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精选8篇)
1.构建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一
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促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只有教师发展了,才会有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发展就要学习,而且要终身学习.学校要引领和组织教师开展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师资质量.
作 者:严子良 作者单位:肇庆市第十六小学,广东肇庆,526040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G72 关键词:自主学习 团队学习 专业成长
2.构建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二
桐庐中学拥有200余名教师, 其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超过60%。为了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 使他们尽快胜任高中教学, 我校立足于开展教师群体科研,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是促进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就是教师崇尚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个体行为上善于反思学习、群体行为上乐于合作实践的教师文化。我校结合实际, 采取两种方式,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有力促进了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1. 方式之一:依托大学的“U-S”合作的校本培训模式
我校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实验学校, 我校在科研活动中注重还原真实的课程与教学场景,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生涯的质量意识,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在“U—S”合作的校本培训具体操作时, 我校创建了“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框架。“三位一体”指三种方式与三个层面。三种方式指教师接受习得性学习、教师探究性学习、教师分享交流性学习。三个层面:学校层面包括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 聘请外部专家引领, 本校骨干教师校本科研讲座;团体层面包括教研组活动、学科组活动、青年教师学术沙龙以及课程研修班等;个人层面的有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日记、小论文和随笔等。同时, 在编制教师成长规划的基础上, 我校开展了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活动。一方面组织学习《教师成为研究者》, 指导教师按照书中展示的十一个章节进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自我研究;另一方面, 要求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对个人发展予以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
此外,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理论, 针对适应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名师三个不同层次, 明确不同层次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达成的相应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尽可能有的放矢地推进个性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在与华东师大合作期间, 每学期输送八位教师到华东师大和外地相关中学见习。通过培训, 学校的骨干教师更加注重自我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拓宽教育思路, 提升教育理念, 学校在校内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现已有57位成熟型教师结业, 而且均成为教学骨干。
2. 方式之二:开展创建“合作发展型”教研组的专项活动
“合作发展型”教研组是尝试实践“群体科研”的组织形式, 突出基层教育组织的科研和师资培养功能。这一活动主要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搞教研, 努力克服教科研与教学活动“两张皮”的现象, 从而把教科研活动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通过资深教师听课—评课—教师再上课—资深教师再评课的常规教研模式, 或者通过本教研组教师之间的教学研究, 重点围绕“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等基本环节, 展开一系列教学研究。
二是建立说课制度。首先是说课与教育理论结合, 在说课中丰富教育理论。其次是说课与授课相结合, 说课与评“说”相结合。说后要评, 提出改进建议;评后则通过授课实践, 课后再议, 达到提高的目的。第三是说课与撰写论文相结合, 通过书写说后感、教后感、教学经验、教学论文等,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有效培养科研型教师。
三是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和评比活动。组织三年以内教龄的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基本功评比活动, 营造教研组指导教师积极参与、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从而改变学科教研组各自为政的局面, 使各教研组共同协作、相互促进。
通过构建“合作发展型”教研组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培养了教师自我反思、寻求合作、重行动研究的教学习惯。
二、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创新
1. 把教育的使命当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基点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并负责是教育的根本使命。创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不仅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 而且也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因此, 创建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既是学校与教师所肩负的教育使命, 也是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建设的基点。同时,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先进性, 应该始终体现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促进广大学生的发展上。
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作为教师对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突破口, 开展了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育研究工作 (相关课题已被列为省级规划课题) , 从了解高中生学习策略的使用状况入手, 强化教师对学习策略的获得和应用的指导, 从而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是对效能导向的优化学科能力发展的策略养成进行研究探索。主要通过对学生语言学习 (如听、说、读、写) 和理科类的概念学习、规则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区别及其联系的策略养成的专题实验和研究, 优化学科能力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不同学科的学习策略。
