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分流利弊(8篇)
1.大学专业分流利弊 篇一
陕西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专业分流实施办法
为了积极推进我校本科生“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规范我校本科专业分流工作,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专业分流工作,旨在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空间,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专业分流实行一次性分流模式,在校期间每位学生只有一次专业分流的机会。拟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应慎重考虑, 申请分流的专业志愿限报一项,专业分流一经批准,不能更改。
2.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时,可在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重新选择专业。文理学科之间不实行专业分流;非师范和师范专业之间不实行专业分流;艺术、体育类专业不进行专业分流;文理兼招的专业,文、理科均可转入,转出只能按照高考报考类别(文史类、理工类)转到相应的专业。
3.师范专业之间、跨学院的非师范专业之间,分流学生(转入与转出学生)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各专业学生人数的20%以内,具体情况视转入专业的空额决定;本学院内部,非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不受比例限制,不进行学院综合考核。连续两年,某专业分流后剩余人数不足本专业原人数50%的,将予以停招。
4.转入创新实验班的学生限定在学院内部相近专业,且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不低于转入创新实验班全班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
5.全校非师范文史类专业、非师范理工类专业学生可通过选拔,分别进入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生物学基地班学习。转入基地班学生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成绩必须为本专业前10%,具体转入人数由基地班所在学院确定。基地班所在学院制定基地班选拔实施办法,报教务处备案。基地班转出学生分流办法可参照上述1至4条。
三、基本条件
1.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已修学分符合教学计划要求,课程考试成绩全部及格,无缓考情况。
2.品行端正,无任何违法或违犯校规校纪的记录。
四、破格条件
学生进校以来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学院(部)考核可申请直接进行专业分流,转入相关专业。
1.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或综合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及其以上者;或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及其以上者。
2.在各类文体竞赛中,参加国际比赛获前六名(或三等奖及以上)者,或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前三名(或二等奖及其以上)者。以上各类获奖指由省级及其以上共青团、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部门组织的活动获得的奖项,具体认定由相关职能部门确定。
五、工作程序
1.专业咨询与政策解读
各学院在专业分流前组织专题咨询活动,全面介绍相关专业情况,教务处、文理科基础教学部负责专业分流的政策宣传。
2.申请与资格初审
按照专业分流工作进度,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及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转出单位)符合专业分流基本条件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向本单位递交专业分流申请表等相关材料。转出单位将相应的材料汇总,完成对申请专业分流学生的资格初审并拟定参加专业分流的学生名单;若学生确有专业特长,经转入学院教学委员会考核,可不受此条规定。
3.笔试与面试
转出单位将通过资格初审的学生名单提交给相应的转入学院,转入学院在接到名单后的一周内,以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综合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60分,面试成绩40分(特殊专业可作适当调整,并报教务处审批)。笔试要严格规范,考核内容为转入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实施集体评卷,流水作业。各转入单位须明确考核结果,对于不同意转入的学生,应注明原因。综合考核结束一周内,各转入学院将考核成绩以电子版和纸质版形式分别报送转出单位。纸质版考核成绩和相关说明必须由各学院教学副院长审核签字,并加盖学院公章。
4.分类排名与资格确定
转出单位将学生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及学院综合考核成绩进行加权平均(总成绩=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50%+转入学院综合考核成绩×50%),分别对转入同一专业的学生进行排名。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确定拟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分类排名时,若学生原专业相同且加权成绩相同,则以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排名;若学生原专业不同而加权成绩相同,则以转入学院综合考核成绩为依据由高到低排名。若公共必修课平均成绩(学院综合考核成绩)相同,则按照公共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必修课平均成绩排名确定。转出单位根据排名,初步确定本单位各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并报教务处。
5.结果公示与审批
教务处审核各转出单位初步确定的各专业学生分流名单,并征求转入单位意见后,统一对拟专业分流学生名单公示3天。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校长批准,公布专业分流学生名单。6.学籍变动与学分转换
专业分流结果公布后一个月内,教务处与文理科基础部、相关学院配合,为专业分流学生办理学籍变动等手续,并将其编入相应班级学习。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与转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内容、难度)相同或相近,转专业后可认定为相应的课程学分;否则认定为公共选修课学分。专业学分认定工作由各学院负责,办理学分认定及补修课程。
六、学籍管理
