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的习俗及特点

2024-09-14

秋分节气的习俗及特点(精选10篇)

1.秋分节气的习俗及特点 篇一

秋分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秋分立秋社

古人立社,原本是为了春天祈祷农事顺利举行的祭祀,后来倡导“春祈秋报”的做法,于是在秋分节气之际又设立秋社,如同拔楔最初只有上巳节(三月三日)的春楔,如兰亭曲水流筋等,后来春秋两季的佳日,都借以举行游戏活动,于是又有了秋楔。大概民间认为春季农事即将开始,祭祀可以祈祷农事顺利,而秋季耕作结束,便应以举行祭赛来表达感恩之情。

唐代以来,秋社的日期,各地都不相同。如安徽贵池在八月上旬,重庆万县以八月十五日为秋社,江苏通州在九月九日,湖北监利在八月初一,而其他各县,或者在八月二日,或者在九月九日,或者在十月一日,都不一样。一般来说,秋社都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农历八月秋分前后。各地谚语有按照秋分日在社前还是社后,来占卜年景的丰歉的。如福建建阳的农谚:“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江苏松江的农谚:“分了社,白米遍天下;社了分,白米如锦墩。”

无论秋社在何时,每逢此时,人们都要祭祀先农,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秋分食新

秋收时,农家割新稻,一般称之为开稻门,凡是初次所做的新米饭,都要先祭献过祖宗和土地之神,然后招集家人,共同食用,称之为食新或者献新。考究的人,还会选择吉日,焚香设酒以祭献。有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也是这样。四川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少数民族尝新多在六月二十四日,以荞麦成熟作为尝新之日;而冕宁、越雟一带,则在七月十五,以稻米成熟之期为尝新。遇到闰月,应提前一个月。尝新之日,采收新荞麦或者新米制成米饭,另用当年的母鸡一只,富裕人家还要宰羊,祭献在祖灵之前,以示珍视米谷,报答恩德,绝不忘本。

秋分走社

农家以土地为其唯一的资源。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而且人口稀疏,住所固定,环聚一处,守望相助,彼此之间的感情极其深厚。乡邻之间的关系异常亲密,有时因为农事上的关系,如耕地整理,病虫害的驱除与预防等,都不得不互帮互助,协力完成。

秋社之时,一年的辛劳,已经得到回报,彼此愉快的心情无以复加,因此男女走社,总是要比春社还要盛大。各家经常拿出最丰收的土产食品招待客人,以相互展示夸耀,如此也促进了人们的进取之心。有民谚道:“鸡豚秋社,芋栗园收,李四张三,来而便留。”

秋分投壶

投壶是古代秋分节气期间宾主宴饮时盛行的游戏。方法是:设一壶,使宾主依次向壶内投矢,胜者倒酒给败者喝,大致与乡射相同。所不同的是,投壶用手掷,不是以弓射。投掷的是标而不是箭,命中的是壶而不是靶。

投壶技巧娴熟的,往往心手相应.如:“王胡闭目投壶,贺徽隔着障碍投壶,石崇家妓隔着屏风相投,薛奋惑背坐反投却无所不中。”投壶的花样繁多,其名称种类有春睡、听琴、倒擂、卷帘、雁衔、芦翻、蝴蜂等项,不下三十余种。明代西北各省,一般又有天壶,高八尺有余,宾主都坐在地上,仰面投掷。宋代吕大临的《礼记传》中记载:“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或庭之修广,不足以张侯置鸽:宾客之众,不足以备弓比藕,则用是礼也。虽弧矢之事不能行,而比礼比乐,志正体直,所以观德者犹在,此先王所以不废也。”

秋分忌房事

秋季是一年中收敛的季节,气候虽然比较温和,然而夏季的种.种病因,往往到了秋凉时表现得更加严重。有陈年疾病或者身体虚弱的,尤其容易复发,或者感到疲劳。故而在秋分之日,一定要好好休养,禁戒房事及剧烈活动。

