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浅读心得(10篇)
1.《孟子》浅读心得 篇一
皮诺乔是个爱撒谎的小木偶,它一次次撒谎,一次次受到了惩罚。
比如,仙女问它“四块金币呢?”
它说“我丢了。”
其实金币就在它口袋里。它刚撒谎鼻子就长长了。
“丢在哪了?”
“就在林子里。”小木偶的鼻子又长长了。
“要是丢在林子里我们肯定能找到。”
“我想起来了,我喝药时吞下了。”
小木偶的鼻子又长起来。它往这边转鼻子就打到床上,它往那边转鼻子就打到门上。
仙女笑着说:“孩子!谎言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
从这一小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小木偶皮诺乔很爱撒谎。小木偶爱撒谎的片段还有很多。他受到的惩罚也越来越重。。。。。
小木偶爱撒谎受到.惩罚的事,让我想了很多。。。。。。
首先我想到了爱撒谎说“狼来了”而受到惩罚的那个放羊的小孩。
他第一次撒谎觉得好玩;他大喊“狼来了”人们都带着劳动工具来打狼,却是小孩喊着玩的!
第二次撒谎觉得刺激痛快;他又大喊“狼来了”人们又信以为真来打狼,却又被小孩骗了。
第三次不撒谎却得到了危险和惊吓。狼真的来了,小孩大喊“狼来了”人们都不再相信他!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不撒谎的好孩子!否则,我们不但会受到惩罚,还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2.孟子心得体会 篇二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一道被世人尊称为孔孟。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继承者,他将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继承并发展。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而又有较大发展。
他的“仁”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去统一天下。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是“保民”,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这种主张在当时未能行得通。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虽然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但却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因此具备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孟子有渊博的知识和很高的道德修养,他的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在我国学术史上影响至深,并亲他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民族道德观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孟子也继承了孔子的这个思想,他劝告那些统治阶级要对老百姓们实行“仁政”,而这一学说成为了他政治思想的核心。儒家的思想原则是向善,而“性善”这个词也在《孟子》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的用语是学生的综合记载,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第二次也是出于学生之口,公都子问:“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坚持自己的志向是孟子培养浩然之气的一个表现。孟子有一段著名的文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他把生活上的一切挫折,都列为修养心志的方法,越立于厄境,越能锻铸自己之精神。
在面对外在的诱惑时,在面对失败、身体的痛楚时,个人需要紧紧抓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原有的志向而不变,所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和诱惑,都不能够干扰、影响自己的志向。
精炼准确是《孟子》语言的另一特色。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要好战时,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这好像是一幅画卷,把2000多年前社会阶级对立的情景再现于我们眼前。《孟子》还特别注意细节的精工镂刻。有一次,孟子和齐宣王谈论管理国家时,他问齐宣王:“假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搞不好,做国君的该怎么办呢?”宣王被逼得无话可说,《孟子》一书对这种窘境,只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个字,既不写脸色,也不记言语,只用了一个“顾”字,真是画龙点睛。这一描绘,把宣王理屈词穷,只好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的心理活动,暴露无遗。
孟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他的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所以《孟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总之,孟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同样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份遗产。