1.学生转入新的专业,原则上依照入学年级所适用的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2.转入新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转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修满规定的学分,经审核,达到毕业或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方能毕业和获得学士学位。
七、有关说明
1.已确定转专业的学生,应严格按转入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并获得与转入专业学生相同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补助。
2.专业分流后,学生按照转入专业学费标准交费。
3.财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本办法,及时妥善为专业分流的学生办理相关手续。
4.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大学专业分流利弊 篇二
根据“人员分类管理、不断优化结构”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为了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逐步建立健全“非升即转”和“非升即调”的退出机制,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基本原则
(一)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队伍整体水平提高。教师转岗分流应有助于实现师资队伍“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建设目标,有利于实现教师“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要求,实现建设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二)区分学科,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学科的发展状况及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认真分析,合理筹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转岗分流工作。
(三)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各单位要根据教学、教辅、管理等各支队伍的编制数额、缺编情况,统筹规划,使转岗分流人员适时调整、充实到管理、教辅等队伍中,避免人力资源的重复配置,有效降低成本。
(四)定量与定性评估相结合。既要考虑学历、职称、年龄、任职年限等因素,又要对履行职责情况、个人发展潜力、队伍建设目标、人员结构现状等进行分析,在综合权衡后确定转岗对象和所转岗位。
(五)以人为本,因材而用。转岗分流工作要体现对职工 的负责和爱护,转岗时应因人而异、用其所长,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得其所,所转岗位应与个人专业、能力和特长相符,既有利于学校工作,又有助于个人发展。
二、转岗对象
教学科研人员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纳入转岗分流范围:
(一)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满10年者。
(二)外语、体育、艺术类专业教学科研人员,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16年且仍未考取硕士研究生者;其他专业教学科研人员,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16年且仍未考取博士研究生者。
(三)1963年1月1日以前出生,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满20年者。
(四)所在单位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在对教师队伍总体情况和个人发展状况进行预期分析评估后,认为在其它岗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应转岗分流者。
(五)本人结合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及岗位职责,经过自我预期评价,认为在其它岗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自愿转岗分流者。
三、转向岗位
(一)在校内转岗者,主要转向教学科研之外的其它各类岗位。同时,学校也要求转岗人员能够准确定位,如个人在教学科研方面发展确有困难,亦可在相关的团队中从事适合 2 自己的工作。
(二)学校鼓励符合转岗分流条件的人员向校外调动。
四、转岗程序
(一)各单位根据本办法有关规定,确定转岗分流人员,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后提出转岗分流的意见,主要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印章后报送人事处人事科。其中:符合本暂行办法第二条“转岗对象”第一款之第(二)、(三)类情形的人员中,确属积极进取、在教书育人方面有专长且成绩突出者(累计获得三次及以上我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教学质量优秀奖或本人做为前三人参加的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等),经过院、校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议,可做区别处理,但要从严掌握。
对转到新岗位的人员,人事处统一办理校内调动、编制转换及职称转聘等手续。
(二)退出教学科研队伍向校外调动者,持调往单位调令到人事处办理调动手续。
五、具体要求
(一)建立教师队伍的退出机制,是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单位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确保转岗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同时,各单位要加强对在各级专业技术岗位任职人员的考核,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二)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队伍现状及符合转岗分流条件的人员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对 3 本单位师资、管理、教辅等各支队伍建设问题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协调,认真制定转岗计划,合理调配内部人力资源,在做好转岗分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团队建设,充分调动群体和个人两个方面的工作积极性。
(三)各单位要做好转岗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以确保此项工作平稳推进。教学科研人员要认真、客观地进行自我预期评估,结合各自实际合理定位。转岗分流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转岗分流工作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助推个人发展的合理路径,努力在新的岗位上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四)从2010年起,凡有转岗分流对象,且本单位非教学科研岗位出现空缺者,原则上不再批准选留应届毕业生的补充计划,从转岗对象中补充。
