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精选15篇)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 篇一
技术中心改进~KD清单~物流包装~ 订单→海外商品平台部PV→乘用车海外部:到港之前的事物,到港之后归乘用车出口事业部管理(归国际事业部接手)最后交付到经销商手中
国外经销商系统建设/接口比较困难,仅下订单会通过GBS系统,通过excel交付信息,到港签收之后交付全款,改单费用需要协商(销售较少,有自己独立系统)
上海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DFM)成立于1983年5月,直属于东风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中个经国家批准成立的自营外贸公司,后逐步发展为可同时为汽车行业和社会企业提供贸易服务的综合性贸易公司,也是中国外经贸部直接管理下的重点外贸企业。为了更好地实施东风集团公司全球营销战略,2001年由湖北十堰迁到上海浦东新区。
武汉东风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始建于2003年,是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目前主要为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和东风自主品牌相关产业提供进出口贸易服务。
郑州东风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郑州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于2014年2月19日在郑州工商局登记注册,业务经理是苏维彬,公司注册资本未知。东风俄罗斯有限公司2011年10月20日,中国最大的汽车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称东风有限)在莫斯科举行了东风汽车俄罗斯有限公司成立仪式。该公司负责东风有限在俄罗斯市场的汽车产品认证、市场研究、信息咨询、协调销售等经营业务。派驻管理,全程参与各方面方案,进出口。
湖北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19日在湖北十堰公园路185号注册成立,公司主要经营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经营进料加工和“三来一补”业务;经营对销贸易和转口贸易;批零兼营金属材料、化工原料及产品、汽车配件、五金交电、建筑材料、日用百货、工艺品、纺织品;销售汽车,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
上海神越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本1000万,是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的以内贸为主的工贸公司,早期主要承担东风公司整车出口的海外备件仓库职能,服务于东风的海外市场,主要从事内贸经营活动、厂房租赁和加工生产。
深圳市东风南方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东风进出口公司和东风车城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一个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600万元人民币,进出口公司占股比75%。公司主要以汽车零部件的进出口业务为主,着眼于广东地区。目前,年进出口总额近4000万美元。
武汉东本储运有限公司于成立于2004年4月,是由东风进出口公司、日本株式会社本田运输公司、本田技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专业物流公司,主要为东风本田提供零部件调达运输、厂内零部件配送、售后零部件运输及整车运输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东本储运目前年经营收入已突破10 亿元人民币。上海神汇汽车转向器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位于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园区,注册资本4700万元人民币。上海神汇是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按照“外贸带内贸,工业促发展”思路收购东风汽车传动轴有限公司股权的子公司,其中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是企业债转股形成的股东,持有股权56.42%,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有限公司持有股权41.73%。先后为神龙公司、采埃孚、德尔福等公司供应转向器及其零部件,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参股公司包括
东风汽车招标咨询有限公司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注册地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直属子公司。受托代理工程、货物、服务招标,工程造价咨询,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咨询(包括项目可研报告、环评报告编制、项目市场调查、工艺路线方案评审、进口设备减免税、项目后评价等)及综合的在线电子交易(涵盖资产交易、股权交易、债权交易、增资扩股、竞价、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 篇二
关键词:统计思想,概述,简单应用
一、统计思想概述
(一) 统计思想定义
所谓统计思想, 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即统计工作中应树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指统计不同于别的学科所特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也是树立统计权威的基础。统计的总体思想使统计始终要站在研究对象的整体角度来看问题, 形成了大量观察法和大数定律等一系列认识规律。所谓“站得高, 看得远”、“把握大局”也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二) 几种常见的统计思想
1、均值思想。
均值, 即对所要研究对象的简明而重要的代表。均值概念几乎涉及所有统计学理论, 是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它告诉我们统计认识问题是从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要求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 体现了总体观;同时侧重点不在总规模或个体, 体现了数量观和推断观。因此均值思想要求从总体上看问题, 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 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 体现了总体观、数量观和推断观。
2、变异思想。
变异, 即统计研究同类现象的总体特征, 它的前提条件则是总体各单位的特征存在着差异。如果各单位之间不存在差异, 也就不需要做统计, 如果各单位之间的差异是按已知条件事先可以推定, 也就不需要用统计方法。可以说, 均值与方差这两个概念分别起到“隐异显同”和“知同察异”的作用。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
3、估计思想。
估计, 即以样本推测总体, 是对同类事物的由此及彼式的认识方法。使用估计方法有一个预设: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性质, 样本才能代表总体, 但其代表性受偶然因素影响, 在估计理论对置信程度的测量就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
4、相关思想。
相关, 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在变化中, 经常出现一些事物相随共变或相随共现的情况, 总体又是由许多个别事务所组成, 这些个别事物是相互关联的, 我们所研究的事物总体是在同质性的基础上形成。总体中的个体之间、这一总体与另一总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相关概念表现的就是事物之间的关系。
5、拟合思想。
拟合, 即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比如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 而所有实际事物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 这种方法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拟合的成果是模型, 反映一般趋势。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和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
6、检验思想。
检验, 即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统计思想总是具有归纳性的, 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判断不可能完全可信。
(三) 统计思想的特点
(1) 统计思想强调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 统计思想强调方法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 统计思想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 (4) 统计思想强调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二、统计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简单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统计学在我国的地位越来越高, 也越来越受重视, 统计思想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在企业当中, 统计思想主要是了解现状、预测未来, 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我们要提高对统计思想的研究, 使统计分析工作更好地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推动力量。其中统计思想在企业发展中应用广泛,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统计思想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企业信息化建设逐步加速, 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 这就要求企业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一是对社会环境的思考。主要包括国内、国际的宏观环境对我国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对地方法规、民风民俗对企业的发展的影响。二是对企业竞争力的思考。通过分析本行业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 在对比中认识自身发展的差距和潜力, 从而为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三是对市场需求和供给的思考。主要包括居民的购买力、商品的潜在和实际市场需求量、品牌成熟度、订单满足率、消费偏好等。通过如此思考, 可以判断企业的赢利空间、供需缺口等, 为领导层确定商品销售规模、制定阶段性营销策略等提供依据。
第二, 统计思想在企业预测中的应用。统计预测, 一般强调静态分析预测和动态分析预测相结合, 以静态分析预测为主。首先, 运用统计思想, 根据企业的计划目标和历史销售数据确定各项数据指标, 找出经济运行波动的共性和差异性。其次,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 运用统计思想, 重点进行年度、季度统计预测分析, 确保企业目标管理和考核的有效性。再次, 要根据企业的总体规划和行业的特殊性, 综合运用一定的预测模型来提高分析的科学性, 公司的市场份额取决于该公司的产品、服务、价格、沟通等与竞争者的关系。如其他因素相同, 则公司的市场份额取决于它的市场费用在规模和效益上与竞争者的关系。
第三, 统计思想在企业阶段分析中的应用。在计划方案的落实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状况。需要及时的进行过程分析和阶段分析。企业利用统计数据定期分析计划完成情况、进度情况等, 可以及时的发现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完成阶段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有利于确定指标完成率。便于衡量市场潜力相同的不同市场之间的业绩。也作为销售目标制定的依据。
三、结论
所谓统计思想, 就是在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 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等思想。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可谓变化万千, 仅凭个人能力和经验已经很难把握瞬息万变的局面, 更难以正确做出科学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 统计思想的优势随之显现。它可以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 既有定量分析, 又有定性分析。比一般统计数据更集中、更系统、更清楚地反映客观实际, 又便于阅读、理解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邢莉.《九章算术》中的统计学思想探究[J].统计研究, 2008, (03) [1]邢莉.《九章算术》中的统计学思想探究[J].统计研究, 2008, (03)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 篇三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预防治疗;概述
【中圖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66-02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多见于产后、盆腔骨科术后、外伤、晚期癌肿、昏迷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起病较急,患肢肿胀发硬、疼痛,活动后加重,常伴有发热、脉快;血栓部位压痛,沿血管可扪及索状物,血栓远侧肢体或全肢体肿胀,皮肤呈青紫色,皮温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或出现静脉性坏疽。血栓伸延至下腔静脉时,则两下肢、臀部、下腹和外生殖器均明显水肿。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后期血栓吸收机化,常遗留静脉机能不全,出生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脱落可致肺栓塞;放射性纤维蛋白原试验、多普勒超声及静脉血流图检查,有助于诊断。静脉造影可确定诊断[1]。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2.1 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 患急性深静脉血栓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粘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例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加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弹力袜使用时间:(1) 对小腿深静脉或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一般不需用,但如踝部及小腿下部出现水肿,可用数周;(2)对腘、股静脉血栓形成,一般使用不超过6周;(3)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先使用3个月,以后间断取除,一般不超过6月,但如水肿出现,则需继续应用。病人在早期,禁忌久站及久坐。对重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适当限制站立及坐位,并抬高患肢3个月,这样可促使下肢建立侧支静脉以减轻下肢水肿[2]。
2.2 抗凝血疗法 这时深静脉血栓形成现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这一。正确地使用抗凝剂可降低朏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滋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
2.3 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尿激酶最为常用,对急性期血栓起效快,溶栓效果好,过敏反应少;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出血发生率高。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出血发生率低,可重复使用。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 [3]。
2.4 手术取栓 是消除血栓的有效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出现股青肿时,应立即手术取栓。对于发病7d以内的中央型或混合型DVT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可行手术取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DV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导管溶栓或手术取栓后同时矫正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可以提高通畅率,改善治疗效果,减少PTS的发生[3]。
2.5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征 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PE的发生,长期置入导致的下腔静脉阻塞和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复发率等并发症亦逐渐引起关注。对多数DVT患者,不推荐常规应用下腔静脉滤器;对于有抗凝治疗禁忌证或有并发症,或在充分抗凝治疗的情况下仍发生PE者,建议置入下腔静脉滤器[3]。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避免内膜损伤。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并嘱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特别对年老、癌症或心脏病患者在胸腔、腹腔或盆腔大于手术后,股骨骨折后,以及产后妇女更为重视。
静脉血管活性药物预防:如黄酮类、七叶皂甙类等。前者可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从而改善症状。后者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物理预防:包括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两者均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措施[3]。
4 结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重在预防。由于病人其自身疾病受伤机制、治疗情况的相对特殊性, DVT 的多发性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不同的对象可能有不同的潜在危险因素,熟悉 DVT 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提高对其认识,在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中作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 DVT 的发生率[4]。一旦发生DVT,要具体病例具体分析,做出正确判断,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中医中药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满意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5]。
参考文献:
[1] 李丽华,张遥,赵喜荣.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5):376-378.