二是对效能导向的教与学协同的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策略养成进行研究探索。主要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现状及成因机制、影响学生学习策略形成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学生学习策略形成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和策略及教师教学行为的机制、效能导向教与学协同的学习策略模式等相关环节的进行专题研究。
三是对学习水平的差异情况选用不同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探索。分别对能力较强学生、能力中等学生、能力较弱学生的优化学习策略的养成展开实验研究。同时, 通过对相同学力层次的学生组建相应的学习共同体的形式, 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激励的作用, 体现综合性的学习策略的运用。
2. 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
2005年提出的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课题, 于当年被列为省级规划项目。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 目前很多学科已开发了与现行教材相配套的系列课件。完成了从高一到高三各个年级各章节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库, 真正做到了“节节相配套, 堂堂有课件”, 使已有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实践证明, 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与综合素质正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3. 以反思性学习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内涵
建设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其基础是教师个体的价值观与行为。没有教师个体层面的理智与关注实践关注反思能力的提升, 就不可能有群体层面上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因此, 个体层面上强调教师的反思与学习十分重要。教师的教育科研定位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 坚持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在具体实践中, 组织教师从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教学案例研究, 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 编写富有个性的教学案例, 并在教研组中进行交流, 评选优秀案例, 同时, 将32个优秀案例汇篇成《桐中教科·增刊》, 展示研究成果, 起到了重点中学在全县教学科研上的引领作用。
三、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实施的成效
三年来, 通过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一教师群体科研活动, 全体教师逐步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目前全校教师形成了人人参与教科研究的氛围。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教学研究性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突破。省重点课题《基于“U—S”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桐庐中学校本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省规划课题《追求卓越有库乃成———基于学习环境研究的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均获杭州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后者还获浙江省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桐庐中学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由市人民政府授予杭州市“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三等奖。同时, 学校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教师人才。2007年12月, 学校还获得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
3.构建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三
【关键词】思想品德 学习型备课组 建设途径
学习型备课组就是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的一种以学科教学为纽带、以共同发展为愿景的学习型组织,能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共同的平台。与以往的集体备课相比,学习型备课组有更强的效能,更能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课堂改革。
一、创设平台,提供教师发展机会
教师备课组只有获得充分的发展,其转型为学习型备课组的愿望才会更强烈。学校备课组应积极为教师创造平台,让教师发挥潜能,提供教师发展机会,助力教师成长。首先,展示学习型备课组内教师的自主发展成就。每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在教师发展生涯上的道路也不一样,经历、知识体系等都有所不同。例如:以学习型备课组内的骨干教师为例,选出其经典的有影响力的成就,让团队内成员多学习,汲取骨干教师身上的“养分”,助力自我成长。其次,提供多种渠道,让教师展现才能,不断在一线历练,激发内在的成长动机。例如:举办校内公开课比赛,举办各种论坛、讲座等。例如:以九年级《笑对生活》中的“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课为例,学校年级组可以让教师独自备课,独立思考,举办公开课比赛。不同的教师会从不同的切入面参加公开赛,所有听课教师都能从听课中吸取别人的上课经验。公开赛结束之后,参赛教师再将自己的教案与他人分享,再结合本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基础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符合学生发展的教案。实践证明,只有让教师充分地施展潜能,教师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转型为学习型备课组教师。
二、营造氛围,助力教师快乐备课
建设学习型备课组,需要氛围的感染。只有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教师才会怀着愉悦的心情备课,备课效率也才会更高,备课组成员间的合作密度、交流频繁度才会更高。这就需要全体备课组成员共同为构建轻松、快乐的工作文化而努力。首先,备课组教师共同营造互助共享氛围。就目前而言,传统的备课组教师成员基本都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参与研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组内成员也并未形成互助的氛围。为此,营造支持理解的氛围,带动备课组教师朝着共同的愿景努力就非常关键。例如:定期组织思想品德备课组教师分享学习的乐趣,在探索、发现知识路上的风景、趣闻,给团队教师注入正能量。同时,备课组教师不定期围绕某一课题的备课做经验分享。其次,备课组成员践行快乐工作理念,营造快乐氛围。如:常怀感恩之心。每一位教师都为学习型备课组的建设作出努力,教师要肯定成员的付出、感恩团队成员的帮助,传递快乐。
三、培养核心,扩大中心辐射力量
建设学习型备课组需要有共同的愿景,也必须要有一个核心,形成一个中心力量,不断向外发散、辐射。其中,培养好组长便是建设学习型备课组的关键。只有培养出得人心、能力强、具有一定人格魅力的组长,才能逐步扩大备课组中心辐射力量。每个年级组可以根据多重标准,选定候选组长,形成备课组领导中心。例如:以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习新天地》中的“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时,可以举办说课比赛、公开课比赛等,考验备课组教师的实际能力,作为组长候选标准之一。从参赛态度、专业水准、备课效果、实践表现,再到最后评比,环环相扣,以动态过程为重要评比标准。此外,从备课组教师的平常表现、实际行动等方面综合评选组长。例如: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需求、自我发展意识是否强烈等。学校还可以从备课组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落实组长培养人选,让有能力的人有机会上,塑造能够引领团队向学习型备课组奋进的组长,发挥出团队的核心力量。
