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2024-07-14

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精选16篇)

1.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一

从师生观变化的角度看成人高等教育的师生和谐

从师生观变化的.角度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师生冲突进行探讨,认为师生观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错位的师生观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根源,解决师生冲突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方法.

作 者:刘华 姜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33刊 名: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007“”(10)分类号:G724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师生观 师生冲突 和谐师生观

2.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二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处于成年但不成熟的心理矛盾期, 各方面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 既有作为受教育者的被动心态, 又有作为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的主动心态。

(一) 心智不成熟。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特别是青年学生, 其各项生理功能基本完善, 但与其成熟生理不太相匹配的是心理尚未成熟, 突出表现在标新立异, 自主意识增强, 自尊心变强, 渴望交流和友谊, 易于冲动并富于幻想, 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易发生变化, 时常处于起伏、波动、迷惘、抉择之中, 情绪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自我控制能力差, 心境变化快。对此, 要对他们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成为心理健康, 成熟稳健的人。

(二) 自我意识强。

自我意识简单讲是自我的认知和评价。青年时期, 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快, 心理有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富有理想、向往真理、积极向上, 但也往往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时, 其单纯的理念会因与现实社会的偏差, 而遭受挫折打击, 以致消极颓废甚至萎靡不振, 个别学生由于一时适应不了, 心态调整不过来, 其强烈的自尊也会转化为自卑、自弃。这些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影响青年的身心健康。

(三) 思维活跃。

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 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通过专业训练和系统的学习, 他们一般思维敏捷而活跃, 接受能力强,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智力水平、思维的独立性与评判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喜欢争论问题, 以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为论据, 不以现成答案为满足。他们往往坚持自己的观点, 自我赏识, 甚至自以为是, 对老师和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 为求证观点而与他们据理力争, 甚至钻牛角尖。因此,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会有更高的要求。

(四) 渴望赏识。

赏识, 通俗地讲, 就是发现、肯定和赞赏自己或别人的长处。被赏识能让一个人有成就感和荣誉感, 从而更加激发奋斗的力量。青年学生正处于学习奋斗的关键时期, 渴望被别人特别是老师所赏识,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不论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好与坏, 他们都渴望被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赏识教育, 充分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适当放大优点, 采取激励表扬手段, 鼓励他们充分发扬成绩, 不断取得新进步。对学生要充分地尊重、相信和鼓励, 在他们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放手放权,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引导他们树立自信, 从而将“好”学生培养得更有才华, 更有能力, “坏”学生改掉不良习性, 校正人生航向, 步入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二、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新变化

师生关系指的是老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师生间的相互沟通, 关系融洽, 彼此之间充分信任和理解, 能够真诚相对, 教育的真缔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大放异彩。当今时代赋予了师生关系发展两个方面的新变化, 分别是:

(一) 以学生为本、责任教育为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 也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想思路、谋办法, 切实保障学生利益, 共同致力于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在以学生为本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 学校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责任教育即强调培养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明确个人应该承担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在大是在大非面前, 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做“头脑一热, 不顾一切”的事情;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 学会团结和帮助他人,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懂得博众家之长, 补己之短, 与他人和睦相处;在法律校规面前, 心存敬畏, 不抱侥幸心理, 不违法乱纪, 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二) 师生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相处。

在新时期,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师生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有的只是对知识获得的先后, 和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及深度的差别。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辩证的角度出发, 人人都是老师, 人人又都是学生。对教师而言, 不能再以“教师爷”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 而是要能够伏下身子, “平起平坐”地同学生交流。对学生而言, 也要克服“以自我为中心”, 站在老师的角度, 换位思考, 理解并尊重教师劳动的价值和甘苦。

三、新时期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新时期, 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不断转换角色:

(一) 丰富知识, 提高自己。

传统教学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 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 教师是台上的演员, 是课堂的主宰, 只顾演好自己的戏, 讲好自己的课, 而把学生当作台下的观众, 当作饥饿的鸭。对学生来讲, 只能被动地接受, 没有讲价的余地, 没有自主性可言。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新时期,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教师要自觉进行自身角色的转换, 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首先应对自身的发展足够地重视, 积极主动地从网络及其它媒体信息中获取新知识, 加强培训学习, 不断充电, 提高知识水平, 更新观念, 在实践中持续改变、完善自己, 力争做到满腹经纶, 用自己的所学来满足学生日益对知识渴求的需要。

(二) 与生为友, 平等相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学生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视为朋友, 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教师应学会养成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意识, 并用教师所特有的人格魅力, 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去感化学生, 影响学生, 带动学生, 教育学生。师生之间也应相互多一些尊重, 少一些对抗;多一些民主, 少一些压制;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微笑, 少一些严厉;多一些信任, 少一些猜疑。

(三) 转变思维, 更新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不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而更多的是以科学的教育方法, 教育学生自觉学、主动学, 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发掘学生的潜能, 必要时教师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与学生一起齐心协力, 共同完成学习过程, 由知识的给予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风格, 来选择给予他们哪种“渔”的本领,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谋生手段, 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年轻一代才有希望, 职业教育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

摘要: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 阐述了新时期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 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重角色的转换,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特点,师生关系,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李硕豪, 王娟.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浅析[J].新西部, 2011, 18

[2]杨世鹏, 杨世信.浅议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4

[3]赵虹元.高校实施闲暇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4]邵晓枫, 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 2006:3~5

3.素质教育,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三

作为一名有20年教龄的班主任,笔者认为作为教师:

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建立正确的学生观。随着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市场化”、文化上的“多样化”、大众传媒的“丰富化”已成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方向。竞争的加剧、节奏的加快、物质文化的丰富、超前消费的影响,不仅波及到社会和家庭,也波及到校园,冲击着青少年一代。而处于时代前列的当代青少年学生,已经跟过去绵羊般驯服的形象有了越来越大的距离。伴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青春发育期的提前、信息渠道的多样、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喜欢抱着怀疑和审思的态度重新估量一切。从教育过程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探求新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全面和谐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执行者,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鼓励与唤醒:鼓励学生的进步,唤醒学生的潜能,是帮助学生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放下高高在上的臭架子,弯下身子,重新去审视现在的学生,并在工作中改变过去那种“威”、“严”的作风。而千百年来建立在师生关系上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还至今牢牢扎根于不少老师的脑海中。殊不知,这些观念,已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淡化并遭到摒弃。如果再不转变观念,恐怕就要被社会抛弃。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教育环境的变化,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能再把他们看作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而应当看作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因此,尊重他们的人格,既是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记忆,甚至成为他们一种发奋的动力。相反的,那些在学生脸上刻字、逼学生吃苍蝇的教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人格的侮辱,更是一种难以忘怀的身心的伤害。试想一下,承受着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师生关系能不紧张吗?

再次,要理解学生,走进学生中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教育和受教育的双方,师生冲突是永远不可避免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限于具有独立意志能力的成人与逐渐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成年人之间,由于年龄、阅历、能力、学识、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以及思维方式、情感、个性的差异,观察同一事物或问题的角度不同,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而对学生来说,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还在变化增长、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因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不犯错误,难免没有缺点,这本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培养的心态去看学生,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交谈、沟通。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建立起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刚毕业从教时,仅比所带的最大的学生大两岁,比最小的也就大个六、七岁。家访时,有不少家长以为我是他们孩子的同学。以至于许多教师好心地关照我:“要和学生拉开距离,给他们好心,不要给他们好脸。”言下之意,不要“近墨者黑”。然而半年过去了,事情的发展却让他们大跌眼镜。由于我能深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打成一片,很快就得到他们的信任,也摸清了他们的性格和爱好,成了他们的知心朋友。加上针对性的管理,班风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各项工作都走在学校的前列。年底,班级荣获了学校“先进班集体”。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都已结婚生子。在不少学生的婚宴上,我这个班主任理所当然地成了“座上宾”。现在不光见了面打招呼,而且还有不少人找我咨询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相反地,那些整天板着脸、对学生刻薄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很少留下印象,甚至有不少学生已经“记不清有这么一位老师,他当时根本就没有给我们带过课。”

理解是桥梁,它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使大家一起去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理解是动力,它激励学生去振作、去奋发。

