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和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14篇)
1.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和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 篇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语文素养;文体特性
一、围绕儿童文学的文体特性与美学特点实施教学
1.围绕儿童文学的文体特性实施教学
第一,教师应当对儿童文学文体的类别进行了解。因为儿童文学具有特别的文体,它也有更加细致的划分,有儿童科学、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寓言、儿歌等等。教师需要对这一系列文体形成的因素进行了解,并且能够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应用。第二,教师应当对一系列文体的特性与互相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解。在风格特点、语言、形式等方面,儿童文学都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如:儿童文学的儿诗、儿歌跟成人文学的诗歌都属于韵文类别的文体,
注重应用音乐美的语言,可是儿诗与儿歌要求比较高的音乐语言美。为此,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一系列文体的显著特点,从而进行有特色的文学启发。
2.围绕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实施教学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指的是儿童文学的艺术特性或者是审美特点,跟成人文学进行比较,儿童文学注重生命最为自然与真实的状态,它的想象丰富、思维独特、思想纯真与单纯,这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和进步。为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紧紧围绕儿童文学的美学特点实施教学,以及教师应当善于发掘教材文章中的儿童情趣。事实上,教材文章中也渗透着儿童情趣,它们是以行为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加以体现的。比如,在《妈妈的爱》这一篇文章中,“雨中送伞”和“夏夜打扇”等具有生活情趣的故事描写有效地抒发了儿童那种美好和纯真的情感,教师应当立足于儿童,启发学生感受文章中的儿童情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实现教学的目的。
二、激励学生创造文本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就应当激励学生创造文本。对于儿童来讲,他们尤其会创造一些具有较强娱乐性、故事性与游戏性的文本,他们是以重组与填充的形式进行创造的,创造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快乐与好奇。尽管儿童的年龄不大,可是他们具有一定的接受与审美能力以及属于自我的思想。在创造的过程中,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常常能够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超出文本的范围。纵观文本的艺术文体,其中的未定点与空白是比较多的。儿童读者结合自身的感受以及文本的框架与图式,在经过建构、丰富和填补之后,将未定点与空白完成。这属于进行二次性的创造,这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培养儿童的人文精神与建构儿童的文学能力。儿童是文学的审美主体,教师需要思考他们独特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生理和心理特点,注重提高儿童的文本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倘若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高,那么他常常是比较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为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当前形势下,学生会受到多媒体CD、网络文化、电子卡通等的影响,电子传媒具有方便的特点,因而能够受到广大儿童的热爱和欢迎。
跟广义上的文学形势相同,儿童文学受到了电子传媒文化的巨大挑战,这使得不少儿童难以静心阅读儿童文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正确的指导。由于不管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想象力而言,都需要尽可能地让儿童体会故事和文字。儿童接受图像是比较容易的,然而这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而语言文字能够激发儿童进行想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可以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强烈地吸引儿童,尤其是一些儿童文学名著,由于它有着刺激惊险的故事、幽默轻松的风格、可爱真实的形象以及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这非常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因而可以被儿童所认可和接受。倘若教师能够有效地为学生宣传和推荐这些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那么就能够跟电子传媒文化相抗衡。比如,《安徒生童話》等。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儿童推荐诸多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和书目,与此同时,还需要实施有效的策略或者是形式,像绘画、游戏、故事会等一系列的形式,以使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可。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有非常广的阅读面和知识面。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我国在不断地改革和改进教育教学制度,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国策,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新课改进一步实施的影响下,儿童文学日益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和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重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有效地应用儿童文学。
参考文献:
[1]杨道麟.解释学视阈中的语文教育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3.
[2]陈静.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9):103-104.
[3]吴洪华,周建春.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2):108.
