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庄村工作总结

2024-08-01

潘庄村工作总结(精选12篇)

1.潘庄村工作总结 篇一

2011王府庄村工作总结

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里,在工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各项事务都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紧紧围绕“六加一”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中村改造为重心;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一年来城中村工作改造完成入户丈量152户,实际征迁96户,各占总任务目标的75%和52%,并且对我村承担的市政府经济适用房用地进行了全面拆迁,总拆迁面积5000平米,很好的为市、区解决了住房问题、增加了项目提高了经济。并且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加强,较好地完成年初乡党委、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回顾我村一年来的工作,与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密不可分的,我们主要的做法是:提高班子素质、强化班子团结、增强领导和驾驭能力;搞好党员的教育管理、队伍观念的转变,全面发挥党员的作用;完善各种制度,贯彻“四+二”工作法、理清发展思路、确保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内在素质

一年来,坚持把学习放在首位,支部带领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同时,还根据新时期工作的需要,学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法律知识、经济知识、基层党建、1

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知识,不断丰富村两委干部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两委干部及党员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新的提高和认识:一是政治理论水平有新的提高。二是提高了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执行政策的能力有新的提高。三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有新的提高。通过学习,两委会成员都能够充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支部战斗力

2010年8月在乡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充分沟通协调,王府庄村新一届“两委”班子面貌焕然一新。并结合王府庄村实际情况对村两委班子定下了“抓班子、强队伍,保稳定、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强建章立制,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务日常管理、村干部管理等村规民约,健全“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制度、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等多项制度。使村两委紧密团结,积极配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圆满完成了上级党委交给的各项任务,王府庄支部真正成为了一个“过得硬”的支部。王府庄村党支部被涧西区委授予“五好党支部”荣誉称号。

三、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提高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

我村党支部结合我村实际,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一方面,通过在我村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时总结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机制,形成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坚持从严治党,对极个别思想落后党员,坚持正面教育和帮教转化两手抓的原则,既通过总量控制维护好党组织和党员内部安定团结的大局,又注重帮助落后党员找准落后症结所在,通过“一对一”、“多帮一”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帮教转化,另一方面,发挥农村党组织整体带动和党员单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同频共振。要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重视农村党组织对党员个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示范带动效应。并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党员思考“作为一名党员,如何为王府庄村更好发展作贡献”、“怎样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 ‘五个带头’”等问题,不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为使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章可依,我村还推行了党员公开承诺制度,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细化党员先进性标准,通过村党支部与党员签约定、定责任,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具体化、制度化。最后,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对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重点研究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兴起农村改革新热潮,谱写科学发展新篇章。

四、村民利益最大化,以改革促发展

王府庄村是涧西区工农乡面积最小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村里几乎没有收入,但各项支出又一项不能少,每年都是入不敷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村两委班子经过考察学习,一致认为“要想发展,必须改革”。2011年王府庄村两委积极响应上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城中村改造的指示精神”,全面展开了“城中村改造”工作,但由于王府庄村2008年、2009年已经有过两次不成功的改造经历,所以这一次面临的困难和阻力非常大,但是村两委班子多方征求意见,很快制定出“王府庄村城中村改造安置补偿方案”,并于2011年5月8日召开了全体村民、居民征收动员大会,在区、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入户丈量、查漏补缺、签订协议、房屋拆除等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在2011年9月14日区委书记刘湖镜同志召开了“百日会战”动员大会,村两委班子鼓足干劲,共同努力,又使“拆迁工作”向前大大的迈进了一步,目前,全村已经入户丈量152余户,签订协议96户,拆除房屋6万余平米,已经完成拆迁任务的52%。

六、完成“村改居”,踏上新的征程

根据市、区、乡“村改居”工作的指示精神,我村符合“村改居”条件,且被列为试点单位之一。村两委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积极组织宣传讨论,严格尊照“4+2”工作法程序,先后经过村党委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征求意见、并

于2011年11月24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将原“王府庄村民委员会”改制为“王府庄社区居民委员会”。

七、2012年的工作计划1、2012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征迁为主题,加快征迁改造的步伐。

2、继续加强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学习,切实把村党总支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政治素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全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3、进一步深化党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民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党务、村务、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党务、村务公开工作。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措施,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

2011,我村两委虽然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全村广大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多不足。新的建设目标已经确定,新的发展机遇已经到来,我们将在2012,始终与区、乡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目标同向、思想同心、行动同步,并结合村情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完成区、乡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我们一定在区、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力争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进步,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以更加出色的成绩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1年12月1日

2.潘庄村工作总结 篇二

从一穷二白到资产过亿, 北徐庄村嬗变的背后, 电力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近日, 笔者来到北徐庄村, 见到了被誉为传奇人物的“河南最美村官”, 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徐庄村党委书记徐德全。嗓门洪亮, 话语豪爽, 已是花甲之年的徐德全精神矍铄, 思维明晰。谈及北徐庄村30多年的发展史, 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电力的支持, 就没有俺村的今天。”

改革开放前, 北徐庄村是全县最穷的村庄, 有一句顺口溜形象地说明了该村当年的窘境:“红薯汤红薯馍, 没有红薯不能活。粜了细粮籴粗粮, 喂只母鸡当银行。”后来, 徐德全带领全村村民建井房、挖沟渠、修桥涵, 使北徐庄村全村土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 农业也连续多年稳产高产, 并于1994年率先被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村”。

为帮助乡亲们拔掉穷根, 彻底改变生存状态, 1994年, 经过充分考察的徐德全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投资1 250万元建立一个日产150 t的面粉加工厂。然而, 北徐庄村严重的电力短缺使他犯了愁。

一心为群众谋福利的徐德全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临颍县电业局求助。让他没想到的是, 电业局自筹资金200多万元为该村建起了35 k V杜曲变电站。此举不但改善了村里的用电状况, 也为北徐庄村创办村办企业铺平了道路。电力充足了, 面粉加工厂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 全国各地的客商闻讯而来。凭借着面粉厂打下的基础, 北徐庄村又一口气建起了4条日产60 t的挂面生产线。

“村里每走一步, 都离不开供电企业的支持, 这是全村老少公认的一个理儿。”徐德全说, 在北徐庄村发展过程中, 电力员工帮助架设线路, 安装电气设备, 并在用电上给予特殊照顾, 平常服务更是有求必应, 一个电话随叫随到, , 从没有影响过生产用电。。

为更好地服务北徐庄村经济发展, 2005年, 临颍县电业局投资150多万元对35 k V杜曲变电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 全面提升了该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 实现了综合自动化保护。2007年, 投资2 400万元专门在北徐庄村附近新建了1座110 k V贾庄变电站。2008年, 又投资1 000万元新增1台主变压器, 实现了北徐庄村双电源供电。其间, 该局又利用技改和农网资金300万元, 改造北徐庄村10 k V线路20 km, 满足了北徐庄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2009年投资140万元, 更换35 k V杜曲变电站6 300 k V变压器2台。

这些强有力的举措, 使北徐庄村的电网运行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为北徐庄村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

凭借充足的电力优势, 北徐庄村先后与雨润集团、新希望六和集团、广安集团、瑞贝卡集团等4家全国500强企业合作合资, 相继建起了六和北徐饲料有限公司、雨润北徐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北徐广安种猪有限公司、北徐瑞贝卡假发制品有限公司、沼气发电厂、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等10多家企业, 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建成了集粮食加工、饲料生产、生猪养殖、肉类加工、废污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北徐集团, 走出了一条具有北徐庄村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道路, 并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中国粮食行业十强”等多项殊荣。

如今的北徐庄村, 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 260多座别墅式村民住宅楼, 10栋12层带电梯的村民住宅楼, 使北徐庄村成为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 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的目标。

3.石榴庄村“拆迁之惑” 篇三

2010年7月末,《新财经》记者从石榴庄一村民处获悉,石榴庄村民正在进行“房产保卫战”。

石榴庄村位于丰台区南苑乡,面积2.4平方公里,是北京50个“挂账村”之一。

何谓“挂账村”?2009年底,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北京将50个位于城乡接合部的村落列为市级挂账、整治督办的重点难点村,并计划于2010年启动拆迁改造工程。这50个重点村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和大兴等9个区县。

记者得知信息后,随即上网搜索,在一“石榴庄贴吧”中看到相关信息,内容多为对拆迁方案的质疑。记者还获悉,石榴庄村民已经进行了三次上访,近日将选出自己的代表以便在拆迁过程中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核实情况,记者决定前往石榴庄村一探究竟。

石榴庄村位于北京市南三环和南四环之间,地处地铁5号线的终点宋家庄站。地铁出口处挤满了人力三轮车和做生意的小贩,加之地面上的污水和垃圾,无不显示着这是个典型的城乡接合地区。经过一段尘土飞扬的街道,记者远远看到几十个村民围坐在几棵树下,而对面就是石榴庄村委会。据记者了解,村民正在等待召开村民代表的选举。

拆迁拆出的民主选举

2010年8月3日下午2时,石榴庄村委会的会议厅里聚集了近200名村民,正在进行村民代表选举。与以往选举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村民自发组织的,没有村委会从旁组织监督。

村民为何要自发选举代表?

