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10-18

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7篇)

1.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4、曹冲称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1个生字,会写“再、象”等8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

3、知道曹冲是一个非常聪明、遇事动脑筋的小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会写本课的生字并组词。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出示称东西实物画面)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同时出示大象的图片),用词语来形容一下大象,在给他们留下一个问题: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时候一个叫曹冲的孩子称象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要求同学们齐读课题(曹冲称象)

3、了解曹操、曹冲的人物简介。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教师引导学生听音频,要求学生在听音频的同时认准比较难的字的拼音;听完音频之后,学生按照要求圈出生字和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读,每个生字读三遍,读完之后,教师针对个别有错的地方进行校正。然后男女生分别朗读生字,在指名学生起来读,最后全班一起读。

3、把生字带到词语中,还是全班一起读一遍,每个词语读三遍。教师针对错音进行校正。然后男女生分别朗读生字,在指名学生起来读,最后全班一起读。

4、在没有拼音的情况下,全班一起开小车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同学们再一次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课件上出示的这些问题,边读边想这些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谁称象? 为什么要称象? 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 用什么办法称象? 结果怎么样?

1、课件出示大象图片,提出问题:文中的大象是怎样的一头大象?

留一点时间,让学生交流,然后指名学生给出答案。教师总结:重点提示“又高又大”“墙”“柱子”,让同学们理解大象的大和重。

2、文中官员有哪些办法称象?他们的办法怎么样?

同学们通过交流,可以再文中直接找出答案。教师总结:通过文中给出的原句“曹操听了直摇头。”可以看出官员们的办法是不行的,曹操对他们的办法是不满意的。重点强调词语“直摇头”让学生理解曹操对官员们的办法不满意。

3、官员们的办法行不通,那还有什么办法呢?

(1)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在填空。(2)按照曹冲称象的步骤填上序号。

(3)曹冲的办法可行吗?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4)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可以发现曹冲是什么样的人?(非常聪明、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

四、指导书写

1、学习生字“称”“然”,了解字形结构并组词。

2、点名两个同学上来书写,其他学生在书上书写,教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3、学生自己交流掌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六、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2.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1.会认8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理解、积累好词佳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同种意思不同表达”的习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悟句, 感情朗读, 学习“同一个意思不同说法”的表达方式。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猜一猜:花的头衔。

牡丹:这位雍容华贵, 气派十足, 有歌赞曰:啊!牡丹, 百花丛中最鲜艳。

月季:这位妩媚动人, 与牡丹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芍药:这位为花的王国日理万机。

杜鹃:这位娇艳欲滴, 清新宜人, 她是?

荷花:这位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水中亭亭玉立, 婀娜多姿。

兰花:这位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如谦谦君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激趣导入。

1. 揭题:板书:花钟。

2. 质疑:读了课题, 你的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 认识花钟。

1. 自由读文, 读准字音, 努力读通课文。想一想:文中介绍的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2. 交流反馈。

(1) 生字词教学 (强调书写:醒、修、播) ; (2) 交流:花钟到底是怎么样的?

3. 学习最后一段。

(1) 指名读; (2) 了解词语:“大致”, 为后面的词语“左右”教学做铺垫; (3) 指导朗读:长句子; (4) 这位植物学家做得怎么样?让我们来夸夸这位植物学家吧!

三、细读探究, 品味语言。

师:这花钟上没有数字, 也没有指针, 那么看花钟, 怎么知道时间呢?

(要看懂花钟, 一定得知道什么花是几点钟开。)

1. 自由读, 找一找这一段介绍了哪些花, 用“~~~”把花的名字划下来。

2. 交流:花名 (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

3. 引读。

4. 改写句子, 体会写法。

老师把文章改了一下, 出示:牵牛花开花了, 蔷薇开花了, 睡莲开花了, 午时花开花了, 万寿菊开花了, 烟草花开花了, 月光花开花了, 夜来香开花了, 昙花开花了。

师:和课文相比较, 谁写的好?你能找到生动的语言改一改吗? (根据学生改的, 随机学习句子)

A牵牛花: (1) 指名读。 (2) 你发现了吗?作者怎么写小喇叭的开放。 (拟人手法) (3) 朗读指导: (抓住关键词:吹起) 。

B蔷薇: (1) 读读句子。 (2) 你发现什么了? (同样写花儿开放, 用得词语不一样) (3) 指导朗读 (抓住关键词:绽开) 。

D昙花: (1) 昙花的开放为什么会含笑一现呢? (2) 引读, 齐读。

5. 小结写法:同样是写鲜花的开放, 方法却不一样。

6. 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花时, 体会写法。

1. 齐读: (时间词语)

2. 从这些时间词语中, 你发现了什么?

