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移动通信系统

2024-06-12

wcdma移动通信系统(共14篇)(共14篇)

1.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一

实验五

RNC IU-CS接口用户面数据配置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让学生了解RNC IU-CS的接口用户面的数据配置。

二、实验器材

实验终端电脑N台(已安装WCDMA仿真系统并获取许可文件)

三、实验内容说明

通过现场对照实物讲解,让学生了解RNC主设备IU-CS接口相关硬件实物。了解配置IU-CS接口数据必须先配置控制面的数据,在RNC设备与CS设备对接之前,首先必须进行双方协商数据准备及组网图。组网图如下:

IU-CS Interface Negotiation Data 接口协商数据:

四、实验步骤

(一)数据规划

根据整个网络的规划,对此次配置的IU-CS接口进行分配相关数据及与CS域设备对接时的协商参数规划,硬件单板的插板位置进行规划等。

1.RNC与CS对接的单板类型为:FG2;槽位号:14;

端口号为0 2.IUCS接口的主IP地址:11.24.61.121/24。3.IUCS接口的邻IP地址:11.24.61.48/24。4.资源管理模式: SHARE;

5.SPU板的槽位号为0,SPU子系统号为1.6.邻节点标识:0; 7.IP PATH标识:0; 8.PATH类型:HQ-RT 9.其它参数与CS共同协商,见上述的协商参数规划。

(二)实验步骤

前提:RNC的设备数据、全局数据、IU-CS接口控制面数据都配置完成。(1)IUCS增加传输资源映射。(2)IUCS增加激活因子表。(3)IUCS增加邻节点映射。(4)IUCS增加端口控制器。(5)IUCS增加IPPATH。

1、启动软件

启动WCDMA软件系统,输入系统登陆用户名和密码(如图2-1),登陆WCDMA系统,点击“进入”,出现通讯实验大厦界面(如图2-2),单击“通讯实验大厦二层”,点击并进入“WCDMA机房”(如图2-3),出现无线操作维护终端界面(如图2-4),点击“无线操作维护终端”,出现无线操作维护终端界面(如图2-5),点击“无线操作维护终端”图标,出现通信试验平台软件界面(如图2-6),单击RNC实验,进入RNC配置界面如图2-7。

双击桌面Ebridge_Client快捷图标,启动出现如图界面:

图2-1 系统登陆界面 图2-2 通讯实验大厦界面

图2-3 WCDMA机房界面 图2-4 无线操作维护终端界面

图2-5 无线操作维护终端界面 图2-6 通信实验平台仿真软件界面

2、配置数据

(1)IUCS增加传输资源映射。

(2)IUCS增加激活因子表。

(3)IUCS增加邻节点映射。

(4)IUCS增加端口控制器。

(5)IUCS增加IPPATH。

即此,IUCS用户面数据已配置完成,可进行格式化、加载、查看IUCS接口的数据是否与规划一致。

2.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二

关键词:电磁辐射,WCDMA,移动基站,强度预测,监测防护

一、移动通信基站及电磁辐射

1.电磁辐射在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 长被人们称之为电子烟雾, 它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组成的, 由电荷的移动产生的能量。而移动通信正是依赖电磁辐射来实现传播的。电磁辐射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 有很多人也都为此苦恼, 移动通讯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 对人们生活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

2.电磁辐射会照成电磁污染, 当电磁辐射超出人体和环境的影响的范畴, 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电磁辐射对于身体的危害主要分为三方面, 其一就是所谓的非热效应, 人体的器官都是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而电磁辐射则会改变这种平衡关系, 人体的器官和身体细胞会受到损伤。其二是热效应, 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水, 当水分子吸收电磁辐射之后, 相互碰撞, 温度不断提高, 温度的升高会对人体中的蛋白质和DNA结构产生影响, 严重的能够引起细胞突变。其三就是累积效应, 现在的生活中, 到处都有着电磁辐射, 当电磁辐射对你身体的伤害还没有完全恢复之前, 就在此受到伤害, 长此已久, 人受到的伤害会越来越重。

3.移动通讯系统往往由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以及与市话网络相连接的中继线等组成。移动通讯的特点是信息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个处于移动通讯收发状态, 它依赖电磁波的传播, 所以一些恶劣的条件会影响通讯信号。并且移动信号与信号之间有干扰, 常会出现紊乱的现象, 经过人们研究, 移动通信设备使用了自动功率控制电路, 就是人靠近基地站的时候他的发射功率自动降低, 而远离的时候则会自动升高。

二、基站电磁辐射的评价标准及监测方法

1.基站就是无线电台的一种, 它主要是作为信息的中转, 也就是信号的收发, 它连接着移动电话和移动通讯网络。基站是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高功率多信道双向的无线电发射工具, 当你用手机打电话的时候, 民众手机上发出和接受的信号都会通过附近的移动基站, 通过移动基站, 会把你的电话接入无线网路中, 为了避免信号的相互干扰, 往往不同区域的信号高低不同, 就好像蜂窝一样, 因此通讯系统又被成为蜂窝系统。

2.移动基站的电磁辐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其一是发射机本身的电磁泄漏, 基站一般建设的都比较高, 距离地面比较远, 其对于地面上的辐射强度小。其二是发射天线的信号发射, 发射天线一般建设在离地五十米以上的塔楼上, 他们的发射能量有限。其三是高频电缆和接头处, 但是接头处一般都有着特殊的防护。但是那些建设在高楼楼顶的发射基站对于那些居住距离楼顶比较近的人, 危害还是很大的。

3.当今社会对于电磁辐射越来越重视, 移动通信方面不能马虎, 移动通信对于基站电磁辐射的检查时刻都不能松懈, 电磁辐射如果泄露严重, 对于人和环境影响都是巨大的。对于电磁辐射监测一般都是定期进行, 一般都是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段固定的地点进行不间断的监测, 防止电磁辐射对于人们的危害, 把电磁的辐射控制在一个安全的范围。

三、基站电磁辐射的防护

1.安全防护距离是指符合我国对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公众照射限值和电磁辐射的管理规定。由于发射天线有着方向性, 所以对于不同方向上电磁辐射程度不同, 对于电磁辐射的防护力度应该也有所不同, 并且发射天线与空间某一点的最小距离也要控制好。如果这这些因素无法改变, 那么就应该对防护人员进行个体防护。

2.想要减少电磁辐射对于环境的污染, 可以有三种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主要是干扰源的改变、干扰传播途径、减少敏感设备。对于移动通讯中的电磁辐射的防护, 主要是对干扰源的合理建设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四、结束语

移动通讯的应用现今越来越普遍, 在生活中必不可少。人们逐渐意识到电磁辐射对于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和影响, 民众应该更好的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正确的看待电磁辐射, 适当进行防护。通过移动通讯电磁辐射对于环境方面的影响的研究, 让民众对于电磁辐射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于移动信息基站建设的一些防护措施进行了简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林少龙, 蔡贤生.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设置与电磁辐射影响分析[J].中国无线电.2011 (05)

[2]戚风, 毕志刚.WCDMA数字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测量与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1 (17)

3.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三

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GSM与WCDMA网络覆盖边缘互操作中的无线网络参数设置及调整。

关键词 GSM网络 WCDMA网络 无线参数 2、3G互操作

1 概 述

WCDMA网络因为处在建网初期,覆盖区域首先保障市区或重点地区,一些边远地区或非热点地区的3G网络往往没有达到连续覆盖的要求,而2G网络已经是一个运营成熟的网络,尤其在覆盖方面,基本达到了无盲区覆盖,这就为3G用户在离开WCDMA覆盖区后,仍能正常的使用业务提供了保障。如何让用户在3G覆盖边缘,平滑的重选或切换到2G网络,是2,3G互操作讨论的重点。

2 WCDMA与GSM系统间的重选参数

2.1 UE从WCDMA向GSM系统重选的关键参数

2.2 UE从GSM向WCDMA系统重选的关键参数

3 WCDMA与GSM系统间的切换参数

4 不同参数设置下的3G覆盖边缘的测试数据及结论

4.1 空闲状态下3G->2G重选

4.2 空闲状态下2G->3G重选

4.3 语音业务下3G->2G切换

以下是3G->2G切换的6套不同的参数(见表3所示)。

通过实际测试,以上6套参数在这个场景中切换成功率都比较高,但是除了参数0有2次切换失败外,其余参数切换成功率都是100%。分析这两次切换失败的原因主要是2D门限太低,手机没有上报3A事件就已经脱网了。在数据分析也发现了在参数3、4、5中也有没发生3G到2G切换的例子,主要是因为参数3、4、5中3G到2G重选参数设置,使得手机较容易重选到2G后才起呼,没有发生3G-2G的切换。参数0和参数5在切换点的RSCP平均值分别为-104.83dBm和-101.65dBm,其余参数在切换点的RSCP平均值均-99dBm以上。几套参数在切换点的EcNo平均值均在-10dB以上。

测试结论

从测试结果来看,CS业务在这个场景中,参数0门限较低,导致发生了2次掉话,其他几套参数结果相差不多。选择哪套参数要看整体策略,控制切换点。在保证用户感受的前题下,为了要3G用户尽量驻留3G网络,建议使用测试参数0。当然如果某个宏站小区主要覆盖住宅小区就需要将2D门限提高,让3G用户早做切换。

4.4 HSPA下3G->2G重选

测试结论

结合用户感受来说, 即使3G用户切换到2G,用户对速率感受也会变的很差。与其这样,索性就不切换,让用户3G掉线后,重新登录2G网络。建议使用测试参数0,也就是说,不建议用户从hspa业务切换到gprs上去。

4.5 HSPA下2G->3G重选

5 结束语

3G室外覆盖边缘是发生2G/3G互操作最多的场景之一,我们建议让3G用户尽量驻留在3G网络中,所以要推后3G向2G的重选和切换,提前2G向3G的重选。为了避免乒乓现象的发生,要让FDD_Qmin大于“Qqualmin + SsearchRAT”。因为3G网络和2G网络在PS业务上的速率差距很大,所以不建议3G往2G上切,可以使PS业务在3G掉线,然后重新登录2G网络。

参 考 文 献

[1] WCDMA/HSD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 姜波.WCDMA关键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四

一、引言 随着移动增值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话音业务之外的移动增值服务被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使 用。近年来数据业务的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市场存在很大的挖潜空间。面对丰富的移动数据增值业务以及数据用户上网行为的多样性,传统的基于时长的语音业务计费 方法已不能满足移动数据网的需要。3G 分组域不仅要能对数据用户的在线时长、数据流量、内容信 息等作出分析,还要能实时监控用户账务信息,做到无时延、精确的实时计费,防止用户使用数据业 务时的恶意欠费,保证运营商的投资效益。为此,在进行 WCDMA 分组域网络建设前,运营商要合理规划网络架构,做到对分组用户的实时 监控。分组用户归属地接入的方式让运营商对数据业务的监控点落在用户归属地,同时结合后台计费 系统的相应改造,可以方便地向用户提供实时精确的计费服务,并能满足未来计费方式的多样性,比 如内容计费、流计费(FBC)等。

二、漫游用户归属地接入需求分析 由于我国国内运营商建网的方式都是以省为区域划分网络,用户的管理数据存储在归属省份。对 于现有的 2.5G GPRS 分组域系统,数据用户漫游时对于通用的 APN 采用拜访地 GGSN 接入方案,也即漫游用户使用数据业务,通过 GPRS 网内 DNS 解析,路由到拜访地 GGSN,从而接入到外部数 据网络中(如图 1 所示)。

