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

2024-11-01

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精选10篇)

1.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 篇一

浅谈借用网络技术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宁晋县实验初级中学 河北 宁晋 055550)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迅猛发展,其“双刃剑”属性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泥沙俱下的思想潮流,既然无法规避,倒不如主动作为更有意义。因此,在初中德育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育途径和方式,让德育工作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能够有度伸张、自由舒展,以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思想教育;网络背景;德育创新;实践与思考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我们要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1.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2.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3.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在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秦钠,社区教育与人的社会化[J]中国德育,2009.[2] 周新桥,网络环境下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班主任之友,1999.

2.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 篇二

一、网络环境下加强职校学生德育工作的迫切性

网络时代的来临既为职校学生提供了开掘潜能的大舞台, 也对职校学生德育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面对职校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频频违规的情形,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必须认真分析形势, 积极迎接挑战, 互联网对职校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 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德育工作日趋复杂

网络时代的到来, 使爆炸性的信息充斥在网络当中, 网络色情的泛滥、暴力影视和视频的传播、名目繁多的垃圾信息和无孔不入的的诈骗信息, 促使社会和学校必须正视现阶段德育教育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在网络世界里, 一切都比现实世界自由, 容易使人放纵自己, 不再关心现实生活, 而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也就是所谓的“网络孤独症”。另外, 由于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刚好迎合了职校学生的好奇心理, 因而会对青少年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 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 产生网络强迫症, 最终欲罢不能。

职校学生正处在情感体验的高峰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 青少年的情感并不能自由地表露, 总是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匡正, 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就可以少有拘束地放纵自己的情感, 高谈阔论, 挥洒自如。长期以往, 职校学生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他们会逐渐丧失交往技能, 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

(二) 网络的隐蔽性影响了职校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容易诱发道德行为失范

在虚拟网络空间, 社会和学校监管的严重缺位, 部分职校学生在网络上不道德的行为日益增多, 而在日常生活中社会道德的失范更加严重, 已经严重影响了职校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网络大大拓展了人们的选择空间, 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网络这些迷人的特点, 使越来越多的职校学生钟情其间。网络中大量虚拟环境, 使学生沉迷其中, 淡忘了学习, 甚至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更有甚者, 有些职校学生在沉迷于网络的过程中, 形成了孤僻自私的性格, 使其身心受到极大损害。

青少年由于在网上流连忘返, 沉迷其中, 大大地减少了与外界人际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一网情深”的网络交友又给青少年带来“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的感觉, 双方在素不相识、两不相见的情况下, 常用“越轨”、“超现实”的语言和思想相交流, 从而影响了职校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 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化, 为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网络以其海量的信息, 快捷的更新速度, 色彩艳丽、活泼可爱的多媒体仿真画面构成了当代职校学生新的生活方式。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中, 学生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大事, 做到“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可以独立接触到形形色色社会思潮和理论;可以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但是, 我们不可否认, 当学生从网络中吸取有益的知识的同时, 也随时面临有害信息的诱惑和侵蚀。特别是职校学生, 心智尚未成熟, 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淡漠, 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匮乏, 对网络幻化出的“美好”精神家园无法抵制, 致使学生们在网络中迷失自己。网络还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等不良内容, 极易对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灰色污染、黑色污染和黄色污染, 甚至出现像马加爵那样因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惨痛事件。然而,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老师难以掌握学生上网的具体情况, 为中职的德育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 并带来了挑战。

二、网络时代职业学校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

网络时代虽然给职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增加了职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难度, 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利用网络可以拓展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为加强和改进职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为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一) 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丰富网络德育教育内容

中职学校德育教师要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在保证传统德育工作的基础上, 德育教师更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 完善个人信息技术知识, 提高应对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熟练运用网络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班主任老师, 更要摆脱传统德育方式的束缚, 转变观念做学生生活的良师、网络上的益友。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运用网络这一载体, 发挥网络的交互性和虚拟性的作用, 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让学生主动接受教师的教育, 实现德育教育贯穿在生活的每一刻。

(二) 把网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研究学生心理的特点, 通过学生论坛、E-mai邮件、网上调查、QQ、网上心理咨询等手段进入学生心理世界, 了解和掌握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学习欲望和需求。切实加强学生网德教育, 使学生上网时, 使其能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 深化校园网络文化内涵, 增强网络文化育人功能

加大校园的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将学校传统的德育宣传方式与现代网络教育结合, 强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思维, 积极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线的多彩校园文化活动, 增加学校德育教育实践内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联系职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积极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不仅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而且也容易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校园网络因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快捷性, 而凸显特殊的育人功能。利用网络平台, 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校园网络文化的特色, 是指校园网络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网站的办网风格、独到的育人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特色。校园网络的内涵建设是围绕职校育人的本质属性而进行的平台建设和能力建设, 它旨在提高校园网络文化育人的能力与水平。内涵建设是特色形成的基础, 而特色是内涵建设的结果与体现。职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 加强以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为主题的特色网站建设, 努力造就一批具有高校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而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 构建学校德育网站, 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德育活动

学校要研究网络的特点,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网络挑战, 加大学校德育网站的建站力度和监管力度。从软件、硬件两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 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育的积极性。建立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学生的网站。如在网上开辟德育信息、网络文化专栏、开设网络德育课程、构建虚拟社区网上漫游、进行网上咨询答疑或在线讨论, 同时构建网上家长学校, 赢得家长在德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另外还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生活, 让他们参加健康、有意义、有创造性的网络活动。不断举办的形式各异的网络德育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也达到育人的目的。结合学生热情、积极、好奇、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 用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沟通与讨论, 了解其真实想法,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推出丰富多彩健康的网络内容,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活动,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利用网络优化中职德育评价环境

(一) 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

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网络时代, 学校德育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学校通过提供网上留言、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 优化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环境, 落实社会和家庭的德育责任, 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形成德育合力, 以适应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二) 积极开展隐形的德育工作

职校学生进入职校需要的是良好的德育评价环境。在网络环境下, 作为德育评价主体的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若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德育评价, 必能取得用常规方式难以达到的效果。

QQ和E-mail是一种非面对面的“谈话”,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私密性。在QQ和E-mail上, 学生们对老师敢说真话和心里话, 通过QQ和E-mail, 教师能了解班级状况和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使德育评价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如果说E-mail是网络中的私人通道, 那么BBS就是网络上的公共场所, 我们不仅可以建立校园BBS, 而且还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辟班级BBS, BBS的互动性、及时性在给集体德育工作带来便利, 同时也让学校德育评价工作充满时代气息。

(三) 培养职校学生的网络道德选择和识别能力

要培养职校学生网络德育的自主选择意识。我们要尊重职校学生网络德育的自主选择的需要, 突出网络德育的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个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特点, 亲身实践, 自主参与网络德育过程。教育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能够理性的对网络德育进行科学加工, 特别学会运用唯物辨证的方法, 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首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资源, 在职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灵活运用多媒体, 要把虚拟的网络资源和现实的教学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的方法, 使网络资源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第二课堂。如通过使用校园网资源建立教学专业论坛, 课后教师在线答疑解惑、点评学生作品、指导生活常识, 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促进, 掌握学生技能学习和德育方面动态情况的一手资料。其次教育学生在网上慎重交友, 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认清网上交友的危害性;教育学生在网上不要用真实姓名跟人聊天, 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学校、家庭住址与电话号码等告诉别人, 谨防陷入坏人的圈套。

总之, 在信息网络时代, 随着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混合的进程加快, 青少年接受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的途径已经拓宽, 传递的速度已经加快。同时, 信息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 也给德育工作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 乃至教育观念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扬长避短, 注重创新, 以战略的眼光审时度势, 构建新的德育体系, 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 培养服务于21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人才。

摘要:在这个充斥着极其丰富, 而又良莠不齐的信息的网络社会中, 处于生理发育期、思想和心理上不够成熟的中职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判断能力无疑经受了极大的考验。为此, 中职学校德育必须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 以网络连接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德育资源, 形成全时空的“立体化”德育模式。

关键词:德育创新,职校学生,职业教育,网络,信息

参考文献

[1]孔祥富.顺应信息化浪潮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造[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2) .

[2][美]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3]黄冲.关于网络环境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1) .

3.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创新研究 篇三

网络德育一般利用校园网或者因特网进行。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开放性、交互性、 趣味性、预见性、能动性和隐匿性等特点。网络德育符合我国的德育改革方向。网络德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意识高度发挥。强调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的灌输对象变成了自主选择对象。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构建小学德育新模式?

