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精选15篇)
1.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 篇一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检测试卷
一、填空(22分)
(1)30升=()毫升
6000毫升=()升
5升20毫升=()毫升。(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一瓶牛奶240(),一桶大豆油5(),小华洗澡用水20()。(3)一个饮料瓶商标上印有“净含量250ml”,4瓶这样饮料瓶的净含量是()。(4)把371+29×4的运算顺序改为先求和、再求积,则原式改为________。(5)在○里填上〈、〉或=
513÷36○513÷4÷9 90÷9+1○90÷(9+1)
25×4+6○25×(4+6)780-(130-70)○780一130-70(6)口÷34=21„„口,余数最大是(),这时被除数是()。
(7)4口3÷49,当口内填写()时,商的末尾有0;5口3÷54,要使商是两位数,口里最小填写((8)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个箱子装完。(9)把一根12米长的绳子剪了3次,剪完后每段绳子长()米。(10)图①中共有 个正方体,图②是图①从 面看到的形状。
图① 图②
(11)有一列数:3、2、6、5、3、2、6、5„„第32个数是(),第40个数是()。
二、选择(10分)
(1)义务献血每次献血量一般为()A.200毫升 B.200升 C.2毫升 D.2升(2)6个小队3天共采集了270千克树种,每个小队3天采集多少千克?算式是()A.270÷6 B.270÷3 C、270÷6÷3 D.270÷3÷6(3)540÷4÷6的结果与()算式的得数不相等
A.540÷4×6 B.540÷24 C.540÷(4×6)D.540÷6÷4(4)一本书200页,小明8天看了160页,还剩()页。A.20 B.40 C.180 D.10(5)口37÷49要使商是一位数,口里最大可以填写(),要使商是两位数,口里最小可以填写(A.2和5 B.4和5 C.4和4 D.3和4
三、计算。)1)
(1)直接写出得数(10分)
160÷40= 76÷19= 148+252= 35×8= 800÷40×3= 760-280= 640÷40= 16×30= 450÷15= 72÷4 + 12=(2)列竖计算,打★的验算。(10分)
249÷18= 952÷34= 610÷21= ★ 920÷30=
(3)混合运算(12分)
244-6×28(79+89)÷14 205-98+102 54×(71-33)
四、解决问题(36分)
(1)如右图,红红买了4个茶缸共16元,军军买了3个保温瓶和1个茶缸共40元。茶缸每个多少元?保温瓶每个多少元?
(2)育才小学新建了一幢3层的教学楼,每层有6间教室,买来720套课桌放在这些教室里,平均每间教室放多少套课桌椅?
(3)4头奶牛15天一共吃饲料720千克,平均每头奶牛每天吃饲料多少千克?
(4)李小林看一本故事书,如果每天看12页,15天正好看完。如果要10天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5)一本童话书共有165页,小红前4天看了60页,照这样计算,看完这本书一共要用多少天?
(6)张老师买来500毫升装的饮料16瓶,共花了48元。每瓶饮料多少元?张老师一共买来多少升饮料?
李老师买了250毫升装的饮料30瓶,共花了60元,张老师和李老师买的饮料那种便宜?写出你的思考过程?
2.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 篇二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 篇三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4.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 篇四
一.填空
1.人体的骨头共有______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_______。
2.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_______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而实现的。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_______。
4.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
变化,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作为_________。
5.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常说的_________。
6.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______;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______。
7.摆的快慢只和_______有关。
8.力有大小,测量力的大小所用的仪器叫做_______。
9.力的单位是______,符号是______。
10.苹果会落地,是因为受到了______的作用。
二.简答题
11.关节有哪三种类型?
12.经常运动有什么好处?
13.运动的方式有哪三种?
5.《鸟语》(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五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从小就(喜欢鸟),“我”渴望(通晓鸟语)。“我”通晓鸟语的目的是什么?
2、“我”既然这么渴望通晓鸟语,那“我”就光想吗?“我”是怎样做的?
二、学习第4、5自然段
1、我们来看看“我”是怎么与鸟儿交谈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我”与布谷鸟的交往。自由朗读第4、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划一划。
2、交流。指名回答,齐读词语。
3、“我”这么喜欢布谷鸟,到底喜欢到什么程度?用一个词语来表示。
4、观察挂图,图上画了什么?从这幅图上,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悟出了什么?
5、文中怎样来描述的?指名读,齐读。
6、想一想“我”和布谷鸟交谈的情景,请同学来学一学。
7、你们看布谷鸟还对“我”说了什么?
8、他们谈得这么愉快,他们会是什么关系?
9、齐读,总结学习方法。
三、学习第6、7自然段
1、我们用学习“我”与布谷鸟交往的方法学习第6自然段。
2、我们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划一划。
3、交流,人们喜欢喜鹊。“我”喜欢喜鹊。
4、出示:“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齐读。生活中有哪些喜事?你们愿意当一回喜鹊来报喜吗?
5、第7自然段与第6自然段有什么不同?默读。
6、从第1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7、“我”以“知音”自居表现出什么?“我”把鸟儿看作什么?
