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历史故事

2024-09-14

小学生历史故事(精选8篇)

1.小学生历史故事 篇一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

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文言是‘居安思危’)。”

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

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

2.小学生历史故事 篇二

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要求中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述”等。这些目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历史问题的观察能力、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培养的实际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较强的、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

一、在教学中注意历史知识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基础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清重要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横纵向的关联,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注意每一节课中知识的内在关联,以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关联等,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将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跨时空的有机类比与联系,掌握历史基本规律和认识方法,为学生历史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如教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元中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子目时,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局势和中国的国情,认识到当时中国革命不能一味模仿俄国革命攻打城市,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才是符合中国国情最终使中国走向革命的伟大道路, 是中国及至全世界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同时联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 也是人类又一伟大创举,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外,还需有改革创新的胸怀,学习的心态,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意义的认识

二、在教学中注重思想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传递历史知识,而在学生的教育与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责任。中学历史课程每一章节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思想观念教育内涵。如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参入意识等这些都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内容。

如在学习“民族团结”一课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可联系青藏铁路的开通,分析青藏铁路为发展西藏、造福西藏的巨大作用。采用有关图片和数据说明党和人民对西藏发展作出的贡献,深刻领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学生认识达赖一伙藏独势力种种破坏国家安定团结、违背藏族人民意愿的罪恶行径和最终失败的下场。

为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在平日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内涵和爱国主义因素,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每一节课中。抓住那些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以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点,使学生从具体的史实,尤其是从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身上,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受到切实的教育。

再如学生的忧患意识的培养也是历史科学的特点决定的,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特征。如讲鸦片战争一课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专门的讨论会,讨论“为什么说落后就要挨打”,使学生认识国家落后,人民贫穷,科技得不到发展,抵抗外来侵略能力就弱,就要挨打。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我们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富强靠我们,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评析能力,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落脚点

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未来。”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也提出:“能够联系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加以理解。”“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评析历史、认识现实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形成良好的历史意识,这正是历史教学落脚点。

怎样培养学生具有审视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呢?我认为学习历史绝不能停留在记住一些历史时代、人物、地名和事件等单纯的知识点上,因为历史教学不单纯是历史知识点的传递,而应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对历史人物评价,以及与对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产生历史意识。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有名的三次革命运动的课文时,每节课可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按层次对领导人物、主要目的、革命性质、革命作用和最后的结果进行了解分析和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三次革命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进行的,代表的是官僚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的救国救民方案是行不通的,所以导致最终的失败。再如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单元时,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为何能战胜装备精良有美国做后盾的国民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史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的正确道路。

四、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行历史新教材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科学和思想意识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是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社会状况和发展方向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还要关注教材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索”、“自由阅读卡”等栏目,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历史意识形成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平日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每天的日历,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纪念日、节庆日等一些特殊的日子等,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了解这些日子的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将得到的资料写成短文日记。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借阅活动”“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互相交流体会、传阅短文日记,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的习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3.小学生历史故事 篇三

关键词:还原历史;学习语言;锻炼能力;传承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118-1

一、充分了解背景,还原历史

历史故事取材于历史,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而历史又离学生的生活很遥远,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很少,缺少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幸好我们的学生处于一个信息多元的时代,所以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渠道学习,引发体验,了解当时的背景,不能就课文讲课文。应该把故事的背景读“活”,把历史故事的背景鲜活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

如《三顾茅庐》中,要让学生了解刘备和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特点。《祁黄羊》中祁黄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内举不避亲,外舉不避仇”?还有许多的革命历史故事,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生活在物质供应丰富时代的学生难以理解想象当时的情况。要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革命年代所特有的环境、背景,了解红军长征途中所历经的艰难险阻等等。可以用从电视中看到过的内容来补充理解,让学生体会粮食在那个时代就是生的希望,把粮食给别人也就意味着把生的希望给别人,把死亡给自己。正因为这样,所以那时的一个苹果、一碗鱼汤才那样弥足珍贵。

