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共11篇)(共11篇)
1.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一
有效化学课堂教学中优质提问的策略
申秀丽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和发展。掌握课堂提问的方法与策略,对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营造氛围,创设提问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例如。如教师在讲授盐类水解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纯碱为什么称为碱,它到底有没有碱性?下面的问题就顺理成章,用pH试纸检验一下,就可以得到结论;为什么会有碱性,又会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Na2CO3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从而得到盐类水解的实质。一个简单的情境,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问题。
二、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
有效的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状况,太浮浅的问题会使学生觉得没兴趣,不以为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难度过大的问题又会使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智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地的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例如 许多化学知识都联系着有趣的故事,教学中若能加以运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产生问题意识。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我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联军对战时,德军就向英法联军施放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造成许多士兵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可以怎样预防呢?问题自然就产生了,学生讨论很激烈,并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我因势利导,学完本节内容问题解决了,学生兴趣昂然。
三、提问中要选择合适的对象,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一两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不充足、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都会有一些相应的特征,如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都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回答,不要急于评判
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接受、思考和准备表达的适当的时间。教学语言不应从头到尾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讲个不停,而应讲究变化和节奏。其中,教学停顿是语言的技巧之一,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变化方式。例如,在学“乙醇”中,根据乙醇的分子式C2H6O,教师提出:
(1)在乙烷的结构中增加一个“O”,就可以得到C2H6O,那么这个“O”的位臵可以放在哪里?(停顿数秒)
(2)根据插入的“O”的位臵,你能够写出哪些结构式呢?(停顿数秒)
(3)你又能如何证明乙醇属于哪种结构呢?(停顿数秒)这样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过的内容,便于“教”和“学”的顺利进行。
五、对学生的回答必须作出评价
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即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或许他的这种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向、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有民主作风,让学生有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二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
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 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 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 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 打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
因此, 教师的提问, 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 即教师要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 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 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 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即使学生回答错误, 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不要使课堂成为教师包办, 自问自答式的教学。
在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首先演示向放有一高一低两支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和向一个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三分之一水并振荡的实验。
学生被现象深深吸引。
这时, 我及时抛出早已预备好的几个问题:为什么低的蜡烛先熄灭, 而高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学生立即围绕问题积极的思维,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和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赞赏和肯定之后, 我紧接着又提出: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甁加水振荡后为什么变瘪呢?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纷纷举手抢答。请一位同学回答, 并要求其他同学判断回答是否正确。全体同学的思维都集中在此问题上,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继续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轻松的总结出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的物理性质。这样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老师讲, 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主探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
看学生全都沉浸在自我获取知识的喜悦中, 我忍不住继续提问: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吗?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一组探究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的问题情景中来, 充分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看到四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小花, 第一朵喷醋酸后变红, 第二朵喷水不变色, 第三朵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也不变色, 第四朵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变红, 而把变红的小花取出加热后又变紫。他们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 他们的好奇心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探究意识增强,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 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 最终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碳酸不稳定常温或受热易分解的化学性质。
最后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会立即在脑海中搜索已有的知识, 明确利用澄清的石灰水, 看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方法来检验, 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发生反应的结论。
就在这样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的提问中, 以问题引导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自主学习, 并进行不断思考, 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再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 我首先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明确: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 生成了新的物质, 也就是发生了质的改变。
紧接着, 我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呢?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这个问题上并大胆的提出假设, 增大、减少或不变。这时我告诉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实验, 从而获得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接着, 我又提出问题: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学生又会对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自主探究守恒的原因, 而此时会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这时我会问学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水通电分解这个反应的微观动画,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从中总结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不变。
最后我再问学生:质量守恒定律有哪些应用呢?在学生对此有着极大好奇心的前提下, 我通过举例子向学生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使学生顿感豁然开朗。
这样的一节课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在问题的引导下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而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有思则明, 有明则通, 有通则能应万变, 我想这样的教学才应该是有效的。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 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见成效。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尝试后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方可靠有效。化学课堂教学应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线索去传授机械性、模仿性、重复性的知识, 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维, 进而学会学习, 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尤其是思维能力) , 完善其人格, 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与改革的必然。
课堂提问是化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基本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思考中得到启迪、产生联想, 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中渗透、理解。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
摘要: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言语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谈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度 篇三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29
提问是化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传授知识、师生双边活动、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重要是把握提问的度。本文主要从最佳提问点、问题设置的尺度、问题设置的效度来分析有效提问的度。
一、选择课堂教学的最佳提问点
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可能把提问充满整个课堂,所以设置最佳的提问点显得尤为重要,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1.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在于要讲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案例1] “乙醇的性质” 问题设计
在介绍乙醇的挥发性这一性质时,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问题:①有同学见过烧不坏的手帕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演示用乙醇浸透的手帕,取出后点燃一角,然后迅速挥动手帕,待火焰熄灭后,手帕仍完好无损。②燃烧的条件是什么?③为什么手帕没燃烧?④推测乙醇在这儿表现的性质?