2.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和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 篇二
六一儿童节的活动
1、猜谜语:每人可以猜三条,每猜中一条获奖券一张。
2、绕口令:抽号进行,每人绕口令一次,凡能准确、流利、不停顿读完绕口令者,获奖券一张。
3、吹蜡烛:每人吹一次,凡一口气吹灭十支蜡烛者,获奖券一张。
4、摸鹿鼻子:每人摸一次,蒙上眼睛转三圈,凡摸到鹿鼻子的,可获奖券一张。
5、打保龄球:每人打三次,凡在10米距离内打中目标者,获奖券一张。
6、盲人击鼓:每人击一次,蒙上眼睛转三圈,凡击中鼓者,获奖券一张。
7、钓鱼:每人钓一分钟,钓三条者,获奖券一张,钓六条者获奖券二张,以此类推。
3.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和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 篇三
a、男 b、女
2、您认为留守儿童在当地是不是较普遍()a、是
b、不确定
c、不是
1、您的性别()
3、您认为留守儿童与其它儿童的教管相比较()
a、更难
b、没有差别
c、更容易
4、您认为父母出行打工对孩子的教育状况()
a、影响较大
b、有影响
c、影响较小 d、无影响
5、您认为父母出行打工对孩子的糊口状况()a、影响较大
b、有影响
c、影响较小 d、没有影响
6、您认为父母出行打工对孩子性格()
a、影响较大
b、有影响
c、影响较小
d、没有影响
7、您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水平()
a、优异
b、良好
c、中等
d、差
8、您认为留守儿童的糊口习惯()
a、很好
b、好
c、一般 d、差
9、您认为留守儿童的独立糊口的能力()
a、很好 b、好 c、一般 d、差
b、好
4.关于狐狸和乌鸦的儿童故事精选 篇四
不久,三个儿子渐渐地长大了,乌鸦妈妈决定带它们学飞行。
每次乌鸦妈妈都是带两个儿子去学飞,剩下一个儿子呆在家里。乌鸦妈妈会给留守的那个儿子一块香喷喷的大肉,小乌鸦就把这块肉当饭吃。
有一次,轮到皮皮一个人在家。狡猾的狐狸看到了这块肉,便很想抢过来。狐狸在乌鸦的窝下呆了好久,他终于找到了大好时机。他对皮皮说:“尊敬的小乌鸦,我听说你的嗓音很好听,能给我展示一下吗?”听了狐狸的话,皮皮得意洋洋,就开始唱了起来。就在这时,肉从嘴里掉了下来,狐狸抓住机会把肉从地上叼了起来,并且跑得无影无踪。
第二次,狐狸装扮成一个可怜的乞丐。等了一会儿,傻傻嘴里有肉了,狐狸走过去可怜巴巴地说:“我已经饿了三天三夜了。给我一点吃的吧。”傻傻想:我不能见死不救。于是就把肉给了狐狸。狐狸转过头坏笑了一下,对傻傻说了声谢谢,就走了。
第三次,狐狸对全身乌黑的呆头说:“你的毛为什么那么黑?”呆头刚张开嘴巴,肉从树上掉了下来。狐狸叼着肉飞快地跑走了。
乌鸦妈妈问小乌鸦们在家里吃得饱不饱,儿子们都说不饱,因为有一只狐狸把肉骗走了。乌鸦妈妈说:“那下次得给他点颜色看看。”
第四次,狐狸又来骗皮皮了。皮皮唱了一首音调很高的歌,把狐狸震聋了。
5.关于儿童与哲学的研究 篇五
“儿童哲学”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新泽西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教授马修·李普曼博士所创建,1969年《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中文版题名《聪聪的发现》)的发表宣告了儿童哲学的诞生。随后,李普曼白手起家成立了儿童哲学研究所,希望通过大规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向儿童普及哲学,这一大胆设想受到了许多人的怀疑。19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李普曼儿童哲学系列教材的出版以及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小学的成功开设,一场儿童哲学运动在美国悄然兴起。1980年代以后,儿童哲学在国际上的影响迅速扩大,迄今为止,儿童哲学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普及,李普曼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李普曼及其同事认为,知识的分门别类(如语言、艺术、科学等都是由老师教的,而非孩子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因此在小学教育的早期阶段,知识分科壁垒的过早设立会妨碍孩子提出问题或基本推理能力的形成。同时,儿童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学校,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随后的学校生活中消失殆尽,这是传统教育的结果。传统教育所关心的只是儿童是否掌握了现成的知识,而不是培养他们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或者批判性地思考他们所学的东西。传统教育使儿童认识到问题的答案都是现成的——或在书上,或在网上,或在老师的头脑中。和独立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相比,查询现成答案是更快捷、更准确的方式。开设儿童哲学课可以矫正这些缺陷。因为儿童哲学课是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专门训练儿童思维的课程,它关注的是儿童的思维过程,是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思维能力,而不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当然,儿童哲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所有的儿童都培养成为职业哲学家,而是发展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和关怀的思维方式及其态度,帮助儿童成为有创见的、善于思考、更富理性、更完善的个体。
《儿童哲学:外延和内涵》(刘晓东,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广义的“儿童的哲学”可以涵盖儿童的整个精神世界。
其实在我国,人们常说的“儿童哲学”并不是“儿童的哲学”,而是美国哲学家李普曼提出的儿童哲学教育计划(Philosophy for Children),这一英语名称似可直译为“给儿童的哲学”,又可意译为“儿童哲学思维训练”或“儿童哲学探究计划”。
“儿童哲学”所包含的另一项内容:“童年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hood)。在西方,童年哲学被视为与科学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等学科类似的哲学分支。童年哲学主要研究以下问题:童年概念、童年的历史、童年的比较文化研究、儿童观、儿童的权利、儿童的艺术、儿童的社会地位、儿童认知和道德发展的理论流派等问题。作为具有对偶关系的概念,童年与成年对应,儿童与成人对应。童年最直接的载体是儿童,尽管成人也有童年;儿童所处的人生阶段是童年,但“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是立身于其童年时期的那个自身——儿童——所建构的生命生活生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童年哲学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儿童哲学。
马修斯对童年哲学有特殊的贡献,他著有《童年哲学》(1994)一书,并为童年哲学建构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框架。在该书序言中,他披露自己在豪利幼克山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已经以“童年哲学”为课名开课。马修斯企望童年哲学在学术研究、写作和教学方面,能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工作领域,并在未来的哲学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综上所述,“儿童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包括“儿童的哲学”(Children’s Philosophies)、“童年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hood)以及“儿童哲学探究计划”(Philosophy for Children)等三部分。
《论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普及》(张建鲲庞学光,载《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第1期)
在从哲学和心理学中探寻“本义的儿童哲学”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和教学观念。首先,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国外儿童哲学课程所隐含的教育哲学观念加以优化,对国外儿童哲学课程所隐含的教育哲学观进行挖掘,树立与儿童哲学课程的根本使命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其次,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中那些影响儿童哲学课程普及的体制进行调整。当前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虽然为儿童哲学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但我们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缺乏互动与合作,这将阻碍儿童哲学课程的系统化。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普及,有赖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引导,则是促使各级教育机构合作、实现儿童哲学课程系统化的关键。
此外,儿童哲学的普及还有赖于教师在教育观念方面做出积极的调整与变革。虽然,儿童哲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但儿童的思维活动却不仅局限在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中,学校教育中其他的学习活动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重要资源。并且,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中闪现出的某些“灵商”,更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积极进行思维锻炼的最为丰富的儿童哲学课程资源。因此,儿童哲学课程的推广需要教师们改变将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截然分离的传统理性主义教育观,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隐性课程、生成探究性学习等方式,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国的普及不仅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为儿童开发专门的课程,还需要研究者积极探讨“儿童哲学课程”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需要教师和学校树立与儿童哲学相适应的“学校教育哲学”和“教师教育哲学”。
