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精选10篇)
1.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 篇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论文
题目: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联系方式: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
摘要
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不断地结合现实问题探索实践,分析和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本文站在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关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讲话的角度,从教育资源、创新动力、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学术不端等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在接下的章节提出了解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些突破方向以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几点展望。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创新动力
学术不端
话语权
引言
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事关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刻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大部署。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综合国力也大大增强,中国的声音也更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尽管也在进步,但较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还相差甚远。这次座谈会无疑凸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党和国家长远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针对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一、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资源未充分利用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使命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五大功能分别为: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会。尽管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但是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深入得依然不够透彻。其中在初高中阶段虽然有相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
关课程设计,但是在中高考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基本放弃这类课程的教学,同样在普通高校,除了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其他不相关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似乎也是只是摆设。这就存在两面的问题,一是学校虽然拥有较为充裕的教育资源,但并未充分利用和开发。这就使得不少老师学者专注于课题研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哲学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枯燥难懂加之兴趣不足,学校投入再多的心思,也很难唤醒大多学生的哲学意识。
(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动力不足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周期长,进度慢是这个领域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然而当前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大多在为寻找捷径而努力着,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每个领域的创新又往往是一个漫长和枯燥的过程,追求速度和数量的现实无疑与这个过程是相违背的。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将人生的四大境界总结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作为生物的最本能和最为原始的境界,也最容易实现,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又是人作为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两种境界,这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当然,这里并不是将哲学社会科学进行强行的道德绑架。总结看来,导致目前哲学科学创新动力不足在于深浅两大方面:浅层次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激励不足,难以唤起学者强大的研究潜力;深层次还是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深入地影响每一个人或者大多人的成长历程,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尚未深入人心,仅凭粗略灌溉式的教育很难从根本上激发创造力。
(三)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不足
前面也提到过,哲学的几大功能之一有创新理论,这其中指的不仅是创新所在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还指其他学科比如自然科学的理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尽管与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学科存在巨大差异,但是所有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即服务社会。纵观人类历史进程,没有哪一门学科的兴起于发展不是建立在服务社会的基础上的。然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
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尚存在较大差异,交叉严重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学理者不懂文,学问者不通理,表现出文理不融的状态。然而,在人类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往往又是科学家,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以及我们最为熟知的马克思。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不只是依靠某一学科的发展,而是在所有学科共同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取得的。哲学社会科学指导其他学科向着为谋求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其他学科的繁荣发展又反过来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四)学术不端问题依然严峻
学术不端的问题似乎广泛存在于各个学科,只不过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比较严峻。相比之下,自然科学以及其他应用型学科大多都有强大的实验室和现实的数据材料为依托。因此,不可否认这些学科取得完全自主研发的研究成果也更加容易一些。而哲学社会科学能够直接利用的材料除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外,相当有限。而且,哲学社会科学又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学科领域,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除此之外,我国当前的学术研究成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这就无形之中纵容了学术不端行为的盛行,同时创新动力也就松懈下来,如此交叉影响,循环往复,不仅哲学社会科学很难取得可观的成果,甚至最终还能影响到其他门类学科的发展。
二、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科学发展的突破方向
(一)继续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在逐步推进,相对于以前,也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九年义务教育基本百分百覆盖,学前教育也在大踏步展开,高等教育入学条件也在逐年放宽,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能够接受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不仅如此,国家对教育的加大投入使得各类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更新换代,拥有先进优质的育人环境,同时各个学科的国际交流合作也是日益增多。这些都为继续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门长周期的学科,不应当出现断崖式的教学,即大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
之前和大学后几乎零接触,大学期间适当接触。这就至少需要在中学阶段教育中更多地更深层次地展开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让学生更早更多的认识世界和传承文明。
(二)加大创新激励机制,严格批判学术不端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目前也存在不少的激励机制,较为丰厚的研究经费投入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在学术不端行为较为盛行的环境当中,为了经费而申报项目的行为屡见不鲜,为了申报而旁征博引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创新机制,首先就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严格打压学术不端行为,其次,改变单一的物质奖励,逐步推进非物质激励机制,多方面综合实施便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力度。
(三)努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所有学科都是为服务社会而努力。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学科的精神向导。唯有哲学社会科学取得健康的发展,其他应用型学科才能更好地向着为谋求全人类福祉的方向发展。
三、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展望
随着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稳步推进与发展,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定是更好地总结历史,反应我国社会乃至全人类当下的镜况以及为将来的发展设计美好的蓝图。
(一)教育体系完善
当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建设,定会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下,多学科、广领域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发展。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会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总领,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正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力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蔡取得今天如此伟大的成就。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将会一直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之上。
(二)研究机制健全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将会建立完善的高等哲学科学人才培养,科学评价,知识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
权保护,创新动力强劲的哲学科学研究机制。在新的健全的研究机制下,专家勤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与潜力也会更加足,专家到大师的角色变换也更容易实现,国内的学术氛围也更加公正清明。
(三)创新成果不断
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哲学研究机制不断健全,在不远的时间里,我国将会涌现不少的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乃至大师,并且创新成果不断。这也就大大改变专家一大把,创新成果凤毛麟角的尴尬局面。
(四)国家软实力增强
只要上述相应指标均能取得满意的成果,我国文化软实力定能进一步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会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综合国力与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匹配。所谓综合国力,不仅指的是经济、科学或者军事等硬件领域,也包括文化软实力,当一个国家软实力不够强硬,在国际舞台话语权也自然相对减弱。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将会大大地促进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更好地展示自己。
参考文献
[1]尤鑫.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发展思考[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90-94.[2]郑一明.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6(5):13-17.[3]任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所要破解的问题[J].学术界,2012(1):234-235.[4]王延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学术界,2012(2):19-23.[5]王献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3):157-159.《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
