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精选14篇)
1.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一
新形势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 要: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较差,提高成绩难度很大,要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现状,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需要扩大阅读范围,传授阅读方法,拟定阅读计划,立足课堂教学,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挖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冷静静地思考,认认真真地对待,绝不能固步自封。笔者就我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现状,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和老师的困惑
1.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2.教师的困惑
(1)没有恰当的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流于形式;(2)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在阅读训练中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导致无明显训练效果;(3)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失去阅读教学的最佳时机――课堂;(4)阅读教学缺乏计划性,毫无体系;(5)教师自身阅读量小,或者根本不读,整体感悟能力不高。
二、新形势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1.扩大阅读范围
语文老师第一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只有大量的阅读书籍,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并学会在文章中收取有效信息。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大力提倡学生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
2.传授阅读方法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①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②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③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②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③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⑤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3.拟定阅读计划
推进教学工作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甚至根本不制定阅读教学计划,就会导致阅读教学的盲目性。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转变观念,制定教学计划时就把阅读教学细化、系统化。在接手一批新生时,老师应该为学生拟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不同年级应该达到不同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同一年级,不同阶段也要达到相应的阅读水平。教师每一学年,每一学期甚至每个阶段都要拟定详细的阅读教学计划,使阅读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4.立足课堂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是学生阅读的向导,是文本与学生的中介,而不是阅读的主体,课堂是师生共同研讨的阵地,师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情感,只有富有个性化地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创造性地阅读。
三、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想迅速走出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语文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文化底蕴、文学修养,把自己修炼成一个书香味浓郁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从你身上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让我们一起从初中的阅读教学实际出发,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去努力挖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亮点,探求新教法。
2.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二
一、朗读教学被忽视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 部分教师不愿意频繁地使用朗读教学, 是由于朗读一篇书面文字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那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语文教学效率, 认为与其让朗读教学浪费教学的时间, 不如用这个时间开展更有效的语文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觉得用眼睛能迅速阅读完一篇文章, 且学习的过程很轻松。可是朗读一篇文章却要花费很多时间, 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作用, 部分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变得非常边缘化。
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到, 朗读学习是一种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办法。学生用眼睛阅读课文时, 有时会忽略掉一些陌生的字、词、句, 朗读的教学方式能提醒学生没有掌握的字词句;朗读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学生用眼睛走马观花地阅读完一篇文章时, 有可能没有认真思索文章的涵义, 然而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边读边思考, 会注意到文章想要传达的思想。朗读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关注到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感情。以《端午日》一文为例, 教师要让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感觉到文章中传达出来的幸福和喜悦之情, 让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感觉到文章中描述的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和捉鸭子的快乐。初中语文教师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朗读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才会愿意克服不愿意阅读的心理障碍, 以后学生就会愿意积极地开口朗读文章。
二、朗读品质很低下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学时, 发现学生的朗读质量极差, 很多学生用完成朗读任务的态度匆匆朗读完文章。这些学生朗读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就含含糊糊地跳过去;朗读的时候既不改变朗读的速度, 也不在朗读文章时投入感情;有些学生有口无心地把文章念完, 还“美其名曰”他们已经完成了朗读任务, 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有留意自己刚才在朗读什么。学生的朗读质量低下使教师的朗读教学根本不起作用。
要让学生的朗读水平提高, 教师就要从朗读兴趣、朗读技巧、朗读反馈三个方面着手, 让学生愿意自主吸收朗读艺术的要点, 自主提高朗读文章的水平。要达到以上的目的, 教师可以从“导→引→练”这三个环节抓起。所谓的导, 是指如果学生对要朗读的文章内容没有认识, 他们就不会有兴趣自主地朗读文章, 所以教师要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朗读的对象。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济南的冬天》一文以前, 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多媒体片段。多媒体片段播放济南的冬天山青、水秀、雪白的场景, 学生内心就会对课文描述的内容有神往的感觉, 他们的朗读兴趣被提高。引, 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注意到朗读艺术的美感。依然以《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朗读为例, 教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为学生的朗读配上优美的音乐, 使学生意识到朗读练习不仅可以单独展开, 还可以配合音乐、多媒体等声光效果一起展开。学生如果能理解到朗读就是为了用朗读的方法展现出艺术的美感时, 他们就有可能会主动地追求朗读的艺术。学生了解到朗读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 愿意自己追寻朗读的美感, 他们就会注意到朗读过程中自己需要掌握的关键技巧。练, 是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常朗读, 通过练习提高朗读水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阅读的内容用移动设备录下来, 然后听自己朗读的效果, 同时对比同一篇文章专业播音员朗读的效果, 教师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朗读技巧的不足, 学生才会去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文章的美感。
三、朗读范围很狭窄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学时, 不注重筛选朗读的内容。他们让学生朗读的对象通常是初中课本中要学习的内容或者传统的古文诗词等。这让学生觉得因为教师布置的朗读内容自己已经非常熟悉, 所以自己没有兴趣把熟悉的文章反复朗读。学生感觉到朗读范围的重复性, 以后他们就不会愿意自主地完成朗读训练习。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的文章朗读录音。一些学生非常喜欢的轻小说现在全都有了电子朗读的版本。教师要让学生提高朗读的兴趣,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去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展开, 他们就会愿意因为兴趣朗读文章。比如很多学生都喜欢网络小说《鬼吹灯》和《茅山后裔》, 这两部书都出现了数个版本的朗读电子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听这两部小说的电子书, 了解专业的播音员是用怎样的朗读技巧读出了原小说的趣味性, 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朗读自己喜欢的书。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朗读教学,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对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其整体的文学素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很多教学内容也是通过阅读的形式展开的。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语文阅读教学边缘化
无论在整个社会环境还是在学校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有边缘化的倾向。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普遍追求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长期以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阅读环境的浮躁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没有对阅读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在这一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教学质量也就无法得到提升。
2.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不高
事实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自身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行辅导更无从谈起了。在巨大的升学率压力下,教师将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了提高学生语文成绩上,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和阅读。
3.僵化的教学模式
学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归根结底是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教师正确的引导。许多学生正是因为教师僵化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而丧失了对阅读的兴趣。教师若能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解决对策
1.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素质
高中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思维。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开展者,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是最大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应用个性化阅读教学、对话式阅读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
2.加强方法指导,构建合理的阅读模式
尽管阅读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循。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阅读的技巧和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阅读模式。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了解文章背后的价值和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再通过仔细的阅读,将感性的理解转变为理性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来掌握作者写作的意图,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脉络和结构。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认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教师要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再进行讲解和指导。
3.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
随着先进理念和教学设备的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教学手段的日益丰富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引入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在课堂的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融入教学。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导入语。如在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用其中一些广为人知的句子,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上也要尽量做到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高祖本纪》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真实体会人物的心境。
在阅读训练上也要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后练习形式。教师可以组织演讲、朗诵、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语言,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4.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兴趣是激励学生进行阅读的最活跃因素,也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最关键因素。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不能将阅读当成一项任务,而是要让阅读成为像唱歌、画画、打球那样的爱好。为此,教师不能过于强调阅读教学的应试性,而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转变学生对阅读的观念。
三、结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处在智力发展黄金阶段的高中生而言,阅读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经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曾祥芹.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0(1):11-12.
[2]周庆光.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报,2013(9):65-66.
4.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四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民族中学 邬姣
【摘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影响,若持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授之以渔”学生终生受用的预期效果。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 就内容上, 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爱莲说》是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散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质美。总之,目的性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 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立足文本,借助朗读与“对话”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散文、诗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密州出猎》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4.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5.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五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课外阅读的作用,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原因: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拥有的课外书太少;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目的不够正确。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更新阅读理念,提高教师阅读素质,二是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关键词:课外阅读、现状、对策
一、课外阅读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语文综合素养高的学生,多是因为书读得多的缘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外阅读也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有相当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农村初中学生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发现信息”等课外阅读要求相差甚远。那么,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影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采取哪些对策加强和促进农村初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笔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对全校七到九年级的100名学生采用书面回答的形式,展开了调查。
1、你每天进行以下活动吗? ①阅读课外书 ②看报 ③看电视
2、你每天阅读课外书(看报)大约多少时间?
