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说课稿

2024-09-14

《圆的面积》说课稿(14篇)

1.《圆的面积》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册书第四单元第三节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圆的各部分特征和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面积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及体积打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有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用转化法推导几何图形面积公式的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迁移类推能力。本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应该能很顺利地掌握本课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4、说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曲线图形,很难理解圆等分后的转化过程和“极限”的概念,所以我确立本课的

教学重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圆形。

二、说教法

这节课,我以“猜想--估算--合作探究----验证”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使学生在愉悦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的过程,又借助教具和挂图直观性,在演示中进一步观察、体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出示帮助公园的叔叔阿姨怎样计算这块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的问题的挂图。启发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猜想,然后展开讨论同学们的方法是否可行,从而引出课题。此处改变了原来设计的单调的复习,融新知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这样做,目的就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渴望中产生探究的兴趣。

2、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为了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步,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格图,让学生在图上随意画一个圆,并估算出圆的面积。学生汇报后,激励学生评价哪种估算方法最好。这个环节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第二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剪拼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用桌子上的卡纸,做个实验,在硬纸画一个圆,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可以同桌合作,看能发现什么?一会向老师汇报。这样的设计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学生真正成为了探究活动的主体。

第三步,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之后,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极限”的概念,我适时进行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把圆平均分成两份、四份、八份、十六份后,拼在一起,再观察每次拼成的图形中闪动的曲线与圆周长的关系。学生就会明白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当分的份数足够多时,曲线就接近直线了。就这样,抽象难懂的“极限”的概念就在教具直观、形象的演示中迎刃而解了。

然后,我又用教具演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地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迁移。(出示填空练习题)

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相结合,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由浅入深,注重习题的实效性、趣味性。(教学挂图出示)首先让学生计算课前所剪圆形学具的实际面积,与估算结果相比较。然后设计了基本练习题和基本应用题。最后设计了趣味性较强的题:“早上,妈妈让聪聪上学时把牛拴在草地上,下午放学的时候再把牛牵回来,拴牛的绳子长4米,牛吃草的面积有多大?如果牛每小时吃草约8平方米,那么等下午聪聪回来的时候,牛会不会挨饿?如果牛挨饿的话,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故事一出,学生便主动思考,想办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知识进行了延伸与拓展。

4、巩固自学,提高能力

在完成练习题后,让学生们看教材68--69页的内容,把不明白的内容和同桌互相探讨,共同解决。

5、总结提高,小结全课。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这节课同学们真不简单,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自己发现、推导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相信同学们今后一定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大家的合作探究,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结既注重知识技能的总结,注重了学习方法,转化思想,独立思考,群体合作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结。

整个教学内容,我本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互相合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设计,孩子们易于接受,学习气氛良好。加之老师制作的教具和挂图的配合,相信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圆的面积》说课稿 篇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上册中“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第一小节的内容。该内容以前面所学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特征等知识为基础, 与即将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是紧密相连系, 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复合图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 引导学生推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理解掌握, 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割补、剪拼, 渗透图形变换 (转换、平移) 的数学思想方法,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探索性和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验, 体验成功的满足和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发现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内在关联。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采用启发诱导、自主探究等教学法, 并穿插思考、练习, 通过动手操作, 直观演示, 让学生充分感知, 再经比较、归纳, 得出平行四边面积计算公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 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 而学生能自为研索, 自求解决。”这句话的要旨, 就是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学会自学。新课改倡导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 掌握方法。本课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流程

(一) 联系生活, 引入新课

1. 用多媒体出示钢铁推拉门, 让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继续设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

2.用多媒体出示应用题:小兔子和小山羊各开垦一块屏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土地, 你来当老师看看谁开垦的面积大?引导学生用重叠、数方格、分别求出各自的面积。设问: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更具有适用性?引出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观察思考, 初步感知。求面积时经常组织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尝试解决“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大小”问题, 虽然有时候不能得到精确地结果, 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初步试探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同的内在联系。设问: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 看是否可以找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与之相似的并且已经学习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的方法。

2. 动手验证, 探寻方法。

让学生拿出已经准备好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自己动手剪一剪, 摆一摆, 移一移, 观察并思考在拼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熟悉的图形。然后,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拼法, 指名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拼的过程。

提问:为什么都是要沿着高线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那可不可以选择任意一条高剪开平移成长方形呢?它们的面积发生改变了吗?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明确:只有沿着高线剪, 才会出现直角边, 才能拼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选着任意一条高都可以平移成长方形出来, 拼出来的图形总面积没有发生改变。多媒体演示“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图形转化过程, 刺激学生大脑对图形转换的印象, 辅助学生深刻的理解。

