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精选11篇)
1.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一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好吗? 板书课题:练习课 【练习分析】
1.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讨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
归纳: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2.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下面是育才小学三(1)班同学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记录整理在下列表中。
(1)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2)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分析:(1)学生思考:从上面两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
(2)如何比较男、女生的体育成绩呢?
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男生和女生四个等次的人数多少。3.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1)男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2)女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分析:(1)学生进行调查、记录。(2)将记录的数据填在表中。(3)分析统计表。
学生讨论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 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4)引导小结:
可能男、女生喜欢的图书不是上面这三种,有可能在其他里。要让学生明白统计的准确性。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6题。
学生先调查后填表,并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复式统计表”,你有哪些收获呢?(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练习课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复式统计表的基本形式后,出示了几份与例题不一样形式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统计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后充分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整节课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2.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二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3.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三
第八单元 垂线与平行线
第2课时 垂线与平行线(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
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教具准备:
活动角、量角器、三角尺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人: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封了什么?(2)指名汇报.(3)教师讲解.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
教案学案
应有尽有 百度文库:教学资料
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20°、90 °、135°、180°的刻度线.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20°、90°、135°、180°刻度线.2、用量角器量角.(1)看教科书第80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
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度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练习十三第4、5、6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教案学案
4.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把握中心论点,理清结构层次。
3、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体会其作用。
4、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5、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重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创作背景
2、疏通字词句,朗读课文
3、找出中心论点,理清结构
教学步骤
导语: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的演说《敬业与乐业》。
一、作家作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二、体裁及创作背景
演讲词:本文是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发表的一次演讲,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稿。
中华职业学校是以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为首创办的,以“敬业乐群”为校训,重视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
梁先生的这篇演讲稿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所讲内容在今天仍有巨大教育意义。
三、疏通字词听读课文
旁骛佝偻承蜩亵渎骈进
敬业乐群断章取义言行相顾不二法门理至易明主一无适强聒不舍
四、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对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1)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2)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3)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4)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5)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6)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7)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8)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9)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0)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1)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2)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3)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以句(9)为例: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诺贝尔历经无数次失败,都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终于,在一次爆炸实验成功后,他从废墟中爬出来,激动万分地狂呼:“我成功了!”
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有一天当居里夫人在简陋的试验室外看到室内那一簇
跳动的蓝光时,她舒心地笑了,因为她终于发现了镭,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进行了成千上百次演算,演草纸可以装下几麻袋,终于攻克了令无数数学家向往和叹息的哥德巴赫猜想。成功的那一刻,他的嘴角浮出一丝浅浅的微笑。
2、依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敬提出问题(1)揭示全文论述的中心—敬业与乐业总 业
与{分析问题(2——8)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分 乐
业解决问题(9)总结全文,勉励人们敬业乐业总
五、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
1、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作者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学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敬业乐群”和“安居,乐其业”,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
2、采用这种方式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
用引用格言这种方式提出中心论点,既可以交代出处来源,在对原文的阐释中阐明使用意图,避免听者混淆原意与引申义,显示论述的科学性,演讲的趣味性;同时也便于提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演讲的纲目有一个大致认识。
六、阅读2—8自然段,整体感知
(一)、围绕着“敬业与乐业”这一中心,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有何关系?
第一层(2~5)提出有业之必要。(铺垫)
第二层(6~7)论述“要敬业”(原因及做法)
第三层(8)论述“要乐业”(原因及做法)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二)阅读2—5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找出,是作具体的分析说明。
举例论证:孔子对无业游民无可奈何;唐朝百丈禅师在日常生活中亲力亲为。
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从而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出几条理由。
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
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
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
足;
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七、第一课时小结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演讲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梁启超先生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这次演讲,是想让学生们认识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有业的必要性”,知道“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必要条件,下节课我们将讨论作者是如何让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和“乐业”的。
八、布置作业: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体会其含义。
5.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五
1.了解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思维所发生的变化。2.掌握青春期思维的独立、批判、创造性的特点。3.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开发创造潜力。
教学重点:掌握青春期思维的独立、批判、创造性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开发创造潜力。
教学难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开发创造潜力。
【课堂导入】
青春——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岁。它是一个人的生命含苞待放的时期,生机勃发、朝气蓬勃;它意味着进取,意味着上升,蕴含着巨大希望的未知数。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诗,是一支动听的歌。让我们真诚地把握住它,让青春之花绽放四季。
【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一:畅想青春
青春ABC,学生讨论完成。每一个字母都是青春的音符,对于我们都有青春的含义。找学生来展示。发现我们的思维真的比原来拓展了,我也能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释义。探究活动二:如何才能真正长大? 1.发展独立思维
进入青春期,我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对问题开始有了更多的见解,我们的思维逐渐具有独立性,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
你认为独立思维是什么?辩一辩,这样的是独立思维吗?
