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共11篇)
1.浅谈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篇一
目 录
摘要......................................................1 1引言.....................................................3 2.农村中小学队伍现状......................................3 2.1 教师教学理念偏差.................................3 2.2 教师队伍力量薄弱..................................4 2.2.1小学教师专业合格率低..........................4 2.2.2教师年龄结构..................................4 2.2.3学科结构不合理................................4 2.2.4优秀教师流失严重..............................5 2.3 教育评价滞后的制约................................5 2.4教师素质有待改善...................................5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策略....................................5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6 3.2转变教育理念.......................................6 3.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7 3.4完善教育评价机制...................................8 3.5提高教师待遇.......................................8 4 总结....................................................8 参考文献..................................................10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 农村小学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教师理念偏差、力量薄弱、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小学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而且严重影响农村地区所需的各种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包括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成长、完善教育机制、改善教师待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博学善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关键字: 农村中小学
教师队伍
建设
1.引言:国家大力提倡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小学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至关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到整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千秋基业.“在教育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矛盾多种多样,但是除了体制的原因外,人的因素无疑是第一位的,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或者说瓶颈.”[1]由于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力量相对薄弱、教育理念偏差等诸多因素,大多数学校存在口头上素质教育,而在实践中却仍然推行应试教育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到整个农村素质教育的进程.下面我仅从农村教师队伍这方面谈谈个人的思考.2.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办学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美化绿化日新月异,但师资队伍很不尽人意,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是力不存心,已成为制约教育教学的关键.2.1 教师理念偏差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于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 困难都是受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常识都是新旧教育理念斗争的结果.[2]由于农村学校绝大多数处于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文化氛围落后的环境中,对新事物接受慢,教师在教学理念的认识上虽有所转变,但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相比较知识的更新远远落后,新的教学理念难以实施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没有承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等多种角色.甚至,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知之甚少,对教育的价值观,教师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发展观等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层面上,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观念根深蒂固.[3]他们仍是“权威者”、“独裁者”、“统治者”的化身,忽视了学生能力、素质、人格等方面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甚至,部分教师把发展学生的能力理解为放手教育.在课堂中老师绞尽脑汁让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总是面带微笑的表扬学生“你真棒”、“真聪明”掌声不绝于耳,气氛异常活跃.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学生的表扬过于泛滥、虚伪,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同学之间没有差别比较,也就使得表扬失去了激励意义.这种一味的追求“探究式”完全排斥“接受式” 的学习方法,最终导致教学速度慢,教学质量差,教学目标没完成.2.2 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2.2.1 教师专业合格率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虽然达标,但实际素质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高校分派的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的毕业生及民办转正的教师.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实际培训考核把关不严,几乎百分之百的教师培训后都能顺利过关,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能力质量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再者,教师在职进修的经费和名额有限,教师参加培训机会不多,也制约着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2.2.2教师年龄结构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一种复杂繁重并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而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活力,潜力和发展趋势.农村地区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不仅表现为体力和精力不足,而且他们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育方式老化以及思维反应迟钝,缺乏创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又由于教师队伍长期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不但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并且作为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小学生长期处在爷爷奶奶的呆滞教学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对他们的身心,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几年后,老教师退休到时教师队伍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2.2.3 学科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学校,像英语、体育、美术、音乐、品德、科学、综合实践等专业教师很少.学校为了开全学科, 有些教师只能是拔尖使用,一个老师同时带几门课程.而他们大部分缺乏专业素质, 此类课程只能是畸形的开展,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目标.比如,部分英语教师的基本功不过硬,特别是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小学基本没有专任教师用非英语专业的教师,用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代课,他们没有进行英语教学的专门培训,对英语教学规律知之甚少,口语基本功更差,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跟不上,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整天进行的是单调无味的学习,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厌恶学校、厌恶学习的现象.落实素质教育工作如同“水中月”.2.2.4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首先,近几年国家不再限制教师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各类招考,大多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纷纷参加招聘考试,并且他们大多是有活力有创造力的青年教师,这毫无疑问的给教师带来人心浮动,无心从事教学.其次,农村教学环境和城市相比虽有改善,但有些偏远农村的“一个教室,带几个学生”的麻雀学校,教师也不愿意居住.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几倍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非常稀少,没有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造成教育教学呈畸态的恶性循环发展,教学质量跟不上,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最后,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农村学校的学生虽然不多,但是必须按班教学,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着多门不同学科,教师教学负担重,导致有些教师有了“跳槽”想法.2.3教育评价滞后的制约
自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教育部门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但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机制没有做出相应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分数为上的评价,具体表现为:其一,教师不主动钻研教法,教科研水平低下,在学生分数为至上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生练习的不断重复,导致教师认为只要凭借固有的教学经验就能一如既往的实施课堂教学.其二,为追求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接受,无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教不育,疏于对学生其他素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或有才无德.农村教师新理念的缺失,教育行为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偏离,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下教育评价机制不相适应所造成.2.4
教师素质有待改善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不容忽视.有些农村教师时间观念差,上课几分钟后才走进教室,小学课堂时间本来就短,抓不住学生的学习的关键时间.部分教师还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看电视上,在上班时间用学校配备的教学设施上网聊天、打游戏,轻视业务学习和备课,无暇钻研教材,上课往往是即兴演讲,仍然抱着完任务的态度,更谈不上向课堂要质量.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可以想象.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师资兴则学校兴”,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我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要承担起课程改革下的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重大责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4]胡锦涛曾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 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的改革,减轻校内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博学善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3.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精髓,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强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学习,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在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这不仅是因为教师是学生最受关注最爱模仿的对象,而且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所决定的.正如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所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学校应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不断约束自己,提高自己,形成热爱工作,终于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师风.3.2转变教育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一个人的观念是文化的积淀,观念对人的行为有着支配导向的作用,教育理念决定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决定教育质量.因此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引领教师不断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首先,转变学生观.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挖掘潜能,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融入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启发、激励等作用.教师既不能包办教学的全过程,更不能放手让其自生自灭.最后,转变教学观.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到引导学生“学”并重的转变.这 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备好教法、学法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元的能力培养,改变单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意味着师生间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同事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3.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旺盛的精力,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理解力等一般能力,而且还要具有问题解决与研究能力.随着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现阶段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由于校本培训不需要离开学校,不需要脱离岗位就可以解决目前人员急缺、资金紧张、全体教师都要接受培训的问题,校本培训无疑是投入最少而受益显著的培训方式.一方面农村教师不用再花昂贵的培训费用,在家就能学到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减轻了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教师不离校也减轻了学校安排课务压力.为了使校本培训不流于形式既要建立高效的领导小组和符合校本实际需要的培训规划,还要认真确定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步骤,落实培训时间,选择多种培训形式.(1)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也是研究的对象,课题研究立足学校具体实际,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2)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学校可以组织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学方案,可以弥补教师个人备课中的不足和缺陷.(3)坚持专业引领.学校邀请专家来校开课,运用现代化培训手段,电视教学,电话教学,网络教学提高效率,由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加强对教师的约束力度,强制教师参加培训.校外培训是教师发展的有效的途径,通过参加校外培训,可以近距离的聆听专家的报告,同时与不同地区的教师分享和交流经验.拓展视野,更新观 念.与此同时学校应改变以往那种培养对象定位不中的现象.受培训的教师基本是学校骨干教师,而那些非学科带头人的绝大多数教师,承担着教学的主要任务,他们应该是培训的重点,不能被忽视.三是,学校领导在教师的使用应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全面了解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格特长.在安排教师工作时应尽量发挥他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在力量,做到人尽其才,各显其能.四,特别的地,针对缺乏经验的新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法.[5]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每周安排新教师听他们的课,并完成听课笔记和心得体会.另外,组织他们上公开课、汇报课,指导老师给予点评,并给出评价意见.3.4建立健全的教育评价机制
学校的培养目标制约着学校一切工作,包括评价工作的方向.因此,应该对学校有个清楚的定位.小学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农村希望之路和光明之路,它担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是小学最现实的目标.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教学成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指标.虽然它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它并不能公正的标示出每一位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职业素质.因此,应以过程评价教师教学的成绩.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德、勤、能、绩全面考察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效率,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并将评价结果尽可能的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进一步认清自我,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效益和教师自身的素质.评价结束后,应给予相应的待遇和奖励,完成评价工作的激励作用.3.5提高教师待遇
自从推进新课程改革以来,西北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福利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还存在交通不便,文化氛围落后,城乡差别依然明显.因此,学校领导在工作和生活上关注教师,必须尊重人才,在管理中少点命令,多一点协商,给教师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学校归属感.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 任表彰奖励中的比例,切实改善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一线任教的恪尽职守、不计名称、默默耕耘的教师,在工作、职称上实施倾斜政策,完善津贴标准,吸引优秀人才长期到农村一线从教.4.总结
改善教师队伍现状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需要终身学习.“从任何一个角度上看,师资问题都是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决定着至今所关注的所有其他问题.”[6]若忽视了农村教育.农村经济发展也成了空话.所以,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壮大农村教师队伍,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参考文献
[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2]张道祥.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探索,2008(9):103-104.[3]王文妍.苏北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 唐松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陈红英.小学特级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及途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6] 皮亚杰教育论著选.卢浚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13.