3.孟子读书心得 篇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
4.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当然,这两则事件的内情,我没有把握说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讨当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着这两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来思索一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迩而求诸远”,方法缺乏效率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在这些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泛滥。
再说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仁义”二字,宽厚、仁慈的对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坏、不拆台,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们的周围能够少多少麻烦事,每个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进不少。
至于好学上进、珍惜名誉,个人认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正因为有了求上进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与道德的动力,所谓“君子恶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会有希望,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忘记自己的操守,看重尊严与荣誉,这才不会虚度年华,也不会见利忘义,不会把誓言当作空气。
实际上,以上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亲与尊长,也就不难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与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广到与身边的所有人和睦相处。再者,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个群体的发展。
回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不难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来阐发这些道德目标。比如开头提到的《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等等国学经典,无不是在以“仁义”为终极目标,无不是把“止于至善”作为标准。这些丰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参考。自然,国学中的许多观念,比如“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类昏话,不再适应今天的环境,理当摒弃;而大多数观念,对今日依然具备指导意义,没有理由置之不理。
5.《孟子》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同样是人,难道他(她)们行的,我就不能吗?又想起《成才先吃苦》。不行,我行,同样我要和他(她)们做的一样好!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我发觉后,马上收敛了许多,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
6.孟子捷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篇六
暑假的每一天,妈妈忙里忙外,忙得不亦乐乎。于是我就想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暑假的一天,我们吃完饭,妈妈依旧按着老样子,拿起碗就要到厨房里去刷。坐在沙发上的我看到了,连忙站起来对妈妈说:“妈妈,你别动,今天的碗,我来刷。”“好!”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开始刷碗了,我把碗冲了一下,抹了点洗洁精认真地刷起碗来。
洗的时候,碗一点也不听我使唤,差点掉到了地上,正好妈妈走了过来,见此情景,她对我说:“有油的碗不好洗。”接着她给做了一个示范动作,我恍然大悟,照着她的样子刷,终于,碗听我使唤了,不一会儿,我就把它们全都刷干净了。
7.浅读《尘埃落定》 篇七
2010级文学院 hwy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当第一次阅读《尘埃落定》的节选片段时,我被这部作品的异族风情深深吸引,顿觉巴尔扎克所说极是。然而随着进一步的阅读,一开始以为的“手不释卷”没有出现反而渐行渐远,直至全本看完,总感觉心里被掏空了什么。这种掏空不是来自震撼,而是许多疑问,许多朦胧感。甚至于突然让我觉得,异族风情和寓言式的故事恐是这文章唯一的闪光点了。
不过阿来笔下的人物的确栩栩如生:预言家“傻子”,老奸巨猾且残忍霸道的土司麦其,骁勇善战但却有勇无谋的麦其家大儿子,因出身低贱而特别注重身份且是汉族的麦其土司二太太,烧了罂粟地并葬身火海以此为诅咒的多吉次仁的女人,真正具有智慧胜过**作为书记官的翁波意西,暴戾却忠诚的索郎泽郎,腼腆但灵巧的刽子手尔依,忠诚而又善良的卓玛,以及与卓玛形成鲜明对比但让“我”真正爱上的塔娜„„然而这些人从我眼前走过时,是没有背景的,只是空洞地在我眼前走过,不知这可不可以归结为拥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鲜活情节。
