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

2024-07-16

《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共12篇)(共12篇)

1.《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 篇一

四年级

语文

教师姓名

执教内容

鸟的天堂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自我评价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己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反思问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课堂重建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2.《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 篇二

1. 让孩子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课堂, 应该从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场所转变为生命活力、生命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精彩舞台。八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学生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 而是自己去探究、去寻找知识的能力!课堂绝不能老师独奏, 而应师生合奏, 而演奏主旋律的是学生, 老师应该只是个伴奏者。如我在教授《蟋蟀的住宅》一课时, 我没有按照教案设计流程逐步讲解, 而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完课文后自己提出心中的疑惑, 然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有的学生问:“蟋蟀为什么不肯随遇而安?”有的问:“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工程?”有的问:“为什么本课的课题是《蟋蟀的住宅》, 而不是《蟋蟀的洞》呢?”听到这些问题我已经喜笑颜开了, 因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课中的重点, 不要小觑孩子们的潜力, 他们在课堂中的生成会令人惊叹!之后基于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小组展开讨论并解决了问题。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渴望, 同时也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 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实践者, 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出蓬勃的生命与活力, 这样他们才能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从而感受到课堂是有趣的, 学习是快乐的!

2. 带领孩子们走进真正的“课堂”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 课内与课外比例是“三七开”, 即大概30%得自课内, 70%得自课外, 这就是说语文学习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么广阔, 语文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 因此语文学习要延伸到课外。而我们所谓的课堂仅仅局限在这一方四角天空下。鲁迅先生《少年的闰土》一文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少年时代的闰土之所以见多识广, 活泼可爱, 那是因为他生活在一望无垠的沙滩上, 生活在皓月当空、碧野千里的瓜田中, 在儿时鲁迅的眼里, 润土的生活多么令像他一样生活在四角天空下的孩子们向往, 因此和闰土在乡下的日子成了鲁迅小时候精彩的回忆。我们现在的课堂把孩子们局限在教室里, 致使孩子们丧失了观察体验的能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如何能激情、启智?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 从课堂中走出去, 让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相信神奇的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一定会给孩子们切肤的体验, 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陶冶性情, 启迪智慧, 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因此给孩子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机会, 带领他们走进真正的“课堂”, 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

3. 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 师生共读

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花费了孩子们大量的学习时间, 耗费了小学最多的教育资源, 穷尽了语文教师最大的精力, 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不喜欢读书的孩子, 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不读书的老师, 这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其实, 在这里我说孩子们不喜欢读书, 仅仅指的是他们不喜欢读我们的课本。记得有一次即将下课的时候, 我给学生们推荐了郑渊洁的一部作品, 谁料当时几个孩子顿时扑到我的面前:“老师, 我喜欢皮皮鲁、鲁西西!”“老师, 我喜欢淘气包马小跳!”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书中的精彩环节了!看到这种情景, 我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孩子真正是我们所说的不爱读书不爱学习吗?不是的。我觉得是我们的教学剥夺了孩子追求美好的权利, 侵占了孩子们思想的领地, 他们爱学习、爱阅读, 只是我们没有遵循他们心灵的轨迹, 没有追随他们成长的足迹, 没有给他们真正的课堂, 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幸福。

我认为, 我们应该从字斟句酌的讲解和永无休止的片段训练中走出来, 把阅读带进课堂。在语文课堂中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阅读课外书籍, 而且老师要跟着学生一起读。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 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在这一行程中, 学生的眼睛可以领略到无限的风光, 心灵可以经历诸多的情感体验, 于是, 他们就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这些课外书籍适合学生心理发展, 学生能在阅读中与心灵碰撞擦出灵感的火花, 这时我们何愁学生不主动学习, 何愁学生不能妙笔生花?

