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2024-09-28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共20篇)

1.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一

体育与健康第一课教学反思

贾悦镇孟疃小学窦木秀

本次是六年级一班的课,全班50人。刚刚接手,站在我面前的都是生面孔,当然站在他们面前的也不再是原来的老师,学生最不适应的还是班级的重新组合。六年级是各个村小学合并的,刚到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同学是新面孔,老师是新面孔,就连上课的环境也是陌生的,挂在他们脸上的是一片茫然和紧张。为了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中,为了调节这种压抑的紧张气氛,我抛开了原本备课的韵律操,随即应变上了第一课。

这节课上的极其简单,简单的让人很无奈。

调整队形→→简单介绍课堂常规→→练习上课仪式→→游戏:找朋友→→小结→→下课。

在调整队形环节,最先让我吃惊的是着装,大部分学生穿凉鞋,甚至还有穿拖鞋的,衣服更是不堪言,穿裙子的、短裤的,应有尽有。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再有几个月就是初中生了,怎么连体育课最基本的常规都不知道呢?真纳闷!其次是调动队形时常用的基本口令:立正、稍息、看齐、转法,学生听到口令,随心而欲,只是随便做做样子就可以了。„„面对这种局面,真的很无语,也很心寒。顿时陷入了沉思,以后的课从哪入手?怎么上好?一切从一年级内容起步吗?„„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大脑里飞速旋转。

面对我脸上的疑问,估计学生也察觉出了什么。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为了调动气氛,我先放下疑虑,让相邻的同学作了自我介绍,有的同学很腼腆,但多数同学在这一环节中都放下了包袱,侃侃奇谈,幽默滑稽的学生使得正个课堂笑语不断。抓住时机,向他们提出了体育课的要求,简单的介绍了体育课课堂常规,练习了上课仪式,着重培养了体育委员的整队口令。课堂气氛在这一环节又有所紧张,为了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我又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自我介绍,带领学生做了小游戏:找朋友。本性好动的学生又露出了天真的笑脸,一下子脱离了刚才的紧张气氛。

大汗淋漓的学生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

小结时,同学们七嘴八舌,虽然话不入主题,但是从他们的表情里我看出,在他们眼里体育课就是玩,自己随便的玩,不受拘束的玩。这节课让我深受启发,体育课要抓住学生的思想,抓住他们的心,其实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要“玩”好就好。

2011年9月2日

2.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二

1. 通过对教学“得”、“失”的回顾,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所谓“得”,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效果较好,教师课内或课后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教学片段。教师要及时总结,对于“得”应该在保持的状态下去进一步发展,寻找更多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在一堂高一女生跨栏课中,课前我认识到女生对跨栏练习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变教学手段,教学之初以橡皮筋替代栏架,让女生先消除心理障碍,根据学生对动作的掌握程度,我把橡皮筋换成了体操小垫子,此时学生已经能很从容地从这些障碍上跨过,最后我才把栏架放上跑道,让学生先试着跨过低栏,以逐步提高难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针对一些学生仍不敢跨栏的心理障碍,我以“李宁”品牌的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练习兴趣空前高涨,使跨栏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得以圆满完成。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小结和反思,对于这一堂课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为接下去的教学工作展开积累了素材。

所谓“失”,即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不得法,或语言、动作技能讲解示范上欠妥,这往往影响学生的技能学习或情感接受程度,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教学片段。教师面对“失”时,更应及时进行反思,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弥补前课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教训。如在一堂高二男生篮球课中,一些学生在组织练习过程中打“二对二”比赛,我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了批评,结果导致这四名学生没能好好练习下去,并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认为语言偏激,在认识到自身的过“失”后,我及时找了这四名学生谈心,并为我的过激言语向他们道了歉。事后我进行了总结,如果采用接下来的教学手段,效果就不一样:第二节课,我先让学生们观察那四个学生的“对抗赛”3分钟,在对抗的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的各个基本动作加以分析,使他们能认识到技术层面的不足,从而把他们的不足转化到课堂上进行教学,使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结果那四名学生在接下来的课中练习相当认真,成为了班级中的体育骨干,这就是及时反思总结带来的教学成就,同时这也为我今后开展教学工作积累了经验,我对学生的批评指正同样有了较新的认识。

2. 回顾教学效果,修正教学进度,体现教学进度设置的合理性

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不尽相同的青少年,是一群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各有差异的学生,即使理解了《课程标准》的精神,熟悉了教材,课前备教学内容、备教学场地、备学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依然会有与教学构思和设计不相适应的地方。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教师示范面的选择、学生队形的调整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而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还会影响到教师下一次课的任务安排和教学进度的开展。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针对教学效果及时对下一次课的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就能使教学进度的设置更合理、科学。例如在一次武术课上,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学生学习二十四式太极拳,要求80%的学生在学习后能掌握第一式到第三式的动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使这个教学效果无法达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太极拳的概念大多停留在电视或电影中的片段动作上,因此在教学执行过程中我详细地讲解了动作基础,学生练习时间较为局促,影响了教学效果与目标的完成。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并把第二次太极拳课的教学进度进行了调整,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使教学计划更有利于实践教学。

3. 寻找教学切入点,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提供依据

教学的切入点是指从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应着重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找到一个切入点,可以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为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提供依据,使教学双边活动更好地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模仿意识都可以作为切入点。例如:在一节排球课中,学生对于上手发球的动作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课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了解到影响学生的首先是心理上的原因,学生认为排球太硬,会伤及手指;其次是发球后球会弹得很远,来回捡球实在是太麻烦了,也影响了练习时间。针对上述原因,我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把学生丢弃的废纸团成球状,再在外面用不同颜色的胶带纸缠绕,做成排球进行教学,结果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我正是寻找到了学生练习障碍的症结,针对这个症结寻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更好地开展,并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记录学生亮点,为教法创新积累素材

新课程下教学过程更注重的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学生与教师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双边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很多素材。如在一堂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课上,当我讲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这一课题时,一名学生拿出了许多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素材及对心理障碍的调节对策,这使我的教学过程显得相当主动,我充分利用了这名学生提供的大量事例及调节方法,整堂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调动。课后我总结后认为,学生在这一方面有很高的兴趣,并且在课后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进行研究和了解,这在今后的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中可以充分利用。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健康教育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探究,一方面可以为教学开展提供素材,通过与学生的及时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机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5. 利用“课后反思”,为论文提供素材

多年的“课后反思”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丰富经验与教训的积累。课堂教学过程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和总结,为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第一手的宝贵资料。新课程教学的实施现在还处在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有第一手的资料及时总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而“课后反思”则把每次课的精华与失误进行记载,教师的教学论文可以把这些作为题材,为教学过程更合理化寻找途径。

3.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主动性;课堂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54-01

一、有的“放生”的客观存在

1、从《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的特点来说,技巧性多于知识性,活动性强于传授性。它以培养学生“学会健体、学会生活”为目标,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以观念的灌输所能达到的,它必须通过活动和体验,才能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都得到愉悦,才能促使学生感受《体育与健康》这门科所蕴含的真义。由此,笔者认为,有的“放生”,就是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这门科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放”,从而更能体现达成新课程标准和理念。

2、从《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的教学手段来说,大部分课时是在室外进行的,它是一种户外的教学活动,实践性非常强。因而,教学手段需要“放”,需要为学生的主体存在而“放”。虽然,以前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曾出现过“放羊式”教学,但这与笔者所提出的有的“放”生是有本质区别的。“放羊”式教学指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课时仓促上阵,让学生无目的,无组织的自由活动,即晴天一只球,雨天一副棋。以前,许多农村学校的体育课与上述情况一样,其实这是对学生不负责的一种教学方式,而笔者所提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地位,主动参与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锻炼能力,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如,在上课时准备活动这部分内容,一般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做,笔者尝试与实践的方法是每一位同学轮流到同学前面来带操或各种准备部分的慢跑形式,绕篮球三角形跑,蛇形跑等。另一种方法,就是学生自告奋勇出来,带领全班同学做准备活动,这准备操可以老师点拨后根据教师安排的内容自己设计准备操。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注重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理念相吻合。