上述情景的设计,有效的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教师教学做好了铺垫。
2.创设问题突出教学的重点
教材的重点是教学重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课堂提问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来进行设计。
[案例2]“原电池原理”问题设计
在演示过铜锌原电池实验后,设计成如下问题:①锌片上发生的反应?②铜片上发生的反应?③电子的流动方向如何?④电流的方向如何?⑤铜锌原电池的正极,负极分别是谁?⑥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⑦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正极、负极发生的反应类型?
设置的问题抓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造成连续的思维,形成持久的内驱力,从而轻松地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3.创设问题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因而教学不是从外部填入新知识,而是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进行知识的处理与转化。因此,设计问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
[案例3]“金属钠的性质”问题设计
教学“钠的性质”时,可先让学生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选择钠的结构示意图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还是易失去电子?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很容易地投入到钠的性质学习中来。
化学课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点、线、面构成的知识体系,相互间有着内在联系。如果课堂教学不揭示这种联系,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建构。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的链接点设疑,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二、控制好问题设置的尺度
有效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尺度,这个尺度既要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调动多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把握教材的难度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因而,教师的提问应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
[案例4]“硝酸的性质”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铜与稀硝酸反应时:先在试管中放少量的碳酸钠粉末,然后,再加入铜片和稀硝酸。实验现象很明显。由于和教材实验情景不同,教师设置问题:①要想现象明显,关键在哪儿?(防止NO被氧化)②为什么要加Na2CO3?(产生CO2气体)③为什么能排气?(CO2密度大)
由于该实验与教材不同,所以学生感到很新颖好奇,热情高涨,三个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课堂效果很好。
2.增加问题的广度
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注意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让大部分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后得以回答。所以化学教学应适当增加问题的梯度或降低问题的难度来增加问题的广度,让绝大多数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拓宽思维的空间。
[案例5]“电解质溶液”问题设计
在学习过电解质溶液后,先做课堂练习,然后设计如下问题:
①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②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吗?③强电解质导电能力一定强?弱电解质导电能力一定弱吗?
通过练习,再设置问题,本身就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注重问题设置的效度
包括教师提问在内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所以,提问不是走过场,更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应注重效果。
1.照顾到每个学生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课堂提出问题的难度要有梯度,按C、B、A三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知能目标逐步展开,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6]“CH4的分子结构”问题设计
C类:①请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
②CH4的分子构型与什么物质的相同?
B类:如何证明CH4是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
A类:①CH4为什么能形成4个C-H共价键?
②为什么它是非极性分子?
