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

2025-01-04

春节风俗(精选16篇)

1.春节风俗 篇一

《春节风俗研究》

目录

一.引言 „„„„„„„„„„„„„„„„„„ 2

二.春节风俗„„„„„„„„„„„„„„„„„3

1.简介„„„„„„„„„„„„„„„„ 3

2.研究结果 „„„„„„„„„„„„„„ 4

1)春节文化„„„„„„„„„„„„„„4

2)春节精神„„„„„„„„„„„„„„4

3)春节代表物„„„„„„„„„„„„ „4

三.具有“_____特色”的春节习俗 „„„„„„„„5

1.„„„„„„„„5

2.„„„„„„„„6

四.春节习俗现况„„„„„„„„„„„„„„„7

1.春节习俗的传承„„„„„„„„„„„„7

2.春节文化的传播„„„„„„„„„„„„8

五.如何唤起人们的传承意识„„„„„„„„„„11

六.调查结果

2.春节风俗 篇二

关于春节营销

1、规划缺失。

由于平日门店运营管理工作中,对春节及其它节日的商品营运、营销就缺少系统、先期的战略规划,节日临近,往往缺少应有的调研和市场依据,促销方案和营销计划总是临时抱佛脚,显得仓促肤浅,多有漏洞。不少的门店,营销、管理经营工作充满随意性和变数。

很多零售企业,要么是根本就没有中长期营销规划这么一个战略考量,要么只案头规划,不会满足预算方案所计划的预算投入,呈现出公司财务年度规划实施的随意性和不规范,也体现了企业的不规范运营现状。

突出的现象有这几点:

随意删减费用计划,无视企划营销部门的存在。包括执行中的方案,都有可能遭遇决策者干预、变动,导致流产;

没有主动整合营销的担当和双赢意识,妄自向品牌、供应商、合作商户转嫁费用负担;

临阵一枪,应付竞争。有些企业平时连一分钱的促销推广投入都觉得是割肉放血,但一遇同行开店、做大型活动,就打了鸡血般亢奋,人家啥弄他咋弄,鹦鹉学舌、没有计划、没有新意、没有创意,当然谈不上效果;

为促销而促销,自欺欺人,撒胡椒面似的应付促销。只是节庆日应付一下。做促销怕花钱、做特价促销怕降低毛利率,不做又害怕顾客流失,所以只在节庆日跟在其它企业屁股后应付一下,雨过地皮干,这不啻是自欺欺人。

2、疲于应对的价格战。

很多门店,只知道打价格战,换个思路就走不出去这个陷阱。时间一久,消费者渐生促销疲劳,却恰恰撼动不了目标顾客群体。

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商超无意识地培育了他们的“营销疲劳症”,把正常的门店集客和销售推广变成一条道走到底的价格杀戮。这种做法对门店销售推广非但帮助不大,甚至往往压低了阶段毛利率,更使门店持续的营销设计陷入绝路。

门店促销推广,应该是综合的、整体的经营战略的一部分,是系统的营销规划,不仅含有价格策略,关键是要通过业态规划与控制、基础商品配置、促销商品组合、商品陈列、品质营造、店堂形象、服务流程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文化创建、媒体推广策略综合完成的。单一的价格战无异于饮鸩止渴。

以互联网商业为主要特征的新零售时代到来,传统零售的价格优势瞬间消失,因为供应渠道问题,网络零售通过价格武器占据了绝对优势,鸠占鹊巢。在这样的情况下,体验经济、IP创建、场景营销等营销概念应运而生,特别是实体零售业,占据线下线上场景营销的优势都不是太大难题,所以零售企业在保留价格切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线下场景营销的未来。

3、缺乏新媒体营销的经验与水平,只会搞粗鄙的互动那一套。

有的企业,虽然耗资做了豪华的APP、微信平台,但却只会搞一些“投票”、求赞等无关痛痒的“互动”,非但没有产生“黏性”,反而令消费者不胜其烦。

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社交、平台经济、移动社群是零售业、餐饮业以及其它服务业最可倚重的营销武器,APP、微信平台这些工具,无疑是可以通往消费者内心的管道,但大量企业都把它当作了“玩具”,曲解或者简单化了移动互联网的社群、社交功能与内涵。媒体、自媒体、微信、微博等社交类媒介的有效运用,会促成社群化营销模式在零售业的巨大潜力,合理地把商品、门店、消费者紧密的捆绑在一起展开互动,定期在线上线下搞一些活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和门店只是邯郸学步搞一些类似少儿才艺、选秀之类的线上话题,发起一些“投票”、求赞等无关痛痒的无聊的“公关活动”,传播的信息既简单,受众面又窄,而且由于个别朋友在圈里到处请人投票、拉赞成为常态,使朋友圈的其它人备受其扰,加之网络、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导致大家深恶痛绝,造成极度心理反弹,结果是商场花钱却遭遇顾客抛弃。

关于新媒体营销,门店要注意一下几点:

1、清晰定义企业或者门店的经营理念和价值主张,以价值主张和安全透明的利益培育粉丝;

2、将企业及其门店打造成粉丝们的温馨家园和精神部落;

3、设计充满激情、怡情怡性、雅俗共赏的公关活动方案和互动促销方案,激发粉丝的激情和参与感;

4、重新衡量基于营销的组织构建和价值重构,使它适应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不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体验模式注重的是用户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区别于传统商业,互联网思维下的体验商业模式更注重用户的参与、体验和感受,尤其强调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么有经济价值、要么有娱乐价值,不是耐住性子听你们进行一些无聊的安排、说教。

4、梳理公正心态,强化双赢意识,实现资源整合。

有些零售企业,一说促销,就拉供应商垫背,拿商户开刀,其行为无非就是转嫁促销成本。实际上,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关系是同船共渡、相濡以沫的,再说露骨一点,你是要靠品牌、供应商吃饭的。

但事实是,很多商超总把促销费用、营销成本巧立名目转嫁摊派给供应商,这使得品牌、供应商开始逃避、拒绝参与那些终端平台组织的促销行为。

一些商超惯用的费用摊派:

1、品牌在终端的各种产品展示被收取场地费;

2、供应商一旦使用店头、墙面、空间、户外做广告就被收取广告资源使用费;

3、每到节庆被收取节庆促销费;

4、被商超收取所谓“代扣税金”。

商超迫使服装、百货商户频繁开展满百送百、满多少返多少之类的“大促”活动,结算时所有成本费用全部从商户货款中扣除。

更有甚者,很多商超还人为额外虚构费用,从商户身上再榨取一头。由于这些短期行为,令商户公开排斥、拒绝参与促销活动,于是大部分商场会一刀切采取强迫措施,同时强加商户和品牌一些“保底扣点”、“顺加倒扣”手段,迫使商户为完成销售指标、摆脱惩罚性条款选择顺从。

那么商户就会采取就地涨价、先涨后落的手段来欺骗商场、欺骗顾客,造成恶劣影响。

而这一切都是商超自己造成的。那么如何化解这个矛盾?

首先要树立双赢共赢的意识,正确对待品牌商、入驻商户们,确立正确、健康的合作关系。

其次,要认识到“满就返”等诸如此类的促销手段实质上也是变相价格战的一种。

对商超来说,同样是柄双刃剑,企业或门店只有强化整合营销的意识和能力,才能获得长效营销效果。

第三,构建完善科学的营销机制。

在营销组织和营销战略方面要注重长效机制和时代特色,着重培育营销资源的形成,而不是杀鸡取卵式的掠夺;

第四,鼓励、支持品牌、商户自发自主营销。

商超提供资源、平台支持和积极协助,并负责整合营销资源。联合活动的执行要做到费用投入由零供双方自愿、公平、合理、透明的支出与分担。

第五、改变合作模式,强化自营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商超掌控促销资源的桎梏。

由于电商崛起,两端相接的供应链模式正在颠覆实体零售传统的供应链模式。

在供应商层面,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可以快速结算或者直接现金支付采购的企业,新型结算带给零售商的是商品价格的优势;对于零售商来说,更多的现金采购增加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机会,除了价格优势,还有其它来自供应商的资源支持,这也等同于零售商逐步走向自营模式。

目前超市这种模式开始流行,百货也正在尝试,如果整个百货零售行业自营之风盛行,那么商超促销的矛盾和制约就自然消弭,同时,商超也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

第六、关注消费者而不是关注企业,关注商品而不是关注费用。

企业要紧紧把握市场、掌握消费者消费需求和消费走向;始终把与市场吻合、能对消费者产生粘性的商品配置、品牌组合、业态组合等商品管理和商品营运工作放在首位,而不是让诺大一个招商部紧紧盯住商户的几个费用不放。

如何做好春节促销?

