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2024-06-17

商业银行案例分析(精选10篇)

1.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篇一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新一轮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赋予了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确立了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开心,学得快乐,如何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在课堂上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掌握知识,就是我们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所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案例描述:本案例教学者通过情景引导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存款储蓄的含义、分类,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的基本原则,以及存款储蓄在国家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国的商业银行。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也是快乐的”,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学习和生活。

情景一:“为小强解难”

内容:某村,张老汉,人称老糊涂,听说最近“小强热线”热得不得了,说什么“小强同志好,有事少不了。小强若帮忙,烦恼跑光光。”于是,他找到了同村的正在某中学读高一的李小强,想要他帮忙拿个主意,如何存放这一万元现金。

设问:假如你是小强,这忙帮不帮?帮又怎么帮?

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讨论,再根据学生所答的,步步找茬,步步追问,最终引导学生掌握并理解储蓄的含义及分类。

设计者根据大家都熟悉的“小强热线”为背景,并联系当地实际而设计的情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情景二:“为总理解忧”

展示材料:“据中央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GDP达到397983亿元,全国城乡居民存款总额超过303302亿元。”

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存款储蓄的积极作用,宽慰我们的总理。同时结合生活与现实,帮助学生弄清存款储蓄可以调节货币流通。

第二步:找出总理忧之所在。出示忧之一:收入差距拉大;忧之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忧之三:投资方式单一,风险

过于集中于银行。

第三步:为总理解忧。①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促使投资多样化,分散风险(为下节课做铺垫)

情景三:“为自己解惑”

“我的未来不是梦,明天我该为你准备些什么?如何存款?到哪里存款?”

教师通过情景引导法,运用三个情景,把课文的内容基本上容纳于其中,让学生觉得有趣味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再则,教师语言幽默,富有激情,并始终保持面带微笑,使学生感到一种亲和力,从而使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此次教学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课后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能及时吸收、理解。

三、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计了本框内容,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实施了互动情景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造和谐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在课堂上,学生感到有需要才愿意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三个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情景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想知道小强是怎么帮老汉的,想知道总理的“忧”在哪里,想知道这框内容可以解自己的什么“惑”,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认真学、主动学。再则,教师在上课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流始终保持微笑,创造了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这里,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即步步追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回答;同时,在帮张老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一万元现金不仅可以用来储蓄,而且可以用来买债券、买商业保险、买股票等其他投资方式,促使投资多元化,为下面的内容做好铺垫。这节课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突破课本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不仅要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课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为了使知识的连贯性,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可以打乱课本中所安排的顺序,只要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学习的。本节课教师打破了常规的教学顺序,打乱了课本的编排体系,并结合镇上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了银行的相关知识。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将之用于生活实际中,收到的效果是显著的。

4、引入时政,培养学生的评论思维。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去教”。时政的正确合理运用,能使学生充分地消化教材中的观点,让学生的认知和社会的发展同脉而动。在情景二中,教师向学生显示“中央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利用此信息引导学生理解存款储蓄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找出相应的方法,“为总理解忧”。这不仅让学生了解时事,还能使学生理解教材中所设计的观点,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时事的评论思维。一举三得,使教学获得了成功。

2.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篇二

杜邦系统作为资产收益率的核心, 让投资者了解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总资产净利率受银行销售净利润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影响。权益乘数表现了负债经营的操作能力, 公司的杠杆收益越多, 权益乘数就越大。

1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素分析

1.1 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净利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是综合水平最高的盈利能力指标, 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 是最具代表性的财务分析指标, 是杜邦系统的核心。公司财务管理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净资产收益率正是反映了股东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 反映了公司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效率。

1.2 销售净利率分析

销售净利率是反映银行商品经营能力最首要的指标, 是银行资产经营的结果, 是实现净资产最大化的保证。银行从事商品经营, 目的在于获利, 其途径有两个:一是扩大营业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费用。销售净利率是银行净利润和营业收入之间的比率, 用以衡量银行在一定时期的销售收入获取的能力。

1.3 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银行营运能力最首要的指标, 是银行资产经营的结果, 是实现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基础。银行总资产由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组成, 流动资产反映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 非流动资产则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经营规模和发展潜力。因此, 资产结构是否合理、营运效率的高低是银行资产经营的核心, 并最终影响到银行的经营业绩。总资产周转率越高, 说明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 则银行盈利能力越强。

1.4 权益乘数分析

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净资产, 权益乘数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实质上反映的是资产负债率对它的影响。恰当的资产负债率有一定的财务杠杆作用, 将给企业带来税收利益, 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针对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是汲取公众存款和发放贷款, 相对正常银行来讲, 权益乘数是很高的, 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经营效率越好。

2 基于杜邦分析法对我国建设银行盈利能力分析

中国建设银行是我国五大商业银行之一, 建设银行触及的领域有公司银行业务、资金业务和个人信贷业务等, 管理公民储蓄存款、信用卡业务、外汇业务、信贷资金业务和政策性房改金融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业务。2011年~2013年主要财务数据见表1。

资料来源:国泰安建设银行2011年~2013年年度报告数据库

2.1 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由图1可知净资产收益率由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组成, 这三个比率体现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偿债能力。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解, 可以找出建设银行盈利能力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表2对建设银行2011~201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因素分析, 来进一步探索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业主权益乘数的变化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013年销售净利率的增加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23.58%-23.43%=0.15%

2013年总资产周转率的降低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21.76%-23.58%=-1.82%

2 01 3年权益乘数下降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21.14%-21.76%=-0.62%

三个因素的综合体现=0.15%-1.82%-0.62%=-2.29%

由此可知, 建设银行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比2012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了2.29%, 主要是由于总资产周转率下降引起的, 总析产周转率下降了1.82%;但是销售净利率的上升对净资产收益率也有正面影响, 使其上升了0.15%, 权益乘数下降的幅度不是很大, 对净资产收益影响了0.62%。虽然在三个因素的影响下, 但是建设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仍然下降了2.29%。

对建设银行2011年~2013年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因素分析后, 下面按照杜邦分析法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指标, 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角度进行剖析, 剖析建设银行盈利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

2.2 销售净利率分析

由分析可知建设银行2013年的销售净利率比2012年提高了0.27%, 使其净资产收益率提高了0.15%。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和营业收入的比率, 反映建设银行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差形成的利润, 其指标的提高表明建设银行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有所增长, 销售净利率的提高表明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提高。由表3可知2011年~2013年销售净利率的有所上升主要是营业费用增加的幅度比营业收入的幅度大, 表明银行在增加营业收入时要控制营业费用的增加, 使其营业利润最大化。

2.3 总资产周转率分析

由表4可知建设银行2013年的总资产周转率比2012年下降了0.29%, 使其净资产收益率与2012年相比, 下降了1.82%。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 反映银行资产创造销售收入的能力。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取决于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快慢, 只有加快流动资产的周转, 将使总资产周转速度变快, 否则, 它会慢下来。所以, 建设银行要增加其资金的流通速度,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还要重视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使其总资产周转率上升, 盈利能力才能提高。

2.4 权益乘数分析

由表5可知, 建设银行2013年的权益乘数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0.42倍, 下降的幅度最大, 使得净资产收益率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0.62%。权益乘数=1/ (1-资产负债率) , 指标越大, 阐明银行债务管理得以充分利用, 财务风险也就越大。由表5可知, 总资产和股东权益有所上升, 但是净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 2013年比2012年降低了2%。银行的负债主要是由存款组成, 这部分负债占资金来源的80%。由于近年来股份制银行和外商银行在我国发展迅速, 其服务和金融产品不断改善, 我国有很大一部分存款流入到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中。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率, 使它不能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有效性, 不能为其带来盈利性。

3 提高我国建设银行盈利能力的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 建设银行的销售净利率上升的幅度不大, 这说明利润增加不大, 所以必须优化银行金融资产质量, 提高建设银行资产利用效率, 在此基础之上, 建行还要注意自己的业务收益率;建设银行总资产周转率下降的幅度最大, 所以建设银行应该要增加营业收入的同时控制好营业费用, 优化成本结构, 提高建行的营业利润;虽然建设银行的权益乘数下降不大, 但还是要提高建行财务杠杆比率, 就必须要扩大其负债规模, 并且要控制好负债过多带来的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建设银行的盈利能力。建行根据央行政策, 优化信贷结构, 增加中间业务种类, 提高总资产流动效率;建设银行要高度重视贷款质量, 防范贷款风险, 加快推进战略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尹高兰.杜邦分析法在建设银行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分析[J].金融经济, 2014 (02) .

