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精选8篇)
1.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一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 于长胜
[摘要]: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在初中物理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初中物理教育之重任。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师生关系 激发兴趣 科学教育方法 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体会,来和老师们进行交流,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和帮助。
一、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和土壤
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人文环境,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跨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所以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教育民主氛围,一种轻松活泼的具有心理安全感的教学气氛。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是教育环境的集中反映。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以“严肃”、“威严”、“高不可攀”,显示老师“学识渊博”,学生始终仰望着老师。这种依附式的师生关系,急需被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所替代。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用准确、精炼、逻辑性强的讲解,幽默诙谐的课堂语言去感召学生。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更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他们,设计出让他们都有自主选择权利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每一个成功中获得自信。中学生虽然处于心理转型期,在与别人的交往上有些难于接近,但他们同时也最义气和富有情感,“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
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对他们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学生着想、替学生办实事。热爱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去看待学生,想方设法消除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偏见,要坚信:“不听话的孩子也是可爱的”,因此,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从本质上认识学生,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师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成为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教然而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我在教学活动中适时示弱,故意出错,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起来。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准确的答案时,兴奋不已,很有成就感。这种使学生挑战自己,超越老师的做法,逐渐形成了以学习上的能者为师。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他们同一条战壕里同甘共苦、同进同退的亲密战友,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都能出错,何必担心说错话做错题。更善于虚心向学生学习,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是双向、互动的。既然老师能成为学生的崇拜对象,学生也应该能被老师所欣赏。
二、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人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叉得准。用一只较深的水槽养了几条小鱼,给学生一根钢针,看谁能叉到小鱼的眼睛,同学们都认为很简单,认为这很容易,可是同学们对准鱼的眼睛叉,就是叉不到。这时,我问学生:“为什么对着看到的鱼眼叉,就叉不到鱼眼睛?”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又如:在探究轮轴的平衡条件时,设计了一个游戏,看谁力气大,手劲好。故意找了一个力气较大的男同学和一个女同学上讲台掰手腕,同学们哄堂大笑,认为这不用比了,女同学肯定输了。然后,我拿出一只啤酒瓶,再让这两位同学比试一下,男同学握住瓶的颈部分,女同学握住瓶的瓶身部分,各自用力向相反方向旋转,结果女同学赢了。这出乎同学们的意料,同学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所以当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是新颖,越是有强烈的对比度,学生的注意力就越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强烈,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设疑启发,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布疑、激疑、启发,可以使学生总是处在一种热切求知、兴趣盎然的激发状态。虽然物理知识的本身不是创新的,但对学生来说,接受知识的方法是新的,而且还表现为观点新颖、敢于质疑,不受习惯思维和习惯势力的束缚而提出与传统、与众人不同的见解和设计,独具卓识。比如在《物质的密度》课堂教学设计中,课的一开始可以向学生展示貌似相像的“水和煤油”,其实是实质不同的两种物质。在不允许用闻气味的方法情况下,你怎样区别他们?进而引出“怎样识别物质”这个问题。学生说出了好多的方法。并将装水的杯和装油的杯子分别置于天平的左右盘上,让学生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这种方法可行,那么,你做出猜想的必须依哪些假设为前提。他们说出了以下的根据:
(1)同一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所含质量是稳定不变的,即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或者说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是一个定值。
(2)不同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所含质量是不同的。
2、类比启发,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验证猜想和假设:如果上述两种猜想与假设成立,那么,用测算某种物质质量体积之间比值的方法就可以识别物质。进而组织全班同学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共同探究。这时可收取来水、铁、铝、铜四种不同物质作研究对象,要求探究每种物质均要有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收集所研究对象的质量、体积以及质量与体积之间比值的数据,并向全班同学汇报。通过对收集的全班各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以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全班同学测出的数据分析,避免了“物质质量越多密度越大”的学生容易发生的错误,用事实证明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物质的多少而变化”的结论。并运用密度的概念,寻找比较相同体积,用比较它们质量的方法来识别物质,这样他们对密度的概念就有了独特的理解方式。由此形成了思维的横向连动、纵向连动和逆向连动。
3、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就是从多角度设想,不按常规地寻找变异,使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多方面寻找各种可能的解答。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致未知,从而发现新知识新理论。
中学生的思维形式为集中思维占主导地位,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并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他们的思维陷入固定模式,造成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思维的热情。这对于教学和学生自身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却可以使学生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
质和量的众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比如教学中的一题多变,就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培养发散思维。在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时,这个“变”,可以是答案的多变、求解条件的多变,也可以是求解目标的变化,还可以是题型的变化。
