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2024-08-15

初中物理说课课件(精选12篇)

1.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篇一

初中物理质量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会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使用游码,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会正确读出所测物体的质量。

4.知道使用天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5.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认识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2.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1.托盘天平的使用及游码的读数。

2.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而改变。

实验器材

教师: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橡皮泥、铁钉、铁锤、冰块、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托盘天平挂图。

学生:铁块、铝块、木块、托盘天平和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言

教师: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通过学习我们将明确什么叫质量和密度,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单位,学习怎样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怎样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

二、物体的质量

问题:什么叫质量?

教师出示铁钉、铁锤、玻璃杯,列举教室中的桌子、椅子等。指出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物体。接着师生共同讨论:铁钉、铁锤都是由铁制成,玻璃杯由玻璃制成,桌子、椅子由木材制成。

教师指出:铁、玻璃、木材等我们都把它们叫做物质,物体由物质构成。

让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大小玻璃杯;课桌和课椅除了形状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已有的“东西有多少”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铁锤比铁钉含的铁多;大的玻璃杯比小的玻璃杯含的玻璃多,课桌比课椅含的木材多,从而概括出物体中含物质有多少之分,我们把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符号m表示。铁钉和铁锤虽然都是由铁制成的,但它们的质量不同。

演示: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让学生观察。

列举把铁压成铁片;水从小杯倒入大杯等。

问:上述例证中物体的形状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演示;把冰块放到杯子中,让冰块在室温下熔化。

问:冰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有没有变?列举:把课本从书店运到学校,把矿石标本从月球带回到地球等。

问:上述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了,它们的质量有没有变?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给予肯定或否定。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质量的单位

教师:同学们在小学数学中学到的吨、千克、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除了上述质量单位外,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毫克,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

说明质量单位符号: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千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它们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图2-12,了解国际千克原器及千克单位是怎样规定的。

教师介绍吨、千克、克、毫克这些单位在什么情况下常用。例如:火车的装载量,粮食、钢铁、煤的产量等常用吨;人们平常生活中买米、卖菜等等常用千克,药房和实验室常用克或毫克作质量单位。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30页开头图表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介绍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1t=1000kg=103kg 1kg=1000g=103g 1g=1000mg=103mg

练习,根据课本P103图表中数据,说一说地球质量约多少t?

1kg=10-3t

地球质量=6.O×1024kg=6.O×1024×10-3t=6.0×1021t

四、物体质量的测量

教师:人们到商店买粮、买菜、买水果等都要用秤称货物的质量,在学校实验室和工厂化验室里人们也常常要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商店里常用到的秤如课本第30页图2-13所示,有案秤、台秤、电子秤等,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课本第30页图2-14)天平,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将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出示托盘天平及托盘天平的构造原理挂图。

教师介绍天平主要部分的名称和作用:秤盘(左盘放被称物体,右盘放砝码)、横梁、平衡螺母(用来调横梁平衡)、指针、分度盘(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时,或指针在中线附近小幅摆动,两边偏离中线的幅度相等时,天平平衡)、标尺、游码(能在标尺上移动,称量结果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所指示的质量数)、天平底座。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

2.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调整时,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右旋动;如果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则平衡螺母应向左边旋动。

教师指出: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不要改变天平的位置,更不要调换两个秤盘的位置,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的平衡。

3.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教师指出:向右盘里加砝码时,应先估计左盘中物体质量的大小。然后由大到小地加减砝码,若加最小的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右边,而减最小砝码时,指针指向分度盘左边,则不必加砝码了而应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4.读出右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这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的内容。说一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练习:说一说图中标尺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克?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克?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多少克?

教师提示:游码的读数,是以游码左边所对的刻度值为准。

学生回答:图中标尺每一大格表示1g,每一小刻表示 g,游码所对的刻度是 个大格、个小格、是 g。

教师: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使用时要明确使用注意事项,才能保护天平不致于损坏。

教师说明:天平的秤量一般都写在天平的铭牌上,使用天平时首先要看它的铭牌,弄清它的秤量,弄清仪器的性能和规格,按照要求正确地使用,是使用任何仪器都必须遵守的,要注意养成这样的习惯。

学生实验:完成课文第32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1.物体中所含的物质多少叫做质量。

2.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还有吨(t)、克(g)、毫克(mg)。

3.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调横梁平衡,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天平有盘中硅码的总质量及游码的读数,使用天平要明确注意事项,遵守操作规则。

六、布置作业

1.课文第32页作业第12题。

2.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篇二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授新内容时, 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 费时又耗力。在“五严”背景下, 追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只须把所需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 制作成课件, 在课堂上就可以按照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图、文呈现出来, 既清晰又规范。这既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 又避免了学生注意力分散, 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在教《简单电路的设计》一课时, 我把关于测未知电阻实验进行整理归类用Power Point设计制作成课件。具体设计如下:⑴“伏安法测电阻”, 请写出完成此实验需要的器材, 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⑵利用以下器材:电流表、电源、开关、已知阻值的电阻R0和一些导线, 测未知电阻RX的值, 请画出电路图, 写出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⑶利用以下器材:电压表、电源、开关、已知阻值的电阻R0和一些导线, 测未知电阻RX的值, 请画出电路图, 写出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⑷利用以下器材:电流表、电源、开关、已知阻值的电阻R0和一些导线, 测一只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 请画出电路图, 写出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在上课时, 我先在屏幕上出示题目, 请学生思考回答后, 再在屏幕上展示出答案。当第⑵⑶小题讲完后分别展示出根据这两题延伸的思考题:A.若实验中要求电路只准接一次, 那么实验如何完成;B.若实验中其余器材均不变, 只把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换成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 那么实验又怎样来完成。第⑷题讲完后再请学生思考:若把上述器材中的电流表换成电压表、实验又该怎样完成。对于思考题也是先出示题目后请学生思考, 最后展示出答案。虽然教学内容比课本上多了许多, 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把相关的这一系列都展示出来了, 学生通过比较能使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易于创设情景、启发想象