2.浅谈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篇二
关键词:乡镇地区,农村幼儿教师,解决对策
一、当下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人员流动量大、稳定性差。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地区工资收入相差较大。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保障难以实施,没有工资及职称的评定标准,对农村幼儿教师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农村幼儿教师对于当地的一些人来说就是“看小孩”的阿姨,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社会地位不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再加上福利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人员流动量大,稳定性差,基本上是“铁打的幼儿园,流水的老师”。
(二)教师普遍专业素质较低。据统计,2005年农村专任教师人数是16.95万人,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为4.85万人,高中学历人数为10.77万人,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人数为1.66万人[1]。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教师学历90%的学历都比较低,有些甚至不是幼教专业毕业的转岗教师,只是随意去幼儿园“带带孩子”。整体环境受到影响,使农村幼教事业难以稳步发展。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达标,保教知识不到位,没有经过专业的儿童心理、生理学的知识,普通话、弹、唱、跳、画等基本的专业技能也没有正规的训练。并且缺少教研活动,“小学化”的倾向严重。
(三)师生比偏高、生多师少。农村人口的比例相对于城市较大,农村幼儿教师相对较少。幼儿园的师生比例严重偏高,根据教育部2009年的调查,全国农村地区共有幼儿园6.43万所,在园幼儿1067.36万人,教职工总数为31.53人,其中包括专职教师25.53万人。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42.14。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正常情况下,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应为1:1.6-1:1.7。可是我国农村教师与学生比例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在这样的幼教环境下,教师能否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关注到孩子每个发展的细节,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目前,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偏低,福利保障不到位。我国农村教师定岗定编以及教师资格证认定制度农村幼儿教师都不在其列,许多幼儿教师有着教师之名却并没有享受教师的福利与待遇。以广西为例,农村幼儿教师月工资在500到1000占39.64%,1000到1500占40.66%,2000元以上的占4.7%,工资在1500以下的占到整体农村教师的80%。其中能够按时发放工资的只有67.09,幼儿园没有给在园工作教师购买保险的为56.41%[2]。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状况不敬人意,许多专业教师因为工资待遇问题放弃幼教工作转型做其他,或是跳槽去城市的幼儿园工作。
(五)深造学习机会少、专业化发展缓慢。根据国际颁布的《幼儿园管理条例》规定,幼儿园园长及教师都应该具备相应学历及专业学校毕业证书或经过相关机构培训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认证的证书。据相关学者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大致为中专、大专、本科及初中;其中中专学历居多,基本占总人数的50%,初中文凭的也占有20%左右。由于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及规格不到位,难以保证在园教师能够定时定点的开教学研讨会和深造学习;再加上资金匮乏,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基本为零。其次,农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乡镇之间、各村之间的距离较为分散,幼儿园之间联系不频繁。导致教学信息得不到及时交流,使得一些幼儿园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任然老旧,不能与新的教学目标接轨。
二、解决现有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问题的相关对策
根据我国农村幼儿教师队伍里存在的几点问题,对此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实行准入制度,优化教师质量。在我国乡镇地区幼儿园实行准入制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入园门槛,以学历、专业、从业资格证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入园的教师必须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最好以学前专业毕业的专科及以上毕业生为样本收入。如果达不到专科或以上水平,则退而求而其次为幼教专业毕业的中专生为样本。除了硬性的客观条件外,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人格品质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避免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保证教师编制,提高福利待遇。要想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就必须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引起重视。首先,要逐步落实农村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使农村幼儿教师是“站在队伍里的”,不再是“带孩子的”。其次,要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给予农村幼儿教师和城市教师同样的社会保证,增加教师对职业的依附感及安全感。如果不能实现社会保障,可适当发放补贴及奖金;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三)建立培训网点,加强培训力度。农村幼儿教师在教师专业素养问题上比较薄弱,要提高他们的专业化知识,就必须采取培训制度。培训时间可定为1月一次,可以聘请在高校的幼儿教育的教授或经验丰富的老师去做讲座。农村教师遇到问题时不知道如何解决,可在培训期间提出,学员之间相互交流,培训教师给予解答和帮助。通过学习了解到更加专业的幼教知识,能够真正的认识幼儿,理解幼儿,做到与幼儿共同成长。同时,也让农村幼儿教师自身提高了一个水平。将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稳步持续走下去。
(四)重视人才引进,实施合同制度。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想要稳步发展,人才引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想抓住人才,就要有好的制度。农村教师的流动量大,稳定性差,除了福利待遇低之外,其中有一半的原因在于没有约束制度去约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需要付任何的代价,毫无约束力可言。这样就使农村幼儿教师这个岗位的随意性加大。好的教师入园我们要抓住,给予适当的工资待遇,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在签订合同的规定时间内,如出现无故随意离职的现象,可根据合同上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处分。有了正规的合同制度,就有了一定是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于淑贞.浅析新形势下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卷.12期):62页.