一、开辟“四三”德育途径

我校建立了常规德育与网络德育途径互补模式,即建立了“四个三”德育途径模式:三个阵地、三个方面、三条主线、三个支撑点的多梯度、多维度德育模式。

三个阵地是指思想品德课、德育活动、网络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思想品德课已不能完全适应德育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使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德育并不仅仅是“知”的说教,而更应该是“行”的统一,所以德育工作还应该包括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而今,网络的介入,更是一个不可漠视的事实,它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我们学校利用网络的有利一面,为德育工作所用。

三个方面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结合。每一位学生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的成长过程时刻都要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要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条主线分别是:学校——政教处——班级。大队——中队——小队。校长——教师——学生。整个学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了德育途径的整体效益,发挥了德育定向动力,使学校工作出现了人人支持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德育领先、五育并举新面貌,有力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个支撑点是指学校广播站、学校网络教室、心理咨询室。学校不断调整充实德育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优化德育实施途径,探索实施德育新方法。广播站是德育宣传的主要阵地,它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搭建了德育工作的服务平台。学生的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的而产生的,所以要想解决学生的品行问题,德育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入手,心理咨询室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应运而生。

二、建立学科德育渗透模式

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科各学段都制定了德育目标,要求每位教育者的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那么,如何将德育目标融入到各学科之中,实现教学的教育性。

我们组织教师围绕“网络环境下如何渗透学科德育”进行思考探究,探索出“五有”的工作思路。“五有”,即:有意、有机、有序、有度、有效。

(1)有意,即有自觉的德育渗透意识。有意,是“认识”,是德育渗透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形成 “每一个教师都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自觉渗透德育,是履行教书育人岗位职责的具体体现”的共识。

(2)有机,即渗透德育的过程要做到有机结合。有机,是优化德育渗透过程的核心。有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与德育的内容和要求自然地、恰到好处地“结合”,而不是‘贴标签’、生搬硬套的“装饰”。

(3)有序,即渗透的德育内容要有序。有序,是提高德育渗透质量基本保证。有序,就是要做到,的德育内容,结构完整合理,系统性较强,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渗透,充分发掘、利用教材的德育因素,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渗透德育的内容。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无序的拼凑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交叉、重复、零乱,从整体上把握学科渗透德育的要求、体现学科渗透德育的价值,保证德育渗透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

(4)有度,即渗透德育的要求要适度。有度,是增强德育渗透实效的前提。有度,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要求精当,循序渐进。而不是“无的放矢”、不顾对象、失之偏颇,更不是“取代”,不能把“文化课”上成“德育课”。

(5)有效,即渗透德育要注重实效。有效,是德育渗透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有效,就是要做到,遵循各学科自身的规律、德育的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紧密联系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社会实际,务实求实。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

研究和探索基于网络的学校德育新模式,对完善学校德育机制,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人育人,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网络交往互动虽然具有平等和主动性,但这种交往也是间接性的;网络虽然拓展了学校德育的时空,但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良莠不分的信息,对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也会对学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行为的体验是虚拟的,网络行为的直接对象是机器而不是人,所有这些决定了网络环境下德育活动的局限性。因此,应该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判明是非。

4.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篇四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其实教育很简单,抓住这些东西反反复复不断深化就可以了。

英才经过十年的积淀,逐渐打造出了特色德育品牌,得到了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为了让学校德育品牌系列化,特出台《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内容》。

一、常规管理三结合: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国学文化(弟子规及由其衍生而来的结合我校实际编写的《一日常规三字歌》);三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日常管理中一定把这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作为育人目标、管理手段、评价标准。

二、晨会:总结、表扬、批评、目标。

三、晨练和间操:英语广场、跑操、大摆臂、学校及班级口号;站军姿、踏步走、两套操、大摆臂。

四、传统文化教育:国学课、早诵读、晚分享(道德长跑日记)、分享大会(含广播中个人分享)及孝亲作业。

五、军歌:课前、会前、拉歌、比赛

六、看电视、读书读报:了解天下、聚焦热点、开展讨论。坚持诚信借阅制度。

七、坚持开展“六自六比”活动,坚持开展“三四六”活动,把向雷锋学习、“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落实到平时教育中,每双周要评选出标兵,并宣传事迹,号召广大师生学习。通过评比确定升旗班,用班旗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八、搞好班级环境建设,详见《关于班级建设的若干意见》。

九、定期有序开展主题班团(队)会及各种赛事活动,促班风、促校风、促个人成长。

十、组织好“三节”、“三纪念”活动,开好“三典礼”

⒈ 校园艺术节(5月)、校园感恩节(11月)、儿童节(青年节);

⒉为雷锋题词纪念日(3月5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九一八纪念日(9月18日)

⒊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成人典礼

十一、开展好夏令营活动

附:词语解释

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⑴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⑶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⑷坚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英才学生荣辱观——“八荣八耻”

以热爱学校为荣,以损害学校为耻;

以文明卫生为荣,以粗俗肮脏为耻;

以尊敬师长为荣,以目无师长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

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强身健体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

⒉三四六

三管住:管住手,不乱写乱画;管住脚,不踩踏草坪、墙壁;管住口,不随地吐痰,不吐脏字。

四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果皮果核弯弯腰,见到石块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

六节约: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粒粮,节约一分钱,节约一截铅笔,节约一张纸。

⒊六自六比

六自立比——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立、自强;比尊师、比礼仪、比诚信、比宽容、比学习、比能力

课堂六比——比专心、比习惯、比独立、比合作、比展示、比效率

餐厅六比——比秩序、比礼让、比文明、比礼貌、比卫生、比节俭

公寓六比——比友爱、比文明、比守时、比守纪、比自理、比内务

文章

来源莲山

5.实施心理教育 完善德育内涵 篇五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培养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又明确将心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组成部分,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面临的任务越来越多。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亦随之扩大,德育的概念也面临新的突破。我们认为,德育就是促使德性潜能在悟能基础上的自我实现,目的在于充分开启和实现人性中的德性潜能;而德性是指存在于人和人(推及社会),人和自然以及人自身内部(如主我与客我、自在与自为)之间的三维价值追求。因此,德性结构是三维的,它派生出四种品质,即伦理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品质、生态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德育包括四种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缺少任何一种教育,德育都是不完全的。

根据国家对德育的新要求,基于德育面对的新形势,我校希望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探讨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完善德育内涵的目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名称及含义,我校课题组经过实践实验,逐步统一界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发展其潜能并预防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出现。

一、有关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我校地处深圳特区,是一所典型的移民子弟学校,学生中暂住人口总数达80%,他们随父母“走南闯北”,生活的起伏曲折烙印在其稚嫩的心灵,折射出或明或暗的光点,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因素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我校进行了两次大型问卷调查:一次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组拟定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卷》,一次是我校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小学生心理测验》(学生卷和家长卷)。调查对象是九七年四年级三个班,共154人,常住户口22人,暂住户口132人,调查内容包括家庭条件影响、本人的性格、心理、人际关系、学习目标、理想、态度、择友标准等。

通过一系列的测试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主流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⑴ 对家庭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看法和基本正确的态度。如问到“为什么学习?”回答“学习文化知识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的占73.3%。⑵ 能向好的方面看齐,实实在在,不慕虚荣,心理状态比较正常。如“你的朋友比你成绩好,受到老师表扬,你会想:① 没办法,我是不行!② 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老师对他偏心!③ 他怎么学的,希望有一天也像他一样有好成绩。”选择①占7%,② 占4.3%,③占88.7%。⑶ 有一定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如问到“在街上遇到坏人坏事,你会怎样?”回答“找警察叔叔,报警或挺身而出作斗争”的占67.5%。问“零花钱主要用于哪个方面?”回答“买文具书籍和救助有困难人”的占69.5%。

虽然总的情况良好,但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① 知与行不能统一。小学生认知上和口头上一般能懂得是非,但行动上并不完全按其认知去做。例如明知要遵守交通规则,但仍然会乱穿马路。② 对待朋友的态度喜忧参半,问“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答“有钱有地位”占32%,“家庭环境好”占59%,“学习优秀”占9%。③ 自信心不足,缺乏上进心。问“老师上课提出问题时,你会……”,回答“想举手但又怕答不好”占31.2%,“不愿举手,只要心理明白”占29.2%。另外,人际交往情况测试,154人中主动愿意和同伴交往的占21%,不敢和不愿交往的占45%,不会交往的占34%;性格测试表示,性格外向的占30%,内向的占42%,混合型的占28%。暂住生和常住生进行比照,我们发现,暂住生中内向、多疑、自卑者比例较大,但自尊、诚实、上进者居多,积极与消极因素共存,闪光点和阴暗面相随。

