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2024-08-04

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共16篇)(共16篇)

1.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一

一、前言

设备维修企业在质量管理上的传统手段是事中和事后管理,依赖企业各级质量检查员的经验和业务能力来控制整个工作过程,缺少连续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能达到现今可靠性维修的要求,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以及市场竞争的冲击,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如果维修企业能够在线实时分析处理设备和质量问题,及时对之进行跟踪反馈,无疑可以提高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然而如何才能将企业的设备检维修与质量控制、客户满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集成管理的信息系统?用过通过实践认为,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将先进的管理思想转变为可以实施应用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是在当今IT生存环境下的一个极佳选择。

二、兰炼设备维修公司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及其特点

设备维修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的复杂系统,是深入开展质量、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贯穿于设备的安装、检修、维护等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监测、评估过程控制和质量、可靠性水平的高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改善检维修各环节质量的最直接的原始资料和依据。为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兰炼设备维修公司开展了以下工作:

1、完善质量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设备质量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基层作业的质量状况和可靠性薄弱环节,研究解决各类问题,首先应制定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管理的责任和权限。为此公司对原有的质量规章制度及时进行了修改,建立了完备的机电仪设备检修质量考核和验收制度,以及工程施工建设质量监督验收制度,对设备管理考核规定也进行了细化,这些措施规范了管理人员、基层作业人员的质量管理行为,大大降低了质量和设备问题发生的几率。

2、建立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软硬件基础

建设局域网是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基础,兰炼维修公司局域网于3月完成,网络用单模光纤连接,采用星型树状连接方式,所有网络设备及线缆均有10M/100M自适应传输速度,工作站到达内部各基层作业车间。包括服务器3台,客户机70多台。

网络服务器采用WINDOWS NT 4.0或WINDOWS SERVER SP3平台,数据库采用MS SQL SERVER2000软件。客户机基本配置都在PⅢ500以上,内存≥64M、硬盘≥10G,客户端平台为Windows 98/2000/XP。网络协议采用TCP/IP协议。

另外公司通过交换机与生产装置对等局域网形成邻网连接,实现网间相互访问和数据交换,而且通过代理服务器方式接入国际互连网。公司自主开发完成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并投入使用,其采用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支持INTERNET/INTRANET,电子数据交换等,并将其安装在公司每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上。

3、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库

公司设备和质量管理的工作范围很广,技术性较强,它包括:机械设备、特种设备、电气仪表、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关键部位定期修理、设备大修、设备中修、设备小修、质量审查验收等方面的资料信息,公司都将其进行计算机处理。为此公司对设备台帐进行全面输入,并建立了机电仪设备的故障树,将典型和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录入数据库,为质量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搭设了准确且实时更新的数据仓库。

4、质量管理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网络化管理的实现

为了更好实施该系统,公司组织了全面而严格的培训,使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均能熟练地操作使用,能够保证数据采集和存储的连续性。

软件可以全面、真实、及时地准备各项静态和动态数据,并对每一个步骤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验收,它的功能实现包括以下模块:

4.1 信息录入修改模块:

软件基于B/S方式,为质量管理人员提供方便的信息录入功能。信息发布者只要连通网站就可以发布信息,为信息及时准确的发布提供了非常方便的途径。用户的信息提交以后,所有相关页面都会得到自动更新。

4.2 信息传输模块:

方便的实现信息在各级管理人员间传递,并安全实现信息在局域网多机系统中传递,使信息的修改、审阅、发布成为可能。

4.3 检修记录模块:

将每一类机电仪设备都与相应的检修记录做好关联,当检修完毕一台设备后,可以在软件中把相应电子版检修记录调出,填写数据后提交,

经过质量审核过的记录作为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查询。

4.4 质量三级验收模块:

公司质量管理采取三级验收制度,检修工人将设备检修完毕后,在工作站进行记录填写,并提出一级审核申请,一级审核通过后,由班组向车间提出二级审核,通过后由车间向公司质检部门提出三级审核申请。

4.5 质量评定模块:

各级质量管理人员针对审核申请进行现场评定,将审定意见通过工作站输入软件,这样就保证了质量跟踪的连续性,完全摒弃了以往手工方式,为每一台设备建立了检修档案,为制定设备周期检维修计划提供了方便。

4.6 管理模块:

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用户管理:通过系统管理员操作,可以对不同专业的管理人员的使用权限进行设定,使其能够进行本专业的检修记录填写、质量审核申请、质量评定、设备台帐管理等操作,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软件运行的安全性和针对性。

信息管理:可以对设备检修历史进行查询,对设备进行规类,在线查询设备故障树、检修记录等。对已发布的信息有多种统计方式,提供操作简单的查询检索功能。

质量文档管理:储存设备检修处理方法、常见机电仪故障、机械设备零部件图库等,建立有关质量标准等。

检查人员管理:对各级质量检查人员资格的档案管理,记录检查人员的等级、执行三检验收的具体时间等。

三、设备维修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特点和效果

该系统技术先进、实施严谨,使用中体现出适用、简便、科学的特点,而且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极强。

由于该系统是基于Internet的信息管理系统,所以它具有许多优点:

随时随地的信息管理、查阅,不再需要固定的客户端;

可以公司维护范围内进行企业、产品、服务的宣传;

可以非常方便地与客户进行交流,获取他们的反馈信息;

信息更新速度快,充分体现了网罗信息的及时、快速、灵活、多变的特性;

完全实现信息的采编自动化;

实现了信息的资源化,系统化和标准化,为信息的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提供了可能;

操作简单,将重复的工作自动化,复杂的工作简单化;

管理工具智能化,大大减轻了网站维护的工作量;

通用性好,可以适合不同形式,不同系统,不同规模网站的使用要求;

公司实施该项目以来,取得的各方面效果

1、规范了企业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

该系统实施过程中,公司对维护的设备进行了统一编码和命名,对客户装置进行了统一编码,由此解决了企业长期台帐设备不清和不明的状态,解决了对设备和检修质量的不规范管理状态。通过系统先进管理思想的培训和实践,使企业设备质量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得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流程更加合理而科学,部门之间基本消除了互相扯皮和权责不清的现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2、提高了设备和质量管理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

由于充分应用了该系统,建立了企业内部及客户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使公司的检修计划的准确性大大提高。系统的计划反复排程功能,使生产计划的可执行性得到充分反映。

3、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和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数据共享,数据及时可靠,使企业领导和对口管理人员对设备的情况一清二楚,为生产决策和加强管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4、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赢得客户满意

通过应用质量管理信息化管理思想的培训和实践,使公司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企业业务流程更加合理而科学,部门之间消除了互相扯皮和权责不清的现象,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维修成本明显下降,客户满意度随之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竞争实力、占领维修市场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在IT时代,设备维修企业只有借助于网络才能加快知识的积累,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在这个基础上,企业才能抓住市场商机,赢得利润,为此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步伐。

2.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二

什么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呢?目前还没有一种统一说法, 业界有经验的人士认为, 从我国零部件产业特色出发, 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相关数据库管理技术, 在企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商务服务等领域中, 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将各项业务有机联接和融合起来, 从而将信息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 总体上看仍处于初级阶段。笔者认为, 我国零部件企业的信息化采用一种“雁行模式”比较合适, 只有一个“领飞者”, 而大多数企业是“跟随者”。依我国大多零部件企业的实力和水平, 很难成为“领飞者”。要当“跟随者”, 要充分学习国际、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 按照有先有后、有重有轻、有急有缓、由浅到深的思路, 尽一切努力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和不必要付出, 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

这样,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信息化的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数字化、企业资源整合与集成、企业信息系统化集成。各个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程度的并行作业, 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 进行符合实际的信息化安排, 并不强调一致化。虽然各家企业信息化的道路不尽一致, 但信息化的目标应是坚定不变的。

具体来说, 信息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数字化。现代汽车零部件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已广泛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的实质就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而建立起来的逻辑化、程式化和描述化的数字化平台, 实现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运行模型。那些以直觉经验、物理模型、人工画图为特征的传统方法, 正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应用数字化的设计和制造模型, 不是为先进而先进, 而是为了适应今后市场多变的情况, 争夺市场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风险, 体现数字化运行的高度化功能和价值。目前我国大部分零部件企业的数字化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还比较低下, 特别是对工程软件的运用和开发能力普遍不高。不少企业尽管有了硬件, 但由于软件开发水平跟不上, 产品创新、研发和制造设备普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无法实现质的提升。因此, 当前大部分零部件企业应把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数字化作为第一要务, 把数字化研发和制造水平切实提高上去。

信息化的第二阶段应以企业资源整合集成为主。提到企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不少汽车企业都将其等同于企业资源计划 (E R P) , 以为上马了E R P系统, 企业就信息化了。如果我们对信息化不够了解,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这种误区。

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是产品研发和制造数字化之后的锦上添花, 如果企业没有把数字化的研发和制造工程搞好, 而先热衷于搞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 则是本末倒置, 无法形成很好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资源整合和集成是以ERP为中心, 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企业办公的自动化, 以及企业商务领域的信息化 (如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等) , 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效应, 实现企业流程的再造和重组。实现了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成, 就有可能以信息化方式获得传统工业时代无法获取的高效益, 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低成本扩张。可以说, 企业产品研发和制造的数字化和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集成, 是企业信息化的“两条腿”, 缺一不可。

信息化的第三阶段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它是应用系统集成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把企业所有的信息模块融合到一个体系中, 突出表现为企业信息化的地位由辅助性提高到战略性, 这种重大变化能促使企业的信息化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明显的特色是通过网络化, 把信息化由企业内部组织的应用推向到企业外部, 推到客户乃至全球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上;将企业的产品研发与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网络实现无缝对接;促使企业各环节的信息化工作实现广度、深度、流程、关联度上的综合性集成;使企业的一切成就都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上, 信息流支配物质流, 把企业逐步推向虚拟化。