最后,要宽而不纵、严而有度。和谐校园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宽”是为了使他们能以正常、平等的姿态来交往、来成长,但宽并非等于放纵,还要有严。在独生子女占班级学生绝大比例的今天,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导致了“小皇帝”、“小公主”数量的大量涌现,他们所特有的任性、自私、娇气、骄横的特征也带到了校园中来;加上人们婚姻观念的日趋开放,单亲家庭的学生也不断增加,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教师的教育也迎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古语云:“教不严,师之惰。”但对他们的严,应有一个合理的标准,不能随意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不能超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范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究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举个简单例子,教室的黑板有时檫不干净,是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是像有些教师那样继续在上面写,还是来点幽默好呢?“今天窗外阳光灿烂,”(顺手指指外边,再指指黑板)“这里还是阴有小雪。”听了这话,不用你说,值日生会在大家的笑声中跑上来擦干净黑板的。

4.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四

河店中心小学 沈景峰

一、个案基本情况

孩子基本情况:周某,男,11岁,好动、调皮。丧父,母亲又重组家庭,并长期在外打工,随祖父母生活。

孩子基本问题:他倔强,任性,经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脾气暴躁,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是不合他意,他就不高兴,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他情感极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特别是在他愤怒时,十分凶恶,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引起周围老师、同学的反感。双休日常常游荡在外,沉溺于打游戏,在小店里摸奖,没钱买就动脑筋拿走人家小店里的玩具,没带钱也会去小店赊帐。

二、个案分析

父母的矛盾,家庭的不温馨,造成他性格倔强、暴躁的最主要原因。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当,养成了他任意妄为、无组织、无纪律、目中无人、自由散漫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又因为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问题,经常受到批评、指责,产生了逆反心理,变得性格孤僻,行为偏激,自暴自弃而甘居落后。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学校教育的不够完善等原因,使他成为了“行为问题学生”。“行为问题”使他与整个班级不太融洽,大多数同学对他都避而远之,且“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他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改善他的脾气与“问题行为”显得十分重要。

鉴于此,我认为从对他本人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帮助,加以引导。

三、个案研究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努力,周某有了明显的进步,周某在新的环境下得到了关爱,得到了滋润,让他重拾了上进的信心,改变了自己。如今,他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举手发言,甚少违反纪律,也不发出一些异样的叫声或是笑声了,也不转过身去影响其他的学生了;在写作业时能较好地在一定时间段内控制自己集中精力去完成;中午就餐也再没发生撅嘴不吃的现象。平时还能主动文明地和同学玩耍,还积极为集体做了很多好事,同学们也愿意和他玩了。

四、个案研究反思

5.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艺术 篇五

1.提高教育效能的基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

2、反思“好教师” 和“好学生”的标准:

“好教师的标准” 和可能的负面心理压力:

3、新时代的教师形象:

可使用的语言:教师要尽量……希望能够……努力成为……

从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角度能尽量做到的是:

4、新时代的学生形象希望能成为……

5、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 坦白与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

* 关心与爱护——彼此知道自己受对方的重视与关爱;

* 尊重与独立——相互尊重但互不依赖;

* 个体与群体——相互允许发展各自的独特个性与创造,但又互相协调。* 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的满足不以对方的牺牲为代价。师生交往的涵义

1、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和学生交往;

2、教师发出信息的方式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3、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与学生交往的结果;

4、交往是师生双向的交往;

5、从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判断交往是否成功; 自我觉察练习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基本条件(I)

1、同理心——与学生沟通的基础。

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同理心不等于了解;

同理心不等于赞同对方的行为和观点;

同理心不等于同情;

2、同理对方是一种交往的立场和能力。

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去感受对方;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 促进师生有效交往基本条件(II)

3、不能同理学生的不良后果:学生会…

*很失望、很沮丧,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

*无益的指责和批评,“我向信息”让学生反感和受伤害,出现对立;

*对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产生建设性的帮助;

*给学生提供了不合适的教育和价值导向,甚至误导学生。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

1、单纯将学生的感受回应给学生;

2、表达同理心的五个层次: 不能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

只能领会对方十分表面的感受;

能理会对方的表面感受并能准确表达;

能理会对方深层的感受并能引导;

能理会对方表面的和深层的感受并能准确表达和引导;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I)

3、在表达同理心时的基本立场:

对学生能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深的信任感;

能由衷地、开放地接纳对方的情感;

能意识到情感是能够转移、化解、消融的;

能由衷地帮助对方但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

能接纳对方的情绪但不沉溺(或陷入)情感的旋涡;

能帮助对方从表面进入到深层、帮助对方看到自身的盲点;

如何传递自己的同理心(III)

•加强“同理心”敏感度的训练:

1、从对方的语言和非言语表达中来寻找;

2、从对方说话的用词中去体会;

3、加强和丰富自己的词汇,加强对各种感受的分辨和体会;

4、从对方的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中去体会对方的情绪和心态;

5、透过对方的肢体语言来了解对方的情感;

6、不断强化自己的逻辑判断能力。师生交往中的真诚、尊重与接纳

1、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真诚是真实、可靠、诚实的同义词。

对学生真诚是一种教育的力量。

努力提高自己表达真诚的能力。

*自我接纳与自信;

*在恰当的地点和时间、用恰当的方式承

认自己不是一个完美无暇的人;

*既有“教师意识”又有“朋友意识”;

*能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

2、用尊重与接纳维护学生的人性发展:

*只有对学生的尊重与接纳,才会发生有效能的师生交往。

*能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前提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人。

*尊重和接纳学生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自我觉察、自我表达、自我发展。沟通者的誓言

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都将捍卫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交往中常见的沟通错误和障碍

“我向信息”是交往的障碍:

基于个人的过强的主观意识,忽略别

人的感受,不留余地说出对别人的批评,结果造成对方的不悦。通常的表达方式为责备、命令、挖苦等。

提醒——警告、控制

指导——命令、指责

了解——恐吓、威胁

鼓励——怀疑、揶揄

帮助——质问、说教

交流——奚落、中伤 交往中可用的语言技巧(I)

•幽默:

“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委婉:

学会语气词的使用。(吗、吧、啊、嘛)

灵活使用否定词。(认为、不认为)

以问代答。

*含蓄:只需意会,不必言传

曲表观点、巧避锋芒、暗示批评、美化语言 交往中可用的语言技巧(II)*反语:

“欲进先退、欲前先后”。*模糊:

使交流留有余地,给自己留下主动性和灵活性。照顾对方的自尊。避开敏感问题。

模糊不等于糊涂。

•沉默:

表示自信心和力量感。引起有意注意,引导注意的方向。一种有效的批评方式。交往中批评与表扬的语言策略

1、批评的语言策略:

反省内心的感觉是否正确;

切入话题,伺机说明批评的理由;

提出明确中肯的批评;

请对方提出解释;

请对方提出建议如何改进;

总结对方所承诺的行动。

表扬的语言策略:

表扬行为而不是人格(评价事而不评价人);

表扬不能廉价或过度;

通常不以人比人;

公开与私下表扬相宜得彰;

表扬应尽量公平一致;

通常在学生中“隐恶扬善、找好不找坏”;

珍惜每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表扬语言要能因人而易、随机应变;

表扬与奖励相结合。学会观察和使用体态语言

•眼睛 •距离 •角度 •高低 •语言呼应 •声音、词汇 •肢体语言

练习

教师1:你为什么感到如此难过呢?

教师2: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想不到这次考

试失败了。

教师3:因为考试不理想,所以你感到比较难

过,比较失望。

教师4:因为考试不理想,所以你感到比较难

过,比较失望,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

办,心里很混乱。

教师5:你一向成绩很好,但没想到这次考试会

这样不理想,所以感到特别难过和失望。

更不知如何对父母说,所以内心很矛盾。练习:

学:怎么老是下雨呀?下雨天我们什么都不能玩,真讨厌!

师:你在教室里呆得有点发闷,是吗?

学:这所学校真的不如我以前读的那所学校。那里

的同学对我很好。

师:你在这里觉得很孤单。

学:XX老喜欢在课堂上向我做鬼脸,我很讨厌他!

我以后不跟他玩了。

师:你不喜欢他这样对待你,所以不跟他玩了,是

吗?

