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共10篇)
1.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 篇一
浅谈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该文从新课程理念角度,阐明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要重新认识和确立
自己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适应与发展
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作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传统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和理解。
1.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1.1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忽视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课程设置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课程曾经是必修课程一统天下,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在教学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学生学习的是相同的内容,而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学习的很少。在学生管理上同样追求统一。学生从小就被教导,听老师的话,遵守纪律,不要有“越轨”的行为。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障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力,就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求得每一个学生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的教育。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了非人性化学校教育的发展轨迹。关注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和道德养成,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新课程要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必然要求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1.2 倡导课程综合化
分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以及学习期限。它注重知识的分类和逻辑体系,关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的选择安排,具有全面深刻、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综合课程是以整合或统整的方式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组织在一起。它所倡导的是一种课程综合化的理念,以打破分科主义对具有整体性的知识
和经验的肢解,为学生提供一种整体性的认知途径。它充分体现出关注学生主体性和学生整体性发展的理念,能够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对于弥补分科课程的弊端、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有重要作用。
综合课程与分课程各有利弊,二者的关系只能是互补而不是完全对立。在设置学校课程时,要整体考虑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优势与缺陷,使二者形成互补,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1.3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
课程管理的“去集权化”是课程权力再分配的必然结果。我国在课程政策上倡导“三级课程管理”,从而出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行存在的局面。特别是倡导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课程权力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开发场所方面,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国家课程开发只能照顾到学校教育共性的一面,而不能满足地方教育的需要并体现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则能反映学校的具体教育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风貌。虽然校本课程往往不是一些具有严密知识体系的课程,但其所涵盖的综合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充满情趣。这样的课程更受学生欢迎,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2.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角色,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教师是社会生活中从事教育专业化活动的角色。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纲要》要求“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1教师应由一个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
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表现在:① 信息交流的单向传输方式(教师讲、学生听);② 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 ③ 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教师关注不够;④ 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彻底的“应试”和接受评定。
传统知识传授者角色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 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②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③习惯传承;④工作方式简单化;⑤教学条件限制;⑥应试教育。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应当是:① 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② 由统一的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③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④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⑤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⑥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⑦ 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2.2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态上提供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如研究性学习等。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展极为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做到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自己必须在知识面、理论水平、认识水平、洞察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备较高的素养,否则是不能很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的。
2.3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而你就应当引导每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并不是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专利,为了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深入认识自身的专业行为,教师有必要进行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使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与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树立教师的新形象。
2.4对教师角色隐喻的反思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它体现了教师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它忽视了教师的持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其实,教师更像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已都受益无穷。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表明教师从事的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但它却显示出一种固定、统一的教育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
一、批量生产是一种工业模式。其实,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灵魂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
有人说教师是“园丁”,它反映了一种田园式的宽松环境,重视了学生的成长历程,注意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强调了教师作用的发挥。但它过分强化了教育阶段顺序的固定性和教育缺欠的不可修复性,有人为的强制性。其实,教师更应当像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播下光和热,使学生变得强健有力、自强自立,完成自身生命的追求。
有人说教师要有“一桶水”,它强调的是教师要有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的传递。但它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学生成了知识的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原样倒出来。其实,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出一镐之力。
3.教师新角色的适应和发展
3.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应当树立素质教育思想,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教育创新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终身教育思想,教师要着眼学生的一生,着眼学生的未来;树立信息教育思想。
