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2024-08-18

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共13篇)

1.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一

中国产业信息网 公开资料

河北纺织服装业现状分析

1、生产状况:

纺织业一直是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01 年至2010年间,河北纺织业总产值增长了4.33 倍,年均增长率为19.27%,纺织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0%左右。

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0 年,河北纺织业产值增加了626.1 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增加值的10.27%,对工业经济增长有非常大的贡献。

2、发展状况:

河北纺织企业多数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纺织业的对外依存度很高,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美欧市场需求迅速萎缩,导致河北纺织企业销路收窄,2008 年第一季度河北纺织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回落,超过60%的企业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据海关统计,2010 年前三季度,河北纺织服装出口金额达到28.9 亿美元,在河北出口中占到了17.4%,超过了钢材所占比例的15.8%,成为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商品门类,与全国整体的纺织业发展状况相比,河北纺织业的表现优于全国。

3、销售状况:

海关总署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 年1—9 月,河北服装出口增长了43.7%,纺织品出口增长了50.4%。河北纺织企业大多数是出口企业,多年以来一直依靠国外市场。2001 年至2010 年,河北纺织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3.68 上升至7.34,表明河北纺织品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期服装出口则从6.55 下降至3.98,表明河北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逐步弱化的趋势,但历年RCA 值远大于3,说明河北仍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河北省纺织服装业存在的问题:

1、劳动力成本上升:

河北纺织企业以生产中低端的产品为主,所生产的大宗棉布、棉坯虽销量大,但议价能力差,一直以来处于价格下降和成本上升的极端地位,因此从整体来看,河北纺织品的附加值极低,利润空间很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纺织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根据河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1年以来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逐渐上升,2001 年河北纺织工人的劳动报酬为6568 元,到2010 年已增长到13100 元,增长了约一倍。

2、原材料价格上涨及人民币升值:

2000 年以来,棉花价格持续上涨,给纺织企业带来极大的挑战,尤其在2009 年,棉花价格涨幅极大。2009 年1 月份,棉花价格只有不到11000 元/ 吨,到2009 年9 月涨到14000 元/吨,上涨幅度高达27.3%。另外,人民币升值等原因也减弱了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商场上的竞争力,2005 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

8.27:1,到2010 年末,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则下降为6.68:1,下降幅度接近20%,而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河北纺织企业利润则下降约4%。

3、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建设:

河北纺织业向来以低价格著称,随着劳动力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产品生产成本逐步提高,竞争优势有所减弱,并且由于很多产品无法进行深加工,从而很难进一步获得产品附加值。从总体来说,河北省纺织品服装出口仍处于以量取胜,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阶段,并且严重缺乏自己的品牌,因此很难提高价格。纺织业一直以来都是河北的传统工业,作为传统的纺织大省,河北纺织业的利润,销售收入,工业总产值,棉纱、布、成衣服装等指标,多年来位于全国前十位之列。纺织品出口是拉动河北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也是河北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

河北纺织服装业发展对策

1、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一国的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首先要在本国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对于河北的纺织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在生产环节通过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取得竞争优势;其次,在营销环节,河北纺织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有了自己的品牌,既可以拥有一定的定价权,同时也可以节约从生产到营销的中间环节的成本,并且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抗衡外来品牌。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需求条件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河北纺织企业大多是出口导向型企业,纺织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在国外消费者较高的需求条件下,河北纺织企业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努力通过改进技能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2-2016年中国针织服装行业深度调研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显示:从总体上看,河北纺织业结构中纺织和化纤部分相对庞大,而服装部分占的比重较小。在产业链各环节中,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仅占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近几年,河北纺织业上游受制于棉花价格,下游受制于终端产业,企业微利恶性竞争日益加剧。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调整纺织业的产业结构,改变产能扩张的方式,走中高档以及高品质的路子。

3、自力更生,减少对出口退税的依赖

我国在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提高对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对于纺织企业来说,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利润,但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不利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应该寻找其他出路,逐步地降低对国家出口退税的依赖程度。而加强河北纺织产业集群

建设就是一条在当前背景下切实可行的好路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河北的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进而有利于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因此,河北省要切实加大发展纺织产业集群的力度,结合丰富的人力资源,提高河北纺织品的竞争力。

2.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二

1. 工业增加值

受外部需求减缓、人民币升值、要素成本上升等综合因素影响, 纺织服装行业形势严峻。4月份, 纺织业和服装业生产增速持续回落, 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8%、9.8%, 比上月分别减缓0.5、1.4个百分点。前4个月累计, 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6.4%、9.6%, 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2、4.1个百分点。

2. 工业销售值

纺织业和服装业生产放缓导致其工业销售值增速明显回落。前4个月, 纺织业工业销售值同比增长5.03%, 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3.3个百分点, 但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销售值同比增长12.39%, 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7.7个百分点, 比上月减缓0.38个百分点。所有子行业销售值增幅比上年同期均明显放缓, 其中毛纺织和染整精加工业销售值出现减少。同上月末相比, 只有棉化纤纺织及印染精加工、麻纺织、纺织面料鞋的制造业增速有所提高。

3. 产品产量分析

4月份, 全国纱产量195.4万吨, 同比增长9.9%;布产量451026.6万米, 同比下降0.83%;印染布产量439112.2万米, 同比增长3.06%;无纺布产量108131.8万米, 同比增长30.8%;服装产量18.03亿件, 增长0.2%。其中, 印染布、无纺布、服装产量增速比上月有所加快, 而纱、布、产量增速减缓。1~4月, 全国纱产量累计为670.2万吨, 同比增长8.1%, 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服装66.08亿件, 增长3.3%, 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4.9个百分点。截止4月份, 2008棉花年度我国纱产量累计为1428.6万吨, 同比增长5.4%。

二、进出口分析

4月份,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24.9亿美元, 同比下降12.6%, 环比增长2.7%, 自3月份以来继续回暖。截止4月份, 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出口总值为526.76亿美元, 上年同比下降10.74%, 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8.79%。其中,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值是477.78亿美元, 上年同比下降10.16%, 占全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4.16%, 其中, 纺织品出口金额是183.03亿美元, 同比下降15.29%;服装出口金额是294.15亿美元, 同比下降6.63%。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总值为48.98亿美元, 同比下降16.01%, 占全国外贸进口总值的1.87%;

其中纺织品进口金额为43.31亿美元, 同比下降1 5.4 3%;服装进口金额为5.6 8亿美元, 同比下降20.14%。1~4月纺织品服装实现贸易顺差428.80亿美元, 占全国贸易顺差总值的56.84%。

三、市场价格分析

4月份, 籽棉收购基本结束, 国内棉价回升加快, 国际棉花现货价格上涨, 纽约期货涨幅较大。

1.储备棉收储顺利完成, 国内棉价回升加快。

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调查, 截止4月底, 籽棉收购基本结束;棉花加工企业新棉加工率为98.7%, 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平均销售率为86% (含交储) , 同比提高18.4个百分点。4月上旬, 本年度272万吨储备棉收储顺利完成, 其中内地棉交储118万吨, 新疆棉交储154万吨。

收储促进国内市场棉价回升加快。4月份内地籽棉收购均价为2.78元/斤 (折皮棉582元/担) , 较上月上涨0.22元/斤, 涨幅8.7%;内地标准级棉均价12579元/吨, 较上月上涨1050元/吨, 涨幅9.1%;郑州棉花期货7月合约结算价为12958元/吨, 较上月上涨813元/吨, 涨幅6.7%;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7月合同平均价为13081元/吨, 较上月上涨703元/吨, 涨幅5.7%。

4月份, 32支纯棉普梳纱月均价17727元/吨, 较上月上涨218元/吨, 涨幅1.2%;涤纶短纤月均价8497元/吨, 较上月上涨1077元/吨, 涨幅14.5%。

2.国际棉花现货价格上涨, 纽约期货涨幅较大。

4月份, 受美元指数下滑、美国股市和商品期货市场全面上涨影响, 国际棉花现货价格上涨, 纽约棉花期货价格涨幅较大。当月, 纽约棉花期货7月合约均价50.12美分/磅, 较上月上涨6.11美分/磅, 涨幅13.9%。亚洲主要港口到岸价58.42美分/磅, 较上月上涨2.78美分/磅, 涨幅5%。按1%关税计算, 折人民币进口成本均价10447元/吨, 低于国内市场2132元/吨。

四、投资情况分析

3.纺织、小水电行业贷款风险调查 篇三

进入20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破七等给纺织、缫丝等行业带来了严峻的经营风险;环保等政策又要求建材行业必须技改;小水电行业也面临着气候、电价竞价趋势等影响。为有效防范行业贷款风险,现将我县纺织、缫丝、小水电和制砖瓦行业贷款情况通报如下,各信用社应严密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帮助企业认真面市场风险,渡过难关。

一、基本情况

(一)纺织行业

1、纺织行业贷款情况。纺织行业贷款有24户贷款余额3239万元、承兑余额1846万元。不良贷款14户贷款余额为606万元,占比分别为58%和18.7%。其中,生产尚属正常的有10家贷款2633万元、承兑1846万元;关停的14家,贷款余额为606万元。

2、资债情况。10家纺织企业,资产总额为17804万元,负债总额9720万元,行业资产负债率为55%,最高的1家为104%;2007实现销售收入21057万元,实现利润1585万元,销售利润率为7.53%。销售利润率最高的1家为9.66%,2家亏损,销售利润率分别为-1.14%和1.35%;授信余额为3570万元,占资产总额的20.05%,其中最高1家为43%;占负债总额的36.73%,其中最高1家为70.68%;占销售总额的16.95%。

3、重要风险提示 从上述情况分析:一是授信余额占负债总额比例偏高,企业负债中有近4成为我们信用社的贷款。二是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偏低,剔除应计提折旧未计提或应待摊费用未摊销的,销售利润率低于5%。纺织行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纺织行业当前面临的重大风险是“人民币汇率破七”风险。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920元,就纺织行业来说,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销售利润率下降1-4%,而目前纺织行业整体的利润率仅保持在5%左右。人民币升值正在蚕食掉企业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有专家表示,如果人民币估值提速,我国今年可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小纺织企业倒闭。

我县纺织企业绝大部分为中小企业,资产总额3000万元以上的2家、5000万元以上的1家,占10家总资产的69.41%,其余规模均小,销售利润率偏低,同时又面临劳动力成本增长的压力,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和生存将面临较严峻的考验。

(二)缫丝亚麻纺织行业

缫丝亚麻纺织行业,全县共5家,贷款余额2335万元。5家企业中,资产总额15662万元,负债10613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8%;2007实现销售收入17852万元,实现利润-647万元,3家亏损,销售利润率为-3.62%。5户企业授信余额为2495万元,占负债总额的23.51%。缫丝亚麻纺织行业同样也面临其下游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压力,白厂丝价格持续低谜,企业利润税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三)水电行业

全县小水电行业贷款17户4591万元。在建2家:AA县水力开发有限公司和AA县XXX水电开发有限公司贷款2100万元,已投入运行15家贷款2491万元。

15家电站资产总额5202万元,负债总额2983万元,资产负债率57.34%,2007年发电收入577万元,利润124万元。

小水电贷款运行中,要关注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自然风险与政策风险同在。近几年来降雨量普遍减少,大部分电站的发电量没有达到设计目标,运行成本摊销年限扩大。同时,电价竞价上网、三峡电厂电力东输、核电开发等,一定程度上都在影响着未来小水电行业政策的调整。二是投资回报期延长,有的已超过设计年限,贷款未回落。主要表现:(1)部分电站设计投资额远低于实际投资额,回报期只能延长;(2)工期拉长,影响电站按期运行,建造期财务费用增加;(3)发电收入移用,影响贷款按期偿还。三是对电站贷款的贷后管理没有落实到位。电站建成运行后,电站主要支出只有3项:财务费用、人工工资、维修及保险费用。部分信用社没有根据电站运行发电收入和财务费用、人工工资、维修及保险费用支出情况,合理测算电站偿贷能力、偿贷方式和偿贷年限。只是贷款到期后,才要求降一点又予以转贷,不能控制电站贷款风险。

(四)制砖行业

制砖行业全县共5家199.2万元贷款。5家中除AA县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已技改达标外,其余4家尚未技改达标或未技改。县政府规定,未实行技改的砖瓦厂2008予以全部关停,由此,尚未技改达标或未技改的4家制砖厂134.2万元贷款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其中3家贷款目前已形成不良。

二、几点要求

从我县纺织、缫丝和小水电等产业发展情况和当前市场环境,2008信用社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一)纺织缫丝行业:

1、原贷款以机器设备等抵押的,要求着力进行压缩,不能压缩的,要求借款人增加其他人保或物保,控制风险扩大;

2、以房地产等优质资产抵押的,应结合企业的现金流量综合掌握,原则上不再新增授信,确需新增授信支持的,报联社核准。

3、适当控制纺织缫丝企业票据承兑的敞口授信,对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敞口部分,必须要求企业提供有效房地产等资产抵押。

4、落实专人负责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控,发现异常及时向上报告,并落实保全预案。

(二)小水电行业:

1、原贷款用于小水电投资建设的,按发电收入、经营费用,合理确定收回余额,逐年下降;

2、原以小水电为主体贷款或以小水电为担保的贷款,用于其他贷款用途的,适当控制,确保其在合理的担保能力范围内。

3、新增小水电贷款,除按贷款准入的一般条件外,必须掌握:装机达到480KWH以上,水库库容达到周调节库容要求,且各项手续齐备(包括电力、水利水电、环保、土管、林业等部门批复和评估报告),同时落实有效资产抵押或有实力单位(个人)担保,贷款额度不得超过总投资的50%,不得超过其负债总额的60%。

(三)制砖行业

4.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四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预计增速有20%左右,休闲装业务调整充分,预计增速有10%,公司开始代理多个品牌,有望成为服装平台型公司;鲁泰A业绩地雷可能性不大,海外产能转移步伐超预期。

截至2014年5月18号,2014年纺织服装行业预测市盈率为14倍,2014年预测市盈率为12倍,在消费类行业中与医药、餐饮旅游、农林牧渔、商贸零售等相比估值有相对优势。

5.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五

主任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

高级顾问季国标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穆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士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晋良中国工程院院士

贺燕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副司长王伟国家工业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敬忠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焦凤娥原纺织总会科技部处长

副主任(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洪章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巡视员龙云泽北京纺织控股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朱民儒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理事长

朱勇上海纺织控股公司总裁

沈顺年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主任肖长发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

俞建勇东华大学副校长

徐卫林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

高卫东江南大学副校长

黄翔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

谢明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会长

戴文战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

秘书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副秘书长张传雄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丁启圣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方爱民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王幼宁成都海蓉特种纺织品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华平东华大学研究员

王坚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桦四川纺织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邓炳耀江南大学教授

冯学本无锡嘉元非织造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包承纲长江科学院教授级高工

叶英浙江星益达增强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田景岩中国塑协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白建颖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刘书平上海博格工业用布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刘玉军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刘瑞彪东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向阳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孙天柱辽宁天维防治研究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孙熙东北大学教授

庄小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朱玲江苏省阜宁县阜城镇党委书记

朱正锋中原工学院/纺织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知辉江苏远大新纺织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级高工朱美芳东华大学教授

江曼霞中国造纸协会生活用纸委员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阮国刚广州荣力无纺布有限公司董事长

严华荣浙江金三发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吴柏明浙江华银非织造布有限公司董事长、经济师

吴淑焕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院长

宋景郊全国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协作网高级工程师

张大省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张会平唐山三友兴达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高级工程师张伟力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高级工程师张芸杭州路先非织造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其伟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级工程师

张鸣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李建全稳健实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杰佛山市斯乐普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工程师李嘉禄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李燕立原北京服装学院教授

杜卫平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副主任、教授高工

杨书铭北京纺织环境保护中心教授级高工

杨金魁上海金熊造纸网毯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汪晓峰上海特安纶纤维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高级工程师肖容绪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陈旭炜东华大学情报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陈南梁东华大学教授

陈榕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范立元江苏迎阳无纺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金晓明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党委书记

侯庆华深圳市中晟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施楣梧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胡广敏山东华兴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胡淳上海申达科宝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赵耀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夏前军南京际华三五二一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夏积权天台县产业用布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奚旦立东华大学教授

敖雯楠中国包装联合会副秘书长

郭玉海浙江理工大学研究员

郭秉臣福建鑫华股份有限公司教授

钱坤江南大学教授

钱晓明天津工业大学教授、副院长

崔占明山东宏祥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黄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焦晓宁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程博闻天津工业大学教授、科研处处长

蒋高明江南大学教授

韩黎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鲁捷浙江省天台县工业用布厂常务副总、高级工程师褚卫东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工程师靳向煜东华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主任,教授

管小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副主任

6.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六

我国是世界纺织印染工业第一大国, 2006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达1675.00亿元。近五年来, 该行业将现代化的机械生产技术融合到传统手工工艺中, 最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印染啊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印染业产值和产量每年平均成长分别为18%和16%。到了2011年上半年, 全国1794家规模以上企业印染布产量289.14亿米, 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0.46亿元。

二、纺织印染行业产污现状分析

(一) 行业总体情况分析———以江苏南通为例

近几年中, 该行业能源消耗、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及高污染等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我国加工每吨印染布的用水量为300吨, 约为先进国家的3倍。印染废水回收利用率仅5%~8%, 且多数为初级回用, 针对印染工艺用水的深度处理和高级回用则更是少之又少。如果能对印染废水成功实行高级回用, 使回用率达到70%以上, 甚至更高, 那将对缩减废水排放起到很大的贡献。

江苏的纺织印染行业以南通为代表, 当前的印染企业结合现代印染技术, 对传统印染工艺进行改进, 在创造可观价值的同时, 该行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相当突出。[1]2010年实际日排污接近65万吨, 而以后的几年中排污量也随着印染实际生产量的增加大幅增加。有的企业污水C O D达到2000m g/L以上, 造成污水厂超负荷运行, 处理十分困难。多数企业并未实现废水的处理回用、化学药剂的回收利用, 或者仅实现了低层次的处理回用, 这不仅造成了经济浪费, 也增加了附近河系的严重负担。2007年出台的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明确也提出了中水回用的要求, 但几年实施下来, 该行业节能减排的情况并不容乐观。

废水量大, 废水成分复杂、难处理, 回用水平低等现状, 一一提醒我们要从减排污水, 资源回用出发, 切实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减轻环境压力。而如何找到一种在经济和技术上切实可行的印染废水处理回用方法已成为目前环保问题的关键。

(二) 行业具体产污情况分析

印染废水成分复杂, 这是因为根据不同纤维所采用的印染工艺不尽相同。印染中所加工的织物不同可分为棉、麻、丝、化纤和混纺织物等, 同一织物的染整过程中又有多道工序, 不同工序所使用的辅料和助剂各不相同, 导致废水的水量和污染情况差异巨大。

以棉织物的印染为例, 棉产品种类繁多, 可分为纯棉织物、棉麻混纺、棉维混纺、涤棉混纺。根据棉产品的不同种类, 染色的工艺流程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 染色的主要工艺流程为:烧毛———退浆———煮炼———漂白———丝光———染色———印花———整理。

其中, 退浆、煮炼、漂白、丝光、染色和印花都是会产生大量污染较重的废水的工艺, 由于工序中所投加的药品的不同, 其废水的污染物种类的浓度也各有不同。[2,3]

退浆废水的常见污染物有淀粉分解酶、烧碱、过氧化氢、PV A等。废水量占印染废水总量的15%左右, p H较高, B O D占印染废水总量的45%左右, C O D较高;煮炼废水的常见污染物有碳酸钠、烧碱、碳酸氢钠和多聚磷酸钠等。废水量大, 成深褐色, p H值高, C O D高达3000m g/L, 温度也较高;漂白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有次氯酸钠、亚溴酸钠、过氧化氢、高锰酸钾、保险粉、亚硫酸钠和硫酸等众多物质。废水量大, B O D约为200 m g/L, C O D较低, 污染程度小;丝光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有氢氧化钠、硫酸和乙酸。废水碱性强, p H高达12~13, SS和B O D较低;染色废水的主要污染物有染料、氢氧化钠、元明粉、保险粉、重铬酸钾、硫化钠、硫酸和表面活性剂等众多物质。废水水质组成复杂、变化多, 色度高达400~600倍, p H在10以上, C O D较高, B O D较低, 可生化性较差;印花废水的主要污染物为染料、尿素、氢氧化钠、表面活性剂和保险粉。废水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剂和浆料, B O D和C O D较高, 其中B O D占废水B O D总量的15~20%, 色度和氨氮含量较高。其它织物的加工工艺与棉织物加工大同小异, 只是在某些具体的工序和废水的污染物情况上有所不同。不同织物加工的主要废水来源和废水所含污染物见表1所示。

三、国内纺织印染行业处理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针对印染废水的处理, 主要还停留在达标排放处理上, 最常用且较成熟的处理方法有物化+生化+初级回用处理[4], 利用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微滤等技术, 但不进行盐类的去除。物化和生化技术是目前相对来说最成熟的工艺技术, 具有处理量大, 处理效果好, 成本低的有点。在印染废水的处理上基本不存在技术难点。

初级回用主要采用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微滤等技术[5], 进一步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指标, 从而将水回用至印染工艺中对水质特别是含盐量指标不高的工序中。该处理过程对于废水中的盐类物质没有去除效果, 处理水回用到印染工艺中, 会导致废水中的盐类物质积累, 整个废水处理系统的盐类浓度升高, 而过高的盐浓度会导致生物处理等工艺效率下降, 甚至引发整个废水处理系统因盐浓度过高而瘫痪。[6]

四、结论

综合以上具体分析可知:印染废水在宏观污染物指标上表现为C O D、B O D、p H、TD S、色度及悬浮物等。其中难降解有机化合物、TD S和色度相对较难处理。国内纺织印染行业的污废水还停留在达标排放处理上, 就回用来说, 国内目前还停留在初级回用阶段, 回用效率及工艺持久性都不甚理想。

参考文献

[1]刁伟军.关于传统印染工艺与现代印染技术的探讨[J].工业技术, 2013.