3、你每天看电视大约花多少时间?
4、你每天花在完成课外作业上的时间大约有多少?
现将学生回答的有关数据统计如下:
针对问题 1,看电视的占了80%,读课外书的占10%,看报的只占2%。
针对问题2、3,其平均时间分别为25分钟和1.10小时(其中有好几位学生的回答是每天几乎不看课外书和报纸)。针对问题4,其平均时间是1.30小时(其中九年级学生占用的时间明显高于七八年级,已经超过2个小时)。
从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普遍现象:一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普遍不够;二是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低下;三是学生阅读面普遍狭窄。
三、现象形成的原因
深究以上现象形成的原因,依笔者拙见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长期的应试教育在家长心中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他们对于“课外阅读”这一概念表示不解,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书本上的知识都未吃透,还谈这些“不务正业”之事,实属“多余”。据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有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书,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的占46.78%,放任不管的占8.9%。99%的家长在空暇时间不阅读书籍,更谈不上去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了。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学校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有的农村初中学校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而且部分老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很少鼓励学生去看一些有益的书籍,甚至连早自修看课外书都是违反纪律,导致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无用武之地。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
在调查的100人中,平时阅读内容是科普类的有10人,占10%,故事类30人,占30%,历史类的有5人,占5%,作文选的有60人,占60%。其他的5人,占5%,数据表明,在农村的初中学生思想里,形成了优秀作文等同于课外书籍的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拥有的课外书太少。
据调查,100个学生家庭中有藏书的只有3人,占3%,而学生个人拥有课外书5本以上的有30人,占30%,拥有10本以上的只有20人,占20%。而且学生拥有的课外书,极大部分都是作文选。由此不难看出,“家庭藏书量甚微”,“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也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少的原因之一。
(四)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从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阅读书籍都是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笔记,在20%有做笔记的学生当中,也是无非几个好词好句。
(五)目的不够正确。
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有70%的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赢得老师的表扬,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是为了增长知识。
四、加强农村初中课外阅读的对策
针对农村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入手:
(一)更新阅读理念,提高教师阅读素质
为了更有效地加强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广阔而自由的天地,语文教师必须进行理念上的转变。
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育”的理念,要提高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要以实际行动,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要研究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逐渐形成学生重视课外阅读、喜欢课外阅读的良好风气。
要坚持“以生为本”课外阅读理念。在推荐和引导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能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和把握他们阅读的动向,找到既是学生喜爱又有阅读价值的读物,真正达到让学生想读书,能读书,读有价值书的理想境界。
要提倡“享受阅读”的阅读理念。艺术地处理提出阅读要求和不强求达到的关系。一定要高度重视引导和保护学生阅读热情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阅读,让他们能在轻松自如的课外阅读的海洋中遨游着、快乐着、成长着。
要有“课堂-家庭-学校”形成合力的阅读教学管理理念。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以保证学生适宜的课外阅读时间。要争取学校领导加大对图书的投入,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与管理,不断丰富书籍刊物,使学生做“有米之炊”。
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阅读。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是一种集体行为中的个体无意识行为,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才容易形成一个喜欢阅读的班级,而一个充满阅读氛围的班集体,才可能有把阅读作为生命一部分的学生;才有可能师生共享阅读的喜悦和感动,才能在阅读中共同成长。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1)榜样激励。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的,在他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酱油吃。古今往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2)好书引读。
由于初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
(3)收获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今来。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2、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家长要配合。
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③类型要多样。古诗、儿歌、童话、寓言、小说、历史故事、科普知识等都应涉及,阅读面要广。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学校要完善。
教育事业应受到全社会的支持,学校应多方集资逐步完善教学设施。每个农村中学应着力建起图书馆或图书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图书馆意识,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检查工具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加强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在现实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是由于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要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要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 80 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6.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六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这一语文教学的基石呢?
(一)重视自主体验: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站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暴露得最明显的弱点还是讲风太盛,课堂上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太少。据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调查,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自己读书的时间,达10分钟的占11.9%,有5分钟的占35.9%,仅有2分钟的占29.71%;每周读书仅5分钟的占22.49%。课堂读书少于5分钟的学生比率,初一占84.99%,初三占90.82,读书呈递减趋势。调查结果代表了目前课堂的普遍情况,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表现越严重。
无疑,以教师传输知识为中心的课堂里,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感知、细致品味、用心理解、深入思考、大胆质疑的机会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养成听老师讲解、等标准答案的习惯,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如此教学,要实现其语文能力的真正提高,是很困难的。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文本的本身不经过阅读,对某一对象而言,就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所谓生命,只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未完成的开放结构,其存在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客体的意图语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暗示,这些暗示尤如空白,有待读者在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充。文本意义的实现是读者的释义具体化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其成为“作品”的价值也只有经由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来换回直觉经验。由于不同主体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在同一教师指导下,阅读同一材料,不同主体阅读解文的心理活动也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
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些特点,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师生间是我说你听,我写你记的关系,是师讲授徒接受的绝对服从的关系。因此教学活动关注的是课文本身,教师习惯于自己去理解、去深入,然后将写作背景、作品主题、作者经历、写作特点,将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意见一股脑儿交给学生,这是典型的“传输”和“接受”的过程,这种做法无疑是忽视了阅读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使阅读者不能和作品这个客体达成必要的联系,而是由教师这一“中介”全面包办代替,这从根本上违背了阅读的本来意义。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充其量只是“书袋子”、“饱鸭子”,往往缺乏应有的灵性。
无疑,教师的一切引导、启发、讲解、点拨,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缺少主体学习中的自主体验,一切灌输对于真正提高其能力都是收效甚微的。
“自主体验原则”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给他们提供自我创造的空间和可能性,教师绝不先将自己的结论交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想象的自由,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大阅读教学设计中,有许多自觉的“放弃”,有意的“无为”。它力图改变教师越俎代庖的状况,改变过于周到繁复的指导与规范,改变授于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性体验的状况,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的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
(二)改革课堂模式:
大阅读语文教学力图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减时增效出发,改革高耗付出低效收益的状况,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把课堂时间“最大化”地优化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一,改变语文课堂繁复耗时的肢解式讲析。语文课堂的弊端之一是讲风太盛,细剖细磨。遗憾的是,颇有魅力的作品,一经详尽分解,顿失滋味了。肢解性讲析课文,打破了文章的整体美感。学生心目中,有零碎的字词,有割离的句子,有机械的段意,也有刻意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却没有作品本身,没有对作品中理趣与语言有机结合而生成的美的切实感觉,所有摄入的语言符号,不是经过自己的感知印象、整体品悟而生成对作品的高层次理解,而是停留在语言段落本身。大阅读教学,决不抛开学生的第一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收获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
课堂里,篇篇细讲,无法克服语文课本身存在的知识能力点的重复性,难于避免因重复而导致的时间、精力的无意义耗损,也容易在过于重复的分析中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大阅读语文教学设计尝试“专题阅读”形式的教学。它要求执教者对大纲精神、全套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体系了然于心,在此前提下,准确地确立每册课本的主要学习目标,从而系统地、有序地、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确立目标时,既要遵循大纲宗旨,又要有一定的灵活度,根据必修课本、课外读本、学生基础、能力状况、自身优势等客观因素做出带有个性化的设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专题与单元有时恰好重合,有时是几个单元只设一个专题,或一个单元就设几个专题,据各册学习目标而定。以专题阅读形式进行教学,最明显的优势就是目标更为明确,重点更为突出,教材和读本的使用更为灵活有效,也能避免知识点重复导致的时间耗损。
确立专题的同时,须得筛选各专题之中用于精读的课文。根据本专题的训练目标,选取那些有档次的、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能力点涵盖较广的、有一定难度、有可挖掘余地、耐咀嚼的文章,来作为专题重点突破的对象,每个专题可确立二到三篇精读文章,其余以各种自读形式处理。通过对重点篇章的精读,确实提升学生品读的层次。
