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习惯

2024-10-15

地理学习习惯(15篇)

1.地理学习习惯 篇一

音乐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孙洪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正是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而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本学期,我将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小学生音乐学习习惯培养计划:

一、音乐课常规习惯的培养

音乐课有很多常规的东西需要学生建立起来,比如:熟悉教师作出的各种音乐指令,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具体来说如律动进教室,师生音乐问好,器乐进教室等;这就要求常规的习惯落实在每堂课中反复操练,逐步形成不断强化巩固形成模式化,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常规习惯。

本学期着重训练孩子们以下课堂常规习惯:

1、随音乐,情绪饱满地进出教室。

2、师生用优美的、有感情的歌声相互问好。

3、熟悉老师作出的各种音乐指令,并作出快捷准确的反应。

从学生第一天走进音乐教室起,就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常规训练。用音乐的旋律与学生展开对话。如听音乐起立、坐下、问好、再见等;对歌唱的站姿、坐姿都有严格明确的规范要求;书该怎样放,书该怎样拿;强调所有的活动都在音乐中进行,充分体现出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在充满音乐氛围的常规训练中逐渐牢固的形成。

二、音乐课歌唱习惯的培养

本学期着重训练孩子们以下课堂歌唱习惯:

1、聆听的习惯:首先是养成静听音乐的习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必须尽早让学生养成专心聆听的好习惯。每当新学一首歌曲或是欣赏乐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耳朵用心灵用大脑去聆听,在安静的氛围中感受乐曲的意境。当学生发言和表演时,鼓励学生要做一位文明的听众和观众,学会倾听,倾听作品、倾听他人、倾听自己,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使学生懂得:首先倾听是一种优秀的品德。其次学会思考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引导学生音乐就是一幅幅画面,让学生养成边听音乐边想象边思考的习惯。再次动听音乐的习惯即边听音乐边随音乐律动。

2、演唱的习惯

演唱的姿势:正确的歌唱姿势是: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

5、嘴巴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

6、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

2.地理学习习惯 篇二

关键词:学习障碍,分析,对策,探讨

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的原因分析

第一, 缺乏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文理交叉的知识特点。有些学生认为地理知识就是地名加物产, 学地理只要划一划, 背一背就可以。因此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 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在新课改下使用新教材, 地理学科特点更趋明显, 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更加难以适应地理知识的学习。

第二, 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一些学生的思维广度不够, 综合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眼光来看问题。但不少学生在地理学习中, 特别是在分析问题的学习中, 思维缺乏广度和深度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在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时只考虑自然原因, 而忽视了重要的人为原因, 在分析该地区荒漠化的影响时只分析有利的影响而忽视不利影响等。

第三, 缺乏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学生感觉地理难学, 成绩无法提高, 与学习地理所必要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学生进入高中后, 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想法, 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定位在理科上, 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 地理与我无关”的想法。所以对这些学生来说, 就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自然明显影响了其学好高中地理的思维与主观能动性, 结果当然是地理学科学得不好了。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准备学文科的, 他们原本希望能把地理学好, 但是新学期一开始便出现了一个“拦路虎”———地球运动, 对于那些本来还没有学过立体几何而初中地理知识又很欠缺的他们来讲, 立刻就打消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是大部分学生最深的感受, 也是笔者最深的体会。

二、改善高中学生地理学习障碍的教学对策

1. 优化课堂教学,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为此, 教学时必须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 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 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在重视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

2. 把握新教材, 注入新思路

地理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在新教材、新任务的背景下, 要有新思路。

第一, 改进教学方法。高中学生无论在智力、能力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 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探索研究能够运用一些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学生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到教学任务中,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同时, 教师要放权给学生, 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思考、讨论、质疑、交流, 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让学生放开说, 并且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说。条件具备了, 学生自然就会兴奋, 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 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第二, 重视实践活动。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问题研究”。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 那么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将是巨大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地理教学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致可以分为理解性难点、记忆性难点和运用性难点三类,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就要突破这些教学难点。

第一, 理解性难点的化解。理解性难点主要包括地理概念、地理事象和地理原理等内容, 这些知识的抽象性较强, 不容易理解。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 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 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教学中要多运用图示解答、演示实验、联系生活等方法。

第二, 记忆性难点的化解。学生感到难以记忆的知识往往是因为它们太枯燥, 与自己的兴趣太远。对这部分难点的突破, 可以结合趣味教学和一些生动的地理知识实例, 比如已经发生过的世界各地的一些自然现象, 将实例与生硬刻板的概念结合起来, 学生在理解后记忆就不会难了。

第三, 运用性难点的突破。学以致用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要把教科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以此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 增加问题层次, 减缓问题坡度, 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 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逐步求得结果,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地理学习习惯 篇三

关键词:地理学习 学习习惯 教师培养

针对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不高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的实现之间的明显矛盾,学生很有必要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而学习地理能力的提高,学生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学生自己一个人的事,作为一名地理老师很有必要帮助学生。那么,地理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学习习惯方面能起到哪些作用呢?