[2]施仲生.印染生产工艺及其废水的特性[J].民营科技, 2011.

[3]施新花, 邢瑞乐.印染生产工艺废水特性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 2006.

[4]魏铁军.印染废水处理的工艺选择[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

[5]张云.印染废水回用的连续微滤/反渗透技术[J].印染, 2012.

7.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七

摘要: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各企业员工均纷纷开始了关于“生与不生”的相关讨论。纺织行业因其劳动密集型、女多于男等特点,未来受“二孩政策”的影响将较为激烈。员工选择要二孩势必面临着诸如请假、辞职等情况,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用工缺口,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企业应提前做好准备,在“二孩政策”尚未大幅度波及纺织企业的时候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防范于未然。

关键词:全面二孩、人力资源、纺织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的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中国的人口数量将飞快的增长。据调查,中国近八成的人想生二孩,这给用工行业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隐患。纺织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产业,厂内员工女性多于男性,一旦女性选择生育二孩,这将给纺织行业带来用工缺口,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即使员工没有下定决心是否确定要生育二孩,员工也会出现“心理脱离”状况,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将二孩纳入考虑,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全面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下,提前对纺织行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应对方法及解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潜在的问题

1.因“二孩”带来的用工荒。人们都说,生孩子是项伟大的工程,在备孕期、怀孕期、生产期男女双方均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诸如:按时作息、心情放松、不接触有害物质、不宜过度劳累等等。但是在纺织行业,员工实行三班倒。备孕期的男女特别是女员工不适宜长时间待在悬浮物较多的工作场所,给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影响上级组织的集中统一安排。

2.心理脱离带来的工作效率低下。心理脱离是指个体下班后在时空和心理两个层面从工作中抽离出来,不被工作相关问题所干扰并停止对工作思考的心理状态。据调查,男性较女性更倾向于要二胎,而女性由于生活、兴趣等不愿要二孩。因此就会导致男女双方之间矛盾,产生心理脱离现象,并导致工作不安全感的产生,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二、原因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纺织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才匮乏,企业的整体学历层次较低,基础性员工往往满足于日常的流水运作,不善于创新;中基层虽然有着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是文化素质偏低,容易对员工进行批评教育,使得员工产生工作不满意感;一般的劳务性人员主要来源于本地农民,教育条件相对较差,使得纺织行业从业者整体知识水平较差,不能够深层次的理解企业文化,给管理带来了一些困难。

2.“传统思想”要生男儿。纺织行业的一些员工多数学历层次不高,是本地农村人。农村人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要生个男孩儿为家里传宗接代,之前因计划生育政策未能实现,现下“全面二孩”的`大力实施及政策支持给了他们自由的天地以及足够的动力。故此,纺织行业将会出现因“二孩”导致的用工荒。

三、对策及建议

1.提高员工学历水平。文化水平越高,一个人的素质也会相应提升,在考虑问题上也会更加的深入,周全。为了更好应对二孩政策带来的离职浪潮,企业可以致力于提高员工学历水平,通过培训员工、引进高素质人才来进行。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并增加员工归属感,降低员工离职率,确保离职率在可控范围内。

2.实行人才储备计划。企业为避免“人到用时方恨少”这种尴尬局面,企业对人才从层次、数量、结构上进行设计优化,并实行长期性、持久性、针对性的人才库存与培养,从而保证企业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目标需求的人力资源策略的规划。一旦企业有了人才储备,在面对因“二孩政策”带来的浪潮时方能游刃有余,从容面对。

3.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应制定企业人力资源供需平衡计划,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保护等各个环节进行职能性策划,保证岗得其人、人尽其才,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开发员工的规划。系统的人力资源规划,可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及时把握员工的动态,根据员工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挑战。

总之,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用工荒在纺织企业可能是一个潜在的趋势,纺织企业要想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体制下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尽快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全新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的未来发展,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险阻。如此,才能使企业有发展的空间,有发展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2016.1.12

[2]李爱梅,夏萤,高结怡,荣恺兮,王虹.下班后能否从工作中解脱?——员工心理脱离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与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2):1

[3]马红宇,周殷,谢菊兰,张晓翔.心理脱离在工作连通行为与工作、家庭冲突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3):3

[4]张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西安市民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5(26):47-48

8.江西煤炭行业现状调查 篇八

 江西煤炭行业现状调查:六大问题突出制约发展 评论:0 浏览:3435 发布时间:2007/2/27 怎样客观看待煤矿安全事故?煤矿事故频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国有煤矿与小煤窑是不是同样暴

富了?很多煤矿十多年未引进大学生,今天谁在一线挖煤?当前煤炭行业的形势有没有真正好转?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分布在江西各地的大大小小的煤矿,对江西省煤炭行业进行了调查。{TodayHot} 江西省煤炭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煤炭行业的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但同样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六大问题突出制约发展。社会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要像关心“三农”一样关心煤炭行业的发展。江西煤炭行业形势有所好转

一批批优质的煤,支起了每一个家庭的明亮和温暖,更支起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无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煤炭行业都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煤炭为国家能源战略的保障涂上了浓重的一笔。{HotTag}

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煤炭行业因历史包袱沉重,面临着转型的艰难。在2001年跳出低谷,煤价呈现恢复性上升后,经过五年的发展,煤炭行业形势有所好转,总体上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的改革与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于2000年6月由江西省煤炭厅转制设立,从问题诸多、发展缓慢、单兵作战的国有煤炭企业,到统一经营、总资产81亿元、销售收入43.8亿元的大型集团公司,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成功实现了转型。

据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总经理易光景介绍,当前江西煤炭主业逐步上升,在部分矿井衰老关闭的情况下,产量仍由2000年的613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851万吨,增长38。8%。江西煤炭产业基础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煤为主,客车制造、电力、化工、玻璃及深加工等综合发展的格局,销售收入从200年的19.46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43.8亿元,增长2.25倍。

江西煤炭行业资本运营水平也有所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得到了增强。由萍乡矿业集团公司为主体发起组建的安源实业股份公司,在上市所成功上市,提高了江西煤炭工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形象,搭建了企业发展的融资平台。

煤炭暴富还是包袱沉重?

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煤炭行业被列为中国十大暴富行业之一。一些从事煤炭行业的煤老板,一夜之间成为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据媒体报道,2005年,山西煤老板的买车攀比,一次购进20辆悍马;山西一煤老板一次性买房12套,花费6600万。众多关于煤老板暴富的新闻充斥着各大媒体,煤炭行业是不是真的暴富了?

江西省煤炭行业人士认为,这些年,包括江西在内的个体煤老板确实富了。因为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轻,没有历史包袱,人工工资低廉,在煤价上升中,他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在煤炭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国有煤炭企业是不是同样暴富了?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在中国煤炭行业具有重要地位的江西安源煤矿。

安源煤矿是一家百年老矿,作为江西萍乡矿业集团公司的主力矿井,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都为国家资源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该矿平均年产煤80—90万吨,加上煤价恢复性上涨,企业比以前有了明显的发展。但由于开采成本过高、价格没有竞争优势、历史欠帐沉重,使得企业利润低下。特别是该矿离退休人数庞大,将近要养活1万多人,企业开支成本连年增加,负担沉重。

安源煤矿党委书记刘国圣说,小煤矿和地方煤矿老板的暴富,并不能代表整个煤炭行业。国有煤炭企业更别提暴富,有的甚至连职工家属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国有煤炭企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包袱沉重。一是国家投资体制的改变,企业要发展,一方面靠企业的积累,另一方面仍然要靠银行的贷款;二是江南煤矿地质构造复杂,安全难度大,开采成本高,用人多,效率低,效益差,安全欠帐多;三是煤矿职工生活质量较差,职工平均工资收入低于其他行业,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江西省煤炭行业的许多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没有2001年以后煤价的恢复性回升,假如没有近年来国家对国有煤炭企业的政策性扶持,煤炭现在讨论的就不是富裕不富裕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下去的问题。

从全国角度来看,煤炭行业同样并非暴富,反而呈现亏损加剧的局面。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数据表明,今年1至5月份规模以上煤炭亏损企业补贴后亏损额达15.67亿元,同比增长93.95%,高出全国亏损工业企业亏损增幅(29.56%)64个百分点。煤炭行业的亏损面增加,1至5月份共有908户亏损企业,亏损面达15.4%,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随着产能过剩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亏损面和亏损额还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

易光景说,个别现象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煤炭行业的实际情况。煤炭行业需要社会舆论客观公正的认识,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帮助煤炭企业更好地发展。

四大因素导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

谁来保障安全投入资金?

“煤矿安全是煤矿干部的政治生命。”安全被当成煤矿企业的头等大事来抓。江西是高瓦斯矿井密集的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江西煤炭集团总公司丰城矿务局的矿井更被俗称为“五毒俱全”: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种引发矿难的灾害全部具备,被列为全国45户重点监测对象。

据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江西煤炭安全生产总体平稳,但形势仍很严峻。截止到10月底,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共生产原煤682万吨,发生死亡事故11起,死亡18人,江西重大煤炭安全事故并未得到遏制。

当前煤矿安全事故缘何频发?在调查中发现,事故频发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地质结构复杂,开采难度大;二是历史安全欠帐多,安全投入资金不足,装备不足,系统抗灾能力弱。据调查,江西治理重大隐患还需资金7.3亿元,另外按照国家要求更换无煤安标志的装备,需要6.3亿元。二是管理不到位,安全措施不位,在当前煤炭生产的黄金季节尤为突出。三是技术人员缺少,职工队伍素质比较低,有一些矿井生产技术人员非常缺乏。

江西新余花鼓山煤矿山南井是1985年建井、1990年投产的矿井。由于是将近20年的老矿井,面临安全技术改造的难题。花鼓山煤矿山南井党总支书记叶永红说,由于设备老化比较严重,虽然经过了大范围的修整,但设备更新与安全技术改造,仍然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刻不容缓。

花鼓山煤矿山南井所暴露出的问题,是国有老煤矿面临的普遍问题。一大批国有煤矿开始进入设备改造高峰期,而谁来保障安全投入资金呢?

江西省一直在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从2001年开始,近4年江西省政府利用国家安排的两亿多元国债资金,每年配套投资了3000万元对省内国有煤矿进行安全改造。2004年,江西省日前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市县国有煤矿、乡镇煤矿必须按每吨煤10元标准、省属国有煤矿视矿井情况分别按每的吨煤6到12元标准,提取用于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安全技措费,以此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但过去历史欠帐较多,其中煤矿瓦斯治理欠账10多亿元,安全生产难以稳定好转。

易光景说,煤矿发生事故,确实需要举一反三,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吸取血的教训,同时煤矿安全也需要社会关注,煤炭安全资金保障需要社会关心,煤矿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关注和重视。

易光景深有感触地说:“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艰苦行业,也是不可替代的产业。每当发生事故的时候,从事煤炭的管理人员都感到内疚和不安,感到压力很大,责任重如泰山,经常夜不能眠。”

从2001年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组建以来,已先后因事故处理了五十多名副矿长以上的干部。当然,问题并不是仅靠处理或撤换干部就能解决的。罚款、赔偿、撤职,甚至停产整顿,这些都还是事后的解决办法。现在全社会的注意力都在煤矿出事以后,都在善后处理上,而事前问题的解决,比如煤价不合理、煤炭产销的上下游关系不平衡,国有煤企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专业人才缺乏等等,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解决。

江西省煤炭行业人士认为,煤炭企业的领导和一线工人都迫切希望政府部门和科技界等多方努力来破解事故频发的难题,希望媒体能够客观真实的宣传煤炭行业,发挥有利于煤炭事业发展的舆论导向作用。行业资源市场化程度低 人才流失严重

煤炭行业六大问题突出制约发展

煤炭行业多年以来一直是一个危险的行业、艰苦的行业,它的发展起点低,分布又比较分散,而且在远离

闹市的偏远地区,人们很少能真正了解煤炭行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煤炭形势虽然略有好转,但煤炭行业六大问题突出,依然困难重重,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首先是“企业办社会”让煤炭企业背负沉重历史包袱,用多人效率低下,企业效益很难真正改观。江西省属煤企离退休人员5.1万人,社会负担平均每年2亿元。

作为最早进入计划经济并且一直严重依赖计划经济的煤炭产业,企业办社会就是它最大的弊病。在调查中发现,矿区基本上都建设在农村、山区地带。矿区不同于一般的工厂,也不同于农村。在矿区内,不仅有采煤生产区域,也有机关、学校、医院、社区等类似城市的功能标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这种“企业办社会”的计划经济时代弊端,让国有煤矿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在丰城矿务局了解到,该矿区人口8.6万人,其中在册职工1.8万人。辖区共设有5个社区,按照城市社区的办法进行管理。社区运转的经费和人员的经费,完全由企业承担。在类似一个小社会的企业,具备社会服务的所有功能。同时,“办社会”让企业承担着沉重的包袱。光机关社区一个社区,一年的运转经费就要将近200万。该矿务局下属还管辖了一个“上塘镇”,承担了许多社会职能,给企业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第二、行业资源市场化程度低,产销上下游关系不平等,资源竞争比较突出。据了解,国有企业生产的煤,很大程度仍受政府宏观调控,难以真正实行市场化。

同时,煤炭资源竞争比较突出,导致市场价格出现混乱状况。一是煤炭资源富裕省份与煤炭资源匮乏省份之间的竞争;二是小煤矿与国有煤矿之间的资源竞争。2005年,江西省的全年产煤达2000多万吨,国有矿井产量只有90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表明,小煤窑、地方煤矿不仅在与国有煤矿进行大范围的资源竞争,在市场价格竞争中,国有煤矿也难有竞争优势。

第三、历史欠帐太多,加上一大批企业开始进入设备改造高峰期,安全投入资金难以得到保障。按照2004年国家安全标准,江西省属煤矿安全欠债12亿,历史潜亏18亿。谁来保障安全投入资金?如何形成长久稳定的投入机制?这是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第四、煤炭行业人才流失严重,招工难,人力资源素质低下,这是煤炭行业无法摆脱弱势行业的致命的薄弱环节。据统计,2001年来江西省属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失率平均达7.27%,一线工人年均流失率达23.1%。

新余花鼓山煤矿山南矿井准备了100多个床铺,用于将来新进工人的住宿,但到现在为止,只招进了10多个人,目前在采掘一线缺口达100多人。花鼓山煤矿山南井党总支书记叶永红说,现在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招工难,人都没有,怎么谈发展。

调查发现,在人的方面,江西国有煤矿普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技术型人才流失严重;二是有较高学历的人才引进困难;三是采掘一线工人短缺严重,招工难。

那么今天的国有煤矿,到底谁在挖煤?记者调查中发现,真正在采掘一线作业的工人,基本上都是附近农村的农民和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来的农民工,以协议工的方式进入企业进行作业。人员素质低下,人才缺乏,导致国有煤矿创新能力不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由于采掘一线的工人都是农民,流动性大,工人队伍也面临不稳定的因素。

五、煤炭工人待遇低下,工资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近几年煤矿工人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其创造的财富等比差距太大,煤炭职工的工资成了各产业的倒数第二。

樊庆玖是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在花鼓山煤矿山南矿井工作了17年,是该矿的第二代矿工。每天在采掘一线从事最辛苦的工作,工作强度大、难度大。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马上要下井作业,到晚上10点钟才能上来。他说,自己每个月的工资收入大概是1300元左右,除去一切生活开销,每个月几乎所剩无几。

易光景说,煤矿工人是最应该关心的群体,要走进煤矿工人的内心世界中去,真正从政策上和待遇上给予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国家对煤矿工人的关心和重视,更需要采取切实措施帮扶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枯竭型企业面临发展难题。在谈到国有煤矿的发展时,在采访江西国有煤矿的有关负责人时,他们都指出,当前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面临资源枯竭的老煤矿今后怎么发展,是一大难题。当前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的发展思路是:立足煤炭,做大做强;跳出主业,做精做优,用较小的国有资本带动影响更多的社会资本,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矿山,把资本整合和资源整合结合起来。为了几十万煤矿职工家属的民生之路,不仅要把煤产业继续做好,也要积极拓宽思路,寻找另一条适合江西煤炭企业发展的路子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有煤矿该何去何从?

世界上几乎所有产煤国家的煤炭行业都面临发展难题,很多处于亏损状态甚至退出煤炭行业。德国为了保证就业,政府出资补贴煤矿;2004年,法国关闭了国内最后一座煤矿,法国煤矿开采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2002年, 日本最后一家煤矿公司--太平洋炭矿公司停产,从而使该国国内的煤矿产业彻底结束。那么,中国的煤炭行业该何去何从?

煤炭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关系民生发展。煤炭行业作为支撑国家建设的重要行业,当前仍然没有摆脱困难期,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我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煤矿企业,有最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同时又并存着最原始落后的开采方式。国家政策对煤矿也要区别对待。

江西省煤炭行业人士认为,国家从战略的高度提升了对“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其实煤炭行业也有“三矿”问题:矿山、矿工、矿业。国家和社会要像关心“三农”一样关心煤炭行业的发展,只有提高到这个高度,依靠国家和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帮助煤炭行业摆脱困境。

调查过程中,记者经常听到江西煤炭行业人士要求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既要帮助煤炭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卸下沉重的历史包袱,也要帮助企业提升在市场化环境中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平衡产销上下游关系,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氛围。我们国家目前亟须做的事情是,尽快形成一套将煤、水、电等能源整合于一体的战略性的宏观政策体系。

据了解,江西省煤炭集团公司正在向江西省政府提出请求,希望出台政策解决勘探资金来源,或对现有探勘项目给予补助,支持国有煤矿搞好老矿深部和外围以及规划井田的地质勘查。同时,煤矿建设除企业融资外,请求保持并增加煤矿基建投入等。参照原中央下放企业的关闭破产政策,对省属煤矿资源枯竭矿井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请求继续将3000万元安全技改资金纳入每年的省财政预算,支持煤矿的安全技术改造。

同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关心煤炭,了解煤炭。只有社会对煤炭行业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才可能对煤炭的形势有了正确理智的分析判断,才会真正明白管理煤炭企业的艰难,才会真正了解煤炭工人的艰苦生活和奉献精神,才会有良好的政策引导和舆论导向。

9.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九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高科技产业, 它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高分子等多个行业, 生产工艺相对复杂, 企业进入的门槛也比较高, 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 属于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之一。台州地区的医疗器械行业自从起步, 就牢牢地抓住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充分利用了自身的优势, 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自身竞争力, 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具有该地区特色的一些产业特征, 并呈现出了产业集聚的一定趋势。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 也出现不少的瓶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这些由于历史因素和环境变化等原因而出现的问题, 如何认真地分析这些问题, 如何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台州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产业起步于1981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企业管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从总体上看,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企业基本上是以私营企业为主, 主要生产的产品是以一次性耗材医用产品为主。其基本情况如下:

1. 生产企业数及所有制类型

在国家医疗器械产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的环境下,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组织结构也由原来的单一隶属系统的公有制经济的标准结构模式演变为开放的多种经济所有制聚合结构。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截至2005年底,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25家, 其中民营23家, 合资、外资企业2家。与此相应的地区内企业所有制的类型则为:以民营为主, 占到总数的92%, 同样没有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形式的企业, 而合资及外资企业数目不多, 仅占到8%。

2. 企业的资产结构

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过该地区的努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其拥有的资产也迅速增加。根据抽样统计显示, 2000年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的主要生产企业总资产为25492.61万元, 净资产为11677.9万元, 截至2005年底总资产和净资产已分别达55726.88万元和28145.13万元。也就是说, 在“十五”计划里台州地区医疗器械的主要生产企业的总资产和净资产翻了一番多, 而且净资产增长比率快于总资产增长比率。

三、医疗器械产业的经济运行状况

根据数据显示, 台州地区25家主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2005年实现总销售额37752.65万元, 相比2000年的17929.85万元, 增长两倍。2005年, 台州地区25家主要生产企业实现利润2642.67万元, 相比2000年增长了约1502.12万元, 实现利税5654.59万元, 相比2000年增长了约2721.69万元。这些比较数据都显示了台州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利润和税金虽然在增加, 但是远远低于省内平均水平, 比其销售额的增长比例更加低, 这说明企业由于其产品特征和企业存在不足等原因导致利润增长过慢, 远远落后于省内企业其他医疗器械发展速度。

四、台州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地区用地紧张, 土地审批困难

土地是台州地区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随着台州地区经济快速的发展, 企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要素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供给量是固定的。土地的供需缺口不断的增大, 一方面, 导致国家对企业用地加强了控制, 使得许多企业的土地使用申请要费很大力气去过政府审批这关。另一方面, 由于很多企业没有土地来新建厂房, 只能去租赁厂房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求, 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制约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的改进, 也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2. 地区人才短缺, 人员流动性较高