同理心(Emphacy)

站在对方的角度、立场去感知和体验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能有效地将这些感知和体验传递给对方,使对方感到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

同理心的三个条件;

1、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

2、了解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

3、让对方了解你能设身处地的了解对方; 社交生活受影响;

厌倦教育教学工作;

常头痛、恶心、身体不适;

情绪波动不稳定;

自信心低落,自尊心下降;

消极无助,抑郁烦躁;

常见:人格偏执、神经衰弱、躯体症状、自我中心、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心理症状。

•多才多艺、尽量展开自身所长; •动静得宜、有问有思有答;

•劳逸有序、善于自我安排时间; •思维敏锐、创新求变; •幽默乐观、坦诚真挚;

•自尊自重、乐于并善于和他人合作;

应努力达到:

•触角敏锐、重视与学生的全面沟通; •积极进取、创新求变;

•忙里偷闲、掌握放松技巧,主动清除自身的压力; •要求合理、能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 •处事公正、重情重理;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幽默乐观、坦诚真挚;

•宽容开放、接纳学生的过错。

•互谅互让互助、致力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 无条件尊重老师,从不反驳教师的命令和要求; •* 好学不倦,能够长时间不分心地读书; •* 温良恭俭,不得罪任何同学; •* 上课始终保持安静;

•* 保持形象,为班级增光; •* 十项全能,样样皆优。

•逆反情绪、人格两重性、兴趣狭窄、价值依赖性、情绪两极失横、嫉妒心重、过度自尊或自卑、躯体症状。练习1

1、当你的某一种个性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时你通常运用什么方式来平衡?

2、在你与学生的交往中,有什么事情无法沟通?

3、在你身上,学生最喜欢的特质有哪些?

最不喜欢的有哪些?

4、对鼓励你的学生与你和谐相处,你做过哪些事情?

•应该是沉着而不会激动,永远保持稳定的心情,永远保持冷静、不流露强烈的情感; •不偏倚、对学生没有偏见、能一视同仁; •能够对学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常常超时工作,公而忘私;

•对学生永远有无条件的慈悲心肠,总是有求必应。

•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能营造安静而有次序的环境; •有高度的智慧,对学生有问必答,知道所有的答案。•与其他教师相互支持,对学生表现一致。

6.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六

一位外国校长曾这样说过:“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也不是课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师生关系。”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生涯,确实如此,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此,在历史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本人就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所得,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提问学生,因人而异

孔子的教育理念,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启发式教育”等就值得我们借鉴。当今的学生也同样存在着个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针对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对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后进生尽量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较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同时,恰当地实施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不同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让每位学生都看到成功的阳光,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而且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强。

二、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在教育现实中常有见闻,好学生倍受老师宠爱。而对后进生则漠然视之,甚至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其结果,使得这些后进生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承认每位学生个性、兴趣与能力的差异,不能强求每位学生在历史学科上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不够理想的学生,我们应付出更多的热情,在教学中,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怀,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勇气和力量,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快乐。我们应该始终不忘教育家陶行知说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当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就如优生一样时,他们也就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就更融洽了。

三、批评学生,注意分寸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分寸,即“度”超过了不行,不及也不行。批评超过分寸就会适得其反。

在教育实践中,不难看到个别教师总是扳脸孔、摆架子、训斥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不会做,你是怎么听课的?你看某某同学多用功,你为什么就不行呢?”等等。虽然这些话是出于老师的好意,但这种带有指责性的语言,容易伤害受批评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对老师有敌意,师生间的裂痕会越来越大,而且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这个简单的问题我相信你一定能弄懂,只是需要下点功夫”等话语,不但不会伤害学生,而且使学生增加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7.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七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教育,成功

21世纪是是一个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 传统的师道尊严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不利于现代人才的培养。因此, 一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美国著名人际学专家鲁道兹尔认为:“人际关系是隐形的铺路石, 是一切成功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并不是时时制约着你, 但能在关键时刻决定你人生的方向。”可见要想获得成功,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容忽视。那么,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经验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教师的爱只是他进步的外因, 而自尊自强才是他进步的内因。”因此, 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只有受到尊重的人, 才能真正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 相互尊重是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第一步,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师生关系很难走向和谐、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触目惊心:“幼儿教师针扎四岁女童手背”“甘肃一老师体罚学生将耳廓揪下来”“校长当众打学生五十棍”“浙江一初中生上课聊天被老师罚喝酒”“学生不满晚自习恶补, 顶撞班主任被打骨折”“体育老师棍打小学生致其手骨骨裂”“中学生遭老师暴打诱发精神病”等。

二、真爱学生

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可见真爱是教育的保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被人引用无数次的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作为教师, 只有热爱学生, 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 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 教育才富有实效。什么是真爱?只有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真爱的种子, 才是人类真正的希望所在。真爱的种子就是真爱的教育, 冰心老人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真爱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 而是时时处处体现在人的行动中。在大地震中映秀小学教师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1岁半的女儿却成孤儿;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护卫学生, 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 为了孩子她将“青春定格在26岁”;张米亚跪卧在废墟上, 双手紧紧搂着两个孩子, 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灾难, 是一面镜子, 照出了人的灵魂。人们记住了严蓉、谭千秋、袁文婷、张米亚等英雄的人民教师的名字, 灾难降临的那一刻, 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着爱的真正含义。

可是也有些教师的爱是不可取的, 他们为学生付出的爱是要报酬的, 是出于名利私心。有些教师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 忽视学生的感受, 只是顾及自己的感受,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制或惩罚的方法, 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 他们批评学生时动不动就对学生说:“如果你再不改, 叫你的家长来见我!”甚至是对学生拳脚相加。当遭到领导、家长的批评指责时, 还不能正确理解。殊不知, 他们并没有正确理解真爱的含义, 才有此种种的表现。因此, 我们要以真爱育真情, 用真情换真爱, 以爱育爱。

三、欣赏学生

“每一朵花都是美的, 败落的花瓣也美;每一棵树都是美的, 弯曲的树更美……”不知是出自哪位名人之手, 他却道出了欣赏的真谛。

欣赏是最成功的教育方式。欣赏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信、优点, 树立信心。对于一些普通的学生, 甚至是差生的欣赏, 实际上是一种发掘闪光点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之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得以展示, 是因为它们都被表面不怎么优秀的成绩所掩盖了, 于是原本可能的闪光点就被埋没了。而因欣赏被“捕获”的这些闪光点就可能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学生的一生可能因此而改变。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数学只考了15分, 若按传统的高考制度, 他只能被淘汰。而当时的清华大学却破格录取了他。臧克家考大学时数学为零, 作文也只有3句话, 而主考官闻一多却从3句话中看出了臧克家的才气, 也破格录取了他。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宽容也是成功教育的方式。当今时代的的孩子, 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 是小皇帝, 自尊心强, 他们往往对所见所闻, 或者对周围的人和事喜欢持批判态度、标新立异。如果和他们的意愿不一致, 往往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 对学校、老师充满敌意, 认为学校教育束缚了他的发展, 在学校不遵守纪律, 和老师唱对台戏, 等等。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违规行为, 教师的尊严、忍耐力都受到极大的考验, 教师如果时刻把“宽容”二字放在心间, 能抛弃所谓的尊严, 我们与学生之间还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呢?当顽劣的学生从你的一次次的宽容大度中悟出真、善、美时, 他内心培养起的求真、向善之心, 自律的行为, 就会化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而这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希望看到的。许多事实证明: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而对学生们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 还是一种教育艺术, 是一种教育智慧, 是一种胜过惩罚的教育, 它可以让一颗颗愧疚的心靠近你。因此, 人生路上, 别忘了在自己的心里装满宽容, 忘掉仇恨, 远离仇恨, 那样就会少一分阻碍、多一分成功。

四、赞赏与鼓励学生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出现, 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 他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很重要, 艺术地处理问题不但体现教师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 而且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 拉近师生的距离, 甚至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或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就给我们很深的启示。他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学生, 而是用四块糖果教育和感化了学生,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姑娘彭丹, 考上了英国牛津大学博士, 但是她在参加面试时同导师阿加尔激烈地辩论起来。因为对实验方案不同的理解, 彭丹和阿加尔吵了两个小时。她想:牛津大学不会录取我了。可是阿加尔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在心, 毅然在录取通知单上写下了她的名字。她百思不得其解, 阿加尔教授当着众人的面对她说:“你看, 我的孩子, 你骂了我两个小时, 但我还是决定要你。因为我要你尽情地在我的支持下反对我的理论, 如果事实证明你是错的, 我将十分高兴。如果你是对的, 我将更加高兴。我希望我死时, 你能成为比我更好的心理学家。”正是导师阿加尔的赞赏和鼓励, 彭丹才得以把自己的独到见解展示出来, 最终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由此可见, 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经历是多么的重要啊!

