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爱情往事

2024-12-26

一段爱情往事(精选6篇)

1.一段爱情往事 篇一

我的20xx是瑰丽多彩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不仅到了云南的昆明,体验了苗族人民的热情奔放,了解了关于地球奥妙的知识,而且学会了自立和自强。

在这一年里,我还听到了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给了我很大的感触,这首歌的背景故事是一对父母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现在,我只要一听到这首歌曲,就会想起一段往事。

那件事,发生在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四川的红原去玩。一进到红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两旁的高山就像战士一样保护着这一碧千里的草原。我们乘车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城镇地区。一下车,凛冽的寒风像冰刀一样向我们刮来,我们选了一家酒店住了下来。

第二天,起床以后,我们继续前进,来到一个小山村,爸爸说:“就在这里玩吧!”于是我们便下了车。下车后,刺骨的寒风迎面而来,我冷得直哆嗦。妈妈看见我一直在发抖,就走过来把她的外衣脱下来给我披上:“孩子,天冷就穿上吧!”“不行妈妈,那我穿了你的衣服,你怎么办呀?”妈妈却说:“妈妈是大人,你是小孩,就得听我的话。”于是我就穿上了……

回家后,妈妈大病了一场,我内疚极了,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天亮了》里面那对父母愿意用自己的性命来换取孩子的生命。原来皆源于爱呀!

我的20xx有时是欢乐的,有时是悲伤的,但更多的是温暖。

2.一段爱情往事 篇二

关键词:《蓝莓之夜》,王家卫式,电影语言,电影符号

离开了香港, 王家卫把都市的舞台搬到美国, 与以往不同的是, 他不再云山雾罩的讲错综复杂的故事。《蓝莓之夜》的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失恋的痛苦中不敢再触碰爱情而选择离开, 经历了一段寻找的旅程之后, 最终从失恋中走出来并获得了真爱。看似直线发展的剧情同样继承了王家卫以前电影的许多特点, 其中电影语言的基本手段, 王家卫式的电影符号, 以及色彩和音乐都散发着我们熟悉的味道。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手段

(一) 蒙太奇语言

麦茨认为电影文本是由非专有代码和专有代码产生的, 总之, 是由一些代码控制着对影响的识别。这些感知代码并非自认存在的, 而是经过了编码。在麦茨看来, 电影语言就是代码和次代码的综合体或集合, 所以电影文本内部代码的运作是复杂的。电影是依靠镜头的剪辑而成的, 这些镜头的连接具有修辞性, 更多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蓝莓之夜》中一段影像, 警察亚尼和妻子感情破裂, 故意酿成车祸而身亡之后, 镜头突然出现了公路上摇摆不定的交通指挥灯。红绿灯取代了尸体 (换喻关系) , 而红绿灯意味着社会秩序的规范和约束 (隐喻关系) , 一个个摇摆不定的红绿交通灯又意味着游荡在钢筋水泥都市中, 人们孤寂的心灵 (又是换喻) 。在《蓝莓之夜》里有许多镜头的组合呈现了隐喻关系, 伊丽莎白第一次给咖啡馆老板杰瑞寄明信片, 接着镜头呈现了蚂蚁爬在蓝莓派上吮吸蜜汁。高傲叛逆的莱斯莉面对父亲的病故, 父亲的帽子取代了父亲, 她用帽子拭去脸上的泪水也意味了对父亲的哀思和忏悔。

王家卫的《蓝莓之夜》在影像上透过玻璃拍摄的镜头, 显示出现代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没有人愿意在别人面前直接敞开自己的感情。在电影开始的咖啡馆里, 男女主角交谈的镜头里都隔着一扇玻璃, 而随着两个人感情的升华, 在影片之后两人相聚的镜头里再没有玻璃的阻隔。变化的前景处理对画面的概括力是潜移默化的。

片中还有一些特别的影像, 男主人公杰瑞在橱窗上喷了一些清洁剂, 下一个镜头里是透过模糊不清的橱窗拍摄的伊丽莎白, 然后杰瑞走回来用抹布把橱窗擦干净, 让观众看清晰的伊丽莎白。王家卫用这种影像设置不仅可以渲染两个人聊天的气氛, 还有助于增强叙事效果。再有伊丽莎白和莱斯莉做了交易, 扑克牌的数字和钟表上的数字交错呈现, 豪华跑车上的光波流淌, 时来运转的莱斯莉大把收回筹码时与伊丽莎白的相视一笑, 都将伊丽莎白的渴望和期望抒写得淋漓尽致。

