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2024-09-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15篇)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专题讨论初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重要课程.然而,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相差较远,甚至成为学生心目中一门“无用”的必修课.是以探讨一种新的授课形武即专题讨论课,并阐述其内涵、特征及意义,以期改进思品课的教学效果.

作 者:万传华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2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712关键词:授课形式 专题讨论课 初探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二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培养学生能力的必要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必修课, 旨在提高学生在面对社会中诸多挑战时所能应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因此,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本课程教学中的直接目的, 符合本课程的目标, 从而提高本课程教学所具有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目标要求。

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看, 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 更包括将理论结合实践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程的具体内容, 从多年教学实践看, 本课程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辨析问题的能力等。在本课程教育中, 教师必须结合实际展开对知识的讲解,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应对社会上的重重挑战。

1.2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兴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政治课的分支, 教材文本枯燥乏味, 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就必须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 提高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 增强本课程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只有将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 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课程的意义与价值, 从而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 激发教师授课的热情。

1.3为学生的未来负责。

学生经过学校的培养终将投身于社会中, 在学习阶段就必须掌握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担负着培养面临实际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重任。自上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利己主义与实用主义的思想已经普及。学生面对社会中复杂的问题往往经验不足, 法律意识不强而无法维护个人权益。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2.如何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培养学生的能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由道德思想与法律基础两个部分组成的, 两个部分分别注重学生的惠人与维权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出发,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解决自身活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社会现象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如沟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调节与管理等能力。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改革应运用如下方式。

2.1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导向教学理念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以活动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 为既定目标做批判性的自我反省,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不断提升自我, 不断强化自身能力的一种本着对自我负责的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以合作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应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 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为学生设置课前引导问题, 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通过派出代表发言的方式, 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相结合, 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从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综合能力, 适应在社会发展中的需求。

2.2借助情景剧表演的模式,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内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 教师可以采取为学生安排情景剧排演的课堂作业, 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 提高语言与肢体表达能力。例如第五章第一节社会公德, 教师可以将该章节的课程内容作为情景剧的立意与宗旨, 让学生以小组模式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进行情景剧排演。学生在排演过程中, 会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和对其他文学作品的查阅充分理解如何明辨公共生活中的违法现象, 如不文明行为、交通违规行为和违背治安管理的行为等, 并通过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结合生活经验, 将此立意展现在情景剧之中。借助此方式, 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课堂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人生哲理的能力,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并且通过表演, 提高自身的语言与肢体表达能力, 开发学生创造力。

2.3创建调查问卷并统计数据,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可以根据某章节, 让学生自己立意做一份群众调查问卷, 统计其数据并针对该现象撰写论文给予分析。例如第五章第二节职业道德和第三节家庭美德, 学生通过对社会一些不良现象进行群众的民意调查, 分析现如今社会对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的看法与态度, 并对其结果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此种方式,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 并针对不良现象加以批判, 从而树立学生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统计过程中, 找出课堂知识的重点并加以掌握, 透射于社会问题中,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当然, 统计结果不会尽如人意, 根据学生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教师应加以点评, 防止学生被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误导。

3.结语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结合行动导向理念教学模式、情景剧与调查问卷作业的方式方法革新教学方式, 从传统单一的授课中脱离, 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情景剧作业的新颖模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与肢体的表达能力, 在调查问卷的分析与品评过程中树立正确且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对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教学大纲要求中的基础政治课程, 应加强对其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能力培养,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廖建梅.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 2010 (4) .

[2]徐雁.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2) .

[3]顾玉彬, 吴明霞, 张利敏.BB网络环境下德育与法制基础教育探讨[J].中国报业, 2012 (10) .

[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2 (04) .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三

关键词:法治人格;主体性;课堂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9-02

法治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人的现代化。法治国家的建设,必然要求公民法治观念、法治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最终表现为公民稳定的法治人格。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重要来源,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稳定的法治人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程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法律素养的重点课程,肩负着帮助大学生立志求知、树德做人的重任,应该充分发挥对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作用。

一、《基础》课教学中师生的主体性是法治人格培养的基础

现代法治人格是以人格平等与独立人格为基础,因此法治人格的养成是以主体独立为前提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体现,自主、创新是主体性的基本要素,因此要“成为一个人,并尊重他人为人”,“成为一个人”就是自主创新,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尊重他人为人”就是他人能够自主,他人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基础》课教学中师生是教学矛盾体中的两个方面,学生主体性是核心,教师的主体性则体现为主导作用的发挥。大学生自身是其法治人格养成的内因,法治人格的养成是自身自觉学习的结果。但教师作为主导是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的外因,在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过程中是非常重要,教师的主导这一外因可以发挥引领、促进以及纠正的积极作用,也可能起着相反的消极作用。因此,正确而充分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大学生法治人格养成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

《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基础》课的结构设计为绪论和八章内容,所有的内容只要深入发掘,发挥好师生的主体主动性,都可以促进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养成。第一,以成长阶段的转变为契机,使大学生人格自主性得以确立。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生理年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心理的逐渐成熟。现代的中学生,一方面,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促使其社会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独生子女的身份和考学的压力使得其对社会与自身关系的发展认识又非常肤浅。崭新的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既新鲜又充满困惑,如果引导不好,一些学生就可能迷失自我。作为基础课教师,通过《基础》课程的第一部分内容,不仅仅是介绍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信、自律、自立、自强。在教学关系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鼓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知求真精神,同时关心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遵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之道。例如通过采用讨论的方法探讨入学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新情况,启发学生对珍惜和宽容的思考;通过调查大学生生活消费等问题,引起对自身形象及与家人、社会的关系的思考等。通过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学生的认真参与,大学新生就会逐步脱离人身依附和思想依赖,实现相对独立的主体人格。第二,通过专题教学的生动深入,使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内在品质得到培养。国家是国民发展的大环境,为国民的权利实现提供基本的条件,而国家的发展是由国民这一主体通过承担责任、实现权利的过程来促进的。这一过程正是个体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但需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与大学生自身很近的正反事例进行讲述,在教师的精心辅导下,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演讲的形式将个人不同层次的理想、国家的命运与个人责任的承担、权利的实现紧密融合,使学生深入思考其人生价值中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性,达到促进大学生法治人格内在品质养成的目的。“法治专题”的课程部分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为目标,重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法治素养。法治部分虽然占教材的少量内容,却是以“法律思想观念引导”为核心的法理学、宪法学和其他部门法学的内容整合,整体性和综合性很强。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习主体,以宪法精神为核心的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养是该部分教学的中心内容,具体法律知识和案例则是培养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材料。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生动具体的案例分析将法治理念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批判精神观察法律现象,使学生的法律素养得以提升,逐渐积淀其稳定的法治人格。

三、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教学的自我教育进行法治人格的自我培养

《基础》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依据《基础》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外在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使其直接获得思想道德和法治方面的真实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这种直接而真实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我们进行的实践教学分为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两种形式。在集中实践教学活动中,实践地点由教师选择,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某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实践主题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践。此种实践教学方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突出,教师在带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以充分体现。例如,我们在以“农村孝老爱亲道德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白天师生深入农村进行访谈调研,晚上师生一起交流感想、讨论道德与法治问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观察社会现实,结合自身成长生活的经历,从家庭成员和社会成员的身份出发,感受道德的力量,深刻理解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内涵,从微观的家庭单元到宏观的社会发展,理解作为社会主体,“宽容”与“耐心”是社会发展规律所要求必备的客观品质。而在分散实践教学中,实践地点由学生选择,围绕教师所确定的大的实践主题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践内容,由学生自愿组队进行,提交实践报告,举办实践经验交流会。此种实践教学形式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选择实践内容的广泛性上可以看出学生作为独立个体观察社会的角度比较独特,在学生所提交的实践报告中不乏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论是集中实践还是分散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自我教育促使其法治人格的自我培养。