(1) 从早到晚有顺序的写, 从凌晨的四点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引读:这些花是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2) “左右”用得好。为什么要用上“左右”这个词呢?文中有一个“左右”的近义词是什么?联系“大致”体会文章表达的准确性。 (3) 时间词的位置不一样。 (有的放前面, 有的放中间) 为什么最后三种花的开花时间要放在句子的中间来写? (4) 总结:第一段写作特点——同种意思, 不同表达 (词语, 句序) ;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五、学以致用, 写话迁移。

1. 补充:

(蒲公英茉莉荷花芍药花)

2. 练笔:

学着作者的写法, 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种花, 写一写什么时候什么花是怎么开的。 (如果你能够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写出花开的姿态, 颜色, 或者香味, 那你就更棒了。)

3. 交流:

(指名读、同桌说)

六、欣赏花钟, 积累词语。

1. 幻灯出示, 学生读文。

2. 出示词语盘点, 齐读。

七、课堂小结、引入下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3.《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3、总结全文,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4.《矩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 掌握矩形的定义和性质及其推论。

(2) 会初步运用矩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简单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 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矩形性质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介绍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矩形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1)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4页的内容, 并回答:

1.什么是矩形?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 它有几条对称轴?

2.矩形有哪些性质? (在习题上将矩形的定义与性质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自学完教材之后就对矩形产生初步的认识。)

3分钟后, 比一比看谁能正确做出检测题。

四、一学

1.学生看书, 教师巡视。

2.检测:

(1) 完成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发现矩形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再通过探究发现矩形的特殊性质。)

(2) 如图, 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找出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3.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收集错误, 二次备课)

五、一教

1.更正 (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错误, 更正错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讨论, 形成知识

评 (1) :学生以口答形式完成对矩形的定义、性质的回答。

评 (2)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并且指出相等的理由。 (在大屏幕上以分类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受分类思考的有序性与优势所在。)

六、自学指导 (2)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第95页练习的内容, 并回答:

1.在图19.2-3中, 有几个直角三角形?

2.分别写出这些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在矩形的四个直角三角形中去寻找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对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产生感性认识。)

3.认真阅读例1, 并仿照例题完成自学检测题。

七、二学

1.学生看书, 教师巡视, 借以督促学生认真、自觉地学习。

2.检测:

(1) 完成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2) 如图, 在Rt△ABC中, ∠C=90°, O为AB边上的中点, 且。

(1) 请你判断△AOC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

(2) 求∠A、∠B的度数。

3.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收集错误, 二次备课)

(1) 更正 (让学生自己观察, 发现错误, 更正错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

(2) 讨论, 形成知识

评 (1) :引导学生结合书本探究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直角三角形, 指出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评 (2) :让学生结合例题, 完成对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运用。

八、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与收获。

九、当堂训练 (教师根据课堂完成的实际情况对本环节进行机动处理)

5.《狼和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提、泊、倒”3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感悟森林前后的巨大变化。积累语言,展开想象,体会大自然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 初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合作展示

1.(板书:狼)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脑海中冒出了哪些词语?(板书:鹿)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狼和鹿的科普类说明文。(板书:和)

2. 出示词语,小组内练读 。

3. 小组展示,正音 。

4.齐读词语。

二、聚焦中心,激发阅读期待

1.接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送进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狼和鹿的。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评价狼和鹿的一段话。

2.引导质疑,相机理解“功臣、祸首”。

3.老师和大家一样,心里充满了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凯巴伯森林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围绕中心段落引导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对比阅读,感受森林变化,品味语言

1.轻声读读第一小节。说说一百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指导朗读。

3.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凯巴伯森林?

4.老师这儿也有几个词语送给美丽的大森林。一起读。

5. 一百年前生机勃勃的森林现在变成什么样儿了呢?快速默读第三小节,找出描写森林现状的一句话。

6.(出示句子“:整个森林像……枯黄在蔓延。”)读了这句话,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7.指导朗读。

8.对比阅读:老师将这句话做了这样的修改,意思一样,你更喜欢哪一句呢?