思维独立不是独特,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2.培养批判精神
思维的独立性伴随的是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有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不同观点。敢于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学贵有疑”,在学习中,我们需要批判的精神和勇气。讨论:①你身边有这样“爱问”的同学吗?②这些同学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③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对我们有什么意义?④你会用批判吗?批判有什么技巧吗? 3.开发创造潜力
(1)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青春的我们思想活跃,感情奔放,朝气蓬勃,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拥有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创造潜力。同学们,你们平时有创造的体验吗?
①我喜欢想象,喜欢把想象到的画下来,写出来。②“鬼点子”多,我喜欢帮同学们解决问题。③我喜欢写东西,随时记录生活点滴,还写过很多文章呢。④我们宿舍自己编的舞蹈今年参加了市里的比赛。
(2)青春的创造是多姿多彩的,创造离不开我们多彩的青春生活。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尝试、探索、实践,通过劳动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探究活动三:培养我的创造力从现在开始,怎么在平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同学们讨论,老师总结:①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多疑好问,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常常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观点或问题。②在学习过程中爱动脑筋,善于从原理上理解所学到的知识,不注重死记硬背。③兴趣较广泛,除了文化知识外,对其他知识如文艺、体育、文学等也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课堂小结】青春期的我们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我们的思想。随着身体的成长,发展独立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开发创造潜力,塑造更加优秀的“我”。放飞梦想,成就未来。
1.小明把头发染成了红色,妈妈说:“你是学生,这样做可不对,一点不像学生样儿。”小明不以为然地说:“你知道什么啊,你思想太落伍了。这叫‘酷’,我已经长大了,你别唠叨了,这是我自己的事,你不用管!”小明的做法(A)
A.是错误的,独立并不意味着独特,要能接纳别人正确的建议
B.是正确的,青春期的我们正在长大,可以独立了,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事 C.是错误的,应该听妈妈的话,不要反抗 D.是正确的,青春期的孩子就该这样酷 2.青春期的我们,思维有什么特点(B)①独立性 ②批判性 ③创造性 ④开放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小红觉得自己很聪明,经常批评周围的人做的不好,这是思维的批判性的表现 B.小明觉得自己长大了,能独立了,所以别人说什么从来不听 C.小芳总喜欢搞些小发明,说是能培养创造力
D.小红爱写些小文章,她的作文还在省里获了奖,这是爱表现
4.“学贵有疑”,我们在学习中需要批判的精神和勇气,这告诉我们(A)A.在学习上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B.学习上贵在有疑问,要不断地问问题 C.学习中要有不断批评别人的勇气 D.在学习中有疑问立即请教老师和同学
5.科技离不开创造,生活离不开创造,我们要从小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下面不是创造力的是(B)
6.《芦花荡》教学设计8第2课时 篇六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赏析小说的人物美、景物美,把握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段,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二、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以小组为单位,就“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小组组长作总结归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为“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度上。
2.引导学生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学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
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7.数学教案-第8课时 乘法估算 篇七
教学内容:第63页例8。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 初步学会简单的估算,并能检验多位数相乘的积的`最高位是否正确。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教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时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5′
1、小黑板出示口算题:
60×40 300×70 80×70
50×90 700×70 200×60
2估算290×6,大约得多少?
谁能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
1、学生口算出结果。
2、290×6≈1800
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教学例8
24′
1、板书59×4≈
问:这道题怎样估算?
2、板书:59×42≈
这道题应该怎样做?