一、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前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鼓励──预习课文

预习可以让学生上课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很好的接受新知识。地理内容有些比较抽象,学生不好接受,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提高接受效果。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教师开始应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且落实,以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布置预习课文的作业,明确要求将预习的提纲写到笔记本上;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其预习的情况。教师针对预习的结果,给予指导,并将预习结果不错的学生给予表扬,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老师可让预习结果比较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讲一讲课,可提高他的预习兴趣,也让他自己发现预习的问题与不足,同时,也会促进其它学生预习的热情。这样要求时间长了的话,学生就会自己体会到预习的好处,并主动去预习课文,养成良好的习惯。

2、要求──课前几分钟的利用

课前几分钟的准备,可以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及提高听课效果。老师要在打上课铃前进入教室,观察学生做什么,告诉他可以准备下节课的课本、笔记本,可以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或看一看下节课要讲的知识。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问学生“准备好了没?”,等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好了才开始上课,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因为他个人而耽误时间。这样他就会引起注意,加以改正,以养成习惯。

二、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堂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认真听讲

上课认真听讲,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学习效果。地理教师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听课,发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一定要提醒、警告;如果学生有特殊问题,课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解决。我们知道,如果这堂课没有吸引力或吸引力不够,学生很难保持认真听课的状态,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上下功夫,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另外,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其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听讲,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2、指导──做好笔记

一个好的笔记是书本的缩影,可以告诉学生学习的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学生上课根本不记地理笔记,认为没用,只要在书上勾住重点就行了,有些学生记地理笔记,可只记板书,别的就不会去记。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去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记笔记习惯。首先,黑板的板书要规范,要将重点标记,使学生容易去记录;然后,作为地理的特色──图的素描要直观、易画、清晰,要求学生也仔细认真的画下来;还有,要让学生将不懂的在笔记上做个记录,以便课后解决。

3、鼓励──积极发言

在讲课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上课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很好的给予解决,切不可置之不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自己也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要实在的跟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也不懂”,而且要鼓励学生发问。目前提倡的案例教学法更是离不开学生的讨论,离不开学生上课积极发言。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阅读课文等方法鼓励他们发言。

三、地理教师对学生课后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课后练习

地理跟别的课一样,都是必须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所以,课后必须做相应的练习题。教师就应培养学生课后养成做练习的习惯。教师通过提出要求、检查等一般性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做练习,另外,要不定时地提醒他们,使没做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早点做了,使学生意识到自觉做练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课后做练习的良好习惯。

2、讨论──地理话题

由于地理知识的普遍性,地理教师可以经常和学生课后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话题,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组织──地理活动

地理活动需要地理教师精心安排、组织,使活动有助于增长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增强学生的地理感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师对学生复习和考试习惯的培养

1、指导──复习

由于考试的压力,地理知识应该进行系统的复习。地理教师不仅要自己在课堂上复习,而且要指导学生如何复习,要培养学生阶段性的进行复习的习惯。地理教师给学生复习时,可以先要求学生自己复习,要求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重要的知识点展示出来,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方式给学生复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复习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以便提高复习能力;地理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复习的好处,使学生自主的去复习所学内容,养成习惯。

2、指导──考试

考试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一般来说,学得好,就可以考得好。可是有些时候,学生会因没有良好的答题习惯而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为避免这些损失,地理教师要在学生考试良好习惯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地理教师要经常灌输基本的考试习惯,另外,在课堂上要进行一些小测验,使学生培养考试习惯,发现不好的方面一定要指出,让其改正。

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地理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地理学习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学生个人的事,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培养。

地理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在培养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一定要有耐性,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使其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始时需要地理教师多次强调,多次要求。当学生真正体会到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可以提高自己学习地理的能力,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可以学得轻松、自如时,学生就会自愿加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地理教师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完成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

4.地理学习心得 篇四

《课标》(实验稿)实施已经十年了,时代在发展,这个时代的学生的心理和十年前学生心理的特点大不相同,所以改动主要是使前言更有时代感贴近现实学生实际生活,所以《前言》部分文字改动还是很必要的。从这一点我们做教师的也得必须实时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时时都有魅力,时时都有创新,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永久的生命力。

2、关于地理科学是自然和人文跨两个科学的再认识

地理课程是兼跨文理的,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的方法策略的独特性,文科的方法要用,理科的方法也要用。作为一名地理教师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很必要的,一个好的方法能使学生很轻松的对地理知识掌握和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理解记忆的应用,就我们扬州的气候特点为例,学生在小学的思路就是死记硬背,但我会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来,首先问学生扬州夏天气温高还是低,学生很容易就答出“气温高”,下雨多还是少(相对于冬天),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下雨多”,同样的方法提问冬天,很容易得到扬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轻松理解记住了,效果很好。

3、对地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的认识

教科书是最基本的内容,课程内容融入开放式的问题,不一定有明确的结论,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结论看法,这也是体现开放性的。从新课标这一要求,我们作为地理教师,自己首先应有这种开放的意识,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这种开放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还得结合合适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而不是生搬硬套去教。

5.高一地理学习心得 篇五

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二、横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横向联系看,是指地理知识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广延性。

地理事物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如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就存在着这种横向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由日光、空气、水、矿物、生物、土壤、岩石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相应变化,从而使它们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人代地理知识中,类似的影响与制约的内容也很多,而以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最为典型,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使农业、工业、城市规划、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等受制于气候;人类活动则通过改变局部地区的地面状况,来影响或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象植树造林、修水库等就是通过人类活动来改善气候的重要途径;相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则会使气候恶化,进而影响环境,使人类越来越难以在环境中生存下去,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所以,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从而造就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环境。