由于历史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是台州地区历来的一大难题。人才短缺更是该地区医疗器械行业现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医疗器械企业的人才紧缺, 尤其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导致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企业管理不规范。由于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特点, 将导致许多人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 招工也就成为了企业很大的一个问题, 往往招来的普通员工基本上是外地人。这些人受教育水平和业务水平相对都比较低, 他们的培训费用就会比较高。

3. 企业发展资金匮乏, 研发资金得不到保障

台州地区医疗器械企业基本上是私营或者股份制的中小型企业, 自身资金是十分有限的, 可利用的资金就更少。从研发到产品上市, 周期性很长, 不包括临床也至少要三年, 需要的研发资金是比较大的。如果企业缺少发展资金, 研发资金就很难得到保障。

4. 新产品定价难, 导致新产品外流

在给医疗器械产品定价时, 由于很多研发出来的新产品没有列入卫生部制定的产品目录中, 以致现有的医院、卫生所等机构不能对未列入目录的产品进行定价收费, 也就进一步导致生产企业无法给这些产品制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因为无法给新产品定价, 企业也就无法估计研发出来的新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 所以这将影响到了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五、台州地区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 完善国家的医疗器械行业政策, 加强监管力度

针对各地区政策存在不同的问题, 我省应该出台一些能推动行业快速发展的政策。由于我省人员工资和土地成本相对比较高, 政府可以考虑对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以便企业能跟其他省份的企业进行相对地公平竞争。

2. 简化审批手续, 提高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

由于医疗器械行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审批注册制度是必须要有的。但是针对现有审批注册制度阻碍企业发展的方面, 必须进行一定的调整。政府应该加强上下级之间沟通, 统一注册审批的法律体系, 规范各级部门的审批程序, 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对产品审批时, 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分类别, 分层次来区别对待, 甚至可以考虑建立审批绿色通道。

3. 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

台州整个地区应该出台一些优惠的宏观政策来鼓励人才, 以便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而企业应该注重提高人才的待遇的同时, 更要重视人员的培训。在引进人才时, 要思考设置什么样的企业制度能留用人才, 能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甚至是能培养出技术、管理与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可以积极利用高校、科研究所的人力资源。即企业可以通过租借高校、科研究所人员的方式进行新产品开发或者工艺改造;也可以通过与他们合作的方式来吸引人才;还可以通过聘请高等院校的教授和其他企业的工程师来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 以便提高自身员工的业务水平。

4. 注重技术创新, 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地方政府应该对企业的新产品以及生产设备的研发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 积极鼓励企业设立发展资金, 对进行研发新产品或者工艺改造的企业, 可以给予低息财政贷款、专项补贴、产品投产初期给予免税等优惠政策。并且行政部门应该尽可能考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定价体系, 以避免很新产品因没有列入目录, 而医院不能进行收费, 厂商不能定价, 只能用于出口, 导致国民不能享受产品更新换代带来的好处。

同时, 企业也应该努力地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 加大企业的研发力度, 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 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建立研发中心。企业在重视产品的创新的同时, 也要重视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创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校单位的资源, 委托或者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也可以聘请其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 解决企业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苗淑颖: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6, (3)

[2]柳鑫:我国医疗器械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医疗保健器具, 2006, (2)

[3]于欣: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督管理现状.中国药事, 2005, (1)

[4]健康网:2003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报告

10.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十

服装纺织品一直是中国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据中方统计,2001年中国向俄出口了约 13.5亿美元的服装,占当年中国对俄出口总额的27%。另据分析家预测,今后几年内,俄从中国进口的服装量将年增30%左右。目前,俄中高档服装消费阶层约占其整个消费群体的 20%。随着俄经济持续好转,中高档消费阶层的数量还会不断扩大,而产品供给主要依赖从欧美和韩日进口,且供应量明显不足。因此,中国质优价廉的品牌服装出口前景十分看好。

稿件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大黑河岛位于黑龙江主航道中方一侧,中俄边境线上两个最大对应城市--黑河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之间,距黑河市区江岸70米,距布市江岸750米,面积0.87平方公里。岛上地势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风光秀丽,环境幽雅。

1991年3月,黑河率先在大黑河岛开通了中国和原苏联边境线上第一个边民互市贸易市场。1997年,黑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辟建大黑河岛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同年11月,中俄两国领导人会谈,决定在中国黑河-俄罗斯阿穆尔州兴办国家级边民互市贸易区。1999年4月,中俄两国外交部就进一步简化俄联邦公民进入中方互市贸易区手续签署了换文,决定自1999年7月正是实行免签入境,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并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8年初,黑河市委、市政府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高度。紧紧抓住中俄两国全力推进“面向21世纪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机遇,决定加大大黑河岛的综合开发力度,兴建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将国贸城建成沿边地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功能最全的中俄商品配货中心、中俄边贸民贸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信息服务中心。

经过决策者的精心策划指挥和建设者的辛勤劳动,仅仅用了9个月,270 多个日夜,占地30798平方米的国贸城一期工程正式落成了。1999年8月18日,国贸城隆重开业庆典,吸引大批中外客商前往,签定各类经济、贸易合作项目55项,总金额13.8亿元人民币。

目前,国贸城内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幽雅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业户在此长年经营,形成了服装、鞋帽、玩具、日用百货、五金家电、装饰材料等对俄商品批发配送中心,并有数家俄罗斯企业和公民在国贸城设立了俄罗斯商品专卖店和专柜。“境内关外、封闭管理”的模式,使国贸城成为中俄商贾云集之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的顺利兴建和成功运营,雄辩地证明了市委、市政府确立“一岛开发、两岸受益,完善功能、服务全国”宗旨的正确性和构筑中俄国际经贸旅游大通道龙头工程的可行性。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位于黑河市区东部,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2年5月20日成立的。国务院核定合作区近期开发面积为7.63平方公里,东以二环路为界,西至环城路,南以站前大街为界,北至王肃街,整个区域规划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第三产业区和生活服务区四个功能区。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经过十年的开发建设,3.4平方公里区域已具备了道路、供水、供热、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条件。从建区伊始的20万元起步,发展到现在近4亿元资产规模,其中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的工业标准厂房可为投资者提供办厂条件,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占地10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可提供保税仓储加工业务;利用俄罗斯廉价电力为能源的“合作区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正在筹建中;以大豆磷脂深加工为代表的高科技生产型企业运转正常;合作区龙珠铜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铜精粉500吨的生产能力;双兴木制品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实木地板5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黑河建筑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资产已达200万元。目前合作区一批生产经营型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已见雏形。对外贸易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营销网络。服务功能齐备,区内有四星级商贸大厦和星级宾馆易达酒店,有多所重点中、小学校有税务、工商、公安、电业、海关、气象、电信等中省市部门落户合作区。1997年12月16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黑龙江省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条例》,使合作区的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在合作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离不开全区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国家领导杨尚昆、乔石、胡锦涛、宋平、李岚清、田纪云、陈慕华、吴仪和省领导孙维本、田凤山、宋法棠等先后亲自到合作区视察指导工作。这一切都化作无穷的鼓舞和不竭的动力,推动着合作区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为城区重心东移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通江路两侧1.7平方公里范围达到“六通一平”,周围地区3.4平方公里达到“三通一平”,建成7条市政道路,筑混凝土及沥青路面达12000米,完成18.5公里给排水管网和2万吨水源地建设,敷设污水管线18443米,安装截流方渠1235米,建污水泵站两座,建固定式锅炉房1座,移动式锅炉房4座,供热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架设输电线路3.9公里,征用集体土地140万平方米,审批建设项目近200项,实现投资10亿元,竣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其中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商贸大厦、建设银行营业楼、工商银行营业楼等高层建筑矗立在合作区内。

发挥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合作区充分利用国家、省、市赋予的优惠政策,坚持软硬环境一齐抓,全力营造招商引资宽松环境。十年来,利用外资项目实施17项,引入资金2690万美元,其中:外资到位资金1000万美元,引进国内合资合作项目38个,到位资金19000万元。

实施旅贸牵动,促进了合作区经济发展。合作区紧紧抓住对俄经贸和扩大开放的契机,以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努力发展贸易和旅游事业。依托地缘、资源优势,以龙飞(集团)公司为“龙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利用龙飞公司大贸权,积极开展各项代理业务,拓展经贸渠道和发展空间,利用大黑河岛互市贸易区为中外贸易企业提供理想的操作平台,使贸易成为合作区的主要产业。累计实现贸易额62880万美元,旅游收入5000万元。

创建了自己的财政,为合作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年来,合作区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狠抓财源建设,努力拓宽财源渠道,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连续十年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1238万元,上解财力1993万元。

干部队伍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十年创业,使合作区人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历程。面对合作区开发事业,合作区人以此为己任,以此为自豪,在解放思想中开拓,在求实创新中拼搏,在勇于进取中奋进,使合作区人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合作区成立以来共吸纳大学毕业生140名;抽调原黑河地委行署、黑河市各部门骨干23名;为各部门输送各类人才52名;走上科、处级领导岗位33名。现在合作区机关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工作人员75%。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形成了合作区精神。在开发建设中,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年来,我们以各种寓教于乐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学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塑合作区人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凝聚力、向心力,广泛开展了“创先争做出”活动,涌现出80多名爱岗敬业、乐于为合作区开发建设事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并形成了“团结、拼搏、廉洁、高效”的合作区精神,激励、鼓舞了合作区人不断开拓进取。合作区机关在1998年荣获了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前程似锦。合作区干部职工在合作区党委和管委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锐意进取,正在积极推进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大豆磷脂产品深加工、木材深加工项目建设。合作区党委、管委会将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落实实业立区、实业兴区、实业富区的发展战略,走旅贸牵动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赵学礼市长“加快引联和开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牵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的指示,全力抓好出口加工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对外贸易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财源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加强文明单位的创建和法制建设。到2005年,合作区将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亿元;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额2000万美元;财政收入达到2000万元。

新的形势迎来新的机遇,新的任务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坚信,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昂扬斗志,奋发图强,用我们合作区人的智慧和力量去创造合作区更加美好的明天,使合作区在黑河对外开放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黑河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中俄国际经贸合作大通道。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国内29个省市区的300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通过黑河挺进了俄罗斯市场,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36个州区的2000多家企业及其产品,也经由黑河走向了中国,美国、日本、瑞典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家企业,也相继落户黑河,与黑河联手开拓俄罗斯市场,形成了以黑河为枢纽,以合资合作、劳务合作、科技合作、联合开发、工程承包、三来一补、三去一补等为主要类型的对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网络,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一般贸易和转口贸易、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旅游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并存的国际贸易格局。

黑河为有效规避对俄贸易风险,在俄布拉戈维申斯克,建成了由4000余名以黑河人为主体的中国公民经营的“中国商品市场”。他们把从大黑河岛国际商贸城批发的商品,运往布拉戈维申斯克,不但有效地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还源源不断地运往白山市、赖奇欣斯克市、萨哈林州、雅库特共和国等俄罗斯远东的其他地区,形成了零售、批发、运输“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成为中国商品在俄远东地区的重要集散地。

在俄西伯利亚地区的120万人口的大城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投资5240万元兴建了1.1万平方米的“中国商业城”,于2001年3月投入运营,年交易额近1亿美元,这是中国在该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中国轻工业品大市场,也是俄乌拉尔山以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的中国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投资8000万元,分两期建设4.2万平方米的贸易中心,7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3.5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于十六大召开前夕竣工。在雅库茨克市投资400万元建设了轻工产品商业城,今年年底前将投入运营。还将投资1.1亿元,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建设9.53万平方米的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批发市

场,面向俄远东地区批发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中国商业城的建立,标志着以中国内地为依托,以大黑河岛国贸城为基地,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中国商业城为主要辐射点的“中国内地-黑河-俄罗斯”三点一线的对俄跨国商品自销、直销体系正式形成。

中国企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注册须知

一、来俄前需在国内办理的文件:

1、企业向所在省(直辖市)外经贸厅(局)提出在境外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的书面申请,同时按规定要求报送有关文件。

2、由外经贸厅(局)向中国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商室提出书面征求意函,随函附上: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项目建议书;开办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商室在7个工作日内复函。

3、外经贸厅(局)按规定要求向外经贸部报送在境外开办企业文件。

4、将该企业营业执照、银行资信证明和委托书译成俄文在公证处公证,然后分别由外交部领事司(或所在省外办)、俄罗斯驻华使(领)馆进行认证。

二、来俄后需办理的文件:以哈巴边区为例,向哈巴外经局提出注册申请,文件包括:

1、给哈巴边区政府行政长官注册企业申请书,申请书需加盖公章和签字;

2、企业章程;

3、已汇入临时帐户50%法定资本的银行证明;

4、可行性研究报告;

5、公司法律地址;

6、如该企业从事石油、通讯等领域活动,需出具俄政府有关部门的批件。

【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进行林业采伐,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商室征求意见时需报的文件】

1、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征求哈巴领馆的意见函;

2、与俄方合作意向书(复印件,中、俄文各一份);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经商室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给予复函

中国公司在远东地区注册代表处所需文件

1、公司为其代表开具的授权其办理开办代表处一切事宜的书面委托书;

2、开办代表处申请书。申请书包含以下内容:公司名称、成立日期,所在地地址,经营范围,开办代表处的目的,与俄罗斯伙伴业务往来和合作前景;

3、公司章程;

4、银行资信证明;

5、公司开办代表处的决定;

6、营业执照;

7、代表处的法律地位;

8、两名以上俄罗斯伙伴推荐信;

9、代表处法定地址。

以上前6项需译成俄文,在有关部门公证,在俄罗斯驻华使(领)馆进行认证。

【中国企业在远东地区进行林业采伐,向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事馆经商室征求意见时需报的文件】

1、省级外经贸主管部门征求哈巴领馆的意见函;

2、与俄方合作意向书(复印件,中、俄文各一份);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驻哈巴罗夫斯克总领馆经商室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原则上10个工作日给予复函

对外贸易运输代理

中国外运黑龙江黑河公司是中国外运集团在黑河口岸的分支机构(简称黑河外运),是黑龙江沿线各口岸对外经济贸易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总代理,是有国家许可证书合法的运输代理企业。

主营范围:

1.承办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铁路、公路、航空等多式联运代理业务。

2.承办经黑河口岸、逊克口岸、嘉荫口岸江运进出口货物的交接、仓储、发运和租船、租车、铁路联运等一条龙服务业务。

3.承办黑河地方铁路、公路、江河口岸对俄罗斯、独联体等其它国家进出口货物的口岸交接、分拨、报关、报验、保险、发运等业务

4.开展对独联体、东欧各国易货贸易,一般现汇贸易。

5.接受货主的运输咨询业务。

主营路线 :

1、陆海联运

黑河口岸--哈尔滨--深圳--香港--世界各地

哈尔滨口岸--朝鲜清津港--日本

2、海运

黑河口岸--大连、营口、天津新港等主要港口--世界各地

3、江运、江海联运

黑河口岸--逊克口岸--嘉荫口岸--佳木斯--富锦--同江--哈巴罗夫斯克(俄罗斯)--日本

黑河港--布拉戈维申斯克

4、铁路

黑河站--哈尔滨站--绥芬河--纳霍德卡--日本

5、公路

可接受省内及全国各地的委托,租车发运送货到门

6、空运

11.中国光伏行业调查报告 篇十一

而在我国的能源领域,目前只有光伏行业,在技术和产量上能与世界强国抗衡。于是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光伏被接二连三的“双反”调查砸中,风光一时“光伏行业”仿佛一夜进入寒冬。不过古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当出口的“大门”封锁上的时候,国内市场的“窗户”却因此而打开了。

近年来,在国内市场上,光伏行业逐渐成为政策的“宠儿”。对于前几年在寒冬中煎熬的`光伏企业来说,如今终于拨开了云雾,阳光之下春意正浓。政策的扶持,给光伏行业发出了多大的红包?高补贴“哺育”出来的光伏行业如何能够站得更稳,走的更远?

就在两天前刚刚开幕的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又传出工信部等三部委拟出台光伏新政,促进行业发展。已经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国家出台扶持光伏的政策了。有媒体统计, 20xx年至今,平均每个月就有一份支持文件发出。这种力度,唯有光伏。四年前,发展迅猛的中国光伏制造业首陷“双反”泥潭。大概从那时起,国家和企业都意识到,外销固然有利可图,但毕竟受制于人,内需才是新的发力点,于是产业的光环从中部移到了下游。然而彼时,光伏发电却仍是名符其实的“奢侈品”,和水电、核电横向比较,成本是后者的好几倍。市场不会主动购买,那么掏钱的只能是政府。有企业主干脆告诉记者,投光伏,“稳赚不赔”:

记者:那我进来,肯定能赚是吧?

企业:那肯定的呀,那肯定是赚的啊,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一窝蜂的去做这个事情,包括以前做光伏的话都是私企民企,现在已经都有央企,国家在介入是吧。

怎么才算“稳赚不赔”呢?按照现行标准,地面建电站,国家以每度9毛钱的收购价格补贴企业,而以西部光伏发电成本每度低于8毛钱计算,看上去企业只要入场,就能坐地稳赚每度至少1毛钱的利润。细品品其中逻辑,如今投资光伏回报率较高;收益明确。就像一款金融产品,似乎是不是搞光伏的都可以投一把试试。浙江慈溪日兴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吉坦言,经历过曾经炸裂式发展、速冻式衰退的经营者,对市场过热的风险还是心有余悸:

王吉:偶尔在关注,但这不是说我们敢去尝试的这一块,相当于一款金融产品,相当于某某宝那种形式,因为它是有一个,投资有一个回报期。他其实很多时候跟光伏的一个技术,你对这个产业知识什么的其实没有任何关系。投资回报、年收益率。

那么,事实上到底是不是“稳赚不赔”呢?有业内人士私下告诉记者,建好电站真想赚钱,还需要两个前提:第一,确保能拿到配额,并到国家电网;第二,确保并网后发出的电,能由国家电网全部收购。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并网和被收购,那么这电站就是“白晒了一年太阳”。而另一方面,“烧钱式高补贴”的说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光伏行业。有媒体计算,如果现行补贴标准不变,根据国家规划到20xx年将实现累计100GW的光伏装机总量,届时每年需要补贴近千亿元。有行业人士提出,单靠吃这种政策“大补丸”,企业会在温室中丧失竞争能力。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却指出,横向对比欧美日等国,我国的购电补贴只少不多:

林伯强:没有哪一个国家光伏是靠竞争出来的,他们就单位补贴比咱们还大,需要说的是逐年往下减的这种过程应该是必须的。

目前,世界上光伏电站装机量排在前列的国家,已经进入逐步缩减补贴的阶段。而从我国的进度看,国家在光伏发电成本降到1.1元/度的时候启动补贴,经过两三年的发展,行业成本已经降到每度8毛钱,且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继续下降。未来,补贴该怎么补?是继续一视同仁,还是有所侧重?政府的手该伸多远?该怎样调整姿势?天合光能副总裁杨晓忠希望,实行差异化:

杨晓忠: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光伏行业的这种支持应该是持续的、分阶段的有所差异化,特别是对技术领先、成本下降比较快、单块光伏组件发电功率比较高的企业,应该实现这种差异化的补贴。

而从接连出台的国家层面的政策中,似乎可以窥见,又一次洗牌将不可避免。按照工信部去年底出台的《意见》,到20xx年,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光伏企业,支持形成15家光伏企业巨头。今年,光伏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将制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林伯强:这边主要大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经常插一手,当初很多太阳能企业做起来,地方政府在里头都是有或多或少的利益在里头的,他不行了地方政府你走的开吗?走不开的。这个优胜劣汰这个过程正在进行,目前地方政府慢慢在逐步在放手了。

12.对中国纺织行业现状的调查 篇十二

一、“碳关税”实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影响

1. 丧失成本竞争优势。

西方国家征收“碳关税”无疑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据有关数据统计,多数碳税征收国家计税标准一般都在10-70美元之间,按此标准,如若对我国商品征收每吨30美元碳关税,我国的贸易出口总额将下降0.715%;如果税率提升至每吨60美元,,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将分别下降0.869%和1.244%。“碳关税”的征收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丧失了成本和价格优势,导致出口量的减少和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为达到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我国不得不进口发达国家的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又增加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拉开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得我国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抢占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的制高点的可能成为泡影。

2. 被迫承担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责任和成本。

发达国家通过全球战略调整,已经完成了产业战略转移,基本将本国高耗能产业成功地转移到海外,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这种战略调整不但将污染排放转移到我国,同时将理应承担的环境污染治理及减排成本转嫁给我国;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减排标准迫使我国购买先进减排技术,给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背上了沉重的环境负担。

二、“碳关税”实施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虽然目前我国纺织品贸易总体形势较好,在产品的出口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优势,但随着近几年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连锁反应,纺织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迅速,影响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由于我国纺织行业科技含量不高,素以高污染、高耗能为世界所知,因此纺织品行业自然成为“碳关税”直指矛头之一,纺织业行业中的印染企业将承受较大压力。如果每吨碳征收30美元的碳税,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量将会下降3.4%,如果征收60美元则出口下降百分比为7.66。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以其技术标准以及各种环境、劳工等标准来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遏制中国纺织品出口价格和竞争优势。在有关碳排放方面,我国主要通过CDM即国际碳交易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基本处于碳交易产业链的底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二氧化碳排放指标可能成为其限制和打击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又一借口。