好的作品并不流于形式,这是读者共同的信条。因为只要能够入木三分,说的深刻,就会像《历史系男孩》中台词所说:“阅读时,感觉书中伸出一只手,紧紧地握住了你的手”。也许是我学识有限,觉悟不高,所以《尘埃落定》没给我引起共鸣的享受。不知这是不是阿来选定一个忽而真傻忽而假傻的“傻子”作为第一主角的缘故,让文章一步步远离深意。当然我还是要再一次强调,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然它又怎会坐上“茅盾文学奖”的宝座。
初读时,以“傻子”的视角去看一切,颇让人有种大智若愚的感觉。“傻子”就像一个预言家,心里的灵魂偷笑着,怜悯地看着这些以为他是“傻子”的凡人们。这种感觉非常奇妙,特别是作者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一口一个“我”字,不禁让自己以为是自己在行驶着这上帝般的权利,跳出历史的舞台,淡薄的看着过往云烟和历史变迁。
然而也正是这“傻子”的视角,渐渐地固步自封,将“傻子”局限,也将读者圈住,不禁让人思索,那些“傻子”言中的事实到底是洞悉还是巧合,他一针见血地看穿每个人的欲望,这种察觉是不是神秘的宗教色彩大于慧心。“傻子” 的视线里只有他自己的天地,这样就少了对他人内心的描写,看不到别的人和事,就像是一种主观唯心创造的梦境,“眼明花开,眼闭花寂”,整个故事便开始虚无缥缈起来,而读者则被书中的罂粟花晃晕了双眼,迷离了思绪,跟着“傻子”,不知去往何方。届时,疑问接踵而至,内心驶入一辆挖掘机,开始作业。
那康巴藏地的四季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幻的?生活在这奇妙土地上的不同阶层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命运的?在战争中颠沛流离辗转至此的士兵——不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又是如何看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汉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呢?直至今日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都是战争的导火索,何况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这些本来可以深入探讨,甚至是上升到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层面的内容,阿来并未多作探索。仿佛一切的一切,都是“傻子”和**的预见,这些预见不但不可逆,而且当它来临之时,人们不会有任何的不适,它们都只是空气而已,轻而易举的吸入肺中,穿过身体。它们就像“A问:你今天中午吃什么?B答:我吃盖浇饭”一样理所当然。制度的更替,时代的变迁倘若真能让人如此从容淡定、轻易接受,那么,那些流血牺牲的革命者,那些誓死维护自己利益集团的人的行为,真是可笑至极。
以前看过关于《尘埃落定》的评述文章以及对阿来小说创作的研究性文章,不乏有这样的说法:点到即止,便是阿来的聪明之处,因为接下来的历史将要迎来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一个好写却容易毁了作品、毁了自己的时期,除了对自己的反思,没有哪个人愿意对这一时期进行深入讨论。亦有如此观点:作为一个藏族作家,虽然已不能用母语书写,但是作品中深深的禅意便是他对母语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两种态度正中我观点对立面的下怀,因为在我看来,深深的禅意不是通过天真与强加的神秘表现的,没能深刻的思考,勇敢的写实,并不是点到即止的聪明,言重些似乎可以作为“耍小聪明”进行理解。况且阿来对《尘埃落定》的设定远不是一部《佛经》,也不是一篇浅显易懂的文摘,他应该是想写出书面扉页介绍的那样:“康巴土司制度的兴衰历史和爱恨情仇”。兴衰历史算是贯穿了小说始终,可惜没有体现能够作为“兴衰历史”定冠词的“波澜壮阔”的景象。这一点不知是不是与汉藏两族描写手法不同造成的,就好比中国的小说大多以情节跌宕起伏见长,而外国小说则最喜对心理活动进行细腻地描写。而爱恨情仇,除了多吉次仁的女人烧了麦其土司的罂粟地,并以死作为诅咒,多吉次仁的两个孩子立誓早晚要报仇让我眼前一亮之外(因为这种情节汉族的确太少出现),不知是否麦其土司霸占别的土司的太太、麦其土司与女土司随意在田里野合、播种时节,男女可以在田地间任意你上我下、“傻子”十三岁就要了侍女卓玛等等这些都算在了“爱恨情仇”之中。其实谈到这里,真的免不了想要吐槽:小说中时时刻刻出现的男女激情,真的让我匪夷所思,好似没有他们撩人的献身,小说就进行不下去了,读者的眼球也不能被吸引了一般。
虽然前面说的种种俨然是在批评这篇小说,但我从不认为阿来的《尘埃落定》是一无是处的,除了成功带我们游览一番藏地风景,品味了康巴人文之外,对宗教一无所知的我也或多或少明白了喇嘛、**、传教者、统治者之间在一个政教
8.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 篇八
浅读《辛亥:摇晃的中国》有感
“在我看来,辛亥革命带给中国和中国人的,其实是持久的困扰和变革的焦虑。”这是作者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一书的序言的一句话,因为看书总是从序言开始,序言是对全书的一个总结和概括,不过说实话,刚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只是觉得它假大空…..你这个不是废话么,不是持久的困扰能有后面的二次革命,日本侵华,国共内战,如果变革成功,中国现在便该是个强大资本主义强国了。
心里抱着极大的不满把这本书往下看,书评的作业才是王道,现在的学者多事是话连篇,放之天下皆准的调调吧,所以也不算太拿他当回事儿,只打算看完了书,能够东拼西凑,找来几个字,拼成一篇文章,打印之,上交之,然后,作业终止,万事大吉。
但我毕竟还是一个文科生吧,曾经的,慢慢的看着看着竟来了兴致,开始认真的看起了这本书来。
我还是很喜欢你,一直一直。历史总是值得后人去回味,看了这本书,很僵硬的发现,是啊,辛亥100年了,拿现在伟大核心领导下的中国和当年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比较又如何呢?