9.小结:这个生动的比喻,使文字极具画面感。

【设计意图: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从文本言语内容方面看其教学价值,更要从文本言语表达方式上看其表达的艺术。此处设计,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言意兼得。】

10.引导想象:伴随着绿色的消失,枯黄的蔓延,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11.分角色读出森林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处教学设计通过多种朗读,使学生既扎扎实实地习得语言,又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12.森林前后变化鲜明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板书:作比较) 同一座森林一百年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四、合作学习,感受鹿群变化,探究原因

1.狼被捕杀前后鹿群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小组合作学习。

2.出示合作要求:1自由读1~3小节,完成表格(略)。2小组内交流所填内容。每组选派代表做好全班交流准备。

3. 小组合作 。

4. 全班汇报 。

5.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数据,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鹿群的变化。(板书:列数字)探究原因,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回答初读课文时的困惑吗?

6.齐读最后一节。

7. 难道这场灾难真的是鹿造成的吗?作者借这个生动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此处紧扣森林和鹿群的前后对比,抓住文中数据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变化原因,从而为领悟人们称狼为“功臣”、鹿为“祸首”的缘由奠定基础。】

五、学写生字,交流展示

1.下面我们来看这节课要写的几个生字。(出示:葱、染、捕、退。学生交流。)

2.教师范写。

3.学生临帖,展示。

六 、 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

1. 抄写书上104页的词语 。

6.《比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选自西师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十一册第四单元第68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能力: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会正确求比值。

3.情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明白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 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分数、除法的联系。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 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 女工人8人, 男工人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

3. 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两数相除, 不能整除时, 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其中被除数可以看作分子, 除数可以看作分母。

二、导入新课

1. 出示例1图表: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后提问:你从表格中了解到什么信息?每两个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都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会找到每两个数量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 针对学生所答, 及时作出引导评价。

2. 小结:

我们会用加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合并关系, 会用减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 也会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表示两个量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叫做比。 (板书:比的意义) 。

三、学习新知

1. 初步认识比及比的读、写方法。

(1) 找出板书中学生用分数或除法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实例, 用彩色粉笔标注出来, 指出: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说法变了, 书写格式和名称也就变了)

教师举例:比如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5÷4=5/4, 我们就说, 张丽和李兰所用时间的比是“5比4”, 可以写成5∶4或5/4, 读作:5比4。

(2)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科书例1内容。

问题: (1)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 你都知道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

(3) 5比4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那4

比5呢?

学生自学后根据问题谈自己的收获。

(3) 教学例1“试一试”。

提问:你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吗?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 然后集体订正, 评价。

(4) 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教师追问:为什么张丽与李兰所用时间的比中5是比的前项, 而在李兰与张丽所用时间的比中5又是比的后项呢?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因此, 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 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 正确表达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的比, 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教师提问: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 (时间)

教师小结: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 它们是同一种量, 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观察“试一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教师提问:求的是什么? (速度) 谁和谁进行比较? (路程和时间) 谁除以谁? (路程除以时间)

教师: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 (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 (不是) 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 (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师生共同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 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2. 求比值。

思考:5∶4表示什么?4∶5表示什么?求比值和解答应用题不同, 不写单位名称。

说明: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比值是一个数, 可以用分数表示, 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你知道怎么求比值吗?

课堂内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3. 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 议一议: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汇报, 根据汇报情况师生共同完成下表。展示学生整理的表格, 小结:

(1)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 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值。

(2)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除法是一种运算, 分数是一个数。

提问:

(1) 为什么要用“相当于”这个词, 能不能用“是”?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还有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 比则表示两个数之间相除的关系, 所以比同除法的关系只能是相当于的关系。

(2) 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四、巩固练习

1. 想一想, 填一填。

(1) 比的前项是5, 后项是3, 比值是 () 。

(2) 比的后项是8, 前项是4, 比值是 () 。

(3) 比的前项是0, 比值也是0, 后项是 () 。

(4) 甜甜3分钟做60道口算题, 做口算题的数量与时间的比是 () 。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然后指名回答, 集体订正。 (提醒学生:比的后项不能是0。)

2. 学校里有10棵杨树, 7棵柳树, 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 () , 柳树和杨树棵树的比是 ()

3. 两辆汽车, 甲车4小时行驶200千米, 乙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

(1) 甲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 和 () 的比, 是 () ∶ () , 比值是 () 。

(2) 乙车的速度可以说成 () 和 () 的比, 是 () ∶ () , 比值是 () 。

(3) 甲、乙两车所行路程的比是 () 。

(4) 甲、乙两车所用时间的比是 () 。

(5) 甲、乙两车所行速度的比是 () 。

4. 求比值:4∶50.8∶0.4

五、拓展练习

1.“甲队在一场球赛中以12∶0的比分大胜乙队”。请问“12∶0”是比吗? (不是比, 它是记录两队得分多少的一种形式。)

2. 小强的身高是1米, 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 小强和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这种说法对吗?