3.2注重专业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形成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与提升的意识与能力,与时俱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职业道德的提升来促进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教师应从课程整体的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的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去编排审视教材和灵活运用教材;教师应能根据教育评价的尺度,评价新教材在促进学生方面的科学性、适应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3教师有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
作为一种专业活动,课程开发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专门训练。课程改
革应该赋予教师以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尤其在校本课程的层面上,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向参与,以课程开发者的姿态承担课程开发的权责,转变消极的课程实施者的角色。
总之,我们要了解新课程,理解新课程,增强课程改革的信心,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浪潮之中。
参考文献:
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什么》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晋源区五府营小学
030025
*** 904686057@qq.com
2.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 篇二
1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新时期图书馆的标志是馆藏数字化、服务多样化、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钱学森同志说:"现代图书馆、档案馆、情报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专家或者是信息工程师, 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 也是信息使用的向导和顾问。"这一精辟的论述, 阐明了新时期图书馆员角色定位的问题。由此可见, 新时期图书馆员的新角色应当是信息资源的建设者、组织者和导航员。
2 高校图书馆员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 图书馆员要面对多种文献载体、新的学科知识、现代化服务手段和不断更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这一切无疑都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所以对身负重任的高校图书馆员而言, 需要认清自己的使命, 通过强化新意识, 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途径, 在新时期图书馆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2.1 强化新意识
为了适应新时期图书馆的工作, 图书馆员要从传统图书馆中走出来, 更新观念, 强化新意识, 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崭新服务理念、服务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图书馆员。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2.1.1 竞争意识
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影响下, 高校图书馆必然也要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公开竞争, 优胜劣汰, 来激发图书馆员的竞争意识及进取精神。所以图书馆员要改变安于现状的观念和墨守成规的习惯。增强竞争意识, 积极接受新时期赋予图书馆员工作的新内涵, 使之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2 创新意识
创新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造和应用, 更是一种先进的意识, 是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的心里取向, 是富于敏锐性和开拓性的表现。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十分需要有创新和超前意识的图书馆员, 因为信息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都带有探索性, 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 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要求图书馆员要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教育入手, 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动习惯, 做到不拘于权威, 不循规蹈矩, 最大限度发挥思维主体的主动性, 培养开拓创新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思想行动、管理模式、服务理念等方面都要有创新意识。只有这样, 新时期图书馆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2.1.3 服务意识
图书馆各项工作的价值是通过服务工作得以实现的。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网络环境形成, 使广大读者的知识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 由其是知识荟萃的高等院校更是如此。他们迫切需要图书馆员提供更快捷、更准确、更精练的服务, 因此, 图书馆员要增强服务意识、改变服务理念, 以读者为中心拓宽服务途径。首先, 要围绕着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 开展好重点课题定期跟踪服务, 提供科研立项、课题论证等深层次服务;其次, 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 提供不同的信息内容, 有针对性地开展好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提高咨询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发挥高校图书馆辅助教学科研的学术性的作用。
2.1.4 学习意识
新时期图书馆工作需要大批的精通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分类学的专业人才, 更需要熟悉计算机知识、掌握自动化技术的网络人才。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具备学习意识, 了解图书馆专业知识的新内容, 如:数据库建设、元数据框架与描述、数字图书馆、网络计量学、信息门户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所以, 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继续教育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员当前最重要的主题。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函授、业务培训、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和自学的各种形式, 实现其学习———工作———学习———工作不断交替的良好循环。
2.2 提升高校馆员的素质
优秀的图书馆员是新时期图书馆最重要的财富, 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全面提升图书馆员的自身素质是完成角色定位的关键, 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2.1 政治思想素质
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衡量一名合格图书馆员的重要标准, 是实现角色转换的前提条件, 它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质量。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员是否合格的首要条件。特别在网络社会的今天, 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图书馆员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处理时, 不可避免会碰到一些伪科学等不健康的信息。因此, 要求图书馆员认真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把好政治关。
2.2.2 职业道德素质
图书馆的职业道德素质是由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服务方式和工作规律所决定的, 是图书馆员在本质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标准。它关系到新时期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高校图书馆员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 要永远坚持甘当人梯, 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 信息道德将会成为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以开放的观念和诚实的态度将挖掘好的信息提供给信息市场, 保证信息安全健康为社会公平享用。树立起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员的良好职业形象。
2.2.3 知识素质
高校图书馆员的知识素质的提升,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网络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外语知识水平等。新时期图书馆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根据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新型学科不断出现的形势, 注意了解科学前沿发生的新动向, 努力拓宽知识面, 以广博的知识去适应新时期社会知识结构的急剧变化。当前图书馆的工作都已纳入了计算机管理, 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也随着开展起来, 所以要求图书馆员一定要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 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情况, 熟悉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从庞杂无序的信息海洋中过滤出有用的信息, 把它们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 产生新的信息, 提供给读者, 使其被利用。还要教育帮助读者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选择合适的信息源, 并对检索结果有正确的评判能力。在新时期图书馆员知识结构中, 外语知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员只有努力学习好外语知识, 提高外语知识水平, 才能充分利用和开发国外信息资源。真正发挥图书馆员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
2.2.4 心理素质
图书馆既是学术性机构, 又是服务性机构, 图书馆员从事的工作, 既有脑力劳动, 又有体力劳动。图书馆的学术性决定了它们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现在快节奏、多变化、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时, 聘任制、双向选岗的人事制度改革给图书馆员的思想和利益带来了极大的触动, 随着新时期大量新知识、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又给图书馆员带来了知识更新适应的问题。诸多的问题摆在面前, 给图书馆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极容易产生急躁、厌倦的情绪, 影响着图书馆员角色转换的积极性。因此, 图书馆员要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 树立必胜的自信心, 以平和豁达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新时期, 新角色的挑战。
