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案例)(12篇)
1.社会心理学(案例) 篇一
小悦悦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与反思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车撞后先后遭到两次汽车碾压,18名路人目击却无人救援,最后只有拾荒阿姨陈贤妹将孩子救起。“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上关于道德的大讨论。路人的冷漠又一次成为了争议焦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路人连一个120救助电话都不打?是不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呢?我的心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这是一种漠视,一种视而不见,这种行为深深的冲击着道德的底线。接下来就通过下面4个心理学效应来透视这种冷漠现象。破窗效应:
若一幢建筑物被打破了一块窗玻璃,且没有及时更换维修玻璃,那么路过这幢建筑物的人们就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如果这些破窗户仍旧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还会继续产生其他破坏行为。这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菲利普·津巴多教授曾用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进行了证明。津巴多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了社会底层聚居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另一辆停在了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车不仅敞开了顶棚,而且摘掉了车牌,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在帕洛阿尔托的这辆,停放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干脆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数个小时,它就被偷走了。“破窗理论”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非是纽约的居民比帕洛阿尔托人更冷漠,而是这种冷漠在开了一个头之后,在群体中产生了传染。
小悦悦两度被汽车碾压,经过的18个路人并没有对其进行救助,也正是验证了“恶”或者说“冷漠”在人群中的传染。自我中心性:
人类是社会性的生物,其所生活的环境,所交往的人都会对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便是一种暂时氛围,也能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意料之外的巨大作用。人类心理一方面依存于群体,另一方面又极其在意自己的利益,看似十分矛盾。但人类对群体的依存,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利益,这一点在进化的角度无可厚非。
大多数人类的心理中都有一个“自我中心性”,对于人性在“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中可窥探一斑: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而身受重伤、躺在路边,有祭司和利未人路过却不闻不问,惟有一个过路的撒玛利亚人不顾隔阂,动了善心帮助了他,故事借以表明鉴别人的标准是“人心”而非“身份”。这种好心人是指既没有法定义务也没有约定义务,而是出于内心的道德要求无偿对他人进行帮助或救助的人。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C•丹尼尔•巴特森基于这个故事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的受试者是一组神学院学生,其中的一半给予“好撒马利亚人”的故事并要求他们在另一所神学院里布道,另一半则要求在同一地点对就业机会的问题进行布道。作为额外的变量参照,受试者被要求在不同的时间内到达布道的地点,因此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在路上会显得匆忙。同时,在到达指定地点的途中,受试者将会经过一个事先安排好的瘫倒在小巷中的路人,这个人看上去急需帮助。实验结果证明,相比那些准备演讲就业机会问题的学生,被给予“好撒马利亚人”故事的学生并没有因为寓言的教育意义而更多地伸出援手。真正起作用的因素竟然是他们在路上究竟有多匆忙。如果时间紧迫,仅有10%的学生会停下来提供援助,即使他们即将布道的话题是停下来给予援助是多么地重要。
由此可见,人们对路人的关注远不及对自己是否守时的担忧,人性的弱点在现实和实验的检验下,显露无疑。小悦悦事件中十多个路人的冷漠也恰恰印证了这种现象。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常被称为“羊群效应”。人们会简单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而不去思考事件的意义。如果多数人认可的,即使是错误的,我们也会很容易的接受。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从众效应给人的压力,不仅仅会在人群中产生,对于习惯了从众的人,还会形成一种心理模式,即使在单独行动时,仍然会按既有的模式去做。在小悦悦出事后,有十几个路人依次经过但都没有对其进行救助也并未打电话报警,尽管这一行为是陆续发生的,并非属于围观而产生的但也是一种从众行为,这种心理也许源自“别人都没做我也不会做”;或者就像在1964年美国纽约昆士镇的克尤公园谋杀案一样,围观者事后认为“别人已经报警了”。
为什么会出现18名路人对于小悦悦熟视无睹呢,我觉得很大一种可能就是路人的盲目从众心理造成的,从这一层面来看,依次经过的路人反应的是一种错误的从众效应。总结
我觉得并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缺乏爱,我们只是缺乏那种伸出援手的勇气,存在着一种心理,就是别人不去做,为什么我就地去做,这样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还有就是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扶老人过马路”那件事,使人们对于做好事缠身了一种不一定有好报的心理,所以造成了小悦悦事件中一系列人都对于小悦悦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对于这样的事,我也感到十分意外,我们不是常常说助人为乐吗,可是当别人有难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伸出援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薄力呢?又有多少人以自我为中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是否道德在不断的衰落呢?有些人说是,有些人说不是,在我看来,我觉得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往往在对金钱的罪囚的同时,迷失了自己的善良的本性,就像现在的地沟油事件,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不顾他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现在很多人的健康问题。如乙肝,有数据显示,我国的乙肝人数越来越多,我想很大程度都与地购油事件有关。
我希望小悦悦事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社会心理学(案例) 篇二
校园暴力是波兰学校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显示,近1/3的波兰人将校园暴力视为严重问题,28.3%的学生和11.4%的教师认为波兰学校未能有效遏制校园暴力。多数学校和教师缺乏系统应对校园暴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常常得不到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此外,现任教育部长主张通过加大控制和惩罚力度来防范校园暴力,忽视了校园社区的建设。
调研
波兰两大出版集团下属的16家地区性日报于2006年春发起“无暴力校园”项目。受本项目委托,2006年3月波兰公共舆论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社会学抽样调查。这是3年来针对校园暴力问题所作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7.3%的学生、27%的家长和28.5%的教师都认为波兰学校普遍存在严重的校园暴力问题。
Profile公关公司以调查结果为依据展开策划,并广泛征求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意见。为了确保各项目标得到实现,提高项目的公信力,还成立了项目专家委员会。
策划
“无暴力校园”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参与项目的16家地区性日报塑造富于社会责任感而又贴近读者的良好形象。本项目要传递的主要信息为:地区性日报贴近读者,支持社会公益活动;校园社区化对遏制暴力至关重要。本项目的目标受众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同教育相关的各种组织机构、地区性日报的读者以及普通公众。本项目的传播途径包括:16家地区性日报、项目网站、宣传海报、直接与学校沟通(主要以电子邮件形式)以及同专家和全国性媒体合作。力争将项目中形成的遏制校园暴力策略,比如社区建设、问题清查、求助热线等机制化,成为各校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
实施
2006年4月21日,“无暴力校园”项目正式启动。4-6月,通过参与项目的地区性日报、赞助媒体及项目网站,发起一场大规模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介绍校园暴力问题及应对策略。各报社还组织记者参加了多次校园暴力研讨会。在此期间,16份地区性日报共刊发678篇相关文章,其中47%是关于应对校园暴力的建议、措施及典型案例。6月9日发布《无暴力校园行为准则》,作为遏制校园暴力行动的统一标准,项目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自9月起,各校开始申请加入本项目,条件是要宣布遵守《无暴力校园行为准则》。波兰共有3000多所学校加入,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这些学校可以在应对校园暴力的策略方法等方面得到项目支持。有200所学校开展了问题清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校园暴力,这在波兰尚属首次。10月全国遏制校园暴力工作会议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00所学校的代表出席。另外,有1000所学校参与遏制校园暴力行动计划征集大赛,3000多名学生参加“无暴力校园”主题T恤设计大赛。2006年11月至2007年3月,波兰2个省为校园暴力目击者和受害者开通求助热线。2007年1月,还通过海报和网络专门针对家长进行宣传,宣传口号是:“你的孩子是在无暴力校园就读吗?”