2.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 篇二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许多文本上都有解答。根据我摸索的经验,关键在于:“起好头,走稳路,落实处”。
“起好头”指从每节课开始,就给学生提出“会观察、善质疑、爱练笔”的要求,并从观察一件小事、提出一个问题、写下一篇随笔着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习惯。“走稳路”指教师要处理好阅读课和写作课的关系,平时就在写作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上不断下工夫。
一、转变认识,积极作文
很多学生认为,作文时老师让我写的,我不喜欢,作文没意思。这导致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使学生在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表达,它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要。用写日记的形式,留住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这就是一种写作。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活动的过程。情有所感,才会有所作,而且情感活动还会贯穿作文过程的始终。情感始终是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自信可以写出好文章,从而转变态度,爱上作文。
二、分析心理,找出病因
作文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学生的作文心理尽心分析,抓住突破口,作文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1、有强烈的写作欲望,表现出对作文积极取向的态度
这样的学生盼望上作文课,在课堂上情绪振奋,看到作文题目后,迅速进入思考的过程和写作过程。并且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十分活跃。作文成功率较高,但是这样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太小。
2、没有写作欲望,但有来自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对作文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态度
这类学生虽谈不上有写作的欲望,但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如争取优异成绩、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希望在考试中拿个高分等,他还是会认真地完成作文。如若作文题目合意会迅速的进入写作过程,若不符合心意,仍会搜肠刮肚,努力完成。这类的学生在实际中所占比例最大。
3、完全不想写作文,对作文为回避对抗的态度
这类学生不想写作文,更怕写作文。往往碰上能写的题目,应付了事,碰上不会写的题目就乱写一通,甚至是拒不完成。这样的学生所不多,但比第一类学生绝对数要多,最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针对于以上几方面,可以找出其基本存在的问题为:
1、对生活缺乏观察、感受和体验。
2、阅读量少,知识和思想贫乏。
3、语文基础差,写字、造句等都遇到困难。
4、作文的屡屡失败,挫伤了写作积极性。
三、改善教学,激发兴趣
1、注重生活素材的积累
作文要求一定的实践性,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的历练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能做到,但一定要求学生尽可能的“读万卷书”。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应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这也是积累的重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好,就是由于课外知识丰富所以才能做到下笔成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深入生活,决不当旁观者,多留心观察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多积累。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用心发现才会有所收获。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
也可以让学生讲故事或者是笑话,自我介绍等开展知识竞赛猜谜语举办诗歌朗诵表演课本剧小品相声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积累素材。
2、积累材料,迁移运用
国家教育部新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要“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他还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阅读经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词汇,掌握表达方法之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读物,例如古今中外的名著、优秀小说等。让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乐于写作。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文中写道“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春草的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一片欣欣向荣之态。像这种优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注意摘抄积累,模仿它的写法,创造出更美的句子。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融合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作文兴趣得以激发,教师的引导,平时的材料积累以及合理的运用,让学生有感而发,文思泉涌,动笔成篇,作文水平普遍提高了。
3、注重写作技巧的运用
写作也是要讲究技巧,讲究方法,有意识的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才能把文章装扮的花枝招展引人注目。我仍然喜欢在教学时,分析到写作技巧,然后要求学生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创作。例如教授《散步》中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按照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回忆生活中的点滴片段写一段话,如有的学生完成的很好,抓住了父亲一次不经意的回头写出了浓浓的爱意。学习《口技》文章介绍口技人的本领和听众的反应采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就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写一个感人的情节。
4、培养读书兴趣,勤写生活日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经历,所以只能从古今中外的书籍中间接获得经验。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对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有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如果把写作能力落实到每天的日记上来,把写日记这一良好的习惯长期坚持。这有助于锻炼我们的那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更有助于锻炼出一个勇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根本上提高了我们的作文水平,彻底改变同学畏惧作文的想法,而转变为会写、能写、乐写。
3.哲学是什么 篇三
[关键词]哲学观 反思 自我意识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是哲学学习者必然要追问的两个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不是要最终找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而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的不断探寻与摸索中,逐渐形成和构建每个哲学学习者自己独特的哲学观,从而在自己哲学观的背景之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什么”等于“什么是哲学”,事实上并非如此。首先“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历史上的“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暗含着“哲学”已经是一种既成的事物。这种事物从一开始萌芽,是一种“吾不知其名”的状态,然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成熟起来,然后人们觉得有必要“强为之名”,遂将其称之为“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也就是追问“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过程中,包括“哲学”概念产生后,一直发展到今天,“哲学”是什么样子的,即“哲学”事实上是什么。
而“什么是哲学”,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可以被称为“哲学”,也就是追问“哲学”应该是什么。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去体悟“哲学”这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产生一定的理解,不仅对于它的过去有一种理解,对它的现在有一种理解,而且对哲学的将来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虽然,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对“哲学”的理解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但这种理解终将趋于成熟,最后稳定生根,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理解,就是哲学研究者对“什么是哲学”的回答,是学者心中对哲学的一种期望状态,是一种坚定的信念,甚至会成为一种信仰,这就是哲学观。换句话说,哲学观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理解,或者说是哲学观的具体体现就是对“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作出回答。
显然,“哲学”在哲学史上已经有其既成的形态了,但这种既成的形态不一定就是“哲学”应该是的那种形态,也就是说“事实”与“应该”不是一回事。所以说“哲学是什么”绝不等于“什么是哲学”。
纵观哲学史,我们发现哲学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哲学学派,每个学派的哲学观点都不尽相同,并且各有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哲学派别之成为一个哲学派别,首先在于其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有着不同于其他派别的独到理解。如果我们把哲学史看做是由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派别的思想构成的逻辑链环,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一部哲学史也就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继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理解的历史。”而“人们对于‘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继续不断地作出不同理解”的过程正是哲学观的形成过程。
哲学之所以如此难以理解是由于它本身的不确定的多变的本性决定的。尽管历来哲学研究者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哲学有一个总体的普遍意义上的理解。
哲学是人反思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说首先哲学是属于人的,或者说,哲学是具有属人性质的。在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是起源于人们对于世界的惊异的,就是说是人这种存在物的惊异使哲学成为可能的。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认识人自己。到了近代西方哲学,哲学家们实现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开始研究人的认识何以可能。现代西方哲学则更进一步的开始研究人的生存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一直是人们用来寻找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学问。从先秦哲学到近代现代哲学,人的性、命等问题一直是哲学的主题。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被人们称为人本主义哲学,就更加离不开人了,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就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的情况,使人通过实践活动扬弃异化,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总之,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或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关于人的哲学。哲学是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还要改造世界的,它也是不仅要解释人,而且要改造人的,人是世界中的人,世界是人的世界,二者是有机联系的。哲学的终极目标是使世界作为世界而成为世界,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
这样,就对哲学有了一个大体的理解,即是简略回答了“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显然,在作出这种理解的同时,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其观点就是上面所阐述的那样,把哲学理解为人的反思的自我意识。当然,作出这种回答不是要把哲学固定为这样一种东西,只是试图以此去理解总结自己的哲学观,以使自己明晰起来,而后还要继续的去追问“什么是哲学”和“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重要的是在对这两个问题给出回答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的作为人而成为人。
【参考文献】
[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1版.
