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

2024-06-18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精选5篇)

1.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 篇一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

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前提下,学校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和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的创造性实践,包括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材的校本化处理,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为策略。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基本要求:

国家课程在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融合与构建

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结合点:(国家课程体现着国家的意志;校本化则体现着学校理想)

结合点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学校文化相结合。

(加强名师工程建设:给位置、给任务、给政策、给机会)

结合点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教研团队相结合。

(课本永远是落后的)

校本化的意义:知识是种子、课堂是实验田、课本是说明书、学生是土壤)问题:1.知识用什么呈现方式最符合学生需求?

2.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能不能重新构建?

3.课程与课程之间如何协调?

结合点三: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教师个人相结合。

(结合名师工程建设)

只有把国家的课程理想内化为教师的职业理想,形成和教师特点高度融合的个性化课程,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才可能看到希望。

结合点四:国家课程校本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高效课堂与学科育人相结合总体考虑)

结合点五: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智慧备考相结合。(校本课程应中考思想而生)结合点六:国家课程校本化与教学评价相结合。(建立健全新的创新)

2.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 篇二

在这样的背景下, 必修课程校本化作为深化课改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学科教学的效益, 也是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绕不开的话题。

一、必修课程校本化的基点

所谓必修课程校本化, 是指教师作为学科课程实施的主体, 在教学实践中, 对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进行自主化、创造性地开发并加以优化实施的过程。

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 必须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为指针。只有明晰了《标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才能保证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正确方向。《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 其核心便是“读”和“写”的能力, 即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能力培养的两个方面目标, 是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坚守的。

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 必须基于教材特点。苏教版必修教材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与文体序列编排的方式, 而是以人文专题来组织内容。其主要特点在于: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 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削弱了学科的工具性, 在语文知识、专题序列、编排逻辑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由此, 弘扬该教材的人文性优点、弥补其知识性缺憾便是其进行校本化的首要任务。

进行必修课程校本化, 必须结合学生情况。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省内名校, 嘉兴一中在112年的发展历程中, 培养了数万名基础深厚、后劲十足、全面发展的嘉中学子, 政坛精英、文坛巨匠、两院院士、文艺明星等社会各界知名校友灿若星河。目前, 我校招生对象的主体是嘉兴市本级及少量本地区其他县市的优秀初中毕业生, 每年的毕业生中有70%左右的学生能进入一本院校学习。分析我校学生学习能力, 具有如下特点:较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 良好的知识积淀、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较好的课内外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 部分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在语文学习上, 我校学生也体现出多方面的优势:一是高考成绩优异;二是阅读、写作能力超群。面对高水平学生群体, 如何保证他们的持续均衡发展, 必修课程如何进一步优化, 在保证基础性的同时, 适当拓展延伸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二、必修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一) “阅读与鉴赏”部分

1.根据需要合理增删

(1) 删。我们从教材文本特点、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删减了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共5册中浅显易懂、适应面过窄、局限性明显的课文 (如表1) :

(2) 增。对于语文阅读而言, 量是质的保证, 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 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提升鉴赏能力。因此, 必须增加课外阅读这“源头活水”, 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发展需求。

早读时阅读优秀精短文

每学期, 我们挑选、整理几十篇优秀精短的时文供学生早读课阅读, 有配合课内文本教学的, 也有课外拓展视野的。史铁生、周国平、余秋雨、贾平凹、季羡林、丰子恺、毕淑敏、雷抒雁、李汉荣、李国文、筱敏、龙应台、席慕容、张晓风、刘墉、林清玄、梁衡等作家作品都曾是我们的阅读内容。

周末阅读优秀万字文

在阅读优秀精短文的基础上, 我们也注重在深度和难度上挖掘。从重拾历史、人性关怀、高歌理性等角度选择一些有深度的作品提供给学生。这时候的阅读, 更多地从对人性、现实的冷峻审视出发。鲁迅、莫言、钱理群、王小波、王开岭、陈平原、孔庆东、孙绍振、易中天、骆玉明、李洁非、卡尔维诺等的作品也逐渐为学生所熟知。