物理教学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规律的教学中, 一些学生由于受想象力的限制, 无法把语言、文字或几幅画想象成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 这就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 造成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久而久之, 形成“物理难学”的想法。若物理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进行仿真、模拟演示,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而正确地理解。例如, 《电流》一节教学中, 利用课件就能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句话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图所示, 把电荷画成一个个有间隔的圆放在导线中。当开关合上, 这些圆向一定方向运动, 并在导线下用箭头表示运动方向。通过这种情景创设,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电流”的概念, 而且对理解电流方向也有帮助。当学生在学习电动机的内容时, 通过看书上插图和听教师讲解, 往往对“平衡位置”和“换向器的作用”一知半解, 若把这个内容用Flash设计成这样的课件: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能转动, 而且线圈又能停留在任意位置。上课时一播放, 学生就能看到一个动态的过程, 也能知道通电线圈在各个位置特别是在平衡位置的受力情况, 以及换向器在不同位置时与电刷的接触情况。同样在学习发电机的内容时也用这种课件来辅助教学, 使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从线圈中出来的电流是交流电。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帮助学生完成想象过程, 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在新课教学中, 课本中有些例子介绍得不够详细, 而且加上学生本身对这方面知识缺乏感性认识, 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只能死记硬背。例如, 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中介绍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时, 书本上只有一幅插图和简单的一段文字, 即使老师在黑板上画图并讲解, 学生由于没有感观刺激而记忆不深刻。我在上这个内容时, 先播放关于潜水艇概况的一个片段, 使学生对潜水艇有了认识。再播放用Flash制作成的潜水艇的浮沉原理的课件, 学生通过课件演示看到了随着水箱内水的增加, 在水箱上标出表示重力图示的线段也伸长, 而且出现潜水艇慢慢下沉的动画效果;当高压空气把水箱里的水排出时, 画面上出现相反的动画效果。这种计算机在“动”的显示过程中辅之以学生“静”的思考, 使计算机动态的画面紧密地联系学生的思维活动,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得思维的发展。通过这种教学手段也给学生的学带来了生机, 给教师的教带来了活力。

物理教学中的习题课或复习课, 往往内容繁多, 教师方法单调, 所以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 以至于教学效果要差一些。利用多媒体把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 当学生在解答题目输入答案后, 会有一个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用甜美的声音告诉学生正确与否,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解题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增强了实验观察的效果

物理教学中实验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演示实验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变化的发生过程, 产生的条件和特征, 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但有时实验过程受器材等因素的影响, 不能使全班学生观察到或不能使学生看清楚整个实验过程。利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演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实验时, 由于自制的这套器材很小, 后排学生无法看清楚, 利用多媒体制做成的课件展现整个实验过程相当于把器材放大, 使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在演示熔丝熔断的过程时, 因短路引起熔丝熔断的过程很短, 过载引起熔断的过程不明显。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来处理这些特殊情况, 轻而易举, 把前过程慢动作化, 把后过程熔丝部分放大, 再用颜色的变化来表示熔断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可先做实验, 再用多媒体把实验过程进行表演, 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晰地表现出来, 可谓是锦上添花。

3.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篇三

物理实验的成败决定着物理课堂教学之优劣。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实验兴趣和探究热情,使物理实验教学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但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是物理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在多年实践中得到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归纳如下,希望对广大初中物理老师有所裨益。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效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初中学生知识面窄,直接经验少,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而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用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非常有效。“飞行员手抓子弹”可激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奥运赛场的飞人大战能激发学生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兴趣;世博会现场丰富的内容也能激发学生观察光、热、电效应……但是,学生接触多媒体课件多了,新鲜感自然减弱,如果教师的课件不能及时“升级换代”,老是“飞入”、“缩放”,风铃声聒噪、百叶窗花眼……学生就会产生感觉疲劳,继之乏味,甚至厌烦。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方式方法要不断翻新,才有可持续性。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备教材,备学生,然后精心制作课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课件可“复制”可“共享”,既是优势,又是缺点。它能节省教师的时间、精力,但也容易使教师懈怠,不假思索“粘贴”过来,随便“共享”,反而弊大于利。例如,2004年刘翔得世界冠军,那短短的十几秒跨栏镜头激动了国人的心,当时用这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运动快慢的比较非常有效,但时过境迁,今天再用它就激不起学生多少反应了。还有“怎样增大与减小压强”,滑雪、沙漠巨轮车、大型牵引车等都是较典型的例子,但我们县地处长江与巢湖之间,是一片圩区,周围大河环绕,其中沟渠纵横,池塘星罗棋布,却从未见过滑雪、巨轮车、牵引车之类的物体,所以教师制作课件时就不能以它们为重点了,而要在桥梁、涵洞、船只上做文章。这样的课件才能真正起到“激活”的作用。

当然,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是多多益善。可直接做实验的,或能用语言导入的就不需要用课件。有些实验在教室里或实验室里无法做,则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激发学生兴趣。还有的实验必须消耗一些物品,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何乐不为。如,用给水加热观察鱼在其中的反应,学习“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用多媒体课件铺垫铺垫,能挽救一些小鱼的性命,善莫大焉。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打开深入探究的“窗口”

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以说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比如,在教学“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课件内容前面已提到,三个人比赛游泳。先让学生观察所有“摆设”,然后开始比赛,中途点击“暂停”,叫学生看三个人行进的距离和时间,这时为学生们发现三人用时一样,但游出的距离不同。等大家都记住这一点后,点击“继续”。选手到达终点,计时钟则自动停止,等三人都到终点后,再突出放大显示计时器,让学生观察:同样的距离用时不一样。还让学生自己点击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共同讨论探究。最后,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理解速度的概念,得出求速度的运算公式。