3.浅谈农村小学图书馆的建设 篇三
关键词:小学图书馆;建设
一、图书馆对学生的重要作用
“藏古今之学术,聚天地之精华”这是对图书馆的深刻评价。图书馆是一个书的海洋,有像海洋一样浩瀚的藏书,学生可以在这个海洋里做自由自在的鱼,尽情的遨游,尽情的吸取养分;图书馆是一方安静的乐土,在这方乐土里,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读书的乐趣,以及挖掘自己渴望得到的宝藏;图书馆是情感升华的乐园,学生走进图书馆,闻闻书的芳香,像赏花一样,静心、耐心地慢慢欣赏书里的世界,会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农村小学的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比较少,却对很多事物都比较好奇和感兴趣,因此农村小学更需要一个健全的图书馆(室),以备他们挖掘自己渴望得到的宝藏。我相信农村小学建设一个健全的图书馆(室),每个学生都愿做那条自由自在的鱼,在书的海洋里找到读书的乐趣,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在书的海洋里如饥似渴的吸收自己所需的养分。
同时小学图书馆对学生人生观的塑造、品格的熔铸、情感的熏陶,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利用图书馆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除扩大学生的课外领域外,能多角度、多渠道、多层次向学生提供精神食粮,形象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情操,使学生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的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因此“问题儿童”比较多。而在农村建设图书馆(室),对学生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学生也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找到了精神的食粮,自然而然“问题儿童”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
二、农村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1.馆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固定的藏书室和阅览室,多数小学馆舍面积不足,有的阅览室、藏书室挤在一间教室内,功能难以发挥;有的虽有藏书室和阅览室,但内部藏书少,报刊就那么几种。
2.藏书偏少,图书质量不高。限于经费等原因,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定量、定期添置图书的制度,多数学校图书资料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有限的图书中,旧书、过时的书多,新书少;很多小学藏书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生阅览室报刊的品种和结构亦有缺陷。同时学生喜爱的,符合儿童特点的报纸期刊甚少,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3.利用率低,功能发挥较差。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小学图书馆理员和教师是一同上下班。上课期间学生无法光顾图书馆(室),休息期间,图书馆(室)是大门紧锁,学生阅览、借书相当困难。也有些农村小学由于藏书少,图书没更新,从不开放,学生压根不知道有学校有图书馆这回事。还有一部分农村小学的图书长时间不流通,书架及图书上布满灰尘,有效的图书资源在白白的浪费。
三、对农村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小学图书馆(室)自身建设。要科学合理优化馆藏结构。根据现实工作任务和长远发展方向,确定馆藏重点,突出馆藏特色,不追求所谓的“大而全”或“小而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量采购符合小学生需求的图书,为他们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并且不断补充完善。要转变服务理念。创新传统服务方式,优化图书馆内外环境,鼓励和启发学生们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把小学图书馆(室)建成一个提升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阵地。在信息化的时代要适应新形势,建立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站,占领信息传播主阵地。
2.提高小学图书馆服务水平。加强阅读指导是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和引导学生们阅读倾向的一条有效途径。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指导他们领会学习方法、增强阅读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巩固学到的知识,拓展课堂外的知识。配合学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和推荐相关书刊,使课外知识和课内知识紧密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小学图书馆(室)既可以采取有主题内容和要求规范的读书竞赛活动,也可以采取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等活动,还可举办各种板报、图片展览、新书展览等等,寓教于乐,陶冶情操,培养读书热情,增强知识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3.健全制度,强化管理,锐意提高图书馆(室)使用效率。要切实加强农村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工作,把其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第一、购书、登记、分类、上架、借阅、还书以及指导阅读,开展读书活动等,必须明确工作流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图书借阅制度》、《图书更新制度》、《阅览室管理制度》等,保证图书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第二是改进服务方式,开辟便捷的借阅途径。凡配备了专职图书管理员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农村小学,都要给所有师生办理借书卡,定时为师生提供全开架的借阅服务;条件暂不具备的,学生可按班级借阅。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要以方便师生为宗旨,学生阅览室开发时间应与学生上课时间适当错开,学生活动和空余时间要尽可能的为他们开放。第四是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浓烈的读书氛围。各农村小学都应该开设阅读指导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图书和图书馆知识,让学生了解本校图书馆(室)藏书情况,掌握利用图书馆(室)的方法,获得打开图书馆(室)大门的“钥匙”。
4.政府与学校重视,开展各种“捐书助学”活动。为改变教育资源匮乏,社会各界包括以下发达地区的图书馆陆续开展了面向贫困农村小学的“捐书助学”活动,如2004年上海市开展了对甘肃小学儿童的“捐书助学”活动;2006年北京首都图书馆为贫困小学的 爱心图书捐助活动;中国平安保险面向农村希望小学图书馆建设和图书捐赠活动等。农村小学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加强沟通,引起关注,为本地区争取更多的捐赠。
5.图书馆之间相互交换。一个乡(镇)一般都有十几所小学甚至几十所小学, 这些学校的图书购买经费都是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统一下拔的。 由于学校间缺乏应有的沟通, 每所学校在选购图书时, 会出现重复采购的情况。 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在采购图书时, 可由乡(镇)教办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每所学校负责采购某一类或几类图书, 同时建立图书轮换机制, 各学校定期交流其所购图书, 这将大大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从总体上也增加了藏书量。
6.收集与整理。收集各政府部门或其它机构发放的各种资料,例如,非典、甲流和H1N1流行期间,医疗卫生防疫部门发放的卫生防疫手册;消防部门发放的消防安全知识手册;电力部门发放的安全用电知识手册;各地方政府发放的介绍本地区的土特产及旅游风光的资料等等。这些资料每次可能只有几页,但是若有专人与有关部门联系收集整理,几年就可以形成一套小学生常识手册,供学生学习使用。收集旧书摊上好的旧书,这些书价钱往往只是现在书价的十几分之一。收集来的资料虽然繁杂,但是经过积累整理,可以成为文献的长期重要来源之一。
农村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农村小学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把图书馆建成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乐园,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巧读书,勤学习,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和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接班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延宇.横向联合在县级图书馆工作作用.图书馆研究,1989(5).
[2]宋柳明.论新形势下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图书馆界,1995(1).
[3]朱淑芳.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亟待加强.江西图书馆学刊,2000(2).
4.论文: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篇四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其包括“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两个部分。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有时比书本的教育作用更为重要,在引领学生成长的路上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门集文化、集智慧、集毅力的艺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新路子,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校园在文化建设管理上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要发挥人文管理功能,因为宽松和谐、安定团结的人文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有力保障,只有重视个性发展,加强自主意识,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让校园文化充满人文气息的,这样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自尊自爱的意识,起到同化作用,还会使人的心灵得以美化。
近年来,农村小学校园的绿化、净化工作做得比较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正逐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件事关学校长足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工作,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条件,所以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而忽略了内在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 1
开掘与利用,以致出现了设施豪华与精神缺钙的倾向。2.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育人理念还是以前的育人理念,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依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的意识、环境、机制还没有真正的确立,校园生活单调贫乏。3.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校园文化就是校容校貌,校园文化建设一个形象、一个模式,内容上缺乏应有的个性。4.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模糊不清,理解不求甚解,操作流于形式,直接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所学校的文化底蕴越厚,学校发展的基石就越牢,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大,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教育磁场。所谓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设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整合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它是整个学校存在、发展方式的总和,是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的统一,是办学目标、校风校貌、学校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它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
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指校园的景观、设施等各种物化存在所体现出的文化意义,它是人的思想(包括哲学、伦理、美学等)的外化;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传统习惯、办学理念和规章制度以及教学科研工作模式,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和准则;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群体的思想意识、舆论风气、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价
值取向、精神风貌,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即行为规则、行为要求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它是对校园文化某种价值观的具体化、规范化。四个层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总和。
三、、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优美的学校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存在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具有美育和激励作用的校园布局。
加强校园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校园硬文化是实现精神文化的途径与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直接表现出学校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形象性,感染力。进入校园,师生所见到的,摸着的,这种就是物质文化,或称之为物志文化。校园硬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最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指导思想,体现教育性和艺术性。有助于陶冶校园人情操,塑造校园人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开拓进取精神。
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生不仅是校园美的欣赏者,也应该是校园美的创造者。在校园环境的建设和保养中,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种花、除草等劳动,参加 “一天两小扫,一周一大扫”的清洁活动,参加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在劳动中,使同学们培养了劳动观念,学会了劳动技能,也增强了体质,看到校园在劳动中变得干干净净、漂漂