“无暴力校园”项目每两周向全国性媒体发布新闻稿,通报正在进行的活动以及学校应对校园暴力的典型案例。
点评
3.社会心理学(案例) 篇三
2.合作探索瓶中取物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增强规则意识,自觉维护生活的美好。
活动准备:
1.课件:15秒计时器、人们拥挤着上车情景、小朋友有序下楼情景、警报声。
2.每组一个玻璃瓶,瓶子里放入10个系上绳子的玩具;记录表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拉瓶中的玩具
桌子上有什么?瓶子里有什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瓶中取玩具的游戏!
分析:教师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提出具体任务“瓶中取玩具”,把幼儿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到活动内容中来,导入环节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1.第一次嘗试
(1)介绍游戏规则。小朋友们4个人1组,共同完成任务。时间只有15秒,当计时器“嘀——”地响一声的时候,你们用手拉绳子,把玩具从瓶子里拉出来;计时器再次响起时,大家要立刻放下手中的绳子,把拉出来的玩具摆放到桌子上。
(2)幼儿分成4组比赛。
(3)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黑板上的表格中记录比赛成绩。
小结:请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玩具都挤在瓶口,没有被全拉出来?怎样拉,才能把瓶子里的玩具都拉出来呢(幼儿大胆猜测,教师请个别幼儿表述猜测结果)?
分析:第一次尝试前,许多幼儿都跃跃欲试,只想着尽快把自己手里的玩具拉出来,却忽略了方法,因此,4个组中,只有第二组拉出了2个玩具,其余几个组都没有拉出。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都真实地记录了本组的成绩,他们对下一步的探索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有个细节值得商榷,就是在分组比赛后,孩子们都急于展示本组的成绩,但是 “选组长”一环节的设置,无疑使幼儿展示的欲望遭到搁浅,因此,此环节可以在介绍游戏规则时完成。
2.第二次尝试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去试一试,一个一个地拉,看能不能把瓶子里的玩具全部拉出来!(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测再次实验,完成记录表相应内容。)为什么一个一个地拉,还不能全拉出来呢(请个别幼儿讲述猜测结果)?
小结:拉球要一个一个地拉,先拉上面,再拉下面,这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接下来,我们再实验一次,看这回哪组拉出来的玩具最多。
分析:通过第二次尝试,幼儿基本上了解了秩序的重要性,并且知道要“一个一个地拉”才能快速将玩具拉出,这些经验都不是教师灌输得出,而是在探索中发现的,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
3.第三次尝试
再一次分组尝试,完成记录表相应内容,体验遵守秩序所获得的成功。这回你们都把球拉出来了吗?你们是怎样配合的?
小结:通过3次尝试,我们知道了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只有一个一个排好队,有秩序地拉玩具才能拉得又快又多。
分析:有了前两次探索的基础,幼儿又进入到了第三次尝试活动中。这一次,幼儿都已具备有关互相配合、巧妙拉出玩具的经验,加上教师的梳理,“秩序”在幼儿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之受益。第三次尝试,4个组的幼儿都互相配合,将瓶中的玩具全拉了出来。此时,教师欣然,幼儿畅然,活动进入了小高潮,同时巧妙地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联系生活,感受拥挤的危害
1.(播放幻灯)看图片1:人们拥挤着上公共汽车。请你们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应该怎样?如果你来上车,你会怎么做?
看图片2:小朋友有秩序地下楼。这回你看到了什么?这样做安不安全?
小结:是啊,拥挤既不安全也不文明,我们要像图片中的小朋友那样,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下楼,这样做既安全又文明。
2.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及遵守秩序?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排队和遵守秩序,比如说:我们游戏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散步的时候,乘电梯的时候,过马路的时候,都需要遵守秩序,这样做既安全又文明。
分析:通过对两幅图的对比,幼儿进行了观察和思考,理解了“秩序”的重要。在讲述“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需要排队及遵守秩序?”时,幼儿能够根据个体的经历和体验大胆表达,想法也很多。值得提醒的是,教师小结时,语言宜简练,不必一一重复幼儿的答案。
(三)安全演习,紧急撤离
在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都被压在倒塌的房屋中无法逃生,但是有一所学校叫桑枣中学,这所学校的学生都顺利地逃出教室,没有一个受伤,你们猜猜他们是怎么做的?(幼儿讨论原因,再次感受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因为他们平时做了很多次逃生演习,当地震来临的时候,同学们都没有慌张,而是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逃走。现在,我们也来进行一次地震演习,请小朋友们把自己的小椅子一个接着一个排放好,组成安全通道,大家听到警报声就从安全通道上有秩序地撤离。(幼儿将小椅子拼搭成一条长长的通道,在警报声中一个跟着一个从通道里有序撤离。)
分析:教师预设的“演习”活动,帮助幼儿亲身体验了秩序的重要性,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过渡。真实的体验活动也让幼儿的情绪达到新的高度,教育活动形成高潮。
活动评析:
“瓶中取物”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游戏,这个游戏不仅好玩,还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秩序”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理解“秩序”,进而内化为一种行为?曹婷老师就把这种思考带入了集体教学中。
本活动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的理念,在活动中,教师巧妙设置了“如何把玩具从瓶子拉出来?”这样的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猜测验证——得出办法”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使全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并发现了“用最短的时间将玩具从瓶子里拉出来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发现“秩序”的重要,以此达成活动目标。
4.心理学案例 篇四
组长:曹雨琦
组员:张露
罗燕
莫凯丽
一·基本情况
姓名:张同学,性 格:寡言少语,性别:男,年龄:10岁,父母工作:务农,成绩:中下。
二、背景资料: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关键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对症下药。但要切记无论我们教育哪类学生,都别忘了:教育像是涓涓细流,河中流淌的应是爱心、细心、恒心。
张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张同学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张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张同学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张同学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张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心理上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张同学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张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张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张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张同学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张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此羞耻感和屈辱感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