3、自学反馈:谁来说一说估算方法?(板书)
59≈60;42≈40,
60×40=2400;59×42≈2400
4、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
5、比较: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乘法估算的应用。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1题。
1、学生说出估算方:59×4≈240。
2、学生看书自学。
3、学生说出方法:先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再口算。
4、学生练习。
5、学生比较: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要求两个因数的近似数;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只要求求出被乘数的近似数。
6、学生做后说一说乘法估算可以做什么?
作业
6′
练习十五:2、4题
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例8:
59×42≈2400
想:59≈60,42≈40,60×40=2400
8.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八
这就是我
大家好!我是候群,我今天向你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是一个男孩,今年十五岁了,他1.75米左右,有一双大手和大脚。他虽然有算很胖,但已经有70公斤,他的眼睛不大不小、眉毛很浓、头发很硬。他长得一般,但很有精神。他的穿着很朴素,校服是他的最爱。他喜欢穿布鞋,因为他是一个大汗脚,为了不污染环境,除了在寒冷的冬天和火热的夏天,他总喜欢穿布鞋。
他的爱好广泛,尤其是体育方面。他喜欢打乒乓球,作为乒乓球的业余爱好者,他的球技还算不错。篮球也是他爱好的体育项目之一。他投篮投得很准,防守也很出色,但攻击不行,所以,他不能当前锋,只能当中锋,足球更是他的强项,不仅球踢得很好,守门也不错,在当地小有名气。弹玻璃球是他最骄傲的,因为在他居住的地方没人能比他弹得更准,所以,几乎都没人敢和他比拼。他一直想建议将弹玻璃球列入运动会的一个体育项目。
此外,下象棋、下军棋,他都喜欢,但每次的战果不佳。但玩五子棋他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真是无人能敌。
他是一个诚实、善良、热情、朴实的男孩,知错就改,积极进取、心直口快、爱憎分明,不会花言巧语的,活泼开朗、乐观豁达,兴趣专一是他良好的性格和品质,不过,有时他会自卑、爱做白日梦。
他坚信:只要努力,梦想就会成真。为此他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理想,长大后成为一名边防战士,保卫自己国家边疆和每一寸土地。“男儿当自强”是他最推崇的名言,英姿飒爽的军人是他崇拜的偶像。
说了这么多,你还不知道他是谁吧?但你也对他产生了好奇,想和他成为朋友,是不是?你也会问我,怎么对他那么了如指掌?让我来告诉你吧!他就是我--候群。(作者:候群)
【点评】:
本文选材切入点新颖、独特,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他的一个“朋友”,最后揭开谜底:那个人就是“我”。这样写不仅构思巧妙,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而且还避免了“卖瓜”之嫌。
本文抓住个性特点,层层展开,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作者在对自己的外貌、身高进行介绍的同时,含蓄地展现了一个男孩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进而引出他的广泛爱好--尤其是在体育方面。通过“只要努力,梦想就会成真”的过渡,引出了他想当一名军人的理想。
语言流畅,诙谐。像提到自己是“汗脚”爱穿布鞋时,小作者却说是“为了不污染环境”;在介绍自己玻璃球弹得非常好的时候,说是“希望将此运动列入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其语言幽默可见一斑。
这就是我
我的名字叫徐慧。起这个名字,也许是缘于父母想让我聪慧一些吧!我是一位文静的女孩,大家都说我是“淑女”。今年我已经吃过了第十五碗长寿面。我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头发又黑又短,小小的眼睛十分有神,一张嘴总带着浅浅的微笑。虽然长得不算好看,但人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嘛!
