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写作特色(精选8篇)
1.老人与海写作特色 篇一
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特色及象征意义
【摘 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20世纪 50年代的优秀作品。文章就该作品的词汇运用、句法特点、修辞手法象征意义以及极具张力的语言风格探讨作品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老人与海》;语言特色;象征意义
《老人与海》可以说是海明威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作品中主要人物桑提亚哥集中了海明威一生致力创作的“硬汉式”人物的基本特征:沉默寡言,富于内在的勇气和尊严,性格冷峻,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但桑提亚哥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在他身上没有愤世嫉俗的浮躁,没有迷乱、挣扎的绝望情绪。他心境明净,宽厚稳实,像一位历经沧桑的彻悟者。
《老人与海》中的词汇使用多名词与动词,甚少使用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直接诉诸人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富有强烈的感性效果。从句法结构上看,段落短而均衡,句子结构简化,很少使用分词句和复合句型。句子简短有力,与所叙述的情节和表达的主题达到了高度一致。另外,海明威在书中用的比喻也独具特色。他的比喻所创造的意象不落俗套,清新出奇,感觉真切。海明威还通过象征性描写隐晦地表达了他对美国现实的极度悲观。他的语言迷人,富有力度,以至于他的语言风格形成了一种独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文学现象。很多人认为,他简单、新鲜和干净的散文格式是其名垂不朽的真正原因。195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mastery of the art of narrative)为由,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对海明威叙事艺术的最高评价。
本文试从词汇运用、句法特点、象征意义以及极具张力的语言风格来探讨《老人与海》的成功之处。
一、语言特色
(一)词汇运用
《老人与海》总字数27394个单词。其中所用字数最多的前20个单词是the(2429),and(1315),he(1172),of(559),I(508),it(193),to(461),his(456),was(441),a(399),in(384),man(304),that(298),old(286),fish(285),but(236),him(230),on(207),with(207),had(205)合计10875,占总字数的39.7%。
从作者所使用的这些代词、冠词、介词、动词和名词可以看出,海明威使用的语言是简单的英语。董衡巽在《美国现代小说家论》里说到:“这是现代的写法,最好的写法―英语就得这么写。坚持这么写,不要浮华花哨,不要赘言冗长。你想起一个形容词,就消灭它……形容词挤在一块儿,文章没力,离远一点就有力。一个人一旦养成好用形容词的习惯,或者写的冗长,花哨,就好比染上其他恶习一样很难改掉”。
作者大量的选择了名词和动词,很少使用形容词。例如,在曼诺林回忆起和桑提亚哥捕到大鱼的情景时,其语言声色俱备,给人以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I can remember the tail slapping and banging and the thwart breaking and the noise of the clubbing.I can remember you throwing me into the bow where the wet coiled lines were and the feeling the whole boat shiver and the noise of you clubbing him like chopping a tree down and the sweet blood smell all over me.”
在这里,“slapping” “banging” “clubbing”和“chopping”等词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诉诸人的视觉,“wet”,“shiver”,诉诸人的触角,而“sweet”一词又嗅觉。这段文字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伸手可触。
(二)句法特点
《老人与海》的句子简短,句法结构特别简单。从语法部分的数据可以看出《老人与海》句子简短,平均长度仅为14.4个单词,明显低于语料库显示的一般句子的长度(17.8)。而且句法结构特别简单,非独立分句与独立分句之比仅为0.63?U1,大大低于语料库显示的标准样(1.63?U1),显然,文中有许多由“and”连接的短小陈述句,短小简洁的句子使叙述富于鲜明的节奏,动感强烈。
句子间的衔接手段非常简单。许多句子是由人称代词he或所有格his来连接的(38.3%)。“利用关联词连接的句子较少,而利用可替换的近义词来连接的句子只用两个。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可在《老人与海》中,居然有不少句子之间没有明确的衔接手段(9.2%),这使语言更简约含蓄了”。
综上所述,在语法和句子的衔接层次上,《老人与海》都表现出简洁、精炼的特点:句子结构短小,名词和形容词的出现频率很低,动词丰富而准确,再加以方向性副词的搭配以及简练的句子衔接。
二、象征意义
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像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它可以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以象征性。
(一)故事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的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以生命换荣誉、换尊严,从前所未有的角度震撼人心地展示了人的生命价值。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
(二)狮子是生命力与青春的象征。小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象征物,是桑提亚哥魂系梦萦的那群狮子,它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象征着老人对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每次梦见那群狮子后都给老人增添了无穷的精神力量。群狮象征着同情弱者,仇视邪恶,既能创造人间奇迹,又能战胜各种邪恶势力的团结友爱的群体。群狮的个体模式表现在老人桑提亚哥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标志着后期海明威在思想上的发展与进步,寄托着他的理想及对人类的希望。作者在小说中五次提到狮子。
(1)“When I was your age I was before the mast on a square rigged ship that ran to Africa and I have seen lions on the beaches in the evening.”