专题阅读教学中的精讲篇目的处理,一方面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一方面要注意各有侧重,并且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吟诵法、点批法、讨论式、对话式、串讲式等等,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灵活选定。如《我与地坛》,可采用反复品读批注式――让学生听朗读录音,整体把握,再自读、体会、勾画、批注,把自己阅读时觉得颇有意味的句子、语段标划下来,作评点,写感悟,然后全班交流,以赏析的形式深入课文,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和提升性指导。而《<宽容>序言》则侧重于指导学生寻找深入课文的切入点,根据文章特点,以把握文中形象为重点,据叙写内容分析“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的形象特质和构设形象的意义,从而学会评赏较为厚重难懂的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是探究性阅读的典型范例。因为课文本身较为隐晦,文章的主旨及作者强烈而深沉的情感都深藏不露,要把握其思想内涵确为不易之事。这样的课文,就以质疑解疑式处理为佳。教学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质疑,(对于学生而言,因为文章的隐晦和时代距离,文中疑点较多,如“为什么要平淡地叙写几个人并不是很生动精彩的事件?”“作者与五烈士是什么关系?五人之中有的甚至与他未曾谋面,为什么给他们写记念文章?”“回忆结束时引用彼德斐的《自由》是不是闲笔?”“文中许多矛盾之笔,用意何在?”等等)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顺着疑窦摸出主旨。课文学习之后,学生不仅领悟了文旨,也得到了一种探究文旨的思路:第一,领会颇具匠心的遣词;第二,注意深含意味的语句和标点的挖掘;第三,注意饱含作者情绪的语段的品;第四,注意文中所写材料与作者的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
需要重视的是,大阅读教学精讲的“示范性”,有别于过去精讲的“灌输性”。它注重把阅读、体会、思考、质疑、解疑的全过程都展示出来,为学生的自读“做样子”。它重视的是思路、2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过程的展示,而非结果、定论的传输,它并不停留于把教参的结论传给学生,而是以带领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思考的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层次,为泛读浏览、自读训练打下基础。
其二,改变乏味耗时的翻译式文言教学。新教材中文言课文比重加大,所选文章均为文化内涵丰富,体现悠久传统和文化积淀的篇章,意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传统的文言教学,基本上是翻译式串讲,重在字词的落实,句子的翻译,文言现象的学习积累。从语言出发学习古文,符合学生实际,是无可非议的,但过于侧重字词句以及文言现象的落实,甚至把语言问题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显然有背于现代语文学习的宗旨,说到底,仍然是一种为考试而学文的功利目的所致。这样的教学有三个明显的弊病:第一,学生能回答字词问题了,也能一句句翻译了,可是,对整个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全然不觉,或觉之甚浅,课文只是一种文字知识的载体,其文化的文学的魅力被另置旁侧了。第二,这样的文言教学,使课堂活力大减,教师掉到字词句的抠译之中,学生陷入字词句的抄录背记之中,文章的美处妙处精髓之处,无从领会,最后导致提起文言怕文言,背起文言恨文言的局面,极大地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倦情绪。第三,字词句落实的文言课,看起来上得实在,实际上是真正的少慢差费,时间浪费较为严重。这样,文言课文陡增的新教材,必然只能成为师生“应付”的负担,一学期下来,师生都疲惫不堪,叫苦不迭,结果却收效寥寥。
有些篇章,其语言之美诸如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形象而富表现力,其思想之美诸如深刻、睿智、灵动、富哲思理趣之妙,是用翻译教学无法尽极其美的,甚至可以说,蹩脚的翻译反而要把原来的美给破坏了。大阅读语文教学倡导“学习古文,贵在会意”的精神,把字词句的处理作为一种手段,它服从于、服务于文意的理解。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篇章,不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而是注重诵读感悟。每正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给学生听朗读录音带,然后借助注释对文章作初步的理解,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体验,教师可适当提示点拨,在学生对文章有足够的感知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重篇章美感的赏悟,重文化因素的积累,重思想内涵的挖掘。这样,学生更能在饶有趣味的学习中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在文学的殿堂与思想的美餐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三)体现创新思想:
1、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的认知研习,一个是透过语言本身探求文本的“话语意义”,实现自我“认识”的建构。“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巧,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⑿或者可以说,真正的阅读是“获取原料,生产思想、完成构建”的过程。因此,阅读尝试,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的积累活动,不只是“汲取”,更为重要的在于思考、创造,在于“生产”和“输出”思想。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教学不能只是停留于、满足于分段划层、落实“知识点”这些简单的物质层面上,而应注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动创造地位。虽然体验过程中因学生自身构建能力的薄弱,最初不能排除各种干扰,多见表象,难于深入本质,甚至产生错觉,但并不应因此而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自主感悟。作品的意义不是绝对的、唯一的,读者的释读绝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能动地创造。因此,大阅读语文教学重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重视还给学生以“发现”、“探究”的过程,重视对阅读个性的尊重,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重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来思考,来判断,来生发,完成由“不知”到“知之”再到生产独特的思想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把学习语文当做一个思想、智慧的训练过程,是激励学生勇于形成并表达创见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课题实践阶段,我们组织的《<宽容>序言》课本剧的编演,就是以活动形式培养语文能力、创新能力的典型例子。
一方面,课文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创新人格的好素材,剧本的重心是漫游者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编演的全过程,是培养全方位能力、激发创造性的良好契机。编剧每班二十余人,大多数 3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学生都参与出谋划策。他们发挥想象,构思剧情,斟酌对白,从一开始对剧本的全然不知,到最终深入领会文意,创造性地编出剧本,成功地演出,得到了真正的锻炼。排演过程中,学生有总策划,有导演,有服装、音乐、背景(用幻灯片形式)图片、道具等策划,各负其责,又互相协作,整个过程展示了他们的出色的智慧和才华。
2、在未来社会中,获取、选择、加工信息也将成为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信息素养将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利用现代化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时代所需的学习方式。由此,积极接受新型学习方式,是大阅读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在大量收集、查阅重要信息的过程中培养略读快读能力,培养对信息的搜集、判断、筛选、积累、加工、整理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它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它改变了师生间一直以来的“传递”与“接收”的关系,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由原来的单一接受途径变为多渠道吸收借鉴,让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深入研习。
课题实践阶段开展了部分学生参与的网络研究性学习,本着“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进行了“问题少年情况分析与对策”、“网络文学对中学生的影响”、“细菌在我们周围”、“曲靖地区水资源的保护与建议”等课题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确立、方案设计、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网络研讨、分析研究,到整理材料、撰写报告,体现了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发现、质疑、探究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使语文和现实生活接壤,能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在实践、调查、采访等活动中,引发对现实的思考,扩展了语文的外延,体现了“大语文”精神。
在大阅读语文教学中,鼓励、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教师可根据每册课本的特点和总体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培养语文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研究主题,如结合语文读本第二册中《赤壁之战》的内容,进行研究性比较阅读,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史书(《三国志》等)、小说(《三国演义》等)、其他文献(《赤壁咏怀》等)对大战的记录和描写文章,比较异同,分析理解,加深对作品形式、内容、特色的认识。再如《阿Q正传》的学习,可以以搜寻大量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章,加上自己的认识,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认识和多元化解读。
总之,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与实践,促进了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有力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
(四)落实阅读积累:
阅读量的积累,是高中学生语文能力质的飞跃的重要前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达到一定高度后,会遇到难于突破的“瓶颈”,而出现平面滞留状态。
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教学中明显地感觉到一点,许多学生刚上高一时成绩并不差,一段时期后发现其并无长进,甚至会有退步现象。这里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所汲取的语文养分单薄了。处于中学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成长需求量大,忽视阅读积累,仅是课堂上那点例子研磨,就显得容量小,范围窄,不足于促其能力的质的飞跃。要有效地预防和遏制“高原现象”,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大语文”储备量。
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 4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不满足于教师的一杯水,而是尝试到大江大河里遨游,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
大阅读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模式的结果是有力地保证了课外阅读的实现,语文教学就有时间和精力来突破另一重大课题了――向课外扩展: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进行阅读积累,形成课内课外两个支架并行的状况,有力地支撑语文教学,各不偏废,齐头并行。
在课题实践中,新学期的第一课,我就让学生参观图书城,让他们感受书籍的丰富,知识的无限,明白自己不去阅读,不会阅读,对于学习、对于成长、对于人生,将是一个怎样的缺憾。第一个专题是“筑建精品屋”,让每个学生把假期精心挑选并阅读的一本好书拿来介绍推荐给同学,并在书的扉页写上“小主人寄语”,入库到班级精品书柜里,利用课外时间借阅。整整一个周的时间,师生都沉浸在一种高昂的情绪之中,评介者的大胆表现,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也让老师大为欣慰。如果是传统的教学,一周最多讲两篇课文,甚至只是一篇长课文,与此相较,学生获取的信息,得到的激励、启发和锻炼,远不能及。为了丰富精品屋,老师对校图书馆的藏书作了调查分析,开出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目录,以便学生借阅。每周,专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阅读各种报刊杂志,十几种报纸,几十种杂志,使学生丰富了视听,语文学习热情高涨。
结合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选择读物,如何快速浏览,如何摘读跳读,如何精略结合,如何作读书笔记等等,适时做些技巧方法上的点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得到了落实。
大阅读教学强调阅读内容的开放性,阅读的题材体裁均无强求和限制,有意引导学生向课外延展,力求广泛而丰富。它也强调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除书本阅读外,辅之于声像阅读、网络阅读,使课外阅读生动活泼。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果是让学生怕语文、怕阅读,那是语文最大的悲哀。如果我们的课堂让学生觉得必不可少,并由此热爱书籍,勤于阅读,乐于与书为伴,善于汲取源头活水,那么,就可以说是语文最大的成功了!。
7.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七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明显的弱化现象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朗读教学出现了明显的弱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单一。先识记字词句段,再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这种方式虽然将朗读中的文章各个部分进行分解,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练习,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都认为该教学策略对提高语文成绩没有实际性的影响。因此,对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不够重视。