3.大学生打工利弊 篇三
第二从精神角度看,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判断能力和维权意识较弱的前提下让他们盲目进入社会,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收到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意识影响,从而产生扭曲的心理和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严重阻碍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第三从社会宏观角度,大学生打工不利于社会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大学生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不够,再能干的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让大学生这个时期从事低级劳动,显然是一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难免因小失大,熟不知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
现阶段,法律尚不完善,维权成本高,大学生维权意识薄弱,法律贯彻力度不够的背景下,大学生利益遭受侵害时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4.大学生恋爱利弊谈 篇四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经过数年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我们终于踏入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一个演练场,是一个提升我们综合能力,锻炼自身、培养新新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一个让我们可以无拘无束、自我发展的地方,然而在这样一个让我们如鱼得水地方,有的人便会觉得我们应该好好的放松一下,例如说好好的谈一场恋爱等。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爱情萌发的那一天。对于这类人来说,如果进入大学但从未想过爱情的事,也许不太现实。但想爱情并不的等于拥有爱情,拥有爱情也并不等于拥有快乐与幸福。那么大学生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关键字大学生谈恋爱特点利与弊爱情观大学生恋爱利弊
一、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一)、恋爱的浪漫色彩浓厚,但成功率低
大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养,容易接受新观念,在爱的表达和追求方面更喜欢,也更有能力营造浪漫气氛。但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未稳定,这偶条件不清晰。尽管热恋中的大学生也会产生终身相伴的意愿,但恋爱的成功率很低,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多数恋爱也不能导入婚姻。
(二)、自由恋爱与社会限制矛盾明显
一位大学生已经成年,个性鲜明,喜欢自己做主,多数家长也不会反对其恋爱,况且大学生基本都住校,远离家庭,父母即使想干涉也鞭及莫长。加之学校并不反对学生谈恋爱的态度,大学生有恋爱的充分自由。但是大学生的恋爱能力,却不具备家里家庭的条件,而且经济条件并不独立,当恋爱被家庭反对时就容易引发矛盾。当然恋爱双方职业定向不一致时,恋爱关系也就极易破裂。
(三)、恋爱动机呈现多样性
尽管情感上的相互吸引和爱慕是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多种多样的恋爱动机。如:“从众恋爱”,有的大学生认为别人都恋爱令人,自己不谈恋爱是否显得缺乏魅力和能力,因此也要谈一个以保住面子;有的大学生恋爱是因为刚上大学的新鲜劲过后,开始觉得无聊,暂时谈个朋友以弥补心灵的空虚;还有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大学生活和中学时代的重要区别,不谈恋爱就等于虚度时光;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大学生将恋爱作为丰足性欲的“合理”途径。总之,不纯净的恋爱动机是无法产生正真的爱情的,因此也很难成功。
(四)、性爱成分呈增加趋势,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无可否认,目前大学生恋爱中性爱的成分在逐渐增加。以前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会比较节制,而且对偷尝禁果者校方也持很严厉的态度。随着性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大学生的贞操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见恋爱关系的学生中发生性关系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是相当多的学生,尤其是在恋爱关系中相对被动的女生,常常并未做好心理的和生理知识方面的准备,恋爱中的性行为带有相当的盲目性。毕竟大学生的性爱得不到法律和道义的保护,有些女生怀孕出现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持深重的态度。
二、大学生谈恋爱的利
(一)、恋爱是培养人责任心的重要机会
责任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的智能更要品质之一,而恋爱中男女双方的责任心则显得更为重要,爱情从来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双方在生活的征途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彼此间的责任才会带来爱情的幸福。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大多都在父母和家庭的照料下成长,思想上的不独立和生活的依赖性很强,担当开始恋爱后,受其自主心里的影响会开始追求独立并逐渐摆脱家庭过多的束缚,此时如果加以正确的诱导和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要懂得为恋人负责就是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同样更为自己负责。这样今后步入社会才可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恋爱有助于他们学会如何与人忒而是与异性相处
男女原本不同,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大的学生今后步入社会不可避免的要与很多许多异性接触,这些人和事的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所以,现在和自己恋爱的人的交流接触就成为了一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培养自己的表达、判断、选择等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和他人沟通已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处理好恋爱过程中与恋人之外的其他的异性关系,无疑也是一种梦里的锻炼。怎样既能与恋人保持亲密关系,却不影响自己同其他异性的交往,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分清友谊与爱情的差别,对日后处理类似问题也提供了经验。