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可从多方面横向联系。如水能的丰歉程度是由落差和水量共同决定的,我国水能资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与我国地势、降水特点紧密相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导致水能在空间分布上西南最多,华北最少。通过空间分布上的.横向联系,可帮助我们全面思考问题,广泛地联系各项地理事物,并按一定思维线索使知识形成网络。

各地理事物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横向联系。区域差异可以对比,地理要素间也可进行对比,运用比较法是学好地理的一项重要方法。如冷锋和暖锋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对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对比,天气与气候的对比,内、外力作用的对比,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特点、措施的对比,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影响的对比,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对比等等,高中地理的每一章节都蕴含着许多这样的横向联系。横向联系的对比一般要列表说明要点、概括特征、总结规律,并指出被比较事物的联系。

同一时间出现的不同自然现象或生产活动,在这些现象或活动之间,反映了同一时间地理事物的横向联系。这种联系可解决一些覆盖面广、知识空间、时间跨度较大的问题。如地球在公转时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气团及气压带、风带势力的强弱、气候的变化等,可结合起来考虑,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与气候形成变化的原因。总之,要广泛考虑在固定时间内的地理现象,才能适应这种横向联系的有关问题。

从知识的多向联系看,这里既包括地理知识与学科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与学科外各方面的联系,前者称内部联系,如自然地理与人代地理,地形、气候、水代、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可以联系的线索;后者称外部联系,如地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联系,特别是与政治、历史、生活实际、生产实际的联系,与社会热点等问题联系,有助于知识的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在高考代综试卷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多向联系法

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是运用发散思维进行知识的多向联系的方式之一。如太阳直射23°26′N,可以从下面几点取得联系:(1)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北半球夏至日;(3)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4)地球公转速度慢;(5)亚欧大陆受低气压控制,北太平洋受高气压控制等。(6)气压带移动与北半球气候变化等。

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推导,是进行多向联系的又一种方式。如因地理自转产生地方时的变化、昼夜更替等。在高中地理中一因多果的例子很多,经常主动思考有关问题,有助于使知识的多向联系更为广泛。

6.高一地理学习地图方法 篇六

2.从主观因素上来说,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地理知识几乎是空白,这当然不能怪同学们,主要是中考不考地理,同学们只在初一社会课中学过地理,两年过后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一些同学到了高中还不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分不清“黄河、长江、珠江”。在这样的基础下,一下子要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地理事物当然是困难的。

3.是学法上的问题,很多同学还用初一时的方法来学地理,当然是学不好了,因为初一学的是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内容比较浅显,很多地名、物名只需记忆就可以了,所以学生往往是在考前“背地理”,效果也还可以。而高中地理是要在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判断地理事物,并分析其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所以光靠“背地理”肯定是学不好的。

4.是相关知识的联系问题。高一第一学期,学地理所需的相应的数学和物理知识还未学到,所以同学们在学地球这一单元时,普遍缺乏空间想象力,而在学大气这一单元时,对“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有困难。在上述四种背景条件下,高一学生学地理确实是会遇到一定困难的。

影响高一地理成绩的原因

1.缺乏学习主动性。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甚至认为是副科或者认为要开卷考试。课本、资料上的习题从不主动解答,等待老师讲解,对自己不负责任,学习上的消极情绪严重,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主要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不认真听讲,即使听讲也是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习方法不科学。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沉睡在数理化作业里,对地理知识一知半解,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忙数理化,白天无精打采听地理,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上甲课做乙事,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7.摭谈学生良好美术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七

一、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自制力差, 有意注意的时间不会持久。只有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 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 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美术学习活动, 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我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通过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及悬念导入等多样化的导入方式, 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 从而收到了“课伊始, 趣亦生”的教学效果。对于后进生, 我也尽全力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 在教室中撒下一片师爱的阳光,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使美术学习活动轻松而有序,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是在低年级养成的。作为美术教师, 应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 在学生用油画棒画第一幅画时, 教师就要通过演示、比较, 向他们阐明正确的握笔姿势、用笔方法;学生在用毛笔作画时, 必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 使其养成洗笔时不要甩笔, 应将笔锋中多余的水分在瓶口刮一刮等良好习惯;及时提醒学生做作业时要注意些什么。笔者常常发现, 虽然小学生对绘画有着极大的热情, 但大多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脱离学习活动的消遣, 因而他们在做作业时常常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游戏态度, 不能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美术作业。为了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我尝试转变原有的认识, 将学生围绕美术教学活动所说的话语都视为“天籁之音”, 组织他们开展“我与我的画交朋友”活动, 鼓励学生与画中的小动物及人物等进行对话、游戏, 让他们自说自“画”, 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绘画创作中。

三、利用竞争机制消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中的不利因素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 在家多受父母溺爱, 部分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学校里, 任凭教师千叮咛、万嘱咐, 他们还是今天听来明天忘, 依然我行我素。怎样改变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学习的内驱力, 二是诱因。诱因是引发学习动机的目的物, 它具有诱发或激起指向目标行为的作用。根据这一心理学原理, 我则利用竞争机制消除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中的不利因素, 即为所带的班级制作一面果树旗, 作为组与组之间的流动红旗。每次上课时, 则在黑板上画上四棵果树代表四个小组, 哪一个小组课堂表现良好, 就在代表这一小组的果树上“挂”上水果。活动结束后, 统计结果, 果树上“挂”果最多的小组获得果树旗。如此一来,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遵守课堂常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沟通