基金项目:石家庄学院200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论文成果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四

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

-----《亮剑》观后感

黄文嘉

摘要:如果说《亮剑》是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认为他更是一种人性的升华。凡事争取就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不争取结局就只能为零。无论能做与否,先做了再说。然而这也正应了“狭路相逢勇者胜”当一往直前,成功便会幸运的降临。从此“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亮剑精神将永驻心上。让我们多一些勇气,少一些退缩,成功就在眼前!关键词:亮剑,国家,精神。

引言

《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主要描述了革命军人李云龙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炮轰金门、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革命军人革命本色始终不改的故事。《亮剑》是一部英雄传奇,是一个英雄的成长史。它的叙事围绕李云龙展开,它的背景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调和历史背景的浓淡,怎样处理个人命运和宏大背景在叙述上的矛盾,成了本剧叙事的主要问题。

一、电影的主要内容

《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书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任八路军某独立团团长率部在晋西北英勇抗击日寇开始,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将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全军覆灭。接着李云龙会同国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防守的县城,守备部队的全体军官都在这次袭击中丧生。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西北因此名声大噪,李楚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弹尽粮绝的独立团在野狼峪伏击日军用冷兵器全歼日军两个中队,此战之惨烈竟惊动了最高统帅部的蒋委员长,也引起了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极大关注„„

抗战胜利,李楚二人又相逢在淮海战场上,各为其主的博杀使他们险些同归于尽,浑身血迹斑斑的李云龙被抬进手术室,在这里他遇到了将来的真心爱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论文

人„„

金门战役失利后,李云龙率部开进山区,和平生活也许适合所有的人,却不适合李云龙,他和妻子田雨的矛盾也开始滋生了„„

抗美援朝开始了,李云龙又有了久违的冲动,他屡屡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带兵赴朝鲜作战,他的请求不但没被批准,反而接到去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通知,他带着情绪去南京军事学院报了到,在南京军事学院他由强烈抵触到虚心求学,这是李云龙从野战经验到完成军事理论系统化一个重要的转变。最终成为一位功成名就的将军。

二、《亮剑》的主要人物

《亮剑》打动观众的地方就是,它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豪迈粗犷,这正是今天所缺少、人们所期盼。李云龙是英雄,出身贫寒的平民英雄,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他身为八路军将领,却草莽之气未除。说话做事略带匪气,打仗从不按理出牌。他勇猛、有血性、嫉恶如仇,他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想象和盼望。李云龙又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表面上粗鲁,实际上不乏理智,他是明理的、富于正义感的。他虽然没有文化,可他身上有一种质朴的、农民式的智慧。他用这种智慧在战场上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在军营中鼓舞士气、统率千军万马;

《亮剑》成功地塑造了李云龙这个角色,把他好战、善战、直率、蛮横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多面、打仗勇猛、鬼点子特多、不按照战争游戏常规作战、敢于抗命、尊重战场实际、有点歪邪的主角,也是一个注重生活注重情感的人物,更是一个精忠报国视死如归赤胆忠心的真实的中国军人形象的再现。在李云龙身上是有一股“匪气”和“霸气”,他酗酒、怪脾气,不听指挥等等,但李云龙身上的缺点只是一些瑕疵,并不会暗淡他身上中国军人那种敢爱敢恨,率真坦然的光芒。

全剧以展现李云龙的命运为主,但并不单凭一个李云龙打动观众。给我感动和震撼的也有那些无名英雄。骑兵连的奋勇杀敌,在最后一刻也任然举起自己的剑伸向敌人,纵使只剩他一人,只剩一条胳膊,他任然将剑砍向敌人,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怎样的一种英雄气概!而且那王喜奎的宁死不屈,在最后时刻也不向敌人屈服,这又是他抱着一种怎样的信念,除了为国捐躯还能是什么,他那种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论文

信念让我动容!小分队的自我牺牲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国家牺牲自己,这种精神让我落泪。这是《亮剑》的魅力,它的魅力在于壮烈,在于军人的胆识和骨气,在于充盈其中的英雄气,也就是剧中所说的“亮剑”精神。

三、《亮剑》的主要精神

李云龙是草莽出身缺少文化涵养,他不知琴棋书画也不知知书达理,但这不是他的错,而是特殊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在我们解放军将军行列里,像他这样的将领很多,凭着他们顽强的毅力,凭着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忠诚,他们通过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中学习文化,在战争中升华自己,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剑》中最传神的一句台词:“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中国军人的军魂。”这就是本剧导演所要向观众传达的一种“亮剑”精神!现在的中国,我们的中国,千真万确需要这种精神!何尝不是呢?现阶段的中国虽然如日东升一路凯歌,但是危机伴随着机遇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内在的外来的威胁时刻在考验着中国人。在面对多元话的世界,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各个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世界强国对我国的崛起都保持着一定的警戒之心,还有就是世界上的那些发展中国家的觊觎等等,无不都是我们应该小心防范的。面对威胁面对危机我们中国人怎能安步当车?怎能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敢于亮剑”这就是我们的回答!我们的精神!是的,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很多的财富,可以没有很强的军事力量,但不能没有那种敢于拼搏的精神,敢于和对手竞争的精神,这种精神关系着这个国家的民族气概,关系着这个国家的未来!所以,亮剑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更值得我们这个民族去好好学习!

四、《亮剑》的主要结论

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作者简介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论文

姓名:黄文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1年3月10号 籍贯:湖北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班级:计科一班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五

实践教学大纲

学时数 :18学时

一、实践教学目的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理论教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情、意、行”的转化,实现知行统一。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进行道德和法律修养,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

具体实践教学通过认识性实践、理解性实践、拓展性实践三个环节来开展。课内实践——认识性环节。利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校内课外实践——理解与体验性环节。校内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行为反思、现身说法等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将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更为广泛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感受中强化教学效果;社会实践——深化与运用性环节。利用实践教学时间指导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品德践行能力。

二、实践教学组织

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由部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积极与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组织部、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其他院系等部门合作,并努力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联系、组织系列以“服务学习,奉献社会”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每次实践教学活动均有三个环节不得缺失:一是实践活动场所的联系,具体内容和时间的确定,学生的动员工作和准备。二是开展实践活动时的组织安排。三是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写出实践活动报告,开展实践心得体会交流等。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行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2. 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3. 注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注重课程之间和内容方面的有机联系,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四、实践教学的实施途径

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途径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实践教学

(1)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如《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资料片,或者是《今日说法》等法制录像;或者是反映大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涉及的焦点问题。

(2)给学生提供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经典书籍,让学生利用4-6周的时间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

(3)分组讨论、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每专题给学生2-4个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从中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开展小型辩论会或者演讲比赛。分组讨论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及结论。(4)通过召开主题班团会,或结合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分析、认识实际问题,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由学生自己表达、交流个人观点,并且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修正提高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把自己学习、思考、交流的认识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

(5)引导学生课后登陆红色网站,并在线阅读相关材料或观看《道德与法》、《道德观察》、《人与社会》、《今日说法》、《法制在线》等网络录像,撰写读(观)后感,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写作德才等方面的能力。

(6)根据重要纪念日举行纪念性的文艺活动、配乐诗朗诵、主题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7)组织学生开展排演法律小品表演、普法进社区、法律知识竞赛,以及模拟法庭、法院案件旁听等活动,并引导学生根据活动情况写出感受。通过上述活动,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2、课外实践教学