2.留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提问应讲究停顿,注意留白,否则,提问太多、太密、太满,学生无所适从,相当于没有提问。有效果的提问,应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使学生对问题的考虑更加全面。
[案例7] “钠和水反应实验”问题设计
①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停顿数秒)
②钠为什么熔成光亮的小球?说明什么?(停顿数秒)
③该实验中听到嘶嘶的响声,小球四处游动,为什么?(停顿数秒)
④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为什么会变红?(停顿数秒)
这样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本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做出正确的评价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不然,课堂提问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在学生回答有误时,切忌讽刺挖苦,否则会打击其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答题正确,也不应随意奉送廉价表扬,而应进一步设问,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案例8]“乙醛的性质”
教师先演示乙醛和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现象:产生砖红色沉淀。
继续加热试管。现象:产生黑色沉淀。
通过教师的提示与鼓励,学生不断调整思维,让自己获得了理想的答案。教师及时的信息反馈,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提问之我见 篇四
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长水河农场小学 韩金玉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放飞思绪,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一、有效提问的目的何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其潜能,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着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并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它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教学内容的灵魂,即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又受到较好的文学熏陶和人文素要教育。优美的文辞 篇章还可以引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反之,学生会手忙脚乱不得入门之钥,或者随心所欲地草草了事,课上听完,课下连这节课里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都不知道。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其中,教师的“引”起着关键作用。而“引”在很大程度上又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提问则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教的教学年段的教学目的要求及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从而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据班级实情由学生自己设疑,例如,我在教学《军神》一课时,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提问完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自学领悟的能力。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诱发学生多问、敢问的求学精神,由此可见,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有效提问能促进教与学之间可持续性与良性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大方、清楚、完整的`表达口语能力。
三、提问中应注意的误区
1.忌过多、频繁的提问
一堂课仅仅40分钟的,过多的问题侵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甚至来不及听明白所问就答。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也就无可厚非了。
2.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习惯性地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习惯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能够记住问题或知道问题的结果。但我们却忽略了,这种习惯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他们会认为第一次没听清还会有第二次,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学生只抓 “重复”的问题,对问题的初次出现不会太注意。这对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主动思考有不利之处。有时,不断地重复,学生会厌烦,也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流失,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但这并不是不能重复问题和问题的回答。这种重复得由当时的课堂实际情况、教学内容、问题深度、学生个体的反应等诸多因素来决定,体现的是教师较好的艺术的把握教育教学机智的能力。
3.忌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我们有时在课堂提问上,会经常提问一个或几个同学,例如有时我们会听到学生说:“老师,这节课,你怎么只提问他们几个,不问我们呢?”教师的出发点可能是抓两头促中间。但要注意这个度的把握,既要让跑得快的学生有冲劲,又要让中间的学生有奔头,还要让后面的学生有希望,要调动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是每个教师持久性的目标之一,从学生的问话中不难看出学生的疑惑和委屈,教师要因势利导,打开心扉,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及时调整,若只是轻描淡写简单行事,这些学生很可能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凝聚力和向心力及战斗力的丧失。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使每个人的语文素质与人文素养得到不同的进步与发展。
5.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篇五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一节课的教学效率高低,往往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通过对目前中学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观察,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从有效提问的含义入手,对目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三维目标”,提出以下切实有效的提问策略: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问题类型全面,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找准切入点;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提问后应有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反馈要适时,方式要恰当。
关键词:中学 语文课堂 有效提问 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学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交往互动、检查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当前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提问只能“吹皱一池春水”。如:提问肤浅,看上去场面非常热闹,老师的问题一出口,学生便异口同声回答,表面上所有的学生都会,但是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学到;或是提问过难,老师所问的问题高深莫测,可学生却云里雾里,不知从何答起;或是提问带有惩罚性质,比如,有的教师发现某一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就会借机问? „„这样的提问,显然是与提问的有效性相违背的。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呢?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界定: 1.“有效提问”的界定
要研究“有效提问”,就有必要“有效”的概念做出界定。《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对“有效”的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当代建构主义认为:有效互动必然建立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必然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双方乃至多方获得新知识。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是这样阐述“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有效”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有效提问”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推动学生学习效果达成的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可见,有效提问应达到这样的特点:一是使学生成为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二是教师围绕一个完整的问题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查阅与问题的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三是教师创造一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不断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问题。
2.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界定
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有更多的主观认识和情感体验,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语文课只要有点文化的人就可以上,甚至语文老师很好当,这是很荒唐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自主、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激发探究学习的欲望和激情,要保证整个过程的有效是很难的。在这过程中教师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表面看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易于操作,而实际上真正运用得当并不简单。问题设计得好,就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效,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消磨学生的求知热情。
鉴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界定与其他学科又有所区别。在“有效提问”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本文的基本观点,笔者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定义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主体、教学文本和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在自然、轻松、不受拘束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中,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创设语文知识的问题的情境,历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涵养情感行为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 ①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3.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以及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思考是当前教学中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尽管课堂提问对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但由于教师个体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的限制, 并非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因此, 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要讲究有效提问的艺术,提问目的明确;问题类型全面,加大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提问后应有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反馈要适时,方式要恰当。只有设计的问题有针对性、艺术性, 才能真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一、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语文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重视课前问题设计的准备工作。不仅要清楚课堂上设计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同时还要更加全面细致地考虑,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延伸性问题多做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课堂上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提问时语言表述不流畅、问题缺乏有效性等,才能很好地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局面。
其次,在问题设计的切入点上,要根据教学内容找准提问的切入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理解文本的突破口是关键所在。同样的一篇文章,不同教师会选择不同突破口,当然不同的“突破口”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选择最佳的突破口,就等于捏紧了蛇的七寸,它能有效地凝聚学生,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
比如: 有一位教师在讲《阿长与〈山海经〉》时,是这样问的: 师: “大家还记得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给他讲美女蛇故事的人是谁吗?”生: “长妈妈„„!”