[2]严朝辉.浅析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如何提升盈利能力[J].时代金融, 2010 (07) .

[3]朱月梅.杜邦分析法在中国建设银行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J].商业文化, 2012 (12) .

3.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篇三

结构贸易融资(Structured trade finance),是指商业银行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融资方式,根据国际贸易项目以及项目社会环境的具体情况要求,将整个贸易流程作为融资对象,在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誉、贸易特点、对资金和物流的把握程度、银行资金来源、可承担的融资成本及可承受的风险、政府法规方面的要求等的基础上,通过组合搭配各种融资方式和风险缓释技术,为进口商或出口商专门设计的一个融资方案。

结构贸易融资实际是一种金融工具(产品)的组合,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工具有出口信贷、银团贷款、银行保函、福费廷、保理、出口信用保险、进、出口信用证押汇,以及外汇汇率风险控制类产品论如远期外汇买卖、掉期交易、期权、期货、货币(利率)互换,等等。商业银如何在实践中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将不同的产品进行组合,为企业/银行带来最大化的效益,成为银行拓展业务能力的分水岭。

以下是某一著名外资银行(在广州)2008年处理的一个案例:A企业是广东顺德一个著名的家电企业,有大量的家电产品出口到海外市场,需要银行的金融支持。该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尽快回收出口货款,以办理出口退税,加速资金周转,尽量降低应收帐款,减少资金成本及资金占用;另外因为人民币在最近几年升值明显,需要控制外汇应收帐款的汇率风险。

国内某著名的外资银行广州分行(以下简称银行B)分析了A企业的出口情况后,提供以下的金融融资服务方案:

1.A企业美洲市场的最大买家 C和D,是全球性的大企业,而且在B银行纽约总部有额度,经过与总行协调,对于A企业出口给C和D货款,(结算方式是装运后90天电汇),B银行采用无追索权发票贴现融资(类似单保理,Single Factoring)。

分析:B银行是如何来管理和控制此部分资产风险的?

因为A企业的买家C和D客户,在B银行纽约总部有信用额度,也就是说,B银行纽约总部对C和D客户信贷风险有相应的管理。只要C和D客户额度正常,在正常情况下,A企业出口给C和D 客户的货款就是安全的,也就是说B银行对A企业的此部分融资是安全的。B银行通过其纽约总部对C/D 客户的风险管理来实现此部分的融资风险管理,发挥了了其集团优势。

2.对于 A企业美洲市场另外两个买家E和F,(结算方式是装运后60天电汇),则和A企业协商,由E和F的银行开出的备用信用证对其应付货款做担保,(按照国际备用信用证惯例ISP98 开出),A企业签署相关的转让应收货款权利及备用信用证项下权利的文件,将备用信用证下的权利转让给B银行,B银行则采用无追索权发票贴现融资形式,对A企业以融资的支持。

分析:B银行是如何来管理和控制此部分资产风险的?

关键在于A企业的买家E和F 的银行开出的备用信用证 Standby Letter of Credit。根据ISP98,“备用信用证是在开立后即是一项不可撤销的、独立的、要求单据的、具有约束力的承诺。”由于有了E和F的银行开出的E和F对A企业的应付货款的备用信用证担保,B银行对A企业该部分的融资风险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3.对于其他买家,则采用出口信用证项下押汇。

也就是说,对于其他的买家,则要求其银行开出跟单信用证,有B银行对信用证下的单证进行押汇融资。

分析: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是银行根据申请人(一般是进口商)的申请和指示,向受益人(一般是出口商)开立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文件。由于有了买家银行开出来的信用证作为付款的保证,B银行对A企业此部分的信用证下出口押汇融资,风险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4.此外,为了提高对A企业出口业务服务效率,B银行采取了各种方法。例如:专门与快递公司签定协议,由该快递公司每天在A企业与B银行之间往返收取文件,保证单据传送的及时性。对A企业交来的出口单据,安排专门审单人员,用最短的周转时间处理,(当天12:00收到的单据,如果没有不符点/或者不符点能及时改好,B银行承诺 在当天下班前寄出单据。)同时,对于出口单据一些非实质性的不符点,A企业签署授权书,由B银行代为修改,减少了单据在银行/企业之间传递的时间。

5.同时,因人民币有长期升值的趋势,所以对A企业出口收汇敞口部分,推介其买入期权/外汇远期产品,以锁定汇率,控制风险。

因为B银行的方案解决了A企业尽早收汇和办理出口退税,控制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化解汇率波动风险的需求,银企合作愉快,银行也从此业务中获得丰厚的中间业务收入/利息差收益/汇率差价,赢得客户的信赖。

此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1.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银行市场上,银行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既存在控制信贷风险的要求,同时又受到利润指标的压力和监管当局复杂严格的约束等等。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推出“择身定做”产品组合给我们的客户;对重点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银行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让客户与银行“双赢”,那商业银行将更有机会赢得客户,赢得市场。目前国内企业的发展正朝着国际化进程推进,国内采购和销售比例正逐步上升,对于既有国内业务,又有国际业务的客户,商业银行既考虑国内信用证、票据包买、国内保理、货押等国内贸易融资类产品,也结合信用证押汇、国际保理/福费廷、远期外汇买卖、期权等涉外的国际业务产品。另外,在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的当前,多考虑控制外汇汇率风险类产品,将使商业银行的客户在接受银行的服务中,得到收益。

2.对银行产品选择而言,银行可以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一批优势产品,加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招商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已取得一定优势;国内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在提供给跨国企业服务现金类产品(Cash product,主要包括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现金池等,企业与银行计算机系统直接对接等)处于领先地位。对于一些中资的中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可以参考外资银行B的一些思路,而且,可以利用国内商业银行国内贸易融资产品的相对优势,针对A企业国内供应链上游企业,为A企业的国内应付款安排国内信用证、国内保理、票据包买、国内发票融资等产品,拓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而内外贸的结合恰恰又是外资银行目前产品结构的短板,如果能实现内外贸结合、本外币结合的综合营销,有利于中资的中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和个性化营销。

针对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以及人民币远期汇率上升的形势,以下是一个新产品组合初步思路:

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境外合作银行的福费廷+远期外汇交易(NDF)

(NDF即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常用于衡量海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常被称为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

目标客户:需要用人民币购汇、付汇的客户,且境外卖方为其关联公司。

产品基本流程:

1.对于有购汇、付出需求的客户,客户先将人民币资金作定期存款存在银行质押,商业银行开出人民币远期信用证(一年期或半年)。

2.信用证项单证相符的,商业银行对外承兑。

3.境外受益人凭商业银行的承兑向境外银行申请美元(或其他外币)福费廷融资,并购入远期NDF,买入远期美元,卖出远期人民。

4.信用證到期时,商业银行付出人民币;境外受益人用人民币和NDF 偿还美元(或其他外币)贷款。

在此产品中,客户获得的好处是:既可正常地支付货款,又可获得存款的利息收入,并且没有任何汇率风险;同时,目前远期人民币升值,客户的关联公司可获得汇率差价的收益。对银行而言,则增加了人民币保证金存款,存款的利息差收益、信用证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益等。

参考文献:

4.招商银行网上银行案例分析 篇四

一、基本情况

招商银行1987 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银行。成立25年来,招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从当初只有1亿元资本金、1家营业网点、30余名员工的小银行,发展成为了资本净额超过1400亿、资产总额突破2.6万亿、机构网点超过800家、员工近5万人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凭借持续的金融创新、优质的客户服务、稳健的经营风格和良好的经营业绩,招行现已发展成为中国境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在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评级中,招行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同时荣膺英国《金融时报》、《欧洲货币》、《财资》(The Asset)等权威媒体授予的“最佳商业银行”、“最佳零售银行”“中国区最佳私人银行”、“中国最佳托管专业银行”多项殊荣。在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全球银行市净率排行榜中,招行在全球市值最大的50家银行中,市净率排名第一。在英国《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发布的2011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位居第60位。招行将“服务、创新、稳健”作为核心价值观,坚持效益、质量、规模、结构协调发展,在国内同业中逐渐脱颖而出。在公司治理上,一开始就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较早地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分工明确、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在人员管理上,率先打破当时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的“三铁”制度,实行“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了“六能”机制。

二、商业模式

1、战略目标

通过提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卓越的客户服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及中国最好的商业银行。

2、战略制定—SWOT分析

优势(S):具有良好的规模效益,资本结构合理。

“新世纪、新形势、新服务”的营销口号。招商银行已经成为国内著名的金融品牌。招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人才立行 市场细分与差异化服务。劣势(W)资产负债结构不很合理。

同业竞争加剧,面临市场份额缩小的威胁。金融创新优势前景不容乐观。业务结构有待优化。

机会(0)我国宏观因素运行良好。

国家经济更加规范化、灵活化。股份制上市银行发展迅速。招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优势明显,成长性在银行业中最高 银行客户范围不断扩大,业务朝多元化发展。

威胁(T)外资银行进入。国有银行竞争力加强。

3、产品和服务

围绕零售银行业务、客户增值服务、网上银行业务三大重点,招行的业务创新令业界耳目一新,它的许多创新更成为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在内的同业的学习标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三大创新产品和服务。

1)“一卡通”

1995年,招行利用在国内的率先构建的全行统一的电子化平台,推出了集本外币、定期活期、多储种、多币种、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电子货币卡—“一卡通”。

2)“信用卡”

2002年12月,招商银行创新再次拾阶而上,在国内率先推出了一卡双币的国际标准信用卡。凭借“一卡通”、“一网通”奠定的品牌基础,凭借领先的产品、技术、服务、营销优势,招行信用卡再次取得令业界惊叹的成功。截至2006年6月30日,发卡量已达到690万张,其国内双币种

信用卡市场份额超过30%,成为国内最大的国际标准信用卡卡行。

3)“一网通”

在“一卡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基础上,1999年招行在国内再次率先推出先进的网上银行服务—“一网通”。

三、经营模式

始终将科技领先、服务领先放在第一位的招商银行,曾以“一卡通”的率先推出博得了很多用户的青睐,截止1999年12月,全行已发卡650万张。这与招商银行合理创新的经营模式相关。

1、构建完整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

招商银行构建包括个人银行大众版、个人银行专业版、i理财大众版、电子商务专业版、企业银行UBANK,实现了从点面服务为主的传统服务渠道向现代化的立体式、全方位服务渠道全面转型。

2、创新网上银行产品与服务

1)尝试B2B

招行个人银行处理客户个人账务,适用于个人和家庭。只要在招商银行开立了普通存折或一卡通账户,即可通过Internet网查询账户余额、当天交易和历史交易等信息(保留1到2年),卡内定活期互转、卡折之间的互转,网上交费,并可获得修改账户密码等服务。

2)通用方便快捷

根据市场、持卡人及商户的需求,在传统结算方式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网上银行解决方案。

3)安全技术

招行企业银行采用的是数字签名方式,传输中的数据经过两层加密:一是标准的SSL加密方式,并用小额支付来控制风险。

4)移动银行

目前招行在深圳率先推出了“移动银行”服务,主要包括账户查询、多功能转账、自助缴费等,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完成。

3、注重网上银行业务推广

一是通过联合众多合作伙伴推出了丰富多彩的促销和推广活动,吸引了大量客户使用网上银行。

二是开展全方位的网上银行宣传,普及网上银行知识并引导客户体验和使用。

三是积极利用网点开展营销。

四、技术模式

招行采用的是数字签名方式,传输中的数据经过两层加密:一是标准的SSL加密方式,另一时似有的加密方式,客户有自己的密码。个人银行中采用了SSL加密方式,并用小额支付来控制风险。网上支付的三方交易时,仿商场操作流程,采用SSL与SET结合的方式。持卡人到商户处购物,选择了商品后,形成订单,通过超级链接到招行付款,在此过程中,商家无法截获持卡人的人和信息,在支付过程中,是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单向联系,进行款项的查询、划拨,再到商家进行确认是否有货及配送方式,最后交易成功。

五、管理模式

1、业务管理

在全面合规管理中,招行将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合规标准为目标,以增强合规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独立性为准则,以健全组织架构为起点,以完善制度机制为核心,以营造合规文化为重点,以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为工具,努力构建合规管理的长效机制。

在全面服务管理中,将着重于观察客户需求的变化,并在注重人性化服务的基础上,提升服务的细分化、专业化及标准化,并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服务提供、服务支持、服务监督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2、经营管理

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按照“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范围参与、条块结合、利润导向”的原则,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推进经营战略调整,促进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

在全面流程管理中,将依据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提高运作效率和管控能力。在全面战略管理中,将不断推出新形势下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力争中间业务发展领先同业并占有较高的收入比重。另外,不断研究和完善未来几年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充实与丰富战略规划体系。

3.、风险管理

招商银行将按照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制衡性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争取早日达到银监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首批达标银行的最高标准。

六、资本模式

招商银行实行统一法人授权经营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总行是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和领导指挥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负责。全行实行“下管一级、监控两级”的管理模式,从而保证资本运营。

七、总结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招行积累了一些经验,产品、服务和营销是网上银行成功的基本要素。

1、创新产品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招商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来,进过多次改版,功能不断完善。由于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则、统一需求、同意系统”的原则,为网上银行的全行联网通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优质服务是网上银行成功的保障

只有产品而没有服务是吸引不来客户的,招商银行除了为客户提供顺畅的网上交易渠道,还为网上银行提供了一系列配套服务。

3、市场营销是推动网上银行发展的有利手段

从1999年全面启动网上银行开始,招商银行开展了一系列市场营销活

动,通过活动,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招商银行将重点向个性化、和理财化合虚拟化发展。2002年招商银行将开始建设全行CRM系统,在这个基础上细分客户,为网上银行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我们还将把网上银行由单纯的交易渠道转变为综合理财工具,为客户提供集投资分析,财务管理和在线交易为一体的理财服务,将“一网通”网站变成客户与银行互动交流的理财社区。

5.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 篇五

金融三班柴岩珍201048990227

案例概述:根据《中国金融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近年来呈逐步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仍维持在50%以上。目前银行业务收入中,85% ~ 90% 的收益还是靠存贷款利差而获得的,资金的主要运用方式为各种贷款,规模巨大的资产以贷款形式存在如果风险管理体系不是很有效的话,必然存在着造成不良贷款的巨大隐患。另一方面,从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情况来看,根据中国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09 年2 季度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出现下降,2009 年6 月末,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分别比3月末的水平降低了314 亿元人民币和0.27 个百分点至5181 亿元人民币和1.77%。2 季度拨备覆盖率比1 季度上升了10.4 个百分点至134.3%。

案例分析: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案例中,所有主要类别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这两个指标双双下降主要是2009年上半年信贷大幅增长,在当前信贷高速扩张的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银行新增贷款可能出现行业集中、客户集中和期限中长期化的趋势,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贷款资产的绝对占比以及贷款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信用风险滋生的势头,可能制约信贷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

一、产生信用风险原因有:首先,存在着运用模型进行计量时数据库的瓶颈制约。评定信用风险需要大量的各类企业的数据资料,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披露、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财务资料无从搜集,已公开的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存在着失真现象。在计量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又面临着技术专家的匮乏。另一方面,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各种现实问题,其中很多来自于历史缺陷和不足:一是公司治理的缺陷,即委托代理机制不健全。中国的金融制度是在政府安排中快速形成的,产权畸形,效率低下,国有银行缺乏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由此产生信贷约束软化,激励机制弱化等问题,国家信誉在承担着最后的无限风险。二是经营方式的缺陷,经营方式落后,经营手段缺乏多样性。三是资产质量的缺陷,由于企业客户的经营状况不佳,导致历史资产质量低下,潜在的不良贷款包袱过重。四是信息技术的缺陷,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无法对客户信息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实时动态跟踪和管理。