过去,由于互联网商业还没发展起来,独享市场的线下实体日子无忧无虑,尤其是春节期间,所有的门店都是人满为患,所以企业都认为春节营销投入是多余的、是浪费,甚至特价促销都是无端降低毛利的行为。

但现在呢?实体店躺着赚钱的好日子不在了。因为有了电商,电商甚至还开了年货节,比如阿里去年就举办了首届年货节。另外,实体零售业普遍面临转型期早已到来,但至今没有明显成效。

虽然马云前不久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但对占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那种以互联网技术投入为主的转型模式还只能望其项背。所以目前这种情况対实体零售的影响仍比较严峻,实体门店在价格、商品品类、促销三方面都面临电商、同类的双重竞争。

那么,我们马上面临的春节促销问题究竟该如何应对?

首先,调整往年的心态,树立春节竞争营销的意识。

你不做,别人做,线下线上都会产越来越激烈的春节年货市场的竞争。电商的年货节一定要从你这里分走客群,从价格、品类、服务三方面对你构成威胁。

所以,今年的春节,零售商超应该做好计划,准备投入、加大投入,必须制定足够的春节营销预算,不要把应该、合理的投入视为乱花钱,要给企划部门和商品部门自主权,鼓励他们展开春节促销竞争,不能盲目完全寄希望于节日自然销售。

其次,改春节点缀为实质营销。

未来的春节,注定是线上线下争相竞争、交互竞争的激烈档期,所以,我们不仅要在春节做促销,还要做活动营销、价格促销。互联网零售时代,顾客不再好“糊弄”了,以往有很多商超,食品、生鲜、服装,一到年关,肆意涨价、加价,那么以后的春节,你肯定只剩降价的份了。

第三,站在品牌建设的高度去做门店营销。

有很多商超,一到春节遇忙,只顾赚钱,卫生、服务、商品质量、价格控制全都放松了,甚至因为客流量过大,不仅怠慢顾客,还和顾客屡发冲突。生鲜商品的管理也基本不抓了,萝卜快了不洗泥,那些青菜往往拖泥带水卖给顾客。

实际上,门店应该借助春节档期人气超高、人流密集的机会和特点,把营销活动当作品牌营销和品牌推广来做,不仅关注销售,还要关注综合效应,比如服务、商品品质、卖场形象等。

企业要借助春节人流高峰持续周期最长的时机,做好服务,注重品质,对外传播自己好的企业元素,逐步形成自己正面、阳光的企业形象。

第四,注重互联网因素对营销的推动和企业文化的影响。

整合互联网营销和企业自媒体资源,通过新媒体的优势特点,不仅把促销信息、门店活动传导给顾客,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强化与他们密切互动。

门店或商场要借鉴电商的做法,不断推出爆款、好评商品,推出特价、低价组合,借以吸引顾客兴趣到门店;另外突出微信公众平台等自媒体和社交圈等线上工具,通过主题活动设计,促动线上互动、门店活动,达到增强集客引流效果之目的。

第五,因地制宜,做接地气的设计策划,增强门店拉力和黏度。

门店要根据自身所处商圈环境、客观条件、顾客兴趣、地域文化、自身能力设计策划一系列适合本地商圈、适合本门店的营销活动主题,增强门店拉力和黏度,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活动营销、商品促销、价格竞争方案,以拉动客流。

同时,要在活动的策划设计中,避免人云亦云、生硬照搬,要有意识融入自己企业的特点、良好习惯、企业文化元素,强化顾客印象。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活动,尤其是公关营销活动,一定要与自身业态定位、企业自身情况相匹配,形成自身鲜明的特征,营造深刻、自然、谐调的印记,切不可弄出那些“装逼”的做作。

第六,树立春节全员营销意识,发挥资源整合能量。

春节期间,门店要及早规划营运管理工作,实现部门联动、合理分工、全员参与,设计活动主题,策划活动方案、门店形象推广方案,以企划部门为主导;商品促销,以商品采购部门为主导。

但是,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企划部门要在商品部或者采购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展开工作。商品采购部,要兼顾促销商品采购储备、价格控制、促销陈列、厂商联动,把控春节促销周期全程变化,伺机调整应对。

第七、确保合理足量备货和安全库存的有机统一。

春节促销,商品采购是个很难十全十美把控的事。少了,影响销售事小,顾客产生歧义事大;多了,产生积压,高库存为企业、门店带来费用和损失,企业和老板又不高兴。而且春节期间生鲜、服装两大类商品尤其不好控制采购与库存量。

生鲜商品要在年货销售前期采取勤进少进的原则,以保持鲜度、避免缺货、满足销售为前提,后期要集中清理冷库、仓库,尽量备足,一是要防止批发市场闭市、供应商提前放假;二是要考虑初一至初五这段时期的采购盲期。

另外,不管是生鲜食品还是服装百货,在春节销售档期筹备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两件事:

一是摸清本地外出务工人员总数,外出务工人员一般不会返乡太早,这就要求合理安排备货周期,一旦外出务工群体过大,采购就要调整惯常的备货计划;

第二件事是要搞清企业放假时间,和上述情况类似,早做应对,适时调整。

服装类备货采购,先要满足节前销售,根据市场特点——比如有的县级市周边乡村的消费者,往往到了春节还要为一家人尤其是孩子再添冬装。

所以,服装采购要在备足一定冬装的前提下,准确把握现有商品的销售潜力和库存状态,提前下手、早做调整,适当进入换季状态,一手展开冬装出清,一手启动春装上市,做好换季服装的商品结构结构,在卖场开辟适当的春装新品陈列空间。

企业要借助春节人流高峰持续周期最长的时机,做好服务,注重品质,对外传播自己好的企业元素,逐步形成自己正面、阳光的企业形象。

3.春节风俗 篇三

熬夜前:为了使熬夜对身体和容貌的损害降至最低,就要“打好底”。

晚餐要清淡。打算熬夜时,晚餐不要吃得太油腻,应该清淡一些,多吃蔬菜,保证有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

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B能够解除疲劳,增强人体免疫力。

熬夜时:熬夜会增加“火气”,因此不宜再吃薯片、饼干等容易上火的食品。

多喝绿茶。绿茶既能提神,又可消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让人神清气爽。但对于喝绿茶肠胃不舒服的人,还是改喝枸杞茶或菊花茶,既能祛火,还能明目。

吃水果当夜宵。这时绝不能食用高热量或油炸食品,也不宜吃过咸的食物,否则,熬夜后脸和身体会浮肿得厉害,最好用水果、粥、面包来充饥。

熬夜后:不习惯熬夜的人,熬夜后整个人很疲惫、很虚弱,除了食补外,恢复睡眠习惯更重要。

喝有滋补作用的汤或糖水。鱼汤、骨头汤、鸡汤都不错,红枣乌鸡汤更好,通过内在进补能滋养肌肤。

熬夜后,人的新陈代谢会变慢,无法吸收保养品。不妨以按摩的方式刺激耳后至下颌、肩胛骨凹陷处和腋下的淋巴结,促进淋巴循环,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

(河北 李红文)

4.春节风俗作文 篇四

在腊月初八这天,家家要熬腊八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天是祭灶的日子。天一黑,鞭炮就接连响了起来。因此我们这儿有“君祭三,贼祭六。”的说法。祭灶时,通常家里要彻底大扫除一次,接着就要储备过年的物品了。大年三十真热闹。家家做年菜,人人穿新衣。

不少人家早早贴上了春联,说这样就没有人来要账了。这一晚,家家灯火通宵达旦,鞭炮鸣声不绝于耳。小孩给长辈磕头为的就是装满自己的腰包。这一夜还要守岁,要熬到夜里十二点。我是熬不到时间,看着电视就睡着了。正月初一,人们携着大包小包,去亲戚朋友家拜年。

进入正月,不少地方陆续举行庙会。庙会上,小贩们摆摊卖饮料、食品、各种玩具等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来赶庙会,很是热闹。正月十五元宵节,处处张灯结彩,家家挂起灯笼。晚上吃过元宵,孩子们燃放鞭炮,和家人一起放许愿灯,让它带着自己美好的愿望高飞。过了十五,年就过去了。

5.春节风俗作文 篇五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冬至。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其中还有馍糍,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还有,一定要吃得饱饱的,以此来庆祝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除此之外,这一天许多小摊陆续开张,有卖灯笼的,有卖对联的,还有卖一些零食的。最令孩子们开心的,便是那些提前卖烟花的小贩。孩子们的口袋里揣着自己的钱,成群结队,一路欢声笑语,回来时口袋便鼓鼓囊囊的,里面放着许许多多的烟花。

过了二十三,必须选择吉利的一天掸新。掸新,其实就是大扫除,把家中彻彻底底地打扫一遍,必须做到一尘不染,营造出辞旧迎新的气氛。

大人们要置办年货,为吃分岁酒做准备。其中包括一些零七八碎儿:酱油肉、鳗鲞、酒、大米等等。他们还得买来新衣新裤,好在过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在二十五左右的这几天里,家家都会吃分岁酒。菜中必有年糕和鱼,年糕寓意“年年高升”,鱼则寓意“年年有余”。客人们纷至沓来,孩子们可以向大人们要压岁钱,每说一句祝福的话,手里便多了一份大大的红包。总之,一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

除夕更热闹。家家赶做年菜,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一到晚上,热腾腾的年夜饭端上餐桌,喝着饮料,一种幸福的感觉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弦。其中,吃饺子最有趣了,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就寓意着谁在新的一年里运气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能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也好,没吃到也好,这种气氛是最令人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令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令人赞不绝口;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令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里。

一到十二点,鞭炮声准时响起,日夜不绝,所有人都在守岁。一些小孩子,拿着火山似的爆竹,一道道火焰喷涌而出,时而变成绿色,时而变成紫色;时而变得高,时而变得低,把夜空点缀得美轮美奂。还有一些孩子,手中拿着砸炮,突然在别人背后来了个下马威。那人被吓了一跳,马上开始反击,偷袭者见大事不妙,立刻逃跑。一个个你追我赶,玩得不亦乐乎!