“我们是被逼到这份儿上的。”周杰,29岁,石榴庄村居民,是村民推举出来的组织者之一。“村委会发布的拆迁方案与国家政策规定的不符,而原有的村民代表无法体现村民的真实意愿。之前村里有72个村民代表,但那不是我们自己选举产生的,无法代表我们的权益,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代表是谁。”周杰说。

周杰的本职工作是会计,但为了组织参与这次村民选举活动,截至采访当日,他已经九天没去公司上班了。记者还发现,穿梭在会场忙着组织、协调和打印发放资料的大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

“他们有文化,懂法律,这次拆迁方案中的很多问题都是这些年轻人发现的,我们这些老农民什么都不懂。”一位年过五十的村民告诉记者。听得出来,他们相信这些年轻人。

会场秩序井然,有收选票的,有登记的,有唱票的,还有最后进行核实的。记者看到,每个被选出的村民代表后面都整齐地写着六个选举该代表的村民的名字,并按了手印,还附上了电话。

据周杰讲,村民代表的选举已经进行了两天,当天是对初定的代表人选进行最后确认,然后列出名单,让所有村民签字。由于签字必须是本人亲笔签名,而有些村民在外上班,所以,有部分确认工作晚上还要继续。

周杰强调说,村民要知道谁是自己的代表,而村民代表要知道自己都代表了哪几个村民。为了让记其他村民明白其中的意思,周杰随便叫了一个拟定的村民代表,让她说出自己所代表的村民,该代表很流利地报出了名字。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核实和确认,69名村民代表名单出炉,并被一一写到红榜上。“这只是拟定的代表名单,因为有几个村民的签字是家属代签的,不符合规定,需要重签。不过,代表的大致人选就是这些。”周杰说,下一步,他们会将选出的代表名单上报至村委会和南苑乡政府,“履行告知义务之后,这些代表就可以代表村民对方案进行表决,并代表村民行使其他相应的权利”。

随后,几个年轻人将红榜贴到了村委会门口贴公告的一面墙上进行公示。不过,记者后来听村民讲,红榜贴刚出十几分钟,就被人撕掉了。

三封信成为导火索

之所以组织这次村民代表选举,是因为拆迁。周杰和几位村民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缘起和经过。

7月20日,石榴庄村村民收到村委会的一封信,信中表示,石榴庄村整体改造及宅基地腾退安置工作正式开始,并且明确表示,按照石榴庄村实际情况拟定的《石榴庄村房屋腾退安置细则》已经丰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并于近日召开村民代表进行表决。这是村民收到的第一封信。

“我们还不知道要怎么安置,怎么补偿,就直接通知我们要拆迁了,也太不拿村民当回事了。”说到这,几位村民有些愤愤不平。

7月21日,石榴庄村委会向村民发放了《石榴庄村“城乡一体化”改造宅基地腾退补偿安置方案》。方案显示,宅基地每平方米补偿8000元。村民对补偿标准非常不满,认为补偿价格低于国家价格。“我们向村委会提出了异议,但得到的答复是,没法更改了。”

7月24日,村委会召开宣传会,动员大家找房子进行安置,并给出三个月的搬出期限。

7月25日,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得知可能要表决通过拆迁方案,几百村民冲进会场,提出重新选举村民代表的要求。“首先,我们不同意这个方案。其次,我们不承认这些村民代表能够代表得了村民的意愿,因为,他们并不是村民选举的。”

7月26日,村民收到了来自村委会的第二封信。内容表示,《石榴庄村城乡一体化房屋腾退方案》已经丰台区政府审定通过。不少村民又聚集到村委会门口,再次要求重新选举村民代表,并希望村委会对《方案》中的细节进行解释,未果。

7月27日,近500名村民到南苑乡政府上访,要求重新选举村代表。乡里表示,周五(7月30日)给予答复。

7月29日,村民收到第三封信,是一封致歉信。信中说:“由于在印刷过程中的工作疏忽,《方案》中‘草案’二字被遗漏,对此,村委会向大家表示歉意。”

而这样一个说辞激怒了村民。“如果说是工作上的疏漏,可以理解,谁在工作上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但问题是,就算前一天,您印草案印得疏漏了,第二天,您还拿着这个草案向大家宣传,说方案不可更改,既然是草案,怎么就不能更改了?这怎么解释?言行不一,那不叫疏漏,那叫欺骗。出了问题就想这么敷衍大家。”第二天,村民上访至北京市信访办,“信访办的人建议村民选出自己的代表。”随后的两天,村民开始自发组织选举村民代表,然后签字按手印。

8月2日,村民带着选出来的村民代表名单再次上访信访办,但得到的答案却是“签名不符合选举要求”。因为,选举确认需要村民亲笔签字,不能代签。于是,村民只得将名单拿回,重新进行确认签字。这就出现了本文前面部分叙述的场景。

拆迁方案是矛盾焦点

石榴庄村的拆迁方案究竟有什么问题,引发村民如此大的争议?

记者拿到了一份《石榴庄村“城乡一体化”改造宅基地腾退补偿安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不到A4纸张一半大小,里面共有6页,主要内容是怎么赔偿和如何安置。

第一,补偿。《方案》规定,选择购买安置房的被腾退人,根据石榴庄村的实际情况:宅基地的补偿价为8000元/平方米。

对于这样的补偿标准,村民很不满。“按照《北京市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规则》的规定,二类地区为三环到四环之间的土地,石榴庄村属于二类地区,补偿标准应该是每平方米8600元到11200元。我们不知道8000这个定价标准是从哪儿来的。像我们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北京还能找到第二个村吗?补偿价格竟然连国家的最低标准都没有达到。”据记者了解,石榴庄村安置房周围共配套了3条地铁线路,分别是已经投入运行的地铁5号线,将于年内通车的地铁亦庄线和预计在2012年建成通车的地铁10号线二期。村子周边的蒲黄榆快速路也将在今年年内通车。

第二,安置。《方案》规定:符合安置条件的被腾退人按人均45平方米的标准回购安置房。同时,选择安置面积不得超过安置房额度的8%。

“北京市明文规定,村民每人可以享受50平方米的安置用房面积,但我们只有45平方米。”村民对此一直不解,“我们不是瞎说,这是有比较的,我们邻村的大红门村补偿金额是每平方米1万块钱,同时,回购安置的价格是每平米3800块钱。”

记者看到《丰台区南苑乡大红门村城乡一体化改造宅基地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和细则(讨论稿)》中“定向安置购买规定”一栏的内容是:被腾退人宅基地腾退补偿价为10000元/平方米,安置房价格380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按照两个村的拆迁方案,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同样是拥有100平方米的宅基地,拆迁后购买100平方米安置房,石榴庄和大红门购房后余款的差距是57万元。”为了看起来更一目了然,村民们还将其做成了表格。

据记者了解,石榴庄村周边的商品房目前均价已超过2万元/平方米。

记者在《方案》中还看到了关于腾退奖励和补助的相关内容:一、提前搬家奖5000元每户;二、工程配合奖80000元每户;三、搬家补助费20元每平方米;四、有线端子费300元;五、工程专项奖30000元每户;六、电话移机费235元每户;七、空调移机费400元每台;八、回迁周转费按在册户籍人口每人每月1000元、两年周转费一次性发放,以签订腾退补偿协议日期为准;九、重点村综合整治补助费按村委会认定的宅基地面积每平方米1000元;十、期房补助费以被腾退购买安置房总房款的百分之十为标准。

“奖励数额的高低先不说,关键是,如果我们拒绝腾退,村委会说要收回我们的宅基地”,村民将《方案》翻到最后一页,将“其他”一项的内容指给记者:“在腾退过程中,拒绝配合腾退工作,严重阻碍腾退工作进程的‘滞留户’,腾退人有权收回被腾退人的宅基地使用权。收回被腾退人宅基地使用权后,将取消被腾退人的腾退奖励和补助费。”

《方案》之外的大问题

石榴庄村民对拆迁方案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异议,从根本上来说,是忧虑未来的生计问题。

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生存依托。事实上,像石榴庄村之类的城中村的村民早已经失去了土地。据记者了解,目前,失了地的石榴庄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部分,一是房租,二是分红,再就是打零工。

石榴庄村几乎家家都有房出租,村中的外来人口已经远远超过石榴庄村民的总和,房租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不拆迁的话,我们还能生活,如果按照目前的方案,老百姓就没法活了。”一位40多岁的村民无奈地说道。据记者了解,该村民家拥有约100平方米的房子,其中6间出租,每间房租300元/月,这样算下来,一个月房租收入1800元,占了家庭总收入的一半还多。“我没有别的技术,有时候帮人家开车找点活干。租金是我们家的长期固定的收入,靠租金,生活是没有问题。不过,要是拆了,就没有房租了,也就没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在石榴庄村,房租占家庭收入一半的例子并不鲜见,有的甚至更高。

说到房租,就不得不说与之密切相关的所谓“违章建筑”问题。记者留意到,跨盖出来的房子已占去了不少马路便道,有的原本是间平房,又在上面加盖了一层,这些加盖的房子大多被当地村民用来出租。对此,村民并不否认,也不指望按照拆迁宅基地的标准获得相应的赔偿,只希望政府能考虑到他们未来的生存问题。“我们不是想阻拦拆迁,我们拥护政府的这一行为,关键是拆迁的条款不合理。以这样一个不公平的价格补偿,没了有房子,以后我们靠什么生活?”