《论儿童哲学启蒙》(刘晓东,载《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9期)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可见,哲学启蒙在中国具有悠远的渊源。
作为文化陶冶的哲学启蒙如何实施呢?
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主要有儒道释几种,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以“同情和敬畏的态度”来仰看它们,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在自己哲学的立场上都是正确的,都具有文化陶冶的价值。每一家哲学都有其基本的哲学范畴、价值取向和思维方法以及自身演进的轨迹,都有其主要的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往往又表现在他们的个性和生活中。所以了解这些哲学就应当了解上述的这些东西。当然,把这些东西展现给儿童要注意到儿童精神发展的水平。这些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涵括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往往是以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承载表达的,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邯郸学步等,禅师们授经传道解惑的过程中也有许多趣味横生、令人叫绝的故事。我们可以让儿童听故事、动脑筋。只要哲学故事编排得当,儿童对其中的哲学内容的认识必然会由浅入深、循序而进的。这种渐进过程是儿童接受文化陶冶、挖掘自身精神潜能,逐渐占有历史文化的过程。
《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哲学教育的出发点》(王文文,载《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7月A版)
爱智慧是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就是儿童哲学教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从这个出发点入手,改善和促进儿童哲学教育,使儿童更好地发展。
首先,尊重儿童学习哲学的权利,给儿童提供学习哲学的机会。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给儿童提供学习哲学的机会是有可能的。儿童的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建筑智慧的工程,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虽然不能专门为儿童提供追求智慧及专门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训练,但是教学中的哲学主要是渗透哲学,应该训练儿童的一般思辨能力,是对智慧的无限追求。在教学中难免会涉及哲学问题和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只要灵活把握教学任务,给儿童提供爱智慧、思维训练的机会是可能的。儿童追求智慧,思维状态是良好的,是积极主动的,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学习。
其次,尊重儿童学习哲学的地位和能力。家长和教师面对儿童千奇百怪的问题时,要认真对待,最好是能够形成对话。针对某个问题时,家长和教师可以以抛问号的形式和儿童对话,一问一答,启发儿童进一步思考,满足儿童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以尊重儿童的这种爱智慧的天性为出发点,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儿童良好的发展,是教育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儿童哲学教育的重要目的。
6.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和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 篇六
献综述
儿童早期教育主要是指针对五岁以下的儿童利用玩具和图书为主的训练方法以及客观外界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给儿童的感知觉器官以丰富的刺激,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儿童感知、动作、语言、认知能力、行为和习惯从而促进儿童心里发育及智力的发展(吴忠勇,姚筱红2002)。从2000年至今,已有多位学者就该课题做过相关的研究。其中包括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郝波,王临虹,郭素芳2000);儿童身心发育现状(汪心海,盖若琰等2014);儿童早期教育效益分析(彭俊英,高群,肖杰2011)等。研究所涉及的农村地区涉及我国西部、遵义、湖南、吉林、贵州、新疆、海南等,涉及面很广。这些文献中不仅包括了理论方面的论述,也包括了实践方面的讨论。本文主要对所收集到的已有文献进行综述,从总体上小结关于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加以补充。
现有研究成果:
就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研究而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的说来可分为三大方面:
一、正面地从总体研究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早教所需的基础设施;专业师资力量;教育环境;早教覆盖面等。
二、侧面地通过各个家庭研究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如以儿童所拥有的玩具、书籍的数量和质量;父母在早教方面的投入程度;儿童身心健康程度等为突破口,反观其早教的现状。
三、对早期教育对农村儿童的成长是否切实有益的效益分析。而在这三个大方面里,不同的学者所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变量等,大都有一些差异,作者将在下文加以简述。
在第一大方面中,学者多以实地的相关调查对象问卷调查或访谈为主,加上研究地区政府所提供的数据,从总体上,正面对早期教育的基础条件做研究。总的说,由于基础条件的缺失,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其集中表现为:农村居民对早期教育需求增加,而当前的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曾娅琴2014);贫困地区儿童学习重点比较狭窄,明显聚焦于数字、计数(89.2%)和量的项目,而其他认知范畴都处于被忽略状态(柳倩2008)。导致这些堪忧的现状的原因多为幼儿园覆盖面小,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早教基础设施不完善这类。
在第二大方面中,学者通过对农村家庭所拥有的玩具、书籍的问卷或访谈调查;父母投入程度和相关知识水平的调查这类的方法,从侧面研究各个家庭早教的现状。结果差强人意。低收入农村家庭拥有玩具的户数仅为50%,且多为1-2件。书籍拥有情况则为29%(吴忠勇,姚筱红2002)。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早期发展的促进方式、方法选择方面存在较多误区(朱金丽,刘秋明等2007)。通过这些个例的现状,反观农村儿童早期教育是令人堪忧的。
第三大方面是用来调查早教是否对儿童真的有益处的。学者们都对儿童进行分组对照试验,通过利用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SRTB—CV,对儿童的运动技能、情绪与社会性、学习方式、言语发展,以及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等方面的能力进行量化。并运用SPSSl7.0 for window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了协方差分析、Logistic二元回归等分析方法。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很相似。即早期教育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是有益处的(彭俊英,高群,肖杰2011;“城乡儿童入学准备状况比较研究”课题组2008;王慧琴,张慧清2004等)。
成果小结:
纵观前人的研究数据和成果,总的说来,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未来是有益处的。但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并不能保质保量地让每一个适龄的儿童能接受这些服务。其早期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而对于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少有学者结合历史情况,对其发展过程做出分析。大多数学者都是做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对改进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在学者们的展望与建议之中,以可广泛应用的,例如发展多元化的早期教育供给制度;制定基准化服务标准;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曾娅琴2014)这类万金油似的建议,和例如打破“正规化”观念,充分利用社区的丰富资源,发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形成多样化、专业化、网络化、低成本的早期教养服务;利用社区资源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质量(王化敏,周亚君2004)这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建议为主。就笔者所阅读的文献而言,几乎所有做了相关研究的学者,都有做无外乎这两类的展望或建议。
借鉴和补充:
通过阅读众学者的文献,笔者对相关的研究课题;有关的已有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以往的成果有了宏观而具体的了解。综合来看这些文献,其对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现状研究还是很全面的。对现状的研究涉及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环境的很多样本。且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到不同的变量或因素几乎都已涵盖在内。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而对于研究者所采用的,例如效用实验综合测评工具SRTB—CV;后期数据处理所应用的SPSS(尔西丁等2000)、协方差分析、Logistic二元回归等分析方法(彭俊英,高群,肖杰2011)等工具和分析方法都是主流且有效可信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查阅、实地观察为主,也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说服力。所以,学者们的工具的选择、数据的处理、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我们自己的研究中所需要补充加入的,是对以往历史文献的查阅,和结合历史状况,对现如今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发展这方面宏观的分析。我们应回顾、结合、分析以往的情况(例如中国是何时开始有儿童早教的,历年早教儿童人数是怎样的,不同时期的早教状况和当时的国情有怎样的联系),探求早教的发展的历史过程。通过纵向比较,探求致使堪忧现状产生的原因。结合历史,并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寻求出路。将不同时期的情况串起来看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是一些学者没有做到的。
最后,我们将结合、运用文献中的内容、数据和知识,对我们的项目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力求高质量地完成此次关于农村儿童早期教育和发展的研究项目。
王煦
1310060310 发展131
参考文献:
7.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篇七
腊月二十三―祭灶
送灶神也称过小年,一般人都用汤圆、麦芽糖等甜的东西祭拜,其目的无非是希望灶神享用了这些甜点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些好话,保佑来年收成,一家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四―扫尘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在这一天会家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也寓意除去晦气。除此外自己要也做做清洁,沐浴换新衣是必须的。
腊月三十除夕―年夜饭、守岁、放鞭炮
腊月三十这一天活动最多,这一天一家人要聚齐,一起吃个团圆的年夜饭。一家要一起守岁,年长的人要给小的派红包。一直玩耍到凌晨。放鞭炮、烟花也不可少环节。
年初一―贴门神、参加祭祀活动
早起要贴门神、贴春联,迎接新的一年,祈祷风调雨顺、一家平安。大年初一这一天早上街道上都是碎红满地,“满堂红”象征瑞气吉祥。年初一一般是去参加祭祀活动,更具各地风俗不同,会有一些地方会有好玩的庙会。
以上就是人才网小编为您介绍的中国春节的来历及和传说的故事有哪些啦!如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中国人才网哦!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春节的来历传说故事
2.关于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3.关于春节的故事
4.春节由来的传说故事
5.春节的传说故事
6.春节万年创建历法说的故事
7.老子最神奇的一个传说故事
8.富兰克林关于智慧的故事
8.关于儿童网络阅读问题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理论背景;网络文化;对策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和视角
文化人类学认为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两个层次的影响。静态文化是指目前被大家公认的、已经成熟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动态文化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呈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在目前“网络文化”盛行的文化形态下,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如何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学会筛选、甄别、引擎目前以动态形式存在而未来能成为静态文化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深度,从而达到与现实、社会相符合的水平?儿童网络阅读是此意识形态下的一种现象。
二、网络文化形态的特点
网络文化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先进网络技术为依托而产生的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化现象。
1.网络文化的信息量庞大,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创造性的特征,为个体提供了大量免费的信息资源,使其可以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事物。
2.网络文化的内容呈现方式多样,以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丰富人们的认识。
3.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和高参与性,为拓展人际交往和张扬个性的空间提供了可能。
三、儿童网络阅读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文化”作为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文化生命的形成。儿童也不例外。由于儿童本身好奇心强、自控力弱、选择能力欠缺等,儿童网络阅读存在着一些问题。
1.网络阅读内容呈现多元化。由于“网络文化”是全民参与的文化,上传信息内容不受限制,造成信息量庞大和良莠不齐的现象。儿童在这样的网络阅读环境下,势必会接触到不良信息,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其文化生命进程。
2.网络阅读呈现的技术禁锢想象力发展。具象画面导致儿童失去了想象的空间,通常是以读图替代想象,影响了儿童创造力,使儿童文化生命宽度变小。
3.网络阅读方式影响儿童生理健康。相对于纸质阅读而言,长时间运用屏幕进行阅读,导致儿童的视力、骨骼等生理状况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使儿童的自然生命受到影响,从而丧失文化生命的基础。
4.网络的“浅阅读”影响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儿童往往把网络阅读视为非学习性阅读。在这样的阅读心态的指引下,往往只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难以准确地看待问题的本质,较少关注作品的深层度,影响儿童文化生命的深度。
四、儿童网络阅读的对策
1.加大网络文化内容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文化内容上的管理,有效过滤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抵制文化信息污染,净化网络环境。推广优秀的儿童阅读网站,使儿童吸收健康的文化信息,加速儿童文化生命进程。
2.引导儿童网络阅读与积极思考相结合。引导儿童在网络文化阅读中进行积极思考,鼓励儿童运用想象力、创造力开展阅读,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思考方式,使儿童文化生命更为宽广。
3.实现儿童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结合。无论是网络文化阅读还是传统文化阅读都是获取信息、训练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有其利弊,若将二者扬长避短,会更好地促进儿童自然生命的
成长。
4.加强儿童运用网络培养其阅读的能力。在使用网络进行阅读时,培养儿童检索、鉴别、筛选信息的能力,能从动态文化中找到为大家所公认并对个人文化生命发展起积极作用的那类信息,从而拓展文化生命的深度。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若能对网络阅读途径加以有效利用,会更好地促进儿童文化生命的发展,使其成为有文化深度的人。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9.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篇九
2、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元宵节吃元宵的由来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拓展阅读:
元宵节的故事
元宵姑娘
10.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篇十
这是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月宫仙子,神话中因服用大羿自西王母处所求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广寒宫之中。
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