4.数学美的哲学断想是什么 篇四
一组精要的数学符号,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一条言简深邃的数学定理,一种精彩绝伦的数学构想……,无不闪现着这些数学巨人们思想深处那汩汩不息的美感之源所散发出的激情与脉动,其升腾出的美的氤氲,笼罩着一种思维上的灵逸和深远,带给人们一丝迷醉其中的淡淡情愫。拉丁格言说得好:“美是真理的光辉。”如果将这句话投射在数学领域中,我想,大量的事例都可印证其简约的表述之下所蕴涵的深远意境。但从更广泛的意义看,美又何尝不是一种力量,一种蓄以待发的、存乎自然与人最深处的追求本真的力量,一种属性固有与理性追求的完美统一。不难体会到,数学的美――一种独特的、兼具震撼力的美,本质上包含了两个侧面的含义:主观意义上的数学美与客观意义上的数学美,即数学美既是一种人的能动的主观感受与思维表达,又是内蕴于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从这两个侧面出发,以一种全面、深刻、辩证的数学美学认识为基础,站在哲学平台上,对数学美的本质做进一步的剖析与探讨工作,既有理论的完善意义,又具有数学美育实践的指导与促进意义。鉴于此,笔者拙笔写下了这篇断想。
1 数学美的存在性――客观世界的反映
在客观世界纷繁芜杂的各种变化与现象中,时刻贯穿、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美。美是杂乱中的秩序,是变化中的规律。美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是引领整个客观世界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数学美作为科学美的重要方面,就是对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秩序与规律从数与形的角度给予反映和揭示。具体来说,对于美的存在性,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与考察。
首先,客观世界中处处渗透与体现着数学美,数学美是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反映。对于数学美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着手研究。毕氏学派在研究音乐乐理的谐音与天体运行的轨道时,发现二者在数量关系上都满足整数比,从而就此得出结论“宇宙间万物的总规律,其本质就是数的严整性和和谐性”,“美是和谐与比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毕氏学派试图从数和数的比例中求得美和美的形式,并终于从五角星形中发现了“黄金分割”,进而得到黄金比。这是数学美学认识史上的一大突破。从古希腊到现在,黄金比在各种造型艺术中都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现代科学研究甚至表明,黄金比在现代最优化理论中也有着应用价值,如优选法中的0.618法。即使在现代医学保健领域中,都可以处处感受到它的存在与神奇。最令人惊奇的是,很多生物的形体比例也是等于黄金比。难道它们都懂得优选法,自觉采用黄金比?不!这只能证明美学家的断言:“美是一切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特征。”
其次,溯源于客观世界的数学理论内部也充满着数学美。这种美本质上间接地表征了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徐利治教授曾说过:“作为科学语言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美的特点,即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还有数学中的奇异美等。”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甚至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的确,数学中美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例如,皮亚诺算术公理系统,就是逻辑结构简单美的典范;希尔伯特以非构造方法成功解决了代数不变量理论中的戈丹问题,体现数学方法的简单美;代数中的共扼根式、共扼复数、对称多项式、对称矩阵等。几何中的轴对称、中心对称、镜面对称等,都表现了数学中的对称美;运算、变换、函数,这三个分别隶属代数、几何、分析等不同数学分支的重要概念。在集合论建立之后,便可以统一于映射的概念,这体现了数学中的统一美……。近代科学家开普勒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一句话,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2数学美的独特性――内隐而深邃的理智美与理性精神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经这样描述过数学的美:“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象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不是投合我们天性的微弱的方面,这种美没有绘画或音乐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的只有最伟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满的境地。”罗素的这番精彩论述以“冷而严肃”“纯净”“崇高”“严格”“完满的境地”等字眼来形容数学的美,辞藻华丽且思想深刻,将数学美的与众不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再进一步看,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数学美的本质包含了两个侧面(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因此,从主观与客观及其相互联系统一的角度来研究数学美的独特性,必然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与认识数学美的内在本质。
第一,数学的美是内在的美、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数学思想内部,数学美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直接反映,而是人的能动反映,是自然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它所反映的不单纯是客观事物,而是融合了人的思维创造。因此,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透过,“抽象、枯燥”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比如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可谓内容丰富之极,但如果用式子表示的话,却极其简单:
E=mc[2],P=mv(E为能量,P为动量,m为质量,c为真空中的光速)并非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其中的美。其实,这两个公式代表了爱因斯坦对人类贡献的精华,它们深刻地揭示了微观、宏面、宇观的无数质能变化现象的规律,但式子却非常简单。其用字之少,内容之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简单美。再比如,数学家们把等式e[πi]+1=0视为最优美的公式,美在哪里?其实,这个式子将算术中的“1”“0”,代数中的“i”,几何中的“π”,分析中的“e”神奇地统一在了一起,即它们相会于天桥:e[iθ]=cosθ+isinθ(在该式中令θ=π就可得到上式),它沟通了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第二,从价值追求的角度看,数学美实质上体现了人的审美精神,这种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恰恰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想得以运用到非常完善至美的程度”,即“完满的境地”;正是这种精神,“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以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提出的一些问题”;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们能尽可能地去理解、了解、控制自然,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有可能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最深刻的、最完美的学科内涵”,并使之“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这是笔者从罗素的论述中感悟到的数学美的精神层面的独特内涵。
3 数学美的驱动性――个人创新与数学发展的内部动力