(2)He only dreamed of places now and of the lions on the beach.(3)I wish he’d sleep and I would sleep and dream about the lions.(4)After that he began to dream of the long yellow beach and he saw the first of the lions come down onto it in the early dark and then the other lions came and he rested his chin on the wood of the bows where the ship lay anchored with the evening off-shore breeze and he waited to see if there would be more lions and he was happy.(5)The old man was dreaming about the lions.小说结尾(5)梦到狮子,这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回声,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虽然他拖回的只是一副鱼骨架,但他在精神上却始终是个胜利者。
(三)老人的英雄气概唤回了孩子的回归
在故事的结尾处,当孩子看到那苍白的鱼骨架和老人那伤痕累累的双手时,he started to cry,and all the way down the road he was crying.孩子心痛的不仅是老人那双流过血的手,更心痛的是老人历尽艰险才得到的战利品竟然被鲨鱼咬噬得一干二净,更心痛的是老人在历经长达八十四天的凄惶失意和极度紧张艰苦的考验后所换来的却只是更大的失望。孩子的放声大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听觉感,深深地撞击着读者的心弦,甚至掩卷之后仍依稀可闻。这哭声包含着孩子对老人的无限崇敬和深深的同情。这哭声显然是孩子在老人的英雄气概感召下性格走向成熟的起点,象征孩子的回归。这一象征手法的处理昭示出他是在通过一条相当新的路子返回到他的起点,表达了作品的乐观主义倾向。
《老人与海》运用深刻的象征涵盖了整部作品丰富的思想主题,赋予老人桑提亚哥、大海、马林鱼、鲨鱼、群狮、小男孩、老人那抽筋的左手等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简练的语言风格使人于平淡处感到新奇,从一粒沙中看一个世界,从有限的文字中看到丰富的思想内容,正像海明威在作品中通过主角桑提亚哥口中所说,在人的生存与命运抗争中,“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he said“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这一深刻的信念揭示了本篇故事的主题,即结局是否圆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生存中不断挑战的精神及在失败中保持人的尊严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 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3]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4] 杨大亮,邵玲,袁健兰.冰山的优美[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5] 曾晖.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对《老人与海》的文体学分析[J].新西部,2010(16).[6] 蔡凤鸣.《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及语言特色[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作者简介:冯勋波(1983.11-),男,汉族,宁夏人,本科,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2.老人与海写作特色 篇二
关键词:电报风格,“冰山理论”,异化翻译策略,《老人与海》
作为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 《老人与海》自1952年发表以来, 中译版本众多, 影响力较大的有张爱玲译本, 海观译本和吴劳译本。本文以张爱玲和吴劳译本为例, 通过对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两个版本译文的对比分析, 从海明威电报写作风格和“冰山理论”评析《老人与海》的翻译策略。
1 理论基础
1.1 背景简介
1.1.1 海明威和《老人与海》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生于1899年, 是美国20年代“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1917年高中毕业后去了《堪萨斯城市星报》当见习记者。1952年, 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 讲述古巴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前往海湾打鱼, 却连续84天一无所获的故事, 简短的篇幅集中描写了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的三天。他奋斗不懈, 因为他坚信“人不是为打败而生, 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1.1.2 译者
译者的译文为译文读者架起从原作者表达处获取信息的桥梁。译者的职业、学习和人生经历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立场和策略的选择, 从而影响译文的质量。
张爱玲,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 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1952年到香港, 在香港期间主要为美国驻香港处做翻译, 在她的众多译作中, 《老人与海》是她唯一真正喜爱的作品。
吴劳, 作为一名翻译家, 被誉为海明威专家, 主张全息翻译, 即要求译文尽量传达出原文所蕴含的从语言到文化层面的多重信息, 包括作者刻意创造的写作手法及其给读者带来的特殊反映。
1.2 海明威写作风格
1.2.1 电报风格
海明威高中毕业后去了《堪萨斯城市星报》, 虽然只当了六个月的见习记者, 该报所提倡的行文明快有力、句段短小, 及强调新闻的新意、时效、准确、凝练等风格却为海明威之后写作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后, 他又到加拿大《多伦多星报》当驻欧记者, 1922年热那亚会议期间, 他用电报拍发消息, 语言必须简明, 极少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形成了所谓的“电报体风格”。