三、找准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的切入点

在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之间,如果不能找准切入点,使之整合得天衣无缝,那么就等于没有拿到“激活码”,打不开实验教学的突破口,或者只是个“试用版”功能不齐全,作用有限的东西。如果错误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限制学生思维,误导学习方法,禁锢探究精神。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多媒体课件本身要科学,否则可能会误人子弟。比如,“凸透镜成像”。课件中凸透镜的焦距应可随意调整,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能按科学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能正确地呈现出来。如果课件没有随机性,只能在固定的几个点上“成像”,那么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欠佳。要想做出可随机变化的课件,靠Powerpoint就不行了,用flash还得有一定的编写脚本的水平。所以需要制作出科学的多媒体课件。

2.正确把握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在教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是这样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在“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之后就要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了。先用课件展示小方桌压沙的实验,然后叫学生上讲台用实物做细线勒肥皂的实验,比较归纳之后用课件展示小方桌压海绵的实验,最后探究压力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师设计制作的课件应随时可以暂停,以便探讨比较,可以随时将局部放大,还能将多种实验效果图进行对比。在运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将实物实验与课件相结合,播放课件的时机和方式也要得当,教学效果才显著。

总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物理实验教学如虎添翼,精彩纷呈,充分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运用不得当,也会弄巧成拙。

4.高中物理功说课课件 篇四

一、说教材

“功”这一节在力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地位具有双重性。其一,它属于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我们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展开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属于能量和力的结合点:阐明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能量部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以及能够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求多个力做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进而学会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的活动,激发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阅读法、讨论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教学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瀑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现象,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同时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有什么共性,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由两个必要因素总结出做功其实就是力对物体在空间上的积累效果,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了功的概念。这样引入功的概念,兼顾到了学科间的综合。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 l cosα.教材上的方法是采取力的分解。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 l 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 l 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的开阔学生思路,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公式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针对变力做功今后要开专题讲解。在讨论公式时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到的值,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作为教师只要注意更好的点拨正负功的意义,重在让学生理解透彻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大大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第一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借此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然后由老师给出结论。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适当难度的课上习题。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释生活周围做功伴随能量转化的现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研究式学习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5.初中音乐说课的课件 篇五

1、教材分析:唱(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仅靠老师的语言介绍,或听唱段欣赏,对学生认识其综合性表演艺术特征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采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能拓展学生的认识视野。

2、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京剧了解不多,他们对拖着长腔的京剧不是很喜欢,但他们具有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的特点。能熟练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且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便于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这是满足学生情感与认知需求的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以典型范例欣赏激发学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

2、认知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了解京剧的行当、脸谱、表演特点及京剧的伴奏乐器。

3、能力目标:

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音乐,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京剧艺术的四大行当、四大功夫等相关知识,初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难点:调动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参与欣赏、模仿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四、教学方法

为了突破课的重点、难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谈话法、体验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营造浓郁的京剧气氛

为了营造浓郁的京剧气氛,激发学生对京剧的兴趣,课前,多媒体播放京剧《苏三起解》视频片断,学生随京剧音乐进教室,营造课堂浓郁的京剧氛围。

(二)、课中——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第一环、谈话法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课开始,我问学生“你知道刚才播放的是我国戏曲中的哪个剧种吗?”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走进京剧大世界”。

第二环、自主合作,了解京剧常识。

课前我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了三个主题学习网站:“中国脸谱网”、“ 走进京剧 ”网 、“ 时代国粹”网,让学生课外在网络上搜寻相关京剧常识,然后整理所查到的资料,分别做成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发到我的邮箱,我挑选其中几个较好的,由学生在课上给大家展示、分享,这时的学生俨然成了老师,教与学角色的变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热烈、高涨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合作,大家了解了京剧的四大行当,四大功夫,脸谱特点,伴奏乐器等京剧基本常识。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也由然而生,初步达成了课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信息技术网络象本大百科全书,大大拓展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演示文稿展示方便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第三环、创设情景,加深感性体验。

6.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课件 篇六

物理实验的顺利完成需要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外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就要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因此,在日常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技巧的教育,通过语言讲解、演示实验等手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另外,在课外实验过程中,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监管,实验安全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保证实验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在每一次课外实验活动之前,教师都要认真做好实验安全教育,让学生尽量远离实验危险。

二、注意实验活动的小型化

初中学生在物理知识基础和实验能力方面尚处于基础阶段,再加上本身年龄较小,在开展课外实验时,如果开展的实验活动过难,内容和过程过于复杂,则在缺少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实验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容易打击学生独立实验的自信。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验的时候,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小型实验活动。例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将一张纸卷成筒状,在阳光或者小灯泡后面产生影子,从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性质);又比如,在演示惯性现象的实验中,可以将一张小纸条或者一块平滑的布条放在笔帽、杯子等物品下面,然后迅速抽出压在下面的小纸条或者布条,上面的笔帽或者杯子原封不动地立在那里,从而说明惯性的存在。类似的例子在物理实验中有很多,这些实验的特点就是简便,容易操作,并且实验现象非常突出,在课外多开展一些类似的小实验,对于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注意实验活动的趣味性

与课堂实验相比,学生在课后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往往对学生自觉性的要求更高,学生在缺少教师监督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做实验,是否愿意认真地做实验,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实验呢?这要求实验本身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外实验活动的时候,要尽量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完成的实验,这样才能保证课外实验效果。例如,纸杯烧水实验,当教师告诉学生用纸杯可以将水烧沸时,大多数学生都持怀疑和不可思议的态度,这个现象显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违背,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多学生都愿意课下尝试,看看究竟纸杯能不能把水烧开。由此可见,比起教师的强行命令,实验本身的吸引力更能有效保证课外实验的.有效性。

