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2024-10-16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18篇)

1.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篇一

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总 则

一、目的 为了保障我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定义 职业暴露是指在从事艾滋病、梅毒、乙肝防治工作及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梅毒、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被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感染的情况。

三、适用范围 卫生、医护人员,包括从事艾滋病病毒检测的实验室人员,负责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医疗护理的医务人员。

预警及分级

医(技)人员发生艾滋病、梅毒、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领导小组应对其职业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三级。

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

2、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1)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为轻度类型。

(2)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为重度类型。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

应急措施

一、应急处理

(一)局部应急处理措施:

(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

(二)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l、预防保健科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

2、暴露者根据专家评估意见遵循自愿的原则实施预防性用药。

3、暴露者应分别在暴露后即刻、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对HIV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稿。(三)发生乙肝病毒职业暴露后

l、已知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HBs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1次(5ug)。

2、已知暴露者HbsAg和抗HBs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和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期间按第0—1—2—12月执行,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周、8周、12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

3、不明确暴露者HbsAg阳性或抗HBs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HbsAg和抗原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行下一步处理。

4、暴露者应如实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完成后资料交预防保健科存档。

二 预防性用药: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参见 附表 1)

1、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 28 天。

2、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 4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 小时;即使超过 24 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1)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2)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3)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以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3、病人梅毒病毒阳性者,给予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生素预防治疗,推荐长效青霉素240万单位,每周一次,每侧臀部注射120万单位/次,连续注射两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

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

三、登记和报告

1、职业暴露报告程序

(1)、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并在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在2小时内上报预防保健科,暴露源为HIV阳性或疑似病人,应当在暴露发生后l小时内上报。

(2)、向上级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损伤时间、地点、被何 物损伤、伤口多大多深、现场处理措施、医疗处理措施、处理记录、用药记录。

(3)、进行职业暴露后登记,由护士长组织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一式两份,科室、预防保健科各留一份备案。

2、建立职业暴露登记制度 职业暴露事故的事故发生单位应建立“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保存和上报。详细记录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暴露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它体液)和含有 HIV 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并详细记录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用药的依从性状况,定期检测及随访情况。

3、保密制度 无论职业暴露、事故,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做好保密工作。

4、事故的报告 小型事故(存在任何一种小的损伤或一级暴露)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本单位主管领导。重大事故(存在严重损伤或二级及以上暴露)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向本单位主管领导报告,主管领导要立即派专家到现场对处理进行具体指导,并立即向所在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储备点)报告,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24 小时以内)开始预防用药。各职业暴露处理单位及时将填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报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监测

1、监测暴露源:如果暴露源没有阳性或阴性的血清学化验结 果应立即检测,最好做快速试验,因其结果可在几十分钟内得到。如果暴露源有急性 HIV 综合征的症状,应同时检测病毒载量。

2、监测职业暴露者:由本省 HIV 监测(或确认)中心抽血检测职业暴露者的 HIV-1/2抗体,(包括做快速试验)该血清留样备用。如果职业暴露者以前已有 HIV 抗体的化验结果,则应加以记录。暴露后 1 年内要定期监测 HIV 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 4 周、8 周、12 周、6个月监测。结果填写在报来的“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附表 2)内。

3、使用预防性用药,应注意监测药物的毒副作用,包括使用预防性治疗时和服药两周后的全血检测、肾功能和肝功检测。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主管领导和有关专家,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不采取暴露后预防用药者,也要定期检测 HIV 抗体,检测时间同前。

2.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篇二

关键词: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2009年6月20日下午4时左右, 接章丘市某医院院内感染科报告, 该院耳鼻喉科的一名医生不慎被一抗-HIV初筛呈弱阳性反应的患者的麻醉注射针头刺伤, 另外一名医生的眼睛不慎溅入该患者的血液, 要求前去调查处理。接到报告后, 章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专业人员立即前去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1 事件经过

患者李某, 男, 20岁, 未婚, 农民, 山东省章丘市双山办事处某村人。于2009年6月18日上午9时30分因车祸去章丘市某医院急诊科, 需行气管切开术。参加手术者为牟医生、孙医生、张医生。由牟医生对患者行皮下局部麻醉, 拔出注射针头时, 忙乱中将麻醉使用后的针头刺到孙医生戴有一层乳胶手套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指之间, 当时由于忙于急诊手术, 孙医生对刺伤的手没做任何处理, 待手术完成后, 脱去手套时发现刺伤部位有出血。牟医生在为患者手术时, 由于患者呼吸将血液溅入左眼内, 也未作任何处理。19日早晨患者入院后常规采血做抗-HIV筛检 (ELISA法) , 呈弱阳性反应, OD值为0.715, 第二次复检OD值为0.707。20日两名医生得知化验结果后向院方报告曾有刺伤, 眼溅入血液史。该医院了解情况后, 立即报告章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处理措施

疾控中心接到医院报告去调查后, 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请示汇报, 上级有关专家根据其暴露情况研究决定:一是要求有暴露史的两名医生先去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预防性用药 (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 , 每人三天量, 按时服用;二是通知该医院立即由专人上送初筛呈阳性反应患者的血样, 待济南市和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筛、确认结果报出后, 再做下一步处理。24日下午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报告阴性, 将其结果告诉该医院。

3 讨论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 是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和防止艾滋病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的日益严重, 到医院就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1], 并且目前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 一旦感染, 其后果极为严重。发生本起事件的医院在2005~2007年也先后从就诊患者中筛查发现了3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术前2例, 神经内科1例, 均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 。因此, 重视临床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问题尤为重要。通过本起事件提示:一是要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 认真学习《艾滋病防治条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试行) 》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等, 制订切实可行的相应处置预案, 使医务人员掌握发生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二是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2]、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 尤其对高危人群进行诊疗、护理、使用锐器操作时要戴双层手套, 防止锐器刺伤, 当血液等体液有可能喷溅时, 要佩戴防护眼镜等防护设施, 做好自身防护。三是医院应将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工作前移, 特别是对急症、急产手术等, 在术前可用快速检验法进行初筛, 以便及时指导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有更好的心理及技术上的准备。四是医院要建立严格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相关职业暴露后, 要做到早报告、早处理, 以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虽然本起事件中患者李某最后确认结果被排除是HIV感染者, 但从两名医务人员手术中操作不规范, 防范意识差, 到发生疑似职业暴露后, 未作任何处理, 又没及时报告及医院初筛工作滞后等问题, 提示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徐国英, 应菊素, 王晶, 等。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428。