其次,学生的朗读品质较差。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拘束,也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积极地向大家展示,但是其朗读基础较差,朗读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又没有及时地向学生进行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必会受到打击。
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节课的课堂时间为短短的45分钟,且有效课时往往只有25分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不会进行范读,留出的朗读时间也比较短,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浪费了课堂的教学时间。
最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应用朗读教学策略,但是在其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对本次朗读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朗读结束后也不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
二、提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标下,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感受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从而能够加强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深入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朗读教学材料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适合应用朗读教学的方法,例如科学类课文。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前,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对教材中的课文根据其体裁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朱自清的《匆匆》《背影》等选文,本身是比较短小的,且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在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初中生通过学习生字、生词、写作技巧等,虽然能够理解其教材的内容,但是对其情感的体验不够深入。要求教师在应用朗读教学策略时能够对学生提出一些朗读规范化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用自然的语调与语气流利、清楚地朗读出来。教师要在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对文章中的重点字句、段落进行进一步的揣摩,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精心设计语文朗读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朗读教学看成一种教学策略,也要将其看作是一种课型与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应用多样的朗读方式,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学方法更加丰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朗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朗读教学策略,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其教学的中心与要素。教师要设计清晰地教学思路,并能够合理地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范读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示范如何朗读,并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率先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向教师学习优秀的朗读技巧。并且,教师要通过分析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使之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在一些关键词处加重语气,或者是对其进行灵活的处理。
(三)践行个性化教学,留出自由的朗读空间
学生在初中阶段,其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认识,故而学生之间的兴趣、爱好等因素都有不同,这也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朗读教学法,必须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朗读教学不同于齐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练习。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就要充分对学生的个性进行了解,从而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个性化教学。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因此其朗读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要耐心的听学生朗读。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而后,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积极地采用朗读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朗读教学策略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造成积极的影响,使其培养起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艳.书声琅琅,激情飞扬——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边缘化及应对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5(17).
[2]童志斌,尹菲.中学语文朗读指导教学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5(11).
[3]周宏,浅谈课文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2(12).
8.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八
新课程改革已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性质、模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规定。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又受到当前教学环境和教育制度的制约,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性质,也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并最终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总体来讲,其中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两方面。
1形同虚设的“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理论”由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提出,他认为在传统意义的教学里,学生是“存储装置”,教师的角色是“灌水者”,教师和学生教学互动的模式是一种“存储—灌输—存储”的过程。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先进行自身的存储,然后让学生记忆、接受,并完成重复性的存储。总的来看,“对话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却把原本内涵十分丰富的“对话教学”变成机械意义的“问答式教学”。这种教学严重背离了“对话理论”的内涵,使得阅读教学最终没能摆脱“灌输—存储”的禁锢。
具体来说,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机械地迎合老师提问,没有自己动脑思考。并且,学生们的回答看上去已经是在和文本、教师对话,也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但是这种教学已经严重偏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教育的引导作用更是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理解课文的真正的内涵了。最后,这种“对话”的整个过程都是缺少真实的情感体验的,文本一直游离于学生的思考范围之外。
从理论参照与具体案例都可以看出,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病就是对“对话理论”的歪曲乱用。
2教学过程中文本阅读的缺失
广义的文本指的是所有的有待于解释的事物。狭义的文本指的是所有被书本记录的东西。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文本是在狭义解读中被使用的,这就是我们的课文。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文本的阅读缺失同样是个重要的问题。原因也在于两方面。
第一,歪曲或者浅薄分析文本的内涵。
创新教学和自主教学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完全脱离文本内涵,随意去挖掘和理解文本,而是告诉我们要在文本内涵还原、作者写作初衷得到尊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创新。例如,王富仁先生说:“语文教学应该尊重作者的主体性,阅读者必须接受文本设定的空间,避免自己天马行空的发挥和脱离于作者的理解进行的不找边际的艺术挑衅和思想批判。”
第二,过度依赖于多媒体的运用。
现代教学中媒体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但仅仅依赖于多媒体的运用是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媒体教学设备是我们教学活动中运用的一种辅助设备,它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大容量、及时性等。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活动,各科的教学也被其带进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技术在帮助我们的同时,也使得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大打折扣。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进行辅助教学时,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很多应有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理解。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也就变成了过眼云烟。所以说,我们必须认识到钢笔与课本是永远不能被鼠标键盘代替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教学模式、文本阅读问题,必须采取如下两大改进策略。
1重建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是“以生为本”,其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与功能都有了全新的界定,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了重视,语文教学的落脚点与归宿都十分明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要想实现转变,关键的还是重新建立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
第一,转变评价功能。
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重新建立要求订立的评价指标是能力型的,评价的功能也要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施行)》指出了评价体系的自身改革目标,要求改变原先过分强调选拔、甄别功能的状况,转为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这就对评价的本身做出了界定,原本对结果的认定被弱化,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得到了强化。这样的能力型的评价不但可以减轻教师、学生在应试上的负担,还能够提高师生在整个教学中的积极性。
第二,转变评价重心。
过去的评价体系注意力大多都集中在评价所得到的结果上,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关注的唯一焦点就是分数。学生的考试分数不仅关系到他自己的升学,而且关系到他所获得的教育资源的优劣。当然,分数也会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比如教师考评。所以,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之下,我们应该尽量去弱化我们自身以及评价体系对于结果的关注,尤其是对分数的关注,师生对分数的依赖都必须减少。只有将师生从关注分数的阴影中解脱出来,他们才会把自身的精力聚焦到教学过程中去。
2在实践中发挥“对话”实效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了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那么,怎么样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三者对话,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性课题。要使“对话”走出“问答”误区,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践之中进行改进。反观当前我们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改进。
第一,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
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始时,学生虽然是一张张白纸,但并不是说学生是任由老师摆弄的机器,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引导学生尝试去理解文本的意义,然后去挖掘、去反思作者给我们的各种信息。因此,教师、学生和文本这三者之间应处在民主、平等的状态之下,这既要求教师走出驾驭者的误区,又要求教师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老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文本和学生之间建立沟通的平台。
第二,全方位、多维度解读文本。
文本虽然看起来只是在简单地进行文字堆砌,但实际上是在给读者展现另一个主体,即作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另外,文本包含的内容也不单单有语言文字,还有很多历史、文化信息。只有教师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深入理解“对话”的实质,然后发挥它的真实功能,阅读教学才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9.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九