我们的教师通过师生共读这种方式激励学生阅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三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顺序。

这个过程是每次学习时,学生就要做的,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和容易,他们通过读书就能够理清顺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因此在教学这步时,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研讨解决。

二、精读写大榕树这部分。

因为作者的题目是《鸟的天堂》,那么鸟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榕树呢?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明白。因此,在学习写大榕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在这部分文章里,作者几次提到“鸟的天堂”,而且为什么都加了引号?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作者按照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作者把鸟的天堂几个字加引号是因为借用别人说的话。最后从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只是这次作者没看见鸟而已。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来表现。

三、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

这部分可以说是文章精彩之处。昨天作者没看见鸟有些失望,那么今天作者笔下的热闹情景正说明了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因此在学习这部分文章时,主要让学生自己读名自己说,看作者都从哪些方面写了鸟,学生从“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中感悟到鸟的多,鸟的热闹。接着,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观察鸟,让他们在小组里表演当时热闹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

讨论:“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看到鸟。”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整体回味,学习写作方法,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学完后,我让学生再次欣赏朗读,学习作者抓住榕树的特点和抓住鸟的动作来写的方法。

五、课后练习,延伸绿色教育。

4.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二、以读代讲,感悟枝繁叶茂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看不清”与“看清”为教学线条。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复杂再到简单的艰难推进的过程,教学分为(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反思)“榕树”和“小鸟”两部分。我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详细描写了傍晚的大榕树,接着又详细地描写了早晨鸟的天堂,作者又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细腻地表达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的天堂

1、课文结束时,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可以加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2、鸟的天堂就像一首诗,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1962年到广东天马河,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3、鸟的天堂就是一幅画。出示茂密的大榕树图片,让学生看着大榕树说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五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习。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习,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习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6.《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 篇六

关键词:研读,体悟,教学

精读, 要求做到“字训其义, 句贯其意, 文寻其脉, 篇会其旨”, 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主张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读, 片面强调了量的积累, 过分追求“字必其训”“锱铢必较”, 不够注重发掘阅读主体的能动性, 常常孤立地、静止地甚至僵化地进行精读活动, 而没有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阅读过程。

研读有别于传统的诵读与精读。研读, 是强调口到、眼到、心到, “研究着读”的一种读书学习方法, 要求读中有思, 经思促读, 读中生疑, 疑由读解。研读是以引导学生“以读促思, 以思促读”为主要手段, 达到发现的目的, 偏重于阅读理解的深度。读是途径, 是外显的形式, 思考理解是结果, 思考发现才是其内质。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 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通过“鸟的天堂”的观察, 描述特定的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上群鸟在大榕树活动的场面。宽阔清澈的河流, 生机勃勃的大榕树, 活泼可爱的小鸟, 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 展现了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和赞美。这一篇课文语言质朴, 意境优美, 感情真挚, 简洁洒脱, 富有节奏感, 课文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深奥难懂, 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口诵心维, 赏景悟情, 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教师引领他们潜心在文本字里行间触摸语言文字, 逐步进入课文的意境, 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让学生体会质朴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背后, 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细腻生动的描述方法。

一、初读感知, 整体把握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的时候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读流利。在读的过程中, 认真想一想, 这一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其次限定时间, 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重点引导学生质疑:文中的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把它称为鸟的天堂?通过质疑, 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初读, 不仅读懂了鸟的天堂景色美, 鸟儿多, 而且读懂了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学生不仅读通读顺了课文, 而且把握了作者的思路, 理清了课文的线索, 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接着, 把两处写景的内容再读一读, 让学生继续感知到两段景色描写都很美。

二、细读深究, 体会发现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 认真阅读, 小组内交流,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看看作者重点写了什么, 用什么方式写的,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读课文七八两段, 探究发现鸟的天堂美的体现。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句子, 如“一株”“不可计数”和“翠绿”“颤动”深入体会。反复朗读, 像“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虽然仅是“翠绿”“颤动”两个词, 但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 感受到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学生在浅读低吟中, 细细咀嚼, 对作者的精确用词加深了体会。就这样,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 在读中思考求理解, 再通过朗读训练促进思考求领会, 逐步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在体会作者远看榕树的情景、近看榕树枝干和绿叶时的情景, 发出了由衷赞叹, 更有自己的研读发现, 朗读“这美丽的南国之树”时, 渐读渐轻, 韵味隽永。