例如: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出示一个两灯泡串联的电路,当开关闭合时,发现电路两灯均不亮,安培表示数为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出电路为断路,但故障在哪儿?怎样排除故障?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经过讨论,有小组提出电源可能接触不良或报废的,提出立即更新电池。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伏特表来判定是不是报废的电池。有的小组提出是安培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又怎么解决呢?接下来我因势利导要求各学习小组之间共同探讨,并请同学演示解决问题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分析灯的好坏时,不再局限于常规的知识,学生们不仅提出可用伏特表来检测灯的好坏,甚至提出别的方法来检测。我对学生的每一种假设,都给予口头鼓励,对优秀的有独创性的给予激励的掌声。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多出一些一题多答的题目,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例如:一个体积为0.5dm3的铁球,其质量是1.58kg,问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已知铁的密度为7.9×103kg/m3)
方法一:已知铁球的质量和密度,可以计算出1.58kg铁的体积V1,根据V1是否是0.5dm3得出结论。
方法二:已知铁球的体积和铁的密度,则可以假设该球为实心的球,计算出其质量m,根据m是否等于1.58kg得出结论。
方法三:已知铁球的体积和质量,则可以假设该球为实心的球,计算出其密度ρ,由ρ是否等于铁的密度得出结论。
在以上解法中,方法一属于常规思维,一般学生都能想到,而方法二和方法三看似简单,但都隐含着一种发散思想——先假设后论证。
发散思维的好处不表现在当思维在一个方向上受阻后能流畅地转到另一个方向上去。
例如:在测定液体密度时,有一位同学测出液体的体积,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实验做了两次,记录如下:试求:液体的密度。
实验次数
液体的体积V/mL
容器和液体总质量m/g
由于不知道容器的质量,按照“质量/体积”显然无法计算密度。
方法一:此题中有两个未知数:容器的质量m0和液体的密度ρ,则可通过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到结果,方程组如下:
m1-m0=ρV1 ① m2-m0=ρV2 ②
方法二:由第一次实验到第二次实验,只是液体的质量增加了而容器的质量不变,因此液体的密度可以由增加的这一部分液体求得,解法如下:ρ(V2–V1)=m2-m
1方法
三、根据密度不变建立等式:(m1-m0)/V1=(m2-m0)/V
2方法
四、根据容器质量不变建立等式: m1-ρV1=m2–ρV2 以上解法中,由于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比较熟悉,因此第一种方法容易掌握,方法二、三、四则不同,运用“控制变量法”,在变化量中把握不变量。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使思维灵活流畅。
4、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四、充分利用物理实验与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
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
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透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革新,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2年1-12期
3、《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 高锦岳 吴承埙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4、《中外物理教育改革》 廖伯琴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二
一、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可以提问:“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在这里要非常明确地强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明白本课的主旨,也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使他们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思维的碰撞中呈现和升华。
但是,启发思维的难度要适中,量度要适宜,要恰到好处地引导,适时适度地指挥学生进行思维活动。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努力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其次,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初中生的特征之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讲述或在授课中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如,在讲“庄子鄙视富贵利禄”时,可以从介绍庄子的生活经历来说明,这样既介绍了庄子的经历,也说明了他的处世态度。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将学生置于这种情境中去体验、感悟、领会,真正学会学习。
三、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改变历史教学“一言堂”、“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通过讨论可以做到活跃思维,拓展思维,相互启发, 集思广益。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第10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把诸子百家的治国方略应用到学校日常管理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在组织讨论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思考。
四、进行比较和对照
比较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对比。如,在高中历史新课“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前)的时间刻度上做横向对比(投影表格对比材料,采用提问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表格如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比较,得出下述结论:到19世纪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形成鲜明的对照。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现象、一个历史事件的两个对立面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指出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让学生对历史现象有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3.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复习课教学;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92-01
初中数学复习是初三阶段的不容小觑的环节,初中数学复习,旨在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为学生构建“数学大厦”而打下坚实的“地基”。然而,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以题海战术为主,忽视了学生思维力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探讨初三数学复习中,培养思维力值得重视。
一、“变脸”常规题,以“新”引“思”
常规教学中,初中数学复习,以题海战术为主,本身使数学复习低效、乏味,如果复习时,再将课本上的习题、练习册上的原题“照搬”而重做一遍,更使复习课教学枯燥至极,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维力也会成为空话。此时,改变这一低效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将常态题“變脸”,给学生“新题”的感觉,以“新”引发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以新引思”之目的,落实复习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目标。
如对于“反比例函数”的复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和回顾基本概念、公式、公理等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再现。而如果提问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什么、图像有什么特点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味如嚼蜡。如果教师通过呈现一些函数解析式,如y=2x+1,y=2/x,xy=3,y=3x-1,y=1/3x,y=0.5x等,让生判断这些函数,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哪些不是反比例函数,同样收到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目的,还容易引发学生的新的思维的视觉,引起思维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问题,是技巧,也是艺术,复习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更见其教学的个性和特色。教师应注意复习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力求从用“心”从“新”出发,以“新”促“思”激“趣”。对于“反比例函数”的习题的设计和选择,对于y=2/x的复习,教师应走出描点、作图等的简单做法,可以另辟蹊径,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1)已知函数y=2/x,请比较x取a和a+1时,y值的大小;