三、我国纺织品行业应对“碳关税”的对策分析

虽然“碳关税”何时征收仍是个未知数,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国际局势的压力,低碳时代终将来临。因此,面对“碳关税”和低碳经济概念将引发的国际经济政治利益角逐并带来的全球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各国都在积极制定应对方案,谁能够率先采取应对策略,谁就能够占领经济制高点并在国际舞台上掌握话语权。

研究表明,我国纺织行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根据环境资源管理公司的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其从国内生产到使用消费“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这说明作为一个高耗能产业,纺织品行业成为“碳关税”针对的重点已经不可避免。在此种情况下,技术水平、工艺流程、原材料和能源的选择都会对产品的碳排放产生重要影响。若要控制低碳排放,势必要花费巨资购买高新设备,聘请高端人才进行一系列“绿色环保”产品的生产和监控,而这些都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如何应对即将面临的挑战,做到未雨绸缪是我国纺织品行业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应对“碳关税”发展低碳经济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行业和企业三方面共同合作。

1. 政府应对策略。

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全球的目光,与此同时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制造了各种壁垒扭转本国的贸易逆差。碳关税也正成为一种新的对华绿色壁垒,而这种贸易壁垒远比企业绿色技术、先进工艺创新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深远。因此,政府应开展积极的外交政策,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履行国际碳排放承诺,并坚持中国应有原则、有步骤、有计划、以符合中国国情的方式履行减排义务。同时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碳减排协议谈判,为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突破“碳关税”形成的绿色壁垒,为绿色贸易和低碳技术创新争取时间;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以及气候友好技术的引导作用,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这有利于我国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掌握话语主动权,展现大国的责任与勇气,提出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主张和原则立场,力促各方达成一项全球减排新协议,实现全球合作共赢,为我国纺织品贸易出口争取一个合理和较为有利的碳税。

政府对内应鼓励企业实行低碳生产和经营。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低碳技术标准,并以政府作为主导积极推进,加强对企业的绿色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特别是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用以引导我国纺织品产业低碳升级转换;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和工艺流程革新,采用新能源和低碳原材料,保证整个产业链取得低碳竞争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空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可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低碳环保优惠。

2. 行业应对策略。

纺织品行业要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加强各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应根据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国际纺织品竞争态势辅助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我国纺织品行业低碳发展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检测标准和经营管理标准,尽快与国际标准对接,并在行业内积极推广;另一方面,作为行业引领者,应在关键技术和工艺突破方面发挥作用,对一些关系我国纺织品行业低碳生产的重大技术,组织协调行业内优势企业联合开发突破,研发成功后组织行业内相关企业集中培训并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广

纺织品行业在我国是个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以劳动力成本优势而获得的低成本而获利。近些年,随着贸易壁垒的增多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升高,这一传统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由于仿制品行业是个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而我国的纺织品企业虽数量众多但是规模都较小,技术水平落后、研发能力弱,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纺织品行业规模经济,达到低成本运行的目的,必须发挥行业协调组织的作用,积极推动和引导各类纺织品企业加大企业兼并收购步伐,通过市场手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壮大优势企业力量,并以这些具有良好技术基础和生产规模的企业为中心,形成大的纺织业产业集群,以此实现规模经济和低成本优势。

3. 企业应对策略。

国家政策和行业组织协会的支持可以为纺织业应对“碳关税”等挑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保障,但企业自身还需要炼好内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针对我国的纺织企业存在的传统问题,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产品档次,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的持续竞争力;第二,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快速掌握国际市场信息和最先进的低碳技术;第三,提升企业碳竞争力。特别是针对“碳关税”的影响,企业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如企业应首先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低碳经济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向环保5 R原则靠拢,真正把Reduce(节约能源及减少污染)、Revaluate(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分类回收再利用)、Rescue(保证自然与万物共存)落在实处。企业还应积极推进纺织技术改革,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进传统的能源消耗方式,推动低碳、节能、环保产品的研发,降低碳排放密度。而从实践上看,广大纺织企业要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物流运输,到终端消费废弃,对纺织品碳排放进行较为准确的测算,通过先进的技术及工艺争取在每道工序上都达到最低碳排放,并逐步推出带有碳标签的环保产品。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碳关税”的概念;从成本竞争优势和环境责任的被动承担两个方面介绍了实施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随后介绍了“碳关税”实施对我国纺织品行业的影响;最后从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纺织品行业应对“碳关税”的策略。

关键词:碳关税,纺织品,贸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沈可挺.碳关税争端及其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2]余岭,于立新.贸易可持续发展与我国进口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J].国际贸易,2009,(3).

[3]王建平.国内外纺织品技术标准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J].纺织导报,2005,(4).

[4]刘轶芳.警惕“碳关税”给环保蒙上保护主义阴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cn.

[5]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

[6]王海燕.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壁垒及对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5,(4).

[7]李创.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8]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2009,(11).

13.2006中国公关行业调查报告 篇十三

前言

我国的公关行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中国现有公关公司的数量超过2000家。本报告调查地区涉及北京、上海、成都、广东、长沙,共完成有效问卷234份,并在此基础上对二十余家公关公司进行了深度访谈。

2006中国公关行业调查报告分别对公关行业总体状况、企业公关活动及公关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比较分析。

总报告

调查说明

我国的公关行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一方面的表现是我国公关公司数量的增加:根据国际公关协会2004年的调查报告,中国现有公关公司的数量已经超过2000家。《中国公关业2004调查报告》,中国公关网,另一方面的表现,则是我国公关行业营业额的发展:2000年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营业额为15亿元人民币,2001年为20亿元,2002年为30亿元,2003年为33亿元。2004年我国公关行业更是呈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增长速度明显提高,营业额在2003年的基础上增长速度明显提高,营业额增加了12亿元人民币,达到了45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超过36%。

调查结果

下面分四个部分(受访公关公司、受访企业、受访公关从业人员和地区公关行业)对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进行简要说明。

(一)公关公司

1.受访公关公司基本情况

受访公关公司中,民营部分份额的优势十分明显(71.9%),其他三类公司的份额合计只占市场的28.1%;近半数的公关公司的总部设在北京;30人以下的公司占到公关公司62.5%,这个比例明显说明该类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公关公司的历史在5年以下的占到公司总数的54.7%,5到10年的占34.4%,10年以上的公司不到10%,从这种比例特点可以看出公关行业在我国尚属新兴行业;受访公关公司分支机构方面,在所有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中,上海排在第一位(71.4%),广州居第二位(54.3%),成都抢占第三位(42.2%),武汉与北京地位相近,都占37.1%的比例;同时,准备增设分支机构的公关公司看准的分支机构地点方面,北京占11.1%,上海占37%,成都占14%,武汉占11.1%,另外的几个城市比本软件从 /。1986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性公共关系顾问公司——中国环球公关公司成立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官方网站,http:///。自此,中国人对公关的认识渐渐深入,公关公司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

第四节 受访公关公司规模

一、受访公关公司员工数量显示,比例最大的是11~20人的公司,占了受访公关公司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总数的28.1%;21~30人的公司占了18.8%,30人以下的公司比例高达62.5%。10人以下的袖珍公司也占据了15.6%的份额。另外一方面,实力雄厚的大型的公关公司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公司占到了受访公关公司的12.5%。这些公司中,不乏外资和本土的公关公司先行者和领头军,同时,也有本土公关公司的后起之秀。

除了几个比较大的外资公关公司以及本土公关公司以外,中国绝大部分公关公司的规模都不是很大。成立之初,大部分本土公关公司是白手起家,发展几年后,公司规模扩大,雇用了十几到几十个人,形成小而灵活的战斗队伍。

人员并不多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竞争的残酷,小公司更容易在夹缝中生存,游刃有余;二是因为小公关公司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从客户手中获得相对要求较低的项目,因为人员少,相对的管理费用就少,经营成本较大型的公关公司要低很多,利润也就相对较高;三是因为在中国公关市场中,项目跟着人走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或几个项目就可以养活一个公司。

二、受访公关公司员工数量发展趋势

(一)受访公关公司成立之初员工数量部分调查,有60.3%的受访公关公司表示在成立之初员工人数在10人以下,有23.8%的公司人数达到了11到20人,只有4.8%的公司达到了21~30人,人数在31~50的公司比例只有3.2%,50~100人的公司比例只有6.3%,100人以上的公司比例也只有1.6%

(二)受访公关公司员工数量发展趋势

从比较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受访公关公司员工人数的明显增多:在六个员工数量段中,公关公司成立之初只在“10人以下”数量段上的比例超过目前,其他几个数量段的比例都小于目前的员工规模;尤其是“10人以下”数量段,成立之初的公关公司比例为60.3%,而目前这个比例已经大幅下降到15.6%。

受访公关公司运营状况

第一节 受访公关公司营业额

一、受访公关公司2004年营业额该部分调查结果

受访公关公司2004年营业额调查显示,有很多公司还是不愿意透露营业额的数目,缺失值达到了16。在有效问卷中,有一半以上的公司2004年营业额集中在100万元以下以及100万~300万元的区间中。其中,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公司占到了受访公关公司总数的26.5%,100~300万元的占到了28.6%。而年营业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公关公司也占到了受访公关公司的10.2%。从图2-2中我们就能明显看出,受访公关公司2004年营业额主要集中于300万元以下。

二、受访公关公司营业额发展趋势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一)受访公关公司成立第一年营业额该部分调查结果。受访公关公司成立之初的营业额主要集中于100万元以下(62%),这比较直接地说明国内公关公司成立之初时比较差的经营状况,同时也说明了国内公关公司起步时的整体水平。

(二)受访公关公司营业额发展趋势

本调查对比了受访公关公司成立之初与2004年的营业额,受访公关公司营业额比较(2004年与成立第一年)在成立之初,有62%的公司的当年营业额小于100万元,而2004年这个数字已经减少到了26.5%;年营业额在100万到300万元之间的公司比例也从成立之初的16%增加到了2004年的28.6%;年营业额在300万~500万元的公司比例略有下降,从10%下降到了8.2%;年营业额在500万~1000万元的公司比例从2%上升到了10.2%。营业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公司比例更是从成立之初的4%达到了2004年的10.2%。

2000年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营业额为15亿元,到2004年达到了45亿元人民币,四年中翻了两番,这其中有因为新的公关公司不断涌现的原因,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许多公关公司的营业额的确有了明显的增加,这也印证了公关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前景美好的说法。

第二节 受访公关公司业务类型

受访公关公司业务类型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受访公关公司以策划型为主,有69.2%的公司都认为自己是策划型的公司,认为自己是营销型的公司和执行型的公司各占了46.2%,认为自己是媒体型的公司的占了41.5%。甚至还有35.4%的公司认为自己是广告公司,可见有很多公关公司对于自身的定位尚不是很明确。

第三节 受访公关公司的分支机构

一、受访公关公司分支机构设立状况

受访公关公司分支机构设立状况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公关公司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办事处,同时也有46.2%的公司依然是着手于本地发展,尚未设立别的分支机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公关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是由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客户的需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方面随着主要客户业务辐射范围的扩展,需要公关公司提供更多更好的当地市场信息和人员的支持;另一方面,一线城市公关市场竞争激烈,随着越来越多外资公司和本土新兴公司的加盟,市场发展空间相对缩小,越来越多的公关公司把眼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二线城市。

二、受访公关公司分支机构分布

在分支机构设立的地点选择上,大多数受访公关公司普遍看好华东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在设立了分支机构的公关公司中,选择上海做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公司最多,达到了71.4%,其次是广州,达到了54.3%。可以看出,这两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以及它们所辐射的中国最发达的两个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吸引了众多公关公司的眼球。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再其次是成都,这个西部开发的重要城市,有42.2%的公司在此设置了办事处或分公司。自从中国推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后,优厚的条件吸引了很多外资企业投资或进驻,成都可以辐射整个西部,因此成为不少企业在此设立西部地区的总部。由于客户的战略西迁,很多公关公司也继续跟进,在成都设立了自己的办事处。

我们同时可以看到,西安和大连这两个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经济重镇依然没有被充分重视起来,只有很少的公司在那里设立了办事处。我们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两个地区本地的公关公司也非常少,公关市场依然没有被充分开发。

三、拟增设分支机构的受访公关公司

在受访公关公司中,有不到一半的公司(44.6%)准备增设分支机构。可以看出,单纯的本地业务已经不能够满足日益发展的公关公司,他们将眼光投向了更大的市场,更广阔的空间之中去。

四、受访公关公司拟增设分支机构的地点

在准备增设分支机构的公司中,有37.0%的公司希望在上海开设分公司。这足以看到上海的魅力所在。除了上海本身的经济发展迅速,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亚太总部迁到上海这个原因以外,2010年的世博会也成为很多公司看好的一个亮点。

有44.4%的公司选择了会在其他地方开设分公司;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中小型的公司选择了“其他”,他们大多选择在自己公司所在地周边的中型城市开设办事处,成为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辐射周边城市的网络。在深访中他们也谈到,这样有很多好处:第一,会使自己避开地处发达地区的大型公关公司以及当地比较成熟的公关公司的围追堵截;第二,由于这些城市本身就在自己所在城市的周边,地理人文相对比较熟悉,更容易开展业务;第三,这些城市往往还没有公关公司的存在,作填补市场空白的工作避开竞争可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节 受访公关公司业务范围

一、受访公关公司成立之初业务范围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受访公关公司成立之初业务主要集中于活动管理(66.7%)和媒体关系/新闻稿件(59.3%)领域。营销策划(42.6%)、品牌传播(38.9%)、广告设计/印刷(38.9%)和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31.5%)等几类业务也占有相当比重。

二、受访公关公司目前业务范围

公关公司中开设活动管理、媒体关系以及新闻稿件的服务是最普遍的,到目前,分别有72.2%和64.8%的公司都开设了这样的服务项目。其实,今天本土公关公司立足的新闻宣传服务只是西方公关公司业务之中技术含量最低的基本业务之一。如果要从其发展来说,充其量只是公关发展史上的幼年时期。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三、受访公关公司业务范围的发展

受访公关公司业务范围的发展可以看出,在所有我们列出的营业项目中,有三项增长幅度最明显:

(一)事件公关

开设事件公关服务项目的公司增幅非常大:从当初的5.6%增长到了现在20.4%。在几年前,事件公关对于绝大部分公关公司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但是神舟五号飞天、蒙牛借力提升品牌初试牛刀成为当时的焦点,一时之间,事件公关也在公关行业中家喻户晓。许多公关公司纷纷开设了这个服务项目。有的公司在我们的采访中也表示,其实事件公关以前就有,但是时间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够大。现在,大型的企业更期望用轰动全国的事件来更大规模地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公关公司也就顺应这个要求开设了这样的服务项目。

(二)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

公关公司成立之初开展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业务的比例是31.5%,而目前这个比例已经增长到了48.1%。这说明作为社会组织的企业逐渐对自己的形象中的无形价值加强了重视。这也成为公关公司业务开拓的机遇。

(三)危机公关

开设危机公关服务项目的公司增长也比较迅速,从初期的22.2%到目前的37%,但我们认为可能在实际操作中,有更多的公司事实上已经开设了危机公关的业务。2005年可谓是危机年,众多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遇上了麻烦,雀巢、肯德基、立顿、亨氏、高露洁、卡夫、哈根达斯、强生、SK-Ⅱ„„一系列鲜亮夺目的名字一度被蒙上了一层阴霾。另一方面,作为公司的经营者也日益认识到了危机对于企业的影响力,给公关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另外,开设品牌传播服务项目的公司从成立之初的33.8%到目前的50%;开设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服务的公司从成立之初的31.5%到目前的48.1%。这与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与企业形象是密不可分的。

财经公关从无到有,目前有5.6%的公司开设了这个服务项目,这个比例虽然不大,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出这样增长的一个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力量,近年来财经公关依托证券融资的汹涌浪潮,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在经历了迷茫前行后,2004年“王小石受贿”事件透露出财经公关增长的速度背后是以牺牲财经公关的“健康”为代价,人们对于他与财经公关公司合作的种种消息的猜测以及社会对财经公关的拷问,使得财经公关一度陷入了低迷之中。伴随着中国股权改革的步伐,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需求将激增,这催生了市场对财经公关的重新期待。财经公关最近“热闹”起来了。在股改大旗的推动下,新的财经公关公司在不断地成立,我们看到,在中国有“根据地”的国际公关“大鳄们”早已坐不住了,先是凯旋先驱“寻觅”了一位在业界颇具知名度的资深财经公关人,在中国全面负责财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经公关的业务拓展。之后,又传来了一则收购的消息:在内地有着良好业务基础的香港财经公关公司PRASIALTD(iPR)成为了奥美一员。财经公关是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产物,这些有实力的公关公司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开设了财经公关的服务项目。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的是,开设广告设计服务项目的公司也从38.9%升到了44.4%,也就是说,目前有将近一半的公司都可以提供广告设计的服务。一些跨国的公关公司在采访中表示,他们在客户有广告设计方面需求的时候会转交给兄弟公司或者外包给别的公司做;而一些小型的公关公司则表示,能够找到项目就会和自己的伙伴分享。还有一些公司自己也增设设计部门,“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是否会导致公关公司无法专注于自身专业的拓展呢?

四、受访公关公司外包给其他公司的服务

排在外包的业务之首的是广告设计/印刷业务,占了有效问卷的70.4%。很多公关公司表示,他们的很多客户都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提出广告设计之类的要求。他们如果无法独立完成,就会外包给其他广告公司来完成。

五、受访公关公司将要重点拓展的服务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公关也日益成为品牌建设的利器,更有美国当代营销大师阿尔·里斯提出了“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的说法,更多的公关公司也期望顺应这个趋势,能够开展品牌传播的业务,这个比例达到了有效问卷的35.0%。

活动管理是很多公司目前提供的主要服务,在未来,有25.0%的公司期望能在这个领域中继续掘金。值得注意的是,有22.5%的公司在未来想重点开展政府关系方面的服务。

第五节 受访公关公司的服务行业

一、受访公关公司成立之初的主要服务行业调查结果

二、受访公关公司目前的主要服务行业

受访公关公司目前主要服务行业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成立之初,有35.6%的公司的主要服务行业是计算机和互联网;32.2%的公司主要服务行业是食品饮料这样的快速消费品;22.0%的公司为通讯产品行业服务。

而在现在,机动车行业已经上升到与计算机与联网相同重要的地位,分别有37.1%的公司将这两个行业当作主要的服务对象。食品饮料业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地位,有35.5%的公司以此为主要服务行业。

三、对受访公关公司营业额贡献最大的行业

对营业额贡献最大的行业集中在机动车(32.8%)和计算机互联网(31.0%)。排在第三位的是食品饮料(27.6%)和通讯产品(25.9%)。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四、受访公关公司未来的开发重点行业

从此次调查看出,分别有27.3%的公司将未来的发展重点放在了金融、房地产、通讯产品上。机动车也被多达22.6%的公司所看好;医疗服务业也成为公关公司期望重点开发的行业,被20.0%的公司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

第六节 受访公关公司的收费方式

该部分调查中,我们界定的服务费就是在收费时,公关公司给客户报价为成本,之后再按这个成本按比例收取费用,作为自身的赢利;项目费是指公关公司给客户一个整体的费用,其中包括成本和自身的赢利。

我们可以清晰见到,公关公司的收费方式主要以服务费和项目费为主,分别占到了71.4%和74.6%。公关公司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更清楚地和客户尤其是短期客户结算。

也有42.9%的公司与长期客户以收取月费/年费的方式结算。他们提供的服务是常规性的,例如提供简报等,这样的收费方式使得公关公司能够更加精准地运用内部人员,节省人力物力等。

第七节 受访公关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状况

一、受访公关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状况该部分调查结果

公关公司的结构设置主要以具体业务职能分类为标准,占到了公司总数的60.9%。一般公司的结构设置是按照客户部、策划部、媒介部、调查部、行政办公室、财务部等来分的。这样的设置办法有一定的好处,工作性质相同的人聚集在一个部门中,能够更好地切磋。

有25.0%的公司选择了按行业或客户来设置公司内部机构,例如IT部、金融部、快速消费品部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客户服务人员、策划人员、执行以及媒介人员等。这种团队中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员、专家以及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样的氛围里,各种想法都可以得到整合。把握“以客户为中心”的结构形式是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具体表现在:(1)组织范式的改变。新模式减少了原有各种不同部门之间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冲突,员工能充当沟通者的角色,目的是让客户从中受益。(2)深入理解客户品牌的核心内涵,在参与客户策划各种营销方式的过程中能良好地解释品牌的内容。(3)员工服务宗旨的转变。采用这种模式的公关公司能对各种手段进行融合,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服务,即公司员工能真正为特定的客户服务,而不只是为某个职能部门工作。

二、受访公关公司性质与公司组织结构设置

我们可以看到,全部国有企业和绝大部分民营企业(63.0%)以及将近半数的中外合资企业(42.9%)都是按照具体业务来组织公司架构的。

而半数的外商独资企业都采取了按行业或客户来做公司组织结构的。在我们访问企业的过程中,有很多企业都对公关公司提出了这样的不满:很多公关公司根本不了解客户所处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的行业!上午公关公司的策划人员可能还在给一个快速消费品做方案,下午就要来给汽车品牌做提案,这样的马不停蹄怎能容得他对一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的消费群体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不了解又怎样能做出“一针见效”的方案呢?许多企业对公关公司的不信任导致了在提案时一方为自己的创意而洋洋自得,另一方却为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空想而恼火不已;结果一个感叹客户没有眼光伯乐难寻,一个感叹公关公司创意不好一将难求,甚至导致最终合作的破裂。那么,外资企业这种按照行业来划分公司结构的做法是不是就能够使得员工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精耕细作,更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我们也注意到,像蓝色光标等这样知名的本土公关公司也学习了外资公关公司的这种做法,在设立组织结构时考虑到了按照行业来划分。