四、倡导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师的成长光靠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深入反思。在建设学习型备课组时,也少不了反思,因为教师只有积极反思,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也才能提出更好的解决对策,也才能备出更“好”、更优质的课。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思想品德《让人三尺又何妨》这一课时,教师提倡进行反思,取得很好的效果。此次反思分为两部分:一是自我反思,二是集体反思。自我反思部分主要是结合教师自己设计的教案和上课的效果进行反思。如:备课时设计的目标是否符合三维目标要求、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阅读讨论法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达成教学目标。集体反思主要是教师围绕《让人三尺又何妨》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反思,以提出更新的方法和见解。如:这次课中运用了阅读讨论法,但是在讨论时课堂并不“热闹”,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为何不“动”?这就需要教师找出问题所在,以提出更好的解决策略。
总之,建设学习型备课组能够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学校科研水平提高的关键。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特点和本校实际,建设学习型备课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丽萍. 建设学习型备课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 现代企业教育,2014(02).
[2] 王云. 初中学校年级组的团队建设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02).
【该文系苏州市“十二五”教科规划课题《农村初中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4.发挥团队作用促进新教师成长 篇四
发挥团队作用促进新教师成长
七台河实验高中
董德礼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七台河实验高中政治教研组组长董德礼。非常感谢省教育研究院给我们创设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让我有机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我们政治组这个团队包括4个高级教师,5个中级教师和3个初级教师,是老中青梯度搭配的结构。为使我们组的青年教师很快胜任高中教学,我们组提出了“发挥团队的作用促进新教师成长”的举措。在“精诚合作,共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共同合作、真诚沟通,新教师的成长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下面我就把我们的初步取得的认识与大家分享,与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师徒合作。
首先,鼓励新教师要树立信心。虽然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可是新教师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与学生的距离小,有激情,有活力,更容易感染学生,师生更容易相处。新教师要能发挥自身的特点,树立信心,同时要避免暴露自己的弱点,在学生面前坚持原则,在学生管理上要学习老教师的沉稳与成熟。新教师刚上讲台心里比较紧张,怎样克服这种状况呢?我就对我的徒弟说:要充分备课,熟悉教案;讲题时要把每一个选项都考虑到;碰到调皮捣蛋的学生要沉着、冷静。当堂课解决不了的,下课处理。要鼓励与批评结合”。这样刚开始我的徒弟就在全班树立了威信。
信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信心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我觉得做事情成功的前提是成功的意愿,没有意愿就像拉一头和你方向相反的牛,费了好大劲还是拉不动。新教师刚接触教学第一线,要让他们看到这个领域充满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所以要树立信心,面对困难不要灰心失望。
其次,帮助新教师制定成长规划。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常常表现为内心准备不足,对自己的发展没有目标方向。在这样的条件下,老教师积极指导新教师制定适合自己的成长规划,比如我就指导刘洋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总的来说要在四年完成大循环,适应高中教学,具体来说要在教学与课堂管理方面逐渐摸索经验,得到的经验再到课堂实践中检验。同时要多阅读,每年要阅读2-3本文学作品,扩充知识、提升内涵,政治课是一门涉及很广的学科,只有多读书才能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有活力,有魅力,有感染力。每年要做一本当年政治高考题,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才能克服困难在到达一个又一个的目标中不断成长。
再次,师徒听评课,这是师徒结对子的关键。老教师都是推门课,新教师可以随时听,但问题是如何借鉴,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1、听、评相结合:老教师讲完课后先让新教师说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不足,当然新老师说的很可能只是现象没有看到实质,这时老教师就会说自己哪个知识点的处理比较巧妙,课是如何设计的,内容如何紧扣环节的,这样锻炼了新教师的听评课的能力,2、备、讲相结合:一般情况下,新教师先备课然后听老教师讲,然后充实或删减教案,才去上课,老教师听新教师的课,再与新教师的实施情况加以对照,指导新教师优点在哪,不足在哪。
3、借鉴与批判相结合:学习并不代表模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老教师总是鼓励新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合作才能共赢,合作才能发展,师徒共勉,互相学习。这种和谐共进的合作关系壮大了团队的力量,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第二,骨干教师引领、示范。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校内骨干教师公开课,这节课以常态的形式,注重示范的作用,是新教师的样板课,在备课中我们组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发挥了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课中我们首先让新教师发言,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又提高了他们的评课能力,应该说每次课既是对老教师的提升,又是对新教师的丰富。因为示范课,学到的不仅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灵活运用,更是新的教学理念具体实施。(例、孙万东《国际关系》)
第三、新教师汇报、展示课评比结硕果。每年我们政治组出的的新教师汇报课,都能拿校级一等奖,这离不开新老师的精心准备,但我更相信那是团队智慧的结晶。虽然只是一节课却是一年的积累与升华。“弟子不比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公开课展示了新教师的风采,看到了他们娴熟的技能,洒脱的状态,甚至比师傅也毫不逊色(例、王玉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备课组夯实基础。发挥备课组的基层作用,首先,督促新教师要熟悉教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达到第三个阶段需要很深的领悟力,但是只有达到这个状态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其次,备课组长安排教师说课,新教师也要说,在说课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再次,难点,重点 的讲解,其实有时候一节课就一个知识点比较棘手,那么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这个知识点的设计。这样在备课中扫除了新教师知识上的障碍。在课堂上发挥的更自如。
第五,理论研修的探索。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但是我觉得我们的视野还是很窄,通过这次学习和交流,我想会让我们开阔眼界。在理论研修方面能有新的拓展。
5.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五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究是一种有效选择。