[2] 张全英.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7(3):131-132.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S].中华外科杂志,2012,50(7):611-614.
[4] 肖红卫,王素伟.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医学信息, 2010,23(8):3046-3048.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篇四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二、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模式的僵化及主要教训
三、我国建国29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陷入的沉重困境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剂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给我国社会主义带来的严峻挑
战
五、时代主题的转变与实践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有关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与此相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经历了以 下几个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自由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
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战争和革命的年代,是资本主义陷入空前危机和开始进行改革调整的年代,也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起的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吧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战略和策略为基本内容的毛泽东思想。
2、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生产力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知制度的产生与曲折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是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经济方面,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为纽带的经济全球化趋大 大加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
在政治方面,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主义退出世界舞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成为世界格局的核心,成为世界政治形势走向的主线。
在文化方面,世界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交流碰撞中,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自我创新的先进文化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世界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在短短的100多年间,社会主义经历 了从科学理论到实践运动、再到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重心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一转移的结果正如列宁所说的:“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认识和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
二、苏联、东欧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模式的僵化及主要教训
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二战后,一些东欧国家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欠缺和众多复杂的现实原因,一度被看做是实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被亚洲和美洲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广泛应用。由于这种模式先天内在的矛盾,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种模式终因僵化而崩溃,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内在的矛盾和弊端,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一模式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灾难性后果构成了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模式的主要教训。
三、我国建国29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陷入的沉重困境
1949年,中国成立,并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巨大成就,为此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经历了重大的挫折,为此后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其次,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造就了科技与管理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人才资源;第三,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为20世纪80年代的大规模开放提供了基础。
但是,建国后的29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经历了艰难曲折,陷入了沉重困境。这些困境与理论上的迷茫有很大关系,具体地说:
一是没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的理论前提。二是没有弄清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马克思这一的经典作家们,对此作了长期的探索,但是,他们不可能为他们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现成的答案。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剂世界新科技革命兴起给我国社会主义带来的严峻挑战
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种资本主义内在调节机制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规模、组织以及对市场的占有等各方面来看,其程度都是很低的。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仅仅靠古典经济学家们所预言的那只“无形的手”,已经无法使用生产社会化的急剧发展了。由此出发,20世纪资本主义的最大变化就是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中的绝对自由市场方式,政府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介入了市场。
政府主要是通过两个发面对活动还积极影响市场的:一是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控制需求方法,直接影响生产和消费市场;二是通过法律和其它强制性行政行为规范市场。
2、新的科技革命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挑战
二战后,科学社会主义开始走进第三个50年之际,它又面临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考验和大挑战。
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经济发展占优势的挑战;在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挑战;在体制上,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科技革命的挑战。
五、时代主题的转变与实践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有关当代中国发展的问题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必然;同样,在20世纪后半时期,我国选择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由这个时期世界所处的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客观要求。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我们不抓住机遇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要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自己应有的重要作用,经必须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改革的道路。改革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客观要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立起来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相当程度上是借鉴苏联的,是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已被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有眼中钉缺陷和弊端,明显阻碍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努力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同时还应看到,现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社会矛盾,都加快了对自身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步伐,实际上也都在改革。这意味着改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邓小平吧改革当做“第二次革命”,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这正是适应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世界潮流,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抉
择。
5.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篇五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于“专业化”的存在。当存在“专业化”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代理人由于相对优势而代表委托人行动。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的概念最早是由罗斯提出的:“如果当事人双方,其中代理人一方代表委托人一方的利益行使某些决策权,则代理关系就随之产生。”委托代理理论从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它在解释一些组织现象时,优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
委托代理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但在委托代理的关系当中,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一样,委托人追求的是自己的财富更大,而代理人追求自己的工资津贴收入、奢侈消费和闲暇时间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两者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下代理人的行为很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世界——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代理理论的理论意义
6.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 篇六
问: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答: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1)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前提: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的历史经验总结。
(3)现实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
7.旋量理论概述 篇七
旋量又称为“螺旋”,是一组同时表示矢量的方向和位置的对偶矢量,可以表示刚体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或者表示刚体力学中的力和力矩。这样一个含有6个标量的旋量概念,具有几何意义明确、表达形式简单、代数运算方便、理论难度不高等优点,因而在航天器、机器人等多体系统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世纪初,通过刚体上力系的简化得到力矢和同轴线的力偶矢,这是一组对偶矢量,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Louis Poinsot(1777-1859)最早提出了旋量的概念。Ball的经典著作《螺旋理论》[1]用螺旋讨论了复合约束下刚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螺旋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并未引起重视,直到1950年,Dimentberg应用该理论进行空间机构分析[2,3],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Freudenstein、Yang[4]等应用螺旋微分、对偶四元素分析空间机构的位移和受力。Phillips[5]分析三物体的相互运动时也应用了螺旋运动。Hunt的著作《运动几何学》推动了螺旋理论的现代发展[6]。Waldron[7]、Sugimoto和Duffy[8]等在螺旋理论及其应用上都作出了贡献。螺旋理论在并联机器人上的应用是由Duffy[9]在1984年首先提出的。黄真的专著[10]中系统地介绍了旋量理论及其在机构学中的应用,是国内研究旋量理论在机构学特别是并联机器人机构学方面应用的最早的学者。进入21世纪,旋量理论在机构学、机器人学、多体动力学、机械设计、计算几何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2 旋量的通用表达形式