8、为什么说鸟儿是“我”的老师?齐读。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齐读
2、“我”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鸟语让你遐想,鸟语让你快乐;感谢大自然,让我们找到了又一个“知音”,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满怀深情地再读最后一段: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五、根据板书总结回忆全文
六、作业
这么美的课文,老师发现大家都爱上鸟了,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小练笔:
1、听鸟语谈感想,找一种鸟,听听鸟鸣,谈谈自己的感受。
2、围绕“爱鸟周”的活动,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或者招贴画,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类。
板书设计:15鸟语
┌────倾听────┐
│ │
朋友 接近、交谈
│ │
└────猜想────┘
6.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路花香》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中的所蕴含的道理。明白对话描写的作用,渗透写法指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文。教学难点:感悟挑水工与破水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抓住题眼,激情引趣。
1、师:板书“香”,看到这个字,你联想到哪些词语?今天学习的课文跟“花”有关。
2、再完整板书“一路花香”,小声题目,说说有什么不同的感觉?齐读课题。
二、复述课文,感受花香
1、(相信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预习卡上的任务。)想要学好词语,先要过词语关。
挑水工
花种
利用
欣赏 完好的水罐
满满地
不禁
骄傲 破损的水罐
渗漏 惭愧 浇灌
2、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我们班的学生真是很棒的,回答问题既积极声音又很洪亮。谁能积极而又洪亮的声音来把课文复述一遍呢?指名说。)
3、教学生字:罐、灌:观察特点(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描红。组词。
4、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回忆寓言故事的特点:通过故事说明道理。)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我们又会收获怎样的哲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故事中去探寻这“一路花香”。
三、全心品读,寻探花香
(一)整体感知。
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
出示自读要求: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2、边读边思考:文中找出哪些词语表示有裂缝水罐的情感变化?用“______”划出来。
(相机板书:十分惭愧 一丝快乐 伤心)
(预设:找的真准,对破水罐的心情把握得很好。“欣慰”是后来破水罐得知自己的用处时的心理,需要深入学习后孩子才会体会到。)
(二)体会“惭愧”
1、“惭愧”是什么意思?(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没有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
2自由朗读读一二两小节,来体会破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十分惭愧。边读边思考:能从课文哪些词语和句子中感到水罐因什么而惭愧?用“~~~”划出来。3填空练习说话:破水罐因为________________而惭愧。
过渡:因为自己的裂缝,使自己比不上好水罐的价值而惭愧;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白费力气而惭愧;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惭愧。
4于是他们之间有了第一次对话。谁来读读这第一次对话。(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5从“你尽了自己的全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齐读,从中读出了什么?
(“尽了自己的全力”这说明挑水工挑水的路程远,任务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为破损的水罐每次只能运半罐水给挑水工增加了工作量)
6这是破水罐的肺腑之言。男女生分角色感情朗读它与挑水工的第一次对话。(读出破损的水罐的自责与歉意。)
(三)体会“一丝快乐”?
1、出示: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看到了什么景象?破水罐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读当他们上山时--------一丝快乐)
2、“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 “美好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说出来。学生说。
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路旁美好的景象。出示图片。
描述:多美的花儿,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一朵朵,一簇簇地怒放着。走在这条小路上,可以欣赏一路美丽,一路花香。
4、小游客,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说什么呢?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段话。(破水罐和你们一样被美丽吸引,它不禁有了那么一点快乐。)
(四)体会“伤心”
1、引读:但到了小路尽头,……
2、总结:它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因为它还在为自己的裂缝而自卑,为自己不能尽到责任而自责难过。谁来读好这段话?(当他们上山时-----向挑水工道歉)(指导读好“仍然”“又”“再一次”,把破水罐没有从内疚惭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的这种心情读出来。)(这次他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指导读)
3、面对破水罐的道歉,挑水工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挑水工的话,学生默读)
4、你认为挑水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他是个有智慧的人。(“早”“利用”“撒下了花种”“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能够看出)
补充:他用事实来说话,循循善诱,而不是泛泛讲些大道理。
5、挑水工的话说的多好啊!慧心生慧根,挑水工是一个有慧根的人,使破水罐明白了自身的价值。从而使破水罐感受到了些许欣慰。(板书:欣慰)
6、课文是怎样去塑造人物形象、讲明道理的?(对话)
7、老师在这里假设了几个如果……(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如果,他对破损的水罐充满抱怨,那么-------。(它可能会一蹶不振)
如果,他将破损的水罐弃置角落,那么-------。(它可能会终身颓废)
如今,他对破损的水罐巧妙利用,所以----
你欣赏挑水工的哪一种做法?(你们都是有慧根的同学)
7、小结:是啊,独具慧眼的挑水工明知道这只水罐有缺陷,但并没有嫌弃它,而是妙用了它的缺陷,这才造就了这“一路花香。”
四、以读促读,收获花香
1、体会本文题目的美:
喜欢这个题目吗?(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课文题目所蕴涵的意思,体会题目的富有诗意。)
(1)花美,花香。
(2)暗含着对浇灌鲜花的挑水工和破水罐的认同,赞美了那些能为他人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人。
这就叫“一语双关”。
2、揭示道理。
师: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曾为没有美丽的容貌而懊恼;也许,你曾为没有出色的成绩而伤心;也许……那么,读了这个故事,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小组内交流,反馈)师:同学们发自肺腑的语言,散发着哲理的花香。
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他的心中……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搜集与本文寓意相通的名言或谚语,读读记记。附:板书设计
十分惭愧
15.一路花香 一丝快乐
对话 伤心
一语双关
7.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 篇七
以苏教版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由于考虑到学生对于“整理条件和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思维经验,因此,在这节课教学程序上我采取了“先学后导”“小研究”这一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探究的有效呈现,让学生充满创新力
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小研究的形式作为学生自学的资料,让学生回家先自行研究,同时把瞬间思维有意识地记录下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课堂与同学分享,这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意见可发表。
课前,加强前置性学习,有效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究,这个过程必将使学生充满创新的欲望,必将为后面课堂上的有效生成设伏,从而积极转化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凸显学生的主体定位。
【呈现1】收敛知识思维,使学生思维状态有效转变。
教师:(1)想办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并说说这样整理的理由;(2)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要知道答案是否正确,你会怎样验算?