3、“教师沉下去,学生动起来”,就是《体育与健康》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着重于整体素质的提升。笔者运用有的“放”生的教学观念依照课堂教学,强调放的目的,突出“放”的形式,体现主体地位,正是为了使客观存在的学生身心与教师的教学方式融合起来,统一起来,促使课堂活动的生成与发展。

二、有的“放生”的主观要求

1、教师在课堂上对“放”的内容与时机的正确把握,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效益,因此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情况,正确把握“放”的内容与时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2、对“放”的内容要正确选择:一般复习教材可放,而新教材不宜放,游戏类的教材宜放,技术强的教材不宜放,危险性大的内容不宜放,初二、初三年级比初一年级容易放。如:一堂课的内容:(1)游戏,(2)绳操,(3)快速起跑,(4)实心球。在这堂课中,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游戏可放,跳绳可放,快速起跑可放,实心球就不能放。因为游戏对学生来说兴趣很大,内容很多不断发挥想象力,可以分成四小组分开做3分钟游戏。跳绳与各种姿势快速起跑内容来讲,对初一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也肯定会想出好多种跳绳方法和各种起跑的姿势。但是对实心球的内容来讲,它是技术动作,要求也较高,接触也少,所以还是应教师为主导进行一步一步教会。而这个内容,对初三年级学生要全放,教师只要巡回指导,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点拨,因为实心球对初三学生来说,通过初一、初二年级的学习已经有较多的同学掌握了或基本掌握或知道技术要领,那就可以放,让学生互帮互助,相互指正。其实从中也能培养学生的互助团结精神。放手让学生“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前面所讲到的准备部分可以让学生们轮流担当小教师的角色,学着老师平时所教的操,队列队形等。通过这样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具有独立性、自信心、积极创新思维能力。这样的“放”更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增加上课的氛围。

三、有的“放生”的问题探讨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和实践,在实施各种各样的“放” 的同时,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1、“放”手让学生发挥前,需培养一批体育骨干,使他们在其中发挥作用。

2、“放”手时,教师应把活动的内容、要求、场地、器材分配、负责的小干部、组织纪律等都要讲得清清楚楚,不可有含糊的地方。

3、教师“放”手让学生发挥时,也应巡回指导、引导、点拨。

4、对不同的班级,学生不同,学生对技术掌握程度不同等,应作相应的调整,不应一个教案一统到底。

5、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一定强调安全问题,不可有含糊的地方,加强安全意识。

四、结论

1、有的“放生”教学,不等同于“放羊式”教学。这里指的是有条、有序、有目标、有方法的“放”能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2、实践证明有的“放生”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活动和组织管理培养。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四

《蹲踞式跳远》

初中体育《蹲踞式跳远》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以”健康为主,安全第一”为宗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一、教材分析: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跳跃项目的要求,蹲踞式跳远能有效发展速度、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敢直前的精神选用初中体育教材有关蹲踞式跳远的教学内容,辅助内容为以前学过的行进间运球和半场比赛。受学校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我在本课实行男女生分组练习。一方面保证学生的运动密度和负荷,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综合上下肢锻炼的平衡性,把复习篮球行进间运球作为辅助教材,以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促进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己练习和总结对蹲踞式跳远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能力目标:大多数学生能掌握快速助跑起跳技术动作,加强篮球运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助跑有节奏。

难点: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共61人,男生30人、女生31人,该班学生各方面素质比较好,同学间团结互助,班集体初步形成,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平时活泼、好动,心理素质较好。但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

(一)有利因素:由于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普遍较高,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因此对本次课内容将会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只要激发得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是很容易调动的。

(二)不利因素:由于学生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出现“老师教、学生学”的依赖心理,也有可能会出现厌学现象,这些现象将会给本次课增加不小难度,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采用有趣性的组织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教法设想:

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过程对蹲踞式跳远进行理解,并通过典型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六、学法指导:

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在课堂中利用尝试练习、强化训练,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七、场地器材:

沙坑场地一个,篮球场二个,篮球4个,实心球4个,橡皮筋一根,小红旗一面,铁锨一把,标志杆两根,蹲踞式跳远完整动作挂图一份。

八、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和提出相关的要求,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之进入课的良好状态。大概2分钟时间。

2、准备活动,绕球场跑、蹲踞式跳远辅助练习跨越小河、变向跑。基本体操。在课的准备部分钟,采用绕球场跑代替原始的慢跑,让学生的兴奋点迅速转移到课堂中来,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大概6分钟时间。

3、蹲踞式跳远之素质练习:单脚跳障碍跑接力。男生用篮球做障碍,女生用实心球做障碍。大概2分钟时间。

4、分组:女生复习篮球行进间运球,由体育骨干带领练习。男生练习蹲踞式跳远。中间交换。男生分成2组,一组在沙坑旁观察另一组的跳远动作,要求注意观察并讨论:如何才能跳得更远?二组学生轮流跳跃和相互讨论学习。

5、一轮之后,集合学生了解学生通过练习得到的跳远方法。总结出蹲踞式跳远的基本方法:助跑:放松自然,逐渐加速。起跳:脚踏上助跳板后,蹬伸用力,起跳快,摆臂摆腿配合快。教授学生练习口诀:助跑有节奏、重心抬高度、起跳要快速、落地要稳住。并出示蹲踞式跳远完整动作挂图。大概5分钟时间。

6、学生练习:学习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起跳动作(跨越20——30厘米高的橡皮筋)。看谁能在助跑起跳腾起的瞬间不触及橡皮筋,并从上面越过完成一次跳远动作。在蹲踞式跳远的过程中,采用“先高后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爆发力,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大概5分钟时间。

要求:(1)开始练习不要太快,4——6步助跑即可。

(2)一组练习,另一组在沙坑的右边观察思考,好的要鼓励。

(3)一个同学跳完离开沙坑,下一个再跳。

(4)一组完成,另一组组长快速带队练习。

7、学生展示。对每一位学生给予正面的评价,缺点和不足委婉的提出。大概5分钟时间。

8、集合,放松活动,安排一些放松运动如学生自编操,可以使学生身心疲劳得到恢复。课快结束时,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教师做个小结。大概4分钟时间。

9、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大概1分钟时间。

教学反思: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运动的愉快感。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它强调学生的运动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

5.反思和谐教堂 上好体育与健康课 篇五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是“拥人”。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和表现不应受到老师的束缚和限制。要让学生主动、自觉、随心所欲,要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课堂有家一样的氛围。这也是上好与健康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满脸笑容,热情亲切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就没有了距离。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也总是在帮助激励和鼓励下进行。尊重每一个学生带来的是“学”与“教”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同时也促进了生与生的和谐及学与练的和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谐课堂。我认为与健康应在“实、会、汗、新、和、乐”六个字上下工夫。

6.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六

身心健康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适当的拓展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对初中生进行拓展训练,是每一个初中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从制订方案、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改革教学评价、注重家校联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随着学科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与健康课程越来越得到学校、社会和家长普遍重视。大家也都认识到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才是他们人生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深入学习。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加之体育教学与健康课程开发不够深入,中学体育课大都是引导学生简单地活动一下,有时甚至被其他学科所代替,所以要想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效率,除了要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思想,还有必要拓展对体育训练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因为拓展训练是提升中学生团队精神与竞争力的集体活动,跟传统的中学教育相比,是较为新颖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当然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注重因地制宜,从现实出发,具体来讲一般可以从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结合实际制订出合理的课程拓展研究方案

要想做好一项课程研究开发,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不懈的努力。结合目前的情况,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研究,作为学校和体育教师首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找出各地学校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毋庸置疑,在目前中学校内,缺乏体育教师是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想拓展中学体育教学,首先要把培训体育教师放在第一位,通过培训,让广大教师端正思想,认识改革体育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这样才能为体育拓展研究找到出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拓展落到实处。