除了出租房屋的租金,部分村民还享有每月650元的生活补助,年底还有分红。

农民分红,这是怎么回事?

2000年,石榴庄村进行了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到2002年底,这个村采取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完成了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原有的石榴庄农工商联合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北京市金石庄源投资管理公司,18岁以上的村民按照农龄的不同分得不同份额的股份,比如在生产队有十个工分就是十个股份。通过将集体资产存量折股量化到人,使集体经济产权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投资公司有收益,农民就能获得每月补助和年底分红。

石榴庄村还有一个复杂的问题是户籍问题。

随着城建的加速,石榴庄村被工业用地和地铁等公共设施项目占的地越来越多,因此而失去土地的农民,户籍就从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农民就必须从股份公司退股,村里根据农民所持股份的数额、农龄等因素进行核算,给予一次性补偿。也就是说,只有农业户口的村民才能拥有股份,转为城镇户口之后就跟这个股份公司没有了任何关系。

“我现在除了收房租,没有任何收入。”原村民李大姐对记者表示。2008年开建地铁5号线时,占用了石榴庄村的部分土地,石榴庄获得900多农转非的名额,李大姐便是其中之一。获得城镇户口的同时,她还得到了从股份公司退出的8万多元补偿金,“这些钱买断了我获得每月的补助金和年底分红的权利,从此,我就成了石榴庄村的门外人。这次拆迁,村民还有村民代表,可是谁来代表我们这些居民?至今没有相关部门跟我们交涉过拆迁问题。”

据李大姐讲,她是居民,但丈夫依旧是农民,“如果只征求农民代表的意见,没有我们居民什么事,那么,像我们这种情况,是不是拆迁的时候,只拆属于我老公的那一半房子?”

据记者了解,石榴庄村原本共有6000多村民,其中有4000多人已被“农转非”。

户籍制度混乱现象不只在石榴庄村存在,大多城中村都面临着这个问题。有的一家人有农、居两种户口。街道办事处和乡政府共在一个行政区内,依据不同的政策法规实施各自的管理,转居的人员由街道办事处管理,可脚下的土地和房屋却由乡政府管理。

4.潘庄村工作总结 篇四

今年,我村的爱国卫生工作在镇委镇府的直接领导下,以“三个代表”为思想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掌握新形势下爱国卫生工作的特点、内涵。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除四害、农村改水、改厕、创卫、健康教育等中心内容,使我村爱国卫生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促进阳庄村两个文明建设。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卫生事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爱卫工作一直倍受领导的重视。为此,我村在年初按工作思路认真部署2011年爱国卫生工作,相应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二、抓好爱国卫生活动,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爱卫工作,进一步整治改善村内环境卫生状况,创造村内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卫生意识。动员全村人民参与到创卫活动当中。

三、重点抓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我村卫生饮用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5%以上,目前我村急需解决是农村厕所卫生问题,村根据镇政府关于农村改厕若干规定文件精神,对农村进行改厕的摸底调查、统计,相应制订今年改厕计划方案。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农民的卫生意识偏低,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经常性爱国卫生管理工作不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改厕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认真组织实施爱国卫生方针,真抓实干,巩固提高我村卫生成果。

阳庄村村委会

5.仲庄村卫生室汇报总结 篇五

仲庄村卫生室位于仲庄村中心,面积有500余平方米,已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完成了标准化改建并通过省级验收,我站现有乡村医生5名(包括能中会西乡医1名),卫生室常规开展中西医诊疗技术,主要服务对象为周围社区居民约2700人。

在这次创建工作中,卫生室严格按照卫生局的规定,在镇卫生院的安排下,认真开展工作,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改善就医环境,树立卫生室的良好形象。近年来,对卫生室进行了整体建设,极大的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

二、多次参加卫生局、市中医院和镇卫生院举办的“西学中”和中医业务培训,熟悉并初步掌握了祖国医学的传统诊疗技术,提高了诊疗水平,在日常的诊疗过程中能够应用开展起来。中医药治疗率也得到逐年提高。

三、创建工作以来共进行了12期的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在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中,制作并发放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适用性强的宣传资料,开展义诊活动及群众咨询工作;通过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也提高了群众防病治病的健康意识,并能普遍接受中医诊疗服务,对中医药服务质量与效果更加信赖和肯定。

四、积极做好各项农村卫生工作,中医药技术在公共卫生中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每年流行病的预防工作中,运用一些祖国传统医学知识能够将将疾病控制在萌芽阶段,并配合上级部门完成了辖区内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疾病预防等各项工作。

五、下步的打算和措施:

1、继续做好做实中医工作事业;

2、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为辖区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镇张庄村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篇六

今年以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工作要求,聚焦目标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实,扶贫工作开发工作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村基本情况

张庄村位于濉溪县西南方,全村1013户,总人口4566人。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136人。经系统动态调整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1户98人。其中2015年脱贫2户6人,2016年脱贫17户31人,2017年脱贫10户31人,2018年脱贫7户16人,未脱贫5户14人。我村41户贫困户中,一般贫困户27户62人,低保贫困户12户34人,特困供养贫困户2户2人;因病致贫26户59人,因残致贫6户13人,缺资金4户10人,缺劳力4户11人,缺技术1户5人。已脱贫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有效解决,收入均达到5000元以上。未脱贫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现正在通过实施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小额信贷分红等措施帮助重点贫困户解决这一基本问题。

二、2019年项目库建设

经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探索项目,围绕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产业、积极推动就业,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我村2019年入库项目合计16个,其中到村项目1个,西石羊至铁白路道路硬化1条,0.744公里,合计投资金额520800元;到户项目15个,现已逐步完成实施。

三、工作成效

我村对扶贫政策理解深入,九大扶贫工程政策落实到位。智力扶贫、危房改造、就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等措施脱贫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度高。

1、产业扶贫成效凸显。我村严格按照“产业扶贫不落一户,全面对接”的要求,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能力进行摸排,采取自种自养、入股分红等方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019年4月,经过摸排、对4户自种自养贫困户申请奖补,申请资金12900元;2019年6月对我村7户贫困户申报种植西瓜补助,申请资金28600元,产业脱贫入股分红项目带动贫困户22户,涉及资金27400万元,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覆盖率。

2、教育扶持全面覆盖。今年以来我村对全村贫困户在校情况进行一次详细的摸底排查,严格落实各类学生资助政策。截止目前我村智力扶贫共申请资助学生8户14人,申请资金18990元,其中学前教育3人,小学教育7人,初中教育3人,本科教育1人;“雨露计划”共申请资助学生2人,申请资助资金3000元,对辖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生资助覆盖率达到100%。

3、住房保障推进有力。2018年4月,我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情况进行全面摸排统计,做到应改尽改、应改快改。全村2019年共实施危房改造3户,现已完工,涉及补助资金9万元;同时对达不到危房改造标准的贫困户,由村出资对其房屋进行修缮,全面完成住房安全保障。

4、就业扶贫全面开发。我村通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摸底登记工作,对有就业意愿的,安排保洁、护路、护林等公共服务岗位。目前,已有5人签约上岗,每人每月800元;同时大力开发60岁以上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安排辅助性岗位1人,每月可增收300元。

5、健康扶贫深入推进。我村严格按照“健康脱贫不落一家,全面完善”的要求,全额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合作医疗,补助资金2.09万元;开展“签约家庭医生”活动,贫困户签约率达到100%,村级家庭签约医生定期为贫困户免费检查身体,减少贫困户家庭开支;同时大力宣传“351”、“180”健康脱贫政策,解决了贫困户大额医疗费用支出的实际困难。