亮亮,看到花更艳、草更绿、路更净,劳动美、生活美、社会美的情操在他们心底得到了升华。在这些美的创造和保护中,同学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健体,学会了审美。优美、恬静、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给人以求知的欲望和美的享受,发挥了育人的作用。
校园硬文化建设,坚持学校与师生相结合,群策群力师生动手,教学总环境由学校负责,教学区内而非永久性由各班师生动手完成保护,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促进对硬环境的建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校园做到净化、美化、绿化和靓化,“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精心营够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二)强化学校管理,创建规范的学校管理文化
学校的管理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各种管理制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等。学校的办学思想作为学校文化的精神因素,具有催人奋进、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行为价值,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发展势态。本校的校训“诚实、勇敢、勤奋、进取”正是这种精神文化的高度概括。在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各种管理制度,这是依法施教、依法学习、依法生活、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它以文件形式存在,以思想行为习惯为表现形式,教师管理制度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普遍性的工作要求,如办公制度、作息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请假制度;二是具有导向指导作用的各类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如:校长职责、教师职责、教学常规等;三是具有激励强制性质的,如考勤考绩制度、考核评比奖惩制度等;四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学生管理制度除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规范外,还包括评优、表彰等制度。学校管理文化的形成,首先使学习、生活、工作等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规必究;其次是通过广泛的学习宣传贯彻,使学校管理文化成为师生行为的共同准则,内化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并逐渐转化为内在需要,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但是要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使制度“文化”化。制度文化,是处于表层面的物质文化与深层面的精神文化之间的层面,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中,突出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给制度以灵魂、强调人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软文化”与“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容的“合金”式的规章制度。使之既能起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的作用。使师生在执行制度、遵守纪律的同时,享有自尊,实现自我价值。比如每年一度的教师表彰大会,优秀学生颁奖仪式,都尽可能创造出浓厚文化气氛,动情动心、催人奋进。
1.加强校园软文化建设,力求体现“静、净、敬”,并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文化建设。强化管理育人软文化是管理的深层结构,需建立一整套较为健全的运行机制,如:岗位目标责任制班主任、任课教师
工作责任制,值周班工作责任制等。这些机制总体围绕“静、净、敬”开展活动。这样的组织文化建设既立足于职责、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又保证各项质量的提高符合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有人的总要求,洋溢着人文的关怀。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校园文化的建设。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本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中,学科渗透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校园文化因素,使校园文化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比如在比较抽象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营造出较浓厚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奥数班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所学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且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学科中及时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对数学津津乐道,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明白了数学的价值所在,感受到数学教学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要充分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使数学成为诸学科中的亮点,进而带动诸学科发展,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学校的同步发展,挖掘学科文化的潜能。
校园的硬文化与软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本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多出成绩,用制度文化的建设保证精神文化建设,同时在硬文化中充分展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发挥人文管理功能,营造和谐的、绿色的、积极向上的
校园文化。
(三)改进课堂教学,创设和谐的学校课堂文化
学校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部分。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做学习的主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改善课堂文化的气氛,教师心中要有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减轻心理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以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加强和改进新课程研讨工作,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法与学法的改革同步进行,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有效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帮助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新课程理念、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推动新课程有效实施,适应学生的多元化要求,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四)发挥特色优势,形成丰富的学校活动文化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以外的学校活动文化的主要形式,它有利于造成校园文化生动性,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与吸引力,有利于改变校园文化封闭性,增强开放性,还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的创造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它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文化新颖多样,龙蛇混杂,对少年儿童适宜与不适宜问题,学校需要通过自身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并引
入健康的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内容和形式,充实发展学校活动文化,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课外活动文化,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5.浅谈农村新农村建设 篇五
“一村一”大学生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 浅谈新农村社会建设
姓名:沙来斌专业层次:专科
学号: 1***3专业名称:一 村 一
指导教师:吕 永 刚分校名称:滁州
浅谈新农村社会建设
1***3 沙来斌
目录
一、陆岗村的基本情况:
(一)陆岗村概况
二、当前陆岗村的发展现状:
(一)在经济方面,陆岗村的收入大致分布
(二)村民的文化生活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陆岗村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
(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
(四)分析
四、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探讨:
浅谈农村新农村建设
1***3沙来斌
摘要: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始终高度重视的基本问题。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农业丰收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宁,“三农”问题始终关系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政策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目标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及发展政策进入了越来越有利于农业、农民、农村的氛围。自2013年1月份起到2013年3月我个人就新农村建设等“三农”问题做了如下调查,调查地是南谯区章广镇陆岗行政村,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农业、农民、农村建设问题
一、陆岗村的基本情况:
陆岗村行政村包含21个自然村(中鲁、东尹、小
七、河东、北头、南头、西尹、前徐、洼徐、张岗、陆岗、南黄、小徐、小刘、大耿、石塘、小王、何洼、郭坂、鲍庄、刘成)大约2560多人,整个行政村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其中可使用耕地大约3400亩,约占总面积的27%。这章广镇的其他村庄相比土地使用率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村内种植了大面积的树,并且21个自然村之间并不连续,院落分布没有规律,院落占地较多。陆岗村同时位于南谯区西部地缘比较偏僻,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也不方便。
二、当前陆岗村的发展现状:
1、在经济方面,陆岗村的收入大致分布如下:
农业收入40%,养殖业收入20%,外出打工收入30%,其他10%,现在陆岗村的收入结构逐渐趋于多样化,对农田的依赖性大幅减小,同时可以看出养殖业在陆岗村逐步发展起来。我通过对村庄的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农田一般由其父母耕种,所以村里由于缺少劳动力,种植业逐年衰退,大片的农田被种上了杨树、麻栎、桃树、茶叶。另外年龄在40-50岁的中年人一般在家里养殖猪或羊,但是由于流行性疾病时常发生而农民又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抵御,往往造成猪或羊大量死亡,另外由于农村治安条件不好偷盗现象时常发生,等等这些原因使陆岗村的养殖业很难形成规模。
2、村民的文化生活:
与他们先进的子女教育观念相比,他们自身的文化生活方式显得尤为单调。调查显示大部分的村民在休息时间选择打牌、打麻将作为消遣,一小部分的村民以看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作为主要休闲方式,几乎没有村民读书看报,关心时事。甚至还有村民参与赌博。可见陆岗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虽然村里积极想办法解决但是由于村庄大,居住分散,很难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引导。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在大部分村民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工作,他们一般会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寄宿学校上学,村里的的年轻人基本上全是初中及其以上学历,其中高中毕业约占20%,大学毕业或在读约占5%。可见胡陆岗村的年轻人文化水平还是不错的的,于此形成对比的是陆岗村小学的发展及不乐观,老师匮乏,学生数量逐年减少。
4、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90%以上的村民有养老保险,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55的补助,8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85元的补助。但是在陆岗村只有1个很小的卫生所,并且条件及其简陋,村民大部分选择到乡镇进行看病,十分的不方便。这几年在村里得癌症去世的逐年攀升,6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普遍不好。由于村民平时并不太注重饮食卫生一些肠胃病,肝病也有较高的发病率。
三、陆岗村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1、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
由调查结果可知,村民们们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程度不太清楚,其中一点不知道的普遍是40岁以上的人,比较了解的多为村干部老师、和年青人。所以要想在陆岗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工作十分有必要。
2、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
我总结原因如下:
(1)、对政策不了解,持怀疑态度。
(2)、大部分表示无力承担购买、搬迁、装修楼房费用,必须借贷,不能承受这样的经济压力。
(3)、对政府的补偿条件不满意。
(4)、家里刚刚盖新房子,造成巨大损失。
(5)、大部分认为不符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对大量农民住房强行拆除属于历史上罕见的败家子行为,是对农村农民财产和经济的严重侵犯与剥夺,令人难以容忍。
(6)、政府组织开发的楼房属于劣质楼房,其安全和使用年限远没有农民自己盖的房子质量高,寿命长。一旦地震“万人村”就会变成“万人坑”。
(7)、认为基层政府为了政绩和经济利益,在舆论宣传方面弄虚作假,欺下媚上。
3、分析:
省市级政府对区乡政府的激励措施:
1、每从农村农民住房中腾出1亩地,补贴3.9万元。
2、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以获取收益。
3、农民被集中规划到大型社区后,可以将农民承包的耕地因地制宜地集约经营,即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大户,规模化经营,失地农民可以到土地承包大户当“农业工人”。陆