学生:(1)分析数量关系。
(桃树有3棵,每行7棵)+(梨树有4行,每行5棵)=一共有多少棵?
(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每行7棵)=桃树多少棵?
(小芳家栽了4行梨树,每行5课)=梨树多少棵?
梨树的棵 数 + 桃树的棵 数 = 一共多少棵。
(2)要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以(验算),我是这样知道答案正确的:(再算一遍),要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以(换一下想),我是这样知道答案正确的:(从问题想)。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都习惯从条件入手来分析数量关系,这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学情。检验方法不仅多样而且注重效果,体现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我研究”环节真正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及创造意识,并使其思维由最近发展区转变为“最近学习工作区”。
【呈现2】总结思维经验,使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凸显。
教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整理条件太烦,我不想整理,因为我已经会了。(2)我会做题了,为什么还要解决问题的策略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的疑问真实有效,也是我们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入、主动,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建设者。
从学生完成的课前小研究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有思考,而且想法、创意还不少呢!学生的整体情况及个体差异一目了然,教学的着力点也就格外分明。课前小研究是进行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上学生交流汇报、自主探索数学问题的开始,如此精彩纷呈的研究记录单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提供了充足的准备。
二、课上资源的有效呈现,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是课堂教学资源,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设计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按需施教”“师生协同”的要义。课前研究单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空,学生呈现的资源丰富了课堂生活,同时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建设者,学习的权利真正交还学生,这样的教学能避免盲目性,增强实效性。
课上有选择地展示了学生资源,并根据学生思维脉络展开教学。由于这些资源来自身边的、真实的,所以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神情更加专注、兴趣更加浓厚、投入更加持久、思考更加深入。
【呈现1】读懂“小研究”,以学定教。
学生先学后教,教师更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为学生研究会带来哪些学习资源,会发现哪些问题,教师都需要事先“学习”,读懂学生,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教学时才能以学定教、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比起照本宣科,更有挑战性与创造性,这就是学与教协同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当然也是高效的课堂,因为有价值的教学决策是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作出的。
从研究单中得知,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习惯从条件出发分析。那么,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经历从问题出发分析呢?如何能灵活合理地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下面的思路图,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构建出形象的思维模型。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结合教学让学生自主回答。“整理条件太烦,我不想整理,因为我已经会了”,在展示完学生的整理方法后提出,让学生思考,学生经讨论得出:当你一下子就能看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时,不是不整理,而是可以在头脑中整理。“为什么要用策略来解决问题”,整合教学环节回顾与反思,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既解决了学生的质疑,同时又进行了整堂课的回顾反思,一举两得。
“教”是因为“学”的需求,只有正视“学”的起点、需求,才有“教”的丰厚与高效。
【呈现2】分享“小研究”,质疑答疑。
由于学生第一次经历“先学后教”的学习模式,学生没有小组互学的经验,因此我采取了小组分享、全班互学的模式。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全班进行质疑与答疑,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发现和问题。
比如,整理条件:示意图与列表整理分歧、按果树的种类来整理条件和根据问题选择并整理条件的分歧,学生展开了质疑与答疑,各自分别阐述了这样整理的优势,对方则指出其劣势,有理有据,让对方信服。
又如,检验:大部分学生都赞同再算一遍的方法,有学生提出质疑:这种检验只能检出计算是否正确,不能检验该题的解题是否正确。于是全班、组、同桌展开讨论、答疑:还需要看看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是否符合题意、换种思路再想想……看,学生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多么严谨,教师还需要多讲吗?
交流、质疑、答疑,课堂上不断闪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顺利构建各自的思维模块,让课堂变得生动而精彩。
以上只是对这节课的一些简单反思,当然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学困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课堂激励措施的实施、学习效果的检测等,有待以后的不断完善。课前学习单,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课上充分展示学生资源,并根据学生的思维脉络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按需施教原则。
8.苏教版四上《习作6》教学设计 篇八
1.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卡通人物,瞧,深受你们喜爱的卡通人物来了。课件逐一出示下列卡通人物图像:
2. 你还知道哪些卡通人物,请你以“( )的( )”的句式说一说。
3. 这些卡通人物为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的惊险刺激,有的幽默滑稽,有的让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还有的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谁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讲一讲他(她)的故事。
4. 我就选择“××的故事”作为题目,行不行?请大家看《习作6》的第2自然段。(学生看书、交流后, 在原来的板书“卡通人物”前后,教师红笔增添板书:“新编、故事”,即“新编卡通人物故事”)
二、 比素材,感悟方法
1. (课件出示图片:兔巴哥、秃鹫)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这只兔巴哥和秃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1) 学生即时创编,2~3位学生交流。
(2) 接下来,我再请一位同学读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也给他打分,并谈谈读后感受。
一天,免巴哥坐在洞口津津有味地啃着美味的胡萝卜,天空中忽然飞来一只秃鹫。秃鹫长着镰刀似的嘴巴,光秃秃的脑袋和灰而无神的眼睛。它对准兔巴哥俯冲了下来,但兔巴哥继续啃着它的胡萝卜,似乎胸有成竹的样儿。这只秃鹫冲到洞口对兔巴哥说:“我要把你带回家煮着吃。”兔巴哥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说:“好啊,不过你先等一等,我进去冲个澡再出来。”秃鹫想:“反正它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不如我就在上面等它出来直接抓回家煮着吃,不用再洗了,嘻嘻。”就这样,秃鹫在洞口等呀等,迟迟不见兔巴哥上来。突然,它听见兔巴哥在洞里唱道:“我正在舒舒服服地洗澡,上面有只笨秃鹫在等着我……”秃鹫被激怒了,气得掉转脑袋“嗖”的一声钻入了兔洞,只听“咚”的一声,秃鹫被兔巴哥后腿一脚踢断翅膀,踹到半空,摔了个半死,半天回不过神来,兔巴哥趁机逃走了。
2. 同学们,你们真是火眼金睛,藏在文中的写人“四要素”被你们一一道破,如果你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你的文章就会非常具体、生动,吸引读者。
三、 编故事,指导构思
1. 你打算为哪个卡通人物新编故事呢?你可选择原有的卡通人物,也可选择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来新编故事。需要帮助的,可看一看老师的大屏幕和自己的预习表格,以此给你带来灵感和帮助。
2. 学生交流,当众点评。
3. 小组互评互改,共同探究
9.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九
主备人成艳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复备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松鼠找花生果,齐读课文。
2、小松鼠为什么找花生果,怎么找,找到了没有?