图 1 漫游数据用户拜访地接入示意图 此时的用户接入监控点在拜访地的 GGSN 节点,而用户的管理数据存储在归属地,造成不能灵活 地实时控制用户数据业务行为。尤其对于漫游用户恶意使用数据业务的行为,归属地无法实时监控,不能有效地控制恶意欠费问题。未来 3G 网络会大力发展数据业务,并对其开展灵活的内容计费,即运营商通过对用户使用的数 据包进行过滤和分析,以识别区分用户数据传送的内容种类、属性,并把相关的信息传送到运营商计 费系统,使运营商可以通过这些内容计费信息对用户作出灵活的计费处理。

对于目前的 2.5G GPRS 系统以及未来的 3G 分组域,数据用户和外部网络的最终分界点就是 GGSN,内容计费策略一般是在 GGSN 上定义,若采用拜访地 GGSN 接入方式,则漫游用户不能享 受到本省定义的内容资费,不利于数据业务的开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对 3G 分组域核心网网络架构合理规划基础上,需要对分组域的核心设备进 行相应的新功能技术改造,使其在满足 3GPP 标准规定的基本网络协议处理功能基础上,做到面向未 来数据业务多样化特点,实现对数

据用户进行实时控制功能。

三、分组用户接入的标准流程 WCDMA 分组网络主要根据数据用户终端设置的 APN 来判断用户的接入 GGSN 地址,从而确定 分组用户的接入位置。3GPP TS 23.060 GPRS Service Description 附录 A(APN and GGSN Selection)中,对 APN 解析及用户接入流程进行了详细定义。简单对其归纳为如图 2 所示的解析流程。

图 2 APN 选择及解析流程 结合图 2,一个正常的用户 APN 选择接入流程描述如下。a)SGSN 从用户的 PDP 激活请求中获取用户上报的 APN。b)如果用户上报 APN 非空,并且匹配 HLR 中的签约 APN,则用户上报 APN 是合法 APN。c)如果 SGSN 发现用户上报的 APN 是空的,即用户没有带请求的 APN,那么 SGSN 就分析 用户附着时从 HLR 获取到的用户签约数据,看用户有没有签约通配符*(通配符表示可以允许用户使 用任意 APN 接入系统)。

(a)如果用户签约了通配符*,那么 SGSN 将自己配置的 APN(SGSN)分配给用户使用。(b)如果用户未签约通配符*,那么 SGSN 判断一下用户在 HLR 中签约了几个 APN。—如果用户只签约了一个 APN,那么 SGSN 就将用户签约的这个 APN 分配给用户使用。—如果用户签约了多于一个的 APN,由于 SGSN 无法判断用户应该使用哪个签约 APN,因此 SGSN 将拒绝用户的激活请求。d)选定用户使用的 APN 后,SGSN 从自己配置的移动网号 MNC、移动国家号 MCC 扩展出 APN OI(运营商标志),并附加到 APN 上构成 3GPP 规定的 APN 完整形式(APN.MNC.MCC.GPRS),进行 DNS 查询 GGSN 的 IP 地址。(a)若查询到 GGSN IP,则 APN 选路结束,向该 GGSN 发起激活。(b)若查询不到 GGSN IP,SGSN 给用户发送 PDP 激活拒绝消息。

四、漫游用户归属地接入实现方案 用户终端设置的 APN 从用途上分为 2 大类。一类是为全网都支持接入的外部数据网分配的 APN,也称通用 APN,形如 GPRS-Access,此类 APN 不包含用户的归属地区域信息。另一类是为非全网性接入的外部数据网分配的 APN,也称区域 APN,形如 isp.com.bj,此类 APN 包含用户的归属地区域信息。由于中国移动通信网络的特点,不同省之间视为漫游但却使用完全相同的网号,因此根据如上的 3GPP 标准 APN 解析流程,若用户上报通用 APN,则分组网络对于本地用户和漫游入用户请求的 DNS 解析的 APN 均为相同的通用 APN,从而无法区分开接入 GGSN,目前 2.5G GPRS 网络采用就近接 入的方式,即统一使 DNS 解析到拜访地的 GGSN 地址,这就造成漫游数据用户的拜访地接入的现实。如果运营商在未来的 WCDMA 分组域网络的建设中采用漫游用户归属地接入的方案,那么必须本 着既方便用户不改变终端配置,又对网络

改动最小的原则,在仍然保持原运营商定义的通用 APN 或 者专用 APN 设置的同时,以满足漫游用户归属地接入的需求。漫游用户归属地接入如图 3 所示。

图 3 漫游用户归属地接入示意 以下提出几种归属地接入的实现方案,都是紧密结合 3GPP 现有的标准,对分组域核心网元设备 提出了一定的功能改造需求。3.1 APN 覆盖方案

APN 覆盖方案通过在 HLR 中对用户签约带有区域标志的通用 APN,并改造现有 SGSN 使其具有 APN 覆盖功能,从而能在 DNS 解析时区分不同省份的 GGSN。具体为: 每个用户所在的 HLR 根据其所在的省份设置相应的 APN,比如每个北京用户的第一个 APN 都设 为 GPRS-Access.bj。SGSN 在基于图 2 所示的标准 APN 判定流程进行解析时,还需通过一定的特殊功能改造,使其 具备 APN 覆盖功能。即对于用户请求的 APN 如果和 HLR 签约的 APN 不一致时,SGSN 不会拒绝 用户的接入,而是使用 HLR 中的第一个 APN 来覆盖用户请求的 APN。这样可以保证用户使用带有 区域省份标志的 APN 来进行 DNS 的解析查询。对于终端用户上报的专有 APN 及国际漫游来访用户 上报的 APN,SGSN 会按照 3GPP 规范进行标准的扩展处理。比如,对于北京用户来说,无论该用户漫游到哪一个 SGSN,SGSN 都会使用 GPRS-Access.bj 进行 DNS 解析查询,从而能正确地使用北京 GGSN 进行数据接入。这就要求厂商设备应具备以下能力。a)SGSN 具备 APN 覆盖功能,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功能改造。b)HLR 对每一个用户可以定义多个 APN,其中第一个 APN 设置为类似 GPRS-Access.bj 的 形式。3.2 SGSN 对用户号段分析方案 SGSN 对用户号段分析方案通过在 SGSN 内部增加用户号段和归属省份标志对应的解析数据库,从而能在 DNS 解析时区分不同省份的 GGSN。具体为: SGSN 在基于图 2 所示的标准 APN 判定流程进行解析时,还需通过一定的特殊功能改造,使其 具备用户号段分析功能。即当用户请求的 APN 属于合法签约 APN 时,SGSN 通过查询内置的数据库 判断用户归属地,并在 APN 后面加上区域省份标志,送 DNS 解析,DNS 根据此 APN 解析出对应 的归属 GGSN 的地址,从而实现漫游用户的归属地接入。对于终端用户上报的专有 APN 及国际漫游 来访用户上报的 APN,SGSN 会按照 3GPP 规范进行标准的扩展处理。比如,对于北京用户来说,无论该用户漫游到哪一个 SGSN,SGSN 都会根据北京用户号段识别 并增加区域省份标志,使用 GPRS-Access.bj 进行 DNS 解析查询,从而能正确的使用北京 GGSN 进行数据接入。这就要求厂商设备要求具备以下能力。a)SGSN 具备号段分析能力,通过分析用户号段识别用户归属地,并能附加到用户上报 APN 上面



b)SGSN 能灵活的根据现网用户号段的分配来调整数据库,以正确的分析用户归属地。3.3 SGSN 对用户号段扩展方案 SGSN 对用户号段扩展方案通过用户的号码(MSISDN 或者 IMSI)区分出用户所在的区域,并 对用户上报的通用 APN 进行相应的区域标志扩展,从而能在 DNS 解析时区分不同省份的 GGSN。具体为: SGSN 在从用户终端接收到 APN 网络标识后,首先对用户连接请求信息(比如 APN、IMSI、MSISDN)进行分析,如果是国内使用通用 APN 的用户,则提取带有用户归属地标志的信息(比如 用户 MSISDN 中部分号码),同时结合 APN 的运营商标识 MNC.MCC.GPRS,按 照 3GPP 标准规定组成完整的 APN,送至 DNS 服务器进行解析。对于终端用户上报的专有 APN 及 国际漫游来访用户上报的 APN,SGSN 会按照 3GPP 规范进行标准的扩展处理。通过对分组域核心网网元 SGSN 的如上改造,可以使省际漫游用户请求解析的通用 APN 携带有 归属地信息,并对省内 DNS 及根 DNS 的解析数据库配置,使其能对通用 APN 中携带的归属地信息 进行解析,从而向拜访地 SGSN 返回对应用户归属 GGSN 的 IP 地址,实现省际漫游用户归属地接 入的要求。以上各种方案都需要基于 3GPP 的标准协议对分组域相应网元设备作出一定改造,下面从网元改 动以及设备配置角度对三种方案作出对比(如表 1 所示)。表 1 三种方案比较

五、结论 虽然从 3GPP 标准演进上看,WCDMA 分组域数据实时计费控制的实现是在 3GPP R6 阶段才有 相应的标准协议规定,但为了网络平滑演进,并即时为 3G 数据用户提供优良的网络环境和可信赖的 计费平台,有必要对 3G 分组域提前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对分组域设备提出相应的技术改造要求。WCDMA 分组域漫游用户归属地接入是实现数据用户实时控制的网络前提,并且也方便实现分组 域用户的内容计费,对未来数据用户实时控制的需求奠定了网络基础,保证了运营商的投资效益。参考文献

1、李连祥等.3G 融合在线计费系统的实现方案.电信科学,2006(5)

2、杨丰瑞等.3G 计费分析.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6(2)

5.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篇五

1G 模拟通信

2G 数字通信 数字调制技术

模拟调制技术

小区制

硬切换

网络规划

高质量语音业务

AMPS

TACS

NMT-450

NTT Kbit/s

IS-95IS-95B 9.6~14.4kbit/s

PDCEDGE

Wibro

(1.144~2)~10Mbit/s

~100Mbit/s/1Gbit/s

IS-136IS-136+

CDMA20001XEV

3GPP2 LTE

GSMHSCSD/GPRS

TD-SCDMA

3GPPLTE

WCDMAHSPA/HSPA+

IMT-Advanced

短信息

差错控制

软切换 数据压缩

>>100kbit/s数据速率

分组数据业务

动态无线资源管理

多媒体业务

无线业务提供

网络融合与重用

多媒体终端

>>10Mbit/s数据速率

基于全IP核心网

3G 多媒体业务

6.移动通信系统 考试知识点总结 篇六

1.IMT-2000的3个3G主流标准:欧洲和日本提出的WCDMA;美国提出的CDMA2000;中国提出的TD-SCDMA

2.一个最简单的蜂窝系统由移动台(MS)、基站(BS)和移动交换中心(MSC)3部分组成。MSC除了完成交换功能外,还要增加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的功能;移动台包括收发器、天线和控制电路;基站和移动台之间通过空中无线接口进行联络,它也由收发信机、天线和基站控制电路等组成。

3.切换控制策略的过程控制方式有3种:移动台控制、MSC控制、移动台辅助控制(MAHO),2G采用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

4.在2G中,位置管理采用两层数据库,即:归属位置寄存器(HLR)和访问位置寄存器(VLR),分别记录移动台注册位置信息和实时位置信息。

5.移动通信中常采用的多址技术有三类:FDMA、TDMA、CDMA

6.电波信号衰落包括:多径传播带来的多径衰弱和扩散损耗等带来的慢衰弱。

7.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和3GPP2(第三代合作伙伴2)是两家经ITU授权的具体负责3G标准制定的组织。3GPP成立于1998年,负责WCDMA、TD-SCDMA的标准制定;3GPP2成立于1999年,负责CDMA2000标准的制定。