6、基础设施全面夯实。我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安全饮水、道路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上狠下功夫,2019年以来,共为村新硬化道路0.744公里,投入资金520800元;深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陈年垃圾500余吨,清理污水沟塘3000多平方米,下一步仍将继续加大整治力度。

7、金融扶贫加快进度。建立由政府、银行、保险、实施主体、贫困户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机制,采取多项有力举措提高金融帮扶水平。截止目前,我村享受金融扶贫贫困户28户,其中申请5万元的25户,每年可获得收益3500元,申请3万元的3户,每年可获得收益2100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排查,加大金融扶贫覆盖率。

8、兜底保障逐步完善。坚持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原则,对没有劳动能力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家庭给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扶持。我村现有13户贫困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户2人享受五保补助,下一步,将对无劳力贫困户继续排查,对符合条件的户应保尽保。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精准识别: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标准,充分发挥自然庄村民小组评议及村民理事会作用,全面排查、严格程度,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精准识别不落一人。

二、强化动态管理:实时掌握户内人口变更情况,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应纳尽纳、应扶尽扶”;新识别贫困人口在国办系统未开放前,先行建立纸质档案,先行享受帮扶政策。

三、强化档案管理:全面摸排修正扶贫档案资料,实现贫困户基本信息与国家信息系统一致、与扶贫手册一致、与扶贫纸质档案一致、与贫困户实际情况一致,做到县、镇、村、户基础信息数据真实、一致、规范。按照国办系统校验规则,及时核实错误数据,修正疑点数据。

四、压实帮扶责任:帮扶工作组、包村干部、扶贫专干、帮扶责任人等责任主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帮扶职责,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实效。

五、压实因户施策责任;帮扶责任人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家庭状况和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改变简单送钱送物、千篇一律的帮扶方式,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实效性。

六、严肃工作纪律:在工作期间,我村要求全村工作人员、除非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不准饮酒,实行“晚调度、早反馈”制度,及时沟通解决排查中存在的问题。

七、加快项目实施:以脱贫攻坚九大工程为统领,加大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快到户项目实施进度,确保贫困户家庭收入实现稳定增长,真正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张庄村村民委员会

7.潘庄村工作总结 篇七

潘口水电站位于湖北省竹山县境内, 工程主要是提高防洪能力、发挥电网调峰、服务南水北调, 属大 (Ⅰ) 型一等工程, 电站装机50万k W, 枢纽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电引水系统、电站厂房、及导流系统等建筑物组成。

2 料场概况

潘口河石料场位于潘口河右岸河口上游约2km的冲沟内, 距坝址8km, 潘口河石料场开采区为一长条形山脊, 斜坡地形, 坡度30°~50°, 宽度100m~300m, 分布高程330.00m~650.00m。岩层产状310°~330°, 倾北东, 倾角40°~55°。岩性主要为下寒武统水沟口组的硅质岩、灰岩、硅质板岩等, 为单斜岩层, 顺层坡, 厚20m~30m, 底部为薄层条带状硅质板岩夹薄层或透镜状灰岩, 厚约10m。硅质岩以薄层状为主, 灰岩为薄层状或透镜状, 分布不稳定。地表岩石为弱风化, 坡面有第四系堆积物, 厚度2m~12m。计划开采储量约187.05万m3, 其中开采有用料135.52万m3, 无用料50.89万m3。坝体一期临时断面填筑方量约为135万m3, 经过计算潘口河料场相应需提前备料约32万m3填筑方。

由于地形受限, 主干运输道路尚未还未完全成型, 确保截流前备足32万m3主堆石, 以及坝体过渡料、垫层料加工系统料源。提前对开采区分布高程495m~335m, 为开采区山脊东北角一三角形区域进行合理开采。根据平行断面法计算, 可开采量为95万m3。

3 提前开采区施工方案

3.1 开挖特点

提前开采区的最大难点是山势陡峭, 开采范围较小, 且上下交叉, 主干路以及支线路开挖后均有“切角”现象存在, 签于这一特点, 提前开采区在开挖过程中, 根据岩石节理发育方向合理选择开挖方向, 消除安全隐患。

3.2 施工道路布置

开采区外侧运输主干道路以K0+742.0桩号向前、后分2个施工区段进行施工, 路基宽11m, 有效路面宽9m, 石渣路面。支线道路与主干道同期修筑, 由于提前开采区岩石节理发育, 且支线路修筑均为顺层开挖, 因此修筑2#、4#号路后将造成1#支路~3#支路、3#支路~5#支路间的边坡岩体顺层切脚, 存在整体滑坡的安全风险, 因此2#、4#两条支线路无法修通, 随着料场开采面的降低, 这两条支线路在料场内部分区域利用爆破石渣修筑降坡路与主干运输道路相接进入开采区供运输车辆使用。为了提高运输强度, 且减少提前开采区无用料翻倒工程量, EL385-EL345区间增设0#支线路, 承担该区间无用料及有用料拉运任务。道路特性、修筑起止高程及等级标准见表1。

3.3 开采规划

开采遵循由高到低、由远及近 (运输主干道回头弯) 、单侧推进、分层开挖的原则, 开采时先进行坡积物及风化岩的剥离, 剥离完成后进行上坝料的开采。

无用料剥离及有用料开采开挖台阶高度布置为20m, 10m为一个爆破梯段, 有用料开采每20m高差设一条1.0m宽马道, EL495m~EL345m共分15个梯段进行爆破开挖。开口线方向与原设计开口方向平面投影位置成60°角, 从而避免了顺层开挖, 保障安全生产。爆破采用深孔梯段爆破, CM351钻机造梯段爆破孔, 采用多排微差挤压爆破, 超径石采用手风钻造孔爆破解小, 反铲配自卸汽车装运。

3.3.1 无用料剥离施工

在完成施工准备后 (风、水、电系统) , 从5#支线路外侧修筑慢性机械施工道路进入施工现场。提前开采区开采范围内坡积物分布不均, 相对较薄, 拟对坡面土层及石质无用层分层、分梯段进行钻爆剥离。植被采用人工进行清理;覆盖层 (含石质无用层) 剥离采用人工配合CM351钻机造孔爆破, 爆破石渣由反铲翻倒至EL425、EL385、EL365装车平台再利用反铲配20T自卸车经3#、1#、0#支线路运至弃料场, 弃渣运距分别是1000m、800m、800m。

3.3.2 有用料开采

有用料开采采用CM351造孔, 由上至下分层、分梯段进行爆破开挖。首先利用剥离完成后在EL425形成的钻孔作业平台, 对EL425-EL415梯段进行钻孔爆破, 形成两台反铲装车的作业平台, 然后由EL495向下分层开挖, 爆破后利用1.6m3反铲将石料翻倒至EL415装车平台再由3#支线路运至方晶备料场。待开采高程降至EL415时, 降低3#支线路高程至EL395, 确保EL415-EL395梯段爆破料直接拉运。同样在EL385、EL360形成各区的装车平台, 待开采高程降至平台位置时, 降低支线路高程使各区爆破料直接经0#、1#支线路直接装车拉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三个区可相互协调两个区同时拉运, 提高运输强度。EL495-EL425由于4#无法修筑的原因造成该梯段有用料需要利用反铲翻倒至装车平台, 再装车外运, 翻倒最大运距为70× (1/sin40°) =109.2 (m) , 平均翻运距离54.6m, 翻倒工程量以实测计。

4 爆破参数确定

由于主堆石区最大粒径 (60cm) 、过渡料及垫层料加工料源最大粒径 (30cm) 的限制, 爆破后部分超径石及时利用手风钻解小。为了满足设计粒径以及级配要求, 根据硅质岩、灰岩岩性, 发育程度分三区对各料种进行爆破试验, 最终确定了爆破参数如表2。

爆破网络采用孔外延时爆破网络, 空间MS3及排间MS5接力, 爆破后的石块粒径一般在20~50cm范围,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且筛分结果符合设计级配要求。

5 安全

料场开采的施工安全主要包括道路修筑、覆盖层剥离、石料开采中的爆破安全、高边坡开挖安全。主要隐患是山顶石渣滚落威胁下部作业的施工机械和人员的安全;从山上滚落的石渣影响料场下部的运输道路。因此应协调好山顶与提前开采区的关系, 加强施工管理, 尽量使山顶与山脚的施工错开, 严禁在同一部位上下同时施工。爆破严格遵守“爆破安全规程”, 造孔、装药、封堵、网络连接按照设计操作, 控制单响药量, 减少飞石, 增大安全警戒范围, 严格遵守爆破程序, 爆破后最作业面认真彻底检查。