张晓,崔建藏,李高成(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石家庄 050031;2.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0;3.河北冀丰棉花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31)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种业发展现状、总结我国种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对现阶段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种业;现状;问题;发展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年种子总用量约为125亿公斤左右,经营量45亿公斤,总销售额在200-300亿元,约占世界销售额的10%-20%,市场经营额位居世界第二(美国46亿美元居第一),而种子市场的潜在价值在500亿元以上,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种子法》的实施和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科研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种子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中国种业发展成为农业领域市场化程度最好的产业之一,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种子市场蓬勃发展,种子企业遍地开花;但种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面对拥有雄厚资金和技术的外资种业的大举进入,如何克服不足,寻求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000年《种子法》实施以来,国内种子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种子企业产权开始呈现多元化格局,出现了一批育繁销一体化企业,外资企业达到近70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日渐突出,涌现出一批种子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子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催生了一批种业股票上市公司,中国种业开始呈现产业化雏型。
1.1 种业主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2000年以前,我国种子经营机构63000多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国有种子公司2700多家,其它各种类型种子公司,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和育种站60000多家。《种子法》的实施,打破了政策的壁垒,丰厚的利润引得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子企业数量迅速增长。据农业部统计,到2006年8月,种子经营企业大致在70000家左右,委托销售公司(门市)20万家以上,其中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80多家,外资企业70多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种子公司8500多家。种业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明显特征,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也有新兴的民营种子公司,还有科研院所开办的种子公司等。种子市场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种子市场平等竞争和快速发展。
1.2 种子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有力的推动了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促进了种业科技创新以及企业自主开发新品种的积极性,申请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材料明显增多,每年通过审定的新品种数量也随之增多,新品种推广速度加快,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据统计,我国育种机构的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全国现有农业科研机构1100多个,专门从事育种科研的专业研究所达450多个;相关单位先后对38万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选育出各类农作物品种6000余个,科研育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在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新品种的选育方面,一些品种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育种方法上,植物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育种方面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3 种子生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种子质量控制得到加强 [3][2][1]123
自“种子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共建成玉米、小麦、水稻等大宗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及南繁基地175个,果菜花卉良种繁育基地及马铃薯,甘薯脱毒良种繁育基地127个,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作物良种繁育能力,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基本得到满足。2009年,全国商品种子生产能力达到80亿公斤,种子加工能力达到90亿公斤,种子包衣应用面积达到5亿亩,种子储藏能力可达43亿公斤,种子质量检验能力年44.7 万份,种子生产、加工、检测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杂交玉米种子抽样合格率由1996年的47.9%提高到2006年的89.8%,杂交水稻种子抽样合格率由1995年的68.1%提高到2006年的97.3%。
1.4 种子经营初具规模,种子市场空前繁荣
几年来,农业部和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加大了对种子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批有实力的种子企业正在形成,农业部评选的50强种子企业的经营份额正在逐渐提高。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级农业部门宣传、指导、命令的推广模式正逐步转变为政府推动、企业推广、市场拉动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企业营销和推广在市场竞争中愈来愈显示重要的地位,依靠高产品种、优秀品牌和优质售后服务赢占终端市场。
随着市场秩序逐步建立,国内种子经营集中度也在不断提升。1996 年以前,全国很少有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但到2000 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已有18个公司,在 1亿元以上的有7个公司;2002年年销额在5000 万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37个,1亿元以上的公司发展到14个,2亿元以上的公司有4个。到2005年,全国种子企业规模变大,50强企业资产共有 43 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资产的26%,总经营额53亿元,占全国种子企业总经营额的20%。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有9家,经营额超过亿元的有14家,种子经营逐渐趋向于规模化。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分散,聚集程度不高
作为世界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中国种子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产业相对分散,聚集进程停滞,绝大多数国内种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科研投入不足,以产销为主,经营产品同质性强,相互模仿程度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以玉米、水稻为例,全国29%的销销售集中在7-8家企业,而超过70%的销售则归属于营销链上的“游击队”。
全国没有一家企业净资产超过10个亿,销售额超过5个亿,我国现有8700多家拥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足100家,真正实现产业化运作的不足80家,多数种子企业没有品种权。和国际比较,2006年国内前10强的销售总额48亿元,相当于全球10强销售额的6%,只相当于孟山都销售额的22.0%,份额还是太小。
2.2 企业研发能力弱,核心竞争力缺失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出资、科研单位育种、种子公司经营的影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力量还比较薄弱,种子企业更多是充当销售的“中间商”角色;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加之品种选育需要的时间长、投资多、风险大,企业承受能力有限,导致我国种子企业普遍长期缺乏稳定的科研投入,种子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据统计,我国生产上应用的品种,88%来源于我们的专业科研育种单位,企业研发能力、研发成果明显处于弱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
2.3 创新主体不到位,品种选育科技含量低
我国有近400多家公共科研院所从事农作物种子研发工作,人员达5万多人,可谓机构庞大,人
员众多。但受体制、机制和观念的制约,科研单位还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信息不畅等问题,种子企业之间、种子行业的科研力量之间缺乏分工协作,多呈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状态。
从基础研究看,我们的育种单位对于面向社会的公益性基础研究,如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严重滞后,科研追求“短、平、快”。从应用研究看,投入少和育种资源分散导致技术创新很难形成,科研上缺乏统一布局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育种项目多在低水平重复;项目缺乏明确目标,以完成项目任务为导向,脱离生产实际需要;育、繁、推相互脱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且目前我国的品种选育还是以常规的品种间杂交为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方法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应用与推广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4 作为“产品”,种子的商品化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种子产业长期处于“一流的种子、二流的加工、三流的包装、四流的价格”的状态。国产种子的加工和包装深度普遍不够,多数国有种子公司及多数个体和私营种子公司经销的种子大都只经过低水平的粗加工,通过精选、分级、包衣、包装的种子占的比重很低;个别农村零售市场,没有商标、没有包装、没有标注质量状况、没有使用说明或者标注不规范的种子还有存在,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提高种子质量和净化种子市场,又不利于农户合理地选择购买和使用种子。制约了种子产后附加值的提高,阻碍了种子市场化、产业化的形成,致使种子公司即使有好的品种,也因为环节滞后,导致市场不好打开,价格提不高,效益上不去。对我国种业再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种子行业走向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2010年,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中专门提出了“推动国内种业加快企业并购和产业整合,引导种子企业加快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这既是反映了国际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表明了今后我国种业发展要做强做大民族企业,提高与外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种业集团的竞争,我国种业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所有种业经营者面前的问题。综合种业发展的现状,建议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3.1 完善种业管理体系,规范种子产业发展
完善的管理体系,法制化、规范化的种业市场环境,公平、公正、宽松、有序的竞争机制,是我国种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完善《种子法》及农业部门相关配套规章或地方性种子法规,从法律政策层面上,给予种子企业以宽松和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速扶持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子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形成国内种业集团化优势,逐步提高与国外种子企业的抗衡能力,大力推进我国民族种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同时,深化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坚决地将种子管理与生产、经营脱钩,种子管理、种子协会和种子检测机构相互独立,将运动员和裁判员分开,并使裁判员公正执法,没有后顾之忧;不断提高种子管理部门在品种审定、品种保护、质量检验、转基因检测、信息发布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形成科学、完善、高效的执法管理体系,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3.2 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种子产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和潜力所在,种子企业应当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国外种子公司[4]
非常重视科技创新,不惜投入巨资,比如美国诺华公司平均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3.7亿美元,占其种子销售额的6%;而先锋公司平均年投入科研经费则高达1.8亿美元,占其销售总额的10%。因此,我国种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在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技术方法、新品种培育、转基因种子研发、产业配套技术等方面实现创新,提高品种选育的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向科研、生产、销售一体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参与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3.3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某些方面企业间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对种子企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切实提高我国种业发展的经营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推进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一方面,应根据农业管理、科研和人才建设的实际需要,建立人才分类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企业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一方面,应加大对行业中潜力企业的扶持力度,培养领唱型企业;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还处在发展初期,企业小、散、弱,专业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做强做大企业、提高竞争力。一要加强分类指导。支持种子企业向育繁推一体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引导种子企业向育种公司、制种公司和生产公司等专业化方向发展。二要促进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借助科研单位研发优势实现双赢,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机制,有利于做强做大种子企业,同时提高种子企业的技术水平。