第八节 受访公关公司竞争优势

一、受访公关公司对自身竞争优势的评估该部分调查结果

在评估自己的竞争优势时,有70.8%的公司选择了“专业服务能力”,异军突起,遥遥领先于后面的梯队。可见,专业的服务能力也同时被绝大部分公司认可为一定要修炼好内功,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客户。这与很多人认为的公关公司就是靠关系吃饭的看法非常不同。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公关公司的成长:在更早的公关行业懵懂期,很多公司是以与媒体关系好起家的,但是现在,更多的公关公司更看重自身的策划、执行等能力的提升。这也能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我国公关行业的发展和更加成熟。

并列第二梯队的是与媒介的良好关系(38.5%)、成本及价格优势(33.8%)、代理经验和业内声誉(33.8%)、专业人才优势(30.8%)、与特定的客户之间良好的关系资源(30.8%)。任何一个行业,公司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以及与客户的关系都是一个公司竞争力的表现之一;成本和价格也是能够吸引客户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公关公司也不例外。我们看到,除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三成多的公关公司也提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于关系的培养以及价格的优势。而人才优势和业内的声誉也是决定公司成败的因素之一。

只有10.8%的公司选择了自己的优势在于“先进的经营理念”。这反映出国内公关公司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经营上处于摸索阶段,很多公司规模不大,还处于粗放型经营状态,而那些规模已经比较大的公司在经营上尚未成熟。

二、受访公关公司性质与公司竞争优势

可以看出,国营的公关公司以及独资公司更认为自己在代理经验和业内声誉上有优势,都占到了25.0%;而民营公司、中外合资公司以及独资公司认为自己的专业服务能力更胜一筹,比例分别达到了25.4%、25.0%以及31.3%。同时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本土公关公司则在成本及价格优势上明显高于合资及外资公关公司。

第九节 受访公关公司危机公关业务

一、受访公关公司危机公关项目参与状况该部分调查结果

在受访公关公司中,有50.8%的公司表示曾经接过危机公关的案子。但是,很多公司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在我们更进一步询问时表示,大部分客户都是在危机发生后才会来找公关公司补救,控制媒体发稿,尽量减少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少有委托公关公司在没有危机产生时候作危机预案和危机培训。因此自身在危机应对上面更多的也是提供事后解决方案,而很少能够提供危机预防的。

二、受访公关公司规模与危机公关参与状况

在数据的分析中,我们将公司人数与是否参与过危机公关进行交互分析,发现:规模越大的公司,参与过危机公关的比例越大。10人以下的公司只有30%参与过危机公关处理;11~20人的公司有22.2%参与过危机公关;21~30个人的公司有66.7%参与过危机公关;30~50人的公司中有71.4%参加过危机公关项目;51~100人的公司有66.7%接受过危机公关项目;101人以上的87.5%参加过危机公关项目。众多的企业以员工数量、公司规模来判断公关公司的实力和水平。而当危机发生的时候,那些实力强、规模大、业内口碑好的公关公司就自然成为企业“有病投医”的对象,这也许就像我们生病后都愿意到大医院挂“专家门诊”一样的心态吧。

三、受访公关公司危机公关项目的客户性质

在我们设计这道问题的时候,我们猜测可能选择危机公关项目的客户“外资公司”和“本土外资都有,但是外资居多”的公司会占绝大多数。但是调查的结果令我们多少感到有点意外:虽然选择“本土外资都有,但是外资居多”选项的占了整体比例的28.6%,但是选择“本土外资差不多”的公司也占了25.7%,排在第三的公关危机客户只有本土公司的,达到了20.0%!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的本土企业也日益重视危机公关,虽然大部分只是在危机发生后委托公关公司去做一些媒体的工作减小影响,但是这依然比以前很多本土公司面对危机时束手无策或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导致最后以企业的营业额下降甚至整个企业倒闭作为惨重的代价有所进步。

第十节 受访公关公司新闻发言人

一、受访公关公司新闻发言人设置状况该部分调查结果

只有35.9%的公司表示自己公司曾经接过新闻发言人培训的项目,远远低于没有接触过这种项目的公司64.1%的比例。很多公关公司表示,由于现在市场需求不是很大,一些比较小型的企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因此自己公司也没有开展这方面的业务。在对企业的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就是这个企业的法人或者董事长,他们自身很少进行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当遇到紧急情况需要面对媒体时,他们一般运用自身的知识来应对。但是专业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对于企业的公关人员以及媒体发言人仍然是一个必要的环节,这一块市场开发的力度明显不够。

同时,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大多数的公关公司没有设立新闻发言人培训业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点:一是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新闻发言人培训业务的利润空间较小;另外,目前市场上已有一些专业的培训公司和高等学校开办了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与之相比,公关公司在这一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二、受访公关公司新闻发言人项目的客户性质

曾经做过新闻发言人培训项目的公司中,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的比例非常接近,分别是56.5%、52.2%和52.2%,国有企业略少一些,但也达到了43.5%。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本土企业也日益重视自身媒体和公众形象的塑造和危机的应对。

我们还发现,有13.0%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的客户来自政府/高校/非营利组织。虽然在西方国家,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会非常常见,以美国为例,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总统新闻发言人,安德鲁·杰克逊是最早聘用总统新闻发言人的美国总统。早在1857年,麦金利总统上台,他的6名主管该项事务的助理就开始领取政府薪水。到了20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就已经正式确立了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但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步很晚,2003的非典事件对中国政府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也是对政府公共关系的一次检验,正是非典,给政府上了非常生动的一堂危机公关课程。自此之后,很多地方政府也开始日益重视危机公关,纷纷出台新闻发言人制度。一些地区的政府已经认识到,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公众舆论的支持对于政府各项工作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把新闻发言人制度列为政府公共关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05年年底,国务院近70个部门,包括部委以及直属的国家局,已经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一共有80多位新闻发言人。31个省区市中,还有4个省区还没有正式建立新闻发布会和发言人制度,其余27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此项制度。

第十一节 国内重大事件对受访

公关公司的影响中国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将举办多项大型的世界性的活动:2008年将在北京举行第29届奥运会;2010年将在上海举行世博会;2010年将在广州举办亚运会。这三个世界性的活动会吸引全世界众多媒体和很多商机。对此,公关公司是否已经闻鸡起舞了呢?

令我们感到意外的是,在64份有效问卷中,有42.2%的公司表示并没有计划争取相关项目。有18.8%的公司用一种观望的态度表示“视业务发展而定”;只有14.1%的公司表示“已经启动”,有12.5%的公司用一种很积极的态度“正在争取”。

在进一步的深访中,我们希望了解为什么这么多公司都并不是很积极地参与这些会给中国全民都带来巨大影响的全球性活动中去。有一个曾经参与过申奥的本土公关公司表示:这些项目都涉及政府,更多的不能靠争取,如果政府信任,他们自然会找上门来。而一些比较小型的公关公司则表示:虽然自己也十分看好奥运会等国际性项目,而且也认为这会给公关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可是由于事关政府,并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够做得到。因此他们采取了这种观望的态度,并不奢望能够从中分得一杯羹。

第十二节 受访公关公司宣传状况

一、受访公关公司自我宣传方式

公关公司本身从事的就是一个与传播密切相关的行业,他们帮助别人打造品牌,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可以说,这些都是公关公司最擅长的事情。可是,公关公司是如何打造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自身形象,进行自我宣传的呢?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信息沟通管理,公关公司协助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沟通的手段之一是宣传。然而,当公关公司向公众讲述别人的故事的同时,自身是否也需要宣传?目前的公关公司又是如何进行自我宣传的呢?某公关公司的负责人这样表达他对公关公司自身宣传的态度,他说:“公关公司的自身宣传很有必要,但不必太多。因为公关公司是一个为其他组织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所以其自身的专业水平、管理水平才是吸引客户选择其为战略合作对象的关键因素,依靠过多的吹嘘造假来谋求发展是万万不可的。”对于自我宣传的方式,他又说,“公关公司的服务对象不是个人,而是企业组织。因此公关公司的自我宣传不是针对大众的宣传,其宣传对象应该包括企业、媒体、社团、大学等组织群体。宣传方式可以包括企业培训、到大学做讲座等等。”

受访公关公司自我宣传的方式虽然我们列出了所有目前最常用的一些传播渠道,但是有高达69.2%的公关公司把口耳传播作为最常用的宣传自我的方式。位列第二的是通过公司网站来宣传,占据了67.7%的比例;排在第三位的做法是加入行业协会,占到了46.2%。可见,目前公关公司最常用的宣传方式还是最古老的人际传播方式而非大众传播的渠道。在深访中,很多公司表示,他们认为这种口耳传播更能树立自身在业内的资深形象,语气中很有一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

在大众传播的途径中,互联网是被运用得最为广泛的,达到了35.4%的比例;其次是报纸,有30.8%的公司表示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宣传自己;也有12.3%的公司称自己曾经在电视上作过广告;只有7.7%的公司使用广播作为树立自身形象的工具。可见,虽然公关公司在为别的企业花钱做品牌树立、战略咨询,并且与媒体有着良好的关系,但是在自己的宣传工作上还是依然比较保守,并且非常重视产出和成本的关系。

二、受访公关公司网站

(一)受访公关公司网站拥有状况该部分调查结果

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作为自身展示的一个平台。公关公司也不例外,有75.4%的公司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其余的24.6%中,有很多表示自己公司的网站“正在建设中”,或者“正在准备建设”。

(二)受访公关公司网站的功能

虽然大部分公司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其中有98.0%的网站是用来介绍公司业务及案例的,只有23.5%的公司可以通过网站上的论坛等方式与客户互动;只有3.9%的公司网站可以实现电子订单功能。

打开一些国际知名的公关公司的网站,都深深地被他们漂亮的界面以及极其简略的内容所折服:奥美公关是与奥美广告、奥美顾客关系行销等公司并列在一起放在“奥美中国”的网站中,而有关公关的部分只有文字介绍“我们是谁”“我们做什么”;伟达公司的网站相比之下略微详细一些,但也依然只是一些公司介绍、经典案例介绍,相比之下,伟达全球的网站显得内容丰富很多:不但有一些介绍性质的版面,还有blog这样的互动功能。

不可否认,公关行业的性质决定了不可能明码标价,而且计费方式也各异,在电子订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单功能的实现上尚有一些困难,但是如果单纯只是介绍性的静态网页,那么势必对网站的功能发掘造成不利影响。

第十三节 受访公关公司未来一年的发展

一、受访公关公司未来一年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公关业诞生已经20年,已经初具规模,而且现在赢来了最好的机遇期。在2003年这一年,中国公关业的年增长率超过了30%。它的年营业额超过了33亿元人民币。2004年的增长更是达到了36%。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许多公关公司对于前景表示出了乐观。

在谈到公司未来一年的发展方向这个问题时,有66.7%的公司表示会进一步扩张。有11.1%的公司想要精简业务领域,在我们进一步的询问中,他们表示,这并不是代表自己对于未来的一年没有信心,而是希望公司能够将精兵强将集中在优势项目上,能够做出自己的强势来。

二、受访公关公司未来一年的扩张方式

在谈及扩张的方式时,有62.8%的公司选择了“提高现有业务的专业化水平”。长期以来,很多受访公关公司靠着在媒体积累的人脉关系发发稿件,很难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这样最容易出现的局面就是赚了一笔钱就销声匿迹,要么就是做了几年之后没有发生任何可喜的变化在苟延残喘,成为为生存而奋斗的小作坊。因此,提高业务的专业化水平也正是很多受访公关公司尤其是本土受访公关公司应该努力去争取的,只有具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使自己的公司真正强大起来。

有60.5%的公司表示要“寻求多元化发展”。尤其一些小型的受访公关公司认为要更多地开拓一些服务领域,发掘一些利润增长点,才能够使得公司更好地发展。

排在第三位的是“向高端咨询顾问公司转型”,占到了表示要进一步扩张的公司的37.2%,相比起来,希望去做执行的公司只有4.7%。比起利润摊薄竞争激烈的执行层面,咨询的确是一个利润更加高的服务项目,进入中国的外资受访公关公司很多都开展了咨询的业务,而且有很多本土公司也更期望能够从咨询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可是毕竟咨询需要更多的职业经验和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这些公司的愿望是否能实现,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受访公关公司客户状况

客户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公关活动的承担者、实施者和行为者。公关公司扮演着助手与顾问的角色。公关公司诞生以前,即使是在公关理论的发源地美国,政府及组织的公关活动也仅仅处于一种自发而盲目的状态。公关公司的出现使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手段而逐渐被企业和政府等组织所接受。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在1903年成立了第一家真正向顾客提供劳务并收取费用的公关顾问公司,专门为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提供传播和宣传服务,协助客户建立、维持公众联系和与新闻界的联系。他在公司的《宣言》中说:“我们的计划,开诚布公地说,是站在企业和公众机构的立场上,为美国的新闻与大众提供适当而正确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大众来讲是有价值而感兴趣的。”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作为公关服务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客户与公关公司在经济上存在着天然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公关公司承担着宣传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塑造品牌形象的责任,因此专业的公关公司,绝不应该只是人们普遍所理解的利润驱使下的客户的“发稿机器”。成熟的公关公司与客户的关系应该是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关公司与客户是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公关公司是为实现客户经营目标而与之共同奋斗的企业编外团队。公关公司与客户的合作默契与否是关系公关传播能否有效化和最大化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了解受访公关公司与客户的合作状况,在本次行业调查中,我们就受访公关公司主要客户群的性质、所属行业,受访公关公司如何维系与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两者在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访谈。

第一节 受访公关公司最大客户群性质

根据数据显示,中外合资企业仍然是受访公关公司最主要的客户群,占据受访公关公司全部业务来源的28.3%;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同时,我们也不无欣喜地看到,国有企业和政府/高校/其他非营利组织对公关服务的需求也有着显著的提高。在受访的65家公关机构中,选择其最大客户群为国有企业和政府/高校/非赢利组织的比例均为13.3%。

同时我们注意到,中外合资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两项之和的比例十分明显,外资背景的企业在所有受访公关公司客户中占有46.6%的比例,明显超过其他三项各自的比例(26.7%;13.3%和13.3%)。

受访公关公司的客户群分布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而发展和变化的。80年代公关概念最初引入中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政府等组织还不知“公关”为何物时,合资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由于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营销策略,曾一度是大多数受访公关公司竞相争取的主要客户群。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品牌意识日渐提高,国有企业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使其逐渐意识到公共关系在帮助其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声誉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跨国并购的公关策略中不断学习,与公关机构一道运用公关理论和技巧,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根据中国国际公关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自2001年开始,我国受访公关公司的客户资源开始从国外客户转向国内客户,以中国上市企业为主,财经公关需求旺盛;而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成分,具有经营体制灵活、市场触觉灵敏的优势,公关作为有效的管理和营销手段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所接受;另外,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与受访公关公司合作传播塑造城市形象,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危机进行专业管理,在北京申奥成功、中法传播年的有效传播策略中,公共关系都发挥了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二节 受访公关公司最大客户行业

受访公关公司最大的客户行业并列第一位的为金融保险、房地产和通讯产品。三者所占比例总计28.8%;紧随其后的是机动车以及医疗服务行业,分别占8.3%和7.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行业对公关服务的需求也呈明显上升趋势,所占比例为6.4%;有5.8%的受访公关公司选择其他为其主要客户所属的行业。通过与部分受访公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关公司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其他”所包含的奢侈品、快速消费品行业也已成为公关服务的主要服务行业。

我国的公关行业起步于IT业,根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历年来的公关行业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以前,90%以上的受访公关公司涉及IT客户服务并成为主要服务领域。2001年的调查显示,尽管IT公关业务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但受全球IT业衰退影响,财经传播、医疗保健公关以及消费品公关成为市场热点;2002年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尤其IT业的衰退给中国公关市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一年是我国公关公司业务转型的一年,TOP10-local公司完成向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日常消费品)公关的业务转型,汽车、通讯及快速消费品成为市场热点;03及04年的调查数据均显示,通讯、耐用消费品(包括汽车)、快速消费品、房地产、医疗保健等专业服务市场的增速明显。

面对日益增加的新的行业需求,很多受访者均认为不同的行业意味着不同的政府关系、公众关系、媒体关系等等。若想为新的行业客户提供合理、有效的公关服务,公关公司的从业人员就必须对这个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没有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就无法理解客户的业务和产品,更无法为客户提出具有创意的策划方案和深入有效的顾问咨询。适应新的行业需求,给众多仍显稚嫩的中国公关机构提出了一项严峻的课题,这势必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积累过程,公关公司需要在人才储备、行业市场研究、顾问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和积累。

第三节 受访公关公司与客户沟通的主要方式

在选择客户关系的维护方式上,有30.6%的受访者选择“在工作之余,通过各种方式与客户进行沟通”,有27.2%的公司选择“利用人脉关系”作为其与客户沟通的主要方式。“公共关系是一个十分人性化的行业,它的全部内容都与人有关,”某国际受访公关公司的总经理曾这样描述。人与人的交往最重要的是信任,受访公关公司与客户合作的关键也在于受访公关公司能否尽快建立起客户对其的信任,并通过这种信任使其公关策略的价值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公关从业人员与其服务的客户都已成为牢固的朋友关系。人际沟通促使公关人员与客户能够相互进行深入的了解,便于公关人员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客户需求,从而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并形成稳定而长期的合作关系。

第四节 受访公关公司与客户合作中的困难

在受访公关公司与客户合作所遇到的主要困难中,直接“由于客户对公关的误解和认识的偏颇”而造成的合作困难占最大的比例25.9%,由于客户对公关认识不足所间接造成的困难,包括“由于双方对公关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客户不能及时付款”、“双方对收费方式不能达成一致”分别占23.7%、18.5%和17%。而仅有11.1%的受访者愿意从自身寻找原因,认为“自身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是造成与客户合作的主要困难。

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介的合作

公共关系的主流定义之一认为“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传播管理”。既然是传播管理,就不可避免与媒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公关公司作为组织经营管理的助手和顾问,要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协助组织将组织内部的信息通过媒体顺畅合理地传递给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各关系体,以实现提高组织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媒体作为沟通渠道而成为公关公司必须处理好的众多公共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公关机构与媒体同为公关活动链中的两个中间环节,是联系组织与公众的纽带,公关公司代表组织发布信息,媒体作为“守门人”,是信息的监督者和管理人员。公关公司与媒体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矛盾体,媒体关系是公关公司能否及时有效实施客户公关计划的关键之一。在我们访问的公关机构中,几乎每个公司都会设立一个媒体关系部门,由中层或高层领导直接管理。

第一节 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体合作的主要业务

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体合作的项目并没有较大的改变,新闻发布会、发送新闻稿、发送软文、安排客户参与媒体节目/接受采访等仍是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体合作的主要内容,且所占比例相对均衡,依次占23.9%、22.9%、20.2%、20.2%。

这四类基本可以归结为“信息发布”项目中;如果我们进行分析整理的话,我们能更清晰地发现目前公关公司与媒体合作的内容的集中性。这种比例充分说明目前公关公司的媒体策略方面的单一性,甚至可以说仍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第二节 受访公关公司合作的媒介类型

受访公关公司向客户推荐最多的媒体类型依次为报纸、电视、互联网、杂志、广播、户外媒体。报纸、电视两大传统媒体仍然显示了其巨大的优势力量,在受访公关公司向客户推荐的媒体中分别占30.1%和22.9%,总计百分比为53%。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受访公关公司和众多客户所青睐的公关活动载体,在受访公关公司向客户推荐互联网的比例仅次于报纸和电视,位于第三位,占19.3%。

第三节 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体建立联系的方式

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体保持联系的方式主要集中于“在业务接触的每个细节建立良好的关系”、“利用人脉关系”等方面,分别占到了所有联系方式的21.3%和18.1%;比例稍低一些的联系方式是“媒体联谊会”(16.2%)、“业务之余一起进餐”(15.3%)、“在节假日等送礼物、纪念品等增进感情”(14.4%)、“公司高层接触”(13.9%)等。

第四节 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介合作的困难

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体合作的困难和挑战依次为“不了解媒体的具体运作程序”、“某些记者对公关人员等存在偏见”、“某些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自身的媒介知识的匮乏”以及“不能很好地配合记者的工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同受访公关公司与客户的合作困难一样,受访公关公司与媒体之间相互缺乏了解和沟通也是二者合作的主要困难。受访公关公司认为某些记者和媒体缺乏职业道德和新闻素养,同时由于媒体对公关认知的不足而对公关人员存在偏见以及不尊重公关人员;而媒体则认为受访公关公司对媒体和记者缺乏应有的尊重,把媒体当作“垃圾稿件回收站”,只会向媒体“倾销”太多毫无新闻价值的公关稿,以及受访公关公司不了解媒体操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作程序,造成新闻发布不及时等。

企业的公关活动

受访企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 受访企业基本信息

一、受访企业地区分布该部分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受访企业地区分布如下:北京地区受访企业占全体受访企业的14%、上海地区受访企业占36%、广州地区的占10%、成都地区的占22%、长沙地区的占14%,其他地区占4%,其中包括深圳等城市。