岗村在章广镇属于人口密度较小,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很大。但是由于陆岗村比较偏僻,交通不发达所以人民收入很低。南谯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全区农民住房全部拆除,合村并点,让农民全部住进楼房,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实行城市化管理。新农村要求楼房一般需8万-10万,加上装修费,一个家庭大约要承20万的费用,而政府对房屋拆迁的补偿一般一家平均为45000元左右,最高的也超不过10万。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必会给村民蒙上巨大的经济负担。陆岗村村没有工业发展,如果强行推动让出土地,那么大部分人将无法就近及时的找到工作,是大部分劳动力闲置。现在农村的机械化程度较低,把土地承包给一户经营,很难保证产量的提高。在村民进行集中按置后,村民就不能像从前一样进行小规模的家庭养殖,这就意味着占陆岗村20%收入的养殖业面临着挑战。
四、对新农村建设的总结探讨:
像陆岗村这样的行政村,农民生活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农民生活还很不富裕,经济承受能力非常有限,经不住折腾。在这样的新农村运动中,不仅会使农民返回赤贫状态,而且还会使大部分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农民的经济能力,属于一次性把农民的口袋掏空。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埋下社会动荡的根源。假如在合村并点之后,农村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意味着大批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不仅进一步削弱农民生存和增收的基本物质条件,这无意于返回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使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荡然无存,而且,集约经营的土地由于机械化作业,大量出现“农民工人”的虚梦将落空,致使大部分农民成为无业流民,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带来可怕的隐患。凡是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明白,中国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支柱。正如陆岗村民担心的一样,许多基层政府急不可耐地贯彻执行,让农民住楼、改善居住环境的背后,凸显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使然。一是从合村并点、拆迁民房中腾每出1亩地,补贴3.9万元,这里面有巨大的经济利益。二是腾出的土地可以流转,招商、拍租,也可以获取巨大的收益。三是,农民们住楼时缴纳的每平方差额费用将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为农民盖楼、让农民住楼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是政府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完全是取之于农民,是与民争利的行为。
由上观之,尽管新农村建设方式是出于急于建设新的农村,但有可能在具体操作上存在与民争利、扰民的现象,有操之过急之嫌。在执政观念上还需要进一步领会党中央关于新农村的真正内涵。此举应当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一哄而上,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影响国家稳定的大局,应当切实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涸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宝藏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宜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中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广东民革144期
2、南方日报2006-02-103、南方网
6.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教非所学、年龄老化现象,“民转公”教师正值退休高峰;教学点分散,班额小,农村小学“超编与缺编问题并存”和“实质缺编导致教师工作负担重”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下面以XX小学为例:
一、基本情况
XX小学下辖XX村、XX村、XX村,生源半径10公里。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81名学生,教职工11人。是所规模较小的完全小学。从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30岁以下教师2人(2014年9月新进的特岗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8.2%;30-45岁教师2人,占18.2%;45岁以上教师7人(其中女2人、1人即将退休),占63.6%。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
教师学历全部达到中师以上,中师学历2人,占18.18%;大专学历5人,占45.45%;本科学历4人,占36.36%。
从数据上看,81.82%的教师在合格学历的基础上提升了学历层次,但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学科发展不平衡。按《安徽义务教育实验课程设置安排表》“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现有教师中体育专业教师1人,英语专业教师1人(均为2014年新补充的特岗教师)。七个教学班共有每周共有210课时,人均19.1课时,每天近4节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班主任工作等,工作量超负荷。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可避免。另农村教师多是“半边户”,“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由于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负担沉重。三是现有教师编制不适应学校发展需要。根据中央编办发[2014]72号(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只能配备4名教师,严重超编。
四是教师培训机制难以形成,培训效果不佳。一是教师少,教研、培训学习氛围难以形成;二是工作量过大,教研、培训时间难以保障,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少;三是“萝卜煮萝卜式”的教研模式,重实践轻理论,缺乏针对,缺乏专业引领,不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探索并改革教师补充机制。
现有的教师补充机制已在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区,新补充留用难度较大。六十年代的“侯王建议”顺应了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中“教师都回本大队工作”对当下农村教师“补充易,留住难”的现状有借鉴意义,大力实施教师本土化培训。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一定比例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实施定向培训,吸引本地优秀大中专毕业从教。同时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在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评先、考核等活动中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革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我乡农村小学何家坊小学、XX小学、教学点师生比分别是1∶11.94、1∶7.36、1∶4.9、1∶7.85,师生比远高1∶19。班师比分别是1∶1.59、1∶1.66、1∶1.72、1∶1.79、1∶1.84、1∶1.91、1∶1.98、1∶2.04、1∶1.86、1∶1.86。班师比分别1:2:
43、1:157、1:1.67虽然中央编办发[2014]72号等文件没有对农村小学的班师比作出明确规定,但班师比明显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实际却属缺编。
受现行的编制依据师生比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虽超编,但其工作量重(每周19.1节课)。教学点班多学生少,多以复式教学,以师生比或班师比都不能很好解决解决这一矛盾。建议配置师资时应该考虑班师比、师生比、教师课时数等多个指标,充分考虑到了学校在校生数、班级数(年级数)、课程数、教师课前课后工作量等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教师工作量来配置师资能够做到因校而异,同时还能够实现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二)要加大培训和支教的执行力度。
7.浅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篇七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及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 是指根据农村行政村人口规模、人员构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合理确定设施规模, 开发建设的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它可以利用既有的空间设施, 如祠堂、旧校房, 也可以根据规划新建、改建、扩建。主要设施包括文化礼堂、讲堂和文体活动场所。以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等“五¬有”为基本标准, 按照“两堂五廊”, 两堂即“礼堂、讲堂”, 五廊指“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设计, 可建成综合一体式, 或者分散组合式。农村文化礼堂应成为集教育、娱乐、礼仪于一体的农村公共空间。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 有利于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从设施建设向内容建设提升, 从资源分割向资源整合提升, 在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乡风文明、培育农民素养等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重要载体, 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 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 构建农民精神家园, 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
二、目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 浙江省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良好发展, 特别是临安市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典型模式。从全省已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村民认同感有差异, 全民参与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使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有些村民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从农民向农村居民转变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村民组织的文化活动, 有些因参与度不够而难以开展, 从而也影响了组织者的积极性。
2. 活动单一, 缺乏特色, 内容建设可持续发展堪忧
从试点村情况看, 通过梳理村史文脉, 挖掘本村特色文化品牌加以弘扬, 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今后推广中, 各村“文化礼堂”的内容与形式将会面临捉襟见肘的困境。简单机械复制试点村的经验与模式, 可能会与其他村存在兼容性上的差异, 导致原先基础就比较薄弱的农村文化活动得不到村民们的认同。
3. 资金缺口较大, 缺乏长期日常经费保障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动辄几十万, 上百万, 对于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来说, 启动建设资金就让人望而却步, 更别说长期日常运行管理经费了。
4. 开发不力, 没有很好地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礼堂建起来后没有很好发挥作用, 建时轰轰烈烈, 建后无声无息。
三、积极建设好农村文化礼堂的途径
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和村级主体作用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 制订工作目标和规划, 强化措施。市文广新局、市文联等单位要充分发挥“文艺专家联百村”、文联志愿者等活动载体, 积极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服务, 丰富文化礼堂活动内容。努力打造村级、镇级文体交流平台, 培育特色、精品, 整合升级。
农村文化礼堂的主体是农村, 村两委高度重视是基础, 村两委思想认识到不到位、直接关系着文化礼堂的运作发展, 必须确定一位村干部分管负责文化礼堂工作, 只有充分认识“文化礼堂”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才能真正建好、管好、用好文化礼堂。
2. 应挖掘特色, 突出亮点与文化品牌
各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 首先明确各自的文化主题, 打特色文化品牌;其次在品牌、特色的选取上, 要因地制宜, 注意挖掘本村的历史、非遗, 力争一村一品, 百花齐放, 各具特色。一类是特色明显、单一的, 确立主题可打特色牌, 比如:义乌市稠城街道下西陶村, 根据村内曾有个婺剧站历史, 确定了戏曲之乡为主题, 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大亮点。一类是历史上贤达人物较多, 或者特色较多的, 应该注重挖掘期间的关联性, 找到共通点, 确立本村的主题, 如稠城街道下娄店村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该村是骆宾王的后裔, 而且史上村里还有参观过远征军的革命烈士, 村里建有革命烈士墓碑, 该村把爱国热情、红色革命两者结合, 将忠勇孝义、开拓进取确定为礼堂建设的主题, 并将这个主题融入到礼堂建设的每个细节, 形成的特色鲜明。
另外, 要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的要求, 以活动为支撑, 为农村文化礼堂注入“活力”, 进一步提升文化礼堂的功能与定位, 把它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要善于把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开展活动引导农民价值观的转变。
(1) 要注重“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农村文化礼堂注重精神、礼仪活动, 不仅有家族祖训、村规民约、贤达人士、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的展陈, 还有春节祈福迎新礼仪、婚礼、七岁开蒙礼、成人礼 (即为冠礼) 、重阳敬老礼仪等, 这些礼仪活动与每个村每家每户、每个村民息息相关, 要让这些精神引领、礼仪传承成为村民的一种自觉的需要, 从而产生对村庄的归属感、荣辱感, 凝聚人心, 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 引导每位村民主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建设上来。
(2) 要融入生活, 充分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我国节日众多,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建党节、七夕、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除夕等等, 如春节以迎新纳福为主题开展活动。迎龙灯是正月里最盛大的活动之一, 人们通过迎灯, 以示驱邪除瘟, 祛灾祈福, 祈求丰收、祈求平安。每个节日都有其不同的来历、含义、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文化活动, 特别是传统的节日, 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因而更能引起村民的共鸣, 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围绕这些节日主题, 开展各类与之相应的活动, 让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在农村文化礼堂中发光出彩。