二、教师要注重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实践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建设的.投资,然而学校在人、财、物三个方面是不可能做到均衡发展的,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能因地制宜地抓好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在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所以作为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某一方面进行一些有效尝试,因陋就简,挖掘出地方特色来。如在体育器材开发上,各地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學条件。例如,可以用废旧的铁锨杆、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等。人的创造能力在于激发,只要能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就能开发出有效的教学资源,用于服务教学。此外,在体育课程的开发上,教师除了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训练,还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体育信息,研究一些单项比赛技能,创办一份有使用价值的《体育信息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三、教师要结合实际对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进行改革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不像语、数、英等科目那样可以用分数来衡量。它的评定内容包括所学习的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感变化与合作精神等,为了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评价,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定,让他们对自己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情况认定能达到哪一层次。二是组织学生互相评定。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定。总之,只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发展,就证明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同时就证明这样的拓展研究是可行的。

在对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关注对一些特殊个体的评价,因为中学生的发育正处于青春期,学生个人体质状况、情感的差异以及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和所受环境的影响都决定着他们体育与健康成绩的体现,所以教师只有关注个体的差异,才能更好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才能真正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当然对学生健康教学的评价进行改革还应与其他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之间相联系,相互借鉴其中长处才能让整个评价体系得以更加完善。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拓展训练研究还要注重家校之间的联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拓展训练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进行这一研究改革中,更需要广大家长的参与。因为学生的成长会受到一些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家庭状况是不同的,广大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成长发育更需要合理健康的营养,因此,通过家校联系可以让广大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表现,同时在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能邀请家长们参与,他们也能看到孩子们的具体表现,这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拓展研究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材料,这也为家长培养孩子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参考。

总之,拓展训练以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进入中学体育课,为中学体育课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今后体育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开阔了视野。拓展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可以增强体能,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肖新丰;浅谈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开展拓展训练;社会科学:引文版;(12)

7.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七

一、赛制内容创新

参与此次现场教学比赛的教师是在各大市的体育优秀评比和全省课堂教学设计评比的基础上,再经过录像课评比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本次比赛除了15位教师的自选教学内容之外,还创新设置了足球指定内容的教学。14位参与指定内容足球教学比赛的选手,通过抽签来决定上课的内容和顺序。这种大胆的赛课尝试,是对前一个阶段推进校园足球工作的一次检阅,有效地推动了校园足球在江苏各学校的开展。

二、评委阵容强大

由南京师范大学傅雪云教授和南京体育学院袁野教授领衔,江苏省十三个大市教研员、省特级教师组成的评委团,为本次大赛的专业评审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他们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评价,对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把握,强度与密度的测定、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有严格的评分标准,他们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为本次赛课作出了科学、严谨、规范的评判。本次比赛还增设了评委和专家点评的程序,点评时,评委组代表们也就本次教学展示中教学设计的定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课堂驾驭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三、课堂教学新颖

本次比赛规格较高,意义深远。现场教学展示的29位选手,充分展示了苏教版《教学设计探微》、《魅力足球》备课用书的教学理念,他们研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重视教学规范,很好地诠释了新常态下的体育教学,演绎了苏派体育教学的教学风采。

本次教学既有专项的足球教学,又有自选的多样化教学内容;既有传统的技能教学内容:跑、跳、投;又有橄榄球等新型项目、舞龙等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绿茵场地上,教师的激情渲染了学生的兴趣,阳光配着学生活动的身影,加上课堂精心组织教学,在发展学生素养的时候,也发展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获得了在场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评委们也对参评教师的巧妙构思、课程设计与课堂组织能力给予了肯定。

四、导向作用明显

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学生建构体育兴趣、完善体育认知的关键学段。此次参与现场评比的29节课,在创建有效课堂的思想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均较高、效果较好,既关注学生技能提升,又注重运动强度与密度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常态课堂教学导向,为现场观摩教师和通过网络学习的同行们展示了苏派体育的新风采。此次教学评比活动承办学校为比赛提供了常态的有育人气息的教学现场,除了在比赛场地有体育课之外,其他场地本校教师也照常在上着体育课,主办方除了安排赛事之外,还有南京体院袁野教授和华师大国培班外籍教师的讲座以及《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创新研究》课题组体能培训讲师的实践培训,这些都对促进体育教师将学科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能力作出了新的探索,传递了以赛导教、以赛促研的比赛初衷。对苏派体育课堂教学风格确立起到了较大的辐射和推动作用,有利于提升江苏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体育教学能力,推进全省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8.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体育 健康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25-01

初中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教改逐步深入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发展需要,体验式教学应运而生,下面将对如何进行体验式教学进行简单探讨,旨在为体育教学探索出更加合适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

先进的教学思想能够促进学生们的知识走向社会,甚至达到国际化水平,为了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体育教师必须要在现有教学思想的基础上,努力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使其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一方面教师要吸取先进的教学技巧,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逐渐改善,改掉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真正锻炼到身体素质。比如:校方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出去培训,去到体育教育办的较好的单位学习,或是在校园内请专家来为教师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让教师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也在思想上为体育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二、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合适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多数都是直接进入教学主体,导致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还兴致勃勃,上课铃声一响学生马上就进入沉默的状态,这对教学效果非常不利。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或是课上为学生们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学生们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进而便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同时学生在理解上也会非常容易。而在使用这种办法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找到学生们熟悉的场景,如:在讲解正确的呼吸与环境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园附近的公园,或者是郊区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下,增加其舒适感,这样在运动过程中教师对呼吸方法加以引导,学生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学效果相比传统方式要好很多。

三、采取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方式多为理论说教式讲解,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产生枯燥厌烦的情绪,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面对这种问题,在新时期下,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详细了解,清楚初中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平时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采取实践的教学手段,将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生活实例,这样学生们会更容易接受。在例子的选取上,一定要注重生活化,學生们对身边的事物熟悉,而对没有接触过的事物,虽然有好奇心,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接受,所以教师要结合实际将教学理论知识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为学生们创建生活化学习平台。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学生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将体育健康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们回想“当别人抢走了你心爱的东西时,你一定会去追逐他,想要抢回来,那么此时,你就会全力奔跑,当你把东西抢回来后,就会停止奔跑,此时你的腿会出现酸软、呼吸急促、脸色苍白等现象,严重的甚至出现眼前发黑的现象。”在学生们回想并认同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种症状被成为动力性休克,可以通过慢走、抖动以及按摩等方式放松整理身体和心情,以保证身体处在健康的状态”。

四、采取“边学边玩”的教学模式

过去,教学课堂是一板一眼的,教师很少会带学生们在课堂上做游戏,整体课堂模式是“严肃上课、禁止游戏打闹”,这样做,使原本活泼好动的学生在椅子上被“禁锢”,抑制了学生天性的发展,导致课堂上出现死气沉沉的状态,学习效果也不佳。面对上述问题,教师必须要改变这种上课模式,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建议教师在课堂上采取“边学边玩”的教学模式会达到更好效果,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体育课程的自由性,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边学边玩,逐渐对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加入学生,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这项教学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以及以身示范的方式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举行接力赛,让小组之间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小组之间能够在有竞争意识的前提下,迅速调整身体状态,此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将正确、健康的赛前准备阶段知识教给学生,让其对体育与健康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比赛进开始后,学生们都会拼尽全力去比赛,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扩音器对学生传授比赛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样会让学生记得更加牢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为学生们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会向着新方向发展。体验式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希望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切实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合适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陈颖.语言的体验性及体验式教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刘晓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体验式教学的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5期.

[3]刘海燕.体验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S2期.

[4]王昱.浅谈体验式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5期.

[5]郭松松.用情景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兴趣[J].华夏教师.2012年03期.