(二) 长镜头语言

长镜头理论不同于蒙太奇的镜头连接, 而是关注镜头的内部构成, 它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电影镜头内部空间构成复杂性的高度自觉性, 对进一步发掘出新的电影审美表现手段准备了极为有利的思想意识条件。

在影片《蓝莓之夜》有一个长达3分30多秒的固定长镜头, 很好的表现警察亚尼的妻子内心的痛苦和无奈:镜头一直对着警察妻子的侧脸, 伊丽莎白靠近她却一直在焦点之外。警察妻子在他们相遇的地方回忆着过去, 但面对酗酒成性的丈夫她更希望得到自由, 可如今警察亚尼走了, 她的自由却永远被丈夫束缚。这个固定长镜头在单纯的时间延续上有着重要的表意作用, 妻子在亚尼生前不肯原谅他的强硬态度, 和此时形成了极大地反差, 她的泪水流露出的不仅是伤痛, 镜头充满着命运无常、天命难违的无奈意味。这段长镜头中警察妻子的语言似唱非说, 似笑非哭, 声音的处理在时间的延续中扩大了镜头的表现含量。影像呈现的是现在, 但时间仿佛是停留在过去。

镜头的景深对表现片中人物感情的复杂多变和影片的情绪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夜晚的各种灯光下, 虚掉的前景和背景一起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似梦似幻的影像空间, 这种非现实感奠定了若即若离的人物关系和虚无的氛围。许多镜头的前景被大面积模糊不清的光斑或道具填充, 人物往往只能从留下来的狭小空间里看到, 流露出主人公寂寞、期盼和对未来的彷徨。

(三) 意识流语言

长镜头电影语言展开的是现实空间, 而意识流电影语言拓展的是精神空间。意识流手法是向人的主观精神、内心世界和意识状况的深层进行开掘。这是一种描绘人的意识思想状态的技巧, 在《蓝莓之夜》中勾起女主人公回忆的事情完全是偶然的。伊丽莎白旅行结束来到咖啡馆, 一位客人开门离去, 店门反弹回来要关住的时候, 镜头接到一个女孩的手拉住了门。伊丽莎白回忆起自己总是将门虚掩着, 等待第一个敲门的人。导演将店门关闭作为无意识的触发点, 这样的镜头处理方式完全是意识流化的。

以回忆、想象或联想等形式出现的意识流, 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于故事叙述的表现方式。意识流的内容清晰可辨, 具有较强烈的故事性和逻辑性。根据叙述效果的需要, 突出或故意模糊现实部分与意识流部分的区别。当伊丽莎白在各地旅行时, 杰瑞的前女友回到咖啡馆, 他们在店外谈完关于钥匙的话题后, 响起杰瑞的画外音:“几年前, 我做了一个梦……”之后他的前女友关上店门离开, 杰瑞的声音再次响起:“那扇门永远的关闭了我的梦。”接下来的镜头里两人依旧靠在橱窗玻璃上。这段梦境和现实的画面几乎重叠在一起, 在画面视觉上流畅自然。

这两组镜头分别表现了女主角的回忆和男主角的梦境, 它们对男女主角的心理、情绪变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王家卫采用大门关闭这一刻作为过去和现在的切入点, 现在和过去的镜头交织在一起, 影像本身不带有任何过去时间的符号标记, 叙事使观众无法意识到思维从现实向非现实的滑动, 直接进入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二、“王家卫式”的电影符号

后现代电影中, 不同的导演都有各自独到的电影符号, 金基德善用女人、河流和船, 王家卫的都市电影总是发生在餐馆、酒吧或咖啡厅, 特定的食物和交错的灯光, 恍惚故事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在他的电影《蓝莓之夜》中, 对钟表、餐馆、食物、火车、钥匙这些道具赋予象征意义的使用。在《重庆森林》里的凤梨罐头, 被赋予了爱情的时间期限, 而《蓝莓之夜》里的蓝莓派则象征着等待和选择, 多次出现冰淇淋融化在蓝莓派上的特写镜头则是对电影主题的宣告。垂涎欲滴的蓝莓派几次出现都代表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感情的触碰, 为两人最后走到一起埋下了伏笔。影片中还不断用数字来表示伊丽莎白离开的时间和位置, 用距离的方式提示人物空间的移动, 也是王家卫设计的特殊符号。

