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会类会计电算化教育思考论文

2024-11-28

高职财会类会计电算化教育思考论文(精选4篇)

1.高职财会类会计电算化教育思考论文 篇一

10财会班《会计电算化》试题B卷答案

一、填空题

1、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制度。

2、在国际会计史上,电算化会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产生于美国。

3、一级会计科目的编码为4位。

4、会计软件按适用范围分为通用和专用软件。

5、我们上机时,指定的会计科目是现金和银行存款。

6、当我们第一次进入系统管理模块时,必须以管理员的身份注册登记。

7、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二)自发发展阶段

(三)有组织有计划发展阶段

8、期初余额录入完毕后,必须进行试算平衡。

二、名词解释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见课本)

2、UFO报表关键字(见课本)

三、单选题

1、信息是(B)处理后的结果。

A、文字B、数据C、图形D、符号

a)电算化方式下科目编码的主要目的是(C)

i.ii.为了排列整齐,看上去更好看 为了便于会计人员的查看

iii.iv.为了有利于会计数据的输入、加工、存贮、和输出 为了增加新的会计科目

b)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的单位,应配有用于会计核算工作的电子计算机,并配有熟练的(C)

i.开发人员 B、维护人员 C、操作人员 D、服务人员 c)在会计核算软件各个功能模块中,其核心模块是(B)i.材料模块 B、账务处理模块 C、报表模块 D、成本计

算模块

d)以下哪种操作必须在UFO报表系统的格式状态下进行(C)

i.输入数据 B、增删表页C、设置关键字D、制作图表 e)UFO报表中形成的报表文件名后缀是(A)

A、REPB、VEWC、SHLD、GRA

f)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错账的更正方法不包括(A)

A、红字更正法B、划线更正法

C、蓝字更正法D、补充登记法

g)在会计电算化实务中,(D)具有设置操作员和账套主管,建立账套等操作权限。

i.审核人员 B、操作员 C、维护人员 D、系统管理员

9、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开始于20世纪(B)年代末。

A、60B、70C、80D、9010、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要求计算机与手工并行(B)以

上。

A、一个月B、三个月C、半年D、一年

3、判断题

a)有不平衡的凭证,可以记账,不能结账。()

b)凭证的修改,只能由编制该凭证的人员来进行。()c)审核凭证必须由编制该凭证的人员来进行。()

d)由于磁性介质备份有会计信息,所以没必要再进行打印备份了。()

e)设置会计科目时,已经输入余额或发生额的科目,还能修改。()

f)会计软件属于计算机应用软件。

g)1989年,财政部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拨款50万元,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

h)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属性的描述。它只能是具体的数字。()

i)总账科目下面有子科目的,应先从最末级科目录入期初余额。()

j)出纳凭证一般必须经由出纳签字。()

4、简答题

a)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区别有哪些?(见课本)

b)为什么要指定会计科目?(见课本)

5、论述题

试述你是如何做好总账系统初始化工作的(具体从会计科目设置,余额录入,结算方式,凭证类别,指定科目等几个方面论述)(见课本)

2.高职财会类会计电算化教育思考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素质,培养

一、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能力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主要有两种体现:一种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偏差;另一种是培养目标片面, 重点放在知识、技术的传授, 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前一种培养目标是指学校未充分认识到社会对高职高专财会类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 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软件开发型人才上;后一种培养目标虽然考虑到社会对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但对应用型人才理解片面, 只突出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忽略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学生会计电算化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以一系列的课程为基础, 这里面既有会计类基础课, 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 也包括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类基础课, 同时还涵盖企业领导艺术、电子商务等辅助类课程, 且应合理安排这些课程的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课程体系不完整, 主要表现是在传统会计类课程的基础上, 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 (或会计信息系统) , 而对会计电算化的另一部分基础课——信息技术类基础课开设较少;另一方面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片面、简单, 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 只讲授总账、报表等财务模块, 没有讲授购销存等业务处理模块, 而目前大部分商业企业都在采用购销存业务模块进行业务处理。