(三)、自我爱的能力的实现
梵高有句格言“会爱的人才会生活,会生活的人才会工作。”爱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一个人没有爱或者不愿意恋爱那么他本身就是不饿完整的,他就缺乏这种能力。爱是一种奉献的能力,一种包容的能力,一种理解的能力,一种信任的能力,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你也许感到几分辛苦但更多的将是幸福和快乐。
三、大学生谈恋爱的弊端
(一)、大学生谈恋爱对学习的影响
对爱情执着的大学生,大多欣赏罗曼.罗兰的名言:没有一场深刻的恋爱,人生就等于虚度一场。大学生要面对学业和爱情两大人生课题,如何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一直是大学生感到头疼的难题。
许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恋爱与学业两不误。如接受采访的学长所言,这一切的前提是对男(女)朋友的选择,通常他们认为自己选择的男(女)朋友必定是和自己志同道合,不会影响学习的。不否认那些学习目标明确、自制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做到。但是,依旧有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初入大学的新生,他们中有很多人习惯了中学时被管制的生活;曾经考上大学是他们的目标,而此时他们还往往没有找到自己在大学的目标,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他们是否可以理智的选择恋爱对象,是自己的学业不受影响则很难保证。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而要圆满的完成学业,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但有许多同学认为,因恋人提出请求而去参加原本不打算参加的娱乐活动,这势必会影星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而学业任务的艰巨性,决定立大学的时间和精力不能过于分散。因此,在打下牢固学士基础之后,大学生才可以从事如恋爱等学业以外的活动。在学业基础不够牢固情况下的恋爱,会对学业造成不利影响,情况严重者还会引起大学生情绪上的较大波动,从而造成厌学、辍学等严重后果和不良现象。
(二)、大学生的恋爱谁来买单?
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自是一种个人神相同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要用主要有家庭支撑。据析,大学生的爱情支出,出了一部分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会自力更生。看来昂贵的“恋爱消费”最终害的家长来买单。
(三)、是二人世界的局限还是朋友圈子更广泛
许多同学觉得没有恋爱的同学认为身边谈了恋爱的同学自恋爱以后就疏远了以前的朋友,这与原本希望因谈恋爱而接触更多的朋友的愿望是不相符的。身边有了恋爱的同学别的同学尤其是异性朋友难免为避免同学间的误会而自然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往往谈恋爱的同学会过分的注意与恋人的关系,并未意识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间已将渐渐疏远了。
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爱情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爱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态度。人活在世上都需要爱与被爱。我们出生后要得到的是父母给予
我们的爱,到了青春期,便可望一种来自异性的爱,也就是爱情。爱不只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生命之道。爱与不爱显然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和需求。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青春后期和成年早期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深厚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其中爱情关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恰处于这一时期,所以爱情渴望和向往其实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寻求爱情的茫茫路上,既充满了期待,也遇到不同的坎坷。爱情可能并不因为我们的期待就马上就降临,但相信有美好的爱情,并有能力去拥有他也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部分。
(二)、做好爱的准备
1、先学会爱自己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爱他人之前,首先学会爱自己。爱自己的重要表现就是对自己的信心,懂得欣赏自己,肯定自己,同时也不会以某次的失败来否决自己,这样就会比较主动地去生活,去追求。
真正的爱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讲的,意味着“关心、尊重、责任、认识,是为所爱的人的成长和幸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奋斗,它根植于自身的能力。”
“人对自己生命、成长、幸福、自由的确定,同样根植于关心、尊重、责任、认识。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产生爱,他也就爱自己,如果他仅爱其他人,他就根本不能爱。”在爱别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十分重要的。
2、内心储满爱
爱的能力首先看内心储存了多少爱可以给予,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干枯的,没有爱可以付出,也就缺乏爱的能力的基础。
(四)、培养爱的能力
1、何为爱的能力
爱的能力是指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它对人的一切反占有着重要的意义,具备爱的能力会引导一个人去真正的爱他人,也真正的爱自己,能真正体验到爱给人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恋爱的过程也是培养爱的能力的过程。
2、爱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爱的能力是多层面的,其包括:识别爱的能力、表达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面对失恋的承受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一个人才有肯能去面对爱,敢于接受属于自己的爱,获得自己的爱情,恋爱时才会有能力去解决矛盾。
只有自己的心储满爱,并且具有爱的能力,他才能够正真的爱自己、爱别人。他才有能力向右爱情带来的幸福。