2.1 旋量的对偶矢量形式
旋量由两个对偶矢量组成,即原部矢量S和对偶部矢量SO,记作
S-旋量轴线方向的单位矢量,用三个方向余弦表示,即S=(L,M,N),L2+M2+N2=1。
旋量的对偶部矢量SO=SO+h S=r×S+h S
旋量的轴线可用矢量方程表示,如图1所示,r1为轴线通过的确定点,r是旋量轴线上的任意点,则轴线方程(r-r1)×S=0,即,r×S=r1×S=SO。SO=r1×S称为轴线相对于原点的线矩,很显然SO·S=0。轴线的方向和位置分别由方向矢量S和线矩SO确定。
2.2 旋量的迁移公式
当改变坐标系的原点时,旋量的原部矢量S不变,但其对偶部SO改变。如图2所示相对原点B的SB=rB×S+h S,如把原点从点B移至A点,旋量成为(S;SA)。旋量的对偶部矢量变为
2.3 旋量的不变量
旋量的原部矢量S即旋量轴线的方向矢量不随坐标原点变化,称之为旋量的第一不变量。
由旋量的迁移公式SA=SB+AB×S知对偶部矢量与坐标系原点位置有关。公式两边点乘S,得到S·SA=S·SB。由此可见,原点改变前后,虽然旋量的对偶部改变,但旋量的原部矢量与对偶部矢量的点积却不变,即节距h=(S·SO)/(S·S)是原点不变量,称之为旋量的第二不变量。
2.4 旋量的轴线方程
为确定旋量的轴线方程,如图3所示将SO分解为平行于S的分量h S和垂直于S的分量SO-h S,即S=(S;SO)=(S;SO-h S)+(0;h S)=(S;SO)+(0;h S),故旋量轴线的线矢量方程:r×S=SO=SO-h S。所以旋量可分解为线矢量和同轴的偶量的叠加。
2.5 特殊形式的旋量
各种形式的旋量的总结如下:
偶量(0;S):S≠0;h≠∞
零旋量:S=0,SO=0,h不定
3 刚体运动学旋量
3.1 刚体的运动学不变量
作一般运动的刚体的任意时刻存在角速度向量ω[11]24,简称角速度(单位:rad/s)。瞬时角速度向量ω仅由正交变换矩阵决定,不依赖于基点的选择,称之为刚体的第一运动学不变量。
刚体上任意点mi的速度为
与瞬时角速度ω作点积,得
可见刚体上任意点的速度vi与刚体角速度ω的的标量积都相同,故I2=v·ω称为刚体第二运动学不变量。
3.2 刚体运动的瞬时螺旋轴
如图4所示,需要证明在作一般运动的刚体上存在直线MN,该直线上所有点的速度在给定时刻沿着该直线并平行于ω。刚体某一瞬时基点的速度vO和角速度ω的列阵
如果刚体上S点的速度不等于零并且平行于ω,则由式vi=vO+ω×ri得
设X、Y、Z是S点的坐标,则上面的方程可以写成标量形式
很明显,这是个直线方程。该直线称为刚体一般运动的瞬时螺旋轴,瞬时螺旋轴上所有点的速度都相同,且与角速度ω同向[12]28。
3.3 刚体运动学的旋量形式
刚体最一般的运动为螺旋运动,其旋量形式为
刚体运动的角速度矢量ω是旋量的原级矢量S,刚体上原点重合点的线速度矢量vO是旋量的对偶级矢量SO,即vO=r×ω+hω。
若已知刚体的瞬时角速度和原点重合点的线速度,可由公式r×ω=vO-hω。确定螺旋运动的瞬时轴线方程。
4 刚体动力学旋量
作用在刚体上的任意力系等效为作用在矩心的一个力和力偶,这个力等于原力系的主矢一般情况下,力与力偶不共线,但可以选择简化中心使力偶矩的方向与力的作用线平行,这样的力系称为力旋量(力螺旋)。
假设对于某个简化中心O,力系简化为主矢R和力偶MO,其中力偶矩MO等于力系对O点的主矩。如图5所示,以O为原点建立笛卡尔坐标系,设RX、RY、RZ和MX、MY、MZ分别是主矢和主矩在坐标轴上的投影。设O1是新的简化中心,而X、Y、Z是其坐标,证明可以选择简化中心O1使得主矩MO*和R共线:
由力系主矩的迁移公式得
写成标量形式为
很明显,这是个直线方程。简化中心选在该直线上,力系就可简化为力螺旋(力旋量)[12]73,该直线称为力螺旋的轴线。
力旋量的原部矢量为力系的主矢,即S=R。对偶矢量为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系相对于原点O的主矩,即SO=MO。故力旋量可写成形式:SF=(S;SO)=(R;MO)。
力旋量的节距:h=S·SS·SO=R·RR·MO
若已知力旋量的主矢和相对原点的主矩,则力旋量的轴线方程:r×R=MO-h R
5 旋量的互易积
力系{F1,F2,…,FN}在刚体上的元功[12]59为
由于vo和ω与求和无关,上式变为
即刚体的瞬时功率P=R·vo+MO·ω。其中,R是外力的主矢,MO是外力相对于基点O的主矩;vo为基点的线速度,ω是刚体的角速度。
如图6所示,刚体沿单位矢量S1=(s1;s01)=(s1;r1×s1+h1s1)作瞬时螺旋运动,相对应的运动旋量的坐标为ξ=(ω1;v1)=(ω1;r1×ω1+h1ω1)。在其上沿单位旋量S2=(s2;s02)=(s2;r2×s2+h2s2)方向作用有力旋量F=(R2;r2×R2+h2R2)。点r1、r2为两旋量轴线上距离最近的两个点,因此r2可写为r2=r1+a12n,其中n是两轴线公法线的方向矢量。由式P=R·vo+MO·ω得力旋量F作用在运动旋量ξ上的瞬时功率为:
将两旋量原部矢量与对偶矢量交换后作点积再求和定义为旋量的互易积运算,用运算符“O”表示,则上式可写为P12=F。ξ的形式。
互易积的通式为
其中,α12是两旋量轴线之间的夹角,a12是两旋量轴线公法线的距离。
若原点从点O移动到点A,由旋量的迁移公式得
这两个新旋量的互易积为
可见旋量的互易积是原点不变量。互易积是旋量理论中最有意义的一种运算,可以表示运动旋量和力旋量的约束关系。运动旋量用来表示刚体的运动,力旋量表示刚体受到的力,两者的互易积表示力旋量对运动旋量所作的功。互易积为零时,力旋量与运动旋量的瞬时功率为零,无论旋量中力或力矩多大,不会对刚体做功,不改变该约束作用下刚体的运动状态。与旋量
6 旋量的应用
相对于其它方法,用旋量理论研究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具有两大优势,其一可以从整体上描述机器人臂的运动,避免传统的D-H参数法采用局部坐标系描述时所造成的奇异性;其二是将运动描述得很清楚,避开了数学符号抽象的弊端,简化了机构学的分析[13]。
许多学者应用旋量理论在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机器人标定、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型综合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黄真在专著[14]中应用旋量理论提出了“基于约束螺旋理论求解自由度的新方法”,解决了传统的自由度计算公式不能计算空间机构自由度的问题。黄真、孔宪文、方跃法[15]等基于约束旋量、反旋量和旋量系相关性等概念,提出了并联机构构型综合的新方法。谭月胜[16]将旋量理论与距离误差模型结合进行机器人臂的标定,既避免了D-H及MD-H参数法的根本缺陷,又克服了因测量仪器与机器人坐标系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无法精确确定而带来的误差影响,提高了标定精度。
7 结论
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 篇八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 试误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从事英语教学与学校英语教学管理的20年间,笔者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对学生学习语言时所发生的错误的处理处于一种无序而自由的状态。有些老师逢错必纠,只要学生错了就停下来逐一纠正,且津津乐道于此;有些老师对错误听之任之,对所有的错误都视而不见;有些老师对学生所犯错误的主次与大小不分,对当下所从事的主要教学活动形成了干扰,冲淡了主题;有些老师对纠错的对象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没有注意到主体性。有些老师纠错的方式单一,就是老师讲解学生听,缺乏应有的双向互动与整体联动。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出错和不断改正的过程,即英语教学法中所说的试误。本文拟就英语教学中的试误教学理论与实践作一个浅显的概述。
二、概念阐述及其理论支撑
2.1试误教学(Try and Error)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不断的尝试,不断出错,到不断被纠正错误,直到习得语言。(《新编英语教学论》p.156)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允许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去体验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采取容忍的态度,对于不断出现的错误,要在适时、适度、适法的前提下纠错并让学生最终学好英语。
2.2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儿童学习母语的经历也给我们同样的启发:为人父母者从不会纠正儿女在交际中所出现的错误,所有这些都完全忽略了,但所有的孩子都习得了母语。
2.3波谱尔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发生语言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存在的现象,学生进行的有意或无意的“尝试错误”的活动, 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对症下药同时也可以从错误中找出比正确更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2.4试误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错误被另一个错误不断代替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在寻找错误原因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允许学生尝试与犯错是对教育规律和学生的一种尊重,它符合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三、试误教学中的纠错策略
纠错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所采取的一种态度,以及对错误的纠正所采用的一些方法。教师应当承认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语言学习中的错误在所难免,对错误处理得当会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反之,则起抑制作用。
3.1常见错误及其原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是一种常态,分析学生的常见错误及其成因有助于教师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纠错策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对英语词法、语法等使用范围把握不准出现错误。如:I don’t know what the matter is with him. →I don’t know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如He go home very late. →He went home very late.; 受汉语的干扰、学生缺乏应有的语感,只会字面翻译。如:This classroom has 50 students.;正确的英语是“There are 50 students in this classroom.”;文化差异引起的错误。如:I am sorry to trouble, comrade.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般说sir 或madame而不用comrade;最常见的是由记忆混淆所导致的错误。如:writing写成writting(受written的影响); pronunciation写成pronounciation等。
3.2试误教学中的纠错策略
在分析错误的基础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不怕犯错,和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又要实事求是地对错误加以分析,灵活把握纠正错误的原则和方法。纠错要以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为前提, 要树立正确的纠错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以引导和激励学生为主要方式,依靠学生的内力,教师的外力,促成错误的转变。具体讲要从纠错的内容、主体和时机三个方面考虑。
3.2.1内容优先原则。
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每一节课都有其重点,因此对课堂中学生所出现的错误的纠正,应该做到与本节课主题一致,如果课堂以精确性为目标,如语法专练,那么对于学生的语法错误就应该及时纠正。如果以展示为目标,如小组研究性学习汇报,那么对于语法错误则应该忽略而不予纠正。如果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流利的表达能力,立刻纠错是不合适的,这样会造成学生紧张的心理,影响其表达的流畅性。如果是阅读教学,那么对于思维,演绎与推理方面的错误应给予适当关注,做到适度,而对于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词汇和句法错误则应不予纠正。
3.2.2.主体优先原则。
在多数情况下,学生个体的错误是独特的,教师可以通过暗示、提问、启发、联想等提供线索,让学生自己改正错误。如对于错误:He has two friends,both of them are from Beijing.学生对该句错在哪里弄不清楚。老师可以写出:He has two friends and both of them are from Beijing.让学生自己比较悟出如何改正,这样留给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同时这种纠错方法,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法之一,在纠错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纠正错误,在作文教学中,我常让学生交换纠正彼此的作文,这样可帮助学生辨认更多的语法错误和词汇错误。同样在单项选择题的讲解中,老师先让学生相互讨论,改错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实践证明,有将近一半以上的错误,学生是可以通过相互纠错改正的,这样不仅下次不容易再犯错而且学生相互纠错,会产生一种“当老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集体纠错就是教师通过批改作业,收集信息等方法把学生共性的错误收集起来,在给出正确答案前,在课堂上让学生集体纠错,以引起全班学生的充分注意。集体纠错可以减轻学生的恐惧、焦虑感,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如在任务型阅读中出现____ to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的填词选项,90%的同学根据意思知道是关于对环保的态度和建议,但填suggestions的有21人,填ways的有13人,填attitudes只有15人,有5人空白(全班54人),因此对于这类问题,集体纠错的效果就比较明显。通过两次练习,在第三次出现类似题目时全班错误人数不到5人,且弄懂了suggestions与on搭配,attitudes与介词to搭配,ways与to do或者of搭配的用法,做到举一反三。
3.2.3.时机优先原则。
纠错是否成功以及纠错的效率有时还取决于纠错的时机。比如在口语活动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汇报时,教师不应该打断学生。这时如果出现了需要纠正的错误,最好是在其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而不能采用即时纠错的方式。但是如果在进行以学习语法为目的的句型操练时,学生出错应予以立即纠正,并且要在全班多举几个正确的例子。例如学生对be used to和used to这两个词组的搭配容易被混淆。如果教师讲清这两个词组的用法后,学生造句时依然出错的话,那就应该即时纠正并给出几个例句,对正确的造句加以肯定,对错误的句子加以指正,已达到强化的目的。
四、结论
9.工作满意度 理论概述 篇九