对于数学美的追求历来是科学家进行发现与创新的重要内部驱动力。阿达玛与彭加勒都曾从心理学角度阐释美与发明创造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创造的本质就是做出选择,就是要抛弃不合适的方案,保留合适的方案,而支配这种选择的正是科学美感。正如阿达玛所说的:“科学美感,这种特殊的美感,是我们必须信任的向导,”因为,“唯有美感能预示将来的研究结果是否会富有成果。”数学史的研究表明,希腊几何学家之所以研究椭圆,可以说除了美感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动力了。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没有任何实验依据的情况之下,仅从数学美的考虑出发,将实验得出的电磁理论方程重新改写,以求得方程形式上的对称优美。令人惊异的是,改写的方程竞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了,而且利用方程还可推导出一系列令人陶醉的结果,电磁理论决定性的一步就这样跨出了。这不能不让人相信美的确具有如此巨大的推动力与支配力。诚如爱因斯坦所言:“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事实上,爱因斯坦所提出的科学思想,有很多是出于美学而不是逻辑的考虑。他对实验和理论不相符的忧虑,甚至远远不及对基本原理的不简洁、不和谐所引起的忧虑,而这正是刺激他的思想的源泉。
从广泛的意义上看,对数学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推动整个数学向前发展,数学发展的历史不啻是一部追求数学美的前进史。比如,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地追求数学的统一性,从而相继诞生出三部数学巨著: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罗素与怀德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布尔巴基学派的《数学原本》。再如,出于逻辑简单性的考虑,数学家们很早就对欧氏平行公理的自明性和独立性产生怀疑,经过几个世纪的研究,最终导致非欧几何的建立。此外,对于奇异性的追求也同样推动了数学发展,对此,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提出可以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纽曼和耐格尔曾把这一定理称为“数学与逻辑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著名物理学家惠勒则更认为:“即使到了公元50,如果宇宙仍然存在,知识也仍然放射出光芒的话,人们就将仍把哥德尔的工作……看成一切知识的中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个人的创新,还是对数学科学的整体发展,数学美的推动作用都是毋庸质疑的。从本质上说,对于统一性、简单性、奇异性的追求过程就是个人与群体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正如郑额信教授所说:“无论是对于统一性、简单性、奇异性或抽象性的追求,事实上都体现了数学家的这样一种特性:他们永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果,而总是希望能获得更深刻、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因此,他们总是希望能将复杂的东西予以简单化,将分散、零乱的东西予以统一,也总是希望能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家们感受到了数学的美,而这事实上也就是认识不断得到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4 数学美的甄别性――评价数学理论的重要标准之一
古往今来的很多数学家、科学家都将数学美视作衡量自己或他人研究成果的重要评价尺度之一。数学美犹如一个筛子,数学家们利用这个筛子对理论中的各种因素做总体上的甄别与评判,剔除丑陋保留美好,力图最终获得“美”与“真”的完美统一。著名数学家冯・诺伊曼就曾说过:“我认为数学家无论是选择题材还是判断成功的标准,主要都是美学的。”庞卡莱则更明确地说:“数学家们非常重视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优美,这并非华而不实的作风……一个解答、一个证明的和谐、对称以及恰到好处的平衡……能使我们对整体以及细节都能有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这正是产生伟大成果的地方。”
数学家与科学家们之所以如此看重数学美,就是因为数学美的甄别性在一定程度上为该理论的发展前景作出了预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家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众所知,概率论的产生始于17世纪,在当时,由于人们对概率概念所存有的不同理解,所以建立的理论体系也不完全一样。在这些理论体系中,最迷人的是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建立在公理集合论上的测度论的概率论。以数学美的标准来评价,柯氏的理论体系,无疑极大地显示了数学的简单美与统一美,不仅对论述无限随机实验序列或一般的随机过程给出了足够的逻辑基础,而且应用于统计学也很方便。历史的发展充分地证明了,在这些理论中,惟有柯氏的概率论不断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后来还产生了不少新的分支。正如Nobel物理学奖获得者狄拉克所言:“一种理论如果是正确的,它就应该是美的,一种美的理论有普适性,它有能力预言、解释、提供范例,可用它来进行工作,因而数学美能激起人们的热情,对它的追求就好像是一种信仰行为……数学美是对理论具有决定取舍作用的一个准则。”
5 数学美的层次性――主观客观彼此交融的重要特征之一
根据前面的分析,数学美的本质体现在两个侧面,即它既是一种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又是人对于这种本质属性的主观认识与感受,且二者之间是辩证的融合。站在这样的一种辨证的数学美的本质观(数学的主观美、客观美及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台上,笔者认为,从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角度考察,客观世界存在的各种数学美的外部呈现与反映体现出典型的层次性特征。从本质上说,这种美的层次性特征既表达了客体美对人的感官、思维的冲击上的层次差异性,又体现了个体对数学美的主观认识上的阶段性与发展性。张猷宙和木振武两位教授可谓对这一课题做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他们结合数学美育,从主观认识与客观反映之间辨证联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学美的四个层次: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并以此为基点,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构想。在此,笔者相信,对该课题的研究将会是继续深入、不断完善的。
6 结束语
在教育部刚刚制定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数学美的要求已开始有所涉及,这反应了一种趋势,即数学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比重将逐渐加大。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 篇五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发展的科学。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各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其表现方式与内容也必然有所不同。每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及其精华。改革开放的中国,其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邓小平思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是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由毛泽东最先倡导的。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实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革命成功以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导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错误的经济政策,终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离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粉碎“四人帮”以后,华国锋又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准确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路线。以后,各种实践经验当中使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续发展,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这一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创造发展的部分,也是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一切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实践的哲学。