电子商务是汽车零部件企业信息化经营的重要方向, 今后将逐步在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推行。可以肯定的是, 汽车零部件企业搞好信息化就有了兴旺的基础。湖南江滨机器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江滨集团) 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直属的大型企业, 是主要生产、经营各种高性能发动机活塞、机油泵、齿轮的专业化厂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江滨集团感受到, 原有的技术平台、工作方式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迫切需要应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 开辟了传统机械加工企业实行信息化升级改造的新领域。一是加大硬件投入, 为实现企业信息化搭建平台。江滨集团技术中心是公司活塞研究与开发的核心机构, 公司投入近百万元, 完善了技术中心网络建设。目前, 该技术中心用于工艺、工装、磨具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二是加大软件开发力度, 为企业实现信息化提供保证。公司充分挖掘高档专业软件在中心设计领域的使用潜力。随着活塞分析类、设计类等专业软件的运用, 使得产品设计与国内外市场需求得以接轨, 提升了公司在同行业中自行设计水平的地位。三是加大信息技术的利用率, 建设内部局域网, 实现了内部资源共享, 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 既节能环保, 又保持了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公司通过上述举措, 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 新产品开发周期也由原来2~3个月缩短到了一个月。还自行研制了近100台活塞生产加工设备, 其中部分设备可替代高价的进口设备。几年来, 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提高和技改力度的加大, 公司由原来三条活塞生产线扩大的现在13条生产线, 活塞年产量由原来30万只提高到400万只。

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创新型企业

信息化一定要搞, 但它不是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目标, 而是一种实现发展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代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目标应是向创新型企业方向发展。

创新型企业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知识型企业, 要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依托、网络为途径、创新为灵魂, 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组合体。具体来说, 汽车零部件的创新型企业就是要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众多高科技融合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使一些高科技的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实现产业化, 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总之, 搞好零部件产业的信息化工作,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分大小, 都要认真推进信息化;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实力, 制定信息化的规划;信息化是企业的“一把手”工程, 也是企业的全员工程, 既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 也要扎实地贯彻执行;当前急需建立和扩充企业技术中心, 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 但要注意维护企业的自主性;信息化要注意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搞好信息“防火墙”;企业的现代化水平要以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志;信息化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3.我国汽车信息化技术发展分析 篇三

摘 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崛起将汽车工业带入了信息化发展时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汽车的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的同时,还需要面临诸多的挑战,特别是各种信息技术产品引用于汽车领域中,使得汽车工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得以优化,但是汽车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论文针对中国汽车信息化技术发展展开研究。

关键词:汽车工业;信息化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0-187-2

0 引言

互联网技术不断成熟促进了汽车信息化技术的完善,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于汽车领域中,将汽车工业带入到新的发展方向。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大量的中外合资汽车出现在中国市场,给中国的汽车行业带来了挑战。中外合资生产的汽车引用了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所生产出的汽车产品质量大大地优于中国品牌的汽车[1]。中国汽车要扩展行业市场份额,就要在汽车生产中,积极地应用先进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汽车生产中,汽车工业会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 汽车工业信息化发展时代的必然

二十世纪中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信息技术时代。至此工业生产向着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是以汽车工业作为领头工业的。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渗入到各个领域中,并发挥着其强大的功能。社会各个领域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使得行业模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各种传统服务应用信息技术后,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而且提高了服務质量。信息技术融入到汽车工业中,各种新型的汽车产品涌现出来,使得汽车的功能性有所增加,提高了汽车驾驶的安全度。比如,全新奥迪AS就是汽车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结果[2]。全新奥迪AS的车身结构为电脑设计,汽车为全自动档,包括网络定制、自动化的刹车系统、GPS实时定位、指纹识别等,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全新奥迪AS的造价成本有所降低,而汽车的各项性能却有所提高,特别是汽车车身的功能以及使用性能都有所增加。

2 中国汽车工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2.1 中国汽车工业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充满信心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普及,使得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对汽车信息化技术进行也研发。这种对信息说几乎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对推进汽车工业信息化建设非常有利。比如,长安汽车不仅在汽车的研发上采用了信息化技术,而且还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同时还发挥了宣传效应。很多的汽车生产企业运用信息技术,除了发挥信息技术的载体作用之外,还带动了自身的发展。可见,中国汽车工业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充满信心。

2.2 中国汽车工业对研发新技术持有积极的态度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新西部提出了以信息技术带动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思想。这就需要将汽车工业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紧密关联,以促使汽车工业与信息技术互动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大量的知名汽车企业开始与中国的一些汽车企业合作,使得中国的汽车信息化获得了发展。为提高汽车信息技术的自主研发技术,中国的汽车企业开始在借鉴国外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同时,还根据中国汽车发展实际开始自主研发汽车信息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3]。从目前的中国汽车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该情况来看,信息化技术已经融入到汽车生产的每一个阶段,传统的汽车生产模式得以完善,汽车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

2.3 汽车信息技术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在汽车信息化发展方面存在着滞后性,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迟缓所造成的。信息化标准的确立是汽车工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但是,信息化标准不仅缺乏规范性,而且在汽车生产中应用信息技术缺乏有效管理。信息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互联网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信息技术具有共享性。但是,没有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就会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后出现信息外流的现象。

3 推进中国汽车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管理结构

汽车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仅在于提高汽车的设计技术和生产技术,而且还为汽车企业走品牌战略化发展道路提供了载体。应用信息技术将汽车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一体化管理机构建立起来,为汽车用户提供一条龙服务,以更好地满足汽车用户各方面的需求[4]。比如,中国的汽车多会通过4s店进行销售。这种销售方式不利于汽车企业对用户信息以充分掌握,特别是汽车行驶情况以及汽车的维修维护情况,都难以准确掌握,更无法将共享平台建立起来。将4s店汽车信息反馈机制构建起来,对汽车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情况设施信息管理,以与汽车用户有效沟通。

3.2 将汽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起来

将汽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起来,建立终端设备,以对汽车的信息资源以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做出总结,基于此而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相应的技术指导工作。除了技术资源共享之外,包括汽车分销、汽车保养与维护等资料,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共享,以对企业的行驶情况充分了解,并完善售后服务。

4 总结

综上所述,汽车工业发展的进程中,信息技术的渗入,使得汽车工业的成本额度下降,库存结构得以优化,扩大了市场营销空间,而且还提高了汽车售后服务质量。中国的汽车工业要融入到世界汽车市场,就要突出产品优势,而汽车信息化不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而且也是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 考 文 献

[1] 顾胜.探究我国汽车信息化技术发展现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4):20-21.

[2] 应国良,马立新.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7):15-16.

[3] 王朝辉,陈洁光,黄霆,程瑜.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关键影响因素动态演化的实地研究——基于广州12家企业个案现场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J].管理世界,2013(06):111-117.

4.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四

字号:T|T 2007年11月15日08:53东方汽车网为了满足顾客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和面临汽车不断降价的巨大挑战,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因素。在汽车物流中,零部件供应物流不但是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的最关键部分,而且也

为了满足顾客消费的个性化需求和面临汽车不断降价的巨大挑战,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成为汽车制造企业竞争制胜的重要因素。在汽车物流中,零部件供应物流不但是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的最关键部分,而且也是成本最高、掌控度最高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供应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竞争开始由“以市场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顾客的消费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需求和高品质服务,这种需求的变化迫使汽车制造企业在产品开发周期和生产周期上变得越来越短,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另外,随着汽车销售价格的不断下降和产能的不断增加,汽车厂商不得不面临巨大的成本挑战,仅仅靠生产工艺的改进、不断开发新产品的投入、廉价的劳动力已无法拉开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企业开始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上来。在制造——销售——服务组成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中,整车生产厂是供应链的核心部分,由于目前的整车分销物流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所以不容易控制。而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中,整车生产厂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生产计划进行采购和供应,因而具有可控性。据统计,目前汽车制造企业通常要拿出销售额的60%70%进行采购,而供应物流成本又占采购成本的20%30%,供应物流组织的好,可大大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敏捷性和柔性化,所以它是汽车制造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机厂中心型”供应物流模式的运作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的供应物流也引入了“即时供货”和“零库存”。整车生产厂为了实现零库存,要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按其生产节奏和生产需求量进行供货,供应商或整车生产厂的供应部门实施“直送工位”的即时供货配送。在装上车以前零部件都是属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整车生产企业的风险。为了满足汽车制造厂的即时供货配送和实现零库存的目标,我国大多数汽车制造厂大都采用“主机厂中心型”供应物流模式。具体运作方式为:

汽车零部件的运输大都由供应商自行负责,每个供应商单独供货,自行安排车辆运输。通常规定若干公里以内的供应商直接将汽车零部件送至汽车制造厂的生产车间。我国幅员辽阔,供应商往往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受到地理空间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限制加之干线运输可靠性差的原因,位于规定若干公里以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就通过在整车厂附近自建仓库、租用整车生产厂仓库或社会第三方仓库等方式,构造自己的仓储系统,把成品仓库前移至汽车制造厂的生产线旁,为主机厂提供即时供货配送服务的供应方式。如此庞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群体和相应的运输、配送环节,构成了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供应物流体系。这种管理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如下:

1.汽车制造厂所谓的“即时供货”和“零库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即时供货”和“零库

存”,他们只是将库存战术性地转向了一级供应商,其实质是牺牲供应商的利益以减少汽车制造厂的成本总额,但库存成本仍然存在于供应链中。尽管制造厂从表面上实现了即时供货供应,但却导致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运输和仓储成本大大增加。一方面汽车制造厂实现了库存的下降、成本的节约和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须长期应付制造厂不断更改的生产计划和不断增加的库存成本,这一增一减使整个供应链并未得到优化。