二、品读课文
1、小松鼠为什么找?赶快打开书,找找读读,生读课文,指名回答。
2、花生在什么地方?长得怎么样?(出示花生图)生看图说话。
(1)书上怎么写呢?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一节,在这一节中有好多词写的很美,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个词用的好,就把这个词读重一点。(投影出示第一节)。
(2)绿油油:出示实物,这种颜色就是绿油油,你还见过绿油油的什么?
这些花生不光长着绿油油的叶子,还开着什么样的花?理解:黄灿灿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小松鼠见了这么好看的花生他想(齐答)
4、小松鼠是怎么找花生果的?书上有一段话小朋友们找一找读一读指名读。
师述:旱晨,小松鼠来了花生地看到花生,小松鼠一路上会想些什么呢?生看图想象说话。出示“从那以后„„没有„„。”看书上用了这几个句子(指名读)
5、小松鼠多失望啊,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投影出示练读。
6、出示“谁„„呢?”
蚯蚓在说的时候是怎样说的?生练习说话。
师指导朗读,(出示花生果)花生果躲在泥士里看着小松鼠笑呢。
7、练读第45小节,同桌互读,指同桌读
8、听了蚯蚓的话,小松鼠接下去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生说话)
9、小松鼠有没有找到花生果?
三、表演课本剧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
一、锦上添花(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叶子()的花生()的云朵
()的小花()的蜜蜂()的话语
板书设计:
26、小松鼠找花生果
(奇怪)
10.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十
统计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统计与概率”,并且指出在教学“统计”要从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有关知识点的教学转向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课(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94页例2)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使学生能使用各种统计的方法以及“正“字的统计方法统计数据。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与思考的习惯和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
“正“字的统计方法。
情境描述:
方案一为:按照课本例2提供的情境进行。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人数。导入过程:六一儿童节到了,小朋友们正在用鲜花来装扮他们的教室,这里有哪几种颜色的花?你喜欢哪种颜色?然后对喜欢各种颜色的花的人数进行统计。(评析: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喜欢哪种颜色的花进行统计,学生兴趣并不高。)
方案二为: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强凳子、拍皮球、夹弹子、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评析:给孩子神秘感,使得孩子更期待下面的学习活动,由“要他学”一下子转变成“他要学”了。)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我该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几个孩子没能听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怎么利用这些纸条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他们也遇到了问题。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学生开始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中享受到自己学会知识的愉悦)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师:记录方法和符号没有统一要求,同学们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那谁能用更直观、更形象的方法来表示呢?
学生小组活动:每组拿出一张空白虚线框图,进行制作统计图。小组汇报并展示统计图(评析:通过学生实践经验来学习知识,更体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引发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总结:
11.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 篇十一
通过合作学习《绿叶的声音》,掌握本专题所选诗文鉴赏的一般方法。
重点预设:
1.感悟诗歌情感之美;
2.想象诗歌画面之美;
3.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一、导入
师:在走进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两幅图画。
师:(出示两幅图片——火红的枫叶和热情的白杨树叶)请大家任选两幅图画中的一幅,扣住枫叶和白杨树的特点,为它配上贴切的标题,可以用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句诗、一句话。
生活动1分钟。
师选择两三位同学说答案。
生交流(老师适当鼓励性点评:很有想象力、情商挺高、抓住了叶子颜色之美、发现了叶子的形状特征等)。
师:老师也为两幅画面配了题目,点击(“晓来谁染霜林醉”,“掌声”)。请大家揣摩一下:老师选配的两个标题跟同学们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适当讨论。
师:谢谢大家的理解。老师配的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抓住枫叶和白杨树叶的颜色和形状特征,还附着上了情感和想象,这就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刚才我们从图画中欣赏到了诗情,下面我们一起随诗人青勃去倾听《绿叶的声音》,在诗歌中寻找图画美。
二、过程
(一)初读“叶”之美
师:请大家齐声朗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再请大家选择《绿叶的声音》中的一两个片段,仔细揣摩,共同探讨,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生合作后,推荐代表交流朗读,师生共评。
师范读。
(二)感悟“叶”之美
师: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请大家交流讨论:从《绿叶的声音》这首诗的不同片段中,你感悟到诗人心中的情了吗?选择一两段说说(请学生写理解片段)。
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师总结:我们从月夜的叶笛里,听出了思念,听出了幽远;从梧桐叶上的诗句里解读出清静或寂寞哀愁;从白杨树的掌声里,听出了生活的激情……这些不就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美吗?