探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⑴ 许多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否正当,学习上只要求孩子的分数,不管学习方法是否适当,孩子能力是否适应。有些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对子女在学习上不能给予影响或指导,个别家长自身就有不良习惯,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⑵ 社会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深圳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主要的,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黄、赌、毒等还未根除,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情况也不乏存在等,这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和不健康心理的源头。⑶ 学校教育也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应试教育的影响时多时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不轻,引致学生心理负担重,使青少年被动地陷入紧张、焦虑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心理教育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内容,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任务至关重要。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探索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基本方式是: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调节性教育、个别发展性教育及个别调节性教育四种类型。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将以上方式综合运用,具体地说,我们做了以下探索: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每周定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并配备了国家教委“九五”重点科研成果――《小学生心理教育读本》为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在心理健康课上,老师给学生讲解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了解自己成长的心理、生理特点,克服成长的烦恼,学会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适应各种环境,使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此外,学校还定期给家长上心理辅导课,提高家长的认识,使之能正确认识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能给孩子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融洽家庭成员关系,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充分利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时时刻刻渗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心理教育因素,适时适地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如语文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天地,寻找美、发现美、谈论美、描写美,使爱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萌发。数学课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然课上,教师放手让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体育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顽强拼搏,刻苦锻炼,使学生意志坚定。可以说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都塑造着他们的精神和品格。由于心理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使我校逐步形成了“教法为导,学法引路”、“心理渗透,媒体辅导”等先进的教学模式。

3、利用班队活动有效地进行沟通。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每个班集体就犹如一个家庭,老师是这个家庭的家长。班队会是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桥梁,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每周的班队会上,各班都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培养自信心的“我真行”,处理人际关系的“朋友交往ABC”,还有一些体育比赛、游戏等文体活动。这种活动活动面广,能够使班上的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班级这个家庭的可亲可爱。同时,在班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种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使学生能尽快融入集体。

4、创设各项特色活动。几年来,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摸索出一些具有特色的教育方法,除每二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外,还创设一些颇具特色的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⑴、开设“童年风车转转转”心理咨询辅导室。学校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集体心理辅导,并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对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观察、辅导、记录,指导他们学会情绪保健,适当调控自己的言行,必要时还接受家长的咨询。三年来,我校心理咨询室共接待学生个人咨询76人次,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15次。

⑵、设立“知心姐姐广播”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接待不愿当面咨询的学生和家长。每天11:20―13:00都有专职教师守候在电话旁,倾听来自学生心灵的诉说,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每天13:50―14:10,知心姐姐广播给每个同学带去心灵的问候,抚慰孩子们的心田。

⑶、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每两周一次),刊出心理学知识板报(每月一期),出版心理素质教育校报,介绍心理学知识(每月两次),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不定期为家长举办心理素质教育专题讲座和座谈会,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水平。

⑷、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将来必定要走向社会,因此,学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潜能,树立自信心,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调查活动,开展“亲近大自然,体验美好人生”的专题活动,“城市美容天使”活动,“向南之星”竞选,少先队队委和广播员竞选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由于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不论参加校内活动,还是校外活动都表现得十分踊跃。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能

6.创德育特色品牌 树素质教育典范 篇六

—-德育教育特色实施方案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和重要层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及《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针对我校德育工作实际,经研究,决定在我校开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为主题的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为使德育教育活动有序、有效扎实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二、正确认识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

纵观学生的发展,存在如下的思想道德问题:

1、自身信念理想模糊,价值观错位。

2、病态心理严重,缺乏责任感。

3、精神世界贫乏,人生观消极。

具体表现:学生难教,孩子对父母不孝,在家是小皇帝,自私,任性,懒惰,唯我独尊。没有公德,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贪图享乐,爱慕虚荣,出现了极为消极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大志向,内心空虚没有责任感。

三、进一步明确学生问题存在的背景与根源

1、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步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明建设可谓颇有成效。但与此同时,无可厚非,我们却面临着精神文明相对疲软的现状。社会上金钱至上的观念,市场经济时代对金钱的渴望,使得许多家长和个别老师心灵扭曲、不择手段、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给我们的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媒体、网络色情、不良书刊、低俗歌曲等充斥着幼小的心灵。

2、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教育也存在潜在的危机,就是教育的评价及选拔问题。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是凭着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甄别学生优劣,有关部门片面地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教师乃至于学校的好坏,致使教师、家长以至于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德育培养的错误倾向。才会出现“马加爵事件”等更多的青少年犯罪现象。

3、家庭教育不当是内因:

家长德育观薄弱,只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孩子做人的教育,对于“成功”的理解旨在于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在这种成功观念的影响下,重智轻德就在所难免,造成孩子道德问题的出现。4.家校缺乏配合是重要因素

一度的家长会成了告状会,孩子教不好,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

三、今后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设想

1、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教育板载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去过程。”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的。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深入学习,使教师明确历史使命和责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育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都成功,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需要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尤其是班主任的带动作用。“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我们从教师的德行入手,强人先强己,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和提高,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人之初,性本善。”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在社会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青少年的德育是我国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历史使命,我们的工作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献身教育的事业心,关怀备至的爱心,诲人不倦的真诚。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同情,学会善待别人,学会和他人合作共处,让他们带着微笑看世界,让每一个学生都昂起头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不是只凭学习成绩来衡量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最直观的表现。一个人种下善念的思想,就会收获好的行为;而种下好的行为,就会收获好的习惯;有好的习惯方可收获好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思想决定其命运。尤其是我们作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三年的幼儿园和六年的小学加起来九年的培养,为我们的教育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挑战。具体教育内容:

1、基础文明教育

(1)伦理道德教育:重点是孝德教育、感恩教育。

通过师生《弟子规》的诵读,孝亲歌曲吟唱,传统美德故事演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的孝心、爱心、责任心。通过活动的开展为师生的思想素质提高指明方向。

《弟子规》的学习应重实质,而不是重形式。《弟子规》要做到不是只停留在表面。让学生从简单的诵读当中理解其内涵,找准目标,努力实现。讲孝德,重品行教育由始至中,使学生学会感恩一切。(2)基本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仪表礼仪、交谈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

儒学的核心是“仁”,用圣人自己的话说:仁者,爱人也。也就是教导大家做个好人,要有爱心。那么,怎么爱人呢?圣人说,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爱法,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对君主要“忠”,对朋友要“义”,等等。那么,怎么表示出我们的爱心呢?圣人说,通过“礼”来表达,“礼”其实就是一种行为规范。

仪表礼仪:主要包括站姿礼仪、坐姿礼仪、走姿礼仪、着装礼仪和仪容礼仪。

仪表礼仪是人与人交往中在姿态、举止、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仪表美既是一个人自尊自信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对他人、对社会的尊重,反映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

交谈礼仪:主要包括文明礼貌用语、言谈礼仪、聆听礼仪和举止礼仪等。(您、请、谢谢等)

交谈礼仪是人与人在相互交往中谈话方式的礼仪规范。交谈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愉快的交谈使人身心愉悦,有益的交谈使人增长智慧,坦诚的交谈增进友谊。萧伯纳有这样一句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

校园礼仪:主要包括进出学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礼仪、班集体礼仪、食堂礼仪、宿舍礼仪、集会礼仪、升降国旗仪式礼仪等。

校园礼仪是学校生活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各种场合相互交往的礼仪规范。良好的校园礼仪是创建和谐校园生活的基础。

家庭礼仪:主要包括敬爱父母老人礼仪、关爱兄弟姐妹礼仪、家庭餐饮礼仪、家庭宾客礼仪、家庭电话礼仪、邻里之间礼仪等方面。

家庭礼仪是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亲戚朋友、邻里之间关系的礼仪规范。从小懂得孝敬父母,关爱长辈,不仅培养了自己的良好品德,还给我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和谐、幸福和欢乐。