师: “对,同学们记忆力很好,是‘长妈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回忆她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同学们找找看,文中作者对“长妈妈”有几种称呼?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会有三种不同称呼呢?”
这位教师把作者对文中主人公的不同称呼变化作为一节课的突破口,真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试想学生要解答这个问题,势必要深入文本解读;深入了文本,文本的主题自然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由此看来,一个好的突破口对一节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快速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 基础。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这在广大教师中得到了很好地宣传,但也正因为这样,很多语文教师在问题设计的时候过多地考虑了学生的需求,比如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难度等,这样就导致了很多语文教师为迎合学生的需要而忽视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学过程中本该有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入点不宜过多,主要还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出发进行问题的设计。
再次,在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上,其实语文教师缺乏的不是对学生智力水平的评估,而通常缺乏对问题本身的认知水平的评估。那么要做好这一点,语文教师就要特别注意问题间的关联,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梯度和联系,问题本身的认知水平不能过低,应该让学生处于“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不是单从学生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来考虑。
最后,在问题的类型和比例搭配问题上,语文教师不应该把焦点过多地聚集在识记、领会、运用的基础知识层面和低水平问题,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多设计一些综合、分析、评价的高水平问题。这与我们现今提倡的“由‘知识’向‘能力’转变”的教学思路也是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适量减少记忆型问题的设计,同时增加开放型问题的占有比例。要做好这一转变,语文教师要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熟悉整体的教学框架,在此基础上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二、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首先,语文教师在提问语言上需要努力锤炼,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用的语言尤其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这不仅需要语文教师在提问语言上做到规范、准确、凝练、富有逻辑性,在相关问题情境的设置上,语言的使用还需做到与审美性的结合。同时,在提问的言语形式上,语文教师也需注意形式的多样化,采用不同的问句形式,比如悬念提问、比较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反答提问、开放式提问等。这样,学生在听觉上就不容易产生疲劳感。
其次,在提问对象的选择上,语文教师首先要预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不要急于叫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思考是有一个过程,并不能急功近利地达到,所以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然后在这段时间内,语文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或相关的肢体动作,了解学生的思考状态,让考虑充分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尽量避免学生站起来但回答不了老师提问的尴尬局面。同时,在选择提问对象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参考自己的提问目的来进行选择提问对象,比如:若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复习巩固旧课的知识,那么我们应尽可能地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因为他们的水平最能代表一般同学所掌握的水平;如果提问是为了巩固当堂课所讲的新知识,那么我们可以提问学习较好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其他学生巩固新知识;如果提问是为了检查教学效果,则要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因为只要他们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其他的同学也就不成问题了。
同时,在选择提问对象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呈现问题与选择提问对象的时间顺序上,应先提出问题再进行提问对象的选择,切忌先指定提问对象然后再呈现问题。不然,过早地指定提问对象,其他学生便会感到回答无望不需要自己回答而不去思考,从而影响了思维的积极性。
最后,在提问时机的把握上,语文教师不要单一地按照教案自顾自地讲下去,应该注意一下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还没有完全听明白,老师就应该停下来,抓住时机对学生提问,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弄懂。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到自己的教学重难点,整堂课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提问,有的时候学生还会根据老师的上课内容联想到课外的一些东西,作为语文老师应当照顾到学生的这种需求,满足孩子们对课外世界的好奇心。当然,适量的课外延伸在语文课堂上也是必要的,这样也可以增长孩子们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三、理答评价的有效性策略
首先,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语文教师除了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炼出学生回答的要点,并以此为立足点进行深入讲解。光一味的表扬可能还会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
其次,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语文教师不应该立即打断学生的讲话或者转移目标叫其他同学来代替回答。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同时也会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当然,老师也不能自己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否则老师提问的目的就演变成了仅仅是寻求一个答案,而不是通过提问启发学生们的思维。
最后,对于学生部分回答正确、部分回答错误的情况,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一分为二地进行客观评价。我们既要明确指出学生回答的哪些内容是正确的,又要告诉学生哪些内容回答得不够贴切,而不能只顾其一。要经常使用类似的“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但总体还是不错的”话语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当然,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教师理答的方式要多样化,要不断变化评价语言,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6.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篇六
课堂学习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问答活动。有教师问,学生答、文本答;有学生问,教师答、文本答;也有文本问,学生答、教师答。其中小学生的提问往往受限于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而文本的提问又较为单一不能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原因之所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交流对话的“把手”,也是诱发学生开启思维、探究创造的“发动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打破学生思想的平静,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体会,浅谈如何利用有效提问来成就高效学习。