[6]程修明.体育体验式教学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 篇九

成功之处:

1、基本实现预期目标,不仅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体现,也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协同合作的意识。

2、打破传统的枯燥、死板的队列练习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出的情境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3、通过游戏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示自我;对自己及同伴做出准确的评价,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合谐的师生关系。

不足之处:

1、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不敢大胆地将学生的活动放开。

2、为了一节课的圆满,有的地方草草收场,练习的深度不够。学生的讨论还不够深入。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教学需要把握学生的心理进行

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以学生为主体使主体自身发挥自我教学的作用。

我观察学生跳绳的整个过程。学生往往是开始时的十几秒快,中间的半分钟左右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最后的接近15秒时间是在体力有一点不能完全支持的状态进行的,跳绳的速度是比较慢的。这个过程是比较符合学生“一分钟跳绳”的体力分配的。但我却发现当学生们在跳完绳之后,有好多的学生还在进行练习,或者是进行其他的活动,没有一点的疲惫之态。这个现象说明:学生是完全有体力在一个相对比较高速的状态下进行一分钟跳绳的。

因此,首要解决的是学生跳绳的耐力问题,使学生在一分钟内尽可能长的保持在高速的状态下。我采用了把一分钟的时限拉长,变成1分30秒或更长。这种带有训练性质的同时又需要学生付出比较大的努力的活动,学生很容易产生为难、畏惧、退缩的情绪。此时,如果用命令式的方法强行让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往往会很反感,在训练中不投入,而且体会不到愉悦感。结合学生比较喜欢“下陆战棋”的特点,我设计了给原本枯燥、单纯的“一分钟跳绳”比赛,改一个名字,冠名为:“跳绳王大赛”。并用“小兵升级”的办法,由“陆战棋”中的各个名称(军*)来命名:使学生由小兵排长连长营长……随着一分钟跳绳的只数的增加而升级。这样可以满足学生迫切的成功感和好胜的心理,在娱乐中克服为难、畏惧、退缩的情绪,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

换一种活动的组合方式多一份收获

跳短绳是一项比较普遍而且易于开展的活动。但跳短绳的活动方式比较少,主要是学生个人的活动,较少集体参与,显得过于单一。跳长绳则需要较多的成员共同参与,活动开展就比较困难,同是甩长绳的学生很少有跳的机会,而跳的同学也常常由于不习惯长绳的跳法,很难在活动中得到足够的锻炼和愉悦感。

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两种跳绳方法结合在一起,发挥两者的优点?使跳绳变成具有:既益于开展又便于学生个人发挥,具有合作性、集体参与性的活动。

10.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计划 篇十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祖国未来的建设。儿童在幼儿园的身体锻炼是以游戏为主,真正的体育课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正如我们开始学走路时所迈出第一步那样,儿童对上体育课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因此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正确的诱导。有人认为小学一年级的体育教学简单,不值得研究,这是一种偏见。事实上,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存在许多复杂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以便为上好体育课,培养学生正确锻炼身体的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儿童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上好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悉听同行们的批评和指正,以便进一步搞好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生、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及教学中的注意点

从神经系统看,7—8岁的儿童脑重约为1200克,已接近成年人水平,但在机能的发育水平上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精细分化能力较差,易出现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靠直观形象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述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多做示范,学生多练习,但练习时间不宜过长,要合理地安排短暂休息。教学内容要多元化并要生动活泼,可采取游戏和小比赛等。

从运动系统看,儿童骨骼软组织较多,骨组织内水份和有机物多,无机盐较少,故骨骼弹性好,可塑性大,硬度和坚固性较差,易弯曲。肌肉中水份较多,蛋白质和无机物较少,肌纤维较细,富有弹性,但肌力较弱,耐力差,易疲劳。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姿势练习,可发展一些柔韧、灵敏和小负荷的力量练习,并注意对称性练习,不宜做负荷大、持续时间长的练习。

从心血管系统看,儿童心肌纤维较细,心瓣膜发育未完善,心脏发育不如骨骼肌增长快,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都比成人少,相对值大。7—8岁儿童的心肌发育尚未完善,交感神经占优势,在安排课的活动量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一些憋气、紧张和静力性练习尽量少做。

从呼吸系统看儿童胸廓小,呼吸肌力弱,呼吸表浅,肺活量小,负氧债能力差。所以难以完成长时间大强度的肌肉活动。教学中应采用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四大生理系统的发育是不平衡的,神经系统的发育早而迅速,其它系统发育速度不一致。儿童时期神经类型特点是兴奋大于抑制,对什么都感兴趣,但盲目性较大,若不引导就有可造成各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平衡,甚至是畸形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挑选合理的教材和教法,科学的安排运动量,并组织好学生练习,促进儿童健康地成长。2、小学低年级的心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7—8岁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均较差,难以独立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只能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帮助理解。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根据上述特点,充分利用生活形象的儿童语言结合体育术语进行讲练结合的方法,课堂上避免单调、呆板的教学。以启发式的教学为主导,引导学生在练习中积极思维,提高其思维判断能力。

低年级小学生知识面较窄,对体育活动盲目性大,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从兴趣出发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至于学习的目的、结果,则往往被忽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加强目的性教育,引导他们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忌用强制手段进行教学。7—8岁儿童的兴趣处于泛化阶段,兴

奋占优势,兴奋与抑制交换快,条件反射形成快,但易消失。他们尊敬老师,喜欢和老师在一起玩耍,老师是他们心目中的典范,对老师的话绝对听从。再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教材特点正面教育多表扬,对引导孩子们上好体育课是非常有利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兴奋大于抑制,具体表现在好玩、好动、好新奇、盲目性大,教师应根据儿童上述心理特点,适当安排教材与教法,发展儿童的体力与智力。

三、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心理特点,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1、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建立课堂常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事物都觉得新鲜,加上好动的天性,自然对体育课很感兴趣,但他们对课堂常规却一无所知,如果组织不好,整个课堂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所以,建立课堂常规很有必要,它不仅有助于严密课的组织顺利完成课的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课堂常规的建立一般采用以下措施:

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写好教案,课前要根据课的内容布臵、整理好场地、器材,上课时要说明课的内容和要求。要学生在指定位臵按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顺序排队集合,集合时要做到“快、齐、静”,即快速、整齐、安静。上课时要统一服装,上体育课一定要穿运动鞋,最好是统一穿运动服。在分组练习时,要讲清楚动作要求,加强教学组织,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一定要注意安全教育,保证课的顺利进行。

2、要加强目的教育,注意培养儿童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欠缺,对于体育活动的目的一片盲然,对为什么要上体育课,他们一概不知,他们图的是好玩。

上体育课全凭兴趣出发,对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提不起多大兴趣,而感兴趣的项目,可能会玩“疯”。课堂上免不了会出现“冷”、“热”病。比如说学跳绳,隔不了十几下就累了,不想跳了,顽皮一点的学生可能会拿绳子去捉人、捆人。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立即停止所有练习,把孩子召集在一起,讲解跳绳的目的;经过跳绳锻炼后会达到什么效果;拿绳子捉人、捆人会出现什么不良影响等。语言要有启发性,要通俗易懂,声调要温柔,切记对调皮的学生动辄训斥、体罚。当小朋友们明确了跳绳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腿部力量,跑起步来快,能跳得又远又高时,他们练习的劲头自然会大了。3、教学的内容要多样化,组织教学的手段要兴趣化

根据儿童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每堂课的教材内容要多样化,一般不少于三个项目,各项目的时间安排不宜过长,组织教学要紧凑,并严格遵守换项时间。

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外界的干扰较大,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下爬的都会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课堂上教师过多的讲解也会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而学生则在下面小动作不断: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在东拉西扯。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立即停止讲解,也不要惩罚那些做小动作的学生,而是应该立即改变教学形式,组织一些有兴趣的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30米跑,可采用追踪跑、接力跑、往返比赛跑方法。立定跳远也较枯燥,按常规跳,用不了几次

朋友们就可能兴趣不大了,这时可采用模仿青蛙跳、立定跳比赛等方法提高小朋友的练习兴趣。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里,教师尽量做到少讲解,多示范,多练习,还可穿插一些小比赛、小游戏等手段,提高学生们练习的积极性,完成课的任务。