于是就会有一大堆的数据,比如各种赔款,各种外债,各种民不聊生,各种革命,各种腐败VS各种巨额外汇储备,各种制度好,各种优越型,各种农民数着钱上电视,各种盛会在中国,各种廉租房,各种遏制房价,各种先进性学习,各种先进学习榜样,各种官民和谐….去去去,这不是笑话么?有些离题,因为说好是要写读书后的书评的,但是读完了之后,觉得书是很精彩的,一些内容有那么些不和谐,但是却显得更接近真相,至少我这么认为。
如果非要让我写书评的话,大约我只能这样写“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因为很少去刻意的写对于一本书的评论,那显得不真诚,但是可能却有很多的不相关的话想说,不是关于书,而是关于书后文字的遐想。
我大概不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车轮会推动社会制度一步步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我不是很确定,有时候倒是觉得其实历史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历史是那样的相似。中华5000年的古老文明已经离我们太远,远的有点儿像神话,远的有点飘忽,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那么的诱人,但遥不可及,孙总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的话不自觉的在耳旁响起……..不谈这些臭狗屁吧,那些假的、大的、空的套话想必对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质感,直接切入正题吧。
不是说过了么,历史惊人的想似,1911.10.10年快100年后的今天,我怎么觉得是那么的雷同呢?
请不要说我攻击社会主义,攻击党和政府,我还不至于那么xx(响应和谐社会,此处省略2字),只是站在一个小小学生的立场,写几个字,证明一下国家这些年对我的培养没有白费,好歹,我那浆糊般的脑袋里多少能倒出一些东西来。
我们先来讲讲那年辛亥吧。
那是1911年,住在北京的皇帝老儿,摄政王,各种贵戚们依然过着天上人间的生活,官员们还看四书五经,学习孔孟圣贤,偶尔贪污贪污,痛并快乐着,还欠着大笔的庚子赔款,据说是要立宪了,预备立宪大纲也已经出来了好久,军事变革已经进行的差不多,军机处撤销了,去年已经设了海军处,36镇新军也训练的差不多,沈家本一群人也累得慌,各种法律需要修定,刑讯大约是废除了,再看看教育,废科举将要引起的巨大社会动荡似乎也没有出现,新式学堂也开枝散叶了,一群外国佬大规模向中国投资,虽说是在掠夺廉价劳动力,但总归是给了点儿饭钱,朝廷、各省呢,也不适时宜的推出了各种套餐,税收再增加,社会经济在发展农民们依旧种自己的地,日子勉强饿不死,工人们上自己的工,有钱人们继续数钱,没有朝代灭亡应该出现的严重外族入侵,没有天灾,没有奸臣贼子…..一些自发的“群体事件’”都不费劲的摆平了,社会一片和谐,形势大好。
也有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个别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的煽动下,四处起义,不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不鸟他们,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至少是在武昌首义之前。
然后突然不小心,出了大事,西南边陲一个叫四川的穷山恶水的地方的小老百姓,不知是嗑了什么药,得了什么失心疯,居然发了个什么保路运动,一群人为了一条铁路跑去冲击成都市衙门,被我英勇的大清官兵开枪击毙数百人,结果这群刁民就造反了,于是我英明的大庆领导人,果断调集湖北万余新军,入川平乱….然后武昌的一群下级军官头脑一热,心情一不舒畅,开了几枪,起义了,然后突然间原本没什么市场的革命派火了,如在网上发了视频一样,大家都膜拜了起来,总督,巡抚们,也一下变成了革命党,再然后宣统就逊位了,清王朝正寝,君主制崩溃。
我们再来讲讲今年,2011年吧。
我们先看看新闻联播:如领导人们开了很重要的会,各级政府部门忙着贯彻某个精神,国际友人来访问,或者去访问国际友人,今年的GDP30好几万亿元人民币,财政