二、受访企业性质

在本次调查中,受访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占42%;其次,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各占两成左右。

三、受访企业所属行业

本次被调研对象所涉及的行业以计算机及互联网、旅游/饭店/餐饮、房地产和通讯产品及服务的比例居高,在调查行业总体中,它们分别占到总数的16.2%、10.1%、7.1%、7.1%。四行业总计百分比为40.5%。

此外,还包括制造业、文化娱乐业、化妆品和化工行业等等,均占总体的4%及以上。

其他行业(占到总量的18%)包括环保、印刷、橡胶、机电产品、涂料、纺织等行业。

四、受访企业运营时间

在本次调查中,有39%的受访企业运营时间为2~5年;其次为6~10年的受访企业,占29%;2年以下,11~20年,21~30年,31年以上的受访企业所占比例较小。从该图可以看到,成立10年以下的企业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比例(75%)。受访企业的这种特点,可以说明目前企业公关意识以及公关活动的部分特征。

在本次调查中,占36%的受访企业员工总数在100人以下;其次29%的受访企业员工人数在100~500人之间;员工人数在500~5000人之间的受访企业占26%,而5000人以上的受访企业所占比例甚小,仅占总体的9%。该图显示,本调查受访企业的人数绝大多数都在500人以下,其比例为65%。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六、受访企业2004年营业额

(此次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05年11月份,由于受到调研时间的限制,受访企业仅能提供2004年的营业额)。在受访企业中,2004年的营业额为100~500万元的受访企业最多,占21%;其次为100万元以下的占18%,1亿~10亿元的占16%。2004年营业额在10亿元以上的受访企业占19%。同时,从该图我们可以发现,本调查的受访企业2004年的营业额主要集中于500万元以上,比例为54%。

第二节 受访企业综合分析

一、受访企业运营时间与员工数量该部分调查主要观察受访企业经营的年限和受访企业目前的员工总数之间有没有一定的等比增长现象存在,即随着经营年限的增加,受访企业员工是否随之增长、规模随之扩大。

调查结果显示,公司的运营时间和其员工总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从受访企业的运营年限和员工总数来看,运营年限为2年以下的新兴企业发展速度较快。总的来说,随着企业的运营时间的增长,企业规模的扩大,员工数量也随着增长。从该层面看,即多数受访企业的发展呈现健康稳健的态势。但不管年轻的还是拥有一定年月的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

二、受访企业运营时间与营业额

公司2004年营业额与其运营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经营年限越长,营业额的平均水平越高。

受访企业公关活动情况

(一)第一节 受访企业公关及相关部门设置

一、受访企业负责公关及相关事务部门

该部分主要调查受访企业中从事公关活动的部门,即目前受访企业部门设置中负责公关活动的部门都是哪些、哪些部门在履行公关职能等。

目前受访企业部门设置中,负责公关活动的部门中以市场/营销部门和受访企业的公关部最多,各占30.6%和28.6%;其次,公关职能由总经理/总裁办公室负责,占12.2%,或由总经理或总裁个人决策,占10.2%。

由此看来,受访企业公关意识存在不足。尽管受访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曾经进行过公关活动,对公共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如,相当部分受访企业把公关活动交由市场/营销部负责,将公关定位为企业一种市场营销手段来看待),但是这种认识和了解是不足和片面的,他们对公共关系在企业发展、营销中应该有的地位,公共关系该有的职能范围等都不甚了解。这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就导致了公关活动负责部门的设置不统一、不规范,五花八门,从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总裁办公室负责到总经理个人决策等等。

也正是由于公关意识的这种不足,使得企业设置相关的独立公关部门的环节产生了缺失,导致企业自身部门开展的公关活动多数呈现出零散、组织性不强的特性,且停留在执行层面的公关活动。也即是说,对公关有相当认识的企业,也仅将公关等同于促销(4P中的Promotion),视作销售促进手段之一。总的而言,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公关活动缺乏战略性,而仅仅停留在战术层面。原因是其缺乏建筑良好公共关系、放眼长远利益的公关意识的指导。

相对而言,从仅有占样本总数28.6%的回应企业设置了公关部门这一现象来看,公共关系在企业中各种营销手段的运营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是公共关系作为一新兴的传播沟通工具,而其强大的功能不为人所熟悉所致。

二、受访企业性质与负责公关及相关事务部门

调查结果显示,股份制企业中有60%设置了负责公司公关活动的公关部,与其他三类企业相比,股份制企业是设置公关部负责公关职能比例最高的。其次,外资企业的公关活动由企业的公关部门负责的占35.5%,但比例最高的是由市场/营销部负责,占41.2%;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主要由市场/营销部负责,占37.2%,其次是由企业的公关部负责,占20.9%;国有企业主要由总经理/总裁办公室和由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分别占22.2%和16.7%,其中,由企业的公关部负责的仅占5.6%。其中,在四类企业中,公关活动交广告部门负责的比例都较低,可见企业对广告和公关两者的区别还是具有一定的认识的。

三、受访企业成立公关及相关部门时间

受访企业中,接近半数(48.9%)的企业于2002年~2005年间成立公关部及相关部门,有26.6%的企业于1998年~2001年成立公关部等相关部门。

由此可看出,成立公关部门的企业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公共关系从1986年至今,走过一段平稳增长、发展的历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2002~2005年成立公关部等相关部门的企业数量明显比以往增长得快,跟1998~2001年相比增加了20%以上(是往年约10%的增长率的两倍)。其中原因有三:

(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凭借着自身不断增强的营销意识,以及不断提升自身营销技能来抗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生命力。其中,企业面对广告信誉度日益下降、广告费用高、效果不佳的现实,不得不从以往的广告战中抽身,开始寻求信誉度高,更具战略层面的沟通传播工具以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

(二)公关教育经过十年的风风雨雨,目前基本形成立体多维的学历和非学历交叉并存的局面。随着中国公关教育事业的日渐完善、成熟,更多的专业公关人才的输出使得公关行业能更好地提供专业化、细分化的服务;

(三)2003年爆发的非典事件,政府公关、危机公关的相继开展,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并使其亲身地体验到公共关系在传播沟通上的强大功能。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而这种趋势将持续,预期下个阶段(2006~2009年)的企业公关部等相关部门的建立将以更高的增长率发展。迎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开展,在中国政府努力进行政府公关活动推广的同时,一个个有利于公关业发展的契机,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公关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受访企业公关及相关部门职能

总观企业公关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公关职能,该类部门的主要职责为:活动策划和执行、企业形象推广和营销推广,分别占20.7%,20.3%和18%。其次是媒体接洽和关系管理(与客户员工投资者社区和政府关系),分别为16.9%和15.9%。基本上上述五项职能所占比重分布较为平均。其中原因可以略归结为两点:

(一)企业对公关职能了解得不够全面、非系统性;

(二)企业的规模。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并不能与国际跨国企业的规模相比。由此可见,有限的营销预算就成了当代企业公关需求较少的一大制约因素。

其中最为凸现的是危机公关职能仅占8.1%,所有公关职能中的最低的比例。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意识层面上企业的危机公关意识相对薄弱以外,在物质层面来说,企业缺乏相应危机公关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设备来进行自身危机公关管理。

总体上看,企业专门设置公关部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是将公关及相关业务放在市场部、营销部或是综合部,至多是安排专人来负责。而随着公关业务的增多、开销的加大,公关这部分预算与开支需要独立核算,人员需要专门培训使得更加专业化,因而在企业内设置公关部门会是未来公关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三节 受访企业公关人员基本情况

一、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数量该部分调查结果

在企业公关及相关部门里,负责公关业务的人员数量以1~3人最常见,占42%。其次,4~7人的占29%。8人以上的占29%,其中,负责公关业务人员数量在15人以上的只有8%。

总的来说,企业内负责公关事宜的员工数量7人以下的占受访企业的71%。导致这情况的原因有二:

(一)企业的公关活动由自身的公关部门执行,但由于企业内部的公关活动规模普遍偏小,业务量也较少,因此对公关从业人员的人数要求也相对较少;

(二)企业的公关等相关部门人员主要负责与公关公司接轨,因此人员要求较少。而就目前情况看来,更多是由第一种原因所导致的。

二、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性别

(一)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性别比例

94份有效问卷中(8份信息缺失,总样本量为102份),男性有54位,占57.4%;女性有40位,占42.6%。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鉴于此次调研对象是企业公关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这个比例也可以说明在企业中公关或相关事务的管理层中性别的分配情况。其中,男性管理者略多于女性。

(二)受访企业性质与受访公关人员性别

调查显示,国有企业中公关或相关部门中,男女管理者人数相当,民营企业里男性管理者明显多于女性,而在外资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中,女性管理者稍微多于男性管理者,在股份制企业中男女管理者人数相差不大。

这种情况是怎么出现的呢?受访中的民营企业多数是从事高科技行业,会更多要求从业人员有技术背景,而在技术方面,男性占据绝对优势,会在各方面竞争中胜出,而外资企业对从业人员的交流技巧、沟通能力以及外语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女性在这些方面拥有天生的优势,更适合于从事这一职业。

三、受访企业公关人员年龄

(一)受访企业公关人员年龄分布

受访企业公关从业人员年龄分布本次调查问卷中,20~30岁之间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52.7%,31~35岁的受访者占了31.2%,年龄超过35岁的受访者只占到有效样本量的16.2%,可以说,目前从事公关行业的人员比较年轻,公关是个充满生机活力、年轻人集聚的朝阳行业;30岁以下的公关从业人员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但从另一方面说明,这是个处于经验积累中的行业,从业资历比较深的人员严重缺失。

(二)性别与年龄

在分析了受访者的性别及年龄分配之后,我们将受访者性别与年龄进行交互分析,看看各个年龄段的男女分配情况。分析显示,20~30岁之间的受访者男女从业人员人数相当,而在31~35岁出现了大的差距,男性人数远远超过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人数也多于女性人数。可以说,公关这个职业并没有被打上某个性别的烙印,在管理者中,年长的以男性居多。

四、受访企业公关人员学历

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学历构成主要是以本科为主,占66%之多,其次是研究生学历,占14.9%,接下来是大专学历背景,占12.8%,高学历(博士以上)以及低学历(高中及高中以下)所占的比例都非常小。另外,稍微进行分析我们便可以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到了绝对的优势比例:83%。

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我们认为,公关行业主要是一个靠经验积累的新兴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会像从事研发的那样苛刻,行业准入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而目前公关从业人员年龄构成的年轻化走向,也从一个侧面限定了学历的构成。

五、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最高学历的主修专业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对最高学历主修专业进行考察,此次调研要分析哪些专业会是准入公关这个行业的有力竞争学科。在有效问卷中,24.2%的受访者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出身(文学、哲学、历史、经济、法学、政治、艺术等),其中,又以经济学背景的居多,有22%的受访者拥有管理学背景。出乎意料的是,相较于4.4%的受访者是公共关系科班出身,有16.5%的受访者最高学历的主修科目是工程与技术科学(计算机、水利、航天等),还有7.7%的受访者主修专业是自然科学(数学、化学、物理等)。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现在企业从事公关及相关职务的从业人员,专业背景集中在人文与社会科学以及管理学科,另有相当一部分是工科背景,先在企业作技术,然后转到营销部、市场部或者公关部从事公关相关业务,而且他们的技术背景对从事公关相关业务有很大裨益。而真正学习公关关系的受访者比较少。在承认误差是存在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公关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出这组数字背后隐含的一些信息。

此次调研受访者主要是企业公关及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对于学历的要求比较高,一般会偏向于像管理学等综合学科的专业人才。而在中国国内,目前开设公共关系学研究生正式授课点的学校只有三所,公关教育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公关人才的培养。受访中的企业从事各行各业的都有,其中又以计算机及互联网行业居多,这类技术型企业对员工的专业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学历选择上会偏向于工科,企业然后在自己的员工中培养从事公关及相关活动的专员。

六、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收入

(一)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月平均收入

从受访企业的公关人员收入情况来看,公关从业人员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001~3000元和3001~5000元两段,分别占39%和33%。而企业公关从业人员月平均收入在5001~10000元之间的占17%。其中,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最小,只有3%。经过大致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员的比例占到了绝对优势:75%。

(二)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月平均收入与性别

调查显示,公关从业人员的月收入没有因为性别而产生很大的差异,反而显示出女性在总人数劣势的情况下,在中高收入者中相对比例比较大。

(三)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月平均收入与年龄

调查显示,公关从业人员的年龄与月收入并没有一定的正比关系,反而在5000元以上收入者中,年轻有为的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数据说明,公关从业人员普遍年轻化,大多数公关从业人员月收入集中在3000~5000元。

(四)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月平均收入与学历

调查显示,受访者中中等收入的主要集中在大专和本科学历,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学历是高中及高中以下,而博士学历的受访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总体来说,随着学历的增高,从业人员月收入也呈现出上涨趋势。

(五)受访企业公关人员收入与企业的性质

调查结果显示,公关从业人员的平均月收入与企业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总的来说,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公关从业人员平均月收入较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高。

按四类企业性质各自的公关从业人员各个层次的平均月收入比例来看,1001~3000元的比例在国有企业中占有最高比例,占58.8%,其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中的比例依次递减;在民营企业中,1001~3000元和3001~5000元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4.7%和39.5%;外资企业中,5001~10000元和1001~3000元为主,各占37.5%和31.3%;而在股份制企业中,3001~5000元的占47.1%,其次,5001~10000元的占29.4%。

总体上来说,公关从业人员在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内的平均月收入水平较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高。

(六)受访企业公关人员平均月收入与行业

调查结果显示,公关从业人员和其从事的行业不具有相关性,即不同行业企业的公关从业人员的平均月收入情况基本趋同。也就是说,公关从业人员的平均月收入情况,没因为IT、通讯市场等是公关需求业务量较大的行业,还是金融保险服务和旅游/饭店/餐饮服务等即将成为公关的新市场热点的行业,而产生变化。由此看来,公关人员在各行业的走动应该是比较均衡的,不会出现IT或通讯等行业的公关从业人员比较专业等情况。

概括而言,这将导致两种结果:其一,公关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就从业相对稳定性。这就使得行业的公关发展情况(如市场规模等)主要还是取决于行业内企业营销目标的决策;其二,目前的情况表明,行业对公关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并不关注,即没打算通过高薪等来吸纳更具专业化水平的公关从业人员来提高或加强自身企业的公关业务水平。

第四节 受访企业具体公关活动

一、受访企业具体公关活动经常采取的公关活动类型该部分调查结果

企业经常采取的公关活动,也是企业所熟悉的公关活动,有半数或以上的受访企业都选择了媒体关系/发送新闻稿件、(产品)营销策划与传播、活动管理、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分别占68.8%、54.2%、53.1%和50%。

而顾客关系、品牌管理和政府关系次之,分别占36.5%、35.4%和32.3%。

从调查结果来看,似乎在业界已达成了共识:发送新闻稿件就是公关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亦与企业在现实中的表现相一致。但是我们这里不得不产生如此疑虑:发送新闻稿件是公关活动吗?发送新闻稿件是很多公关公司最初的主要服务内容,但是从公共关系的定义来看,发送新闻稿件应该不属于公共关系范畴。根据卡特利普等的《有效公共关系》(2000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年第八版),对公共关系是这样定义的:“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职能,它的目的是在一个组织和决定该组织成败的所有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持相互受益的关系。”由此可见,公共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关系,而发送新闻稿件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公共关系范畴。很多企业把发送新闻稿件当作了日常的公关行为,而其他的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如与政府、投资者、社区、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建立与维护的职能反而分散到了其他部门。

二、受访企业单独完成的公关活动类型

有24.5%的受访企业的公关及相关部门没有单独完成的公关活动。在剩余的七成多受访企业中,企业经常采取的公关活动的前四项:媒体关系/发送新闻稿件、活动管理、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产品)营销策划与传播,同样也是较多企业选择的单独完成的公关活动,其公关及相关部门单独完成的公关活动,分别占45.5%、42.9%、36.4%和33.8%。而顾客关系、内部员工关系和政府关系次之,分别占26%、24.7%和22.2%。

三、受访企业委托专业公关公司完成的公关活动类型

受访企业委托专业公关公司完成的公关活动类型有40.2%的受访企业没有委托专业的公关公司来完成公关活动。在剩余的受访企业中,有36.1%的企业委托专业公关公司进行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其次,24.6%的企业委托专业的公关公司进行媒体关系/发送新闻稿件和(产品)营销策划与传播;品牌管理、活动管理和媒体效果检测与评估次之,占19.7%和18%。

其中,最为凸出的企业的形象传播与管理,作为一种持久有效的公关手段,已经得到大部分企业的肯定和实施。同时,企业也意识到自身公关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公关技巧的不足,而导致的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的力量薄弱,希望公关公司能相应提供专业的公关服务。

但总的来看,相对而言,委托专业的公关公司完成公关活动的企业比重较少。

外聘公关公司无论从专业性和公关的意识上还是执行力和媒介关系上,都会有自己的优势所在,然而在合作中,特别是合作初期,双方会经历一个漫长的磨合期。企业希望公关公司做的,和公关公司自己理解之后的动作,总会存在差异。这点在行业专业性非常强的企业中显得更加明显。最有效而且实际的做法是在企业内部培养自己的公关专员。

企业培养自己的公关专员,负责企业的核心业务、核心产品的公关推广活动,其他的支持性活动可以选择适当的公关公司进行业务外包,这样可以保持企业核心业务的机密,又能够得到专业的智力支持,于人员、成本以及效率来讲,都有助于实现企业公关活动效果最大化。

四、受访企业准备加大投入的公关活动类型

有27.5%的受访企业没准备加大任何公关活动的投入。在剩余的72.5%的受访企业中,有28.4%的企业准备加大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的投入;其次,是政府公关和顾客关系,均占24.3%;品牌管理次之,占23%。其中,危机公关和媒体培训(新闻发言人等)只占16.2%和13.4%。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受访企业中有72.5%的企业有扩大自身公关等相关部门的某项职能的意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企业要加大自身的公关团队建设来扩大和完善自身的各种关系管理、活动执行等公关活动;

另一种途径是,企业会找专业的公关公司合作。这便成了专业公关公司发展、壮大的一大契机。专业公关公司应提高自身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水平,从而使自身的优势与企业的公关需求对接。同时,专业公关公司应以提供更高水平的公关策划和活动,吸引更多的客户。再者,其应以自身的专业化、细分化的服务建立公关业,自身提供的公关服务领域等的进入壁垒,阻止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等分割公关市场的市场份额。

但总的来看,企业并没有特别强烈地要加大投入公关活动。纵观全局,企业的公关意识有待提升以及公关与企业的营销体系还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融合。

五、受访企业希望公关公司提供的服务类型

企业最希望公关公司提供的三大服务是: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媒体效果检测与评估和战略咨询,在作答的六成多企业中,分别有25.8%、24.2%和22.7%的企业选择以上服务。政府关系和(产品)营销策划与传播均以19.7%紧随其后。

总的来看,企业希望公关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多种层次、类型的公关活动:咨询型的,如,战略咨询等;策划层面的公关活动,如,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营销策划与管理;还有专门针对媒介方面的,如,媒体效果检测与评估、媒体培训等;关系管理方面的,如,政府公关;当然还有相当一部分活动执行方面的。

由此看来,企业希望公关公司提供的公关活动呈现多层面、较为分散、不集中的特征。这也是目前公关业内更多以综合型的公关公司为主的原因。因为企业这些多且分散的公关活动需求似乎还不足以促成更多专业化的公关公司的形成。因此,就目前而言,企业的诸多公关活动也只能寻求综合型的公关公司的合作,不能很好地得到相应公关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

六、受访企业希望通过公关活动达到的目的

(一)受访企业希望通过公关活动达到的目的

企业希望通过公关活动达到的三大主要目的依次为:改善企业形象,吸引媒体报道,提高知名度以及提高产品/服务的销量,分别有70.3%,63.4%和58.4%的企业选择了以上三选项。

而正是在这三大目标的指引下,企业经常采取的公关活动,即是企业最为熟悉的公关活动,有半数或以上的受访企业都选择了媒体关系/发送新闻稿件、(产品)营销策划与传播、活动管理、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而在70.3%有加大投入公关活动意向的受访企业中,准备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加大投入的前四项公关活动分别是:企业形象传播与管理、政府公关、顾客关系和品牌管理。

总而言之,随着企业对公共关系的日渐了解,企业的公关活动目标呈现出主次分明,但多样化并存的局面。

(二)受访企业性质与受访企业希望通过公关活动达到的目的

国有企业通过公关活动希望达到的三大目的分别为:提高产品/服务的销量、改善企业形象和吸引媒体报道提高知名度,分别有55%、50%和50%的受访企业选择了以上选项;

民营企业的三大目的分别为:吸引媒体报道,提高知名度、改善企业形象和提高产品/服务的销量,分别有74.4%、69.8%和62.8%的受访企业选择了以上选项;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和股份企业比较相似,其通过公关活动都希望达到以下三大目的,依次为:改善企业形象、吸引媒体报道,提高知名度以及提高产品/服务的销量(外资企业:72.2%、55.6%和55.6%;股份企业:90%、60%和55%)。

受访企业公关活动情况

(二)第五节 受访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的合作

在102份有效问卷中,48家企业曾经或者正在跟专业公关公司进行合作,有效百分比达到47.5%,53家企业未曾与专业公共公司合作,有效百分比占52.5%,1份信息缺失。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以这47家(除去一份无效问卷)曾与专业公关公司有过合作的企业为基准,从双方合作的原因、合作的时间、收费方式、满意度、合作过程中的困难以及亟须改善的方面等视角,对双方的合作情况进行透视。

一、受访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的原因

企业产生公关活动的需求,进而寻求与专业公关公司的合作,从需求的产生到合作的最终敲定,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

调查显示,有24%的受访者选择“公关公司专业水平高”这一选项,其次是“某些业务公司自己无法完成”,占21%,有15%的受访者认为“公关公司执行力强”。从选择的结果来看,公关公司提供的专业服务是企业选择与其合作的首要原因,其执行力也是企业将部分业务委托给其的原因之一。除了公共公司的原因,促成双方合作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本身公关业务的增加,自身无法按时按质完成,使得企业的部分公关业务外包,间接推动了公关市场的发展。

二、受访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的第一次合作

1985年美国伟达公关公司在北京成立办事处,此后不久,美国博雅公关公司亦通过合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资方式进驻中国大陆。此后的20多年时间里,公关公司经历过蓬勃发展期,外资公关公司纷纷进入、本土公司相继成立,共分公关这片市场。这期间,也经历了惨淡经营的时期,一部分公司进行费用缩减,一部分小公司甚至就此退出舞台。

此次调研着重考察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的第一次合作,从企业的角度看中国公关市场的第一次蓬勃期发生在什么时候,企业界对公关的需求真正出现在中国公关市场发展的哪个阶段。中国公关事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初的引进和开创时期,第二阶段是1986~1993年期间的适应和发展期,第三阶段是1993年党的十四大以后竞争和专业分工时期。

调查显示,46%的企业在2002~2005年间第一次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40%的企业1998~2001年间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过,还有12%的企业第一次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的时间在1991~1997年间。从数据中可以读出,随着时间的推进,公关市场需求在增加,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的合作也在增多,呈折线上升趋势。随着市场的扩大和企业对公关需求的增多,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寻求与公关公司的合作。

三、企业运营时间与其与公关公司的合作

调查内容显示,在回应的98家企业中,经营年限在2~5年和6~10年的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的比率最高,分别占总回答企业总体的37.8%和29.6%。而经营年限在2年以下和11年以上的企业跟专业公关公司合作的比例较低。

从以上调查数据表明,较近期,约为1995~2003年间成立,并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经营年限,这里表现为两年以上的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的合作更多。

其主要原因可归结如下:较近期(1995~2003年间,尤其是2000~2003年间)成立企业的公关意识较强。此次调查数据表明有85.5%的企业在1998年~2005年间,成立了公关部等相关部门。由此可见,企业的公关意识,已有所提升,不但开始意识到公共关系作为营销一部分的重要性而设置了公关部等相关部门,还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与专业公关公司的专业水平,选择了以合作的方式促进公关的职能和作用进一步为自身企业的经营服务。

四、与受访企业合作的专业公关公司的性质

(一)与受访企业合作的专业公关公司的性质

目前中国专业公关公司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本土公司、中外合资公司和外资公司。不同性质的公司在客户代理、客户资源以及专业操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不同的企业在选择公关公司时,对公关公司的性质有没有什么偏向呢?