我在学校里十分内向,给人十分严肃的.感觉。其实我内心也十分活泼,只是不喜欢表达出来,喜怒不形于色嘛!(很“淑女”吧)我呀,还有一股倔劲儿:凡是想干、要干的事,一定会做好、干好;凡事都要弄明白,必求甚解。简直到了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不死心的程度。
我认为做人是要有原则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做墙头草,随风倒。我自认为这样很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新脱俗嘛!可别人却认为我不合群,朋友还赠言相劝呢。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虽说是“淑女”,但我认为,女子有“德”,更要有“才”。因而我的爱好极为广泛。不过,我是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样样都不精。
我热爱自然,随父母游览过祖国的一些名山大川;我喜欢音乐,也曾为S、H、E所疯狂;我了酷爱集邮,为收集五彩的邮票而东奔西跑……但我始终没有放下过我的最爱:读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你,也是我的精神食粮”……的确,书让我明白了许多知识和道理。在书中我认识了民族的脊梁--鲁迅先生,被他的“民族魂”所感召;在书中我结识了鹤发童颜的冰心,被她隽永的散文所陶醉……我喜欢他们的文章,我会在一人静静的角落里吸取精神的乳汁,阳台上的那把椅子留下我无数“饱读诗书”的身影……我曾为《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而落泪,也曾为《悲惨世界》中的小珂塞特逃出德纳第大娘的魔爪而高兴;我曾为《巴黎圣母院》敲钟人的高尚品德所唏嘘,也曾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那不甘平庸的人生追求所折服……
或许,有人认为整日里泡在书海里,太枯燥、太乏味;每日与铅字为伍太辛苦,但我却乐而不疲,因为我的座右铭是“人生不是享受而是奋斗!”在我看来,读书亦是享受,更是奋斗。
唉!短短的几百字,也许不能将真实的我完全展现在你们面前,要想知道我的“庐山真面目”,那就请和我这个女孩交朋友吧,你会发现,其实我是一本很容易读懂的“书”呀!(作者:徐慧)
点评:
这是一篇非常脱俗的作品,语句流畅,结构完整,内容充实,在交代自己的外貌、性格之后,重点写了自己的爱好-----读书,运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读书的感受,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性格与志趣进而通过读书加以展现和印证,充分体现了“抓住重点,突出个性”的要求。文章颇具感染力,条理非常清晰,
读来琅琅上口
十六岁两面的我
一副沉沉的眼镜,一张文静的面孔,那就是我。从小由于妈妈严格的管理,我很听话,凡是见过面的长辈无不夸我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我被一种模式固定住了,使我无法挣脱。每当我想随心所欲地做一些在长辈看来是越轨的事时,便觉得像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我,于是乎马上恢复了好孩子的面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一天天成长起来。我的体内时时涌起一股股的活力,好像要冲破我的身体窜出来。渐渐的,我开始有些管不住自己。放学以后在街上骑车兜风的队伍里悄悄出现了我的身影,操场上横冲直撞的足球队中也时不时闪出了我的面孔。我不知不觉地扮演着两种角色:在学校里我很活跃,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十六岁的男孩嘛,这无可非议;在家里,我很听话,办事总是小心翼翼,听话的懂事的孩子嘛,这也很正常。有时,连我自己都很惊讶,我怎么变得这么快?我简直是个天才的演员。为此,我甚至曾经打算去考电影学院,将来说不准弄成个小明星当当。
十六岁将离我而去,我的脸上悄悄的出现了一片“青春美丽小豆包”,声音突然粗了不少。可我的两面角色却始终没变。两时、两地都没有什么人强迫我干这干那,而我却真有些身不由己。两副面孔,一个沉稳,一个活泼,我都喜欢。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去妈妈的单位吃午饭,和妈妈碰上了张阿姨,“瞧这娘儿俩,多好,我说你有这么好的儿子该知足了,多稳重。现在这么沉稳的男孩子不多喽!看我们家那个……”妈妈喜笑颜开,忙着应付,我却连大气也不敢出,按照标准的姿势站在妈妈的身后,脸上挂着一丝应有的微笑。“妈,我回学校复习去了。”我转过身,用适中的步子走出楼门,背后又传来一阵赞叹。路上碰到了几位同学,我们一起走着。我们时而高谈阔论,海吹神侃,时而被某君的妙语连珠逗得无所顾忌地哈哈大笑,我身上仿佛放下千斤重担,一片轻松。我换上另一张面孔,引来路人一双双带着些许不安和叹息的眼光:“现在的学生呀,真是……”而我们毫不顾忌这些,依旧开怀大笑,胡吹说笑。“王东!”一个带着怒意而熟悉的声音冲入耳中。“糟了,怎么碰上了?”我的心格登一下,“妈。”我边说边缓缓转过身。“准挨训。”我心里想,默默地跟在妈的后边。果不出所料,一进门,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你怎么可以这样走在大街上呢,一点规矩都没有,这么肆无忌惮,旁人怎么看你,你知道吗?……”这时,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妈,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干点事了,我长大了!”我用异常平静的语调说道。妈妈一愣,似乎原先想好的“训导”都噎在了喉咙里,她转过身,走回了卧室。“你是长大了,我都快忘了。唉!”这一生重重的叹息震撼了我的心。我错了?不;妈妈错了?没有。谁错了呢?我一片茫然。
从此,我再也不演两面人了。在家,我显出文静本色,但不死板;在外,我多一份活力,但不疯狂。两个“我”,我都喜欢,但我不要刻意地装扮,我要一个真实的我展视在人们面前。也许几年后,我再看这件事会觉得可笑,可我忘不了它。我喜欢十六岁--那个两面的我。我不会忘记,那一夜,我没有睡好,第一次失眠了……
(北师大实验中学王东)
2、写作。
五、写作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9.《中庸》第2课时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主要句子。
2.借助译文,了解《中庸》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
3.感悟文中所讲的中和是天下的根本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能背诵主要句子。
感悟文中所讲的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学具、教具准备】
PPT、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学生听录音。
二、再次感知
1、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后回答。
3、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
4、指名学生诵读。
5、学生评议。
三、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
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6、全班齐读。
四、检查朗读,感悟文意
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6、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讨论交流,理解文意