2.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既要承受汽车制造厂要求不断降价的压力,又要负责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业务,为了节省成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会缩小其市场规模,汽车零部件研发与产销规模化难以形成,从而导致汽车零部件质量的下降和开发水平的降低。质量的下降将导致汽车返修率的上升以及品牌信誉度的下降,而汽车零部件开发水平的下降将导致汽车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下降,这些无疑都会给汽车制造厂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由于汽车零部件运输大都采用供应商自营运输,其运输质量难以保证,因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自身对汽车零部件包装、放置、在途保管等的不专业性和重视不够,造成实际运输过程中货物质损率较高。在运输功能上,只认为是简单的运输,而没有开展服务功能,如货物跟踪功能,在这种状况下整车生产商要做到准时生产是几乎不可能的。运输路线上两点式运输居多,没有科学的运输规划方法,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对流运输经常发生,根本不能达到整个运输网格的整体优化。运输管理手段上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落后。

4.由于若干公里以外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通过在整车厂附近自建仓库、租用整车生产厂仓库或社会第三方仓库等方式,构造自己的仓储系统,这些仓库的条件、管理人员素质各异,业务流程各不相同,大大增加了仓储管理的难度,占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而加重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负担。而整车生产厂由于要面对许多仓库,其配送管理的难度很大,配送的质量、效率和及时性大打折扣。

汽车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的发展趋势——外包给第三方物流

近两年汽车业竞争加剧,降价已是大势所趋,从汽车制造商的角度看,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就显得越来越迫切。有数据显示,欧、美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是 8% 左右,日本汽车厂商甚至可以达到5%,而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在15%以上,可见,中国汽车生产商从物流环节降低成本有很大空间。从西方汽车行业的发展来看,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是加强行业分工,汽车零部件生产功能和物流配送功能都将从制造企业中剥离出来,把物流管理的部分功能委托给第三方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主导型物流模式,即汽车制造企业将一部分或主要物流业务委托给外部的专业物流公司来完成。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国外的汽车厂商 80%都在使用着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而没有使用的厂商每年也以80%增长速度在将物流业务外包。而在我国,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业务是由供应商自己完成的,还有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将一小部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但其整体的物流运作水平不高。

随着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将物流业务进行外包会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相比之下,由供应商供货和制造厂安排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的方式都会增加成本。因此,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汽车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

第三方物流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改善物流环境,提升企业核心业务竞争力具有显著效果,具体表现在:

1.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一方面可以减少汽车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量的人、财、物投入,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依托其先进的物流理念和强大的网络优势,实现汽车零部件运输资源的整合,从而大大的提高运营车辆的利用率,降低成本,节省车辆的在途时间。

2.提高物流效率,实现零库存管理。汽车制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雄厚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先进的信息平台,具有丰富的物流管理和运作经验以及运营网络,可以帮助汽车制造企业提高物流效率。尤其在汽车零部件供应的环节中,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协调功能减少甚至取消供需双方的库存,实现库存水平的合理化,提高库存周转率,真正实现企业的零库存管理。

3.实时跟踪、信息服务。通过铺设高效的信息平台和配置先进的GPS等系统,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对在途汽车零部件运输进行实时的跟踪;另外,通过建立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可以较为高效的处理运输或保管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保障汽车零部件的安全。

4.有助于企业构筑核心竞争能力。物流外包是社会化分工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资源与管理相对“稀缺”,汽车制造企业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就能将自身相对有限的资源与管理能力集中于核心事业上,如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新产品的开发、销售、产品质量的提高等,从而能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5.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五

蓝驱(BlueMotion)技术以改进的TDI发动机技术为核心,TDI就是英文Turbo-charged Direct Injection的缩写,也就是“涡轮增压柴油直喷发动机技术”的意思。除了汽油机外,大众汽车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先进柴油机技术的开发,并处于业内领先水平,涡轮增压柴油直喷发动机技术的研发完成,使得大众汽车柴油发动机不仅保持了令人难忘的动力及经济性,更大大降低了有害物排放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并改变人们对传统柴油发动机高噪音高污染,低功率的印象,赋予了柴油“绿色燃料”的全新历史意义。

蓝驱,全称“蓝驱技术系列”,是大众汽车一系列节能、环保汽车技术的集合,代表了大众汽车领先的创新水平。大众汽车以“蓝驱” 命名的项目不仅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油耗和排放,而且以企业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标。“蓝”(Blue)是大众汽车商标的颜色,象征水和空气,“驱”(Motion)代表未来、不断进取的汽车发展。“蓝驱(BlueMotion)”体现在汽车产品上,则是代表车辆最具燃油效率同时不断求新的标记。

“蓝驱”标志代表了省油和驾驶乐趣:“蓝驱”并不意味着为追求燃油效率而牺牲驾驶乐趣,大众汽车已通过全线产品安装TDI(涡轮增加直喷柴油发动机)、FSI(汽油直喷发动机)以及

TSI(增压直喷发动机)等类型发动机,完美地实现了驾驶享受的最大化和燃油消耗的最低化。这三款发动机在技术上目前都远远领先于世界水平,未来的发展还将这三款发动机技术融为全新的驱动技术,例如大众汽车目前拥有的CCS混合燃料技术,它将柴油和汽油发动机的优点融为一体,运用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合成燃料,从而取代传统的柴油和汽油等燃料,“蓝驱”产品就是这个发展的先驱。

6.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六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浪潮的不断席卷,经济界的发展形势风起云涌,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企业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战略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是每个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可以说,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了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获得长久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尝试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信息化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的所有活动全面实现业务流程的网络化与数字化,并对企业战略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深刻影响,促使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模式,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

从某种角度而言,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是关于企业实现信息化目标的总体性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其本质是可以支撑企业的整体型发展,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表现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宏观指导下,构建起行之有效的企业信息化体系,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发展实力。

三、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策略与建设

战略管理大师M·Porter教授曾经说过,企业战略会因活动重心与分布、活动地点以及协调的本质程度而各有差异。要想实现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企业科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以信息资源集成为中心

企业界盛传一句话:“不搞信息化是等死,搞了信息化是找死。”这句话虽然比较夸张,但直接折射出企业对实施信息化工程的无奈。不难预测,未来的企业是全面数字化的企业,但实现这项伟大工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美丽的信息化蓝图无法在一夕之间就全面解决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市场、人才等问题。而实施信息化还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所以企业经常发生生产经营工作与信息化工作“抢”资源的现象,这可能会导致企业发展大伤元气。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运营工作应该以信息资源集成为中心,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刀刃”上。

首先,可以根据企业的竞争优势加强信息资源集成,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有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这两种表现方式,企业要利用计算机收集企业财务信息、文化信息,打造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使所有员工齐心协力,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可以根据企业核心能力加强信息资源集成。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稀缺性、增值性和难以模仿性,一般而言,这种核心能力体现在优质人力资源身上,企业要利用计算机收集知识型员工、技能型员工对企业发展的满意度信息,并针对他们的意见改进企业管理;再次,根据企业信息文化的内涵加强信息资源集成。企业信息文化具有凝聚性和号召力,企业要在内部加强信息化建设宣传,使所有员工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主动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建议和信息,促进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二)以战略目标的价值作为行动导向

如今,还有不少企业对信息化存在误解,以为信息化就是将企业现有业务实现计算机化。其实,企业信息化是构建面向功能的事务处理系统,旨在提高企业办事效率,降低相应成本。但是一些企业只是在个别环节方面用计算机代替了人工操作,优化了局部功能,但是由于缺乏系统集成,导致企业整体业务流程效率并没有得到显着提高。其实,局部优化不代表整体优化,这是现代企业必须意识到的问题。在没有将工作流程实现合理化的形势下,提高部分环节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可以会将错误的事情做得更快,导致企业效益不断下降。针对这种不良现象,企业要时刻以宏观战略发展目标作为行动导向,从整体角度进行信息化建设,而不是着眼于部分环节。

着名管理学家Davenport通过调查60多家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现状后指出,从信息化系统中收获最大价值的企业,是那些从一开始就考虑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企业。确实,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盲目进行,企业必须从自己的发展战略出发,考虑信息化建设可以给企业业务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和支持,然后再做出是否要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决定。

具体而言,企业要了解组织的发展方向,是想成为知识型企业,还是成为服务型企业,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业务在市场上立足。还要思考企业发展要达到什么层次的目标,比如三年内要占领本地市场,五年内占领本省市场,之后再逐渐在全国市场上立足。

了解了这一系列基本信息之后,可以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正如MIT斯隆管理学院Ross教授所言:“现代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机系统,它涉及企业战略、企业工作流程、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战略规划和信息应用系统这五个基本要素。解决了这几个基本要素之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见到明显成效。

(三)加强IT项目管理

浙江省经贸委企业处曾经对全省500多家企业的管理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6.1%的企业觉得信息化建设效果一般,只有1.6%的企业觉得非常满意。这组数据不容乐观,从侧面折射出企业陷入了”IT黑洞“,即企业不断投入资源来维护信息化系统,但是却未能收获理想中的成效,因此对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企业要想从信息化建设中获得最大化效益,不仅要考虑企业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吻合程度,还要不断加强IT项目管理,使信息化建设发挥整体效应。