二、完善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1)修正和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

(2)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

6.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篇六

由建设银行总行编辑并下发全行员工学习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违规违纪案例与分析》,共收集了近几年来银行业发生的48个重大典型案例,通过讲述分析具体的案例,详尽地描写了案件的经过,深刻地剖析了案件的成因,同时也揭示出那些曾经同我们一起并肩工作的同志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我觉得这本书印发得非常及时,有很强的真对性、警示性和可读性,对我们全行员工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某支行客户经理周某,刚入行时工作积极,踏实肯干,很快成为同事眼中的红人并得到支行领导的青眯和重用。由于经常陪客户吃饭喝酒、到KTV唱歌娱乐……渐渐地,周某习惯了出入高消费场所,对高档奢侈品更是如数家珍,由于收入无法满足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面对每天上门收取的数以百万计的资金,潜意识里动了挪用客户资金的“歪脑筋”。周某利用上门收款工作之便,采取收款不入帐等方式,先后8次挪用客户资金374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支行和上级行18名相关责任人受到严肃处理,给银行造成重大资金风险和声誉损害。反思这一案例, 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原因, 又有外部原因;既有主观原因, 又有客观原因;“十案十违章”,有章不循, 违章操作, 是发生案件的最主要原因。本人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是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周某从一名单纯的学生成为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后,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追求享乐的言行支行领导及身边的同事应该有所感觉,如果这时有人给予善意的提醒和教育,周某就不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身边的同事也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前程;二是每一项规章制度背后都有一个血淋淋的惨痛教训。从这个案例中让我们对上门收款、对帐管理、开户管理等规章制度再一次有了深刻的认识。其实我们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从一个个类似的案例中总结提练出来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执行规章制度,更要清楚不执行规章制度的严重后果;

7.商业银行服务创新分析 篇七

关键词:价值转移,商业银行,服务创新

一、引言

随着2002年我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 制度的建立, 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选择加速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同时, 国内经济日益与国际接轨, 银行业的发展遇到了来自国内经济市场化和融入国际经济运行体系的双重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寻求提升服务品质的新途径, 切实留住高端价值客户。另外, 国内金融市场的环境由于不断的和国际结果, 变得更加复杂多变, 这也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 由过度金融创新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我国银行认识到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创新, 而创新的依据就应该是价值转移的方向。任何产品都有一个从成长到衰亡的生命周期, 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 企业的经营策略也会经历同样一个由盛而衰的经济变化过程。就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行业也在进行着价值转移, 改变着行业的竞争格局, 挑战着老牌公司的战略适应力, 也赋予新兴公司机会。银行业同样也面临着价值转移的现象, 不仅顾客价值取向发生了转移, 产业链价值发生了转移, 银行业内部各项业务间同样发生了价值转移。商业银行的价值转移这一现象受到了学者的关注 (迟晓英、朱军勇, 2007) 。

二、商业银行服务创新与价值转移的概念

(一)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

商业银行给顾客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不是普通的产品, 而是货币、资金或金融工具等。客户不仅需要得到安全有保障的资金服务, 而且有保值增值的需求。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涉及到的一系列特征, 收益、期限、流动性、风险等, 都需要银行的服务人员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实现。随着客户需求的日益复杂, 银行的服务已经逐渐集成整合, 更加多样。结合李建英、冯勤 (2007) 的观点,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服务概念、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给不同层次顾客提供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并控制银行风险。

(二) 商业银行的价值转移

价值转移意味着某一产业的价值链战略环节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产品存在生命周期, 企业的价值链战略环节, 即为企业创造重要利润的环节, 也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刘志豪 (1997) 在其研究中指出, 价值转移最直接的表现其实就是指某一企业甚至某一个行业的市场价值 (指股票及其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 向其他企业或行业发生转移的一种现象。在此基础上, 本文将商业银行价值转移定义为:由于银行业技术的进步和顾客需求结构的变化, 某一银行市值向其他银行发生转移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价值转移的动因分析

要探讨商业银行价值转移的动因, 必须首先了解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过程。商业银行资源要素的传递过程, 就是价值的增值过程, 而这一过程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价值链。从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各个主体来看, 商业银行的价值链如图1所示。

从商业银行的价值链可以看出, 银行的价值链从客户开始, 客户既是银行资金的来源, 同时也是服务的对象。商业银行的分行与支行等各级行主要承担经营职能, 都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 职能重叠, 各自为政。而总行主要承担管理职能。下文从商业银行价值链上的各个主体来分析价值转移的动因。

(一) 商业银行客户利润的转移

商业银行的客户主要包括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 对这两类客户的相应业务称为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零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现代经营理念, 依托高科技手段, 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我国零售银行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储蓄时代, 即简单的储蓄服务,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4年的应用时代, 此时零售业务除了储蓄外, 主要包括支付以及个人贷款等;而到2005年以后, 零售银行进入账户管理时代, 此时银行对每位账户持有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包括个人理财服务、投资服务, 还有各种代理业务。招商银行2008年的年报显示, 其有高达42%的存款来自零售客户的储蓄存款, 而储蓄存款一直是商业银行低成本资金的主要来源。招商银行出色的零售业务业绩表明, 零售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价值流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在零售客户中, 高端客户则是利润创造的重要来源。据招商银行的2009年统计数据, 在我国主要省会城市, 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达229.53万人, 虽然这部分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1.5%, 然而这部分人群绝对数量明显, 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在扩大。这一小部分高端客户人群对商业银行存款的贡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 商业银行渠道价值转移

商业银行的渠道资源是银行的核心资源, 是银行强化服务能力、提升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商业银行的传统渠道主要为各级营业厅网点, 而从近年来由于银行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多而有限的营业网点使得客户越来越倾向于其他自助式的服务渠道, 包括ATM、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其中网上银行的普及称为近几年来商业银行渠道建设的亮点。随着网上银行用户的增多, 网上交易量也激增。来自赛迪网2009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大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网上业务交易量普遍超过总业务的20%。网上银行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价值方式在于, 通过网络服务可以减少实体营业网点的运营成本, 同时收取一定的费用来保障网银顾客, 尤其是企业顾客对于高安全性能的需要, 如工商银行出售的U-盾以及招商银行的移动证书等。网上银行带来的价值流入还在于它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销售渠道, 如今顾客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在银行购买各种金融产品, 网络营销对于金融产品的销售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利润中心的转移

目前,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传统的总分行制。总行进行整体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 分行直接对总行负责并报告工作, 同时承担对各支行的管理和考核。各支行上级授权范围内面对顾客开展经营, 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在这样的组织模式下, 银行利润总支行汇总到分行然后汇总到总行。而随着银行业务的升级以及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 这种结构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首先, 每个分支行之间职能部门设置基本相同, 产品, 服务, 营销具有高度的同质化。其次, 每个分支机构的前台业务和后台运营分离, 资源和专业技能很难共享, 业务流程和标准在各分支机构可能存在差异, 顾客体验不一致。再次, 由于每个支行业务的综合对于银行柜员要求提高, 需要掌握多种业务技能, 由于各种交易处理的压力, 顾客服务质量很难提高, 银行产品的营销工作也无法开展。

本节分析了价值转移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商业银行价值转移动因, 并提出商业银行价值向银行零售业、高端客户以及多样化渠道转移的三个动因。

四、基于价值转移的商业银行服务创新驱动因素

(一) 轨道因素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轨道指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遵循的外部逻辑或规则, 主要包括三种轨道:技术轨道、制度轨道和专业服务轨道。

第一, 技术轨道。技术轨道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循的技术使用原则, 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驱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内部管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银行内部的使用不仅为金融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提供强大技术支持, 而且对降低银行业务经营成本有着决定性影响。二是银行客户交易系统。除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信息技术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服务创新, 网上银行的发展使得客户对高效、安全、优质、便捷的服务的要求更为强烈。