个人补充:2G标准有:美国的DAMPS、IS-95CDMA和欧洲的GSM;越区分位:硬切换和软切换,软切换相比硬切换掉话率更低,是一种无缝切换;分级技术是一种补偿信道衰弱的技术,包括:空间分集、频率分级和时间分集。

第二章 2G通信系统

1.GSM系统是采用FDMA和TDMA混合接入方式。

2.在GSM系统中,每个载频在时间上被定义为一个TDMA帧,每个TDMA帧包括8个时隙(TS0~TS7),每个时隙占用576.9us,相当于承载156.25bit数据,一帧时间为4.615ms。

3.复帧结构包括:26帧(包含26个TDMA帧,用于传输业务信息)和51帧(包含51个帧,用于传输控制信息)。

4.GSM系统的逻辑信道的上行信道包括:随即接入信道RACH、独立专用控制信道SDCCH、慢速辅助控制信道SACCH、快速辅助控制信道FACCH。

5.通常BCH(广播信道)和CCCH(公用控制信道)主要映射在载频F0的TS0上

6.载频F0上的TS1时隙用于将DCCH(专用控制信道)映射到物理信道上。

7.F0的TS2~TS7以及F1...Fn-1中的时隙都用作TCH(业务信道)。

8.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更新主要有3种情况:

用户从一服务区到另一个服务区;

用户长时间静止无呼叫,网络强制移动台周期新更新;

用户开关机时进行位置登记;

9.IS-95CDMA定义的正向传输逻辑信道包含1个导频信道、1个同步信道、7个寻呼信道、55个业务信道。由64位WALSH码调制区分。64位WALSH码记为W0-W63,其中W0为导频信道,W1-W7为寻呼信道,W32为同步信道,其余为前向业务信道。

10.同一CDMA信道的导频分类为4类:激活导频集、候选导频集、相邻导频集、剩余导频集。

11.软切换参数:T-ADD、T-DROP、T-TDROP。

当移动台检测到某一导频信道的强度超过T-ADD时,移动台向基站发送导频强度测量消息,请求将该导频加入激活集。

当移动台检测到激活集内某一导频信道的强度低于T-DROP时,移动台启动T-TDROP定时器,在T-TDROP定时器所规定的时间内,如果该导频强度始终未能超过T-DROP,移动台向基站发送导频强度测量消息,请求将该导频移出激活集。

第三章 B2G移动通信系统

1.GPRS增加的3个主要单元:SGSN(GPRS服务支持节点)、GGSN(GPRS网关支持节点)、PCU

(分组控制单元)。SGSN是对移动终端进行定位和跟踪,并发送和接收移动终端的分组;GGSN将SGSN发送和接收的GSM分组按照其他分组协议发送到其他网络;PCU负责许多GPRS相关功能,如接入控制、分组安排、分组组合及解组组合。

2.EDGE采用3种关键技术:8PSK调制技术、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和增量冗余技术。

3.EDGE技术的核心是链路自适应,调制方式为GMSK和8PSK方式。

4.CDMA20001X与IS-95前向物理信道比增加F-QPCH:快速寻呼信道。在寻呼时隙之前发送,用于指

示移动台是否在下一个寻呼时隙接收寻呼消息。作用:节电,延长移动台待机时间。F-FCH:前向基本信道。承载语音及低速数据业务。工作于RC1或RC2。F-SCH:前向补充业务信道。承载高速数据业务。工作于RC3或RC4。

5.F-DPHCH前向专用物理信道:F-FCH前向基本信道

6.F-CPHCH前向公用物理信道:F-PICH前向导频信道

F-CCHT前向公用信道类型:F-PCH前向寻呼信道

F-SYNC前向同步信道

7.CDMA20001X与IS-95反向物理信道相比增加:R-PILOT:反向导频信道。使反向链路的信噪比提高

约2-3dB。R-FCH:反向基本业务信道。承载语音及低速数据业务。工作于RC1或RC2。R-SCH:反向补充业务信道。承载高速数据业务。工作于RC3或RC4。

8.R-DPHCH反向专用物理信道:R-PICH反向导频信道

R-FCH反向基本信道

9.R-CPHCH反向公用物理信道:R-CCHT反向公用信道类型:R-ACH反向接入信道

第四章 3G移动通信系统

1.WCDMA系统的码片速率达3.84Mc/s,载波带宽为5MHz

2.上行DPDCH中时隙对应的物理信道的扩频因子为256至4,共6对,对应的信道比特速率

为15~960Kbps

3.WCDMA中的扰码在下行中用于区分基站,在上行中用于区分用户,长扰码选用Gold序列

4.WCDMA核心网的演进:

R99采用基于GSM/GPRS的核心网络(CS域和PS域),无线接入引入新的WCDMA接入网。速度峰值:384Kb/s,理论最大值:2Mb/s

R4网络和R99相比,主要的变化在CS域,PS域没有任何变化,CS域基于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将MSC分为MGW和MSC Server;

R5的网络特点:提出HSDPA技术,提高下行速率;实现全网IP化;增加IMS-多媒体业务平台,用于提供各种实时或非实时的多媒体业务。

R6的网络特点:提出HSUPA技术,提高上行速率;完善HSDPA技术;其它功能的增强

R7的网络特点:实现MIMO技术;引入OFDM技术

5.TD-SCDMA采用双工工作模式,上下行共享一个频带,仅需要1.6MHz;

6.TD-SCDMA由于其特有的帧结构和TDD工作模式,可以依据业务的不同而任意调整上下行时隙转换

点,适用于不对称的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尤其适合IP分组型数据业务。

7.接力切换是TD-SCDMA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

7.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七

任何网络制式下都存在着影响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信号,不是通信系统正常通信所需要的信号都成为干扰信号,通常将一些在接收带内但并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非系统内部信号也称为干扰信号。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各种网络制式的不同决定了工作频段的不同,不同的工作频段势必会对其他频段造成干扰,因此WCDMA系统必然会与多种无线通信系统共存于一个复杂的环境。不同系统间的信号必然会引入同频干扰、邻频干扰、互调干扰,无线通信系统中还存在电波传播的多径效应而形成的干扰以及部分无线射频设备也会对通信信号产生影响。这些干扰信号必定会降低网络覆盖区域的通信指标。

1 干扰概述

WCDMA系统受到的干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系统自身的干扰,另一种是来自系统外的干扰,外部干扰对WCDMA系统产生的影响比内部干扰更加严重。这是由于WCDMA系统的特性造成的,W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系统决定了若干小区的基站要工作在同一频率上。因此这些小区覆盖范围内的移动台也工作在同一频率上。同一小区中的不同用户间和周围小区的用户对本小区内用户所造成的自干扰是限制WCDMA系统容量和影响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1.1 系统内部干扰

WCDMA系统内部干扰分为前向链路干扰和反向链路干扰两种[1]。前向链路干扰又分为两种:第一种干扰是来自自身小区的干扰,是指基站下行业务信道发射的干扰功率,即发送到移动台的业务信道的所有的功率总和。第二种干扰是来自相邻小区的干扰,主要是由于其他小区基站在下行链路上发射干扰功率。简言之就是本小区基站或邻近小区基站在下行链路的发射功率干扰。

反向链路干扰也分为两种:一种干扰是来自本小区内移动台的干扰;第二种干扰是相邻小区内移动台发射的功率干扰。

1.2 系统外部干扰

系统外部形成的干扰比WCDMA系统内部干扰的影响更大。外部干扰产生的原因多样,比较复杂,有的很容易查出,但有的却不容易被发现。当干扰情况非常严重的时候,小区内的移动台不能发起呼叫、入网等。即使能够通话,通话质量也会非常的差。若在接收频带内有干扰,对接收器的灵敏度和噪声系数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异常干扰包括:

(1)上行干扰:当其他系统的干扰信号在本小区内时,小区内的UE的发射功率升高,导致NodeB接收到的RTWP升高,会造成对邻近小区的干扰。由于RTWP抬高,会导致UE上行链路质量恶化发生掉话。

(2)下行干扰:其他系统的干扰信号存在,导致UE的背景噪声升高,而SIR降低,BLER变大。功率控制则会不断提高NodeB发射功率,导致通信质量恶化。如果下行功率达到系统所能允许的最大时则会发生掉话。

2 干扰分类和隔离度

干扰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杂散干扰、互调干扰和阻塞干扰三种。对于受干扰系统来说,会有接收机灵敏度降低、接收机过载和互调干扰这三种性能损失,因此为了把这些损失降低到最小就采取在发射和接收单元之间设置隔离度[2]。

(1)杂散干扰:

由于发射机输的发射信号频带外产生较高的杂散,而且这些杂散信号分布在较广的范围内,干扰源系统采用的滤波器对这些带外信号的抑制效果不理想,那么受干扰系统的接收机就会收到干扰源系统的带外信号,受干扰系统的SIR就会降低,引起杂散干扰。

杂散干扰的隔离度计算满足:

MCL≥Pspu-Pn-Nf+7. (1)

MCL为隔离度要求,Pspu为干扰源发射的杂散信号功率,Pn为受干扰系统接收带内的热噪声,Nf为接收机的噪声系数,7为接收机灵敏度恶化0.8时系统能接收的最大干扰电平。

(2)互调干扰:

当两个以上不同频率的信号作用于非线性器件或线路后可能出现的新信号。这个产生的新信号如果处于受干扰系统的频带内,被受干扰系统接收到就会导致SIR下降。两个信号的互调干扰中三阶互调干扰信号是最强的互调干扰。

互调干扰和杂散干扰的原理都是由于干扰信号进入受干扰信号的频带造成的,所以它的隔离度也可以由公式来表示:

MCL≥Pspu-Pn-Nf+7. (2)

其中Pspu为多路信号合路产生的互调信号功率。

(3)阻塞干扰:

在接收机端对微弱信号的放大倍数是由需要的整机增益来设定的,当接收机收到强干扰信号后,干扰信号会影响低噪声放大器对微弱信号的放大,甚至抑制掉有用信号,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种现象就叫阻塞干扰。

只要接收机输入端的干扰信号功率比系统要求的阻塞电平低就可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若接收机端的阻塞电平为Prx,干扰源系统的干扰功率为Ptx(即为干扰系统的发射功率),只要隔离度满足:

MCL≥Ptx-Prx. (3)

其中Ptx为干扰源基站的发射功率,Prx为受干扰系统接收机允许最大阻塞干扰;干扰信号就不会对接收机造成阻塞干扰。

系统噪声基底Pn=10lg(KTB)+噪声系数,K为波尔兹曼常数1.38E23 J/K,T常取290k,B为信号带宽。代入常数后:Pn=-174+10logB+Nf,Nf为设备引入的噪声系数。

而由于WCDMA系统工作的信道带宽为3.84×(1+α)MHz(WCDMA系统的一个频道带宽为3.84MHz,α为基带成型滤波器的滚降系数0.22),因此WCDMA系统工作在信道带宽内的热噪声功率Pn为:

Pn=-174+10lg(4.684 8×106)=-107 dBm .