结合课堂理论教学涉及到的内容,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相应的参观、调查活动,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深化理论渗透的效果。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1)社会调查(生活观察):要求学生深入到学校、社团、宿舍、社区、街道、农村,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撰写调查研究报告。指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教给学生社会调查的一般知识,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全过程的社会调查活动。(2)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法制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并以班级、社团为主体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目前我们已创建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丰台区人民法院、北京市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等。要求学生分组到实践基地去进行社会实践,撰写实践心得。并用照片、DV或文字做成PPT课件记录下本组社会实践的过程和效果。

五、关于实践教学的几点要求

1.淡化过程管理,实行目标管理。在给定书目中大学生选择阅读哪一本书、在给定教学音像资料中选择观看哪一部教学片,以及搞什么类型的社会调查及社会实践进行指导,以最后形成的文字材料评判学生的读书与社会实践成绩。2.本课程的总评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平时成绩和期末开卷考试(理论考核)成绩构成。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计入平时成绩。3.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不得少于2000字。

4.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要求: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和观点;有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分析;有自己的结论;字数不得低于3000字。

六、成绩评定

关于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及表现,社会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等书面材料的内容与文字表述,并结合交流发言情况予以评定。评定标准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等。成绩由指导教师予以评定。

总之,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践行“服务学习,奉献社会”的理念,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反思,得到感悟,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附录一:经典阅读书目

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此书告诉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时应该采取怎样的视野和方法,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所想象的那么枯燥。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本书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历史的、比较的、实证的等去探询法律的性质和精神,视野宽广,气度优雅。也是启蒙时期的代表著作,阐述了自然权利观和三权分立等思想。虽然作者的“分类和框架”与他提倡的社会考察的方法有某种裂痕,但这恰好是优秀著作的标志——确立了一个“范式”,供后继者超越。

3.卢梭:《社会契约论》

本书是世界政治法律学说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以反对封建专制、倡言民主共和、主张人民主权为主题和中心内容,提出了富于革命性的宪政理论。卢梭以卓越的智慧与思想不仅给笼罩在法国大地上的漫长黑夜带来了曙光,也给人类的思想宝库留下了珍贵的遗产,甚至于拿破仑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卢梭便没有法国革命。

4.《论语》

本书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古典文化的代表。“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丰富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使得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提升其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5.《道德经》

本书是中国道家学说的理论渊源。其深邃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子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从人与万物产生变化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来解释人类应当遵循的道德规律,因此他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具有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和价值。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是面向西方学生介绍中国哲学,使得其最大的特点是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并且非常注意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参照。所以这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最值得选择的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于人生境界的看法,对我们也是大有启示的。

7.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这本书是任何一个外国学者都无法写出来的。必须是对生活有观察力、同时又眼光开阔的中国学者才可能写出来的。在这种意义上,他的著作是无法替代的。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同时它又是具有深刻思想的理论著作,这两者的结合造成它的非凡的影响。它是“共产主义的圣经”,真正影响了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动。

9.马克思:《资本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抛开学理而言,就其改变世界的力量之大,够入选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10.柏拉图:《理想国》

世界哲学归根溯源只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希腊哲学。了解希腊哲学,首先要谈柏拉图。柏拉图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哲学不是那种空洞言词的游戏,也不是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教条。哲学要对一般概念和理论进行发挥和论证。

附录二:课程参考书目

1.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11.3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3.钱穆:《人生十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

6.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 8.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人民出版社;

9.(美)白金汉:《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中国青年出版社; 10.傅雷:《傅雷家书》,三联书店;

11.胡旭晟:《法的道德历程:法律史的伦理解释》,法律出版社; 12.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 13.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4.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5.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山东画报出版社; 16.江平:《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余延满:《合同法》,武汉大学出版社; 18.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人民法院案例选》,人民法院出版社;

20.曾宪义:《以案说法》系列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附录三:社会调查参考选题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某某级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

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调查。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研。

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宗教意识与宗教信仰的调查。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分析。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调查分析。8.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9.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法律意识与行为调查研究。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1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寝室文化的调查分析。

1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对社团的态度及社团发展状况调查分析。1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人生价值观调查分析报告——以某某学院为研究重点。

1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求职择业取向的调研——以某某学院为研究重点。1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以某某学院为研究重点。1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调查研究——以某某学院为例。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以某某学院为研究重点。

18.北京市居家养老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某某区为研究重点。19.北京市某某社区城中村研究。20.北京市交通拥挤的现状及对策思考。21.北京市公民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测量研究。22.北京市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23.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以北京市某某社区为研究重点。2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某某村为调查个案。25.农民税赋负担问题调查——以北京市某某村为研究重点。26.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以北京市某某村为研究重点。27.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及其改善途径研究——以北京市某某乡镇为研究重点。

28.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价值研究。

29.根据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写一篇革命先烈事迹、精神的研究报告。30.劳动合同违约问题研究。31.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调查。

32.家庭(或学校、社会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况调查。33.对本市(区、县)流动人口犯罪情况的调查(基本情况、特点、原因等)。34.对本市(区、县等)家庭暴力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六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2012 年 9 月 25日)

一、实践课总课时:6节

二、实践课时安排:

1、2、社会调查(院内院外)4课时,参与学生人数:全院2012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考察2课时,参与学生人数:2012级部分班级学生

三、社会调查参考题(学生可自定题目)

1.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

2.大学生所在城市卫生环境情况调查

3.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4.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5.大学生就业心理及社会岗位提供的调查

6.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调查

7.关于大学生上网的调查

8.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

9.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10.物权法与现实生活的调查

11、××县(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

12、.关于铜陵市公民宪法意识的调查

13、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社会调查

14、农村教育之我见

15电信服务:消费者满意度如何?

16、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的调查报告

17、城市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18、校区附近网吧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程度的调查

19、电影消费习惯及态度调查

20、新时期学校党团活动现状调查

21、大学生对“啃老族”现象的评价

22、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社会调查

23、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社会调查

24、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社会调查

四、实践教学基地考察安排

1、参观铜陵市博物馆。结合教材第二章内容,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铜陵市博物馆,让学生领略到古铜都的魅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第二故乡——铜陵、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

2、沈浩精神传承基地。结合教材第三章内容,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沈浩精神传承基地,让学生了解了沈浩从学习到工作,从财政厅到小岗村的历程,学习沈浩同志坚定信念、忠诚于党、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勤奋学习,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将沈浩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3、参观“安徽黄金第一村”—— 朝山村,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切实感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气象。

五、实践课考查

1、学生可以组成5-8人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于课程结束一周前交社会调查报告一份,社会实践报告书在思政部通知公告栏下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分,计入平时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

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七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齐齐哈尔大学在校非法律专业大学生, 大一学生54名, 大二学生63名, 大三学生56名为样本, 男生80人, 女生93人, 文科学生73人, 理科学生100人。此次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大样本调查, 同时辅以现场采访的形式。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7份, 有效问卷173份。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调查发现, 大学生法律意识已初步形成。56.1%的学生认为学好法律知识用处很大;权益受到侵害时, 42.8%的学生会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当参加勤工俭学相关工作时, 53.8%的学生会与雇主或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说明大学生通过学习, 对法律在维系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法律意识初步确立。与此同时,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 法律意识淡薄

采访中,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法律对自身生活的用处, 很多学生表示权益受到侵害会运用法律来维护, 但在问卷中, 28.9%的学生自认倒霉不追究, 24.3%的学生选择“与对方私了”。更为严重的是, 46.2%的学生在勤工俭学时不会签订合同,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近一半。