收入快到两位数万亿,某地又办了某次巨型盛会,国际一片好评,某地方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显著提高了,哪儿的高等教育比率又提高了,然后某小国又被米国及其盟友揍了,某小国又**,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我们略微把911和011比较一下吧。
你说,如果把高房价,高通胀,大学膨胀,大量有文化的流氓在社会游荡,强制拆迁,小P民自焚玩,无敌城管,牛逼舅舅,威猛先生,给力老爸算进去的话,是不是还真有点儿像了?依次对应一下,我们可以这样:高通胀=?,大学膨胀=?,大量有文化的流氓在社会游荡=废除科举制度后无法通过科举仕途的旧知识份子,强制拆迁=?,小屁民玩儿自焚=?,无敌城管,这个不好说,大约有吧,姑且让他和横行乡里的官差们划等吧,不过那时候都他们应该是不砸摊子的,牛逼舅舅,威猛先生,给力老爸这些人物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我们都不是不缺的,有官老爷们与之相等。千万别说,现在还不如辛亥年啊,要是谁能说出那句话来,那肯定是脑子残念到了极点,玩儿着各种高科技,穿着各种漂亮衣服,吃着各色食物,住着楼房,开着车行驶在国家花钱修的告诉公路,用着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提供的汽油,念着国家出钱修的大学,你有什么不满要来诋毁党和政府,把他们的伟大和腐败羸弱的满清比?
但是一想,事实还真的是很残酷啊,突然觉得很不安,虽说时代是进步了很多,毕竟已经社会了好多年主义了好多年,比起1911年,2011年是 好了太多,可是需要记住的是,世界并不是只有中国在发展,当你自豪的说比起100年前进步的时候,请环顾一下四周,看看他们是否原地不动,世界都发展了,你有社么理由不发展,你不发展你好意思么?是不是应该少写浮躁多些沉稳,不要一说事情就比旧社会就比改革开放之前。你怎么不比原始社会?
我开始有点儿不知道自己是要表达什么意思了,大约是想说现在比起1911年问题依旧不算轻松吧。会有人解释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色国情所决定的,会慢慢好起来,那么既然你还在中国特色,你凭什么要和国际接轨?
原谅我的混沌,我也开始糊涂了起来,明明说是书评的,怎么写着写着就感觉是一个刁民在诉说苦大仇深一般,罢了,也许不该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希望,不应该幻想雪灾的时候被直升飞机接走的是韩国人,也不应该幻想自己吃着达到欧盟日本标准的瓜果蔬菜,喝安全的牛奶….其实我是想我深爱的国家更好,想它更快的走出那持续太久的困扰。
9.读后感:浅读《四世同堂》 篇九
在四世同堂的故事里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物,老舍先生塑造了不少成功的角色。而在这其中令我感兴趣的是一位成长在欧洲北美的老妇人,她不同于其他疯狂的陷入日本帝国的同胞,她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她不同于常人的认知,在北平沦陷时期多次帮助祁家度过危难,不同于其他深陷狂热好战的天皇号召之下日本人,她清楚的认识到不正义的举动必将失败。战争对于遭受战争的国家算作是一场灾难,也同样对于发动战争的国家是一场灾难,后来来到小羊家胡同的日本老妇人一家就是最好的佐证,老太太的两位侄子先后丧生战场,他们的妻子也沦落为军妓,发动战争的狂热的日本人固然有错,但是真正错了的是法西斯主义,世间没有战争才是世界人民所期盼的。
四世同堂是许多老一辈的中国人所期盼的,儿孙满堂,享天伦之乐。之所以老舍先生选择这样的的一个家庭他想要表明中国式家庭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一家四辈人历经四个时代,从清末到民国,再从清末到没写到的解放以后,每一代人会有着每一代的特点。这个家庭的变化也映射的中国在几十年之中的巨变。战争刚刚来临的时候,在卢沟桥上响起了几声枪响,老爷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是往四合院的门口上堵上大缸,他知道这些日本人只是“过客”,他不知道是这片被他称作“家”的城市,昔日的皇城早已沦陷。家族的第三代他们知道了何为沦陷他们急迫他们想要出力。但是祁轩瑞也怕这四世同堂的轰然倒塌。