3 总结
总之, 面对图书馆事业高度发展的新时期, 图书馆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自觉地强化新意识, 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主动实现新角色的定位转换, 以合格的图书馆员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在新时期为图书馆做出更大的贡献。责任编辑:程鹏
摘要:面对图书馆事业高度发展的新时期, 图书馆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主动实现新角色的定位转换, 新时期为图书馆做出更大的贡献。
3.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 篇三
【关键词】教师 角色 转变
新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的促进者及课程的建构者和研究者角色。
一、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是必然趋势
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养”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信息时代的新挑战。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一个事实。
二、在数学教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1.观念的内化将最终服务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而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应该在教学中实现。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能够及时交流、保持畅通,从而构建起平等和谐、探究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重头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
课堂中要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自己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益处。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
2.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数学教师首先应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总站在他的身旁,或轻轻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或真诚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我的认识是:
(1)积极旁观。学生在观察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隨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师评价语言的转变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4.浅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四
怀 集 县 第 一 中 学
肖勇
摘要: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初见端倪,新课程改革给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原有角色的内容及要求也必须不断地发生改变。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教学高手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都必须实现角色的转变。就此,我通过认真解读新课标,借鉴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并联系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来探讨一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方面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角色转变
体育教师不仅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表率,更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只有体力活动,还有教学设计、研究、评价等思维活动。因而体育教师的作风和知识技能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以及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和全面发展人才的总体目标能否实现,都将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标的实施如火如荼,但对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至今仍在探索。
那么,体育教师角色要发生哪几个方面的转变呢?笔者就此作如下探讨:
一、体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组织者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转变为共建学习的参与者。现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见解,都有着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在体育课上,他们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甚至希望在某些方面超出老师。体育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共同进步,激励他们在表现自我中创造性地发挥自我。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组织者,这就要
求体育教师转变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在体育与健康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组织者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这样,在教师组织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量体裁衣的练习内容。
二、体育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
现真理”。新课标实施后,随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体育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当帮助学生
制定符合中学生身体、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此外体育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掌握科学健康的锻炼方法,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身体练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一个合理的目标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
展,更能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例如:大部分男生喜欢篮球,制定教学计划时可多安排篮球课;而女生可安排健身操、跳绳、毽球等项目。如果课堂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需要,牵着学生走向已设定好的各种练习中,牵着学生机械地在练习中兜圈子,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会消失,渐渐不喜欢上体育课。
三、体育教师应是体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在体育新课程下,教师要在遵循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传统的“一刀切”教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教学,让所有学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为了顺应现代化体育教学形势的迅速发展,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
造性的总结、设计和实施相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我在上课的时候对体育课准备部分进行研究和大胆的创新,如将过去由体育委员集合整队的程序改为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整合(音乐由学生推荐并不断更换)。学生边随着节奏哼着音乐迅速的向指定地点靠拢,这样一来,学生的节奏感、协调性、大胆表现自我的意识以及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集合变得不再枯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才能适应新课标的改革发展,探索出新颖的教学方式。
四、体育教师也应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感、归属感,产生求知的乐趣,唤起并发展其体力和智力,强化道德修养。“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体育教师应该促使学生完善人格。
体育教师还应在培养学生优秀品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通
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行为修养,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塑造其健康人格。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竞争意识不强,总有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赛胜负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在练习广播操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练习,然后进行评比、评优,或者直接通过各种球赛、接力赛等形式把学生的竞争心理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教师的引导下,团队与团队之间互相竞争,使学生觉得个人“命运”与团队荣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团体荣誉,努力拼搏,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取胜。可以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愿组合成4-5人一组,成员相对固定,才能有凝聚力。且每组成员有能力差别,这样有利于互相帮教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
作为体育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观念,改善师生关系,让我们和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也让我们的体育教学充满活力,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吴和莉:实行新课标后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浙江体育科学,2003年6月。
2、李艳翎:社会转型与中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11月。
3、黄淑萍:论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9月。