1、课题研究。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1)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教师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能力。(2)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3)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
2、案例研究。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的一种研讨活动。案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强化了教师实践智慧,发展了教师反思能力。研讨内容包括:教师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展开方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诊断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让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时,同组三名教师都选同一内容上课,第一位教师上完课后集体评议,大家肯定优点,分析问题。第二位上课的教师通过比较及反思,根据新情况对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调整,课上完后,再进行评议。第三位教师根据前两位教师上课的情况,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重新审视、调整,然后上课、评课。这样,同一内容三位教师上出了不同风格,其教学结构及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一课三人上”是组内所有人员围绕一个课题发挥各自特长,执教者个体反思,辅以同伴互助来逐渐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教育沙龙。一种由志趣相同的教师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专题讨论会。教育沙龙营造出的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让大家在“品一品,尝一尝,聊一聊”中探讨课改中的“疑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每次可就一个课改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探索课程改革中的新方法、新模式。如以“合作学习大家谈”为主题的教学沙龙,教师们围绕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什么特点” “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你有什么金点子?”“目前实施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等问题进行自由发言。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认识,形成了新的教学策略,收集与交流了许多信息与资料,用于指导教学实践。此种教研活动特别适用于教师不易理解或存在争议的问题的澄清,或是对教学最优化的讨论。
校本研究实际上是把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变成一种研究的过程,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研究的实体、文化的实体。校本研究由于问题的现实性、参与的广阔性、内容的丰富性而成为培养教师集体专业扎实成长的一块沃土。
二、读书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学习,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学习不足、缺少知识的积累造成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世人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1、阅读书籍。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需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不断的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有阳光的午后,在春雨绵绵的假日,在万籁俱寂的夜晚,读书的日子会很宁静,也会很浪漫。与大师平等对话,与另一个自我赤诚相见,你的眼光会变得平和,你的内心会变得坦然,你的生活会更加丰满,你的思想会更加成熟。同时,在看书、读报时,要特别关注那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好的文句要做一些事迹玫奈恼驴梢园阉粝吕醋龀杉舯收藏好,并且在有空的时候经常翻出来看看,以使自己经常受到激励和启迪。
2、远程培训。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要想使培训有力、有效,最重要的是使培训贴近教师的工作实践,使培训能真正满足教师的有效需求,尤其是最需和急需。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校联合福建师范大学开通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远程培训”,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的。(1)解决了工学矛盾。教师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要更新、补充新知识。但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经常性地参加脱产学习与培训,是不现实的。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2)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表现出的“场所封闭、计划预设、教材固定、教法单一”等方面的局限,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供学习者选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
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广大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的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三、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从公开课的类型上看,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因为每一次开课学校都会成立一个备课小组,备课组总是力求完美,有时为了一个情境创设争论得脸红耳赤,有时为了一句过渡语言苦苦思索、细细推敲„„就这样,不断学习着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不断汲取着先进的思想和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老师那里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多了一份专业引领。如果教师把公开课写成课例研究报告,那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从实际来看,公开课确实也锻炼和打造了不少教学名师,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但收获多多。可以说,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生长,大大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成就名师不可缺少的磨炼。
四、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教育博客以其技术上的低门槛、情感上的人本化、使用上的开放性、经济上的零成本优势,以及个人电子出版物的亲和形式走进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使教师乐于在教育博客上记录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乐于反思、学习与自我完善,乐于欣赏自己的才华、成就与发展,使新课程引发的学习、交流的需要与教师主体意识融为一体。教育博客是教育工作者的网上家园,是知识管理、行动研究、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的平台。