假期里阅读经典书籍

另外, 我们结合各路名家的建议和组内教师的推荐, 拟定富有学校特色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在高一新学期开学之初下发给学生。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文艺理论等四大类共38种, 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在三年内自读完成。以“现当代文学”为例, 我们主要推荐了:鲁迅的《呐喊》、莫言的《红高粱》、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杨绛的《干校六记》、沈从文的《边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余华的《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周国平的《周国平人文讲演录》、龙应台的《目送》等。

2.专题板块内容重组

苏教版教材以人文话题为统领, 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0个专题, 每个专题的选文主要从思想内容出发分类编排。这一编排方式无疑有益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但是教材重人文、轻知识, 重情感、轻理性的倾向十分明显。因此, 常常需要我们根据实际合理重组, 或按文体类型适当集中, 或依作家作品专题归并, 或以写法特点分类整合 (如表2) 。

以上述“走近鲁迅”专题为例。这些年, 《阿Q正传》等鲁迅作品退出中学课本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中学生该不该读鲁迅、读多少、读什么等话题一时成为了社会热议。我们认为, 鲁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 对世事人心的深刻体察, 鲁迅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字智慧和文化情怀都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资源,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但是, 中学生不喜欢读鲁迅是毋庸回避的事实, 所谓“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为此, 我们专设了“走近鲁迅”的专题, 把散落在必修二、必修三和必修五中的3篇鲁迅课文集中起来组织教学, 并加以拓展延伸, 从了解鲁迅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友等角度入手, 看鲁迅柔软、亲切的一面, 以期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3.教读课文分类教学

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主要渠道。在阅读教学中, 对适宜教学内容的选取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我们引进了王荣生教授的选文分类法, 将教材选文按“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进行分类, 在此基础上, 按各类选文的教学功能分别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

王荣生指出, 就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说, “定篇”是使学生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 理解和欣赏经典名篇的思想和艺术;“例文”是以选文的某个点或某个侧面为例, 使学生透彻地学习语文知识;“样本”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这类文本时所发生的困难或问题, 在对选文的感受和理解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应该怎样阅读、怎样写作;“用件”是利用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从选文所讲的某一点触发, 使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据此, 我们从《标准》要求、教材建议和文本特质出发, 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需求, 把必修教材中的教读课文分别归入“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 以必修一为例, 具体如表3所述。

值得一提的是, 针对不同的学校和学生, 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需求, 上述分类完全可能呈现另一番情形。因此, 分类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校本和生本的研究过程, 就是实现同一教材个性化使用的过程, 也是必修课程校本化的一种实践。

(二) “表达与交流”部分

1.书面表达

(1) 专题重组、构建序列以提升基础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苏教版必修教材并没有把“写作”部分单列出来, 而是以“写作指导与实践” (知识短文+训练题目) 的形式附着在每一个专题之后, 知识点零散分布, 实践训练也不成体系。为了促进学生写作基础的整体提升, 我们从记叙和议论两个维度来梳理其中的主要内容, 以由易入难、循序渐进为原则, 对教材内容进行专题重组, 构建更具基础性、针对性、科学性的写作教学序列 (如表4、表5所示) 。

(2) 读写沟通、专题写作以发展专长

在上述提升基本写作能力的前提下, 我们还在写作的形式和内容上积极拓展, 以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写作专长的需要。一方面, 注重读写沟通, 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搭建桥梁, 以读促写。除了常规的鉴赏文、读书笔记, 我们还可以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引导主题作文, 如表6所示:

另一方面, 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大赛、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等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专题写作, 使部分学有专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更好地发展写作专长。

2.口头表达

当今社会, 口头表达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尤其对于高素质人群,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养。我们把“课前说话”纳入必修课程教学体系, 作为日常教学中训练口语的共有平台, 并积极开展各类口语活动, 把学生推上展示风采的个性舞台。