IT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诸多风险,可能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管理学家Bingi曾经指出几个风险会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构成不良影响:(1)对企业变革的抗拒;(2)领导支持度不足;(3)不清楚变革原因;(4)存在不切实际的期待;(5)项目管理基础薄弱;(6)项目队伍技能不强;(7)信息化概念与现实情况相脱节。这几个风险要素是现代企业必须注意的。在加强信息化风险管理时,要明确系统目标设定是否有效、是否得到了企业高层的支持、是否形成了出色的项目开发团队、对系统标准规范是否重视并使之得到贯彻执行;各类信息化计划编制是否切合实际;成本和时间预算是否匹配。只有从源头入手控制风险因子,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

毋庸置疑,企业信息化项目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不仅要从战略角度进行宏观考虑,还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正确的开发模式,这样才能帮助企业提高信息化系统运行质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减弱风险的影响。企业要综合分析信息化构成要素,结合软件工程各种生命期模型,制定恰当的开发模式。比如在应用SCM、ERP等庞大系统时,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瀑布模型或单一的螺旋模型等,这样可能会忽视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部分关键环节,比如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信息系统无法得到正确评价等。笔者认为,企业可以采用以下一种混合模式,促进企业整体实力的发展。

该开发模式以最初系统为核心,由专业工作小组和相关利益体进行参与式评价,得出分析结果,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改善原型,最终由用户确认价值,实现阶段性交付。整个项目生命期内,上述流程会反复进行,以此形成一个统一的”工作链“.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企业战略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网络化公司已经崭露头角。我国现代企业要正视这种趋势,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落实信息化建设,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学东。企业信息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3-24

[2]张小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方法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0-113

[3]雷万云。信息化与信息管理实践之道 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02-303

7.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七

随着这几十年, 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 汽车工业的发展更是迅速。在当前时代下, 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之一, 如国家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日常家庭办公等, 均在积极推动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因此, 这些年, 作为汽车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行业—售后服务行业也在短短的几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特别是先进的维修理念、维修设备工具、微电脑诊断解码仪等在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应用极大促使了汽车售后行业的发展, 同时也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从业人员的综合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从维修人员综合技能及素质方面来讲, 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对新技术掌握熟练程度的差异在较长一个时期仍然是制约维修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问题, 因此, 如何提高售后维修服务人员基本素质及专业技能水平, 以便能够更好适应并应用目前迅速发展的微电脑电子信息技术来实现对汽车故障的快速高效维修, 推动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是目前汽车售后维修行业发展的必经途径。

2 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的特征

2.1 故障诊断特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汽车已不再是“权力、身份、富贵”等奢华生活的象征, 也不仅仅是人们最初的交通工具, 而更多是服务人们生活的基本要素, 是原始汽车进化的高科技结晶体。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汽车科技化程度不断提高。诸如: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EFIE) 、电控自动变速箱系统 (AT) 、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气囊安全系统 (SRS) 、OUT空调系统 (A/C) 等都已在电控自动化领域实现ECU、控制器、执行器相互作用的闭环工作状态, 如图1所示。同时, ECU模块还具有自诊断、故障信息存储、信息分析以及通过解码器读取故障码等功能, 从而确定故障的部位和提供排除故障的帮助。

2.2 检修工具现状与特征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 维修设备也随之产生了质的变化。汽车检测设备不再是简单的机械工具, 而更多的是趋近于微电脑调整和自动诊断功能。诸如:发动机故障解码器、尾气测试仪、四轮定位仪、胎压监测仪等, 这些被人们称之为“电脑”的高深陌客已经成为解决现代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关键所在。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科学技术中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晶体。因此, 作为现代汽车新技术环境下的维修团队就必须熟练掌握检测设备的应用技巧。与此同步, 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外语和电脑技术, 亦需要经过较为正规的专业培训, 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检测与维修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技术在汽车维修中游刃有余的发挥其效用。不难想象使用这种蕴含高科技化的现代汽车检测维修设备, 可使迅猛发展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业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历史性的跨越。

2.3 维修从业人员的发展现状

随着汽车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在文化水平、理论基础、语言水平等综合运用方面明显滞后, 以往“师傅带”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要求。这就促使从业人员除了具有较强的汽车新技术专业理论, 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外语、解码分析以及互联网运用技能等, 特别是信息化维修观念、知识、技能技术的不断更新, 才能适应当前现代汽车维修需求。与此同时, 国际教育界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开设了远程教育教学和技术指导平台, 建立起了网络教学互动式学习环境,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维修从业员的发展现状, 构成了现代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完善和提升的新特征。

2.4 维修专业互联网的运用特征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汽车维修专业网站进入我们老百姓的生活, 但仅仅只有少部分会员单位 (专业售后服务店或4S店) 建立和实现了资源信息内部共享。截至目前, 斥以巨资建设大规模汽车维修互联网站切实服务全民仍是凤毛麟角。而且最初的会员单位目前已发展成为专业性较强的商业性网站, 基本涵盏了发动机、悬挂、转向、制动、变速箱以及主动安全系统和被动安全系统等的基本维护保养、检修与维修程序以及电气线路图等等, 也基本实现了互联网技术答题、网上专业技术知识咨询、购物和互联网技术培训等功能。

2.5 维修资讯特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网络资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正式步入“e时代”, 汽车监测与维修行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从汽车构造到自动控制技术都日趋高科技化, 汽车新技术比比皆是。检测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维修资料、维修数据、维修程序开发与应用等领域以及自身的知识、技术、经验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而更多地表现出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知识层次和结构不合理、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彻底打破了业内信息传递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

2.6 维修管理的特征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 采用数据库管理已是司空见惯, 同样数据库管理在汽车维修行业中已广泛应用, 而且这个趋势将持续扩展。对于大多数汽车维修企业而言, 谁拥有最完善的管理制度、最高效的管理方法、最精准的数据库资源及最优质的服务, 谁就能在物欲横流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此同时, 采用数据库管理, 首先可以对业务、零件、车间、收银、管理人员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调控与管理;其次也克服了以往混乱的管理局面, 再者还将各级技术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办事效率;除此之外, 还能为企业更高层管理者了解行业实时动态, 正确决策、提高经营效率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纵观行业现状, 电子信息化管理在建立精准高效的客户信息及车辆档案, 动态跟踪、长效服务等方面不仅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还对提升客户满意度方面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真正实现了维修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等资源共享, 实现汽修业的配件送货及全方位的零库存等先进经营方式将逐步与国际接接轨, 多种经营方式已全面展开, 如特约维修、代代理维修、现场维修、专项总成维修, 也将实现现连锁经营维修、定点维修、会员制方式维修及及俱乐部方式维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低成本, 以专一保证质量和和服务的优越性。

3 结语

汽检修行业作为技术性较强的新兴服务产业业, 其快速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强有力支撑, 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安全高效的网络平台早已已为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支撑, 因此, 提高维修效率、降低维修成本已不不再是纸上谈兵。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 故故障检测和维修作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进而而促使现阶段我国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将面临更更大的挑战。故, 要达到故障检测及维修与行业业发展水平同步就必须保证技术管理、硬件装配配、资源信息、网络优化、优质服务和品牌服务务等进一步完善和跟进。

摘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 微电子、互联网、自动控制等技术已在汽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传统维修理念和维修方法已在逐步被淘汰。当前汽车维修作业已不再是简单的零部件更换修复, 更多的是汽车微电脑 (ECU) 检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因此,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车辆故障的准确判断, 快速敏捷的恢复车辆使用性能在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德芳.汽车维修[M].北京, 人民变通出版社.1999.

[2]郭晓玉.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特点与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 2013 (10) .

[3]王静文.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4]吕洪涛.浅议现代汽车维修技术特点[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6) .

8.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发展思考 篇八

——7月中旬,中汽协发布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为952.92万辆和959.81万辆,同比增长率为4.1%和2.9%,延续着2011年小幅增长势头,我国车市进入微增长时期。也就是说市场总量将会在今后几年维持现有规模,接下来是向下调整,还是向上突破,还得由影响市场的各方面因素决定。

总之,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对自主品牌企业来说尤其如此,没有了市场迅速扩大的增量需求,合资企业外资品牌在触顶遇阻后必将向下发展市场,挤压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企业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市场生存环境。

此刻,自主品牌企业应冷静思考,正视自己,千万不能因取得一定成绩,而过高估计自己、夜郎自大;也不能迷信或是过分崇拜外资或合资企业,由此而自卑,乱了自己方寸。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进入新世纪,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2011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841.89万辆,与2001年相比增长了近8倍,汽车产品出口额达到681.38亿美金,比2001年27亿美金,增长了25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自主品牌企业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已迅速发展与壮大,成为了我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品牌企业与汽车行业基本保持了同步快速发展

我国乘用车自主品牌企业起步较晚,从她诞生的那天开始,就面临着政策、技术缺失、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尽管如此,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还是坚持向上突破,冲出重围,保持了与整个汽车行业同步发展。在产业规模、人才聚集、研发队伍、出口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

1、汽车销量稳步增长,市场占有率保持基本稳定

在国家金融政策趋紧、GDP增速减缓、汽车下乡等优惠政策相继取消、以及各地为缓解城市拥堵制定相关抑制汽车市场增长措施的情况下,2011年的汽车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自主品牌汽车(乘用车)共计销售611.22万辆,同比下降2.56%,在诸多不利因素的集中影响下,能达到600万辆以上的销售规模实属不易。

近几年来,自主品牌市场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态势。2005-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基本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市场占有率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为39.92%外,其他年份均在百分之四十以上。(见表1)

2、从业人员、科研人员迅速聚集,科技投入不断加大

汽车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自主品牌企业非常注重人的因素,各企业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各层次高素质的汽车产业人才、组建了高效的科研队伍。可以肯定地说,今天我们的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以奇瑞、吉利、长城、江淮和比亚迪5家自主品牌代表性企业的统计数据为例,2007年至2011年,这五家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都在快速增加;特别是长城汽车公司,增长速度最快,2007年只有6078人,而到了2011年就达到43583人,短短四、五年时间,增长了7倍多。其中,2011年比2010年员工人数翻了一番多,增幅达118.22%。(见表2)