4、刘继让:21 世纪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9月。
5.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 篇五
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一名“统治者”,教师总是在约束着孩子,你不可以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教师的管理充满着艺术,与其着力于为孩子制定一个是非标准不如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刚刚踏上讲台时的故事,我们是住宿制学校孩子的管理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事,尤其是周末,记得那时候孩子们总是半个身子趴在阳台上往下望,校长、老师、保育阿姨不知道强调了多少遍,可这样做的孩子只增不减。那时我们3年级的教室在3楼,每次站在操场上看到孩子们半个身子真是让人担心,我也在班队上强调了许多次,可是老师不可能随时都盯着每个学生吧,于是逮着机会我带着全班站在走廊上扶着孩子让孩子爬上栏杆感受那种危险,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孩子即使偶尔有个别孩子趴在阳台上班里的学生就会制止,应为孩子们的意识到那份危险,他们即使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也会互相监督。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小学中段的口语交际让不少老师和孩子头疼,比如:今天小明在学校突然肚子疼,老师已经把他送进医院,现在让你打电话通知他的家长赶快到医院来。面对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格式外,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情景表演,设身处地当一个表演者,孩子只有参与其中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独立完成,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不是言传身教就够的,必须要孩子参与学习,在课堂上设立互动环节,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
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课堂上教师的注重了主导忽略了引导。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才是主体,课堂教学与德育工作必须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信任。
四、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4、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上,把教学的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五、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新课程的实施是十分困难、难以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6.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 篇六
新田一中李雨翔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教师应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转变错误的观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积极学习补充新知识,新理念,来促成自身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青年教师角色定位
当前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它,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适应了当前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师也成为了其中越发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拟从一个青年语文教师的角度浅谈青年教师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力争与时俱进,真正成为“灵魂导师”。
一、行业观念的角色定位
1、师德的继承者
当前不少青年教师对本行业定位不清,内心浮躁,静不下心来做人做事。一些教师把教书仅仅看成是谋生的职业,而不是实现个人理想、实现人生抱负的事业,没有把职业与事业区分开来。加之教师行业普遍存在着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等现状,导致这些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缺乏热情,怕苦怕累,在教学中敷衍了事,照本宣科,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理念,成为了文本与教学资料的传声筒,这样的教师连合格都称不上,何谈其成长呢!因此转变观念,将 “职业论”转化为“事业论”成为了每个青年教师的当务之急。只有树立起事业理念才能爱岗敬业,青年教师们才有了成长的动力、才有了成长的契机。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值得我们爱;教育这项崇高的事业需要倾注爱——没有爱就没有热情,没有热情就没有创造性劳动。教学苦不苦?苦!掌握教学规律需要苦心探索;运用好教学方法需要苦心设计;搜集教学资料需要苦心积累。要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八字方针——爱心,良心,热情,激情,这样方对得起寒来暑往的三尺讲台,方对得起嗷嗷待哺的莘莘学子。
2、沉默的奉献者
现在许多青年教师从事本行业非其主观意愿,实在是现实就业压力所迫。当下的教师职业倦怠非常明显,一方面是教师处在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的压力下。虽说现正进行课程改革,但现实教育环境还是应试教育唱主角,对教师的评审还是没改变,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将教师的期望值提得很高,而却离教师实际甚远,高期值与现实的落差距,让教师活在一种光环中,从而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抑,根本快乐不起来。尤其是青年教师,面对的这一现状,其经济与精神压力都颇为巨大,要改变这一情况,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切实关注教师的生活,制定和落实使教师“安居”的政策,这样才能使教师“乐业”起来;另一个方面,青年教师们应克服心理阴影,对教 1
育事业充满自豪感和自信心,坚信自己在从事着一项有价值的事业,是能够对学生的一生起到积极影响的重要他人,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心灵的引导者,很自然一种甜蜜的奉献之美好感受就会占据心头。此外长期重复单调的工作势必会产生职业倦怠,青年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当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时候,成就之感自然就会驱走倦怠之心。
二、课堂教学的角色定位——
1、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一、旧大纲“知识中心说”强调学生的倾听权,学生倾听教师分析讲解、课后练习,得“死”的知识。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提出改“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提法本没有错,可把课堂交给学生这种做法却值得商榷。把课堂交给学生就一定是素质教育吗?这种提法是针对过去应试教育下的填鸭式教育而言的,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有些青年语文教师,为迎合教**流而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地运用某种理论,片面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或无视教师的参与作用和引导作用,不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疏导,以致学生自己都不明白在讨论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习重点在哪里,要探究什么知识,导致整个过程看似颇为生动热闹,实则对学生放任自流。例如有位青年教师在讲解《谈中国诗》时,忽略了本文的重点是分析了解全文的行文布局和说明方法的运用,而让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展开讨论,场面看似热闹,实则不着边际。有的教师则在课堂上大搞表演教学,再如有位青年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让学生编排课堂剧,再现当时的场景,整堂课气氛热烈,学生卖力表演,模仿到位,课堂内无人睡觉讲话,看似效果突出,但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记住的是精彩的台词、那几位同学的表演功底,而对本文中反映出的人物性格、身份地位,贾府森严的等级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些出格的教学行为,都是对新课标的错误理解和生搬硬套。
本人认为教学实践才是检验教育理念的唯一正确的标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一个表达不明确的口号。课堂是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平台,教师和学生都不可独占,否则就不是课堂了。过去教师搞“一言堂”,在讲台上“独领风骚”,这当然不好;但是不能矫枉过正,说课堂就是学生的。事实上真正好的课堂教师起的作用都是很大的,只不过其作用比较隐蔽而已,看似都是学生作主,其实教师的引导暗含其中,恰到好处。
2、教学实践的探索者
当前新课标已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导航仪,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强调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采用讨论、研究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的自主空间,激活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这本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任何教育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验