价值观对个体乃至组织的作用是通过个体态度的影响来实现的,或者说,价值观通过态度的传递来影响个体的行为。态度发挥作用的方式与价值观不一样,它比价值观更直接、更具体;而价值观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往往是自觉的、以令人难以察觉的方式在起作用。
态度是个体对于某物、某人或某事的评价性陈述,比如赞同或者不赞同,喜欢或者不喜欢。它反映个体对某事物的感受。(当我说我喜欢我的工作时候,表明了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态度的构成
个体的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要素构成的。
(这些要素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但是态度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往往又比较复杂。认知评价、情感体验、行为倾向之间一般是相互协调的,但也可能不一致,(个体的认知改变了,但情感却没有转过来)
态度决定个体选择什么样的客观事物作为自己的认知对象,对与客观事物相关的信息作出何种反应,以及对与客观事物相关的信息如何进行处理。态度的对象是及其广泛的,既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也包括人类社会现象。人们对这些对象往往持赞成或反对的,喜欢或厌恶,羡慕或极度,肯定或否定,接纳或排斥等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就是我们所说的态度,这些不同的态度对个人的行为具有相应的影响和作用。
态度与行为的交互影响
态度与行为一方面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这种一致性又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个体的大比分行为都由意志控制。因此,个体是否采取某一特定行动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的意识,意识又取决于两种变量:意思行为者对该行为的态度;行为者的主观行为规范。该研究区分了行为和行为结果。这意味着行为受个体行为意志的控制,而行为结果则超过了个体行为意识的控制,也就是做是一回事,是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行反过来也会影响态度,这在实际生活中和科学研究研究中已经得到证明,人民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识,特别是当人们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研究表明,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个体发展出新的态度。
态度的形成
个体对某事件或某个人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1 态度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反映的比较稳定的倾向,也就是态度几乎被看作是个人品质。因此有人对工作感到愉快的倾向,而不论工作本身的性质如何;也有人感到不愉快,同样不论工作的实际性质如何。态度形成的第二种方法被称为情景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是给定情景的特殊产物,它由情景决定,并随着工作条件的变化,随时间而改变。因此作为工作经历的结果,人们发展起与之相适应的态度。态度的形成过程遵循服从一同化一内化的步骤,一个人态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服从,个体为获得物质或精神的报酬而厂区表面上服从的行为,但这个时候并不是自己真心愿意的行为,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对社会大众或规范的服从,第二阶段是同化,当个体把服从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个人自愿地接受社会的观点或信念,与外界环境环境保持一致,也就是被环境所同化。第三阶段是内化。个体把外籍的标准和思想完全转换成自己的标准,并从内心深处接受和认同,也就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工作中的态度
个体也可以有许多态度,但是组织行为学只侧重于研究与工作有关的态度,这些态度包括员工对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积极或消极评价,主要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度、组织承诺度 工作满意度 是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工作的总体态度。如果一个人拥有较高水平的工作满意度,说明他对工作持积极态度,而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则对工作持消极态度,当人们谈论员工的态度时候,更多时候指的是工作满意度。
工作投入度 是指员工从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可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策划难度。工作投入度搞得员工认为工作对他实现自我价值很重要的,对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积极投入。研究显示,工作投入对个体的工作绩效和某些工作态度及行为变量,以及顾客满意度、生产力、利润率和单位总体绩效等组织结果变量均具有一定影响。
组织承诺感觉 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以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保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心态。组织承诺感有3个特点 1 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强烈信念和认同2 愿意为组织发挥个人所有的努力3愿意继续为组织工作的强烈愿望。可见组织承诺感,远远超过相对被动的对组织的忠诚,它更表现为一种与组织的积极关系,个人渴望为组织的成功而贡献自己的能力
工作满意度
个体可以有无数种态度,然而组织行为学最重视的是关于工作的态度,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工作满意度,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工作态度。概念
工作满意度是指个挺对其工作的总体态度和看法,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
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侧面满意度:这是指一种对工作的某一方面感到满意的倾向。这类与工作有关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工作本身的性质、工作的报酬、晋升的机会、工作被认可的程度、工作的物理环境、组织的管理方式、同事之间的关心和组织内部的各种政策。一般来说,报酬和工作本身是工作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工作中晋升机会是工作满意的一般重要原因
总体满意度,表明某一个体对其工作的全面的或综合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讲,总体满意度是工作的不同侧面的平均或中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整体的水平。个体的工作满意度是动态的,随着环境和个体本身的情况的变化,个体的满意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保持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应该持一种发展的观点,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重要因素有:工作本身、报酬、工作条件、同事关系
员工偏爱的工作应当能给他们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技术和能力们能够提供不同的任务和自由度,并且能对他所做的事情给予反馈,具备这种特定的工作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工作太容易会让人感到厌倦,太困难又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在中等挑战性环境下工作,通常会让员工对工作感到愉快和满意。
员工希望他们的薪酬制度和提升政策能够公平、透明并且符合他们的期望。当同样条件下,员工感到薪酬制度公平时,就可能对工作感到满意,类似的如果员工觉得升职决定是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做出的,同样也会对工作感到满意。员工关心其工作环境既为了个人舒适,也为了做好工作,他们希望周围的物理环境能够安全、舒适、卫生并且不易让人分散注意力。
最后,员工工作不仅仅只是为了赚钱和取得成就,对大多数员工来说,工作满足了他们的社会交往的需要,因而,与友好和谐的同事一起工作也会增加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和生产率
早期关于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论点基本可以归结为:快乐的员工必定会生产率高 ——这种理论更多的是主观臆测而没有可靠的依据 即便工作满意度对提高生产率有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也是相当微弱的,而适度地引入其他的变量可以影响这种作用关系。例如对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率更多决定于机器的运行速度而不是工人的满意程度 目前可以得出的是:
生产率的提高将导致工作满意度的增加,但反之未必竟然。如果你在干一件不错的工作,那么你的高效率必然会增加唉被人对你的赞誉,工资水平和提升机会也会随之提高;反过来,这些回报又会增加的你的工作满意度,研究者还发现,满意度与缺勤率以及流动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满意度越高,员工缺勤率越低,流动率也越低。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
10.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理论概述 篇十
【关键词】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理论
一、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界定
1.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概念
公职人员职业发展是指为达到职业发展规划要求所进行的各种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也是个人逐步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不断制定、实施新目标的过程。包括“外在职业发展”和“内在职业发展”。“外在职业发展”包括招聘、培训、晋升、解雇、退休等各个阶段在内的一种职业活动;而“内在职业发展”则更多地注重主观特征,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需要、动机、能力、发展取向等。职业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起始于工作之前的专职学习和训练,终止于完成或退出职业工作,是发展和动态的概念。
2.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概念
公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是指公职人员首先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源发展目标,同时,公职人员和行政组织把个人发展与行政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对决定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行政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订有关对公职人员一生中在行政职业发展上的战略计划与战术安排,及其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3.公职人员职业发展与政府组织规划的辩证统一性
政府组织职业发展的行政文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它与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的规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公职人员规划外环境表现为政府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公职人员组织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的各种系统,但必须从总体上进行审视,把握它的全局,这意味着行政组织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绝不是某一环境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它受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决定、但是它必然还要受一个国家的性质、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多种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此决定,政府组织培养职业发展的文化为实现民主行政、提高行政效率起着巨大的作用。政府组织环境对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作用具有辩证统―性的特点。
二、国内外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
1.国外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理论
(1)格林豪斯、萨帕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格林蒙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研究人生不同年龄阶段职业发展的任务,并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主要目的是建立起个人职业的最初方向。②进入组织,18―25岁为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③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阶段的典型年龄是25―40岁,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期的主要任务。④职业生涯中期,40-50岁是职业生湃中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早期职业生涯予以重新评估,强化或转变自己的职业理想。⑤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保持已有的职业成就,维持自尊,准备隐退。
(2)施思的职业锚理论
其产生于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思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在20世纪90年代,施恩将职业锚归纳为8种类型,并推出了职业锚测试量表。①技术/职能型。②管理型。③9主/独立型。④安全/稳定型。⑤创造型。⑥服务型。⑦挑战型。⑧生活型。
职业锚理论在员工的工作生命周期中,在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①使组织获得正确的反馈;②为员工设置有效的职业渠道;③增长员工工作经验;④为员工做好奠定中后期工作的基础。