(2)已知y=2/x,
a.x>2时,y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b.你能否编一个类似的问题?
c.当y>2时,x的取值是多少?
d.当y<2时,x的取值是多少?
这两个问题,看似脱离反比例函数,目标不明确,但围绕反比例函数进行设计,并且,问题的“翻新”将函数与代数式巧妙结合起来,实现“一箭双雕”之效。
二、探求不同解题思路,以“异”启“思”
初三总复习,不在于让学生巩固一道题、一类题的解决方法,而应引导学生注重一道题、一类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路,引导学生探求一题多解,从探求不同的解法中,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宽度。
如复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时,教师可以给出以下生活化的应用题:王阿姨去超市购物,买2个鸡蛋、4个鸭蛋用3.2元,而买13鸡蛋、5个鸭蛋则要花9.20元。问鸡蛋和鸭蛋分别是多少钱一个。
拿到这个问题,有的学生想到小学时的算术法,有的想到用一元一次方程,有的想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等不同的解法。
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解法,教师都应该给以鼓励和表扬,数学计算和应用,方法上无对错之分,但方法的技巧上有优、劣之别,应引导学生在注重“异”的前提下,注重“易”的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高解题效率。如对于这个问题,设一个鸡蛋和一个鸭蛋分别为x、y,那么,根据题意,可以列出以下方程组:
2x+4y=3.2;
13x+5y=9.2。
解方程组的解法也需要技巧。见到这个方程组,多数学生想到的是带入消元法,不难看出,这个方程组因为是小数,带入消元容易出错,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消元、参数法、待定系数法等,减少计算量,也拓展了解方程组的思路。
三、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以“问”促“思”
高斯10岁就用简便方法创新地计算出1+2+3+4+5+……+100=5050,司马光用“砸缸”的方法救了落水儿童……这些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的方式,都是创新和求异。
创新思维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也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复习课堂上,教师应提出创新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创新。例如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复习,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四边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O,请你添加这个条件,使ABCD成为平行四边形。
显然,待添加的条件有许多,答案不唯一,如(1)AB∥CD,添加这个条件运用的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2)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平分,可以添加条件为OA=OC、OB=OD。
引申性的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时的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小见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活带实”。如一个同学用30cm和40cm长的木条,要制作一个钝角三角形或锐角三角形,第三根木条应该怎样取?这个问题看似是小问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问题,而以实践性的问题提出,既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且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也不唯一,因为30cm和40cm可以作为两个较短的边,第三边作为最长边;也可以把40cm作为最长的一边而求解,并且,长度问题,可引发学生们的对问题本质的追寻,从而培养思维力。
初中复习教学时,应把思维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创新性问题、引申性问题、一题多解性问题等的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力,从而提高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赵海祥.初中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四
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殊性,结合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需要我们教师发挥正确的主导作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氛围,为学生提供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问题,激励学生经常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思考问题,并尝试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断开拓思路,摆脱常规性的思维定势,才能开发创新的潜能,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 者:许烈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滨江中学,浙江渚暨,3118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科学教学 创新思维
5.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五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171-01
创新思维能力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说思维能力是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是与思维紧密相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生们的学习中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下面就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
1.以人为本,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观念。明确教师不过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促进者、意见的交换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和存在价值,尊重学生思想和见解,情感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等。创设平等、民主、融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情感,敢于对教师观点质疑。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进而形成探索创新心理愿望和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的性格。
2.改变教学观念,挖掘创新潜能
从教学角度来说,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为目的,指导、设计和评价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2.1调动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十性”,其中,“自主性”和“开放性”可以说是创新思维能力或者创新教学方式的要点。挖掘学生自主思考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大胆创新。
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2优化教学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叶圣陶曾说:“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现在的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应加重对重点性、层次性、深度性的串讲分析,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3追求教学创新,鼓励思想个性。近年来,“百家讲坛”造就了易中天、阎崇年、刘心武、纪连海、于丹等一批以教师身份为主的文化明星。这些名家全力追求学术创新,以身示范,鼓励思想个性,学术标新立异,强调雅俗共赏。教师应该改变沉闷、中规中矩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追求常讲常新;在同一个论点上,追求讲出个性,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参与创新的兴趣。