3.教学环节安排不尽合理。此处笔者仅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安排的不足进行分析。这种不合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课时较少, 一般在40~50学时左右 (含实验课时) , 没有安排必要的实习、实训。另一方面是课堂讲授与实验课时的比例安排不合理:有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课堂讲授, 争取把问题讲明白讲透彻, 课堂讲授时间太多, 没有给学生安排合适的自主学习时间, 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学习惰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实践教学上, 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摸索,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 这种方式的后果是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不高, 而且容易导致其对一些知识似是而非。

4.师资水平不高。一方面, 大部分会计电算化教师由会计专业教师或计算机专业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来担任, 他们只是懂会计电算化, 但谈不上真正理解和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 甚至只是照本宣科, 动手能力较差, 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经常无法解决,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教师远离企业一线, 缺乏实践工作经验, 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状况不太了解, 教学过程中往往只能针对教学软件的实务操作进行讲解, 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构建模式、制度建设等知之甚少。

二、培养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的理论基础

1.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相适应。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另外,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产业的建设》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从前面分析中可知,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不克服这些问题, 很难实现教育部所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

2.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内容一定要适应环境的变化。近十年来, 会计电算化的软硬件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硬件环境来看, 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 会计电算化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还要具备网络环境下数据采集、加工、存储和信息输出的知识, 同时也要具备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创建与管理维护知识, 使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下运行。从软件环境来看, 随着大型数据库技术及高级语言的发展, 财务软件已经由单纯的核算型软件发展到功能强大的管理型软件, 从系统构成看, 除了传统的财务部分, 还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生产制造、电子商务等内容;从系统功能看, 除了核算功能, 还具备预测、决策等管理分析功能。这些变化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财会人员充实更多的软件操作知识, 增加必要的物流管理知识、电子商务知识, 并可以从海量的会计信息中整理出有用的财务信息。

3.与企业实际需求相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借助于网络技术, 管理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经济变化情况, 就能参与企业间谈判、签订供销合同、发布企业信息等。网络化使企业的活动空间变大, 对企业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不利之处主要表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些变化对财会人员的电算化能力产生了新的影响:第一, 要求财会人员熟悉国家财经法规, 能够准确、及时地进行经济业务的处理,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第二, 能够分析企业的业务活动, 制定电算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处理规则;第三, 分析评价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风险、收益, 并通过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相联系, 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规章或制度;第四, 与其他部门有效协作。

三、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培养对策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会计电算化能力的培养, 应紧紧围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规定, 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高级应用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的区别就在于其不仅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 还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具备较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短期内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迅速地更新知识, 综合素质较高。借鉴美国会计学会 (AAA) 的会计教育委员会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 以及考虑到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实际需求, 笔者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知识和日常管理知识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导,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定位兼顾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的递进培养, 不仅授人以鱼, 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 使学生毕业就能就业, 发展有后劲。

2.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不能仅仅依靠会计电算化课程实现, 必须将多门课程相互融合, 交叉递次开设, 才能达到目标。安排教学内容时, 既涉及开设哪些专业课程, 也涉及会计电算化课程本身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培养目标出发, 笔者认为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开设如下专业课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素质的要求: (1) 会计类课程: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法规等。 (2) 计算机类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等。 (3) 会计和计算机结合类课程:会计电算化 (或会计信息系统) 。 (4) 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领导艺术等。

3.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学环节决定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就必须改革传统的不合理教学环节设置, 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增加实验、实习环节时间,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研究表明,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讲, 课程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120课时为宜 (包含约50课时的上机实验) , 主要讲授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以及财务软件的基本内容。另外安排约4周的校内会计电算化综合实习时间, 这4周的实习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进行, 实习内容主要以某企业为例, 全面应用ERP财务软件进行经济业务处理, 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习过程中要以学生操作为主, 教师全程指导, 指导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安排约6周的生产实习时间, 让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 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的综合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知识面广, 实践操作性强。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具有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的系统管理技能。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 可以招聘专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 补充新鲜血液;第二, 安排教师进行脱产培训;第三, 实行校企合作, 安排会计电算化教师到软件公司学习锻炼;第四, 建立考核督导机制, 增强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责任感, 等等。