证,并且实施者要根据各自教学条件和学生素质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然而当前一种错误的教学观点正在蔓延——唯互动探究论,在一些老师的眼中,互动探究就代表这语文教学的未来,就是治愈语文沉疴的良方妙药。本人认为这实是对新课标的一种误读,新课标只是为我们的教学发展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但具体操作还有待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不断的思考摸索,不能一味求新求奇。难道传统教学就应该被彻底摒弃,离开了互动探究就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吗?笔者认为互动探究离不开一个因素:学生的语文功底。对此本人有着深刻的体会,当学习的主动权这接力棒由教师传递到学生手里,往往存在着学生不敢接、不想接、接不了等尴尬场面,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是学生文化素养较低,这一现象在教育比较滞后的一些贫困地区尤其突出。此外,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这一现状,我们也不应忽视。在实施互动探究时,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尖子生个个摩拳擦掌、争先恐后地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学力中等的学生则是“沉默是金”,完全是倾听者的角色;至于那些学困生只能是看客,无奈的感受一下热闹的气氛罢了。因此面对现实当中诸多的问题,青年教师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明白学生的知识需求,不惧困难、不怕失败,多方法、多手段、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对于学力富余的学生,要鼓励其向更广、更深、更精的层面发展;对于学力不足的学生,则要求其立足于巩固现有的知识,再谋发展。当然这绝非一夕之间所能实现,但无论成败如何,绝对有助于我们锤炼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更能增加宝贵的经验,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3、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现实社会鱼龙混杂,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若不正确引导,很可能迷失方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思维的提升、能力的锻炼,更是情感的引导、情操的培养、灵魂的塑造。所以语文老师便责无旁贷地担任起了中学生成长领路人的角色。而在这一方面,青年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年龄,根据以往的经验,教师与学生之间因年龄差距较大的缘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师生关系发展,课堂教育的展开。而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兴趣相仿、认知相似,这在无形当中增强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和亲切感,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
那么青年教师应如何利用好这一无形的品牌呢?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所以青年教师应该主动走近学生的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需求,对待学生严格而不严厉、亲和而不亲蜜,以良好的文学修养来陶冶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来引导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来感染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自然学生便会“亲其师, 信其道”。青年教师们应学会使用得体的语言, 准确地运用语音,恰当地把握语调, 设置巧妙的语境, 做一名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
理解,让语文课堂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 变得生动、活泼、魅力四射。
三、教学教研中的角色定位
1、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教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职业。他们是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专职工作者。因此,有无过硬的专业知识是衡量他们称职的主要标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个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是全面检验青年教师文化素养的试金石。语文本身厚积薄发的特点也促使青年教师们要不断地充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在教学中需要的时候从自己储备的知识仓库中信手拈来。同时,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关注生活,从书籍、报刊、影视以及网络中了解汲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力争与时俱进。与老教师之间确立师徒关系,更有利于青年教师们学习宝贵的教学经验,减少失败,规避弯路。
1、2、科研教学活动的生力军
对于学校而言,青年教师就代表着本校的未来的骨干力量。大部分青年教师拥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知识,但这不代表他们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青年教师很有必要进行科研。通过科研,我们可以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助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从思想境界,理论修养,信息获取,教学能力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并可以将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充实课堂教学,大大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富有魅力和个性。
3、现代教育技术的引领者
新课标提出: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使用。语文课堂教学正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多媒体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教师的角色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要引领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因此,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将成为评估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标准。青年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发挥自己懂电脑,通网络这一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从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摸索如何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来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7.浅谈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七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使教师变为主导者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我们有效处理好教师作为主导者的工具, 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活跃学生思维。
案例一新课标《数学》必修4第6页给出了“弧度制”的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可以用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呢?
(2) 这个弧度数是否与圆半径大小有关呢?
为此 (如图1, 图2) , 我先用计算机画一个圆, 并在圆上截取AB等于半径OA, 再作射线OB, 便得到一个圆心角∠AOB, 这个角就是1弧度的角。按此方法, 再画一个与上述圆半径不同的圆, 同样得到另一个圆心角∠COD, 经测量, ∠COD=∠AOB。
经过测量, 同学们可以发现, 当圆心角一定时, 它所对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一定的, 与圆的半径大小无关。
二、为学生搭桥, 使学生顺利过桥
教师每节课要精心设计, 所提的问题学生要能想得到, 要处在学生的位置考虑, 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体现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时间应用, 切勿过桥时设置过多的障碍, 为学生搭好桥, 使学生过好这座桥。
案例二新课标第38页“周期函数”的定义:“对于函数f (x) , 如果存在一个非零实数T, 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 都有f (x+T) =f (x) , 那么函数f (x) 就是周期函数, T是函数的周期。”特别强调“存在”“都有”这种词语, 并结合图像, 与学生们一起了解f (x+T) =f (x) 的实际意义;同时还让学生们回忆“存在”“都有”这些词语在哪些概念当中也出现过?同学们很容易就想到了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 (最值) , 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周期也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另外还把f (x+T) =f (x) 变成f (x+T) =f (-x) , 让学生课后去探索、思考。
三、与学生共同探究
案例三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80页探究题:在指数函数y=2x中, x是自变量, y为因变量;如果把y当成自变量, x当成因变量, 那么x是y的函数吗?如果是, 那么对应关系是什么?如果不是, 请说明理由。随着y=2x和x=log2y的研究, 可以发现x是y的函数, 同时也发现了两者图像间的关系 (关于y=x对称) , 进而得到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是一组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两图像是关于y=x对称。
再探索, 比如说知道了y=x3-1, 作关于y=x的对称图像, 那么它的解析式是什么?进而去研究关于y轴对称呢?x轴对称呢?原点呢?然后学生一一作答。这样既搞清了反函数的概念, 又弄清了图像间的一些关系 (高考中的重要部分) 。
这种“螺旋上升”的教学设计, 在学生尝到了胜利果实的同时, 更能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性的原则, 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三大能力 (运算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 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构造一种主动“再创造”的情境, 是每位学生在自己的可“同化区域内”改变认知结构, 实现知识重组, 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 其指导思想是“重过程, 重情境, 重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乐趣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戏你千万别去看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学比演戏的要求更高, 因为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的舞台, 高明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参加到这种表演中来, 并始终乐在其中。
利用数学美使学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获得了享受,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教师首先要提高对于这种美的鉴赏能力, 然后和学生一道去揭示、探求、认识这种美。
五、在新课标下, 教师作好角色转换应严防以下几点
(1) 严防过分地夸大主导者地位。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 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 当学生登山畏惧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 严防教师高高在上的思想。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既有认知的交流, 更有情感的交流,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 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3) 严防课改中只讲究“花架子”, 遇到问题就研究、探索。在新课标下, 学生仍然要参与国考, 进一步在大学里深造, 所以精讲精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特别是练习。它能够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检验, 同时也是落实三基的不可替代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形式。认真抓好练习、反馈与讲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8.浅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八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转变;思考