(五)、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1、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的盘问对方,是对方自尊心受损。否则只会使之厌恶,伤害感情。恋爱行为要大方,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有助于发挥爱情的愉悦感和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和尊严,有损大学生的形象;恋爱过程重要平等,要相敬如宾,要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六)、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5.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弊问题 篇五
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现场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我方的观点是“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首先,非常感谢对方一辩的精彩发言。但对方的立论稿中存在几个明显的漏洞。
下面让我们先来明确一下辩题中几个关键词的定义及特性:所谓的“在校大学生”指的是以课业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在高等院校内进行全日制学习的学生。作为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同时在校大学生还是一群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的人。所谓的“创业”指的是合理运用资源,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出更多财富或价值的过程。他的特性包括创新性、目的性、系统性、风险性、延续性、经常性、规模性。在此,我方承认在校大学生创业存在好处,但我们坚决认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下面我们将以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否有利于其个人发展作为标准,来比较利弊。
第一、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和能力没有达到创业需要的标准。在校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拥有相对完善的人格和蓬勃的朝气,但是终究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及各种必备的能力,并且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上。然而,创业所需要的是丰富的商业管理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意识,这些都是在校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并不适合去创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一批不成熟的创业者会导致创业的低水准,甚至会影响商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所以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第二、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创业的特性是相互矛盾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创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试问,鱼与熊掌怎能兼得? 如果本末倒置,在大学期间去创业,那势必然会影响甚至是荒废学业,绝大多数同学会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悲惨下场啊,该学的知识都没有熟练掌握,将来靠什么去创立自己的一番事业?又何谈个人发展啊?此外,这在客观上闲置了教育资源的同时,又浪费了社会资本,可谓是双失的下策。所以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
第三、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高,且失败后要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首先,我方承认在创业的过程中确实可以收获经验和阅历,但是这种打着“磨砺人生”的旗号鼓吹创业,以放弃学业为代价换来的却是失败,积累经验的初衷也只能导致抱憾终生啊。其次,创业失败要承受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损失,更多的失败的苦涩和失去信心的痛苦啊!况且,你的家人也要和你一起承受这份痛苦,你忍心吗?最后,在校创业这种单一的甚至是偏激的人才锻炼模式势必造成知识结构的单一匮乏,使社会进步失去持续的智力支持。
6.浅谈大学生支教利弊功过 篇六
引言
铁道,呼啸的列车,两个不停通着电话的年轻人。
青山,绿水,低矮的房屋,淳朴的乡亲们,以及难懂的方言。
李小萌,江可可。两个与这格格不入的年轻人开始了他么的贫困地区支教之旅。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支教的含义,支教是指先进地区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有组织的或自发的去支援落后地区教育的公益行为。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随着国家陆续出台三下乡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支持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到支教活动中。但是支教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不尽人意,有些支教甚至成为扰教。
1.支教的原因
在经济的发展下,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完整的教育,并且我国已经把九年义务教育写入法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落后农村地区,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许多农村小学孩子上不了学,或者没有老师,没有教室。我们需要去支援落后地区教育,去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以达到全国教育和谐发展。
两个年轻人各自怀着自己的目的开始了自己的支教生涯,李小萌要想获得不一样的实习经历,而江可可则是为了收获爱情。不管怎么样,他们都来到了这个原本宁静而落后的农村。
2.支教带来的好处
两个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去教授孩子,教孩子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他们的热情去感染孩子。毋宁置疑,大学生支教对于乡村深处的孩子们真的有好处,而且对于他们自己,也是有所提升。江可可和许晓萌在不断地挫折中也得到了自我提升。
2.1对接受帮助的学生的影响
帮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支教活动中,大学生群体认真对农村未成年学生开展行为习惯的教育,对处于相对教育环境较差的农村未成年学生群体进行引导、启发、教育、纠正,让真正代表社会发展倾向的东西成为这些群体身上的一种既得的习惯。
有效激发崇拜心理。对学生崇拜心理的有效激发,有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的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扩展兴趣爱好,增强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拉大智力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学习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