公共场所礼仪:包括行路礼仪、商店礼仪、医院礼仪、影剧院礼仪、体育场礼仪、图书馆博物馆礼仪、旅游观光礼仪等。

公共场所礼仪是人们在公共场所相互交往的礼仪规范。我们在外出办事和休闲娱乐的时候,都希望有一个互相尊重、彼此谦让、秩序井然、和谐融洽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公共生活环境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营造。小学生学习公共场所礼仪,不仅是在培养自己的良好品德,还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具体实施途径:(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利用课堂的渗透作用将德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让德育教育无时不在我们的教学之中。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我校德育教育的主旨,我们让每堵墙都会说话。“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我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德的教育,诠释着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中华“二十四孝”故事图解,为学生培养 “孝心”起到示范作用。“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读书活动,为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提供展示的舞台„„

(2)、充分发挥少先队的阵地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

古代传统文化重视人格修养,倡导“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修己内省的修养传统和自我反省的高度自觉性,造就了许多具有高尚品质和坚定情操的君子人格。此外还有“安贫乐道”、“重义轻利”、“孝悌仁爱”、“善举雅行”、“忠诚守信”、“谦虚礼让”等等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吸取,进而予以内化,并付诸于行动,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养。

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对于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感恩祖先,感恩古圣先贤给与我们做人处事的原则,让我们不需花人生几十年的时间、代价去摸索,甚至还要走很多的弯路。中华传统文化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经验。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

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开展教育活动,利用好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十分钟国旗下队会;让《小学生守则》、《规范》与《弟子规》中的每三个字,成为我校师生力行的指针。使师生逐步懂得“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用生动的德育故事,弘扬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们对如何孝亲敬长,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对学习应有的态度等有更深刻的理解。

每月进行十星级“文明学生”的评选活动,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诸如“孝亲敬长星、助人为乐星、礼仪之星„„。我们将“成功”的两把钥匙交给学生,一把是“孝敬“,另一把是“礼貌”。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为教育目标,从小培养学生的“三心”,即“孝心,爱心,责任心”。诠释唐山感恩、博爱、超越、创新的人文精神。使孩子们在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继续开展“小手拉大手,共走孝亲路”活动,让更多的孩子的行动对其父母产生影响,让家长对父母没尽孝的,也因此懂得孝的含义,并和孩子一起走上孝亲的幸福之路。使家长的各种行为习惯得以改善,教学生和家长一起学习力行孝心,孝行。为其家庭的和谐创造和谐的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的合作将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才得以实现。

(3)、强化艺术教育的实施,打造特色人才,形成平安健康校园

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及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强壮的体格、较强的活动能力、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小学阶段的体育和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

我校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运动会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培养爱好、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

结合我校教师特点,把“健康教育”、“中华传统武术”、“中国传统书法”“德育课本”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项目及教育特色,加强德育研究。我校结合“健康型校园”的创建,结合我市“人文大讲堂”及“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的活动,制定我校学生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为学生的一生的发展奠定健康的体魄。我校充分发挥艺术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重视研训,练就内功,结合“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活动的开展,努力打造艺术特色学校,使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

(4)、“三位一体”搞好协调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利用社会的教育力量,办好家长学校,使5+2≠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作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德育教育更是如此。学校、家庭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的生活,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家校合作互动是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育行为,目的是以营造互动、沟通、协调、一致的家校和谐关系,形成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家长学校、家访、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等是家校和谐关系及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的重要内容。

我校地处农村,家长素质相对较低,尤其是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我校将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进行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让家长做好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给孩子示范作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践行《弟子规》。让家长观看有关家庭教育的光盘,和大家分享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让家长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同步。每学期还要利用家长座谈会、教学开放日等开展家长对学校及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及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和家长零距离的接触,建立了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形成和谐教育的基础。

创德育特色品牌 树素质教育典范

—-塔头小学德育特色实施方案

7.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 篇七

关键词:路西法效应,网络时代,德育,创新路径

一、概念界定

(一)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来的。 1971年, 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简称SPE) , 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 实验过程中, 当原本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换上狱警与囚徒的衣服、进入逼真的模拟监狱中时, 角色扮演过程中情境的力量迫使学生快速适应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狱警” 们自持管理者的角度, 对待囚徒专横且残暴, “囚徒”们处于弱者地位, 每天消沉无助, 接近崩溃, 在实验过程中, 狱警和囚徒之间屡屡发生冲突, 双方暴力冲突场面无法控制, 所以该实验不得不于开始起第6天宣告终止[2]。 让人们惊讶的是, 在实验开始阶段, 作为实验者的两组大学生基本没有任何不同, 实验过程中, 在充分适应其所扮演的角色后, 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了。 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 周围情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在这个实验中得到了直接且充分的证明。 实验者菲利普·津巴多通过该实验结果总结道:“在特定情境下, 情境力量远远胜于个体力量, 这个力量远超过我们所能想到的, 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 它能在许多情境中塑造我们的行为。 ”因此本文中所指的“路西法效应”即善恶、是非之间并没有跨越不了的界限, 我们要重视情境对于人的影响之大, 周围情境的存在及群体的力量的影响之下, “好人”也会做出可怕的事情, 如同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为恶魔撒旦[2]。

(二) 网络环境中的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指的是人处在一定情境或氛围下, 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会表现出来与往常不一样的不可思议的一面。 如今信息化时代催生的网络社会因其自由的特征塑造出不同于实际生活的情境, 在这种情境下, 网络中的个体会极易受到网络群体的影响。 网络环境中大众可以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在社交媒介上发表言论。 在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 网络环境不同于现实环境, 具有更深层次的隐蔽性和传播速度的便捷性, 大众把参与权、表达权等权利体现得淋漓尽致[1]。 网络中的群体形成不受民族、性别等主观及时间地点客观条件的限制, 互联网中的个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发组成团体, 进而形成心理趋同的群体。 从这些看来, 人性路西法效应的群体心理特征, 在网络这个与以往不同的传播媒介中, 很容易地被体现出来。

网络平台使社会事件得到迅速传播, 很容易使网络中的大部分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 做出可能与自己性格、习惯等截然不同的选择。 诸如屡禁不止的网络暴力, 在对当事人进行批判和攻击的网络群体中, 很多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及经历都不尽相同, 但是在网络这个群体情境的影响下, 个体做出了同样的显得正义且不近人情去批判当事人的这一选择, 而如果使个体脱离网络群体环境的影响, 也许就不会出现如此强烈且亢奋的讨伐现象了。 与此同时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群体, 其群体意识及交往互动的持续性不高, 加之网络中的交往具有高度的自由, 这种自由淡化了个体的责任, 从而使网络中的个体更加淡化自己言语和行为对网络事件趋势造成的影响, 由此而产生的网络中的路西法效应, 很容易让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的判断力, 让个体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而做出与其本身性格不同的善的或恶的行为[5]。但是,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也可以顶住网络群体情境的压力违抗种种 “路西法效应”。 这也是网络中的个体对所处的网络环境进行反思的过程, 理性思考后的人们会意识到自己过激行为的错误, 拒绝盲目地在网络情境中无节制地宣泄, 从而可以更冷静地分析网络事件的真相, 通过个体能力寻找真正可以合理解决的方法。

二、“路西法效应”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 通过校园文化和环境熏陶, 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养成道德行为习惯, 从而培养大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4]。如今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高校工作者应该致力于有效避免或减弱网络环境中产生的“路西法效应”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 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道德观[8]。

(一) 大量网络信息的充斥弱化了大学生主动思辨的能力。

网络市场化的发展, 信息更新速度之快使网络环境中的文化内容呈现出浅显、 表面化的特征。 而对于现在大学生来讲, 高校教育正是塑造大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关键阶段, 网络信息的特征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呈被动化, 其思考和批判能力也日益弱化。 在这样的情境影响下, 大学独立自主的教育精神开始被抛弃, 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网络上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浅显的筛选, 这种浅显的流于表面的思维和判断方式又极易造成大学生盲从, 更加无法抵御网络环境中不良信息的侵袭。 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受并模仿群体无意识的行为。 这种无意识的行为阻碍了高校对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 自由多元的网络文化环境易引起大学生网络失德行为。

开放自由的网络环境下, 作为网络个体的大学生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 个体行为责任感减弱, 拜金、利己及享乐主义等思想普遍存在, 同时网络环境隐蔽性、匿名性的特点使得管理者对网上的流动信息监控十分困难。 这种舆论环境极易使一些道德意志薄弱的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动摇, 很容易出现一些网络失德行为, 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道德失范行为较多集中在网络谩骂、论文抄袭、网络恶搞、侵犯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浏览黄网、黑客攻击等方面[7]。具体表现为网络语言过于随意放纵,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人格冲突明显等各种群体无意识的现象, 群体情境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