许多教师把教材理解为教科书,认为教科书就是教材的全部,并常与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等概念混淆。《中国大百科教育卷》对教材的解释是:(1)根据一定学科任务,编选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技能体系,一般以教科书的形式来具体反映;(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使用教材时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代言人,盲目地依赖教材,被动而又消极地肢解教材,简单地复制教材;二是把自己当作教材的唯一主宰者,不分青红皂白地彻底否定教材,任意妄为地改变教材。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其中“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材使用问题而提出的两种观点,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应该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角色转变。以下是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进探究性学习
新教材注重探究性实验,许多内容都是以探究性课题的形式出现,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例如,旧教材中对影响酶活性因素内容的呈现,直接给出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新教材则是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的形式呈现。因此,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教学时采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模式组织教学,效果较好。这样组织教学,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条件与机会,又打破了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大胆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教学时注重图表资料分析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运用图表的形式记载和描述生物学知识是生命科学经常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每一年生物高考中也有大量的图文转换和图表转换题。这种题型不仅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更因为图表曲线中能够隐含相当多的文字叙述未提及的信息,因而在解答这类试题,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学科综合能力,从而达到考查学生能力的目标,因而成为考试的一种热门题型。分析近几年来高考题可以发现,图表题所占比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第29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第29题;201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第4、29、31、32、39题。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表,注重学生识图、析图、述图、用图、绘图的训练和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总结、提炼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正确处理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强调吃透教材,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教师教教材,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知识是一种死知识,只能把学生教成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要学会驾驭教材,而不是唯教材是从。
四、教师要灵活多变地处理突发事件
教师在备课时总是非常认真的,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地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求与自己预设的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应共同研究,进而增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搪塞。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并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而是很正常的事情,有时反而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以后,高中生物教育更强调素质教育、探究教育,如何实现这一点,给高中生物教师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以上几种方式,能使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作为新时代的生物教师,应该时刻保持学习,认真钻研现行新课标教材及课程标准,时刻准备着,随时迎接时代变革的挑战,我们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只有多多进行研究,深入研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9.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 篇九
姓名:
学号:
我国古人就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即为人师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实施靠教师,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人,他自己必须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和广博的学识。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古人也曾说过,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所以,作为教师,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比较全面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还要有与本学科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说不管是中学政治教师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作为一个教师的核心素养,我们也可以将它大致等同于文化知识素质。
1、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主角,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伦理学、法学、哲学史、经济史、共运史、中国革命史等。教师只有进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纵观全局,准确地理解教材精神实质,正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授教材,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
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己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较高的判断能力,以自己的正确思维和判断来影响和引导学生。
2、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
教师面对的学生在个人禀赋、才能、爱好、性格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要把他们培养成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等理论知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教育工作中就会象黑夜里走路一样。思想政治课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就能运用这知识,科学地分析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在教学中才能遵循教学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使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广泛学习和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政治学科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和掌握文学、语言学、逻辑学、历史、美学、书法以及某些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既深又广。如果教师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的知识就难以深钻,理解就不透彻,讲解就只能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教师只有博学多才,才能自信地走进教室,对教材的讲解才能引经注典,运用自如,才能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引导
惯。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和价值判断、分析得失、完善教学的过程;总结是对大量感性经验的理性升华,从中提炼出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精华的过程。如果不进行教学反思,这种教学最多是一种简单的多次重复;如果不进行教学总结,知识只能停止在感性的起点。只有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才能唤起沉睡的灵感。因此,教师要多吸收同科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整理和完善教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促使其发展。⑶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上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毫无疑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生动的语言形象、高雅的语言修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语言要清晰准确,具有逻辑力量。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富有逻辑性的讲解,不仅能科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魅力。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口齿清楚,表达清晰,语句要符合语法,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要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讲清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有半点随意性;语言表述要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即用严谨的推理方式,揭示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使人听后思路清晰,得其要领,有理有据,令人折服。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在人们的心目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理论深奥,语言枯燥乏味,有些教师的讲解也是平板、干瘪、严肃,导致学生对政治课毫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采用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比喻,通俗的语言对教材进行剖析,增强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参与学习,获得知识。