科研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自主创新能力得到迅速增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奇瑞公司,2011年,在全公司24963名员工中,就有7314名工程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占比达到29.3%。(见表3)

在研发投入方面,以自主品牌为主的内资企业无论是投资绝对额,还是投资的增长幅度,都明显高于外资企业。2009年,内资企业研发投入345.5亿元,是2001年投入的近10倍,是当年同期外资企业在华研发投入(115.1亿元)的3倍。(见表4)

自主品牌企业对技术研发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是由于自主品牌企业高度重视工程技术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科研经费的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研发能力才得以迅速提升;缩小了与外资、合资企业在产品开发以及掌握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也才有今天自主品牌企业与外资、合资企业同台共舞的精彩局面。

3、自主品牌汽车是我国汽车整车出口的主力

我国的汽车整车出口市场一直是自主品牌企业在唱主角,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市场巨大,在华合资企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中国市场,无暇顾及海外市场。另一方面,自主品牌企业近些年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也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要继续向高端产品领域发展,总是受到合资企业外资品牌的打压,继续向上突破明显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自主品牌企业另辟蹊径,避开与合资企业在国内的直接对抗,采取迂回腾挪的方式,先到海外市场练练兵,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就成了自主品牌企业的明智之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受此影响,2009、2010年出口量下降不少,但这只能延缓我们达到相当出口规模的时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们的出口还将继续延续危机前的增长势头。从表5、表6可以看出,2007年?2011年,奇瑞、长城、江淮、吉利、比亚迪这五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出口以及他们合计出口与全年总计出口占比都呈现向上趋势。

2011年,我国汽车出口超过80万辆达到81.43万辆,同比增长49.45%。出口排名前十家的合计出口量672625辆,占出口总量的82.60%。这十家汽车生产企业依次是:奇瑞、长城、长安、江淮、东风、上汽、力帆、北汽、吉利、华晨,分别出口158911辆、83117辆、80860辆、67543辆、64102辆、60529辆、43010辆、42954辆、38028辆、33571辆。

“合资自主品牌”不能等同“自主品牌”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对汽车企业异地建厂提出“异地建厂须同时导入新能源项目及自主品牌项目”的要求,这对合资企业在华的快速扩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应该是国家在政策方面对自主品牌企业的支持,旨在通过政策约束来换取传统自主品牌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然而,近两年来,一个新兴的概念“合资自主品牌”成为汽车业内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众多合资企业在主导产品下方,干起了“合资自主品牌”产品,这些合资自主品牌产品,在品牌定位上,与现有合资企业的主导品牌存在较大差异,体现在价格、产品定位和区域市场上,合资自主品牌产品一般定位较低,主打性价比,他们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我们传统的自主品牌目前所占领的市场。可以预想的是,在合资企业成熟的技术、强势的品牌以及现有的网络渠道支持下,合资自主品牌将与传统自主品牌短兵相接,拼市场,其结果很可能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合资自主品牌制约着自主品牌的成长,甚至是挤压自主品牌现有的生存空间。

其实,所谓“合资自主品牌”主要是指国内汽车合资公司通过购买、引进外方产品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开发出知识产权归属于合资公司的车型、品牌。诚然,合资自主品牌产品的开发过程对中方来说,也是一个学习技术的机会;其产品对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也有一定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但是,合资自主品牌毕竟是外方掌控的品牌,它决不能因此就等同自主品牌;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在中国搞合资自主品牌,其结果是占领更多的市场,攫取更多的利润。合资自主品牌严格地说,它应该是外资品牌或合资品牌。只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产生的,其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外方手里,中方并没有掌握;从某个方面来说,合资自主品牌给“外方”或者说“外资品牌”从容应对中国汽车市场腾出更多的时间,成为了外资或合资企业挤压传统自主品牌企业的手段和策略,继而达到长期保持市场领先的优势地位,归根结底是外资或者说合资企业钻了政策的空子。2011年上半年以来,合资自主品牌不断上市,先后有广汽本田“理念S1”、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东风日产“启辰”、上海大众的“朗逸”等。

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汽车强国的标志

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如何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成为汽车强国,这是当下议论最多、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其实,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思考的大课题。

客观地说,今天的自主品牌企业无论从规模、技术,还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相比都要逊色一筹。但是,自主品牌企业决不能因此而自卑、而懈怠,以至于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功亏一篑;必须正视现实,做足“功课”,实现超越。过去十几年,自主品牌成绩斐然,十几年的拼搏、追赶,自主品牌企业自强、自立,知难进取,充分发挥资金、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以挑战强者的勇气与睿智,与外资、合资企业进行了一场异常艰苦的市场争夺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今天,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占据了世界第一大产销国五分之二的乘用车市场份额。铁的事实告诉我们,也昭示着我们:自主品牌企业能力强,自主品牌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强国必须自主”,没有自主何谈强国。自主品牌企业作为“自主”的体现者,她的发展壮大才是汽车强国的标志,其最终体现应该是——自主品牌企业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上与国际先进跨国公司不分伯仲,在市场规模上要绝对地超越外资、合资品牌,是市场的引领者。当然,实现这个目标,不是某个人、哪个企业的事,全社会都应该参与并做出自己的努力。

自主品牌企业层面 在汽车工业由大迈强的过程中,是理所当然的主角,要树立起自主品牌必胜的信心,毫不犹豫地挑起我国汽车工业由大迈强的重担;克服浮躁心理,冷静思考,务实高效,科学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人才梯次培育,加强自主创新队伍建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摒弃管理弊端,建立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形成高效的有驾驭大型集团公司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团队。

国家层面 加大对前瞻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大行业基础的共性的研发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税收的倾斜作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并使其成为一个先进的高效的产品“孵化器”,并保持这种强大且持续领先的研发能力。从而,在国家的层面为自主品牌企业的超越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性环境。

社会层面 涉及汽车产业各环节的各个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协调行业资源,搭建一切有利于自主品牌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技术创新服务的各种平台;各媒体机构应加大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偏好;通过媒体的影响力,增强全社会对自主品牌的认识,即“自主品牌是汽车强国的载体”或者说“自主品牌就是汽车强国的最终体现”的认识。

个人层面 自觉增强国家民族意识、汽车强国意识和自主品牌意识。发展自主品牌,创建汽车强国,这也是一个中国公民的一种义务、一种责任!特别是对那些正准备购车、或者准备第二次购车、置换新车的个人,一定要以购自主品牌车为荣;克服一下、容忍一下我们的自主品牌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其实,我们的自主品牌车已经相当不错了),给力我们的自主品牌!也许正是因为您今天对自主品牌的支持行动,成就了我们自主品牌明天的辉煌,实现了我们汽车强国的梦想。

9.企业信息化发展论文 篇九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任何一个发展中的企业来说都 至关重要,特别是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本文是对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发展探讨,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主营通信设计相关业务的很多企业都面对着业务量需求巨大,管理模块不断增加导致管理工作复杂化等问题,通信设计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这一类企业普遍存在的发展需求。本文结合YX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实例,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式,希望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一、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以通信设计业务作为主营业务作的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普遍遇到了诸多的瓶颈,比如,运营商资本性开支已经逐渐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限制了通信设计业务的市场发展份额。同时,通信设计企业的行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企业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行业内的竞争对手,还有来自信息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的冲击,如设备制造商、集成商对于通信设计业务的市场冲击。通信设计企业迫切需要调整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业务结构,实现向创新业务转型,发挥企业的专业性优势,提升产品服务的附加值,才能增强通信设计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对于通信设计企业而言,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模块,开展信息化建设,形成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信息化企业经营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YX公司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对于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研究的讨论,希望对于其他通信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二、YX公司的企业信息化研究

企业展开信息化改革,意味着企业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框架下实施业务流程的重建、优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从而对于企业各个经营模块下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在于实现企业信息的顺畅,将企业的信息价值通过及时的共享和挖掘,从而释放出更大的价值,有效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YX公司的基本发展情况YX公司是贵州省知名的信息服务企业,是贵州省通讯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主营的是通信设计相关的业务。YX公司拥有贵州省通信行业的经营许可证、技术网络资源以及高新技术专利等,业务团队非常专业。YX公司承接了贵阳市住房基金的12329热线、瑞州移动的12580客户服务热线、贵州联通116114客户服务热线、贵州联通网上营业厅等多项大型呼叫中心及客服中心外包项目,可见业务板块非常多。YX公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逐渐的形成了具备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设施条件。借助于贵州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该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不断的致力于拓展通信服务业务范畴,增大经营发展空间。

2.YX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改革基本内容YX公司为了完善主营板块的呼叫业务,非常重视借助于数据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改革。YX公司建立的第四代呼叫中心系统,融合了当前的所有通信模式,如网络电话、传真、邮电、即时消息、互联网应用、短信息等,将单纯的PSTN,VOIP技术等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技术优化整合。YX公司新建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NGN网络的媒体流和数据量的传递,并且拥有极强的技术应用扩展能力,也可以作为新技术的应用平台。这套新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将业务客服人员提供一个更具有流程化特征的高效处理平台,同时,不少的便利功能是针对业务客户人员处理来自客户的电话咨询、工作单传送等工作而设计的。YX公司新的设计系统为进一步完善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可以实现企业的灵活系统管理以及配置,尤其在处理突发性的特殊的业务处理需求可以进行灵活化的系统化定制。YX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在后台可以实现对于系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比如业务的工作内容、客户投诉、等各类静态、动态数据,从而便于进行业务绩效考核,为企业的经营效率优化提供数据支撑。由此YX公司信息化系统的投入效果可以证明,YX公司建立的第四代呼叫中心系统可以改善YX公司的业务运行效率,能够实现预想的效果。