四、鼓励学生自制器材

7.物理课件教学反思 篇七

运用Powerpoint 2003制作生物教学课件,以及在一线教学中使用课件,我总结出课件教学有许多优势。

1. 转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促进了教师操作能力的提升。

3.PPT技术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手段。

课件设计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以服务教学为前提,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以简洁、直观为原则。这些都是我在以后制作PPT的过程中要加以改进的。培训中,老师讲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我选了其中一些技法进行学习,不但提高了对PPT制作的认识,而且学到了一些操作技巧。虽然不甚娴熟,但我相信在日后只要经常操作运用、多学习,我的课件制作就将会更出色。

教材中讲了很多很多的制作方法,我选了其中一些技法,体验了PPT是朴实与强大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虽然教材中说PPT只是个辅助的工具,但通过制作和分析PPT就足以吃透教材,加上换位思考,绝对能让课堂锦上添花。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换句话讲,要提高PPT课件制作水平没有比在应用中学习更有效的方法了。

在此之前,我发现自己以前制作的课件,简单、粗糙、缺少艺术性,里面的诸多功能都不会运用,因此技术含量很低,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缺少感染力。相信通过学习我以后制作的课件质量会高得多。

我深入学习了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领会了课件的设计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中心的原则。

学习了在教学课件制作要注意如下几点:

1. 以服务教学为前提;

2. 以提高效率为目的;

3. 以简洁、直观为原则,并且得注意课件制作的教学性、科学性、结构化、开放性、易用性、条理性、简洁性、动态性、多媒体性等特性。

在学习制作期间,我始终满怀热情,认真学习,学习PPT课件制作的相关技术与方法操作,用心领悟PPT课件制作及应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能积极参加本校研讨活动,主动思索,积极探讨,深刻理解怎么去很好地应用软件里面的技术操作把课件制作得更好。下面谈谈个人看法。

如果不与应用效果相结合,那么一个演示型课件无所谓“好”和“坏”。

不要盲目地对一个不够精美的PPT嗤之以鼻,也不需要对那些华丽的PPT无端赞美。

1.版面编排[15分]

(你的演示观看方便和有吸引力吗?)[5分](你的演示作品避免了杂乱无章吗?)[5分](图片、动画、声音和其他多媒体的使用有目的性吗?)[5分]

2.组织结构[15分]

(幻灯片上的标题和其他重要元素着重标出了吗?)[5分](幻灯片上的元素出现符合适当的顺序吗?)[5分](项目符号或组织结构图应用恰当吗?)[5分]

3. 内容[15分]

(你的多媒体演示有效地对重要信息进行了概括吗?)[3分](你的多媒体演示内容是否全面?)[3分](演示作品中有至少10张幻灯片吗?)[3分](演示作品中至少包含3种多媒体类型吗(图片、声音、动画等)?)[3分](有作者和资料来源信息吗?[3分]

4. 教室演示[5分]

(演示作品的速度适合于任何一个听众吗?)[3分](演讲者的讲话清晰、有信心并恰当地使用目光交流了吗?)[2分]

通过制作课件可以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学习书中的课件制作讲解,让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了解的知识,让我感觉到学无止境,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还需不断地学习、充电。

本课题的完成也提高了我PPT课件的制作水平。

掌握PPT软件的使用,了解PPT课件制作流程,优秀的PPT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通过此次培训,我学会通过多种途径下载视频、图片等资源,并将它们整合到课件中等操作技能,从而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PPT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设计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技术性原则;

(4)艺术性原则;

(5)创新性原则。

通过三年的学习及制作,我清晰地看到今天的课件在形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也是我们今后课件制作的方向。

8.高中物理课件的制作与研发 篇八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件 具体步骤 问题 研发

引言: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快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已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学物理的许多内容涉及宏观、微观领域,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则可使看不到的物理现象变得直观、生动。物理课件能有效地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具体化抽象的理论,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对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都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高中物理课件的制作

课件制作的步骤

1.选题

并非教材的每一节课都有必要制成多媒体课件,中学物理中以下几种情况可作为选题的目标:①教学中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②物理教学中那些微观的、宏观的现象,教师难以描述、学生没有感官认识的问题;③在演示实验时由于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看清或只能看到某一侧面,达不到应有的演示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上述缺陷,提高教学效率。

2.脚本的编写

脚本是对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描述,是软件制作者开发课件的直接依据。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统称为脚本编写。需求分析、目标分析、内容分析等都包含在文字脚本里。制作脚本就像分镜头剧本,要编写脚本的教师将图形、显示的内容、解说、交互等内容填写好,标清先后顺序,并把任课教师的目的、想法在备注中指明,以便于制作人员准确把握任课教师意图,在较短时间内制作完成。

3.收集素材

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统称为素材。素材的来源一般有现有计算机中的资料库和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工具把非计算机资料转换为数字数据两大类。前者是最便利的素材来源,只是平时要注意收集;后者费时费力,对制作人员要求也较高,但可以做出恰如其分的表现素材来。

4.分类编辑和集成

(1)文本的制作。可以通过键盘、扫描输入等途径完成文本即课件中出现的文字和课程标题等,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2)图形、图像的制作。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大量的图形、图像,这些图可以通过图像素材库直接获得或通过专业的处理软件,数码相机、等方式制作,因此这是多媒体图像制作的一条重要途径。

(3)动画的制作。动画能把物理学中许多抽象的规律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多媒体课件都十分重视动画的制作。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利用专用动画制作工具制作复杂的动画,如FLASH等;②利用课件编辑工具,如AUTHOR-WARE就提供了5种运动方式,笔者曾用此软件很方便地设计制作出《布朗运动》等课件,形象生动,应用于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音频的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烘托视觉体验、增强交互性作用一般会用到语音、音效等音频信息。语音的录制可以聘请普通话较好的教师,利用录音软件直接录入。音乐、音效可以从CD、VCD中截取。