(三)想像“叶”之美
师: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说过:“诗歌就像图画。”现在请大家自己创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
教师结合《绿叶的声音》指导想象方法。
1.咀嚼文字,展开想象
举“白天她捻拨阳光的金丝”的例子,学生先说,老师示范。
2.调动生活、知识积累,展开想象
教师示范“青冢上对于美的思念”这一句由知识积累到想象的过程。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将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出来,完成后小组交流,将小组内写得最好的推荐给大家。
师:刚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从情感和想象两个角度去感受“叶”之美。其实,“叶”的情感和想象之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再读“叶”之美
生大声激情自由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总结:读到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这首诗借助叶的形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发挥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美的感悟。
(点击课件,显示本专题选文共同特征)
本专题其他诗文也都是借助叶的形象,抒发了情感,生发想象,表达了古今中外文学家们心中的美。
(五)合作探究:读出美、感悟美、想象美
古诗《红叶题诗》
围绕话题:
1.读出情感。
2.借“红叶”表达什么情感?
3.根据诗句写一个简短的想象片段。
(六)布置作业
课后多方面收集资料,合作学习本专题其他几篇诗文。
三、结束语
罗丹曾经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大家从这普通的叶子里发现更多的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学会“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倾听《绿叶的声音》教后记:
《叶》是苏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个专题,这个专题选编了8篇古今中外写叶的诗文,都是用文学的笔法写叶,通过“叶”抒发情感、传达哲思,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生活中“美”的理解和感悟。
笔者希望通过教读其中一首现代诗《绿叶的声音》和一首古体诗《红叶题诗》让学生了解本专题的选文特点,进而掌握学习这一专题的方法。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诗歌的情感之美;与自我心灵对话,调动生活积累,想象诗歌画面之美;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所蕴涵的美。
在整体构思和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彰显。在“感悟”和“美读”这两个主题环节中,给出示范,让学生在朗读和理解时有章可循,而不是泛泛而谈导致课堂的无序和低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到其中去,倾听学生、激励学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激情。
(二)合作探究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教者引导组织得当,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激励,摩擦并迸发出耀眼的思维火花。课前预习时,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学习小组;课堂上,围绕各小组组长展开讨论,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真正走进诗歌
诗歌很美,但是理解相对较难。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积累就显得尤其重要。这节课,主体构思是由画入诗、再由诗到画,紧扣“美”,引导学生去感受、想象、表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联想自己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而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吟咏美读
对诗歌之“美”的感悟,离不开美读。由初读,到范读,到品读,到再读,到合作朗读,笔者希望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提升,在读中想象,构成课堂的亮点。从实施看,学生从初读到再读,进步明显,但因为对现场设备和氛围估计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效果。
作为一堂观摩课,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落实预期目标,展示教学效果,对教学中的生成效应没有作过多期待,说明笔者对课堂驾驭能力还没有充分的信心,这将是笔者以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的方向。
点评:
关于“叶”的话题,纷繁复杂,《叶》专题选择了古今中外诗文达8篇之多,或抒情、或议论、或叙事,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本专题的教学,难度很大。本教案巧妙地选择了突破口——用文艺性笔调扣“叶”写生活中的“美”,发现并利用了文本的最大价值,为学生学习开辟了一条捷径。
从构思看,本教案选择一古一今两首诗歌作引子,教给学生学法,是“授人以渔”之举,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整节课紧扣“叶”之美,激发学生感受、发现、创造生活中的美,是语文学习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教学环节由画入诗、由诗到画,过渡圆润自如;对诗歌的赏析由诵读、到感受、到想象、到创造,符合诗歌解读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与自己心灵对话。
从学法看,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并保持积极思考,这一点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吻合的。
从教法看,教师朗读和解读示范,是积极有效的,不流于形式,将教师在课堂引导组织上的主体性充分彰显出来。
12.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 篇十二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 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蓝花
2、4、6、8…双数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13.最佳路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篇十三
⒈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用钢笔规范地书写,重点结合课文理解:焦躁、漫山遍野、微不足道、绵延、优雅自然、任其选择等词语。
⑶语言交际、练笔的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⒉过程与方法:
⑴创设情境,移情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领悟人物的精神。语文小练笔进一步凸现课文内涵。
⑵加强朗读,读出个性理解,感悟文字传达的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涵着巨大的价值。体会格罗培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课文的二、三部分是重点,重点感悟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难点是理解课文蕴含的哲理: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选择,一种最佳的选择。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只要提起它,同学们就可能想到可爱生动形象的“米老鼠和唐老鸭”,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去看看好吗?(播放视频)迪斯尼乐园备受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喜爱,这里可以说是每个人梦的故乡,好像来到了用梦和幻想编织的殿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和迪斯尼乐园有关的。【板书课题:6、最佳路径】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A、微不足道 大伤脑筋 焦躁
任其选择 踩出小道 有宽有窄 优雅自然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用上上述的一些相关词语)
B、格罗培斯
你对格罗培斯有什么了解?
三、遇到难题(简读第1---3自然段)
⒈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精心设计的,经过3年的精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可是他却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呢? 此时的大师心情怎么样?
2、引导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⑴时间紧迫:“马上就要、然而、赶快” (板书:时间紧迫)
⑵理解“焦躁”,进一步体会格罗培斯力求完美,追求“最佳”
⑶(出示:他从事建筑研究四十多年,……没有一次让他满意的。)
从这句话中你这能体会到什么呢?
格罗培斯追求“最佳”,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确做事态度。
⒊指导朗读,读出时间紧迫,格罗培斯之急。
四、获得启发(品读第四、五自然段)
苦于没有最佳设计的格罗培斯无奈之下从巴黎去了地中海海滨,想清理一下思绪,他在一路上都看到和发现了什么呢?获得了怎么样的启发呢?