提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 引导学生明确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对应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也对应相等, 而面积并没有发生改变, 又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也可以写成S=ah。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 综合运用, 理解知识。

(1) 基础练习:出示例1, 先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然后教师板书。 (2) 巩固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1、2题。师巡视指导, 指名回答, 共同订正。 (3) 拓展练习:比较平行线间多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设计一个48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的花园,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进行逻辑推理, 使学生明白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4. 全课总结, 回顾复习。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说一说你是怎么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3.《圆的面积》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教科书第十一册第95—96页中的例4和例5及“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圆的面积。

2、使学生认识环形,会计算环形的面积。

3、使学生会应用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几幅画有烟囱、柱子、街心圆形花坛、火锅圆桌和切割刀片的挂图或投影片。学生每人准备白纸、圆规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圆的面积?

2、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面积。(1)r=3分米(2)d=10厘米

3、看画有烟囱、柱子、街心圆形花坛挂图,要想知道这些物体占地多少平方米有哪些办法?

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后教师指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所以知道圆的周长也可以求圆的面积。这节课继续学习圆的面积。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1)出示例4,全班读题

(2)师:要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题中告诉了什么条件?这道题应先求什么?

(3)学生看书上的解答过程,并把计算结果填出来。

(4)让学生交流计算结果,并说一说通过这道题的学习有什么体会?

(5)小结:在遇到要计算不能直接量出半径或直径的圆面积时,可以先量出圆的周长来计算它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通过今天的学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能解决了吗?

2、完成第95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教师巡回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5(让学生做环形的实践操作)

(1)画圆,计算面积。(教师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半径是8厘米和6厘米的同心圆,并求出两个圆的面积。)

(2)剪圆,认识环形。(要求学生想办法,不剪破外面的圆,把里面的小圆剪下来。)

(3)展示学生的作品。想想你这个图形是怎样得到的?(从外圆中去掉一个同心圆。)

板书:环形(出示课件:环形)

(4)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环形或截面是环形的物体吗?请举例。

(出示课件:火锅圆桌和切割刀片投影片)

(5)探索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根据你对环形的理解,你认为应如何计算环形的面积?再把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在全班交流,然后出示课件:从大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小圆得到环形的动态过程,最后教师指出:求环形面积,要先求出外圆面积,再求出内圆面积,最后求出环形面积。

出示课件:求环形面积,要先求出外圆面积,再求出内圆面积,最后求出环形面积。

(6)学习例5

师:看课本上的解答过程,想想是分几步解答的,每步各求的是什么?

师:你能将这道题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吗?试试看。

教师巡视,待多数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再设问:这综合算式有简便算法吗?

教师演示简便算法过程:(略)

师;你从这个简便算法里想到了什么?

师;用外圆半径的平方与内圆半径的平方的差,再乘以圆周率来计算环形的面积比较简便。

出示课件:用外圆半径的平方与内圆半径的平方的差,再乘以圆周率来计算环形的面积比较简便。

师:通过刚才对环形的学习,你知道求环形面积的关键应知道什么?

4、完成第96页中的“做一做”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判断

(1)圆的周长越长,圆的面积越大。()

(2)周长相等的两个圆,面积也一定相等。()

(3)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成为一个圆环。()

(4)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面积也扩大3倍。()

2、完成练习二十四中第6—1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开放性练习。(课后思考)

在一块长方形铁皮上剪两个同样大小,并且尽可能大的圆,要想求剩下铁皮的面积。只允许测量一次,你认为测量哪里即可算出剩下铁皮的面积。(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指出:一是在不知道圆的半径时,如何求圆的面积?二是如何计算环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二)

例4例5

18.84÷3.14÷23.14×152-3.14×102

=6÷2=3.14×(152-102)

=3(米)=3.14×(225-100)

πr2=3.14×32=3.14×125

=3.14×9=392.5(平方米)

=28.26(平方米)

4.《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四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第六册P:81~87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多媒体将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平面图形“圆”,已经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多媒体演示)

(二)学习新课

1、通过多媒体演示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大小不等的圆,使学生地直观上认识圆。

2、揭示圆的形成

1)演示:出示一根细绳,绳子的一端系着一个小球,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用力甩动小球,使小球靠着黑板面形成圆形。

2)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直观、动态地渗透“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

3)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后,问:小球被甩动时,为什么不跑到别的地方去,却能形成一个首尾相接的曲线,也就是圆呢?