(三) 网络虚拟的社交环境减弱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通过面对面现实社会中的交往和沟通, 大学生可以塑造符和现代化社会需要的素质, 如果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 就无法在实践中获得真正的成功。 如今的许多大学生普遍呈现一种离不开网络的现象, 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 取而代之的是过度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他们把网络里的人和事作为自己寄托情感之处, 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交友、尤其是现在风靡的网络购物等形式都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 甚至很多学生患了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症, 每天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机。 长久以往, 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其在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其结果就是人际交往能力相对弱化, 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形成了一定阻碍。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创新路径选择

信息化时代, 网络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载体, 大学生是社会经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的资源,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弱网络环境中的“路西法效应”。 有选择性地开发网络媒体中各种德育资源, 更新大学生德育培养观念、创新德育培养方法、营造网络德育培养的氛围, 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创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 一) 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创新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模式。

多元的网络文化融合了各种网络媒介技术, 通过传输自由、新颖的文化内容, 逐渐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网络德育存在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下, 高校网络德育是在校园网络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培养的新模式。 互联网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受国家、民族等不同文化的影响较大, 为了避免出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冲突等现象, 高校工作者可以借着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契机, 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中, 高校网络德育应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功能, 传播各民族优秀文化, 引导大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存在, 使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学会尊重和信任, 用平等和合作的态度面对网络时间, 维护自身及他人的权益[9]。 同时高校网络德育可以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平台,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等多个角度着手, 并适时将现实中的活动形式及效果反映到网络文化中, 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网络生活的各个层面, 这样既避免了传统课堂德育教授的单一性弊端, 丰富了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内容, 又创新了网络德育发展的新路径。

(二) 融合高校传统道德教育方法, 增强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网络德育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 网络环境下存在的一些群体无意识的情境造成的一系列路西法效应需要传统的德育培养方法弱化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课堂教育是传统的思政教育渠道, 占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 课堂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中的引导作用是网络虚拟世界中任何先进的技术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同时, 信息更新之快, 多种网上信息资源的筛选、辨别更加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考、辨析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多数是在现实实践中形成和培养的, 因此高校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灌输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此外, 可以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先进有效的活动, 如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学涯规划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文体活动融入大学生网络德育培养中, 增强网络德育的吸引力, 不仅可以保证高校大学生德育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方向, 而且可以强化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责任意识, 减弱群体无意识情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

(三) 打造校园德育培养品牌网站, 拓宽德育培养渠道。

网络环境下, 各种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成为高校大部分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 目前基本每个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 校园网站建设是高校开展网络德育的基础和前提。 但是, 许多高校的校园网站建设还存在诸如经信息源过少、互动性不够、 内容时效性不强及网站管理者的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12]。 所以高校德育品牌网站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工作者可以通过扩大校园德育品牌网站的覆盖面, 建立起各个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网络一体化运作体系和网络资源共享体系。 同时不断挖掘各类德育资源, 利用学校各级团学社组织把学生现实中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及时反映到网上, 同时在德育品牌网站上定期就学生关注的社会、 校园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开展网上交流、讨论, 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品牌网站, 通过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络德育在大学生道德培养中的影响力。

(四) 健全网络德育管理制度护航高校网络德育工作。

为了保证网络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必须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使工作规范化和系统化。 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责任包干制度, 至上而下地明确学校相关领导、部门及高校工作者在网络德育管理中的岗位责任, 进一步把学生党团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有关要求贯穿到网络信息的工作中, 如果网络德育工作因哪一层面的责任人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产生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就按照管理制度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 可以强化高校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共同致力于学校的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培养工作[13]。 同时, 由于网络环境路西法效应的存在, 网络德育培养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 比如校园暴力、五困生的教育、评奖评优等较敏感的问题极易在校园网络中引起舆论, 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恶意传播虚假信息在学生中引起混乱和恐慌的现象, 因此高校网络德育管理制度中也要建立及时、 高校的舆论预警和应对机制, 及时搜集辨别危机信息,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消灭德育培养网络系统中的舆论危机。

四、结语

8.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 篇八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职;德育工作

最近几年,中职教育的招生率持续上升,在学生数量上持续增高的情况下,中职德育工作没有及时的进行创新,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选择中职,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在心理上就非常的不自信,另外,社会对于中职教育也是存在着偏见,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上有落差,在很多方面都不够成熟。现在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介入,给学校带来了一个新的教育机会,打开了一个新的教育局面,但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会有弊。

一、网络环境下的新挑战

(1)网络环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它的极具开放的特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在传播一些好的思想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思想,侵蚀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低俗的舆论情趣对学生的影响极为重要,这是现在网络环境下中职德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2)网络上的社交软件的增多使学校在中职教育中难以控制,它的不透明性,可以再网络上进行匿名的交流,让本来约束力就不足的学生更加的没有控制,不自觉的跟风,进行不道德的,甚至于违法乱纪的事情持续发生。

(3)在新型的网络环境的冲击下,传统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大的打击。在很多的消息的自由传播的情况下,教师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觉得德育课程枯燥乏味,没有学习的兴趣。

(4)要使德育教育在这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中顺利的进展下去,一定要处理好网络关系和传统教育的关系。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德育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知识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但由于网络的盛行,渐渐地将学生的带到了丰富的网络世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一些行为,来及时的进行教导,让学生意识到网络的复杂性,可以端正态度来看待网络。但也有以网络的隐匿性比较大,很多时候老师并不知道学生想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无法针对实际的情况进行悉心的教导,因为网络的不可控制性,是中职德教工作越来越不好开展。

二、针对复杂的网络开展德教工作的对策

面对现在的网络环境的影响,我们必须采取积极地应对态度,将不利变为有利,积极地进行参与,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以学生德教的全面教育为出发点,与此同时,还要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的先进性将传统的德教与新时期的网络德教相结合,充分的达到中职德教的新高度。

(1)转变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树立全新的具有现代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从传统的封闭的教育模式向现代的开放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探索新的中职德育的教育新方式。尽最大的努力将德育工作从单一的形式向多元化进行递进,从传统的教材式教学,向实践性教学方向发展;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借鉴网络上的多元化的信息,规避不健康的信息,理性的提高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能力。

(2)树立虚实相统一的观念,加强网络信息的管理。网络文化有很多的不真实的东西,因为它高度的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个性张扬的舞台。但是,中职的德育教育是真实的生活,是需要真实的例子进行借鉴与参考的,从某一中层面上来讲网络的虚拟的德育并不利于学生的教育。要将现实与网络的虚拟相结合,适应未来的发展的趋势,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善网络信息在学校的传播方式,利用网络的无限制性加大对中职德育的深入开发,充实德育的教育内容。尽最大的努力抵制不健康的信息的影响,还要加强对网络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制度,加强学生的自律性的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抵制不健康的信息的侵蚀,拒绝不良之风的盛行,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例如在德语课上,教师让学生写一位现在的杰出青年的介绍,其中要包括他值得表扬的一方面,还要从网上的评论中找到他的不足,进行综合的分析。课上可以自由的上网进行查找,在课后的学生上交的作业中,就不难发现,现在的网络的双面性,有很多的学生通过一些语言激烈的评论中,就片面的断定这位杰出青年夸大可自己的实力,从而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这就说明网络这把双刃剑有时是可以毁人于无形的。中职德育一定要充分的利用好网络文化。

三、结束语

网络技术的进步,不仅普及了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还把人们带入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中职德育不但要好好地利用网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还要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不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MI.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柯速约.试论网络教育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8.

[3]徐瑾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2,4.