⒈自由阅读,用线划出许多葡萄园主与老太太卖葡萄的不同方式。
⒉交流,指名朗读相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句子⑴:一路上他看到许多园主把摘下来的葡萄提到路边,向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吆喝,但却很少有停下来的。
句子⑵:当他们的车子拐入一个小山谷时,发现那儿停着许多车辆。原来这儿是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你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据说这是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园,她因年迈无力料理而想出这个办法。起初她还担心这种办法是否能卖出葡萄,谁知在这绵延上百里的葡萄产区,总是她的葡萄最先卖完。
⒊情境创设:现在我们就随着格罗培斯到葡萄产区走一走。
⑴你听到葡萄园主们的吆喝了吗?他们是怎么“吆喝”的?
想象,说话,在语境中理解“吆喝”
⑵听到这些热闹的吆喝声,你想买他们的葡萄吗?为什么?
⑶老太太的葡萄园里的葡萄你想买吗?为什么?
自由表达。
体会到老太太的做法让人们在买葡萄的时候也能体会到采摘过程的乐趣,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自主选择的自由。人们不仅买到了葡萄,更是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那份信任与尊重。
相机板书: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任其选择
⒋指导朗读上述两段话。
⒌引读句子:(出示: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立即返回了巴黎。)
过渡:格罗培斯心里想着的还是迪斯尼乐园中路径设计,那么究竟是什么启发?他设计的路径是怎样的呢?
五、完成设计、获得最佳((精读第七自然段)
1、格罗培斯从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得到启发后,立即返回了巴黎拍电报。电报的内容是什么呢(齐读:撒下草种,提前开放。)设计了怎样的方案?他是怎么想的?小组学习7自然段。
2、电报的很内容很简单,施工部不明白格罗培斯的意图,聪明的同学们你能给他们解释一下吗?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板书:按照足迹,铺设道路)
▲小草长出来了,草地上被游人踩出宽窄不一的小道,宽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多,于是路径就设计得宽些,窄的地方说明走的游客少些,也该设计得窄些,而没有人走的地方,自然就用不着去设计路径了。这些“优雅自然”的路径是游客自己走出来的,格罗培斯的设计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方法,可见他设计的用心良苦。
3、你对格罗培斯的设计是如何认识的?说说你的见解。
▲这样的设计给了游人以权利,是把游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这样的设计是顺其自然的,看来在没有办法的时候,顺其自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道路的设计不是用脑子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
▲它是众多的人自由选择的结果,符合众多人的心愿……
4、引读并出示。(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艺术艺术会上,……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⑤ 讨论“最佳路径”的含义
为什么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评为最佳路径?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对最佳路径的感悟是多角度的。(可以理解为:游客最愿意走的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方法是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最佳路径包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极大的启迪;是打破常规的创新思维;格罗培斯追求完美,先后修改了50多次,最后让大家共同来创造,是大家共同的选择;行人走出来的路是优雅自然的,不仅美观,而且保证了人们游玩时的方便、快捷……
六、拓展延伸
1、假如此时格罗培斯现在就在我们得眼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格罗培斯,你不愧是世界建筑大师,
生:你做细小得事情都那样一丝不苟,实在是我们学习得榜样。
生:格罗培斯,你善于向成功人士学习,我也要向你学习。
2、路径已经设计出来了,假如你现在就是格罗培斯,你准备怎么样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你的设计原因?同桌先讨论一下?(写在你的小练笔)
师总结:所以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格罗培斯顺其自然,让游客们不知不觉中用自己的脚步“设计”出了这条最佳路径。同学们,我们应该感谢格罗培斯,他让我们明白:我们不知怎么办的时候,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就是最佳路径。老师真诚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以格罗培斯为榜样,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创造“最佳。
14.苏教版四年级平行四边形教案 篇十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八册43~4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难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纸张、量角器,小棒、三角尺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校门照片),从照片中你们能找到一些认识的平面图形吗?从图片中你们能找到一些平面图形吗?根据回答,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学校大门的移门就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来设计的。数学就来源于生活啊。
2.想一想,你们还能找出我们生活中见过的一些平行四边形吗? 3.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也是常见的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探究特征
1、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了,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身边的一些物品,自己来想办法来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呢?
2、大家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创作,现在请你们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并进行一定的辅导。
3、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展示在投影仪上,然后说说这么做的理由。(1)方法一:用小棒摆。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做?要注意些什么呢?
(2)方法二:在钉子板上面围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介绍一下,在围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3)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能提醒一下大家吗?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4)用直尺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4、刚才我们已经能用多种方法来制作平行四边形,现在请大家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想想应该怎么画?注意些什么?
5、我们已经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平行四边形,并且能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友情提示:我们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方面来猜想它的特征呢?边?角?)