3. 注重多形式、多渠道的资金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要落实出台农村文化礼堂的财政扶助政策, 给予一定经费保障, 确保“有钱办事”。建立农村文化项目资助机制, 对有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艺术形式, 通过项目资金给予支持, 激发农村文化创新活力。义乌市就出台了《义乌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意见》, 部分镇街出台了相应的配套补助政策, 最高达到1:1补助。同时, 各村也要通过村级配套、民间集资等方式多渠道集资筹款。村级要树立节约办会、开源节流, 坚持花小钱办好事、办大事的理念, 让每分钱都能发挥出最有效价值。与此同时, 对于特色鲜明的, 要加大扶持力度, 提升建设档次, 走股份制开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4. 加强制度管理,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农村文化礼堂能够持续发展,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按照“建管同步”运行机制, 健全市、镇街、村三级管理制度, 完善奖惩机制, 确保“有人办事”。市级层面建立考核办法, 镇街制定管理办法, 村级建立管理制度。镇街要建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活动档案, 对各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评价。村级要建立文化礼堂管理制度、活动安排, 对全年活动进行周密细致安排, 精心编排每月文化活动主题, 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真正发挥作用。
5. 积极培养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
农村文化礼堂管理实施“市—镇街—村”三级管理, 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各镇街统筹推进, 各村是管理主体, 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及使用, 必须抓好: (1) 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负责任、懂民俗和礼仪的文化礼堂管理员是关键, 他是联系村两委、组织活动者、参与者的桥梁和纽带。村里要挑选一位热爱宣传文化工作, 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一些民俗礼仪、会使用礼堂设备, 并且热心服务群众的专职文化礼堂管理员, 负责日常管理服务。 (2) 文化骨干队伍。要组建一批善于组织活动的文体骨干队伍、挖掘一批非遗传承人、培训一批农村宣讲员队伍, 通过发挥村内“草根艺术家”的作用, 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工作, 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3) 群众团体。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团、妇等群众团体在文化礼堂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
8.浅谈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篇八
【关键词】校园;文明;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75-01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搞好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爱党愛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风气。
1 近年来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课余活动现状
下课铃刚响,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一群一群的男孩聚在墙根屋角打四角板成风、弹玻璃珠成风、有的在平地上滚铁环,无论天气如何,风雨无阻,上课铃声响了还迟迟不进教室。打四角板的同学甚至把新书和本子都撕下折四角板了,弹玻璃珠的同学把父母给的中餐钱也买了玻璃珠。这些行为是一种变相赌博,它妨碍孩子的思想健康发展,在校园里影响极坏。校长再三叮嘱各班主任教育学生不准玩这些败坏校风的东西,有时也亲自阻止,当然老师们也尽力教育了,“安稳”几天,但没过多久又“卷土重来”。这种腐败的习气至今还难以收拾,不但影响校风更影响学习。学校无法治理学生这种活动行为的原因何在呢?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年龄,加之学校文化生活枯燥乏味,所以趁着下课时间就赶紧活动活动,放松放松,但学校没有更好的活动项目,如此,学生只好自寻开心,就玩起打四角板、弹珠珠的游戏了。
2 搞好农村小学的活动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明风气
校园文化的主旨就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的-培养品学兼优和健全人格的人才离不开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想让学生去掉那些腐败活动习气,变得勤学好问,活泼可爱,农村学校应该借鉴一些先进的教育策略,从活动文化建设着手,每月举行一系列文体活动比赛,如“琴、棋、书、画”、跳、跑、体操、数学竞赛、诗歌朗诵、演讲等,可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开展多项活动,让学生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还可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守则讲规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比赛”、“文明之星评选”、 每年一度的作文竞赛和口算王争夺赛。比赛可分个人的和团体的,激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练习,儿童爱面子、好表现、喜欢得到表扬,老师们注意及时对有进步的同学加强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这对文化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给学校增添无限生机,学生的智力得到极大开发,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待人接物的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也能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 加强农村小学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良好的校风的形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农村小学教学条件有限,不是每样都能做得好,但只要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能有这样的想法,并努力去实施,去监督,持之以恒,校园里的文明风气就会有更好的进步,祖国的下一代也会更好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9.浅谈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篇九
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小学
刘天晴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枣阳市新市中心小学
刘天晴
小学阶段是人生最美好快乐的时光,远大的理想在这里孕育,高尚的情操在这里萌生,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生命的辉煌在这里奠基。对于小学来说,发展是办学条件的改善,理念的提升,思路的明确,行为的规范,活力的彰显,而发展的基础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敬业的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队伍如何建设是摆在我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经过这几年的研究、实践,我校教师师德水平、道德标准、法制观念以及集体凝聚力稳步提升;教师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多种业务培训活动中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教师的教学行为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具备明显特色;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显著提高,已经初步形成一批师德高尚的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骨干教师群体。
一、校园人文建设加强,教师精神内涵逐步充实。
我校以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为宗旨,努力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队伍德育建设的校本培训模式和路径,通过开展各种有计划性的特色活动,用人的精神性的满足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协调人际关系,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
1.我校评价教师评估形式多样化:一是学生评教师,每学期几次,将评估情况原汁原味反馈给教师;二是教职工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估,建立考核评优评奖制度。对每一位教职工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量化评价,提高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2.我们充分利用党员、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团阵地作用。加强了领导与教师、党员与同事之间党员干部与教师的联系,进行谈心活动,做好交流,大家相互之间增进了了解和沟通,彼此能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3.学校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党支部、工会、教研组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投资建设了教工之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在教师节、妇女节、元旦等节庆日组织庆祝活动外,还组织教师进行了拔河比赛、跳绳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每年定期组织教师体检,保证教师的身心健康。领导、教师同参加一场比赛,同坐在一起讨论,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增进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和学习,拓宽教师视野,丰富精神世界,陶冶高尚情操。为教师创造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引领教师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发现、建构,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教师快乐、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创造条件,让教师学模范、学榜样;搭建领导干部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平台,让教师在丰富的活动中提升了个人思想境界。
二、校本培训形成特色,教师素质逐步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骨干教师的素质,培养出自己的名师,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学校投入大量经费,派教师外出学习,培养名师,观摩各级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在教研活动上与大家交流,提高了外出培训的效果。
我校教研活动增设理论学习内容,各教研组开展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等专题的理论学习,主讲人精心准备好发言稿,与会教师在活动结束后按要求写出学习感受,期末各教研组还组织了教师开展教学交流。通过研讨、交流,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视野进一步拓宽,参与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家的认识得到了提高,视野得到了开阔。教师养业务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提升较快。
2.通过集体备课的研讨,我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有所深入。我校的集体备课起初就是同备课组的教师集中在规定的地点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讨论下两周的教学内容(间周举行),后来发觉这样太空,不实,一些备课组的活动流于形式,一节课的时间讨论的教学内容过多,根本不可能完成。后来对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了改革,重点由每次讨论两周的教学内容改为每周只讨论一周中最值得研究的一节课,并确定中心发言人。大部分教师对本学期的这种集体备课的形式都能乐意接受,因为说课比赛在许多职称评比、教研活动中太常见了,大家正好借此机会练练兵。但虽然大家能从中有所收获,可对下学年没有多大借鉴作用。
3、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新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我校借鉴优秀学校的科研经验,在总结学校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积极的推行教学反思。每周五,在一周行将结束之际,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依据本周自己的教学实际,独立完成一篇教学反思。学校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全校范围的教学反思评比活动,以此来激励和督促广大教师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现如今,全体教师都已清醒的认识到反思是教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现如今,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使我校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更突出了目标性;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课堂操控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全面调动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使科研氛围日渐浓郁,真正发挥以研促教的作用。课堂教学改革,在彻底解放了老师和学生的同时,又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我校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并要求外出培训教师积极撰写外出培训体会,创设机会组织大家进行交流,或开设外出培训汇报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研讨。如一些语文、美术、音乐学科的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开设的公开课或教研活动让参与活动的教师大开眼界,有些教师感叹说:“教了这么多年,今天才知道这些课怎么上的更精彩”。
5、重视新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已经成为我校的一个传统。在发挥学校教师资源,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只要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学校都会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与之结对。虚心学习已经蔚然成风,各位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在自身的努力下,会稳步发展,成为我校的中坚力量。