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度也让人堪忧。21.4%的学生认为“法律处理纠纷效果好”;32.9%的学生认为“权大于法”, 42.8%的学生选择“有时权大于法, 有时法大于权”;43.9%的学生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是一种宣传口号, 不可能实现;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 只有13.3%的人选择“充分信任”。

综上,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观出现了偏差, 他们低估了法律的作用, 把权力、关系、背景看得很重, 甚至凌架于法律之上。

(二) 法律意识存在年级、专业、性别差异性

大学生法律意识在不同群体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 主要表现在:

1文科生和理科生法律意识差异较为明显

理科生和文科生法律认识有差异, 理科生对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比较少, 所以对法律认识的掌握等方面和文科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问及“您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对自己有用吗?”75.3%的文科生认为用处很大, 而44%理科生认为有用, 明显低于文科学生。64.4%的文科学生选择签订合同, 而46.0%的理科学生选择会。这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理科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引起必要的重视。

2不同年级学生之间法律意识存在差异, 但不明显

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法律意识可能会存在一定差异,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年级一项。调查发现, 在“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一项中, 选择“是”的人员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呈递增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 通过卡方检验, 不同年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差异并不明显。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另外, 法律意识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这与男生性格、热衷注时事政治有一定关系。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成部分的法律基础课是对大学生普及法律常识的主干课程, 旨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使其对法律有基本了解, 培养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但是, 法律基础课在现实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 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兴趣偏低

对任何学习活动的创造性态度都与学习者自身兴趣密切相关。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调查中, 33.5%的学生对法律基础课感兴趣, 44.5%的学生兴趣一般。另外, 有46.8%的学生在法律基础课上只听不做笔记, “不太听, 做别的事”的学生占到19.7%。

(二) 学生于法律基础课的受益程度偏低

法律基础课涵盖了各部门法律内容,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好法律知识, 可以开拓学生视野,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现实中, 该课程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

调查中, 11.6%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课对生活有实效, 48.6%的学生认为“受益不大”。这些数据表明当今高校法律基础课的实效性并不乐观。同时, 在某种程度上, 由于法律基础课对学生的受益程度低, 也影响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度。

(三) 教师教学水平和方式有待提高

法律教育作为一种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 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 而且必须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而现实并非如此, 大部分高校对该课程教师的培养远远不及其他专业教师, 加之高校连续几年扩招, 师资严重不足, 学校行政工作人员兼职“两课”教学现象相当普遍。

从调查情况看, 大多数法律基础课教师无论在教学态度还是知识储备方面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是, 27.2%的学生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基本满意”;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 只有23.7%的学生选择“我喜欢参与, 喜欢回答老师的提问”;38.2%的学生选择“我喜欢参与, 但是只喜欢跟旁边的同学交换看法”;31.2%的学生选择“我不喜欢参与, 但我喜欢听老师和同学说”, 后两者比例之和高达69.2%。这说明教师在授课时不重视课堂互动, 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缺少互动的课堂, 没有了学生的参与, 课堂效率可想而知。

三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对法律基础课的态度以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状令人堪忧。种种问题的出现与学生个人因素不无相关,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的问题所在, 并找出提高该课程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 明确课程目标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前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设的初衷之一在于通过普及基本法律知识,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教育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 该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法律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 提高法律意识。知识教育是手段, 观念教育是目的, 这是必须明确的。而现实中, 法律基础课作为公共课, 课程数量设置不仅少, 而且学生上课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鉴于此, 要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 使法律基础课取得实效, 最重要的是要端正与明确法律基础课的课程目标, 使学生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

(二) 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保障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保障。79.8%的学生认为是否喜欢法律基础课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态度”, 可见教师素质的关键性。高校扩招, 学生数量剧增, 导致师资欠缺,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高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对教师进行统筹规划, 分期分批培训。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 可以在校外聘请资深法官、律师来充实师资。

教师自身也应提高素质, 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影响感染学生。同时积极了解立法动态, 主动接受新信息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授课时不仅要语言生动, 而且还要善于提出问题, 让学生进行讨论, 活跃课堂氛围。

(三) 关注“特殊”群体, 实现法制教育的持续化

调查中, 我们发现不同群体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化。文科生和理科生法律意识差异较为明显, 理科生低于文科生;女生法律意识低于男生。究其原因, 一方面文科生学习的内容涉及法律;性别的差异决定了男生较女生多关注法律、政治。因此, 我们应在进行课程设置、授课方式选择时多关注这些“特殊群体”。

高低年级的数据比较已经表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已经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 高年级学生法律意识和知识掌握原本应高于低年级学生, 但事实上两者差异性并不明显。因此, 法制教育不能“虎头蛇尾”, 只在低年级开设法律基础课, 而忽视了高年级学生的后续法律教育,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而应实现持续化、常态化。

(四)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提高课程实效性的关键

在关于法律基础课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中, 11.6%的学生选择“非常有效”, 35.8%的学生认为“比较受益”, 48.6%的学生认为“受益不大”。为了分析“学习兴趣”、“法律基础课受益程度”、“学生上课表现”三者是否存在相关性, 笔者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三者存在极其显著相关。加强法律基础课针对性、实效性, 基于学生需求, 选择具有时代感的内容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集中在他们最熟悉的就业、兼职、知识产权、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部门法律, 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五) 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方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法律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密切结合的学科。如果教学只讲理论, 不联系实际, 理论便成了空中楼阁。

调查中, 在问及喜欢何种授课方式时, 59.3%的学生选择“参与社区的司法实践活动”, 61%的学生选择“聘请法律工作者开设法律讲座”, 25.6%的学生选择“法律知识竞赛”。同时, 在问及考核方式时, 31.8%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 36.4%的学生选择“提交论文”, 而只有9.8%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因此, 我们可以把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理论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多运用案例教学、讨论时教学方式,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部分为实践教育, 实践课可以灵活多样, 如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旁听庭审、法律讲座、社会调查等, 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除此以外, 还应当改进考试方法, 实行闭卷与开卷、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办法, 注意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本研究凸显了当今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以及当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但是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 加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是一项综合的工程, 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崔洪弟.教育与心理统计中SPSS的应用[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邵龙宝“.学习共同体”与创新人格的培养—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研究, 2007 (1) :90-93.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八

【关键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高校德育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也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配套和前置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是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

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思修课在教材选用时采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学术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教学环节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思修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规范向行为

实践的转化。其教学目标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行动。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而目前很多高校潜意识中认为此课程就是进行理论讲解,主要介绍抽象理论,而对大学生面对的困境和疑虑关注较少,书本理论与现实问题脱节,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课,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缺乏实践性而流于表面或只得到较为肤浅的认识,很难内化为以后的行为。

2、教学内容相对枯燥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讲授常以教师自身的特点需求为中心,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安排与组织,严重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更不能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一门课程是一个系统,要达到既定目标需要精心的设计,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3、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因循守旧

在教学作风上,一部分教师以教学权威自居,缺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低,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种单向性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选择性、互助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理念、作风和方法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当然就大打折扣了。

在教学手段上,因循守旧,形式单一;或缺乏合理安排,脱离教学内容。

而对于考核方式,仍广泛采用传统的试卷方式进行考核,教师还是以课程分数的高低来评判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好坏,同时也将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高低都以最终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这样的结果是远远达不到新课程设置的目的的。

4、教师个人素质影响“基础课”授课质量

思修课无疑要求教师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在学生的成长当中思修课的授课起到绝对重要作用。但整合后的思修课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这对于以前单独讲授两门课的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新课的要求,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他们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准确把握,达不到课程设置的应有效果。对于学生的引导不能做到准确、及时。虽然部分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理论水平、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是得到学生认可的,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授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

二、思修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1、加强思修课基础理论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確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个基本原则时刻不能丢。”

