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课的教学反思

2024-08-11

预备课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1.预备课的教学反思 篇一

关于如何备课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备课之前要把教材熟读几遍,有不懂的字音字词会先查出来,遇到典故也会弄清楚出处,之后我会再去看教学参考书,然后对照着重点难点去备课。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去分析。

听了关于教师备课的讲座,我受益匪浅。赵老师长期奋战高中语文教学多载,提到他之前作为一名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备课经常犯的错误:那就是先看教学参考书然后再备课。这样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你读不懂教材,只是照本宣科,课堂上按照教参去念,丝毫收不到任何效果。赵老师总结出来的经验建议很受用,就是作为老师,自己要先去做题写答案,刚开始可能觉得自己写的和答案出入很大,但是这才是你能发现问题的所在,才能和学生讲清楚整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开始可能有点儿打击信心,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其实作为年轻教师这正是锻炼自己的时候,而之后你会发现受益越来越大,慢慢地你的答案和教参的答案就会越来越一致!所以,今后我要向赵教授学习,采用自己先做再讲的方法,把教学重点和难点清楚地阐释给学生们。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作为一名实习生顺利开展教学实习工作的第一步。优秀教师总结的备课经验值得借鉴:心中有纲(课程标准);腹中有书(广泛涉猎,熟悉教材);目中有人(教育对象);胸中有术(教学策略),手中有案(教学方案)。因此,自己备课的时候一定要研读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和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等内容,多去阅读优秀教师的教案并且观摩课堂教学,获得教学的经验。在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还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图文资料,实物,标本,模型,投影,录像等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位教育家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那么备学生就成了教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基础;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学生的生理年龄、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的差异等。不能机械照搬教学参考书上面的内容。如果没有自己的感悟,教学不会成功。除了设计课型、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方式和方法外,还要准备一些额外的教学活动,以免提前结束时留下空白。另外,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一定要学会取长补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把不同风格,不同情趣的同行互相切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还要经常向当地的老教师进行请教、指导。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备课学习,我自己再也不能把备课当成一件小事了,并且自己在备课当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我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我想要学生达到当堂背诵课文的目标,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应的诵读环节或指点背诵的方法或技巧。在教学重点的设定过程中,我存在重点不“重”,面面俱到。今后要采取反复练习法、有意强调法、时间保证法等多种形式去践行重点。可以采取让学生预习后把自己的疑问写到一张纸条上,然后你进行梳理,找出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

2.预备课的教学反思 篇二

1.目标设计不够完善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对每课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 与传统的教学目的有本质上的差异, 然而教案中看到的往往只是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所提倡的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常被忽略.

如在“能得直角三角形吗”教学中, 自主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是该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若教学目标中不能精心设计——学生如何自主探索?探索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出现的问题该如何指导?整个课堂的教学重点就没有突出, 极大地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概念讲解不够深刻

数学课离不开概念、定理、例题的教学, 对概念的理解, 定理的剖析, 例题的分析在备课中不能详细设计, 就会造成课堂的随意性, 练习的机械与重复, 解题方法的繁琐.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景过于情景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师普遍注重创设问题情景, 以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解决问题中让学生有所感悟.但有些问题是为情景而设计的与内容联系不密切, 还有些问题难度太大, 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反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4.缺乏课堂“预设”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多边活动, 需要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预设”.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准》和教材的具体要求,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预先设定课堂会出现的各种问题,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设”是主要的, “预设”闪烁着教师智慧的光芒, 没有充分预设的课也不可能会有精彩的生成.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 而要根据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不断地进行调整, 从而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创造出真实精彩的动态生成.

5.课后反思形式化

在实施新课标以来, 课后反思成为教师备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这是一个课后补救的环节, 在课后反思中反思出的问题应寻找其原因, 挖掘其实质, 并安排好如何在后续教学中弥补, 这才是备好课后反思的初衷

3.有效教学中的备课反思 篇三

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上好课的奠基阶段。备课,既要走进教师角色,更要走进学生角色,做到“走进教材,走出教材”,创生教学资源。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在常规教学中都十分重视备课这一关键环节,为上好课做到“未雨绸缪”。课程改革时至今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改,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同时也引发了教研方式的变革,“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与教师专业成长”已经成为新的教研模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其惑,如何知不足,解其惑?教师经常进行备课反思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强调反思并指出: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备课有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两种方式。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程标准的把握,拓展教学思路。学校对集体备课情况不一,有的重形式轻内容,有的一言堂,还有的过分强调统一性,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束缚着集体备课的效果,产生了集体备课中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集中”忽视“交流”,注重“课前”忽视“反思”的不良后果。出现了“教案拼合”“网上拼盘”“个人独裁”“统一教案”等,导致教师的教学设计即教案走向一种误区:教案的实效性不强,照搬照抄者有之,网上直接下载者有之,应付检查者更有甚之,教师常年被教案束缚之,摆脱不了多年来的困惑。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程提倡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提倡教师要写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教学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的细微之处,并在每次集体备课时进行反馈交流,从而给教师提供了反思交流的平台,促使教师不断地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改善理论”的指导思想,使教学活动在纵向上形成“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通道。