5.重视课前引导和课后知识的运用。据调查反馈, 很多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之前不了解各门专业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里面的地位和作用, 不知道学完会计电算化知识有什么作用, 处于一种盲目和被动的学习状态, 导致学习目的性不强、主动性较差。为此, 应在为新生入学做专业介绍时, 把课程体系结构向学生介绍清楚, 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介绍时, 一定要结合企业需求和就业环境把会计电算化知识的重要性向学生交代清楚,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就业压力转换成学习动力。另外, 学完会计电算化课程后, 要多提供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机会, 如组织学生参加国家或省级ERP财务软件应用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去企业兼职电算化会计岗位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新瑞.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的目标定位与内容规范.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2

[2].靳炜伟.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课程体系改革设想——以粤东地区为例.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3

3.高职财会类会计电算化教育思考论文 篇三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人才市场 高职会计教育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现状

1、会计电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稳中有升

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企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数量急剧增加,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知识、信息的扩散和传播,电子商务企业、网上公司、中介服务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的兴起,导致会计处理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要性,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覆盖面和升级率在急速扩大。同时,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安全、稳定前提下,软件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会计电算化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

2、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目前,市场上相当多的企业非常看好“拿出去就能用”的专科层次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有如下要求: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练的电算化操作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沟通及创新能力,尤其对会计人员诚信品质、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税收专业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会计职业准入制度成为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

我国《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些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形成了我国会计行业的一套职业准入制度。多年来,我国包括从事一般财会工作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电算化会计证书和专门从事中介服务的注册会计师资格,一直都是通过严格的资格考试来认定。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条件、考试科目、从业资格的注册与登记、检查与管理等有关内容作出了全面规定。全国统一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职业准人认定的前提,它不仅是对考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考核,还是对会计发展趋势和职业技术要求的导向。因此,这一准入制度不但是确认会计人才的门槛,也是高校会计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4、我国会计改革迅速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准则频繁出台和修订、审计准则以及税收法律法规也不断推陈出新。财政部[2006]3号:颁布38项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并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我国会计改革的迅速发展,迫使企业需要大批掌握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二、高职会计教育目标

高职会计教育如何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也就是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如何定位、专业课程如何设置、教学模式如何选择。

1 、高职会计教育宏观层面中的环境决定了培养目标,这个环境实际上就是会计人才市场。会计职业资格就是会计人才市场这一环境的一个现实表现,但不是全部,因为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加入WTO,跨国公司的进入,客观上形成了它们所需要的会计人才与国内企业相互争夺。目前,“洋证书”如加拿大的CGA、英国的AIA、ACCA等一系列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渐成为到企业求职的“硬通货”。会计职业资格除了以证书形式表现外,还表现为各种经验,比如企业经验、行业经验等。因此,会计职业资格应该是一个广义的,而且是变化的概念。会计职业资格的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会计教育的取向。

2 、高职会计教育目标必须与现实相符,并具有前瞻性,而且随着社会变化不断进行修正。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或者说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范围及其结构的判断与界定。在我国,通常认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能力与知识包括:(1)基本技能:记账及编制报表的能力、财务分析的能力;(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3)交流能力:对下达任务的理解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4)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独立思考能力、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能力、资源配置中的筹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决策能力;(5)一般的工商、法律和经济知识。这样,与之对应的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实际上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报税与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税务处理、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和微机系统维护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熟练处理会计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适应会计电算化人才市场要求的高职会计教育实践

既然会计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那么会计高职教育的微观层面: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要求和实践教学改革等都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其中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关键。

1、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高职教育适时地把握住把“工学结合”作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从而带动会计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及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按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我校构建并实践了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4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4个专业核心技能: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提炼4个专业核心技能:会计核算(手工核算和电算化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技能,报税与审计技能。(2)3种工学结合方式:会计教学中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结合,实施3种工学结合方式:“学中做”方式: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会计类课程按照“14:5”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4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5周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做中学”方式:第5学期主要进行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对抗、电子商务、数据库,按照“5:1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做中考”方式:第6个学期按照“15:4”的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安排15周时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4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会计综合技能考试。(3)2个证书: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获取“双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一学年),助理会计师证书或会计师证书(第二学年),会计电算化技能证书(第三学年);学历证书(第三学年)即专科毕业证。