3.4 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我国种子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多数企业正处于成长阶段,综合实力还不强,目前面临国际化竞争形势,决定了必须要加大对种业的扶持力度,实行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对具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种业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信贷、科研立项、基础建设、资源配置和技术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种子企业,使我国种业的竞争力有一个实质性提高,在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现已出台的国家扶持种业发展的法律、政策,虽对我国种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国的种业基础薄弱,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强,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建设,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品种改良与繁育基础设施、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品种区域试验展示中心等公益性、基础性项目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能力,使我国的种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3.5 树立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策略
品牌是一种市场价值,是市场创造力,是扩大市场业务、获取利润的有力工具。一个种子企业,要想有竞争实力,必须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树立自己的品牌,让广大客户接受,得到社会的认可。比较看来,我国种业品牌与国外的杜邦、孟山都、先正达、先锋等跨国种子企业相比差距很大,起步晚、品牌意识不强、打造品牌力度不够,造成品牌效益低下,因此,打造种业自主品牌,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树立品牌、完善营销策略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加强对自己产品的宣传;二是严格把关,保[5]
证企业经营种子的质量,以质取胜,树立品牌;三是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包括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以此来占领市场,赢得客户。
参考文献:
[1]李存才.良种富民,潜力无穷[N].中国财经报,2006-11-22.[2]范石发.中国种业发展与展望[J].种子科技,2010(01):1-4.[3]佟屏亚.中国种业发展形势评述[J].种子科技,2005(01):1-3
[4]柴玮.我国种业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种业,2010年6期,9-11
10.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十
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对课堂情境进行设计,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将阅读中需要解答的问题列出来,并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通过扮演《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大臣、小孩子以及民众等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式的阅读。阅读表演结束后学生回答课前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对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要给予肯定,但是对于偏离主题过多的答案,教师不能严厉的批评学生,要用指导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章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高效的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以此达到最优的教学目的。
二、强度阅读教学法的使用
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需要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增加阅读的数量。首先,可以对阅读材料进行扩展。例如,在《观沧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相关的故事加入到教学中,这样不断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阅读的内容。其次,要进行深入的阅读,深入阅读不仅要求学生要进行多次的阅读,而且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阅读形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设置文章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文章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的问题可以包括:文章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文章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言语表达的能力等。
三、审美阅读教学法的使用
阅读语言的美感不单单是指文章的语言美感,重点是阅读语调、阅读音色和阅读情感方面的美感。不同的文字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调进行阅读。例如,“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在这一句中对“桥,多么美!”进行阅读时,阅读语气的情绪要饱满,表达出对桥的无限赞美和喜爱,在阅读“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这一句时,阅读的语气要放平缓,并需要细腻的情感去表达。使用层次阅读的方法,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阅读画面,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结束语
11.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朗读弱化的现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异常突出,语文早读变成默读,课堂朗读被多媒体的音频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次数不多,严重阻碍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就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明显的弱化现象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朗读教学出现了明显的弱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比较陈旧、单一。先识记字词句段,再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这种方式虽然将朗读中的文章各个部分进行分解,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练习,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都认为该教学策略对提高语文成绩没有实际性的影响。因此,对语文朗读教学策略不够重视。
其次,学生的朗读品质较差。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拘束,也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积极地向大家展示,但是其朗读基础较差,朗读效果不够理想。教师又没有及时地向学生进行指导,长此以往,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必会受到打击。
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每节课的课堂时间为短短的45分钟,且有效课时往往只有25分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不会进行范读,留出的朗读时间也比较短,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还浪费了课堂的教学时间。
最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应用朗读教学策略,但是在其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不会对本次朗读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在朗读结束后也不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点评。
二、提升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新课标下,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深入感受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从而能够加强学生的情感价值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深入解读教材,选择合适的朗读教学材料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课文教学,都适合应用朗读教学的方法,例如科学类课文。教师需要在开展教学前,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对教材中的课文根据其体裁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如朱自清的《匆匆》《背影》等选文,本身是比较短小的,且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在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初中生通过学习生字、生词、写作技巧等,虽然能够理解其教材的内容,但是对其情感的体验不够深入。要求教师在应用朗读教学策略时能够对学生提出一些朗读规范化的要求。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用自然的语调与语气流利、清楚地朗读出来。教师要在学生已经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对文章中的重点字句、段落进行进一步的揣摩,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精心设计语文朗读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朗读教学看成一种教学策略,也要将其看作是一种课型与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应用多样的朗读方式,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的方式,不仅可以使教学方法更加丰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参与朗读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朗读教学策略,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其教学的中心与要素。教师要设计清晰地教学思路,并能够合理地应用多种教学模式,从而能够较好地实现其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范读的方法向学生传授朗读技巧。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前,教师要先向学生示范如何朗读,并让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率先朗读。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向教师学习优秀的朗读技巧。并且,教师要通过分析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使之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在一些关键词处加重语气,或者是对其进行灵活的处理。
(三)践行个性化教学,留出自由的朗读空间
学生在初中阶段,其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并逐渐形成了个性化的认识,故而学生之间的兴趣、爱好等因素都有不同,这也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朗读教学法,必须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朗读教学不同于齐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读和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阅读练习。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就要充分对学生的个性进行了解,从而针对学生的特点展开个性化教学。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因此其朗读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教师要耐心的听学生朗读。在学生朗读完后,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而后,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促进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积极地采用朗读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朗读教学策略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造成积极的影响,使其培养起良好的情感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艳.书声琅琅,激情飞扬——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边缘化及应对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5(17).
[2]童志斌,尹菲.中学语文朗读指导教学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5(11).
[3]周宏.浅谈课文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12(12).