1、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全班交流。
六、总结背诵
10.第3课.《向日葵》2课时doc 篇十
株洲六中
李争峥
课 型 : 造型 · 表现
课 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教学难点 : 突破学科本位,建立美术、音乐、文学问的彼此联系,实行跨学科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法选择 :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并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一、组织教学
投影仪分别打出冷暖色调布置的房间图片,同时播放冬天刮风、下雨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1)在一个非常寒冷的天气里,外面刮着风,下着雨。你出外归来,先后走进这两间房,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 分钟)
让学生回答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
提问:(2)两间房间为什么给人的感觉会不同 ?(2 分钟)学生回答,老师暂不总结。
老师:这个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学习的课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导入
新课
展示课题: 《—色彩的心理效应》 .展示两组色彩卡片,与学生共同分析。a 红、橙、黄 b 蓝、绿、紫
提问:这些颜色分别会让我们联想起什么 ? 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2 分钟)2 .展示课本 11 页风景图片。提问:同一风景,画面色调不同,给人感觉相同吗 ? 0 分钟)师生共同小结: “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不同。”色彩的这一特性常被运用到艺术作品中,用它来营造气氛和传达情感。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回答、分析使学生了解色彩富有表情,具有强烈的感情性。六个基本色相(红、橙、黄、绿、蓝、紫)的心理效应是色彩感情性表现的重要基础。
举例:欣赏课本 12 页农民画《猴子吹号》。
提问:这幅画在色彩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3 分钟)小结: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祥、好运(红运)、喜庆相连。红色便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中的常用色。这幅画以红、黄色为主配以红、黄色的对比色蓝、绿色,画面色彩饱和强烈,营造出了一种“普天同庆”的喜庆气氛。(3 分钟)通过欣赏富有民族特色的农民画《猴子吹号》,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民间艺术的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并了解我国民间绘画的用色特点。
3.运用电脑,改变《猴子吹号》这幅画的色调以蓝、绿色为主。(图略)提问:色调改变了,画面的气氛有没有变化 ?(2 分钟)
利用电脑的优势,加强直观感受。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色彩在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展示课本 11 页色彩搭配的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的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 ?(5 分钟)通过回答,提出色彩搭配知识。如:服装的色彩搭配、家居的色彩搭配等。让色彩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切认识到掌握色彩知识的重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展示课本 11 页不同形状、笔触的色块图片。
提问:同一种颜色,呈现出不同的形状、笔触时给人感觉相同吗 ?(2 分钟)
通过回答,让学生了解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而且当它依附的线条、形状不同时,能够加强或减弱色彩给人的感受。
.欣赏
(1)欣赏凡·高的《》
提问:凡·高(本文来自本网http://,转载请保留此标记。)的画,用笔、用色都很有特点。他为什么要这样用呢 ? 讲解: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手段对人的视觉情感会产生刺激作用。这是由于人在大自然的生活体验中形成的色彩心理反应。《》用响亮的黄色和奔放有力的笔触,把绚丽的色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从画中,我们会强烈感受到画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2)欣赏康定斯基的《即兴二十六号》 提问:你看得懂这幅画吗 ? 讲解:康定斯基的画彻底抛弃了描写性的和让人产生联想的绘画语言,而借用类似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时某刻对周围世界的感受。用线条、色彩以及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巧妙地安排符合自己心境的画面,开创了没有具体物象的抽象画。(6 分钟)总结:通过比较、欣赏,我们知道了色彩和笔触是绘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1 分钟)
简介荷兰画家凡·高的生平及后印象派的特点。简介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风格。
通过欣赏他们的画,使学生了解西方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学会多角度的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课堂活动
(1)播放两首不同风格乐曲的片段。第一首: 《丰收锣鼓》 第二首: 《二泉映月》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首乐曲的主题、意境和节奏。(8 分钟)提问:如用色彩、笔触在纸上来表现这两首乐曲的意境、情绪、节奏,你会如何表现 ?(2 分钟)(2)布置下节课的活动内容: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表现,让学生准备。
最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下课。(2 分钟)
美术与音乐、美术与文学的整合。《新课标》指出: “自然和社会有着一些共通的规律和法则,通过跨学科的联想教学,可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并有助于形成对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多方面去体验并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让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欣赏美术作品,能够分析美术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学重点:发展学生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并把所学色彩知识大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描绘不同季节的文学作品片段凡·高的代表作、课本等。