四、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张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张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张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张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张同学的交谈过程中,张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张同学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一月后得到解决。为帮助张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张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张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张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张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张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张同学的父母确实如王同学所述,在张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张同学的父母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张同学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张同学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张同学的父母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张同学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张同学父母说他们不知道张同学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张同学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张同学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张同学父母的积极配合,使张同学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张同学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张同学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常规检查由他来任小组长,带领其他同学检查。张同学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下水平,关键是张同学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张同学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张同学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张同学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张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五、反思:
升入了小学高年级的孩子,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渴望跟成人一样,不受太多的约束。这种成长的烦恼是他们从儿童期到少年期的正常心理反应。然而他们毕竟是孩子,不具备把握自己的能力,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差,常犯这样那样的错,与家长的矛盾大,因此会陷入苦恼、孤独和痛苦之中。针对这种情况后,我校以各班班主任为组织专门开设了“阳光心语室”,找这些渴望长大而常出“乱子”的孩子对话、沟通,引导。
就读我校四年级的学生黄晓梁同学,他是一名外地生,父母主要经营一家超市,他家距离学校约十公里路程,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他的父母每天给他三十元或五十元不等的零花钱,让他自己解决搭车和午餐问题,渐渐地这位同学就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把剩余的零花钱拿去上网或者指使其他同学替他跑腿,假如有同学不愿意,他就会放话说:“要是有谁敢不听我的话,我就拿钱请初中生过来揍你。”只要有同学说话稍微不中听,就要欠揍。
最近一次,黄晓梁同学与三个三年级女生在放学路上发生口角,黄召集三个人马教训那三个女生,其中有一个女生被踹重腰部,顿时疼得弯下腰,另一个则书包被扔到抽水沟里,还剩下的一个也不能幸免,头发被揪紧还掉了一撮。
针对这一案例,我们“阳光心语室”的人员立刻组织起来,与这些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除了和学生面对面谈心外,还用写信、上网聊天、打电话等形式与孩子沟通。心育组的黄珍老师最受学生拥戴,她每天都收到多封学生信件,她怀着一颗高尚的爱心和无私的责任心一一认真写回信。在她的耐心帮助下,学生学会理解、尊重、关心、善待他人,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问题,学会以平常心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解决了来自学生心中的烦恼和困惑,达到自我实现。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认识到:通过健康有益的沟通、对话等形式,可以帮助孩子解决来自学习、交友、生活、身体、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烦恼和痛苦。从中我们也意识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片圣洁的天空,那就是爱的天宇,爱他人,爱自己,爱是力量的源泉,爱是精神的支柱。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有“爱的话语”回荡,那将是快乐的、幸福的。只要以快乐的心情去学习,以负责的态度去思考,以坚强的毅力去挑战困难,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他人,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就会健康、幸福地成长,成功就属于自己。
5.社会现象案例分析 篇五
马加爵
马加爵之所以有这种行为,已经完全暴露了他心灵的极端贫乏与人格的极度扭曲。对此,我们的父母不应该反省吗?直至最后一刻,马的父母都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为何会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这个事件暴露了一个我们整个社会迄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真正探索和开发人的心灵领域。人吃饭是为了活着,而人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
根据马加爵杀人具有针对性、有预谋、事后清理现场和畏罪逃跑等情况,可以断定他没有精神病。但是,他肯定有心理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6.医学心理学案例总汇 篇六
【实例1】
一位5岁女孩患肾炎继发肾功能衰竭住院三年,一直做肾透析,等候肾移植。经父母商讨,同意家人进行活体移植。经检查:其母因组织类型不符被排除,其弟年纪小也不适宜,其父中年、组织类型符合。医生与其父商量用为供者,但其父经一番思考决定不做供者,并恳请医生告诉他的家人他不适合作供者,因他怕家人指责他对子女没有感情,医生虽不大满意还是按照他的意图做了.讨论:医生“说谎”道德吗?其父的做法对吗?从伦理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伦理分析] 1.医生“说谎”是保护其父的自主权,为了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可以理解的。但最好是让家庭内部商量,以遵守医生的诚实原则。
2.从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有两种理论是并存的:一是义务论,另一个是目的论即效果论。由于理论起点不同,对此案例可得出不同结论:
A。从义务论出发,父亲对其子女有抚养的责任,当女儿生命处于危机之中,父亲为了保全自己,连亲骨肉也“视死不救”,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为中国的传统道德所不容,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也影响家庭的和睦,在个人良心上也是一件憾事.B,从目的论即效果论出发,女孩的生命质量已很低,即便移植成功生命质量也难以保障,以一方的器官丧失来挽救成活未卜的5岁孩子,从效用上未必有价值。况且,其父是中年人,还有扶养另一子女的责任,正是干事业的最佳年龄,从代价效应分析,他不做供体也是有理由的。【案例2】
某医院20年前收治一名两度烧伤,面积达98%的10个月女婴,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患儿得救了,但造成了终身残废。面对此情况,患儿父母决定放弃抚养,交医院处理。当时,医护人员出于人道主义,将患儿收治、喂养,但至今仍在该院病房.于是,人们对当时该不该收留患儿引起争论。对此,你的态度如何?
【伦理分析】
1.面对严重烧伤患儿,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始终如一地履行人道主义责任,完全是正确的。
2.有些人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论观点提出值得不值得抢救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价值不光从经济消耗上去看,还要从人道精神和科研意义上去看,而且这种价值是难以用经济去衡量的。
3.此案例涉及社会问题,医院可以同有关部门联系,取得社会上的支持。【案例3】
患尹李某,女,14岁。现测iQ在25一30之间,这是出生5个月时由于车祸导致大
脑受损造成的智力严重低下,只相当于1一2岁的水平,但外貌比较漂亮。因不能独立生活,被姥姥带去与其同住.李某、现已到青春期,每次月经期间疼痛难忍,而且无法应付这种情况以使自己保持清洁。姥姥想解除孩子月经期间的痛苦,也想保护她以后不会被强奸怀孕,于是来某医院寻求子宫切除术.试问:作为医生,你是否会为其提供帮助? 【伦理分析】
1.子宫切除手术是否实施对一个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李某无明显的手术指征,似乎不能满足手术的要求。尤其是患者还未成年,此类手术更需要慎重。
2.考虑到患者的智商水平很低,难以应付月经期间的不适,也不会保护自己,因此,家属的要求还是可以理解的。