如果说蓝莓派和数字日期承载着叙述故事的功能, 那辆在城市空中穿梭的列车是王家卫特意安排的, 呼啸而过的列车成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都市里漂泊的人都是孤独寂寞的。红绿相间的玻璃窗、融化了的蓝莓派、一去不复返的列车、开着灯的公寓、透过珠帘或者百叶窗的凝望、风中凌乱飞舞的发丝, 这些“王家卫式的”艺术符号不仅传达了它自身以外的对象的信息, 也表达了它自身的信息。

在《蓝莓之夜》里有许多挂着精致钥匙链的钥匙, 人物的情绪、心理的变化和剧中时间、空间的转换都围绕着它进行表述。伊丽莎白把钥匙交给咖啡馆老板杰瑞, 杰瑞向伊丽莎白讲述每个钥匙背后的故事, 其中也包括自己的故事, 到最后放钥匙的玻璃瓶变成插着白色菊花的花瓶, 影片就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强调钥匙的象征寓意, 完成了一个具象物体向一个抽象的影像符号的转变, 对于整部影片的叙事和情绪的表达都是不可或缺的。钥匙是进入一个特定空间的工具, 而这个空间就是电影中伊丽莎白站在楼下仰望的那间公寓, 从她看见情人的背叛到人去楼空, 正好呼应了他们之间的那段对话, 王家卫正是运用这样的艺术符号来阐明电影所要揭示的主题:爱情的门, 你有开门的钥匙却已人去楼空。没有钥匙, 你却能遇到一直等待的人。

三、色彩与音乐

王家卫电影中的色彩总是带来梦幻般的感受, 纽约甜品店的幽蓝色, 酒吧里低迷的橙红色, 天空的湛蓝和公路的灰黄。这些特别颜色的组合成为王家卫极具个性的电影语言, 色彩也成了渲染环境气氛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的道具。在咖啡馆老板杰瑞修监控摄像机的时候, 背后两个顾客突然打起架来, 杰瑞也被卷入其中。这段暴力冲突不仅是动作上的, 画面的色彩借坏了的监控摄像机不断变化, 用视觉的冲击力展现紧张感。

影片《蓝莓之夜》像是用蓝调音乐调出的一杯美酒, 爱情的甜美和背叛的伤痛都在杯中。注重情感宣泄和张扬个性的蓝调音乐与大都市纽约相交, 将都市人的那份孤独、彷徨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将男女主人公在守望和寻求幸福的过程中, 那种茫然和挣扎, 表现得深刻透彻。

3.遇见一段往事 篇三

店主庄哈佛和黄耶鲁这对夫妻,爱好游走四方在圈内是出了名的,旅途中淘的货色丰富得家里也容纳不下了,于是和有着同样爱好的alex、nicole夫妇一起,觅到这么间以前租界里的老房子,修葺、布置后,于是有了Aroom。

与其说是杂货店,不如说这是一间陈列室。店主们把十年的战利品都摆在了这里。所有的物件来自旅行中的偶遇,有着不同的外形、功能、年代,唯一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曾打动人心。

推开纯白色格子的落地门入内,便看见美国淘来的镇店之宝——木马摇摇椅,整间店充满着复古的小清新风,左侧一个原木柜子摆满了各式老相机,旁边还有好看的欧式明信片。店里使用的电话机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古董,洗手间还摆放店主的原创旅行日历。院子里有张桌子,仔细一看竟是旧式缝纫机改造而来,仿佛还能听见吱嘎作响,怀旧又有趣。

店里的老物件大多有名号,1940年代制造的铝质镀银咖啡壶、1960年代制造的摩登调茶壶……细细品味,细小的地方能看出主人的用心,随处可见用不同物件组合成的“Aroom”字样,连随意装饰的木片、果实、石子,都是他们在旅行途中带回来的。

坐在黄黑格纹的大躺椅上,品尝一杯锡兰红茶泡制的香浓奶茶,欣赏店主的摄影作品,听听他们奇特的海外见闻,体会那些对美好生活游刃有余的追求。12岁的“长老”海明威懒洋洋地踱步在院内,这只憨憨的沙皮狗更增添了一分慢时光的悠闲。