8.“容错教育”让师生关系更和谐 篇八

关键词:师生关系 学生犯错 老师的态度 处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36-01

小学生犯错误应该是一件极其正常的事情。“容错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意识下产生的,即每一个学生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我们对待学生犯错的态度应该是宽容的。

1 实施“容错教育”的基本措施

1.1 容错教育,给予学生诉说错误经过的机会

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自制能力也较差,绝大多数学生犯错误都不是有意的,有的学生虽然犯了错误,但可能已尽了最大努力来降低错误的程度。或者当他们犯了错误以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也有懊悔之意,只是尚未找到弥补过错的机会。所以假如教师只看到错误的结果,而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过程,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学生,不给学生说明错误经过的机会,那么很容易将学生刚有的忏悔之意抹杀掉,更严重的是,学生也许一生都不愿去自觉认识自己的错误。如果学生没有诉说“苦衷”的机会,那么他们势必不乐于接受老师的批评,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加大工作的难度。

1.2 容错教育,给予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的机会

学生既然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就不能因为抓住了学生的“小辫子”而得理不饒人。学生在犯错后因为怕老师的批评,怕老师请来家长,所以通常都表现得战战兢兢,只能被动地接受批评。这个时候,如果班主任不再居高临下,而是蹲下身子,用平等的眼光看孩子,征求一下学生的处理要求,那么学生必定感到无比的惊讶。倘若班主任真能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的话,那学生的心里一定充满了感激,他们也一定会暗下决心——错,岂有不改之理!

给孩子提出处理要求的权利,对于维护学生的尊严,提升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改善师生关系,更好地让学生改错,有十分显著的效果。

1.3 容错教育,给予学生冷静反省的机会

小学阶段,我们面对着的是一群自控能力、意志能力不够强的孩子,所以不要希望孩子们能一下子就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善于给他们台阶,让他们一步步顺着台阶下,让他们的心理状态有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有些犯有过错的学生一时还无法走出纠纷矛盾的圈子,心里仍然无法平静下来,如果教师处理事情过于急躁,处理办法过于简单粗暴,那么学生极易产生敌对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冷静反思的机会。

给学生冷静反省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暴躁冲动,老师或感化或启发,让其获得足够的尊重,摆脱情绪的左右,冷静理智地思考,自我醒悟,自我反思,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进而自觉改正错误!

1.4 容错教育,给予学生解释弥补的机会

有人曾说过:“没有问题的就不称其为孩子了。”对于孩子犯下的错误,我们应以孩子的心态去看,应用一颗宽大的心去包容,但不是放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功补过”,或是给他们一次解释弥补的机会,这样不至于让他们一直放纵内疚下去。

给学生解释弥补的机会,既帮助学生改正了过错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何乐而不为呢?

2 实施“容错教育”取得的效果

2.1 “容错教育”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运用睿智的艺术的教育方式,把学生所犯的错误,当作是促进学生本人或学生群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更新的一个契机,当作是可利用的宝贵的教育资源,以不放纵、迁就,“治病救人”为前提,采用各种巧妙的方式,用宽容、帮助、关怀代替抱怨、训斥、惩罚,以此来激活犯错误学生的进取心,起到化“顽劣为通达,化无知为明知,化腐朽为神奇”的惊人的教育效果。这种效果的达成让教师充分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2.2 “容错教育”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容错教育,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就像是一根拉近了师生心灵距离的彩带,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学生越来越喜欢把自己的故事和心里话告诉教师。在学生心里,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他们的好朋友,是他们倾诉的对象。

2.3 “容错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容错教育,让学生形成了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也得到了老师与同学的指导、表扬、鼓舞……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关于“容错教育”的补充说明

9.和谐师生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篇九

师生关系是推动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不可忽视的教育要素之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积极的影响,也能使教师工作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有利于减轻双方的心理压力和疲劳感,进一步强化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和对学生的热爱。可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当前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师生往往急功近利,教学变成了一种任务和负担,不仅造成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而且造成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反映在师生关系上,一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的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没有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二是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冷漠、缺乏沟通,不仅没有建立师生情谊,个别甚至有师生对立现象。

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将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研讨的焦点。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导式教学法”。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是十分重视师生关系。中国首届师德建设论坛会首次正式提出“教育以人为本”的师德内涵。它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旨意,以教育、爱为核心,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信任人,开发人的心志,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提倡人的教育。

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建立。他们认为教育家必须是心理学家,依据心理学提出的学生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学习结果的结论,更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胜于研究教法的模式。教育家卡罗尔的一篇论文“学校学习模式”指出了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程度的主要因素,重点指出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关系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近几年风迷全球的《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也就和谐师生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做了一些阐述. 国内外教育专家在无数的教育论坛中提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重大作用,但都未深入研究师生关系如何才能和谐建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同时,我们对个别学生进行了师生关系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当前的师生关系深感不满和失望,其中,“心里有话最想找谁说”,只有13、7%的人找教师说;只有22.6%的学生与班主任关系和谐,32.5%的学生与与课任老师关系和谐。鉴于以上背景与意义及本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基础。根据我校师生关系调查报告可知,中学生对喜爱老师所传授的科目会努力去学,非智力因素会弥补智力因素带给学习的不足,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获得学生喜爱成为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创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十分必要。

2、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应深入了解正在成长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他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

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独立人格是人进入社会的立身之本。独立人格包括:矢志不移、坚定信仰、求真务实、理性思维、勇于开拓、敢于负责的处事态度,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质,很难想象在只有师道尊严的课堂中能形成这些优良品质,所以和谐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

5、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就是在于使这种先天潜能得以实现,人的成长是在一个安全的心理气氛中先天潜能不断实现的过程;情感活动左右着人的精神世界,把情感活动看作是心理整体机能、提高人的认识的基础和动力。

三、概念界定

1、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2、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3、和谐班集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气氛中通过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自觉的主动活动,促进每个学生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而创设的一个友善、民主、平等、相互理解、相互进取的班集体。

4.沟通:字典上“沟通”意义是指“使两方能通连”。本课题的研究特指师生沟通,即通过师生沟通,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师生偕进。在这里,强调的是师生沟通时所采取的形式,所包含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所采用的策略、技巧。可以这样说,只要师生有需要,就存在沟通的必要。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促进我校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创建默契和谐的师生教育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形成 “明德笃行,博学乐究”的良好学风;全体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形成“为师、为范、讲奉献,善导、善创、求高效”的教风;全体师生“诚信、励志、笃学、创新”,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共铸和谐”,创立一个师生成功、成才的平台,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努力打造市范校的标准。

10.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十

主要工作及成绩:

1、a+c群预防流脑接种。十一月份镇卫生防疫站对我校学生进行预防流脑接种,接种率达到98%以上(初期名同学因身体原因不能接种,都接种来)。在这次接种中表现最优秀的班主任有方义柏、刘厚勇、李安学、万文平、贺明俊,他们认真组织,认真宣传,班上接种率达到百分之百。

2、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法纪安全教育。我们以“期中总结暨家长会”为契机,邀请法制副校长贾警官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制安全教育课。全身通过经讲座,受到了腿伸的教育。同学们边听边记笔记,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这些知识运用好,遵纪守法、时时刻刻讲安全,注意安全。

3、开展了一次安全员手超过比赛活动。同学们根据平时所学是我知道的安全知识,以及身边的典型事例,为首要:素材,办起了一份高质量的手常昊,政教处评出了刘明辉等20名一等奖,舒畅等五名二等奖,多亏等10名三等奖。然后政教处用展板形式展出来取代,此次活动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意识。

4、举行了一次“安全班会”优质课以赛,九个班主任全部参加联赛,看谁的安全班会课上得好、自己设计一个安全主题。前项亲自组织安全处、教处同志参加青冯克,李安学老师讲的《安全从我做起》一课,被评为一等奖,贺明俊鱼、万文平、刘厚勇被评为二等奖,其余一个班主任为三等奖。此次活动开展进一步落实了安全农作,也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着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1、师生的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2、安全教育的需要安全社会的配合(如交通安全等等)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1.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十一