6、利用说课磨砺教师。最初我校组织教师进行优质课评比,发觉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理解不太透彻,教师教材分析处理不到位、编者意图不明确、教法学法应用不当、教学程序不清晰,对教学目标以及教法分析不到位,尤其是说课时没有注重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我们紧抓说课这一重要的形式。利用平时的个人备课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的说课练习,让教师在备课组内进行说课尝试,再让获奖教师在校内开设观摩课。这样不但磨砺了这一批教师,还让其他教师学习并观摩了优秀说课稿的拟写方法、说课的基本程序以及优质课堂教学的模式。
7、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与评估,通过开展学习新课标、出试卷比赛、教学设计的评比以及教学一得的评比,并通过对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习作以及下水文的练笔、数学教师解答学生习题、教学案例分析试卷、英语教师口语测试等,使教师的专业思想得到了洗礼,业务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改善,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教师根据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学生自学,质疑解疑——检查学情,梳理疑难——重点指导,突破难点——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的操作程序,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特色。
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8、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工作。学校项目管理员必须及时完整地接收卫星资源,并做好下载记录。由项目管理员负责,并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对下载的资源及时进行归类、整理、编目、分发、存贮和共享,定期转录为光盘保存;通过其它方式搜集或自行开发相关资源,建立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每一学科教师建立个人文件夹,每周定期公布资源目录,将资源分类提供给教师使用。学校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纳入计划,排入课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以教学应用为重点,推动远程教育在校本教研、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学校每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设备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少于20课时,各年级课程覆盖率不低于60%。确保各年级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能够接受1~2课时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使学校能建立起完整的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运用教学。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实行定岗定责、公开竞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对教学落聘教师,可安排竞聘宿舍管理员、司务员、学校菜园管理员等岗位,并签定责任状,凡是落聘的教师取消当年的评先晋级资格。
四、校本科研改革创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新世纪的教师要有新的教育观念,更要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教育的使命,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正确的人生观、全面的质量观、现代化的教育观和新型的师生观。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达到了打造课堂特色,寻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些具体可行的途径。带动大批教师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改进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进课程改革的创新,提高课堂实效,还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以此落实新课标精神,从一定意义上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我校注重和谐校园的建设,注重教师专业建设的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重视校级课题的研究,很多教师成长较快,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多人次的课堂教学或说课比赛在枣阳市、襄樊市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相关报刊杂志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10.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十
一、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编制紧缺,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太大改观。中小学新编制标准实施后,虽然精简了教师队伍,清退了一批不合格教师,但是,许多地方农村小学仍存在教师超编现象。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前,乡镇党委、政府宁愿学校自己设法临时聘用教师,也不愿意聘用大中专毕业生为正式教师。因为临时聘用的教师月工资平均几百元,可以减轻乡镇财政负担,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年轻教师无法补充到农村学校中来。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后,编制的硬性规定把“进口”卡死,新教师仍然难以充实到农村中小学。一些地方,由于没有编制,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等诸多问题。
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呈现出区域性结构失衡的态势,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老化严重的问题更为突出。在光山县的南向店乡有村小教师110名,只有4名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在西峡县丹水镇,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6.5岁,镇第一初中现有教师71人,其中大于45岁的有58人,小于30岁的有6人,30-45岁之间的有7人;在确山县任店镇黄店小学,现有教师12人,其中大于45岁的有8人,小于30岁的仅有1人,30-45岁之间的有3人。
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各地教师分流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清退全部民办、代课教师;二是初中教师目前较缺,将一些优秀的小学教师通过培训分流到中学;三是部分教师提前退休。但是,对于不发达的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由于生源分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学生不易集中,存在大量的教学点和复式班,师生比例无法达到省编办的要求,使得这些地区的教师缺编状况更为严重。据各省辖市反映,由于没有编制,近几年来各地市的农村教师队伍基本没有吸纳新的人员,自然减员因素会进一步使这些地区教师缺编。
为了解决当地教师严重缺编的现实问题,各地均选招了大量的编外人员。但是,他们“付出的太多,得到的太少”,同是教师,同样教书育人,编外教师不仅在工资报酬上与编内教师有差距,而且在目前教育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编外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少,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丧失了很多原本属于他们的专业发展机会。据了解,编制不仅限制了学校教师的数量,还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质量受到影响。有些学校由于编制限制,只能先确保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的教学,而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科目就退而居其次。
2.“层层拔高”,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低质徘徊的怪圈
前几年经过招、转等途径转正的民办教师年龄多在45岁以上,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这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尽管许多教师学历已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师范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他们的知识体系、教学能力、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观,教育质量明显比城镇学校要差。
近几年来,由于高中扩招,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高中任教,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中专学历的教师到初中任教,这种“层层拔高”现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以致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农村中小学教育
质量的严重下降。另外,由于农村学校工作条件差,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致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不断流向城市,使农村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质量的低下,拉大了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纷纷将正在上小学的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城镇中小学的生源多,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又连续从乡镇学校选拔教师进城任教,进一步造成了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鞋一步下降。由此,农村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出现了向高中、城镇倾斜的“头重脚轻”现象,农村教师队伍也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
3,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美术、音乐、体育、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极少,有的学校甚至设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即使在一些乡(镇)中学,教师不配套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数学、外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不足,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在大部分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河南省农村学校的计算机和英语教师的非专业化问题最为突出。多数农村小学根本设有专职计算机和英语教师,大多是一个老师教好几门课程。专职的小学教师也普遍缺乏教学经验,不少英语教师只有1—2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经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非英语专业转岗而来的,他们从未接受过专门的小学英语教学训练,也没有英语专业证书。根据对西峡县、光山县、确山县的调查,超过90%的农村英语教师原先所教的课程是语文或数学,其中,大多数的老师达不到大专水平,口语和听力更差,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只是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令人忧虑的是大量不合格的英语教师教学素质差、英语水平低、语音语调不准确,给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不仅会给中学的英语教学带来一定困难,还有可能将毁掉孩子一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近几年,农村教师积极接受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学历达标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农村教师在学历进修中,选择文科专业的居多,甚至数学学科的专任教师也选择中文专业,主要是因为文科专业获得学历证书比理科专业容易一些。这种学历进修中“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得农村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小学教师多数为中师毕业,但提高学历层次中以文科专业居多;初中教师语文学科专科毕业者较多,英语专科毕业者相对较少,初中教师进修提高学历的也是以文科专业居多,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
4.新课改教师培训存在培训经费紧张、培训资源缺乏以及工学矛盾严重等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范围广,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要顺利实施必须有健全、严格的管理体制作为保障。从近两年农村新课改教师培训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各地普遍存在师资培训缺少专项经费、没有统一标准和固定来源的问题,严重制约新课改教师培训的正常开展,甚至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影响教师参加培训和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2)教师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的问题更加明显,甚至成为制约教师继续教育和新课改教师培训的“瓶颈”。(3)在一些县乡,财政紧张,保证教师的工资很困难,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几乎为零。(4)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教师个人承担,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又严重影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于是参训教师人数多、居住分散,时间紧迫和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培训资源是一个包含内容广泛的概念,包括培训师资、培训基地、培
训教材(包括文本、音像、网络等多种模式)、培训手段等多方面。管理体制不顺,使农村本来有限的培训资源无法发挥最佳效能。因而农村教师培训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就成为搞好师资培训工作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初中和中心小学的服务半径增大,在校食宿学生增多,增加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教师的工作量。现在各校都实行了定编定员,如果教师离岗学习就可能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安排培训时间时,主要是利用教师的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教师平时工作很辛苦,占用教师休息日,使教师无暇休息和处理必要的家务,这给教师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工学矛盾十分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广大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二、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建立合理的分摊机制,有效解决继续教育经费来源的问题