6、学生小组讨论后提问并板书猜想:
对边可能平行;对边可能相等;对角相等;学生分组验证猜想。
8、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已经自己验证了其中一条猜想,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9、小组派代表上来交流自己小组的验证方法,其他小组在其完成后进行评价。(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学生介绍可以用对折或用直尺量的方法来验证对边相等后,教师用课件直观展示。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3)对角相等: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让学生再自己量一量。最后,教师板书出经过验证的特点: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
三、认识底和高。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图,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老师刚才发现,大家画的高位置都不一样,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线段到底有多少条呢?(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有无数条。)
3、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学生继续尝试。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两次画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
完成书上的练习: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四、概念界定。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课件出示集合图,说明: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练习巩固。
1、概念辨析。判断对错。
2、剪一剪,拼一拼。学生动手操作。
3、数一数: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注意:两个小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
六、趣味作业:
1、用七巧板拼成平行四边形。
2、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设计一个实用的东西。板书设计
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 对角相等
15.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 篇十五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本次修订,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结合广大实验区师生10多年来使用教材的情况,在继承原有教材体例结构的基础上,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基础性、时代性、适切性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适量调整、充实、更新,力求进一步彰显教材特色,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进一步优化教材风格。
修订后1~4册教材的内容编排、难度、特色等方面有如下变化:
一、内容编排
(一)学习习惯
本套教材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提出的“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次修订在教材开篇保留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篇目,但对内容作了提炼,对版面作了精简。
原教材每册安排5页左右的习惯内容,涉及面较为宽泛,包括了诸如“勇于发言”这类跨学科的学习习惯。本次修订将习惯篇目的内容编排聚焦在“语文学习习惯”,突出语文学科特性。同时,也力求体现“课标”强调的“重视书写”“重视运用”“重视实践”等教学要求。
1~4册“学习习惯”的具体安排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写字(一上);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爱惜学习用品(一下);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二上);勤查字典,主动识字(二下)。这些习惯的选取主要依据“课标”对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规定,一册册循序渐进,12册的习惯篇力求形成自成体系又融于日常学习的习惯训练系统。
(二)汉语拼音
本套教材汉语拼音的编写,在10多年的实验过程中,获得了实验区教师和专家的认可。此次修订延续原有编写框架,但在情境和语境的整体设计上有所加强,以通过情境和语境的创设增强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认一认”是穿插在拼音教学中的识字板块,意在将拼音与识字结合,凸显汉语拼音的辅助识字功能。原教材在“认一认”部分,局限于看图识字形式,如给“父、母、儿、女”等字分别配上相应的图画。修订后的教材更加注重整体性与文化性,对这类识字作了情境化、整体化的设计,如为“父、母、儿、女”四个字绘制了一幅牛郎携儿女与织女鹊桥相会的配图,不仅表现了汉字代表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使之组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情境,还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又如,用一幅站台上乘客排队有序上下公共汽车的画面,将“上下来去、坐立行走”整体呈现出来,这样不仅清楚地表明八个字相应的动作,还渗透了公共秩序与社会文明的教育。此外,此次修订在汉语拼音的复习篇目中,新增了3首儿歌,也是为了达到强化综合性、情境性、文化性的效果,降低拼音学习难度,增强拼音教学的趣味性。
(三)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的编排延续了原教材“多认少写”的编写思路,并依照“课标”适当降低要求,将要求会写的生字由980个减少到807个,但“会认”的生字则从1525个调整为1562个,在减轻写字负担的同时,适当提高“会认”的生字数量。
在具体编排上,此次修订依照“课标”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力求将300个基本字全部编入低年级教材中。同时,4册教材共安排的1562个生字都在“课标”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这种编排不仅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增强识字科学性,提高识字效率。
4册教材的识字教学采用“集中识字”与“随课文分散识字”两种方式安排,集中识字篇目已受到实验区师生广泛认同,尤其是“词串识字”更是师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识字教学方式。此次修订对“词串识字”的篇目作了更新,同时加强了字理识字,用字源识字配合韵文识字。除了已有的“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形声字归类”以外,还新创编了“偏旁带字识字”等识字形式的篇目,增强了识字教材的趣味性、文化性,也凸显了汉字构字的规律性。
识字篇目的具体调整为:新编入《万片荷叶》及偏旁带字《马羊犬牧》《鸟鸡鸭鹅鸦》(一上);新换词串《足球绿茵看台》及偏旁带字《车轮轨转载输》《钅铁钉铜铃》(一下);新换词串《蓝天大雁秋凉》(二上);新换词串《台湾宝岛日月潭》(二下)。
此次修订更加重视写字教学,不仅保留了原教材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中的按笔顺描红练习,还在单元练习中编入“写字有方”的专项练习,用形象的插图和凝练的短句,揭示基本笔画与偏旁的书写规律。比如指导捺画的书写就编入了一幅滑梯的图片,配有提示语“小平台,滑滑梯,顿一顿,到平地”,形象可感,便于理解。这里的提示语注重童趣又力求科学、准确,并与插图相配合,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笔画、偏旁及汉字的书写规律。这部分的编写吸收了广大书法特色学校在长期书法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宝贵成果,以期提高教材的实践引领价值。
(四)课文
此次修订新换了一批课文: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介绍女航天员刘洋的《给刘洋阿姨的信》;二是体现民族团结、领土完整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反映蒙古族牧民盛会“那达慕”的《草原上的盛会》,体现两岸友好往来的《团团和圆圆》等;三是充满童趣的科普类文章,如《会睡觉的植物》《水滴的旅行》等;四是少量补充名家作品,如汪曾祺的《下大雨》;五是调整古诗篇目,依照“课标”推荐的优秀诗文,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册编入适量古诗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4册教材共新换课文22篇,篇目总数减少4篇。各册调整情况如下:
一年级上册,原编13篇,删除或移往他册6篇(《江南》《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秋姑娘的信》《大海睡了》《冰花》),保留7篇。现编12篇,其中新选编4篇(《秋姑娘》《给刘洋阿姨的信》《河里的月亮》《小雪花》),一年级下册移用1篇(《雨点》)。
一年级下册,原编26篇,删除或移往他册12篇(《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蘑菇该奖给谁》《吃水不忘挖井人》《奶奶的白发》《好学的爸爸》《鲜花和星星》《放小鸟》《这儿真好》《鲁班和橹板》),保留14篇。现编23篇,其中新选编9篇(《晨光》《叶子的眼睛》《特别好吃的饺子》《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水滴的旅行》《会睡觉的植物》《南极的主人》《团团和圆圆》《中国红》)。
二年级上册,原编23篇,删除6篇(《再见了,北京!》《一株紫丁香》《有趣的发现》《青松》《水乡歌》《梅兰芳学艺》),保留17篇。现编22篇,其中新选编5篇(《火红的枫叶》《古诗两首》《动手试一试》《灯笼果》《我叫黑脸琵鹭》)。
二年级下册,原编24篇,删除3篇(《快乐的节日》《“闪光的金子”》《问银河》),保留21篇。现编25篇,其中新选编4篇(《我学写字》《下大雨》《草原上的盛会》《智慧鸟信箱》)。
(五)练习
练习的设计分为课文后练习与单元练习两部分。
新教材在课后练习设计上秉持“削枝强干”的理念,第一学段的课后练习多关注朗读、背诵、复述及生字的描红、仿影这些基础项目,此次修订又增加了“积累运用”板块,除了精选文中关键词语供学生积累及灵活运用外,还呈现汉语构词特点及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如词序的变化、量词的使用等,以适当延展来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单元练习的设计,除了根据课文调换进行相应调整及上文提到的“写字有方”外,将“学用字词句”改为“学和用”板块,延续原有设计理念,不搞繁琐的练习,注重整合与情境,强调积累与运用。在识字单元的练习中,编入“按笔顺写字”,复习巩固。同时,对“口语交际”栏目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强化语境感与交互性,增加若干新话题,以更贴合单元语境和年段要求。
(六)版式与装帧设计
依照教材修订送审要求,修订后的教材版式由B5开本调整为16开。在整体版式设计上,时代气息更浓厚,儿童特色更鲜明,排版更加疏朗清晰。
二、难度变化
新修订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一是适当减少了“会写”的生字数量,4册共减少173个,但识字量略有增加,共增加37个。这样安排有助于在减轻书写负担的同时,提高认字效率,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二是增加写字指导“写字有方”,在原有描红、仿影的基础上,强化了基本笔画与常用部首的写法指导,为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提供了抓手,降低了写字教学的难度。三是适当缩减课文篇目。修订后第一学段课文总篇目由86篇降至82篇,缩减了4篇(约为7%),但是课文篇目的减少没有影响识字数量的编排。四是课后练习设计增加了“词语积累”板块,精选关键词语,有助于学生明确积累内容,提高积累效率。
三、教材特色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此次新编选的课文力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价值引领。如《给刘洋阿姨的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第一位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女航天员,进而知道我国载人航天这一伟大工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新编词串《台湾宝岛日月潭》及新选课文《团团和圆圆》,传达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潜移默化地渗透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草原上的盛会》介绍了蒙古族的习俗,让学生明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小树立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
除了《给刘洋阿姨的信》《团团和圆圆》这类反映重大时代主题的新课文,还有体现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主题的《特别好吃的饺子》,培养学生太空意识的《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增强极地意识的《南极的主人》,培养科学兴趣的《会睡觉的植物》《水滴的旅行》《智慧鸟信箱》等课文。
(三)强化语文教材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突出语言实践和运用
此次修订,无论是汉语拼音还是识字课文,不管是课后练习还是单元综合练习,都重点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综合的语境中学习拼音,在紧密联系课文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课文所学的语文知识。如口语交际练习与说话写话相关联,既可以进行特定语境的对话练习,也可以延伸为小练笔。
(四)强化教材对教学的指导性与针对性
此次修订注重吸收一线教学成功经验,期望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抓手。以课后练习为例,原本简约的设计是针对当时繁琐分析与过度练习的时弊,但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调整,已经抛弃了诸多不宜的做法,因此有必要在课后练习中,提供更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课文的实践练习。词语的积累、拓展、运用、体会,正是这一学段的重点。课后练习经过精巧的编排融入其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现象,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单元练习也是如此,“写字有方”这一新编入的板块可以便利地帮助教师指导学生提高书写能力,相关提示语不仅来自于教学实践,也经过了书法家的指点与修正,力求精准。
(五)坚守儿童本位,为儿童量身定做一批课文
修订后的教材多方面降低难度,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如《河里的月亮》《晨光》《叶子的眼睛》《我学写字》等儿童诗,如介绍小动物的《团团和圆圆》《南极的主人》《我叫黑脸琵鹭》《智慧鸟信箱》,以及名家汪曾祺的《下大雨》等。同时,新选入的课文中,有一批是编写团队集体创编的课文,如《团团和圆圆》《给刘洋阿姨的信》等,这些主题的课文没有可供直接选入的篇目,编者借助多方资料进行创编,并经过多轮打磨,严把语言文字关,不失为教材编写的一种创新路径。
(六)强调基础性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基础学科,第一学段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此次修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更加突出基础性:重视习惯,每册开篇都编入3页习惯篇目,图文结合,自成序列;重视积累,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都提供了词语、成语和句子的积累,力求扩大学生的词语量,读读背背还以成语串的形式连接本单元课文,创设语境,便于记忆;重视写字和书写指导,课后的描红、单元练习的笔顺练习和“写字有方”,为书写实践提供充足的空间;重视朗读与背诵,这是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中的常规要求。
(七)增强教材的科学性
在语文学习习惯的选择、生字的编排顺序等项目上,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苏教版四年级测试题】推荐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导学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10-07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10-15
苏教版《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10-02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教案06-16
苏教版四年级上习作四11-27
《九色鹿》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06-26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9-17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四范文11-11
老师,您好(苏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06-20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