3. 如果a是b的3倍, 那么a和b的比是1∶3.对吗?

4. 我国陆地和世界陆地的比是1∶15。我国人口和世界人口的比是1∶5。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全球每年有5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其中中国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与全球因吸烟而死亡的人数的比是1∶5。

你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了哪些关于比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 你有何想法?

5. 图示呈现:两杯糖水, 第一杯中糖与水的比是2∶50;第二杯中糖与水的比是3∶50。哪一杯糖水更甜?

6. 一台机器上有大小两个齿轮, 大齿轮有100个齿, 每分钟25转;小齿轮有40个齿, 每分钟120转。根据所给条件, 你可以写出哪些比?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 这一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作业

7.称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1.老师送给同学们一份礼物,需要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悟。(播放课件)

2.简单交流。

(1)江苏省省花;(2)江苏民歌《好一朵茉莉花》,宋祖英曾在“金色大厅”演唱。

3.同学们,正如你们所言,生活中茉莉洁白芬芳,清香怡人,让人喜爱。一位妈

妈还用茉莉来比喻真爱,而她的女儿映子见证并记录下了这份真爱。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课文《爱如茉莉》,用心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如茉莉般的真爱。

(板书:16.爱如——)

4.美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第一组词语

平淡无奇直奔医院恬静的微笑

洁白纯净睡眼蒙眬揉揉胳膊

缕缕幽香洗漱含笑的眸子

清香弥漫打哈欠

(1)字音:奔、哈欠、揉揉胳膊

(2)词语理解:先分组,再朗读,后理解——蒙眬、恬静、眸子。

2.第二组句子

那是一个飘浮着橘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

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有诗意呀!

(1)第一句话读好后,长句子提炼成一个词语:那是一个

(2)理解“欣欣然”。

三、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那映子在课文中向我们讲述了谁与谁真爱的故事?

2.这份真爱流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老师每一次阅读都深受感动,相信大家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谁能把文中饱含夫妻真爱的段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有的是一段话,有的可能是几段话。

课件出示: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夫妻真爱的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第6、7两节)师评:多么感人的话语!

(指名读第8小节)师评:善意的谎言并没有逃过爸爸的眼神。

(指名读第9小节)师评:多么温馨的画面。

(指名读第10—17小节)师评:朴实的话语,真切的关爱。

四、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

1.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的第6—16小节,似乎很少有人关注课文的前5个自然段,秦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指名读课文)

2.我们知道这几段话写的是映子与妈妈的对话。那在短短的几段话中,映子问了妈妈几个问题?妈妈又有什么反应呢?

3.第一问

(1)出示:“妈妈,你爱爸爸吗?”

(2)妈妈有没有直接回答?尽管妈妈嘴上没说,可是听了女儿的提问,她心里可能会怎么想呢?(但我们从她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可能有许多想法?)

(3)理解“嗔怪”,并指导朗读。

4.第二问

(1)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2)体会“掏”字的好处。

(3)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映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吗?(板书:这也叫爱?)

(4)同学们,以你们的年龄,如果想表达心中的真爱,你会选择茉莉花吗?

(5)妈妈是随口应付的吗?(“寻思”、“一本正经”)

是的,“真爱像茉莉”,也许是我们和映子听到的最朴素、最不浪漫的表达了。其实,不同的人表达爱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热情如火,海誓山盟,有的平平淡淡,润物无声。让我们再拿起书,细细品味妈妈充满爱意的话语。(齐读第1—5自然段)

五、总结课文

虽然一时我们还不能理解妈妈的心,但最终映子还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号走出课堂,去思考,也可以去实践,去问问你的爸爸或妈妈:“真爱像什么”。老师期待和大家下一次的真爱之旅。

附板书:

16.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这也叫爱?

上一篇:迷惘反义词是什么下一篇:车辆使用权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