按照教学的流程,教学中的备课反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备前反思、备中反思、备后反思。备前进行反思,预设问题,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得全面些、细致些,如,课标对教材的要求,教材内容的遴选,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认知水平的状况,重点难点的把握等都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备课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不失时机地对备课环节进行周密设计,为达成教学目标去细化教学过程,使备课具有实效性,为课堂高效运行奠定基础;备课后进行反思,即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主要看备课是否到位,教学环节是否流畅,有哪些预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以便使下次备课更完善、充实,逐渐减少教学中的遗憾。因此,备课反思会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备后反思,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验证,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在哪里,缺憾的原因在哪,如何改进,那就要补全教学设计,特别是一节教学设计能在多个教学班去上,教后反思会更有意义。就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备课中应考虑到是否做到了:给孩子一片关注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段探究的体验,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给孩子一个交往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个性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展现;给孩子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有没有思维发散点,有没有能力训练点,有没有知识生成点,等等,这些点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去独具慧眼寻点,不拘一格穿线。

4.备课教学反思 篇四

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教法

备课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钻研教材,一方面是了解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了解学生比钻研教材更难,因为教材是固定了的,而学生的思想是经常变化的,并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此外,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老师如不注意这一点,就要犯主观主义的错误。此外,配合这套教材有一本写得很详细的教师用书,这本教师用书是供老师们备课时参考用的,切不可原封不动地照搬教师用书的每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每项练习内容。因为教师用书的编写者不可能考虑所有学生的情况,而作为教师就应在备课、教课过程中考虑自己的全部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班上的实际使用教师用书,更不可以为有了教师用书就可以不备课,那样做将会给教学带来不良的结果。

总之,备课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备一节好课更难。然而,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新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掌握教法,就能备出一节很好的优质课来。

5.集体备课杂感 教学反思 篇五

集体备课,对我们这些来自一线的教师来说当是再也熟悉不过的事情了,作为学校常规校本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学科组根据学校行事历安排,每周进行一次集体研讨活动,或布置学科教学任务,或研讨某一课题,或展示公开课,或进行观课评教等等,我们理解的集体备课活动大体如此。外出学习的机会,也曾就这个问题和同行们交流过,大家感觉彼此彼此,形式大于内容,这是不言而喻的结论。集体备课活动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呈现方式,又都有哪些可操作的内容?就我的了解,基层的学校与学科组,不是不想做好这项工作,而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参照,长期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所谓集体备课活动,渐渐对一线老师失去了吸引力,仅仅作为签名点到期终绩效考核的依据而已。

有幸参加华师大“国培计划(20xx)――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项目”,看到培训手册中罗列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那种期待和向往,用当涂湖阳初中祖老师的话说“一新”“二爽”。第一次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是在三楼的微格教室进行的。全班50人调配分成5各小组,每小组配备一名博士做指导老师,全程录像。还是有些紧张,当复印的文章发到每个组员手里的时候,“我们先读文本,随后讨论,形成讨论后的副产品――教案(教学设计),下午各组共同研讨。个人记下个人读文本的文本关节点,留待讨论。5分钟时间,开始。”随着我们梦飞翔组指导教师步博士的一声“开始”,我初步感受到“集体备课”原来是如此真的“去避”――抛弃一切的文本诠释解读,完全是自我读文本的.初步感受,不是照搬教参,或者下载个说明应景啊,重要的是,下午还有5各组同备一课的集体研究讨论。组内的发言是激烈的,细节、人物、形象、语言、主题情节、伏笔照应等等等等,每一个人的发言总会有人呼应反驳,每一次反驳总会带来另一次新的更猛烈的反驳,直到达成共识;要命的是,每一个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发现了文本关键点,可步博士的一句“是自己感知的,还是强加在学生头上的自说自话,你觉得这些能成为教学终点吗?”,讨论、反驳、补充,直到获得每个成员认可,达成共识,形成共同备课的副产品――教学设计。8:30到11:30,我们竟然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转,走出教室,已经是12:10。是的,虽然很累,但我们都觉得很爽,因为我们终于知道集体备课的初步形式,我个人概括为:细读文本―成员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教案,研学情、定起点―研体式、定终点,外加几个梯度活动台阶。我们期待着下午的“同课异备”的研究讨论。

下午的研讨活动更叫激烈!按照分组顺序,次第上场。每组7分钟时间发言时间来说明教学设计,一人主发言,一人补充说明,还要美女加野兽!哈哈!组内其他成员等待别人提问,直到你被人问的哑口无言,或者,你的回答让人心悦口服,多难啊!下午的教室既是口吐莲花,又是欢歌笑语,既有滔滔不绝,又有佶屈聱牙;五组还没有进行完,两个半小时的讨论时间就被使用殆尽,哈哈,你说岂一个“爽”字了得,你还得加上一个“新”字!理越变越明,设计越改越完整;备课越充分,上课越从容!这个研讨活动才叫真研究,这个备课才叫真备课!主持活动的博士不得不叫暂停,压缩时间,强求完整。

6.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预备课 篇六

教学目标:

1.师生相互认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2.学科特点的再认识尤其是八年级教材的认识,使学生对本学科进一步了解。

3.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提出常规要求。教学方法:教师讲述为主辅以学生活动 重点:师生交流,教材的特点介绍。难点:对学生提出本课程的要求。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1、教师自我介绍,要凸显积极、自信、严厉而温和的形象。