4、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定适合儿童的特点,使他们易于接受。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使他们易懂,可采用儿童常见、易懂的事例进行比喻,使所讲的东西通俗化、直观化,少用书面语言。所教动作的要领可编成口诀和儿歌。着重以示范教学为主,因为儿童的模仿力强,但抽象思维差,往往讲10遍还不如做一遍的效果好。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游戏和娱乐色彩,或把教材变成游戏性质。例如跳远的教材可采用设一定障碍跳或设计成跳过“战壕”去炸毁“敌人的碉堡”等,以便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达到课的教学目的。

四、结束语

上好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还必须清楚地知道儿童的生、心理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教学风气,建立好课堂常规,教学语言要儿童化,讲解要形象、生动、不易太长。要多示范,多采用直观教学。动作要领可口决化、儿歌化,要通俗易懂,易于让小朋友掌握;教材尽可能游戏化,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手段要兴趣化,如果能达到以上要求,上好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也就不难了。

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计划

11.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十一

摘 要:传统的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69-02

新课标明文指出: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力求摈弃那种传统的教学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主体、和谐、发展”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主体、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与功能

所谓“主体”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谓“和谐”主要是指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营造出良好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所谓“发展”就是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实现其智力、情感及其它方面的全面发展。

“主体、和谐、发展”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主体”是核心,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要求和时代特征——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和谐”是条件,教师只有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创设了真诚、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实现学生主体主动探究,合作互动、自主发展的教学过程,“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主体、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即“启动——联动——能动”。“启动”主要指教师对主体的激发,它包含了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

进入“教”和“学”的准备,“联动”指学生在老师的巧妙指导下,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互动来掌握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与教师相互影响,相互启动,相互促进。“能动”则主要表现为学生主体的充分展现,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应用。

“主体、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是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转变:

1、从对教学结果的关注转向对教学过程的关注。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再只看学生获得知识多少,而更重要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灌输与启发的对立走向统一。

2、从对知识传授的关注转向对知、情合一的关注,由知、情对立走向知情统一。

3、从对少数的关注转向所有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关注,即关注“优秀”又关注“平等”的共同提高。

4、教学方向由单纯的技术传授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方向转变。

5、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与学生的对立转向教与学的统一。

二、“主体、和谐、发展”教学的实施

心理学指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才会有一种推动自己学习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此,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欲望。

1、启动阶段

(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

任何思维活动都是从提出、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正如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从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当问题提出,触发如同竞赛一样的激励情境时,学生往往目的特别明确,兴趣非常浓厚,求知欲十分强烈。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生活。

(2)目标导向,主动调动

教师应积极根据本课内容进行引导,提出目标,激励导向性使学生明确认识目标,产生求知欲,从而引发学习动机。如一堂《我当竹农》教学课,教师拿出一支竹笋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教师充当技术员指导“竹农”进行种笋,从而使学生有了目标,产生很强求知欲,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营造出良好“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联动

(1)质疑问难,因材施教

教师应多创设学生的质疑氛围,激励学生质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并积极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疑惑,教师再不断(下接第70页)(上接第69页)引导和启迪学生,让学生多发现问题,动脑解决问题,使课堂融入一种在练习中发现质疑,在练习中解决质疑氛围,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比如:一堂滚翻课(前滚翻),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尝试练习前滚翻,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和诱导学生互相发现问题,互相评价。学生尝试前滚翻后,教师再做完整的示范,让学生评价教师,并与自己和其他同学对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不断诱导和启发学生拓展滚翻的动作,与生活实际联系,让学生自己设计生活实际中出现情况或情境是怎样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进行解决问题,使师生融入一种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使“主体、和谐、发展”的教学模式行之有效,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2)引导探究,合作互动

教师巧妙的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提供给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合作,师生合作,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参与,能使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自锻能力。如一堂跳绳课,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练习,创造出更多的新花样的能力,然后让小组进行交流自己小组的创新动作,这样使整个课堂在合作互动中进行,并使课堂富有活跃的生命力。

3、效果检测,充分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单纯为教动作而教,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其过程应渗透德育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求异思维、分散思维得到发展,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的陶冶,知识的内化,思维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教学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五个教学环节。三个阶段即启动——联动——能动,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主体准备;(2)目标导向,主体调动;(3)质疑问难,因材施教;(4)引导探究,合作互动;(5)效果检测,充分发展。

三、结论

1、此模式不仅能够与新课程目标与理念相一致,而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了真正地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益。

2、强化了主体意识。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且筑建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而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特点,让每个学生找到了“最近发展区”得以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4、平等、和谐、发展的教学,能大大改善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交往更加频繁,相互了解,帮助,鼓励增加,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实际证明平等、和谐与发展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活动和组织管理培养。从而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了真正地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益,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1998

[2] 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珊 珊.体育科学兴趣爱好与习惯.体育科学,1992

[4] 李 蔚.课堂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

[5] 体育教学模式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12.《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体会 篇十二

一、吃透教材

1. 新课改的指导

《体育与健康》教材打破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内容的做法, 把学生的健康列为教学重点,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的教育思想, 并把知识点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身体发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体育课不再仅仅是一门只关注身体锻炼的课程, 而是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练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了教学重点, 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满足学生的需求,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确保人人享受体育与健康的乐趣。这些都是以往体育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内容, 非常值得注意。这些变化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体育教学的重点, 也是掌握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基础, 这些在教材中都有充分体现, 例如第三章《体育与心理健康》。本章中首先提出了“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诠释了真正的健康的内涵。这些内容我们以往很少涉及, 由此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但今后我们会把这些都渗入教学中。这不仅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的进步, 同时也会使其他学科受到很大的影响, 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教材的挖掘

日本学者广冈亮藏将教材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一是生活教材, 适于直接性地解决问题, 其学习过程是“把握—探究—解决”;二是知懂教材, 适于间接性地解决问题, 其学习过程是“观察—考察—洞察”;三是表达教材, 适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学习过程是“感受—表达—鉴赏”;四是技术教材, 适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 其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

教材不只限于教科书, 而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特别是体育课更应该灵活运用教材, 充分把各地的民俗活动带到我们的课堂中, 这样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活跃。如游戏“抬花轿”就非常有民俗性。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灵活多变, 这样才能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二、课堂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有人说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事实上, 在体育课中师生关系更能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那么,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效果呢?实践证明, 这种师生关系应是一种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 应是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情感关系。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建立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我们上好体育课最重要的基础。因此,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真正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在体育课中教师应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 对体质差的学生更应该降低技巧体能方面的练习要求;对胆小的同学应多鼓励、多关怀, 激发潜力,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深切关怀。这样一来, 学生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发展自己。

2. 让课堂充满个性魅力, 让学生享受成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 教师应创造机会, 让学生获得表现的平台, 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体会到体育课堂中的成功体验。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如在100米的测验中当第一个到达终点时, 第二个学生可能跑了90米, 第三个同学跑了80米。然后, 我们再进行第二次测验, 这三个同学分别以100米、90米、80米处为起点向原来的起点跑, 这样大家都回到同一水平线上。枯燥的竞赛项目因为有了崭新的个性风采, 让大多数学生喜欢。

3. 完善自我, 展现体育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 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个人魅力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作为体育与健康教师, 更要适应体育竞技热情奔放、激情运动、公平负责的学科个性。为此, 体育与健康教师要自觉扩展知识视野, 提高业务素质, 提高自身修养, 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往往采取“放羊式”“框架式”的教学法, 学生体会不到课堂氛围, 学习的积极性很差。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 培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成为必需条件。

1.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方式

“我要参与”“我要学”, 学生基于内在的需求而产生的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它直接来自学生的内心需要。就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方面来说, 在其内心深处, 他把学习看成一种兴趣, 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需求, 学习对他来说, 不再是一种负担, 一件苦差事, 而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 一种愉快的体验。如我们在学习足球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各届世界杯中优秀运动员们的踢球技巧, 教师根本不用太多的讲解, 学生自己就会把足球运动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牢牢掌握, 相反, 我们采取让学生听, 老师讲, 看教材, 机械训练, 这节课就索然无味了。