大人们还把一串串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圆形鞭炮堆在门口。然后那,拿着打火机把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哩叭啦地响起来,圆形鞭炮“嗖”的一声飞上了天,再在空中跳起摇摆舞来,尾焰喷射出五颜六色的火花,最后“轰”的一声爆炸,我们几个小孩都开心极了。

正月初一这一天,家家都会早早地起床,穿上喜气洋洋的新衣,便到亲戚家去拜年,走亲访友,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人们全都沉浸在欢乐、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

多数商铺在正月初三这一天开张,但并不很忙,还可以出去玩。

接踵而至的元宵节,可以算得上是重头戏了。人们可以去看灯会、逛集市,并且可以吃汤圆。在圆月之下,各式各样的彩灯竞放光明,并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炫目耀眼。

这一天,家家都会吃汤圆。汤圆是用雪白雪白的糯米制成的,有各种各样的馅儿,一个个被揉得滚圆滚圆的。吃了汤圆,就意味着大家都团团圆圆,美满幸福。

6.春节风俗介绍 篇六

春节风俗介绍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得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得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得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得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得气氛,是节日得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禹时代就有春节扫尘得风俗。按民间得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得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得愿望和辞旧迎新得祈求。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得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得《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拜年

新年得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得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得方式多种多样,有得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得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得“贺年片”。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得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得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得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啦许多兴旺欢乐得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得一种古老得民间艺术,反映啦人民朴素得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得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1.湖南春节风俗介绍

2.介绍广西过春节的风俗

3.重庆的春节风俗介绍

4.春节风俗

5.春节的风俗资料

6.春节风俗资料

7.满族春节风俗

8.满族春节的风俗

9.春节传统风俗资料

7.春节饮食需注意 篇七

荤食。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许多人在日常的饮食中原本就吃较多的荤食 (鸡鸭鱼和各种家畜的肉) , 节日中就更加吃得多了。虽然动物性食物所含的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B2等是人体必不可少的, 但是荤食摄入过多则不可避免地会增加饱合脂肪的摄入量, 这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是有害的, 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高脂血症。此外, 过量摄取动物性食物还会加重胃肠负担, 容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 甚至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因此, 糖友们无论是日常的饮食还是节假日聚餐, 在选择肉类时, 不妨选择肉质细嫩易消化的“白肉” (鸡、鸭、鱼肉) 适量的进食, 加工时尽可能去除家禽的皮及皮下脂肪。

饮酒。在节日中, 人们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常常要饮酒。目前, 医学机构对于酒精的立场是限量而不是禁止, 这是因为医学研究发现适量的饮酒有助于心血管的健康。过量的饮酒, 一是会给肝脏造成负担, 破坏肝脏细胞, 造成酒精肝。二是会影响胃肠道粘膜, 导致出血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三是容易伤害心脑血管, 引发心肌梗死和脑出血。过量饮酒还能使胆汁分泌过量引起急性胆囊炎。糖尿病患者更应重视饮酒问题。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在吃饭时喝一点, 但在饮食中应减少这部分热量的摄入。注射胰岛素和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一般不建议饮酒。应选择质量上乘的酒, 避免假酒对身体造成伤害。饮酒量应限制在啤酒200毫升左右, 红酒100克左右, 白酒50克以下。

各种零食。在节日中, 免不了要准备一些零食如各种糖果、糕点, 甜点等。糖友们不宜吃这些食物, 如果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 可以适量进食, 但是也必须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控制好摄入的总热量。糖友们不宜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含糖食品, 如炼乳、奶昔、冰淇淋、奶油雪糕等, 不宜饮用果汁、加糖咖啡和可乐等。

外出就餐。现在的春节也有很多时尚, 不少人选择在大的酒店订餐, 除夕夜一家人在酒店吃团圆饭。同时, 和朋友们外出相聚时也免不了在饭店进餐, 面对这些时糖友们更应该注意了。 (1) 到饭店进餐或者朋友聚餐时不要放松, 要保持以前的饮食习惯。 (2) 有意识的选择进食蔬菜, 而应避免进食高脂肪、高热量、油腻的食物。 (3) 尽量少喝酒精类饮品, 而以矿泉水来代替。如果必须饮酒时, 应按照酒类的热能表适量的饮用, 不要空腹饮酒。 (4) 饭店中的某些菜品是需要用糖来调味的, 如果不确定某些菜中是否含糖, 一定要询问一下餐厅服务员。 (5) 最好选用清汤, 不要喝淀粉含量多的粘稠的汤类。 (6) 避免食用含淀粉多或者裹着面粉与面包渣的食品, 必要时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 (7) 有一些糖友是比较敏感的, 外出时干脆就不带降糖药, 以为少吃一顿是无所谓的,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糖友们外出就餐时, 一定要随身携带药品并按时服用。

不仅如此, 在节日中糖友们还要注意膳食平衡不仅仅是吃生猛海鲜、大鱼大肉, 还要多食用一些蔬果, 比如番茄、菠菜、花椰菜、大蒜等。

也有很多人在春节期间暴饮暴食, 结果是短短的十几天, 体重便会迅速增长, 结果影响了对血糖的控制。那么在春节期间, 要注意哪些方面, 才能不让自己变胖, 保持身体健康呢?

控制食量。毕竟是一年一度的春节, 餐桌上的菜品定然是比平时要丰盛的, 一不小心食物摄取就会过量。所以节日期间也要保持平时的饮食原则, 暴饮暴食不但会使血糖升高, 还很容易发生急性并发症。

控制总热量。要控制好总热量, 减少高热量的食物摄入量。聚餐时多吃绿叶蔬菜, 少吃油腻食物。产生热量的营养素是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三类, 其中脂肪的产热量最高。

充分摄入蛋白质。肥胖的糖友为减肥不仅是节日期间, 平时也要注意进行长期的饮食控制。在消耗脂肪的同时, 机体的功能性组织和储备蛋白质也会被消耗掉。因此要注意蛋白质的补充, 否则导致人体的抵抗力下降, 更容易得病。日常生活中食用的优质蛋白多为动物性食品, 建议选择脂肪含量低的兔肉、鱼肉、家禽肉和适量的瘦猪肉、牛肉、羊肉及动物内脏, 并多吃豆制品。以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克蛋白质为宜。

足量的蔬菜、水果。蔬菜和水果含热量低。尤其是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不仅热量低, 而且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 对人体是很有益处的。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自我控制是防止饮食过量的有效办法。每餐定量多少需根据个人的自身情况而定, 一旦确定后即应严格执行。不能因为有美味而不加以控制。

少食晚餐, 无夜宵。俗话说“早餐要饱, 午餐要好, 晚餐要少”, 其中“晚餐要少”对控制体重是很重要的。如果晚餐过饱加上夜间再吃夜宵, 人体不能完全消耗食物转化的能量, 剩余的能量便会在体内皮下脂肪中储存起来引起肥胖。

少吃零食。春节期间, 家家几乎都准备了很多的零食。一些糖友对自己一日三餐的饭量控制得很严格, 但对于吃零食却毫无顾忌。吃零食虽然不会比正餐多, 但更容易发胖。例如, 你边吃花生边看电视, 两把花生就有805千卡的热量, 几乎等于三碗饭。因此, 必须改变吃零食的习惯。