2、学生自我介绍,要求用2—3句话介绍自己的性格、优点。教师评价,对介绍的大方流利的同学给予掌声。

二、初步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十课的内容,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分为两课,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新空间,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本单元为后三个单元起到铺垫的作用,所以在整册教材中举足轻重。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难点是懂得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和理解网络提供的新空间。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分为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秩序、社会生活讲道德和做守法的公民,以人际交往为主题,围绕学生生活圈的扩展,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尊重他人,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这一单元是对上一单元内容的承接,也是本册教材内容的重点之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自觉遵守规则,礼貌诚信待人,同时也要在理解违法的危害性的基础上预防犯罪。教学难点是理解各个规则的重要性,理解法不可违。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分为两课,责任与角色同在和积极奉献社会。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品德,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加强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服务。本单元为下一单元的知识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共分为三课,国家利益至上、树立整体国家安全观、建设美好祖国,本单元是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情感。

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1、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即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必须始终坚持。

2、每堂课必须有书否则会有相应的惩罚性的措施。

3、课堂前做好准备,上课时不得传递文具等,并且认真做笔记,教师不定期抽查。

4、对于口头作业、书面作业都要认真完成,作业批改下发后及时认真订正。

7.浅谈新课标下语文二次备课的反思 篇七

赵静老师授课的内容是高二语文月考试题之现代文阅读《朦胧的敬慕》。她定的学习目标一是理清思路, 把握结构;二是掌握艺术手法。课堂上, 她采取的方式是首先给文章每段内容归纳段意 (共12段) , 然后结合试题完成文章设的结构题。第一个目标的达成用去了将近20分钟, 事先设的专项训练也没用上, 艺术手法更是无暇顾及, 可是下课铃声就悄然而至。可以说, 这是一堂很不成功的遗憾的课。

课后市专家对她这节堂课进行诊断, 并予以深刻剖析, 给她提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 不应花去那么多时间, 全篇的内核, 解题的关键, 应该是本文的主旨。所以要在把握结构的基础上点明主旨, 同时一定要分析标题, 尤其本文的正副标题有什么价值?还有就是本堂课学生交流得不够充分, 学生质疑的环节很少。赵静老师认真聆听专家的点拨指津, 把专家的意见建议认真记录在案, 同时不时和专家进行交流, 以便下次授课中扬长避短。听完专家的引领点拨, 教诲指津, 赵静老师豁然了, 同时她又细心倾听了我组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 并和组里的前辈王老师、陈老师认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 进行深入地斟酌反思, 最终让新的导学案定稿。经过深入的二次备课, 她把学习目标定位为理思路把握主旨;掌握方法, 规范答题。同时她又重新审视课件, 以期做得更好。在课上, 赵静老师游刃有余, 从结构入手, 把握文章主旨, 并在把握主旨这一环节进行交流研讨,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提出问题来。教师适时点拨, 引到题目来, 最终明确主旨。同时让同学上黑板写试题答案, 暴露缺点不足, 以便师生解疑。她在课堂上大胆增设质疑答疑环节, 让课堂真正成为解惑的地方。一堂课上得有生气, 有活力, 内容拓宽了, 主题突出了。课后专家们的评价是课堂发生了质的飞跃。赵静老师经过专家的引领, 同行的合作探究, 自己的不懈努力, 让二次备课后的课堂趋于完善, 臻于完美。

在集体备课会议上, 我们组也对赵静老师课前后质的变化进行了深刻反思, 首先, 感谢市教研室的领导及我校的高二年级赵主任的点拨。行家里手的专家引领指津解决了困惑疑难, 使课堂结构发生了变化, 并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也促使我们不要坐井观天, 一定要多学习, 学习专家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其次, 我们更明白的是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课后要学会反思, 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因为教学设计是一个静态的预设过程, 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前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不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 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是提高教学技能、优化教学策略的科学之道。通过二次备课, 经过深刻反思, 让我们知道一节好课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众人的智慧凝聚而成;是教师学生交流合作、互动质疑的成果;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学有多获;是大容量, 高密度的有生机活力的自主高效的大课堂。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 但课后反思, 进行二次备课, 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在教学实践中, 课堂一旦放开, 真正活起来, 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 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 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 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 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8.预备课的教学反思 篇八

陈碧清:羽毛球是一项将体能、技能与智能融为一体的速度快、变化多的运动项目,是我们群众参与最广泛的健康项目之一,羽毛球动作易学易练,但要学好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上要讲究精讲、多练,多采用挥拍练习,步法也应多练习,一场比赛发球是关键,所以同学们应多练习发球技术,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所以在每节课散后很有必要进行身体素质练习。

9.对反思性备课的若干思考 篇九

对反思性备课的若干思考

王兆斐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 要: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需要教师对反思性备课进行审慎的探讨和研究。围绕反思性备课,依次对“什么是反思性备课”“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和“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进行思考,对反思性备课的内涵、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反思性备课;内涵;重要性;主要内容;实施方法

随着我们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会发现,备课作为教学是否合理有效的前提和基础,也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反思。那么,什么是反思性备课?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一番审慎的探讨和研究。

一、什么是反思性备课

什么是反思性备课?这个问题换个角度讲就是对反思性备课内涵的思考。因为反思性备课和反思性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备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教学前决策。所以,当我们探讨反思性备课的内涵时,可以参照反思性教学研究者对反思性教学的相关定义。刘庆昌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来“追求教学行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鉴于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反思性备课的内涵,即教师通过对备课活动进行反思来达到备课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目的。在这里,反思性备课目的的合理性指备课目的一方面符合备课活动的相关规律,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反思性备课的有效性指反思性备课要达到备课活动的最优化。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反思性备课是一种立足于教师反思基础上的对备课活动的反思,其对反思性的强调是它和传统备课的.显著不同。