2. 培养学生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体育课中, 一个班级是一个整体, 我们应该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合作关系。互动合作不仅包括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 还应包括生生之间, 从而使教学成为立体的互动网络。在互动合作的学习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合作态度和技能:学习积极主动, 不依赖教师和其他同学;注重优势互补, 强弱相助;虚心学习, 专心倾听,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言和质疑;服从领导, 讨论时要轮流发言;说话的声音要轻, 不大声喧哗;生生之间相互信任, 同学之间有效沟通, 善于解决冲突, 等等。

3. 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 教师或学习者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方式,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从扶到放的过程。其次, 在探究学习中要注意选择恰当的问题。所谓恰当的问题, 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问题。如在篮球投篮教学中, 针对如何能够把球准确地投到篮筐内, 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试一试, 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投篮体会, 探究身体姿势、投篮姿势手指手腕的运用, 球出手后的角度等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发挥指导者的作用, 避免问题选择过窄或过宽, 以致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1.

[2]解毅飞主编.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撰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13.高中体育与健康武术课教学设计 篇十三

单位:单县一中 授课人:赵建国 地点:单县二中

授课年级:高二(6)班 武术“五步拳”是本次课的新授教材,它是武术运动中最常用的一种组合动作,五步拳是后面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前面所学手型和步型技术的综合运用,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

一、教学内容:五步拳中的“并步抱拳、搂手弓步冲拳、弹腿冲拳、马步架打”歇步盖打、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并步对拳及它的攻守对抗(新授)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体育与健康一书武术项目实践部分中的第二部分五步拳。这项内容既有着重上肢手型的练习,又有着重下肢步型的练习,而且均要求全身各部分的协调性,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符合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也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

五步拳是本次课的新授教材,它是武术运动中最常用的一种组合动作,五步拳是后面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前面所学手型和步型技术的综合运用,在以往教学基础上,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连接各种技术动作和实际对抗能力。

武术基本功组合拳共4个课次,本课为第1课次,是新学教材,重点是基本手型和步型的身体协调,攻中有防。为第2课次的少年拳教学作好准备。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了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武术是他们所喜爱的一项运动之一,虽没有基础,但对学习对抗性练习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让学生把动体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再认识所学知识、以及创造性应用所学动作的机会,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根据高二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针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主要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主题式情境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2)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五步拳基本技术及攻防要素。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重点、难点:

重点:五步拳动作的标准性。

难点: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能力。

六、教学方法

(1)教学观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挖掘能引起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既懂又会,掌握灵活的运动学习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智育因素,为终身体育服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2)教法设想:

五步拳采用尝试、比较教学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在与事例动作比较的过程中得出五步拳技术的要点,再结合以往所学技术,自创方法,进行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采用练习法,使学生在多次练习中掌握技术;用演示法,使学生的创造成果得到表现和肯定。整堂课采用收、放、松、紧相结合的组织方法。(3)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尝试---比较---讨论----创造----练习----比赛----评价---巩固”的学练流程,同时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在体验、想象、演示、分析比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七、教学流程图:引导、提问、巡视、纠错。(音乐)

(五步拳)学:看、听、练、论、创、演。(音乐)

队形变化

(攻防对抗)示范:用、练、编。

整理

太极拳放松[简单动作](音乐)、小结、。

下课 回收器材。

八、教学过程

1、课堂常规

5分钟 热身操

学生在动感时尚的节拍里跟随老师共跳热身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模仿能力,既活动了身体,又调动了武术激情,为本课的新授教材奠定基础。

3、教师示范演示全套技术动作

2分钟

图 示

{本节课学习内容 并步抱拳(图1)搂手弓步冲拳(图2)弹腿冲

拳(图3)马步架打(4)}

歇步盖打(图5)、提膝仆步穿掌(图6、7)、虚步挑掌(图8)、起势、收势(图9)。

3)

并步抱拳(图1)搂手弓步冲拳(图2)

弹腿冲拳(图

弹腿冲拳(图3)马步架打(图4)、歇步盖打(图5)

14.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快速跑动的几种有效方法与基本技术。

2、通过多变化线路----直线、拆线、弧线练习,在强化快速跑有效方法和基本技术的同时,提供学生主动探索的条件让学生发现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以及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方式及强度与密度的控制,发展灵敏、协调素质,提高学生快速灵活奔跑能力。

3、通过营造符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探索及克服困难的决心。

学情分析本课以快速跑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从所有的教参来看,关于快速跑多用直线,然而实际生活中的快速跑其实包涵的内容应该有直线、折线、曲线等。

本课的设计思路,旨在打破快速跑教学的习惯思维,真正做到以目标定教材和教学手段,摆脱田径教学中训练式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拓宽快速跑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展现快速跑的实际运用性,利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使初中低年级学生在快速跑教学中能够正确理解和基本掌握脚前掌跑、摆臂、急转急起、有效控制身体重心的基本方法。重点难点重点:前脚掌支撑、摆臂

难点:前脚掌支撑跑动的运用和摆臂的协调配合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田径: 快速跑开始部分

一、课堂教学常规: 教学内容与要求

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及要求。安排见习生。

二、队列队形:三面转法

三、热身活动 教学过程与方法

1、集合队伍,清点人数

2、教师口令指挥下,队列练习: 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

3、热身活动:

a小组长带领下直线、弧线、折线、螺旋跑练习b调整放松走 c华尔兹组合

前进(后退)步、之字步、旋转步 单人、双人、集体组合练习

【活动】田径: 快速跑基本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快速跑练习

重点:前脚掌支撑、摆臂

难点:前脚掌支撑跑动的运用和摆臂的协调配合 要求:

1积极体验前脚掌支撑,跑动自然,并体验摆臂的效果 2路线变换时重心偏转及时,积极保持身体平衡 3学生积极体验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与方法

1、体验前脚掌支撑走与跑、摆臂

a提踵与前脚掌支撑走,逐渐过渡到跑动练习

b摆臂练习逐渐过渡到前脚掌支撑跑与摆臂配合练习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示范相结合,学生模仿学习与分组体验。教师适时集中指导。

2、直线、折线跑和曲线跑体验与探索: 教学方法:

a引导学生利用场地图自主体验,学生依次尝试通过弧线、直线与弧线、直线与折线的各种组合,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已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效果,并加以提示与辅导。

b针对学生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集体探索并尝试解决方法。老师适时参与并引入折线跑急转急起以及重心变换方法,并指导练习

c分组练习及学生展示快速通过复杂地形的能力 【练习】田径: 快速跑结束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调整放松

教学过程与方法

1、教师引导下放松操练习

2、学生畅谈体会与收获,教师本课小结

3、宣布下课,归还器材

第二章 田 径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第二章 田 径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田径: 快速跑开始部分

一、课堂教学常规: 教学内容与要求

师生问好,宣布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及要求。安排见习生。

二、队列队形:三面转法

三、热身活动 教学过程与方法

1、集合队伍,清点人数

2、教师口令指挥下,队列练习: 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

3、热身活动:

a小组长带领下直线、弧线、折线、螺旋跑练习b调整放松走 c华尔兹组合

前进(后退)步、之字步、旋转步 单人、双人、集体组合练习

【活动】田径: 快速跑基本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快速跑练习

重点:前脚掌支撑、摆臂

难点:前脚掌支撑跑动的运用和摆臂的协调配合 要求:

1积极体验前脚掌支撑,跑动自然,并体验摆臂的效果 2路线变换时重心偏转及时,积极保持身体平衡 3学生积极体验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与方法

1、体验前脚掌支撑走与跑、摆臂

a提踵与前脚掌支撑走,逐渐过渡到跑动练习

b摆臂练习逐渐过渡到前脚掌支撑跑与摆臂配合练习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示范相结合,学生模仿学习与分组体验。教师适时集中指导。