(3)帕森斯、霍兰德的职业选择理论
①特质一因素理论。特质-因素理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中存在较长远的理论之一。随着19世纪官能心理学研究兴起,在美国,帕森斯提出职业选择的“三步范式”法,将其运用在职业指导、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方面。其要求在职业选择中做到:首先必须从你自身具备的条件进行考虑;其次对不同行业工作的需求要素、机会、自身优缺点有清醒的认识。
②人格类型理论。其是美国霍兰德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自身人格是影响职业选择的必要条件。他将研究型、社会型、现实型、企业家型以及传统型定为人格类型的六种基本类型。他强调每一种特定人格类型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成学习感兴趣。因为职业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一些工作职能和技巧。
(4)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
约锚?克朗伯兹是职业规划中社会学系理论的核心人物,他提出了对职业选择的四种影响:一是基因特征的影响,职业偏好和能力受其影响。二是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只能在某些地域找到某些工作,劳动法规和行业协会限定了任职要求等。三是过去学习经验的影响。四是个人处理新任务、新问题时所形成的技能、绩效标准和价值观的影响。
2.我国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研究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思想还是处于崭新的起步研究阶段。当前,没有系统化、综合化研究公职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系统,但目前对职业发展相联系的活动很多。这活动起到为我国公职人员职业生涯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与国际接轨,职业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政府在参与公职人员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计划、组织、控制和带领的活动,对于培养和造就公职人员队伍、提高政府办事能力意义重大。
11.价值形成的理论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 需求度 劳动力价值 劳动效率以劳动价值为主体的综合价值理论
商品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关键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需求(效用)价值论,形成了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在过去150多年的时间里,它们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需求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社会相适应,劳动价值论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目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改革说明,二者都有真理的成分、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对二者进行提炼与融合,形成更加科学的价值理论。
1. 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价值理论
需求与供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几乎所有教科书都是从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开始的:首先从商品的需求出发,描述出需求曲线,又从商品的供给出发,描述与之相反的供给曲线,二者的交点代表了供需的平衡,从而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可是如果有学生要问:我花40元买了教科书,在这40元里,有多少是供求平衡决定的呢?这个问题老师就难以回答,因为"平衡"并不是数量的概念。如果说40元价格全部由供求平衡决定,那么教科书编写者的辛勤劳动体现在哪里呢?显然,价格并不是全部由供求平衡决定的。
需求影响价格,它对价格的贡献是多少?应该明确。西方经济学没有对需求进行量化,而是对商品的“效用”进行量化。效用属于使用价值的范畴,难以说明交换价值。而需求是交换价值的范畴,价值、价格、货币、劳动都有数量的概念,所以需求也应该有数量的概念。需求是没有实体的东西,它的数量应该以“度”而不能以平衡表示。温度是热的量度,是“热”的数量,只能用“度”、而不能用“热的平衡”去量度。需求也如此,它总是一定的需求度而不是供求的平衡。所谓“供求平衡”只是代表了供求双方都能接受的需求度。具体到上面学生的问题,在40元的教科书里,除去假如20元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之外,还应该有2个需求度在发挥作用。如果没有需求度,商品的价格怎么能够超过它的成本价值呢?
2. “需求度”的概念
需求度是需求的强烈程度。需求度越高、价格也就越高,反之则价格下降。教科书作为商品为什么会有需求度呢?是因为在教科书里有教师的劳动。
教师把他所学到的、从国内外资料中检索到的、以及他的研究发现的知识编写在教科书里,使教科书有了传播知识、教书育人的“效用”,才使学生、以及一切需要得到知识的人对它有了“需求”。这时候我们应该量化效用呢、还是量化需求?
量化效用,效用不是交换价值的概念。级数效用、序数效用、边际效用等都是效用单位而非价值单位,按其含义只与效用有关而与市场需求无关。例如苹果的效用只与它的味道、营养等使用价值有关,而与供求量无关;教科书的效用也仅仅与其中包含的知识有关。这种效用是价格的基础而不是价格本身。它要转化为价格还必须转化为人的需求,而需求是交换价值的范畴,应该包含在价格之中。所谓“边际效用”仅仅说明增加“最后一个”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按照效用递减规则,最后的边际量只能是1。要以它计算价格还必须以所谓“等边际准则”——1美元的边际效用来说明价格,即边际量×价格=1美元×价格=价格,不过是说明了“价格就是价格”,是一个同义反复,也并没有说明价格的本质。
效用和价格属于不同的范畴,它们是不能互相论证的。需求与供给才是价格形成的机制,其中也涵盖了商品的效用。恰如马克思所说明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非交换价值本身。这个论点是马克思在论证劳动价值的时候提出的,现在,在说明效用与价格的关系时也同样适用。在效用和价格之间还必须有“需求”做媒介。没有这个媒介,无论多么高明的方法都不能直接以效用说明价格。西方经济学恰恰是尽力量化效用,并以供求平衡說明价格,并没有说明价值与价格的真谛。此外,西方经济学也有意或者无意地避开劳动对价值的作用,使自己陷入了“需求一元论”的价值模式。
量化需求,则是一个既合题、又确切的方法,因为需求是直接地、也是动态地影响着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需求的量化是需求度D,它取决于商品需求量与商品总量之比:
D=社会商品需求量/社会商品总量。
二者的比例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强烈程度。需求虽然是人的心理活动,但也有客观的标准:求/供比例。例如空气的“效用”非常大,人离开它5分钟就会死亡,但是它的供给数量却是无穷大,求/供比例是0,没有需求度、也就没有价值;而金子的效用不大,但是它的供给数量很小,求/供比例很大,价值也就很高。
具体到一般商品的数量,求/供比例虽然是客观地存在着,实际上却难以获得,因为它是动态变化的。所以,需求的量化还应该找到一个更加具体的客观标准。就像温度可以用水银的热胀冷缩作为客观标准一样。实际上,需求体现在商品的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之间的差距上,它可以体现为:
商品的实际需求度D'=商品的市场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
这个比例是不难获得的,是每一个厂家、商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这样,需求的量化,就把一个看起来非常困难的问题变成一个明确而又现实的概念。具体到上述教科书的价值,如果教科书的价格是40元,成本是20元,那么它的需求度D=40/20=2。2个需求度,既是教科书的"效用性"的反映,也是对它的价值的贡献。这比"边际效用"就更加合理了。与此同时也就说明,单独"需求度"一个因素是不能说明商品价值的。
3. 需求与劳动的统一:劳动创造需求
需求是商品的物质属性——有用性、效用性所引起的,看起来只与商品的物质因素有关。不管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把需求与劳动的作用分割开来,各自表达它们的价值。但是,通过上面教科书的例子我们看到:对教科书的需求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创造的:劳动创造需求。
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以往研究需求,是从商品的稀缺性出发,重点研究商品的稀缺因素、信息因素、时空因素、心理因素、商品之间的替代、竞争因素等等对需求的影响,而很少研究劳动对需求的作用。不错,前面这些因素都对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劳动对需求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在现代社会中,现代需求与原始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原始社会,需求主要是物品的稀缺性决定的。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劳动创造需求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劳动所生产的巨大的商品数量在不断地满足并增加着人们的需求,高质量的劳动产品也在吊起不断富裕起来的人们需求的胃口。很多前所未有、闻所未闻的产品: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等等,大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富大量增加。所以在现代社会,需求大量的是劳动创造的,苹果开始是野生的,现在也是通过劳动而生产。当然,这样说并不否定稀缺性对需求的作用。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性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高质量的劳动产品本身也是稀缺的。我所说明的是,劳动与需求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教师的劳动就创造了对教科书的需求,二者的相乘DL体现了这种关系。
4. 劳动与效率的统一
劳动又总是和一定的效率结合在一起的。劳动以使用工具为标志:经过打磨的石头,加工的棍棒等等,是原始劳动的证据。使用工具使劳动具有了效率,所以,劳动也是以一定效率为前提的。使用工具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从此人类逐渐脱离了动物的行列。劳动效率的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脱离效率的劳动不可能存在。加工产品、清洁卫生、各种服务等等,都有一定的效率。效率使劳动创造出高于自己必要生活消费的价值,一般的劳动都是如此。无效劳动没有经济学的意义。
有没有脱离效率的“纯”劳动、例如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呢?马克思从不同形式的劳动中得出了“抽象劳动”的概念,并以劳动时间计算劳动的量,是对劳动价值的科学定义。但这个定义并不否认劳动的效率,因为抽象劳动也有抽象劳动的效率--即同行业平均的劳动效率。并且以资本的有机构成作为效率的指标,包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是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用K表示劳动效率,则K=资本投入C/劳动力投入L。
没有效率的抽象劳动是脱离实际的,抽象劳动是从具体上升到一般,在实践中还要从一般下降到具体。具体劳动即是具体劳动时间,它的价值即是在这个时间内的劳动报酬;具体效率即是他在这个时间内推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力与效率的乘积——LK,是实际体现的“有效率的”劳动力价值。具体到上述教科书的劳动效率,如果教师的劳动力价值是10元,那么他还需要另外10元的纸张、印刷、出版等劳动条件才能体现出劳动力价值。效率的数量即是C/L=20/10=2,“有效率的劳动力价值”LK=20元。
5. 价值公式及其实际含义:以劳动价值为主体的综合价值理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价值元素D,L,K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赖、互相增值的关系。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综合的价值观念与量化的价值公式:V=DLK
这就是需求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融合与统一。具体到教科书的价值是:V=2×10元×2=40元,也与实际价值相符合。如果考虑到商品生产只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我们把商品价值的元素记为V',D',L',K'。商品的需求度也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它最终可以使需求度趋向于1。那么,这个价值公式可以表达为:V'=D'L'K' (D'→1)
如果生产的热狗数量是10万个,那么每一个热狗的劳动力价值是0.9美元,按照价值公式计算的价格是:
V'=D'L'K'=1.351×0.9×2.056=2.49989美元(2.5美元)
这样综合价值公式就符合生产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供求的平衡,而只是看到了一个具体的需求度1.351;劳动力价值也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9万美元或者0.9美元;效率的作用是2.056,既包括了工人的技术、也包括了设备的投入等等。一切理论的东西都包括在这个价值公式之中了。L'K'=90000×2.056=185040美元,与营业成本C是相等的。D'L'K'的协同作用,产生了65000美元的利润或者剩余价值。
显然,这并不是说,商品价值是由资本创造的。资本C或者生产成本只是数量形式,而劳动力及其效率是实际的作用机制,必然要创造出大于成本的价值。L'K'是怎样创造剩余价值的呢?是增加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从而满足并扩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增加需求度,使产值高于成本。具体到上述的例子,主要是9万美元的劳动力价值与2.056的劳动效率创造了25万美元的价值。是以劳动价值为主体的综合价值理论。在这里,价值与价格相等、剩余价值与利润相等,不再需要转型。虽然价格是动态变化的,但是,D'L'K'却是一个“不变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观重新确定了劳动价值的主体地位,为剩余价值的科学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6. 第三产业的价值
以上我们简要地说明了物质商品的价值。但是,人类社会除去物质商品的生产之外,还存在着非物质商品的生产。这些生产也在创造着价值,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进行非物质生产:第三产业的生产。这些生产是否也符合上述的价值理论呢?