3.护士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对策 篇三

【关键词】 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对策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因各种疾病导致交叉感染。而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群体,护士每天面临各种职业危险,最危险的是被针刺伤,这些伤害都对护士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威胁。在高危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必须做好自身保护工作,才能更好的护理患者。

护理人员通过职业暴露成为血液传播性致病因子感染的高风险群体,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致病因子血液、体液污染,包括被携带大量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污染的医疗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感染的最危险的途径,引发疾病潜在危险。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是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注度和具体措施不够强化。目前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感染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特别是随着人群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病毒感染等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的增多,职业暴露与受感染的危险也随之增加。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目前已确定的血液传播疾病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出血热、梅毒等。其中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最为常见与突出。具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医务人员一次暴露血液,可能感染HBV的危险概率为6%-30%,感染HCV的危险概率为0.45-1.8%,感染HIV的危险概率为0.35%,根据暴露类型,损伤程度,暴露量,暴露时间,部位等可分为三级。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三级暴露:暴露源的體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均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1 资料与方法

由感染管理科制作统一表格,对全院2006年——2011年来发生针刺伤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项:一般资料,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情况,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操作中的自我防护情况;护理人员所在科室;护理人员受伤部位;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的相关操作;护理人员受伤后采取的处理方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5年共发生针刺伤45例,其中患血源性疾病的10例,其他患者无血液传播性疾病。注射时受伤7例,传递器械时受伤2例,拔针时受伤1例,患者是乙肝2例,丙肝4例,梅毒4例,伤后能按职业暴露处理程序报告45例,得到护士长和同事帮助、指导处理44例,处理方法正确44例,一例因未重视而未作紧急处理。

2.1 科室分布 外科4例,内科4例,手术室2例。

2.2 暴露源中血源性疾病分布 乙肝4.4%,丙肝8.8%,梅毒8.8%,艾滋病0%。

2.3 护士接受培训和伤后处理知晓情况 所有受伤护士岗前均接受培训,日常工作中接受过现场培训和指导,知晓率100%。

3 讨 论

经过调查分析显示,护士受伤原因最高是注射时发生,其次是传递器械,注射时受伤占比例最高,大多由于自己不注意造成,有些是与患者躁动有关,由于平时强调处理废弃物时应注意的事项较多,所以没有发生处理废弃物时受伤。

3.1 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意识 调查表明,虽然受伤者都接受过多次培训,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做好标准防护,如1例因没重视而没做伤后处理者是因为患者的检验单还没有回报,根本就没做标准防护,待检验结果回报是梅毒二期时,才意识到严重性,还有注射受伤的几例,是因患者自身造成的,这是可预防的但却没有预防,还有的是因违背操作常规造成,注射时不托盘,注射后注射器直接用手拿着,结果患者一动致使护士被自己手里的注射器针头刺伤,所以加强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非常重要,要把每一名患者都当成传染病人来对待进行防护。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相关条例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报告流程,处理流程,各相关职能科室定期或不定期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督促、监督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和执行情况,强化标准预防意识,使其产生依赖性,以预防为主、安全操作,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4 标准防护措施

4.1 严格执行标准防护 医务人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4.1.1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4.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1.3 医务人员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1.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

4.1.5 禁止将使用过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固套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等。

4.1.6 使用后锐器直接放入标准的锐器盒内。

5 伤后处理与报告

5.1 局部处理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污染的皮肤5分钟,如眼睛受到血液、体液喷溅,用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夜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碘伏、酒精进行消毒,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5.2 登记报告 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后本人或护士长立即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伤者到感染管理科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登记表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暴露方式与经过,部位,伤口类型污染物名称(血、体液、培养液等),患者病种(乙肝、丙肝、梅毒、HIV)和含有病毒的情况,是否接受治疗,何种药物治疗,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次日进行第一次化验,以确认受伤者是否已存在感染。

总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培训,按规程进行操作,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率,保证医护人员操作安全。

参考文献

[1] 基层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及影响因素调查[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04):24-26.

[2] 李雪琴.基层医院护士职业暴露防护不当原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2).

[3] 王萍.基层医院护士职业暴露防护与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8).

4.职业暴露的报告制度 篇四

1、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要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

2、科室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对感染原进行调查分析。

3、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卡》上交院感办公室。

4、如是艾滋病职业暴露,可以先电话报告院感办和防保科,并由院感办向医院艾滋病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小组有关领导报告。

5.职业暴露演练脚本 篇五

间】

2014年12月2日~12月8日下午2点 【地

点】

神经内科、心血管内分泌科、骨三科、肝胆普外科、肾病内科、妇产科、神经外科病区以及手麻科、供应室。【参加人员】

感染办管理人员、护理部管理人员及科室护士长、护理人员及科室值班医师 【演练目的】

现场演练护理人员处置医疗废弃物时发生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置方法及流程,通过演练及现场点评,使护理人员增强了标准预防意识,熟悉和掌握处置报告方法及流程,从而达到正确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演练场景及流程】

一、场景设置:

1、病区现场模拟科室住院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医护人员现场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护理人员处置医疗废弃物时发生针刺伤。

2、手麻科:1例外伤脾破裂患者术前麻醉期间突发心跳呼吸骤停,急救成功后处理锐器发生针刺伤。

3、供应室:去污区工作人员手工清洗器械时发生针刺伤。

二、演练流程

1、事件发生:

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后,护理人员处置废弃锐器,分离针头入锐器盒时发生针刺伤。

2、立即挤压伤口近侧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至血液流出,局部组织发白,挤压处手指不放松。冲洗时间不少于5分钟,冲洗后局部消毒处置。

3、发生暴露者报告护士长,科护士长电话报告感染办。

4、感染办接到报告后,询问暴露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部位及紧急处置情况。告知暴露者及暴露源需检查项目,模拟暴露源为(乙型肝炎)血源性传播疾病,提供暴露后的预防用药指导。

5、科室填报《医务人员血源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登记表》,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上报感染办。

6、科室上报预防用药及检查费用清单,感染办核实签字后履行报销流程。

7、感染办进行登记备案,并于暴露后3个月、6个月督导追踪检验及随访。

8、现场点评及总结。

三、现场考核要点:

1、急救过程中的个人防护;

2、处置锐器方法是否规范;

3、挤压伤口及冲洗方法是否正确;

4、消毒及包扎伤口方法是否妥当;

5、报告是否及时;

6、暴露源及暴露者是否进行血源性检测;

7、是否需要预防用药;

8、是否知晓用药及报销流程;

9、是否进行追踪检验和随访。

四、总结及点评:

本次演练由护理部及感染办协作组织完成。演练前未告知科室有职业暴露环节,主要通过现场实战演练,了解护理人员是否具有标准预防意识,发生暴露后处置是否正确。

1、亮点:

①护理人员报告意识较强,熟悉报告流程;②暴露部位冲洗及消毒方法正确。

2、缺陷和不足:

①伤口局部挤压方法错误。演练的9个科室的护理人员仅有4名护理人员挤压方法正确; ②徒手分离锐器。演练中仅有2名护理人员使用器具分离锐器,其余均徒手分离锐器;1名护理人员在应急抢救过程中仍在给使用后的针头双手复帽;

③其中3个科室锐器盒内容物均超过3/4满,锐器入盒时针头外露,有发生暴露隐患存在; ④供应室去污区工作人员手部佩戴饰物; ⑤急救过程中仍存在双手复帽现象。

3、总结:

6.《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篇六

一、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可经血液感染病原体)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上述病原体的血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利刺破皮肤,也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必要时带防渗透性能防护眼镜及穿带隔离衣,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并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回。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尽可能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联系医院负责人进行记录,联系药房进行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如HIV职业暴露,要在2小时内服用。

五、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必须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报告院长决策及安排预防性用药方案。

六、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进行暴露感染情况监测,HIV职业暴露就于当天、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肝炎病毒暴露就应当天,2个月,6个月进行病毒检测。

七、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需对职业暴露者的情况进行登记建立相关档案,进行暴露后情况跟踪。

END

7.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兰州铁路公安局民警 (包括列车乘警、管片及线路民警、刑警) 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武威铁路公安处 (该处共有干警1 180名) 作为我们调查单位, 并依据单位花名册排序1、3、6、9、……的标准抽取350名公安干警 (占该公安干警30%) 确定为调查对象。

1.2.2 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目的, 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情况、所需艾滋病知识宣传内容及宣传形式。采用匿名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 填好后立即收回。经核查有338份调查问卷填写合格。

1.2.3 质量控制。

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 调查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调查时对调查过程和调查表进行抽样审查;调查后对调查表及时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数据进行双遍录入。

1.3 统计分析

应用Epidta 3.0建数据库, 用Excel录入数据, 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描述指标为构成比。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338名铁路民警, 其中男316人, 占93.49%;女22人, 占6.51%。年龄21~30岁58人, 占17.16%;31~40岁96人, 占28.40%;41~50岁115人, 占34.02%;51~60岁69人, 占20.41%。警种分布情况:铁路乘警96人, 占28.40%;铁路管片民警132人, 占39.05%;铁路刑警110人, 占32.54%。

2.2 铁路民警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从该项调查情况来看, 铁路民警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比较明确, 认知度较高, 对该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愈, 没有有效疫苗预防的认知度分别达到94.97%、88.17%;有76.63%的被调查者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艾滋病的其他传播途径了解明显缺乏, 仅有13.31%的被调查者对在公共场所使用消毒不合格的治牙设备、共用剃须刀及注射器可能感染艾滋病有认识 (表1) 。

2.3 铁路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情况

通过对铁路民警职业暴露风险情况进行调查, 有78.40%的民警处理过“吸毒贩毒”者;有81.66%的民警在执勤过程中有过受外伤的经历;有12.43%的民警了解公安在执勤过程中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在所有调查的民警中, 仅有3.55%的民警曾接受过系统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控知识的培训。所调查的338名民警无一人目前在执勤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个人职业暴露防护 (表2) 。

人 (%)

%

%

2.3 铁路民警所需艾滋病知识宣传内容及宣传形式

338名铁路公安民警所希望了解掌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 以执勤过程中的预防措施、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措施、日常预防措施及艾滋病传播方式等内容为主。对其所希望接受的宣传方式以网络宣传、单位设置宣传栏、艾滋病防病手册、集中专题及宣传讲座等形式为主 (表3) 。

3 讨论

当前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主要集中于吸毒人员、卖淫嫖娼和流动人群, 公安民警的工作均涉及到对高危人群的管理。近年来, 有关公安民警在执法过程中遭受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患有艾滋病的违法犯罪人员故意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公安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正在加大[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铁路民警对艾滋病危害的认识比较明确, 认知度较高, 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艾滋病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方面知识的了解明显缺乏。在对民警的职业暴露风险调查发现, 有78.40%的民警处理过“吸毒贩毒”者;有81.65%的民警在执勤过程中有过受外伤的经历, 说明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较大。同时只有12.43%的民警了解公安在执勤过程中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3.55%的民警曾接受过系统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所调查的338名民警无一人目前在执勤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个人职业暴露防护, 提示应加强对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

本次调查显示, 铁路公安民警所希望了解掌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 以执勤过程中艾滋病预防措施、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艾滋病日常预防措施及艾滋病传播方式等内容为主。希望接受的宣传方式以网络宣传、单位设置宣传栏、艾滋病防病手册及集中专题宣传讲座等宣传形式为主。由于铁路系统具有“点多线长, 工作面较为分散”的特点, 铁路公安民警的工作范围也较为分散繁重, 集中开展艾滋病知识培训比较困难。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 铁路公安单位主管领导要认识到公安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性, 组织开展对民警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工作, 加大培训力度, 注重培训效果, 使每一位民警重视艾滋病职业暴露, 熟练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技能, 建议把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作为培训的一的部分内容与公安系统的专业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系统地进行培训, 并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摘要:目的 了解铁路民警艾滋病知识、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相关知识需求现状,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取兰州地区350名铁路公安干警,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被调查对象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铁路民警基本情况、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情况、民警所需艾滋病知识宣传内容及宣传形式”等方面调查, 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铁路民警职业暴露风险调查显示, 78.40%的铁路民警处理过“吸毒贩毒”者;81.65%的民警在执勤过程中有过受到外伤的经历;12.43%的民警了解在执勤过程中存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仅有3.55%的民警接受过系统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控知识的培训。结论 民警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较低, 需要对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进行培训。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需求,铁路民警

参考文献

[1]许锐恒.遏制艾滋病流行, 履行减少危害策略[J].华南预防医学, 2006, 32 (1) :1-4.