(5)视频的制作。视频影像一般由视频捕捉卡从录像带、VCD中截取,或由数码摄像机直接摄取,然后经过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剪辑等处理后保存。

5.课件集成及测试

课件制成后,应对课件的效果进行测试,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评价,并听取学生意见,综合使用及反馈情况进行修改和重新调试,直至符合教学要求。

二、制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媒体课件有容量大的优势,但不能使用过多,以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2.物理课件中适时使用交互方式,对于学生回答,要及时反馈评价,并应该提供一定的帮助信息,以便于学生操作,但交互不宜过多。

3.注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要是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语言的表达、文字的描述、动画的模拟、音乐的渲染都要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领悟所学内容。

4.目前,课件的使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媒体,在努力开发多媒体教学功能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对传统教学媒体科学而充分的应用,决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与效果为代价,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新奇。

三、高中物理课件的研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进行教学。高中物理教学课件具有交互性好,易于表达、直观的优点,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对教学的作用不大,甚至会适得其反。只有把课件融入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

1.要处处以教学设计来指导课件的使用 

应根据教学需要来安捧课件的使用,课件的使用也因此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用不用课件、怎么用课件,都要根据教学需要,即使原来准备用的课件,如果课堂实际不需要了也就不必再用。另外,对课件的评价也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环境。我们制作和选用课件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既有课件的技术优势,又经过教学设计的整合程度较高的课件,例如中国名师教育网的清华同方多媒体素材库中的课件,技术上讲界面美观、导航清晰、操作方便、交互性好,内容上抓住特征、关键加以突出,非常解决教学问题。 

2.处理好直观表达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

物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件有强大的直观表达能力,它使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简单化,但是,如果直接把教师头脑中的结果展示给学生,则取消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课件的使用是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都应看到它的长处和不足,更新观念,发扬长处,弥补不足,更好地为现代教学改革服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又能让学生充分地思索、探討、发现,真正实现计算机与物理课程的整合

参考文献:

[1]朱慧明. 浅谈高中物理必修课的教学[J]. 青海教育, 1996,(10) 

[2]许广. 多媒体物理教学软件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

[3]周明,龙雪梅. 影响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因素的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00,(02) 

[4]孙士华.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2)

9.初中物理说课稿 篇九

本节课是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的内容。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点之后,通过各种各样的声音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并通过实验得出响度与振幅、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通过生活实例指出声音的音色;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的防治、超声与次声奠定基础。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学习两种基本探究方法:“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

在新课程标准对于《声音的特性》一节的要求是: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运用。

二、说学情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学生前面通过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学生的脑海中对于生活中的声音的现象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影响;然而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以及在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学生会由于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混淆,不能很好地区分,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为此,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认识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并进行易错巩固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体会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激发物理的学习兴趣,并在这过程只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声音的特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两个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觉得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声音的响度及音色要较容易接受一些。而对于音调的理解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除此之外由于生活中有时所说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容易与声音的高低(音调)混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响度及其影响因素,音调及其影响因素;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五、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以学生为本,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实验探究、讲解点拨、归纳总结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利用多媒体与常规教学相整合,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得到科学知识。因为声音因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有助于学习,鼓励学生多动手实验,学会观察、总结,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本节课采用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归纳、基本运用。还应该开始让学生接触“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因为要从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说教具准备

钢尺、鼓、纸屑、梳子、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新课导入”、“探究新知”“课堂小结和巩固”、“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儿歌“小白兔乖乖”动漫视频,并提出问题:小白兔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判断兔妈妈和大灰狼的声音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儿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并为声音的特性(音色)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响度与振幅

学生活动:轻轻拍手两下和用力拍手两下,感知听到的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引入“响度”的概念。

教师演示:击鼓,引导学生思考“响鼓需要重锤敲”的道理,深入提问“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后学生开始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的情况下问学生“怎样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大小”从而进行“转换法”这一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同时用实验现象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动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用刻度尺探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实验情况,发现问题后趁机引入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如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一定。学生继续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在此安排一个演示实验和一个学生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动的幅度有关以外,还与什么因素有关?举例说明。学生思考并举例,通过分析例子得出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例: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前排减小说话的声音,前排同学听得到说话的内容,而后排同学却听不到;听诊器。

2.音调与频率

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合唱社要排练合唱,需要有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从而引出“音调”的概念。

学生利用自己的梳头发的梳子和刻度尺做实验:用同样的力将刻度尺在梳齿上分别快速的划过和慢慢划过,比较声音的该地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判断出声音的尖细与低沉即可)并观察梳齿振动的快慢;交流讨论然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在讲到振动快慢的时候简单介绍频率。最后介绍古代打击乐器——编钟。(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将其与声音的响度区分开来,而介绍编钟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古时对于声音音调的应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及时对生活中的几个现象进行判断:

①“男低音高声唱歌,女高音低声伴唱”,“窃窃私语”,“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分别描述的是声音的什么特性。

②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谁的响度大,水的音调高。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区分音调与响度)

3.了解音色

开始播放音频:学生欣赏用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音乐,然后提出问题: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判断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引入音色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发声体的材料或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设计的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中放松一下,并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得新知。)

学生回答新课导入环节的问题,将学得的新知识“学以致用”,且起到前后呼应的一个作用。

(三)课堂小结和巩固

本环节分主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学生理解具体概念,并讨论影响因素。为了全盘把握,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理解记忆。

最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对“向水瓶灌水”的感受等,从而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并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四)作业设计

制作橡皮筋吉他,并完成课本43页迷你实验室。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习用具帮助学习理解声音的音调,并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教学,所以采用的是纲要式板书,目的是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本节课的基本学习内容,也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给与提醒。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距离声源的远近