9.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 篇九

在上海近现代的历史上,虹口一直是一张文化名片,我们有鲁迅先生故居,有茅盾、郭沫若、叶圣陶、丁玲、柔石等文学巨匠生活过的多伦路,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有中共四大会址……;虹口也是教育大区,教育老区,我们有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由中国人出资创办的班级授课制学校之一――澄衷中学,有20世纪30年代就享有“民主堡垒”美誉的继光中学,教育名人章太炎、蔡元培、褚辅成、于右任、何世桢、匡互生、陈望道、刘海粟诸先生,皆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之先驱,虹口留有他们光辉的足迹。所有这一切,为我们今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构建区域德育工作长效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虹口,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东北部,总面积23.5平方公里。虹口区现有各类学校151所,在校学生73256名。此外,我区中小学还接受数千名外区、外省市借读生就读。

近些年来,虹口区教育督导室在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指导下,在区政府、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通过基层学校领导和师生的不懈努力,以上海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引领,积极构建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一校一规划”;,区教育督导室对全区所有中小学实施“一校一评价”;,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定,实现“一校一章程”;,区教育局、督导室倡导所有学校在底之前,基本实现“一校一制度(符合学校发展的一套制度体系)”;在虹口区教育系统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我们希望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让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都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一校一特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近几年来,区教育局在大力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同时,十分注意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要求,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构建区域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一、学校章程建设确定育人目标

《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按照章程自主管理”。7月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学校章程是学校的根本“大法”,是学校管理的总纲,是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制定学校章程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依法治校,实现教育工作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学校有了章程便可根据章程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的管理规章,完善学校的管理系统,组织实施管理活动,制定学校章程是学校自主发展的需要。学校有了章程便可对包括实施学校发展规划这样重大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就可以避免工作中出现的随意性,这将有利于学校的依法自主发展。

从9月起,我们要求全区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都要制订《学校章程》,截止到205月,我区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全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章程,并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成为学校办学的基本依据。当然,我区所有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章程。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各校的章程对德育工作都是十分重视的。在学校章程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里,各校都有明确的阐述。

例如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提出的办学宗旨是: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和谐的知识结构和多元的能力结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重,道德情操高尚、身心健康,立志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服务、基础宽厚、个性鲜明、会合作、能实践、善于创新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是: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德高、体健、学勤、行笃”的21世纪新型人才。

上海市北虹初级中学的办学宗旨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初中义务教育,奠定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培养目标是:学校以“构建数字校园,创建现代学校”为载体,培养“品质良好、身心健康、能力出众、富有特长”的“北虹小君子”。

虹口区曲阳四小的办学目标是:学校以心理辅导理念为指导,构建民主与集中的管理制度,发展融洽的师生关系,实施个性化的小班教育,建设和谐学校。培养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学习自觉、关系融洽、言行举止受人欢迎的小学生。办学特色是:以全面、深入、持久、实效地开展心理辅导为学校的主要办学特色,结合学校的科技活动、德育活动和艺术活动,努力促进学生真善美素质的全面提高。

虹口区凉城四小的办学目标是:坚持“学生至上,信誉唯上”的办学宗旨,强调教师服务意识,夯实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逐步体现个性化和创生性,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心、责任心,文明行为习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学校章程是经过全校教职员工反复讨论,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予以通过,同时又经过教育局行政部门的审核批准,因此它在学校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学校章程一旦确定了“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就要努力付诸实施,这就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实施的依据。

二、学校发展规划落实育人目标

为了落实学校章程确定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虹口区的所有中小学、幼儿园一般都要以学校章程为依据,通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加以落实。

所谓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系统地分析学校发展现有的基础及所处的环境,确定学校“规划年”(指规划执行的起止年月)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把握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挖掘自身潜在资源,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①

虹口区中小学搞教育规划的制定、实施、评审,基本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当时,虹口区教育局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共同承担了一个上海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中小学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我区有30所中小学参加,这些学校都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这个课题后来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于20结集,形成《走向优质学校――中小学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年3月,虹口区教育局发文,要求区内所有中小学都要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自己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以后,一般都要着力选择最有利于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若干重点发展项目。这些项目有德育工作、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和社区、家庭联系等。

无论什么样的学校规划,德育工作一般都是学校十分重要的发展项目。学校围绕德育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拟订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和“主要措施”来加以落实。通常的主要措施包括:⑴认真践行“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⑵充分发挥党员教职工的模范作用;⑶培养和造就合格的班主任队伍;⑷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⑸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⑹培养学生干部,提高自主管理水平;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

有的学校还专门制定一些相关措施加以落实。例如虹口区广灵路小学,就有“广灵路小学德育工作三年实施步骤。”如下表: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2月~201月 年2月~201月 年2月~1月 一.德育管理

1.构建内容均衡的德育目标体系。

2.完成《百家姓》、《精彩虹口》、《中国节日》校本课程的编写。

3. 开展“道德银行”活动,不断改进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4. 挖掘教材中和生活中的素材编制各年级道德两难故事。 一.德育管理

1.举办第二届班主任节,加强班主任队伍培训。

2. 在已编制的道德两难故事的基础上,建立校本“学生道德发展测评”。

3.全面、深入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 ,丰富课程资源。 一.德育管理

1. 完善现有学校“雏鹰争章”体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评价体系。

2.校本课程研究成果交流展示。 二.道德教育

自主活动:

1. 完善“小当家管理委员会”制度。开展“小鬼当家”系列活动――我当文化小使者

2. “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感恩行动、承诺行动。

主渠道建设:

开展《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践行作业的实效性和社会性的实践研究》。

行规教育:

将新版《小学生守则》内容与各年级德育目标、内容相结合,细化每月、每周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初步构建行为规范课程体系。 二.道德教育

自主活动:

1. “小鬼当家”系列活动――我当奥运小使者。

2. “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节约行动、微笑行动

主渠道建设:

组织《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践行作业的实效性和社会性的实践研究》案例交流

行规教育:

1.根据行规分年级训练指标体系,对行规训练分层推进,分段达标,着手编写教材。

2.通过心理辅导、行为矫正,个案研究、结对帮助等形式对行为偏差学生帮教。 二.道德教育

自主活动:

1. “小鬼当家”系列活动――“世博,我为你添彩”

2. “好习惯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合作行动

主渠道建设:

整理教案,总结经验,形成论文集。

行规教育:

完成各年级行规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形成我校特色行规课程。

三.文化建设

1.调整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继续开展个性化集体和创个性化集体创建活动。

2. 开展班级自治文化、班级评价文化和班级主题文化研讨交流。

3.开展网络环境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

三.文化建设

1.加强班级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

2.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富有特色的年级文化活动。

3.网络环境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推广,各班利用网络开设班级博客。

三.文化建设

1.“个性化班集体”创建工作交流。

2.年级特色活动交流。

3.网络环境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

四.家校联动

1. 在家长中发放征询问卷,召开学校、家委会、社区代表联席会议,发动各方为学校新三年规划献计献策。

2. 在家庭教育中倡导亲子阅读,重点阅读本校的《双语作文集》,下发“阅读记录卡”,学期末评选“亲子共读奖”。

四.家校联动

1 .聘请家长或社区优秀居民辅导员,开展亲子联谊活动。

2. 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庭教育方法,创建学习家庭、和谐家庭。 四.家校联动

1. 充分挖掘家庭与社区的德育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德育工作网络。

常言说“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学校的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对德育工作进行了这样认真的思考和规划,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学校的德育工作今后会取得成效。

三、督导评价全面检验育人目标

根据《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要求,根据虹口区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虹口区教育督导室从20起,开始对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进行三年发展规划终结性评审,迄今为止,已经完成了两轮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终结性评审。

为了搞好虹口区中小学三年发展规划评审,虹口区教育督导室制定了《虹口区中小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终结性评审工作方案》。明确了评审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评审原则”;“评审领导小组及评审专家小组的组成”;“评审方法和步骤”;“评审指标;”“评审日程及时间安排”等。同时注意八个结合:(1)基础性评估指标与发展性评估指标相结合;(2)专家学习与校长告知相结合;(3)学校自评与专家他评相结合;(4)常规督导与问卷调查相结合;(5)专家评审与家长、社区参与相结合:(6)专家评审与行政领导参与相结合;(7)专家评审与各科室干部参与相结合;(8)评审报告与专题汇报相结合。

评审专家组成员有虹口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督学、兼职督学、特约教育督导员,有虹口区资深校长及市教育学会和市教科院普教所专家、教授等共同组成。与此同时,督导室还邀请教育局相关业务科室、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科研室、德研室、师干训处、教育局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街道办事处分管教育的领导、居委会干部等参与评审。这就保证了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各项指标都能予以有效落实。

规划评审结束之后,专家评审组将要对相关学校进行全面评价,其中当然包括德育工作评价。例如,专家组对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的德育工作是这样评价的:“学校重视德育工作,以‘绿色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引领,把‘绿色生命教育’与学校的‘立人’工程衔接起来,同后来上海市实施的‘两纲’教育融合起来,列入课表,融入学科,分层推进,分步实施,逐渐形成了‘绿色生命教育’研究型课程。学校开发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由于有专人授课,形式多样,受到学生欢迎。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成的‘团学联’在学生中有较高威信,‘团学联’领导的‘自管会’,组织完善,活动形式多样,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活动能力。学校探索的多元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专家组对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实施作出评价以后,还要对学校的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提出建议。专家组对上海市虹口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建议是这样的:“学校要深化‘绿色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把它放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位置加以系统思考和全面构建。要从德育范畴发展,建成以‘绿色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特色和旗帜。”