6 结束语

潘口河料场开挖难度大, 工期紧张, 通过科学分析, 合理增设提前开采区, 施工过程中注重布置, 有效的解决了开采场地小、高差大, 上下交叉等一系列矛盾, 满足坝体回填强度, 值的同类工程借签。文中不到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摘要:潘口水电站坝型为面板堆石坝, 坝高114m, 坝体回填主堆石区、过渡料区以及生产垫层料的原材料均来自潘口河料场, 由于该料场开采范围上下高差300余m, 主干运输道路尚未完全成型, 为确保截流前备足32万m3主堆石, 以及满足日后坝体回填强度, 根据地形以及工期规划对EL495以下进行了提前开采, 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开采过程中采用深孔梯段爆破开挖技术, 合理控制参数, 达到理想效果。

8.湖潮乡磊庄村的跳场 篇八

一、磊庄村概况

磊庄村别名“大黑石头”,因与小黑石头、石头山同在机场航线上,故取三石为“磊”,称磊庄。村委会驻磊庄大寨(大黑石头),位于乡政府南4.5公里,辖磊庄大寨、杨柳新寨、杨柳旧寨三个自然寨,共252户,1256人,耕地119公顷。磊庄村全是苗族,杨柳新寨和旧寨有汉族。境内有磊庄机场,是“花溪辣椒”的主要产区。

二、跳场

跳场(苗语:nu zaī)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其流行地域之广,参与人数之多,是苗族其他节日集会的各种活动难以相比的。

跳场有多种叫法,如跳厂、跳布、跳月、跳花场、芦笙会等等。近代以来,由于西南诸民族融洽步伐的加快,大多数苗族放弃了过苗年的习俗,而接受了汉民族的习俗,过年“均用正月,与汉民无异”(道光:《松桃直隶厅志·卷六》)。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苗族过春节,这是一个民族融洽的演变过程。

苗族在春节中,跳场又是一个不同于汉民族和其他民族过春节的特殊形式。跳场的时间,虽然大多数集中在农历正月上半月,但也有延续至二月上旬的。贵阳地区的苗族跳场场址,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花溪区、乌当区和白云区,其中花溪区的有桐木岭、石板镇山、磊庄;乌当区的有东风石头寨、罗吏、高寨,以及白云区的都溪等。我们主要是对磊庄的跳场展开了调查。据我们采访的王志荣叔叔讲,磊庄跳场以前并不是属于磊庄村的,是有三个老人从贵阳抢过来的,将跳场用的挂有红布的竹竿抢来插在磊庄村里,磊庄才有跳场这一活动的。而据村支书李强讲,跳场以前是党武乡果洛村陈家的,但由于陈家管理不善,就给了磊庄。由于缺乏资料加以佐证,我们也未敢妄下断论。

磊庄举行跳场是在正月十一日,一般跳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十一年、十三年,跳单不跳双。跳场十三年为一轮,一轮完之后如果第二年还要继续跳,那么每年都必须跳,要么就只能跳单。跳场一般都跳三天,这三天跳的都是一样的,并且在跳期间不能离开。

村里有专门的跳场场址,平时不跳时土地属于哪家的就用来种植自己家庄稼,当通知要举办时,不管地里种的是什么都要拔掉,对拔掉的东西村里不会做任何的补偿。

跳场并不是那么容易举行的,如果想举行跳场需要全村人同意后才能举办。 因为跳场并不是只有村子里的人,周围村寨的村民也会来参加,跳场三天一般不能离开这里,所以周围的村民会选择在村子里的亲戚家吃住,这对于磊庄的村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亲戚朋友多,花销肯定不是一笔小数目,这给他们就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跳场一般都很难通过。同意后要由村民共同选出领头人。磊庄村有五姓,陈姓、刘姓、王姓、唐姓、邓姓,在每姓中先推选出一个领头人,然后再在这五个人中推选出一个跳场的领头人,选时村民可以不选也可以弃权。

跳场举行前会有很多的准备,要请先生、选马及骑马的人等。先生一般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跳场开始之前请神,首先在寨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二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然后,在场中央“栽”下一株一丈多高的“花树”(竹梢留着一些竹叶的大青竹,苗语为ze zaī),顶上还挂有一面红布长幡,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周围还树有彩旗若干。“花树”到跳场结束后会有很多人来抢着去做成筷子吃饭,图个吉利。先生弄好后由之前选好的骑马的人骑着马围绕着“花树”走一圈,这样跳场就算开始了。对选马和骑马的人是有要求的,一般跳场用的马身上的毛不能有杂色,必须是纯色的,要么全身全黑,要么全身全红,尽管要求很严格,但是每家都愿意让自己的马来参加选,选上了会觉得很幸运,选中的马会为它披上一块红布,寓为有好处,吉利的意思。对于骑马的人,王叔叔讲,不能看你平时骑马的技术好就会被选上,还要看你的胆量,因为跳场会有很多人来参加,包括外来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敢骑着马围着场址走上一圈。就哪怕能,但是在跳场那天还是会让人在骑马的旁边陪着,防止发生意外。骑马的人选好后,一般是不会向外透露的,到了跳场那天才知道。并且不能告诉外来的人。所以当那天我们想去采访之前骑马的人,但是王叔叔一句不提,为此我们没有能对具体的细节加以询问,实属遗憾。

跳场开始后,青年男女穿着自家做的衣服去参加跳场,苗族青年后生手捧披红挂彩的芦笙,吹奏热情奔放、优美动听的曲调;苗族姑娘穿着美丽的服装,戴着心爱的首饰,随着芦笙旋律偏偏起舞。在跳场过程中一般是多目的的进行,尽管大家都互不相识,只要有男青年吹芦笙于前,必有女青年在后起舞。在跳场活动中有不少传统规矩,这些传统规矩不是领头人宣布或行文公布,而是由历代苗族长者在教育子女时代代相传至今。如已婚男女不得下场参加跳场,违者将会受到惩罚。苗族青年都极其守规矩,至今未有人被罚。因此,跳场就成为苗族男女青年开展社交、相互了解、加深友谊、寻求爱情的好机会。跳场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在跳场活动中,服饰穿着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女青年与其父母亲尤其重视这种机会。他们通过本民族这种最富丽堂皇的民族妆扮来“亮家底”,既具有告慰祖宗的含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择偶。男女青年服装都讲求“新”,尤其是女性,绣花衣服是崭新的,在上面用反针挑绣出花纹细微精美的各种花样图案,折裙系上花纹精细的围腰。最使人注目的是,妇女们几乎遍及全身的银器,首先是头上的一排银簪子、银纂、银蝴蝶,脖子上是各种各样的银项圈,胸前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银锁、银绣球,手腕上戴着银手镯。这一身银器,加上部分玉器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撞击中叮当作响,正如许多国际友人赞叹的那样,好象人间美好的生活都应有尽有地反映在他们斑斓夺目的民族服饰上了。

跳场,作为苗族的庆典活动,有效的把苗族中各个不同的分支联系起来,不仅作为单纯的娱乐庆典,更重要的是成为苗族之间维持感情关系的纽带。

作者简介:

9.半坡乡红庄村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篇九

远程教育学用转化

半坡乡红庄村位于半坡乡南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总面积为4720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有235户1070人,耕地面积1781亩。红庄村远程教育站点依托红庄村小学,建于2008年4月,为卫星模式依托接收点,远程教育设备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的设备严格按照上级中标设备技术标准安装到位,一应俱全。台式电脑一台(装有远程教育接收卡、接收软件,具有系统恢复功能,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具有安装、刻录光盘功能,支持VGA信号或者转换显示;)电视机一台,音响一套,桌椅10余套。

一、结合种养产业发展,开展教学活动,推动学用成果转化。红庄村结合种养产业发展,利用远程教育积极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学用成果转化率,使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一年来,红庄村利用远程教育对农民群众进行了893人次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全乡范围内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其中通过远程教育平台举办双模侧播种植技术一期,培训160人次;举办农民经济人培训班一期,培训145人次。

二、结合农村实际做好学习培训工作。村远程教育点把农民群众文化夜校、农村妇女培训学校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有效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多位一体,一站多用”的综合教学点。通过学习后集中讨论,现场指导,实地操作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三、结合“村风文明”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远程教育站点,及时而形象地向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传达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下载收看纪实影片与课件,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更多地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宣传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纪观念,提高了村级组织依法治村的本领。

10.太古庄乡刘庄村工作情况报告 篇十

按照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驻村工作组于2月16日驻村后,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调查摸底,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工作组驻村后,迅速开展了村情、户情调查工作。至3月底,用了半个月的时间,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本村村情、户情,对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邀请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部分群众60人次,召开4次座谈会,了解村情民意,宣讲了今年全省基层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意义,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关心重视,知道惠从何来,并对全年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工作组根据上级的要求,制定了《村情户情调查表》、《入户走访记录表》,逐家入户,对村民反映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基层建设年的意见、建议进行了详细记录,并按照调查表的项目逐项进行了登记,共填写调查表76份,走访记录表105份。通过深入、仔细的调查,编写了《太古庄乡刘庄村村情民意调查报告》,对刘庄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驻村工作组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对上级活动办公室进行了汇报,并已此次调查报告明确了驻村工作组全年开展工作的主体思路。