8.浅议历史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八

一、未雨绸缪,预习与启发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加深和巩固对知识理解与记忆。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教师讲课时自己能有的放矢地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新知识地接受。预习可以有学期预习、周预习、日预习。

提倡预习,同时培养了一种自主探究的品质以及影响一生的自学能力。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必须对学生提出学习社会学科的预习要求:

1.重视预习,每节新课都要求预习。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教师抽查预习情况。

2.明确预习的要求,预习不是简单的浏览书本,应该要求学生带着目的、问题,找到答案,找出新的疑点,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3.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学会圈点批注、摘抄、做卡片、编写阅读提纲或阅读提要。例如,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把历史上名人的典故做成卡片,则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高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从而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学习发生更大的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历史场景、事件和人物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教学的立体感,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被调动了。

三、有的放矢,专注的课堂学习习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学科相对语文等学科普遍不被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在此背景下要提高学科成绩,必须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只有认真听课,方能心领神会,教学互动,以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佳境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强调学生专心听课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专注课堂。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其结果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练习复习、故事幽默、表演竞赛、正确评价等各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学生的心思都在课堂上。

2.积极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新课程重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动性、参与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3.做好课堂笔记。记录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当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随手记下来,以便课后再去问老师。

四、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的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缓慢下来。因此,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趁热打铁”,学过即习,方为及时。忌在学习之后很久才去复习,特别是历史事件和年份年号等。在复习是要注意:

1.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养成当天课程当天复习的习惯。在复习时让学生先尽量回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当一时不能全部想起来也没有关系,这正是发现了自己的薄落环节。整个复习过程都要提倡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2.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阶段复习可以解决各部分知识的之间的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是指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就是从整体、全局或联系中去掌握具体的历史事件、概念、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3.比较复习,化零为整,例如,在教学了“五四运动”后,就要求学生复习“辛亥革命”,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点。这样既可以掌握两个运动的异同,并且对性质、革命范畴、领导阶级,群众基础等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深层次上理解弄懂,更能深层次的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抓住重点,口手脑协调。历史学科为文科,我们不妨可以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在课堂读一读,写一写,背一背。来个现场课堂小比赛,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5.精选练习,当堂达标。“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此,学生学习之后必须及时当堂训练以反馈其所学情况,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如何布置有效的作业,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陈旧教学形式,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决不留在课后,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相机指导。做到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梯度适当。设计作业时关注学生全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作业中同样能体验到经过思维所获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当成是不得不为苦于交差的被动式劳动。老师在批阅的过程中,多用鼓励性的语言,也是让学生增强自信和兴趣的好方法,一句温馨的评语,可能会让学生欣喜一阵子甚至改变他的学习态度。

六、重视良好的考试习惯

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着重对运用能力、综合能力进行考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要注意考试的方法、策略等,形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1.书写规范是基础。常言道,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在考试时的字稀疏邋遢让人辨认不清给批卷的老师的感觉是此人思维混乱不清,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所以要重视并及早提出对学生书写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要用心去写,尽量做到格式统一、字迹工整、一丝不苟。

2.认真审题是关键。审题就是认真阅读、真正理解题意,对于题目中的每个字,每句话,每钟符号都要看清楚、看准确。切忌“看了一半就开工”,这样会造成“南辕北辙”,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

3.仔细复查是保证。当所有题目都做好了后,先检查在做题过程中有疑问的题目,时间充足的话检查整张试题。在检查选择题是否正确时,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要求学生不要轻易更改答案,非选择题着重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意,回答是否完整等。

9.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九

八开镇初级中学:刘芬

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趣味导课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可以用“红面粉”猜谜底“丹麦”来导入,使学生们在测谜语过程中,学习到地理知识,从而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二、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众所周知,图画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学生们也更加喜欢去研究图画,而不是去读文字,因此,教师根据学生们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一些课本上的图画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出来,这样可以使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也会觉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样,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将兵马俑时,可以将一些有关的图片和视频播放出来,教师可以在讲台上以便播放以便讲课,这对吸引学生们上课注意力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地理知识,这对培养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三、利用互助合作激发兴趣

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们的这些特点,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亲切感受到同学们身上的优点,这对很多学生们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对提高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我们临近的国家”这一章中的“日本”这个国家时,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这几个小组去准备有关的材料,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才华的发挥,使学生们在相互鼓励、合作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地理知识寻找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对这个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并且能够促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离开游戏的陪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显得是非常快乐,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使学生们可以通过以游戏的方式来认识地理,学到地理知识,这样将会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充满兴趣,心理对上地理课堂也是充满希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组之间进行猜地理知识游戏,其中一个组的成员来描述,让另一个组的所有成员来猜,学生们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一方面会使学生们学到更多地地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开阔学生们的眼见、发散思维,不断进行思考,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到更多地地理知识,这对学生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五、结论

10.初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篇十

非常感谢你的配合,谢谢!