3.本着为患者谋利益的原则,在此特殊案例中为患者提供子宫切除术,从道德上说还是可以的。【案例4】
患者周某,女,35岁,在某医院妇产科就诊,医生问病人,你怎么不舒服?病人回答: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然后,患者看了看周围的病人,接着小声说:厂医务室在普查时说我可能得了性病,让我速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医生又问,你怎么得上了性病?病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素来是个规矩人!医生冷笑着说:不知道!好吧,上床检查检查看,围观的病人笑了,病人满脸通红地上床接受检查.请对医生的言行进行伦理分析。[伦理分析] 患者是否患本性病尚不清楚,而医生顺着厂医务室的可能诊断进行问诊,并且当着围观的病人采取讥笑和触动隐私的行为是不当的,即使是真正的性病患者也不能如此。医生诊治疾病,应当让其他病人回避,避免病人参与“会诊”。该案例有病人围观,而且病史涉及病人的隐私,因此医生没有尊重病人的隐私权。【案例5】
患者程XX,男,67岁,知识分子。因胸透发现左下肺阴影,进一步CT检查,CT结果为肺左下叶后段胸膜下结节,恶性可能性大,故医生疑肺癌收入住院。住院后,主管的胸科医生告知患者准备在B超引导下进行肿物穿刺以确定诊断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患者也告知医生自己无子女,仅与66岁老伴相依为命,如果确诊为肺癌千万不要告知老伴,免得她冠心病发作或精神崩溃,自己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手术前可以履行签字手续。肿物穿刺结果为低分化腺癌,准备开胸手术。
请问:开胸手术之前医生应不应告知家属真相。[伦理分析] 患者在肿物穿刺之前已告知医生如果是肺癌对家属保密,加之患者本人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医生应尊重患者的自主性。但是,开胸手术和术后都要求家属的密切配合,如果 2
医生欺骗家属不利于配合治疗。因此,医生应劝说患者选取最佳方式和时机亲自告知老伴真相,以利于医生与家属的协调,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案例6】
一对农村夫妇抱着白喉病患儿来院求治,患儿因呼吸困难,医生决定马上做气管切开,但患儿父母坚决不同意。这时患儿呼吸困难,面部紫绀,生命垂危。医生反复解释劝导,患儿父母拒绝手术签字,不同意气管切开。急诊医生看到患儿病情危急,毅然将患儿抱到手术室,患儿父母不顾一切追到手术室。在这关键时刻,急诊医生以特有的权威劝服了患儿父母,并实施手术。患儿得救,患儿父母给医生下跪致谢。
请对此案例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此案例涉及如何对待监护人选择权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尊重病人(或监护人)的权利,并让其自觉履行承诺手续。这不仅是伦理要求,也是法律要求。通常医生的愿望与病人(或监护人)选择是一致的,但本案例中监护人的选择给医生带来棘手的伦理难题。对此,医生的态度可能有四种:
1.以监护人的态度为转移,一切听从监护人的意见,免得引来麻烦;
2.向监护人做必要的解释,摆明利害关系,最后听其自然;
3.医生从患儿生命利益出发,果断地替监护人作主,尽职尽责;
4.医生对患儿生命负责,既尊重监护人选择权,又敢于在关键时刻以患儿利益为重而采取行动。
以上四种态度各有其理由,然而从医德原则出发,第四种态度体现医德基本原则“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又体现了有利、不伤害、尊重等具体原则,属于最佳选择。【案例7】
患者孙某,男,35岁,单身。近日因大便性状有改变,怀疑自己患胃肠疾患而带着沉重的心情到某医院检查。经直肠镜及组织切片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医生见其精神状态不好,唯恐刺激本人,只对其亲属讲述了病情并决定收入住院作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医生将手术情况告知患者,患者十分恼火,要求追究医生的责任,对此,请做伦理分析.[伦理分析]
此案例涉及知情同意与保护性医疗之间的矛盾冲突,二者都有其正确性的一面,如果强调知情同意而告知患者真情,会刺激患者不利于治疗;如果强调保护性医疗而不及时告知患者,又违背了知情同意的原则.该案例中,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特别是精神,心理状态作出保护性医疗的抉择,并且将病情告知了家属,因此,不负道德责任.[案例8] 一位三年级医学生到某教学医院实习,带实习生的老师告诉他在病人面前一律自称大 3
夫.某天查房之后,一位病人对这位实习生说:|今天我真幸运没有遇到实习生来实习,我决不允许一个实习生来给我检查治疗.试问:当带实习生的老师派这位实习生为这个病人做检查时,这位学生是否应告诉他自己是实习生? [伦理分析] 1.教学是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医院住院的病人有接受实习生实习的义务。
2.实习生应该坚持边服务边学习,在服务中学习和提高,虽然实习给病人带来一些麻烦和痛苦,但病人也从实习中得到益处。
3.当病人未询问实习生身份时,可以不告诉病人,但一旦问起应如实告诉,或在检查之后告诉。只要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一般病人会接受实习生,即使有个别病人拒绝实习生检查,可以耐心解释,但是最终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性。【案例9】
一位年轻的未婚妇女因子宫出血过多而住院,她主诉子宫出血与她的月经有关,而且去年发生过几次。一位正在妇科实习的医学生和她关系融洽,在一次聊天时谈及病情,病人说:“你能为我绝对保密吗?”在医学生保证为她保密的前提下她说怀孕了,自己服了流产药物后造成出血不止。此时,医学生面临以下选择:
(1)遵守自己的承诺,为病人保密并且不告诉任何人;
(2)向她保证为其守密,然后告诉指导医生全部实情,但要求指导医生不要让病人知道是谁告诉的;
(3)不能为她保密,给她解释如果医生不了解病人真情,就不能适当治疗,这样会发生危险。
请问: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理由是什么? [伦理分析] 1.医学生面临上述选择,任何选择都有它的理由。保守病人的秘密,尤其保护病人的隐秘是医务人员的义务,也是一种职业道德。然而,当保守病人秘密的原则和病人治疗的需要之间存在冲突时,如果医学生纠缠所谓的绝对保密,置病人治疗的需要于不顾,那么保守秘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保守秘密的目的:一方面尊重病人的权利,另一重要方面在于有利于治疗。
2.考虑到医学生在医院中的角色和病人治疗的需要,必须让主管医生知道病人的真情,以便于治疗,最好是尽力劝说病人自己告诉主管医生,因此第三种选择是最佳的。【实例10】
患者李某,男,84岁。因肺部感染住某医院内科,既往有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并有多发性下肢溃疡及陈旧性左股骨颈骨折。住院3周后肺部感染已控制,通知病人出院,但家属提出因患者行动不便且家离医院较远,隔天来院换药十分困难,故提出转住外科治疗下肢溃疡。经请外科会诊后认为患者糖尿病较重,下肢溃疡治疗困难,加之左股骨颈陈旧骨折活动不便,对其溃疡愈合也不利,特别是左足跟部溃疡较深较大,应请烧伤科治疗。烧伤 4
科会诊后也认为患者年龄大,有较重的糖尿病,左足跟部溃疡植皮也难以成活,仍建议由外科换药治疗。因此,病人只能仍留在内科,达4个月之久,最终因下肢溃疡感染后败血症死亡。请问:此案例存在什么问题,并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此病例为高龄多科患者,内科治疗肺部感染后,外科或烧伤科本应接受转科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但却因治疗有困难而不愿接受,最终在内科因下肢溃疡反复不愈、败血症死亡。本案例中有关科的医务人员没有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而是强调病人的特殊性,互相推倭,这不符合医际关系中相互协作的医德规范,也违反了有利的医德原则。【案例11】
患者蔡某,男,48岁,农民。在北京某大医院确诊为肝癌,癌肿已拳头大、经会诊已排除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于是,住院后进行其他疗法,但疗效不佳,故家属要求出院返回当地县医院治疗。县医院外科医生认为诊断无疑,准备以“死马当活马医”,经家属同意而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广泛转移,虽勉强将癌肿大块切除,但术后第二天病人便死亡。
请对县医院医生的行为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根据手术治疗的道德要求,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必须作出手术对病人的疾病治疗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最理想的判断。凡是其他疗法优于手术治疗或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凡手术可能加速病人病情恶化或加速病人死亡的、凡尽管需要手术而不具备手术条件的等等,都不应当实施手术治疗。否则,都是违背病人利益和医德要求的,该案例中,病人虽然对某些非手术治疗不敏感,但也不能证明手术治疗就是最好的,况且北京某大医院已排除了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县医院外科医生以,死马当活马医.的侥幸心理、虽经家属同意而进行外科手术,结果加速了病人死亡,这是不符合手术治疗道德要求的,而且也不排除医生潜在的不良动机.【案例12】
一对恋人到某医院进行婚前检查,医生在检查女方下腹时见有花纹,怀疑是“妊娠纹”。于是,医生问:“你生过孩子吗?”女方惊愕地回答:“没有!”医生又问:“那你腹部怎么会有妊娠纹?女方解释说:“我以前较胖,现在瘦了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请你进一步检查。”该医生又请另一医生检查,另一医生检查后说:“好象是妊娠纹。”但是,医生却在体检表上签上“正常”。
女方的男友在屏风后面听到了医生的问话,就对女友产生了怀疑。他俩原计划婚前检查后就去登记结婚,男方却借口忘带户口簿而回家。后来,男方通过介绍人解除了婚约。为此,女方痛不欲生,并到医院要求领导就“妊娠纹”进一步检查,于是该院请上级医院重新检查,结果是外阴未婚型.因而,女方又向法院起诉该医院医生.请问:女方为什么起诉该医院医生?你认为该医院医生有责任吗?