(揭示:正是因为小球一端固定在一点上,拉直的绳子长度也没有改变,这样甩动小球,也就形成了圆。)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教师在实际操作甩动小球时所形成圆轨迹的不稳定性,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从而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3、学习圆规画圆

根据刚才甩动小球形成圆的道理,我们就可以先确定画圆工具圆规的两脚距离,然后,把其中的一脚固定,另一脚旋转,这样就可以画出一个圆来。

1)学生尝试画圆。

2)多媒体演示圆规画圆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是不是圆规的一脚固定,一脚旋转。

3)引导学生说出画圆的体会并讨论。

A、画圆的步骤:定长、定点、旋转。(板书:定长、定点、旋转)B、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定点不能移动,定长不能改动)4)教师示范画圆(用圆规画出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形成的圆)设计意图:学生实际在画圆时,会出现把圆规一端固定,本子旋转来画圆。我听取了学生的方法后,首先肯定了学生的画法有新意,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他的画法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起来质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也把黑板旋转一周吗?”这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将画圆的方法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加上声、光、形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质疑说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通过质疑问难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养成主动探究的钻研精神,随着学生经常反问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加强烈,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4、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问:老师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有没有改变?(没有)也就是画圆时,定长始终不变,如果要在圆内画出一条线段来表示定长,应从哪一点画到哪一点呢?(从画圆时固定的一点画到任意一点)2)讨论理解圆上任意一点的含义,让学生指一指(指圆上任意一点),再比一比(比圆上一点,圆内一点和圆外一点)。

3)教师画出一条表示定长的线段后,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4)讨论:看书P:82知道了什么叫直径?如果要在黑板上的这个圆里画出一条直径,直尺应该怎样摆?(让一学生做多种摆放)选其中一种,教师画出直径。

5)启发:刚才我们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圆心(O),半径(r),直径(d))。如果把这三张卡片贴在黑板上,你认为在定点、定长的后面应该放什么?为什么?(板书:位置、大小)

6)讨论学生所画圆的大小和位置,揭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这样的设计,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观察思考、自由讨论、发现创新、抽象概括、揭示规律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经过实践的操作、检验,真正体会到了自己获取知识、发现创新的乐趣。

5、学习圆的特征 1)让学生在圆内画出三条半径和三条直径

思考:还能画吗?得出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板书:无数条)

2)量一量画出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引导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用字母表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d=2r 这样的设计,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发现圆的特征,从而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和掌握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课件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圆内半径、直径有无数条以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感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所学知识、引导质疑。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演示)该练习运用多媒体主要加强练习的密度,通过练习加深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1、在圆内的线段中,分别找出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2)两端都在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3.发散练习。在下图中(下图依次出现)看到了什么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6厘米40米15毫米24分米4厘米

4、请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如车轮做成长方形或椭圆的坐在车上的感觉怎样? 这一练习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意在学生对圆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就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加以验证。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学习兴趣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喜悦,增强信心,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五、板书设计

圆定点圆心(O)位置定长半径(r)大小直径(d)(无数条)

5.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五

周平

一、说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掌握圆的特征等,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2、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时,而圆是平面曲线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的圆形纸片为主线,采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议议等数学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耳辨析、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并通过多媒体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动手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2)智能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渗透“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唯物主义观念,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半径与直径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学生:圆规、剪的圆形纸片、彩笔、直尺、三角板。老师:圆规、圆形纸、直尺、彩笔、课件。

二、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观察积累。

2、组织学生,操作发现。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观察积累。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我首先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赛车游戏,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进而抽出——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并为学习新知积累学生的知识表象。再复习旧知,回顾以前所学的有关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为学习新知作铺垫。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操作发现。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议一议、教师把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位置,通过创设情境、激励等手段,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个环节:应用拓展,解决问题,现在你知道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解决开课所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填空。巩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

6.《圆的周长》的说课稿 篇六

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

圆周长公式:C=πdC=2πr

板书目的:能反映出全课内容的重、难点,形成知识网络,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 北师大版说课稿范文

★ 人教版圆的周长说课稿

★ 圆的周长练习题

★ 圆的周长课件

★ 北师大版比的应用说课稿

★ 《圆的周长》听课心得

★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 圆的周长教学课件

★ 苏教版圆的周长教学设计

7.《圆的面积》说课稿 篇七

关键词:自主探究性学习,已有经验,简约求实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现在所讲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 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强调的是主动参与, 关注的是应该信任学生、肯定学生, 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 让学生自主寻找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究思路, 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本文试以《圆的面积》教学为例, 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 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 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的。在实践教学中, 教者往往会抛出这些常规问题:

回忆一下, 以前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分别怎样推导出来的?