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和极力改进现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总结出符合思修课教育教学的规律来,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不能轻视这门课程的功能作用,任何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存在,而不能本末倒置,过分追求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对一些基础性的规范和原则理解不深,解释不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辩论结果模棱两可,就不能“从根本上使青年学生真正懂得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不能在思想深处奠定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信念或信仰,我们就无法真正改变和指导他们的言行”,使他们能够应对复杂的世界形势,成为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

2、实践教学环节

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培养和塑造,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而这些品质和素质的形成不只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完整灌输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3、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思修课的课堂教学应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改变过去一只粉笔、一本书的模式。教师应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音像资料、影视资料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多种授课方式综合应用,在制作的PPT课件中插入多种形式的画面、文字,在每一章节的讲解中适当运用网络视频、电视、电影片段的插入来增强讲课效果,教学内容更加深刻、透彻,每个同学对于人生哲理的感受有“理”有“据”,对人生的感悟更直接,更深入。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

在“ 应试教育模式” 下, 教师为“ 考” 而教, 学生为“ 考” 而学,

二者均忽视了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教师上课采取“ 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

学生学过即忘。而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的消化吸收,由

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言行准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由关注“学生的成绩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不以考试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听其言,观其行”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标准。

5、积极采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用学生能够轻松理解的实例,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组合,使教学双方都能在较为轻松的环境获得理想的授课效果。这些实例为学生熟知或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这种启发式、亲验式的学习,学生能更充分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学思并重、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思修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主动搜集大量相关案例,使学生们认为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因案例的加入而更加深刻和活化,同时强调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作用,案例的引入要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可以抛砖引玉,让学生针对案例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组织课堂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组织辩论赛,锻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课后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课堂讨论和辩论感悟。

三、结语

思修课的教学方法作为思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受教育规律和德育原则的制约和指导,在实现思修课的系统目标、提高思修课教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对思修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专业课题,而怎样将思修课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

【3】辛金钦,鸟成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7(2).

【3】于中涛,宋建设,谭月明,等.深化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05- 207.

【4】宁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园地,2010.

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九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实践内容 共话“大学生活规划”

实施步骤:

1)调查大一新生普遍关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2)安排学生在课后与老生接触及交流,就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活的目标选

择及规划制订等问题深入探讨与交流。

3)向学生介绍制订大学生活规划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制订自己大学生活的规划。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实践内容 播种希望

实施步骤

1)任课教师介绍我校校友中的杰出人物的情况。

2)让学生课后收集革命先辈和中外杰出人物的理想诛求和人生格言。

3)让学生分析有关资料,写出心得。

4)分类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实践内容 爱国纪念日的纪念活动

实施步骤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重大爱国纪念日的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就爱国纪念日进行演讲。

3)让学生写心得。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实践内容 征集和谐班集体创建方案和主题词

实践步骤

1)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指定一名负责人,让他们在负责人的领导下收集资料,提出方案

2)每个小组由一名组员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创建方案和主题词。

3)由全体学生评出最佳方案。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实践内容 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实施步骤

1)在教师的指导下拟订调查方案,设计问卷。

2)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在校园内发放问卷。

3)各小组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4)全班就调查结果交流和讨论。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实践内容 制订网络文明公约

实施步骤

1)让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就公约发言,提出建议。

2)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就全班同学的建议进行整理。

3)让学生最终制订公约。

第六章培养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

实践内容 开展挑战职场模拟招聘活动。

实践步骤

1)让一部分学生担任主考官,其他的学生作为应聘的求职者。

2)设置职位,让主考官设置打分的细则,让应聘的学生精心准备。

3)活动结束,让学生写收获体会。

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律精神

实践内容 开展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活动

实践步骤

1)老师指导学生设计问卷。

2)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头走访社区开展调查。

3)统计、分析问卷,写调查报告。

4)全班交流讨论。

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实践内容 举办“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大学生论坛

实践步骤

1)根据宪法的内容,由师生确定论坛的主题。

2)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就所选的题目收集资料,准备论文。

1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十

1、合肥学院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调查

2、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

3、合肥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

4、合肥学院大学生职业道德认识的调查

5、合肥学院大学生违法现象的调查

6、合肥学院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现象的调查

7、合肥学院大学生诚信度情况调查分析

8、合肥市民道德水平现状的调查

9、合肥学院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途径的调查

11、合肥学院大学生幸福观调查

12、社会舆论导向对合肥学院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13、合肥学院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调查

14、合肥学院大学生对传销认识的调查

15、合肥学院大学生创业状况的调查

16、合肥学院大学生兼职情况的调查

17、合肥学院大学生个人消费状况的调查

18、合肥学院大学生上当受骗情况的调查

19、合肥学院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现状关注度的调查

20、合肥学院大学生对境内外邪教组织认识情况的调查

21、合肥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的调查

22、合肥学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23、网络博客对合肥学院大学生的影响调查

24、近三年合肥学院某专业大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调查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基础课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和思考。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设计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理解并接受的对象。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等四个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学生自觉接受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达到课程所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

1、说理教学法。在每个专题教学中,我们先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以及这一理论提出的背景,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把理论讲透了,才能以理服人,关键是怎样讲好。为此,首先要在所讲授的理论主题上找到一个与实际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并提出问题;其次要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观点,使之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直至产生共鸣。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采用,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避免了“只有书本、只有理论”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对于教师讲课的理解和消化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案例—知识点”联系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有关部门法的精神, 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

3、情景交流教学法。情景交流教学法是利用各种条件,创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 ,并把学生带入社会现实情景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身临其境、开发潜能。现代教育实践的经验证明,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与教材内容一致的环境,以达到对学生在心理和情景感受方面形成丰富的刺激因素。

4、注重教学实践活动。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方式,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锻炼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游小留关于提高《思想品德修养》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1 ,(2)

[2]李成良 ,顧美玲. 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8.

1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十二

一、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问题

尽管财经类院校基础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该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其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前基础课教学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性、创新性。

2.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缺乏灵活性。

难以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缺乏兴趣。学生觉得教师的教乏味、枯燥,课堂内容成了“催眠曲”,听得昏昏沉沉,根本达不到教学目标。有些学生要么逃课,要么“隐形逃课”。

3. 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基础课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消除同学们在思想上的困惑,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基础课的教学方式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施教学互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并结合财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现实问题,创新教学方式。以下四种教学方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结合基础课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详细论述这四种教学方式。

1. 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

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案例教学都是必不可少的,案例选取应当掌握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案例的真实性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只有真实才会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和说服力,才会具有教育性。所谓真实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应当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例,而不是道听途说或随意杜撰的。案例最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如讲到理想信念的作用时,列举了吴士宏从护士到外企职员再到跨国企业领导人的成长经历,使学生从中认识到理想信念的巨大作用。

(2)典型性原则。教学案例没有典型性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不能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思想的共鸣。案例选择应当是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典型案例能震撼人们的心灵,具有启发、导向、矫正、警示等育人功能。讲到如何实现理想时,列举了浙江青年学院的大学生江利兵在学校逆境创业的事迹,使财院很多贫困学生深受触动。

2. 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说教式灌输法,单向地灌输正面的思想观点。加之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注意教学艺术和方法,上课脱离学生的思想现状,师生间缺乏交流。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其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精心备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中,讲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这一章时,先讲清楚基本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我的大学我的梦”为题的演讲稿,下一次上课时当堂演讲。教师在演讲的过程中做点评,包括内容和演讲的技巧等,指引学生“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须躬行”。

3. 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

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针对性,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讲到树立什么理想时,针对财经院校不同专业讲授不同的职业理想,所以学生不再感到课程内容离他们遥不可及,也不是令他们厌烦的“大道理”,自然会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

4. 采取多媒体式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能使课程图文并茂,音像兼备,从而把有关的知识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具有生动性和吸引力。这里以影视为例,影视以一种独特的视觉文化形式,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优秀的影视作品载负着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体现着民族品格和时代精神。影视教育直观、生动、感染力强,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作品,大学生在耳濡目染、身临其境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可以在无声中激励大学生追求人格的完善,在无言中促使其在美的享受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增强该课的实效性, 教师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传统灌输式,创新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左妮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法新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 .