【伦理分析】
因为该医院医生的语言不当伤害了女方的男友,使之解除婚约,进一步也伤害了女方,5
这是女方上诉的原因。
该医院医生虽然在体检表上签上“正常”,但是缺乏足够根据的怀疑,并且让其女方男友听见,这就侵犯了女方的名誉权,因此是有责任的。【案例13】
某医院住有两位患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一位是张某,男,45岁,因多年饮酒导致严重肝硬化;另一位是李某,男,25岁,待业青年,在一次购物中因抓歹徒而使肝脏破裂,生命危在旦夕。现有一肝脏可供移植,两位患者组织配型都符合,但当时张某能交出手术费而李某不能。一些医生认为医院不是慈善机构,只有付费才能得到医疗服务;另一些医生认为不给李某移植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也不公平,因为李某是为社会而负伤的。
试问:你认为肝脏应移植给谁?
[伦理分析]
1.从对肝脏移植需要的迫切性上看,李某更需要,因为:这属于抢救范围。而对张某来说这不是致命的,可以再等待肝脏的来源。2.从现实性上看,经济效益是各个医院都重视的问题,要得到医疗服务就得付费,这也是患者的义务。因此,似乎应该给张某进行移植。3.从伦理上分析,李某年轻,负伤是由于见义勇为所至,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社会对他应该给予回报,医院也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这家医院在经济上不能完全免除李某的医药费,社会各界也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李某得到对其生命迫切需要的肝脏。张某若能主动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本案例将无矛盾可言了。【案例14】
产妇燕某,26岁,第一胎足月顺产一女婴,体重2960g,兔唇,经医生体检还有先天性肛门闭锁。于是,医生向家属交代新生儿的病情,并说明兔唇不必急于矫治,而先天性肛门闭锁需要马上手术,其手术比较简单。家属与产妇商量后,认为新生儿有先天性缺陷,又是女婴,将来长大不美观,况且产妇年轻而今后仍有生育的机会,故决定将新生儿舍弃,让医院进行处理。医生不同意家属的意见,动员家属尽快同意进行肛门手术,但是家属却不签字,而且声言如果手术医生将承担一切后果。
此时,医务人员应如何决策。
[伦理分析]
7.社会心理学(案例) 篇七
本刊讯 为了发掘和树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及公益慈善活动典范, 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蓬勃开展, 10月底, 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举办了2015年度“梦想四川”优秀企业社会责任 (CSR) 实践终评会, 本次评选已是该公司迄今举办的第7届评选。
本次评比收到来自省公司部门和市州分公司的20余项参评案例。经过初评委员会打分, 选拔出12项成果进入终评环节。为有效提升评审质量和公司影响力, 四川移动邀请了四川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社科院、省工业经济联合会、四川日报、通信与信息技术杂志社等单位的6名专家担任外部评委, 与公司9名内部评委共同组成终评委员会。经过细致的评审, 最终省公司市场部、数据部以及成都、自贡、德阳、雅安分公司等申报的六项CSR案例获得“梦想四川”最佳CSR实践奖。四川移动还同步开展了线上员工投票评选, 累计收集有效投票6600余张, 宜宾分公司的案例以最高票当选“最受员工欢迎奖”。
本次评选得到全公司员工的热烈响应, 参评案例总体质量较高, 获得内外部评委的一致好评, 彰显了四川移动持续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显著成效。
8.社会心理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课堂讨论 引导艺术
案例教学是基于情景学习论、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凭借具有多元标征的潜在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所创设的特定情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讲台为教师所独有的做法,以案例为媒介,调动起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为广大《历史与社会》科教师所青睐,也为学生所欢迎。
一、案例讨论开局:提供案例,热情激励,引发学生思维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讨论的开局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中,并且能树立起一面旗帜,启发学生的思考。因此,在课堂讨论开局之即,教师应给学生以热情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欲望,使之能争先发言,这是实施课堂讨论的前提。
在这一过程中,要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教师必须选择符合初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趣味性、真实性、典型性和时代感的案例,并在教学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案例,这是激发学生讨论兴趣、马上进入案例所创设的情境的前提。而以何种方式展示案例在教学实践中应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例如在《百家争鸣》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孔子与家人的对话”和“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来讨论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在九年级《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课的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展示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以学生所熟悉的案例去设计一系列问题,由学生去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以合适的方式呈现案例,能激发起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兴趣和动机。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发展为认知,则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促使大脑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去思考,急切想说出来。这种想说的冲动和欲望,是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狀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作为一个老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作为教师应热爱学生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要用爱学生的真挚感情去创设一种意境,让学生能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情体验。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案例课堂讨论的开场阶段,教师可以不去就所要讨论的案例说长道短,而是对案例讨论的功能和作用大加肯定,说明这是胆量、知识和能力的表现,是智慧和才能的较量等,使学生自我实现和表现的欲望陡增,激起那些“勇敢者”争先恐后发言。对这样的发言者,其回答不一定要求特别严谨或详尽,只要能“煽风点火”、制造气氛就够了。一般来说,在学生开场发言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得给予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一点一点地被开启,逐渐深入,从而把讨论引向健康有序的轨道。
二、案例讨论展开: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
案例讨论开场后,如果案例课堂讨论(狭义)能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那将是十分理想和成功的,但事情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问题在所难免。通常会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开场之后又冷场,出现僵局;二是发言热烈,就事论事,游离主题。为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和控制整个案例讨论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做到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应适度调控讨论的跑题和冷场
案例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几十个学生一起在思索,对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见解,在讨论中出现“跑题”,这也在所难免。作为教师,必须相机诱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讨论,使课堂讨论得以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诱导能力。
案例课堂讨论中经常遇到的另一种现象是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冷场”。当有的学生参与讨论并不积极,有时甚至整个班(小组)讨论的气氛不热烈时,教师除应立即考虑设计的问题是否过难,还应及时审度课堂形势,运用教学机智作及时而有效的调整。课堂中,当个别学生由于智力因素或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参与讨论的热情并不高,教师也应及时介入,或给他们以提示,或以胜任的眼光以鼓励,设法引导这些学生大胆参与讨论。
2.要善于把握讨论的时间和节奏
一是要把握好讨论的时间。课堂讨论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行为,各种思想、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才能实现“能量转换”,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而足够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如果讨论的时间过少,交流就会受到影响,学生的思维便不能充分地展开;相反,讨论的时间太长,学生也会感到厌烦,到后来讨论会演变为“闲谈”,讨论的效益就大打折扣。
二是善于调控讨论节奏。热烈活泼的讨论气氛是课堂讨论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在案例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根据讨论的不同环节,善于调控讨论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案例课堂讨论(狭义)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阶段,它是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广阔思维空间,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一次案例课堂讨论的完成与否。
三、案例讨论收尾:积极评价,明确观点,优化学生思维
激烈的讨论之后,教师必须用5-10分钟的时间对案例课堂讨论进行总结评述。总结评述是案例课堂讨论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教师通过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升华情感,引发课后的进一步思考。
由于案例课堂讨论中的阐述、交锋,乃至争论,学生情绪比较亢奋,为此,教师应以总结的形式,使学生把激情和理性结合起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总结时要求做到:①总结从整个讨论的情况出发,对事不对人,避免对发表某一观点的同学进行分析,不要把同学的表现和其所反映的观点混同在一起;②对讨论中反映出的观点进行评析,指明哪些是正确的、富有创造性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或有失偏颇的,肯定正确,剖析错误,使学生对也明白,错也明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③简单归纳一下同学们发言的基本观点,使同学们对讨论中的情况有一个科学、清晰的整体了解,掌握讨论的全貌,把自己溶于整体中;④对讨论中学生疏忽、遗漏或挖掘不深的问题,逐一指明,然后结合案例中的情况再进行比较细致的分析,以明示同学。
总之,在案例讨论收尾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予以积极评价,肯定学生正确的分析和意见,剖析错误,指明不足,明确观点,阐述案例中所蕴涵的理论,升华所授知识的理性,给学生思维的指向和指导,从而提高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翟文宪.案例教学法初探.课程·教材·教法,1996,(1).