[4]张珺.语文知识教学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
12.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十二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
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就笔者所在县的作文教学来说,有一定数量的学校课程表上连“作文”二字都很难找到,更不用说学校每学期安排作文教学公开课和观摩课了;教师缺乏对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数量的教师的作文教学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思路、教法上,没有新的教学理念,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作文批阅粗放,教师的批改还停留在画圈打叉上,即好句子用圆圈画出,错别字用叉打出,对于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等,则很少给予学生指导。
学生惧怕、厌烦、反感写作文,把作文看成压力和包袱。具体表现在。
1.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生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抄袭《优秀作文选》《作文大全》等书中的文章,有些学生甚至会抄袭同桌或者前后桌同学的作文。
2.作文中的撒谎现象严重。很多学生的作文不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是瞎编乱造。例如,在写表现亲情的作文时,学生们写出的故事往往千篇一律,不是我生病了,母亲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送我去医院,就是我犯了错误,父亲高高举起的巴掌落在了半空……作文中编造故事的现象十分普遍。
3.学生的基础较差,一篇文章中错别字很多,句子不够连贯,对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规范,有时整个文章中只有逗号和句号,而句号只是出现在每段的结尾处,学生很少使用其他的标点符号。
二、改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状况的对策
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改善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状况,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学校领导特别是教务部门应高度重视作文教学,每周要有作文教学课的安排,学校的学期计划也应该安排作文公开课和观摩课等,保证作文教学时间;督促教师制定出作文教学的周计划、学期计划、年计划,甚至三年的长远作文教学计划,并定时检查落实。
2.教师要将作文教学渗透在阅读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学习作者确定主题、安排材料、谋篇布局的方法和表现形式,进而把在阅读教学中领悟到的表达方式迁移应用到写作中,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教师要重视作文教学课,在每一节作文课前都要积极准备材料,写好教案,使学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作文的趣味所在,从而爱上写作文。
3.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这里虽然没有城市的高楼大厦、假山池沼,也没有城市生活的喧闹,但却有乡村独有的宁静,有青山绿水,成群的牛羊,有牧羊时偷豆的快乐,也有随父母一起劳动时的愉悦与艰辛……如果教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写具有乡村趣味的文章,一定会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4.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不仅要做到精批细改,还要注重修改过程中的归纳总结,更要重视批改后的讲评。讲评过程应做到:(1)对于学生作文中普遍出现的错别字、病句、标点等进行板书,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只有狠抓书写规范,才能夯实作文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2)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对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当面批改,及时进行表扬与批评;(3)对优秀作文进行全班范读,以达到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学生自改是作文教学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改与作的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因此,教师的作文课设计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教学环节十分必要。
13.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篇十三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探究性阅读的先进理念,并且运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
探究性阅读这个概念是由“探究性”和“阅读”两个关键词构成的。其核心是阅读,探究性是阅读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阅读是“阅读者从书面语言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个体内化意义的过程,学生阅读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经验,学会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增长智慧并培养能力”①。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作者之间独特的沟通方式和对话过程,过程和效果与读者自身的能力、采用的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初中生由于各种能力尚在提高之中,需要老师的引导、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恰好是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探究是一种搜寻研究、调查和检验、提问和质疑的活动。《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即探求学问、真理和探求本源,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以,探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研究活动。
阅读活动综合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赏析能力,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探究性阅读更重视研究性、个性化和体验性阅读等要素,是贯彻新课改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因此,探究性阅读是教师积极引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讨论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阅读教学因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需要更重视个人的知识储备、理解力、感受性、生活体验等因素,必须清晰地把握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讲,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1.把握好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性。将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阅读文本并尝试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性,以创造性思维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2.重视教学的过程性。重视探究性教学法的过程分为两方面:一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参与,一是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计划、执行、反思、评价和改进。过程是结果的有效保障,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更重视过程。过程体现学生的阅读体验、讨论积极性、理解和阐释的准确性、个性化的阅读快乐性等,是考评学生参与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指标。老师真正掌控这个过程是教学自评的关键。
3.保持教学的开放性。探究性教学法是对知识能力、认知能力、情感体验、个性表达、独特思考等诸多个体因素的一次考验,教师务必充分开发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以多种形式参与,真正检验能力,促进提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讲究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1.转变师生角色,打破常规教学模式。一般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和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更应该扮演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整个活动的主要执行者②。这种角色转变更好地让学生从被灌输和被接受中解脱出来,在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讨论、分享中获得知识、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所以,探究性阅读教学活动体现了问题性、开放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要求老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将讨论活动组织得张弛有度,使教学活动更自由、平等、有序。教师还是阅读的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能使指导、评价和塑造更具说服力。
学生的角色实现了转变与重塑,在积极主动的探究性阅读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但探究和实践老师指导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此完善自身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结构,还成为主动的学习者、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初中生的学习惰性应该由此进行修正。
2.深入挖掘文本,制订教学计划,做好教学准备。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有待进一步系统开发,按照教材要求和已有材料,老师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结合学生各方面条件制订教学计划,为教学做好准备。
(1)有意留白,造成问题和惊喜。
文学作品中本身就有艺术性的“留白”,老师能否有意识地抓住这些要素,在探究性学习中给学生思考留下空间和必要线索,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之后,接着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结尾,让读者拥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作者和元二的友谊,西出阳关之后为什么没有故人了等问题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才能让教学生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2)寻章摘句,抓住文眼和结构。
抓住文学作品的文眼,充分把握好结构,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
首先,对关键词句的探究。阅读教学应该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有价值的理解,分析文本离不开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探究关键词“直”、“圆”等字,是理解诗句的钥匙。
其次,比较探究出新意。比较阅读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如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在比较中发现问题、享受审美是探究性阅读的重要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探究性问题的提出不仅是教师的任务,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探究问题,由学生自由挑选,又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然后明确界定,还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当然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主题难易度灵活选择。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初中学生基础及阅读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问题和方式,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以此深化探究性阅读教学法对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学任务,也是研究任务。
注释:
14.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十四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为样本
杨世碧 吴雏山
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有研究表明,教师知道什么以及怎样表达自己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知识的深化是促进他们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掌握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素质提高的策略,对搞好小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调查对象¥0方法
我们对重庆市8个区县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访谈形式进行。“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重庆市主城地区、渝西地区、三峡库区和渝东北地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中进行。在随机抽样的96所学校的160名小学语文教师中,分发《重庆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现状调查问卷》16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达100%。与此同时还采取访谈、询问等方式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为获得全面而丰富的调查数据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支持。
本研究抽样的四类地区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为:村小21人,乡镇中心校59人,县城小学28人,主城区小学52人。受教育程度为:中师(或高中)9人,大专75人,本科76人。任教年限为:1—5年的教师21人,6~10年的教师38人,11~20年的教师80人,20年以上的教师21人。技术职称:小学二级教师12人,小学一级教师86人,小学高级教师62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综合调查访谈情况,重庆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现状如下:
(一)教师的学历和能力
从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看,虽然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94.4%,但是,绝大多数教师的这个学历是在岗位工作的同时取得的,其学历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水平相当于中师或初中水平,有的甚至更低。
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普遍趋于老化。此次调查显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起点较低、知识面较窄、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有31.3%的教师认为专业技能跟不上;有44.4%的教师认为理论观念跟不上;有29.4%的教师认为课程与教材的难度较大;还有46.3%的教师认为时间精力跟不上。
(二)教师掌握的语文学科知识
此次问卷中涉及语文学科的十个方面知识,统计结果显示:只有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师答题正确率超过60%,它们分别是:正确辨别病句的75.6%;正确选择标点符号的67.5%;正确背诵课文中的古诗的92.5%;正确判断对联中涉及初中热学知识的86.3%。其他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教师答题情况不能尽如人意:能正确辨认错别字的只有41.3%;能正确选词填空的只有35.6%;能正确辨别修辞方法的只有47.5%;能正确判断表达方式的只有15%;能正确判别文言虚词意思的只有25.o%;能根据例句正确仿写的只有57.5%。调查表明: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学科知识基础较差,学科知识水平低下。究其原因是早年的语文知识基础打得不够坚实。
(三)教师把握的《语文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和重点
从抽样的统计结果看:97.5%的教师知道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重点;80%的教师知道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对于l~4年级的写话、习作教学重点,只有58.8%的教师掌握;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只有34.4%的教师掌握。调查表明:不少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至今还处于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水平,他们掌握语文学科课程阶段性目标和重点的情况令人堪忧。
(四)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
从抽样的统计结果看:大多教师只从注意的角度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去回答如何调控课堂。如,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注意力易分散等。没有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知、观察、思维、想象、注意、记忆、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方面来回答。
当问到: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玩东西,找同桌说话„„您会怎样解决?绝大多数教师的回答是:在不影响授课的情况下,走到学生身边,用手轻轻敲他的课桌、或拍拍他的肩膀,或用眼神、声音给他以暗示,或放慢说话的语速,或暂时停止讲课„„调查表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但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
(五)教师参加的培训与教研活动