饮食要清淡。即使是过春节, 糖友们也不要掉以轻心, 也要按着平时的饮食习惯来控制三餐。要限制食盐的用量, 烹调菜肴时还要控制用油量。

控制进食速度。春节期间免不了有丰富的文娱活动。为了赶时间, 免不了加快进食速度, 影响消化。而进食速度过快往往也是发胖的一个原因。如果放慢进食速度, 可争取时间, 使血糖上升, 并通过神经反射及时出现饱感, 从而控制食欲。与人聚餐时, 进食过快往往也是不礼貌的表现。

规律起居。春节假期相对较长, 很多糖友往往玩乐的时间大于休息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往往就不充分, 希望广大糖友保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8.春节话干果 篇八

柿饼春节干果中,柿饼是常见的一种。柿饼由鲜柿制成。我国最好的柿种,首推绵瓤柿,一名绵柿,河北省太行山区南部栽植最多。绵柿制成的柿饼,片大,肉软,柿霜洁白,甜味浓,品质好,耐贮,耐运,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柿饼的营养丰富,含糖65.22%,蛋白质1.5%,脂肪0.1%,糖和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柿饼能润胃肠,止痔血。煮柿饼当点心,对大便干结、痔疮出血的人,能起一定医疗作用。有些地方用柿和糯米粉蒸糕,作甜食,味似枣泥,可治小儿秋痢下血。柿饼外面柿霜,有消毒杀菌作用,作清凉生津剂,可治喉痛、口疮、口角炎等症。

枣子枣树产地在我国分布最广,最著名的品种是金丝小枣。

将鲜枣直接晒干即成红枣。商品红枣,有小枣大枣之分。而中医所称大枣,则是包括大枣、小枣在内的。煮食红枣,喜吃枣的用小枣,喜喝汤的用大枣。蒸糕做点心宜用大枣,制枣泥也多采用大枣。一般家庭制枣泥的方法是:取枣10斤;先去核,煮烂,过筛,脱皮,加糖5斤;另取面5斤,加油0.25斤,一起拌和熬制而成。枣泥作馅心,供烹调,在甜食中用场很大。所谓黑枣,是将鲜枣煮8~5分钟快熟时捞出,投入冷水,枣皮遇冷皱缩,经晒干或晾干,再反复熏焙而成。红枣与黑枣的营养价值相似,枣肉中除糖外,含有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B1、B2、C、P和胡罗h素,还有矿物质,其中钙、磷较多。在绿叶蔬菜缺少时,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感到不足,可吃枣来弥补。英国有一个“果食病院”报道,在136个虚弱病人中试验,凡连续吃枣子的,其健康恢复速度比单靠吃维生素药剂的快3倍以上。红枣是养血补脾的好补品,中国著名古方,治疗亏虚的仲景十枣丸,治疗浮肿的五珍散,都是用红枣配制。用红枣30枚,黑木耳30克合炖,治疗贫血、神经衰弱、过敏性紫癜等症,疗效很好。黑枣同生猪油隔水蒸溶服食,有健肾强筋,润滑皮肤的作用。黑枣去核,嵌核桃仁和猪油,在文火上蒸熟,也是很好的滋补品。河北省保定地区有一种用枣制成的特产叫脆枣,是用优质枣子晒至七八成干,去核,再放在火上烘焙而成。它中空无核,入口酥脆香甜。那里农民过春节,将脆枣穿在线上,象佛球一样挂在儿童脖子上,供儿童随时摘食。苏州有一种土特产HH枣泥麻饼,以黑枣为主要原料,很受游客的欢迎。枣儿还有个功用,吃了葱蒜之类的食物后,再吃一=枚枣子,便可消除怪味。

粟子一名板栗,古代与桃、李、杏、枣并称五大名果。栗子以红油皮良乡栗子,名闻中外。还有镇安大板栗,怀柔地区的虎爪栗子,邢台一带的大明栗子,也是全国有名的良种。栗子营养丰富,含糖及淀粉60%以上,蛋白质8%,脂肪5%,还有维生素B1、B z。肉质软糯香甜,用作主副食均佳。糖炒栗子、粟子鸡、粟子糕等,都是中国著名食品。栗子入药,有益气、补肠胃之效。《食物中药与便方》中说: “老年肾亏,小便频数,腰脚无力;每日早晚各吃生栗子l~2枚,细嚼缓咽,久之有效。”但粟子不易消化,不能吃得过多。粟子磨粉煮糊,加糖,喂小儿,可治腹泻。栗子受潮、受热、受冻,都会造成果肉变质。家庭少量贮藏,用黄沙掺埋加封,可留存至春节后。

核桃亦称胡桃。中国核桃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的是河北唐山地区的石门核桃,即薄皮核桃。其它如云南昌宁的无壳核桃,河北永平的露仁核桃和遵化的茶核桃,四川西部的和新疆阿克苏,库车一带的薄壳核桃,陕西的陈仓核桃和阴平核桃,都属名种。核桃仁营养价值很高,含有脂肪63%,蛋白质15.4%,糖类10%,还有钙、磷、铁、胡罗卜素及各种维生素。《本草纲目》中说:“吃核桃仁可使人肥健、润肌、黑须发,通血脉,补气养血,并能防治虚寒、腰痛等症。将核桃仁放在温水中浸泡后,剥去仁衣,捣烂加白糖蒸化,每次取两汤匙冲服,有润肺,补肾、平喘、止咳的功效。将核桃仁捣碎和阿胶、黄酒炖化,是冬令妇女滋阴补虚的好补品。常食核桃,不但血胆固醇不会升高,而且还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很适合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病人食用。核桃仁也是制茶食如月饼、糕点等的重要配料,江苏南通传统的土特产——嵌桃麻糕,就是嵌的核桃仁。

柿、枣,栗、核桃,统称铁杆庄稼,也叫木本粮食,分布二十多省,是植树造林中大力推广的品种。我国的这四种干果,和世界各国相比,资源最多,质量也最好。

春节干果中,还有香榧、桂圆,莲子等。比较起来,这几种应算是“珍品”。

香榧以薄壳香榧为最佳。种仁含油5l%,蛋白质10%,碳水化合物28%。一般香榧食用,要经过炒制。先将进行粒选,再按颗粒大小分作大、中,小三堆,拌掺白沙用猛火急炒。炒时按大小分锅,或~锅中分大中小三批,按先后分别炒制,以免生焦不匀。炒熟后过筛去沙,随放盐水中浸泡片刻,捞出再入锅炒干即成。香榧味香而脆,还可加工成各种精美食品,如椒盐香榧、糖球香榧、香榧酥等。《本草纲目》记载,香榧有润肺、止咳、滑肠、除肠道寄生虫之功。对驱除蛲虫,效尤显著。每晨空腹时,嚼食炒熟的香榧30-60-90克,治蛔虫、钩虫、蛲虫、姜片虫、绦虫,均有效。

桂圆 圆肉是鲜龙眼的干制品。桂圆主要产地是福建省的莆田、仙游一带。桂圆肉含蛋白质50%,糖份20%,维生素C0.68—1.44%,铁的含量比一般干果高8—10倍。桂圆肉与红枣同煮,是很好的滋补品,有安神补血之功。桂圆肉4—6拨,加莲子、芡实等量加水炖,于睡前服,可治贫血,神经衰弱、心悸、盗汗等症。

莲子是荷的成熟种子,产地很广,以湘莲最有名。莲肉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天门冬素、蜜三糖等,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莲子外面有一层种皮,味很苦涩,食用必先脱皮。脱皮方法:在锅中加水煮沸,放少量食碱于水中,再将干莲子投入,用笊篱或大勺子等搅拌,皮就很快脱下,捞起,捅去莲心,加水,文火煨松后,可做各式甜食,如莲子汤、八宝饭、什景果羹等。莲子煮糯米粥,外加芡实、食糖、荷叶是很好的补品,脾虚便溏、睡眠不安、心悸怔忡,妇女腰酸带多,体质虚弱者,常吃可增进健康。莲子入药,有补脾,养心、固精的功能,主治脾虚泄泻,遗精、带下诸症。

9.家乡的春节风俗 篇九

不管是什么地方的除夕夜,年夜饭都是必不可少的。显然,麻阳也比例外,只是时间比其他地方要早一些——在麻阳年夜饭在下午4点钟的时候就准备好了。说是“年夜饭”,事实上是“年下午饭”。虽然时间略早,但却丝毫冲不淡那浓浓的年味儿,那对“万象更新”的喜悦之情和那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望着满桌的美食,你是不是早已垂涎三尺了?别急,再吃年夜饭之前,还有更重要的时候要做——大人们会带上不少东西去山上祭拜土地,去河边祭拜水,在到家里去祭拜祖宗。做完了这些,大家才舞动筷子,尽享这美味的年夜大餐。