从《老人与海》中可以看出, 海明威选词具体、确切, 句子短小精悍、条理清晰、结构整齐, 文章简洁明了、清晰自然、效果直接, 充分体现作者电报风格的写作特点。例 (1) When the boy came back the old man was asleep in the chair and the sun was down.The boy took the old army blanket off the bed and spread it over the back of the chair and over the old man's shoulders. (吴劳译文:等男孩回来的时候, 老人在椅子上熟睡着, 太阳已经下去了。男孩从床上捡起条旧军毯, 铺在椅背上, 盖住了老人的双肩。) 这两句话中“chair”、“sun”、“old army blanket”等词语简单、具体。两个句子分别为由“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和由“and”连接的并列句, 均采用一般过去时态, 简短无赘述, 结构清晰, 表达自然。
1.2.2“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最早于1895年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的《歇斯底里研究》中提出。在人格理论中, 他把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 认为人的人格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 露出来的仅仅是一部分, 即有意识层面, 剩下绝大部分则处于无意识, 而这无意识的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却决定着人的行为和发展。
海明威在他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 (1932) 中第一次提出“冰山原则”, 即外在的简约艺术和内在的“经验省略”。他将文学比作海面上漂浮着的冰山, 文字和形象是露出水面的部分, 而情感和思想则是在水下。《老人与海》出版后, 他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 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老人与海》原本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 描述村庄里每一个人物的生活细节, 但最后却只留下了五万字, 删掉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 只留下了最重要的部分。
2 翻译策略
2.1 异化与归化
1995年, 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 (1995) 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两种翻译途径“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和“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 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分别称作“异化法” (foreignizing method) 和“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 。“概括而言, 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采取目的语的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孙致礼, 2002)
异化不等同于直译, 归化也不等同于意译。异化和归化是文化层面, 而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面。 (黄艳春, 2010) 作为“异化”的代表人物, 韦努蒂从文学和文化的研究角度来研究翻译 (郭建中, 2009) , 提出“译者的隐身”, 将异化和归化植入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大背景中, 发展以抵御目的语的文化占指导地位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的异化翻译理论。奈达作为“归化”的代表人物, 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 (郭建中, 1998) , 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概念。他的动态对等 (或功能对等) 强调译文的表达方式应是完全自然的, 并尽可能地把原语表达的意义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 (Nida, 1964)
业界对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赞同异化的学者认为异化可以更好地传递源语文化;支持归化的学者认为翻译就是交际, 必须要通顺易懂;有学者从哲学辩证角度看待两者关系, 提出根据文本不同和目的不同采取最恰当的翻译策略 (唐德根, 吴静芬, 2008) ;也有学者兼容并蓄, 认为在文化内容层面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而在语言形式层面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 (张智中, 2005) ;还有学者从后殖民视域出发, 揭示强势文化所取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 提倡采用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达到文化交流上的平等 (葛校琴, 2002) 。采用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保护源语文化, 而归化则是对目的语文化的保护且更便于目标语读者信息接收。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文本、目的及接受者不同, 译者应考虑暂时放下一贯坚持的立场, 优先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
2.2 原作者写作风格对译文的导向
2.2.1 电报风格在译文中的体现
例 (2) That's easy.I can always borrow two dollars and a half.
张爱玲译文:那很便当。我两块半钱总借得到的。
吴劳译文:这个容易。我总能借到两块半的。
原文为两句简单句, 选词具体, 句子短小精悍, 表达清晰, 是典型的“电报体风格”。
张爱玲爱好古典文学, 在《老人与海》翻译时偶尔使用文言文或半文半白语言。在译文中将“easy”和“two dollars and a half”分别译作“便当”和“两块半钱”, 带有强烈的文言文色彩, 文风独特, 却与原文风格相左。吴劳则将其用白话文分别译作“容易”和“两块半”, 准确、自然, 表达风格与原文电报风格一致。
例 (3) All I know is that young boys sleep late and hard.