教学设计
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复习上节课所讲的部分内容。(3 分钟)2 .播放描述春、夏、秋、冬四季的文学作品片段。投影仪分别打出四季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表述对四季变化的情绪感受。(7 分钟)3 .用色彩和笔触表现自己对四季的感受。提示:无需具体形象,用单纯的色彩组合,大胆尝试色彩的混合使用。.学生练习,老师巡回辅导,多媒体电脑连续播放四季的景色,给学生提供参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30 分钟)在多媒体的作用下,学生的视、听、想等立体感官同时产生作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示学生在练习过程中,(1)既抓住四季色彩的共性,同时也要有个性的发挥。如秋天,有的关注的是晴朗的天空、金色的大地、丰收的果实,画面呈现明朗欢快的色调。有的则关注秋风、秋雨、落叶,画面呈现出寂寥、悲凉的色调。(2)注意画面笔触的变化,笔触与色彩的结合。.学生自评作业 并进行课堂总结。
作业 完成,通过实物投影仪,请两三位同学对自己的作业 进行自我分析:说明四季给自己怎样的感受,为什么采用这些颜色、笔触来表现。并将自我评价形成的肯定意见,在下列评价项目中以“√”的形式呈现。(5 分钟)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 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目的:鼓励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评价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感受,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加深学生对色彩的心理效应的认识。并通过色彩、笔触去体会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
色调
色彩搭配
画面结构
笔触
个性
√ √ √ √教学后记:
11.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 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记住1998年,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中的英雄事迹。
理解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概述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体现出的英雄本色。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组查阅中外军队装备情况,新中国建立前后军队装备情况并进行学习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查阅、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实的横向比较来体现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国还要加强国防建设?”或“我国为什么一方面裁军,反对战争,一方面还要发展高技术兵种和培养军地两用的高技术人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强盛而刻苦钻研、奋发学习。
3、通过了解军民共同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的史实,歌颂军民鱼水情义,歌颂人民子弟兵一心为民的革命风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科技强军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整理图片资料,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制自课。可以准备的资料主要有: 1、1949年和1999年两次重大阅兵式的音像资料。
2、我国四个军种的编制示意图。
3、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蒋道平事迹的音像或文字材料。
4、伊拉克战争的有关文字或音像资料。5、1996年人民解放军在东南沿海举行的三军联合演习的音像资料。
6、《中国国防白皮书》 7、2005年中俄“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的音像资料。
8、我国最近研制成功的新型武器资料图片若干。
9、人民子弟兵参加抗洪抢险、救灾的图片或音像资料。等等。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图示法、调查走访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1949年和1999年两次重大阅兵式的音像资料片断。让学生对比两次阅兵式的场面,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感受人民军队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场面宏大、令人震奋,充分展示了我国强大军威和国威。由此,提出问题:人民军队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的?引发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二、教学内容
(一)人民海军、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海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师在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采取层层设问、补充材料论证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教材。同时向学生出示我国四个军种的编制示意图。(1)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是什么?(2)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我军经过5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
此问旨在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军队的现状,从总体上了解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也就是从军种、兵种的变化,以及各军种各兵种之间的合成三个方面来归纳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
(3)毛泽东同志曾提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一主张的?