秋分祭月

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叫做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分设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处所。《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拜月亮。《宋史》上说:“秋分之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魄已生,遂行夕拜之祭。”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开放。也慢慢影响到民间。古语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以前,秋分节气是传统的“祭月节”。古时只有秋分的活动,却没有中秋节。如今,秋分“祭月节”已演化为中秋节了。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里并且不是固定的,因而这一天也就不一定都有圆月。祭月节的主角是月亮,如果没有圆月亮,节日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为避免祭月节无明月的尴尬状况,人们就把“祭月节”由“秋分”改在了中秋。中秋之时,正是满月之期,如果天气状况良好,总能看到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赏月情趣自然大增。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时光茬蒋,岁月流逝,随着社会的发展,祭月的习俗由上层贵族流传到了民间。

秋分候南极

因为我国生活在北半球,因而南极星(也称“南极仙翁或老人星)一年内只有在秋分之后才能见到,且一闪而逝,极难见到,春分过后,更是完全看不到。所以古时把南极星的出现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因而历代皇帝会在秋分这日早晨,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极星。在《史记·天官》中有记载:“南极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秋分竖蛋

春分有竖蛋活动,同样秋分时节依然盛行。这项民俗不仅在国内普遍,甚至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秋分时节都会有这样的活动。俗语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指的是在秋分这天,人们有“竖蛋”的习俗。在秋分时节,人们会选择刚生下四五天、且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然后轻轻地将鸡蛋竖立在桌子上,这就是立秋“竖蛋”习俗。把鸡蛋竖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自然失败的人有很多,可成功的人也不少。据史料记载,秋分竖蛋的习俗出现在四千年前的中国,如今,竖蛋玩法已传到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竖蛋游戏简单而富有趣味,而鸡蛋为什么能够竖立起来呢?原来,让蛋站立起来的因素是地球的引力,但立起鸡蛋的重心必须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长的位置。这就意味着拿鸡蛋的手需一动不动,直到蛋黄尽量往下沉落。此外,鸡蛋之所以能够立起来,原因还在于蛋壳表面并不光滑,只要找到其壳上有位置适当的三个表面颗粒,就能像底盘一样托起整个蛋。因此,玩竖蛋游戏的时候,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将精力集中在指尖上,动作要轻稳,不断尝试,就一定能将鸡蛋竖立起来。

秋分送秋牛

秋分送秋牛,其实送的是秋牛图。在过去,耕牛对于农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生产落后,耕种耙田等农活就靠耕牛了,耕牛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丰收的保证,因此农民朋友非常爱惜并崇敬勤劳的耕牛。以前在民间,每到秋分时节,有人就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秋牛图由二开红纸或黄纸做成,上面绘有农夫耕田图样。送秋牛图的一般都是民间能言善唱之人,说的内容主要与秋耕有关以及吉祥不违农事的话语。送秋牛图的人每到一家更是见景生情,看到什么就能说出什么来,自然说的都是让主人高兴的话,不然人家可不给钱。话语虽是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且生动。

秋分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秋分时节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觅菜,乡人称之为“秋碧篙”。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秋菜是嫩绿的、细细的,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至秋,人们祈求的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再插上细竹签放在田边地头,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小孩子都要放风筝,大人们也会参与其中。风筝的类型可谓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都有,如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人们不仅放风筝,还要相互比赛看谁放得高。

2.秋分节气的习俗要吃什么 篇二

1、鸡蛋

“秋分”来临之际,我国很多地方都要在这天举行“竖蛋”的趣味游戏或比赛。玩“竖蛋”后不要忘了吃鸡蛋,鸡蛋的营养功效很强大。

2、汤圆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3、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4、野苋菜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

秋分时节饮食养生知识

饮食:清润温润为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后,气温骤降,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在饮食上特别要注意预防秋燥。

秋分时节最重要的当数充足补水。这个补水应该是全方位的,既有正常的喝水,也有皮肤的保湿,总之从头到脚,尽量让身体感觉润泽舒服。

需要提醒的是,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因此,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银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时调养佐餐的圣品。