企业在选择合作的公关公司时,都会有偏向性。例如,外资公司比较偏向于选择外资公关公司来代理公关业务。其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大型跨国企业都会有代理全球公关业务的大型公关机构,这些公关机构在全球有统一的操作模式,有丰富的客户代理经验,并随着客户进驻新的市场,成立独资子公司或是与当地机构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以达到全球客户资源与本地化操作的双向结合。在经历了市场培育后,本土公关公司在对当地政策、法规以及媒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介代理上拥有外资公司无法比拟的独特资源,加上相对低廉的代理费,越来越得到客户的喜爱和认可。

该部分调查显示,企业合作过的公关公司中,本土性质的占据了54%,中外合资的占了35%,还有11%属于外商独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这几年本土公关公司数量剧增,其价值越来越被认可;第二,随着民营企业的增多、企业公关活动的拓展,本土公关公司有很大发展空间。在我们的受访企业中,民营企业居多,达43.1%。民营企业力量的日渐强盛,为中国公关市场特别是本土公关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推动力。

(二)受访企业性质与合作公关公司性质

国有企业最常选择本土公关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同样,民营企业也最偏爱聘用本土公司来代理或者协助企业的公关活动。外资性质的企业合作过的公关公司中,中外合资性质的和本土的公关公司一样多,合作几率稍高于外商独资的公关公司。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在中国大陆的外商独资公关公司的数量在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股份制企业在选择合作的专业公关公司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各种性质的公司与这一类型企业合作的机会均等。

五、受访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的最长年限

公关公司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一个客户并不是难事;稳定的客户资源、出色的服务和业界内外良好口碑更能证明公关公司的价值。第一次或许是公关公司主动寻找客户,而之后的业务很可能是客户主动找来寻求代理。

企业与公关公司之间合作年限一般在1~2年,选择这个时间跨度的企业占到总有效答卷的37.2%;34.9%的受访者认为双方的合作时长在一年以下,另有23.3%的企业与公关公司合作的最长年限达3~5年。相比之下,一个优秀的广告公司与一个客户之间的合作年限可达6~10年,而这种情况在公关行业却寥寥无几。

这组数据传达出的信息并不乐观。双方的合作年限相对来说比较短,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企业更换公关公司的频率比较高,公关公司自身的客户流动性比较高。一般一个项目持续几个月或者大半年的时间,按照双方合作的年限推算,一般在项目结束后,双方的合作也走到了尽头。企业另寻新家,公关公司另外开发客户。这种“一次性客户”使得公关公司运营各方面的成本增加,对公司人员的工作士气、积极性等都会有负面影响。

同样,这组数据表明,公关公司的服务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双方需要在更好沟通的基础上,将“所需”与“所能提供”的信息更加透明,使双方所缔结的“姻缘”能够持久。在广告学中有个发现,即寻找一个新的客户所需的投入是维护一个老客户的5倍。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公关行业。因此,维持稳定的客户资源、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满足客户的要求,是公关公司在新的竞争形势下所要努力做到的。

六、受访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时的付费方式

受访企业中,大部分采用项目费的方式对公关公司进行付费,选择项目费支付的企业占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65.9%,有27.3%的企业选择支付服务费,另有很小比例的企业按月费/年费或者按工作时间给公关公司付费。

目前企业支付公关公司费用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项目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双方长期合作的一个障碍。相比较而言,比较稳定的支付方式例如月费/年费,更适合于双方展开持续长久的合作。当然,以什么方式支付公关公司费用,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协议基础之上的,与公关公司提供的服务相关。

七、受访企业对专业公关公司的满意度

(一)受访企业对专业公关公司的满意度

此次调查问卷中将“企业对公关公司的满意度”设定为5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非常不满意”和“非常满意”这两个选项都没有体现出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56%的受访企业对公关公司提供的服务是比较满意的,37%对合作的公关公司满意度一般,另有7%的企业表示对自己合作的公关公司“不满意”。

(二)受访企业对专业公关公司的满意度与合作年限

企业与公关公司之间的合作年限一般比较短,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短暂而又普遍的行为呢?此处作企业对公关公司的满意度与合作年限的交互分析,是从企业对公关公司的满意度方面着手,看满意度是否是影响双方合作的一个因素。

我们可以看出,满意度与合作年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双方合作在1年以下的,认为公关公司总体上“一般”选票稍稍胜过认为“比较满意”;合作年限在1~2年的情况中,认为“比较满意”的占多数,同时存在对合作的专业公关公司“不满意”的企业;合作年限在3~5年的满意度要远胜于一般的比例,不存在不满意的情况。双方合作在6年以上的情况比较少,不具备代表性,因此此处出现的数据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列。

总体来说,在一定的统计误差的基础上,企业对公关公司的满意度对于双方的合作年限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没有出现满意度越高、合作年限越长的互增互减的趋势。这正说明,企业对于公关业务进行“第二次购买”的情况不普遍。

八、受访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中遇到的困难

(一)受访企业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中遇到的困难

调查显示,“公关公司不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业务”以及“公关公司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客户需求”是目前企业与公关公司合作过程中最常遇见的困难,比重占到56.8%,其次是“双方对公关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而导致的企业不满意,这种情况占了45.5%,也属于高发合作障碍,再次是“公关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而产生的合作困难或是不愉快,而双方对收费标准的不同看法也是横在进一步合作前的绊脚石。

(二)与受访企业合作的专业公关公司的性质与合作困难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企业在与本土性质的公关公司合作时,最常遭遇的困难是“公关公司不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业务”,外商独资公关公司在服务企业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困惑,而中外合资公关公司在专业水平方面往往不能充分满足所服务的企业。同样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在与中外合资公关公司的合作中,双方对收费方式的认同度高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公关公司。

九、受访企业意识中专业公关公司需要改进的服务

“专业水平”是公关公司急需改进的方面,结合前面的问题“企业选择公关公司合作的原因”,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选择的依据是“公关公司专业水平高”,因此对专业公关公司的期待比较高。而在真正接触或者后期代理过程中,公关公司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专业水准,或者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实际与企业的预期之间产生了裂缝,这点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双方合作年限有限的问题。数据分析中比较出乎意料的是,企业对公关公司的创新能力越来越看重。有65.2%的受访者认为公关公司在“创新能力”方面有待改进,企业已经厌倦了公关公司模式化的操作。此外,有45.7%的受访者认为“执行能力”是公关公司需要加大投入的方面。

十、受访企业选择公关公司的标准

(一)受访企业选择公关公司的标准

企业在寻求合作对象时一定会从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问卷中将此题设定为限选三项,看哪些方面的素质是企业最看重的合作因素。

公关公司的专业服务能力是企业在选择合作对象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有80%的受访者认同这一选项,其次是公关公司的执行能力,占到了62.2%,接下来的是代理经验和业内声誉,这两项同时得到了42.2%的认同度。纵观这题与上一题“公关公司最需改进的地方”,不难看出,“专业服务能力”与“执行能力”既是企业在挑选合作对象时的主要考虑因素,又是企业认为公关公司需要改善的地方。可以说,“专业服务能力”和“执行能力”成为制约专业公关公司自身发展的障碍。

(二)受访企业选择公关公司的标准与公关公司性质

我们观察结果,会发现企业对不同性质的公关公司进行挑选的标准有一定的趋同性,即“专业服务能力”、“执行能力”是企业重点考察的两个基本素质,不论合作公司的性质属于哪一类。稍有区别的是,相较于在挑选本土公司合作时更重视“人脉关系”和“业内声誉”而言,企业更看重中外合资公司和外商独资公司的“代理经验”。可以说,人脉资源可以成为本土公司在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

十一、受访企业获取公关公司信息途径

一般来说,公关公司自我宣传的方式主要是口耳传播,或者加入行业协会,在协会的庇护下进行整体宣传,其他任何方式的宣传推广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关公司自身的可信度。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企业在寻求公关公司合作时,是通过同行的推荐,这一比例达到了81.4%,这点证明了在公关业界,一次成功的策划、代理或者是操作经验将为公关公司赢得长远的声誉,以及源源不断的客户。客户会将好的公关公司推荐给同行,进而通过这种口耳传播,使得公关公司得到极大的业内曝光度与点击率。“媒体的报道”排在第二位,得到了37.2%的认可。同样,23.3%的支持率证明了公关行业协会的价值。

十二、受访企业不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的原因

(一)受访企业不与专业公关公司合作的原因

有69.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完成需求的公关业务”,有29.1%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公关公司”,另有21.8%的受访者认为“公关公司收费太高”。据这些数据显示,双方没有开展合作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企业自身设有公关部门或者专门从事公关职能的部门,许多涉及公关操作的事情企业内设公关部就可以解决,因而没有必要主动寻求合作;另一方面是公关公司,29.1%得受访者认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公关公司,这个数据传达了丰富的信息,即企业有做公关活动的意识,而目前的公关市场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尚有发展空间,关键是要在研究企业需求基础上开发有针对性的服务。公关公司的高收费也成为企业是否启用公关公司的一个拦路虎。

(二)公关部与公关公司比较

双方没有合作的一大原因是因为企业可以单独完成需求的公关业务。下面就来探究一下企业的公关部与公关公司的优劣势:

从服务水平看,专业公关公司可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在公关调研、公关策划、公众事务等方面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从与社会的联系看,专业公关公司的经营是以整个社会为舞台,在社会联系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而组织内部的公关部则对本行业、本组织的公众了解更为深入。

从意见受重视程度看,专业公关公司较公关部容易为组织决策层重视和接受。

从服务的及时性看,组织自身的公关部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决策和反应。

从费用开支看,中小社会组织如果建立比较齐全的公关部门,独自承担所有的公关事务,其实并不经济合算。反之,大型社会组织把所有的公关工作都委托给公关公司,同样也未必合算。

(三)29.1%的受访企业认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公关公司所以没有开展合作,这个数据足以证明目前中国的公关市场还是存有中空地带,新型的公关公司应该把握这个机会,以合适的形式进入这片不设垒的领域。

这些机会存在哪些方面呢?在对一家知名的综合性本土公关公司总裁进行深访时,这位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总裁阐述了个人对于中国公关发展前景的看法,这些观点很具有启发意义。

曾经的公关公司都是以规模取胜,大而全,什么领域都想涉及但什么都做不深,因而没有自己的特色,在争取客户时没有能够让客户信服的看家本领。现实是,目前随着更多企业公关意识的觉醒,市场对公关的需求在增加,怎么样能够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是公关公司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市场现有参与者而言,做精做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希望进入这一行业的准入者而言,应该将目光设定在代理某一专业领域的小而精的公关机构,或者以媒介型公司作为立业基础。

(四)此次调研同样发现了企业不与公关公司合作的其他原因

下述观点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公关公司的未来走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些企业认为目前对公关活动“尚无需求,但会考虑”,这部分企业应该是公关市场的重点培育对象。一些企业认为自己领域的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做公关活动,这种观点的画外音是表达了这么一种观点:目前的公关公司同质化且专业性不强,不足以满足特殊行业企业对于公关的需求。一些企业认为自己对公关缺乏了解,因而缺乏公关的意识与开展公关活动的魄力。还有一些企业与广告公司开展合作,广告公司在侵蚀公关公司的生存空间。据2004年“广告主生态调查”结果显示,现存广告公司有1/3的业务是公关业务。数据来自广告主课题研究组。

第六节 受访企业危机公关

一、受访企业危机意识

(一)受访企业意识中的危机该部分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中本题是道多选题,从语义学角度考察受访者对“危机”一词的理解。如图显示,有67.6%的受访者将危机看做是“突发事件”,59.8%的受访者认为危机是“关系企业和个人利益前途的危险状况”,另有31.4%的受访者认为危机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这些解释中,我们解读出一个信息:受访者在面对“危机”一词的时候,将侧重点偏在了“危”字上。

在调查访问中,还有些受访者阐述了自己对于危机的理解。有受访者表示,“危机”是一种可用的机会,不一定是贬义,这种观点具有相当代表性。这种解析是将危机一词的重点放在“机”字上。所谓化危为机,变不利为有利,是企业自身功力修炼的结果。

(二)受访企业印象最深的危机事件

此处实际上是对2004年发生过的企业危机的大盘点,看受访者对企业危机的关注程度,哪些对受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光明“回产奶”事件、雀巢奶粉碘超标、媒体报道高露洁牙膏含有致癌物、宝洁SKⅡ事件、啤酒含甲醛**这五件危机事件成为受访者关注的焦点,分别得到了54票、52票、42票、42票和26票的关注度。

这些危机事件有几点共同点:第一,主要集中在食品领域,跟消费者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第二,媒体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度和报道量都比较大;第三,事件若是不加制止而继续往严重方向发展,有可能危及消费者生命安全;第四,此件危机若处理不当,很可能使得整个行业遭受牵连。

其他一些例如公司高层变动以及不规范操作等可能引发公司动荡的危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这些关注有一个倾向:受访者往往更关注与自己企业所在行业相关的一些热点事件。

二、受访企业意识中危机的引发因素

(一)行业动荡

企业的生存与这个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息息相关。一个行业的兴盛可以造就若干“青年俊才”般的企业,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如今的SP增值业务以及飞速发展的物流行业。一个行业的萎缩也可能导致行业所在企业的分崩离析,同样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以及现在行业操作不规范的手机及电信等增值业务行业。

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公司所在行业出现危机,可能引发企业危机的几率有多大。100位受访者当中有35人取不置可否的“一般”态度,27人认为“比较可能”引发企业危机,另有17人认为“非常可能”。这些数据说明行业危机或者说行业动荡对于企业的影响有可能是致命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的命运与所在行业唇齿相依。

如果对这个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将“比较不可能”与“非常不可能”两项并入“比较不可能”项,同时将“比较可能”和“非常可能”并入“比较可能”项中时,两者的比例的对比就比较明显了——21%与44%

(二)资本问题

1.证券分析师评论失实

证券分析师对于企业的评论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来说的。一番有利的言论有可能为企业赢得更多的股民,使得股价上涨,而负面的言论则会使得部分人将手中所持该公司的股票抛售出去,从而引发股盘动荡。

有47.5%的受访者对证券分析师评论失实取不置可否的“一般”态度,有16.8%的受访者认为“有可能”,11.9%的受访者认为“不可能”引发企业危机。总体来说,证券分析师对于企业的评论有时候扮演“方向舵”的角色,对于企业存在一定的危机引爆潜力。

该部分综合分析结果其中,“比较不可能”包含上面的“不可能”和“不太可能”;“有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可能”包含上面的“有可能”和“非常有可能”。

2.大股东投资锐减

受访者中有37.4%对“大股东投资锐减引发企业危机”持“一般”态度。23.2%认为“有可能”,18.2%认为“不可能”。大股东对于企业的投资属于企业经营的资本管理方面,股东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业绩,因此,这项只能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情况的外部评判指标,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风向标”。

该部分分析整理结果更明确显示:受访企业一定程度上认为大股东投资锐减会引发企业危机,但这种比例并不十分明显,因为“一般”的态度占据了很大比例。

3.公司财务出现漏洞

该部分调查结果所示,31%的受访者对“公司财务出现漏洞引发企业危机”持“一般”态度。24%的受访者认为“有可能”,另有22%的受访者认为财务漏洞问题“非常有可能”引发企业危机。企业财务状况是企业经营好坏的晴雨表,直接影响外部投资与内部经营,财务问题属于高危型,很容易引发企业危机。

该部分综合分析结果更明确显示:受访企业意识中,公司财务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

世纪之交时的几场大的企业丑闻都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美国安然公司、WorldCom等一批企业因为做假账、财务漏洞百出而最终导致企业破产。

(三)企业内部原因

1.产品或服务问题

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消费者对一个企业的印象往往被企业产品或提供服务质量的好坏所牵引。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出现质量问题,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可以看出,39%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出现产品或服务问题“有可能”引发企业危机,29%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可能”,23%认为“一般”,而认为“不太可能”和“不可能”的受访者比例都比较少。这些数据说明企业产品或服务出现质量问题对企业的影响是致命的,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最大。

其中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受访企业基本上赞同产品或服务问题会引发企业危机,这种态度的比例占到了绝对的优势——68%;对比来看,“一般”和“比较不可能”态度的比例都比较小。

2.公司通讯系统出现故障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公司通讯系统出现故障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少呢?33%的受访者对这个问题没有特别明显的看法,27%认为“不太可能”,另有21%的受访者认为“有可能”。

3.员工积怨

现代营销学的观点认为,企业的营销重心已经由以产品为重点到以消费者为重点再到以员工为重点。可见,内部员工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是越来越大的。

本题从考虑员工满意度的角度出发,调查如果内部员工的基本待遇无法满足导致积怨,这种情况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少。从图中可以看出,42%的受访者对这个问题没有十分明确的认识,27%认为“有可能”,11%认为“非常有可能”。总体来说,员工的满意度与员工对于工作的士气及热情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经营造成影响。

4.公司越轨经营

公司被发现有越轨经营行为,将会引起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关注,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媒体的曝光、消费者的揭发、同行的趁机发力等,进而导致企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危机。

受访企业基本上比较赞同公司的越轨经营行为会引发企业危机(46%)。

5.公司违法经营

公司涉嫌违法经营,这种性质比被发现有越轨经营要严重,违法经营涉及超越甚至凌驾于国家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之上,构成了对国家法律法规的践踏,属于犯罪行为。如果公司涉嫌违法经营,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少呢?我们根据该图来观察受访者对于这种假设的理解。

30.3%的受访者认为公司涉嫌违法经营“非常可能”引发企业危机,这一支持率超过“一般”的22.2%和“可能”的21.2%的支持率。总的来说,公司涉嫌违法经营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大,是企业应该竭力避免的一个暗礁。

6.公司战略决策失误

公司的战略决策往往由公司高层制定并付诸实施,在决策规划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务拓展重点等都是座上客。因此可以说,战略决策是指引企业走向何处的指示标。如果公司的战略决策失误,例如一项赔本的收购、一项不切实际的产品线扩展或者进入了一个不恰当的市场,在这些情况下,企业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34%的受访者认为战略决策失误“有可能”引发企业危机,28%的受访者持“一般”态度,另有24%认为“非常有可能”。总体来讲,战略决策失误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比较大,因而企业好的战略决策规划人员的价值得以在企业发展中凸现出来,体现了现代企业经营中人才的重要性。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四)企业高层原因