单独由劳动力进行的生产,如清洁、运输、服务、会计、导游、设计、写作、歌唱、运动、医疗、教育等劳动力,它们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服务”。这种劳动力价值也与需求有关。但这时的需求度不再是D'而直接就是D了,即是D=劳动力的需求量/劳动力总量。如果以劳动力价格/劳动力生活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度,显然不够恰当,因为生活成本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劳动的工资。劳动力的需求度高,则工资提高,反之下降。需求度使劳动的工资超过他的生活成本,是DL而不单单是L。劳动力是宝贵的社会资源,总有一定的需求度。待业的劳动力是在寻找着恰当的需求度,为所有劳动者创造恰当的需求是社会的责任。这是单单从需求的角度说明劳动力的价值。
但是,劳动力本身就是价值的源泉,它与效率的结合体现为劳动力的价值。这时的效率不再是资本的有机构成而主要是劳动力的技术构成,因为这些劳动一般没有或者只有较少的资本投入,效率也不与资本投入成比例、而是与劳动者的技术成比例。效率指标不再是K而是技术指标f。技术越高价值越高,复杂劳动可以是简单劳动的倍数,例如歌唱家、运动员、工程师、科学家等的劳动就是这样,既有很高的需求度,也有高超的劳动技术。这时的价值公式表现为:V=DLf
V为“第三产业”的价值,D为对这种劳动力的需求度,Lf是复杂劳动力的价值。它们的乘积共同决定“第三产业”的价值。以教师的劳动为例:假如教师的劳动力价值是2000元/月(包括生活成本与培训成本等),社会对教师的需求度为1.5,教师的技术指标为1.2——3.0,那么教师的基本工资就可以从3600元/月——9000元/月。如果每一技術级的级差为0.3——900元,则形成6级级差的工资梯度。当然,这个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设想,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的多。但不管情况多么复杂,都可以按照这个价值公式加以处理,例如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需求度要高一些,工资也应该适当提高;不同行业的需求度指标也可以调节不同行业的人员比例,如此等等。其它情况可以此类推。不管是劳动价值论还是需求价值论,都不能说明第三产业的价值。只有以劳动价值为主体的综合价值理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保罗·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9月16版65.
[2] 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23卷48页.
[3] 王孟山.《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与完善——普适价值》[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0):109-115.
[4] 保罗,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 [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9年9月16版99页.
[5] 王孟山.《剩余价值的科学分配-现代公有制社会》[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1):93-99.
12.明代武术理论史学概述 篇十二
1 武学之精要—《武编》
明嘉靖年间, 唐顺之编著, 唐顺之, 字应德, 号荆川, 江苏武进人。年轻时通过会试被举为兵部主事, 后任翰林院编修, 一直到太付少卿。该书行文苍劲, 文章论述功底深厚, 尤其擅长律体。他不仅才华出众, 而且还晓通兵法。明朝中后期, 尤其是嘉靖年间, 倭寇不断骚扰我东南沿海边境, 他曾率领官兵大破倭寇, 屡建战功。根据战场经验, 同时借鉴古人遗留下来的武术精要加以研究, 创作出《武编》一书, 在前五卷记载有牌、铁、火器、射、弓、弩、甲、拳、枪、剑、刀、扒、攩、火、夷等十七篇武术理论精要, 此书详细介绍了当时中国盛行的拳法门派及其技术内容, 关于当时的拳法门派, 书中记载:“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二十四寻腿、三十六合锁、赵太祖长腿多用腿、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六套、长短打六套用手和用低腿、吕短打六套。”另外, 还有“赵太祖长拳, 山东专习, 江南亦多习之。三家短打, 钺亦颇能。温家拳则钺所专习。各家均有谱, 今不能尽述也。”[2]
2武学诗风—《正气堂集》
本书著者俞大猷, 号虚江, 福建晋江人, 自幼读书习武, 擅长棍法, 明代抗倭名将, 其师李良钦曾评价:“此公必将天下公敌”, 从师学习“荆楚长剑”, 才华毕露。终成一代棍法高手。
为使当时执政者和后人从中汲取鉴戒, 俞大猷在世时就委托幕僚、挚友、泉州人李杜代为编纂成集, 挚友、进士出身的兵部车驾清吏司郎中、广东揭阳人郑校阅作序, 于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 刊刻出版。李杜以俞大猷一生身“浩然正气”, “每书正气堂以见其志”, 遂为之取名《正气堂集》。之后俞大猷屡有续作, 李杜又为之编纂《正气集近稿附议稿》、《正气堂续集》、《正气堂馀集》出版《正气堂集》诗文的体裁很多, 有策论、书信、揭帖、谕示、奏疏、碑铭、序文、祭文、专著、杂说、诗歌等类目, 共七百七十几篇, 约四十万字, 附表十几张、图近三十张。它卷帙浩繁, 原集、近稿、附议稿、续集、馀集共四大部分, 连同卷首, 共三十二卷。该书涉及范围广泛, 内容博大, 文采纵横。其文章记载的主要问题有:以易学推行兵法理论、少林武学、如何选将练兵、武术融合军事训练、战车制造训练、防倭抗倭以及北方边境防御等战略战术、俯政安民、处理与边境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关系、选贤才尤其是军事将才、外贸与海禁、治河理政等。书中诗歌多是爱国咏武、托物言志、怀念挚友等内容。依据书中诗文的风格, 看出著者的为人, 老成持重, 质朴浑雄, 展示出一股忠君爱国、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3]另外, 《正气堂集》是明代福建第一部关于学人的综合性历史巨著, 具有较高的哲学理论、政治、军事、武术、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该著作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军事武学著作相互辉映, 具有较深的武学研究价值, 值得当今时代的学习和整理研究。
3 军事武学之拳解—《江南经略》
明隆庆二年, 郑若曾著述, 字伯鲁, 号开阳。昆山玉山人。少年时从师于岳父魏校, 后从师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江南经略》共8卷, 每卷又分两个子卷。第一卷上为兵务总要;第一卷下为江南内外形势总考;第二卷上至第六卷下记苏州、常州、松江、镇江四府所属山川险易、城池兵马, 各附以土寇、要害;第七卷上和下论战守事宜, 第八卷上和下杂论战具、战备, 而终以水利、积储与苏松之赋粮。第一卷下至第六卷下附有南畿全图、倭寇海洋来路之图、各府州全图、江河湖图、海防图、江防图、湖防图、备寇水陆路图、险要图等军事要害地形图。
《江南经略》内容记载的拳法门派:赵家拳有赵太祖神拳三十六势、芜湖下西川二十四势、抹陵关打、朝童掌拳六路;南拳有似风、似蔽、似进、似退共四路;北拳有看拳以下有四路;有西家拳六路、温家钩挂拳十二路、孙家披挂拳四路、张飞神拳四路、霸王拳七路、猴拳三十六路、童子拜观世音神拳五十三忝, 九滚十八跌打挝拿、眼张短打破法、九内红八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4]
4 军事拳学—《纪效新书》
本书由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编著, 依据当时军事战略时局而编写的一部关于改革军事训练、讲求实战的军事书籍。戚继光 (1528--1587) , 字元敬, 祖籍山东蓬莱, 又说是安徽定远, 《明史》记述了戚继光年少时诸多轶事, 并对其评价为“倜傥负奇气, 家贫而好学, 通经史晓大义。”戚继光在战斗中十分重视长兵和短兵的配合, 又采用了攻守兼备的作战方式, 最终能够克敌制胜, 在战争中革新战法, 创编了“鸳鸯阵”, 使用此战法曾多次击溃倭寇, 为最终战胜倭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期间, 战斗的重心是南方, 在北方只是加强防御。依据书中讲述, 戚继光对练兵和武艺重在战场上的实用, 排斥具有表演性而无实用性的虚假花套。《纪效新书》传到后世已被各个国家广泛刊用, 在朝鲜, 以此书为基础编写了《武艺图谱通志》;在日本, 除了平山行藏翻印的以外, 还改名为《武术早学》、《军法兵纪》和《兵法奥义书》等书在江户时代出版。
书中关于武学的讲述, 主要在《拳经·捷要篇》对当时中国拳派的见解以及拳法三十二势, 至今仍为重要的武学研究资料。书中对于拳法门派记载:“古今拳家, 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 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 各势各有所称, 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 此亦善之善者也。吕红八下虽刚, 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掌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取, 然传有上而无下, 有下而无上。”[5]此时期的武学精要已经发展到了强盛, 仅书中记载的拳经门派已然丰满林立, 各具特色, 各有优势。此书拳经中专门阐述拳术的实战技法和武学要领, 综合了民间拳法和战斗经验而统筹规划出的关于明代诸多优秀拳种的武学巨著。戚继光通过搜集了诸多家民间拳术, 总结优势最终编著了具有时代价值的32势拳法, 针对拳法的动作特点和技术要领全部绘成图谱, 加以简明扼要的对拳术要领进行提示, 运用在军事训练中, 便于士兵快速掌握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形象生动的图谱加注释的编写形式, 在我国武学发展史上产生较大功效, 便于后人掌握和整理武学史料, 这对于我国传统武学的继承和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5 民间武学—《五杂俎》
此书为明朝万历年间, 谢肇淛所著, 此书虽不是专门论述武学的书籍, 但是书中内容涉及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并且集中编写, 渗透其中有不少谈及到武术、武术界名人以及少林寺和尚等情况。在中国, 一般大多数少林寺拳法写成“少林拳”, 而此书则写成“少林寺拳法”。书中关于武术的部分有, “武艺十八般, 而白打居一焉。今人小厮扑, 无对者, 如小虎, 梁兴甫亦足以雄里閈矣, 但用之战场, 未必皆利。”河南少林寺拳法, 天下所无, 其僧游方者, 皆敌数十人。流贼乱时, 有建议以厚赏募之, 得精壮五百余人, 贼人听说了, 开始很害怕, 战斗中佯败, 但在夜间进行袭击, 把这五百人都歼灭了, 这就是用兵不得法。所以练兵必须先选将, 将才应具备高超的武艺, 方能统领天下奇兵。[6]此书内容记述的均是社会生活中的轶闻政史, 说明了民间武学流传甚广, 影响波及深远。