以上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剪、拼等方式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再进行推导计算公式的。那么圆是否也可以通过剪、拼等这样的方式把它转化成熟悉的平面图形, 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接下来就是要学生将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近似的长方形, 再接下来就是按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

可当我们执教者进行这些环节的教学时, 真实的教学情况总是老师对学生缺乏信任, 能自己通过努力探究得出结论的学生还是比较少, 很多的学生还是在被老师牵着思维跟着在走。学生丝毫没有独立性、主动性, 因而根本谈不上学生自主探究。所以就产生了这些疑问:

1. 如果课前不安排学生自学, 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图形圆, 可以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更想不到由“圆”变“方”、化“曲”为“直”的方法。

2.如果让学生自学, 学生势必会受书本与学具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固定在将圆转换成近似的长方形, 体现不出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任何优势。

3.当然,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所有时间都放到自主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上, 也会造成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那么, 围绕“圆的面积”究竟怎样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怎样让学生想到把图形圆, 可以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怎样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又能体现课堂教学简约问题?当笔者我又一次遇到这一内容, 不由地想起无锡一位老师曾经的想法, 开辟课外实践阵地, 进行“圆的面积”自主探究性教学。我们不妨一试。

1.教学“圆的认识”后, 笔者给学生留了一份实践作业: 画一个半径为6厘米的圆, 你能将它平均分成几份呢?把每一份剪下来。第二天在学习小组中交流你的做法和想法。

2.第二天与学生交流家庭作业情况, 发现如下情况:

①学生将图形圆, 平均分成4份、8份的比较多。4等份的同学有采用对折的方法, 也有采用在圆内画两条垂直的直径的方法。8等份的同学基本采用对折的方法。

②有一名学生将图形圆, 平均分成了36份。他说:“我在量角器上刻度线的启发下, 先将半个圆分别平均分成18份, 最后就把整个圆分成了36等份。”

③有一名学生将图形圆, 平均分成了9份。他说:“我在做这个作业时, 教中学数学的老爸看见了, 老爸说:‘将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太简单, 如果能平均分成5份、6份、9份那才了不起’。老爸可是给我出了难题, 我想破了头也没做出来, 后来还是老爸帮我解了围。只要用360°除以平均分的份数, 就得到每个角的度数, 然后在圆内画一条半径, 按照刚才的角度画出其他的半径就行了。”

……

家长的参与使本次课外实践作业增色不少, 学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使作业的效能最大化。于是笔者趁热打铁, 布置第二次作业:听了同学们等分圆的方法, 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启发, 你愿意改进吗?画一个直径为16厘米的圆, 将它平均分成若干份, 把每一份剪下来, 并把它们拼成其他图形。

几天后, 正式步入“圆的面积”教学。可想而知, 当笔者提出那个常规问题后, 学生的学习状态顺应自然, 水到渠成, 笔者再也没有了“学生怎么能想到把圆变成近似的长方形、 (三角形、梯形) ”的尴尬, 在自主探究学习中, 学生也运用多种途径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笔者对这个课外实践作业的设计其实是对“圆的面积”一课教学的预设与铺垫。但通过这具体的做法, 笔者对数学课堂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有了新的思考:

一、自主探究———充分“相信”学生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将学生的主体角色取而代之, 学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 因而, 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 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可见, 要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 教师首先要“让位”, 教师应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 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决不急于求成。给学生一个发展的平台, 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以《圆的面积》的教学为例, 教学时, 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借助已有知识, 在已经学过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公式推导的基础上, 通过剪拼, 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近似的长方形、 (三角形、梯形) 等,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发现, 体验算式之间的联系, 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在整个推导过程中, 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 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渗透了极限思想, 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这样一个探索的学习过程, 学生找到了“圆的面积”的公式, 也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过程, 而这一过程也正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自主探究———基于已有“经验”