3 WCDMA的干扰隔离分析

3.1 WCDMA和几种常见通信系统参数

在多种无线系统共存的情况下,各个通信系统使用的频段有的比较邻近,WCDMA系统与其他通信系统所使用的频段参数如表1所示:

3.2 隔离度分析

3.2.1 杂散干扰

由于干扰源系统的发送滤波器对杂散信号的衰减作用,杂散信号离原频带越远信号就越弱,两个不同系统的频带相距越近杂散干扰就越强[1]。杂散干扰主要是干扰源系统的下行对受干扰系统的上行造成的影响。

由于无线通信系统的实际工作环境比较复杂,隔离度等要考虑因素较多,在此只讨论较为理想情况下的隔离度,由此可知干扰源系统与WCDMA系统杂散干扰的最小隔离度为:

MCL=Pspu+BWAF-LO-LW-PRX . (4)

BWAF:为受干扰系统信道带宽与干扰源系统的测试带宽的转换BWAF=10log(BWinterfering/BWafferected),LOLW:分别为干扰源系统、WCDMA系统基站的天馈损耗。

PRX:WCDMA系统接收机允许最大杂散干扰。根据以上所说不同系统对W系统杂散干扰可以计算出,如表2所示。

3.2.2 互调干扰

在有源器件和无源器件中都可能会产生三阶互调干扰信号,在室内分布系统中涉及到的互调干扰,主要考虑由合路器的非线性特性所产生的互调干扰。

因此干扰源系统与WCDMA系统的互调干扰的最小隔离度为:

MCL=Pspu-MPOI-Pn-Nf+7. (5)

式中MPOI为多路合路器设备的互抑制值。一般情况下互调干扰功率由几个等功率引起,总功率P经过衰减就可以得到,但由于室内覆盖环境的原因,互调干扰信号是不等功率信号形成的,所以较为复杂。根据几个不同系统的频段,基本上上行信号都是弱信号,主要考虑的是下行信号对上行信号的互调干扰。三阶互调类型有:2F1-F2,2F2-F1,F1+F2-F3,F1-F2+F3和F2+F3-F1。通过计算可以得知,CDMA、GSM、DCS系统经过互调后产生的新信号的频段范围并不在WCDMA系统的上行频段内,而会对WCDMA系统产生互调干扰的是WLAN(下行2400-2483)和WCDMA互调后产生的互调信号,互调信号的频段为1737-1940,在WCDMA系统的频段内。

由此可知WCDMA和WLAN的下行信号对WCDMA上行信号产生互调干扰。互调干扰强度为-112.9dBm,不再需要增加隔离度。

3.2.3 阻塞干扰

根据3GPP标准,WCDMA系统对于阻塞干扰的要求如表4[3]:

同样在较为理想的情况下,隔离度计算只考虑发射端和接收机端的天馈损耗,因此可知干扰源系统与WCDMA系统的阻塞干扰的最小隔离度为:

MCL=Ptx-Prx-LO-LW . (6)

发射端和接收端天馈损耗LO、LW取典型值3dB。从系统频段上看出,DCS1800的下行频率与WCDMA的上行频率比较接近,因此DCS1800对WCDMA的阻塞干扰较之于其他系统最强,其他系统对WCDMA杂散干扰隔离度要求就一定满足阻塞隔离度要求。

DCS1800系统最大发射功率为43dBm,因此由公式可以得知DCS1800系统对WCDMA系统的阻塞隔离度为50dB。

4 结论

通过比较不同系统对WCDMA的杂散干扰、互调干扰和接收机阻塞干扰的隔离度,在理论计算中各种系统对WCDMA的杂散干扰隔离度均比阻塞干扰隔离度要高,因此如果各个系统对WCDMA系统的隔离度满足了杂散干扰隔离度的需求,在多数情况下都能满足阻塞隔离度的需求。经过理论计算,隔离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杂散干扰的隔离度。

所以在实际设计环境中我们可以对杂散、互调、阻塞干扰的隔离度进行测试计算比较,选择其中最大的一个来作为隔离度的设计要求。但在实际的室内分布系统中,各种环境较为复杂,空间链路的损耗、各种无源设备对信号的衰减和损耗,导致实际中的隔离度要比理论计算出的隔离度值小,所以在实际网络设计中可以适当降低对设备的指标要求,来减少网络成本。

摘要:不同的通信系统间信号会相互干扰,系统间的信号干扰会对WCDMA网络的通话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不仅会引起各种业务的指标变差,甚至会导致WCDMA网络的掉话。针对此,讨论了会对WCDMA系统产生干扰的系统,以及避免对WCDMA系统造成影响的隔离度分析。

关键词:WCDMA,系统干扰,隔离度

参考文献

[1]张传福.WCDMA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张邦宁.通信抗干扰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八

摘要:分析了电力系统专用通信网的管理要求,针对网络管理层次多、设备种类多、网络结构复杂的特点,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建设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的基本要求及解决方案。方案以TMN为基础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强调接口的开放性,强调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强调网络化和对各种体系结构的兼容性。为网管系统设计和方案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电力系统; 通信网络; 网络管理系统; Q3适配器; SNMP; TMN

分类号: TM 73 BUILDING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Jiao Qun

(Nanjing Auto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21000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management, the main principle of build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design method are put forward. In the method,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based on TMN system and is compatible with other protocol. The method emphasizes that the system must have unity, independence and open interface, the system should support network and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all kind of system structures. The useful advice in designing and select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offered.

Keywords:power systems;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Q3 protocol adapter;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networks (TMN)▲

引言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生产的需求及电力企业运营走向市场化的需求,电力通信网的.发展十分迅速。许多新的通信设备、通信系统,例如SDH、光纤环路、数字程控、ATM等,都纷纷涌入电力通信网,使网络的面貌日新月异。新设备的大量涌入表现出通信网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功能日益强大,配置、应用也十分复杂。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功能、新技术及技术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可选择的设备越来越多,造成电力通信网中设备种类的复杂化。技术的发展使某些旧的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交融。传统通信网络的交换、传输等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网络设备,例如路由器、网络交换、ATM设备等。某些传统的通信业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例如IP电话等。今天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电力通信业务已从调度电话、低速率远动通道扩展到高速、数字化、大容量的用户业务,例如

9.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九

一、单选题(共 40 道试题,共 100 分。)V 1.CDMA的正向传输信道和反向传输信道的比较说法错误的是()。

A.都是用不同码序列来区分业务信道; B.信道组成不同; C.使用的扩频码相同; D.卷积码速率不同。

2.位置管理包括两个主要的任务()。A.位置登记和呼叫传递 B.位置更新和寻呼 C.位置注册和位置更新 D.位置登记和查询信息

3.下列关于纠错编码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信息码元序列中加入监督码元就称为差错控制编码,也叫纠错编码; B.纠错编码是以降低传输可靠性为代价来提高信息传输速率的。C.一般来说,监督码元所占的比例越大,检错纠错能力越强; D.常用的检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和CRC校验码。

4.GSM系统在通信安全方面采取了()措施。A.位置登记 B.鉴权与加密 C.呼叫接续 D.以上都有

5.最简单的产生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信号的方法是通过在FM调制器前加入(),称为预制滤波器。A.高斯低通滤波器 B.高斯高通滤波器 C.高斯带通滤波器 D.高斯带阻滤波器

6.下列小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蜂窝通信网络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称为小区; B.区群内各小区使用不同的频率组,而任意小区所使用的频率组,在其它区群相应的小区中还可以再用,这就是频率再用;

C.一般来说,小区越大(频率组不变),单位面积可容纳的用户越多,即系统的频率利用率越高;

D.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相邻的小区时,其工作频率及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所用的接续链路必须从它离开的小区转换到正在进入的小区,这一过程称为越区切换。

7.CDMA系统的有效频带宽度1.2288MHz,语音编码速率为9.6kb/s,比特能量与噪声密度比为6dB,则系统容量为()。

谋学网

A.30 B.22 C.33 D.40

8.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速率属于通信系统性能指标中的()。A.有效性 B.可靠性 C.适应性 D.标准性

9.分集合并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方式:选择式合并、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合并。合并性能的比较为()。

A.等增益>最大比>选择式合并 B.等增益>选择式合并>最大比 C.最大比>等增益>选择式合并 D.最大比>选择式合并>等增益

10.在误码率相同的条件下,三种数字调制方式之间抗干扰性能好坏的关系为()。A.2ASK>2FSK>2PSK B.2PSK>2FSK>2ASK C.2FSK>2PSK>2ASK D.2PSK>2ASK>2FSK

11.如图,电波传播方式沿路径①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它是VHF和UHF频段的主要传播方式;沿路径②的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 路径③的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

A.地表面波 地面反射波 直射波 B.直射波 地面反射波 地表面波 C.直射波 地表面波 地面反射波 D.地面反射波 直射波 地表面波

12.信号电平发生快衰落的同时,其局部中值电平还随地点、时间以及移动台速度作比较平缓的变化,其衰落周期以秒级计,称作()。A.慢衰落 B.快衰落 C.瑞利衰落 D.对数正态衰落

13.移动通信多址方式不包括()。A.FDMA

谋学网

B.TDMA C.CDMA D.ADMA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信道(频率)配置的方式有两种:分区分组配置法和等频距配置法;

B.分区分组配置法所遵循的原则是:尽量减小占用的总频段,以提高频段的利用率;同一区群内不能使用相同的信道,以避免同频干扰;小区内采用无三阶互调的相容信道组,以避免互调干扰(重点考虑);

C.等频距配置法是大容量蜂窝系统广泛使用的频率分配方法,是按等频率间隔来配置信道的,只要频距选得足够大,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邻道干扰; D.信道配置不能随移动通信业务量地理分布的变化而变化。

15.假定输入的信息序列为01101(0为先输入),经过(2,1)卷积编码器后的输出信息序列应为()。A.001110011 B.0110101101 C.1100011100 D.0011100111

16.CDMA系统中的地址码和扩频码都包含()。A.Walsh码 B.m序列码 C.Gold码 D.以上都有

17.对于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属于调度系统的专用通信网,对网中的不同用户常常赋予不同的优先等级。②集群通信系统根据调度业务的特征,通常具有一定的限时功能,一次通话的限定时间大约为15~60s(可根据业务情况调整)。③集群通信系统的主要服务业务是无线用户和无线用户之间的通信,在集群通信系统中也允许有一定的无线用户与有线用户之间的通话业务,但一般只允许这种话务量占总业务量的5%~10%。④集群通信系统一般采用半双工(现在已有全双工产品)工作方式,因而,一对移动用户之间进行通信只需占用一对频道。⑤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频道再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而在集群系统中,主要是以改进频道共用技术来提高系统的频率利用率的。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8.移频键控调制(FSK)信号的带宽()。

A.A

谋学网

B.B C.C D.D

19.下列哪种调制不属于模拟调制()。A.AM B.FM C.FSK D.PM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计算移动信道中信号电场强度中值(或传播损耗中值),可将地形分为两大类,即中等起伏地形和不规则地形,并以中等起伏地形作传播基准。B.在计算各种地形、地物上的传播损耗时,均以中等起伏地上市区的损耗中值或场强中值作为基准,因而把它称作基准中值或基本中值。C.随着频率升高和距离增大,市区传播基本损耗中值都将增加。郊区场强中值大于市区场强中值。或者说,郊区的传播损耗中值比市区传播损耗中值要小。D.以上都对

21.下列关于越区切换说法错误的是()。

A.越区(过区)切换(Handover或Handoff)是指将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从当前基站转移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B.越区切换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切换,另一类是软切换。硬切换是指在新的连接建立以前,先中断旧的连接。而软切换是指既维持旧的连接,又同时建立新的连接,并利用新旧链路的分集合并来改善通信质量,当与新基站建立可靠连接之后再中断旧链路; C.在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中,网络要求移动台测量其周围基站的信号质量并把结果报告给旧基站,网络根据测试结果决定何时进行越区切换以及切换到哪一个基站; D.PACS、IS-95和GSM系统采用了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