第二, 制度轨道。制度轨道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外部制度, 包括政策法规以及银行业的监管制度等。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有驱动作用的制度轨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2003年中国银监会制定和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制定原则, 以及某些具体服务项目如何收费。二是2005年中国银行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该办法废止了《大额支付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取而代之的是小额支付系统业务处理办法及手续。

第三, 专业服务轨道。专业服务轨道是指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时所遵循的一般知识, 以及所提供的基本服务。商业银行价值向零售业务以及高端客户转移的趋势, 使得商业银行的专业服务轨道也发生了转变。

(二) 外部行为者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外部驱动力是“行为者”, 主要是对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有重要影响的人, 企业或组织, 一般包括顾客、竞争者、供应商和公共部门。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 包括存贷服务和其他业务等。而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客户的储蓄存款, 所以商业银行的供应商也同时是银行的客户。

(三) 内部驱动因素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最根本驱动力是其内部驱动因素, 主要包括银行战略、员工和创新部门。企业战略是服务创新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商业银行的员工是服务创新的主体, 所有创新的概念来自各级员工。创新部门则是商业银行专门进行服务创新的部。

五、基于价值转移的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维度

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 绝不仅仅是银行前台的创新, 而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要素。根据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服务创新往往涉及到企业的新的服务概念, 新的顾客界面, 新的服务传递系统和新的技术。结合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和银行价值链, 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维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服务概念创新。在服务业中, 创新并不是一个有形的实物, 而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新的概念或方法。就商业银行而言, 服务概念创新可以是新的金融产品, 如某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服务, 如交行最新推出的ATM无卡取款服务, 客户可通过交行手机银行提前预约ATM取款, 客户在预约后到ATM取款时, 只需凭预约手机号码、预约号以及预约银行卡的取款密码, 即可实现无卡取款, 无需向ATM机插入银行卡。而服务概念创新并不意味着某种全新的创新, 也可以是已有产品的新组合, 或是原有产品上新的服务等。

第二, 顾客界面创新。顾客界面的创新是顾客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创新。服务业的不可分割性导致顾客必须参与服务的过程, 所以顾客如何与服务提供者进行交流是影响顾客感知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顾客与银行接触的过程中如何使得顾客感受到更好的服务是顾客界面创新的目标。电话银行、网络银行都是商业银行顾客界面创新的例子, 而传统营业厅里的电子叫号系统也是一种创新。

第三, 服务传递创新。服务传递系统是指生产和传递新服务的组织。通常一项新的服务概念由总行专门的创新部门来完成, 然后在传递给下级各分支机构。而支行工作人员却是直接与顾客接触了解顾客需求的人。创新的灵感如何有效地传递, 银行各组织之间如何有效地沟通, 银行创新人员如何有效地发现市场需求的变化, 都是服务传递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 技术创新。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 它可能贯穿于银行服务创新的任何一个维度中。以交行最新推出的ATM无卡取款服务这一创新概念来说, 就需要银行利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的顾客界面创新同样需要技术才能实现, 而服务传递系统创新中也需要信息技术的相应创新。

参考文献

[1]、迟晓英, 朱军勇.保险业价值转移与银行保险的发展[J].中国保险, 2007 (3) .

[2]、李建英, 冯勤.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动力因素——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 2007 (6) .

[3]、Howells, J.&Tether, B.Innovationin Serv ices:Issuesat Stakeand Trends[R].INNO.Studies, 2004.

[4]、申静, 张亮.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测评[J].技术经济, 2009 (4) .

8.商业银行案例分析 篇八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银行破产制度正是基于这一大环境而生的特殊机制。

本论文首先对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分析进行了阐述,进而表明银行破产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从而引出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开展实地实践调查,在地区差异,年龄差异下得到了多样的破产态度和理财选择。最后总结,银行破产制度冲击了市场经济的现有格局,并且对今后的商业银行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关键词】银行破产制度;商业银行;影响

一、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并以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既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又有作为金融机构的特殊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基于市场变化和管理团队经营能力的差异,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经营困难、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并逐渐陷入困境,最终只能以破产方式退出市场,考虑到商业银行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传导性,商业银行破产的很多环节同一般企业的破产环节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从而决定了商业银行破产的特殊性,鉴于商业银行对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待商业银行的破产问题需要谨慎对待。

破产法中的重要一环就是银行破产法,银行破产法是私法的本质是由破产法的私法属性所决定的,针对于银行业经营风险的特殊性,银行破产法被认为具有社会属性,强调用来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因而,商业银行在破产制度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实际情况中,绝大多数的国家往往并不会让商业银行轻易进入破产程序,这恰恰是由于商业银行的破产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并且商业银行的破产制度会对公众利益产生相当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破产乘数所具有的放大效应决定了其破产制度比起一般企业要更为严苛,例如存款人的优先保护等,这类制度就是防范商业银行破产制度带来的危害性。因而,商业银行的价值目标是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主,来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性,阻止系统性危机的发生。

商业银行破产是一把双刃剑,其制度不但会带来正面效应也会带来负面效应。

(一)商业银行破产的正面效应

一旦建立和完善了商业银行的破产制度,对于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和改革是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的。一是可以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维护经济系统的稳定。这是一个简单的优胜劣汰的道理,在竞争的潮流中,只有不断淘汰经营水平低下的商业银行,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始终保持整个金融体系具备活力,从而不易发生金融危机并造成经济衰退的后果。二是可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金融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可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金融资源,需要将有限的金融资源交给更有效率的金融机构去经营。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可以更好地保护储户和社会公众利益。商业银行一旦发生经营恶化,甚至到难以挽回的地步时,必须有制度使其及时、安全地退出市场,否则会导致经济危机恶化,从而对储户以及公众利益造成更大的危害。四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需要。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金融机构与我国的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日益加深,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要使得外资金融机构通过破产的方式退出市场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旦国家发布了银行破产制度,就能在一定基础上抑制道德风险的发生并能够保持一定的市场活力,不过还是需要具体量化对于商业银行的看法。

(二)商业银行破产的负面效应

“人民的安全乃是至高无上的法律”,不同的法律追求的是不同意义的安全,不论生命、财产、自由还是和平,安全都是有助于这类价值状况稳定发展下去的保证。金融法属于经济法,经济法作为社会本位法,它是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及基本原则,因而金融法也必然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金融安全便是金融法的价值体现。商业银行破产制度,同样也是以金融安全作为其实现的价值目标之一。而商业银行一旦被迫退出市场,容易造成市场经济的动荡,对社会造成相当的危害。一是易动摇金融系统中银行体系;二是对于商业银行破产退出市场过程的不适当处理易造成损失的扩大;三是大规模的使商业银行退出市场,易造成社会公众对于银行机构的信任程度缺失;四是通过破产退出方式退出市场会给存款人以及债权人带来各种程度的损失。如果通过有关部门对问题银行进行损失的弥补会造成公众利益以及其余银行机构的利益损害,甚至会引起道德风险的发生。

由于商业银行破产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该制度的颁布也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话题。因此,只有不断加深对商业银行破产制度的研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方式,才能尽可能降低商业银行破产制度的负面影响。