邓小平依据实践的具体发展,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学思想也突出地表现了对主体能动性的重视,从而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邓小平一贯的和论述最多的一个中心思想。科学的生产力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作出的贡献之一。生产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作出了新发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提供了“生产力标准”的独特的判断标准。用“生产力标准”论来解决姓“社”姓“资”的问题。他提出“不搞争论”,因为抽象的争论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和发展生产力的探索过程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很相似的。可以说,在一定的意义上,邓小平思想也是列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在现代史发展中,有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转型。第一次是,孙中山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孙中山以“三民主义”为思想武器,指导了反封建革命。第二次是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继承了中国的优良的革命传统,提出了以“改革开放”为内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路,这又是一次历史飞跃。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批评毛泽东的功过,而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6.1哲学史上的第一个人物是谁 篇六
4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C、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王”才能治理国家。我的答案:C 5“轴心时期”是由谁提出的?C、雅斯贝尔斯 6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什么?C、水
苏格拉底与哲学
1在《雅典学园》这幅画中间指着天的人是谁?B、我的答案:B柏拉图 2《雅典学园》这幅画是谁的作品?C我的答案:C拉斐尔 3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谁的名言?我的答案:B亚里士多德 4古希腊的基本政治单位是?B、城邦 5《形而上学》是谁的著作?C、亚里士多德
6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D、古希腊曾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体。1《理想国》全篇的主角是谁?C、苏格拉底 2《正义论》的作者是谁?C、约翰·罗尔斯
3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什么?D、数
4“白马非马”的观点是由谁提出的?C、公孙龙 5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什么?B、水
答案:×
1《理想国》的作者是谁?A、柏拉图 2说法有误的是那一项?B、趣味无高下之分
3“一个人如果不生活在城邦里面,他要么是禽兽;他要么是神”出自谁?B、亚里士多德 4《理性国》的基本哲学立场是什么?B、理念论
5下列关于智者派的说法错误的是?D、它形成了共同的学说和统一流派。6“没有经过审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这句话是谁说的?C、苏格拉底 1“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记载的是谁的演说?C、伯利克里 2对所有公民进行严格军事管制的古希腊城邦是:D、斯巴达
3柏拉图认为一个城邦或一个国家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是:A、正义 4下列对雅典学院的说法错误的是?C、它以修辞学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5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什么?B、数
6人不可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是谁说的?B、赫拉克利特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上)已完成
1下面哪一部是奥古斯丁的作品?D、《忏悔录》 2“正因为荒谬,我相信”出自:D、德尔图良 3没有写过《忏悔录》的作家是哪一位?D、孟德斯鸠 4托马斯·阿奎那是哪国人?B、意大利
5“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是谁提出的?C、圣·安瑟伦 6以下关于阿奎那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是中世纪神学家。
B、他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C、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我的答案:C 7关于安瑟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以上说法都正确
8以下关于奥古斯丁说法错误的是?C、他认为基督教与新柏拉图主义在本质上是一样的。1葡萄牙的首都是哪?C、里斯本
2现有的世界是逻辑上所可能有的世界当中最美好的一个”是谁的观点?A、莱布尼茨 3恶就是善的状态不存了在或不够完满的一种状态”是谁的观点?C、奥古斯丁 4以下著作中不属于奥古斯丁的是?D、《神学大全》 5“正因为荒谬,我相信”这句话是谁说的?B、德尔图良 6以下哪项不属于对于人的主观感觉的划分?B、思考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一)已完成
1标志着欧洲步入“现代”的重大事件是什么?C、地理大发现 2
《君主论》的作者是谁?A、马基雅维利
开辟了环球航行的探险家是谁?D、麦哲伦
4关于文艺复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它只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5 关于马基雅维利主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它包含了神学思想的辩护。
6以下哪项是标志西欧进入“现代”的重大事件?
A、地理大发现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我的答案:D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二)已完成
《君主论》是献给哪个家族的?
A、波吉亚家族
B、美第奇家族
C、霍亨索伦家族
D、吉斯家族
我的答案:B 2
哪一本书不是马基雅维利的著作?
A、《战争的艺术》
B、《佛罗伦萨史》 C、《曼陀罗花》
D、《罗马史》
我的答案:D 3
中世纪最高的学问是:
A、法学
B、医学
C、哲学
D、神学
我的答案:D 4
“王道乐土”的思想发端于谁?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我的答案:B 5以下不属于马基雅维利的著作的是?D、《人权力》
6以下对于《君主论》的说法错误的是?C、它是西方第一部论述政治思想的论著。1
马基雅维利的学说与中国古代哪一派的学说有许多相似之处?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我的答案:C 2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那一项?
A、《君主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B、马基雅维利反教权反宗教。
C、对政治采取一种世俗的态度。
D、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是肮脏的。
我的答案:B 3
下面那个皇帝十分爱好木匠活?
A、南唐后主李煜
B、宋徽宗
C、宋高宗 D、明熹宗
我的答案:D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四)已完成
《反潮流》的作者是谁?
A、阿兰·梅吉尔
B、斯金纳
C、以赛亚·伯林
D、约翰·罗尔斯
我的答案:C 2
下面哪本书是波德莱尔的著作?
A、《灵光集》
B、《恶之花》
C、《美好之歌》
D、《牧神的午后》
我的答案:B 3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基督教的道德体系? A、仁爱
B、谦卑
C、同情
D、尚武
我的答案:D 4
以下哪个人物不赞同真善美具有统一性?
A、黑格尔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歌德
我的答案:D 5
文艺复兴首先出现在以下哪个国家?
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D、荷兰
我的答案:C 6
《反潮流》的作者是?
A、柏吉亚
B、以赛亚·柏林
C、马克思·韦伯
D、罗尔斯
我的答案:B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上)已完成
马丁·路德是哪国人?
A、法 B、英 C、德
D、瑞士
我的答案:C
路德从《圣经》的那一部分领悟到了圣经的真意?