9.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篇九
2008年是中国企业公益活动最为活跃的一年。南方冰雪灾、512汶川震灾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激发国内企业作出了一系列的公益承诺。时过一年,正当笔者关注中国企业是否践行了公益承诺时,一组(欧洲****)Euromonitor最新公布的2009年全球白电品牌企业最新市场调研数据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海尔品牌以5。1%的份额占据全球白电品牌第一的位置。那么作为全球第一的中国白电企业,海尔是否做到了全球第一社会职责感呢?
全球第一的企业社会职责:回报社会与企业潜质到达最大化平衡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只有将社会职责作为企业价值观与品牌形象的重要构成,才能在这天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发展。在这方面,海尔无疑是民族品牌的佼佼者,也是打造全球化品牌最成功的民族企业之一。与把公益当作简单的捐赠慈善的企业不一样,海尔在“真诚到永远”的理念下,将“一个世界一个家”企业血液即文化融入其中,用海尔是“海”的品格和“海”的包容,年复一年地默默回报社会。
因此在笔者的印象中,海尔眼中的社会职责感更多的是一种真诚回报社会的精神。虽然“企业社会职责”进入中国人视野的时刻并不长,对于它的正式定义,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莫衷一是,但大部分学者仍将“企业社会职责”笼统的归纳为将取之于社会的利益,具体地回报给社会。
而对于“全球第一的企业社会职责”,海尔与软件巨头微软观点相似,他们都认为企业不能同时在多个领域回报社会,只能根据自身优势选取其中的一个主要领域,并以领域为主线,以结果为导向,重视评估和衡量,集中资源持续地做下去,在这个领域内实现效率最大化的回报管理,进而实现回报社会目的最大化和企业潜质最大化之间的平衡。
坚持可持续的公益发展观深耕教育领域
在把公益心和使命感融入企业血液,成为企业灵魂的同时,海尔也在用心不断地透过升级、升华,做“活”公益事业——以深耕教育公益为中心,延展到环保公益等各领域,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做公益。
自从1994在莱西援建第一所海尔期望小学以来,海尔就坚持把社会当作一个大家庭,贫困山区的学童们则是家庭中的弱势群体,透过援建期望小学的方式把“家”的温暖源源不断地传输给他们。迄今为止,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贫困山区,海尔援建了128所期望小学和1所中学。并且,为了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也领略到奥运的风采,2008年奥运会上,海尔提出中国户外员每赢得一枚金牌,就建一所期望小学,即“一枚金牌一所期望小学”计划,目前51所金牌期望小学也大部分已投入使用,最终真正实现公益最大化和企业供给最大化的平衡。而海尔深耕教育领域公益事业的发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
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海尔集团用于社会教育事业、对口支援帮扶、扶贫救灾助残的捐款、捐物共计2。5亿多元;用于公益事业的物资价值超过5亿多元,在救助失学儿童活动、赞助萌芽工程等爱心活动中捐赠总额近1。6亿元。其中用于期望工程方面的捐款、捐物共计5083万元。对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表示:“多年来,海尔集团在扶贫、救灾、助残、教育、体育等方面做出用心的投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海尔深耕教育领域公益事业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在期望工程20周年之际与青基会共同发起“爱心激励期望信心铸就未来”——榜样一句话寄语全国期望小学公益活动”。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邀请孩子们心中的榜样明星,透过文字或视频的方式,寄语全国15940所期望小学的百万名贫困儿童,激励他(她)们在相对困难的学习环境中做个自信自强的人,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是在给予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物质扶持之外,对他们在精神方面进行激励,将教育公益升华到“精神扶持”层面。
社会职责全球化:海外公益硕果累累
在坚持“中国制造,全球合作”这种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同时,海尔也将企业社会职责公益融入其中。不论在美国、澳大利亚、古巴,还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海尔的最大化回报社会的企业职责感给全球企业作出了标榜。尤其在美国,由于深受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整体经济低迷,超多以百年巨头通用汽车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相继倒闭,美国工人纷纷失业下岗,就业十分严峻。作为职责感意识十分强的海尔,针对当地就业状况快速进行了评估、衡量和管理,为美国Kershaw县居民带给了超多就业岗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政府及市民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专程给海尔颁发了‘CommunityJobDevelopment’奖。
10.社会保障 案例分析 篇十
案例分析1:
某市外商投资企业以本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理由,拒绝参加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问外方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不对。
(2)城镇企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是政府立法规定的,立法范围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3)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是应参保企业的义务,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分析2:
某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以及留住人才为由,只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缴纳了社会保险费,问该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1)不正确。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只为部分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第2章 案例分析
在云南弥勒县城里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有着12个子女的妇女(其中8人为亲生、4人为继子女),因为中风卧床不能动弹,但12个子女却没有一人前来服侍卧床不起的她。钱兰英老人的子女中,有的是身价过百万的村里富人,有的是温保有余的小康人士,也有的经济条件十分普通,说起因何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他们都有自己的理由。
大儿子:有能力,但她已经不是我们家的人了。二儿子:经济条件差,有心无力。三儿子:大哥不养我也不养。七女儿:养老人主要靠哥哥。继子:她对我们没有养育之恩。
请您说说他们的理由在法律上能站得住脚吗?