一、关爱学生,情感渗透

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西方教育家罗素曾说,“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发展。”事实证明,热爱学生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艺术。只有老师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才会使之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乐于相互交往。当师生心理相融,情感相通时,各种教育自然就会如涓涓溪流进入学生心田。我班一位女同学由于家庭生活极其贫困,稚嫩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对人生的看法有些偏激,处处表现消极、抵触和孤僻,与老师和同学关系僵化。看到这种情况后我经常找她谈心,使她知道老师和同学都是关心和尊重她的,这个世界还是充满同情与爱的。并通过贫困生资助机构为她争取到了助学金,在心灵上和经济上帮助她。如今她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改观,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变得融洽,还成了班级里的活跃分子。

二、教学民主,平等交流

课堂气氛的关键在于宽松和和谐。教学中要讲民主,这种民主不是表面上的你问我答, 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允许学生思路背离教师的预设程序,尊重学生思想的每一束火花。哪怕这火花在老师看来是有点可笑的,但对其能力而言,就是一次跳跃,它可以使学生增智明理。譬如我在讲《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并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上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就发挥出来。

三、学识广博,精心施教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要源于教师的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教师只有知识渊博,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感。除本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广博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能讲授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多读一些史学,用活生生的事例去感染学生,多读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用高超的艺术调动学生。

四、语言生动,课堂活跃

教学中运用语言要生动形象,含蓄优美,富有启发性。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积极的课堂气氛。如一次,我在教学古诗《草》后,在复习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回到家后,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妈妈、哥哥、奶奶听?我分别扮演三个角色。在扮演奶奶时,我说:“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学生说:“是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 我通过这种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准确说出诗意,强化了对诗的理解,而且课堂气氛也其乐融融。

五、善于激励,委婉批评

美国潜能成功学家罗宾将激励比作太阳,爱情。他认为如果没有激励,人就很难动起来,更不能鼓起冲劲,也就很难发挥潜能。如果一直受到激励,他就能永远前进。因此一个好老师应该把微笑写在脸上,把鼓励挂在脸上,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对于个别不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不必大发脾气,可采取一些委婉的方法进行制止。如目光暗示法,既能起到制止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又不分散全班学生注意力,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我班有个学生,平时经常迟到,上课爱搞小动作,有时偷看小人书,有时欺负同桌或邻近的同学,是班里有名的捣蛋大王。对于老师的批评不是满不在乎,就是消极对抗。每个任课老师提起他都头疼。通过观察,我发现尽管他身上有很多问题,但他聪明,自尊心强,乐意做的事,就会努力去做。俗话说,用将不如激将。于是,我就让他担任小组长。在宣布他任组长的第二天早上,他就跑来向我诉苦,说有几名同学不服他。我问他:“为什么同学们不服你,我相信你会有办法的。”听了我的话,他似有所悟。此后,他每天到校很早,一来就放下书包收同学们的作业,认真履行组长职责。渐渐地他上课时的小动作没有了,和同学们也能友好相处了。

六、人格示范,潜移默化

教师良好的人格示范对学生心灵所形成的教育力量, 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取代的。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教师以友情对待学生,就是一种培养学生友情的手段。因此,教师要努力锻炼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学生做到严格而不苛求,温和而不随便。要能善待学生过错,宽容他们的无知,理解其心情,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其关怀体贴。教学中能随时留心学生的反映,具有自我修正的能力。讲话中保持轻松,多鼓励,少训诫。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形成。

12.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历史名师,教育实践,和谐师生关系

对教育者而言,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 真正高价值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来自实践;无论古代或近代、还是当代, 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 均是教育实践者。师生关系是一个相当抽象的名词, 不易界定, 更不易片段解释, 正史或野史记载着许多名师, 这些老师的名气因学生成就、表现或社会的认同而来。

1. 历史名师的师生关系

1.1 孔子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年) , 春秋末期教育家。当时教育以私学为主, 孔子约三十岁时, 设学舍讲学, 弟子三千人, 贤者七十余人, 是第一个以老师的身份留名史册的, 其教育故事影响甚远, 教育精神值得深思。

1.1.1 以“仁”为依据的师生关系

孔子的教育理想以“仁”为最高指导原则, 一个人是否有高尚的品德, 往往体现在他的思想举止之间是否有违背“仁”的理念的地方。孔子认为, 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内在品格。师生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即是“仁”。

“当仁, 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遇到有关仁义的事, 就要赶快去做, 即使面对自己的老师, 也不必谦让。因为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在家里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关系;扩大到社会上, 就是君臣有礼、朋友有义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也应以仁义来相处, 不管学生或老师, 都应从自身的“仁”修身, 以此互动, 最后发展成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 就是“大同世界”的达成。

然而“仁”的目标过于抽象, 故孔子提出更具体的建议, 做“君子”, 孔子所谓的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 无道德之人称为“小人”, 君子对个人修养极其重视, 注意言行, 言无不善, 行无不佳。“善”与“佳”的具体实践方法, 即为尽己之心, 推己及人, 也就是“忠”“恕”二字。教师以君子的言行, 体行“忠”“恕”的义理, 示范给学生, 学生学习老师的身教言教, 以此修身并实践。

1.1.2 以身作则的师生关系

孔子认为“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自己并不是天生的圣人, 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自己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才被视为圣人。因为孔子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不是一个空想主义者,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连饭都不吃、觉都不睡, 天天在那里冥想, 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 那想破脑袋也没用, 不如脚踏实地去学习。世界上的事, 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别, 人有雄心是好事, 但有野心就不太好;人有理想固然可喜, 但是沦为空想, 那也只是一场梦。孔子勉励学生, 不要空想而无实践, 学与思要并进, 凡事除了思考之外, 更要多学、多问、并身体力行, 方能习得学问。

1.1.3 从对话中建立师生关系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展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最有名的就是他和学生讨论彼此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 衣轻裘, 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 无施劳。”最后孔子道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平常生活中, 孔子就常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借以了解学生的个性, 但却不对学生的志向作批评, 并未认定什么志愿叫好志愿, 什么是不好的志愿, 只是纯粹闲谈。且也不讳言自己的志愿, 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孔子对于学生的提问会以比喻方式回答, 启发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虽然简洁, 但是寓意深远, 简单的比拟, 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学习之后, 回到现实生活世界, 总会有困顿挫折的时候, 此时孔子又得对学生这样的境遇开导一番。当学生有怀才不遇的抱怨时, 孔子则勉励学生“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 并期许学生养成理想的人格:“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 就是真正尊崇学问的人, 他的学习是为了心灵的建树, 希望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完成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除了对学生传递学问之外, 孔子亦扮演一位心灵导师, 对于学生心理的困惑或矛盾, 孔子洞悉体察, 教导学生如何让内心有一种真正的从容淡定, 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师生之间心灵的交往在于对话。通过对话, 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达到理解。这样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基础之上, 通过沟通、理解的桥梁, 达到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也只有在对话情境中, 才能产生真正精神层次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 师生双方在倾听和言说交流中, 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接纳对方, 同时又把自己投向对方, 获得关怀与理解。在教学活动中, 良好的师生对话是网状的, 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群体间均有语言的交流, 这种对话形态的师生互动的“变奏”模式, 师生之间不必受限于上课的“节奏”, 彼此对话可以是交错的、自由的、延展的且具创意的, 如此形成的对话网络、联结起来的变化旋律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也是增强学习动力的保障。

1.1.4 情感如父子的师生关系

孔子爱护学生情同父子。孔子去探望生病的冉耕, 从窗户外面握着冉耕的手说:“亡之,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就是“要永别了, 这是命运啊!这样的好人竟有这样的病, 这样的好人竟有这样的病”。孔子相信有命运, 知道命由天定, 称为天命, 天命虽然可知, 但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 所以孔子也只能接受学生罹患恶疾之事。子路惨死, 又被剁成肉酱, 也使孔子痛心疾首。颜渊的早逝, 孔子的悲痛更是难以想象:“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孔子感叹老天要他的命一般, 身为老师, 理当承先启后, 现在眼见最杰出的弟子先己而去, 他不但为个人哀伤, 也为社会哀伤。

虽然孔子与学生的关系情同父子, 但是他行事遵从“礼”, 即便处理颜渊的后事也是如此:“回也视予犹父也, 予不得视犹子也。” (《论语·先进》) 孔子认为师生关系虽如同父子一般亲近, 但是按照“礼”或颜渊安贫乐道的性格都应简单朴素, 但是同门不忍, 联手为其厚葬, 孔子纵然感到遗憾, 但却也无法强力阻止。这说明了孔子并非居于绝对指挥掌控的地位, 凡事让每个人有自主斟酌的空间。