二、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

为什么要进行反思性备课?换句话说就是询问反思性备课有何重要性。或者更进一步,反思性备课对传统备课而言,有哪些优势。毋庸置疑,反思性备课优于传统备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反思性备课拒绝拘囿于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始终有一种对备课实践的质疑和探索。反思性备课的教师在备课中将兼具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将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理论和经验,并对与备课活动相关的理念和方法等进行探索和质疑,在备课实践中不断构建新的理念和经验。而在传统的备课活动中,教师将备课理念经验化和程序化,最终造成备课的机械重复。另一方面,相比于传统备课活动,反思性备课将对备课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不断地追问。它并不会像传统备课那样按部就班地备课,而是通过不断追问,及时对备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捕捉,进而对备课目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不断优化。

三、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

反思性备课要反思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在问反思性备课的内容是什么。具体来看,反思性备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自身备课传统、个人经验、习惯思维和常识的自我反思。因为反思性备课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它是教师主体一种自觉而有目的的行为。如果说教学是教学中的决策行为,那么备课就是教学前的一种决策行为。另一方面,反思性备课包含教师对备课理念、备课过程和备课得失的有效反思。因为备课活动是一种周期性的过程,所以,在进行新的备课之前,教师要对已有的备课理念和经验进行有效反思;在进行备课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反思并及时予以调整;在备课结束之后,教师依然要继续反思备课的整个过程,总结经验得失,使备课活动更加合理有效。

四、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

理解反思性备课的内涵、重要性和主要内容,这些只是对反思性备课有了知识层面的一个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有以实践为归宿,它才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于是,接下来我们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换句话说,反思性备课的实施方法有哪些?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参照刘庆昌教授在《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一文中提出的教学决策的“三思”原则。他强调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利益、教学的目标、教育的精神”.鉴于此,对于如何开展反思性备课这一问题,我们也提出以下三种实施方法:(1)教师将学生要求和自身想法进行对照反思。(2)教师将理论要求和自身做法进行对照反思。(3)教师对自身备课活动进行不断质疑、追问和反思。

总之,随着对反思性教学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思性备课将会更广泛地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因此,教师要及早对反思性备课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只有当教师培养起反思性备课的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对备课活动进行反思时,我们的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0.预备课的教学反思 篇十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 可操作、可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课眼”, 课眼亮了, 课就不会偏离方向。因此, 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准确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掌握住尺度, 制定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堂课要让学生学习哪些知识, 知识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发展学生哪些技巧、技能, 都必须在教案上具体体现出来。

如教学“时、分、秒”一课, 可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知道1小时=60分钟, 1分=60秒, 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2.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指示的时刻, 电子表显示的时间。3.使学生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再如, 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确定: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 既便于教师上课操作有一定的目标, 又便于学生学完知识后自我检测。

二、教学线路要清晰, 要突出重、难点

早在上世纪50年代, 布鲁纳就强调了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和学科本身的结构。他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依据一定的线路去认识、掌握知识的结构, 并且要突出重点来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 更容易理解知识的内容。 (二) 更有助于对内容的记忆, 可以保证记忆不完全丧失, 在需要的时候可借助于一定线路把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重新构思。 (三) 有助于迁移。他认为“领会基本原理, 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四) 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

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与原理, 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灵活运用教法, 因材施教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质的不同, 又有量的差异。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能力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对所给问题能否解答———活动结果的优劣上, 更表现在思考途径、解题方法———解答过程中思维过程和运用数学思维技巧的水平状态。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题目, 在相同的时间里得出相同的正确结论, 但是思维水平却大相径庭, 具有差异。我们应该承认这些差异, 重视这些差异, 并针对这些差异灵活运用教法, 因材施教。

(一) 根据教材自身特点, 确定教学方法。

如教材的概念、法则教学, 应从形象化、操作化开始, 并伴随语言调节, 使演示、操作与语言表达相结合,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促进。

(二) 根据学生灵活采用教学方法。

对表现出数学才能的超常儿童, 要给予特别照顾和培养, 在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使他们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 以便使人才脱颖而出;对于绝大多数处在常态范围的学生, 在知识的结构、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基础薄, 能力差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心、指导、帮助, 使他们克服困难, 培养兴趣, 增强信心, 而选择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

四、精讲多练, 合理练习, 形成技能

现在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是全社会普遍关注而又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当前, 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作业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 重书面轻口头训练, 重课外轻课内的问题, 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精”。何为“精”讲?即必须要说的, 一定要说。不一定说的话不说, 以便留下时间去组织练习。合理组织练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练习的目的要求要明确。

教师在练习时要把练习的目的要求交待清楚, 使学生了解和熟悉, 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他们就能积极地回忆知识, 解决问题。

(二) 练习内容要有针对性。

练习的内容要围绕目的要求, 重视基础知识, 突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具有针对性。

(三) 练习题型和形式要多样化, 适当地使练习题型和

形式多样化,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保持学习注意力, 还可以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

(四) 练习题的编排要科学化。

练习注意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 先基本后变式, 先单项后综合, 有坡度、有层次地编排练习题。一般的练习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性练习, 第二层是深化练习, 第三层是综合练习。

11.集体备课反思 篇十一

——2013国培上海段微格集体备课收获

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 温永林

在上海,30天的学习历程,5次集体备课,5次头脑风暴似的体验。从散文、实用文到诗歌,再到记叙文,可谓小学阶段各种类型的课文都涉及到了。5次经历就是5次成长,受益匪浅,感慨也颇多。回过头梳理梳理,还是从“备”谈起吧。