[2]陈秉公.创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4) :50.

1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 民族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现状途径

一、引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学习基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旨在帮助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民族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民族院校不仅要培养具有高学历、高水平、高能力的少数民族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人才,只有这样,民族院校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民族院校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一方面旨在让大一新生能尽快给自己定位,适应新的生活,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更重要的是帮助民族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面对近些年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以及国内外分裂分子对青少年尤其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的分裂思想的渗透,“基础”课在民族院校开设显得尤为重要,授课老师讲好这门课更为重要。

二、当前民族院校“基础”课的课堂现状及原因分析

1.民族院校“基础”课的课堂现状

从总体层面上讲,民族院校“基础”课可以让广大学生受益匪浅,学校引进的不少高学历老师使这门课教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基本上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民族观,也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爱国,如何讲信誉,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如何交朋友,积累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走进宽敞明亮暖和的教室,看着黑板上投影仪幕布呈现的色彩缤纷的课件,老师拿着无线胸麦,声音清楚地漫步在教室每一个角落。可是,看看学生,却是另一种情节:只有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不时地看看老师的PPT课件,在书上划着,做着笔记,第二排以后的学生,耳朵塞着MP3充斥着流行音乐;手里捧着各种各样的小说;手机画面不是QQ农场就是聊天室;没有完成专业课作业的同学,抓紧这两节课时间写作业;复习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同学也在忙碌着;再其他的学生就五花八门了:有织围巾的,绣花的,玩游戏机,睡觉的,吃东西的,聊天唠嗑的,迟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饭。各别老师在讲台上只是照本宣科,无视课堂纪律,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根本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2.民族院校“基础”课的课堂问题原因简析

之所以有以上的问题,原因有很多。

从学生的自身状况来看。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减少,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习新的生活还不能很好很快的适应,没有及时的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信念,随波逐流,盲目的跟从其他同学注重吃、穿、玩。再加上高年级同学们的经验“基础课根本不挂人,学了也没用,学好专业课就好”,从而使得大一新生从心理上不重视这门课,还有就是不少学生来自祖国的边疆,普通话不标准,对老师讲的内容有听不懂或不能理解的现象发生,却不敢和老师或同学们沟通,逐渐也开始排斥这门课。

从老师授课情况来看。学校担任这门课的老师年龄两极化,老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虽然不需要照本宣科,但缺乏激情,举得例子也已经过时,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新老师虽然

都是博士出身,才高八斗,却不能了解学生的心思,不知道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来上这门课,只是一味的“苦口婆心”或者“高深莫测”,还有极个别老师在上课时抱怨,发牢骚。学生的反映是“还是老一套”或者“听不懂,没意思”。对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民族院校“基础”课承担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反分裂、维护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少数民族正确的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等分裂中国的本质揭露分裂势力政治上的欺骗性。对于民族地区出现的暴力事件等,不少学生本来就对此类事件的性质含糊不清但却异常好奇,而新老教师却闭口不谈,左躲右闪,生怕“惹火上身”,学生缺乏正确的是非评判能力,容易偏听偏信,从而引起矛盾,长期以往,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如同空话一般。

从课堂的管理情况来看。

无规矩不成方圆。“基础课”也和其他课程一样有迟到、旷课、早退等有明确的扣分规定,但对课堂上的违纪行为却没有一个标尺。学生说话,睡觉,扣几分?听歌玩手机,总不能没收吧。老师也不愿意为批评一个学生而中断上课,打乱了教学思路。所以不少老师的做法就是“弃車保帥”,最后在评定平时成绩和课程总成绩时给“捣蛋”学生打低一点分就行了,另一方面,辅导员也不愿意加强上课出勤的管理,个别辅导员认为“学生是给自己学,尤其公共课,他们爱上不上,我没时间查人数”。这也是课堂管理的漏洞所在。

从学校的重视情况来看。

“基础课”虽然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族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法律素质为主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不少民族院校却不把这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算入评定优秀学生干部和奖学金的量化标准之内,这些荣誉的参考标准是以专业课成绩为准的;其次,比如在甲流期间,有个别院系领导曾建议校领导暂停“基础课”而只上专业课。很多院系的“基础课”基本上都安排在晚上上课,而晚上上课,学生疲劳不说各院系的学生活动包括党团课都安排在晚上,请假便是“家常便饭”,授课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所以,学校虽知道“基础课”的重要性但重视度却不够。

三、提高民族院校“基础课”课程教学的方法

1.从老师角度来看。

首先,学校在引进新教师时应当注意不能只看新老师的学历有多高,也应当重点考察该老师是否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基础”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任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应具备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知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及党的教育方针保持一致,要时刻关心国内外形势,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通俗易懂的给学生分析国内外局势和大事件背后的性质。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当好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要对所教的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同时任课教师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我国自古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名言。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本身就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最鲜活的教材。教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会令学生敬仰、信赖进而效仿。这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比课堂上老师的口若悬河更具教育意义。

其次,“基础课”教师应该有必要的其他知识储备。比如,老师在讲授“基础”课过程中,经常有学生找老师答疑,其中有法律问题,但更多的是思想困惑、学习障碍、人际交往冲突等等。虽然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大一新生往往更愿意找“基础”课教师谈心、交流。如果老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告诫学生该如何去做,难免生硬,缺少人文关怀而且学生未必心悦诚服。教师若具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尝试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技巧,俯下身来耐心倾听,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觉得能与教师零距离接触,大大增强了对教师的信赖感,这种做法令答疑效果非常显著。

最后,“基础课”教师应该有一定的调研能力。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当中,同学生交流,也应和辅导员老师有一定的沟通。这样既要把握大学生普遍的共性化思想现状,也要深入、细致的了解大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情况。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学习问题,交际障碍等。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和思想困惑,用深刻的理论分析和鲜活的社会现实,也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例子,启发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基础”课的针对性,使“基础”课真正成为解决大学生思想实际的、深受大学生喜爱并终生受益的课程。

2.从学校角度来看。

民族院校不仅仅要知道“基础”课的重要性,更应该重视“基础”课的重要性。首先,学校应当把学生的“基础”课成绩纳入到其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的量化标准之内,包括优秀班级,入党等涉及集体和个人的荣誉评选的标准之内,让每一位学生从心里先要重视起这门公共课。其次,适当调整“基础”课的上课时间,不能所有班级无一例外的安排在晚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往早上或下午安排,尽量不让学生“打疲劳战”。再次,教学院系在举办学生活动的时候尽量把时间安排在周末,而不是以牺牲“基础”课为代价去顺利进行;团委,学生会的开会时间也应该安排在不与“基础”课等课程冲突的时间。最后,学校应该建立“基础”课教学质量监管系统。“基础”课教学质量监管系统是在民族院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领导下,以教务处、思政部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有权威、高效率的教学监管系统。该系统要承担“基础”课教学计划的安排、运行,协调思政部和其他专业教学单位的关系,要对“基础”课进行教学思想监管、教学计划监管和教学运行监管。

3.从教学方法来看。

“基础课”教学方法,应该一改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教学为启发式、讨论式的双向互动教学,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演讲教学法、影视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动”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真正实现“基础课”的“育人”功能。