三、YX公司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特点

YX公司信息化技术基础上设计的第四代呼叫系统,非常注重的将信息技术和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保证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先进性、功能上的齐全性以及流程上的便利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系统,具有如下几个的.特点。

1.系统运行稳定性较高YX公司信息化技术基础上设计的第四代呼叫系统主要选择的服务器是采用的LINUX操作系统,结合LINUX系统发展近25年的经验,可以说有效结合现代操作系统的先进设计思想和理念,保证这套系统最基本的运行中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这样才符合通信设计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安全性的高标准要求,为更多的业务模块的构建和运行,提供可实现的技术架构基础。

2.软硬件完全解耦,纯软件架构特征YX公司信息化技术升级之后,第四代呼叫系统具有纯软件架构的技术应用特点。YX公司信息化系统采用INTEL公司的主机媒体处理软件,而淘汰了传统的板卡。相比于传统的板卡,HMP是通信行业获得认可较多的产品,无需特殊的硬件来承载,因此技术创新的可实现空间更大,更容易实现新业务模块的开发和应用,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这种技术将系统完全建立在纯软件基础上,从可以实现整个安装、操作以及升级工作的便利性,对于YX公司的话务布线工作而言,也可以实现突破了传统的板块限定,扩大了YX公司第四代呼叫系统的配置标准。

3.能够支持多媒体信息资源处理YX公司呼叫中心经过技术模块的重组,为更多形式的通讯技术融入系统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媒体的接入能力增强,不仅仅是传统的媒体接入非常顺畅,还可以适应现在较为流行的网络电话、邮电、短信息、网络传真、扩展客户端等资源的有效接入。不仅仅是扩大企业的业务层面的处理能力,还可以为用户的使用提供方便,满足各个类别的用户在各个年龄和需求层次方面的需求,使得接入的成功率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也自然随之不断上升。信息资源表现更为直观的效应,系统也可以智能化自动分发处理一些相关的信息,减少一些业务量,同时自动将信息反馈给用户。

4.可以实现信息的安全备份当前在通信设计行业的之中,很多企业都需要为客户提供7×24小时服务,这意味着一年的系统运行过程里,容错的时间是以分钟为单位来进行计量的,这就要求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很高的标准。为了实现达到较高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相关标准,系统就需要具备自动的信息备份功能。所以,在YX的云呼叫信息系统设计时,就专门规划出了双机热备份板块,同时提供了一个具有切换和监控的职能,可以实现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假如,系统的主服务器出现了软硬件故障,那么备用的服务器就会立即反应,并且进行相应的服务模块,来流畅地接管主服务器的信息数据处理服务。可以实现信息的双机热备份,可以基本保障客服系统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提供服务,保证了系统运行的流畅和稳定性。

四、结束语

通信设计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是通信设计企业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以及业务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发展方向。在通信设计企业经营业务模块基础上,实施的信息化系统设计、建设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及信息价值的有效挖掘。通信设计企业在信息化业务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有效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基本的信息技术系统建设能力,继而关键的是需要企业清晰了解自身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并且对于通信设计企业的业务信息化发展趋势有正确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全法.某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

[2]郭运宏,乔菊英.通信设计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28-29.

[3]李晓明,蔡梅,席月林.信息化建设带动通信设计企业发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3):63-67.

10.中小微型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 篇十

一、信息服务企业分析。至2013年8月底,本次初步调查企业88户,核实后主营业务符合信息服务类的企业确定为14户,其中信息传输业企业4户,分别是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分公司,其全部为国有中型企业,止2012年底资产规模达160379.18万元,负债29167.7万元,从业人员1332人,主营业务收入64708.37万元,利润总额5568.02万元,上缴税金2124万元,电信、联通、移动3家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累计是84480万;软件开发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10户,全部为规模较小的民营小微企业,资产总额2014.55万元,负债412.66万元,从业人员120人,主营业务收入2938.1万元,利润总额246.13万元,上缴税金34.42万元。通过此次调查,信息传输类企业存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人力成本提高、市场需求有所萎缩等问题,建议政府今后在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市场开拓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存在: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缺乏高科技专业人才等问题,建议政府今后在金融融资服务、财税减免、创业服务和高科技专业人才引进、专项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整个信息服务类企业目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的服务以互联网基础信息和企业管理软件服务为主,为20户企业提供了网站服务,移动公司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应用建设工作,电信、联通、移动、广电网络正在加快三网融合建设力度,结合国家发展信息产业战略的机遇,加快光纤升级和入户工程,积极发展4G网络,不断满足民众信息消费需求。未来,面向工业企业信息服务的重点是“两化融合”和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

二、中小微型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分析。止2012年底,企业拥有计算机5239台,接入互联网4936台,实现网上采购金额3154.3万元、销售金额3600万元,信息技术人员262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45户,占全部企业的10.9%。计算机辅助制造企业48户,占全部企业的11.6%,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食品、药品、饮料类生产企业。装备自动化1063台,占总装备台数的57.6%;装备半自动化782台,占总装备台数的42.4%。有12家企业实现生产装备自动化,21家企业实现生产装备半自动化。用于信息化总投入8922.04万元,水力发电企业信息化投入居首,其中黑河水电公司下属的各电站总投入5660万元;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信息化投入位居第二,其中,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和张掖牧沅清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合计投入1576万元;医药制造企业信化息投入位居第三,其中甘肃河西制药有限公司投入1450万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经营效益好、规模大和行业景气度高的企业信息化程度就高,同时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体信息化意识薄弱,尚未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认识信息化对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信息化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认识还相当肤浅;二是缺乏资金投入,部分企业资信度差、抵押资产少、信贷风险大,融资渠道少,融资难度大,筹资困难,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一定投入又存在一定风险,因而企业很容易忧郁不决。因此,信息化所需的资金投入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三是缺乏信息化高级人才,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企业用人机制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进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

三、促进两化融合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是改革管理模式。随着企业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管理也要不断跟上现代企业的发展步伐。由于企业两化融合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也不是将传统的管理方式照搬到计算机网络中,而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因此,应引导企业把目光从产品、技术、软件转向自身存在的管理问题,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来对企业进行变革。如果那些不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传统的管理体制不改革、老的组织结构不整合、落后的机制不转变、陈旧的设备不改造,仅仅采用了计算机,上了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也难以发挥,企业的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

二是加快建设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人才的缺乏和认识的不清晰是制约我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即依托网络运营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信息技术优势,组建由网络运营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业、机构参与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这种信息化服务体系主要负责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信息技术的指导和围绕工业

11.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篇十一

在这一壮举的背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大桥的照明工程,这也是国内桥梁工程中首次采用桥面照明智能监控系统,能实现单灯控制、故障检测和调光功能,能对地理信息和系统异常实现实时检测,并对路灯和雾灯同时控制。完成这一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的就是宁波澳普网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宁波澳普)。即使面对这样的突出成绩,宁波澳普商务部经理岑颖娜感慨道:“企业的壮大不是一日之功,在每个关键的转折点能够走对路,企业发展才能长远。”

长远发展需要信息化

随着杭州湾大桥这样的大型项目顺利完工,宁波澳普凭着过硬的产品和技术其外贸生意也越做越大。客户越来越多,订单增加,业务员也相应地不断扩充。业务量的急剧扩充,使企业在客户管理、业务员管理、业务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长此积累,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这一现实,信息化管理已刻不容缓,外贸管理软件的选择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对市场上多种外贸管理软件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岑颖娜说。

一体化设计思想更具前瞻性

宁波澳普最终与恩特软件签订了正式合作协议。提及选择管理工具关键因素,岑颖娜说:“我们需要看得更长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公司外贸业务的快速发展。”

宁波澳普外贸业务的快速发展,使业务量急剧增加,预计1年之后整个业务量会翻一倍,随之而来的是,企业信息化所需求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公司希望所选择的这套工具可以随时增加所需功能。

恩特软件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和B/S架构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随时扩充,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就像盖房子,恩特软件是先把房子都盖好,比如先要用二层那就先把二层给装修好,以后要用上面的几层只要装修一下就可以,其更强调的是高屋建瓴。

目前市场上的很多软件,其二次开发只能在先盖好的二层基础上重新搭建,这样所需要耗费后期成本更大。恩特软件是采用B/S架构,基本只会在初期一次性投入成本,有利于软件项目成本控制和避免IT黑洞。

链接:

12.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十二

1 汽车行业特征及现状

1.1 汽车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需要

汽车行业受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相关政策的影响, 并且汽车生产总量由市场的客户需求和潜在的客户需求量决定。汽车企业的销售部门需要对生产部门的情况非常了解, 掌握生产线的实时数据, 避免签订不合理合同, 避免出现交货期根本无法保证等问题;而生产部门也需要及时掌握当前的各项订单情况、要能够及时掌握生产的历史情况和现时数据, 快速准确地根据销售合同和调度计划制订科学合理的生产调度计划。要实现上述整个供应链条的顺畅, 需要的不仅是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保证从接单—编排生产计划—生产—控制—派送等一系列各个环节的信息畅通和交流、反馈, 在企业的计划层与生产控制层之间建立起“直通车”。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原材料、生产线体和人员工时等的全面监控与调度, 对生产线上的各个点进行有效的监控和信息管理, 加强生产资源综合调度管理, 使之发挥最大效益。