(1) 日常训练

课前说话, 就是在每堂语文课开始后给出三至五分钟时间, 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话”练习。课前说话贯穿了高中三年, 一共要经历五个阶段:按学号轮流自由说话, 抽学号轮流自由说话, 按学号抽题说话, 抽学号抽题说话和即兴出题说话。以“按学号抽题说话”为例, 全班同学围绕身边人、身边事、班级里、校园内、社会上, 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或现象每人准备两个话题, 语文课代表收集整理后建立话题库。轮到说话的同学提前一天到语文课代表处抽取话题、准备“说话”。整个“六学期五阶段”过程循序渐进, 难度逐步升高, 挑战日益加大, 而学生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学生关注的话题来看, 他们的视野也常常超越了狭隘的自身, 涉及“家事国事天下事”, 展现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丰富性。

(2) 专项活动

3.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 篇三

第一,高屋建瓴,课程专家引领团队前进

学校教师的研究水平有限,需要课程专家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将专家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及时将实效性反馈给课程专家,专家做出评估与修改。笔者所在学校聘请省地理教研员作为发展顾问,全程指导国家地理课程校本化实施。专家引领全校地理团队,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做好目标规划,实施方案详细科学,切实促进地理课程校本化的深入实施。

第二,集思广益,发挥地理教师个人特长

国家地理课程校本化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工作,需要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笔者所在学校地理组每周四上午进行集体备课,全体地理组老师集体讨论地理课程校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地理组老师在某些知识或技能领域有一定的特长,在课程研究任务分工时,就从各自的兴趣或特长出发进行分配,各尽其能。如有些老师擅长课件制作,则负责课件资源的设计与优化;有些老师对气象气候学方面颇有造诣,则负责“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专项命题研究。

第三,立足全局,设计特色地理教学新模式

这里笔者以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一课为例具体说明如果进行地理课程校本化实施。

1.学情分析的校本化。这部分有四项工作,高一教师研究本阶段学生认知能力,可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高二老师反馈再教过程中注意问题和教学建议;高三教师反馈一轮复习中学生在相应章节的知识薄弱处,通过针对性测试得出结论;老教师分享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学生生成性问题。

2.地理课程标准的细化;课程标准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抓手。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提供了示例、活动建议与典型案例,指导教师教学。因此认真研读课标,进行地理课程细化很重要,全面把握内容方向,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

笔者所在地理组组织多位地理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的解读,着力于构建更具体、更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目标系统。“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课标要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天气系统的特点。本课时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细化为:从水平尺度大范围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不同季气压中心变化分析气流性质和运动特点;探究锋面空间结构;重点探究锋面过境时天气现象,并联系实际分析锋面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3.教材内容的校本化。教学内容选择应遵循贴近生活实际和因材施教原则,同时兼顾知识的建构、情境的创设、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三方面。教学内容的校本化需要进行教材知识的整合。地理教材知识的整合应从概念、图表出发,教师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研究教材,弄清上课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常见天气系统”这一课是在综合前两课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锋面天气现象的成因和特点。本课从大背景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变化分析气流性质和运动特点,从天气变化上升到气候,实现低起点高落点,为后面学习全球气候变化垫定了基础。教材内容的校本化做到了保持原有教学内容的主线地位,保持教学层次,保持教学逻辑。

4.教学方法的校本化。教师根据具体可操作性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结合自身素质和教学环境条件,灵活多样的选择教学方法。综合考虑,笔者在“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模式,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5.教学资源的校本化。教学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具体有教材教参、教师、网络资源、校外科技馆、图书馆等。笔者在设计“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时,注意整合实物资源、信息资源和思想观念资源。这节课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学校地理室有有雨量计、温度计、湿度计、风向仪、气压计等教学器材,于是组织学生从11月8日开始进行了为期两周气象观测,并指导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绘图分析。

6.教学过程设计的校本化。这里以地理课标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常见天气系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板书设计、知识小结与巩固,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重视生成。