案例分析:
亲生子女都有赡养义务,至于说子女中有的经济条件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在赡养义务进行时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来履行。但这不表示条件差的就可以不履行这个义务。
第3章 案例分析
某企业是一家私营企业,于2001年建成投产,招收的均是30岁左右的年轻劳动力。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该企业按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但该私营企业主以本企业没有退休职工为由,只答应承担与本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用,拒绝缴纳社会统筹的其他社会保险支出。请问:该企业老板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分析要点:
(1)该企业老板的做法是错误的。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实现社会统筹的原则,也即全社会各类企业按照相同的资金筹集原则,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基金。(3)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中,一部分划入本企业职工的帐户,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在不同的地区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统筹。因此仅为本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互助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统筹。
第4章 案例分析
案例1:
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不妥当。
2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是说缴费和养老金支付是不能挂钩的。
3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是错误的。案例2:
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和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该地政府的要求是不正确的。
2、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第5章 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外商独资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博士毕业生赵某,担任副总经理。当时,在谈到工资待遇时,公司说:“董事会给你定的工资为1.2万元。不过,我们是一家外资公司,之所以工资定得这么高,是因为除了工资以外,再没有其他福利待遇了。像什么医药费报销、养老等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公司概不负责。”听了这话,赵博士心里盘算开了:“这个公司给我的工资的确是够多的,可就是将来万一得了什么大病,或者老了怎么办呢?”但他转念又一想:“我刚30多岁,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病,至于养老问题,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倒不如趁年轻多挣些钱,实惠。”工作以后,赵博士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向保险公司投了一份养老保险。这样一来,他在这家公司工作,也觉得很踏实多了。几个月后,由于赵博士与董事长在公司的经营管理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被董事长炒了“鱿鱼”。赵博士不服,双方为此打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赵博士提出公司未给他缴纳养老保险的问题,他认为,这是侵犯他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公司认为不为你缴纳养老保险,是事先跟你讲好的。你既然干了,就说明咱们的协议已经达成,你现在无权反悔。再说,你不是自己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了养老保险了吗? 案例分析:
1、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了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劳动法规定的社会保险,不同于保险公司的金融保险,主要区别在于:
1、前者是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时,劳动者应享有的权利,但后者却不是;
2、前者是强制性的,即企业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而后者是自愿性的,即是否参加,完全凭企业或劳动者自愿。所以,赵博士自己向保险公司投保的养老保险,不能代替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
2、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这说明,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不光是用人单位的义务,也是劳动者的义务。它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共同义务。
3、因此,该外商公司以高薪来取代职工的养老保险,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它不光应该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还应该同时缴纳失业、大病医疗等政府规定的社会保险。案例2:
某企业共有职工和离退休人员1202人,其中在职职工1000人,退休人员200人,离休人员2人。则该企业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时,所有1202人都应参加并相应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分析要点:
1、错误。该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应为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之和,即1200人。因为按照有关规定,离休人员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其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2、缴费人数应为1000人。因为退休人员本人及单位均不另外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案例3:
某市一所小学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颁布施行后,小学所在区的劳动保障部门到学校宣传失业保险政策,并要求学校教职员工参加当地的失业保险,而该校校长则认为,学校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部门,不可能有人失业,所以,不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请问该校长的认识对吗?请说明理由。案例分析:
1、不对。
2、《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而该小学属事业单位,所以,应该无条件地参加失业保险,并按规定履行缴费义务。
3、社会保险是一种互助互济行为,不以风险的大小来决定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案例4:
某集体砖厂职工与单位签订了承包合同,合同中注明:“......如发生伤亡,砖厂概不负责......”。不幸的是,该职工在工作时被砸伤,花去医药费3000元。砖厂以合同中已有规定为由,拒绝支付费用。请问,这种做法对吗? 案例分析:
1、不对。
2、根据规定,企业与职工个人签订承包合同,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并未改变企业和职工的劳动关系,也未改变承包者的职工身份,因此企业应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保障职工的社会保险权益。
第6章 案例分析 案例1:
小王下岗后,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260元。家庭成员共三人,无其他生活来源。小王所在城市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是每人每月120元,小王找到街道领导,街道领导说,你已经领取了失业保险金,不能申请低保。请问,街道领导的回答对吗? 分析要点: 1)不对。
2)按照《条例》规定,失业人员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从上述情况看,小王一家人均生活费不足120元,可以按规定申领最低生活保障金。3)按规定,可差额领取。也即全家人可每月领取:360-260=100元。案例2:
家住上海的中学生小明,最近家里接连遭受了一系列的不幸,先是爸爸因为企业经济效益滑波而下岗,接着妈妈又得了不治之症,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贫困的境地。小明为帮助父母减轻生活的压力,准备放弃参加高考,提前参加工作。街道干部知道情况后,建议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请问:小明申领最低生活保障线,需要经过哪些手续? 分析要点:
首先,小明应该向所在街道的社会保障所提供书面的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申请;
街道社会保障机构受理申请后,即开展社会救助调查,以确认小明家的经济生活现状已经达到了申请社会最低保障线的标准;如小明家确实无生活来源,即可领取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如小明爸爸重新就业,但全家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则小明家可以领取小明爸爸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的差额。案例3:
小郑前些年响应政府的号召,应征入伍。由于表现突出,因此多次获得部队的嘉奖。今年初,他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不久即到所在民政部门报到,要求给予工作安排。可当地民政部门以小郑没有专业特长,以及政府机构改革,不好安排,企业用人有自主权,难以安插等理由,暗示小郑应该自主择业。请问当地民政部门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当地民政部门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11.社会心理学(案例) 篇十一
世行小额贷款项目
向穷人提供信贷帮助是减缓贫困的一个有效手段,但由于贫困群体缺乏必要的自有资金,因而受到正规信贷的约束和管制。所以,通过小额信贷扶助贫困农户、帮助其提高生活自立能力从而摆脱贫困,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扶贫方式。
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非政府扶贫机构,它与世界银行联手开发了有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以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1995年10月起,由世界银行提供200万美元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位于秦岭、巴山之间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试点实施。该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农业基础十分脆弱,多数农户处于贫困状态。为有效帮助贫困农户用好信贷资金,扶贫基金会与当地政府组建了扶贫自治中心,并且一起设计了一套标准严格、目标明确的信贷制度,层层负责的贷前审查与周密细致的贷后检查保证了贷款质量。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之所以进展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每半个月召开一次的扶贫自治中心全体会议。每次会议首先由专业人员系统讲授实用种养殖技术,介绍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和信息,而后农户们自由交流种养殖经验及心得体会。
双柏村农民张维炎起初觉得扶贫贷款还要还本付息,心存顾虑,后来看到加入的村民纷纷致富,又通过旁听会议加深了对项目的理解,终于下决心进行尝试。加入中心获得小额信贷后,他了解到附近要建一个魔芋加工厂,需要大量原料,便搞起了种植魔芋的项目。两年下来,不但吃穿问题解决了,还购买了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蒿坡村农民汪从意1999年贷款1000元搞爆米花经营取得成功。第二年继续贷款后,他又自己加钱购买了在当地比较昂贵但又十分需要的榨油机,搞起了“来料加工”的榨油项目,预计年净收入可达7000元,生活蒸蒸日上。双柏村的农民们说,如果所选项目合适、方法得当,每年贷款1000元至少能净赚600~700元,多的能净赚2000元左右。
持续五年的小额信贷,使贫困农户们在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往日衣食不保、目不识丁的农民们,如今不但能够吃饱穿暖,而且已经开始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扶贫案例之二:
国际社会对非洲的援助
非洲是当今世界贫困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在这个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黑色大陆,贫穷和饥饿却时时威胁着可怜的人们。
尽管外部援助不是非洲国家消除贫困的惟一措施,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减免债务和实行公正的贸易政策则是帮助他们与贫困作斗争的重要手段。第三届联合国最不发达会议通过的《2001年~2010年支援最不发达国家行动纲领》呼吁发达国家采取切实措施,向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援助并减免其债务。2002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也把援助非洲作为一项重要议题。会议通过的《非洲行动计划》表示,在未来四年里对非洲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再增加120亿美元,免除22个非洲重债贫穷国家190亿美元的债务,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贸易、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医疗条件和开展艾滋病防治,等等。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爱尔兰、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等国1/4以上的官方发展援助都用于援助非洲。