专家组在评审每一所学校时都要对学校实施三年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评价,同时对这所学校的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提出建议, 这就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深深认识到:科学制定、实施和评审学校发展规划是实现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发展规划为转变管理思想、凝聚各方共识、分析诊断学校存在问题,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四、学校制度建设完善育人目标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2008年第13-14期《人民教育》上撰文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制度、满足学业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与指导制度、激励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增强的教研制度。”“在发展的重点上,要在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硬件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强软件建设特别是教学、教师和管理制度的建设”。

一所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要有个性特质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校园文化,而是熔铸于学校发展、教育教学行为各个方面的,被全体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的文化融入制度,就形成了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虹口教育来说还有另外两层意义:

1、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

我们虹口区教育局在年承担了上海市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以来,区教育督导室受教育局的委托,实施该课题。年下半年,督导室在全区推动学校章程建设,截止到年上半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一校一章程”。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围绕学校“基本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落实,促进学校依法办事,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促进学校走向现代化。

2、是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保证

我区从2004年起,开始对中小学进行三年发展规划终结性评审,到2008年6月,已经完成了第二轮三年发展规划的终结性评审。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从2008年下半年起,开始进入第三轮发展规划的实施。两轮终结性评审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顺利实施三年发展规划,必须重视学校制度建设,必须构建起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让这套较为完整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为三年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驾护航,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局于2008年6月在全区倡导所有学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都要建立适应学校自主发展的一套制度体系。

这套制度体系,应该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以人为本、依法治校;(2)融入理念、体现特色;(3)科学可行、形成序列;(4)上下共识、有效执行。

我们认为,管理不是遏制师生的发展,而是由“管人”向“育人”转变,促进人的发展。我们想通过学校章程、三年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初步构建起以人为本的学校自主发展内部核心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在规范化管理达到一定的效果以后,鼓励学校超越规范,形成自己学校的管理文化。

如今,我区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一套制度体系。这套制度体系以学校章程为依据,丰富和完善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对校长、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团队干部、学生会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青保教师、卫生老师职责以及教师的师德礼仪规范等都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五、特色建设努力形成各种品牌

近年来,由于我区坚持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构建区域德育工作长效机制,无论在课堂上、实践中还是课外交流时,虹口区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在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中小学生的心中,逐渐树立起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魂”,扎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根”。

(1)2006年6月,虹口区再次荣获全国“四五”(―2005年)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2)204月,在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召开的上海市中小学“两纲”工作推进会上,虹口区教育局获上海市推进“两纲”工作先进区县教育局和上海市首届“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先进集体。

(3)年5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法宣办在虹口区教育局召开了主题为“加强学校章程建设,推进法宣教育工作”的上海市普教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会。

(4)2008年,凝结着我区德育工作者心血的一本专著《新时期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荣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一等奖。

我区不少学校在在开发和利用本区德育资源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根据校情、学情开展德育活动,创设未成年人成长的健康环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例如北郊高级中学的“文化立校”、华师大一附中的“文明修身”、北虹高中的“责任教育”、复兴高中的“求真”教育、鲁迅高中的“立德树人”、虹口高中的“绿色生命教育”、瑞虹高中的“民办学生自信心教育”、延风中学的“小手牵大手”、四平中学的“航天人精神教育”、长青学校的“活动教育”、一中心小学的“我能行”、曲阳四小的“心理辅导”、广中路小学的“环保教育”等等。这些特色不仅在区内有影响,而且在市内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20的上海世博会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也正在制定《上海市虹口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我们将继续“求”德育方法之“真”、“务”德育途径之“实”,确保各项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我们要努力把虹口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①上海市教育学会督导专业委员会编写组张岚主编《学校发展规划50问》,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10.完善德育网络 创新德育品牌 篇十

“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是人们对学校德育地位的认识和明确要求。然而,受升学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位”(首位不到位)的尴尬境地,导致德育呈现出“无力”(软弱无力)、“无效”(缺乏效果)、“无用”(作用不大)、“无为”(无所作为)和“无奈”(无可奈何)的状态。一直以来,中小学德育似乎都在这“六无”怪圈中打转。德育缺位,必然导致德育本体功能的整体弱化而出现德育低效、知行脱节的现象,这些成为困扰学校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德育工作年年搞,不能总是老一套。要使德育工作本体功能得到强化,价值效应得以增值,必须打造优质高效的德育品质。近年来,我市中小学积极推进德育工作“一校一品”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质。

一、德育“一校一品”的内涵探究

“品”即品牌。品牌一般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一定意义上说,学校的德育品牌,不是硬件,不是外在形式,而是独特文化,是丰富内涵;德育品牌不是昔日辉煌,不是历史陈列品,而是传统积淀与传承创新;德育特色不是简单模仿,不是仿制品,而是制造品、生成品;德育品牌不是追求时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与众不同。可见,德育的“一校一品”是指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全校师生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在一定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与示范效应的德育模式与经验。必须指出,“一校一品”固然倡导“原创”,力求避免“趋同”,但也不必苛求“品”之唯一性、排他性。比如,襟江小学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抓师生古诗文诵读,已经形成德育品牌,其他学校也能创书香校园特色,**镇中心小学、新街小学同样搞得风生水起;古溪小学书法育人特色彰显,济川小学、南沙小学这方面也业绩斐然。“人无我有,人隐我显”可以成“品”,“人有我优,人优我强”更能成“品”。别的学校虽然做了,但我的学校发展的确需要从这个或这些方面下功夫,也具备这方面的师资、设施等的条件,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有所作为。只要取得的成效更明显,就可以谓之学校的德育之“品”。品,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更是一所学校的个性品位,是学校的一张名片、一个品牌,是校园的特有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力所在。

“品”界定的依据。“品”不是自封的,必须符合这样几个“特质”:一是独特性。德育之“品”是在针对本校实际,挖掘、利用本校显性或隐性资源,着眼学校传统积淀、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基础上做出的符合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离开了学校实际,德育之“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二是优质性。优质性是品牌的本质要求,学校在“品”的选定、培育、提炼和升华上精心着力,将其打造成优势项目和强势特色,为他人、他校所认同,甚至成为学校的代名词,具有一定的美誉度。一所学校的德育之“品”,就是这所学校的骄人之处,就是这所学校的精神财富。三是广泛性。“一校一品”不是学校少数人的“专利”,获得的成果也绝非供少数人“享用”,它要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认同的发展目标,注重激发全体师生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让尽可能多的师生成为德育之“品”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四是稳定性。“一校一品”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时间的延续,经验的积累,文化的积淀,一旦形成,相对稳定才能“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学校领导班子的不断调整以及调整后特色定位的“中断”,都事关“品”的成效、成色。五是持恒性。什么叫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日复一日地做好了就不简单;什么叫不平凡?把平凡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就不平凡。德育之“品”的确立说难也难,说易亦易,关键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切不可一曝十寒。

“一品”与“统一”之间的关系。学校德育内涵外延、方式方法、载体途径非常丰富且不断发展。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文明礼仪、法制法纪、传统美德、经典诗文、公民意识、生态环境、网络行为、国防观念、全球视野等都是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体验德育、叙事德育、对话德育、精细德育、心灵德育、网络德育等都成为现代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显然这些为“品”的多样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种“品”都必须得到尊重,但同时“品”又有统一性,即统一在促进内涵发展、优化道德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办学水平、提高育人质量上。强调德育的“品”要防止为特色而特色,防止忽视、放弃其他的德育内容,要在抓好常规的前提下,统筹安排,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凸显品牌。德育之“品”不只是专门教学生书法,能写一手好字,也不只是单纯让学生吟诵,背得出若干诗文,或者是习得某种技能以实现一定的功利目的,而应该是通过“特色”的学习培养,让学生养成高尚品德,促进精神成长,享受人生幸福。