请将答案填在括号内,谢谢。

1、你的性别是()

A 女B 男

2、你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A 非常感兴趣B 有点兴趣C 无所谓D 不感兴趣

3、你对地理学习采用哪种学习方法?()

A 考试之前背B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C 结合生活中实例学习D 通过探究活动来学习知识

4、你会不会在课余时间对地理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A 会B 不会C 偶尔会D 基本不会

5、你会不会阅读一些关于地理方面的课外读物?()

A 会B 不会C 偶尔会D 基本不会

6、你在生活中经常用地理知识吗?()

A 经常用B 很少用C 用了也不知道D不知道怎么用

7、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提前看地图查信息了解那个地方吗?()

A 经常看B 有时看C 从不看D 看了也没用

8、你平常看天气预报的时候,有哪些主要问题(可多选)?()

A 我不知道很多地方的地理位置B 我不知道很多符号的含义

C 我不了解很对天气现象D 我不知道一些术语的意思

9、如果你进入高中进行文理分科以后选择理科,还会不会继续主动学习地理?()

11.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学生,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70-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教”,而且要“导”,不仅要教数学知识,而且要教如何学数学知识,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 如一些学生写字歪七扭八,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填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等情况,也常有发生 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认真检查和验算 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 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更有甚者,老师讲解订正后,交上来的作业仍有错误。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在作业与考试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把运算符号看错,抄错题目,乘法口诀背错等,在解决问题中一些关键的词语被忽视或者没看懂,致使学生造成解题差错;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读题目的时间可以稍长,也可以读两三遍题目),一定要弄清题意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 然后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学生容易遗忘,所以隔三差五要求学生背一次乘法口诀,时不时来点口算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 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但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大声嚷嚷:“老师,我来,我来……”“老师,喊我,喊我”“嗯嗯 ”当教师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的叹气起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旁若无人的干着自己的事……凡此种种,不由得人深思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所以,我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听课习惯,我会时不时让孩子们重复我和同学的话,“刚刚徐老师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刚刚某某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一开始惩罚的学生较多,渐渐的认真倾听的学生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总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会对人的全面素养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我认为学生的作业最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可以经常看到我的一些批语:“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对于那些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一开始,帮他们擦掉重写,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等。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使逐渐产生要写好,否则会辜负老师的希望,除此我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中严格把关。我常跟学生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励希望,改正缺点 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志治学态度。

12.地理学习习惯 篇十二

一、地理中的语文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地理也不例外。地理的有关章节中对自然地理的描述文字优美, 语言生动形象, 向学生描述了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气温和降水”这一节中, 课本用千里冰封的北国和椰影婆娑的南国之滨作比较, 引出气温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如果教师用动听的语言, 优美的文字加以描述, 肯定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再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国家地理部分, 教师可以用讲解词的形式带领学生做一次纸上旅游, 只要教师的语言丰富、生动、形象, 学生对每个国家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地理中的数学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这一部分时, 由于“时区”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难度很大。在授课时, 我试着把数学上学的“数轴”引入“时区”教学。

首先, 时区划分的原则与数轴相似。中时区相当于数轴的原点, 东一区至东十二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的排列如同数轴的正、负方向的排列。在教学中, 可以将东一区至东十二区规定为正, 西一区至西十二区规定为负, 使“时区”与“数轴”等同起来。这样, 学生在明白数轴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时区的划分及排列顺序了。

其次, 数轴的数据是右边大于左边, 而时区区时是东边的永远早于西边的。因而, 我们用数轴来理解时区区时特点, 使抽象理论变得简洁明了,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了。

再次, 利用数轴上求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来求时区差, 其方法更为直接。在时区计算时, 将西时区规定为负, 东时区规定为正, 则时区差等于东边时区减西边时区, 运用这种方法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而日期相差一天的结论了。

在教学时区时, 引用学生最为熟悉的数学上的数轴知识来理解学习, 学生不再感到“时区”难学了。增加了抽象知识的趣味性, 效果非常好。

三、地理中的英语

在学习世界地理经纬线部分时, 北纬60度表示成60°N, 南纬60度表示成60°S, 而东经60度表示成60°E, 西经60度表示成60°W。学完以后学生往往一塌糊涂, N、S、E、W四个字母乱标一气, 或者南北不分, 或者东西混淆。我在表示经纬度以前, 先和学生玩了个方向的小游戏, 我说方向, 学生抢答英文单词, 答对的给予奖励。这样短短几分钟, 北方North、南方South、东方East、西方West四个方向的代表字母N、S、E、W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会乱成一团了。同时, 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教师教得也不累, 何乐而不为呢?

四、地理中的物理

地理与物理的联系也不少, 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中的海陆因素时, 可以运用比热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水受热慢散热也慢, 而沙石受热快散热也快, 知道了这些物理知识, 就能明白为什么海洋气温最高月份比陆地晚一个月, 气温最低月份也比陆地晚一个月;同时, 夏天海洋比同纬度陆地气温低, 冬天比同纬度陆地气温高, 因而导致了夏季一般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的地理现象, 从而不用死记硬背, 也能准确应用海陆因素进行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判断了。

五、地理中的历史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比较多, 在地理课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 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 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 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 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 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也增加了地理学科的趣味性, 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比如:讲“本初子午线”和古埃及人民创造的“太阳历”时, 可以联系历史介绍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唐朝的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长度,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这样丰富的授课内容可以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 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在讲各大洲、各地区农业方面时也可联系如下历史知识:我国古代半坡氏族时期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 (即我们现在种植的谷子) , 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 用骨制耒耜翻地种植水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而在讲俄罗斯这个国家时, 可联系历史:“鸦片战争以后, 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 共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我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 沙俄侵占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现在在俄罗斯,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它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海港和军港。”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又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并对这个城市铭记不忘。