5、具有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能力素质还表现在他的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上。教师的组织能力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是很难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师做到能根据确定的教育任务和要求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制定长计划、短安排;要能够配合学校各方面工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使自己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与课堂教学的组织有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严密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恰当地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教学活动一环扣一环的进行;要善于灵活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控制教学环境;同时,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做到教与学紧密配合。
如果作为班主任还要具备管理学生和指导学生集体组织活动的能力。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并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这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否则,整个班级体只能是一盘散沙。要管理好学生,并指导学生成功地开展集体活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将它们的错误一味纵容,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好心而不给好脸,学生犯错必须让其承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成长为有责任感的新一代。
4、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学习和教育教学中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上要求真、求精,为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工作上要求实、求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落实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准确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一丝不苟地批改每个学生的每一次作业;对待学生要求胜、求成,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胜利者,人生的成功者。以上教师的行为,正是教师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5、海纳百川的胸怀。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收到好的效果,必须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主动征求和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即使有些学生的意见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横加指责,记仇于学生;教师也要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完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同时,教师与学生发生矛盾时,教学要象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宽容和善待学生,和风细雨地指出问题的症结,让学生在自省中完善自我。另外,教师要多与学生交心谈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因,乐学生之所乐,让学生在师爱中感受到父爱和母爱,这样,学生也会用尊重的举动和感恩的心态去对待教师,在学习中他们又会增加一份力量,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6、团结协作的品质。团结协作,它不仅是教师学识水平的表现,更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展示。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善于与其他群体密切配合。在社会上,要主动与相关组织合作,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学习及生活表现,有的放矢开展工作;在学校,教师要善于与政教处、团委会、学生会、班主任、科任教师合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的心灵;在教师中,每个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经验等方面各有所长,这也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个体作用在集体智慧的交融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顺时而变的精神和能力
10.谈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十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来断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更新,教师角色的转换也势在必行,文章对教师角色转换的原因、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原则、新型教师角色的特点等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角色 转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担负着人类文明的传递、祖国强盛、民族兴旺的重任。夸美纽斯说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因此,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也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一、教师转换角色的原因透析新时期下教师存在着压力
1、“信息爆炸”时代越来越显出教师知识量不足。
社会转型为信息社会以后,封闭式教育转型为开放式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远距离教学技术把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从而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受教育者获得了越来越接近于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现代的教师只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进行某一方面的教学。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人一科的分科教学,逐渐提倡跨学科综合学科教学,这种教学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教师知识面狭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很少交往,甚至相互冲突的毛病,从而为每一门学科的教与学提供更为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优良的人际环境。
2、社会各行业间的竞争明显加大
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培育了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人才,人才的增加势必给行业带来巨大竞争,教育行为也不例外,教育的资源的有限性,教育的改革的开放性,决定了未来的人才的竞争,竞争需要的是实力,实力靠的是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地将来教育改革的大风大浪中搏击。
新时期对人际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推崇人的平等。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对相关知识积累和先得,使老师处于主导和权威进地位,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平等。我们常提倡的“尊师爱生”其实就是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定位。从深一层次来看,传统的师生关系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是尊与从的单向关系。“尊”当然是毕恭毕敬,不能犯上,但“爱”并非如此,“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这种情感另一侧面的表现。而新型社会提倡一种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一种自由、真正的平等。这种师生关系显然是与新时代相悖的。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的定位
1、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倡导的是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的范例,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和桥梁,是开放和学习资源,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灵活地运用好教材,来完成教学所要求达到的目的。课堂教学中要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重教知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掌握知识多少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任何时候“授人以鱼”总比不上“授人以渔”要好。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垂直关系。即教师有绝对权威。而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