1、知识共享。教师可是随时随地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让全社会可以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思想。通过访问其他教师的博客,看到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可以有效实现同行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借鉴和效仿新鲜的教育教学信息,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工作。
2、同行互动。一个精彩的贴子,往往起到“招凤引蝶”的效应——吸引众多的博友光临、引发众多的自由评论。在博客里,我们可以突破身份、地域和学科等方面的界限,把远隔千里外的同行聚在一起,形成即时互动式交流,通过参与回复、讨论,可以体验他人思想、分享他人经验,使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圈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知识结构实现跨越式的提升和发展。博客的交流以作者观点为主,其他人围绕这个主题思想进行各种讨论,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某种思想,使得在这里的交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使思想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得到不断的升华。
3、专业引领。博客是一个远程技术帮助的平台,针对特定的专业领域开设的博客网站,通常都是由该领域的专家或造诣较深又热衷于技术和网络、乐于奉献的学者充当博客。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该领域的精华搜集整理,不断向读者展示该专业最核心的问题、最新的趋势和发展、最重要的人物和成果、最新的产品、最好的文章、期刊和网站等。
教师博客,让所有的教师有话能说,它是一种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和自由、开放、温馨的校园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和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正在成为当前形势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助推器。
五、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纠偏仪
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
1、教后记。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教后记是从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它是教师思想智慧的结晶。教后记写作内容涉及到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或补充,对课时计划的安排,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对教学策略的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程序的编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对教学现象的分析,对典型问题的探讨,对学生学习的设计,对学生反映的思考,对教学效果的检评,等等。这些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择其一二进行小结,或批注点评,或连缀成篇。教后记的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常见的有:批注式、提纲式、摘记式、随笔式。教后记的类型有:小结得失型、反馈信息型、探讨问题型、分析原因型、拾遗补漏型、纠正过失型、取长补短型、研究学生型、拓展扩充型、抓住“亮点”型。教后记的写作要做到迅速及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否则就会失去灵魂,失去价值。
2、群团反思。教师的个人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讲座、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使教师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如年级组进行单元教学反思、学科组进行期中、期末反思,并将反思汇编成册。
6.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计划 篇六
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效的利用、获取、筛选、创新、评价信息,要具备数字化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具备信息和教学设计能力,具备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学生、信息技术等角度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使各个要素结合起来,融合在一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同时,教师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实施过程有效结合,最终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能力。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会促进教师与时俱进,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脚步。
二、通过校本研修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是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的教师培养形式,是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校本研修应该及时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研修活动课题化、系列化,营造良好的校本研修氛围,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研修促教、促教师发展、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不仅要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而且要重点抓好课堂教育教学的研究,一方面要认真开展随堂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面对面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与教师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要组织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结合课堂教育教学、结合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抓住课堂教育教学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争论、商榷和研讨。通过研修使教师的备课、说课、教学反思、研究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锤炼与提高,使教师之间达成教育教学共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通过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善于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反思是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教师的反思能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借助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步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反思、积累、改革、突破,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从而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通过博客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这能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博客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反思、交流共享、教育管理的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博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反思平台。