4.回忆随笔:初中的那一段往事 篇四

当我还是年轻的我,走过这段青春岁月时,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奇妙,又无比的好奇。我再次走过校园这些熟悉的路时,仿佛还看到当年的我和一群同学并排走路,把整条路都给占满了。我们那时自以为不可一世,手插着口袋,眼睛狠狠地盯着前方,头发还是那时的杀马特,还穿着那特别改装过的校服裤,校服上也是画满了各种酷酷的图像,鞋子也是那种杀马特的布鞋,感觉一群人走出了贵族的气质。

现在回想起这些来,莫名觉得好笑,觉得特别傻。也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记忆,谁也不能乱加评论。只记得那时只是为了吸引女生的注意,可以当老大的感觉。可是,到最后,女朋友没找到,成绩却一落千丈。认真想一想,还是觉得有点伤心。

刚上初中的时候,还是挺爱学习的。每次考试只要努力一点,都可以取得好成绩。上课无聊的时候,总喜欢望着窗外,秋风在轻轻地吹,有几篇枯黄的树叶随着微风飘落,有时风大一些,枯叶又被吹起来。对面教学楼是初二,阵阵朗读声不绝于耳,读着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每次发呆的时候,都会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每次都是手忙脚乱,然后拼命地道歉,保证下次一定不会发呆,但是每次都是重犯。

每周一都是升旗仪式,学校会派人来检查头发。那时的头发非常长,又舍不得剪,所以就自己买了把剪刀,把耳边和后面的简短,前面的就使劲往耳边甩。又或者在检查头发之前跟着别的班一起回去,因为他是分班检查的。当然,每次都不可能这么幸运,经常被检查的给抓去,班级扣分,然后就被班主任叫去办公室谈话。那时意气风华,总是跟班主任对着干,私底下偷偷给班主任取花名。

感觉初中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深刻,就连走过多少次路,操场上跑过多少步,认识多少个同学,喜欢过多少个女孩,存了多少个秘密都清楚。但是如果你问我,我又答不上来,只记得自己经历过。

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各自奔向远方,到新的故事里续写着自己是主角的剧本。只希望在未来我们相聚的那天,还能够再笑谈那段微不足道的青春时光!

5.爱情等待的一段话 篇五

42 守住的是仓皇而班驳的灾难、是用整个生命也敌不过的假象。

43 只身步步海天涯、路无归、霜满颜。

44 如果有一双眼睛为我流泪、我愿意再次相信这个悲凉的人生。

45 星星的故事、是陪你走在人海里、却不会让你走丢。

46 舌间搁浅的妙蔓、是想为你舞一曲最后倾国倾城。

47 夜微凉、灯微暗、暧昧散尽、笙歌婉转。

48 繁杂的经历在眼角镌刻深深的纹、我转身雕下一朵花。

49 我徒手唱歌、你弹奏的肖邦、却盲了我的眼。

50 我流浪了那么久、还不想回家、因为你不在家、我便永远没有家。

51 那些纠缠到深夜里的流言蜚语我不怕让你听到、也不怕让全世界听到。

我是怕你听到了、并相信。

52 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53 那些上演着繁华不肯谢幕的年华里开出一朵地老天荒的花。

54 来生我再来典当、来世我再来与你歃血为盟。

55 爱你、给你我生命所有的美好、然后退场、让万花筒灿烂你的眼瞳。

56 蔷薇开出的花朵没有芬芳、想念一个人、怀念一段伤、不流泪、不说话。

57 幸福右边、荒芜人烟。

58 始终在做着重复的两件事、爱他以及守护。

59 嘘、我的伤才刚刚睡着。

60 只为他放弃一座城池、在天光大亮的时候、奔赴一场或生或死的未知。

61 我想看一场盛大的流行陨落的过程、我要一直不停许愿、许到沧海桑田瞬息万变直到靠近你微笑淡晴的脸。

62 错过的年华在北漠开出斑斓的紫薇花、却荒芜了轮回的春夏。

63 你走过多少条街、会想起多少次我呢。

64 一再的隐忍,一再的退让,却换来了盛宴上的谎言。

65 曾听人说,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向寂寞的牢。

66 我把所有的伤心走一遍,最伤心的是你不在终点。

我把所有的绝望走一遍,最绝望的是你还在起点。

67 这年头,谁不是带着一箱子的面具走天涯?