吃过年夜饭,大家便陆续开始守岁。天尚未黑,耳畔便响起了鞭炮“噼里啪啦”响声,眼前便闪过烟花绚丽多彩的图案。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新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终于,凌晨12点到了!伴随着几朵巨大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小孩子纷纷给长辈拜年,大人们也乐呵呵地给小孩子们发压岁钱。那些先拿到压岁钱的孩子们,个个欢呼雀跃,没拿到的只好眼巴巴地望着他们。当然,压岁钱也少不了他们的一份。发完压岁钱,大家便躺到床上,沉沉的进入梦乡。

第二天,大人们起了个一大早,拿着桶子去“抢新水”——用桶子去打井里的水。据说“水新”意味着“万事新”,预示着新的一年有新气象。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上山砍柴。因为“柴”和“财”谐音,新年砍柴,希望来年财源滚滚。

10.潮汕春节风俗作文 篇十

潮汕人民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后,便开始准备大扫除,对屋里屋外进行装修、重新布置,还要蒸制红踩桃、鼠曲踩、萝卜糕、炸粿等食品;到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春联,吃过午饭后全家大小都要沐浴、洗头、穿新衣。

然后备好自家的供品,然后请老爷来保护全家平平安安这是潮汕传统习俗事关家宅一年头衰,当然初一十五还要拜天公、佛祖、月娘、观音娘娘、财神、土地公公、祖宗等。还未出花园的孩子还要拜公婆母。除夕夜晚,一家人围着炉子吃团圆饭,无论平时分散在多远的地方,都必须赶回家来团聚。到十点的时候,正是小孩子玩耍,拿红包的时间,长辈给晚辈送红包表示祝福。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九日,大家都忙着去拜年、做客。当然,拜年可不是那么简单小孩要对主人说“阿姨,奶奶,叔叔……生意兴隆、身体健康,主人和客人还要互相赠一对橘子以表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潮汕的春节习俗,你们呢?

11.春节话“福”等 篇十一

“福”字由来已久,在初有文字的早期文化中就已出现。据《说文》解释:“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之谓备”,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祝愿语“万事如愿”的意思。

民间形成贴“福”字的习俗说法不一,但多数人认为春节贴“福”字开始于明朝。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微服出行,到了一个镇上,看见许多人围观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个赤脚女人拖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女人大脚。明太祖看了,却对此产生了误会,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皇后马氏,因为马皇后正是淮西人。明太祖把此事暗记心头回宫后,立即叫人到镇上调查,看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又出自何人的手笔,统统记下来,对于没有参与嘻笑的住户,都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上一个“福”字。过了两天,军士便以此为据,来到没有贴“福”字的百姓家里捉人。从那以后,每逢农历除夕,各地住户便都在门上贴一个“福”字,以示“安分守己”。这种以“避嫌”变“祝福”的善良愿望便一直流传下来,相沿成俗。

幽默与笑话等

询 问

银行里古小姐的座位被排在入口处,常有人问东问西的,久而久之古小姐不胜其烦,就放了一个牌子:“此处非问讯处”。结果,以后来办事的人都问古小姐:“请问,问讯处在哪里?”

领导更黑

一天,将军到一部队检阅士兵。按照常规,将军要对着麦克风高呼:“大家好!”士兵分别回答:“领导好!”

但检阅时,将军见士兵晒得脸黑黑的,不禁心疼起自己的子弟兵,于是出其不意地高呼:“大家晒黑了!”士兵们训练时虽没有这句话,但还是反应比较灵敏,于是齐声回答:“领导更黑!”

遗 传

一天,儿子把考试成绩单带回家,我一见那糟糕的成绩就忍不住发起牢骚:“你怎么像我小时候一样呢?你就不知道努力点,考好些吗?”

儿子无奈地说:“这是遗传,我也没办法。”

关掉太阳

星期天早晨,阳光射在正在酣睡的露露脸上,露露不耐烦地喊:“关掉电灯!”奶奶笑道:“傻孩子,这哪是电灯呀,这是太阳!”露露又喊:“关掉太阳!”

二龙戏珠(红先和)

车八进三 将5进1 车八退一

将5进1 车八退一 马5退4

车二平五 将5平6 车八平六

将6退1 车五平四 将6平5

车六退七 后卒进1 车六进一

卒5平4 车四平五 将5平6

帅四平五 卒6进1 车五平四

将6平5 车四退五 卒5进1

12.春节民俗传说初探 篇十二

关键词:春节,民俗,传说

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很多传承至今的风俗习惯, 其中一些带有神话传说的习俗更是耐人寻味, 本文在此将对它们略加探析。

一、传说之一:“祭灶”

我国的春节民谣中有“二十三, 糖瓜粘”, 就是指人们在旧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那天, 在灶房里祭祀灶神爷。旧社会的家庭, 大多都有在灶间设立灶王爷神位的习俗。传说他是玉皇大帝亲封的司命灶王府君, 在民间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供奉。

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 有兄弟两个。老大善于盘锅台, 老二善于书画。老大因为技艺超群被尊为张灶王。且他不仅手艺好, 还爱帮邻里调解纠纷, 得到乡邻的敬爱。

张灶王活了七十岁, 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他去世后张家乱了套, 几房儿媳都吵着要分家。画师弟很犯愁, 后来想出个好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 弟在厨房的灶墙上事先画出极其逼真的张灶王和夫人的肖像。深夜, 弟突然喊醒全家人, 带他们去看二人的肖像。然后谎称自己梦见大哥和大嫂已经在天上做了神仙, 玉帝亲封大哥为灶王府君。他知道张家不睦闹分家之事后很气恼, 准备去玉帝那里告状, 然后在三十夜下界惩罚全家。儿女侄媳听后吓坏了, 立刻跪下磕头赔罪, 还取来张灶王生前喜欢吃的甜食供在灶台上。

从此以后, 张家经常争吵的妯娌们和睦起来, 全家太平度日。街坊邻里知道了都当真以为灶王爷显了灵, 纷纷来张家求灶王像, 回家贴在自家灶房供起来。久而久之, 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从周朝起, 皇室也将它列入祭典, 设定为固定仪式。

二、传说之二:“守岁”

守岁, 就是在除夕夜不睡觉。一些地方的习俗称, 这夜谁熬夜熬得最久, 来年就会祛病消灾鸿运迎头。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深山中居住着一种凶猛的怪兽, 叫“年”。它嗜血成性, 每隔三百六十五天, 就趁着夜色闯入村庄吃人, 破晓又返回深山中去。百姓们谈“年”色变, 把它出没的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熬, 称作“年关”。后来, 摸清“年”出没规律后, 他们想出了一套应对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 百姓们都提前做好饭, 熄灯闭户, 躲在家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饭凶吉未卜, 所以各家都尽其所能把它置办得美味丰盛。饭前还要祭拜祖先, 祈求自家祖辈在天仙灵的庇佑。饭后, 谁都不敢睡觉, 围坐在一起聊天壮胆。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所谓“守岁”的习俗。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守岁的习俗。它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 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三、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 最早可以追溯到后蜀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让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题字, “以其非工, 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大概就算得上是中国第一幅春联了。据记载, 春联起源于“桃符”。

中国国代神话中, 相传有个鬼蜮。它的中心长着一颗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住着一只司晨金鸡。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冤魂野鬼们可以出外游荡。次日清晨, 当大桃树上的金鸡报晓时, 它们必须赶回来。鬼魂们进出的鬼蜮大门在桃树的东北方, 有两位专门看管它们的天神屹立在门的两侧, 他们的名字分别叫神荼、郁垒。这两个天神威严神武又法力高强。一旦有鬼魂夜间出去游荡时做了伤天害理的事, 他们就会感知到, 并立刻抓住它捆绑后, 扔去喂虎。因此所有的鬼魂都害怕他俩。于是, 民间相传都用桃木板刻出他们的模样, 挂在自家门边辟邪。后来图简便将神茶、郁垒的名字刻画在桃木板上, 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到了宋朝, 民间又逐渐出现了在桃木板上写对联的现象。它将前朝的两个习俗完美融合起来, 既保留了人们对桃木辟邪的崇拜, 又将对家庭和睦安康的心愿文字化。再后来, 对联的载体进一步演化成象征红火吉祥的大红纸。更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氛围。

唐朝以后, 除了神荼、郁垒两神之外, 人们又把太宗时期的两位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做门神。相传, 一次太宗皇帝生病, 总听见门外鬼魂哭号怎么也睡不着。后来, 他招来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 让他们手持兵器立在门侧守卫, 鬼魂声就再也没有了。事后, 太宗命人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民间效仿, 秦叔宝和尉迟恭也就渐渐演化成了门神。