[2]孙树梅, 汪能平.加强艾滋病防治的重大意义[J].新医学, 2006, 37 (1) :10.

[3]沙莉, 于萍, 李云昭, 等.云南省公安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态度调查分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0, 81 (4) :29-31.

[4]李云昭, 邓临新.公安民警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问题的思考[J].公安管理, 2005, 8 (2) :105-108.

8.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篇八

【关键词】献血车;快筛过程;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指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人或是感染病携带者的体液、血液沾染到皮肤或粘膜上,或是携带有感染因素的针头等锐器刺破皮肤产生被感染的情况。虽然在《献血法》颁布实施后各地的采血机构与设施条件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献血车的工作条件还是明显不足于献血屋,而我国大部分的血液都来源于献血车采集。且在无偿献血志愿者中檢出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等传染性疾病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所以职业暴露问题更加需要被重视[1]。下面就是针对献血车快筛过程中的职业暴露问题与职业防护的分析。

1 采血过程中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

1.1部分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薄弱 ①部分护士在学校或是岗位中没有或很少有得到充分的防护意识培训。②个别护士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存有侥幸心理致使缺乏主动的防护意识,在上岗之前没有得到充分的采血培训[2]。

1.2采血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繁忙而忽略了职业防护 我国献血事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在《献血法》颁布之后,采血工作重点开始向采血车与采血屋方向转移,采血车更能吸引更多的献血志愿者,直接导致了采血车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加大[3]。而我国现统计平均每个采血车工作人员在5人左右,繁忙的工作使得护士不能够认真的洗手、不能够按照操作规范使用洗手消毒液,出现血液污染身边工作用具时也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清洗消毒,这也是导致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1.3工作环境有限 采血车内每个工作人员的任务压力都非常大,加之采血车的工作环境有限(如空间狭小、声音嘈杂等因素),使得工作人员情绪急躁或者紧张,每个工作人员都身兼要职或身兼数职,忙碌的工作状态会加大护士违反工作规范的概率,从而导致职业暴露发生。

1.4未按照规范操作 在采血车内一切职业防护工作都是要靠自我督促完成的,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按照规范操作就会增加职业暴露的概率,如①用完的针头重新插上针帽(这是职业暴露最常见到而且是最严重的一种行为)。②采血用过的针头未能及时的放置在锐器盒内。③抽血的过程中沾染到患者的血液。④没有随时穿着防护手套。⑤没有及时换掉沾染血液的手套。⑥抽血车使用前没有经过有效的清洁和消毒。⑦有献血反应发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2 如何在献血车快筛过程中进行职业保护

2.1加强安全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血液中心要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也要定期对已在岗的护士进行再次进行操作规范和突发事件培训,采血护士要用浸有戊二醛消毒液的湿毛巾进行消毒,严格按照一人一纸一带一巾的要求进行操作。提醒采血护士随时注意行业暴露安全措施,并且将相关培训制度纳入质量体系文件中去,并进行考核,考核不过关进行停岗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以此法来提高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有显著效果。

2.2进行疫苗防护 采血人员进行疫苗接种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为有效的一种职业防护方法,采血中心需要建立职业防护应急系统,制定职业暴露应急措施与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建立采血工作员人健康档案并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特别对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测,及时进行乙型肝炎(HBV)的疫苗接种[4]。

2.3增加献血车内工作人员 每个采血车内多增加两名护士,以减轻每个护士的工作负担,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在献血志愿者较多的地区和时间段内增派人手,或是多派采血车以减轻每台采血车的抽血量任务。实行采血护士轮流休息制度,每个护士在连续工作两个小时之后走出采血车进行放松,这样可以减缓护士压力和急躁情绪。也可以实行护士轮岗制,对分工不同的护士互换岗位进行工作。定期召开护士座谈会让护士表露心声,听求护士的建议,尽可能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提高,对采血流程进行完善。

2.4消除献血反应 献血反应是影响献血本人和采血车内其他献血人员情绪的重要因素,而车内所有献血志愿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时就会给车内工作人员造成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和更多的工作量,甚至会阻止采血工作的正常进行。良好的献血反应应急措施与服务的亲和态度是减缓献血反应的最好方法[5]。我们要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告知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以此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2.5规范采血操作行为,坚决杜绝采血针头回盖针帽的危险行为,进行采血工作时要佩戴手套。有研究表明,经常佩戴手套的护士在被针头等锐利医疗器械损伤或是直接接触带有感染因素的血液与体液的感染几率要明显低于不经常戴手套者。在脱去手套后也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要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来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收集,医疗垃圾存放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专门的垃圾袋来盛放医疗垃圾,采血后立即将使用后的针头放入防渗漏且耐刺的锐器盒中,防止职业暴露发生。处理医疗垃圾事要严谨用手直接抓取,避免被体液及血液污染。

3 总结

本文针对献血车快筛过程中出现的职业暴露发生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防御办法,我们要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注意医疗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将职业防护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林岩,徐凤琴,陈丽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08(12):985-987.

[2] 吴伟斌,周永红.试论医学职业暴露及其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1):57-61.

[3] 陈京,杨怀,史明惠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16(08):1454-1455.

[4] 王煜,龙燕,苑晓微.医务人员医院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9(10):3013-3014.