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从学生的视角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

二、紧扣文本特色,学习语言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无论什么样的课文我们在教学中都不要忘了它的工具性。选入课本的历史故事都经过了文学加工,写作上有各自的特色,语言比较规范。有很大一部分课文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品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侧重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语言,而不是在读懂故事内容上绕圈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这些能力从哪里来,就从语文课堂上来。这也是语文课堂的阅读与一般的读书读报的阅读不同之所在。我们的阅读课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其感情色彩,推想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

例如《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中,对不同人物的刻画,使他们的形象丰满于纸上。通过对公仪休和子明的语言动作,以及对管家神态的描写,把公仪休的智慧、子明对老师的尊敬和管家这类送礼人的谄媚刻画得栩栩如生。

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感悟人物形象,还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内心,引领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文章的一些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人物在想什么?会说什么?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活的形象,从人物的外在表现读懂人物的心情,丰满了人物形象。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长期训练,学生就有了语感,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三、抓住故事特点,锻炼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是个统一体,我们反对将语文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希望学生在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历史故事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故事性,包含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这些也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这类课文就课文本身而言,是通俗易懂的。针对以上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成了历史故事类课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体悟课文情感,传承文化

历史故事教材除了和小学课本中的其它类型教材一样,承担了知识的学习、语言的积累等任务外,还传承着我们祖国、民族的优秀文化。我国有两千年的文明史、两千年的灿烂文化,这些历史故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现。尤其是一些古典名著,它们则代表着文学上的最高成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经典例子。我们在教学历史故事教材时更应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

例如《三顾茅庐》一文,在描写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时有这样几处描写:“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我们读着这些句子,就能从中感受到刘备对诸葛亮敬重。再仔细研究,为何是“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为什么不能再靠近一点?为什么要站在台阶下,不好直接站在门口呢?其实在古代这都是有规矩有讲究的,这一切都是古代的礼仪文化。教师在课堂内外应该向学生略作讲解,引导学生去关注此类知识。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地进行《三国演义》故事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到三国人物的智慧、风采,以及中国古代战术的奇妙,进一步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4.一年级小学生德育的历史故事 篇四

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 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那个人说:“我在骂你!”

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 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 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 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5.小学生历史故事 篇五

“我看见冰是湿的,恐怕你会训斥我,因此,我正在把它晒干。”笨人回答道。

Story 33 Animal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nimals in the world.People don’t know the exact numbers.In the zoo, people can see many kinds of animals.For example, lions, tigers, they are scary.Monkey, foxes are intelligent.People usually think pandas;koala bears are so cute and smart.Some animals live in the water, such as dolphins.They need a lot of water for their home.And elephants with long nose are very strange.They can sing and dance.The giraffes are quite tall because of their long necks.So they can reach the top of the trees.故事 33 动物

世界上有许多钟动物,人们不知道它们确切的数目。在动物园里人们可以看到很多种类的动物,如:狮子、老虎,它们都令人害怕;猴子和狐狸是狡猾的;人们认为熊猫,考拉熊是如此伶俐和聪明。有些动物居住在水里,如海豚,它们的家需要很多的水。大象长有奇特的长鼻子,它们会唱歌和跳舞。长颈鹿长着非常长的脖子,因为他们可以够到数的顶部。

Story 34

A Silly Man

Fred was going to school.When he passed a park, he saw a man sawing a big branch from a tree.The man was on a ladder and the ladder was against the big branch he was sawing.“Hi, it is dangerous.” Fred shouted.“After you cut off the branch, you will fall, too.” But the man didn’t believe him, and said angrily, “Go away, you little thing.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Fred could do nothing, so he left.He didn’t go far before he heard something crashed.He rushed back and found the man lying on the ground.Fred asked some men for help.They carried the man to the hospital.故事34 一个愚蠢的人

弗雷德走在上学的路上。路过一个公园时,他看见一个人在锯一棵大树的树枝。“嗨,你这么做很危险的。”费雷得喊道:“你锯了那树枝后,你会摔下来的。”而那个人不相信他,愤怒地说:“快走开,小东西,没有你的事。”

6.小学生故事书里的故事精选 篇六

他问妈妈:“刚才是不是有几只燕子飞过?”“是啊!你怎么知道?”“我听到的。”“刚才天上是不是有云彩飘过?”“是啊!你怎么知道的?”“我听到的。”“今天的天空是不是蓝色的?”“是啊,你怎么知道的?”“我听到的啊!”