一、备教材——倍感文本解读之关键

1、基于“这一篇”的解读。

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那教什么呢?内容首先从课文中来。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独特的文本,不仅是学习的材料,也是学习的对象。文本的解读就是要基于“这一篇” 的解读。

记得邓彤博士在我们集体备《祖父的园子》一文后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读者,文本解读能力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在备课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道理之深。的确如此,阅读是为了促成学生的理解感受。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做一个先行者,自己先去理解感受“这一篇”课文的关键处,也就是特定文字所传递出的作者的认知情感以及与这种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和语文知识。因为,自己懂了、透了,才能让学生学明白。

2、基于体式确定“终点”。

“终点”就是学习这一篇课文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关于体式,也是针对“这一篇”而言。不同的文本,体式往往有所不同。比如,《心田上的百合花》是寓言体散文,而《祖父的园子》是回忆性散文。由于体式的不同,我们所确定的终点也就不同了。换句话说,终点的确定一定要基于“这一篇”的体式。就拿《祖父的园子》来说,根据其回忆性散文的体式,我们把握住两点。其一,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其二,分享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继续基于“这一篇”去解读,我们发现文章语言如诗一样美,具有诗化特点。而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就是在祖父园子中的那份快乐和自由。于是,我们确定出本文的终点,也就是教学内容为:能较深入地体会作者用诗化语言表达快乐、自由的情感。有了对体式的考虑,我们才能让“这一篇”不但充分体现自身特点,还反应这一类文体的特点,从而让学生通过理解感受去“以篇达类”。

回看自己以前的备课,似乎仅仅是把课文当做了材料,对文字信息关注多,但对体式却处于漠视状态。由于方向不明确,所以,我们老在教,却没教清楚。文本解读的确是关键,只有自己充分理解感受了,才可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感受。

二、备学生——倍感学情分析之必要

仅仅备教材还不能完全确定“教什么”,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所教的必定是他们不能理解、不能感受之处。而要找到这些不能理解和感受的地方,只有一条途径——分析学情,找准学生的起点。而这“起点”还不能笼而统之,得从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出发去分析。其中,语文经验又包括语言文字、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几个方面。分析透彻了,才能了解学生阅读的状况,找到基于他们起点的增长点和相应的策略。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学生的起点呢?可以尝试以下两个方法:

1、凭借经验推测。老师把自己当学生去读课文。如果自己看不出好处的地方,学生一定看不出;如果自己看了好几次才看出好处的地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不能理解感受的,就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了。

2、运用质疑办法。学生读了课文后,让他们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或疑惑的地方呈现出来,对问题进行归类整合,再针对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从疑惑处学起,体现“顺学而导”。

这就是王荣生教授教给我们的“两头备课法”,即依据体式定终点,根据学情定起点。准确把握住了这“两头”,“教什么”就清晰明了了。

三、备路径——倍感教学方法之重要

我们知道,“教什么”确定了,目标就明确了。但学生的起点和终点的目标之间是有落差的,要跨越这样的落差,合理的路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们得搭建一个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每个“台阶”里有将终点目标分解出的子目标(落点)和方法。“台阶”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次分明,且有梯度地逐级上升。

为了让学生每上一个台阶,就离终点近一步,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在备课实践中,我对两种方法感触较深。

其一,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一篇课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用心,而是其生活经验没有被唤起。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实物展示或者体验等方式,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他们的感知。比如,在《雾凇》一文中,出现了“小冰晶”“霜花”等术语,我们就采用了提供文字和图片等相关材料的方法,唤起或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大意。

其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带领学生的阅读,都是基于“这一篇”的理解感受。为了使他们的理解感受能够全面一些、深刻一些,我们引导他们学习与“这一篇”相对接的新的阅读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爸爸的老师》是一首叙事诗,诗的情节一波三折,作者的情绪也不断随之变化。针对这一文本特色,我们采用了画曲线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波三折的情绪变化。这样的图示就是与“这一篇”相呼应的阅读方法,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邓彤博士还说过:“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好的设计者。”这里所说的设计,我想就应该是教学路径的设计吧。路径对了,就能将学生快捷而顺利地带进文本,促成其深度的理解感受。

四、备自己——倍感追问审视之紧要

备课时,不管是备教材、备学生,还是备路径,都是基于“这一篇”而言。文本是同一个文本,但是由于个体不同,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解读。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迫切要做的是备自己。

1、自我追问。追问的过程是不断矫正和建构的过程,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思考,更深入而又科学地解读文本和设计路径。比如:我们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终点?要达成这样的终点,学生具备哪些储备,还存在哪些理解感受的困惑点?设计这样的台阶是否科学?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感受?备课时,多与自己对话,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的思维也就打开了,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更全面深入了。

2、自我审视。5次集体备课,我们从试水到专家跟踪,再到独立探讨,经历了从“剖腹产”到“难产”的痛苦过程。特别是备《普罗米修斯》一课,我记忆犹新。由于没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如初学走路的孩子没了依靠一样,跌跌撞撞地前行。一个想法抛出来,我们要“挣扎”许久。最终,我们对自己的成果都缺少底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的学养不够,学科知识的储备不够。所以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还要进行自我审视,查查自己缺了哪些知识,少了哪些必要的准备。要知道,一个倒不出水的杯子,给任何一个人都是空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时常审视自己,而后改进,不断扩大知识的领地,才能有给予学生的空间。