9.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程序 篇九

为了有效地应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工作,特制定本流程。

1、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必须以最快的方式

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

Z、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同时指导发生职业暴露的工作人员进行暴露部位的处理;

3、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日,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日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石%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酌。情预防性用药;

4、处理完毕,医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应做好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应包括暴露者的姓

名、姓名、年龄、发生时间、地点、暴露部位、暴露方式、经过,联

系电话,暴露类别,严

重程度和处理。消况等,并形成文字材料,同时向院领导或(及)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5、如有需要进行疫苗接种者,单位报销疫苗接种费用;

6、追踪

根据接触疾病的性质安排追踪时间。

10.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篇十

为了防止血源性传播疾病对医院职工的感染,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并做好标准预防,如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立即按下列规定进行:

1.立即用软肥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5%的酒精或0.5%碘剂对伤口局部清洗消毒、包扎处理。2.尽可能了解暴露源的危险程度。

3.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及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登记。4.由感染性疾病科指导预防及治疗(书写相关病历)。

5.预防保健科除对刺伤职工进行血样监测外,并追踪随访六个月。例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先抽血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并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抗体阴性者于皮下注射乙肝疫苗(按0月、1月、6月间隔),随后复查血液乙肝标志物。

11.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63-01

消毒供应中心是全院重复回收物品器械的重要部門。手术室用过的手术器械及临床科室用过的各种穿刺包,如换药包、缝合包、拆线包等以及呼吸用过的管道都要经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对于那些乙肝、丙肝、HIV感染者用过的器械及各种管道都要进行特殊处理。在这里使用消毒剂,浓度高、剂量大,极易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产生危害。

1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针刺伤和刀割伤 是常见的职业暴露,在包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的手很容易被针头、刀片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的锐器。乙肝、丙肝、HIV等患者用过的器械传染性更强,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还可感染其他一些疾病。如败血病、伤口感染等。

1.1.2 烧伤 也是职业暴露的一种,消毒员每天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烫伤现象很易发生。常见于高压灭菌完成后,开门取物品时皮肤接触消毒车引起烫伤,所以开门时站立一侧,将没拉开,等冷却30分钟后取物品,这样可以避免烫伤。

1.2 化学因素 具有传染感染性的器械,都要先消毒,后清洗,再灭菌。所以一般都要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浓度大、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易伤皮肤、眼结膜、上呼吸道等。

1.3 生物因素 在回收、清点、清洗自身防护不到位,至使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感染上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还有败血病等。

2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学习

组织学习《消毒规则》《传染病的防治》,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严格按照供应室中心的流程工序去工作,按规定的标准严格要求,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很多职业伤害。

3 加强防护措施的落实与管理

3.1 加强标准预防教育 在清点、清洗物品时均应做好防护措施,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带双层手套、穿隔离衣。一般清洗的流程是:清洗—消毒—灭菌。而特殊感染的器械均应执行:消毒—清洗—消毒—灭菌。

3.2 被血液或体液感染过的物品器械,被意外刺伤后,应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受伤部位。再用碘酒、乙醇消毒受伤部为,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上报预防感染科,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预防。

3.3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 高压灭菌前应先检查高压灭菌锅的性能、电源、蒸汽是否安全,严格按技术操作规范执行,压力降至“0”位再开门,冷却30min后再取物品。

3.4 加强供应室质量管理 加强化学消毒剂的概管理,按规定正确使用,不准超出要求范围,配置时戴口罩、戴帽子、戴防护眼罩,以减少皮肤损伤。

3.5 加强工作人员预防健康工作 坚持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定期为医护人员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尽可能完善布局、配置合格设备及必要的防护用品。

12.防止职业暴露发生的措施 篇十二

1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皮肤黏膜破损

人体的皮肤黏膜稍有破损, 天然屏障就遭到破坏, 接触带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有被感染的危险。据文献报道, 医务人员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比非医务人员高出几倍。据美国人报告, 接触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血污的医务人员有4.2%人员血清HIV抗体阳性。

1.2 带病毒血液污染的器械损伤

病人在接受诊断治疗, 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注射、针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均有可能被损伤, 使病毒直接进入血液而被感染, 这也是医务人员肝炎患病率或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人群的重要原因。

2 防护措施

2.1 提高防护意识

随着经血液传播疾病, 尤其艾滋病病人的急剧增多, 美国医务人员把所有的需要服务的人看成是艾滋病病人, 目的是提醒所有的医务人员在履行职责行为时的检查、技术操作、手术等接触中一定要注意自我防护。

2.2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医院应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培训, 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 规范操作流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意识, 操作前应自我检查, 手及手臂皮肤是否有伤口, 双手戴检查合格的手套, 操作时做好必要的防护, 把意外接触血液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

2.3 严守操作规程, 预防刺伤

注射操作时要保持动作的稳重与准确。针头不可折断或弯曲, 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回套[1], 确实要分离, 应掌握方法及技巧, 针头应及时处理, 放入利器盒内。锐利物品应摆放有序, 相对固定, 操作手法要规范正确。

2.4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2], 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 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利器盒、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 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 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利器盒等设施, 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3]。

2.5 预防性治疗

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定期注射肝炎疫苗并检测肝炎病毒抗体, 阴性者应重新注射。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应考虑可能发生HIV感染, 应立即报告医院医疗及感染控制管理部门。发生职业暴露人员应立即抽血检测HIV并备案, 最好2 h内服用预防药物, 然后由医院相关专家对本次职业暴露的等级进行评估, 并结合造成职业暴露原因病人的病史和血液进一步检查结果, 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预防治疗。

3 预防和补救措施

3.1 针刺预防

①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 手持针头和锐器时, 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 以免刺伤他人;②在为不合作病人注射时, 应取得他人的协助;③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 防止刺伤自己的手, 如果要求这样做, 则采用单手操作;④将用过的针头放入利器盒内;⑤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 不要将其留在治疗台、治疗车、床旁桌上, 以免刺伤他人;⑥严禁将针头丢在一般的垃圾桶内, 以免刺伤保洁员;⑦避免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3.2 意外暴露后处理

①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 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冲洗, 若是病人的血液、体液意外溅入眼睛、口腔, 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②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 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 并挤出伤口的血液;③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 h内报告有关部门并填写报表, 必须在72 h内做HIV、乙型肝炎病毒 (HBV) 等的基础水平检查;④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注射抗乙型肝炎病毒高价抗体和乙型肝炎疫苗;⑤可疑暴露于丙型肝炎 (HCV) 感染的血液、体液时, 尽快于暴露后做HCV检查, 有些专家建议暴露4周~6周后检测HCV的RNA;⑥可疑暴露叠氮脱氧核苷 (AZT) , 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 然后于6周后、12周后、6个月后进行周期性复查。在跟踪期间, 特别是在最初的6周~12周, 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 因此在此期间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 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4 小结

综上所述, 只有树立职业安全意识的前提下, 防范职业危害, 认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因素及掌握自我防护措施, 在优质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 采取严格的隔离、防护措施, 才能预防和控制医源性经血液传播疾病。

参考文献

[1]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8) :634.

[2]戴青梅, 于立英, 刘素美, 等.医务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

1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 篇十三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签名:

内容: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应注意什么?