①、主体与主体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客体关系的特征是主体处主动,客体处被动,主体常依照一定模式改造客体。虽然教师与学生相比,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优势,在思想和心理上更加成熟,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却绝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为所欲为。它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据此,则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徒如父子”式的所谓“亲子之情”,也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同样,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对每一个,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能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那么,我们教育事业的前景将阳光灿烂。
②、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现代信息告诉我们: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双向的,对接受者是获取信息,对发送者则是获得反馈信息。只有这样,信息的流动才是高效的,该系统才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同样,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或情感等的信息传递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师生间的关系是交互式的教学相长。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明白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学生才能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善于创新。
3、教师应该由手电筒转换为镜子
传统教育中,教师习惯于站在“为人师”的高度对学生定目标、提要求并监督执行,告诉他们这样做不对,那样做偏离轨道,像一只手电筒一样照出学生外表和心灵的是与非,但从不对自己提出要求,结果不仅学生糊里糊涂,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试想一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而自己的教学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办公室却要学生打扫;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己却总迟到早退;要求学生生活简朴,自己却奇装异服,那他的教育怎能成功,正所谓“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讲道德的不道德,讲理想的没理想,讲文明的不文明,讲学习的不学习,讲诚实的不诚实,讲奉献的时时刻刻想索取,我们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去说服教育学生呢?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讲“要散布阳光到别
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的品德、思想、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是一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一面镜子。
①、教师的穿着打扮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的最好教材之一。
教师的服装本身就是一部美学,对学生进行着无声的美育熏染,它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起飞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的服装一要美观大方,要体现文化品位,讲究文化内涵,二要线条简洁分明,体现朴实、高贵的美,不要过多装饰,以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时刻记住教师是学生效仿的镜子,是一本活教材。
②、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楷模
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作用学生的灵魂,影响学生的内心世 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始,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开始,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规范,遵章守纪,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③、教师严谨踏实的教学是学生奋力拚搏的动力源泉。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感染了学生,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奋力拚搏,勇攀高峰。俗话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4、教师应该是演员转换为一名出色的导演。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是扮演着向学生传授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演员角色,老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笔记,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要求去做的模式基本定型,教学过程枯燥单一,结果台上讲得冒青筋,台下听得昏沉沉。即使出现几个“乖宝宝”,那也只是一台录音机、摄像机,并无创新精神,所以外国人常说中国人高分低能。
①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由演员转换为导演,学生是演员,是活动的主体。
优秀的课堂并不是因为教师讲课生动而是因为教师引导得法学生表现出色。成功的教育是一个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在教师的感染下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知识的自觉探求,能力的自发锻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充其量应该是个导演,教育过程也就是在教师这个导演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充分表演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才是演员,教师绝不能喧宾夺主,越俎代庖。有位教育家曾说:“什么样的教师在21世纪面临下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找不到下岗的感觉,自我表现欲望太强,这样的教师就该下岗了;如果课堂上学生全动起来,教师似乎没事干,这样的教师不会下岗”。
②、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德国的顾孟德也说过“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而非思考的结果”。据统计,一个人在小学、中学、大学所学到的只有一生工作中所需知识的25%,百分之七八十的知识要在工作实践中通过自学才能获得,因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小决定其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好导演。所谓“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享用不尽”,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自我完善、奉献社会的金钥匙,使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世纪纵横驰骋,大显身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只有掌握了进入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才能登堂入室,向深处发展,才能游弋于知识的海洋,猎取知识的宝藏,才能提高驾驭知识技巧的能力,唯有如此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水到渠成稳操胜券的事情。
教育不只在于能告诉学生一个真理,重要的还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在于给学生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在于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求知,学会发展,学会做人,这才是理想的教育,这样做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5、教师由优秀的工人转换为出色的农民。
工人的工作是采用同一工艺将不同的产品加工成规格一致、性能相似的产品来,变不同为一致。而农民则不同,对不同的植物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该施肥的施肥,该除草的除草,该浇水的浇水,该修枝剪叶的修枝剪叶。培养的目标也不同,有的要培养成茵茵绿草,有的要培养成参天大树,有的要它花开四季,有的要它硕果累累。庄稼长不好,不会去埋怨庄稼,而会从自己对庄稼的管理上、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教师的工作应象农民一样,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正所谓因材施教,切忌对所有的班级所有同学用同一标准,同一方法去教育。
①、教师不可以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
在评价学生时遵循“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的原则,全方位的、公正的去评价学生。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创新意识强,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也几乎每一个学生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因此,教师决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
②、教师不可以对不同学生确定同一的培养目标
由于学生先天优势不同,后天兴趣爱好不同,其发展目标也不同,因此教师应因势利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或为参天大树,或为茵茵绿草,或为清香花朵,或为累累硕果,决不可牛不吃草强按头,否则结果只能是失败。
③、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教师应根据同学的现实状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措施,自卑的给他们些信心,自负的给他们些挫折,没有热情的及时给他们添上一把火,吃不饱的给他们添加些任务,消化不良的帮
助他找出病因去除病灶并控制好数量,要让每一个同学发挥到最佳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班上课的基础上做好个别辅导,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浅谈新时期的教师角色】推荐阅读:
浅谈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11-28
浅谈新时期青年的特点和开展工作的方法09-25
浅谈新时期审计工作的五项创新10-22
浅谈新时期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几点思考10-05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11-02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10-20
浅谈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11-12
浅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09-05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作业的优化11-23
浅谈新形势下的卷烟品牌培育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