22.在二进制移位寄存器中,若n为移位寄存器的级数,n级移位寄存器能产生的最大长度的码序列为()位。

A.A B.B C.C D.D

23.CDMA码分多址的特点()。①有更大的通信容量②网内所有用户使用同一载频、占用相同的带宽③具有软交换功能④利用人类对话的不连续性实现话音激活技术⑤采用扩频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谋学网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4.如图,天线的高度分别为ht和hr,两个天线顶点的连线AB与地面相切于C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25.以下数字调制中,不能采用包络检波进行解调的是()。A.ASK B.OOK C.FSK D.PSK

26.移动台和基站收发信机(BTS)之间的接口是()。A.Abis接口 B.空中接口 C.A接口 D.U接口

27.关于正交幅度调制QAM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QAM中,数据信号由相互正交的两个载波的幅度变化表示; B.QAM调制器的原理是发送数据经过串并变化被分成两路,经过高通滤波器,然后分别与一对正交调制分量相乘,求和后输出;

C.接收端完成相反过程,正交解调出两个相反码流,均衡器补偿由信道引起的失真,判决器识别复数信号并映射回原来的二进制信号;

D.模拟信号的相位调制和数字信号的PSK(相移键控)可以被认为是幅度不变、仅有相位变化的特殊的正交幅度调制。

28.区群内的小区数应满足()。

A.A B.B C.C D.D

29.下列关于话务量的说法错误的是()。

谋学网

A.A B.B C.C D.D

30.比较GSM、D-AMPS和PDC三种蜂窝系统特征,下列错误的是()。A.都采用TDMA/FDMA的多址方式; B.话音编码速率GSM最高; C.GSM系统的容量最高; D.GSM的载频间隔最大。

31.下列哪个模型不属于多径信道的冲激响应模型()。A.GSM标准中的多径信道模型 B.COST-207模型 C.IMT-2000模型 D.Hata模型

32.下面关于空闲信道的说法错误的是()。A.空闲信道的选取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呼叫信道方式;另一类是标明空闲信道方式;

B.专用呼叫信道方式是指在网中设置专门的呼叫信道,专用于处理用户的呼叫。优点是处理呼叫的速度快;但是,若用户数和共用信道数不多时,专用呼叫信道呼叫并不繁忙,它又不能用于通话,利用率不高;

C.专用呼叫信道方式适用于大容量的移动通信网,是公用移动电话网络所用的主要方式; D.标明空闲信道方式包括循环定位和循环不定位等多种方法。循环不定位减小了同抢概率,且呼叫建立迅速。

33.下列关于PSK说法错误的是()。A.PSK可采用相干解调和差分相干解调; B.FSK的性能优于PSK;

C.QPSK信号是两个PSK信号之和,因而它具有和PSK相同的频谱特征和误比特率性能; D.π/4-DQPSK是改变了DPSK的最大相位跳变,从而改善了了频谱特性。

34.在GSM系统中,采用()可抵抗多径效应引发的码间干扰。A.跳频技术 B.卷积编码

C.自适应均衡技术 D.交织编码

35.下列关于信令的基本概念错误的是()。

A.与通信有关的一系列控制信号统称为信令。其作用是:保证用户信息有效且可靠的传输; B.信令分为两种:一是用户到网络节点间的信令(接入信令);另一种是网络节点之间的信

谋学网

令(网络信令)。在通信系统中,接入信令是指移动台至基站之间的信令。网络信令称为7号信令系统(SS7);

C.按信号形式不同,信令分为数字信令和音频信令; D.拨号信令是基站主叫时发往移动台的信号。它应考虑与市话机有兼容性且适宜于在无线信道中传输。

3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GSM系统的频段分为:上行890—915MHz和下行935—960MHz; B.系统的收发频率间隔为960-915=45MHz; C.GSM的调制方式是高斯型最小移频键控(GMSK)方式,矩形脉冲在调制器之前先通过一个高斯滤波器;

D.小区覆盖半径最大为50km,最小为500m。

37.“无线接口Um”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接口之一,Um接口协议模型分作三层()。A.L1物理层,L2数据链路层,L3网络层; B.L1物理层,L2网络层,L3数据链路层; C.L1网络层,L2数据链路层,L3物理层; D.L1数据链路层,L2物理层,L3网络层

38.蜂窝式组网将一个移动通信服务区划分成许多以()为基本几何图形的覆盖区域,称为蜂窝小区。A.正六边形 B.正五边形 C.正四边形 D.正八边形

39.控制信道(CCH)用于传送信令和同步信号,控制信道不包括()。A.话音业务信道 B.广播信道 C.公共控制信道 D.专用控制信道

40.GSM 系统中的区域、号码、地址与识别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GSM系统中区域可分为(1)GSM服务区。(2)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3)MSC区。(4)位置区。(5)基站区。(6)扇区;

B.号码可分为(1)移动用户识别码。(2)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3)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4)移动台的号码(5)位置区和基站的识别码;

C.在GSM系统中,每个用户可分配多个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IMSI的总长不超过15位数字,每位数字仅使用0~9的数字;

D.考虑到移动用户识别码的安全性,GSM系统能提供安全保密措施,即空中接口无线传输的识别码采用临时移动用户识

10.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十

高速上行分组接入HSUPA是上行链路方向针对分组业务的优化和演进。是继HSDPA后, 3GPP标准的又一次重要演进。HSUPA的标准化工作于2005年完成, 具体体现在3GPP REL R6版本的规范中。采用HSUPA技术, 用户的峰值速率可达到1.4 Mbits/s~5.8 Mbits/s。与R99版本相比, HSUPA的网络上行容量增加20%~50%, 增加25%的Iub传输容量, 重传时延小于50 ms, 覆盖范围增加0.5 dB~1.0 dB。

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系统中, HSUPA技术作为关键的增强性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HSUPA物理层协议结构

本文首先介绍HSUPA相关的协议结构。先介绍一个总的架构, 从总体上看相比与过去的协议结构有哪些改变。

1.1 HSUPA协议结构

WCDMA系统中HSUPA技术就是增加了一条传输信道E-DCH (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 两条上行物理信道和三条下行物理信道。

如图1所示, HSUPA协议结构在过去结构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MAC功能实体。UE侧, 在原先MAC-d下增加了MAC-es/e实体, 用于处理HARQ重传、调度、MAC-e复用、E-DCH TFC选择。在Node B侧, 则增加了MAC-e实体, 用于处理HARQ重传、调度、MAC-e复用。而在RNC侧, 增加了MAC-es实体, 用于进行序列重整, 处理软切换下不同Node B的数据的合并。

1.2上行物理层模型

UE侧的上行就是UE向基站发射数据, 其物理层模型如图2所示:

图2显示的是UE侧上行物理层的完整模型, 左侧为传统的DCH, 中间为HSDPA的内容, 右侧为HSUPA的E-DCH。E-DCH的数据信息被编码复用到一个CCTrCH (编码组合传输信道) , 再映射到物理信道发射, 而E-DCH的一些控制信令TFCI (传输格式组合指示) 和HARQ信息也直接映射到另外的物理信道发射。

1.3下行物理层模型

UE侧的下行就是UE接收基站发射的数据, 它的物理层模型如图3所示:

图3显示的UE侧下行物理层的完整模型, 左侧是传统的DCH, 中间是HSUPA的E-DCH, 右侧是HSDPA的内容。DCH激活集 (运行DCH业务的小区集合) 包含cells d1, …dn, E-DCH激活集可以就是DCH的激活集或者是DCH激活集的子集, 这由SRNC来决定。

由图可知, E-DCH从物理信道接收的数据解调出ACK/NACK (确认是否正确接收) , Absolute Grant (AG, 绝对授权) 和Relative Grant (RG, 相对授权) 信息。

2物理层信道结构

WCDMA系统中的HSUPA技术增加了一条传输信道E-DCH (Enhanced Dedicated Channel) , 两条上行物理信道和三条下行物理信道。

2.1上行物理信道

E-DPDCH:E-DCH Dedicated Physical Data Channel (E-DCH专用物理数据信道) , 用于承载E-DCH的数据传输。E-DPCCH:E-DCH 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 (E-DCH专用物理控制信道) 用于传输E-DCH相关的控制信息, 发射控制信息包括TFCI和HARQ。两者利用不同的信道化码实现并行传输。E-DPDCH和E-DPCCH无线帧长度都为10 ms, 每个无线帧包含5个2 ms的子帧。

E-DCH传输信道向物理层传输1个传输块, 对该传输块CRC校验, 码块分割, 信道编码, HARQ速率匹配, 物理信道分割和交织, 最后物理信道映射。

2.2下行物理信道

E-AGCH (E-DCH Absolute Grant CHannel) (E-DCH绝对准入信道) 。E-AGCH信道用于承载上行E-DCH绝对调度授权信令 (简称AG) 。当E-DCH的TTI长度配置为2 ms时, E-AGCH也以2 ms子帧方式传输。E-AGCH信道上传输的信息包括:AG以及AG的作用范围。AG信令映射到E-AGCH信道需要经过:复用、CRC校验、添加E-RNTI, 1/3卷积编码、速率匹配和物理信道映射。帧结构如图5:

E-RGCH:E-DCH Relative Grant Channel (E-DCH相对准入信道) 。E-RGCH 是用于承载上行E-DCH相对调度授权信令 (简称RG) 的下行专用物理信道。E-RGCH采用开/关键控的BPSK调制。40个E-RGCH和E-HICH会复用到一个SF=128的下行码道发射。

帧结构:

E-DCH HARQ Acknowledgement Indicator Channel (E-DCH指示符信道) 。E-HICH是用于承载上行E-DCH的HARQ确认指示的下行专用物理信道, E-HICH采用开/关键控的BPSK调制。E-HICH使用与E-RGCH相同的正交签名序列区分多个并行的信道。40个E-RGCH和E-HICH复用到一个SF=128的下行码道发射。帧结构请参看图6。

3 HSUPA中的关键技术

3.1 Node B控制的调度

Node B控制的调度是HSUPA的一项关键技术。在WCDMA的最初版本R99系统中, 采用的是传统的集中式的调度, 即调度器位于RNC中, 由RNC中的调度器集中并行调度各个小区中的各个UE。在HSUPA中, 为了提供快速的调度, 则将调度器放到了Node B中, 各个Node B调度所辖小区的UE。将分组调度功能实体放在Node B中, 可以直接使用物理层实时测量的信息、内部的统计信息 (重传信息等) 以及UE报告的信息进行调度, 这样可以及时利用不同用户的信道状况和衰落特性, 减少系统的传输延时。这种改进使网络可以更快地对负载的变化做出反应, 为各种应用分配更合适的速率, 能有效地控制上行链路噪声的变化率。

3.22 ms帧长

2 ms帧的使用降低了无线接口的传输时延.在相同传输速率的条件下, -2 msT1内的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只相当于10 ms TTI的1/5, 因此处理时延也会下降。2 ms帧还使得HARQ的时延控制更加灵活, 链路自适应更加快速。然而, 2 ms 帧也有不利的一面:它缩短了编码交织的长度, 信道纠错性能下降。

3.3 HARQ

在WCDMA版本5中, 数据包重传是由RNC (无线网络控制器) 中的RLC (无线链路控制) 层重传完成的。在确认模式下, RLC层的重传由于涉及Iub接口上的数据交互, 时延超过100 ms。在HSUPA中定义了一种物理层的数据包重传机制, 数据包的重传在移动终端和基站间直接进行, 基站收到移动终端发送的数据包后会通过空中接口向移动终端发送ACK/NACK信令, 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包正确则发送ACK信号, 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包错误就发送NACK信号。在HSUPA的物理层混合重传机制中, 还使用到了软合并 (soft combing) 和增量冗余技术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提高了重传数据包的传输正确率, 因此性能更好。