1.2 汽车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其特点

ERP等信息化管理软件逐渐为众多的企业所接受, 并开始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 企业也因此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益。但是, 汽车企业底层生产控制系统和上层的管理系统之间缺少一个中间层软件, 这使得底层大量的数据闲置, 不能为管理层提取出有建设性的信息。同时, ERP等管理信息系统通常能处理历史发生的事情, 亦可预计并处理明天将要发生的事件, 但对今天正在发生的事件却相对处于一个盲区。在ERP所关注的各项资源中, 生产过程在企业的管理系统中它始终是“离线”的, 生产过程信息始终不能连续、自动、完整的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反映。而MES系统实现企业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的有效集成, 成为优化运行、优化控制与优化管理的桥梁和纽带, 是值得汽车以及其他制造企业密切关注的高新技术之一。

2 MES的集成功能

2.1 MES的桥梁作用

MES是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的缩写, 中文名称为制造执行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协会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Association, MESA) 对MES的定义如下:MES能通过信息的传递对从生产命令下发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当工厂中有实时事件发生时, MES能及时对这些事件做出反应、报告, 并用当前的准确数据对它们进行约束和处理。具体而言, MES是处于生产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执行层, 主要负责生产管理和调度执行。MES通过控制包括物料、设备、人员、流程指令和设施在内的所有工厂资源来提高制造效率, 在统一平台上集成诸如质量控制、文档管理、生产调度等功能的方式, 实现实时的EPR/MES/过程控制系统的集成一体化。

2.2 MES的模型结构

根据汽车行业的自身特点, 即较高的生产预测性要求、生产计划变动频繁、生产工艺柔性小、工艺过程复杂、设备需要维护的数据量大等, 汽车工业企业MES系统模型的构建应注重从生产计划下达到整车成品产出的生产信息优化, 即对上层计划管理是执行, 对下层控制系统是指挥。除此之外, 设计和建立MES系统的必要条件是建立完备的数据采集系统。汽车制造业的MES系统对整车在焊装、涂装、总装、下线库库存、车间线体执行过程等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生成生产过程信息。在此基础上, MES系统进行生产调度、指挥生产;必要时, 通过集成方式将现场情况报告给厂级领导, 为企业决策提供直接的生产现场执行结果的支持。

3 实施MES的组织与管理

3.1 项目前期, 打好基础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要对是否投资MES进行决策。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关系到项目的成败, 但往往被系统决策层的实际操作所忽视。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MES培训、车间现场问题诊断、需求分析以及软件选型等方面的工作。针对车间不同生产模式的统一、系统之间的整合等问题, 项目规划负责人应该将分析结果写成需求分析和投资效益分析书面报告, 从而做出是否上MES项目的正确决策。这个阶段对MES项目规划的正确性, 将为后续该项目的蓝图设计、项目实施、系统上线、业务运行提供不可估量的基础。其中, 对需求的分析要具有明确的目标, 明晰在系统实施完毕后, 需要达到前期规划解决车间现场的具体问题和需求的效果。并且, 具体的系统实施效果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系统实施前车间的生产状态、系统实施完成后解决的生产现场的问题所达到的效果。

3.2 实施准备, “软”“硬”兼顾

在现场业务的需求分析明确后, 需要对MES系统进行招标选型工作, 即对MES系统进行最终的软件厂商选择。在软件厂商进行最终的确定后, 系统进入正式的实施阶段。在MES系统进行蓝图规划完成后, 系统实施上线之前在运行MES系统之前, 要准备并录入一系列基础数据, 并做大量分析研究的工作。同时, 在MES系统安装和实施之前, 还必须把网络系统建设好。MES所需的网络, 除了一般的局域网外, 还涉及车间现场数据采集与控制网络。在人员、基础数据和网络基本准备好的情况下, 可以将系统安装到车间和相关的业务部门中, 并进行一系列原型测试。在系统原型测试后, 常常会发现许多问题以及部分功能上的不足, 对系统进行补充开发与二次开发。

3.3 系统模拟运行与运行、维护

在系统补充开发与二次开发完毕后, 经过测试人员的测试, 需要对关键用户进行基础培训, 在用户基本掌握系统功能的基础上, 企业的IT人员可以将各种必要的数据录入或导入系统。由企业的IT技术人员将车间 (分厂) 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组织项目小组进行实战性模拟。此时, 要对测试和模拟中发现的不合适系统界面与报表进行用户化。当MES系统被实施、应用到企业后, 实施的工作其实并没有完全结束, 而是将转入到业绩评价和下一步的后期支持阶段。需要强调的是系统运行及维护工作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MES推广应用依赖于人的素质的提高, 这些必须通过对核心的系统运维人员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来实现的。

4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 制造执行系统 (MES) 软件弥合了企业计划层和生产车间过程控制系统之间的间隔, 是制造过程信息集成的重要纽带。MES通过强调制造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帮助企业实施完整的闭环生产, 同时也为敏捷的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本文以汽车行业为例, 对MES系统的应用进行介绍。汽车行业MES系统通过工单条码数据采集管理, 实现产品的实时的流转跟踪, 为车间生产调度提供可视化平台;通过对关键件的扫描管理, 实现对产品生产履历的及时和准确的记录, 为实现质量追溯及召回提供支持;通过对物料的拉动管理, 保证总装节拍的稳定运行, 减少线边零件的堆积, 降低在制品资金的积压;通过有效的装配质量管理和检测质量数据管理, 保证产品的最终交付质量,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MES系统满足生产现场需求, 帮助生产现场最终实现“精益和数字化的管理”目标。

13.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十三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程度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早先的MRP,到目前逐渐深入和扩展的ERP,再到方兴未艾的电子商务,组成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大致历程。

内部资源相对丰富

企业信息化既受到企业内部资源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企业外部基础设施的制约。从目前情况看,企业内部资源相对来讲已不再是信息化的瓶颈,而外部基础设施却明显不足。

从硬件资源看,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中台式机、打印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服务器的拥有率也超过了50%。大型企业中有近4成的企业电脑拥有量在100台以上,并且预购率仍然很高,这说明台式机已从耐用品逐渐演变为易耗品(见图1)。

在企业硬件资源中,联想的台式机和服务器、Epson的打印机、梅兰日兰的UPS、3Com的交换器、Cisco的路由器有很高的渗透率(见图2)。

在网络建设方面,目前已有近一半的企业拥有局域网,对于暂时没有局域网的企业,表示未来三年内会建立自己局域网的逾4成。在外部网建设方面,贸易企业的外部网拥有率较高(35.1%),其次是石油、电子企业,上述三行业的外部网建设好于其他行业。在所调查的企业中,33.8%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独立域名。(见图3)

从软件资源看,目前,企业所拥有的软件资源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系统维护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和财务软件等基础软件上。(见表1)

表1:企业软件资源拥有情况软件操作系统杀毒软件网管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生产及管理自动化软件拥有率%98.990.822.489.715.6欲购率%27.812.610.017.69.1软件进销存软件财务软件erp软件crm软件scm软件中间件拥有率%27.585.510.711.48.14.5欲购率%7.817.210.09.53.52.5

在软件资源中,微软的`操作系统、Office、中间件,用友的ERP、CRM、财务管理软件,HP的网管软件的渗透率较高(见图4)。

但是,目前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少、带宽不够,已经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国Internet国际端口只有5个,带宽仅为351M,已适应不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需要。

信息水平不太平衡

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之一就是建设企业核心的业务管理和应用系统。CCID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企业只有10%左右实施了ERP和CRM方案,6%左右实施了SCM方案,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信息共享的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见图5)

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极不平衡。首先是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观念先进,对外交流畅通,企业信息化进程较快,基础设施建设、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以及企业的认知度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其中:南京、沈阳、上海、深圳、重庆、武汉等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好。其次是行业差异明显。这种局面的形成与行业特点、目前及入世后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有关。第三是大中小企业差异明显。

总体而言,企业拥有电脑数量的多少、网络建设情况、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平均拥有量、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与未来参与的可能性等方面都和企业的规模成正比,大型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

电子商务刚刚起步

CCID调查显示,汽车行业、电子行业、贸易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遥遥领先,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5.1%、32.3%和29.7%。未来一年内,25.0%的食品企业表示将考虑参与电子商务,而45.0%的建材企业表示较长时间内都将维持现状,不会考虑电子商务。(参见图6)

目前,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仅为22.3%,并且未来参与电子商务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企业未来1年参与电子商务的可能性仅为13.7%。在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中,网上查询、网上发布信息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72.9%和71.4%,但是在供应链集成、网上支付、分销渠道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其中,网站有在线支付功能的不到1/3,利用互联网进行过集团采购的只有1/7。

目前我国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明确,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不清楚信息化对自己的企业意义何在,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

CCID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产品宣传、知名度提高等较低的层面上,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深刻认识。因此,更新观念,明确认识迫在眉睫。(见图7)

事实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买设备、建网络,信息化建设是由硬件建设和应用工程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建设是基础,应用才是根本目的。借助于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信息流得以顺畅地在企业内部流动;通过整合市场供应链的各类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流水化作业能力,能够通过信息共享获得大量的新技术研发信息,及时确定自己的产品技术创新方向,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中国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物流基础的进步和完善,但是,我们知道,物流产业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的产物,然而,我国的工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物流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这大大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积极倡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物流产业,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

市场环境亟待培育

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现货市场、有形市场还不完善,企业信用较差,缺乏配套的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和控制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对企业不可能有很大的吸引力。CCID调查显示,56.3%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规范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强监督,同时发展基础设施,提高硬件水平,加快培育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到企业的应用与管理。此外,有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盲目求大、求全,信息化建设的项目能力闲置、信息资源浪费等,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14.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十四

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小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作者:苏 健 阮 波 贺 忠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对其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结合广西的企业现状,论述了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中小型旅游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关键词]企业信息技术;旅游企业;企业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G40—12