孔子过世后, 弟子依照丧父之礼在孔子的冢上陪伴老师。师生关系若非有如同父子情谊的交往, 少有人愿意这样。这样行为固然可佩, 但重要的是行为背后我们是否读出了孔门师生关系的亲密与感召力。

1.2 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在西方也有一位为地位与孔子一般受敬重的“名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与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 号称“希腊三哲”, 是希腊文化初期三位具有影响力的哲人与教育家。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苏格拉底有西方的“孔子”之称, 展现关怀与热忱的教育之爱, 提携青年学生。柏拉图认识苏格拉底之后, 从一个对文学、艺术与政治充满热情的青年, 转而专注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弟子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一位。他深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 但并非全盘接受, 反而勇于提出与其师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他的名言:“吾爱吾师, 吾尤爱真理。”彰显了他对于追求真理的热忱和执著。希腊三哲师生的教育活动正是希腊文化理想初创时的精神象征, 通过师生间教学与创作活动, 塑造了青年的人格, 开创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

1.2.1 苏格拉底实践如朋友般的师生关系

苏格拉底是一个不摆教师姿态的老师。他质疑好问, 作风与辩士并无两样。他教学的对象是全民, 不分男女老幼, 也不分贫富, 他都一视同仁, 且不收学费, 因为他认为知识交流是纯粹心灵的事, 最好不要有物质介入, 以免芥蒂横梗, 污染了美好的教学画面。苏格拉底的母亲为助产士, 父亲是雕刻师, 双亲职业被他引喻为教学方法。“产婆术”的教学方法意义丰富无比, 追求知识犹如产子之阵痛, 阵痛之后拾获知识的喜悦如获麟儿。而知识如同孩子, 原本早已存在身体中或心中, 需要老师的“唤起回忆”, 也可以说是“发现”, 进而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引出”, 所以苏格拉底的师生关系也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的。但与孔子不同的是, 苏格拉底遇到学生反驳论点, 他会张大眼睛笑着说, 批判有理:“你们不必太顾虑到我, 而更应该想到真理, 假如你们认为我说的为真, 你们就同意我的说法;否则, 尽可能提出辩驳, 不要因我的热心而欺骗了你们自己。”

令人遗憾的是, 对于“师生关系”一词, 无论孔子或苏格拉底似乎都未曾给予明确的定义, 但他们都以“实践”的方式告诉后人, 师生关系的面貌为何。苏格拉底曾经与学生讨论“虔诚”、“节制”、“友谊”之义时, 双方讨论许久, 仍无法产生结论。苏格拉底不会强制学生认同自己的论述, 反而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发言的空间, 对于难以下定论的议题, 愿意花时间、给予过程并和学生共同探讨。

1.2.2 柏拉图对学生教育爱的体现与实践

有其师, 必有其弟子。苏格拉底对学生的爱与感召深深影响着柏拉图。柏拉图也以同等的热忱、责任与关怀为学生付出。苏格拉底含冤被判死刑后, 柏拉图内心悲痛, 决定远离政治, 进而主张由哲人统治的理想政治。这样的理想在狄翁 (Dion) 身上找到实现的可能性。柏拉图把老师对自己的期许转移到学生身上, 那是教育家看到一种价值创造力即将涌现的激情, 恨不得倾其全力, 助其茁壮, 辅其成长, 就如孔子见到颜渊。然当狄翁遇害而亡, 柏拉图感受到理想实现希望之幻灭, 悲痛地为其撰写哀歌。对狄翁的怀念, 柏拉图说:“与美者 (指Dion) 接触交往, 不管其在身旁或远离, 怀念也如一。”柏拉图与狄翁深厚的师生关系如同孔子与颜渊, 此种师生融合的醇厚情感, 无论生或死均以精神相伴。柏拉图“惜才”的教育不仅体现在师生价值一致的关系上, 对于亚里士多德尖锐的批判精神, 即使曾引起柏拉图的不快, 但仍赞美其为“学园中的理性”, “智性的化身”。足见一位伟大的师者的特质:广阔的胸怀与深广的气度。

1.2.3 亚里士多德与学生通过日常接触而教学

亚里士多德受柏拉图的包容精神影响, 在独立自主的研究气氛下, 逐渐履行其富于批判的教育精神。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概念丰富, 其中与教育直接相关的是其“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包括政治学和伦理学, 其中伦理学与品格教育有关,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德行并非天生, 而是经由后天的努力, 并由习惯养成而臻于完美。所以教导学生除了培养他“辨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的能力, 还要教导他必须通过实践体悟而获得有关道德的智慧, 清楚明白真理为何, 甚至要能明辨老师的指导是否为真。

亚里士多德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相当亲近, 他在雅典从事教职时, 每天上午, 与学生在花园中散步并谈论哲学;中午, 与弟子一起用餐;下午则对大众讲课。这种与学生在交游中教学的精神正是一种潜移默化、通过日常生活实践获得知识的教学历程。

2. 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与希腊三哲人是众所皆知的古代名师, 但是师生相处之道各有特色。苏格拉底愿意花时间与学生讨论, 柏拉图对学生的批判展现包容的胸怀, 亚里士多德通过与学生生活的接近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孔子对待学生的作风似乎与西方三哲有些许不同, 师生间的问答, 几乎都一问一答就结束, 少有继续辩驳。一来孔子与弟子之间虽有对话机会, 但是孔子身份如父亲, 弟子爱之如尊长, 孔子之言, 弟子虽偶有不同见解, 但认同、遵从多于批判、辩论。而苏格拉底之师生关系倾向如朋友般之互动, 可辩论、可讨论, 彼此交流, 意见相左, 情意仍相伴。在那个时空、那个背景环境中, 师生关系的发展势必有所限制, 或许老师对教育心理学不是那么熟悉, 也不见得有多元的教学策略, 甚或教学素材有所局限, 教师的权威依然明显, 但是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场所中, 努力经营与学生的关系、实践教育的理念, 无论在思想、文化或师生关系的维系上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学历程中, 我们看到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短时间可以达成的目标, 他们未对师生关系下定义, 也未提供经营师生关系的准则, 因为他们将师生关系展现于教学过程中, 除了民主平等、爱生尊师的互动关系外, 还要与学生心理兼容、心灵相接, 以交互理解对待彼此。师生关系的内涵既抽象又广泛, 但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 只是它以实践呈现的意义大过于操作性定义的陈述。师生之间以知识、行动、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过程, 构建出师生关系的品质。

师生关系像什么?若以艾斯纳 (Eisner) 的品酒比喻延伸, 师生关系的发展过程犹如酿酒。无论高粱酒或葡萄酒, 是麦子或葡萄与水的结合物, 麦或葡萄有其香味, 水有其甘甜, 二者各有特色, 当水与麦交融, 形成高粱酒, 当水与葡萄相遇, 形成葡萄酒;酒的嗅觉、味道、颜色与原先单纯的麦、葡萄、或水已截然不同, 但是各有风味。教师若水, 学生如麦或葡萄, 教师与学生互动之后发展的关系如同酿酒, 有的酒刺激辛辣, 有的酒温和爽口, 有的酒甘甜浓郁, 有的酒清淡滑嫩, 师生关系亦是如此, 可能冲突、可能敬畏、可能亲密信任、可能淡如水。酿酒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师生关系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 师生关系是老师与学生互动的结果, 教师一人并不能决定师生关系的发展。艾斯纳把学生形容成酒, 老师要以品酒的方式来鉴赏学生, 艾斯纳所说的酒 (学生) 事实上已是一个综合体, 他不是单纯的学生 (麦或葡萄) , 他是经过师生互动之后的综合个体 (麦或葡萄与水的融合) , 老师鉴赏学生的同时, 依稀看得到自己 (水) 的影响力。麦、葡萄和水都是酒的重要成分, 融合的过程即是师生关系通过教学、通过课间互动发展出来的状态。

师生关系是否有理想的形态呢?我在实践教学中归纳出三种类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如亲子、师生关系如朋友、师生关系如业务, 这三种形态基本上没有优劣之分。是否如亲子的师生关系就会减损教师专业性, 是否如业务的师生关系就会失去教师关怀的情感, 又是否如朋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理想的期待, 但却也怕因此失去教师的威严?师生关系的实践其实是一种程序性知识, 这种程序性知识其实是自动化的, 有时连资深教师也很难察觉自己的行动意识, 那要看内化在他心中的信念是什么。一个具备教学专业的教师, 应该考虑的是什么样的情境该凸显哪一个角色, 处理什么样的事情该立足于哪一个象限。适当的时机以适合的身份与学生互动即是最佳的师生关系形态。

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 (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 曾说:“教师无他, 唯爱与榜样。”如果老师以爱感动学生, 则教师的一切作为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换言之, 能够尊重教育专业的老师, 会时时体察学生的需求, 不断充实新的知识技能, 一方面充实自我、不断成长, 另一方面做良性示范, 使学生受到感染。师生关系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越显重要, 其内涵也值得分析, 让老师们能更清楚地洞察和谐师生关系背后的意义将深刻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柴楠, 刘要悟.基于社会关系理论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05) .