4结束语

作为国际3G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WCDMA标准的技术优势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认可, 其突出的特点和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技术优势为其展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并已经使其成为发展最快的3G技术。随着我国3G技术实验的进行, 以及HSUPA 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信能够更好的实现上行链路的高速接入, 使WCDMA系统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摘要:高速上行分组接入 (HSUPA) 是3GPP标准化组织在WCDMA UTRAN FDD R6版本中提出的一种新技术。文章介绍了WCDMA系统中HSUPA物理层协议结构, 重点分析了物理层信道结构, 最后讲述了HSUPA中的关键技术。

关键词:WCDMA HSUPA,E-DCH,E-DPDCH,E-DPCCH,E-HICH,E-AGCH,E-RGCH HARQ

参考文献

[1]王雪龙.WCDMA移动通信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11.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十一

0、概述

在IST项目BRAIN(BroadbandRadioAccessfor IP based Networks)及MIND(Mobile IP-based Network Developments)中为基于全IP的宽带接入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其中一项重要的挑战就是3G与无线局域网(WLAN)的互联互通。以IEEE802.11标准为主的WLAN以其低廉的建网价格及高传输带宽(IEEE 802.11系列标准提供1-54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迅速拓展市场空间。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每个接入点的覆盖范围不大,只能适用于公司、旅馆、机场等地区,而且不同WLAN业务提供商之间的网络没有漫游协议。3G则能弥补WLAN的缺点:可以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连接性,在不同的PLMN之间有成熟的漫游协议。但3G的投资规模庞大,数据峰值传输速率也只有2Mbit/s左右[1]。

由于WLAN和3G的互补特性,3G-WLAN的互联互通成为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以及科研机构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基本原则是必须尽量减少对WLAN以及3G现有标准和系统的影响,即保持WLAN标准不变,对3G现存规范的修改最小化。目的是使3G系统运营商为蜂窝用户在所有业务上提供一套完整的公共无线局域网的接入体系。

1、3GPP-WLAN互联互通体系结构

3GPP-WLAN互联互通体系结构的设计主要基于两系统功能互补和增强。

1.1WLAN体系结构

当前WLAN接入网络体系结构没有正式的标准,但所有WLAN系统都是建立在ISP的实际标准范例之上,如图1所示[2]。

图1 WLAN体系结构

通过WLAN系统提供IP连接性以及其他业务需要认证、鉴权及计费(AAA)服务器和用户数据库。目前典型的AAA服务器就是在WLAN系统中为用户提供认证、鉴权及计费功能的RADIUS服务器。(学电脑)

1.2WLAN-3GPP体系结构

目前,WLAN与3GPP互联互通有两种模式:紧耦合和松耦合。WLAN可以直接借鉴3G系统的用户管理和AAA机制,便于用户无缝快捷接入不同模式的无线网络。见图2所示。

图2 WLAN-3GPP体系结构

2、3GPP-WLAN互联互通关键机制

2.1网络选择机制

3GPP-WLAN互联互通体系中网络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尽管传统的移动运营商提供WLAN接入网,但对于一个特定的WLAN接入网来讲可能会存在多个可行的漫游路径。目前3GPP支持与WLAN互联互通中的网络选择,当存在多个可行的漫游路径时用户可选择访问PLMN(VPLMN)。在技术上以基于网络接入标识符(NAI)来实现,NAI由用户名和域名中间以@字符作为分隔组成。与WLAN接入点建立连接后,UE向所属本地网络报告NAI,若WLAN接入网不能将这一请求转发至本地网,则此WLAN会为UE提供一个可支持的VPLMN的列表,UE从中选择首选VPLMN,重新制定NAI并将VPLMNID包含在内,通过“新的”ID再次进行认证,WLAN获得对请求进行转发的相关信息。

2.23GPP-WLAN互联互通体系中的认证与鉴权

3GPP-WLAN互联互通体系的基本原则要求尽量少的对WLAN接入网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规划中提出使用IEEE802.11i来实现认证、解入控制和密钥确认功能。IEEE802.11i对IEEE802.11协议在安全性能方面进行了扩展,

认证与密钥确认功能可由集中式认证服务器通过RADIUS(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In User Service)和可扩展的认证协议EAP(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来实现。为了重新使用基于USIM/SIM的认证算法,对EAP SIM和EAP AKA(Authentication and Key Agreement)进行了规定。

EAPSIM规定了基于GSMSIM算法的认证和密钥确认协议,包含了对GSM机制的重要扩展,如共同的认证与获取更长的密钥及通过临时标识或假名隐藏身份,以及快速重新健全功能。EAPAKA在EAP内部对UMTS认证和密钥确认进行封装,与EAP SIM同样拥有隐含标识及快速重新认证功能。3GPP AAA服务器包含EAP服务器功能,对订户是否被受权使用WLAN进行核实。在认证协议中所需的鉴权信息及认证矢量存储(或产生)于HSS中。

2.33GPP-WLAN互联互通数据路由机制

一旦用户认证成功且被授权接入网络,WLAN接入网准许UE接入IP网络,在WLAN接入网与3GPP网络的站点之间通过建立隧道机制对用户的全部数据进行转发。当前关于用户数据路由的技术体系结构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但业界就隧道终端应建立于本地运营网络达成一致,分组数据网关PDG(PacketDataGateway)负责建立隧道。在访问网络中需要WLAN接入网关WAG(WLANAccess Gateway)以实现隧道功能。

图3 协议接口

2.43GPP-WLAN互联互通体系中的计费机制

3GPP-WLAN互联互通系统支撑的业务可通过WLAN接入网直接接入因特网或经过PDG接入本地3G网络。当直接通过WLAN接入因特网时,可采用IP有线网络的计费模式或通过3GPP网络来计费;当经过PDG接入本地3G网络时,WLAN通过接口Wn先与3GPP访问网络通信,再通过Wp接口和3GPP的PDG进入本地3G网络的计费系统。

图4 计费系统结构及接口

3、3GPP-WLAN互联互通应用场景

考虑到用户漫游需要及传输时延尽量小等要求,重点介绍紧耦合中的两种应用[3]:基于3GPP系统接入控制和计费的互联互通和接入3GPP分组交换域的互联互通。

基于3GPP系统的接入控制和计费,即3GPP系统用来提供AAA(鉴权、授权和计费)功能。具体的体系架构如图5所示,该图描述了漫游场景下WLAN/3G互联互通体系结构。如果WLAN终端不需要进行漫游,则3GAAA服务器通过Wr/Wb接口直接与WLAN相连。需要特别注意的是3G移动台和WLAN移动台的用户数据业务流的转发过程是完全不同的。WLAN移动台的用户数据业务流是由WLAN通过自身转发至因特网或其他内部互联网,3G移动台的用户数据业务流是通过3G分组交换核心网进行转发的。3G移动台可直接访问因特网、企业内部互联网、以及3G运营商的分组交换业务系统(如WAP,MMS等)。

图5 基于3GPP系统接入控制和计费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结构

为了支持WLAN终端对3G基于分组交换业务的访问,需要将WLAN用户数据业务流转发至3G本地或访问PLMN,如图6所示,称为接入3GPP分组交换域的互联互通场景。在这种应用场景下,要求运营商将3GPP系统的分组域业务扩展到WLAN,业务包括APN、IMS、LBS、InstantMessage、MBMS等。

图6 接入3GPP分组交换域的互联互通网络体系结构

12.光纤通信系统 篇十二

1、实现光纤通信的关键器件与技术是什么?

答:(1)低损耗、宽带宽的光纤。

(2)高可靠性、长寿命的光源及高响应的光检测器件。

(3)光测量及光纤连接技术。

2、光纤通信使用光源的波长范围是什么?

答:在近红外区内,即0.8~1.8um。

第二章

5、光纤的损耗机理及危害是什么?

答:损耗机理:主要有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及辐射损耗。

吸收损耗与光纤材料有关。散射损耗与光纤材料及光波导中的结构缺陷、非线性效应有关,这两种损耗是光纤材料固有的。辐射损耗则与光纤几何形状的扰动有关。

危害:由于损耗的存在,在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不管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脉冲,其幅度都要减小。光纤损耗是光纤传输系统中中继距离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6、光纤的色散机理及危害是什么?

答:色散机理:由于光纤中所传信号的不用频率成分或不同模式成分,在传播的过程中因群速度不同互相散开,并且造成它们到达光纤终端的时间各不相同,从而引起传输信号波形失真、脉冲展宽。光线的色散,主要有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和模式色散。

危害:由于信号的各频率成分和各模式成分的传输速度不同,当它在光纤中传输一定的距离后,将互相散开,致使光脉冲展宽。若脉冲展宽过大将会造成码间干扰,从而使误码率增加,通信质量下降。由于脉冲宽度与频带宽度成反比,脉冲展宽越大,表示带宽能力越小。

7、光缆的主要结构是什么?答:光纤芯线、护套和加强部件。

第三章

3、半导体激光器发光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向半导体P-N结注入电流,实现粒子数反转分布,产生受激辐射,再利用谐振腔的正反馈,实现光放大而产生激光振荡输出激光。

4、能级跃迁有那几种形式?

答:热跃迁、光跃迁(自发发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

5、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电压是正向还是反向?

答:正向。

8、比较半导体激光器和发光二极管的异同。

答:不同之处:(1)工作原理不同,半导体激光器是受激辐射,再利用谐振腔的正反馈。而发光二极管是自发辐射,不需要光学谐振腔,没有阈值。(2)发光二极管工艺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适用于短距离、低码速的数字光纤通信系统,或者是模拟光纤通信系统。半导体激光器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

相同之处:使用的半导体材料相同,结构相似。

11、光电探测器的主要特性是什么?

答:(1)要有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或者具有高的增益因子。

(2)对应于使用波长的光波,要有高的灵敏度,即响应度要高。

(3)要有足够宽的带宽,即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能不失真地反映出接受的光信号。

(4)要求稳定、可靠、便宜。

12、光电探测器的工作电压是正向还是反向?

答:反向。

16、试说明APD和PIN在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答:PIN光电二极管响应频率高,可高达10GHZ,响应速度快,供电电压低,工作十分稳定。

APD雪崩二极管灵敏度高,响应快,但需要上百伏的工作电压,而且性能和入射光功率有关,当入射光功率大时,增益引起的噪声大,带来电流失真。

17、无源光器件的种类有哪些?

答:无源光器件大致可分为连接用的部件和功能性部件两大类。

连接用的部件有各种光连接器,它们不仅可用做光纤和光纤的连接,而且还可以组成功能部件及设备的一部分,用于部件(设备)和光纤、或部件(设备)和部件(设备)的连接。

功能性部件有分路器、耦合器、光分波合波器、光衰减器、光开关和光隔离器等,它们主要用于光的分路、耦合、复用、衰减、开关、防反射等方面。

第四章

1、数字信号调制半导体激光器时,直流偏置应如何设置?

2、数字信号调制发光二极管时,直流偏置应如何设置?