2、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共享平台。3、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管理平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博客的优越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从而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五、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1)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教师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能力。(2)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3)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六、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具备创新教育的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听课、评课、上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不但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在上述教研活动中,公开课我认为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成长,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成就名师不可缺少的磨炼。因此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可以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七、通过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取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培训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7.构建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七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这些压力主要是由于既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应对改革的要求, 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以应对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然而, 由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平时难以抽出时间进行专业的培训。现阶段,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大都是通过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在假期举办的教师培训课程。这种培训课程往往流于形式,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和工具性特点, 往往是一个培训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 教师在下面听, 对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关注不够,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培训的内容一直存在着强烈的学科本位倾向, 过分强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 把一堆堆的概念、术语、理论交给教师, 很少考虑教师真正缺少什么, 真正需要什么。更有一些培训者不深入中小学实际, 不熟悉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动态, 更不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困惑和需要, 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推断和猜测来决定讲什么、学什么。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培训内容不切合中小学实际 (刘岩, 2010) 。在这种培训课程中很难传递隐性的知识, 然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 对新手型教师来说, 这种显性的知识或许会很有帮助, 例如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教授新的知识。但是, 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 隐性的知识例如如何应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等等, 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经验性的知识光是通过培训是学不来的。托马斯 (Thomas G) 曾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将关注的重心从‘专业个人主义’转向‘学习共同体’。”为此, 笔者提出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构建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 使得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 一个众多外援支持下的学习者, 而学习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外援。
1 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目前关于“学习共同体”这个术语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现在对学习共同体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来定义1)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方法;2)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团体;3)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4)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目前学术界比较比较公认的一个是薛焕玉的定义, 他认为“学习共同体 (Learning Community) ”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他们之间经常在学习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薛焕玉, 2007) 。薛焕玉的概念基本包含了以上的四种角度的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 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 学习者和助学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转换的, 即助学者也可成为学习者, 在学习共同体中, 成员之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他们彼此紧密联系, 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德鲁克认为学习共同体是具有特定归属感并具备联系不同群体的人的组织。一方面, 它是学习过程的可视化空间和协作学习的环境, 另一方面, 它是学习共同体成员交流、分享价值观、情感、观念的一个具有归属感的学习家园。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自主组成的组织, 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 成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可以面对面地沟通与互动。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是为完成真实任务, 解决实际问题而与他人相互交流和协作, 在融洽的学习关系中形成教师之间的精神共同体, 通过强化和共享价值观念达到情感的沟通和分享 (白磊, 2006) 。与传统的教研组、备课组相比,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组织结构松散而开放, 活动内容综合且多元, 活动方式更具互动性, 活动主体更具自主性和平等性, 因而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缪梅青, 2009) 。