6 军事武学—《阵记》
本书著于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 著者何良臣, 字惟圣, 号际明, 浙江余姚人, 年轻时从军参加海战, 不就成为将军, 杰出的军事指挥家、战略家。根据多年的战斗经验创作此书, 此书后来被收入到《四库全书》, 此书共有四卷, 其中第二卷“技用篇”论述了射、弩、拳棍枪、筅、牌、刀剑、短兵、用技等, 记述了当时存在的各门派名称。关于学习武术, 《阵记》的“技用篇”记载道:“学艺先学拳, 次之学棍。拳棍法明, 则刀枪诸技特易易耳。所以, 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7]后世评价此书, 结合实际, 符合当时形势的发展需要, 何良臣是明代兵家切实近理的人。
7 少林武学—《少林棍法阐宗》
著者程宗猷, 字冲斗, 安徽休宁人。少年时立志学武, 每当听说哪里有名师, 则不怕路远定要前去求教, 后到少林寺练武十余年, 拜洪转和尚为师学习棍法, 之后又拜学宗相和宗岳两师门下, 经过多年学习对武学有了一定的感悟, 他普遍征询各位师兄弟的意见, 纠正错误, 最终以图解的形式完成此书, 并被认为是传授少林寺棍法的著作。书中记述了小夜叉、大夜叉、阴手、破棍等棍法套路的棍谱和路线图等, 记述了棍法势五十五图、歌诀五十二首, 卷末有“问答篇”, 卷头有“纪略篇”、“总论”、“名棍源流”等, [8]还记载有传说的少林棍法创始人紧那罗王的像。后人读过此书进行评述, 少林不知枪法, 所以以棍当枪法去柔存刚, 缺少刚柔相济, 不至于用力气战胜别人, 此书所学柔性欠缺, 多为刚性。
后来程宗猷又著《长枪法选》, 内容是结合河南李克复的“梨花六合枪”;《单刀法选》, 被认为是日本刀法, 从浙江刘云峰那里学来的;《耕余剩技》著于明天启元年, 著书背景是明军在东北地区吃了败仗, 另有满族侵入朝鲜, 中国边境日益不稳, 创作此书寄希望于能够对保卫国家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廷玉, 等.《明史》卷91《兵志三》[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974:2252.
[2] (日) 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3]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5.
[4]明·郑若曾.江南经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5]明·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
[6]明·何良臣.阵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84.
13.学习型组织基本概述和理论特征 篇十三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组织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3.善于不断学习。
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
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
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约翰・瑞定(J.Redding)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 织理论。他认为,任何企业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推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企业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 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
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
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 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目前的管理层 次已由9层减少为4层。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掌握第 一线的情况。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5. 自主管理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组织成员可以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 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估总结。团队成员在 “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力。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例如,把销售商的反馈信息作为市场营销决策的固定组成部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作为参考。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 力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达到家庭 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 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 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
1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 篇十四
中医病因学,把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作为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是根据自然界六种气候异常变化对人体的致病影响及机体的反应状态而言。此为邪从外来,故属于病因学范围。
所谓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本身由于内脏机能的失调等异常变化而产生的五种病理状态,并有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之不同,此属“邪”从内生,故属于病机学范围。
15.建筑数据化理论概述 篇十五
1 建筑数据化的概念
1.1 建筑数据化的定义及组成要素
建筑数据化是指:通过以建筑构件中安置的数量极大且种类繁多的传感器为数据集成末梢, 以预制构件内部、预制构件之间、预制构件与建筑子数据库之间、建筑子数据库与中央数据库之间的物联网系统或其他数据传输网络为数据集成通道, 以中央数据库为数据集成终端的数据集成体系, 收集大量建筑中一切可收集数据并进行存储, 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
因此, 建筑数据化由:数据源 (数据集成末梢) 、数据集成通道 (建筑子数据库包含在内) 、中央数据库、数据整理分析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构成。
1.2 建筑数据化与建筑智能化的区别
(1) 建筑数据化收集的数据数量更大、种类更多。智能建筑从人的需求出发, 收集特定方面的少量数据。建筑数据化则是收集尽可能所有种类的一切数据。
(2) 建筑数据化的中央数据库层级更高。智能建筑的中央数据库的层级相当于建筑数据化中的建筑子数据库, 因此各个智能建筑的数据库是互相分立的, 没有更高层级的数据库来整合收集各个数据库的数据。
(3) 建筑数据化收集的数据用途更广, 数据价值发挥更彻底。智能建筑中的特定数据仅被用作特定用途, 这个特定用途是设计者设定的, 在数据满足该用途的需要后, 数据的其他价值即被浪费。在本文“建筑数据化的独特价值”一节中会有更详细的论述。
1.3 建筑数据化的思想来源
建筑数据化的思想来源是新兴的大数据理论, 指不用随机分析法 (抽样调查) , 而采用所有数据的方法[1]39, 并主张“量化一切”, 从一切可能的地方提取数据[1]105-126。
通过量化一切, 采用所有数据可以对人类行为以及其它事件进行预测, 这将产生巨大的商业、科研及公共管理等价值。其中的理论关系在大数据理论中已有详细论述[2], 本文不再赘述。
根据大数据理论, 通过把大数据思想运用到建筑上的实质, 即是将建筑转变为数据收集装置, 再通过数据集成, 成为一个新的巨量数据来源。本文就将讨论实现建筑数据化的方法。
2 建筑数据化的研究方向及相关研究现状
前文已述, 建筑数据化的四个组成要素为:数据集成末梢、数据集成通道、数据集成终端及数据整理分析系统。研究如何将这四个要素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初步实现并不断优化, 就是建筑数据化的研究方向。
2.1 数据集成末梢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现状
数据集成末梢是指建筑构件中安置的数量极大且种类繁多的传感器。传感器的放置在智能建筑领域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如在《智能建筑中传感器放置问题研究》[3]一文中, 对传感器感应范围如何覆盖整个平面空间做出了研究。该论文的局限在于: (1) 它没有指明传感器的种类, 在种类极大多样化时应须另行研究; (2) 它只研究如何覆盖平面, 没有研究如何覆盖整个空间。
另如, 在《热释电和光敏传感器在智能照明中的应用》[4]一文中, 介绍了新型种类的传感器, 并对其在智能照明控制中的应用作出了研究。这篇论文的局限在于: (1) 它研究的传感器种类较为单一; (2) 传感器的数据未进行收集, 数据发挥的功能单一, 其他价值被浪费。
因此, 建筑数据化的数据集成末梢研究方面, 虽有智能建筑研究的一定基础, 但要达成建筑数据化的要求, 还须在现有基础上向以下方向进行进一步研究。
(1) 感应范围的覆盖全面化, 指空间上的全面覆盖而不仅指平面。
(2) 感应信息的种类极大多样化。
(3) 传感器种类、数量及配置位置的经济、合理化。
即研究如何在建筑中配置传感器, 达到尽可能收集最大量、最多种数据, 且在此前提下最经济合理化的目的。