比如,授课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找出比较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评价等活动。比如在讲授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时,正值我国部分省市举行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面对不少学生蠢蠢欲动,参与游行活动,授课老师就应该以此事件为案例,着重给学生讲述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理性的爱国,尤其是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游行机会,大搞煽动、破坏活动,让学生的爱国举动成了破坏行为。所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自己爱国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怎样才算理性爱国。如此的讲课内容,要比学校实施封校措施有效的多,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在上课前留出一刻钟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拿出自己制作的PPT课件,讲述自己关注的事件,问题和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一些感想。题目,内容,题材都不限,目的旨在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并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演讲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鼓励和表演正确的思想,现场纠正不良的思想萌芽,但一定要做到情真意切,真心诚意,切莫无情打击,全盘否定,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老师的观点,认识到自己思想的不足。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讨论,集思广益,把每个学生拉入交谈中,真正让课堂“动”起来。

多媒体是现代课堂使用频率广泛的手段之一,也是提升学生课堂兴趣的途径之一。多媒体有多种形式,多彩的图片、适合的短片、相关的歌曲以及影响力大的影片都可以作为多媒体的一种出现在课堂上。而且,往往这种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例如,上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一部国外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一部国内感人———《暖春》,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体现少数民族的影片,比如《红河谷》。影片结束后学生从主人公奋斗的过程中感

受到了人的自强和理想信念的作用,很多学生泪流满面地看完影片,但结局是以微笑来结束的。看完影片从学生后来递交的观后感中得知学生都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片子,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要为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学习影片中主人公的精神。通过《红河谷》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但不得不承认,现在这样的片子不多,需要授课教师提前做好选择。这样,虽然是课堂教学,但却也是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吸取经验的机会,从中提升自身的素质,走生活和学习的捷径,这样的课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

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十四

大学生的手机消费状况调查和分析

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论文作者:***

学号:2014********

完成时间:2015/1/10

摘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高新科技产品成为了消费热点,作为当下代表性的科技产品,手机已经从只提供简单通讯功能发展到了集通讯,上网冲浪,游戏,摄像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设备,现在的智能手机遍布校园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手机消费也成为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大学生这个群体也成为手机厂商的关注对象,不断推出功能更加人性化,更贴合大学生活需求的机型。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络手段,一种高端科技产品,一种时尚的象征他身份的标志,手面在校园里的普及率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消费 调查

引言

大学生是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反映了社会各个时期的变化和特征,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既有一般社会成员消费特点,又有自身群体消费特征。而当前,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喜爱时尚、高新科技产品的大学生的必备生活工具之一,大学生手机消费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而这种新的消费心理和理念是优是劣?这种结果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此,我们以手机为消费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特征,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透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从而可以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做出较好的参考或指导。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调查小组选取体育场,学校餐厅,学校超市门口三个地 点进行随机寻访)、网络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出题对网友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在校部分大一至大四学生;网民

调查内容:手机选购以及使用情况、手机话费花销情况、手机消费心理 调查时间: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日

一、手机市场调查及大学生手机选购情况

央视公在2014年8月公布了《年中产业观察:手机篇》。按照央视的说法,第二季度国产品牌群体逆袭,曾经叱咤风云的苹果第二季度在国内只能排第六名。具体来说,二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市场排名从前到后依次是三星(15.4%)、小米(13.5%)、联想(10.8%)、酷派(10.7%)、华为(8.3%)、苹果(6.9%)以及OPPO(4.4%)。总体方面三星依然占据着国内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但仅对比国产手机厂商的话,小米则排在第一位。国有品牌智能手机发展迅猛,小米、魅族、OPPO、vivo等新型手机品牌势头强劲,国产老牌中华酷联(中兴、华为、联想、联想)也一直保持稳定。而曾经风靡一时的诺基亚、索爱、摩托罗拉等国际老牌却逐渐淡出,仅剩下三星、苹果稳住阵脚。而根据我们在网络发起的大学生手机选购调查中,苹果,受欢迎程度24.6%,小米,仅次于苹果,受欢迎程度21.1%,第三名:三星,受欢迎度15.8%,华为,受欢迎程度7%,vivo,受欢迎程度5.6%,联想,受欢迎程度5.4%,HTC,受欢迎程度5.3%,诺基亚,受欢迎程度5.1%,魅族,受欢迎程度3.%,中兴,受欢迎程度1.8%。可见,大学生的购机选择大体与社会一致,但也有该群体的特点。三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苹果人气最高,其次为国产手机小米。vivo等个性化手机受到大学生欢迎。诺基亚,HTC也上榜,成为大学生选购热门机型。

根据网络调查,42.14%的大学生选择购买1000-2000元的手机,其次为1000元以下占19.29%,2000-3000元的占13.57%,4000元以上占15,3000-4000元最少为10%。在实际校园内,对于所使用手机价格,主要分成两个区间,一是700-1500元,另一区间则是2500-5000元。1500-2500元之间的分布较少。

二、手机使用及花费情况

(一)、本次通过问卷星网络调查得到以下数据:

1、对于运营商选择决定因素的调查中,省钱,流量,上网速度为三大主要因素。接近一半(46.43%)的大学生每月话费在50-80元间,其次为50元以下(31.43%),21.14%的大学生话费在80元以上。

2、对于套餐选择,上网占12.14%,通话占16.43%,短信占6.43%,手机流量占59.29%。基本不会使用流量叠加包的占37.14%有时会的占49.29%,经常使用的占13.57%

3、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方便与家人联系占77.14%,工作需要占8.57%,表示受周围人影响占6.43%,娱乐、追赶时尚占7.86%

(二)、学校实际走访调查结果如下: 绝大多数学生使用中国移动业务(与开学时学校统一发放移动手机卡有关),对于手机话费的使用上,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上网聊天,、刷微博等最频繁,打电话次之,而发短信的使用较少(消息发布大部分使用移动飞信),甚至只是收取服务短信,不发短信。月均话费一般稳定在30-60元之间,少部分会大于60元。

三、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选购情况分析

1、紧跟时尚潮流的大品牌。

2、高配置发烧级的国产精品。

3、满足兴趣需求的个性机。

4、最后是实用廉价热销机。

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这四类手机,同时也代表了不同价位。潮流大品牌如苹果,三星、HTC旗舰机等,是如今手机中的机皇,是众多手机爱好者追捧的产品,价位在一般4000元以上。发烧机国产精品如小米、魅族、OPPO旗舰机等,以媲美国际品牌的超高配置,2500左右的实惠价格吸引着发烧友。个性机如vivo的极致影音,HTC的独特外观,诺基亚的WP系统以2000元左右的价格俘获着部分粉丝,最后是廉价的热销机,价格在100元左右,包括红米、华为荣耀部分机型、中兴以及酷派、联想等国内老牌厂商,实用不失面子、青春美观是其主要特色。

(二)、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分析

1、通话等基本功能占有较大比重,短信使用量下降。对比往年数据,结合生活实际不难发现,由于聊天软件的多样、微信、飞信的使用,基于移动网络的网络消息已经将短信这种传统交流方式逐渐淘汰。通话虽比重大,但与以往相比也在逐年减少。网络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手机通讯方式。

2、对手机上网花费较大,网络依赖性强。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在套餐选择时,对流量最为关心。4G网络的到来,更加刺激了人们对移动网络的推崇。各种软件几乎全部与网络挂钩。电脑虽然性能强大,但却没有手机的便携性,因此手机网络具有更好的优势。大学生上课期间聊天、浏览网页、游戏等现象已成家常便饭。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对他的依赖令人担忧。