13.彝族春节风俗作文 篇十三

彝历年,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彝语叫“枯识”。在农历10月,公历11月内举行。彝族聚居的村寨,从农历10月16日开始择吉日过彝历年到30日完。由于各地择吉日的差异,公历时间有的在上旬,有的在中旬,有的在下旬。各村寨过3天彝历年。所以有着彝历年过一个月的诠释。彝历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为什么在农历十月过年?相传有两种原因,一是彝族历史上有十个月为一年的历算。按这历法计算,十月份为年终岁首,正当过年,故习惯上又称“过十月年”。二是因这个时候,彝族地区庄稼收割完了,五谷丰登了,农事空闲,正宜过年。

彝族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一年中最喜气,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彝族年有很多传统的规矩,主要有:过年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

14.义乌春节风俗作文 篇十四

麻糖是义乌人必备的年货食品之一,是过年用于招待拜年客的茶点。义乌人的麻糖有多种口味,有芝麻糖、芝麻花生糖、米花糖等等,吃着都是满嘴留香、嘎嘣脆。

以前每年冬至一过,不少义乌人家就开始制作腊肉香肠,挂在屋檐下风干。而如今更多的是有专门的香肠加工点代为制作,过年吃腊肉的人少了,但香肠仍然是正月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菜肴。在高压锅内压熟后,用快刀将香肠切成薄片,亮晶晶的猪油从肉片内渗出,香味则早已溢满整个空间,让人口水直流、垂涎三尺~

打年糕是义乌人过大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传统。年糕,有“年高”之意,意味着一年比一年高、年年高升、年年丰收。义乌的酒有高粱烧、红曲黄酒、青柴滚,青柴滚比较小众话,集中在上溪一带。高粱烧比较烈,最受大众欢迎的还是红曲黄酒。红曲黄酒,酒色呈琥珀,醇香柔和,酿制程度不同口感也稍有差别,有的烈有的甜。在义乌乡村大部分农户家里年前都会酿制上一些家乡酒,待到过年招待客人。

15.羊年春节话年俗 篇十五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记忆和期盼。在这个绵延2 000余年的传统“大节”里, 许多优秀习俗、新风雅韵不断传承, 使春节的味道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发酵回味。在您的记忆里, 家乡的春节是否有别样的民俗, 不一样的年味儿, 欢迎晒出你记忆中的、或正在经历的“年趣”, 也许, 这些有趣的年俗、民俗, 就构成了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散发出吉祥中国年的传统韵味。羊年春节马上就要来啦, 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春节民俗吧。

春节习俗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 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代帝王继位, 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 往往自立历法, 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 决定重修历法, 使之统一。今天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 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春节降临, 万象更新, 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 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 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 无不隆重而热烈地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 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 一连15天。

贴春联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 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家里里外外, 打扫得干干净净。很多家庭都要在门上贴上春联, 写上吉祥联语, 祈求好运。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 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 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 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

送灶神

在民间有这样的俗信, 农历12月24日, 这一天, 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 因此这天在很多地方还留有这样的习俗, 大家会特别准备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年糕

在春节前夕, 一般家庭都会忙着制作糕饼等食品, 既可当礼品, 也可用来款待到访的亲友。年糕 (又称黏糕) 是一种象征吉利的春节必备佳品。这种用糯米制成、带褐色、黏性大的糕品, 因名称与“年高”谐音而具有“年年高升”的含义。

送礼

送礼是向亲戚朋友表示敬意与爱意的表现, 根据华人尊老敬贤的传统, 幼辈应送礼物给年长者。比如, 女婿在春节前一周送礼给岳父岳母, 为了表示吉利, 礼品都是双数的。在传统礼节上, 受礼人都要回礼, 以表示谢意。这种互赠礼物的习俗, 正是华人“礼尚往来”的处事态度。

团年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 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 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 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 一家大小共叙天伦, 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 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祭祖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的先人, 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 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 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 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迎春

根据华人的计时方法, 新的一年及生肖是晚上11点钟开始, 因此传统的迎春时间多在晚上11时正。不过, 在很多地方, 大多数人是在午夜12时正迎春。

一般华人仍有迎接财神爷的习俗, 人们也在这一天涌到寺庙去许愿或祈求平安。

拜年

传统上, 拜年的习俗是晚辈向长辈跪拜、祝福。不过对于年轻一代的华人来说, 跪拜是令人感到别扭的, 今天普遍的做法是, 双手捧着一对柑向长辈祝福。

送柑是中国南方人的过年习俗, 由于广东话“柑”与“金”谐音, 送柑 (送金) 就表示吉利、好运。而华人有“好事成双”的观念, 因此当人们提着一袋袋柑向亲友拜年时, 袋里装着的柑不是2粒就是4粒。

为了对长辈表示尊敬, 送柑须用双手奉上。按照习俗, 当客人告别时, 主人也得以柑回礼, 以示互祝好运。

红包 (压岁钱)

除了送柑, 派发“红包”也是华人新年的另一种习俗, 华人喜爱红色, 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 (根据华人的观念, 已婚者就算成年) , 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 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 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 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 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 是不礼貌的做法。

元宵节由来和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 汉文帝 (公元前179~157年) 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 每逢此夜, 必出宫游玩, 与民同乐。在古代, 夜同宵, 正月又称元月, 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 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 更是盛极一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变化, 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 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 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 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 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宋元元初时, 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 北方叫元宵, 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 分有馅和无馅两种, 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 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 则有糯米面、高粱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 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 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 并有谜格24种, 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 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 设有灯谜上万条, 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 (公元58~75年) , 因明帝提倡佛法, 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 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 是参佛的良辰吉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 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 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 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 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 (公元685~762年) 时的开元盛世, 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 燃灯五万盏, 花灯花样繁多, 有巨型的灯楼, 金光璀璨, 极为壮观。

宋代, 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 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 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 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 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 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 满族入主中原, 宫廷不再办灯会, 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5天, 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 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 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 因此往昔元宵节, 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 希望实现生男孩的愿望。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中的一种, 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 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 属其胫, 并趋并驰, 弄七剑, 迭而跃之, 五剑常在空中, 元君大惊, 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 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 还能跳跃和舞剑, 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3种, 最高者1丈多。据古籍中记载, 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 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 以便放脚, 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 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 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 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 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 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 生动活泼, 逗笑取乐, 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 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 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 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 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 也有人认为狮舞是5世纪时产生于军队, 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 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 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 西凉伎, 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小狮一人舞, 大狮由双人舞, 一人站立舞狮头, 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 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 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 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 手握旋转绣球, 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 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 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 表演时讲究表情, 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 惟妙惟肖, 逗人喜爱, 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 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 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 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 身穿长袍, 腰束彩带, 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 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 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 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 广州、佛山的“大头狮”, 高鹤、中山的“鸭嘴狮”, 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 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 但沉着刚健, 威严有力, 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 人称“关公狮”, 舞姿勇猛而雄伟, 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 动作粗犷好战, 俗称“张飞狮”。

山西年俗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大餐, 年节, 很自然又透着中国民俗文化浓烈的底蕴。年俗文化是民俗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于传统, 对于民俗, 我们在继承中发展、提高它, 并赋予其新的元素, 使过年的载体变得多样化, 这样的年俗才是真正的老百姓的年俗。

除夕

除夕之夜, 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无边的遐想和期望, 怀着对“各路神仙”隐约不安的尊崇心理, 言谈举止都不由自主地罩上一层神秘而肃穆的色彩。贴窗花、贴春联是年节前最生动活泼、最有文化气息的风俗。山西民间窗花, 地域特色鲜明, 内容形态极为丰富, 只要是老百姓熟悉而感兴趣的事物, 几乎都是窗花创作的依据;至今流行于吕梁山区的中阳民俗剪纸、流行于晋北广灵与灵丘的染色剪纸、流行于晋南和晋中广大区域的民间剪纸, 都是发端于年节。山西民间还流行在门楣上张挂彩色门笺的风习, 通常是在4张彩纸上书写“迎喜接福”、“喜迎新春”、“风调雨顺”之类的词句。它与春联一起, 形成了民间直接以文字形式彰显节日喜庆的风俗事物, 具有色彩强烈、词句朴实、寓意明显的特点。

初一

很长时期中, 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民间俗信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诸神上天, 初一五更要回来和人们共度年节, 因此民间讲究初一五更时分要接神。后来人们越接越早, 清末民初许多人家一过子夜就开始接神, 俗以为晚了接回来的就是懒汉神, 对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不利。接神时, 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 等到院中点燃旺火, 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

天亮后祭祀神位和祖宗。家长带领全家依次给各神位点蜡、敬香、摆供、敬酒, 三跪九拜。设在院中的天地神谓之全神, 供品最丰富。晋西北地区, 习惯摆5盘炒菜、5盘凉菜、5盘干鲜水果、5盘油炸小吃、5盘特制花馍, 取5福来临之意。祭祖宗的隆重程度与祀神一样, 家长率全家男子向祠堂或家中的祖宗牌位祭祀。祭祖毕, 当场按辈分大小, 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