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为农村教师提供的资源与支持服务体系明显不足,不能对教师实现全员培训,部分教师没有参加县级以上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一些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过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从调查的结果看:有23.8%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培训;77.5%的教师参加过区(县)级培训;88.7%的教师参加过校本培训,还有11.3%的教师从没有参加过任何进修、培训。有40.6%的教师参加过市级教研活动;75.6%的教师参加过区(县)级教研活动;89.4%的教师参加过校本教研活动;还有10.6%的教师从没有参加过教研活动。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校本教研方面,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E23的现象。由于诸种原因,造成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处于无计划状态,形成自生自灭的局面。在问卷中,只有22.5%的教师能正确地回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大基本理念;65.6%的教师能正确地回答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59,4%的教师能正确地回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
调查表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教育人事部门与教育业务部门没有就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沟通、合理的规划、科学的培训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组建好一个有效的、集责权(学术权威)利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心。
(六)教师专业知识自我发展的途径
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专业成就感和专业发展的动力。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有的教师心态浮躁,学风、教风不端正,不能静心教学。教师反映:专业知识自我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是网络媒体获取信息,二是订阅专业杂志刊物,三是购买专业书籍。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村小学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获取和能力提高的渠道,他们在教学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敷衍了事。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面前,或无动于衷,得过且过;或随波逐流,依葫芦画瓢,对专业知识发展缺乏原动力。
(七)教师的负担
通过调查访谈,我们了解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负担较重。一是经济负担重。各种培训的花费不少。光职称晋升,就得参加普通话、电脑、英语等培训,这些培训费加起来相当于低工资者2—3个月的工资数l二是精力负担重。特别是村小教师,要兼任班主任和其他课程教学。在村小,一个教师教几门课程,参加学历提高教育或教研培训,时间压力和经济负
担都会过重,难以得到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的时间与机会。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学龄儿童涌进城镇学校,造成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相当学校的班额都在60~70人之间,多的达80人甚至上100人,教师负担重不堪言,根本无暇顾及学习与进修;三是心理负担重。机构调整,定员定编,评职评先,教学评价等问题时时困扰教师。调查表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经济负担、精力负担、心理负担都过重,致使他们极少有时间和精力参加学历提高教育或教研培训,专业素质的提高受到了严重影响。
(八)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支持环境
调查显示:有51.3%的教师认为教学条件差。学校为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排在前三位的是:教学参考书、小语教育期刊、小语教育理论书籍。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就近也没有书店,教师想买书、看书、提高学历、参加培训都要到县城或主城区才行,这无疑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增加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学习资源的严重缺乏,加上长期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教师专业知识难以得到发展。
访谈中,教师们普遍反映,他们的生活质量差,经济收入也明显低于其他行业。更有一些渗透到学校管理中与教育规律、教育目标、教育职能相悖的非理性、非规范、非健康的文化现象,诸如“官本位”情结、“家长制”作风、“小团体”主义和市侩作风等,这些“根深蒂固的‘官场文化’扼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也加快了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流失的步伐。他们不光从农村流向县城、流向主城区、流向沿海发达地区,还流向其他行业。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心态。于是,他们本着守住阵地的思想,每天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无心提高也无心发展。调查表明:小学浯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支持环境较差,很不利于教师本身和小学语文事业的发展。
三、应对策略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标准和制度”,”,建议各省、市、县应尽早制定出台相应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标准”,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目标。这个“标准”的制定,不光要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原理性知识(以国家规定的专科学历所学内容为准)和实践性知识,以及教师对原理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等,还要探索小学语文教师对这些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各个领域里的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培训和评价教师均以各自出台的标准为依据,促使教师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知识。
(二)建构高效、实用的教师培训体系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系统的业务提升培训和文化建构培训,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标准”,按照不同地区分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为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把多向培训变为统一培训。把县教研室、电教馆、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等多家力量整合起来,成立县级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中心。充分利用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电大工作站和电教馆的网络资源,统一开展培训。实行“统一调度,分块、分层、分步的”实施策略,形成序列性、系统性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培训链。
二是加强开放式培训平台和自选式网络课程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学员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和培训教师的机制。
三是突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沿性。培训的内容应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研讨,进行课例指导研究,以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还应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对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以及《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学习领会和掌握实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还应有对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了解,使我国小学语
文教育与国际接轨。
四是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培训对象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中心,实施互动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教学、资料调查、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讲授等方式的培训,使其成为教师展示自我、合作交流、促进反思、探究对策的平台。
五是建立学员学分制和培训机构学分认定制。调动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教师培训与教师资格再认证、聘任、薪酬、考核、晋升、奖励之间建立联系。
(三)倡导教师“专业自觉”的职业精神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逐步走向“专业自觉”。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自觉地、全身心地投人到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对原有经验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策略不断进行整合,最终养成一种集教学、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方式。其策略如下。
一是制定自我专业知识发展的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制定明确的、科学的、动态的、可行的自我发展规划,这对促进专业知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注重自身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教师,难以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光体现在教师对传统教育的挑战,还体现在对教学现状的追问,更体现在对专业发展的追求。三是不断进行教学自我反思。“很多教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历,但依然是一个普通教师,无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因为教学并非一个熟练的技术操作过程,单纯的反复的教学实践并不比完全的理论学习好到哪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应透过自己头脑中的理念、经验、理论去分析教学现象、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反思过去的实践。”波斯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由此可见,自我反思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教学个性,最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是多听、多上公开课。朱晓民、秦杰认为,无论是上公开课还是听公开课,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常态课容易使教师自己产生惰性、倦怠感,常常流于浅表化与凌乱,时间长了就失去了自我思考的习惯,而公开课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特别是国家级、省市级的公开课、竞赛课,更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样本。
五是积极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比如,开展优质课竞赛、论文评比、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以此来展示教师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信心和专业水平。
六是推进年级组备课制度。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冲击了原有的备课制度,许多教师以网上下载的教案代替备课,使其对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缺乏根据学情制订教学方案的过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以年级组为备课单位,同年级的教师先分别备课,提供课例,然后交备课组讨论、修改,形成共享教案,尔后教师根据自己教学实际再行修改,上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提出二次教学建议,为其他教师教学提供借鉴。
(四)寻求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共生效应
以立体化校本教研模式为载体,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立体化校本教研就是“以学科组为基点,以学校为基线,以联片为平台,以与高校成立共同体为轴心,组成‘以校为本’而又纵横交错的流动型立体式校本教研模式”。通过教学反思常规化、研讨活动序列化、专业引领全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展示平台多样化的“五化”策略,整体推进城乡教师专业发展。
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关键是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不单是教师间知识和经验的简单传递和相加,而是谋求一种思维的碰撞所产生的共生效应。因此,要注重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和个性碰撞而形成的智慧火花。“同伴中要有引领者,学校里某一学科的教学水平往往与这个教研组中是否有‘高人’有很大的关系”。“‘专业引领’是基于教师的教学‘场景’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性‘技术’支持”。因此,城乡之间要经常地开展“名师送教”和“名师带徒”活动,让农村教师就近学到先进的经验。要注重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开展区域性的集体备课、说课、听评课活动,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五)建立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首席教师的体系和机制
定期进行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和首席教师的选拔。提高他们的待遇,“实行向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政策,对在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相对优厚的绩效工资待遇或相应奖励”。在工作环境、职称评定和岗位津贴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待遇留住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使他们将本地、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与本地、本校的实践背景结合起来,与自身的日常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给其他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分担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从而达到知识、技能、性格、气质的互补,并逐步形成共同的专业知识发展愿景。
(六)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空间和时间。“省、市、县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共同着力于构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整合本地行政教研力量和教师培训机构,形成区域性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支持中心”。如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
一是建立访问学者交流机制。一方面城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到农村小学开展教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又到城区学校深入课堂顶岗工作和学习,形成城乡学校之间的一种优质资源共享和交流机制,为城乡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教研文化的融合搭建互助的平台。
二是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是以实践性知识为保障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情境性、案例性、综合性、隐蔽性和个体性等特点,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中要更加重视教师主体地位与教学实践和学校背景相结合”。学校应多开展教研活动,立足创新思考,提供展示平台,并不断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教学手段和休闲场所。让教师视线所到的地方都有文化气息,使个人与组织在变动的环境中持续协调地发展。
三是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能否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必须让教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方式以及教学改革等有深刻的理解。不能让教师把自己定位为“打工仔”,要让教师以主人的姿态进行教学与生活。要尽一切可能提高教师的待遇,哪怕是象征性的待遇,尽力让教师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
四是建立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建立县、乡(镇)两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为县教师进修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配置计算机网络学习系统、卫星电视教育系统、电化教育系统和部分音像资料及图书资料,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学习、研讨、交流的平台。将分散在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集中起来,让他们不脱产,就近也能接受培训。从而形成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学区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模式。
五是健全教师工作评价机制。在考核内容上,既要注意全面,更要突出重点;既要考察教师承担任务的量,更要考察完成任务的质;既要考察学生的学业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也要看整体素质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幅度。在考核方法上,力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使先进教师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激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沿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体素质。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7-04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析论文11-25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07-27
浅谈初中语文创新教学07-26
浅谈初中语文分层教学09-03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10-24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06-21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0-09
浅谈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