二、尽力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帮助农村谋发展。

1农村要发展,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在资金、政策上的扶持。按照上级的要求,在村委会召集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商议该村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项目,通过商议,确定了该村急需解决的重点项目,并在10个重点任务外结合该村实际确定了便民农机服务项目为农民积极跑办购买大型农用机械,解决农民燃眉之急。并对今年基层建设年确定的10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细化,确定了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工作举措等。工作组认真填写上报了项目帮扶情况表,并按照10个重点项目制定了《深州市太古庄乡刘庄村项目帮扶方案》,通过以上举措为重点项目的落实提供了保障。目前农家书屋项目已经基本建成,有图书2000册,各种音像制品光盘50张,方便了广大农村群众对农技知识的的学习掌握,其他项目正在联系跑办。

三、寻找好的发展项目,积极发展集体经济。

我们已经与市农牧局进行了联系沟通,近期委派一名专家对该村农牧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谋求适合于本村的投资项目。因为该村有养猪的传统,初步计划发展养猪产业,改良养猪品种,扩大养猪规模,制度优惠的政策,发展养猪合作组织,带动广大村民通过养殖,走共同富裕之路。工作组在与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农技专家的共同讨论下,制定了《2012年刘庄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对全村养猪产业进行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

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目前规划已上报上级相关部门,争取上级的支持。

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于3月21日上午组织衡水市农牧局、市农科所、市哈院等单位在全村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衡水市委宣传部为每户村民赠送了《农村文明案例精选》、《红色歌曲大家唱》等图书和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市委三次党代会精神、农村文化建设的挂历宣传画等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对本村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了相关的宣传教育。市农牧局的技术人员对村里的养猪大户进行了入户技术指导,并召集村里的养殖户开展了一堂养殖培训课程。市农科所带来了500斤精心培育的高产麦种,为村民讲解了小麦种植的相关技术。市哈院组建了专门的医疗队为村民进行了免费体检,并为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赠送了价值5000元的药品。参加活动的各部门分别设立咨询台,给群众发放科技知识、种养殖技术、优生优育知识、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普知识宣传单和相关资料,提供咨询服务,为他们答疑解惑,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五、采取各种措施,作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

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等措施,因人而异,各个击破,综合利用好入户走访、宣传教育、农村低保、技能培训等不同方式,解决好群众的问题,对重点户定期走访探望,发现问题及时为其解决。本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解决群众纠纷和矛盾,积极帮助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从根本上消灭引起上访的诱因,维护农村稳定。变村民上访为深入群众,积极发现本村的不稳定因素,将并努力把这些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太古庄乡刘庄村驻村工作组

11.潘小龙回家真好 篇十一

潘小龙是浮克来京后推出的第一个歌手,并精心为她订身制做了一系列歌曲——《美丽女子》便是其中的一首,这也是金双喜文化有限公司为小龙推出的第三季打榜歌曲。

在正式推出之前,公司暂停小龙在香港的一切商业广告的拍摄活动,特安排她跟随浮克苦练唱功,并请专业人士指导她跳舞、健身。

浮克一如既往对自己的作品作任何评论,有心让市场去检验。只有他简单的一句:“小龙唱出院我想要的感觉。”行内人士说:“新人小龙凭自己天然的气质准确地做一人歌合一,不简单!”

12.潘庄村工作总结 篇十二

2014 年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了103 个省级传统村落, 这是山东省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 济宁市作为孔孟之乡, 占据了九个, 而王家庄也是属于其中的一个。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一共有五千多个,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乡村 “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传统村落渐渐丧失了原有的姿态与乡韵, 农村老龄化, 人与人之间的人情淡漠, 传统的公共交往空间难以维系, 传统的 “空间符号”注入了现代的气息, 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蕴慢慢消失殆尽。这些现象的出现对我们保护传统村落来说是一大挑战, 我们不得不在提高乡村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 考虑对传统生态与文化符号的保护和传承, 既然是挑战, 就必须做好规划, 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这种挑战。

近两年来, 在政府的鼓励下, 王家庄村正在打造 “民俗生态旅游村”, 对公共空间进行了改造, 设计了景观石墙, 观瀑台、特色游步道、文化广场, 建造了采摘园、迷宫、手工刺绣坊、民俗馆以及游乐场, 这些场所的搭建提升了王家庄村的生态品位, 但是在后续的规划中仍需重视对空间的保护和传承。秉承以和为魂的理念, 注重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原真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增加空间的可达性, 建设美丽乡村。

1 传统村落与公共交往空间内涵

1. 1 传统村落的概念与内涵

村落原本是属于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 在较早时期, 村落和聚落在概念和内涵上的划分并不是那么明显, 使可以通用的, 都可以解释为人类居住的场所。而 “传统”是指历史沿袭下来的东西, 指的是一种惯例、传说, 包括思想道德、风俗制定, 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具有遗传性、历史性、文化性。我国传统村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流传下来的, 是在城市概念以外的农村聚落, 这些村落的生态风貌和空间形态不同于城市, 是特定民俗文化的见证, 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浓厚, 乡村民俗和价值观区别于其他村落的特征, 具有区域性和历史性。[1]但在功能上与城市有着相同的作用, 都是人们生产、生活、文化活动以及交往活动的场所, 具有历史性, 而且传统村落更具自然性, 拥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1. 2 公共交往空间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对交往空间的界定不同, 国外学者认为交往空间是私人空间以外的空间, 而我国学者指出, 可供居民日常生活、为满足村民们社会交往需求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便是公共交往空间, 这个空间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本文认为公共交往空间指的是由众多空间元素组成的交往空间, 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交互性, 包括有形的建筑、农耕场所、村落道路, 也包括无形的信仰、观念、意识形态、民俗等, 从功能上来说, 居民在互动中形成了一定的凝聚力和有序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居民可以自由安排生产生活活动, 进行日常交往, 闲谈与驻足, 同时可以参与公共事务, 例如节庆、红白喜事等社会性活动。与此同时, 居民公共活动受到约定俗成的规定条例的制约, 在居住空间内的居民参与公共活动时必须遵守, 如若有违规者将会受到集体的排斥与冷落, 这主要是受公共交往空间的社群性所影响。居民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及是否团结融洽能够反映该村或该社区公共交往空间的和谐度。

1. 3 传统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

传统村落的公共交往空间有别于其他的公共交往空间, 其空间系统更加强调历史传承性和沿袭性, 更能够体现 “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的思想, 不管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形物质、制度系统, 还是道德观念、节庆风俗、人文艺术, 都是对 “传统”这个 “根”的继承。[2]承载的是民族的历史文脉、传统文化、民间技艺、民俗礼仪、手工艺技能, 以及不成文的但却能够让大多数人所认同和遵循的乡规民约, 在历史的长河中使其更加坚固。正因为传统村落的具有这些特征, 使得其公共交往空间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这个空间里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 物质空间具有地方特色, 乡村结构组合是历代村民共同努力传承下来的传统风韵; 而社会空间更具人文性, 自发形成的民俗文化把居民凝结在一起。交往空间内的设施、场所布局, 公共事务管理的价值观念都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是活化的空间, 并非是僵化的。

2 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2. 1 王家庄村概况

王家庄村属于济宁市泗水县泗张镇的一个古村落, 相传该村的建立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王氏家族在此建村, 名叫王庄, 后来由于此名与周边乡镇的村庄重名, 为了与其他村庄区分开了, 在1982年将其改为王家庄。王家庄又被称为世外桃源村, 因其民风淳朴、街巷古风古韵吸引了村子外的人们前来游玩、观赏, 传统的石头院落保持完整。村民以农耕劳作为生, 依傍自然的生态环境进行生产, 与自然融为一体, 秉承着绿色的生态理念发展民俗旅游业。王家庄村在旅游业方面发展较早, 尤其是在入选山东省传统村落之后, 政府更加重视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改造和完善原有的公共空间, 提升交往空间的品位与功能, 建设美丽乡村。

2.2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特点

(1) 传统性

从地理区位上来分析, 王家庄村归属于孔孟之乡济宁市管辖, 毗邻曲阜, 受到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历来尊崇孔孟之礼, 经过长时间的沉淀, 儒家思想贯穿于该村落的方方面面, 家庭宗族观念浓厚。在交往空间上, 儒家思想会自然地作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 在举行节庆活动时往往也是以家族性较强的家族为中心, 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传统的宗族思想维系着村落的稳定, 使得村落的交往空间更为紧密和谐, 邻里之间和睦互助, 感情深刻, 共同促进公共交往活动的产生。