秋分时节的鲜梨、萝卜都具有行气的功效,可以抵达人体各处润燥。梨尽量熟食,可滋五脏之阴。秋燥易伤大肠,所以经常有便秘、痔疮等出现,此时应多食芭蕉、香蕉、芝麻、核桃与何首乌等。

此外还要谨记“秋瓜坏肚”。在夏季,西瓜是消暑佳品,但是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中医养生学家还提倡在秋季6节气期间每天早晨吃粥,如明代李挺认为“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3.秋分的节气特点有哪些 篇三

秋分的节气特点

秋分,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

秋分节气的农事活动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造成严重损失。“三秋”大忙,贵在“早”字。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秋分不露头,割了喂老牛”,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

秋分节气的养生要点

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大法,寒凉调配为主要。

秋季三个月的饮食总原则: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减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如:葱、姜、蒜、韭菜;多食用口味酸涩的水果、蔬菜。秋季的养生准则与春夏两季截然不同,是以养人体阴气为本。饮食以滋阴润肺,回收阳气为主,即平稳地完成夏冬两季热、冷的交替。多食性温之食,少食寒凉之物,以巩固摄人体内的正气。由于天气干燥、凉爽变化不同,饮食原则可依据节气的变化相应调节。

补肺润燥,要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软、含水分较多的甘润食物。一方面,可以直接补充人体的水分,以防止嘴唇开裂等气候干燥对人所产生的直接伤害;另一方面,通过这些食物或药物补养肺阴,防止因机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燥邪影响,产生疾病。早晨饮淡盐水,晚上饮蜂蜜水,既是补水分、防便秘的好方法,又是养生抗衰的重要内容。总之,秋季进补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要以不伤阳不耗阴为度。

秋分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同“春分”日一样,“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在这时期,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进入了降水少的时段。秋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先后转入干季。

4.处暑节气特点与习俗 篇四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

处暑时期的气候特征

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处暑

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

气温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南方“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 处暑是什么节气

★ 处暑节气如何养生

★ 处暑节气是什么意思

★ 处暑节气文案

★ 处暑节气经典祝福说说

★ 处暑节气的日记

★ 节气处暑的祝福语

★ 处暑节气风俗习惯介绍

★ 处暑节气的由来

5.秋分节气的民俗及养生重点 篇五

竖蛋活动不仅在春分才有,秋分时节同样流行。这项民俗不仅在国内普及,甚至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秋分时节都会有这样的活动。

2.吃秋菜

很多地方在秋分时节要吃一种叫做“野苋菜”的野菜,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秋碧蒿”,这就是“吃秋菜”的习俗。秋分一到,全家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人家与鱼片“滚汤”,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有顺口溜这样说:“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无论在哪个季节,人们祈求的都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3.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这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日“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4.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很多地方的农村有煮汤圆吃的习俗,人们还要煮二三十个不用包心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寓意是让雀子不要来破坏庄稼。

5.祭月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的。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的,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秋分养生的食物

1、百合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中医用百合作为止血、活血、清肺润燥、滋阴清热、理脾健胃的补药。现代研究表明,百合具有明显的镇咳、平喘、止血等作用,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增加液体免疫功能的活性。百合还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2、红薯

我国医学工作者曾对广西西部的百岁老人之乡进行调查,发现此地的长寿老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每日食红薯,甚至将其作为主食。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另外,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功能。

3、大枣

据中医专家讲,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中医常用大枣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失眠等症。根据药理研究,大枣有保护肝脏、降低血脂等作用。专家介绍说,大枣虽然味甘、无毒,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尤其内有湿热者,多食会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

4、枸杞

6.惊蛰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篇六

“蛰”有“藏”的意思,蛰伏。惊蛰的意思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候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从大量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原来立春之后这个节气的命名并不是“惊蛰”,而是“启蛰”。启蛰之后才是雨水。汉景帝的父亲名刘启,汉景帝为了避开他父亲的名讳,就将二十四节气中“启蛰”之“启”篡改成了“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