68 我只是难过不能陪你一起老,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你的笑。

69 你我形同陌路,相遇也是恩泽一场。

70 我祈望,在某个风光明媚的街角,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

6.国共关系的一段往事 篇六

瞿秋白之死,在我心中成谜,起因于我对国民党对待共产党政策的了解。在政治斗争场合,凡是占上风者,对待敌人往往宽大,国民党如此,共产党亦然。中统成立于一九二八年,专职对付共党的地下活动。由于共党的地下组织非常严密,所以工作很吃力,成绩亦不好。一九三年建议对共党分子采宽大政策,由政府颁行“处理共党分子自首自新办法”,以后就按照这个办法,对付共党分子以争取“转变”为主。在抗战以前,国民党的声誉,和共党在建国初期一样,如日中天,全民爱戴,所以争取共党分子转变并不困难。即以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而论,有三分之一以上,被捕后转变,成为中统的成员。这些从共党过来的人,熟悉共党的地下活动,由于他们的指引,终于在一九三四年底,将共党设在上海的地下总部和其他重要机关,全部破获。追源溯因,都是宽大政策之功。

万氏的意思是说,瞿秋白被捕时,国民党已对捕获的共产党实行“宽大政策”。依常理,瞿秋白不应该被处死,这个问题也姑且不论。我感兴趣的是万氏所说的这“宽大政策”本身,以及这政策产生的效用。

要说清这政策如何产生,还得从国共合作的破裂说起。

【鲍罗廷依靠的“革命先锋”】

由于孙中山力排党内非议,坚决主张“联俄容共”,1923年,国共开始了第一次的所谓“合作”。此次“合作”,如14年后的第二次“合作”一样,为中共提供了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1927年4月,挥师北伐而“伐”到南京的蒋介石决定“清党”,意味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清党”,不仅是要把共产党从国民党中清除出去,还要斩尽杀绝。从此,也就开始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相互杀伐。

国民党的“清党”,原因当然是复杂的。在两党“合作”期间,中共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大力从事社会活动,尤其是北伐开始后,中共在国民革命军经过和占领的地区开展的工农运动,是导致国民党下定“清党”决心的重要原因。国民党内部本有左右两派,蒋介石本属国民党内的“左派”。中共热衷工农运动,蒋本来并不反对。正如杨奎松指出的,蒋介石早年也受过激进思想影响,因而也长期赞成和拥护“扶助农工”的政策。所以,这时期,蒋介石与中共在此问题上的分歧,不是应否“扶助农工”,而是如何“扶助农工”。(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154页)

显然,这时期中共“扶助农工”的方式,以及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令蒋介石无法认可。

中共视唤醒和发动工人阶级为基本使命。在此期间,中共在那些能够开展工人运动的大小城市,按照自身的政党理念,积极地行动着:组织工会、领导罢工、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人工资等。暴力冲突也时有发生。杨奎松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中透露,其时,作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鲍罗廷,甚至提出了必须依靠痞子、流氓做“革命先锋”的观点。

要发动那些老实本分、善良纯朴、循规蹈矩的工人农民起来“造反”,并不容易。这些底层民众,本有着他们心目中的“天经地义”、“天理人情”,对地主、资本家等相对富有者“造反”,首先意味着在自己心灵中完成对那些“天理人情”的摧毁,而这当然不可能没有心理上的障碍。痞子、流氓则不同,他们本就不认同社会主流价值,他们在心理上没有多少因此而形成的障碍,发动他们“造反”也就容易得多。用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的话来说,他们的“积极性”要比那些惯常的“良民”、“顺民”大得多,同时,他们“革命”起来,也胆子大、步子快,敢打敢杀、敢抢敢夺。有这样一些人行动起来,就能够让那些“良民”、“顺民”起而仿效。尤其是当本来的“良民”、“顺民”看到这类痞子、流氓在“造反”中腰包鼓胀起来、脸上红胖起来、腰板挺直起来了,难免生出羡慕之心。“学坏容易学好难”,是人性之常。“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种场合特别适用。