一、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提出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生命 生命》这课时,先向学生课件展示杏林子在写作时身体所患的疾病,接着就抛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说说像杏林子这样一个身体残障的人是怎样面对生命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杏林子是个面对命运不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前置疑提问,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又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是,在学生了解了白杨这种能够常年生活在大戈壁等恶劣环境中的植物后,明白了白杨的品质特点之后,提出了“爸爸看到火车开去方向的大白杨和几颗小白杨为什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引导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明白借物喻人的道理:借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人们。这种适时的提问,一下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师启而生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只有把握关键时机的提问,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启发性。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梯度。这种提问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我接着说:你是怎样理解“奇观”这个词语的呢?课文里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奇观?接着再问:潮还没有来时,又是什么情境呢?潮过后呢?读了课文后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利来写浙江潮的呢?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是,我是这样提问的: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前,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语段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提出“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后,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了解了在百万英镑出示前后,比较老板和伙计对待同一个客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情况下,最后再提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生不难理解:金钱在这些势力小人面前,展现了无穷的“魔力”的道理。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深奥。太简单,没有思考的必要,索然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致,也无从学到新的知识,只能停滞不前;太深奥,新旧知识之间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入手。难度过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既具体而又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起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此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题材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首诗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显得有点狭隘,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聚焦到诗文的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推进了教学。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节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那么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我这样追问到:“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探索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适时追问,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
7.增强有效提问,提高化学课堂效率 篇七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有些教师的提问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层出不穷。 (2) 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较为常见,像那些“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满课堂,表面上是提问,实际上则是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由于提出的问题过多、过滥,学生疲于应付,无暇独立思考,更不可能质疑,学生其他形式的学习时间就不够,这就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提问面较小,只提问学优生,很少提问学困生;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信息反馈作用。 (4) 问题的思考空间不大,提问重结果的多,重思维过程的少。教师的教学只是急于想让学生知道答案,提问往往直接指向问题结果,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缺少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落实。 (5) 提问没有层次性,问题难度控制不当:提问过难,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冷场局面;提问过易,学生无需多思,就能轻而易举地作答,这种现象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或思维停留在原地,学生就得不到发展,课堂效率大受影响。 (6) 提问盲目,课堂提问没有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走过场,这样教师就不能根据课堂变化而灵活应变,并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而追问,从而提高效率。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化学新课程实施后,有效提问已被明确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是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问题。同一个化学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时机不同,其效果也往往不会一样。我就如何进行化学课堂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备课,预设问题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实现在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好课,若教师备课不到位,或者不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答起或怎样回答,则不仅起不到好的效果,有时反而会误导学生,甚至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好”问题。
(一)提出的问题要生活化。