3.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4.鼓励质疑与讨论,培育创新思维萌芽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提问就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就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争论、辩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努力营造师生、生生平等、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讨论时,教师不应过早评论、过多限制,而应该允许其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争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6.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篇六
摘要:中职学校的美术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抹杀了学生的灵感和天赋。如此下来,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渐减弱,习惯依葫芦画瓢,直至这种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造力;培养
美术教学应强调以学生创造力的充分发展为核心,促使其他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中职教育主要是技能型的专业性教育,注重技能教育,就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对幼教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十分局限,严重的制约了学生以后的幼儿教育能力。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努力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作为学生,我们要求他们不模仿、抄袭、独立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这便是他们创造力的基本体现。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想象是美术的主要特征,不管是欣赏课、绘画课还是手工制作课,我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的同时,不但完成了教学任务,欣赏到了艺术的美,而且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
教师应树立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教师的作用不在像过去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那样强化、单一,教师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甚至可以做学生的听众,形成情感融洽,气氛和谐的学习情境。课上应多设疑点,让学生反复质疑,师生共同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应努力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一专多能的能力。教师本身所具备的那种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本身就是对学生身上天性的创新创造的唤醒。
二、加强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的联系,扩大创造空间
知识经验是创造的原料,思维加工的素材,创造常是知识经验的重新组合。学习多样的知识不仅有利于开发大脑,而且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赋予艺术新的活力。与美术相关的姐妹学科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有利于创造。因此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对话、交叉、融合,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尝试用一些优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创作。
三、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水平。重点抓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创新。若使每个学生完成一样的作品,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出来,同时能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作业中的优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指导。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四、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在美术课上老师干巴巴地说教,学生听的垂头丧气。本来具有情趣、表现自由的美术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这样的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更加厌学。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美术教学中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影视、多媒体、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方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可以组织一次讨论,鼓励学生立足于自身实际,也可以对他人的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如在美术《油画棒技法》中,我在网上收集油画棒幼儿教学视频,在上课放映时,学生们看得兴趣盎然,我乘机联系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讲授知识,布置作业,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
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创新能力。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写生、看画展等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创造性的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他们的各种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美术教学的独特性是不可代替的:通过艺术形象的陶冶,使人感情丰富、心灵美好、品格高尚。美术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良好的基础,将对他们一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刘爽 单位:丹东市文化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7.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七
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特征,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营造课堂氛围,创造宽松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以传播确切的和无可置疑的数学知识为己任,重教材编写到教材讲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一个完善的、严谨的、系统的体系。为了追求高分,有的老师死抱书本,死抱标准答案,对于学生异于书本或教师具有创造性火花的见解,往往予以排斥、指责、学生接受的也只是跟随型、模仿型的思维训练。长此以往,使学生在前人以做定知识中徘徊,思维僵化,问题意识丧失,还谈什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学生,他们的说和做,无不具有创造因素,好奇、好问、好动、好想,他们深信中求异意识比较强烈。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保护、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有了一个宽松的创造时空,学生方能敢说、敢做,标新立异,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的迸射出来。
例如,如图所示RTAABC中,∠C=90,CD为中线,CE⊥AB,∠B=30。,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先让学生思考,再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
(1)∠ACE=∠ECD=∠DCB=30°
(2)∠CDA=∠BCE=∠A=60°,∠BDC=120°
(4)CD=BD=AD=AC,DE=EA
(5)△BCD是等腰三角形,△ADC是等边三角形