[2]王守纪, 杨兆山.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25) .

[3]文其云.浅议高职院校师生关系[J].职业时空, 2011 (08) .

[4]王永明.孔子教育伦理思想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11 (02) .

[5]朱哲, 鹿丽萍.有教无类立德树人——孔子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J].伦理学研究, 2009 (05) .

[6]杨道涛.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理念比较研究[J].中国报业, 2011 (10) .

13.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十三

河北省邢台县路罗中学张艳菊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包含着认知、情感、意志等活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一个教师只有热爱他的学生,全心全意地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时时和学生和谐相处,他们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灵活把握教材,提高课堂效率,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授课内容,千方百计地把和谐渗透到教学中,在和谐中互动,在和谐中求知、收获。

灵活把握教材的前提需要我们先吃透教材,对要讲内容的知识结构、来龙去脉、地位作用、重点、难点、关键和内在联系弄清楚,只有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去灵活的运用教材、组织教材、处理教材、甚至是超越教材。

现行的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情感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去挖掘。例如我们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先出示徽标、枫叶,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主动去探索一些图案中蕴含的轴对称关系,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去讨论飞机设计时为什么要采用轴对称?这样设计又有何意义?教师的这种直观式教学既走进社会,又贴近生活,创造性得使用了教材,从而使师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与气氛,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保证。

有人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教师要针对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去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无精神压力、无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强,可以在有意无意中接受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数学。比如:用做一做,比一比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去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用动手操作、分组合作,听音乐的方式;或是借助现代化设备,例如在《相似三角形》中有一些基本图形,都可以由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翻折、旋转转换得到,因此我们就可采用FLASH等工具把这部分内容化静为动,综合文本、图像、音频等多媒体的信息

去展示出来,同时指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让学生充分感知,深刻理解,直观感受,把枯燥的抽象知识通过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从而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增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

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学生是绝对的学者,在课堂上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中,这样就导致了学生的主动性很难发挥出来,其实教师在无形之中已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交互作用和创生能力。而民主和谐的课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整合,使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境能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

比如在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的讲、练、评的框架,让学生在课下或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己编题,课堂上再分小组去讨论、交流,最后展示各小组的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前参与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而且在编题时也学会了善于思考、分析、独创,同时还能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当一个探索者的角色,让课堂成为了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阵地,从而达到建立一种“双向型”师生关系的目的。

再比如教正负数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掰手腕比赛,让几位同学记录结果,胜一局的加10分,败一局扣10分。活动刚结束趁学生兴趣正浓时,提出问题:赢30分和输10分用数学符号应怎样记录呢?学生多数回答:“加30分和减10分”,在此教师可对学生记录的方法加以肯定,害怕学生把它与加减号相混淆,又给出了新的读法,正30分和负10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又引导了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内容更精彩,更加充满活力,师生关系因此变得更加融洽,教与学也变得和谐统一。

四.提高课堂训练效率,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助力器。

传统教学,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教师在讲,学生去听,尤其是理科教师生怕学生这个重点没掌握,那个难点没突破,于是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着每个重难点,对于和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类型题目更是讲解的十分详细,不给学生留下一点课堂“消化”的时间,随后再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时间久了,学生苦不堪言,对问题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无增而减,这样不仅逐渐失去对本学科学习的兴趣,还对其它学科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在2010年5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并实施,肯定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纲要》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学、主动学,才会真正进入乐学境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还可以使师生之间关系进一步和谐起来。

总之,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走出困境,成为集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生动活泼的一门学科。

五.关注问题生,多给他们一点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往往会注重教师与他们的亲疏关系,作为教师的你若能与学生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达到师生情感的“双向反馈”,那么肯定能促使教学相长,从而创造出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对于各种问题生,我们要用爱心去培养他们,感化他们。或许有时,他们只需要老师的一个鼓励、一个善意的微笑,所以哪怕只是你不经意间的一个拍肩动作,都有可能会给他们百般上进的力量。教师应该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这样他们内心就会愉悦,对你逐渐产生好感,真正从心里上认可你,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互动的氛围,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在课下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喜欢你、尊重你,也会更加喜欢你所任教的科目,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更需要的是教师的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构建和谐有效互动的课堂,把最宝贵的时间、最宝贵的尝试机会、最宝贵的发表观点与交流思想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更加充满活力、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教与学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统一。

14.和谐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四

摘要:

只有和谐才能产生美感。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和谐教育,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体验与情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成功和美的感受,激发学习热情,强化体育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

和谐教育 体育教学 自我教育

结果与讨论:

一、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育

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在教学全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感情交流,即如何充分发挥“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关联,调动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主导作用的体育教师就要尊重、爱护学生,从而达到学生尊重教师,接受教师指导,认真积极的参加教学实践。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得到了发挥。只有在这种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和谐气氛中进行教学,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教育

校内,除了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外,大量的是学生之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特别是体育课。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之间友好相处,形成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顺利完成任务呢?在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下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接触与交往的频繁度远胜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形成愉快的教学气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品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注重人体机能的和谐教育

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有三种:其一负荷量过小,心律的潜在机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对人体作用不大。其二负荷量过大,心血管系统供应不足,造成锻炼缺血缺氧,对人体有害。其三负荷适量,使身体各组织得到充分的养料供应,使人体处于受益状态,即人体机能的和谐。就青少年而言,一般运动心率在 120 ― 180 次 / 分之间为最佳运动负荷,为了使学生机体处于最佳运动负荷,始终能在合适的负荷下练习,就必须合理组织教学。一般来说,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各类项目不同,运动量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教材运动量大小,以保持适量的运动负荷。目前,很多体育课教学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加上主教材特有性质,练习时,学生的负荷达不到规定范围,要使学生机体保持适量的运动负荷,教师必须在教法上多动脑筋、想办法。总之,用适量负荷控制教学,始终使学生生理机能处于和谐状态,既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又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从而收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四、注意场地器材的和谐教育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中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也是构成学生学习环境的因素之一。为此,在场地器材的布置、布局上,不仅要注意实用性,而且要注意形成的和谐,也就是说将形式与实用高度统一,即必须突出中心,注意均衡、对称、和谐,使其错落有致。场地器材的布置,能直接影响学生实践活动的情境,这就要求教师钻研教材、标准,教学中注重场地器材布局的形式美,使其分布合理,既不紊乱又不电的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秩序,给学生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引起学习情趣,为整个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或开端,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注重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的和谐

教育是由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组成的整体。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礼、射、御、书、数、乐“六艺”教育,就是十分重视人的完善个性的培养与和谐。近代教育家在这方面也作了大量颇有见地的论述。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人类社会实践中体育与其它学科彼此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可见,注重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和谐的联系是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的光荣使命。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体育教师愈来愈重视体育课堂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在体育教学中,时时、事事、处处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存在只要教师注重观察和研究,善于启发和诱导。使其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思想品质、美育有机和谐结合,让学生获得道德意义上的升华。另外,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发挥整体教育中各部分自身的`功能,即相互间的和谐作用。将体育与美育、德育、智育结合,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利于体育任务的完成。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机、和谐的结合。

六、注重自我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和谐

我们知道,一切体育活动都是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基础的,自我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是自学、自练、自我表现、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但起决定作用的是靠学生自己认识、实践。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很多都是离不开集体活动的,为加强提高集体活动的意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集体的共同目标,确定集体的行为规范,培养集体的情感,形成集体观念。更重要的是组织集体的体育实践,把学生的意向行为与道德观念紧紧连在一起,使自我教育与集体教育得到很好的和谐,从而获得体育教学的最优效益。