张爱玲译文:我就知道年轻的男孩子睡得晚, 睡得沉。
吴劳译文:我只知道少年睡得沉, 起得晚。
张爱玲将“young boys”译为“年轻的男孩子”, 形容词赘余、不简洁, 违背了电报风格对形容词和修饰语简明的要求;而吴劳译作“少年”, 确切、简洁, 符合原文电报风格。
2.2.2“冰山理论”对译文的指导
例 (4) Now we are joined together and have been since noon.And no one to help either one of us.
张爱玲译文:现在我们遇在一起了, 自从正午起就遇在一起了。我是没有一个人帮助我, 它也没有一个人帮助它。
吴劳译文:如今我跟它拴在一起了, 从中午起就是如此。而且我和它都没有人来帮忙。
张爱玲在《老人与海》翻译时, “她的译本透露了她对这篇小说的理解, 她本人对人与命运的看法折射在其中。” (王璟, 罗选民, 2010) 因此, 译文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读者对原文的独立思考。张在译句中加入了自己对原文中主人公心情的理解, 重复语的使用使译句显得冗长、赘余;吴劳在翻译时, 则采用全息翻译, 译句短小精悍, 简单自然, 切合原作者“冰山理论”追求简约艺术和“经验省略”的特点。
例 (5) "Come on, "the old man said aloud."Make another turn.Just smell them.Aren't they lovely?Eat them good now and then there is the tuna.Hard and cold and lovely.Don't be shy, fish.Eat them."
张爱玲译文:“来来, ”老人自言自语。“再兜一个圈子。你闻闻看。这沙丁鱼可爱不可爱?好好地吃它们吧, 不时还可以吃吃那鲔鱼。硬硬的, 冷的, 可爱的。鱼, 别怕难为情。吃吧。”
吴劳译文:“来吧, ”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新鲜把它们吃了, 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呢。又结实, 又凉快, 又鲜美。别怕难为情, 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张爱玲将原文中“the old man said aloud”译作“老人自言自语”, 明显加入了自己对小说整体的理解;将“Just smell them.”译作“你闻闻看。”, 是根据译者对篇章的把握在译文中添加了主语;将“Hard and cold and lovely.”译作“硬硬的, 冷的, 可爱的。”, 叠词及“的”字短语的表达偏女性化, 与倾向大男子主义, 喜欢硬汉形象的海明威的语言风格相悖;“Don't be shy, fish.Eat them.”译成“鱼, 别怕难为情。吃吧。”, 将原文语序调换使译文符合汉语主题、述题的语序习惯, 但改变了原文中信息的强调点。吴劳将以上几句分别译为“老人说出声来”, “闻闻这些鱼饵。”, “又结实, 又凉快, 又鲜美。”, “别怕难为情, 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语言简练, 与原文表达信息一致, 又不失老人的硬汉形象, 符合“冰山理论”写作简约艺术的特点。
3《老人与海》翻译策略的选择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 而译文读者是译文的读者。译者为译文读者架起从原文及原作者处获取信息的桥梁, 译者既是原文读者又是译文作者, 因此翻译时应以译者为主体, 把译文读者当成译者, 即原文读者, 假定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使译文读者从译文和译者处接收到的信息与译者作为原文读者从原文和原作者处接收到的信息无限接近。原文读者从原作者和原文处接收到的信息不仅包括文字和思想层面的, 还有原作者的写作手法、理念和文体格式等等, 这些都应该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奈达认为“一种语言里能表达的事情, 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Nida, 1969)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严格按照他的“冰山理论”写作, 作品中只写出了“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 而水下的部分则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异化翻译策略强调保留原文化中的语言特点, 采用原文化表达方式, 使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满足“读者对差异性译文的期待”。 (孙会军, 2005) 翻译要假设成原作者在用中文写作, 因此, 翻译《老人与海》时, 鉴于海明威对电报风格的应用及对“冰山理论”的追求, 译者应站在海明威的立场上, 遵循电报风格、“冰山理论”以及原作者对原作的期待, 优先选择异化翻译策略, 使译文向原文靠拢。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有自己独特的文风, 作为女性对译文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因此, 在译文中多有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之处。作为翻译家, 吴劳在翻译时主张全息翻译, 尽量使译文传达出原文所蕴含的语言、文化及原作者写作手法等多重信息, 忠实原文, 忠实原作者。
例 (6) He thought of how some men feared being out of sight of land in a small boat and knew they were right in the months of sudden bad weather.