此例中,学生要克服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和探索。寻求解题方案,即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通过探求结论,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做过精练的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与自然中进入角色,体验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感受情境之美。每个学生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某些实际生活问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过三点的圆”新课教学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现有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居民小区已经建成,准备建一所中学,为了方便每个小区的学生上学,中学应建在什么位置?请大家设计一下图纸,在图纸上标出学校的位置。由于这类问题集合实际生活,学生表现积极踊跃,分组讨论操作。找到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了此类问题。学生成功感与喜悦感跃然言表。
三、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显著特征,是其思路具有多向性,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出大量的变异见解,它是创造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开拓思路,标新立异,对原题的条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演变,拓展、延伸、形成题网,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已知AD是△ABC的中线,E是AD的中点,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求证:AF=FC
证明一:(如图一)取FC中点G,连结DG,则DG为△BCF的中位线,得DG//BF,
∵AE=DE
∴AF=FG
证明二:(如图二)过点D作DG//BF,交FC于点G,(图一)
∵BD=CD∴FG=GC
在△ADG中,
∵AE=ED∴AF=FG
∴AF=FC
证明三(如图三)过点D作DG//AC交BF于G,在△BCF中(图二)
∵BD=DC∴BG=GF
∴DG=FC
在△EAF和△DEG中
∵∠EAF=∠EDG,∠AEF=∠DEG,且AE=ED
∴△AEF≌△DEG
∴AF=DG,AF=FC
在题多解后要分析各种在一题多解后,要分析各种解法的合理性,选出最佳解法,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图三)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优意识,创优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开展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必须从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变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活动包括数学游戏、数学模型制作、数学调查、数学测量、数学板报、数学竞赛、数学辩论、几何图形的商标设计与收集、数学小论文写作等。数学教师要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活动,促使学生认识数学,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分析,学会归纳,猜想与转化,培养他们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多样性必将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例如,一位学生以“巧算平方数”为题,根据面积与平方数的面积,推出两位平方数的公式,进而推广到多位数平方规律,并给出了平方数的一般计算方法。通篇不到一千字,观点明确,说理清楚。又如,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家中成员的年龄编出了一道倍数应用题。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8.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篇八
关键词 初中 政治 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
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涉及时事政治、人文、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时代性、实践性强,在教学中,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广大学生形成“质疑—探究—想象—创造”这一良性循环机制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应从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关心、熟悉的内容,如时事材料、国内外热点问题等,教会学生正确地分析材料、事例,并建立起知识间、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如在讲授初一“性格的形成”一课时,就不能只简单地讲述有关性格的知识,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看法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谁能列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3.“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4.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有所不同呢?5.假如两人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完全相同吗?6.请大家说说,在生活中应怎样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能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问题。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三课“认识基本国情”这一内容时,我及时组织学生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政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及“中部崛起战略”的有关阐述,并重点讨论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分析材料,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所谓逆向思维,意味着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维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另辟蹊径,还需要其改变正常的思维程序,如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寻找原因等。如讲八年级“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一篇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率。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我在肯定学生们看法的同时,又让他们联系实际,想想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情况。有的学生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学生认为应取缔那些不良的电子游戏厅、舞厅、网吧等。通过讨论,学生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思考,从而也培养了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有或没有同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如在学习九年级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各项国策和战略提出的背景、依据、根本出发点分别是怎样的?2.其内容有何不同特点?3.针对教材中所列的三大国策、两个战略,作为中学生可做些什么?学生在解答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又避免了同类知识的混淆,能更深刻地认识祖国,自觉实践爱我中华的优良传统。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从方法上加以注意,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充分运用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抓住一切机会,因势利导,经常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一定能使学生的素质有一个整体的提高。
参考文献: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推荐阅读:
发散思维在初中物理中的培养09-16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07-17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12-2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策略探讨论文12-27
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论文09-09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09-22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01-04
浅谈口诀式归纳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