六、地理中的美术

上地理课时, 随着讲解的深入, 教师在黑板上粗笔勾画, 能将繁琐的地理知识迁移到图上, 学生能直观感觉, 学得轻松, 自然乐学。如:学习《美国》的“城市”部分, 要求记美国的重要城市, 如果在一幅图上一次性展示出来, 显得知识点多而零乱, 城市的位置也难以记忆, 极易混淆。而教师先勾勒一个美国轮廓图, 每讲一个城市就添加一个城市图例, 让学生逐个接受, 降低难度, 记起来就容易多了。

地理还拥有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 学生通过地理学习, 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 培养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当然, 地理还与其他若干学科有着联系, 学习地理时注意与多学科知识的联系, 也可以注意本学科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和比较, 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降低学习的难度, 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比如:注意章节间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比较,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地区, 学习“东南亚”, 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大洲“亚洲”, 只要教师进行提示引导, 学生对已熟悉的知识更感兴趣, 也更乐意自己发现、比较、归纳, 根本无需教师浪费时间进行讲解, 学生也容易接受和理解。

13.如何合理运用地理学习评价的结果 篇十三

扬州市地理教研员朱雪梅

【理论阐释】

实践中的课堂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一般来说,日常性的、即时性的评价,可以采用某一种评价结果处理形式,例如,课堂理答就是针对于课堂中学生回答情况的反馈;而阶段性的评价,则应该将几种形式加以组合,如通过“分数或等级十评语十档案袋十学生自我评价卡”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从评价结果处理的发展来看,将各种形式加以组合,以博采众长,克服彼短,成为一种趋势。

地理学业成绩评价结果的应用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促进教师发展,而非打分、记录分数和排名次等一次性的处理,更不应该成为评定教师等级、发放教师薪酬的主要依据。《标准》指出:“给学生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具体来看,地理学业成绩评价结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诊断学习效果

评价的实质是价值判断,所以“诊断”是评价结果最显性、最直接的作用,特别是每一次测试的分值或等级就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定量诊断。一般地认为,地理测试中高的分值代表学习效果良好,对地理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高,学习目标的达成率高;反之亦然。当然,这样的诊断结论并不是绝对准确,因为测试分数的高低还受其他非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学生的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状况、试题的熟悉程度等。所以,对学习效果的诊断还需要结合过程性的表现性评价作出综合判断,应该采用定性评语与定量测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评定学习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诊断不是最终目的,诊断后对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之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2.调控教学进程

地理评价结论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的、比较全面的和有效的反馈信息,评价者将反馈信息与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相比,可以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节与控制。如果评价结论显示学生实现目标的过程过于轻松,并能达到更高目标时,会将目标调高,将进程相对调快;而如果认为学生还未能达到目标要求时,可能将目标调低,将进程相对调慢,使之符合学生的相对水平。就具体的教学过程而言,地理评价的调控作用一般是通过调节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程和节奏、教学速度和难度等来实现的。

3.激励学生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地理评价的最终追求。《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评价结果解释须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作

出多角度和较为全面的评价。要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地理评价结论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回顾地理学习的历程,反思学习的得与失,如引导学生思考:评价结果显示我的地理学习优势在哪里?我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我还有哪些地理问题没有解决,我能采取哪些措施来改正?另外,对学生地理表现的评价,特别是档案袋评价的成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助于学生维持学习的内驱力,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效的方法探索新知识,以获取更好的评价结果。

【案例1】评价结果的再评价――用橡皮泥制作地形模型

一、准备阶段

提前一节课通知准备材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至少带一盒橡皮泥(最好四人商量后,8颜色而异)和一团线(线的颜色与橡皮泥对比要强些)。

二、布置制作任务

(1)制作一座山地模型,每人必有一份作品,且在课堂上当场完成。

要求:①突出五要素:山脊、山谷、山顶、陡坡、缓坡。②再缠上3~5条线,代表山地的等高线。

教师当场制作一个山地模型供学生参考。

(2)制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等四种陆地地形。按四人小组进行,分工到位,每人制作一种地形,并能简要介绍所作地形的突出特征。

教师巡回参与制作、指导、提示改进。

三、评选优秀作品

每班选出3~5人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保存好,并在科技节期间向全校展示,获奖情况张榜公布。由备课组向学校申请经费,进行适当奖励,摄影留念。每份获奖作品均写上班级、姓名、座号,获奖作品的照片送给每位获奖者作留念,好的图片留作资料。

四、评价方式

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不理想”四个等级。(1)自评:先小组内自评。(2)互评:前后桌同学互评。

(3)师评:本着鼓励原则,将成绩定高一些。【案例1解读】

本案例是用制作模型的方法检验学生对地形基本类型及等高线概念的理解。从学习进程看,学生用橡皮泥制作而成的地形模型就是表达等高线地形图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结果,1陈淑妙.用橡皮泥制作世界地形模型[M]//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初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8-49.这一表达形式与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识别地形类型相比,更加直观、生动,也加深了理解的深刻性。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对等高线模型这一评价结果所进行的评选与展示活动,这一活动能够促使师生反思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优秀作品的诞生是小组成员自评、前后桌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的共同结果,在这过程中,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地形类型及等高线的基本内涵,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定,这是一个学习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评选学生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从而判断教学的效果,并可能会向学生指出错误所在,分析原因,给予指正。