小男孩想:风一定也是蓝色的,一定是风把天给染蓝了。别的东西是不是也是蓝色得呢?这时候,正好有一缕风飘过,听到了小男孩的话。“小朋友,风把天给染蓝了,其他的东西也是蓝色的,你想不想看一看啊?”小男孩高兴极了,“好啊,我真的想看一看呢,我从来没有见过蓝天是什么样子的。可是我的眼睛看不见啊。”“没关系,你对着天吹一口气,就可以看到了。”

小男孩鼓足了腮帮,对着蓝天用力的吹了一大口气。接着,奇怪的事儿就发生了。小男孩随着那口气飘了起来。小男孩的眼睛突然一热,“啊!我可以看到东西了。我这是在哪里啊?”原来,小男孩坐在了云彩上面,他还不知道呢。

那缕风在前面跑着,回头对小男孩说:“走,跟我走,我带你去看一个蓝色的世界。”“太好了,我最喜欢蓝色了,妈妈告诉我蓝色是最美丽最干净的颜色,可我从来都没见过呢。我想看看,蓝色的天,蓝色的海。”

小男孩在云彩上坐着,不知道飘了多久,终于看到了有一片蓝色的世界。那朵云轻轻的,轻轻的,飘了下来,小男孩稳稳当当的就落到了地上。

啊!这里可真美啊!真的像妈妈讲的那样,蓝色的天,蓝色的海,连大树和小草都是蓝色的,远处还有一座淡蓝色的小房子。

看啊!蓝色的天空上飞过的是五颜六色的燕子,蓝色的海面上扬起了一张张洁白的小帆。蓝色的小房子里面飘来了淡淡的草香。啊!那蓝色的大树上结满了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好美呀!

小男孩现在真的好高兴啊!他忍不住要去摘一颗星星。这时候,那缕风说话了:“你不用去摘,你可以对着星星许个愿望,然后,那颗被许了愿的星星自己就会飞到天上去了。可是你只能许三个愿望。你现在好好想一想吧。”

小男孩看到了那颗最小的星星,“你这么瘦小,一定是个小弟弟吧,我还是让你先去天上吧。”小男孩闭上了眼睛,他想起了妈妈,妈妈为了他的病整天愁眉苦脸的。恩,我要让妈妈每天开开心心的。他许下了第一个愿望。

他又看到了一颗最胖的星星,“小胖墩,你怎么这么胖啊?让我把你送到天上去好好锻炼锻炼吧。”接着小男孩闭上了眼睛,他又想起了爸爸,爸爸为了给他治病,都累瘦了。恩,我要让爸爸的身体健建康康的。他许下了第二个愿望。

咦?这里还有一颗。小男孩看到了一颗满脸皱纹的星星,“你一定是这里的老爷爷吧,你的年纪那么大,你辛苦了一辈子了,我把你送到天上去旅游一下吧。”小男孩闭上了眼睛,他许下了最后一个愿望:我希望天空永远是蓝色的!