2、音调——频率

10.对物理化学实验课件的分析研究 篇十

关键词:交互智能性;物理化学实验;乙酸乙酯

中图分类号: G 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47-03

一、交互智能性实验课件的简介

1.交互智能性实验课件的定义

交互智能性实验课件是适合于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件,有别于经典的人工智能教学软件,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一个新方向。

这类课件中, 交互是指通过教师对计算机图形元素的操作以实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仿真是指尽量再现真实场景和现象;而智能性则是指对用户的操作路径进行跟踪,并具有做出相应反馈及评价的功能。有了这种及时的反馈,使学习的过程变成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而交互仿真智能性教学课件正是桑代克这一“试误说”理论的诠释。

由此可见,交互智能性实验课件是指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这一境况,激发完成具有一定目的的实验课件的反应,由计算机根据用户的操作及时做出反馈,最终通过观察判断模拟的真实场景和过程,实现用户自身知识结构中某一知识点的意义建构。

2.化学动力学交互智能性实验的实现

交互智能性实验通过计算机营造出一种虚拟的实验环境氛围,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开启电源,调节仪器设备,连接电路,调节校零等等一系列动作与学生在实验室面对真实的仪器进行操作几乎一样,只不过原来用手直接完成的动作现在改为用手操作鼠标来实现,原来学生接受到的真实的触觉、视觉、听觉效果现在都转化成为了计算机屏幕上直观的图像。本文以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为例,来说明交互智能性实验在化学动力学方面的实现。

二、实验分析

1.实验结构

该实验涉及化学动力学中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其中乙酸乙酯皂化反应属于二级反应。同时在这个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较多,因此实验的结构相对比较复杂。经过分析,笔者将此实验的仪器装置分为三个部分。

2.实验过程的设计

(1)实验前期准备

交互智能性物理化学实验设计的其中一个宗旨是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实验的,因此在实验过程的设计中,笔者将学生在真实实验过程中无法接触到的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加入场景中,以便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过程的同时增加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使得交互智能性物理化学实验对教学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

针对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这一实验,笔者增加了两个场景——电极的选择和电极的活化。首先让学生了解电极的选择原则,即两种电极的测量范围不同,从而推导出本次实验应该选择铂黑电极进行实验。然后将选择好的电极进行活化,大约24小时。最后设置电导率仪上的电极常数为0.995。

(2)实验过程

首先将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等体积的水在25℃恒温十分钟后混合,测出G0的值。再将事先配置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和乙酸乙酯溶液,在25℃下恒温十分钟,然后将其等体积混合。同时计时,每两分钟读电导率仪上的数据一次,并记下数据。

(3)实验数据处理

运用实验原理,将采集到的数据画出Gt和G0-Gt/t的直线图,通过斜率求的反应速率常数k值。

3.实验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的解决

首先是在仪器构建上,二级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包括恒温槽和电导率仪两个常用仪器,根据真实实验中仪器的操作,事先做好隐形按钮,因均不涉及数据的传递,只要做好动画即可。通过按钮的控制实现交互性,同时由程序智能判断其操作到了哪一步。其部分代码将在下一个实验中详细叙述。

其次在交互智能性实验场景中有用鼠标来表现电导率仪和电极的连接操作,为了实现连接电线并非为直线,而是操作者鼠标经过的轨迹的再现,笔者设置了以下代码:

canvasAbove=attachMovie

("canvas_mc","can",2);

canvasAbove._alpha=50;

painting=createEmptyMovieClip("painting",1);

theBrush=new Object();

theBrush.onMouseDown=function(){

isPainting=true;

painting.moveTo(_xmouse,_ymouse);

painting.lineTo(_xmouse+1,_ymouse+1); }

theBrush.onMouseMove=function(){

if(isPainting){

painting.lineTo(_xmouse,_ymouse);}}

theBrush.onMouseUp=function(){

isPainting=false;}

Mouse.addListener(theBrush);

painting.onEnterFrame=function(){

ranWidth=Math.round(Math.random() * 10);

painting.lineStyle(3, 0x000000, 80,true, "none", "round");//线段设置}

鼠标在连接线路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连接错误,就设计了一按钮来清除场景中的所有线段,其部分代码如下:

clear_btn.onRelease=function(){

painting.clear();}

在结束连接线路的操作后,笔者采用Boolean函数判断是否结束此操作,部分代码如下:

theBrush.onMouseDown=function(){

isPainting=false;

//painting.moveTo(_xmouse,_ymouse);

//painting.lineTo(_xmouse+1,_ymouse+1);}

第三,通过hitTset()冲突代码来测试点击区域的影片剪辑在释放鼠标按钮时和另一影片剪辑的x和y坐标参数所标识的区域是否发生重叠或相交。在实现溶液混合的智能操作中,场景中包括多个影片剪辑,笔者采用冲突代码来实现其操作,控制每个影片剪辑的动画效果,如果区域重叠或相交,则其布尔值true,否则为fasle。其代码如下:

onClipEvent (mouseMove) {

if (_root.NYI.YBJ.hitTest(_root.CHA.NCBJ)) {

_root.NYI.gotoAndPlay(2);

_root.CHA.gotoAndPlay(21);}}//加乙酸乙酯溶液

三、交互智能性物理实验课件的优势

根据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进程的调查知道,“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的实验过程较为复杂,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讲义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种“照方抓药”的实验教学方法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交互智能性物理化学实验课件采用动画课件的形式,模拟真实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反复操作课件的过程中了解实验原理和内容,掌握实验操作,将枯燥抽象的物理化学实验变成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预习或复习实验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实验,笔者还将实验的前期准备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新的实验课件形式对学生了解传统实验有着一定补充作用,对学生知识体系理解有一定的拓展作用。

四、结束语

交互智能物理化学实验课件是近年提出来的一个计算机辅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全新的发展方向,它是对传统物化实验教学的补充,也是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的新生力量。

但目前能用交互智能实验课件来展示的物化实验还尚少,一是我们对这类新型课件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二是我们现掌握的开发制作这类课件的技术有限。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继续改进开发中的不足之处,制作出一批高质量的产品。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交互智能实验课件会对我国广大中小学化学教师教学有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尔康,徐维清,丘金恒物理化学实验[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M],1998.