2、直线、折线跑和曲线跑体验与探索: 教学方法:

a引导学生利用场地图自主体验,学生依次尝试通过弧线、直线与弧线、直线与折线的各种组合,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已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效果,并加以提示与辅导。

b针对学生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集体探索并尝试解决方法。老师适时参与并引入折线跑急转急起以及重心变换方法,并指导练习

c分组练习及学生展示快速通过复杂地形的能力 【练习】田径: 快速跑结束部分 教学内容与要求 调整放松

教学过程与方法

1、教师引导下放松操练习

2、学生畅谈体会与收获,教师本课小结

15.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采用分层次教学法的必要性

(1)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每名学生的身体素质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从平时达标五项素质测试中可充分体现出来,这种差异直接影响课堂内容完成和学生对技能掌握程度。

(2)学生思想意识的差异。小学阶段教师主要以兴趣项目为主,只要学生能玩起来即可;初中阶段,虽以增强体质、增长体育知识、提高运动技能为主要任务,但又受到体育会考项目的制约,教师为了让每个学生在会考中达标,体育项目在无形中被减少,体育教学形式单调;到了高中,学生素质差异更加明显,对体育学习失去兴趣,抱着应付的心态上课。由于思想的不积极影响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也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

(3)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格不同,他们对体育内容必然有不同的兴趣。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针对这一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使之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有乐趣,并逐渐向志趣方面发展。以兴趣为导线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能力。

二、分层次教学法的尝试

根据教师配备、场地器材进行全员排课,课堂上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尝试分组教学法,即固定分组、一主自选两种方法,都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1)固定分组类。首先,按学生身体素质差异(速度、力量、耐力)分组。例如,对每位学生进行速度测试,得分在80分以上的为A1组,60~79分的为A2组,59分以下的为A3组。在进行素质练习时,根据分组情况制定不同任务进行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成绩上得到提高。随着素质的不断增强,A1组人不断增加,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例如,在进行50米跑教学中,根据学生速度不同进行组合分组,让他们站在不同起点,都在同一时间到达终点,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使得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次,按兴趣爱好分组。课前对学生进行各类体育项目兴趣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组。例如,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为A1组,喜欢篮球运动的为A2组,喜欢舞蹈韵律操的为A3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特长,为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一主自选”式分组。“一主自选”即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主”是指基本部分的第一时间,由教师教授给学生大纲规定的必修内容,在这一时间内所教内容仍采用分组教学方法。“自选”是指基本部分第二时间,安排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活动区域或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在这一时段内所有上体育课的学生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友情况等自行选择活动项目、活动场地和活动伙伴。教师则根据所学专项分工,对学生分组活动进行归类管理,并适当给予专业知识指导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练习内容可选择教师推荐的,也可选择自创的,人员自组,方法自定,并由学生参与组织和管理。例如,学生中有比较喜欢舞蹈的,但又觉得教师所授内容不合心意,就自由组合成小组,教师提供录音机进行自编操练习。学生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项目,课上参与锻炼人数不增断加,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3)按场地设计分组。上课前将练习场地画出基础组、一般组和提高组三个圆,根据学生自评情况分组。部分动作没有学会的学生,进入基础组圆内。例如,在进行华尔兹基本步及花样教学时,当教师教完新动作以后,由学生自评,分别进入相应的圆内练习。对于基础组,教师要“手把手”反复教,对错误动作予以矫正;对于一般组学生,教师可通过示范再现,并做简单讲解,以便提高动作质量;对于提高组教师只需用简短语言手势达到矫正效果,同时加大表演幅度,以便达到以一带十的作用,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4)完整动作分组法。教学中某些动作需要将完整技术教完后才能分组,如跳箱、跳远等。如果在某一阶段进行分组练习必然会破坏技术的衔接性,因此必须将全部技术教完,再根据学生对完整技术掌握情况进行分组,侧重指导,共同提高,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给予不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体会体育运动的乐趣,并为其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项红.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

16.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十六

一、摆脱束缚,认识新课程本质,树立新课程理念

作为我本人来说,从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虽说我所接

触到的就是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没有传统体育教学经历,但是作为被教育者,却是实实在在接受了12年(小学与中学阶段)传统体育教育的。因此,当我成为了教育者后,难免在教育教学上也会有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子。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是很有必要好好学习课程课改的相关学习材料,唯有此才能使自身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把体育与健康教育定位在确保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确立体育与健康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整体能力而不是只教给学生单调的运动技术及提高學生的身体素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多角度正视被教育者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实现由“育体”向“育人”的全面转变,倡导“人性中心”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思想,我想这就是课改前与课改后课程性质的本质区别。

二、在课程水平目标的指导下,正确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我们都知道,新课标改变了以往教学大纲的教材规定模式,而是改用水平目标来指导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强调体育与健康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的活动去实现健康的目的。那么在达到同一目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学校的学生对使用的教材也就有了不同的选择,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水平目标要求制定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的学生情况以及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科学地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用更符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的需求,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课程水平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多下功夫去研究,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教材功能,提升教材内涵,使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待新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体育课上,对新知识,新技术动作都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及模仿能力。但是腻烦心理同样是这个年龄段学生所具有的特性,那么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体育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关于体育活

动的心理倾向,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不难,只要授课教师能善于引导,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再配以教师自身优美的示范及诱惑性的讲解,相信学生是很乐于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的。兴趣产生了之后,教师就要多下功夫去研究如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长久性。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教师开始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总是跃跃欲试,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或练习过程的重复,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地失去练习的兴趣,甚至不愿意参与。这是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做改变,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保持。

(2)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设多种教

学情境,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对教师来说,变讲堂为学堂;对学生来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相对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授课教师如果能科学合理地是用上述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在多种方式的学习中认识了运动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

四、科学、灵活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的评价,借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取而代之的是更科学、灵活的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时候,由于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差异,要做到灵活掌握评价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对于身体条件好,运动天赋强的学生,要从严要求,进行横向比较,让他知道自己和他人比较的优缺点;而对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应该纵向比较,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教师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让学生找到自己进步的动力。此外,在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采用小组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进步与提高自身体育欣赏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些评价方式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五、课堂后进行总结和交流

课后注重总结,经常与同事、同行进行交流,这是我们惯用的交流、学习方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大有益处。此外,和学生进行总结和交流,听取学生的看法,有时也能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体验学生的感受,对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做到教学相长。

17.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十七

本课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指导,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运用合理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得到锻炼,得以发展身体素质。调动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学会行进间的运球。让学生在体验中发展身心,在学习中寻求成功,在挑战中培养勇敢顽强的品质。

二、内容设计

1、在热身部分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进取心强的特点,自编一套动作舒展大方、易学的热身操,配上节奏明快、动感强烈的音乐,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球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兴奋性,使课堂充满快乐气氛。

2、通过玩球帮助学生熟悉球性,找球感,为学习运球技术做铺垫,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球?让学生在运球游戏中开动脑筋边玩边想、主动思考。使之更好地掌握运球技术。

3、有了前面的铺垫,教师再让学生学习行进间运球动作技术。通过讲解示范学生练习,自评、互评,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行进间运球技术,培养协调性。

4、通过迎奥运游戏,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加本节课趣味性,提高学生练习热情,培养团队精神。

5、最后在轻松、愉快的节奏中,进行舞蹈放松。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八年级;人数:40人;教师:安静。

(二)教材

1、球性练习;

2、行进间运球;

3、游戏“你跑我跳迎奥运”。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建立运球技术表象,了解篮球技术的基本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使学生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技术动作。发展灵敏、协调能力,训练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奥运精神,培养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设计及课时计划】相关文章:

1.第10课时练习课教学设计

2.高一第一学期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计划

3.《放飞蜻蜓》第二课时说课教学设计

4.《猫》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5.《鲸》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6.《称赞》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7.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研究论文