张爱玲译文:他想, 乘着个小船出去, 看不见陆地, 有些人觉得害怕;在有一种季节里, 天气会忽然变坏, 这也的确是危险的, 他知道。
吴劳译文:他想到有些人乘小船驶到了望不见陆地的地方, 会觉得害怕, 他明白在天气会突然变坏的那几个月里, 他们是有理由害怕的。
张爱玲将原文看作由“and”连接的意义上互不干扰的两个并列分句, 因而将“right”译作“恰好”之意。其译文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打散原文英语树状句式结构中的主句和从句结构, 将原文一句话拆成八个部分, 译成符合汉语竹状句式结构的松散句;译文“在有一种季节里, 天气会忽然变坏, 这也的确是危险的”采用了增译翻译策略, 显得赘余。吴劳也将原文看作是由“and”连接的两个并列分句, 但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 因此将“right”译作“正确, 有理由”之意。其译文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句式结构与原文相似, 条理清晰, 逻辑性强, 符合英语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
例 (7) “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he said.“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张爱玲译文:“但是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他说。“一个男子汉可以被消灭, 但是不能被打败。”
吴劳译文:“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给打败。”
张爱玲将原文中“a man”译为“一个男子汉”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使原文内容变得狭隘。吴劳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译作“一个人”, 既简洁又准确。
4 结论
3.国外老人享受的特色服务 篇三
老年电台
法兰西广播公司开办了一个老年电台。它的节目全部是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而设置的,有音乐、电影剪辑、各地风光、园艺知识、生活顾问、法律常识等。老年人可在欣赏这些节目的时候,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了解现实一些新的知识和热点,以此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添他们的生活乐趣。因此,这个老年电台深受老人们的喜爱。
老年“幼儿园”
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有一个专为65岁以上老人准备的“第三年龄幼儿园”。凡是愿意到这里来“入托”的老人均由工作人员负责接送。每天早晨上课以前,老人们要在一起吃“团聚饭”,上课时学习的是老年保健知识和保健操。在这里,老人们没有孤独的感觉,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和精心安排下,使他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老年公园
目前,日本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为应对已经来临的老龄化时代,日本政府在公园增添了一些适合老年人健身的器材,它们既安全可靠,又能使老人得到锻炼,这些无疑为老年人开辟了更多的活动场所。
老人公寓
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老人公寓位于居民区内,是专供有独立生活能力的退休老人居住的。在这里居住每月要付房租,但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己上街买菜、做饭。与普通公寓不同的是,所有的房间都没有门槛,以防老人绊倒;马桶、澡盆比较低矮,并带有扶手;考虑到老人弯腰不便,炉灶、烤箱等用具的高度均适合老人站立使用,甚至可以上下升降;阳台、窗户较大,可让老人多晒太阳等等。老人公寓还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家庭护理员”队伍,可以随时为老人提供帮助。
老人法律咨询
在泰国首都曼谷有一个专为老年人服务的法律咨询办事处,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免费咨询与自己相关或想要了解的法律问题,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会耐心地予以解答,并相应提供合理的建议,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老人街
在日本东京,有一条著名的老人街。走进街区不远,就可见到一间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寺庙“高岩寺”。或许正是这间香火鼎盛的寺庙,带动了整条街的发展。在长达一公里的街上,有专卖老人衣服、鞋子、食品及药品的商店,还有怀旧的咖啡店,店里的音乐均是老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只要一踏进这条街,就仿佛踏进了时光隧道,又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从东京各地蜂拥而来的老人,在参拜完高岩寺后,便悠闲自在地在这条街上逛街购物,流连忘返。因为在那里,他们不用再与年轻人争先恐后了。
4.老人与海写作特色 篇四
如何看待中国的空巢老人
这两年,“空巢村”成了社会舆论热点。在那里,没有了年轻人,有的甚至连小孩子都很少,剩下的就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在那里默默生活,每天都期盼着儿 女们能常回家看看。这些老人,很多都无人照料,有了病也得不到及时治疗,压抑情绪无法及时排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空巢村”老人最真实的生 活写照。(3月22日 现代金报)