1、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HIV职业暴露,但事实表明,工作有时也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如果不幸发生HIV职业暴露,首先应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并立即向单位负责人和当地疾病控制中心报告,及时向有关专家咨询并请专家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服用抗病毒药物

进行预防性治疗。另外,需要替被暴露者保密。

2、暴露发生后如何进行局部处理?

如是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如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立即挤出损伤局部的血,然后用清水、自来水

或生理盐水等彻底冲洗,再用碘伏、75%酒精、0.2%次氯酸钠、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

3、风险评估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感染HIV的概率,可以进行一定的估计。一般而言,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为0.33%(1/400~1/300),仅粘膜或皮肤暴露于感染的血液而无局部损伤的情况下,被HIV感染的危险性大约为1/1000或更低,而当深度损伤、损伤器械上见血、器械接触感染者的血管被传染的可能性增大。若做为HIV传染源的病人在2个月内因艾滋病死亡时,接触者感染HIV的可能性会增加。此外,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也和接触的血量及含HIV血中病毒载量有关,和接触者本身的免疫功能也有关。当然,如果暴露后急救处理措施得当,那么危险性则会更低。

4、合理用药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如果风险较大,建议进行阻断治疗。用药方案为双汰芝1粒Bid,连续使用30天。双汰芝为专门用于HIV治疗的抗病毒药,在各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传染病专科医院可以获得。如果花钱买,一月的疗程需要1800元人民币,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都可以免费获得。需要注意的是,阻断治疗在暴露之后越快越好,最好在24小时以内。超过3天完全没有用。如果没有双汰芝,可以有其它药物代替,建议咨询当地或高一级疾控中心。

5、定期监测

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抽取被暴露者的血样作HIV抗体本

14.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篇十四

为了维护职工权益,保障职工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制度。

1.为了维护本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处置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制定本管理制度。

2.医务人员从事治疗,护理以及工作人员清理医疗垃圾的过程中意外被锐器刺伤或有可能被含有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感染。

3.医务人员预防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根据传播途经,建立隔离措施,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时机。

4.与锐器伤有关的操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严格按照医疗感染性锐器废弃物处理。

(2)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3)禁止将针等锐器徒手传递。

(4)禁止针头等锐器物复帽,必须复帽应采用单手复帽。

(5)将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刀片等锐器物,放入耐刺防水的专用收集合内。

医务人员暴露处置制度

一.暴露部位的处理原则:

1.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或2%碘酊,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暴露后预防。

二.暴露后的报告:

1.报告科室负责人(医生向科组长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科室提出处理意见,后送交院感科。

3.院感科尽快到现场,做出初步评估情况,及处理意见,并进一步向院领导请示下一步处理方案。

追踪记录

1. 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如(HIVHBVHCV及梅毒等),如未进行检测应向患者进行检查。

2. 院感科应督促当事人按照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血清学追踪检测时间表进行监测随访,并追踪确认化验结果。

15.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篇十五

1.1 生物因素

产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每天都会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如果不加强自身防护, 可能造成自身感染。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都是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常见的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我国是乙肝高发区, 目前有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总感染力达到60%。实验证明, 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000万倍, 给已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丙肝感染率达到30%, 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现感染艾滋病的病人约65万人, 由于艾滋病的潜伏期很长, HIV感染者从外表无法辨别, 都具有传染性。另外, 艾滋病没有特异的临床表现, 孕产妇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 所以产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 如破水后听胎心音、肛查、分娩过程中、接触新生儿、会明冲洗、穿刺、拔针、处理病人用物等, 面对更多的是潜在传染源。

1.2 物理因素

锐器刺伤是产科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在临床工作中如溶药加药、穿刺、拔针、备皮、掰安瓿、套回针帽、处理废物时不可避免发生锐器刺伤, 最常见的主要是3种病原体:乙肝病毒 (HBV) 、丙肝 (HCV) 、艾滋病 (HIV) , 有报道证明, 临床护士针刺伤、锐器刺伤的发生率为88.2%, 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肤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 因而只要有0.004mL带有HBV的血液, 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 化学因素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 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都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地面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 对人体各个系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轻者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可中毒或致癌, 各种毒性垃圾如水银、难燃聚氯乙烯产品均可构成职业危害。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组织业务学习, 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消毒隔离方法, 制定各种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 共同遵守, 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2.2 积极使用有效的防护屏障

在接触患者血标本、分泌物、羊水及乳汁时, 一定要戴口罩、手套, 为患者更换床单时, 尽量少抖动, 应将床单轻轻卷起, 以防尘埃飞扬。进行静脉输液、真空采血、会阴擦洗、备皮、肛查等各种技术操作时, 在戴口罩的同时,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原则, 有皮肤破损者, 避免接触乙肝、艾滋病携带者的血液和分泌物。

2.3 卫生洗手

洗手对控制疾病传播及个人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应坚持六步洗手法规范洗手。如接触、护理、治疗乙肝、艾滋病的孕产妇后, 应使用肥皂水认真揉搓双手及腕部, 特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 整个揉搓时间不少于15s, 然后用流动水冲净, 再用1:200含氯消毒液泡手1~2min, 泡水后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消毒毛巾或一次性纸巾。

2.4 慎重处理锐器

护士进行注射及抽血操作时, 习惯性的取下针头或套上针帽均可导致针刺伤, 掰安瓿时, 80%的无护手具徒手操作, 很容易刺伤皮肤, 尤其在忙碌工作时。因此, 产科护士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操作技术, 加强责任心, 专心工作, 避免针头和税器刺伤, 注意针头不要重新盖帽, 有意弯曲、折断或用手将针头取下, 用过的一次性针头或其他锐器必须弃在一次性的锐器箱内, 严禁与普通垃圾混放。科室应具有针刺伤登记及管理制度, 一旦发生针刺伤, 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以进行有效的处理。

2.5 刺伤肌肤后的处理

被针刺后及时挤压出血、流动水冲洗再用0.5碘伏消毒伤口, 马上报告医院保健科, 做进一步处理。

2.6 加强孕妇的产前检查

定时做产前检查, 抽血进行乙肝、丙肝、艾滋病的病毒检查, 并记录在案, 一旦感染,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避免交叉感染和医护人员自身感染。