有关恒娥的神话传说,见于商代至战国时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可能为夫妻,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后羿的妻子恒娥,因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之后名字改为嫦娥。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朱元璋成功_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1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72-0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果说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是20世纪末中国最具特色的一种国情的话,那么大量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则是21世纪初的中国最具特色的另一种国情。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目前,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有1.5亿,农村留守儿童3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关注并改善这一被称作城乡二元体系发展下形成的“制度性孤儿”的生存状况,也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都由祖辈一般是爷爷奶奶抚养。祖辈抚养和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淡出,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情感缺乏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儿童期是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但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实际情况是:多数农民工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而且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便成为一种特殊的残缺家庭。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少联系,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使孩子易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
照顾留守儿童的农村家长,尤其是老一辈人没有教育意识,也没有相关的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与理念。老人与孩子的交流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一种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就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和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在不和谐或缺失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因缺少父母的热情、关爱和肯定,难以获得自我的良好感受,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便容易滋生心理上的自卑、胆怯、孤僻、敏感、封闭、抑郁和焦虑等。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亲子关系和情感趋于生疏和淡漠,交流的可能性被限制,使他们难以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和满足亲子间的情感需要,因此,在道德情感方面往往会出现某些偏差和缺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因为缺乏培养而受到压抑和限制。所以说我们在民工潮涌动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很可能是一代留守儿童的前途和未来。
(二)农村缺乏有利于儿童成长的人文环境
现在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因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儿童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三)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学校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实际上是与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些其他的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班级过大,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中小学校对于寄宿学生都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住校生的管理基本上是由班主任老师负责。班主任老师负担极重。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学校教师反映,一个班七八十个学生,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情感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一些教师反映,违纪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少有效监管,与父母交流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个别孩子较难教育,内向、敏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又重养轻教。因此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但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又是极其欠缺的。我们应抓住孩子情感直接、易表露、不稳定、可塑性强的特点,重点实施情感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情感教育与留守儿童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2003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各国教育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及情绪。它关注包括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关注学生的情意能力的质量。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便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
(二)学校中的情感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键在于把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其自身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内化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精神营养,留守儿童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教育。情感教育中,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师生情感投入,情感交流是实现民主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必要条件,它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的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突破口,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已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目的;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情感作为动力,已成为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与桥梁;在情感教育过程的中,师生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种氛围需要而且可以创造;而且必须要培养情感。师生间因为情感而形成一种默
契,没有担忧,没有媚俗。因为情感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它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和留守儿童真正地沟通心灵,唤醒他们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学习。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的核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而情感教育恰是这样一种教育。
(三)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主要手段的一种开放式教育。它利用理解、信任、赏识、关爱等精神手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以期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因此,对留守儿童加强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情感教育加强了老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师生间的友谊,师生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教育在情感的滋润下,演化成了真诚的协作与自然的互动。
其次,情感教育增强了教学凝聚力,提高了教师的威信,降低了管理难度,增加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即使在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也可以在情感所营造的温和环境中得到解决。