将优秀作品进行摄影留念、在科技节上展览,以及对获奖者的奖励,均起到激励学生成长的作用。对获奖者而言,是其努力学习与精心制作的回报,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得到更大的驱动。对未获奖者而言,能够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差距,激发未来的地理学习动机。【案例2】莫用测试成绩排名次――某市2008年地理会考成绩的运用

某市每在6月份举行初中地理结业会考。测试及阅卷工作由市考试院组织,全市所有在籍初二年级的学生全部参加考试。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合格为60分。以2008年的会考为例,其成绩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地理会考成绩是中考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绩按合格和不合格记入学生档案。成绩合格者方可在2009年报考三星级及以上普通高中。

2.该市教研室对所有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向各县(市、区)教育局与市直中学公布了下列统计表。(注:县、市、区名称与学校名称用代号表示)

表1 某市2008年县(市、区)地理会考成绩统计

县市区 代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全市

人数 7682 6387 10263 7247 9824 12218 53621

≥90以上人数 4116 2073 2713 2744 5008 5430 22084

优秀率 53.58% 32.46% 26.43% 37.86% 50.98% 44.44% 41.19%

80-89人数 1687 1464 2506 1689 2787 3002 13135

良好率 21.96% 22.92% 24.42% 23.31% 28.37% 24.57% 24.50%

≥60以上人数 7162 5380 8613 6432 9371 10991 47949

及格率 93.23% 84.23% 83.92% 88.75% 95.39% 89.96% 89.42%

均分 85.5077.87 76.35 80.41 86.02 82.37 81.53

表2 某市2008年市直中学地理会考成绩统计

学校 代号 A B C

人数 788 173 596

≥90以上人数 684 136 455

优秀率 86.80% 78.61% 76.34%

80-89人数 83 31 108

良好率 10.53% 17.92% 18.12%

≥60以上人数 788 173 595

及格率 100.00% 100.00% 99.83%

均分 94.9292.6292.48

D E F G H I J K L 645 353 156 449 630 315 573 57 307 480 247 97 257 334 158 242 16 106 74.42% 69.97% 62.18% 57.24% 53.02% 50.16% 42.23% 28.07% 34.53% 122 79 43 108 153 93 173 24 62 18.91% 22.38% 27.56% 24.05% 24.29% 29.52% 30.19% 42.11% 20.20% 644 353 156 438 602 304 544 57 271 99.84% 100.00% 100.00% 97.55% 95.56% 96.51% 94.94% 100.00% 88.27% 91.9490.9090.0087.7886.1986.0784.1783.4479.32

3.市直各中学根据本校成绩的排位考核地理任课教师业绩,并发放相应的奖金。【案例2解读】

初中地理结业会考是一次大规模的终结性测试,测试结果表现为量化的分值。案例中测试结果的应用方式在当今是普遍现象,这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危害性。

案例中第1条应用方式,体现了终结性测试的诊断与选拔功能,在目前评价制度中发挥了其应用的甄别作用,这是积极的一面,也说明会考是衡量学生地理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

测试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诊断与选拔,更应该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案例中第2条的成绩统计表实际上公布了成绩的排名,第3条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奖金,这样的应用方式简单、粗暴,体现了分数决定论的思想,这抑制了测试的积极意义,只能加剧应试教育的程度,教师难以体验到地理教学的愉悦之感。

14.地理学习习惯 篇十四

在课堂中,我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学习人口的特征和计划生育政策,采用了很多的生活实例让他们去感受我国人口国情,学习民族文化,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极为浓厚。

在难点处理上,人口和民族的分布,充分结合地图和图片,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分布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本部分内容教学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和增强的地方,比如,没有是合适的时机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去了解当地的人口情况,应该设计一个辩论赛或者课外小调研,让学生用更加辨证为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家乡的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一点没有在课堂中做到。

★ 中学生安全教育学习心得

★ 中学生学习心得小结

★ 中学生学习心得感悟1200字

★ 学习心得范文

★ 学习心得

15.如何激发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篇十五

怎样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求知欲?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知之者不好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 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 学与乐不可分。”只要你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只要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尊重和理解学生是教好学生的前提, 素质教育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也并不是知识机械地移植过程, 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 教师的一个微笑, 一句鼓励的语言, 都会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 融洽的师生关系, 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 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 真挚的师生情感, 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 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 而是靠理解、靠兴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达到的。

二、展现地理教师个人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有时候, 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精力在某一课程上, 并不是因为该课程很重要或很有趣, 而是因为他喜欢该科任教师。因此, 地理教师要时时注重个人仪容仪表, 加强学习, 不断提升个人魅力。如, 运用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板图等。如果你能在几分钟内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形象逼真的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 那么学生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此之外,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形象、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昂的精神状态、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热爱自己的专业, 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 关心学生的前途,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由于专业的影响, 地理教师知识面很广, 往往给学生“博学”的印象。地理教师应努力更上一层楼, 让学生觉得你“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此外, 地理教师备课量大, 但要批改的作业较少, 课余时间较多。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如体育、歌舞、绘画、书法等, 不仅可以丰富业余生活, 愉悦身心, 而且可以让学生觉得你多才多艺, 敬仰、崇拜油然而生。