近年来,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有些空巢老人因为过节无人陪伴而感到冷清、孤独、苦闷,有些人因为春节期间子女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患上了 先焦虑、后抑郁的“分离综合征”,还有一些人因为精神空虚等心理问题在春节期间或春节过后发生种种意外,甚至轻生,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对此,我们必须高 度重视,号准空巢老人精神空虚的脉,对症下药,积极应对。
中国素有百善孝为先的精神,而如今忙碌的生活节奏,沉重的生活负担让许多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拼搏,老弱妇孺留守家中。逢年过节,家里再也不似以往的热闹非凡,而是变得冷冷清清。空巢老人们内心的孤独、寂寞谁又真正关注过。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养老投入,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提升养老服务的供应量和质量。对于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政府应该多购买一些养老服务,多组织一些志愿服务、义工服务活动,让那些没有子女或子女陪伴慰藉不足的空巢老人得到更多的帮助、照顾和关怀。街道、社区、村居等基层组织则应该把协助照顾空巢老人作为一项重 要工作,摸排调查清楚本区域内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来源、子女陪伴等基本情况,据此调剂分配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同时,积极开展与空巢老人结对子、为空巢老人找朋友、让空巢老人有“近邻”等活动,引导安排空巢老人参加一些集体文体活动、联谊活动。作者口2733740549长期兼职代写党建类时评,保证原创,长期合作
5.《劝学》写作特色分析 篇五
写作特点
1、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分段论证。每一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集中,脉络清晰。例如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后,连用比喻说理,从不同方面论证,最后结句照应首句,收束上文。第二段承上文,先提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肯定学习的重要作用,然后连用比喻,说明“假物”的重要,最后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一句作结,条理十分清楚。第三段论述学习应取的态度,先讲积累,次讲有恒,后讲专一,层次非常分明。
2、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3、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6.《琵琶行》写作特色及赏析 篇六
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
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
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
举杯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
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
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
忽然,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
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
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
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相见,
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
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
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
她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
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
声声哀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
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
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
她轻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
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
小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
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
音调轻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
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
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
四周冷冷静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
7.孟郊六句诗的写作特色研究 篇七
一、内容:生活悲喜