8.八年级语文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18.《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 篇十八

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掌握体育锻炼中的注意事项,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载体,让学生在轻松享受图片与录像中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认为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也有利于我了解学生情况。

虽然课堂对话虽呈现了浓浓的民主氛围,但是课堂专业深度不够,即便我始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整堂课的各项理论学习之中,但是在思考及反思中,师生间仍存在隔阂和思想差距,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会十分注意,力求改进,不仅要引起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还要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9.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选项教学的基本条件的现状评估

1. 场地器材。

我校在校学生近3000人, 拥有一个300米的运动场, 篮球场6个, 风雨球场一个, 体育器材基本齐全。其本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开设特长课的要求底线。如果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选项教学, 这些场地和器材还远远不够。不过这也不阻碍我们体育课的开展, 我们克服困难, 努力把选课做好,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让新课改高中体育选课在拉萨市走在前列, 做出二高的特色体育课。

2. 学校体育教研组现状分析。

我校有一支善于学习、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 每一个人都积极地投身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去, 虚心的向专家学习, 向书本学习, 不断探索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行之路。本校体育教师7人 (男教师4人, 女教师3人, 一人任心理辅导课) , 其中高级教师3名, 一级教师3名, 二级教师1名。实则只有6名体育老师。专项有: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乒乓球等。

3.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 学生现有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初中受体育中考的影响, 学生对体育各项目技能的掌握不是很全面, 学生差异比较显著。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需求的调查, 我们得知, 学生对球类项目比较感兴趣, 篮球占了31.9%, 足球有18.6%, 还有16.6%的学生喜欢羽毛球, 有17.7%的学生喜欢排球, 有15.2%的女生喜欢健美操。 (各学年开学进行调查统计)

二、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

1.成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2.学校优先安排体育课。由于体育课涉及到若干个班级同时出现, 加上体育课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 因此, 学校课表的安排一般是在体育课表排好的基础上再安排其他科目。上期快结束时, 将下学期体育组选课情况、班级情况、任课教师情况做出安排, 交教务处优先安排体育课。

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分管校长和分管教研室主任监督和指导课改的实施, 教务处主任担任学生选课的指导, 体育组全体成员实施新课程改革, 实施情况由分管校长进行监督, 分管主任进行考核。

三、课程实施步骤

1. 教学内容的安排、模块计划的制订。

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任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模块计划内容。“教”是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用, 使教的内容能被学生接受, 并能使学生在课后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必修田径类项目的内容安排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 每周1学时, 共18学时;健康教育专题安排在三学年中完成, 即高一学年6课时, 高二学年6课时, 高三学年6课时。

2. 设定选项。

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确定设置选择项目, 各项目的指导教师制定选项模块, 依据模块内容, 做好备课。体育教师将准备开设的选项及选项特点向学生公布, 让学生了解每一个选项项目的特点以及所要学习的内容, 帮助学生正确选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学时做出展板)

3. 分层管理。

教学班级分四个教学单元, 现任班级人数较多, 不便于更好的开展学习与练习活动, 为此3个班级重新组成4个选项班级进行选项教学, 施行“走班制”教学。

4. 学生选项。

教研组根据制定的选项制作选项表, 组织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进行认真填写。开学初发放学生选项表, 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学生选项登记表。为了尽量满足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 更好地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的选项教学, 学生在项目 (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 中选出喜欢的运动项目, 每人可选二个项目, 即第一选和第二选, 在所选内容下打“√”。在选项过程中, 对学生选项情况进行统计并合理调整各项目人数, 保持各选项人数的平衡。

5. 再次选项的管理。

根据选项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校采取一学年选项一次的做法, 这样使学生在某一项目上的学习将更透彻。在选项学习两星期内对确实不适应本选项的学生进行再次选项。

6. 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学校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 课前实行点名制, 这样可防止学生在学习中间的“流失”, 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以防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7. 选项教学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内容安排。

制定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标准, 成立学分认定小组, 每学段结束学分认定小组对各选项学生进行考核认定学分。对未完成本学段学习任务的学生进行补考, 补考未合格者将进行重修。

高中选项教学的实施更适应高中学生的特点, 受到了我校学生的喜爱,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运动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在每学期制定选项内容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依据学校实际情况, 开展符合本校实际的高中选项教学, 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的实施, 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真正落实到体育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宋宏图.高中选项教学探讨[J].中国学校体育, 2001, (05) .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0.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篇二十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教学;走班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94-02

1 前言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延续,也是学校教育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后期,身心发育逐渐成熟,其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开始明显增强,对体育的兴趣趋向于集中、稳定,对体育教学内容、形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而在选项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走班制”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爱好,来选择教学内容,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目前全省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为了探索高中体育教学更好的方法,我校自2004学年开始对高一、高二年级进行了体育选项教学。2008学年开始,又大胆推出了“走班制”体育教学,统一对整个高一级部的24个教学班的所有学生进行了“走班制”体育教学。在学习田径模块的同时,对全体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汇总,最终根据级部五名体育教师的情况,选出了学生最喜欢的五个模块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再根据模块项目制订了18学时的教学计划,并实施教学。修满18个学时后,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认定学分。然后继续进行下一模块的选学报名,重新组班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高一、高二各修四个模块,8个学分;高三修3个模块,3个学分,共11个学分。比较过去,目前的这种教学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模块的学习兴趣,并能满足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需要,使其热情高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我校高一级部全体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共发问卷1260份,回收1178份,回收率93.49%。学生所选项目占总人数的比例排名如下:羽毛球41.5%;篮球30.9%;乒乓球8.7%;排球6.8%;足球6.2%;健美操等。

2.2.2 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走访了诸城市教研室、潍坊市教研室和山东体育大学等相关体育教育专家。

2.2.3 在线交流法。我们多次利用网络与省市级教育专家和体育教学名师交流沟通。

2.3 “走班制”教学法的界定:“走班制”体育教学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依据运动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原理,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构建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基础、兴趣爱好,并在具备足够师资、场地、器械的情况下,经由教师指导,组长带头,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走班制”体育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与,全身心地投入,以得到体验和满足。当他的体育技能进一步提高时,他对运动的兴趣则会更加浓厚,从而为终身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从我们开展的“‘走班制’体育教学是否能提高你对运动项目的兴趣”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有76.5%的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10.6%的学生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可以看出,“走班制”体育教学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一点上,是起着肯定作用的,并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更加趋于稳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开设一些能让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这样的教学模式才会适合高中体育课教学,而“走班制”体育教学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因此,提高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满足了他们对体育运动兴趣的需要。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有56.4%的学生认为“走班制”体育教学比初中的教学形式要好,21.6%的学生认为各有所长,有76.8%的学生对体育课有热情的期待,有87.6%的学生更喜欢能满足自己兴趣需要的“走班制”体育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走班制”体育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这也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2 “走班制”体育教学调动了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影响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下,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选项教学从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在“走班制”体育教学过程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在上课时能自己主动参与练习,喜欢以自己练习为主,自觉积极性原则在走班制教学中得到较好地贯彻。

身体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要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心理因素之一。体育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对运动需要的迫切程度,来满足学生的运动需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运动的兴趣,保持其参加运动的积极性。从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超过半数的学生能在课外时间参加所选项目的活动,这说明“走班制”体育教学不但能满足学生在课内对体育运动的需要,使学生在课内积极主动地练习;而且还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外也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

3.3 “走班制”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走班制”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专项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锻炼的习惯。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能认识到身体素质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需要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持肯定态度。也就是说,“走班制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养成终身体育等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通过调查分析,走班制体育教学确实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满足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并能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练习,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带动学生身体心理等的全面发展,值得大力推广。

4.2 实施“走班制”体育教学,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在基本技术、技能、战术、体能上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且融洽了师生关系,使不少学生通过“走班制”体育教学结识了具有相同爱好的更多同学,创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夯实了基础。

上一篇:高三英语写作话题---个人情况下一篇:2022年xx县安全生产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