杨奎松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一书中所说的赣州店员工会的情况,就颇能说明当时的工人运动到了何种程度。看这个店员工会的章程,今天的工人也会瞠目结舌。章程规定:“凡本会会员每日工作时间应自上午9时起至下午5时止,休息时间店主不得过问。”原来早就要求“朝九晚五”了!章程规定:店员“休假当与各机关同,春节并应放假半月”。今天,春节的法定假期也只是三天,那时候就要求放半个月,是今天的五倍呢!章程规定:“每年还应准假3个月以探亲,外省店员则应准假4个月,最长者可达5个月。”“店员不愿回家者,此期间工资还应照原工资加倍发放。”“在店供职满一年者还应分享该店全年利润十分之二的分红。”章程还规定:“凡本会会员月薪还应增加3至4倍,原有月薪不足20元者应加至120元,不足30元者应加至140元;不足40元者加至160元等等。”

这个章程若真的实现,今天全世界的“工人阶级”都会嫉妒不已,都会梦想着在1920年代的中国江西赣州当一个店员——当然,结果将是再坚挺的店铺,也会很快垮掉。

【蒋介石的烦心事:前线拼杀与后援不继】

在农村,中共发动的农民运动也毫不逊色

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正是从正面肯定那时期的湖南农民运动的。虽然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经过多次修改,仍能看到为当时的农民运动作了种种辩护。这份“考察报告”是这样评论湖南农民运动的:“的确的,农民在乡里颇有一点子‘乱来’。农民权力无上,不许地主说话,把地主的威风扫光。这等于将地主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把你入另册!’向土豪劣绅罚款捐款,打轿子。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的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劣绅!今天认得我们!’为所欲为,一切反常,竟在乡里造成一种恐怖现象。这就是一些人的所谓‘过分’,所谓‘矫枉过正’,所谓‘未免太不成话’。这派议论貌似有理,其实也是错的。”那时,国民党内对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大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中共上层也有对之忧心忡忡者,于是毛泽东便奉命回湖南“考察”。“考察”的结果,是写了这样一篇赞美农民运动的“报告”。

“报告”既然一心为农民运动申辩,当然就不可能把农民运动的“过分”之处说得很充分,但我们仍能感到其时湖南的农民运动是如何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农民斗争、打击、掠夺的对象是“土豪劣绅”,但当时湖南农民运动中又流行着“有土皆豪,无绅不劣”的口号。有点田产的都是“土豪”,穿长袍马褂者即为“劣绅”(《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339页),都在斗、打、掠之列。毛的“报告”中说到“杀猪出谷”,意思就是冲进“土豪劣绅”家中,将猪呀鸡呀杀了吃掉,将粮食都抢走。“杀猪出谷”是运动起来的农民常用的方式。“考察报告”说到了农民“动不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但没有说到的是“革命农民”在“捉人戴高帽子游乡”时,还有些别的举动——湖南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的程学敬,后来撰文说那时“革命农民”在捉人游乡时,还会剪掉他的胡须,满脸抹上黑灰。至于“五花大绑”,更是理所当然了。既然“一切权力归农会”,那从杀猪、出谷、游乡发展到杀头,就是很自然的事。很快,捕杀“土豪劣绅”的事就频频发生,还要把“土豪劣绅”的祖坟挖掉,目的是破坏风水、斩草除根。

农民不但杀猪,还要杀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没有讳言这一点:“宁乡的刘昭,是农民直接打死的。醴陵的彭志蕃,益阳的周天爵、曹云,则正待‘审判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判罪处决……”

这些行为不可能不让国民党当局焦头烂额,同时,国民党认为这直接妨害着正在进行的北伐。杨奎松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中说得明白:“不仅蒋介石,这时不少国民党地方军政大员都对工人运动深感头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军政当局既须要按照孙中山遗嘱,坚持扶助工人的政策,但它同时又必须确保社会安定以及经济生产的正常运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得到足够的税费收入,维持战费和地方军政的各项开支。而工人运动一旦兴起,往往无法控制其要求,以致商人、厂主不仅利益受损失,就连人身及财产安全都难保证,社会安定和生产经营自然难以维系。”北伐军在那里拼杀,后援却成大问题,这应该是当时令蒋介石十分烦心的事。

农村的乱局,也会给税收带来冲击。在那时,或许农村动乱对政府财政的影响更大。中共元老李维汉在《回忆与研究》中说到了这方面的情形:“土豪劣绅”是农村重要的纳税人。农民的杀猪出谷、分田分地、逮捕残杀,就使得他们失去了纳税的能力,也失去了纳税的“权利”。农民擅自宣布的一些法令,严重影响着农村正常的经济运行。湖南农民禁止粮食输出,就使得乡村的粮食贸易无法进行,众多操贩粮之业者,本来也是要按章纳税的,现在生意做不成了,自然也就不再纳税。这样,各级政府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97—98页)