七、注重普及与提高的和谐教育

青少年由于遗传、环境、营养、心理等因素影响,身体素质个体差异很大,由于此种原因,便有的学生“吃不了”,而有的学生“吃不饱”,这样影响了学生身体正常发育,给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因材施教、个别对待、合理地运用运动处方。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指导学生自身锻炼身体的计划,引导学生把上好体育课与自我锻炼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入手,从而有效诱发了学生学习动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快乐情绪,既有普及,又有提高,使普及与提高有机、和谐的结合。

八、注重心理素质的和谐教育

体育运动是生理与心理活动相结合的过程,即心理活动支配生理活动,大脑支配运动器官。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心理的健康状况与正常心理状态,这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和各种课外体育活动中有一定难度练习和竞赛的条件错综复杂、竞争激励、对抗性强,这一切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心理的变化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变化进行科学地、有效地调节,使之和谐,因此随时调和学生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使之保持冷静、保持积极情绪、保持自信、排除恐惧心理、注意培养与提高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使之符合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心理和谐,达到与教学目标暂时的平衡统一,使学生由受运动刺激所引起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迁移到社会刺激中表现出来,完成一个心理发展中质的飞跃,进入新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15.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十五

一、“师生沟通”对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 始终离不开师生的参与, 而沟通是师生互动中必不可少的方式, 因此“师生沟通”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

1. 促进教学, 增强教育效能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和技能掌握的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形成互动。从这个角度来讲, 教育能否对学生产生效能离不开有效的“师生沟通”, “师生沟通”质量的优劣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使教育真正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才能推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促进教学、增强教育效果。

2. 形成健康身心, 助力全面发展

据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当前的表现, 更对学生今后的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师生的平等交流和有效沟通。当学生被教师尊重、接纳、信任、支持、体谅和鼓励时, 便容易形成自尊、自信、自爱、善良、宽容等良好的品质, 同时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身心的健康发展而越来越趋于丰富和稳定。因此, 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 应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调动师生交流与沟通的自觉性, 以教师的健全人格感染学生, 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3. 克服职业倦怠, 体验教育之乐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指教师在长期工作中, 对教育教学工作在情感、态度、行为和表现等方面产生的厌倦、畏惧和消极等心理反应。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不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更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甚至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有效的“师生沟通”, 可让教师体验到教育教学过程的快乐, 体会到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进而减轻心理上的受挫感, 增强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沟通”出现“位差效应”

“位差效应”主要指因地位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上位”与“下位”心理, 即居于“上位”的人因处于比他人高的层次而产生某种优越感, 居于“下位”的人因处于比他人低的层次而产生某种自卑感。受“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往往是社会正统言论的代言人, 有权对学生的规范行为提出表扬, 对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作出批评, 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一味讲解与灌输, 很少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 久而久之, 这种“独白式”教学法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 甚至出现逃课、旷课现象, 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教师与学生沟通时, 沟通信息资源过多地倾向教师, 而且教师常常无法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方面, 教师对学生总是要求过高, 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上的表现, 表扬较少、批评较多,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的自主性,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2.“师生沟通”出现“区别对待”

据有关调查发现, 在“师生沟通”中,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机会并非均等。从沟通对象的角度分析, 相对于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 与教师沟通机会较多的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从沟通对象的职务角度分析, 相当于普通学生, 与教师沟通机会较多的是班干部。同时, 对于表现不同的学生, 教师采取的方式、对待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 教师往往倾向于肯定、激励的方式, 在沟通过程中, 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 教师则以怀疑、否定的方式为主,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充分考虑, 在沟通过程中, 给予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明显不足。这样不公正的对待, 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尊重和理解, 师生关系逐步僵化, 甚至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抵触的消极心理, 拒绝与教师交流和沟通。

3.“师生沟通”注重认知, 忽视情感

沟通的目的在于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通过沟通, 传递者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对方, 进而达到影响对方思维、态度, 改变对方行为的目的。同时, 通过沟通, 能有效表达情感, 消除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获得对方的理解和信任。因此, 沟通对于个人的社会化和情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在实际的“师生沟通”中, 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内容过多地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过度重视知识传递, 却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些教师认为, 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 所以教师应专注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在这样的“师生沟通”中, 其交流结果往往是学生产生厌烦感, 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三、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加强“师生沟通”的主要策略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总是用单一的标准要求每个学生, 以致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 无法得到个性化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一方面:肯定学生的成绩, 欣赏学生的才华, 挖掘学生的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扩大自身的优势,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 坚持有效的“师生沟通”

有效的“师生沟通”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唯一途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学生要学的只是教师所教的, 学会、学好就是成功。其实这种“填鸭式”教学法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 降低学生的社会生存力。因此, 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根本, 以学生的学习感受为重点, 遵循“师生平等对话”的原则, 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途径, 以足够的耐心和宽容对待学生, 坚持有效的“师生沟通”。

3. 完善“师生沟通”机制

16.教育工作中和谐的师生教育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作为教育进程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高效开展,同时是教育活动中最积极活跃的润滑剂。目前,中国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及意识形态多元化,冲击着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高职院校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吸取能力极强,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价值取向日趋复杂,个人行为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意愿诉求日益强烈,但辨别是非好坏能力有待提高。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和高职院学生的特征,使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难度加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现状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当下,作为一名高职院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我在工作中切身体会到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不利于教学任务与目标的实现。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淡漠。

师生关系淡漠是当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师生的普遍感受,师生关系仅局限于课堂上答疑解惑,课后各奔东西几乎毫无往来。在情感方面缺乏沟通,思想和感情没有适合的沟通渠道,师生之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相互之间只是认识而没有其他联系的关系,更谈不上相互亲近。由于师生交往情感性成分不断减少,教育任务完成之时就成为教育交往结束之刻,教育交往演变为即时性交往。

(二)师生间的价值观冲突。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范围价值观的转变,对物质文明的追求持续升高而精神文明建设脚步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经济本身带来的多元化并存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但是高职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和事物分析能力,导致信仰危机,部分学生甚至出现“政治意识弱化,经济意识强化;荣誉意识弱化,利益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個人意识强化”的现象。作为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领导者,教师的价值观相对较成熟,这就使得师生之间产生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

(三)网络成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屏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扩散,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生存、生活的另一个平台。学生热衷于追求独特新潮的事物,“然并卵、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怪我咯”等新鲜语言彰显新时期学生的独特个性,而一些老师因为年龄和学生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理解学生的思想,看不惯学生的奇装异服和独特语言,也就不懂得接近学生的正确方式;网上形象、生动、及时、快速的新信息使学生对相对严肃滞后的课堂教育产生逆反和厌倦心理;随着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学生与教师所处的信息环境相同,学生对接受的信息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对教师的教育持半接受半质疑的态度。

三、思想教育视角下促进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对策

从时代需要看,新型师生关系应为彼此尊重、相互悦纳、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分离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结合起来,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一)建立多层次的交流方式,拓宽交流渠道。

构建课堂内外交流、现实交流和网络交流相结合的互动型交往渠道,转变教学重心。高校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本质在于方法论层面而非知识积累层面。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某种知识的内容,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做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中开展合作互动式教学,广泛采用“自由讨论式”、“启发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在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增进双方的信任感;课下建立定期交流制度,教师可与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讨论交流,这样一方面可围绕课堂讲授内容展开深入讨论,解答学生课后学习的问题,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和学习要求等;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增进师生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径,如运动会、文体演出、读书沙龙等,都可以让师生近距离接触,交往过程更轻松愉快。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打牢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坚持改进创新,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平台,开辟渠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使全校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三)加强师德建设。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信仰、治学态度、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学生跟随老师耳濡目染,时间长了就会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因此,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把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队伍。通过大力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确保教师以正确言行引导学生、以渊博的学识培育学生、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

(四)发挥多种新媒体的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网络是当代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高校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微信、微博、QQ及各种APP等。教师要正面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适时建立虚实结合的立体沟通渠道为冷漠疏离的师生关系进行“解冻”。教师出于教育的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倾向,以开明的心态包容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更多的共同语言。此外,各种聊天工具有助于师生之间及时沟通和对话,像朋友般讨论生活上的问题、分享身边的趣事,拉近彼此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于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问题及对策研究[J].德育教育,2012(33):59.

[2]修蕾.新型师生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然选择[J].高校辅导员,2010(4):38-40.

[3]刘海云.高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3).

[4]许德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高校[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上一篇:监管民警演讲稿下一篇:隔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