化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一些概念往往是抽象的,教师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化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受到化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在讲物质的溶解性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我引入如下情景:“一个小女孩要喝糖开水,妈妈说倒给她喝,妈妈在一只玻璃杯中倒好水,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勺糖,搅拌后,糖全部溶解,小女孩喝了一口说不甜,妈妈又取了一勺糖放入糖水中,搅拌,糖又全部溶解,再取一勺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糖剩余,小女孩说:‘妈妈,再加些糖。’妈妈说:‘傻孩子,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小女孩又问:‘为什么呀?’”问学生:“是呀,这是为什么呀?为什么再加糖也不会再甜了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判断,由此再引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两个基本概念,学生茅塞顿开。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新颖性。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基本的动力。如果所设计的化学问题能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能提高他们的理解速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亲切、容易,感到学习有用、有趣。例如,在学习“燃烧与灭火”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将一块纯棉手帕分别浸渍水、95%的酒精、用95%的酒精和水配制成的70%—75%左右的酒精溶液,然后用坩埚钳分别夹持三块手帕分别点燃,问:哪块手帕易燃烧,哪块手帕烧不坏,哪块手帕根本就没有燃烧现象?酒精、水、手帕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物质,但在这里将它们有机组合起来,使学生产生了新鲜感,还激起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仔细研究学生,提高提问技能
教师在设计课堂所提问题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既要注意学优生的能力发展,又要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学生,要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他们提问,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提问难度适度性。
所谓提问难度适度性是指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把握分寸,注意问题难易适当,太难,会使大部分学生对问题不知所然,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太简单,学生就会不加思索,答案马上出来,一点挑战性也没有,尤其是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就更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程度,合理地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使他们感受到“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例如在讲完第二章第三节ab“奇妙的二氧化碳”之后,我提出这样两个有层次性的问题:
(1) CO2的密度比空气________,我们可以用________法收集;
(2)右图收集CO2气体从%%%%端通入。
(二)提问时机适时性。
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在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疑问、没有形成认识冲突之时,不可轻易提问。那么,何时是提问的最佳时机呢?首先,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洞察学生心理,因为在课堂上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学优生与学困生的笑容区别,学生的表情动作中体现出的思维情况和与教师思维的跟进程度,等等,教师都要能敏锐地捕捉出来。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提问有的放矢,才能使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好学。其次,对授课前的复习提问、预习提问,授课时的疑问处、矛盾处、精华处提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等等,教师都要善于把握,抓住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处,从而发挥出所提问题的最大效益。
(三)提问学生广度性。
教师的提问要注意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即所提的问题在保证一定难度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度,也就是说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可以适当注意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之间当然还要有内在联系),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那么,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就可让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回答不完整,还可以让学优生来补充),而对于那些稍简单的问题则可让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回答,即教师要注意平等待人,教学民主。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的学生,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先告诉学生说:“某某同学,这个问题你肯定能回答,请听清楚了。”总之,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且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还可以使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也随之逐步提高。
(四)提问具有开放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尽可能多、新,甚至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例如,在学习“物质的溶解”,讲到“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时,我先设计了这么一些小问题: (1) 在严寒的冬季,为什么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等却没有结冰呢? (2) 煮沸的汤为什么比煮沸的水的温度要高呢? (3) 在做电解水实验时,为什么要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呢?……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去猜想水溶液可能具有的性质,允许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提醒学生注意学科渗透)。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设计出相关的实验验证方案(学生可以在课外兴趣活动课时,到开放的实验室中去验证自己的方案)验证,同时写好实验报告或撰写小论文、小调查等,不拘泥于形式。开展“开放性教学”,不仅可使学生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体验;既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勇于突破和创新的意识及能力。
(五)提问后注意评价性。
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即给予恰当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至于那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则更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赞赏或青睐。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的回答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从而增进师生感情,发挥出所提问题的最佳效益。
“凡善教者,必善问”。的确,“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技艺,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提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总之,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在教学中的效能,更好地提高化学课堂效率,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教师所提问题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 为优化化学教师的课堂提问, 充分发挥化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认真备课, 预设问题, 仔细研究学生, 提高提问技能等几方面谈了一些想法。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预设问题,提问技能
参考文献
[1]赵永胜.浅谈化学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技能——提问.中学化学, 2008, (12) .
[2]夏向东.化学教育中问题情景的创设策略.化学教育, 2009, (2) .
[3]王租浩.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1.