影响北伐军军心的,不仅是后援问题。李宗仁北伐时任第七军军长,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工农运动中的“过激的作风,早已引起军中官兵的疑虑。到(民国)十六年夏季,两湖军队愤懑的心情,已到无可压抑的境地。因当时中、下级军官多为中、小地主出身。其父母或亲戚在故乡都横遭工会、农会的凌辱,积愤已久。而各级党部竟视若无睹。纵使是革命军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的父亲,也被绑游街示众”。(《李宗仁回忆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349页)自己在前方与北洋军阀浴血奋战,父母亲友却在家中遭受凌辱、迫害,心中当然不可能没有强烈的“愤懑”。这严重影响着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北伐大业。

【1927~1928:国共激烈对抗】

导致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大举捕杀共产党人的原因是复杂的,任何简单化的理解都会偏离真相。但是,北伐期间,中共在各地城乡策动、主导的工农运动,无疑是促使蒋介石下定“清党”决心的重要原因,至少,给了蒋一个“清党”的坚实理由。

1927年4月12日,新任淞沪戒严司令部正副司令白崇禧、周凤岐,借助青洪帮的力量,解除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武装。翌日,当工人游行示威时,白崇禧下令军队向工人队伍开枪。这标志着国共“合作”破裂的公开化,也意味着国民党“清党”的实际开始。广州其时也是中共的根据地。4月15日,在李济深的主导下,广州也开始了“清党”,对中共党员大肆捕杀。国共“合作”了数年之久,如今要“清”,殊非易事。“清党”持续数月,这其中滥捕滥杀现象严重存在。当初,有人指责农民运动“过火”,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这样为农民辩护:“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并且强调:“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现在,国民党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国民党的大开杀戒,是指望能将真的共党杀光。即便杀不光,也让那些漏网者胆寒心惊,从此脱尽红色。但这实在是小看了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的屠杀,共产党人决定反抗。1927年8月1日,在周恩来的策划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在南昌发动兵变,意味着国共武装对抗的开始。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紧急开会,史称“八七会议”。这次会上,瞿秋白取代陈独秀,成为中共中央实际上的决策者。此后一年多,在瞿秋白的主导下,中共奉行后来被称为“左倾盲动主义”的政策,在全国各地发动“武装暴动”,大玩“血的游戏”。当时,瞿秋白中央幻想着立即“武装夺取政权”。他们的想法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全国各地分散地发动暴动,夺取一城一地的政权,建立“苏维埃政府”;第二步,在此基础上,举行全国总暴动,夺取全国政权。其时中共成立不过六七年,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异想天开。从1927年8月到1928年下半年,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共在全国一百多处城乡发动了武装暴动。这些暴动,大部分当场就失败了。一部分地方,当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都很短暂,迅即被摧毁。后来,连中共党内也有人认为这是“玩弄暴动”。在“玩弄暴动”的过程中,中共也曾以滥杀报复国民党的滥杀。1927年10月15日,瞿秋白代表中央指示福建省委:“在暴动中应毫不顾惜的没收地主土地,杀土豪劣绅,杀政府官吏,杀一切反革命”;“尽量施行红色恐怖”。1927年11月15日,瞿秋白代表中央指示两湖省委,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两湖工农大暴动,夺取政权,在政策上,则实行“红色恐怖”。 (姚守中等编著《瞿秋白年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1页、235页)可见,“红色恐怖”,其时是瞿秋白主导中共的一个“政治关键词”。

中共的以杀抗杀,又使得国民党以更残酷的屠杀来镇压。所以,这几年的中国历史,就这样反复着……

【《自首法》:中共的心腹大患】

国民党开始“清党”后,中共便转入地下。一定意义上,陈立夫的“中统”就是为对付中共地下党而产生并壮大的。在一段时间的滥杀之后,国民党方面开始改变策略。滥杀并不能收斩尽杀绝之效,相反,于“党国”形象颇有损害。1927年后,国民党已是执政党。一个执政党,老是胡乱杀人,首先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对付共产党人,决定采用怀柔政策,不再一经抓获,即行处决,而是想方设法软化之,于是,有了《共产党人自首法》的出台。

上一篇:教师招聘在职教师个人自荐信下一篇:走进手机时代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