惊蛰节气的传统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2022年惊蛰的日子好吗

对于民间来说,做事情都喜欢查看日子的好坏,而对于节气来说,每年的时间都不一样。

2022年惊蛰当天十二建日:满日

十二建日日子吉凶判断黄道吉日:除日、危日、定日、执日、成日、开日

黑道凶日:建日、满日、平日、破日、收日、闭日

7.2021立冬节气的禁忌及习俗 篇七

立冬的习俗

1、补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2、冬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全国冬泳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区:气温以17℃作为冬泳的起点;水温以8℃作为冬泳的冷度标志。17℃以下的水温给人以冷感,低于8℃以下则有冷、麻、强冷刺激的感觉。

3、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4、烧香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5、喝羊肉汤

在山东滕州,立冬时节,有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绝对是一种享受。而且,羊肉中还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及丰富的热量,御寒效果极佳。

6、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建议不要吃狗肉~狗狗是人类最好的伙伴)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立冬的由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

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

立冬节气的禁忌

1、忌日晒过长:过久的日晒会消减人的水五行,减少财运。在健康方面,会损伤皮肤,破坏人体的自然屏障,使大气中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侵袭人体,造成感染,还可引起视力减退。

2、忌活动过剧:剧烈的运动过后心跳容易加速,血压升高,这个季节里特别容易发生危险。所以最好立冬过后一般人不要选择剧烈运动。

3、忌外出过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不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阴气比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选择上午10点以后到室外锻炼。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调节运势。

4、忌洗浴过长:冬天阴气比较重,立冬后洗浴过长会削减人的阳气,并且冬季空气干燥寒冷,许多老年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所以不宜长时间泡在水里。

8.小满节气的由来及习俗是什么 篇八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最终形成这个知识体系。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第一,与气候降水相关。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南方地区的农谚中小满是指气候三大要素(光照、降水、气温)中的降水。小满节气雨量大,江河至此小得盈满。谚语说:“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第二, 与农业小麦相关。“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很少或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饱满程度。

《说文解字》对“满”解释:“满,盈溢也”。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小满指雨水的盈缺。 [25] 元吴澄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南方地区的农谚小满是指气候上的降水:“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我国北方地区农田多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时至小满节气我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满,既可雨水之盈;也可指麦籽粒开始饱满还没完全饱满。

9.白露节气传统习俗及由来一览 篇九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收清露可以看作是一种娱乐性质的民俗活动,实际上,露水的收集实用可能并没有的想象的功效那么大,只是人们会附着很多美好的期望在其中。

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禹王香期一般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的仪式。在祭拜时,人们许愿将把秋冬之际捕捞的第一条肥鱼献给禹王。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还可以治疗贫血、失眠、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气血就充沛;心主管着一身血液的运行,心好了,心气就能及时推动血液向全身各处传输。而容颜肌肤需要禀受血液的滋养才能红润有光,气血足,容颜就好看。

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得极好时期。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

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逐渐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节气习俗。说到白露,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得极好时期。

白露米酒

10.秋分时节的习俗及养生方法 篇十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2、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3、秋分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4、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秋分的养生方法

从气候上讲,秋分是一年中的冷热交界线,是冬天的前奏,一过秋分,就意味着夜晚慢慢变长,天气逐渐寒冷起来,养生保健也要格外重视起来。中医养生讲究“阴阳平衡”,因而在精神和饮食上要注意调和。

俗话说“伤春悲秋”,也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在精神养生方面,由于秋季天气的变化,人们的情绪也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悲秋”之感。所以秋分过后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以适应深秋容平之气。此时正值天高气爽,也较宜进行户外活动,不妨开展一些运动量不是很强烈的户外活动,如登山、慢跑、散步也都是不错的运动之选。

在饮食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除了使用必备的护肤品来预防口唇和皮肤干燥之外,也应多食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秋梨、芝麻、藕等。诸如老鸭汤、鲫鱼汤、猪肝汤等汤品也是秋季居家养生之佳品。

秋分是什么意思

秋分释义: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意味正式进入秋季。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阳光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在全国具有普遍意义。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下一篇:写小溪的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