[2]北京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M],1985.

[3]蔡显鄂,项一非,刘衍光.物理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M],1993.

[4]刘源,陈琰君,冉鸣.浅谈化学实验仿真教学课件的开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6):32-34.

[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26.

[6]任建华,冉鸣.全交互智能化化学课件及实现方法浅析[J].化学教学,2006,(9):47-49.

[7]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1.在物理互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 篇十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的普及,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物理互动教学, 提高物理课的教学质量。下面就多媒体课件在物理互动教学中的应用, 谈谈自己的体会。

●应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 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进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境, 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毫无遗漏地展示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 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 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消化当前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应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多媒体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 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人机交互的方式, 使我们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 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教师也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转变到以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处理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

●应用多媒体课件实现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互动课件为学习支架, 发挥互动课件的模拟和人机交互功能, 探究物理规律及应用。学生运用互动课件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从而改变物理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 我们大力提倡因材施教, 让优异的学生“吃得饱”,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学习, 及时“消化”。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放在多媒体教学网上,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自由选择相关内容、各取所需, 并可多次重复观看, 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的说教。同时, 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学生因材施教, 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在跟踪指导的过程中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 引导学生纠错, 教会学生学习, 实现师生互动的灵活教学模式。

12.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 篇十二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教学难点:

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方法:

转换研究法、实例归纳法

教学用具:

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墨水、空气压缩演示仪、硝化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二、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

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

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内能》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影响物体内能的因素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之前学习的分子热运动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一定的铺垫,所以本节课是前面所学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延伸,而且本章之后的内容都是围绕内能展开的。故本节内容在这里起着十分重要的过渡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在理性认识中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达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实验理解做功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

对内能、热量概念的理解,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的理解。

【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现以上教学思路,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接下来我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先给大家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并解释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为了解释原因,进而引出课题《内能》。

【设计意图: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不但创设了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思维的兴奋点,更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可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为学生打开探究之门,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高潮。】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

本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能概念的建立。我会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回顾之前的知识可以快速回答出,这也可以帮助建立内能的概念打好基础。接着我会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并提示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也会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引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接着,我会让学生回顾机械能的概念,思考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内能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有着怎样的关系。学生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推进过程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这样设计不仅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能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加深印象,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之后是第二部分的内容:物体内能的改变。

我会先给学生列举烧热的工件在冷水中冷却的例子,结合例子讲解这个过程发生了热传递。温度改变使得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从而由学生总结出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在此问题上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这样的提问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科学素养,更是为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做好铺垫。明确了改变物体内能的第一种方式之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冬天搓手取暖和滑滑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余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完成两个演示实验,第一个是压缩空气引火仪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是空气推动塞子的实验,观察瓶内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这样就可以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知实验现象,并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也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能体现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然后是拓展提升环节:

在此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知识,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及时的巩固与练习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对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内容及时加以回顾,同时也能使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疏导。之后我会留下这样一个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并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能力,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思考,真正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最后说一说我的板书设计,我的板书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知识点逐层排布,重难点明显,容易让学生抓住本节课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时,师生互动间会产生许多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教师要机智的将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作为焦点来组织教学,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化,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有效性,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生生奋发的目标。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2.教材内容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内能和热量,重点是内能、热量的概念;确定的依据是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物理的有用观,由于教材知识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相关知识甚少,所以确立的教学知识难点是内能、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概念,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2)知道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4)了解热量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热、放热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用类比方法体验内能的概念,经历用实验观察及推理方法得出温度与内能之间关系的过程;探究热量计算公式;自己举例说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具有初步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内能”,初步领略力学现象、热学现象的美好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从生活走向物理;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挖掘出现的本质规律,且应用于日常实际中.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认识,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即感性认识稍显匮乏,因此在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为此我注意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感性知识为依托,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推理、类比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热量概念,学生相对比较好理解.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性质,精心恰当地选择资源.一是由多媒体课件、《小儿百科全书》等组成文本资源;二是自制教具,利用类比的思维方法,把微观世界宏观化;三是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扩充实验;四是利用数学知识探究物理公式;五是在生与生、师与生的交流合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促成动态教学资源的生成.三、教法学法

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分析、类比、推理完成教学任务.四、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

回忆童年时代的玩具:回力玩具汽车的运动,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学生自然想到汽车行驶要使用汽油等燃料,再通过提问:“那么这种燃料燃烧所产生的能叫什么能呢?”(用非常浅显形象的语言自然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过程)

2.新课教学

(1)内能

回顾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运动中;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多媒体展示情景一: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处于无规则的运动中

师: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那么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具有动能呢?

师生总结:如同运动着的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作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即分子动能.师:受到地球吸引的物体若被举高,具有重力势能,分子与分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分子

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呢?