3、大学生购机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与家人联系方便。但受周围人影响的也占有一定比例。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追求新潮、时尚的心理。手机的使用不能仅仅是因为攀比、娱乐,联系应放在根本。

四、怎样合理手机消费

(一)、形成健康手机消费的原则

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即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有抵御一些手机诱惑的能力。在每月、每学期的开销之前,要对自己的“收入”有个比较准确的估算,对日后的消费有个合理的安排。任何时候都不可―花光你的所有,应以勤俭朴素为原则。

(二)、形成健康消费的对策

大学生要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基础上,提高识辨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手机资费套餐合理选取,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的模式。

(三)、增强自身的独立能力

这里包括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安排自己消费的能力及自身经济独立的能力。大学生应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自主、自强、自立精神。这样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广泛接触社会,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消费提供资金保障,切忌过度消费。

五、总结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已经有100%的普及率。大学生在智能手机消费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除了手机基本功能的使用外,其他功能如玩微信、听音乐、网页 6 浏览、娱乐等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价格、品牌、渠道等多方面也有一定的共性。智能手机给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和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智能手机在学习方面的帮助作用并不明显。学生具有明显的流行消费心理,电子产品不断升级,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带有明显的流行因素,对于追求新鲜、时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为自己增加流行元素,从而获得满足感,这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

作为大学生,在智能手机的消费方面应有一定的理性,娱乐休闲要适度,不要在课堂上玩手机,对手机流量的消费要有所控制,不要盲目攀比消费,不要掉进不良商家的圈套……总之,应让智能手机更好地为学习、生活服务,而不是让智能手机将其主人碎片化、傻瓜化。

参考文献

《大学生手机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霍康)《“90后”大学生智能手机消费行为研究》(谭志合)

1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民法教学培养论文 篇十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以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生活观、恋爱观、职业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为己任, 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具体来说, 就是以珍惜和适应大学生活、开拓人生新境界为切入点, 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 紧扣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基本问题, 特别是德与法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陶冶高尚情操, 认同并遵循体现中华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经调查发现, 大多数“80后”“90后”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制度感情淡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平心而论, 我们的祖辈父辈, 有生活在新旧中国、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 因而由衷地认同中国共产党, 坚信社会主义就是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他们从思想到行动, 是坚决拥护、坚决支持, 毫不动摇、毫不怀疑。而“80后”“90后”大学生一出生就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 享受着美好幸福的生活, 没有吃过苦、受过罪, 他们不认为共产党、社会主义不好, 也不认为资本主义有多好。在他们看来, 享受美好生活理所当然, 社会就应当如此。因此, 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像过去那样, 采用纯理论说教, 方法单一脱离实际, 显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

因此, 要让现在的学生从内心认可、支持、拥护、热爱共产党, 坚信社会主义,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用事实、事例、数字、数据、图片等说话,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进而产生切身 (感受) 体验和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样既让学生开阔视野, 了解更多的知识信息, 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不重视, 学习效果不佳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助意识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 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极深;学生不重视, 上课积极性不高, 主体性缺失问题严重。

(二) 部分教师灌输说教,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教学过程中, 个别教师对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内容没兴趣, 而教师也没兴趣教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其教学技能、学识修养、道德品质、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而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语言枯燥, 理论素养欠缺, 知识老化陈旧, 不注重仪表, 导致教师形象不佳,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

(三)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或形同虚设

1. 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 导致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无法真正开展, 这种现象对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十分不利。

2. 实践教学计划形同虚设

很多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不规范、不完善, 操作性不强, 大多是走过场、流于形式。

3. 实践教学形式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

目前,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形式认识不清, 观看录像、讨论辩论、案例教学和演讲等, 这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形式, 这些教学形式并不能跟上学生的发展需要, 无法把他们真正培养成为“四有”新人;二是实践教学多以参观、听报告等形式进行, 学生的参与性不强, 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只是被动地参与。

4. 组织实践教学难度大

一些教师尝试在课堂教学范围内突破单一课堂讲授的方式, 尽量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但是面对100~200人的课堂, 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安排多数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无论什么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 所有的教学要素都围绕学生统筹安排。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和中心, 教学应把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期初就应做好教学对象的调研工作, 了解学生平日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掌握他们的学习程度和现实需求, 尤其是要处理好大学思政课与中学政治课的关系, 形成科学的理论递进层次。也有研究者提出思政课主体性教育思想, 即尊重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实行主体性教学模式,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专题演讲式教学、探究主动式教学、热点研讨式教学、参与辩论式教学、案例解构式教学、情理交融式教学。这种教育理念可以较好地克服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主体性缺失等问题。还有研究者提出了解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起点, 教师要根据学生进入大学后碰到的具体问题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 如针对大学生角色转变、心理问题、人际交往、学业与恋爱等常见问题开展教学。教师应发扬民主,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来, 甚至可以转变思路,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让学生讲、教师听,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修养, 以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有研究者也从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渊博学识、丰富阅历、艺术修养、组织才能、对学生真诚关爱等素养方面着手, 探讨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 善和学生平等互动, 忌专注理论解剖, 善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帮助学生消化和吸收理论知识。

(三) 确定合理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国情并热爱国家,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自豪感,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对学生来讲, 上这门课不需要死记硬背某些理论, 上课没有压力, 只要了解就足够了, 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应该运用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如精美的课件、生动形象的视频、典型案例等。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 要结合地方、学校和学生实际, 结合学生专业、兴趣、特长、期望, 广泛收集资料, 拓宽教学思路, 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还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在严格遵循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按照素质、能力、知识和教、学、做“六位一体”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四) 充分应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 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案例教学法一般包括案例选择、案例展示、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四个基本环节。在案例教学准备阶段, 应根据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特点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 还可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使案例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有学者强调指出,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缺陷是无法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因而不能完全以案例教学取代系统的理论教学, 要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实现案例教学效果最大化。

(五) 不断丰富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 在教材建设、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评方面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第一, 有学者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 包括教学方法模式、实践模式、考核模式等。其中, 教学方法模式又包括主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双主体互动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

第二, 有学者提出“四进四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即传统文化进课堂、大学精神进课堂、企业家进课堂、名师教授进课堂, 以及走出课堂进实验室、走出课堂进社区、走出课堂进乡镇、走出课堂进企业。这种教学模式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素质拓展、科技创新、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较好地解决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的问题。

第三, 有学者指出社会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是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的重要原因, 因此要实施动态的主体性参与教学模式, 通过定标———启趣———激思———导评环节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

第四, 有学者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社区化的教学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社区化模式指高校充分利用社区育人优势, 把社区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 在社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社区的实践教学活动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城市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是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和政治稳定的浓缩体, 因此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实践活动,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增强社会责任感。这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以及社区和谐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 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的最后环节。有学者提出,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根本标准。要改变传统课程评价方式, 以评促教, 促进学生个人成长。有学者将学生的成长报告作为思政课的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报告真实的成长问题。成长报告要有真实的情境、理论背景和理论分析, 还要有现实问题与思想困惑的解决, 这样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学者提出思政课考核可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学生考核与教师考核、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能力考核与知识考核多方式相结合, 并提出了百分制考核细化标准。还有学者提出思政课考评要体现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和知行统一的特点, 要有可操作性, 并设计出了包括2~3次课堂小测验、课堂演讲或辩论、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考核、优等生免试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完备的考核细则。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霍丽娟, 肖平.浅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的魅力[J].南方论刊, 2007, (12) .

[3]张玉.浅谈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从教师自身素养的角度出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3) .

[4]王蕴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新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

[5]王静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7, (9) .

上一篇:第七届河南道德模范颁奖仪式观后感下一篇:人事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