8.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
教学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而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提问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激活思维,调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提出:“有效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成与败,可以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有效提问呢?笔者就谈谈自身的尝试和体会,以请教于大方之家。
一、提问要有启发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解决之前,学生往往是困惑迷茫的。教师要善于设问点拨,启发诱导,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思维水平和能力。如,学习“电解质”时,可以提问:“同学们,在医院做心电图时,医生在仪器与皮肤的接触部位擦的是氯化钠溶液而不是酒精溶液,为什么?”有学生说:“因为酒精易挥发。”有学生说:“因为氯化钠溶液可以消毒。”显然此时学生的思维是盲目的,老师引导提问:“做心电图时一定要有什么条件?患者身体上绑的仪器起什么作用?”学生经过老师的点拨,思考讨论后得出:“做心电图时一定要有电流。”从而得出结论:氯化钠是电解质。在教学中,教师没有直接“一语道破天机”,而是通过启发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途径。这样的设问犹如盲人手中的引路棍,海上航船的指南针,能顺利地把学生引上学海之路。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有趣味的课堂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高中生心智接近成熟,抽象思维能力明显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兴趣仍然是他们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问,也可以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提问,还可以结合夸张的情境提问。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问题情境创设为:“在伦敦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时因蛀牙补过一颗不锈钢的假牙。后来,她因为车祸又掉了一颗牙,为了显示她的富有,她装了一颗黄金假牙。从此以后,她就经常出现头痛、失眠、心情烦躁等症状。更奇怪的是,寻遍众多的医学专家、各大医院会诊,都找不到病因,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格林太太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聪明的同学们,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帮格林太太找出她的病因究竟是什么呢?教师选择这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提问要有生活性
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化学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化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化学的价值和化学的作用。如,在《生活中的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和乙酸》教学时,可设问:(1)“为什么同学的妈妈在烧鱼时都喜欢加些红酒和食醋混合去腥提香?”(2)“为什么我们农村的红酒越陈越有一股特别令人陶醉的香味?”并同时做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当学生亲眼看到碳酸钠溶液表面凝结着一层油状液体并闻到这层液体发出来的特有香味时,自然会结合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进入积极思考的情境中。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可设问:为什么用热的纯碱洗碗效果更好?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设问:为什么农村烧木屑比烧木头更旺?这样,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参与意识更加浓厚。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提问要有激励性
学生基础不一,教师提问未必都能回答上,课堂常会出现“冷场”现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娴熟的教育机智,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因人因境而异,尽量激趣鼓励,避免讽刺挖苦,及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提问学生时,学生常会不安地说:“我不会。”其实,这是学生思维受阻,产生心理自卑,对学习没有信心的表现。这时教师可用鼓励、期待的目光注视学生说:“好好想想,老师相信你都能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教师还是应该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回答的更好。”在“下次”之前,教师为他创造成功的条件,那么,相信他的“下次”总会有进步。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学习,与教师融合积极的、向上的心理暗示及信任程度有密切关系。当学生站起来不能流利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投去一个期待的目光,说一句信任的话语,帮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课堂上发言的水平会更高,学习能力会更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信任,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何使提问更加有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的课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巧妙恰当且富有吸引力的提问,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能收到点到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我们要不断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诱发学生的思维,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顾文飞.从预设和生成之间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9).
9.怎样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篇九
本学期我,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通过探讨与交流,我们克服了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现将本学期研究的情况汇总如下:
一、收获
1、理论储备,充实自我。
本学期我们阅读了关于有效提问与导答的一些书籍,如:()。课题组在活动时,总是将理论学习和问题探讨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验证理论。其次我们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最新的教育网页,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我们还经常走出校外观摩其他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吸取他们的先进理念。这样多层次的学习、培训、观摩、研讨,不断提升了课题组实践老师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
2、深入反思,有效交流
我们始终坚持参加总课题例会。认真完成总课组布置的工作,同时结合本子课题,组员间做到定期不定期的相互交流,交流读书心得,交流新信息,新体会。本组成员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堂进行反思,针对课题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其中潘香君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效提问的功能》发表于《新课程》杂志上。
3、依托课例,实践研究。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主要从提问的数量要求少而精、提问的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同时,我们还经常深入同事们的课堂,观察课堂中老师们的提问技巧,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并经常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让自己的提问更深入,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
4、完善表格,提升质量
本学期我们在记录课堂实例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我们的课堂观察表。我们还特意聆听了名教师工作室项阳老师如何指导她的成员记录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与理答技巧,观察了他们设计的课堂观察表、记录表、评价表。我们现在已经逐步完善了我们使用的表格,意在有效地进行操作研究,提升研究的质量。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档案袋,平时注重收集、整理好自己的一整套研究材料。
二、问题或不足:
通过研究学习,我们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2、课堂教学时提问还不能每个都是“精问”。
3、提问时不够全面,致使学生思维发展参差不齐。
4、反思的深度不够。
5、对于有效导答知之甚少。
6、资源库的建设很少有学生的资料。
三、今后打算
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将针对以上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现状,提出今后课题研究的大致设想,积极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
1、深入学习相关理论,不断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校外、网络教育资源,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继续深入课堂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学习课堂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3、搜集关于有效导答的资料,认真学习并内化导答的策略。
4、在课堂教学中广泛搜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特别是学生的资源,逐步完善资源库的建设。