演示实验一: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类似地看成分子间由一根弹簧相连接,改变分子模型间的距离,弹簧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推知分子间存在势能,即分子势能.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4

内能说课稿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的授课中,已给学生讲解了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这节内容主要是起到将前面知识点总结概括,为以后接下来的能量守恒以及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掌握物体的内能。知道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向学生生动形象的介绍本节知识点。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定义以及内能改变的实质。

4.教学难点:

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点的分离规划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清晰认识掌握。

5.教学关键:

对内能的定义形象化使学生印象深刻以及生动讲解改变内能的方法。

6.教法学法:

(1)开始上课时将教学重点一一列出,让学生对本堂课教学重点有清醒的认识达到突出重点的作用。

(2)放慢语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稍许停顿。在利用板书把知识点一一列出,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层次感,突破难点。

(3)利用课堂小实验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方法。使知识点形象化,达到抓住关键的目的。

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操作程序

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

利用火柴的点燃以及挤拧水瓶等课堂小实验来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我们将利用(启发式)讲授法,(启发式)谈话法两个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复习巩固旧知识,掌握物理现象,获取感性知识。

3、归纳小结

1.什么叫内能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2、温度跟内能的关系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就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就减少。

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1)热传递实质:内能的转移(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2)做功实质:内能与机械能(或其它能)的转化

(3)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5.最后将布置课堂习题以及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2.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内能的概念以及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利用内能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蒸汽机车工作的视频,请学生与同桌交流分析,尝试说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并进行补充。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蒸气可以带动火车前进,其能量来自于哪里。进而引出课题《物体的内能》。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体的内能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学生通过回顾之前的知识后可以快速给出结果。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运动着的足球和弹簧被拉伸的图片,提示学生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进而提问学生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分子之间是否也具有势能两个问题。学生根据分子在不停的做热运动的知识,得出分子具有动能。通过类比弹簧的例子在交流探讨后得出分子之间具有势能。从而教师总结得出“分子动能”、“分子势能”以及内能的概念。

之后展示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通电前后的灯丝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且如果体积变化不大,同一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

首先演示硝化棉燃烧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燃烧原因。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反复弯折一根铁丝数十次后感受弯折处的温度变化。学生通过观察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出是因为做功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接着请学生结合生活事例思考还有没有其它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教师展示一些事例帮助学生分析。例如烧菜时锅热的烫手、棉被被晒热及暖风机使室温升高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物体内能改变的方式说明“炙手可热”和“钻木取火”的含义,并重新理解课前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自己来总结。

布置作业:课后查一查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内能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6

教学目的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决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变化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根据你对布朗运动实验的观察,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教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研究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学生讨论研究。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别。

讨论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教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根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应答:当r=r0时,F=0,r<r0时,F为斥力,r>r0时,F为引力。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好象弹簧形变有伸长或压缩两种情况,因此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r>r0时,F为引力,分子势能随着r的增大而增加。此种情况与弹簧被拉长弹性势能的增加很相似。

②当r< p="">

小结: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而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间距离若增大(减小)则宏观表现为物体体积增大(减小)。可见分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

(3)物体的内能。

教师指出:物体里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由此可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①物体的内能是由它的状态决定的(状态是指温度、体积、物态等)。

提问:对于质量相等、温度都是100℃的水和水蒸气来说它们的内能相同吗?

应答,质量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分子数相同,温度相等意味着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但由于水蒸气分子间平均距离比水分子间平均距离大得多,分子势能也大得多,因而质量相等的水蒸气的内能比水大。

②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内能也随着变化。

举例说明: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所供给的大量能用于把分子拉开,增大了分子势能,因而增大了物体的内能,当水汽凝结时,分子动能没有明显变化,但分子靠得更紧密了,分子势能便减小了,因此物体的内能减小了。

③物体的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a.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以地球为参照物,物体的机械能等于0,但物体内部的分子仍然在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作用着,物体的内能永远不能为0。

b.物体在具有一定的内能时,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机械能。如飞行的子弹。

C.不能把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混淆。只要物体的温度、体积、物态不变,不论物体的机械能怎样变化其内能仍保持不变。反之,尽管物体的内能在变化,它的机械能可以保持不变。

(4)学生讨论题:

①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的木箱具有什么能?若木箱沿光滑水平地面加速运动,木箱具有什么能?此时木箱的内能与静止时相比较变化了没有?

②质量相等而温度不相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温度相同而质量不等的两杯水,哪一杯水具有较大的内能?

最后总结一下本课要点。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重点目标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2.改变物体内能的途径.难点目标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导入示标凉爽的秋夜,仰望星空时,会突然发现一颗流星在夜色中划过,并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流星是怎样形成的呢?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物体的内能

问题1: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应具有什么能?物体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且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应具有什么能?什么叫物体的内能?你能说出它的单位吗?机械能和内能有什么区别吗?

小结:物体内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它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机械能是宏观的,能看得到的,内能是微观的,是看不到的.

问题2:把红墨水滴入装满水的烧杯里,过一段时间,整杯水变为红色,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红墨水分别滴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现热水变色比冷水快,这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温度高的物体分子运动剧烈,内能大.所以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问题3:小明说:“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具有内能;冰冷的冰块温度很低,不具有内能.”小刚说:“炽热的铁水温度高,内能大;冰冷的冰山温度低,内能小.”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说出理由.

小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还与质量有关.

问题3:处理例1和变式练习1

例1:【解析】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物体内能越大

问题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往下压,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棉花燃烧),该实验说明了什么?你再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数十次,用手接触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该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2:做饭时,铁锅为什么能烫手?放在阳光下的被子,为什么能被晒得暖乎乎?

小结: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问题3: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

例2:【解析】来回拉绳子,绳子与管壁之间克服摩擦做功,使管内的酒精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把塞子冲出时,管内的酒精蒸气对塞子做功,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正确的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变式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改变内能的途径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选项ABD是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选项C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C

学做思三:热量

问题1:什么叫热量?它的单位是什么?它用什么字母表示?

小结:物体通过热传递方式所改变的内能称为热量,它的单位是J,它用字母Q表示.

问题2:在热传递现象中,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的温度、内能和热量如何变化?

小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所以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热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表现在物体温度的变化.

初中物理内能说课稿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上一篇:三大音乐教学法下一篇:网名励志有气质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