另外, 受到传统习惯沿袭的影响, 基于传统的活动形式, 不同的家族之间举办活动的形式也各异, 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公共交往活动。对于村落的大型活动来说, 为了综合各家族的活动特点, 多以包容性的态度, 由各个家族中更具影响力的人士共同协商, 在儒家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形成多元的村落空间活动。群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互通有无, 共同分享村落空间的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交往行为, 构成了村落的传统社会性活动。这种传统性首先是由个体到群体然后发展到整个村落的一个过程, 而且各个体都会受到整个村落空间传统规制的影响, 不得违反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 一代代传承下去。

( 2) 社会性

王家庄村整个交往空间对于家家户户的村民来说就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 并非独立存在的空间载体, 这个系统的平衡是由村民集体共同维护的。为了保持空间系统的平衡, “共同”意识被强调出来, 以使人们之间对某些行为习惯上达成共识, 发挥交往空间系统的凝聚力, 从这方面来说, 也代表了村落交往空间的社会性。王家庄村辖地范围较小, 村落规模也不大, 整个村子在空间布局上都是依据当地的地势, 每个家庭住宅空间隔距小, 交往活动频繁, 交往的活动也都较为复杂, 有经济上的、文化上的、教育上的、也有情感上的, 这些交往活动构成多样性的社会网络。居民之间相互交谈、沟通家常、互诉衷肠、表达情感, 满足劳作以外的情感需要, 形成不可割舍的情怀。

在进行劳作时, 为了打发无聊的农耕时光, 村民们会在田地里畅谈、嬉戏, 或者在劳作休息时, 坐在田埂上喝茶, 听溪水潺潺, 沐浴着清风, 共享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在老槐树下, 老人们在一起打牌、下象棋, 聊着家国大事, 谈着乡里宗族事务; 在桃园、花生地里, 孩子们嬉戏打闹, 在溪流沿岸抓鱼、玩泥巴。不管是在树林下、田间、小溪、桃园等等场所都可以构成村民们进行交往活动的场地, 彼此之间相互信任, 不受世俗制约, 空间的自在性形成了自在的人际关系, 家族亲情融合在村落交往空间的各种载体上, 形成了活的社会空间, 体现了王家庄村的社会性特点。

( 3) 文化性

王家庄村作为一个传统村落, 是在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下形成的空间结构, 不仅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空间交往活动具有传统性, 还受到村落群体行为文化的影响, 沿袭下来的习俗、习惯、乡规制度、节庆礼仪也都受到行为文化的影响, 具有文化性。王家庄村属于纯山区民俗村, 除了在民俗方面独具风韵之外, 构成交往空间的空间元素也传承了先人遗传下来的特色, 都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王家庄村的建筑结构大多数保留了原来的石头院落形态, 石阶小道, 屋檐青瓦, 门前挂有当地村民自制的精美灯笼, 宛如从未受过变迁的原始生态般的人居环境, 静谧而和谐。

王家庄村的村民擅长自制虎头鞋, 这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工艺技能, 还会制作精美的雕花, 典雅而大气。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艺技能, 是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 也是对村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王家庄村的手工粉皮也是村落的一大特色, 采用特殊的制作工艺, 将地瓜粉、玉米粉融合而成粉皮, 美滋有劲道。虎头鞋、雕花、粉皮都是王家庄村一直保存下来的传统手工艺,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内涵的载体, 而且村民们在进行这些工艺生产活动时, 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村民在这些活动所构成的空间中, 进行交谈, 联系情感, 是村落居民们进行交往的纽带, 同时也是丰富公共交往空间形式的公共性活动。

2.3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面临的影响

(1) 城市化给交往空间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发展给乡村发展带来的重要, 影响即包括积极带动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一面, 也会带来资源环境以及对历史传统破坏的一面, 这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 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二十一世纪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两件事。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目前经济改革, 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 深刻挖掘农村经济资源潜力, 激发乡村文化的改革潜力, 这是大环境下的发展需要, 我们没有理由去阻挡这种趋势的发展。既然是改革必然会面临挑战, 我们需要在极力开发农村经济潜力的同时维护传统生态空间环境的平衡, 甚至于在面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冲突的时候, 必须以生态效益为重, 放弃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这是我们对乡村历史传统应有的尊重和维护。

王家庄村所在的泗水县,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 政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已经举办了十多届的 “中国泗水桃花旅游节”, 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泗水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带动了该县的旅游经济。王家庄村也受其影响, 逐渐与周边城市接轨, 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产品进入到这个原本犹如世外桃源般的传统古村落, 建筑风格发生了变化, 室内装修越来越时尚, 青石板换成了水泥路, 古槐树的青葱日渐消退, 缺乏规划的农家宾馆越来越多。这些现象的出现对王家庄村的交往空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如何使传统生态交往空间达到平衡将成为王家庄村日后发展规划的难点。

( 2) 空心化现象对交往空间的影响

乡村空心化现象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通病,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一部分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 适龄学生转向大城市求学, 长期留守在村庄的大多数都是儿童和老人, 而且以老年人口居多, 乡村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农村老龄化是一个加速化常态。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 一些老人失去了劳作能力, 一些乡间田地渐渐荒芜, 杂草丛生, 交往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老人们促膝交谈的场所需求越来越大, 需要更多的栖息地。王家庄村全村一共才一百三十多户, 人口不到六百人, 每户家庭平均人数不到五口, 是典型的传统小村庄, 除了进城务工和求学的人口, 平均每户留在村庄的人口至多三人,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存在一户只有两个老人或者一个老人在家的现象。人口的单一性, 对交往空间环境影响的复杂性, 使得在村落发展规划方面难以把握好尺度, 如何留住乡愁, 如何保护传统的交往空间形态, 延续传统的交往空间特色; 如何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达到空间传承的平衡性, 这都是王家庄村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视的一大难题。

( 3) 生态环境变化对交往空间的影响

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交往空间的一部分, 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作为大环境的存在作用于该环境中的人们, 生态环境的优良好坏会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社会活动的空间小环境。人们在进行公共性的交往活动时, 需要借助一定的场所, 节庆活动发生的场地, 言语和肢体形态上的交流等等, 在不同的季节对场所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 生态环境在人们进行公共交往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好比鱼的存在离不开水一样, 人的交往活动依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王家庄村近年来民俗旅游业的开发, 传统的乡村院落逐渐修缮成家庭民宿, 乡间小道通往周边城市, 道路变宽了, 溪流改造成小瀑布, 耕地规划成采摘园、农业观光园。大量游客的涌入远远超过了王家庄村生态环境的空间承载力, 王家庄村总面积不到一千八百亩, 生态空间占了绝大部分, 所能承载的游客量较小, 一旦超过其空间限度, 不仅会使生态环境恶化, 还会对人文交往空间造成极大的威胁。

2.4王家庄村交往空间变化的机遇

(1) 乡村旅游的开发

山东省是旅游大省, “好客山东”的口号已成为旅游品牌, 全省旅游业发展都是国内领先的。济宁市又是孔孟之乡, 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诞生了多位古代圣贤, 山东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值得一赞的, 依托于全省的旅游经济发展趋势, 济宁市政府极力鼓励和推动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挖掘传统的民俗旅游资源, 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旅游项目, 生态旅游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改造与转型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1 年王家庄村聘请曲阜师范大学编制了 《王家庄民俗村详细规划》, 该规划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的项目建设, 因地制宜, 突出传统资源特色, 已建成了文化广场、拴马石、观瀑台、手工刺绣坊、手工煎饼坊、采摘园、垂钓区等民俗景点, 还有若干家农家院、星级餐馆、传统手工艺销售点等, 已初步建成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民俗生态村。这些场所的搭建扩大了村民公共交往空间的范围, 使得交往活动更加多样化, 富有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空间结构, 让老人和小孩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 也使村民们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活动。王家庄村民俗旅游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交往空间结构, 人们公共交往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由于大量的外来游客的参与, 使得王家庄村村民公共交往活动更加多元和丰富, 同时也变得更为复杂, 外来人员的参与使得管理更加困难。为了满足城里人的需要, 交往空间的布局和设施也做了相应的修整, 村落与外界的沟通增加了, 接收外界信息更加迅速, 对村落思想观念带来冲击。