经费紧张的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还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分摊机制,明确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承担的费用项目或比例,运用制度化的手段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需的经费投入。此外,对于社会各界、各方面支持教师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投资应予以积极支持和鼓励。
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教师工作单位要对农村教师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给予尊重和保障。同时,接受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是教师在当今社会中生存的保障和发展的条件,农村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专业进修学习,并负担部分培训费用。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后,农村教师的工资已经能够按时足额发放,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让教师逐步树立为自己的专业发展与职业竞争力提升而“埋单”的思想意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地方事业,各地应按照“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费投入。要按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和从地方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并安排一定的专款用于加强继续教育的基地建设、教材开发等;中小学校也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本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承担成本的分担机制,多渠道筹措继续教育经费。
2.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年龄结构偏大,学科结构失衡,学历结构分布“头重脚轻”,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重要的是通过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来实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抓紧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第一,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要按照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力求精简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的情况,按照学生数额的一定、比例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解决教职工“编制倒挂”的问题。第二,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及时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要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近几年毕业的大
11.浅谈农村金融建设 篇十一
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被称为拉动农村金融事业的“三驾马车”。但如今这一格局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呈现出日渐荒凉的局面。尤其在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其把主要精力放到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亏损、争取盈利上来。在这种背景下,农业银行大幅度撤并县以下营业网点,大踏步退出带来大量亏损的农户贷款等业务领域,战略重心向大城市和高端客户转移。其他商业银行更是连县级支行都予以撤销。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政策性亏损等原因,业务范围大量收缩,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农村金融的主力自此由农业银行让位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大量存在的邮政储蓄只在农村地区吸收存款,并不对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而农村信用社大量不良贷款和巨额亏损,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客户、不同需求,提供差异性金融服务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也由此进入一个艰难的低潮期。
据统计,城市人均贷款是农村的10倍,贷款都投向城市,农村贷款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速度5.94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每万人网点数是农村的3.7倍,同质性很强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机构都撤离农村设到了城市;城市理财金融产品一个接一个推出,而县以下农村不能保证商品生产基本的跨省以及全国性汇兑结算需求,更谈不上其他金融服务产品。多年来,把注意力和重点都放在城市金融的改革上,而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除了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离后,就是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划归省级政府,10年来几乎没有任何改革。
多因素制约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和严重落后有两个原因。首先,经济决定金融,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生产要素向效益好、回报高的行业和地区流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落后状况,必然导致信贷资金流失,金融机构撤离,这是宏观层面的原因。其次,在金融改革导向上存在一些偏差。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工农中建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当时,没有考虑到农村金融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结果使四大银行成了同质性的商业银行,名称只是一个称谓而已。这就导致过分强调自身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有利时,纷纷跑向农村,在无利或者微利时,又立即逃离农村,全然不顾支持“三农”的重任,不顾为国家分忧和百姓解难。
城市金融改革发展较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城乡金融存在六大不平衡:一是改革进度不平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农村先于城市,而金融体制的改革却是城市先于农村。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基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基本上落后10年左右,有的地区甚至更长。二是资金投入不平衡。2008年8月,农村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不足7700元,城市人均贷款余额超过56000元,差额近8倍。三是业务发展不平衡。城市金融创新较快,业务品种相对丰富,而目前农村金融只能提供基本的存、贷、汇“老三样”服务。四是人员素质不平衡。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员工本科学历占比不到1%,平均年龄接近40岁。五是管理水平不平衡。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六是经营环境不平衡。包括竞争环境不平衡、信用环境不平衡和行政干预情况不平衡。
在正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发展和农户的需求情况下,使得以农民和中小企业为贷款对象的非正规金融有了生存并且不断成长的空间,这些非传统、非正规、非主流而同时又非常有生命力的“草根金融”应运而生。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民间金融规模约为1万亿元,而银行贷款规模为17.7万亿元,民间金融占银行贷款的比例达到了5.65%。民间金融对“三农”特别是对农民的贡献由此可见。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曾对全国20个省份的实地抽样调查发现,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越是难,对民间借贷的依赖性越强。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十分迫切。农村金融严重落后,服务不足,已经在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步伐。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只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需要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深化改革完善体系建设
当前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关键要靠改革。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把农村金融改革迅速提上议事日程,构建体制完善,服务覆盖面广,现代化手段高,信贷资金充足,管理水平高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要形成农村金融体制。根据现有农村金融实际,笔者认为,要形成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型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政策性银行以及民营农村金融机构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体制。农业银行要发挥农村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大型银行的作用,成为国家掌控农村金融的主力金融机构,在讲究效益的前提下,支持农村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城镇化发展,支持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我们注意到,农业银行已经把县域经济作为自己信贷支持重点,明确提出农行改革不能丢掉“农”字。笔者同意金融专家陆磊先生的观点,农业银行有立即停止撤点、减员,充实农村机构的网点和服务人员。在目前情况下,要保持一个乡镇一个金融服务网点,已经撤销的,该恢复的要立即恢复。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不可或缺的合作金融机构,继续发挥支持一家一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大型农机具的资金需求,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扩展业务范围,农村中各类农产品的政策性收购贷款,保本微利的开发贷款、扶贫贷款、大型水利设施贷款等是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定位。同时,要放宽政策,鼓励积极引进民营资金和外资进入农村,支持经济发展。
二要发展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金融包括两个方面,也就是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由于我们国家总体财力有限,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下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中,关键是要发挥商业性金融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国家财政等各个方面的资金正在加大投入力度,必然出现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业的全面复苏,农民收入的增加。金融机构必须看到农村发展的潜力所在,一些外资已经在觊觎农村金融市场,中资金融机构也必须有这个眼光,自觉占领农村金融市场,之后积极构建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总的原则是应遵循市场规律,明确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用市场原则促进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功能交叉和适度竞争,在竞争中形成风险定价机制。同时通过有效竞争,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增加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使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三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约束机制强、财务上可持续发展、坚持商业性原则、主要服务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完善农发行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积极参与农业扶贫贷款业务,同时根据农村和农业发展需要,适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开发性金融业务严格实行分账管理。加快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使其经营决策和金融服务贴近基层、贴近农村,切实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加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按照商业化原则,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完善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支付服务功能。大力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创新。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运用存款保险机制对有问题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及时监测和早期纠正措施,促进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健康发展。结合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和农业保险在稳定粮食价格、保护农民利益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浅谈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荐阅读:
浅谈农村小学校长如何管理教师09-09
农村小学美术写生教学浅谈07-20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11-25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06-22
浅谈农村小学三生教育的有效实施07-22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的多媒体教学08-15
浅谈发展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10-26
浅谈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意识10-27
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11-16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