(4)我国的海军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此问可引导学生联系近代史上的海军和海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海疆宽广,如果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就要挨打,并进一步认识到海军建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加深对人民海军艰难发展历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为了增强学生对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认识,可播放下面的文字材料或音像资料: 材料一 1996年3月,我军在东南沿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期间,美军在台湾海域附近集结了2个航母战斗群、17艘舰艇、160架舰载飞机,并宣称要驶过台湾海峡,形势一度十分紧张。然而,美军很快就从台湾海域撤离,原因是美国军用侦察卫星显示,中国海军的两艘攻击型核潜艇突然失踪,直接威胁到美国航母的安全。这两艘攻击型核潜艇是我国海军的新型装备,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攻击突然性。主要用来攻击敌航母战斗群、水下反潜、封锁港口和切断敌海上交通等,现已成为令对手望而生畏的“海上封喉剑”。
材料二 2001年,由新型导弹驱逐舰“深圳”号和综合补给舰“太仓”号组成的中国海军编队,完成了对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访问。这次访问历时85天,总航程2.3万海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新姿,获得圆满成功。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成绩显著,坚定学生对人民军队保卫国家和平的信念。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后面讲述科技强军战略埋下伏笔。
2、人民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1)人民空军起步较晚,为什么能在抗美援朝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播放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蒋道平事迹的文字或音像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敌,敢打敢拼,因而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起得了辉煌的战绩。为后面讲述人民军队的本色作好铺垫。(2)人民空军是怎样逐步成为共和国的“空中保护神”?
此问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空军经历了从国外进口飞机到仿造外国的飞机,再到独立开发研制飞机的艰难历程。同时,还要认识到尽管我国空军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止。使学生初步认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走访所在生活区的退伍军人,看看他服役时是何军种或兵种,所在部队有哪些新式武器。或利用网络,搜集整理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图片资料,举办一次小型的展览会。
(二)、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导弹是一种可以自己寻找目标的破坏力很大的炸弹。现在的导弹,可以自己寻找目标,自行转弯,极其精确。可以将目标定位到人。世界上最早使用导弹的国家是德国,在二战中首次使用。我们中国也有导弹。现在的导弹可以从亚洲飞到欧洲,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飞毛腿”导弹。1966年导弹部队建立,叫做“第二炮兵”。我们发展导弹部队,主要是为了防御核战争。
(三)、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与时俱进。努力实现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方向:加大对部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的力度。两条途径: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
三个目标: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教学设计反思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进行了如下的构想:
第一、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相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现代教学提倡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但是探究性学习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托。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初步认识。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在学生对我国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讨论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在和平年代我国还要加强国防建设?二是我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强大是否会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把我国的科技强国战略放在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去讨论。此时,学生的视野则不应仅仅停留在教材上。为便于学生的讨论,避免学生的讨论漫无目的,我补充了一些课外材料。这样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偏离方向,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第二、注重教师制作课件与学生自制课件相合。现代化社会是信息社会,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制作课件可避免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课件。如在本课中要求学生搜集人民军队在抗洪抢险中提出的一些口号,自制课件。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注重历史史实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
【第8课美术教案2课时】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英语《 Unit 8 Sports goods》第2课时教案09-10
第2课艺术与科学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06-25
第2课时成数教案01-13
《散步》精品教案1(第2课时)12-03
《语文园地八》第2课时教案12-22
赣美版美术第8册教案08-22
第8课 认识“画图” 教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