4、在数字光纤通信中,线路编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要便于在不中断通信业务的条件下进行误码检测,这就要求码型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码率增加要少,如码速提高过多,会使系统信噪比因带宽增大而减小,这对于高次群系统特别重要。

(3)尽量减少码流中连0、连1码的个数,便于定时信号的提取。

(4)要有利于减少码流的基线漂移,即要求码流中的“1”、“0”码分布均匀,否则不利于接收端的再生判决。

(5)接收端将线路码还原后,误码增值要小。

(6)电路简单,体积小,耗电少。

6、现有码流信号为***011110110,采用8B1P编码方式,请分别给出P为奇校验码和偶校验码时的码流信号。

(1)P为奇校验码:

8B码***011110110

8B1P码 ***101111101101

(2)P为偶校验码:

8B1P码 ***1001111011007、现有码流信号为***011110110,采用4B1C编码方式,请给出编码后的码流信号。4B码***011110110

4B1C码******

10、SDH帧结构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答:(1)段开销。(2)信息载荷。(3)管理单元指针。

17、数字光接收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

答:(1)光接收机的灵敏度。(2)光接收机的噪声。(3)数字光接收机的误码率。(4)模拟光接收机的性噪比。(5)动态范围。(6)抖动。

18、设计数字光纤通信系统的中继距离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答:(1)发射光功率。(2)光接收机灵敏度。(3)光纤的每公里损耗。(4)光纤的色散。

第五章

1、什么叫做基带—光强调制?

答:模拟信号没有经过任何电的调制就是基带信号如电视信号。基带信号直接对光源进行强度调制就称为基带—光强调制。

2、什么叫做副载波调幅—光强调制?

答:原始的电信号先对某一电载波进行调幅,然后再对光源进行调制。

3、什么叫做副载波调频—光强调制?

答:原始的电信号先对某一电载波调频,然后再对光源调制。

4、什么叫做脉冲调制—光强调制?

答:首先用原始的模拟信号对脉冲副载波进行预调制,然后再对光源进行强度调制。

8、什么叫做调幅频分多路技术?

答:首先将各频道的视频基带信号对各自的副载波进行残留边带调幅,组成频分多路信号,然后对光源进行强度调制。

9、什么叫做调频频分多路技术?

答:首先是将各频道的视频基带信号对各自的副载波进行调频,组成频分多路信号,再对光源进行强度调制。

10、什么叫做副载波复用(SCM)技术?

答:将数字视频基带信号对各自的副载波进行调制(如FSK、PSK、QAM等),组成频分多路信号,再对光源进行强度调制。

第六章

1、EDFA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应用方式?

答:工作原理:在掺铒光纤(EDF)中,铒离子(Er3+)有三个能级: 能级1代表基态,能量最低,能级2是亚稳态,处于中间能级,能级3代表激发态,能量最高,当泵浦(Pump, 抽运)光的光子能量等于能级3和能级1的能量差时,铒离子吸收泵浦光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1→3)。但是激发态是不稳定的,Er3+很快返回到能级2。如果输入的信号光的光子能量等于能级2和能级1的能量差,则处于能级2的Er3+将跃迁到基态(2→1),产生受激辐射光,因而信号光得到放大。由此可见,这种放大是由于泵浦光的能量转换为信号光的结果。为提高放大器增益,应提高对泵浦光的吸收,使基态铒离子尽可能跃迁到激发态。

应用方式:线路放大、接收端前路放大、发射端放大。

3、EDFA的基本种类有哪些?

答:线路放大器、前置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4、半导体激光放大器的种类有几种?主要原理分别是什么?

答:FP型(FPA)和行波型(TWA)

FPA:两端的发射系数较高,在两端面间产生正反馈谐振放大,因此要求输入信号与FP腔间有严格的频率匹配。在略低于阈值电流偏置时,设单次通过的增益为Gs,放大器的内增益可达20~30dB。只有靠近阈值时才能获得高增益。由于FPA的高度谐振性,它必然是一个窄带放大器。

TWA:虽然也是与FPA一样的LD芯片构成,但其端面反射系数要低得多。只有当端面的反射系数为零时才能被称作行波放大器。而实际情况下,只能说只能说工作在接近行波状态。

第七章

1、什么是波分复用系统?

答:为了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不同,可以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若干个信道,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一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由于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做互相独立,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

2、WDM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可以充分利用光纤的巨大带宽资源,使一根光纤的传输容量比单波长传输增加几倍至几十倍。

(2)使N个波长复用起来在单模光纤中传输,在大容量长途传输时可以大量节约光纤。另外,对于早期安装的芯数不多的电缆,芯数较少,利用波分复用不必对原有系统作较大的改动即可比较方便的进行扩容。

(3)由于同一光纤中传输的信号波长彼此独立,因而可以传输特性完全不同的信号,完成各种电信业务信号的综合和分离,以及PDH信号和SDH信号的综合与分离。

(4)波分复用通道对数据格式是透明的,即与信号速率及电调制方式无关。一个WDM系统可以承载多种格式的“业务”信号,ATM、IP或者将来有可能出现的信号。WDM系统完成的是透明传输,对于“业务”层信号来说,WDM的每个波长就像“虚拟”的光纤一样。

(5)在网络扩充和发展中,是理想的扩容手段,也是引入宽带新业务的方便手段,增加一个附加波长即可引入任意想要的新业务或新容量。

(6)利用WDM技术选路来实现网络交换和恢复,从而可能实现未来透明的、具有高度生存性的光网络。

(7)在国家骨干网的传输中,EDFA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长途干线系统SDH中继器的数目,从而减少成本。距离越长,节省成本就越多。

5、光频分复用系统和光波分复用系统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波分复用系统中,合波器与分波器实质上是一个光波的滤波器,它们是在光波波段上将各信道的光波分隔出来。但是,这种光波的滤波器实际上做出来的通带较宽,因而两个光源间的波长间隔不能靠的太近,所以光波的频带利用率较差。

光频分复用系统在方案上恰恰避开了上述弱点,不在光波波段上将各信道分开,而在较低的波段上用电的滤波器将各信道分开。显然,这个频段上电的滤波器的选择性能要较光波器件好得多。因而,在这种复用系统中相邻信道的间隔就可取得小。所以,同样带宽的光纤就可容纳更多的信道。

第八章

1、简述什么是光交换?

答:光交换机中交换的信息是光信息,速率高,能抗电干扰,提供大的带宽,能够实现透明技术,便于扩展业务。很适合于高速、宽带系统。

2、光交换系统分类有几种?分别是哪些?

答:3种。空分光交换、时分光交换和波分光交换。

3、在全光网络的中间节点中,为什么要进行波长转换?

答:为了适应相应波长的信息传输模式,需要把携带有信息的一定波长信号通过处理,转载到另外一个波长上去。

4、波长转换技术主要有哪几种?

答:光/电/光波长转换技术、全光波长转换技术。

5、什么是光孤子通信?

答:光孤子通信是一种全光非线性通信方案,其基本原理是光纤折射率的非线性效应导致对光脉冲的压缩,可以与群速色散引起的光脉冲展宽相平衡,在一定条件下,光孤子能够长距离不变形地在光纤中传输。它完全摆脱了光纤色散对传输速率和通信容量的限制,其传输容量比当今最好的通信系统高出1~2个数量级,中继距离可达几百公里,它被认为是下一代最有发展前途的传输方式之一。

6、什么是相干光通信技术?

13.wcdma移动通信系统 篇十三

目前WCDMA在我国仍旧处于建设状态,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体系,有许多的漏洞需要修补,有许多不足需要完善。 本文对WCDMA进行优化的主要方向是针对WCDMA在我国覆盖率低的情况展开的,即通过WCDMA与2G异系统间的转化,以达到即使在WCDMA弱覆盖区域也可以有稳定网络使用,尽可能地趋近于网络的最佳状态。实际对WCDMA进行优化时,网络工程师要以KPI为网络优化指标,并且要不断完善用户所关心的有关性能。目前我国的WCDMA仍处于建设阶段, 其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最优,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有待继续完善,为使用户在使用网络时能够有较高的通话质量,有较强的信号,网络工程师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我国WCDMA覆盖不全面的问题,并使用合适的参数进行调整,以便用户在3G网络出故障时切换到2G网络。

1基于用户感知的网络质量分析

1.1 WCDMA高负载降低用户感知

WCDMA在近几年迅速发展,业务量直线上涨,其话务量及吞吐量以每月10% 的速度持续上涨,甚至部分区域较高的业务量已经严重影响到网络质量。由以往的经验可知某区域一天内的话务量及吞吐量会严重影响该区域的信号质量。

小区下行负载(载频功率利用率)不同,相对来说给用户的感知也不同。比如当小区下行负载达到70% 时,用户终端接受的Ec/Io将会接近-12d B,这时的语音通话质量非常差,因此,一般在下行功率将要达到70% 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进行RF优化或扩容。

1.2上网速率影响用户的感知

Jabok Nielsen从人的感知方面出发, 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时间限制观点,这项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它为用户在面对某些网络或应用程序时的期望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如果一个网络的上网速度很快,页面加载快,用户将会产生很高的满意度;相反,当某一网络加载速度过慢时, 就会引起用户的反感,甚至用户会表达出不愿忍受的意愿。Nielsen指出,一个网络页面加载的速度超过十五秒钟之后会就引起用户的不满。

1.3异系统的优化程度影响用户感知

异系统的优化程度决定了网络异常时网络切换是否顺利,若是网络转换顺利,则不会影响用户使用网络,用户也对这样的网络有好感;若是网络转换不顺利,网络则会中断,甚至会出现故障,在短时间内网络连接失败,这无疑会严重影响用户使用网络,给用户造成不便,用户自然会对这样的网络产生厌烦的情绪。

1.4网络覆盖深度影响用户感知

网络覆盖的深度会直接影响用户的感知,网络的可使用范围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覆盖不全的网络会对用户的网络使用带来限制和不便,严重影响用户对此网络的感知,甚至有时会使用户出现烦躁的情绪;相反,对于覆盖深度强的网络,用户使用方便,很少受到限制,这样的网络往往性能强,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周到,从而得到用户的信赖。

1.5无线接入优化与否影响用户感知

随着WCDMA的发展,3G网络的性能和质量变得越发重要。其中WCDMA无线接入已成为考核其网络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优化与否对WCDMA网络质量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更能够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感知。若无线接入时衔接快速,系统运行流畅,则会给用户带来很好的上网体验,取得用户的信赖;反之,若在无线接入的过程中网络衔接不顺利,从而导致用户使用网络时运行不畅,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则会使用户产生厌烦的情绪,影响用户的感知。

1.6硬切换的优化程度影响用户感知

切换技术是WCDMA的关键技术之一,加之目前我国WCDMA发展仍旧处于初步阶段,WCDMA覆盖范围不全面,必要时需要对WCDMA与2G网络进行切换, 以此方式为用户提供无界域的上网体验, 这对WCDMA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其切换的优化程度自然会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网络,对用户感知产生影响。

2基于用户感知的WCDMA优化途径

2.1 WCDMA与2G异系统邻区优化路径

在制作WCDMA与2G网络核心网侧基本数据时,要保证WCDMA的核心网络和周边的2G区域制作出双向性的邻区。 在WCDMA被增添为邻区的2G小区之后继续反向添加WCDMA邻区。WCDMA周围的2G小区及属于WCDMA邻区的区域,可以将其视为另外的区域,并将其添加为WCDMA的外部邻区。在对WCDMA与2G异系统邻区优化问题进行分析时,需要分成两种情况来分别探讨:(1) WCDMA与2G网络共站点的情况。当WCDMA与2G网络共站点时,WCDMA小区就需要添加共站点的所有属于2G网络的小区(包括DCS1800和GSM900)为自己的邻区。这时需要注意,在添加邻区时要分清主次顺序,可以根据拓扑图的指导先添加GSM900为邻区,在这之后,要把该区域的邻区视为中心据点,把正向添加的二至三圈的站点视为邻区,在添加第三圈站点时把添加重心放在朝向该小区覆盖的小区的邻区。在此之后,要继续朝着反方向添加一至二圈,并把其站点视为邻区,在添加时主要以添加朝向该小区覆盖的小区为主。若此时有独立的DCS1800小区处于正在添加的小区内,则需要对独立的DCS1800小区进行单独的处理,将其小区单独添加为WCDMA的邻区。此外, 当WCDMA室内站点与2G共站时,添加小区会有所不同,应优先共站2G小区,其次再考虑添加周边的2G大网的小区为邻区;(2)WCDMA与2G网络不共站点的情况。若出现WCDMA与2G网络不共站点情况,则在添加邻区时应该根据拓扑图以周边GSM900为优先,将其添加为邻区, 剩余情况与二者共站点时的添加情况一致其运行的原理与WCDMA与2G网络共站点时相同。