10.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篇十
(宿松县广福初中吴在南)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是否体现全面性、普遍性,是鉴别“有效”的核心指标。有效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此种情形之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探求问题的设计,注重提问的实效。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有让学生“跳一跳够桃子”的难度;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一种自豪感,又能开动学生的脑筋,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对于很多文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情”,因势利导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完成教学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提问又是课堂气氛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一次听城关中学朱金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赞叹不已、深受启发。难怪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如此优秀,除了她有很好的素质,能够高效驾驭整个课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教态极具亲和力,特别是提问的措辞及语气恰到好处,很多时候她在提出问题时会说“你知道吗?你想说吗?谁来告诉我?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看似很随意的几个字,听起来却特别亲切,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成为学生的姐妹朋友,从而让学生乐于走近教师,乐于倾听,乐于表达,最终达到了乐于共同探讨的目的,踏上探求知识之旅。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恳切评析,不应直截了当简单告诉其答案
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指出其不足。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化学 提问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158-02
近年来,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方式等方而注入了新动力。教学提问作为一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将提问教學与化学学习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化学基础知识,构建起系统的化学知识体系。
一、目前高中化学提问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教学提问设计,形式化现象严重
通过对我国部分高中化学教学实际情况调查发现,一此教师缺乏对教学有效提问内涵的认识,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等设计问题,流于形式,一般是表而化的问题,缺乏引导性和针对性,另外,一此问题是单纯地为了巩固基础知识,缺少有效教学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即便教师进行提问,形式也过于简单,如“是不是”“行不行”等,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却没有发挥提问积极作用,影响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提问是学生发现以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桥梁,设计灵活、新颖的有效提问,成为化学教学的重点。
(二)提问缺少梯度,学生参与性不强
目前,高中化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随意性较人,缺乏提问梯度,致使学生不能够全面、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对学生日后构建化学学科体系十分不利,影响学生思维程度发展,另外,学生参与性不强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加快课堂进度,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提问,且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学习,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学生“高分低能”成为普遍现象。
(三)缺少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如果没有对问题进行评价反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后,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优化教学组织和结构。因此,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是必要的。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一)增强提问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方式,丰富问题内容,增强化学问题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与教师互动,共同探索问题,发现化学知识的魅力,从而喜爱化学学习。例如,在学习氨气性质这一内容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实验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
在大烧瓶内加入干燥的氨气,并在滴管以及烧杯中装入相同的HCL溶液,挤压胶头滴管,形成喷泉。教师可以针对上述实验现象,提问学生“氨气性质是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实验仪器中加入纯净水,并提问学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讨论并总结化学知识,促使学生能够理解氨气溶于水等化学性质,激发学生积极性,为日后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给予适当引导,调动学生思维
在新课程标准影响下,教育目标发生了巨人变化,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教师要明确认识到新课程标准内容和具体要求,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另外,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并非都能够有问必答,教师要及时给子适当点拨和引导,调动学生思维,最终帮助学生解决疑问,例如,在学习糖类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醛类内容,设计问题“淀粉在稀H2SO4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并在其中加入Cu (OH)2溶液,并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学生如果没有得到答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拨,提醒学生已经掌握的醛类知识,学生在教师提醒下,能够很快找到问题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强化和巩固原有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与合作学习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提问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但是,我们不能够仅限于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简单模式中,教师还可以将其与合作学习方法结合到一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乙酸乙酯实验时,教材中是利用饱和Na2CO3溶液收集该物质,一部分学生对实验产生了疑惑,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其他物质不能够收集乙酸乙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种疑惑,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了解乙酸乙酯性质后,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并引导其总结原因。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增强问题探究性,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反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以调整和完善,不断优化化学教学问题设计,诊断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另外,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合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课堂教学有效提问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在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发展、提高学生成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增强提问趣味性、探究性,加强与合作学习方式结合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吴佳.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现状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杜红权.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1:80.
【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探析08-11
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设计问题的策略12-19
如何提高中职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1-28
浅谈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创设11-29
浅议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1-03
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中的背影12-12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2-13
有效的课堂提问07-05
有效课堂提问的意义06-24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