2、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

在高职会计教育课程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理论“够用”原则、加强技能训练原则、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课程一般分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理论含实践课、专业实践课。按照这样的要求,我校从2004 级会计电算专业开始,设置了一套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农牧业企业财务专家联合开发课程,课程知识具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需要的技能。

3、高职会计师资要求

会计高职教育要求教师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学校已普遍重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但因很多原因而没进行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建设。这方面我校的成功作法是(1)聘请在职的社会财税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目前,我校分别从财税管理部门、财税中介机构聘请了8名固定兼职教师,分他们的职称大多是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职务大多是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2)采用人事代理形式从社会上公开招聘具有实际企业财务工作经历2年以上的人员为专业技能课教师。学校对这些教师按照国家政策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上分别制定了一定的激励措施。(3)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获取“双师”证书。一方面,让专业教师参加国家财政部历年组织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教师获取法定的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这些获取证书的教师再到企业或业务对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半年以上,真正达到“双师”素质。目前,在会计电算化专业16名专任教师中具备“双师”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是12名,达75%。

4、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我校实施的实践教学模式是 “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会计单项技能训练。细分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第二阶段: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采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方式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它弥补了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以会计理论为主线,单科会计专业课程讲授为主,从而与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流程相脱节的现实。实训贯穿与学生的每个学期,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分岗实训。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实训。按目前企业中财务办公室的设置,将会计实训人员(学生)进行分岗,并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中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更接近于财务的实际操作,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第二环节:综合实训。主要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将企业所有经济业务不按实际岗位,由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主要培养学生的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纳税及报税技能,财务管理及分析技能。

第三环节:实岗实训。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

四、结束语

应该承认,我国的会计高职教育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笔者认为:我国会计高职教育首先要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发展会计高职教育;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学校的教师要走出去,企业的管理者要请进来,共同提高会计教育质量;最后要强调的是高职学校要切切实实做好教学改革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以期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 陈至立.我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国教育报.2002年01-09.

[3] 肖凌. 会计职业准入制度与会计高职教育. 职教论坛.2003年04月.

4.高职财会类会计电算化教育思考论文 篇四

财会手工实训室经过多届学员的实训,充分显示出其在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方面的优越性。它是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及管理活动浓缩于一个实训室内,为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全面学习和掌握财会专业知识及财会技能创造了基本条件。经过财会模拟实训,能从总体上了解模拟企业的性质,规模和机构设置。明确财会部门的工作范围和具体职责,熟悉企业和外部企事业单位的联系,掌握企业内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主要业务活动的核算步骤和办法。经过模拟实训,能帮助学生毕业后在较短时间内胜任会计工作。财会手工实训室,是在充分调研商品流通企业实际经济业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分工和相关部门岗位的联系,模拟商品流通企业业务设立的,是进行会计模拟实训的专门场所。财会手工实训室模拟对象是一个机构健全、业务类型全面、手续制度严格、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批零兼营的商品流通企业,实训主要内容包括:帐簿的建立、原始凭证的填制、记帐凭证的编制、各种会计账簿登记和转帐、帐务报告的填制、记账凭证编制与报送,模拟经济业务为两个月的业务量。内容涉及面广泛,常见和非常见业务兼有。

财会手工实训室特点:

1、全面、系统。在实训项目编排上,循序渐进,全面、系统、科学、合理,既有单项训练,也有相互联系的综合训练;既有工业基本业务也兼顾了商品流通企业的基本业务。

2、真实,新颖。依据最新的法规、制度,选用目前各行业最新的票证、单证、印章,以一个企业真实、完整的业务为例,内容真实、新颖。

3、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所有实训项目均采用真题真做,学生真刀实枪地操作,无论是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会计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工作都非常有用。

财会手工实训室效果图

财会手工实训室效果图

财会手工实训室效果图

财会手工实训室效果图

财会手工实训室效果图

财会手工实训室效果图

财会手工实训室平面

上一篇:作文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下一篇:暑假社会调查与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