2.7 加强护理人员的健康监测

医院和人个均应重视医院的特殊工作环境, 要进行上岗前体检和定期体检, 要实施计划免疫接种, 提高免疫力, 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安全更好地工作。因此, 要注意职业防护, 加强安全管理, 确保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从而把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

摘要: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 而产科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孕产妇的血液、羊水、尿、恶露、分泌物等, 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险因素中。加之在接生、治疗、接触锐器物、注射、抽血、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均有皮肤损伤的可能, 锐器刺伤是导致职业性感染的最主要途径。因此, 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

关键词:产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参考文献

16.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篇十六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2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64-01

我院是一所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各种类型的肝炎、梅毒、艾滋病等多种传染性疾病。传染病院护士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服务对象的复杂性,往往在护理行为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会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针刺伤、安瓿割伤、锐器伤最为常见。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2]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3]。

1.2 化学性因素 化学消毒剂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病房环境、物品、诊疗器械进行消毒,长期接触这些化学消毒剂可导致皮炎、哮喘、气促等疾病。

1.3 生物性因素 护理人员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4]。而HBV、HCV、HIV在发生职业暴露中是最为常见的因素。

1.4 护士自身性因素 一方面护士在执行操作时不规范,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较缺乏,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不严格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还有较多不可预料的潜在的危险情况,如不能配合的小儿、神志不清、躁动的病人,在抢救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意外刺伤,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2 常见发生职业暴露的关键环节

2.1 操作前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病原微生物,若遇皮肤损伤易感染。

2.2 操作中在临床护理中,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输液、输血、清洁伤口、换药、处理污物等,特别是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光线不充足,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 操作后在清理用物废器物过程中,如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未严格进行消毒灭菌、一次性注射器回套针帽、利器未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利器盒,利器废弃物混入其他废弃物内等不正确的处置、分类、或处置不规范,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

3 防止发生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3.1 护理部要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3.1.1 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对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危险的主要措施。护理部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护理安全防范意識,指导护士学习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对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纠正不良操作行为,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3.1.2 严格操作规程,预防锐器伤在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5]。手术中尽量减少尖锐手术器械在手术人员中的传递;做侵入性操作时,保证光线充足;使用过的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直接传递针头和锐器物;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回套针帽。掰安瓿尽量用纱布保护,避免割伤。

3.1.3 加强消毒隔离观念,提高护士安全防范意识 自我防护意识的提高是有效防护的关键[6]。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做到人人掌握,护理部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护士要加强消毒隔离制度的学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规范,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3.1.4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坚持标准预防原则。护士的手如有破损,应用胶布包扎,后戴双层手套;对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穿隔离衣;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必须戴防渗透性的口罩、防护眼镜、穿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围裙;并按正确的方法认真洗手和进行手的消毒。

3.1.5 发生职业暴露后伤口的紧急处理 如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粘膜表面应立即用肥皂水、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及时长时间彻底冲洗;若发生皮肤粘膜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禁止进行伤口局部的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再用消毒液,如0.5%碘伏、75%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同时服用抗病毒药物[7]。

4 讨 论

传染病院护理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发生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因素很多,应重在防护。重视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预防针刺伤,加强消毒隔离工作,提高护士自身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建立相应而有效的预防针刺伤措施,才能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薛芬.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

[2] 李宗浩.论护理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60.

[3] 杨华明.现代医院消毒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

[4] 朱惠兰.传染科护士自我防护行为现状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5,19(8A):1445.

[5] 雷素华.传染病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全科护理,2008,6(10A):2612.

[6] 李蕤,崔立新.传染科危害因素的自身防护[J].全科护理,2008,6(12A):3186.

17.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篇十七

1、检验科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当工作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检验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在抽血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

5、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损伤处理完后首先报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负责人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医院职业暴露事故处理工作小组登记并立即对损伤者抽血备查(在预防药物应用前),12小时内送检。

(5)对于既往已有免疫,其抗HBsAg>10mIU/mL时,不需要进一步治疗。

(6)对于没有免疫力的人,应预防性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尽早使用(最好48h内,最迟≤1周)。同时进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0、10mg)、(1个月、10mg)、(第6个月、10mg)三次注射。

(7)免疫注射后还应进行血清学追踪调查,以确定是否有了合适的血清学反应。

(8)对受伤的医务人员可能感染的病原体,采取有针对性预防与治疗,并追踪监测与观察。(9)对损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理,提出改进措施,开展预防锐器伤的全员教育。

18.锐器伤及职业暴露试题 篇十八

科室: 姓 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我院HIV抗体追踪监测方案:(以医生开出的检验单为准)()

A、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6个月进行 B、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12个月进行 C、于暴露后的0、8、12、24周及12个月进行 D、于暴露后的0、4、6、8周及3个月进行

2、职业暴露后,我院梅毒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2、8周进行 B、于暴露后的4、8、24周进行 C、于暴露后的8、16、32周进行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进行

3、职业暴露后,我院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4、8、12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4、6、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4、职业暴露后,我院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

A、于暴露后的0、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1、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5、暴露情况可按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其中重度是指:()A、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B、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C、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D、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6、预防性用药的原则:()

A、最好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开始 B、最迟不得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24小时服药 C、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该实施预防性用药 D、以上原则均适用

7、预防性用药方案中基本用药程序一般指“用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天” A、14 B、28 C、35 D、42

8、职业暴露的实验室结果,需由检验人员先告知()记,再由()告知()A、院感科;院感科;暴露者 B、暴露者;暴露者;院感科 C、暴露者;院感科;暴露者 D、院感科;暴露者;院感科

9、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的患者,在未诊断之前采用的普遍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其主要内容有:()

A、洗手与手消毒 B、手套、帽子、口罩及防护眼镜、穿长工作服

C、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立即放入有标签的利器盒内,用过的针头不需要再套针帽。D、以上均是

10、针对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能够播散病原体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于这些病原体需要有除标准以外的预防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

A、计划免疫 B、空气传播预防,采用紫外线、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喷雾等空气消毒: C、飞沫传播预防、接触预防、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D、以上均是

11、传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措施为()

A.消毒、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B.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C.消毒或灭菌 D.消毒、彻底清洗干净

12.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的灭菌方法是()

A.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压力蒸汽 C.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D.福尔马林熏24小时

13、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

A.外源性医院感染 B.内源性医院感染 C.外源性医院感染和内源性医院感染 D.交叉感染

14、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注射乙肝疫苗的最高时限为()A.12小时内 B.24小时内 C.48小时内 D.7日内