A、《雅各书》 B、《以弗所书》 C、《哥林多前书》
D、《罗马人书》
我的答案:D 3
中世纪天主教所收的税叫什么?
A、印花税 B、消费税 C、十一税
D、人头税
我的答案:C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属于德国天主教内部的保守派。B、他对德国的现代化进程没有任何影响。C、赎罪券是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导火索。
D、他认为圣功是获救的重要前提。
我的答案:C
新教流派中由马丁·路德创立的是?
A、公理宗 B、加尔文宗 C、路德教
D、安立甘宗
我的答案:C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是宗教改革的背景。 B、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C、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德文。
D、新教教派中马丁·路德坚持预定论的信条。
我的答案:A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下)已完成
《九十五条论纲》的作者是谁?
A、马丁·路德
B、加尔文
C、闵采尔
D、亨利八世
我的答案:A 2
那个教派不是宗教改革之后产生的?
A、加尔文教派
B、路德宗
C、英国圣公会
D、天主教
我的答案:D 3 韦伯的著作是:
A、《儒教与道教》
B、《经济与社会》
C、《作为职业的政治》
D、全部
我的答案:D 4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
A、因信称义
B、爱人如己
C、因信得福
D、当爱上帝
我的答案:A 5
下列关于英国的宗教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运动。
B、英国宗教改革的起因于德国相似。
C、英国宗教改革涉及到了教义。
D、英国的宗教改革并不是为了教会的权利。我科学革命
(一)已完成
《新学伪经考》是谁写的?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我的答案:A 2
伽利略死于哪一年?
A、1578年
B、1642年
C、1683年
D、1712年
我的答案:B 3
《科学与近代世界》的作者是谁?
A、托马斯·库恩
B、罗素 C、怀特海
D、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我的答案:C 4
以下对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特殊作用。
C、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D、英雄人物的出现决定着历史的基本趋势。
我的答案:D 5
关于哥白尼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挑战了托勒密的天文学。
B、他提出了日心说。
C、他摧毁了基督教神学。
D、他使天文学成为一门科学。
我的答案:C 6
《近代科学的起源》的作者是? A、怀特海
B、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C、达尔文
D、巴斯德
7.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 篇七
数学发端于古代人们计数与度量的实际需要。现代的许多数学理论尽管具有非常抽象的形式,但它同时也是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深刻反映,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部门,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数学作为一门主课,被赋予大量的课时。在大学,不仅理工科的学生要学习高等数学,许多文科专业也开设了高等数学。这是数学重要性的体现。然而,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按部就班地讲述教科书上现有的数学定义和数学命题,介绍各种计算题和证明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却忽视了与数学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说明和讨论,特别是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问题。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10套的一档节目中,嘉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理数多还是无理数多?”有三个答案供在场的学生选择:(A)有理数多,(B)无理数多,(C)一样多。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嘉宾表示了肯定。
这一问题看似浅显,但要真正理解它提出的知识背景,并作较深入的阐述,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与某些数学概念、数学理论赖以成立的基本前提有关,涉及了数学基础和数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限观”,即应该如何看待数学中出现的无限多的对象(如无限多的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的问题。
在数学的研究中,有两种“无限观”。当学生们作“无理数多”的解答时,是根据学过的集合论的有关知识来回答的。集合论是一百多年前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的,这种理论建立在一种“无限观”――“实无限”的基础上。所谓“实无限”,即把“无限”作为一个已经完成了的`观念实体来看待。在集合论中用N={(n:n是自然数}表示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就是如此。
然而,集合论之前的几千年的数学发展史中,数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另一种无限观――“潜无限”的观念,即把“无限”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又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来看待。把自然数看成一个不断延伸的无穷无尽的序列1,2,3,…,n,…,就是如此。如果采用“潜无限”的观念,“有理数多,还是无理数多?”这一问题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有理数和无理数都为数无穷,而“无限”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又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不能加以比较。正如伽利略所说:“‘等于’、‘大于’和‘小于’诸性质不能用于无限,而只能用于有限的数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现在集合论已进入中学和大学的数学教科书,成为全部经典数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它并非无懈可击。人们已先后发现了一系列的“集合论悖论”,这说明集合论隐含着逻辑矛盾,使用集合论和采用“实无限”观念来研究数学,可能会出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数学理论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学习数学理论如此,对数学方法同样要多思考。初中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学生就接触了公理方法,这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源于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它具有严格、高度概括的特点。然而,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公理而不选另一些呢?公理方法有没有什么限度呢?正是对《几何原本》中公
8.立冬的下一个节气是什么 篇八
小雪为十月中,此时雪还未盛。雨遇寒,将霰为雪。雨凝先为霰,霰成微粒,霰为霏,飞扬弥漫为小雪。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此刻,华北部分地区正雪花飞舞。冬天,你好!