三个愿望刚许完,只见那三颗星星突然同时长出了天使一样洁白的翅膀,慢慢的,慢慢的,飞到天上去了。

那缕风又讲话了:“你的心愿说完了,我还送你回家吧。”这时候,小男孩又坐上了那朵云彩。轻轻的,轻轻的,飞了起来。

风吹来的时候,小男孩突然觉得两眼冰凉,这时候,他的眼睛又和以前一样什么都看不到了。

7.小学生历史故事 篇七

高中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为目标,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何为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提取历史信息并鉴别历史信息的能力,重构历史过程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研究过程中,带着质疑的精神去阅读,由此产生问题意识,然后搜集并鉴别史料,依据史料重建历史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当下高中历史教学,大多数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教师将课本中或者自己所理解的“历史”作为一种“既定的”的史实和结论讲授给学生,学生再将从课本上或教师那里获得的“历史”史实和结论进行复述、记忆甚至背诵。对于这种史实和结论是如何得来的?是否真实可信?学生往往很少去思考,去质疑。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一些学生只知道简单的背诵,沦为背书的机器;二是学生最初迷信课本或教师讲授的“历史”,认为真实的“历史”即是如此,但是当他们看到和课本中或教师讲授的存在着分歧的“历史”时,他们就会困惑,“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最终的结果又会是两个极端,他们要么完全排斥不同的观点,要么抛弃以前的认知,进而怀疑所有以前所学的“历史”。显然,这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认为,构建以阅读与写作为中心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曾围绕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做过教学探究,现将教学过程呈现如下。

[案例描述]

第一层次,通过对人物传记《林则徐传》的阅读,让学生创作林则徐生平大事年表和生平图片展,写读后感,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版《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第一节课是《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在讲授这节课大约一个月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阅读杨国桢著《林则徐传》的任务。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一是因为这本书属于个人传记,可读性很强;二是因为这本书在林则徐研究上是一本比较权威和经典的著作。在学生阅读之前,我通过表格和问答题形式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具体如下。

问题1:作者在书中对于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如何评价的?

问题2:作者眼中的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3:你认为作者运用什么史观评价林则徐?

问题4:作者写这本书主要材料来源有哪几类?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勾勒出林则徐的人生轨迹,同时让阅读有的放矢。

在学生阅读完毕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林则徐生平图片展,这实际上是一个重新构建历史的过程。学生在创作完毕之后,陈述自己选择事件的理由。例如,为何要选择这一事件,你认为这一事件在林则徐人生经历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林则徐进行评价的一个过程。最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你对书中林则徐的记载,是否有质疑的地方?你认为书中对林则徐的评价是否恰当?

第二层次,通过对同一人物的不同书籍记载的对比阅读,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意识。有了前面《林则徐传》的基础,我又给学生推荐了第二本书籍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之所以挑选这本书,有以下两点理由。首先,这本书是史学界公认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其次,这本书中对林则徐的评价与《林则徐传》中有很大不同。我要求学生对比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中对林则徐的评价和杨国桢著《林则徐传》中对林则徐的评价,归纳两者对林则徐评价的不同,并列举证据证明所归纳的观点。

第三层次,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的挖掘,探究作者写作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历史视角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前面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书籍探究。首先,在课堂上,我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相互诘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为什么同一个历史人物所做的同一件历史事件,两本书上的评价会相差如此之大?我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结论进行反驳,被反驳的小组要记下其他小组反驳的内容。学生在分小组讨论之后得到了不同的答案,也遭到了其他小组的反驳。如有小组认为可能是因为两本书的体裁不同,一本是个人传记,一本是史学著作。当他们提出这个观点时,其他小组马上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林则徐传》虽是个人传记,但是作者同样也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书中引用的很多材料都有出处。相反,《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中却没有列举材料的出处。有小组认为可能是作者不同,他们的角度、立场不同。其他小组提出质疑,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那么历史人物就没有一个公认的评价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书都是不同的人写的。而且作者不同,不一定立场就不同。有小组注意到了两本书写作的时间不同,《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林则徐传》1981年出版,进而提出可能是因为创作时间不同,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对林则徐的评价也就发生了变化。有小组提出质疑,两本书相差时间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怎么证明这四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对林则徐的评价截然相反?在各小组分析和相互诘难完毕之后,我进一步引导他们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写成论文证明本小组的观点,并以此作为最后的作业。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证明本小组观点的过程中,我给予一定程度的提示,指导他们应该如何查找资料和查找哪些资料会更有帮助等。