2.2对参加支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影响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独立性木强、合作意识淡薄等不足,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通过艰苦环境的锻炼,能够磨练意志,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在支教活动中,集体的生活、相互的帮助能够让大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更加热爱集体,利于将来事业的发展。3大学生支教的弊端
两个年轻人的到来搅乱了山村的宁静,出乎意料的是,“破罗”校长和村长似乎不怎么欢迎他们,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
从学校方面来说,接待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成了每所小学校长的头痛之处。有大学生要来支教,盛情难却,大学生来了,热热闹闹来了一星期,接待费用和付出的接待时间不说,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倒是有所得,但大学生走后一切又恢复原状,学生在一批批的大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来回往复,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又对原有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教学效果自然不必言说。
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质朴。大学生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囫囵吐枣照单全收。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既用崇敬的眼光看待又有模仿学习的心理,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够,不能做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学生们接受到的新思想和观念扭曲,对学生心理发展未必有益。另外,这些“流水的兵”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有来,长此以往,学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感情受到了伤害。
最终,小李留在了这个山村,跟孩子们留在一起,并且得知破罗校长不幸意外而死。略显俗套的结局,却透露着一种伟大。
我们不禁去想,所有的支教老师都会这么美丽,留在那个相同的乡村吗?
不,事实上,大部分的支教老师在短暂的任教期满了以后,就会离开那里,留下的是依然孤独的孩子和宁静的山村。
4对支教方式的探索
由于支教带有短期的,志愿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不少支教者是将支教当做一种“个体锻炼”、“优势积累”和“就业缓冲”来看待。在对众多支教者进行调查后,更多的人是将支教当成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并非作为未来的就业目标。只有极少数支教大学生愿意将支教当成支教未来长期的事业。即便如此,仍要考虑教师编制是否能够取得、工资福利待遇的高低而定。而农村支教的主要目的是需要教育质量的全面进步,短期支教虽然会在短期内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但从长期来看,依然改善不了落后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而教育的落后会使城乡差距继续加大,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影响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我认为,短期支教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改善农村教育的待遇和硬件设施,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留在农村,使得农村的教育水平得到根本提升。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发展支教 招募高质量的支教团队
目前,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上基本都是宽口径的,对招募志愿者缺乏具体选拔标准,导致支教队伍良莠不齐。在今后的招募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明确支教责任来减少盲目报名。其次,在招募中要严格要求、提高标准,对于不合格者“鼓励退出”
适当延长志愿者支教周期
现阶段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基本上是以“一个学期’’为周期,但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无头无尾”的问题,所以在支教时间上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时间上,我们应当延长大学生支教的周期,由原来的“以一个学期为一个支教周期“延长为“以一年为一个支教周期"。这样,在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时间的衔接上,就可以给招募新的大学生志愿者争取时间,也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和支教时间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无头无尾’’问题。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支教未来必然是朝着标准化、多元化、创新化、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而大学生支教问题的解决和支教效果的提升,需要支教的组织者、大学生志愿者、农村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7.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利弊辩证分析 篇七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勤工俭学这个话题也逐渐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大学生勤工俭学有的是为了挣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在我的身边同样也有很多的同学在勤工俭学,对于这一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也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所以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行辩证分析。
二、正面观点及理由
