的教学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整体关注。再聚焦细节的段落,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特征,以及表现人物的作用。

文字。文字是文本的细胞。当前“字理”教学备受重视,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感悟语文的魅力。笔者以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能够针对具体的课文,选择具体的内容进行信息最大化的有效指导。

二、教学设计: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设计即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其中包括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策略。贾志敏老师最近谈到语文教学的低效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多公开课,老师追求的“教过”而不是“教会”。因此,学生有所得,得意、得言得法,才是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

得意。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能够读懂文章的内涵,包括概括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脉络,读懂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等。

得言。品味作者文本结构和词句运用的精妙。许多老师较为关注某一个词语的推敲,固然重要,比如本课中的“走”“雹子”的品味。但,笔者以为更为主要的是文本整体结构的把握,如本文中的场面描写,第3自然段中的教学,让学生领悟文本内容与文本语言形式的匹配。第4、5节的处理,让学生紧扣词语读出写了什么,再走“回路”,领悟作者是怎么写的,领悟作者这样写的妙处——从而抵达“言意共生”的境地。

11.狼牙山五壮士作文 篇十一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这项沉重而又艰巨的任务落在了七连六班的肩上。六班的战士们奉命在狼牙山阻击敌人,让敌人受到了猛烈的痛击,最后五壮士胜利光荣,更好的完成了掩护任务,表现了五位壮士对敌人深深的`仇恨和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为了国泰民安而光荣地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描写得淋漓尽致!

五位壮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也不愿被敌人生擒。最后英勇跳崖,这让我想起了悲剧了英雄项羽当年被汉军追杀,不肯过乌江,带着剩余的兵马与汉军展开了惨烈的拼杀。汉军士兵死伤无数,项羽自己也多处受伤,最后拔剑自刎的故事。项羽最后虽然败给了刘邦,但他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那种气概却让人敬佩不已。南宋词人李清照曾称赞项羽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狼牙山五壮士五年级读书笔记 篇十二

故事发生在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国普察冀边区进行毁灭性“大扫荡”。

七连六班的同志接受了命令,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子弹打完了,五位壮士就用石头砸,砸了一次,敌人仍不放弃,又砸了一次,敌人仍不退落……最后面对敌人步步逼近五位壮士英勇跳崖了。

13.五年级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篇十三

《狼牙山五壮士》记述了1941年秋,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顽强歼敌,把日本鬼子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子弹打完,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狼牙山铁血五壮士,英勇抗日,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视死妇归,宁死不屈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永留青史。《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气壮山河的英雄颂歌。正如聂荣臻元帅所题:“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我一次又一次地阅读这篇文章,不禁想起了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眼前浮现出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那惨绝人寰的场面,30多万同胞惨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面对那泯灭人性的日本侵略者,不畏残暴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同仇敌忾,正是有像狼牙山铁血五壮士一样的英雄,前仆后继,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用血肉铸就了新的长城,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4.22狼牙山五壮士 篇十四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六班的5名战士,即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和宋学义。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上一篇:县发改委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项目季度工作汇报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