北平人,中国人他们打开城门未做抵抗将这座承载自己记忆的城市拱手让与他人。他们开始了惶惑的日子,他们仍不知道何为国家,他们只求自己的那一份小小的幸运在乱世中苟延残喘的幸运,就如同《白鹿原》中的二姐夫他庆欣自己的店铺未遭破坏的幸运。此刻中国人的劣根性展露无疑。渐渐的邻居已惨遭毒手,中国人知道了他们或许已做了亡国奴,早已任人宰割。现在的生活叫做偷生,有人坐不住了他们远离自己的家庭走出了北平,走到了前线。一些中国人觉醒了他们知道自己先要保护自己的家门口,保护自己所深爱的北平,要的是先保护自己的国家,在大难面前,鲁迅讽刺的麻木无知的中国人知道了何谓国家。中国人对家的热爱渐渐的延伸到自己的国家。在饥荒面前就连祁老爷子也拿出了主人的硬气。中国人在这八年里认识到了什么是国家。在抗日胜利的那一天,大多中国人终于明白了何为国家。
老舍先生的早逝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遗憾。
10.孟子读书心得300字 篇十
读台湾学者傅佩荣的《孟子的智慧》,是为了在孟子的思想里找寻自信的快乐。引用傅教授的一句话,“现代人最重要的不是快乐吗?现代人最缺乏的不是自信吗?那么,为何不向孟子请教呢?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内心的真诚。”学习孟子,可以明白人类之所以伟大,人性之所以可贵,从而使我们加倍珍惜时光,进行自我成就的修炼之旅。在这一过程中,自信的快乐就会泉涌而出。
孟子认为,一个人,只要足够真诚,就能发现内心的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并能督促提醒自己去努力完成他应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总称为“善”,其内容是需要教育来界定的。所以,人们在接受教育后,始终会以真诚的态度面度自己的责任,勇于实践,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
教育这件事。谁有资格当老师?四点要求。
第一:要自我修炼。
第二:要开拓心胸。
第三:要知行配合。
第四:要有教无类。
自我修炼:当然很重要,好老师要用自己觉悟的道理去让别人觉悟。两点:1、要广博得学习摄取知识,把学问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2、要详细的阐述。把自己领悟的道理,学到的知识,清楚完整的表达出来。
开拓心胸: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到东山上,鲁国变小了,登到泰山上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所以孟子说:“故观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而难为言,”看见了大海,就不会被别的水所吸引,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学说所吸引了。老师和学生一样要开阔心胸,老师要比学生更用功!否则,几年后,就没有材料可发挥了。
知行配合:知识要与行动配合。讲的是言行身教的重要,理论与实际一致。
有教无类:先生开设课程,只要是诚心来学的,都接纳,学生中途离开也不追问。
其实,孟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只是,孟子的一生是饱受委屈的,他的伟大的才能未能被当时的国君所引用,甚至,两千多年来,孟子被当时的人们,乃至被后世一再误解、误读!
【《孟子》浅读心得】推荐阅读:
孟子简介08-05
孟子集注09-24
21孟子两章08-27
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10-01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08-22
论语孟子礼记常考名句06-24
孟子告子下的名言09-19
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09-24
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八节原文翻译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