在学习共同体中, 教师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而是与此组织中的成员紧密联系, 平等对话和讨论并交流教学经验, 分享各种学习资源, 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这种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将教师简单的进行组织, 而是共享教学资源和相互协作的组织。良好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应是个体教师有所成长并共同促进团体成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优势和教学特点, 在这个团体中, 教师之间应该达到优势互补。新手型教师要努力学习共同体中专家型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经验是一种经历, 深深打上了人的个性特征与人格特征的烙印;经验是成人宝贵的财富,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 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自身和他人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分享了这些宝贵的经验, 新手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少走弯路;而老教师要学习年轻教师的教学的新想法。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相互学习, 相互交流, 达到了共同的进步。可见, 这种途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整个教师职业群体的专业化贡献巨大。
2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 再加上行政事务也很多, 因此, 平时平时除去上课和日常办公, 几乎没有专门的时间进行专业化的学习。然而,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 对教师的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现有的教学经验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培训课程又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因此, 教师应积极的“参与到共同体中, 成为个体知识建构的一种不可剥离的文化的和制度的境脉” (赵健, 2005) 。促进本校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建立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1) 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是“学习共同体”教研的物质基础。日常教学过程中, 每个教师都会积累一定数量的实物资源 (如教具、教材、图片等) 、电子资源 (如优秀课件、音频视频资料、课件素材等) 、文本资源 (如教案、试卷、教学反思、优秀案例、优秀论文、课题成果报告) 等教学资源。“学习共同体”
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化安排, 使得共同体中的成员将优秀的教学资源与其他成员共享, 大家共同进步。
2) 促进教师之间分享专业的知识与经验, 改善教学实践:专业共同体有助于新教师汲取专业教师的经验, 加快由新手向专家型教师的过渡。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由新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 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隐性知识对教师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手无论是在教学技能方面还是课堂管理亦或是突发事件处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困惑, 这种情况下, 要在短时期内成为工作上的能手, 做到游刃有余, 就需要不断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 特别是专家型教师的意见, 更能够帮助新手成长。学习共同体无疑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机会。同时, 共同体中专家型教师的教学经验由于与其他成员进行了分享, 这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也不会因为人员的调离而难以传递下去。
3) 为教师提供对话的平台, 促进教师反思:俗话说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 教师的发展公式为“成长=经验+反思”。传统的教研组中教师是孤立个体, 彼此之间缺乏交流, 造成教师无法分享教学实践, 没有分享, 没有交流, 教师就很难找出自己的不足, 就很难有反思的机会。而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交流提供对话的平台, 让教师之间分享彼此的教学活动, 找出不足。学习共同体中不仅有具体的学习对象 (主要是经验教师和专家名师) 和具体的教育案例 (主要是教学内容和学生) , 使教师, 尤其是职初教师能够明确建构自己的专业角色, 迅速学到丰富的实践经验, 高效习得实用的专业技能;而且可以通过明确的制度规范促进教师及时、主动地进行教学前的前瞻性反思、教学中的监控性反思和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 从而有效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往往在别人的提问解答中, 引发更多的思考, 发掘更多的对自身有帮助的知识。值得指出的是, 在一个成熟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内, 除了以上类型的专业互动学习之外, 还有对教育问题的深层次专业探讨。教研活动不再是简单的经验交流和积累, 而是理性意义上的研究, 教师不仅是新的学习者, 更是新的研究者。 (蒋福超, 刘正伟.2009)
4) 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的人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都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 他们在含有真实任务的环境中探索, 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相互交流、协商, 不断学习, 通过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同时, 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者也逐渐塑造了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 逐渐养成了健康的主体性。
5)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体成员有着相同的目标, 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真实的学习任务,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 所有参与者在学习共同体中可以是助学者, 也可以是学习者, 关键在于成员对某一教学活动或教学内容认识的深度。他们通过实践、交互、协商、合作等活动共同探讨问题, 彼此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3 构建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建议
构建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 对于促进整个教师群体, 乃至教师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 纵观当前校本教师学习共同体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如没有制度保障, 组织松散, 缺乏系统性;没有激励措施, 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为此笔者提出了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建议:
1) 首先是制度的保障:虽然强调共同体是建立在成员主动、自觉、平等的基础之上, 但是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 共同体的就如一盘散沙, 没有系统性和延续性。因此, 对共同体的活动配以制度的保障是必要的。首先, 对于共同体的活动, 学校领导应该给予支持, 当然这种支持要落到实处, 可以制定完善的交流机制, 以制度来保障共同体活动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但是, 笔者认为, 共同体应该建立在教师平等、自愿的基础之上, 学校的领导给予外部的支持即可, 不要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共同体的内部活动, 否则, 与构建共同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使得其呈现出官僚化或行政化的倾向。
2) 完善的激励机制:由于现阶段学校的考评制度, 许多教师为了保住当前的地位, 不愿意分享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经验。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 像教学经验这种隐性的知识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知识的共享。然而, 由于当前学校的考评都以个体为主, 教师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这种竞争的关系使得教师通常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他人分享, 因此, 为了有效的实现共同体内成员知识的共享, 应该有完善的激励机制, 给那些愿意分享资料的成员一定的回报。如果教师意识到知识共享与自己的利益一致时, 他们才会乐意共享自己的知识。
4 结束语
切合学校实际、切近教学实践、遍及教师群体、关涉发展个体、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目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使得教师在平等、协作、共享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 共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难题, 共同应对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面临的压力,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能有效促进整个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一个成熟的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不仅仅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更重要的还要有对教育问题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8.构建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篇八
聚焦课堂,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课堂是学校发展的生命,更是教师发展的根基。“聚焦课堂”既是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更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核心。
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反思。首先,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其次,要求每位教师阶段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结合教学实际,坚持写教学周记,每月叙写一个课堂发生的真实的、典型的“教学案例”。
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课题研究。我们以教师最感棘手的问题为出发点,树立问题既课题意识,鼓励教师申报区级微型课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强调“问题”的追踪和设计意味着所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以磨课感悟为突破点,实施行动研究。我们以课堂为载体,倡导“在教学中研究问题,在研究中促进教学,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科研指导思想。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地感悟,通过反思和积累,“为迁移而教”。我们要求教师磨教材、磨学生、磨细节、磨心态,从而把自己的课“磨亮”。
搭建平台,提升教师学习能力
为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我们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了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活动。近年来,学校坚持“专业引领、自我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提升每位教师的学习能力。
请进来,传经验,增强研究意识。学校定期邀请各级专家、教研员来校进行课堂诊断,指导教师执教“教、学、研”一体的实践课;开展互动式讲座,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进行论文答辩,引导教师深入教学研究。
走出去,学经验,催生教学智慧。学校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多次派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青岛、无锡等地参加学习培训,他们将先进的教学动态带回来,与全体教师分享。
尝试做,用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是:扎实开展“四课”活动,即教学能手观摩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汇报课。经过一次次的磨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注重激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建立以校为本、重在引导、激励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应成为学校管理机制改革的重点。
实现从管“量”向提“质”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中,把提“质”作为重点:指导教师在教案设计上体现新理念,变“教案”为“学案”;在教学中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教师剖析存在的问题;发现、推介教师的成功方法、经验。
实现从导“用”向导“创”的转变。引导教师实现几个转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评价方法。引导教师在“创新”中发展。
为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搭建成功平台。教研组长发挥教研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师考核中,将日常考评、阶段考评、综合考评相结合,把考评作为反馈的依据,使具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教师脱颖而出。定期进行优质课评比,制定名师、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教师梯队培养计划,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在几年的实验与探索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实际,多措并举,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远的、常新的课题,教师必须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乐天小学)
【构建学习型团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荐阅读: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0-10
构建学习型组织11-08
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要点09-30
小组合作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式07-11
护理技术应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论文06-15
对学习《构建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08-27
学习学校文化呼唤深度构建心得体会09-01
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10-01
浅谈构建语文导学案自主学习教学模式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