[案例反思]

本次探究过程主要以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为主,课堂教学只有三个课时,大量阅读与写作工作由学生在课后进行,遇到问题时小组内相互讨论,教师予以一定的提示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长达两个月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了《林则徐传》《中国近代史》等书籍,完成了三份大事年表、图片展、读书笔记、小论文等各种形式的历史写作作业。那么,这种“以阅读与写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就本次课而言,我认为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可能性,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最终结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了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创作大事年表和图片展的过程中,培养了运用材料重构历史的能力;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培养了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培养了史料的搜集能力和从历史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能力是通过本课激发、训练而来的,还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则需要长期观察和对比。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在阅读内容的选取方面,还有待仔细斟酌。本课推荐的两本书籍,虽然都是该领域研究的经典著作,但是《林则徐传》全书近五十万字,对于高中生来说阅读量太大。其次在学生评价方面,还有待完善。整个学习过程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依据学生大事年表和生平图片展制作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和辩论情况予以赋分;结果评价依据学生论文写作情况予以赋分。两种评价方式都以小组为单位赋分,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弊端是不能突出每一名学生的特点。

8.小学生历史故事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记忆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力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环节之一。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除了上述这种以历史事件导入外,常用的导入法还有故事、谜语、诗歌、音乐、电影、典故导入等等。

其二,提高阅读教材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内容。从历史学科来看,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提高读史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时,教师就要给学生提出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材,边学习边思考,疑难的地方要求作上标记,以便在听课中加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质疑问答,主动学习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在具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中学历史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如在新的知识比较中设疑,和现实生活联系处设疑,课本没有充分论述的地方设疑,自己学习难点上设疑等,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学习实践中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其三,指点方法,培养能力

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这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容易遗忘或混淆,须知古今中外发生的史实浩如烟海,要把如此众多的史实记住的确不容易。因此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地记住历史。

1、巧记一些特殊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

有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有特点,要么是几个数字按大小排列,要么是有规律地重复,要么是月份和日期一样。例如下列时间:200年官渡之战、222年孙权称王,三国鼎立最终形成、1234年蒙古灭金、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661年郑成功开始收复台湾、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由此引起中国爆发“五四”爱国运动、1936年12月12日发生“西安事变”,史称“双十二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史称“七七事变”、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双十协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等等。这些时间由于具备以上特点,十分容易记忆,可以让学生根据规律记忆,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复记忆法

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强调反复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情感和思维的动物,人的记忆肯定会受到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不可能过目不忘,记忆的东西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传入大脑,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形成一 定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在大脑皮层上保存下来,便产生了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人们学习记忆保持和时间推移的关系通过实验做了深刻研究,结果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识记内容后的20分钟内遗忘42%,1小时后遗忘56%,9小时后遗忘66%,1天后遗忘69%,2天后遗忘71%,6天后遗忘75%,31天后遗忘79%,其变化情况心理学界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得知,想要保持记住所学知识,必需在遗忘前趁热打铁,及时重复学习过的东西。这样在不断地重复学习中就能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众所周知,适量做相应的练习题就是巩固和深化记忆的最好手段。

3、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与清末的“门户开放”进行比较等等。

4、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忆

在引导学生记忆中英《南京条约》的“五口通商”时,用字头记忆为“宁、上、广、厦、福”,用谐音法记忆为“能上广州一下就幸福了”解释:“能(宁波)上(上海)广州(广州)一下(厦门)就幸福(福州)了”。记忆中英和中法《北京条约》的内容时,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准(许)天天陪酒”解释:“准”——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天天”——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谐“赔”音,指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酒”——谐“九”音,指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用同样方法记忆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割”音,指割地即割台割辽等;“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在通商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

5、提炼“核心词”法

上一篇:发电企业缺陷管理办法下一篇:创建满意村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