拜年是春节活动中重要的习俗, 一直流传至今。拜年可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和团拜等形式。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 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 进院要先拜神祖, 然后给长辈磕头。远拜是本村亲朋好友间的互拜, 只拜人, 不拜祖。五服之内须面拜, 亲友则可让子弟代贺。旧俗晚上去者, 谓之拜夜年;初十之后去者, 谓之拜灯节。清末至民国时期, 同辈相见拜年要拱手作揖以示礼貌;晚辈拜年时要先到祖先神祇前叩头请安, 然后再向长辈磕头。晚辈给长辈拜年后, 长辈要给晚辈未婚子女“压岁钱”。

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 禁忌颇多。说话都说吉利话, 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 忌打碎碗碟。万一失手打碎碗碟, 不要说话, 悄悄将碎片捡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 意为破财不外流。如今, 无论年节或平时, 遇到失手打碎碗盘的, 都会不失时机地说几声“岁岁 (碎碎) 平安”。人们对付触犯禁忌的行为自有一套“破解”的方法, 一来求得心理平衡, 二来趁机增添喜气。

初二

初二这天, 山西大多数地方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 晋南多在初三。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 尽是小生和小旦”, 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大同一带则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习俗。晋南的新绛, 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 去时抬着食箩, 担上食盒。一箩油食, 一箩馍, 礼品很重, 尤其第一年, 花样齐全, 相当排场, 一般是让外人欣赏、赞扬的。婆家取礼极轻, 如果没有公婆就不取油饼, 有则取。油饼表示敬老。回礼一般也是回馍, 故有民谚道“河东人情薄, 总是馍换馍”。

山西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 民国《万荣县志》载:“二日, 新丧之家, 亲戚咸来烧纸, 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 邻里皆送锞纸, 名曰‘首节’。”有的人家因不忍搅扰对新丧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 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节而在家祭祀。晋中祁县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习, 故不能在这天回娘家拜年。初三是看舅的日子, 甥男甥女或单独去, 或和父母一同去舅家看望姥姥和舅父母。

初五

正月初五, 俗称“破五”, 也有称之“送穷节”的。晋南个别县称“鬼节”, 晋北地区, 民间用彩纸剪成人形, 让小孩去街上相互交换, 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 称为“送走穷媳妇”, 把别人的换回来叫“得到有福人”。朔州一带则剪彩纸作女子形, 于五更送之街头丢弃, 曰:“送穷媳妇出门”。这些习俗,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鄙视妇女的宗法观念在民众中的恶劣影响, 许多人把家境好坏归罪于娶进门的媳妇身上, 于是附会形成了此习, 如今妇女的社会地位已极大地提高, “送穷”习俗已成为民间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和禁忌遗存。过去, 晋西北地区许多村落, 太阳出来要掀起炕席, 打扫炕土倒掉, 称为“送穷”。晋东南则习惯将烂衣破衫扔到院墙外。晋南民间传说古代颛顼时期, 闾中生下一男孩, 穿上新衣就哭闹, 不是撕破新衣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滚, 人皆呼其为“穷子”。晋南有些地方在这天掏院厕将粪送出门外, 称“送穷子”。山西大部分地区, 将元日以来积存的垃圾于此日倒掉, 亦谓之“送穷”。

过了初五, 春节期间所有禁忌开始解除。破五以后人们开始干活, 过年的气氛日渐稀疏, 所谓“五日年下”即是指此。

各地年俗

云南阳宗·迎大香

迎春祈福是云南澄江县阳宗镇的传统民俗活动, 据说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了。所迎之香硕大无比, 高达5 m, 重达200余千克, 能燃烧个把月。

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开始, 阳宗镇的人们便以香敬神, 同时还添加了许多娱乐的内容, 如唱滇戏、演花灯、跳关索、舞彩龙、耍纸马等。据考证, 其中的关索戏是我国是最古老的傩戏之一。人神共春、天人合一的“迎大香”仪式开启了一年的新气象。

广东冠山·赛大猪

一年之计在于春, 农历正月十七、正月十八是广东澄海市冠山人赛大猪庆丰收的节日。赛大猪的习俗始自清初, 在节日期间, 人们满怀丰收的喜悦, 以赛大猪抒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豪情壮志, 象征着团结与兴旺, 寄托勤劳的冠山人民新年的希望。

每年参加赛大猪盛会的大猪有六七百头, 每头都在200 kg以上, 场面壮观, 人声鼎沸, 热闹非凡。在接近尾声时, 男男女女高高兴兴迎猪回家, 迎接吉祥来临。千家万户忙着把大猪分给亲朋好友, 共享丰收的欢乐。

安徽贵池·乡傩

流传在安徽贵池市境内方圆百余里偏僻山区的民间戏曲就是“乡人傩”, 俗称“乡傩”。乡傩的历史悠久。贵池乡傩的辉煌, 始于对梁昭明太子萧统神像的祭祀活动。相传萧统曾在南北朝梁天监年间 (公元502~519年) 来到封为“内郡”的宣城之石城县 (今贵池市) , 编纂文选、赈济灾民, 深得百姓爱戴, 成为当地人心中御灾捍患的保护神。所以, 延续至今的习俗是每年春节过后, 百姓们便举行隆重的乡傩祭祀活动。

贵池乡傩演出共分傩事仪式、傩舞、傩戏3个部分。其演出程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乐器等都是我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典戏曲艺术。同时, 它又是一种独特的封闭式演出体系, 属于无专职、纯业余的班社演出团体, 均由各宗族各自结社, 剧目唱腔互不交流, 世代沿袭, 自成一格, 很少受外来影响, 至今保持着古朴粗犷、原始蛮荒的风格, 被誉为珍贵的“戏曲活化石”。贵池, 也因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傩戏之乡”。

天津·年画

《亮剑》里说李云龙“喜欢年画和剪纸。在他看来, 过年时炕头上挂幅杨柳青年画, 上面有个穿红肚兜的大胖小子抱条大鲤鱼, 再写上‘年年有余’;窗户上再贴上五谷丰登、喜鹊登枝图案的剪纸, 那才叫美, 看着就那么喜庆”。

不可否认, 李云龙是个标准的中国人, 心里揣着中国人最质朴的情怀。天津作为北方重镇, 其杨柳青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 因而天津过年最讲究穿红挂彩了。一张年画, 便映出一片中国色彩。平淡的日子, 一下子变成了红彤彤的年。

山东海阳·大秧歌

海阳大秧歌是一种集歌与舞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分为“三进三出”、“走阵势”、“耍小场”等表演程序。

“三进三出”是海阳大秧歌中必不可缺的一个很讲究、很隆重的拜年节目。秧歌队进到村头, 先放三眼炮, 枪响之后, 村里的“会首”或村干部便急忙迎出村头接秧歌。此时, 金鼓齐鸣, 锣鼓喧天, 秧歌队在秧歌头儿的指挥下, “三上三下”地表演。轮到最后一次时, 秧歌头儿便上前将右手持的伞头或马甩子横在左手, 向观众行单脚跪或行文明鞭躬礼。

海阳大秧歌的集体“闹场舞”也叫“走阵势”。在激昂、热烈的锣鼓声中, 秧歌头儿带领秧歌队从密挤的人群中跑大圆场, 拉开一个宽阔的场地, 开始走各种“阵势”, 如雄伟奔放的“二龙吐须”, 生动活泼的“龙摆尾”, 充满生活气息的“剪子股”、“卷菜心”, 富有古典意味的“盘玉柱”、“八卦阵”、“竹篮开花”、“勾心斗”、“九旗阵”、“跳龙门”、“四连环”等。

海阳大秧歌的“耍小场”则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的组合表演形式, 如强壮有力的男性“花鼓舞”、优美多姿的女性“花扇舞”、载歌载舞的“王大娘和小炉匠”双人舞、幽默诙谐的“老汉背妻”单人舞等。花鼓舞在海阳大秧歌中是一支生力军, 队伍雄壮整齐, 排在秧歌队伍的最前列, 起着开场、开路、打先锋的作用, 其动作矫健有力, 步伐整齐而又多变, 如“踏步”、“扑步”、“纵跳步”、“吸腿”、“鹞子打腿”、“水底捞月”等, 舞姿优美, 舞蹈性极强, 给人以雄壮、振奋之感。引人注目的双人舞也是海阳大秧歌的一大特点, 如“王大娘和小炉匠”这出歌舞, 以表现年青人纯洁真挚的爱情故事而保留至今。

陕北·秧歌

黄土地上的百姓重视过节, 但一年中最重视的还是春节。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景。初一不出门, 初二走亲戚、回娘家, 初三各村起秧歌、闹社火。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 挨门逐户拜年, 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 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 伞头触景生情, 即兴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