雨雪纷飞,寒潮至
小雪三候
虹藏不见:小雪之日“虹藏不见”。阴阳交才有虹,此时阴盛阳伏,雨水都凝成阴雪了,虹当然不见。
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小雪后五日“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各正其位,不交不通。
闭塞而成冬:再五日“闭塞而成冬”,冬为藏,冬为终。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 (朱伟著)
小雪习俗,美味迎新年
忙腌菜,过年正好吃
南京有谚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之后,家家户户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包括白菜、萝卜以及鸡鸭鱼肉等,以备过冬食用。杭州人往往也会趁着这个节气开始腌制酱鸭、腊肉。
十月朝,糍粑碌碌烧
在南方某些地方,有小雪时节吃糍粑的习俗。有俗语说,“十月朝,糍粑碌碌烧”。
“碌碌烧”是非常形象的客家语言。“碌”,是像车辘那样滚动,意思指用筷子卷起糯米粉团,像车辘那样前后上下左右四周滚动,粘上芝麻花生沙糖;“烧”,即是热气腾腾。吃糍粑一要热,二要玩,三要斗(比较),才最有农家乐趣。
十月豆,肥到不见头
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台湾俗谚:“十月豆,肥到不见头”,是指在嘉义县布袋一带,到了农历十月可以捕到“豆仔鱼”。
刨汤肉,美味迎新年
“小雪杀猪,大雪宰羊。”包头农村的风俗习惯是,每到小雪、大雪两个节气,村民们便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杀了猪,东家要用腌酸菜、卤豆腐、宽粉条、沙土豆做一锅猪烩菜,略备薄酒,邀请四邻,寓意团结、和睦、万事兴旺。
9.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 篇九
组织有效教学,关键要做到:
一、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生动
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其中包含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要有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佳的效益语言,在启迪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严谨治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励学生追求理想等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套规范、严谨、准确严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更好的适应课堂的变化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只有当我们在帮助学生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学生的思维成果之间进行协调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才会产生作用,才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二、精心备课,设计教学,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备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吃透教材,精心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教师备课时应从多方面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及时调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3、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的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要有弹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真正获得进步和发展。
三、科学的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只有当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时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有句话说得好“信之而亲之,敬之而服之。”正本着这种良师益友的师生观,我在我的学生面前,以不同的身份出现—-课堂中是“师生”,课后是“姐妹”,让学生喜爱自己,愿意听自己的课,何常不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之举呢?要知道,向40分钟要质量归根到底就是让学生都跟着你的思路走,所以说师生互动,向教师看齐,学生思维凝聚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关键。
五、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教师作为“实践反思者”要做好自我评价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反思能力的提高,开展教学反思的研究,从而推动教师成为教学的实践者、思考者、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及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
有效教学的新方向
有效教学的新方向:“隐性学习”、“体验学习”、“研究性学习”。其中“体验学习”是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广义的“体验学习”可以包涵“隐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发现学习”、“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有指导的自主学习”等等已经隐含了“体验学习”的基本理念。
怎样开发课程有效教学的资源
一、开拓教材资源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重教法,轻学法,缺乏学生自主探究方法的指导,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毕竟教材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学校和学生,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添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善于挖掘学生资源 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学生的疑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等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在答问时的失误或另类的提法,辩论时偏激的言论,师生合作时的反诘,都是最生动、最有价值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如何把握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问题与困惑,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使之成为活的教育资源。
三、从社区入手,发掘乡土资源
就农村小学教学而言,虽然农村小学生和城里的同龄人相比,所处的环境和自身能力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广阔的农村,四季风景,千姿百态;民风民俗,淳真朴实;民间艺术,精美绝伦;人文古迹,历经沧桑„„它们都是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取之不尽的素材。每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把本地资源引入课堂,既贴近学生生活,又令学生喜闻乐见。
四、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学会从中帅选合适的资源。总之,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积极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发,利用课内外的各种资源共享,进行充分自主有效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更新更深的知识的愿望。
《课堂教学技能》心得体会 学习了《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我了解到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变量促进学生取得高水平成就的教学。有效的教学总是着眼于教学目标的取得。有效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学习的教学;有效的教学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掌握知识以及团队工作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建立终身学习态度的教学与学习。有效的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功地达成了预定学习目标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有两个因素制约着有效教学:其一是教师必须明确促进什么样的学习;其二是教师必须安排和提供给学生获得这种学习的学习经验。不难看出,着眼于目标的定义,重点强调的是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搞好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学习,用启发式打开学生思维.一个人获得知识不能全靠点滴的接受,而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其间的关键就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的大脑装上想象的翅膀。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现在许多学校靠“题海”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作业量之多、难度之大成了师生们苦不堪言的负担。要寻求一条捷径来减轻学生的负担,那就是要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方法,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启发式不单纯是方法,也是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思想。
10.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 篇十
《哲学是什么》读书心得
一向对于哲学,也有一定的兴趣,然而始终静不下心,也没有那种动力去看这方面的著作,直到这个学期,在老师的指导下,才看了一些哲学经典导读。可能由于自己的水平与能力有限,还是先寻一本较简单的介绍哲学是什么的册子看看吧。因此陆陆续续读完了《哲学是什么》这本书,过程很痛苦,但感觉收获很多,对提高自己的哲学认识有很大作用。因为每看一章节,便要思考很久,时而做些笔记在旁边。之后停下几天,再读。整本书大约300页,差不多看到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大约2个月。对于一本尚未看完的书做一个整体的感想,本来并不大合适。但是,由于这书的条例清晰,而且每一章节的内容基本是不一样的,我对于我认真看过的章节分开做一些感想,主要都是搬自写在书的扉页的一些字句,再加整合。我相信,这样比起匆匆看完一本书再胡乱从网上,书上摘抄一些内容相对要好些。
一 关于哲学为何物(上)