正面观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理由如下:第一,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助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父母作为农民供孩子上学读书很不容易,所以说勤工俭学是一个现实有效的减轻家庭负担的做法。第二,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我们都知道,作为学生的我们基本都是纯消费者,我们的消费资金都是来自于父母亲人,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仅能支付我们的基本生活,我们要想有额外的消费则需要我们自己去获得收入,当然这要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甚至有很多人除了学习之外连一些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而我们总有一天要脱离父母走入社会,大学期间打一些工勤工俭学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生存能力确实很有帮助。第四,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学校是个温室,对于长期在温室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猛然来到社会中会极其不适应,那么大学期间的打工经历则有助于大学生提前接触一下不太复杂的社会,这样会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许有人会说严峻的环境下人才会成长得更快,但我们逐步融入社会总是能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第五,在自己完成学业的空闲时间尽早的接触到赚钱,能够体会到赚钱的困难父母的辛苦。当自己明白赚钱的辛苦才会学会勤俭节约。正因为看到社会的艰辛,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其实这是一种最好的锻炼方式,比起读死书要好得多。
三、反面观点及理由 反面观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弊大于利。理由如下:第一,最主要也最明显的就是勤工俭学会占用学习时间,耽误学生的学习,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如何,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纵使是勤工俭学也难免会占用学习时间。第二,大学生勤工俭学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打工只能是短期工,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付出体力劳动,尤其是寒暑假工,多数是进入工厂进行流水线操作,纯体力活儿,而且接触不到太多外界生活,对学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并不大。第三,大学生勤工俭学并不是一个好策略,也许可以一时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长远来说,以学习的时间为代价来获取小额收入并不划算,现在你用打工的这些时间进行学习,将来你通过知识获取的报酬一定会比你打工所得到的报酬多得多。第四,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过早的以收入做为目标而过早的追逐于名利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严重不利。第五,侵犯权益的事时有发生。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的特点,欺骗大学生。甚至诱骗走上贩毒、犯罪之路的大有人在。许多大学生吃亏后都无法讨回公道。原劳动部1995年印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其劳动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说全社会为大学生打工提供方便,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第六,正因为我国明确规定,可以不和大学生打工签定劳动合同。有些不法商人利用这一漏洞,来获得免费劳动力,让辛辛苦苦工作许久的大学生得到很少的工资甚至没有工资。第七,大学生勤工俭学很少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对实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有利方面不大,如果一个研究核能技术的大学生去洗碗,就算洗再久也不会对其将来产生多少的帮助。
四、我的观点及对大学生的建议
我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根据上文中阐述的正反两方面观点的理由,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些打工经历的锻炼机会很难从别的时间别的地点获取,而且勤工俭学的好处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其则弊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还有一部分弊端是可以避免的。我支持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同时也要给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打工时间绝对不可以占用太多学习时间,尤其是上课时间,否则会得不偿失。其次,勤工俭学要有选择地进行筛选工作,要尽量选择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而提升自己并不仅指个人工作能力,它还包括与人交际的能力,个人的品味、眼光、气质等方面。再者,我们在打工时一定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轻易收到高薪、条件优越等方面的诱惑,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更要防止自己误入歧途,遗憾终生。最后,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勤工俭学的目的,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从而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五、我对辩证分析的认识和运用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辩证分析首先要简单明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就像上文中观点部分内容,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次要有充分而有力的论据进行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说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用实例来证明;最后要严密有条理的进行论证,我们论述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要好处与弊端对应着进行阐述,比如勤工俭学时能学到生存知识却也有可能误入歧途等。附:课程学习感受及意见建议
8.大学生广泛社交利弊(辩论) 篇八
要是对方不下定义 等我们下定义然后咬文嚼字来攻击我们 该怎么办 ? 我们该怎样定义广泛才行? 因为对方可能要把广泛的社交定义的很窄 毕竟没有一个规定说 广泛的社交是哪种程度 要是对方说广泛并不是无度呢?