“醉翁之意不在酒”,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以外的问题。教师如果仅关心学生的学习, 就很容易让学生厌烦。因此, 地理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用心灵关注、爱护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关怀。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感激你、喜欢你, 从而“爱屋及乌”地喜欢地理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力求形象直观, 把兴趣培养贯穿始终。

1. 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引言, 适当制造悬念,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过程开路, 创设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特别是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境。例如:如在讲“日界线”时, 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在海轮上出生的双胞胎姐妹, 按出生日期, 姐姐的年龄比妹妹小一岁, 这可能吗?她们出生在何地区?”基于强烈的好奇心, 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 这时再讲相关的知识, 学生既乐于接受, 又容易接受。由此可见, 学生如果有了追求知识的欲望, 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使学生经常处于“乐学”状态, 教师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 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注重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多样性。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注意语言美, 用精炼、生动、富有逻辑性、多样性的语言;用清晰、响亮、舒缓、流畅的语音;用抑扬顿挫、娓娓动听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调, 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美感。在课堂教学时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自身情感进行调控, 满怀激情地开展教学活动, 设法使学生不断受到感染, 让情绪亢奋起来, 使学生的脑神经受到适当刺激, 对所学内容留下较深印象。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 这要求教师用对大自然的满腔热爱、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借助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学生。如讲到黄河这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时, 教师内心应充满骄傲自豪之情并溢于言表;当讲到由于我们缺乏科学知识, 乱砍滥伐, 破坏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时, 教师的情感应是痛惜和担忧的。这样感染学生, 便使学生热爱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并能认识到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3. 精心选择古诗词反映地理知识, 增强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中学地理是一门饶有趣味的学科, 它包罗万象, 知识面广, 课堂生动有趣, 能使学生精神振奋,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大气垂直分层”和“垂直地带性”时, 可以引用“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在讲“东北的气候”时, 可引用毛泽东的诗词:“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在讲“海水运动”中的钱塘江潮水时, 可引用“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升”;在讲“生物”、“土壤”时, 可以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用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 百鸟齐歌唱”, 还有“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词句, 无形中把学生引进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地理境界中去。又如用唐代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两句诗, 描绘长江三峡河段山高谷深、坡陡流急的水系特征;用“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诗, 来形象逼真地描述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末夏初梅雨的天气特色, 等等。在诗情画意中, 学生深受感染, 投入到课文中特有的情景中去了。如果引用得当, 可以大大加深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领域, 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获得牢固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4. 挖掘教材的幽默因素。

在讲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时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谐音, 如“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可以引导学生记忆为“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学生惊诧的目光注视着) 。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记忆,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化难为易, 让学生得到学习的快乐。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信息源和工具, 它为地理教学提供地理事物空间性状、分布及空间关系的信息, 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幅插图、一幅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 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教学形象直观, 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创设地理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时, 可结合地图来分析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这样记忆深刻, 而学生也不会觉得死记硬背而枯燥无趣。

2. 充分利用示意图进行教学,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简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绘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而学生则边听边记, 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视听结合, 头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习兴趣。如:学习太阳高度周年变化时, 在黑板上边讲边画, 展示规律简图, 然后让学生说出3月1日、9月10日、10月1日太阳直射的半球及移动方向, 这样学生不但有效地掌握了课堂内容, 而且培养了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更有效地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灯、电影、录像的直观优势, 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育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 具有形象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能提高地理教学信息传递质量、增加传递的数量、丰富传递的形式等。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 看不见, 摸不着。如果借助多媒体, 利用动画来制造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 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为动, 就使学生接受信息时首先有一种严谨务实的感觉, 配之以精练的讲解, 知识重难点就会因此而得以突破,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世界各地昼夜长短变化”时, 可用Flash或Authorware制作动画, 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分别制作成两个同步动画, 使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逐渐南移,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最高值逐渐变小, 白天时间逐渐变短,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的范围越来越小, 南半球正好相反;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上时, 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中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昼夜平分;当太阳直射点继续难移到南回归线时, 北半球昼最短, 北极圈以内全是极夜, 南半球正好相反。本来一个很难讲的问题, 通过动画演示, 学生耳闻目睹, 重难点迎刃而解。

五、关注身边问题、热点问题, 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问题、热点问题,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 有其独特的魅力, 其跨科学多, 综合性强, 对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教学归根结底在于人地关系, 无形中强调了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格塑造。其所涉及的全球观、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都能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意识。例如, 在讲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一单元时,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地理与环境、人口、资源的关系,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的教育, 增加学生的环境意识, 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是公民的责任, 增强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和当代的环境问题结合, 从学生最切身的体会入手, 从本市的环境问题、学校周围的环境情况讲起, 自然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和资源的大量浪费, 全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如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损失、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 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的危害。又如土地沙漠化问题, 春季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是一个与所有人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 有利于促进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关注。

总之,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通过激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由知之者变为好之者, 由好之者变为乐之者, 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实现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更好地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刑忠录.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0.3.

[2]张中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J].新课程 (中学) , 2010.2.

[3]毛恒.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J].中学教学参考, 2009.3.

[4]杨永平.多途径活化地理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宁夏教育, 2009.11.

[5]朱光平.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2.

[6]刘奇鸿.新课程标准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探究[J].21世纪中学生作文 (高中教师适用) , 2009.12.

上一篇:浙江农林大学金融学下一篇:教育咨询公司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