开始便看到了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他深知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有时候甚至比起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的生命顽强程度更加不如,但是人类又和其他的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他能够思想。人类有目的地思考,渐渐获取了很多知识,两者结合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力量。最终成为万物之灵。他规劝人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究竟什么方法可以使人类保持思考呢?如何努力地好好思想呢?带着疑问,我看到了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命题,对于哲学究竟为何物,确实是没有思考过。书上说思想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定和存在方式。这点我十分赞同,也暗合了帕斯卡的看法。人同时也是哲学的主体,人的存在就是哲学性的。哲学思考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不断思考,不断规划自己美好的将来,而在这个此时我已经开始明白使努力好好思想的方法,这就是哲学的力量。而且哲学起的就是一个指导的作用,有了它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人们美好的生活才可以真正很好的实现。这就是哲学的最主要的作用,也是即使在这个主流实用主义的社会也是十分必要的原因。
然后作者便具体分析了哲学究竟是什么。总结了一下,哲学和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是有区别的,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区别则更为显著,但是,哲学与他们之间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但是对于这个密切联系,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已经被人不屑一顾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作者从哲学是什么这个基本的切入点开始阐述。他认为,在人们对哲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的时候,已经是哲学的表现了。而正是这种哲学的发问形式,促成了科学的诞生。可以想象,人们就是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然后不断思考,对很多东西进行改进,这就是科学的诞生过程。哲学家的发问方式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很必要的,很多西方的科学家同时是哲学家的不在少数。
在认清楚这个问题后,对于哲学的理解更加深了。但是对于哲学这个科学的来源的来源,就更感兴趣了。哲学源于惊诧,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对一切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可以说他就和哲学绝缘了。因为惊异是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更加是哲学活动决定性的开端。然后我们才会去探讨,去研究。但是,从问题到实践的过程,可能会漫长而且持久,所以除了惊诧之后,书的作者认为对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学的第一个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哲学的道途就是这样在志与力的共同作用下展开。
二 哲学为何物(下)
卡西尔的名言放在开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是思想的存在,哲学思考的焦点就应该是人本身。既然聚焦点在人本身,认识自我便成了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作者提出了对自我的认识可以有两条途径:一为直接地面对自我,一为间接地面对自我。人的自我乃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实现。人是社会中的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生存的环境与人被看不见的手联系在一起。要全方面的认识一个人,单是直接面对自我是不足够的,对自然,对宗教的认识,可以探究人本身的秘密。向内、向外和向上的探索和寻找,是找到真正自我的方法。
人类认识自我有一个过程,在西方,苏格拉底喊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响亮的思想口号。他的人学思想开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先河。人文主义运动的高潮为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从笛卡尔到以看到、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无一不是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人的价值的理性的自我发现促使哲学家们有可能从认识人这一个主体去着手解决哲学的各种重大问题。自然科学与人的脱节得到了很好的修正。书的作者认为人的自我的完全觉醒,是近代知识论能够成立的绝对的先决条件。自我或自我意识是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休谟、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真正的基础。可以看出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永恒主题。
而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始终是主题。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这里十分一致。围绕这人这一主题展开,甚至比西方的更为典型。儒家从孔孟到陆九渊,王守仁,一向如是。到家的老庄也不例外。中国的禅宗,也讲求佛性与人性的紧紧融合。
但是。哲学的主题是人并不意味着哲学研究的范围仅限于人,而不重视其它方面的研究。在我们研究人的同时,必定要研究与人有关的所有知识。而关于人性的科学恰好是哲学,但是与人有关的知识并不仅限于哲学,但只要我们抓住哲学的本性,那么对于其他科学也可以有了终南捷径。哲学是其他学科的出发点或基地,这是休谟的观点,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发展,就这样沿着它的路子走下去,进行了认识自我的一系列活动。
三 关于爱智慧
在《哲学是什么》这本书里面,它是放在哲学是何物这章里面的。但只这一小节,就有必要拿出来好好的分析。爱智慧这个词,源于希腊,在希腊,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就是关于生活的艺术。人一开始虽然并不具有智慧,但他们却具有追求智慧的本性、渴求和激情。人就是这样从无知走向有知。而智慧,至今我们至少认识两种,一种是神的智慧,一种是人的智慧。而哲学所说的智慧是神的智慧,并非人的智慧。而这个在中国,则成为庄子口中的道。如何得到智慧,这个比较实质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我们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在为目标的奋斗中,只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哲学,那么我们就能最大限度的接触智慧。而学习哲学的最好的路就是了解哲学史上的哲学问题。
结束语
接下来的第三章就是探讨了各种不同的哲学问题。但鉴于看前面的两章着力太多,第三章尚未看完。关于哲学的问题,很多哲学家讨论和探索过,但真正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的。通过看这本书,对以往不明白的地方明了很多,对于哲学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哲学于本人,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跟随着一生的学问。在这门看似无用实为大用的境界之学上,不断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对平常事有惊诧,要善于思考,利用各种方法得出结论。这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过程,在以后的日子,才能更有效的学习。这是看完半本书后给我最大的震动,我不仅要把剩余的一半看仔细,以后还要多些接触大师们的作品。
以下是自己摘抄的语录:
人只不过十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总是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为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确实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式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原则。——帕斯卡[法]
人真的太无知,太自高自大了!真是太可笑了,太可悲了!
P18 如果人真的跑得过光速,也许时光真的可以倒流。
P18 “法国科学家和思想家帕斯卡说得好:是思想,而不是肉体形成人的伟大,‘我因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二十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多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兵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的确,人的思想囊括了宇宙。然而,人真的比宇宙更伟大、崇高吗?它囊括了宇宙,却解释不了宇宙,更加征服不了宇宙。人是卑微的,渺小的。
P23 人或人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哲学的,哲学在我们的生命最深处拨动这我们心灵之弦。
哲学就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
人的存在就是哲学性的。
——海德格尔如此看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是人成其为人。
P1、P25 人却依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然而仅仅是高贵而已。这样一种空无的东西,又能使他有多伟大呢?渺小,也就是渺小,终究是脆弱的。纵使知道自己的灭亡,确无能为力,到底也摆脱不了自然规律。在自然面前,人又怎样伟大、高贵呢?
P30 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粉碎给人看。
P37 赫拉克里特认为,火为万物得始基,万物始于火。
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P50 “人性科学或这种新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唯一稳固的基地或出发点。” P53 “真正的幸福只有在精神世界中才能寻找得到。”
“精神生活越丰富,你的痛苦可能会越多,但同时你能够感受到的幸福也就越多
P54 我们每天都在这样地生活,天天如是。然而当有一天,有人问什么“是什么"时,才真正地开始思考,开始恍然大悟,开始明白地、清醒地生活。其实,我们需要常常被惊醒。
P55 “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P56 “人都有灵魂,都有思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在时时刻刻地关心自己的思想,精心细致地呵护自己的灵魂。”
P63人为什么总是将动物视为无思想的呢?他总是这样自大。每一种生灵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交流方式。生命是值得尊重的。人也仅仅只是一种动物而已,每一种动物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不容亵渎。人类,别在自高自大了,一切都是平等的!
【什么是规律: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难题】推荐阅读:
心理学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学发展规律探析07-06
科学的备课方法是什么08-20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1-07
大班科学活动:找规律教案10-21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12-03
一个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结合教学案例谈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哪些过程08-07
是什么也是什么的造句11-30
汉字的规律和特点07-19
绝句的平仄押韵规律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