( 2) 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 “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建设方向, 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进城乡经济转型, 开辟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补齐我国目前经济改革的短板, 使农村也能够实现 “浴火重生”。在城镇化浪潮下, 乡村建设的难度也加大, 如何保留传统风貌, 尤其是传统古村落的人文交往空间, 这些都是我国乡村发展规划的重大挑战。城乡发展协不协调, 不仅仅是比较城乡间发展效益, 关键要看乡村的发展是否能够和城市的发展接轨, 不在于速度和规模的大小, 在于空间发展结构的完美契合, 是否能够配合协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乡镇的发展, 激发乡村活力, 释放乡村内生动力。然而, 乡村发展的难点又在于对生态效益的追求, 与城市相比, 村庄的发展规划应该更加重视对传统生态结构的保护和传承, 如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之间的关系, 既使城乡发展能够相得益彰, 又能够释放乡村的生态效益, 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公共空间魅力。在国家改革和扶持的大环境下, 王家庄村迎来了变革的机遇, 在发展规划方面可以加大投入力度, 加紧生态修复工作, 自主设计公共交往空间项目建设, 转移城乡结合部的污染企业, 鼓励传统民间技艺的流传, 刺激传统手工艺术品的消费, 尽量摆脱 “摊大饼”的发展模式, 坚守历史人文情怀, 使王家庄村真正活起来。

3 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3.1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原则

(1) 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

传统村落是一个完整的居住单元, 以家族为纽带, 包括民居院落、作坊、寺庙、田间耕地等自然环境, 所以对传统村落的开发应该从村落本身的自然环境入手, 充分挖掘各个要素的资源特色, 突出生态空间的气韵, 树立交往空间集合感。[3]对传统村落进行整体性保护还应该从各个层次中, 依托于层次的融合性, 从交往空间的小元素开始, 比如说院落的装饰, 休憩场所的摆设结构等, 并追求层次间的衔接和平衡, 以达到空间的可达性和和谐性。王家庄村由于具有原滋原味的古香古韵, 交往空间有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 生活设施和公用设施的构成元素也都带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共同构成王家庄村长期发展的生命力。村落的文物古迹、民风民俗、院落形态都是村庄整体风貌的组成部分, 若要是把某一部分隔离开来, 并不符合传统村落应达到的要求, 也不符合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原则。交往空间的社会层面和物质层面分级进行保护, 制定项目发展规划; 在微观的民风民俗、空间文化方面, 通过民俗馆进行保存和传承, 从各个层次融入到村庄整体风貌中, 构成一个有品质的空间, 提升空间的纪念性。

( 2) 原真性与发展性原则

村庄的构成元素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以及在村庄中活动的人, 在对公共交往空间进行保护时, 务必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对村庄原生态的传承、继承传统文化、人员的繁衍发展, 保护村庄的原真形态。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所囊括的社会和物质层面的遗产部分, 在改造空间时也要遵循原真性原则, 恢复遗产本体的原真性, 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是游客对该村的印象和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对于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 我们应该清晰地知道, 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的目的并不只是保护单调的空间建筑和文物古迹, 更是为了让村庄的村民们不丧失其文化空间和精神的家园。在恢复空间的原真性行为中, 无形中又会体现出交往空间发展的延续, 而发展又是对原真性保护的延续, 两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相互作用的, 追求发展就应当保持对空间原真性的尊重, 唤醒当地村民的空间文化 “自珍”意识和文化自豪感。[4]王家庄村既然在挖掘民俗资源潜力, 推动旅游经济创效益, 就更应该重视对传统交往空间原真性的保护, 太多的时代元素或者时尚的东西参与到传统的交往空间中, 势必会对原有的空间造成冲击,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将变得更加明显, 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冲突, 我们应该坚持原真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的结合, 使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时尚文化碰撞出更精彩的发展火花。

3.2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与保护途径

(1) 改变传承观念,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王家庄村公共交往空间的传承不仅有当地村民的参与, 民俗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有更多的政府行为介入, 而且受政府规划的影响越来越大, 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增加了传承的难度, 各方传承观念上存在冲突。政府多从推动乡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丰富村庄的空间生活以及政府经济效益考核指标方面考虑, 而当地村民想要的宁静、和谐、原滋原味的交往活动, 并不是外来人的打扰和空间生态环境的恶化, 也不是用资源消耗换来的生活质量。[5]在传承观念上, 一方面, 政府有可能对当地的传统交往空间状况不是很了解, 缺乏足够的调研和研究, 出于政府意愿的行为会对传统交往空间的文化内涵带来冲击; 另一方面, 由于王家庄村是纯山区农业村, 与外界的联系并不是那么紧密, 多数村民都已上年纪, 受教育程度低, 观念较落后, 对于政府的规划指示, 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眼界都存在缺陷, 盲目性的接受或者是盲目性的排斥都不利于传统公共交往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急需进行转型,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 所以王家庄村应该顺应这一趋势, 转变发展模式, 提高交往空间的灵活性。

( 2) 合理利用乡村公共空间资源, 增加空间可达性

乡村经济受到当地区域位置、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制约, 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挖掘空间资源潜力, 兼顾村庄环境承载能力, 贯彻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理念, 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王家庄村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很少受到周围村庄和外界环境的干扰, 文化空间资源有待进一步传承和挖掘, 转化成产业优势, 增加空间的可达性。政府在规划王家庄村的旅游项目时, 应做好实地调研, 尊重传统民俗, 进行可行性验证, 保护乡村的古树名木、自然肌理和文物古迹。[6]对于规划中与当地传统观念有冲突的部分, 应尽快做相应的调整, 而对于观念过于落后的村民应给予悉心说服教育, 使其理解政府的相关政策。另外, 在资源空间的设计上, 考虑到小孩和老人行动不便的阻碍, 应对空间资源进行整合, 加强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缩短空间距离, 以便增加村民进行交往的可达性。而且, 王家庄村应依托于济宁市的历史文化旅游, 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实现产业转型的同时与传承特色资源有序统一。

( 3) 营造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的生态环境, 提高公共交往空间的可持续性

村民们老槐树下闲谈小憩、溪流边取水洗衣服、小狗在石板路上追逐, 傍晚时分文化广场前大妈们跳广场舞, 这些村民娱乐场所, 富有人情味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传统公共空间, 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交往生活, 促进邻里团结。[7]对于这样的空间元素, 应该着重挖掘村庄的传统文化要素极其潜在价值, 比如在材料的使用、内部空间装饰元素、外部空间的颜色设计上, 都要赋予其文化意蕴和时代价值, 使传统民俗、乡规民约在村民们的日常交往中得到延续, 为村民营造一个美丽宜人的尺度空间。为了适应王家庄村民俗旅游业的开发, 可以对王家庄村的传统交往空间进行改造, 也可以重新设计新的空间, 但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 避免采取过于现代化的设计元素, 使用新材料、大尺度新建交往空间, 以免造成新旧空间在视觉审美上的不雅, 以及交往时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时尚的冲突。考虑到国家对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鼓励、乡村旅游业的机遇, 应对王家庄村的交往空间进行分类, 把生产和生活空间进行划分, 满足村民的生活交往、延续传统的空间功能, 体现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 打造和谐相依的公共空间。

( 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文性

王家庄村的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 设施也逐渐老龄化, 为了适应老龄化的需要, 必须增加公共设施建设。[8]可以考虑增加适宜老人活动的空间场所, 尤其是健身场所的设计,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在村庄空间构建时, 可以每隔两百米设计一个公厕, 每隔30 户增设文化广场, 在广场附近建一些开放性的手工作坊, 由村庄提供设施和材料, 老人们可以自愿在这里无偿进行手工艺劳动, 传授手工艺技能, 外来游客可以在这里学习技艺, 在这里进行加工的作品不得据为私有, 应由村庄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保管、销售或珍藏,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传统手工艺恢复起来, 还可以将这些制作出来的手工艺品展销, 销售所得全部作为村庄的公共财产, 用于乡村建设投资, 落实到村民自身, 最终将自己的无偿劳动转化为对自身的投资。我们还可以借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趋势, 将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承和保护, 比如说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民俗馆, 虚拟手工制作工艺展示平台, 在互联网上进行手工艺品的销售, 构建 “互联网+ 传统村落空间传承”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 与时代发展接轨, 促进 “文化+ 旅游”的同时, 为村民的公共交往空间搭建一个现代化的互动平台, 将原生态的村民生活借助互联网展现在游客面前, 实现村庄与外来游客之间的空间互动, 让游客从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中体验不一样的原真性文化。

参考文献

[1]何善思.历史街区公共交往空间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5.

[2]李明彦.乡村社区中的公共空间营造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15.

[3]赵华梅.现代性视域下村落传统公共空间研究[D].辽宁大学, 2013.

[4]张冬.基于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渼陂古村公共空间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5]孔燕.苏南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估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 2014.

[6]李楠楠.上海郊区村落公共空间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4.

[7]杨锋梅.基于保护与利用视角的山西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及价值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 2014.

[8]黄丽坤.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 2015.

上一篇:《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下一篇:德语语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