1.公司高层频繁跳槽

员工跳槽不再是个别现象,而企业高层由于种种原因,也开始出现频频跳槽的情况。人员的变动特别是高层的流失,对企业来说,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公司高层频繁跳槽会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企业危机呢?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2.3%的受访者对这个问题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28.3%的受访者认为“有可能”,同时有15.2%的受访者认为“不可能”引发危机。从这些数据中看出,受访者对于“高层跳槽引发企业危机”的认同度还比较低,但是,高层跳槽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界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中,“比较不可能”包含上面的“不可能”和“不太可能”;“比较可能”包含上面的“有可能”和“非常可能”。总体上看,受访企业比较赞同这个说法。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例如方正科技PC骨干集体跳槽,引发了方正管理、研发人员的大换血,使得方正科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元气遭受重创。

2.高层因个人原因被曝光

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事件毫无疑问地当选为2005媒体十大新闻,海外上市并进行海外收购的中航油也被媒体频频曝光。在闪烁的聚光灯下,公司总裁当然是舞台的主角。如果企业的高层因个人原因被媒体曝光,对于企业的打击或者说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32.3%的受访者对这个问题没有比较明确看法,22.2%的受访者认为“可能”,而有18.2%认为“不可能”。

这些数据显示,受访者认为企业高层因个人原因曝光而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一般,不属于一触即发的引发因素。受访者会有这样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创维集团的影响。创维集团成功“舍帅保全”从而渡过危机,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报道,创维集团在危急情况下易帅、与原来高层划清界限,并受到多位权威第三方的力挺,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平稳过渡。受访者调查同样说明,随着企业在经营管理走上正轨,企业不再完全被某个“英雄”人物所掌控,因而实现了个人行为与公司行为的分离。

近来,中航油、创维、伊利等企业的高层核心人物,均因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司法部门查处。在防止企业管理者腐败过程中,时常发生因企业高层危机连带出现企业震荡的情况,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高层违规事件发生在所难免,但要防止高层危机引发企业震荡。因此,中国的企业要尽快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健全科学的企业运行机制。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前不久,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宏生因涉嫌造假账及挪用公司资金,在香港被捕。许多关注中国知名企业的人士,一度担心创维集团是否会出现企业震荡。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创维并未出现让人担心的情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维集团具有较为科学的领导机制。黄宏生被拘捕之后,创维公司立刻成立了以董事局副主席张学斌为主的领导机构,积极应对各种危机。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大中电器和永乐电器等国内较大的家电连锁商,都表示继续与创维进行销售领域的合作。松下、三星、飞利浦等彩管制造企业也致电创维,保持优先供货关系。因此,创维企业高层事件发生后,创维的生产经营与产品销售保持正常。

然而,在这之前发生的金正集团董事长万平因涉嫌挪用巨额资金而被捕后,金正集团内部就立即出现权力争斗,企业也随之出现震荡而陷入发展的困境。在一些地方常常出现这两种情况:一个企业的法人代表违规被查处,使得企业迅速走下坡路,有些企业甚至由此而倒闭;另一种情况是由于企业高层危机时常引发企业震荡,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对企业高层违法违规事件不愿查处,使得企业违法违规案件增多,公众利益受到更多的侵害。

之所以出现企业高层危机引发企业震荡的情况,主要是企业的领导机制不科学,企业制度不够健全。如在一些企业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方式,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人手中,一旦出现高层危机,企业立刻出现危机。

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都较重视建立企业高层危机管理机制,防止企业高层危机对企业安全的危害。前些年,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因公司涉嫌垄断等,多次受到美国司法部门的查处。为防止企业因高层危机引发震荡,盖茨将公司总裁的职务转由他人担任,建立了科学的企业领导机制。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法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反腐败的力度会不断加大,一些违法违规的企业高层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建立企业高层危机应对机制十分必要。一方面,企业高层需要强化自身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经营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建立企业依靠董事会集体领导的管理制度,完善股东与公众股份公司的制衡机制,避免因个别领导出问题而导致企业震荡的悲剧发生。要像美国GE公司的韦尔奇那样,突出人才培养,不断“加长领导力的长凳”,教育、培养、选择更多的企业一线高级将领,保证企业不受制于一人。

(五)外部促发因素

1.媒体负面报道

大众传媒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应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媒体的社会传播通过影响企业的形象、知名度、美誉度而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媒体在西方被喻为独立于三权立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成为独立于政府部门的监管单位。有一种趋势很显然,在信息时代,媒体所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媒体一般秉承客观、公正、实时的报道风格,但也不乏一些小报或者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记者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会对一些风吹草动而大造声势,报道失实、违背了新闻报道最基础的要求。那么,媒体的负面报道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

38%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失实报道“可能”引发企业危机,34%持“一般”看法,另有16%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可能”。这几组数据说明,媒体的负面报道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不论这些报道是否构建在实际的基础上。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鉴于庞大的收视率、发行率、收听率或者点击率,作为信息的传播载体,能够将信息在最短时间内传递给最广大受众。所以一条负面报道,对企业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公司公关部或者担任公关职能的部门一项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收集各个媒体对于企业的简报,看媒体对企业的报道动向,并依此制定对策。可以说,媒体在公司日常的操作中扮演的角色将受到更大的关注。

2.天灾人祸

上文在对“危机”一词从语义学角度考察受访者对于此词的理解时,有18.6%的受访者将危机等同于“天灾人祸”。那么,当企业真正遭遇天灾人祸时,发生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36%的受访者对该问题没有明确看法,31%认为“有可能”,另外有17%的受访者认为“不太可能”。总体来说,天灾人祸的主体一般是个人,而发生在企业这个主体身上的几率就很小;公司经营困难很多时候是由人为失误引起的,所以多数受访者对于这一假设给出的是“一般”和“有可能”这一中庸态度。

3.企业与周围社区冲突

从现代公关学的角度来讲,社区在企业公关活动中是一方重要的利益团体,企业许多对外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跟社区及消费者关联性较大的政策或者举动)都会考虑到将会对周围社区造成什么影响。如果企业与周围社区发生冲突和矛盾,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会有多大呢?

调查中发现受访者的意见向两边分化:12.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有可能”,而有17.2%认为“不可能”,剩下的在“一般”这种分辨不出明显倾向性的观点周围徘徊。总体来说,由于企业在中国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并不多,很多企业不会认为社区是企业公关活动需要顾及的一个主体,社区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也有被低估的趋势。

4.政府政策调整

现在公关学界或者实务界的一项重要分支就是政府公关。政府公关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院内外游说,对政府政策法规的研习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政府等监管部门制定政策、实施监管等职能,是企业经营大社会环境的主体,是企业需要重点经营的一部分。政府公关行业峰会的举行受到了企业的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政府等职能部门在企业经营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本题希望考察的是政府等监管部门政策调整引发企业危机的几率有多少。从图中所示的数据可以看出,相较于认为“不可能”的4%的受访者,有18%认为政策调整“非常有可能”引发企业危机。新政策的规定可能使原来合法的经营行为边缘化,造成企业主要业务的丧失,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例如,现在电信、手机等行业的增值业务市场十分混乱,如果国家颁布法规对这些操作进行行业规范化,很多企业将陷入艰难的生存状态。

三、受访企业危机应对

(一)受访企业意识中防御危机应采取的措施

危机不在于治理而在于防止,将可能引发危机的火口及时熄灭。现代许多企业规模庞大,可能引发的内部因素就让领导者防不胜防,更不用说错综复杂的外部各利益团体及相互作用下可能到来的各种意想不到的危机。因此,危机的根本不是在于治理,而是要从根本上对危机进行预防,因此企业的危机意识十分重要。

调查问卷上这道题是多选题,主要是调查受访者的危机意识,设想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强其抵御危机的能力。据图中所示,“对各级员工进行危机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得到最多的认可,位居受访者认为应采取措施的榜首,得到了75.5%的支持率,其次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得到了69.4%的受访者的支持,接下来是“设立或完善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得到了64.3%的认可。纵观这些表述,其实每项措施都应该在企业的预算内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实施。

(二)受访企业应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

问卷调查中这道题是上一题的继续,调查的是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各种危机。“对各级员工进行危机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是本次我们调查企业中应对危机采取最多的措施,这一比例高达57.7%,其次是“设立或完善专门的危机管理部门”以51.3%的支持率位居第二,接下来的是“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得到了44.9%的支持。

对比本题与上一题,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企业抵御危机应采取的措施与实际中企业已采取的抗危机措施有一定的统一性,例如十分重视对内部员工危机意识的培训和教育,而且很多企业开展了这方面的培训。稍微有所出入的是有32.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不定期按照危机处理方案进行模拟演练,但在实际操作中,此类的模拟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有此项模拟演练的企业只有20.5%。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受访者或者企业的危机意识往往赶超在应对危机的实际操作之前,即意识与行动还不能画等号。在培育出充足的危机意识之后,受访者往往更需要进谏企业高层多在危机应对方面做出实际的工作。

(三)受访企业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

本题在调查问卷中与前两道题是一个整体,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考察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不同于前两题的是,本题更侧重调查企业应对危机的具体措施,涉及企业在遭遇危机时内部进行的一些调整和企业同外界的合作。

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企业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措施比较趋于同质化,除了7.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要“保持沉默”外,其他的几项具体措施都得到了企业的重视,并且支持率相近。其中,“同政府部门合作,争取其支持”得到了最高票,以69.4%的支持率高居榜首,这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政府等权威第三方在危机处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设立新闻发言人并对其进行培训,统一信息口径”以66.3%的支持率排在第二位。新闻发言人相当于一个企业专业信息对外发布的权威窗口,比一般的企业代言人来说更加职业化、更具权威性。与新闻发言人相对应的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争取媒体支持”这点得到了62.2%的支持率。此外,行业协会在企业面临危机、寻求化解危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见,在遭遇危机时,企业往往要借助外围的权威之力,共同构建出全方位的权威第三方,共同努力使得企业摆脱危机,重新得到各方利益相关者团体的支持。

案例:韩国政府面对1997年经济危机时寻求国际银行的帮助

刚迈进1997年的门槛,接二连三的打击就源源不断地向韩国经济涌来。首先是年初爆发了大罢工。到了1月底,又揭发出韩宝集团巨额票据拒付丑闻。正当以上两个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之际,年初以来的日元贬值又开始给出口以沉重打击。1月23日,韩宝钢铁工业公司无力偿还借款,拉开了1997年一系列大公司破产序幕。韩宝破产的消息使汉城股市指数下跌2.8%;3月22日,三美综合特殊钢公司的破产导致韩国证券交易所连续四天行情下跌;4月21日,韩国最大酿酒集团商真露公司因债台高筑而倒闭,其债权银行将它列入援助计划;7月15日,韩国第八大集团企业起亚集团无力偿还其10万亿韩元的债务,成为最新一个银行援助对象。韩兴、代龙等集团或宣布破产或因为政府的干预而成为待援的“病人”„„随着大企业集团的相继破产或濒临破产,韩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源于东南亚的这股金融祸水则不失时机地将韩国这只“病太极虎”推向深渊。

在这种状况下,韩元兑美元汇率继续下跌,其国内股市也一再疲软,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至此,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美国、日本等寻求紧急贷款援助。

1997年12月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韩国签署援助协议,该组织向韩国提供210亿美元备用信贷。另外,世界银行将提供1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提供40亿美元,其他国家提供200亿美元。援助总额为550亿美元。但这种援助的条件却极其苛刻,此时的韩国,有奶便是娘,已顾不得那么多了。迫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韩国政府被迫答应落实严厉的稳定经济计划以及废除当初使韩国发展成为“经济之虎”的重要经济体制和做法,包括整顿金融、紧缩对大财团贷款、降低经济增长率等多项配合措施。这项金援计划不但打破金援纪录,受援国所须进行的调整幅度之大亦属少见。相关链接:中国企业危机调查报告摘要

有72.7%的受访者属于低危机识别能力者,9.4%属于中等危机识别能力者,仅有18.0%属于较高危机识别能力者。

零点调查最新公布的《京沪两地企业危机管理现状研究报告》显示,如果将正面临1~2种危机的企业界定为一般危机状态企业,将正面临3~4种危机的企业界定为中度危机状态企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业,将正面临5种以上危机的企业界定为高度危机状态企业,那么目前有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之中(其中40.4%处于中度危机状态,14.4%处于高度危机状态),仅有45.2%的企业处于一般危机状态。

报告结论:

(一)半数企业处于危机状态

(二)缺乏高级管理人才

(三)危机识别能力薄弱

(四)处理危机措施不力

(五)危机防范胜于危机处理

第七节 受访企业对公关的综合态度

这一部分是调查受访者对公关的综合态度,包括对公关的现状以及公关未来走向的系列看法。此次调研采用了五级量表的形式,从“非常不同意”过渡到“非常同意”,考察受访者对每项表述的认同度。

用五级量表来测量受访者的态度,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受访者大多会选择“一般”这一中间选项,态度两边偏向都不明显,达不到我们当初想要调查的效果。而据回收的问卷来看,确实最多的受访者对这些观点的看法是“一般”,不让人解读出“一般”背后的意义。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略过这些一般选项,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能够表达出强烈认同或者不认同的选项,来看看受访者对下列观点的真正看法。

一、受访企业对公关现状的认识

(一)公关与广告

1.“公关与广告将走向融合”

有关公关与广告地位的争论由来已久。前不久里斯·艾尔的新作《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使得公关与广告孰是孰非的问题点燃。现在我们的重点不是要讨论公关与广告谁更胜谁一筹的问题,我们是想将公关和广告置于营销学的大背景之下,将公关和广告看成是营销的两项不可或缺的工具。

对于“公关和广告在不久的将来将走向融合”这一观点,有26%的受访者“不同意”这种说法,18%的受访者“比较同意”这一说法,14%的受访者“非常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公关与广告将走向融合,另有6%的受访者对这一说法“非常不同意”。总体来说,对于公关与广告是否将走向融合,不赞同的声音高过了赞同的声音,而在极端声音中,赞同的呼声又高过不赞同。解读这组数据,我们觉得对于公关与广告的看法没有对与错,一些判断是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基于自身的体验做出的。

如果按照“同意/不同意”对比来进行分析的话,在程度上,两者的比例相等,而十分明显的是:“一般”的态度比例最大。这说明广告与公关之间的所谓“融合”趋势,在受访企业那里,并不十分确认,也可以说,这种发展趋势并不十分明朗。

2.“广告投放额在降低”

上面讨论了公关与广告是否将走向融合的问题,此次调研追加了这道考察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额的问题,希望更加具象地考察受访者对广告地位的看法。

发现缺了一个选项:非常不同意,说明在100份有效答卷中,没有一个受访者对“传统媒体广告投放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地位在下降”表示完全不赞同,这从侧面说明了广告地位的微妙变化。相较于表示“不同意”这种说法的28%的比例来说,31%的受访者“比较同意”这一说法,另有7%的受访者“非常同意”这种说法。

分析赞同背后的原因,很容易发现受访者一般都是企业内部负责公关或者相关业务的部门经理,他们平时策划或执行的公关活动比较多,与公关圈内人士接触较多,本身对公关的感情比较深,因而会更倾向于认为广告投放在企业营销活动中的地位在下降。

(二)外部环境对公关发展的影响

1.“奥运会为公关提供契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是世人期盼的重大事件,这样一项重大盛事将在北京举行,这对企业进行公关活动将带来契机吗?

34%的受访者“比较同意”奥运会将为企业进行公关活动提供契机,28%的受访者“非常同意”这一观点,另有8%的受访者对这一观点持“不同意”态度,没有出现“非常不同意”的情况。这组数据在整体上表明,受访者比较认可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对于公关行业的影响比较积极。

可以更明确看出,该说法得到大多数受访者的赞同。

2.“数字化技术推动公关普及”

受访者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公关的普及和推广”的观点认同度比较高,43%“比较同意”这一说法,19%“非常同意”,而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受访者占总样本的比例非常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互联网对网络公关形成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具有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范围。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为企业进行公关提供了一个新载体,同时也使得企业开展网络公关成为可行的举措。网络拥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有庞大的点击率,可以与目标受众进行互动,消费者甚至可以不出家门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可谓集方便、快捷于一身。然而互联网同样给企业从事网络公关带来挑战,例如说网上的保密和信誉问题、过多依赖于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一旦某个枝节上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交易系统瘫痪,此外还会受到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

受访者是怎样看待“互联网对于企业开展网络公关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一观点呢?44%的受访者“比较同意”这一观点,22%“非常同意”,相比之下,持不同意见的受访者基数很少。可以推断出这些受访者,不论来自哪个行业,对于互联网的理解是比较全面的,看到了企业进行网络公关的巨大机遇,也认识到机遇的背后隐含着挑战。

(四)公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跨国公关公司威胁本土公司”

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间,见证了公关市场的飞速发展,以这些年间公关公司数量的激增为最好的佐证,其中大多数是依附于本土操作的本土公关公司,他们以绝对的量填充着活跃的公关市场,使得公关行业看起来生机勃勃。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更多的领域向国外资本开放,在这波热浪中,越来越多垂涎中国市场已久的外资公关公司纷纷进入,这股携带外资与全球客户的公关行业巨鳄们确实给本土公司带来了很大震惊。

跨国公关公司对本土公关公司生存产生很大威胁吗?28%的受访者“比较同意”这一说法,12%“非常同意”,另有17%“不同意”这一说法,赞同的略多于不赞同,说明更多受访者在潜意识中认为跨国公关公司对本土公司更多的是威胁。中国的公关市场还没有形成很好的行业操作规范,本土公司可以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畅游这块市场,而外资公司进入,随之带来的是规范的操作和成型的行业规则,撇开客户资源的争夺不谈,在操作上给本土公司带来更多的是挑战。

2.“专业人才是瓶颈”

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市场进一步开放,各行各业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和重整,公关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在这股市场大潮中还是新手,但是瞬间的变化已经使得公关行业遭遇了困难与挑战。社会大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变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外行寻机准入公关市场争夺资源、行业自身不规范操作等,使这些挑战变得日渐清晰。而就公关行业本身而言,人才制约、资本短缺、资源流失等问题一一凸现。我们希望首先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专业人才是制约公关发展的瓶颈吗?

36%的受访者“比较同意”这一观点,21%“非常同意”,认为专业人才是影响公关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而持“不同意”的受访者占少数。在调查中,有受访者指出,专业人才确实是公关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但是还没有构成“瓶颈”,公关行业的真正瓶颈是业务范围的局限、要跟其他相近行业争夺同一客户资源。

至于该怎样理解“专业人才”呢?在我们的深访中,一家知名本土公关公司的总裁指出,专业人才是目前中外公关公司发展中经常遭遇的一个难题。这里所说的专业人才并不是专指公关或者广告科班出身的人才,而是泛指从事公关行业的各种有价值的人才。他认为公关行本软件从 中国公关门户 上传 业是一个智慧产业,一个优秀的公关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实践经验,还需要对公关的天赋,对公关的理解力,以及出色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很好地把握客户需求。

3.“公关教育严重滞后”

上题探讨了专业人才对公关发展的制约。随着市场对公关需求的扩大,公关行业发展中的人才短缺或是人才流失问题更是成为困扰公司发展的一大难题。那么,专业人才的缺失说明什么呢?作为直接为公关行业输送或者说培育生力军的公关教育离公关行业真正的需求有多远?

于是我们立论:“中国公关教育严重滞后和脱节于公关实务发展”,希望就此收集企业公关人员对这一观点的认知。据图中所示,43%的受访者“比较同意”这一观点,22%“非常同意”,而持不同意观点的受访者所占比例很小。可以说,公关实务界人士比学院派的对“中国公关教育跟不上实务发展”这一观点有更深刻的体会。

调查中不止一位受访者表现出了与公关教育合作的愿望,希望理论界和业界能够更频繁交流、共同促进中国公关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

4.“社会对公关存在误解”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部《公关小姐》火遍了大江南北,同时似乎也给公关从业人员打上了难以褪去的烙印,一提起公关,人们脑海中就会将之等同于“公关小姐”、“公关先生”。在我们做深访时,一位业内人士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同事想租房,屋主问她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她没怎么想脱口就说是做公关的,结果屋主找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硬是不把房子租给她。她于是学聪明了,在找下一家的时候,她很谨慎地说自己是从事广告的,从而这段租房闹剧才得以画上句号。可见在公关活动如此普遍的今天,社会对公关依然存在误解和偏见。

公关实务界人士对社会误解问题有切身的感受:46%的受访者“比较同意”这一观点,11%“非常同意”,同时有9%表示“不同意”。无论是受访者道听途说或者是感同身受,社会对公关的误解是真真实实存在的。

(五)公关现状

1.“大陆公关市场初步成型”

自从20世纪80年代现代公关概念引进中国到现在,大陆的公关实务市场已经历经了20多个年头的磨炼。现在大陆有公关协会纷纷成立,其中以中国国际公关协会CIPRA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组织;有注册公关公司2000家,每年会有针对公关公司进行的各种奖项评选;每年会举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大型公关业界盛会,邀请来自国内外公关教育界、实务界人士以及媒体的朋友参加;有新成立的公关行业精英俱乐部,定期举行研讨会,相互间进行信息沟通等等。依据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大陆公关市场已经初步成型了吗?

可以说从实务界的视角来看公关市场,中国大陆公关市场至少正步入成型的阶段。

上一篇:中学作文:我最亲爱的外婆下一篇:十二岁生日父母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