三、品读交流, 感悟蓄情

在学生对鸟的天堂之美有具体的感受之后, 教师继而深入引导认识“我”的情感变化。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 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傍晚时分, 这一次作者只看到高大、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大榕树。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 是在清晨阳光照耀下, 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欢闹的场面。第一次看到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 我不禁这样想”没有看到鸟, 心头未免有些失落。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 看到鸟飞鸟鸣的动态美, 作者完全被陶醉了, 感受到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我感到一点儿留恋”。至此, 作者从心里发出了“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感叹。品读中, 发现了我由“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 我不禁这样想”的失落的情绪到“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一条兴奋, 愉悦的感情变化, 也即课文隐现的一条“我”的感情线索。这条线索贯穿全文, 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四、潜心体味, 升华情感

7.课文《鸟的天堂》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为期一月的课堂教学比武结束了。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听了我的叙述,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么大的地方怎么会只有一棵树呢?那个岛在哪儿呢?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然后针对每个问题,我将采取不同的出示课题的方式。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再比如,备课过程中,我自己对大榕树的“枝上又生根”很不理解,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了是榕树的生理功能──气生根在起作用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我把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补充知识,设计了一个“你知道吗”教学环节,做在了课件上,打算在学习这个句子时由学生质疑得出。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很顺理成章地将小知识呈现出来,解决了疑问。

【意外】

到这里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以一句:“说得真好”就搪塞过去了,因为我的脑子来不及对这个词作出反应。来不及反应那就不不反应了!这是我的一贯伎俩。

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词语,在我的第二课时中,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字串6

【遗憾】

可是当时,我们都错过了。

对于我,我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其实,在课堂上的一瞬间,我是想对这个词进行追问的,但是,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却让我忐忑不安。因为在我的预设中,现在还只是初读课文,我的顾虑是:万一她把我想讲的和盘托出那我这堂课可怎么上?还有,我知道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很多,我的教学进度本来就很紧,这些都不容许我对这个生成进行再追问、再生成。你看在这短暂的一个念头中,就有八个“我”字。看来,遗憾并不是偶然!

【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这一教学反思,来自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才能和素养。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从各方面去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

“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尾声】

8.《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 篇八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富有人文的经典文章,作者巴金通过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赞美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我认为有这样几个优点:

一、主题突出、课堂向心力强

课堂教学中的一切环节不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它们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和达成的方向。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课前预设的“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主题为中心,尽量使课堂中安排的一切教学环节都为这一主题服务,比如导入部分的看漫画说话、教学的主体部分中的分角色研读、课尾的.写话延伸等,都能较好地体现这一课堂预设。由于课堂环节的向心力比较强的缘故,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也还是比较可喜的。

二、注重学情,体现自主意识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是新课标的突出理念之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指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所需要的。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将自己的体会用一两个词语展示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概括、整理、分析,这一环节尽管细小,对于一堂课来说,是非常短暂的,但却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做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组织教学,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是那样积极地上台,又是那样充满自信地写下词语,那一刻,我体会到,这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过程。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遗憾,有的是一时的反映迟钝,而有的却是自身对于教材研究的肤浅造成的,反思以后,觉得自己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进一步吃透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凭借,同时也是指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方式。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自身是不是吃透教材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本节课中,在分析树这一环节时,我个人的理解是树很茂盛,也很大。因而在引导学生时,我本人也一直是预设着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这两个方面,我希望学生能够非常如愿地先体会树的大,接着体会树的茂盛,然而当学生一开始就讲树的茂盛时,我一下子“蒙”了,于是又引导学生先说树的大。其实,学生的茂盛比我原先的概括要好,树木的大不也说明了它的茂盛?为什么一定要将可以结合的特点分开来说呢?要求学生一定要分开说,这仅仅是因为教师之前的备课是这样安排的,代表的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这样的感受竟然在课堂中轻易地否定了学生更好的,也是更为恰当的感受,作为教师,我是何等的惭愧。

二、更为到位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我的教学理念,原先以为自己所设计的从学情出发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富有代表性的,实际上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在写树时,出现了一个词语“翩翩起舞”,一个学生在写鸟时出现了“依靠、亲密”的词语,尽管在教学时我已经提问他们为什么想到写这个词语,学生的发言很精彩,他们说,树叶在威风中随风摆动,似乎会舞蹈,鸟儿和树是互相依靠的,亲密的在一起……学生的发言是那样的精彩,而我却只注重对他们一时的评价,忽视了将这些发言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有力资源,如果能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再将学生的感悟回归到这些词语,我想这样的处理才真正做到了以学情为中心。