再次,情感教育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亲情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获得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热情,由此产生的积极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三、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良好的环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成功地营造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人际关系环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老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尊敬并热爱老师,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使留守儿童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学的关怀与鼓励之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同时还要引导留守儿童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教育细节是情感教育的特点
情感教育应该从关注和体察细节开始做起,充分开放教育细节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发自内心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点滴进步由衷喜悦,为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深感担忧,倾己之力提供帮助。对留守儿童来说,教师的细微感情投资尤为重要。爱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尊重和爱护,在公开场合要多讲些鼓励性的话,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与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性的评价与鼓励,以此建立他们的信心。平时不但要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听取他们对老师的意见和要求,还要经常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一切困难。注意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谈心以积极引导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日常生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
情感教育最好的课堂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善于触动学生内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即学生的情感世界。用自然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教他们关心社会、学会付出,建立道义感和责任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生活,塑造自我。教师要用关心、爱心、耐心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做到“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给他们一些人文关怀行动;多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不定期与他们的监护人沟通;适时与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沟通,不定期与社会各界人员沟通。通过沟通,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情况,并针对情况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支持留守儿童与外出家长之间通过亲情书信、亲情电话、节假日团聚等方式,增强相互间的沟通与感情交流,弥补因长期分离造成的交流缺失和情感缺失。
(四)创设情境,体验感悟
让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成长,在责任中体验。在假期去投奔父母的留守儿童,应该在父母的陪同下,去父母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并写出感受,以此为亲子沟通搭起桥梁,使子女在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同时也要体会到长辈养育子女的艰辛。有许多留守儿童们尽管孤独尽管渴望享受亲情,但他们心里还是装了好多对家人的关心、体贴以及责任感。他们会告诉在外的爸爸妈妈自己在家很乖很努力,他们会关心在外的爸爸妈妈有多辛苦有多累。在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的情感和善良的品质正是城里孩子所缺失匮乏的“原生态”的东西,这是他们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好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我们要让拥有它的孩子看重它,让缺乏它的孩子拥有它。
(五)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给学生以爱、关心、尊重,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他们也会予以他人关爱和尊重。他们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助人为乐,并能与不良的事物作斗争,将这种感情升华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自发地努力求学,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六)尊重学生,平等对待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实现与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和其他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只关心成绩,而忽视其生活上的困难和情感上的困惑。教师要用父母一样的爱心、热心和恒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实现心灵沟通。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像父母一样的亲情,那么亲情的缺失会得到补偿。在对待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学生”时,也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批评说教上,要深入了解他们内心情感上的变化,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活和心理上的问题,从情感上关心他们。
(七)结对帮扶,倾注关爱
组织“手拉手”结对活动,挑选一些品学兼优、年龄相仿的非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增进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合作,让每个留守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尽量消除父母远离后形成的孤独感。在家庭缺位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给了他们很好的补充。“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让我们的手紧紧相握,共同搀扶着跋涉人生。”相信这种来自同伴的浓浓的关爱会不断地融掉留守儿童心中的孤独与自卑,使他们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成长发展。
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给予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同是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其性格表现、生活学习态度也不一样,学校在对其教育时就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孤独者给其以温暖,自卑者给其以信心,胆怯者给其以鼓励,厌世者给其以希望。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不同的帮助,使每位留守学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情感教育的渗入,既使教育摆脱了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12.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和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 篇十二
聋和重听儿童是丧失听力或听力受到严重损伤的儿童。聋和重听儿童由于听力障碍,在语言学习、思维的发展、社会的交流、道德观念的形成等方面都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他们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特殊的教育与训练。本文主要阐述一下关于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时应遵循的原则。
(一)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可能性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而言,若掌握并运用语言,至少具备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即健全的大脑、正常的发音器官和正常的听觉。在与人言语交流的过程中,首先通过言语产生的动力源泉即呼吸系统,产生足够的气流,气流振动发声系统部位的声带。产生原始声带音.然后通过人类的共鸣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唇腔,形成不同的共振。从而产生具有丰富多彩音质的言语。以上整个发音器官完成发音过程。都是要靠大脑来进行支配的,而说话时口咽喉腔等共鸣器的活动也需要由听觉来监督。因此人的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和大脑的健康和完善,是人的言语活动的先决条件。其中任何部位发育不完善或受到损伤,都会直接影响到人的言语能力。当听觉减弱或完全丧失时。人的言语就不会清晰或完全失去言语能力,即俗话所说:“逢聋必哑。”由此可知,大脑、听觉和言语器官发育是否完善和保持健康,是孩子能否说好话的关键。针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在语言发展方面,至少存在几方面的的可能:
1.他们的哑并非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所致,也并非由于肺活量不足、舌头短或者声带损伤造成,因此他们的言语器官大多是正常的。这为听障儿童学习、运用语言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2.绝大多数听障儿童仍具有程度不同的残余听力,只有极个别的听障儿童是全聋。利用听障儿童所保持的残余听力,也能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提供条件。
3.各种现代化电声辅助设备、医学的发展为听障儿童学习语言开辟了新路。各种大功率的助听器等设备为听障儿童语言训练提供了条件,也使听障儿童能够充分发挥残余听力的作用。电子耳蜗手术也使一些耳蜗受损导致听觉障碍的儿童能够重新感受到言语声音。
除了以上三个重要条件外,目前各种语言康复培训机构也为听障儿童语言训练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在一般听力语言训练班也都有比较先进的听力语言训练设备,教师也受过一定培训,能够提供给听障儿童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聋儿因听力障碍,造成了掌握有声语言的困难,由此影响了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个性、性格、感情、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为了消除与健全人的隔阂,使聋儿回归主流,首先应该让聋儿获得语言,回到有声世界;而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发展语言的基本条件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正常儿童可以通过立自然途径学习语言,而听障儿童不通过专门组织的特殊训练就难于形成完整的语言。要改变聋儿因听力障碍带来的语言障碍,就必须对听障儿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语言教育是聋哑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成功的语言教育不仅可以发展聋哑人的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克服心理障碍和提高人格水平。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还非常重要。
(三)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教育的原则
对听障儿童进行语言教育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许多研究和长期的实践经验表明,听障儿童的语言教育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早期教育原则。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训练是听障儿童语言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发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表明,语言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时期,多数认为是 2-6岁。如果能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或在关键期之前进行训练,便能事半功倍。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之后再进行训练,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是收效甚微。
二是个别教育的原则。各人的身心发展条件不同,教育环境也不一样,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三是多方合作创造最佳语言环境的原则。听障儿童的语言训练仅靠在学校里进行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及多方的努力,为听障儿童的语言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听力的训练原则。
13.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和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 篇十三
调查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工作,而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于缺少关心和爱,这些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并以此找到解决的办法。
调查时间:2009年2月1——5号
调查对象:永州市个别农村
调查方式:访问、网上查询
调查成员: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在这个过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社会体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年轻的父母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务工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付给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亲朋照顾,于是农村便出现了大量缺乏父爱或母爱的未成年人,称之为“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
我国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与此相对应,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随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之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56.4%留守儿童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的儿童被寄养在别人家里。对于我们市来说,农村人口比例大,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市在外务工人员有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多万,而且其规模有扩大的趋势。我们许许多多的村庄,农闲季节除了儿童和老人,很少见到青壮年人,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他们都外出打工去了,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留守儿童年龄尚小,不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学习的技能,如何理财、如何保管自己的生活用品、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甚至于正常的饮食起居等等,都需要具体的指导。作为学校,当前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因此实事求是的讲,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总体良好,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教育、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
(一)教育问题
我们常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而良好的教育则是儿童的未来。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与约束,农村留守儿童们普遍对学习缺乏目标和追求、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现象明显;同时,部分学生自卑心理明显,学不懂不敢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导致学习难以跟上。根据有关调查,我们驻马店市目前有35%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隔代抚养,娇宠溺爱多于批评教育,只注重生活上的照料、物质上的满足,缺乏学习上的指导、道德上的培养。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调查显示,有10%的农村留守儿童成绩很差,班级最后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因学习差导致厌学,因厌学导致学习更差。进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放弃对子女上学的期望,小小年纪就辍学在家,甚至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被无意识的剥夺了,这对于国家,对于家庭来说都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这种错误的选择或者是无奈的选择所带来的恶劣的影响将是长期的。
(二)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隔代带养或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带养,这些临时监护人,或充当留守儿童寄食者的角色,不愿意对留守儿童管教太多,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愿意严肃指正;或过分溺爱孩子(以隔代带养的监护人居多,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把娇惯和迁就当成了对下一代的爱,导致了一批“问题儿童”的产生。据调查发现,近65%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有60%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理沟通,其中28%的留守儿童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还有1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格内向、寂寞空虚、自卑闭锁、情感冷漠、盲目反抗、仇视憎恨、暴力攻击等等。笔者在调查时发现有这样一个小男孩,他今年6岁了,他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去了上海做保姆,他的父亲则常年在外搞建筑。虽然每年他的母亲都会回来一趟看他,给他买很多很多的东西,但他的奶奶说,小男孩母亲不在家的时候,他总是会无缘无故的哭,什么也不说,也不太爱出去玩,性格很是古怪,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问题。