2.2 WCDMA与2G异系统切换优化模式

近几年WCDMA刚刚发展起来, 为了使WCDMA不断地趋近于最优,达到网络运行的最佳状态,就需要不断优化WCDMA与2G网络的切换功能。之所以使用WCDMA与2G异系统切换来完成这一目标,是因为在通话的状态下, WCDMA终端在进入WCDMA弱覆盖的区域后会开启压缩模式,即触发2D事件, 继而进行3A事件。2D事件是指当前频点较差,从而开启对其他频点的监测,是为启动切换准备的。3A事件是指:C3、 P4、R5,一般网络工程师在设置时会将三类事件设置为门限象等的事件,并将其切换迟钝、等待时间长等设置为默认值。在本文中,笔者是以3A时间本系统的测量门限值为主要探讨点行文的。

2.2.1异系统切换的内涵及具体流程

许多不同的无线网络进行相互切换, 由此构成异系统之间的切换。异系统切换属于硬切换,它不同于无线接入技术之间的切换。硬切换的含义是当无线链路发生变化时,UE释放出原有的无线链路以建立全新的无线链路,在UE工作时,网络会先断再连,这期间有短暂的网络切换时间,这就意味着异系统的切换会使用户的通话暂停。异系统切换的具体流程有四步:(1)导频测量控制。在这一阶段中,网络会自动检测信号强弱,在信号弱到一定程度时,网络则会自动发送要求UE进行测量的消息,同时也会给UE和Node B发送指令,要求使用压缩模式来测量异系统;(2)测量报告的处理。在该阶段,UE会将导频测量控制阶段测量出的数据信息发送回网络,进行处理;(3)切换判断。 在该阶段中网络是主体,网络会根据UE发回的测量报告做出是否切换的判断; (4)切换的执行。在该阶段中UE与网络相互配合,走信令的流程,UE根据信令流程相应地做出指令操作。

2.2.2用户处于WCDMA的中心区

当用户在接受网络服务处于WCDMA的中心区时,网络是以占用WCDMA中心区为原则为用户提供网络服务的。因此, 在WCDMA向2G网络转换时的切换网络判决会非常严格,相反的,当2G网络向WCDMA转换时就会非常简单。如下图1, 清楚地显示出了WCDMA与2G网络之间相互转换的关系。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当把WCDMA转换为2G网络后,用户的感知会发生严重下降的情况。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3A事件中PS业务的本系统测量门限较于CS业务测量门限更加严格。

2.2.3用户处于WCDMA的边缘区

边缘区指的是WCDMA无线覆盖区域的边缘,这就表明了边缘区的信号质量不稳定,并且边缘区的网络覆盖不全面, 是WCDMA的弱覆盖区,不像是在中心区那样,有WCDMA无线网络的连续覆盖, 有信号较强的无线网络供用户使用。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WCDMA的发展,为了能够在WCDMA边缘区可以保持流畅清晰的通话,于是WCDMA向2G网络转换时网络判决简单,有利于用户在WCDMA信号不稳定时及时切换为2G网络,及时给用户提供信号稳定的网络使用,将对用户使用网络的影响降到最低。 与此同时,2G网络向WCDMA转换时的网络判决则较难。(如图2所示)。

2.2.4 3A事件在不同场景的建议值研究

用户处于不同的区域,3A事件的建议值也有所不同。因此,用户处于WCDMA中心区或边缘区时3A事件建议值有很大区别:(1)当用户处于WCDMA中心区时,建议3A CS测量门限为-105d B,相对的PS测量门限为-115Db;(2)当用户处于WCDMA边缘区时,建议3A CS测量门限为-102d B,相对的PS测量门限为-115d B。

2.3 WCDMA与2G异系统重选优化途径

2.3.1小区重选的概念

小区指的是当前的小区或者邻区,重选指的是在UE处于空闲状态时,会对小区的信号进行检测,并且从小区中选出信号质量最佳的一个并且为其提供服务。若有小区满足重选的条件,这时UE会选择既定的小区停留下来,并播报该小区的广播消息。

2.3.2 WCDMA向2G系统重选的判别标准

若出现Ec/No小于Qqualmin+Ssearch RAT的情况时,这说明UE将会对相邻小区信号质量进行重新检测,并从检测结果中找出符合Rx—lev>-115d Bm这一标准的2G小区,并且要求此小区可以维持Rn>Rs状态1秒。若想测量中断,则需要满足: Rn=Rxlev-7;RS=CPICH RSCP+。

2.3.3 WCDMA向2G系统重选的门限值

通过对WCDMA向2G系统重选进行不断的测量研究,得出其向2G系统重选的门限值,其建议门限值为:Qqualmin=- 18d B,Ssearch RAT=4d B。

3评价与思考

14.系统设计通信测试 篇十四

1.1测试内容根据生产实际测试要求,需要测试传感器的如下电学功能参数:1)高低电流值:指轮速传感器输出脉冲信号的导通电流值(高电流)和关断电流值(低电流);

2)高低电流比:指导通电流和关断电流的比值;3)高低脉冲时间:指一个周期内输出脉冲信号中高电平和低电平的持续时间;

4)占空比:指高电平在一个周期之内所占的时间比率;5)电容值:霍尔芯片中为了提高电磁兼容性而封装的电容的值。

1.2测试原理主动式轮速传感器是利用霍尔原理工作的,测试原理如图2所示。

测试轮是一个刚性脉冲圈,等间距分布着48个相等齿高和齿宽的齿。

轮速传感器中封装有霍尔芯片和永磁铁,霍尔芯片位于测试轮和永磁铁之间,能够检测齿经过传感器时所引起的磁通变化。

当测试轮转动时,轮速传感器会受到测试轮的激励,交替变化的齿隙会引起恒定磁场中的相应波动。

磁通量的连续变化产生相应的信号,再通过信号放大和调理转换成输出电流信号的脉冲沿。

轮速数据以方波脉冲的形式作为外加电流来传递,脉冲频率与轮速呈比例,而且能一直检测到车轮几乎停止(0.1km/h)。

在测试电路中,可使用75Ω的采样电阻器以使其转换为电压波形,再用数据采集卡进行采集。

2测试系统设计

2.1测试系统硬件设计根据测试项目要求搭建的轮速传感器测试系统,主要由工控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卡、GPIB卡、LCR测试仪)、运动控制部分(数字I/O卡、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人机交互部分组成,其连接见图3。

2.1.1工控机工控机是测试系统的核心,也是测试软件的载体,其运行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测试工作能否可靠进行。

系统采用研华的IPC—610工控机,结构紧凑,扩展灵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适于在工业环境中使用。

测试中负责处理LCR测试仪测量的数据和数据采集卡采集的数据,并将结果显示在软件界面上。

2.1.2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卡主要完成对传感器输出信号数据的采集。

系统选用凌华PCI—9816数采卡,通过容量为512MB板载内存存储数据波形,以供工控机处理。

该卡具有4通道同步单端模拟输入,并配备了4个高线性度的16位A/D转换器,每通道采样率最高可达20MSPS。

在实际测试中经过验证,可以很好地满足系统的精度要求。

GPIB通信协议转换卡安装在工控机中,用于连接LCR测试仪和工控机,从而实现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其中的LCR测试仪选用安捷伦LCR4263B,用于测量传感器中的电容值,它能快速准确地通过GPIB线缆传输测试数据,测试频率可达100kHz。

2.1.3运动控制部分测试过程中,伺服电机带动测试轮转动,负载小。

选用施耐德Lexium23系列超低惯量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可以满足要求。

采用伺服位置控制方式,通过数字I/O卡向伺服驱动器的/PULSE,PULSE和/SIGN,SIGN口输出脉冲信号,以控制伺服电机的速度和方向。

2.1.4人机交互部分人机交互由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组成,能完成产品型号输入、测试软件调用、测试结果显示、电机启停控制等功能。

2.2测试系统软件开发2.2.1软件功能与界面测试系统软件采用LabVIEW作为开发平台,人机交互界面友好,功能强大,其主要功能包括传感器参数数据采集、实时显示、自动存储、分析计算和自动判断、错误显示,对测试过程和步骤进行自动化控制[5~6]。

根据生产实际分析,本测试软件分为5个部分:1)载入测试文件:输入产品型号,载入对应的测试文件,准备开始自动测试。

2)校准模式:连接信号源和标准电容,用以校准并显示结果。

3)波形显示分析:显示并分析数据波形。

4)手动模式:手动控制继电器,信号灯和伺服电机。

5)自动测试模式:产品自动测试与结果显示。

其中,自动测试模式直接用于生产中轮速传感器的.测试,界面由5个模块构成:结果显示、参数显示、数据统计、测试状态和产品不良提示。

在测试结果显示模块中,可显示测量到的各参数的值,以及各参数允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比较用以判断是否通过测试。

在测试参数显示模块中,可显示产品型号、工装型号和测试节拍。

在测试数据统计模块中,可实时显示产品不良数、产品通过数、测试产品总数等信息。

在测试状态模式中,可实时显示测试过程中的各个状态,以方便实时监控。

在测试不良提示模块中,可显示产品测试不良的类别和个数,以供技术人员监控产品质量,若出现较多测试不良,可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产品质量。

2.2.2软件流程测试软件流程图如图4所示。

测试前,软件先搜寻插入工控机的板卡,若搜寻成功,软件加载相应驱动并初始化,以做好测试前的准备。

再输入产品型号,更换工装和校准测试轮位置,通过扫描枪扫描工装二维码确认换型状态以后,按下开始按钮开始测试。

测试过程中,软件会响应触发事件逻辑执行各个VI,从而完成整个测试。

通过GPIB卡和GPIB电缆传送执行指令,驱动LCR测试仪,完成对电容的测量;数据采集卡通过高频信号线,采集轮速传感器输出电流在电阻器两端的电压脉冲信号。

所有项目测试完成后,软件根据各个项目的测试结果与各测试项目标准参数进行比较,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并显示在自动测试界面上。

测试通过,需要手动进行热刻印打标;测试不通过,需要把报废品放入废料盒,并通过光电传感器检测,否则,不能进行下一次检测。

每一组测试,软件还会统计不良品数和测试节拍,并实时显示测试状态。

测试完成后,项目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会自动存储到硬盘里,以方便技术人员查看和产品质量分析。

3测试举例

在正常生产环境下对DF11S型汽车轮速传感器共100只产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测试系统测得的数据具有一致性好、精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证明了该测试系统的设计满足要求。

4结束语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LabVIEW的汽车轮速传感器功能测试系统,实现了对轮速传感器电学功能的自动测试。

通过生产现场对产品连续大批量的测试,所得数据准确可靠,证明了系统的高稳定性。

测试精度达到0.1%,测试速度达到10.5s/pcs,满足了生产中对测量的快速和高精度要求。

本系统人机接口良好,运行稳定可靠,减少了人工因素的影响,保证了产品出厂合格率在100%的水平,满足了现代化生产对测试的要求。

上一篇:关于各项目部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下一篇: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