15、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

A 报告科室负责人 B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C主管部门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D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包括()

A、口罩 B、帽子 C、防护衣 D、眼罩 E、手套

3、下面带有锐器伤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有:()

A、自毁式注射器 B、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 C、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 D、普通注射器

4、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的是()A、使劲挤压伤口,尽量多挤出血液

B、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有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0.5%的碘伏进行消毒 D、粘膜暴露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5、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

A、报告科室负责人 B、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C、主管部门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D、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6、体液包括:()

A、胸腔液 B、羊水 C、心包液 D、阴道分泌物 E、脑脊液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锐器伤是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2、锐器盒盛满整个锐器盒的三分之二时,应及时处理。()

3、当医务人员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当立即向近心端局部挤压伤口,以减少伤口污染。()

4、锐器伤的预防: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5、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属于损伤性废物。()

6、伴有锐器的操作中,光线要充足。()

7、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无针输液系统的使用可明显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8、传递锐器时,锐器尖端朝向接锐器者,柄端朝向传递者。或使用传递容器。()

9、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

10、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则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如止血钳。()

四、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0分)

1.艾滋病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必须戴______。

3、传递锐器时,锐器尖端朝向_________,柄端朝向_________,或使用传递容器。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的锐器械盒。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_______ 或者_______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_______冲洗干净。

6、我国输血后的肝炎最常见的是_______。

7、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________或被病人的________、________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________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锐器伤及职业暴露试题答案

科室: 姓 名: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我院HIV抗体追踪监测方案:(以医生开出的检验单为准)(A)

A、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6个月进行 B、于暴露后的0、4、8、12周及12个月进行 C、于暴露后的0、8、12、24周及12个月进行 D、于暴露后的0、4、6、8周及3个月进行

2、职业暴露后,我院梅毒抗体追踪监测方案:(A)

A、于暴露后的0、2、8周进行 B、于暴露后的4、8、24周进行 C、于暴露后的8、16、32周进行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进行

3、职业暴露后,我院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A)

A、于暴露后的0、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4、8、12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4、6、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丙肝抗体及肝功能

4、职业暴露后,我院乙肝抗体追踪监测方案:(A)

A、于暴露后的0、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B、于暴露后的1、3、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C、于暴露后的2、4、8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D、于暴露后的3、6、12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及肝功能

5、暴露情况可按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其中重度是指:(B)A、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B、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C、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D、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6、预防性用药的原则:(D)

A、最好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开始 B、最迟不得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24小时服药 C、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该实施预防性用药 D、以上原则均适用

7、预防性用药方案中基本用药程序一般指“用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B)天” A、14 B、28 C、35 D、42

8、职业暴露的实验室结果,需由检验人员先告知(A)进行登记,再由()告知()A、院感科;院感科;暴露者 B、暴露者;暴露者;院感科 C、暴露者;院感科;暴露者 D、院感科;暴露者;院感科

9、标准预防,是针对所有的患者,在未诊断之前采用的普遍预防措施,以降低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病原体传播的危险性。其主要内容有:(D)

A、洗手与手消毒 B、手套、帽子、口罩及防护眼镜、穿长工作服

C、用过的针头、刀片或其他尖锐器械应立即放入有标签的利器盒内,用过的针头不需要再套针帽。D、以上均是

10、针对预防,是针对已明确诊断的、能够播散病原体的患者,医务人员对于这些病原体需要有除标准以外的预防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D)

A、计划免疫 B、空气传播预防,采用紫外线、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喷雾等空气消毒: C、飞沫传播预防、接触预防、皮肤黏膜暴露后的药物预防 D、以上均是

11、传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的消毒处理措施为(A)

A.消毒、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B.彻底清洗干净、消毒或灭菌 C.消毒或灭菌 D.消毒、彻底清洗干净

12.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的灭菌方法是(B)

A.戊二醛浸泡10小时 B.压力蒸汽 C.过氧乙酸浸泡30分钟 D.福尔马林熏24小时

13、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C)

A.外源性医院感染 B.内源性医院感染 C.外源性医院感染和内源性医院感染 D.交叉感染

14、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注射乙肝疫苗的最高时限为(D)A.12小时内 B.24小时内 C.48小时内 D.7日内

15、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防控理念是什么?(B)A 一般预防 B 标准预防 C 接触隔离 D 以上都对

二、多选题(每题5分,共30分)

1、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ABCD)

A 报告科室负责人 B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C 主管部门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D 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2、个人防护用品包括(ABCDE)

A、口罩 B、帽子 C、防护衣 D、眼罩 E、手套

3、下面带有锐器伤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有:(ABC)

A、自毁式注射器 B、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 C、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 D、普通注射器

4、职业暴露后处理正确的是(BCD)A、使劲挤压伤口,尽量多挤出血液

B、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C、有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0.5%的碘伏进行消毒 D、粘膜暴露可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粘膜,直至冲洗干净。

5、职业暴露后报告处理程序(ABCD)

A、报告科室负责人 B、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C、主管部门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 D、24小时内采取预防措施

6、体液包括:(ABCDE)

A、胸腔液 B、羊水 C、心包液 D、阴道分泌物 E、脑脊液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锐器伤是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2、锐器盒盛满整个锐器盒的三分之二时,应及时处理。(√)

3、当医务人员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当立即向近心端局部挤压伤口,以减少伤口污染。(×)

4、锐器伤的预防: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5、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属于损伤性废物。(√)

6、伴有锐器的操作中,光线要充足。(√)

7、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无针输液系统的使用可明显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8、传递锐器时,锐器尖端朝向接锐器者,柄端朝向传递者。或使用传递容器。(×)

9、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

10、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则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如止血钳。(√)

四、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0分)

1.艾滋病传播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血液传播 垂直传播 性传播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必须戴_____。(双层手套)

3、传递锐器时,锐器尖端朝向_____,柄端朝向_____,或使用传递容器。(接锐器操作者 传递者)

4、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___________________的锐器械盒。(耐刺、防渗漏)

5、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_____ 或者_____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_____冲洗干净。(75%乙醇)(0.5% 碘伏)(生理盐水)

6、我国输血后的肝炎最常见的是_____。(丙肝)

上一篇:丰富的五一假期生活作文下一篇:啄木鸟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