二、德育“一校一品”的条件分析

必须看到,如今的教育已经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学校优质化发展与均衡化教育时代,即从“人人受教育到人人受良好的教育”,从普及教育走向“人人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时代。通过“挖角”(引进人才)和“挖潜”(加大工作量和作业量)的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营造出来的优质学校,在同类型学校比例越来越多、彼此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其质量优势会日渐减弱,步入发展的“质量高原期”。而通过德育创新,营造德育品牌,“迂回”促进学校改革,则成为引领学校突破“质量高原期”围栏的一匹黑马,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寻求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办学策略和学校改进的有效的实践模式。综观许多新型名校的创建历程,主要策略就是“突出特点,以特制胜”,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这是先进学校的基本经验。有学者指出:中国学校普遍的缺陷是没有个性。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学校发展亦然。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就会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而你一旦找到了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德育项目,那么,学校的活力就会被激发,管理的水平就会提升,办学的自信就会增强,学校的魅力就会展现,学校的面貌就会焕然,甚至整个学校的命运也都改变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江苏省道德模范刘绍安是蒋华镇人,蒋华小学大力弘扬身边典型的崇高精神,做足、做好诚信教育的大文章,打造学校的特色德育,成为全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联系点学校(泰州市仅三所学校),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就是典型的例证。推进德育一校一品的建设,就是要引导各校善于“扬长”,注意“避短”,追求不同风格,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品牌,“你我不同,你我都好”。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长效机制,没有一种品牌,没有一种特色,就没有了生机和发展活力,就不能持久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可见,创设德育的“一校一品”是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特色学校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拥有充分的时代条件。

事实表明,打造“一校一品”并不需要具备特殊的条件,只要植根于学校现实的土壤,比如学校原有的基础、传统、校风、教师队伍素质、生源状况等,精耕细作,持衡不懈,就能有所收获,就能绽放奇葩。黄桥镇东街小学有老师行伍出身,学生多为农民子女、留守孩子,该校在市、镇人武部门支持下创建少年军校,全面践行“立正、向前看、齐步走”的特色育人理念,学习“军营文化”,弘扬军人精神,积极探索“以军养德、以军促智、以军健体、全面育人”的德育模式,师生从精神风貌到行为习惯都有较大改观。学校无论规模大小,生源优劣,条件好差,进步快慢,都可以因地制宜建设德育之“品”。元竹初中地处偏僻,从自身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学习中心户”;南沙初中发现不少孩子依赖性强,坚持实施“五自”工程——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交往自信、健身自觉;马甸小学针对施教区家长实际,开辟、用好“家长阅览室”;七圩小学根据所在地区经济发达的特点,活化利用当地资源开展德育活动;黄桥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传统教育资源丰厚,作为这个地区“龙头老大”的学校,黄桥中学着力打造“红色引领人生”的德育特色。溪桥是“小提琴之乡”,姚王是“减速机之乡”,根思乡是著名国际主义战士杨根思的家乡,这些乡镇的学校都立足实际,已经或正在打造自己的德育品牌。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都有优势的德育资源,写文章避免“万人一腔”,搞德育切忌“千校一面”,完全可以因校施策,独辟蹊径,重点突破,走多元发展之路。如果把特色比作是一缕阳光,是百花丛中一点红,那么品牌就是彩霞满天,就是万紫千红满园春,区域内学校德育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工作格局就会形成。

三、德育“一校一品”的路径选择

任何一种品牌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历一个比较长时期奋斗的过程。学校德育品牌的营造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形成:理念指导——理念是特色品牌的灵魂,学校德育品牌的营造是在现代德育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模式构建和自主创新实践;资源诊断——在对学校德育的各要素和资源全面调查与科学分析基础上,找出特色与优势资源,为创建特色品牌奠定目标和方向基础;目标定位——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取向,明确其对引导与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主题提炼——依据特色品牌营造的主要理念、资源诊断得出的特色优势和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进行整合思考,提炼出特色品牌的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整体规划——依据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对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进行整体构想和系统设计,制定总体创建思路和实施方案和具体策略;行动研究——通过开展校本行动研究,落实特色品牌创建方案,同时保障创建活动在科研引领下更科学地达成预期目标;模式构建——模式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德育特色模式是德育特色品牌的载体,学校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实现从特色到品牌目标跨越的主体工程;营造文化——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构建的全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和形成的过程。

原**镇迎幸小学京剧进校园“品”的打磨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校在**镇中心小学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根据自身实际,经过充分研讨论证,确定京剧进校园为适合本校德育工作实际的新优势,于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组织教师多次去昆山、北京、天津等地参观取经,挖掘本校、本地“京剧票友”爱好者的资源,在全校师生中广泛普及开来,借助京剧名家的专业引领,在课余时间如火如荼高效率地训练,通过多种途径组织现场观摩、汇报演出、交流研讨,不失时机地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的赛事,取得了累累硕果,涌现了一批特长学生,建起了高品位“百科全书”式的京剧艺术展览室,特色成效之显著,连业内人士也惊叹不已。如是,学校的“品”也就基本形成了。

四、德育“一校一品”的环节把握

“品”不会凭空产生,也不只是他校做法的简单移植或模仿,它需要培育,孵化。从我市学校德育品牌打造的实践来说,搞好这项工作,加强领导是保证。凡事要取得成效,没有领导的支持是不行的。在德育品牌创建过程中,学校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强化指导,稳步实施,逐步形成“特色带动、全面发展”的格局。教育主管部门要健全督学机构和制度,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检查、督促和评估,逐步创造条件,发挥中小学德育研究机构的智力支撑作用。创新思维是基础。学校条件不同,情况各异,应切合实际,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学生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民主、平等”的方式,强化德育渗透,不搞硬性灌输,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师生之间要相沟通,纪律与情感要相融合。建设队伍是关键。在德育品牌创建中,要强调全体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的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学校党支部要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并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健全机制是动力。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明确德育工作子目标,严格考核奖惩;建立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发挥各自职能,加强协调指导,培植典型学校、品牌工作,引导“一校一品”工程有序实施;建立文明委负责人联系点制度,结合各自分工和部门职能,挂钩学校,靠前指挥,引领“一校一品”工作;建立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切实把德育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由校长负总责,建立全员化工作队伍,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努力发挥学校在“一校一品”工程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社会化共建机制,各相关部门寻找结合点,创造有利条件,联合开展“一校一品”争创工作。经常采取现场展示、经验交流、专题报道等多种方式,切实激发基层学校创建的积极性,千方百计地帮助并促进学校打造德育的特色品牌。

品牌,在实践中积累,在推广中引领,在运用中升华。2008年,我市学校德育“一校一品”创建工作被泰州市文明委总结推广;2009年,荣获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案例奖;2009年11月,**市荣获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的称号;2010年4月泰州市教育局在襟江小学召开泰州市学校德育一校一品工作现场观摩会。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群众》、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江苏教育台等媒体都对我市德育“一校一品”建设的经验做过广泛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五、深化“一校一品”的策略设想

尽管我市学校德育“一校一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地讲,学校之间还存在不平衡性,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能够“叫得响”的品牌比例还不高。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将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促使更多的学校德育品牌涌现。

制定科学实施规划。学校要在认真学习、广泛征求意见、积极开展调研和充分研讨论证基础上,从教育发展的趋势认真审视本校办学特点和优势,制定科学可行的“一校一品”实施规划:①背景分析。包括学校传统优势、办学理念,所在区域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德育品牌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存在的差距等。②具体目标。构建科学目标体系是形成学校德育品牌的重要途径。目标的明晰性和正确性,都将直接影响品牌打造的结果。按照“建项目、创特色、树品牌”这一阶段目标,分步设定具体目标,达成目标的工作措施,成果的体现方式等。③可行性论证。围绕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领导、师资现状及其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等进行论证。

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是德育“一校一品”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品牌项目创建中的引导、促进作用。实施德育课题带动,围绕德育特色和品牌发展方向确定学校德育主课题;开展特色项目建设和拓展研究,使学校特色项目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密切与科研院校、教研部门、教育专家的联系,借专业引领,确保学校德育特色和品牌发展方向。

开发独特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资源建设学校德育课程,坚持“面向本校、来自本校、服务本校”的原则,充分体现学校德育特色和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学校要建立与特色项目建设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显性与隐性并行的课程,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开发校本课程为突破口,以“一校一品”创建为抓手,做精做优品牌项目。

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学校传统积淀、文化氛围、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要素,它是学校成员智慧、经验、精神、作风的积淀和提炼。优秀的校园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各校要抓住有利资源,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全面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培育精良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是“一校一品”建设的主体力量。深化“名师名校长”工程,校长(园长)首先带头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先进办学理念、扎实工作作风、务实治学态度、科学管理方法和高尚人格魅力影响人、团结人、引领人。加快教师培训培养,通过名师结对、外派挂职等途径,培养一批名、特、优骨干教师。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练就一两项专长“绝活”,努力追求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提高特色育人的本领。

上一篇:环卫设施设备管理方案下一篇:甜品营销策划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