15.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十五

伴随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民航业由过去相对落后的状态快速发展为世界民航大国, 航空运力连续高速增加、运输总量持续攀升, 飞机数量和种类快速增长、飞机结构和设备的构成更加复杂, 飞机维修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提升。伴随业务系统的复杂化及管理标准的提高, 原有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业务的发展, 为达到较高的工作效率, 维修公司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数字化生产管理体系非常重要。信息化飞机维修生产管理系统有效缩短了生产流程, 提升了维修效率, 受到各航空维修单位的高度重视。

飞机维修生产体系以深度维修管理系统 (BMS) 为基础, 通过维修工作的工作单卡准备、流程建立、工卡分发到工卡完成后的回收统计、工作项目的关闭实现整个生产流程的闭环控制和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航材管理模块中 (MCS) 实现航材寄售, 降低库存成本和备件数量;多功能软体查询系统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 有效降低传统沟通环节中的“信息失真”和“噪音”;利用远程终端需求处置功能, 工作人员在现场向供应部门远程提交航材需求和“菜单式”订货管理, 由航材管理人员进行航材的现场配送和“点对点”直接保障, 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生产经营性分析方面, 通过深度维修工作中投入人力成本和消耗成本的数据采集、计算和汇总, 以供分析人员对于投入人力成本和单项目收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进行人力成本的单机核算 (JCS) , 实现项目收益状况的实时性监控和成本控制。

信息化飞机维修生产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维修生产活动, 具有以下方面的管理特点和优势:

1 维修投入人力的量化分析, 实现生产流程的细节化管理

一直以来, 民航维修业的维修工时以及工作效率是一个较为粗放的管理方式, 人力投入多少以及工作量大小的不容易进行量化分析。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则可以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工作区域都设有报工机, 系统利用报工机对每份工作单卡的维修时间的跨度和参加工作的人员的数据进行采集, 从而能够自动计算出每份工卡投入的人力情况。

将工作投入的人力进行量化有非常多的优点。首先, 将每一个车间的全月的投入生产的人力情况进行汇总, 并与每一个车间的完成的工卡的理论工时总和进行比较, 即可以得出每个车间的工时效率, 从而对不同的车间进行对比, 可以作为车间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 可以参考人力投入和实际公司可用人力的对比, 对于企业人力实际状况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 判断企业目前人力紧张还是较为宽松;再者, 通过对某项工作的实际投入人力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并与系统设定的理论工时进行对比, 可以对理论工时进行校正, 避免理论工时与实际需要投入工时误差较大, 由于理论工时直接关系到工作收益, 从而使收益能够保持合理的水平。

2 构建人力资源配置模型, 提高人力利用率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飞机维修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 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人力成本占了整个企业运营成本的很大比例。人力资源如何进行合理配置, 如何在深度维修工作开始以前就能够对各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量进行合理的人力安排, 精简、高效的完成所有的工作, 是维修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

维修工作准备时, 要在系统内建立所有维修工作单卡的数据库, 其中包括了每份工作单卡的维修理论工时。根据周期内的工作任务量变化将整个深度维修周期划分为不同的工作阶段, 每个阶段内的每日工作量相对均衡, 系统统计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卡的工时, 据此可以计算出每个阶段每个专业的总工作量。利用此方法即可预先实现工作人员的初步规划和调配。

在工作中每一天又会对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剩余工作量进行计算, 并提交给人力控制员, 人力控制员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的调整, 从而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最大程度上做到人力配置的优化调整。

3 实行“链条式”管理手段, 实现生产流程的“反馈输入控制”

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最直观的表现则是其“链条式”标准化控制, 从维修任务的建立, 到维修任务实施、监控与统计, 到维修工时与财务结算, 生产维修任务复杂繁琐, 数据冗长, 牵扯到企业的各部门, 每一次的维修任务不管大与小都是五脏俱全, 如果没有强大的管理控制系统, 稍有工作失误就会出现遗漏, 导致流程失控。环环相扣的生产管理系统利用其数据平台, 围绕项目进行链条式控制, 每个控制环节都必须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实现了标准化的控制模式, 保证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4 文件处理流程的标准化管理, 保障生产环节的闭环控制

工卡完成后, 需要由工作人员完成工卡签署并返回流程控制员, 控制员利用扫描设备对工卡进行批量扫描, 系统将这批卡定义为已经完成, 并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与系统确定的工作项目进行对比。到工作结束时所有的工卡必须全部返回, 否则就不能认为工作全部结束。系统自动统计和分析的环节的实现, 提高了维修工作中文件处理的效率。

原来飞机检查发现问题, 需要工作者人工填写处理工单, 语言风格极不统一, 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问题描述不一样, 增大了对于问题后续研究的难度。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 飞机检查发现问题, 只需要填写固定格式的单据, 然后进行系统录入, 完成后系统打印出工卡, 由于单据的格式固定语言风格也统一。而且固定格式单据的填写也节省了工作人员填写工单的大量工作量。

5 强大的数据库结构和持续完善, 奠定维修生产数字化管理的数据基础

飞机维修业的维修依据是各种航空制造厂家的维修单卡及其手册维修方案有效合理控制, 和各个航空公司对其机队维修的多样化特殊化控制, 因此工作单卡内容多样化, 其维修级别差异性, 以及新机型的不断加入, 组成了最基本的数据库信息;另外, 随着飞机飞行时间的增长, 飞机的结构方面会出现一些疲劳裂纹或者腐蚀, 系统方面的某些功能会出现一些衰退, 从而影响飞行安全。深度维修检查是发现这些缺陷和问题的很好的渠道, 能够通过深度维修检查工作发现这些问题, 并在维修期间进行纠正, 对于保障飞机运行安全至关重要。通过对这一类发现的问题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可以从中得出规律, 从而能够做到对于飞机的预防性维修, 在飞机缺陷对飞行安全造成影响以前将缺陷进行纠正, 从而提高了飞行安全水平。这些数据信息对于飞机维修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这些数据的有效存储和管理则是维修产业数字化管理基础。

6 开发对接程序, 完善供应链管理, 建立保税寄售方式, 实现与客户或外公司等资源共享

开发对接程序, 实现与客户或外公司等资源共享。比如, 由于航材领用每天有成百上千项次, 采用以前的手工模式, 需要浪费海关人员大量的人力物力整理出入库资料, 进行海关核销。开发系统对接程序, 将系统和海关系统对接, 实现数据的无缝隙传输, 自动通关。通过系统还可以面向全球进行寄售招标, 减少资金占压、消除惰性库存、与国际主流物流管理接轨。

7 总结

信息化飞机维修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地缩短了维修工期, 整体物流效率提高80%以上, 实现流程管理的精确控制,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使得维修的生产评估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一时间, 生产准备时间缩短了一半时间等。

参考文献

16.汽车维修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前景 篇十六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13-01

一、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及趋势

我国信息化程度在随着信息网络化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化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电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使企业在内部形成网络形式,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得企业管理运营得到提高;在外部能沟通互联网,及时发现信息资源的动态发展与变化,能快N_~gz到随变化而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在支持企业战略的同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时期,企业之间的优势不再局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聚集这三种形式,企业信息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优势。因此企业实行企业信息化是必须的。目前,企业信息化得到最先发展的是在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将信息技术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并在其得到成功,获得利益,更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二、营造大环境,创建良好发展氛围

2.1 政府实行规划和指导

要重视企业信息化。把企业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目标,详细规划;要制定政策和标准,并加以落实和推广。国家的政策方针一向是我国企业行走的指南针,政策可以起到鼓励和推行作用,制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可以加强企业自律,实行方向;要培养典型案例企业。要大力培养和宣传推广一批实现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成功经验案例和先进典型的企业,充分发挥模范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举例陈述一些失败的案例,让相关企业在进行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吸取教训,避免出现同类事情发生。

2.2 改善网络环境,加快设施建设

加强统一规划,抓紧建设宽带区域网络,统筹协调多主体建设的宽带网络,建设网络交换中心,提高网络互联的带宽和交换的业务量。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建设,实现将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继续建设和完善公用信息平台,建设平台汇聚节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网络互联、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促进各种公用、专用网络与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降低网络成本,让企业明白信息化的门槛并不是那样的高不可攀,进而会加速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2.3 建立服务体系,发挥中介作用

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广和服务体系,针对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采取培训、咨询等多种形式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发展一个具有竞争环境的应用服务行业和市场,让服务提供商通过市场机制全面推动这个市场的发展,这样可以使服务提供商给企业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让中小企业也能很好地进入。对企业信息化的普及提供有效和全面的培训机制,努力营造社会信息化氛围,让广大人们走近信息化,接受信息化。

2.4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

信息化是新技术革命的结果,它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必须有一个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完善原有的法律体系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二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关税、税收、支付、版权、专利、网络加密、消费者权益等方面。

2.5 参与国际合作,构建国际框架

我国政府要积极参与由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举行的双边、多边谈判和有关法规、标准的制定工作,认真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吸取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努力尽快创建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我国发展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框架,作为指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指南。

三、推动实行企业信息化

3.1 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進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3.2 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3 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3.4 具体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它所支持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很多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指以数据库技术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纽带,借助信息系统的实现可辅助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软硬件总称。它具有规范化的开发设计手段,模块化的系统结构,独立性强的数据库技术等,相对于以前的信息系统,它在各方面已表现相当成熟,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也广泛地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物料需求规划(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制造资源规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和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它最早起源于物料需求规划和制造资源规划,吸收了适时生产JIT(Just In Time)和全面质量管理的诸多管理思想,把企业的生产流程看作是一条由诸多环节构成的链,如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客户等,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发展了资源管理的概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ystem),它是指以系统的观点,广泛采用信息技术,集成产品生产周期内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子系统,组织起企业的各种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运行,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使用。

四、结束语

上一篇:群众意见汇总下一篇: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