孟郊的六句诗在内容题材上展现了他一贯的风格,即在诗歌中表现真实的个人生活与情感。孟郊将生活中的悲喜点滴都记录在诗歌中,如果说记录生活本就琐碎,那么其六句诗的题材相对来说显得更加微小。如《借车》是在记录向人借车时的艰难窘境以及借车人的吝啬,《答友人赠炭》是在表达对家中恶劣的生活条件的伤感和对友人赠碳的感激。大致来说,孟郊的六句诗在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歌颂亲情有为人熟知的《游子吟》;表现送别的有《新平歌送许问》《送玄亮师》《送李尊师玄》等;记录羁旅漂泊的有《长安羁旅》《京山行》《湖州去解述情》等;记录生活艰难愁苦有《借车》《答友人赠炭》等;悼亡感伤有《悼亡》《吊李元宾坟》;贾晋华《华忱之<孟郊年谱>订补》一文对华忱之《孟郊年谱》中孟郊参加科举考试时间和落第次数的判断重新做了考证,认为从建中元年到贞元十二年孟郊中第,这十六年间,孟郊经历了至少六次落第的伤痛,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孟郊的六句诗的题材普遍带有悲愁的感情色彩了。事实上,孟郊中第后虽写下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样著名的表现人生“得意”的诗句,这之后孟郊的政治生涯并不如他所期待的那样平顺。华忱之《孟郊年谱》贞元十六年下云:“本年或次年东野在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县尉。”这在韩愈《贞曜先生墓志》中有记录:“从进士试,既得,即去。间四年,又命来选为溧阳尉。”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京县��尉六人。从八品下;��上县��尉二人,从九品上,中县��尉一人,从九品下;中下县��尉一人,从九品下;下县��尉一人,从九品下。”作为一个从九品的县尉,孟郊可以真正说是官卑职微,对于渴望通过科举获得生活的改善、在京为官报效国家的孟郊来说,其中的打击不难想象。
二、结构:疏朗相承
孟郊的六句诗在结构上更能体现出这一诗体的独特之处以及孟郊个人对写作六句诗的创新与思考。与盛唐时期创作六句诗较多的李白相比,孟郊的六句诗显得更为从容,结构上更有承接性。
李白的六句诗较为著名的有《春思》《子夜吴歌》等,但是在李白的六句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所用的写法还是四句诗的写法,在前四句起承转合,叙写故事抒发感情,如《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前四句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与情感氛围,后两句对春风的追问此处固然使诗歌生动,使思妇通过嗔问更透露出对征人的思念,但这两句与前面四句并没有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减弱了“断肠”之感,因此属于前四后二的“附加”结构。田同之《西圃诗说》中更直接说明:对主旨的点明或升华或是以提问使情感加深以此作为惯常的写法。
与之相对应的孟郊则在六句诗的写作结构上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孟郊的六句诗中较少出现情感的转折或起伏,多为一线的承接,几乎没有因为语意的转折而刻意营造的多重含义,相对直白易懂,情感较前后句平顺不突兀。如《吊李元宾坟》:“晓上荒凉原,吊彼寂寥魂。眼咽此时泪,耳凄在日言。冥冥千万年,坟锁孤松根。”写对友人的悼念,先交代环境的凄清,说明悼念友人的事件,然后通过写自己的反映与动作变现内心的伤痛,最后升华感情到对时间与生死的思考,通过环境进一步表现心中之孤独,情感层层推进,步步叠加,悼念的情感是集中在一个方向的,使得情意绵长。这是孟郊独具特色的六句诗的写作方法。
三、审美:郁郁古风
孟郊的复古的审美主要体现在声律以及表现手法上。首先,孟郊的六句诗体现出明显的反律化倾向。如《遣兴》全诗平仄为: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完全不符合律诗规则,全诗无律句出现。与之类似的还有《送玄亮师》《烛蛾》《送李尊师玄》等,无一句符合格律。而中唐时期律体诗发展已相当成熟,古体诗很多也会不可避免地无意律化,而全篇不出现律句则恰好证明了诗人是有意回避格律规范,如王力所言:“若要古风连似律的句子都没有的,实在很难;就说全篇没有入律的句子,也决不是偶然,而是存心造成的。”在孟郊的六句诗中,这说明其在声律方面是有意复古。
其次,孟郊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也体现出复古特征。如我们前面在内容方面提到的拟古诗,孟郊继承陈子昂、元结复古主张,推崇建安风骨,仿照乐府诗风格甚至采用乐府旧题作的六句诗,情感常有警醒喻世之意,带有谣谚口吻。如《列女操》:“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运用比兴手法,用“梧桐”“鸳鸯”来借指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的紧密关系,又以“古井”来借指贞妇内心的平静无波,以此对殉夫的女子的贞德提出赞颂,并暗含对女子道德的要求。这与乐府古诗甚至是《古诗十九首》中一些篇目表达的主旨是十分相近的。又如《春愁》中以花朵离枝喻离人伤感,“故花辞新枝,新泪落故衣。”以花朵的易逝暗含对时光流走、人事易变的感慨,同时又以在春天生命更替引起的春愁来映衬诗人内心的寂寞,这亦是比兴手法的典型运用。《烛蛾》《借车》《答友人赠炭》中顶针、反复等修辞以及浅白通俗的语言则体现出民谣的口吻和语言风格,流露出明显的古风。
四、结论
孟郊六句诗的写作特色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其内容的生活化,结构的承接性以及审美的复古倾向三个方面,而这些又从不同的侧面指明其“复古”的创作主张。孟郊六句诗的写作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着他从四句到长诗的创作变化。
中唐六句古诗主要是沿着复古、律化两个方向发展,孟郊诗歌的复古主张对晚唐六句诗尤其是五言三韵古影响深刻。胡震亨曾说:“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数家,其源似并出孟东野。”孟郊诗歌的复古倾向受到韩愈的大力肯定,与韩愈的文章复古一道,有力地推进了中唐的崇儒复古运动。
摘要:本文笔者从三个角度出发,分别从内容、结构与审美探究孟郊六句诗的写作特色,并在此过程中发现其写作特色印证了诗人“复古”的创作主张。孟郊六句诗的写作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着他从四句到长诗的创作变化。
关键词:孟郊,六句诗,写作特色,复古
参考文献
[1]周绍良.全唐文新编(第3部第3册)[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2](宋)严羽.沧浪诗话[M].中华书局,1985.
[3](明)胡震亨.四库全书·集部诗文评类·唐音癸籖[M].
[4](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卷一)[M].中华书局,1985.