如果他们很抽象 反而对你们的定义区攻击的啊 有一个底线的意思就是说 你们心中彼此要有一个共识 就是由一个广泛最底线的范围或者定义 不一定要直接说出来 但是彼此心中一定要坚守 决不能队友之间出现范围不同意的矛盾那样就危险了
广泛可以设定这样的底线:社交肯定是利大于弊的,我们鼓励社交,但这里的社交是适度的社交,是有足够能力足够的时间去进行的社交,如果占用其他的时间消耗其他的精力再去更广的多社交 是不是超出了这个度 这样的情况下 就是弊大于利了 因为消耗了正常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和精力
大学生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但是任务多多 社交很好 但是还有其他更多的任务 比如学习比如培训 比如身体锻炼等,24小时都用上还不一定够呢 还要超越适度的社交区广泛社交 显然是弊大于利的要讲出来辩题的深意 人家想问的是作为大学生 在这样的时代 在一个半社会人的位置 是应该以知识为重 还是以社交为重现在大学校普遍浮躁 很有意义的辩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而学习包括两个方面,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一定的实践技能的获得
您所提出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何为广泛,即为涉及面广,既然辩题为广泛社交利弊问题,就不要偷换概念为大范围社交号还是适度范围社交谁更好。众所周知,广泛不是指过大,您的成功之处就是将不利通过更改辩题转为有利,只是对方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被您带走了。广泛社交实际上是指在原本狭小的校园空间向外拓展为广泛的社会空间,其也应属于适度社交范畴,两者本无冲突之处,却被您给偷换了,可惜对方了。观点:
1、大学生广泛社交不利于大学生主要任务的完成。这里主要从时间与精力有限来论述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坚持适度的原则。论述广泛社交违反了适度的原则,但不需要太深入。因为我们在这个观点里的主要任是区分广泛社交于适度社交的区别。我们提倡适度社交,但反对广泛社交。
3、大学生广泛社交不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优势资源。优势资源是指国家、社会、家庭给我们提供的丰厚物质资源和优越的环境以及大学生现在正是学习知识、培养自身素质的黄金时期。这一点比较乱,但也很有用,正所谓“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我想没有一个老板愿意你上班的时候抱着本书看吧,大学生现阶段广泛社交就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难免会得不尝失。抓住“阶段”这个词,大学生在哪一个阶段就应该做哪一个阶段的事情。立论结尾的时候封正方的嘴:我们不是反对社交,我们甚至提倡适度的社交,我们反对的是广泛社交,广泛社交不利于大学生主要任务的完成。我们承认社交的确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积极的影响,但那是适度社交,不是广泛社交。
正方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广泛社交的内涵,广泛社交,并不是无度社交,更不是滥交!这三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肤浅的认为大数量、高频率的社交就是广泛社交,管反射教室至于多个不同层次的人进行的社交,你与100个同一类的人进行社交,和你与10个同一类的人进行社交,哪个更为广泛,答案毫无疑问,就是后者!所以认为广泛社交会占用时间和精力的观点是极为片面的!(在此先突破对方最主要的观点,就是广泛社交会影响学习,会占用时间和精力。虽然对方还没开始陈述观点,但是要防范于未然嘛)
【大学专业分流利弊】推荐阅读:
大学专业调查06-13
大学机械专业介绍07-27
世界大学热门专业08-26
五邑大学专业11-19
西安大学有哪些大学有什么专业07-05
2023中国信息大学专业介绍网络工程专业11-01
大学转专业申请理由06-11
德国生物专业大学排名06-17
大学计算专业实习总结07-04
风景园林专业大学排名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