12.备课工作反思小学 篇十二

老师们都知道如何备课,但做到既减轻教师备课的繁琐无效劳动,又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备课,就必须掌握有效备课的方法。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学会有效备课的方法:1、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通读整册教材,读一遍明确全册教学目标,读二遍理解单元教学要求,读三遍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撰写出适合新课标理念和切合学生实际的备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2、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备教材、备学生,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学法。读法、勾法、批注法、思考练习法......这样就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教参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确定教材各个环节的重难点,使备课体现针对性和目的性,这样就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效果。4、教师撰写备课内容时不管是自己备的,还是下载的,都要根据实际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随时修改教案。可以在教材上批注,也可以在教案上增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效备课。5,教师的备课不一定按照固定的格式撰写,有经验的老师脑中就是备课本,老师心中只要记住教材和单元的重难点、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点、培优知识拓展点、一般题型的考点,这就能减轻老师备课的繁琐,同时又能达到有效备课。6、教师备课要学会处理教材,因为教材是对不同地方的学生编写的,教师针对自己的学生情况可以整合教材,例如语文课,教材要求背诵的课文,老师可以提前教学,让学生提前去熟记。在老师没教的情况下,提倡优生可以提前背完课文。以此达到高效备课。7、教师在备学生作业时,要体现重难点、不同学生的知识接受点,注意一课一得,不要面面具到,要时刻关注中差生的作业掌握情况。这样就能实现有效备课的目的。

当然,有效备课还有许多,这只是我的肤浅认识,但愿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形势下,能给教师们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启迪。

13.《乌鸦喝水》集体备课反思 篇十三

在这一次备课中,我主要有如下收获:

1)明白,每次孩子们读完,教师的评价不应该生硬。不应该是停留在“你读的真好”而应该是去解读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不一样的感情。不可以说看看谁读的最有感情这样的概念宽泛的课堂用语。

2)要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例如:“喝”和“渴”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两个字很像很难区别,然后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3)小实验的设计和好,事实胜于雄辩,但是实验的目的应该也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是进一步为指导朗读服务,例如在一遍做实验的时候,就应该一边让学生读。

4)在朗读的时候应该给学生们段的概念,而不是呈现单独的句

5)不应该是牵着学生走,例如在讲“到处”的时候,应该是问学生,“你从哪个词能够看到乌鸦口渴,找水很辛苦?”这样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

6)为了体现差异,老师应该备课的时候同时备读,即指导自己的学生能够读成什么样。进行课堂上梯度朗读训练: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时候可不可以在第一遍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确,三类孩子读,并鼓励。然后第二遍读要求读流利,这时候找二类孩子读,最后老师分析进而要求读出感情,这时找第一类孩子读,并表演,带动全班。)

7)读的时候要有快慢、高低、大小之分。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让孩子自行练习,给2-3次机会,让孩子们反复读。并且有一类学生来做示范。

8)朗读方法有四:a创设情境,入情入境读。B教师要有情境,进行范读、带读、引读。这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c动作表情法。动作是帮助学生记忆的,辅助读,辅助理解的。一年级学生记动作比记文字的思维要快,同时也可以把死沉的课堂变得有活力。D想象画面。E吟唱法(戴建荣)f时刻关注法。时刻关注学生。

9)不需要单纯的讲技巧,可以结合实例讲一讲怎么有变化。例如考了100分,回家告诉妈妈,声音很高,可是考试不及格回家告诉妈妈的时候就会声音很低。但是问句、感叹句就是一定要读出固定的情感。教师要有能力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抓重点词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且尊重差异,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让语言文字有温度。

10)课堂上,不仅教知识,而是培育整个人。例如:“我不喜欢不勇敢的孩子,你有能力不敢站起来和没有能力是一样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帮助孩子解放天性,让他们学会生活的课堂。让学生们学到了就要用。让他们在课堂中体会快乐,快乐的学知识,而不是以知识为目的`,而是要学会一种精神。

11)本学期我校的课堂主要体现四个字:差异、整合。在朗读上,我们该思考:为什么读?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低年级朗读应该以读来实现识字的突破,以词带句,以句带篇,在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认识字形。

12)在读中感悟,理解,语言说破了就没意思了。齐读最不能体现感情,例如:我们可以读生活,去体会“到处”到处小乌鸦会去哪里找?口渴的声音去读课文。

13)最后的写作:差异的体现:

A太阳组可以是:仿句,连词成句,或者是四素句:什么时间乌鸦在哪喝水。

B星星组可以是:扩句,文章扩句。一只什么样的乌鸦怎样的口渴?怎么样的找水喝?

c月亮组:培养发散思维,帮乌鸦想象,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能喝到水?

14)整合的体现,应该是突出主题。例如乌鸦喝水应该找出“故事里的智慧”。

15)在说课的时候,应该说教材,说教材的不同版本比较,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先说目标,在目标的引导下做相关的准备。然后再说难点和重点,说课的时候还要说到自己的亮点,说出为什么这样设计,是用什么办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

14.预备课的教学反思 篇十四

教研室主任徐和平和蒋华老师对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进行了调研,检查了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常规,在肯定了计划的详细性和可行性的同时,也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

上午第五节我们组的蔚国军老师上了公开课《烛之武退秦军》,下午蒋华老师对这堂课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蒋华老师认为蔚老师上课有这些优点:

1、字词基础落实得比较扎实,注重基础知识。

2、课文内容分析详尽,把文章的内容讲得很透彻。

3、课堂朗读非常出彩,尤且是听读部分。

4、教态亲切自然,情绪饱满热情,具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在肯定蔚老师优点的同时,蒋老师也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