2.2 数据集成通道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现状
数据集成通道是指预制构件内部、预制构件之间、预制构件与建筑子数据库之间、建筑子数据库与中央数据库之间的物联网系统或其他数据传输网络。数据集成通道在智能建筑及数据集成领域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如在《基于处理突发事件的智能建筑数据系统集成》[5]一文中, 对智能建筑中的数据集成如何实现, 以及如何利用数据集成系统处理突发事件做出了研究。该论文的局限在于:一、因传感器数量和种类较少, 该系统须收集的数据种类及数量有限, 在传感器种类数量极大增加时, 数据集成系统应须重新配置;二、没有更高层级的数据库收集建筑子数据库的数据, 建筑子数据库中的数据没有得到整合, 价值不高。
另如, 在《浅析微型传感器芯片技术在物联网智能建筑中的应用》[6]一文中, 介绍了新型芯片在物联网智能建筑中的运用。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 这一方面的发展空间也是巨大的。
因此, 建筑数据化的数据集成通道在智能建筑的数据集成中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但要达成建筑数据化的要求, 还须在现有基础上向以下方向进行进一步研究。
(1) 通过设计各个构件的物联网系统或其他数据传输网络, 实现建筑构件中大量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向建筑子数据库集中的目标。
(2) 建立大量建筑子数据库与中央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
(3) 研究新型的数据传输技术以优化上述数据传输通道的传输效率。
(4) 合理配置数据集成通道的层级, 达到最经济化和传输效率的最大化。例如, 在数据集成末梢与建筑子数据库之间添加级别较低的次级子数据库, 末梢的数据先由次级子数据库汇总, 再传输至建筑子数据库。
国外对数据传输技术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 上述1, 3, 4三点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9,10], 尤其在A distributed data storage and processing framework for next-generation residential distribution systems一文中提出的模型, 是十分贴近建筑数据化思想的, 虽然它的应用仅在智能电网和住宅配电方面, 但这种模型的应用范围是有继续扩大的空间的, 提高效率、扩大适用范围、完善数据传输框架依然是可以不断研究的。
建筑数据化的数据集成模式类似于《数据集成技术研究》一文中所述“基于数据复制的数据集成技术”[7], 数据集成技术其他方面这篇文章中也有所讨论。但建筑数据化体系中至少存在两个层级的数据库 (即建筑子数据库和中央数据库) , 而不仅有一个综合数据库。
2.3 数据集成终端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现状
数据集成终端是指中央数据库。数据库的研究完全属于信息技术的研究范畴, 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它并不是建筑数据化中独有的概念,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在《数据库技术发展趋势》[8]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 因此本文不再赘述。
2.4 数据整理分析方法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现状
数据整理分析方法是指对中央数据库中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属于大数据理论的研究范围。在多篇论文[11,12,13]中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各个方面有所论述, 本文不再赘述。大数据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 因此它的研究空间非常巨大。
大数据理论表明, 大数据价值链的构成的三大要素分别为:数据、技术与思维[1]160-171, 本文阐述的是如何在建筑领域应用大数据思维, 提供初步的指导思想。因此, 在技术领域讨论的深度和精度将是粗浅的, 本文中所述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现状也并不一定是最新的, 仅仅简要地提及其某些方面的研究现状。
3 建筑数据化发挥效用的必要条件
建筑数据化如要全面展开并且完全发挥效用, 需要达到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1) 建筑工业化的普及。即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 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方法应用的普及。
(2) 基本的智能建筑的普及。即具有基本的物联网系统或其他数据传输通道以及子数据库的建筑的普及。
(3) 拥有较为完善的数据存储、管理及分析技术。即必须具有基本的大数据存储分析技术。
3.1 建筑工业化的普及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施工化, 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
如本文2.1节、2.2节所述, 建筑数据化中大量多种传感器将被安置在建筑构件中, 且构件之间、构件与建筑子数据库之间将连接数据传输网络, 因此建筑构件规格设计的标准化、生产施工的机械化是必要的。若构件规格设计不统一、不标准, 则传感器的安置方法将随构件规格的变化而变化, 导致收集到数据中的一大部分缺乏比较性和分析性 (此点可以商榷) , 同时大大增加传感器安置的设计成本;若生产施工不机械化, 则无法确保构件内的数据传输网络以及电路的精确连接, 阻碍数据收集和传输, 这将使建筑数据化从根本上丧失价值。
3.2 基本智能建筑的普及
基本智能建筑指具备基本的数据传输网络以及建筑子数据库的建筑, 基本智能是数据集成的必需条件。
根据大数据理论“数据越多越杂价值越大”的论点[1]55-61, 这类基本智能建筑必须普及, 否则中央数据库的数据来源将很少, 导致收集到的数据少量而零散, 数据分析的结论丧失普遍性和可靠性, 这也将使建筑数据化的价值大幅削减。
3.3 拥有较为完善的数据存储、管理及分析技术
根据大数据理论, 数据的收集本身没有效用, 数据的大量多样化[1]55-61以及对数据的分析[1]136-152产生效用, 因此, 拥有数据的大量存储管理技术 (即完善的数据库技术) 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建筑数据化发挥价值的必要条件, 且这两项技术越完善越有利于建筑数据化价值的发挥。
因大数据理论及建筑数据化理论都有待完善, 上述必要条件有待商榷。
4 建筑数据化的独特价值
巨量数据的价值在大数据理论中已经有详细的论述[1]128-156, 因此本文探讨的是, 以建筑为数据来源的巨量数据比起其他来源的巨量数据有何独特的价值。大数据理论认为, 有意识收集数据的人能想到的数据价值 (即明显价值) 是有限的, 而数据收集者想不到的价值 (即潜在价值) , 是比明显价值巨大得多的[1]133-136。而明显价值也无法穷举, 因此本文只能有限地探讨建筑数据化独特的明显价值, 并列举几个潜在价值利用设想以供读者参考。
4.1 建筑数据化的明显价值探讨
4.1.1 商业价值
建筑数据化后, 建筑内部几乎所有数据都能得到统计和分析, 这将产生多种商业价值。
(1) 通过记录分析人的行为状况以及建筑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等情况, 开发更人性化的居住条件, 这是智能建筑的精髓。
(2) 通过记录分析建筑结构的受力、温度等情况, 有针对性地优化建筑构件的性能。
(3) 通过对人在建筑内外的行为、喜好的记录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其所好的商业活动, 这将产生大量的商业价值等等。
4.1.2 科研价值
传感器的普及和数据的广泛收集分析将为科研提供大量可靠的数据, 例如对地震、火灾、台风等灾害的数据统计将大大增加, 这将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同时, 对人在建筑内外行为的记录分析将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行为学、城乡规划等人文社会科学提供大量宝贵的数据等等。
4.1.3 社会价值
对人在建筑内外行为的记录将有助于政府高效率地管理社会。例如对人出行时间和回家时间等统计分析将对交通部门产生价值;必要时调用房间内传感器的数据将有利于案件侦破, 等等。
4.1.4 其他价值
对人在房间内外行为的统计分析也有利于环境部门有针对性地设计保护方案, 从而产生生态上的价值等等。
4.2 建筑数据化的潜在价值举例
4.2.1 智能断电系统与电力供应
智能断电系统记录使用者日常使用电器及切断电源的情况, 在使用者偶尔忘记切断电源时智能切断电源。该系统收集的数据仅仅发挥了这个单一目的之后便被浪费了, 如果大量这样的数据得到收集和统一分析, 对电力供应部门的价值将是巨大的。此处数据对电力部门的价值就是设计者没有想到的潜在价值。这也是建筑智能化与建筑数据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建筑智能化收集的数据少, 没有集中分析处理, 并且数据只发挥明显价值。
4.2.2 垃圾分类统计与商业圈
我国正积极倡导垃圾分类, 建筑中的垃圾分类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更好地回收垃圾, 产生经济价值。可同时, 垃圾最初总是某种商品, 某一类垃圾的数量可以间接说明对应商品人们的购买量, 对各类垃圾的量进行统计分析, 将给商家在商业圈中定位带来极有价值的依据。
以上对明显价值的探讨及对潜在价值的举例, 其数据只能在数据化建筑中提取, 不能由其他数据源 (例如手机、汽车、搜索引擎等) 提供, 因此其价值是建筑数据化特有的。
4.3 建筑数据化的隐私侵犯问题探讨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简单概述】推荐阅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1-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08-01
邓小平的1975年整顿07-14
观《邓小平》有感09-15
邓小平南巡讲话有感09-22
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10-16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06-28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