二、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实务分析

基于愈演愈热的银行破产问题,考虑到其会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运用调查问卷,分析了南京、上海、扬州、无锡、连云港这五个地方的不同人群对于银行破产的一些问题的看法,有了一定的结论:1、南京地区:持赞同颁布银行破产条例票数的人数比例要略大于持否定意见的人数;持赞同意见的绝大多数人认为颁布银行破产法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发展而持否定意见的绝大多数人则认为一旦颁布银行破产法会损害他们的个人利益;一旦颁布银行破产条例,绝大数人倾向于减少存款,同时较多人群也选择不变动存款;一旦颁布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偏向于中型规模的银行并倾向于商业、信用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另外,如果颁布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放弃理财产品,同时会倾向于将投资转向基金以及其他方面。2、上海地区:对于是否赞同颁布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并未表明支持或否定意见,基本持中立观点,支持人数与反对人数相差无几;持支持意见的多数人认为该条例颁布是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的,或是单纯支持国家政策的而持反对意见的绝大多数人则是认为损害了他们的个人利益或是认为该条例的颁布对金融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益处;一旦颁布了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更愿意不变动存款或是减少存款,此外,大多数人会更倾向于大型银行并选择中央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如果颁布了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不会变动存款项并倾向于将投资转向基金和其他方面。3、扬州地区:对于是否赞同颁布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持有赞同或中立的观点;支持颁布破产条例的大部分人认为颁布改条例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而反对颁布破产条例的大部分人则认为对金融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益处;如果颁布了银行破产条例,大多数人会选择减少存款并倾向于大型的银行,同时,会更愿意选择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一旦颁布了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会减少理财产品的投入并将资金转向其他方面。4、无锡地区:对于是否赞同颁布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持有中立和赞同的观点;持赞同观点的人,大部分人认为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也有不少人是为了支持国家的政策而持有反对观点的人则认为损害了他们的个人利益或是认为对金融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益处;一旦颁布了银行破产条例,大部分人会选择减少存款,也有一定人选择不变动存款,此外在选择的银行规模方面也更偏向于大型或中型的银行,而在银行类型方面会倾向于选择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的选择方面,大部分人选择不变动投资或转向基金和债券方面;5、连云港地区:对于是否同意颁布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持有反对意见;持有支持意见的人之中绝大多数认为有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发展,也有一定人认为可以从中获得更多利益而持有反对意见的人之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该条例颁布会损害他们的个人利益;一旦颁布了银行破产条例,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减少存款,也有一定人会选择增加贷款,对于银行规模的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大型银行,对于银行类型的选择,大多数人会选择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多数人不变动选择,也有一定人选择减少理财产品投入,同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将投资转向其他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银行破产条例的颁布,大多数人会选择稳妥保险的投资方式,该政策对投资储蓄者的选择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对市场经济也会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在此基础上会行成不一样的发展格局,对于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

结束语: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使得我们需要对于其破产问题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银行破产条例一旦实施,对于市场经济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唯有采取各类稳妥的配套机制,才能使得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

本论文对于银行破产制度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大致的分析,今后笔者还会对该论题继续深入调查和研究,力求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干海微.关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若干改进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2]张晓珍.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基本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

[3]李卫华.商业银行破产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

[4]曹俊,李长健.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发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

9.商业银行改革分析的论文 篇九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在加入WTO和外资银行强大的挑战面前,如何将这一改革深入下去,如何快速提高国内银行的竞争力是我国商业银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解决的问题。纵观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的现状和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银行再造是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再造的必要性、实施途径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成功因素等几方面论述了我国银行业的再造。

关键词:银行再造;流程重组;关键成功因素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融入国际经济的金融体系,而随着外资准入条款规定期限的临近,中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面对大量涌入的外资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目前中国的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按照现代的商业银行经营法则,进行自我改造,转变经营理念,全面深入实行银行再造,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银行再造理论是银行管理思想的革命

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theBank)是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理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是商业银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突破传统的“职能分工”观念,通过辨识、分解、评估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有利于客户价值的要求来设计业务流程,组合组织结构,改造经营管理模式,从而使银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最终使银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1.银行再造理论的起源及产生基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商业银行纷纷以变革求生存,掀起了一场银行再造运动。面对当时激烈的竞争,银行家吸收了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正兴起并且在很多企业应用卓有成效的企业再造(Corporate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再造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并在银行业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银行管理的新方法——银行再造。银行再造理论主张对银行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重建,将组织内部的非增值活动压缩到最少,寻求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及时满足不同客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究其实质,是一种银行经营战略的再适应。

2.银行再造的内容。一般而言,成功的银行再造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核心内容:

(1)重新设计和改造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银行再造的核心领域,银行再造的关键就是重整业务流程。概而言之,就是要从业务流程着手,通过辨别、分解、评估流程,进而进行删除、整合,对银行运作过程进行科学梳理,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

(2)管理再造也是银行再造的重要内容。银行再造在强调业务流程再造的同时,并没有仅局限于关注业务流程,它认为不同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也会影响到业务流程的质和量,因此随着业务流程的再造,其他与管理有关的思考方法、组织结构、员工技能、权力分配价值观以及管理制度等因素均应有重大的改变。只有企业文化经过转型和重塑,才能真正将银行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3)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银行再造对业务流程重新设计方面经常会遇到诸多方方面面的瓶颈,常规的人工手段已不能解决,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美国再造思想大师迈克尔·哈默(M.Hammer)认为,信息技术是流程再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说:“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改造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要谈再造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银行再造的必要性

1.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迫使国内银行进行再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约定的时间表,将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扩大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开放人民币同业市场。外资银行将在一年以后获准为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两年后为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五年以后为个人提供包括人民币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这张时间表给国内商业银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策略、管理机制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不能迅速改善,那么将可能受到如下的冲击:首先,优质客户的流失。外资银行肯定会凭借其规范的服务、先进的技术、完备的国际结算网络、广泛的国际商业联系和市场信息、度身定制的金融创新品种等来吸引和争夺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其次,优秀人才的流失。外资银行在成立初期和迅速发展阶段,为了尽快打开局面,一定会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以相对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一定的职位、较好的.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来吸引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骨干和高中级的管理人员。第三,本外币存款市场的竞争。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负债业务,外资银行必然采取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抢夺本外币存款市场。第四,本外币贷款市场的竞争。贷款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业务,也是主要收入来源,外资银行资本金比例高,资产质量优,经营效益好,一旦允许展开价格竞争,外资银行可能会采取较低的贷款利率来争夺优质客户。

2.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转换对国内银行提出了内在要求。

在过去的几年内,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沿着增设金融机构,拓展银行信用方式和提高经营质量的思路,一步一步向真正的商业银行体制目标迈进。但是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比,商业银行改革的步伐还相对滞后,原有体制的许多问题、矛盾、弊病在目前的经营体制中依旧存在,银行的运行机制和运转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突出的表现为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经营还受到地方行政干预影响等。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再造的途径

1.对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和重新组合。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准备阶段。再造小组工作人员要摸清银行各部门所做的事情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再造小组要确定哪些流程划入可能开展再造的范围,同时提出再造要求与目标;并进行初步的成本——收益分析;第二阶段:重新设计阶段。首先,开始业务流程的再造工作,它的任务包括:审核方针、业务规章、成本、增值、收入、工作流程等,重点是理清相互关系,给模型输入定量内容,最终形成现有流程的详细模型,为设计新流程作准备。其次,界定新的业务流程备选方案,产生新的模型和新的工作流。新的流程设计一般先是根据早几步为项目设定的具体目标,修正整个流程的工作流,让各种变革都反映在各流程环节的工作流程里,然后对各个环节再作优化,有的甚至会被优化掉,最后再画出“业务关系图”,具体界定有哪些变化。例如银行内部有关部门的协调,相互间的业务重叠及多重的管理环节等可大幅度缩减或删除。最后,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需要的代价及其产生的收益,这一步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提出一个可予实施的方案。第三阶段:具体实施阶段。一是选择最相宜的方案,即收益最大、成本最小且冲击最弱的方案;二是实施方案,同时准备好应急措施。

2.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改造。要大力推行扁平化组织机构。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仍实行垂直化管理体制,经营活动按部门设立,形成职能群体,完整的业务流程常常被人为的分割开来,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必须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或中心辐射式的组织机构),压缩管理环节,缩短管理半径,减少上下级之间信息的失真,进行银行组织机构的再造。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单点接触。银行再造的目的是能为客户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节约客户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为客户提供“一步到位”的服务,建立以客户为主体的管理体制,银行不再按传统的存款、贷款、资金汇划、外汇业务等进行分工,而是将银行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向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大力推行客户经理制。