增加的发展援助主要投入到几个重要领域,尤其是卫生和教育领域。在卫生领域,有的援助国又主要把援助资金用于消除小儿麻痹症、艾滋病、结核病及疟疾等疾病。例如,美国宣布今后五年将在12个非洲国家和两个加勒比国家投入120亿美元用于抵抗艾滋病。在教育领域,许多援助国都着力于提高低入学率国家的小学入学率。
此外,一些西方国家对非洲国家的债务减免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这些国家的财政负担。加拿大已经承诺减免17个重债贫穷国所欠的11亿美元债务,其中的14个国家是非洲债务国;德国减免的20亿美元债务中有10亿美元是非洲国家的债务;意大利承诺减免非洲重债贫穷国约45亿美元的债务;日本已经免去了非洲国家所欠的近30亿美元债务;科威特免去了4个非洲国家的债务;澳大利亚也免去了1个非洲重债贫穷国的债务。
12.社会心理学(案例) 篇十二
关键词:犯罪心理学,案例教学法,应用心理学
我国的犯罪心理学课程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是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及各警官学校开设,或在一些学校的法学专业开设,而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甚至全校本科生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历史则较为短暂,屈指算来也就一二十年的历史。
一、综合性大学开设犯罪心理学的特殊性
(一)培养目标不同
在政法大学、公安大学以及警官学校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像侦查及心理扫描等公安专业能力和实战技能。而综合性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也会有人进入警界,但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学习本课程就是了解一些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因此,这也是本课程开设的目标,曾经有一个案例给教师们的触动很深,说的是有一个家庭几年内儿子、女婿、女儿接连发生意外。警察调查结果表明,原来是女婿蓄意谋杀另外两人来骗取高额保险金。然而,直到警方公布调查结果之前,他们的家人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相处几年之久的女婿,甚至女儿也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枕边人。像这样被至亲之人处心积虑谋害的案子绝不仅一起。我国目前各类犯罪都曾有高发趋势,尤其是各种谋财、报复等杀人案件。作为普通人掌握一点基本的犯罪心理学常识有助于自我保护,也有助于减少和预防犯罪。这也是综合性大学给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及一般本科生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初衷和目标。
(二)占有资源不同
在政法大学、公安大学以及警官学校,教师占有丰富的资源,很多教师可能本身就身兼多职,可以深入到监狱、未管所、少教所、劳改农场等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个案访谈,近距离的接触和感受,了解犯罪人的心理和犯罪现象。相对而言,综合性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虽然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和这些相关部门的合作,但是机会要少得多。因此,综合性大学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案例更多地来自其他渠道:网络、报纸、电视、电影等。由于媒体的力量四通八达,通过这些间接的渠道也能够了解犯罪人的各种犯罪心理。因此,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拥有庞大的案例库。
实际上,通过这些渠道得来的案例有些方面要优于那些经过判刑的案例。这是因为罪犯心理与犯罪心理虽然同属法制心理学范围,但两者有所不同:犯罪心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主体在犯罪产生阶段、预谋着手阶段,尤其是实施其违法犯罪行为阶段的心理活动特征。而罪犯心理侧重于对犯罪行为实施终了并经侦查、起诉、审判、判决后,犯罪主体被投入到劳改场所进行改造时其心理活动的产生、变化及发展的研究,以寻找其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规律[1]。因此,判过刑的案例经过劳改场所的教育和改造,罪犯的心理会发生变化。
二、案例教学法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应用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依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在传统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带着耳朵听讲的被动接受者。案例教学是情景式教学,不像讲授式教学过多地关注于概念和理论本身,而更关注于对理论的柔性运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角,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学生自己去解惑,从而获取案例背后的理论和规则。犯罪心理学课程是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是在大量案例基础上的理论思考。同时,犯罪心理学又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紧密结合的学科。因此,几乎每一个理论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实例,通过案例得到完美的诠释。运用案例法教授犯罪心理学可以有如下益处。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教学本身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从教学方法上看,一直都沿袭的是一种“注入式”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教师自始至终扮演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从而导致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很差,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重视程度也大大降低[3]。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教师将更多地作为支持人而不是授课人,引导讨论并且让学生就他们的观点畅所欲言,学生充满自信地发言,并且提出独到的见解。在讨论、辩论和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活跃了课堂气氛。出于好奇心,形形色色的犯罪事件总是能吸引普通民众的眼球,大学生也不例外,犯罪心理学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参与的热情。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是工作和学习的起点和必备。理论有很多的功能,比如,组织、支持和命名。作为心理学的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理论才能开展工作。然而,新一代大学生普遍重应用轻理论,他们由于所学和所知有限,看不到要学习的理论对今后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同时他们缺乏过去大学生的安定,很容易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处心积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案例为契机,让其看到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水到渠成习得理论,同时也看到那些掌握理论的人的成功。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纯的理论授课,学生记忆效果不够扎实,没有提取出关键的支点,因此也不能游刃有余、触类旁通,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想不出来曾经学过的解决办法。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境,不仅习得了最后的理论结果,同时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不是单纯的欣赏,为了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法的实施环节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精选案例
在案例的选择方面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不能因此一味求刺激求恐怖。要尽量选择最能表达所述原理的案例,因此,可能要经过一次次更新才能选择,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同时,作为教师要不断关注媒体上类似的报导,遇到合适的案例及时更新。过时的、没有新意的、不够生动的案例,要尽快删除。大案要案,情节典型,且一般会有专家分析,适合做案例,比如,杨新海、杨树明、罗树标、宫润柏等案例。案例选择完之后要重新按照需要进行编排。媒体上报道的案例有的篇幅过长,有的过短,有的内容不符合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就某一件事情查询大量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形成一份最终的案例。
(二)组织学生
案例教学法进行得好坏,要看学生的参与度,作为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互动。这项工作同样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和把握。比如,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小步子及时鼓励其发表看法;对于一些被集体孤立和排斥的学生,要想办法让他融入集体,比如,可以把他排在一个对他不太熟悉的团体,这样更容易被接纳;对于一些想独树一帜的学生———如有的学生要求不参与讨论,自己形成一份报告,认为集体讨论不认可他的观点———要耐心开导教育讨论过程更是与人合作的过程。
(三)掌控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难度最大、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导演”本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进行课堂讨论与互动会有很多突发状况和细节,这些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临场应变能力。比如,案例的呈现方式方面:如果案例较短,可以用幻灯呈现;如果案例较长则可以每组发放一份。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案例。再如,每次固定组讨论有时导致个别学生倦怠有依赖,每个小组中总是几个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而个别学生“坐享其成”,这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走动、观察,适时提醒和点拨。每次课堂讨论之后每一组形成一份报告,这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期望知道自己组的报告水平和其他小组的报告情况。教师不妨把各组情况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决定每组分数,这样做到了民主,也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评价环节必不可少,它可以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例证案例教学法
仅以一例说明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对上述情况的考虑。例如,在讲到“情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时,我们引入的案例是菲利普·津巴多的研究 (1) 。第一,兴趣点问题,菲利普·津巴多所著《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专业的一本入门书籍,因此,学生对他有简单了解,听说是他的研究都充满好奇。第二,在素材的选择方面,在中文与英文、书籍与图像材料的权衡下,选取一段录像材料,该录像为英文,有中文字幕,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也避免学生完全看不懂。第三,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学生看到了心理学工作者原来是如此的有用武之地;二是学生看到心理学工作是如此的重要,经过调查研究得出来的知识可以一反传统———不是苹果坏了,而是装苹果的桶坏了;三是学生可以看到学习心理学可以从事专家证人工作,体面而神气;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看到相应的从业人员是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参考文献
[1]李龙, 刘学军.罪犯改造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J].法学, 1987, (6) .
[2]李昆益.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施[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
[3]韩志敏.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社会心理学(案例)】推荐阅读:
社会公平正义案例09-18
社会工程学案例10-01
法社会学案例思考06-19
高三社会实践活动案例07-29
社会价值观公正的案例08-03
1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10-29
社会化营销案例库app08-20
儿童心理学案例06-29
教育心理学案例07-20
消费心理学案例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