1、本篇文章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一个课时就完成它,与整体进度相协调

2、此文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理解起来应该问题不大,四个问题存在重复性,是否要如此深挖值得商榷

3、上课的模式偏与保守,建议尝试新的模式

蒋老师重点分析了小说的上课模式,讲究从人性的角度,从人物心理方面、人物形象方面重点进行分析,从而很好地解读作品人物,大胆地在课堂上与学生探讨人性问题。从这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备课组觉得对于新教程的精神我们仍应加强研究学习,多向高二取经,尽量多地加强组内老师的教材探讨,对于学生手头的资料要强调精做,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还要多看教学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学会终生学习,经常汲取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使自己能成为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高一数学备课组教学调研小结与反思

3月19日,教研员许兴铭老师对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进行了调研,检查了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常规,在肯定了我们计划的详细性和可行性的同时,也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下午,许老师听取了我们高一数学组倪江炜老师的一节新课,并于课后对这堂课作了具体的分析和指导。许老师认为倪老师上课有很多的优点:

①教态亲切自然,情绪饱满热情,具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师生关系融 洽,学生愿意学、乐意学。这一点对于新教师来说真的难能可贵。

②注重教学设计,能够精心准备上课内容,知识点讲授详细到位,学生易于接受。注重师生双边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当堂消化。

③ 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课堂教学形象生动;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另外,许老师也给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今后的教学提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①高一教学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增加学生练的次数,针对八中学生的特点,应该讲半堂练半堂。

②新课程要注重教材的处理。要认真的钻研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重新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③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一堂新课,总是听到教师在上面喋喋不休的讲,学生没有一点自己思考的时间,就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④要重视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不是没有道理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错误,要珍惜,同时分析出错的原因,认清关键点,“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及时反馈,矫正到位。

⑤要注重变式教学,有目的的改编题目,设计“姐妹题”,能增加学生的思维量。

高一英语教学调研反思

3月19日,英语教研员吴梦林老师对我校高一英语进行了调研。在了解我们对新课标教学进度和对教材的处理的一些情况后,对我们我们计划的详细性和可行性予以肯定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高一英语开课的是杨丽老师,上课的内容为必修3第三单元的Using Language.下午,我们高一高二英语组成员听取了吴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新老师,杨老师的这堂英语课是比较成功的。其优点有:语音语调控制的较好;教学设计程序比较清晰;能较好得调动起课堂氛围;内容有条理,特别是对用一张对比的表格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从而使学生对剧中人物的特点及故事发展情况了解得很透彻。

在肯定杨老师优点的同时,吴老师也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教案目标要详细且可实行;教案语言要规范(以动词或动名词统一表述);教案中的homework不能少。此外,吴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以及如何激发学生有效参加课堂教学。

高一物理教学调研反思

3月19日萧山教研室对我们高一高二实施新课程教学进行了调研,检查了我们的备课本,肯定了我们计划的详细性和可行性。陆森老师开设了一堂圆周运动的习题课——绳子和杆子模型。

教研员何庆生老师对课做了评价:总的说是一堂成功的复习课,比以前有非常大的进步。(1)复习内容能精心准备,能紧扣考试大纲,精选例题;

(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融入与例题中,知识内容安排程序恰当。注重方法引导。(3)课堂上思路清晰,有条理,要点到位。(4)板书的条理性很强,进步多了。

何老师还给我们关于这堂课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绳子模型中物体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速度不同,要让学生明白。

(2)杆子模型与绳子模型的区别到底在那里,需向学生交代清楚,绳子只能产生拉力,而杆子既可以产生拉力也可以产生支持力。

(3)教师在课堂上应再放开点,胆子要大点。

特别的,何老师还给我们新教材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①新教材逻辑性强,注重物理学原理的前因后果,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弄清楚原理。

② 重视新教材的做一做,和课后习题,必须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自做过,教师要认真准备,认真分析。

③ 严格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学,如有摸棱两可的,严格按意见中的发展要求处理。

④ 精心准备习题,关注新课程中新增加的内容,准备好复习资料,练习一定要认真挑选,符合新课程的设计思路。

高一化学教学调研反思

3月19日,化学教研员汤勇老师对我校高一化学进行了调研。我们首先向汤老师咨询了有关新课程《化学2》的教学进度和对教材的处理的一些问题。通过交流,使我们明确了高一化学的教学目标,及平时开展化学教学的策略,也了解化学教学的一些新的信息。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我们一起观摩了洪兴林老师开设的《不同类型的晶体》这一课,下午我们一起进行讨论,并听取教研员的意见。汤老师肯定了洪老师的这堂课,认为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而有条理,内容充实,多媒体插图制作精美,借助模型,给学生直观认识。课堂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是比较成功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参与相对少了一些,最好设置成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获取知识,这样老师的工作强度也可轻一些,课堂气氛可以更轻松一些。另外,对某些知识点的处理也提出一些建议,如二氧化碳的晶体结构展示时,除了要学生认清分子之间的关系外,也要把二氧化碳的晶胞面心结构展示给学生看,有一个印象。