8.写作让89岁老人活得有滋有味 篇八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杨玉文不但记录了一段真实的民间历史,她身上的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将时刻激励着人们。
八旬老人笔耕两年,自费出书
2008年6月18日,看到记者来访,满头银发的杨玉文老人十分高兴。老人的耳朵有些背,但言语思路却很清晰。一说起出书,老人言谈中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老人说,这么大年纪还能出书,还能继续写作,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杨玉文老人已经是89岁高龄,但年轻时的事儿仍历历在目。
杨玉文出生于1920年,小时候跟随父母逃荒到沈阳,最后来到牡丹江市温春镇。1947年,杨玉文结婚后,总想做一番事儿,为人民服务。1958年,牡丹江被服厂招工,她浑身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心里甭提有多高兴。接着,她又陆续转到了旅店、饭店工作。后来,杨玉文被“下放”回到家中。为这,杨玉文的心里很难过,哭了好长时间。
几十年过去了,杨玉文老人的家中已是四世同堂。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平时只有看电视、读报消磨时间。84岁这年,老人的耳朵忽然不好使了,看电视也不知上面说的啥,便常坐在椅子上发呆。看到老人这样,有一天,她的二女婿说:“妈,您不是愿意讲以前的故事吗,把这些故事试着写出来,要是写好了,我拿去给你发表。”就这样随口说的一句话,却激起了老人动手写作的想法。
2003年,老人开始了写作生涯。没承想,伏案笔耕两年,杨玉文老人的生活积累和情感沉淀在二女婿的辛苦整理下,一部民间历史题材的作品《鬼子来了》呈献在了读者面前。老人说:“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忘,因为我是过来人,‘要寻山前路,得问过来人’。我亲眼看见的事实,要写出来,希望能对年轻人有用。”
不能让自己闲着,做有用人近几年,杨玉文老人一直居住在儿女家中。《鬼子来了》一书出版后,老人生活在温春的小儿子家中。除了坚持写作外,老人其他的时间也闲不住。老人的儿子开了一个食杂店,她经常帮着摆摆货物,忙的时候还帮着收收钱。每天,老人还把屋子、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说,她就是不能闲着,闲着就难受。
杨玉文的小女儿说,老人每天的生活十分有规律。吃过饭后,她便看报、看新闻,然后去锻炼。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大地震。老人因为不认识“汶”字,不断地问家人这是什么地方,在四川的哪个位置。知道汶川大地震死伤人数较多后,老人每天都关注那里的情况:每天死伤人数,如何救助,捐款达多少……
最近老人在报纸上看到可以到社区里做义工,便询问,义工可以做些什么?当她知道了义工是无偿为社区居民服务时,也动了心,一直琢磨着,想为居民们做点什么。
“别看我母亲快90岁了,但她的记忆力特别好,谁有个什么事交给她帮忙提醒,她准忘不了。”杨玉文老人
的二女儿说,她母亲生活的特别充实,每天都会为自己安排许多事,或许这就是老人长寿的秘诀。
要活到100岁,写更多书
提起创作的事,杨玉文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前段时间,我又写了几万字,大多是关于旧社会女人缠脚的事儿,但二女婿说这些事人们都知道,让我写写人们不知道的一些趣事儿。我想,那我就写一些建国后新社会的变化,整理成书稿后,给年轻人看看,让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说着,老人拿出了她存放的材料。材料里面有老人获得的证书,还有各家报纸媒体对她进行的报道。老人的侄女说,这些都是她的宝贝,家人平时都动不得。
在材料中,记者看到了老人写的一首打油诗:“迎春瑞雪贵如金,肥沃土地得露润。禾苗土里扎根深,根深叶茂结硕果。五谷丰收利人民,政府指导致富路。官民共同一条心,建成社会新农村。”老人说,这是2007年春,一场小雪过后,她有感而发,写出自己的感受。
“杨柳逢春万物生,玉从石出磨砺成。文章自古寻常事,八旬仍作秉烛明。十年梦醒师造化,五官不抵青年用。留得碧水青山在,念及老母一片情。”当记者看到杨玉文所写的另一首藏头诗时,惊诧于这竟是一位只读过一年多私塾的八旬老人所做。
两年来,杨玉文老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老人的日记与别人的不同,她把每天在电视、报纸中看到的新闻及当地发生的事记录下来。老人说,她这么做是想把一天发生的事记得更清楚些。
这两天,杨玉文老人在温春的房子刚刚维修完。老人说,回到自己家,她便可以安心地继续创作,她准备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老人与海写作特色】推荐阅读:
《老人与海》写作背景及人物鉴赏11-20
记叙文的写作特色与答题技巧09-21
读书笔记2(老人篇)《老人与海》07-06
老人与海07-15
250字孝敬老人作文:尊敬老人08-02
老人与海小说06-11
老人与海教案07-02
帮助老人的作文:帮助老人的快乐10-25
老人与海精彩片段赏析06-12
老人与海阅读笔记初三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