四、我国商业银行再造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CSF(CriticalSuccessFactors)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施银行再造的关键成功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创造性应用。信息技术是银行再造的技术保证。就信息技术利用来看,银行再造是深度的信息化,银行再造利用信息技术不仅是指把原来手工劳动以机器取代,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彻底翻新业务流程,就是要超越对信息技术仅限于初步的文字数据图表处理阶段,充分发挥其巨大的高技术潜力,创造出全新的业务和业务流程。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文卡特拉曼把信息技术促成的企业转变分为五个层次,信息技术在企业中所被运用的层次越高,改造就越彻底,流程的效率就会越高。成功的银行再造不再留连于技术层面,而将信息本身视为核心资产,一切以信息管理为先。一些再造后具有重大优势的银行往往采取信息密集策略,运用大量信息,采用统计方法预测顾客的选择行为,将银行与客户间的可能关系加以管理,这就是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从BPR走向CRM是银行再造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新趋势。

2.高素质人才。在当前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才是银行之本、是银行的核心资源。大预言家奈斯比特(Naisbitt)在《展望90年代——西方企业和社会新动向》一书中就曾指出:在信息社会,人力资本将会取代工业企业金融资本成为战略资源。这一点在银行再造过程中就显得特别突出,人成为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为再造过程的发起人,除必须懂管理外,还必须懂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多种综合知识,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新的业务流程并保证其贯彻实施,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称这种人为魅力型领导(Charistimaticleader)。对于流程操作人员,在流程被重新整合和设计后,原来由多个专业人员完成的多项工作则由一人或几个人组成的“流程小组”来完成,对每个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新流程中所必须具有的几乎所有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高素质的人才是决定银行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乔·佩皮帕德(JoePeppard),菲利普·罗兰(PhilipRowland).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中信出版社.

2.T·普罗克特.管理创新.中信出版社.

10.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分析 篇十

2005-02-06

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有些行为因为外部环境或利益驱动会发生偏离,这种偏离也许会造成潜在风险,或许会遭受致命打击。为此,我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密切关注。

目前,许多学者都在关注银行的行为,人民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也专门提到了行为控制,各商业银行也都意识到行为控制的重要性。这些行为有员工个人行为,有集体行为,有领导者决策行为,哪一种行为都关系到经营管理的成败。在我国,商业银行有些行为因为外部环境或利益驱动会发生偏离,这种偏离也许会正常上岸,也许会造成潜在风险,或许会遭受致命的打击。最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政策,银监会对信贷投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商业银行在经济过热的冲击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部分商业银行不得不为自己的信贷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我们不得不把信贷行为提得多一些,叫得响一些,认真地对待,密切地关注。

(一)授信行为

西方商业银行各有自己的市场定位,有自己的基本客户群,有自己的创新产品,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小银行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客户过小而自卑,并没有因为抓不住大客户而影响效益,也不过多地担心因为小而被别人兼并,甚至有小银行兼并大银行的例子。而我国,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在往大企业、重点项目倾斜,授信趋同现象十分严重,有些企业拥有巨大授信,各家银行拼命往里挤,而有些企业即使其产品非常好,只是因为没有资金经营而望洋兴叹。银行遇到大企业的贷款授信,审批时就好通过,可以宽松一些,一些重要的法律手续可以简化,甚至为了争取这些客户进行恶性竞争,利率可以下浮,免收有关的手续费,而没有考虑有些企业在拥有巨大银行授信后会有盲目投资的可能。之所以这样,主要是从主观上就认为这些企业不会马上倒,或有政府背景,或是上市公司,甚至认为,即使这些贷款放烂了,也与自己无关,可以摆脱一些责任。最终形成了授信集中,中小企业贷不到资金的现状。当然,这不能完全归咎于商业银行自身行为,社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市场前景、信用基础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西方商业银行很注重资产负债管理,利用利率敏感性分析、缺口管理、VAR等先进的模型进行资产负债的匹配,从而科学地控制风险和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我国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还不够科学,比如授信过程中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没有科学地匹配资产和负债,其利率结构、期限结构、币种结构、风险结构不甚合理,很难避免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对信贷资产的摆布不够科学和合理,或是担心中长期贷款期限过长而主观上不对其授信,或是中长短期贷款期限匹配不合理。

(二)信贷审查行为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审查时首先坚持“三C”原则,即CHAR-ACTER(品质):企业领导人的品性、行为、信誉和诚实程度,作风是否正派,有无责任感,经营管理能力如何,还款意愿如何等;CAPITAL(资本):借款者个人拥有的净资产,公司借款者所能贡献的购置固定资产和维持日常的生产操作的资金;CA-PACITY(还款能力):即借款者有无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其次,银行考虑更多的是市场情况、抵押品、收益、借款目的、金额、往来账户、时间、法律、经营管理。可以看到,银行最注重的是企业领导人的诚信度,注重的是企业资金实力,注重的是第一还款来源。而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更多的是注重企业财务报表是否好看,贷款有无担保,有无抵押。这样就使有些企业贷款有了空子钻,比如,隐瞒真实经营管理情况,把报表做得好看些,甚至提供虚假报表。要知道,担保、抵押对银行并不一定是好事,有了担保,并不是说借款者还不了贷款,担保者马上就替其还款,有许多法律手续和具体情况使得担保不能落实,如存在保证人资格、履约意愿、免责和保证合同无效等问题,有两个企业互保、多个企业连环担保、关联企业借保证骗取贷款等现象。抵押方面,办理抵押登记时,要经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支付很多费用,而且还要承受时间和效率的损失,同时还存在抵押的真实性、抵押物是否足值、变现的可能性、拍卖抵押物的复杂性等问题。商业银行必须迅速改变仅对授信形式和要件进行关注和静态的授信理念,转变为对借款人的融资需求和借款用途及风险的了解、分析,主动设计与借款人需求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并通过了解借款人的业务,识别贷款期间的潜在风险,对借款人的经营、管理、财务、行业和环境等状况进行尽职的分析。形成在有效预期和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主动而持续性地开展业务,而不是目前普遍存在着的商业银行决定是否授信的关键只看有无抵押品——即第二还款来源,而忽略第一还款来源,即忽略对借款人真实还款能力和风险这个最重要因素的考察。

(三)信贷效仿行为

西方大小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经营特色,有些以支持大型企业集团为主,有些以支持中小型企业为主,有些以批发业务为主,有些以零售业务为主。而我国商业银行往往存在效仿行为,时而房地产、汽车、家电,时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时而又是上市公司,只要一方一热,大家则一哄而上。如1992年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最后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这几年,一会儿投向开发区和城市建设,一会儿又投向路桥建设和房地产。对上市公司贷款,也存在过热行为,导致有些上市公司资金违规进股市,或盲目投资。对钢铁、电解铝等产业更是一窝蜂,国务院三令五申,对这些产业严格限制,但实际效果微乎其微。江苏铁本事件给我国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和银行都敲响了警钟。

(四)信贷审批责任界定行为

我国各商业银行基本都有信贷审批委员会,贷款逐级上报,逐级审批,一笔贷款报上来,各审贷委员发表意见,最终形成贷与不贷的表决。如果贷款出现问题,基层员工则认为该笔贷款是审贷委决定,审贷委要承担责任,有时基层行还会认为,反正有审贷委把关,自身可以不负责任地上报;审贷委则认为,直接接触客户的是基层行,基层行要承担责任,或是基层行已经把关,第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该没有问题,可以非常信任地审批贷款。这就是一种责任界定不清楚的问题,当然,也有审贷委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此外,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有些贷款管理委员会成员一味跟着有关领导和信贷管理权威人士的思路走,不敢或者不愿提出异议,结果使信贷集体审批变成了个人审批。

因此,一笔信贷业务从贷前调查到终审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清楚的职责界定,不严格履行自身职责就应该受到惩罚。同时,如果每个银行从业者都把银行当作自己的,多一些责任心,就应该不会存在扯皮推诿,敷衍塞责情况的发生。不妨借鉴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银行的做法,在贷款审批过程中适当强调个人责任,将部分贷款审批决策权授予个人,同时赋予相应的责任,风险管理部门和稽核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当然,个人决策能力和水平值得信任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优秀人才的培训、培养和使用。