7.作业和测试的校本化。学生课后完成学校教师编制的校本作业,校本作业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设置基础夯实和能力提升两个部分,作业和测试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已有的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继续教学提供反馈。校本作业和测试的命制原则是突出重难点,巩固易错点,难易程度要适中且有梯度,有助于知识体系和地理思维的建立。校本作业和测试的命制依据是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地理校本作业每单元完成后,地理教师都要收集信息和素材,为修订做准备。

高中地理课程校本化实施后带来一些新变化,学科组营造出学习研究合作的文化氛围,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不同程度的发生转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由跟老师学到自主学习,由接受学习到探究学习。

4.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 篇四

体育学科是中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其他学科一起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体育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落脚点,在贯彻以生为本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体系。打造体育校本课程,就是要凸显学校的体育办学特色,使体育教学能够真正顺应学生的身心成长需要,抓住学生的心。体育校本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紧密关注学生体育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从而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加工,使得体育课程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喜好和情感;在教学模式上,校本课程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喜好。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充分意识到学生主体的重要性,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开发,从而充分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打破传统体育课堂低效、沉闷教学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2.2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5.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意义 篇五

近年来,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培训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省市县都有相应的专门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教材,如连云港市教育局组织的“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骨干班主任培训”,培训效果相当之好。然而就目前来看,这种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班主任培训还是没有做到全覆盖,尤其是农村中小学。

目前,我们农村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现状怎样呢? 本文认为,一般农村初中在聘任班主任和对现任班主任工作指导中,学校都会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具体的培训。所谓的“校本培训”,通常采用这几种方式: 1组织班主任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 2学校德育处每周定期不定期的对班主任进行会议指导; 3青蓝工程,青蓝结对指导; 4学校对班主任的指标考评。然而据笔者调查了解的信息来看,尽管学校都会对班主任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校本培训往往缺乏系统理论思想的指导,专业性不是很强,具有随意性、不规范性等特点。

作为农村初中学校教育者,笔者深感焦急,形势之紧迫,唯有一试才可甘心。恰逢教育部出台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这给农村初中学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充分理解和应用这一政策,开创义务教育的新局面,进行农村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实践与研究。

二、我校初中班主任的现状

我校班主任的年龄结构以青年为主。这种结构的优点是青年人多,对班主任工作充满激情,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与学生的年龄悬殊也不大,与学生沟通起来较容易,也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 缺点是他们工作年限多为2 ~ 5年,虽然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但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强,遇到复杂的问题处理不够冷静,容易急躁,缺乏系统的班主任理论和经验指导。另外,因为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初中,位置处在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来源较复杂,学生家庭情况也千差万别,特别是大量的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学生较多,而且在问题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这些因素也加大了班级管理工作难度,这些都给我校年轻的班主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这些都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农村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研究迫在眉睫,势在必行。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的探索呢?

三、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探索

我们认为的农村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就是指在教育专家指导下,由农村初级中学自己发起、组织和规划的,以校本研修为基础,以提高班主任专业素质、教研能力和促进班级管理和保证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目标,由学校自编班主任培训教材,以教学研究、专题讲座和自修领悟等活动为载体,以系列课程的形式来培训在职班主任的一种校内研修形式。具体来讲“校本研修课程化”就是学校的校本研修按照课程的特点,来设计、组织、实施、评估等,与学校教师的短期培训、专题培训、临时培训、随机培训、零散培训等培训形式相对,是一种具有相对的长远目标、长远规划和发展周期并且配有一套相应的课程教材的校本研修形式。

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探索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校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与学生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提升我校年轻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我校开始着手研究制定班主任育德能力校本培训课程———《班主任培训研修校本课程》。课程摘要如下:

1. 课程目标

( 1) 提升更新我校班主任的专业理念,提高新时期师德建设水平,拓宽知识储备、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

( 2) 为我校青年骨干班主任的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树立先进典型,使他们能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2. 研修对象

班主任。

3.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深化班主任的专业知识、增强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提升班主任的专业道德。

培训课程分三大板块:

( 1) 理论板块

通识提高内容: 班主任管理典型案例研究、相关论文写作指导等。

德育专业内容: 优秀班集体的创建、学生典型案例的研究。

专题研究内容: 结合我校的班主任实际,本次培训围绕班级常规管理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优秀班集体的创建、班级常规德育的开展,青年骨干班主任的培养等。

( 2) 活动板块

城头中学班主任论坛、城头中学班主任QQ群、城头中学班主任blog群讨论交流版块等。

( 3) 实践板块

班主任青蓝工程、树立身边先进典型、“我的班主故事”、撰写德育论文等。

4. 课程时间

2013 年 9 月 ~ 2015 年 9 月。

5. 培训课程管理

( 1) 成立班主任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 2) 建立培训相关的制度: 建立相关的学习制度、管理制度和建立考核制度。

6. 课程培训实施方式

( 1) 专家引领,主要为请市县有关专家到校讲座,安排优秀班主任进行经验介绍等。

( 2) 实践活动,重点是“树立身边先进典型”的活动、班主任青蓝工程等。

( 3) 班主任论坛,途径为交流研讨、观点碰撞( 现场、QQ群、学校博客群) 、案例分析等。

四、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

通过我校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的实践,我们认为反思性学习已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与方式。

因为我们每个班主任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人生阅历等不同,要实现年轻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就要为不同风格的班主任搭建不同的平台。结合我校班主任的实际情况以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我们学校主要开展了“展示自我”演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两项班主任校本培训活动。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一) “展示自我”演讲,班主任反思性学习的有效方式

我们学校采取了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方式,单周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包括组织班主任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班主任相关的报刊杂志,有时也邀请市县相关专家来开讲座等。双周组织班主任进行“展示自我”演讲,也有主题教育课观摩,还有外出向兄弟学校学习活动。其中班主任“展示自我”演讲已经成为我校班主任反思性学习的主要培训活动。

( 二) 主题教育课,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在我校,开展主题教育已不是新名词。学校曾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率先开展主题宣讲活动。我们学校还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全校班主任每学期进行一次主题教育班会课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我校这些年轻班主任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获得校领导和全体班主任的好评。

( 三) 班主任博客教育叙事研究,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因为每个班主任的个人基础不同,经历不同,担任班主任的年限也不同,要实现每个班主任的自我发展,就要为具有不同诉求的班主任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分享实践智慧的平台。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班主任博客教育叙事研究。

1. 构建网络交流平台,营造良好专业发展氛围

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我校的“城头中学教育博客( Blog) 群”,为白天忙于教学和班级事务管理的班主任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在“城头中学教育博客( Blog) 群”上反思一天的班主任生活已经成为我校班主任一种生活状态。我们学校也出台很多激励性的措施鼓励我们的班主任将自己的教育反思、心得体会发表在“城头中学教育网志( Blog) ”上。我们的班主任在坚持写教育叙事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爱思考了,也会思考了。他们对班级管理的认识,在每天的教育叙事中逐渐得到深化。另外,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班主任利用我校的博客平台,还可以交流教育学生、班级管理方面的心得,使不同的思想观点得到碰撞,发出智慧的光芒,从而为我校班主任的专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研修活动,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为了引领班主任朝着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我们还在“城头中学教育博客群( blog) ”提供有关叙事研究的文章,便于班主任学习。同时,我们学校每星期都在我校教育博客日志上提供一个班级管理过程中热点问题在教育网志上,供班主任有感而发、有的放矢,然后班主任例会上进行总结,达成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我们也要求班主任将“展示自我”演讲稿发布在“教育网志( Blog) ”的“实践反思”专题中,让那些在班主任“展示自我”演讲后来不及发表评论的老师自由评论。班主任在这样个体学习和群体交流中,认识和觉悟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我校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3. 通过教育叙事研究,让我们更了解班主任的所思所想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促进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还给我们学校加强班主任的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我们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叙事”来研究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思想、观点和行为,在此基础上让我校的班主任校本研修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进而保证我校初中班主任校本研修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上一篇:商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七年级绝对值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