三、充分利用文本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文章是富有生命的,有生命的文章常常蕴涵着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感情因素,进而与作者、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所在。然而怎样引导,最主要的方式还是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出发,带领学生老老实实地在语言的世界里走个来回。本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树的茂盛和鸟的幸福快乐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文本的研读并不是很深刻的,我个人也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一点,尽管学生最后能较好地说出符合文本的理解,但这样一来的理解更多的是来自多媒体、来自录像的效果,学生从文章语言中所感受到的实在是微乎其微。

9.《鸟的纹样》教学反思 篇九

课后,组内老师坐在一起研讨,针对课程设置、课堂氛围、作品表现及课上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我会根据老师们给我的建议慢慢磨合我的课堂,让课更加完善,给学生更多的乐趣。

一、导入部分:通过声音引发学生的好奇,引出贯穿全课“喜鹊小姐”,但情境创设不够吸引,没有较强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写实鸟的外形特征,巧妙运用夸张、变形、简化的表现方法;并巧妙运用之前课程中点、线、面知识,循序渐进的围绕重难点来进行,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适当增加教学过程的“兴趣点”。

三、课堂语言部分:需运用带有情境的课堂语言,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每一个提问的设计、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设计等等,都要做到简洁精炼,生动明确和抑扬顿挫。好的语言能让每个环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为课堂增色不少。课程中还需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

10.鸟的家族教学活动反思 篇十

鸟的家族(大班)

一、目标的达成情况

这次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的。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多种鸟类及鸟类的共同特征。难点是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进行分类并学习自我纠错。

从活动来看,幼儿的积极性很高,能认真参与,整个活动能体现重难点的有效解决。目标完成较好。

整个活动幼儿能积极和材料、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能体现幼儿自主学习,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我们能看到,幼儿在操作时很专注,幼儿之间也有交流。

二、材料的使用

这次投放的材料都具有目的性、有效性。在活动中材料的使用效率很高,体现在:

1、背景的使用频率。

小背景是让幼儿建构经验及自我纠错的主要材料。在活动中,幼儿多次使用小背景图。第一次,幼儿利用它为鸟找家。第二次,利用它进行自我纠错。第三次,幼儿把它当作资料使用。

2、大背景的使用

大背景图是通过幼儿的集体操作,巩固幼儿已有的经验,同时,帮助教师再次检验幼儿的掌握情况,在第二次活动的好似后,幼儿还可以利用大背景图进行集体纠错。

三、课堂的组织

在活动的过程中,多数幼儿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为了保证下一环节的有效开展,我宁可停下来,灵活使用教育机智,重新组织幼儿,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而不急于活动的进行。

我想,下次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我会提供展板展示幼儿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小组交流,还可以为更多的小朋友来交流提供可能。

11.父亲树林和鸟的教学反思 篇十一

石嘴山市七小 王淑梅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指导用“舒畅”“快活’造句。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多读多想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读通、读正确,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我以谈话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感受,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形成了一个心理场,直接作用域学生,让学生去感受,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二、抓关键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亲。”“茫然”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学生却不大理解。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茫然”和“凝神静气”。“我”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而在最后“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在讲这部分时,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对小鸟非常了解,而且他不是猎人,是不会去伤害小鸟,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学会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三、借助课件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抓住文章的父亲又对我说的话进行重点教学,引领孩子们感悟。多次让学生合作讨论学习。课堂效果比较好。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大胆想像,创意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中爱鸟护鸟这一主题的深刻认识。

不足之处:

1.但是我在教学生字词时,指导不够到位,一些难写的字学生很难记住,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学生字,多花点时间,重视多指导学生记字的方法。

12.四年级《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十二

虽然巩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些需要推敲的地方,但是老师虚心求教的态度让我看到了教坛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向校长推荐的小视频《永不放弃》中,展现的那样,如果坚持去做,一定会在语文教学之旅上收获最美的风景。

上一篇:属于依法行政主体的是下一篇:财务室安全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