高一政治组教学调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在本次教学调研中,教研员和老师就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探讨。教研员王老师指出:“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要求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时间、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悬念、给学生难题、给学生对手、给学生机遇,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这就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比过去更多更高的要求。”王老师的发言,促使我们去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一、不要讲解太详细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是,教学效果却又不怎么尽如人意。这是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就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用“嘴”在“生吃”知识,而不是用脑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长此下去,学生的心智便会越来越处于疏懒的状态,养成依赖的心理。如果老师的教,造成了学生不想学,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老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柚子一样,一层一层撕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挤掉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相反,如果我们在政治教学中,给学生制造一些内容的悬念或有意的忽略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反而会使学生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当然,反对老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老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去漫无边际自由发挥了,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程度,思维发展状况,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不要让电脑、投影屏幕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部代替了你的板书

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样的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一点到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学生眼睛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肤浅,这样的老师实际上舍不得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让人觉得有“穿新鞋,走老路,贴标签”的嫌疑。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可少,它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确实比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更具有优势,但是,黑板在教师的教学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其实,富有艺术的板书,它就是教师教学的“浓缩精华”,教学内容的“屏幕”,更像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的“引路牌”,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和想象的“钥匙”。

总之,这是一次富有成效的教学研讨活动,为我们这些在新课改中”迷茫”的老教师提供新的思路,也使我们认识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素质教育让老师感到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作为政治老师,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不断去突破、创新。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讲解吝啬一点,课堂时间大方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这样,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才能争得学生的心,赢取学生的爱,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历史备课组调研反思与听课反馈小结 高一历史备课组共有五位教师,本次调研中开课的是陆玲峰老师。陆老师上课的课题是《儒学的兴起》。这节课,陆老师做了精心准备,并虚心请教了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新老师有这股好学的精神值的我们整个备课组其他老师学习。课后,教研员王永强老师对这堂课作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王老师认为儒学的兴起对新课程而言地位比较重要。是常考常热的一个内容。他认为陆老师上课有很多的优点:

一、始终能考虑国粹与现实生活的影响,如“百家讲坛”。

二、善于运用史料,“什么是君权神授,什么天人感应。。。”都用史料来说明。

三、把选修教材中的人物,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相结合,很好地迁移了知识。

四、知识内容都用列表的方式梳理,学生比较好接受。

五、讨论环节较好,“秦汉武帝的比较”既是对新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又能巩固知识。

在肯定陆老师优点的同时,王老师也提出几点中肯的建议:

一、历史人物的照片不能用演员来代替。这是历史学科决定的。能用图片,就尽量不要用照片。尽量记录片,少用电影。

二、在学法指导方面可以强化些。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积极参与。虽然我们高一的课程只有一位老师,其实我们组有三位老师都开了课。另外两位老师因为是跨年级,所以上了高二的课。听了王老师的分析,我们备课组认为我们备课组在很多方面有待加强,尤其在备课方面更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加强集体备课。还有要互相多听课,互相指出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平时的教学中要互相切磋。我们组还有多看教学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学会继续学习,经常汲取新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使年轻的老师们能茁壮成长。

高一地理备课组调研反思与听课反馈小结

本校高一共四位地理老师,有两位老师开了课:第二节课高炜老师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第四节课谢波老师的《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研员王老师都进行了具体分析与评价:两位老师均能深钻教材,认真备课,进行了精心准备,分析问题比较周到严密,突破了重点、难点,重视启发性教学,上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学生印象深刻,能很轻松的接受,配合亦较好。略有分歧的是教材的处理与编排。因为高炜老师执教教室电脑突然出现故障,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无法拷贝,不能使用,及时的调整了教学的设计,正常进行了随后的教学活动等环节。

教研员王老师评价我校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展现的优点是:注重师生双边话动,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当堂消化。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课堂教学形象生动;新课引入能以旧引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知识系统化;注重活动教学,紧扣新课标大纲的同时,能将知识点进行了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将知识进行延伸.值得改进的地方是:一堂课知识容量还少一点更好,学生学起来也就感觉更轻松。并注意把握讲练时间,将当堂知识进行即时巩固。并就新课程标准和高一地理会考、以及如何创新设计与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具体指导:

1、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合理,应该从实际效果出发,设计太满会导致环节过多,教研员王老师认为,在设计时要注意,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

2、教学中应该多从课堂实际进程和效果出发,在安排双边互动等活动时,往往会出示的是老师的预设思路,没给学生发散的余地,这样感觉比较直接,环节及活动时间应该更合理的妥善安排,达到很好的完成预设的目的。

3、板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落实,板书时可以安排无须更多监控的学习任务,如动手抄一抄、写一写,学生有了必须做的事,有了能做的事,课堂效率就可能要更好一些,围绕特定问题和主题展开就有了基础。

4、在设计和进行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每天课业学业较为疲劳的高一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主因之一。

5、在教学中收集丰富萧山乡土及新闻素材,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地理意境,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使学生听课时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也易于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识。

6、进行课堂小结的教学时段,需要加以重视。教师应当尽可能少总结,多把机会让给学生,不怕学生总结的少,从回顾和小结知识中升华所学,便于课堂训练巩固的进行。

7、足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作业布置由于是接近下课或已经下课,通常会布置得很匆忙,很随便,有些是学生没有办法完成的,有些是没有办法检查的,如何布置有效可行的作业,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

8、课堂教学要“沉”“活”兼备。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更要重视知识传授的过程与方法;既要重视探究过程的指导,更要重视探究结果的把握;既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沉实”,更要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

9、新课标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跟现实生活的链接,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展开与创设,答案基础在课本,但具有开发性,这是教学普及的需要。参照考纲进行不同模块间知识的链接。如能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来链接一些浙江的乡土地理,创设新的地理情景。

上一篇:初中英语常用短语下一篇:小学校园安全红领巾广播稿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