(三)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照顾,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完整行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年人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年老体弱精力有限,文化不高封建迷信,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找医生找巫婆神汉,受到意外伤害又不能及时救治等等事件时有发生。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兄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另外由于留守女童特别是一些女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加上他们缺乏亲情的关爱,倍感孤寂,急于结交一些朋友,也给一些社会上心怀叵测的人提供了趁机而入的机会,他们受到性侵害后不敢或者没有及时告诉老师或监护人,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有的甚至沦为性侵害者的帮凶。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的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现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惟一有效的途径就是留守儿童要自立自强。根据我们对以上问题与成因的调查与分析,现特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加以分析:
1、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也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非常有效也可行的方式之一,据我们的调查,通过自强的志愿者与爱心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教会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
14.关于留守儿童初中教学难点的探讨 篇十四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学难点;策略
留守儿童这个词语近年来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来讲并不陌生,这个词语多数被用在那些父母外出务工,家中没有青年劳动力,仅有老人的未成年儿童身上,这些儿童大多数都在16岁以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造成留守儿童数量的持续增加。这也让这个特殊群体面临很多问题,如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等。文章从处在初中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入手,探究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而提出改进的方法,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业发展。
一、现阶段关于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出现的教学问题
1.学习成绩普遍不高,很多学生都没兴趣学习。尽管现阶段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已经日渐重视,但很多时候由于家中无人照顾、无人监管,很多留守儿童都没有家人能够真正监督他们认真学习,提供有效的辅导和照顾,使得这些儿童都失去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部分都存在厌学的情绪,而部分家长的思想处在传统时期,觉得读书没用、浪费钱,学完义务教育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很多初中年级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厌学的现象,进而使成绩下降了许多。
2.留守儿童心智发育不够成熟,这也使他们在学习方面非常吃力。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想要获得和城市同龄儿童一样的关注和照顾。但由于父母外出,和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又存在代沟,使他们的心智发育变得非常不成熟。很多留守儿童缺乏监护人的看守,造成心理或者性格的扭曲,不愿意與人交流,也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的扭曲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使儿童无法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进而导致学业和自身品德都出现了严重的漏洞。
3.教学无力,让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仇视现象,导致行为偏差。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外出务工,无法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也无法履行监护人的责任,不能进行有效的管教和监督,导致留守儿童受到来自外界的很多不良影响,更严重的是,很多农村地区的教师资源匮乏,教师对学生也不够重视,由于成绩无法迅速提高,让很多老师都选择了放弃学生,只是形式化教学。这让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小偷小摸的现象,还有的更严重,出现犯罪的现象,这些儿童的价值观严重扭曲,对于留守儿童的自身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会让其从此误入歧途,走上不归路。
二、如何应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教学难点
由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处在青少年成长的叛逆期,如何有效地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接受班主任的关心和照顾以及班主任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师采用怎样的方式去教育这群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1.要让留守儿童明确意识到在初中阶段应该做什么。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接受到的思想也不一定正确,很多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关心,只是觉得与其浪费钱读书,不如早点毕业出来打工挣钱。班主任在初中阶段等同于孩子在学校的父母一般,应该明确意识到要纠正留守儿童这种不正确的思想,要告诉他们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因为自己身在农村就放任自己,树立好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2.要热心帮助每一个有需要的孩子。很多留守儿童在家中都由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学习上无法给予初中孩子需要的辅导和帮助,使一些孩子就算遇到了困难,也选择默默承担,不会对任何人诉说,这就意味着班主任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有一定的照顾外,还要善于观察,看是否有孩子存在学习困难又不敢说的现象,要怀着热情的心去指导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关爱,让他们能够爱上学习。
3.班主任不能忽略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爷爷奶奶通常照顾留守儿童也仅仅是确保他们的衣食住行能够得到满足。除此之外,和孩子们的交流少之又少,他们大部分都会去做农活,因此,初中阶段的孩子哪怕有想要交流的愿望,也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班主任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初中阶段的孩子心理还不够成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只有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他们将来进入城市进行更深程度的深造时才能够充满自信。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是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来,更是祖国的栋梁。现阶段不仅仅要关注他们的教学问题,还要对他们的安全、心理方面进行关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他们才能够健康成长为优秀的儿童,为社会的平稳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高闰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六一儿童节的来历和关于六一儿童节的资料】推荐阅读:
关于春节的来历作文10-13
2022关于母亲节的来历随笔作文_母亲节的来历作文10-08
关于3.15的来历作文11-27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11-06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07-21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作文06-16
中国五一劳动节的来历和习俗07-02
小学三年级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08-09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有哪些风俗活动08-28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_腊八粥的来历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