(五)信贷风险管理行为

西方商业银行一般非常重视信贷风险的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缺口管理、VAR等模型运用得非常广泛,甚至对认为很难量化的信用风险也开发了数量模型。除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外,还建立了内部决策模型,通过借款人评级、额度种类评级,预期使用比率、贷款类别相应所需要的资本金、预期收益等因素,可以计算出贷款额度的回报率,为信贷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但我国商业银行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只是简单地运用存贷比、头寸管理,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控制只能从定性方式解决,不能有效地进行量化。因此,为使信贷风险管理行为更具客观性,应尽快引进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囿于我国银行业基础数据管理的现状,要实现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必须及早在业务流程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基础数据的整理。

(六)信贷审批权力集中行为

随着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逐步暴露,各商业银行总行也不断地上收自己的信贷审批权限,基层行只能发放一些低风险贷款。这固然可以有效防范信贷风险,但也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大多授信都要上报上级行,会影响时效,因为有些企业用款时间要求比较严格,待审批好以后,已经错过了时间;二是上级行不可能了解各区域的所有企业,更多地关注一些重点项目和大的企业,会忽视一些优秀中小型企业,这样势必会影响基层行的客户结构,不利于营造其基本客户群;三是突然上收权力,可能会使原有中小型企业资金链条中断,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四是会出现与其他商业银行共同为同一企业授信的情况,形成信贷集中;五是不利于全行的信贷结构调整。因此,对于信贷审批不妨实行差别授权并进行动态调整。可根据各分支机构所处的市场和经济环境、资产规模和业务量,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内控机制建设情况和风险管理能力,对各分支机构授权的权限进行调整,并依据对分行绩效考核以及其他信贷检查稽核结果,进行授权权限的动态调整,或将授权权限与授信风险评级、授信期限挂钩。

(七)信贷内部控制行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重视内部控制的现象很令人费解,岗位制约机制不健全,有制度不执行现象很普遍。比如,规定贷前双人调查,但另一人的任务只是在报告上签字,企业在哪里,报表什么样根本不管;信贷员从头到尾帮企业做了所有的贷款手续,甚至可以拿企业假的资料把贷款骗出来;总是迁就企业,该有的贷款资料因企业不愿提供就省略,甚至拿不到关键的法律资料;贷后检查形同虚设,企业发生了变化甚至变化了工作地址银行还不知道。一些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及因员工道德风险形成的损失都说明了内部控制不力所造成的后果。从长期来看,这种情况会把任何一个银行带向深渊。在一个具有强有力的内控机制的组织中,控制机制应有向前的也应有向后的,向后看的系统要及时追踪交易记录的风险,向前看的系统则要努力发现潜在的风险,不仅仅是头寸风险,而且还有所有的系统范围内的风险。

(八)不良资产处置行为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到现在,仍然会有牺牲信贷资产来换取规模的行为,为了多争取一些存款,而不管企业状况就随意放贷,或为了吸收一点保证金而随意开承兑汇票,或用以存引贷的方式扩大规模,等等,这些行为导致最终创造的利润远远小于形成的不良资产。还有一种经常会犯的错误,对一个企业积极介入后,就万事大吉,不注意跟踪企业经营管理状况,不关注行业变化和市场变化,或是对企业从生跟到死,没有及时退出的意识,没有建立信贷退出机制,最终会形成不良资产。一旦形成不良资产,在不良资产处置时,由于不良资产责任界定不清,或由于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职业道德等因素,没有及时追讨,最后会不了了之。还有一种情况,各家商业银行基本都有信贷管理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一笔贷款逾期以后,信贷管理部门认为应该移交资产保全部门管理,资产保全部门则认为需要信贷管理部门继续跟踪,形成管理上的真空。

(九)信贷人员培养行为

有些商业银行在引进信贷人员时,往往先看其能带来多少存款和业务量,而对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所忽视。日常对员工培训也不够重视,没有有意识地培训一些专家,每个信贷人员都是“万金油”。这样很难保证贷款审批的准确性,真正的风险控制就很难保证。因此,在信贷行为建设中,银行必须认真思考想要培养的是什么行为,想要建立的是什么样的报酬系统。信贷人员除应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素质。在人才使用上,可以通过对信贷人员实行上岗分级授权经营,狠抓信贷人员的基本素质,只有信贷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形成商业银行健康向上的信贷文化。信贷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精通金融和信贷,同样重要的是要使他们成为借款人所在行业方面的专家。就营销而言,企业更愿意和熟悉自己行业的客户经理打交道。从信贷风险管理角度,只有熟悉企业及行业状况的客户经理才能准确地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从而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同时,信贷人员素质的提高,健康信贷文化的形成也需要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运用内部利润核算、内部转移价格、市场成本和资产质量等指标,核算其业绩并与其收入挂钩,从而促使信贷人员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享其利。

(十)信贷文化行为

银行作为一个信用给予的企业,信贷文化是非常关键的。落后的信贷文化比巨额的不良贷款更可怕,因为不良贷款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化解,但落后的信贷文化会形成源源不断的不良贷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银行贷款质量的好坏,除了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关键取决于该银行是否建立了良好的信贷管理文化和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信贷管理的组织架构、流程和分析手段;是否在充分重视分支机构一线信贷人员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信贷的垂直领导;是否在监管当局贷款质量五级分类这一贷款管理的最低要求基础上,建立更加完善的贷款质量分类制度;从贷款审查发放,到贷中的跟踪,最后到贷款的收回,乃至对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处理,参与其中的所有人员是否能够诚信地做到勤勉尽责;广大信贷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是否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对授信客户的高管层的素质及相关情况、对授信客户的产品和生产能力以及生产过程、对授信客户的客户群状况以及对授信客户所属的行业等相关情况进行认真负责任的调查。与此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包括通货膨胀、购买力、汇率、利率、货币供应量、税收、政府支出、价格控制等宏观经济变化状况,综合分析授信客户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其还款能力,并将其作为决定是否授信的关键依据。但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许多信贷人员在进行贷款决策时什么都相信,尤其是利润、抵押物、信用评级,就是不相信现金净流量,这样就培育和派生了一些落后的信贷观念,如将利润视为第一还款来源,过分强调担保的作用,用重组贷款的方法掩盖贷款的内在风险,没到期的贷款就是正常贷款,夸大以贷引存的作用等等。再有就是信贷管理落后。从部分银行的信贷运作的全部过程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信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存在问题。制度供给上的缺陷,使某些信贷人员失去了责任和纪律约束,结果给信贷资产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

总之,健康的信贷文化应是在信贷管理层的引导下,信贷工作人员能够正确认识信贷风险的存在,能够及时识别信贷风险、防范信贷风险,在民主决策机制下,能对风险的处理做出科学决定。健康信贷文化的培育,包括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方面面,要以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自上而下统一安排;以基层信贷文化底蕴为基础,实施金融创新,打造信贷文化载体,因地制宜,自我突破。

(十一)超授权行为

《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明确提出,商业银行实施有条件授信时应遵循“先落实条件,后实施授信”原则,授信条件未落实或条件发生变更未重新决策的,不得实施授信。授信决策应在书面授权范围内、依据规定程序进行,不得超越权限进行授信,不得违反程序或减少程序进行授信。银监会还特别提及一种与“铁本案”类似的情况:客户未按国家规定获得项目或环保及土地批准文件,或者虽然取得这些文件但属于化整为零、越权或变相越权和超授权批准,商业银行亦不得向其提供授信。但在实际工作中,超授权现象屡见不鲜,如跨期限、化整为零、用保证金置换额度或是不执行总行的审批意见,在同一企业授信额度内不同的业务品种之间进行调剂等等。这些行为无不使贷款审批流于形式,容易累积不良贷款,为资产业务留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超授权行为的危害显而易见,有百年历史的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由于其职员超授权造成的。而在业务发展为风险管理让路的观念之下,对越权审批或变相超授权行为,如果没有造成损失,很少会一追到底,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超授权行为禁而不止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权限,要在上级行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超权限的必须逐级上报,一旦发现越权审批或变相超授权行为,要严肃查处,对违规放贷的责任人员实行严厉的追究制度。

上一篇:上海保育员模拟试卷下一篇:肚脐周围痒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