“转九曲”是陕北春节期间独有的群众娱乐活动。“转了九曲阵, 活到九十九。”这是当地流传已久的一句俗话。转完九曲阵, 就要抢灯了。抢灯, 谁抢得多, 谁的福就多。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算春节期间最热闹的日子了。这天, 各乡镇的秧歌队都要进城闹社火。入夜, 皓月当空, 彩灯齐明, 鼓乐喧天, 鞭炮声声, 万户空巷, 人流如潮。

灯火、歌谣和凛冽的寒风交融在一起, 回荡在这片黄土地, 这就是陕北的正月。

福建莆田·“福首”人家

元宵是福建莆田农村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 风俗极为独特。从正月初六开始, 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传统习惯, 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灵。这种祭祀仪式从这个姓氏轮到那个姓氏, 从这个村轮到那个村, 一直延续着。活动一直到正月二十九, 由莆田东岩山、文峰宫举行“妈祖尾夜灯”才结束。

在元宵活动中, 各个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据年龄辈分轮流选出“福首”。按这里的传统习俗, 能当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气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 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据说做“福首”会给主人带来好运, 因而每位轮到“福首”的家庭都会十分重视。元宵前几天, “僮身”就开始忙里忙外, 一些亲朋好友也会主动前来帮忙:有的忙于搭彩门、持红灯、装彩车、摆宴桌;有的忙于杀猪宰羊、准备各种祭祀用的物品。元宵这一天, 同族的亲戚都会挑来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十盘担”前来贺喜。族人在“福首”的带领下来到祖祠的大厅中按照传统仪式进行祭祀活动。

“福首”除了在家进行祭祖、招待亲朋好友外, 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庙会活动中充当主祭, 亦称“捧手炉”。元宵期间, 宫庙中的菩萨被抬出来巡游, 游行路线按各村习俗约定, 称为“行道”游行。村里几位“福首”捧着香炉, 随着妈祖神像或其他“社公”在旗花、凉伞的护送下, 不分昼夜挨家挨户赐福。所到之处, 家家户户设宴桌迎神祭拜, 给菩萨压岁钱。法师诵经做道, 唢呐车鼓轮番助兴, 大家俯首叩拜, 求神保佑。在浓浓的鞭炮声中把庆赏元宵推向高潮。

过年了, 大家走亲访友常常会选购新鲜的水果作为礼物, 如何才能从众多鲜果中选出最佳的果品呢?

营养专家带您买年货:水果

苹果

苹果主要品种为红富士, 挑红富士应选看上去一丝一丝的, 黄里透红的, 这样的苹果一般是黄瓤, 又脆又甜, 微微有点酸味, 味道很正。正宗的红富士苹果放在桌子上是歪的, 颜色有些粉红, 不是红成一片, 也不能特别红。绿里透一点红的苹果千万不能要, 这样的苹果味道淡, 水分多, 甜味差。

红富士的最佳“面相”:外表条红状, 带有一点黄, “肚脐”是深陷下去的, 果皮上麻点多的, 用手指轻轻弹, 清脆有回声的, 这样的苹果甜脆、多汁, 就带回家大饱口福吧。

红枣

表皮褶皱少的新鲜。新鲜的红枣比较饱满, 果皮上褶皱较少的一般是当年产的。而且, 好的红枣表皮经过擦洗后很光亮。

颜色越深的越甜。不少人误以为枣的颜色深浅跟其新鲜度有关, 颜色越深的越陈。但其实枣一旦被摘下, 其表皮的颜色变化很小。通过表皮的颜色, 我们可以判断枣的甜度。颜色越深的, 成熟度更高, 也就越甜。

顶端有柄的没蛀虫。红枣的含糖量通常在60%~80%, 很容易被虫蛀。顶端没有柄的就需注意了, 如果再有小孔, 就是被虫蛀过的了。还可以用手捏一捏,

橘、柑、橙、柚

橘、柑、橙、柚都是柑橘类水果中的一种, 外形相近, 大致上体积呈递增样。

“高身橙, 扁身柑, 光身橘。”橘子的皮要亮, 不论品种, 中间有环形的是母的, 比较甜, 有点状的是公的;挑皮薄有弹性的, 早橘汁多味甜, 晚橘粗糙多筋。

橘、橙、柚都要选沉手的, 外表要润滑光亮的, 相反冬天流行的砂糖橘要选粗糙的。橙子要选底部有圈的, 脐橙要选底下有凹下去的洞洞的, 会比较甜。

柚子要选紧实的, 同样大小的用手掂量, 越重越好, 皮要又硬又薄, 用手按, 按不下去的皮薄。蜜柚要选皮光滑的、颜色均匀的, 果肉水分充足, 甜味高, 味道正。

瓜类

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吃的瓜类水果有西瓜、哈密瓜、香瓜、木瓜。下面介绍这几种瓜果的挑选方法。

西瓜的花纹看起来像是撑开了一样, 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绿色并且色泽较深, 用一只手托起, 另一只手轻轻拍打, 声音有点空洞, 托着的手有震感的是沙瓤的, 西瓜不熟, 就是声音听起来比较死。

哈密瓜要选网纹粗密的, 瓜皮上有疤痕, 疤痕越老越甜, 疤痕裂开的, 虽然看上去难看, 但是甜度高, 口感好;闻味道, 香味浓的是成熟的, 香味淡的可以放一阵再吃;颜色呈金黄色的为好;手感要坚实微软, 硬的是生的, 太软就是要烂的了;瓜瓤为浅绿色的吃起来发脆, 金黄色的吃上去发黏, 白色的柔软多汁。

甜瓜也就是香瓜。白色香瓜应选果皮比较光滑、小的, 越白越好;黄皮香瓜要挑果皮色泽鲜艳、黄的发红的;伊丽莎白瓜要选闻着有香味的, 色泽黄的;有脐的香瓜要挑脐大的买, 脐部按起来软软的, 闻闻香瓜屁股, 有香味的就是好吃的甜瓜。

16.春节发病别“硬扛” 篇十六

去年的大年初五,北京武警总队医院就接诊了这样一位病友,他是一位82岁的老大爷,患糖尿病已经15年了,合并有冠心病。春节期间偶感风寒,引发了肺炎。子女们要送他去医院,他说:“大过年的,在家吸点儿氧,输点儿液就行了。”3天后,老人病情突然恶化,在被送往医院的途中,老人的心跳、呼吸停止。急诊医生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但老人的心跳、呼吸再也没有恢复。医生说,假如这位患者提前半天送到医院,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医生提醒病友,过节期间如果感觉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尤其是老年人和平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了病千万不要硬扛,也不要在家自行处理,以免延误治疗,酿成悲剧。

就此,北京武警总队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春明医生提醒病友:春节期间身体不舒服自己硬扛,往往把小病扛成大病,甚至贻误抢救时机而危及生命。不少人在春节期间生了病不愿意上医院,尤其是一些老年病友,他们觉得,大过年的去医院不吉利,还有的病友觉得过年去医院会影响家里欢天喜地过春节的气氛。结果,往往是拖了好几天,耽误了治疗,等病重了,实在挺不住了才去医院,多花了钱,还多受了罪,有的甚至贻误了病情,连命都搭上了。

据王主任介绍,从往年春节期间接诊病例看,在急诊病人中主要以老年人为主,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患者占70%以上,而且许多老年病友病情很重,有的老年病友甚至在聚餐时吃着吃着就倒下去了,送往医院为时已晚!

王主任指出,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过度劳累,睡眠不足,情绪激动,饮酒过量等,极可能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作。过年时亲友相聚本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有的病友因春节应酬多、劳累、过于激动而引发了一系列疾病。因此,王主任提醒,面对节日期间的突发病,除应尽快就近送往医院诊治外,也希望病友们具备一些危重疾病的基本救护知识。

脑血管疾病

诱因:发病的前提是病友合并有高血压病史,且在节日期间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波动较大。因亲友相聚而过于激动或节日打牌输钱时,往往会致使血压升高,甚至诱发脑溢血。

对策:遇到这种情况,有条件的要先给病人测血压,脑出血时血压要比平时高,随着病情的加剧,血压还会升高。

家人可以解开病人的衣领扣子,但不要盲目搬动病人,不能让病人的头位过高,可使病人不枕枕头平卧在床上,让病人头偏向一侧,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病人额头上,以减少出血和降低颅内压。同时,拨打120叫急救车。用担架将病人抬出,尽量不让病人走动。

心脏病

诱因:过度兴奋、激动都会刺激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的分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甚至可造成猝死。

对策:遇到这种情况时,家人不要轻易搬动病人,也不要摇晃病人,应马上让病人含服急救药(如硝酸甘油)并叫急救车。

上一篇:施工电梯运行承包合同下一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