笔者一直想, 为什么一开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圆可以转化成哪些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问题, 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与茫然, 除了时间不够外, 还在于已有的基本经验不足, 没有由“圆”变“方”、化“曲”为“直”的经验。学生怎么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突然想到呢?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本身是人类长期实践反复操作总结出的经验, 现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想到这一方法, 无疑是牵强的, 所以很多老师采用了课前预习或教师当场提醒。于是, 笔者认为, 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时, 设置的问题应该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 对学生所具有的经验与能力进行透彻分析, 对自主探究的的情景进行预设, 否则“自主探究活动”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如果学生已有的基本经验储备不足, 那么教师就要运用智慧, 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经验与探索活动的纽带。比如, 笔者设置的课外实践作业, 就是有意铺设了通向“寻找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之路。学生在操作活动中, 通过剪, 找到了一些等分圆的方法, 明确了半径在等分圆中的作用;通过拼, 感受到了由“圆”变“方”、化“曲”为“直”的奇妙过程, 在课外实践作业交流中, 教师没有点破内在“玄机”, 但学生的已有经验储备在逐渐丰富。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

三、自主探究———追求简约求实

新课程改革使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喜可贺。然而, 现在的课堂似乎又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教师津津乐道于教学过程的精雕细刻, 这样的课堂实际上成了老师表演、出彩的舞台, 教师满足于做一个“工笔画师”, 拘小节而失大气。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真正彻底发挥, “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 数学课很难找到原汁原味的学科特有的“数学味”。

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理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索者。”《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 笔者没有局限书本上现成的方法, 而是对教材作了大胆的处理, 突出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探索与推导, 为学生搭建了自由探究的平台, 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空, 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 让学生操作、思考, 自主探究, 自主发现, 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多向性, 又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并有效地渗透了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从中体会到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探索精神和创新意思,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等等这些, 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还原“真正”的数学课堂。才会有浴火重生之后的豁然开朗之感, 才会有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叹:数学其实很有趣, 课堂原来很简单。

我们清楚地看到, 这种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改变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性学习的新局面。让学生能说的说能做的做, 能想的想能演的演, 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快乐。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会促使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活动, 从而使探究的成果更完善, 更具有价值。

总而言之, 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不是孤立的, 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 结合学生的动手实践等。而作为教师, 应激励学生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 参与学生探究, 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及时评价, 这样教师的“主导”才是为学生的探究服务的, 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和惊喜的。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设计网:张彪, 沈晓东.《一项连续性的探究作业》.2007.

[2]无锡新区教育网:钱科英.《探究:一项连续性的作业》

[3]黄吉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初探》

[4]王闻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研究》

[5]刘芬.《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6]吴康宁.谁是“迫害者”—儿童“受逼”学习的成因追询.《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

[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2.

[8]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育研究》.2004.11

8.《圆的面积》说课稿 篇八

关键词:圆的面积;教学;实践策略;探讨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开始逐渐采取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对于圆的面积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做好圆的面积教学,将会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构建高效数学活动平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学习平台,从而来不断带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进行交流、预习以及讨论自主学习等,以此来进行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圆的面积学习中,可以先为学生设计有效的谈话情境图,为学生展示一个喷水器喷灌的图像,对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个喷水器喷灌的范围是什么形状呢?并且其喷灌的面积是多少呢?这样学生将会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促进相互之间的探讨与交流,不断思考,加深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学生自行探索出圆形的计算方式,教师对其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出现错误。让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喷水器的最远喷水距离为5m,那么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其喷灌的面积是多少呢?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将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充分了解到,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圆的面积的重要性,从而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运用圆的面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对教学活动的载体进行合理的设置

在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中,活动设计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的动力所在,教师设置有效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从而来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师一套逐步推进,由浅入深的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其活动的要求必须明确,同时要设置出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同时要进行有效的分工,保证活动过程的顺畅。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将会根据活动方案来进行深入的学习,以此来充分掌握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学习目标。其次就是活动设计要生动活泼,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证其充分趣味性,以此来带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教学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用等积変换的方式来将圆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同时结合一些活动,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来将教学过程展现出来,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教师设置的教学活动要简单易懂,能够提升其操作性,促进学生对其的理解,学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以及动手等方式来不断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教师画出一个圆,提出猜想:同学们,你认为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来进行思考与探讨,从而来不断加深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生思考中继续提出问题:若是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出一个圆,那么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根据问题小组讨论,从而来分析出圆的面积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最终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出答案,发现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活动的开展中,有效提升自身对圆的面积知识的理解,从而来促进自身学习兴趣的提升,主动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能够科学合理的设置引导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科学合理进行数学活动路径的设置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教师要有效设置课堂教学的活动路径。首先要初步预设学习的活动方案,圆属于曲线图形,对其的学习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很大的联系,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好圆形纸片,将其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之后将其与原先的圆进行比较,查看其中发生的变化。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教学演示,将圆分成32份,将分成的小图形进行拼装,可以拼成什么形状,这个图形与刚才的图形有什么区别等,若是平均分割的次数足够多,那么是否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圆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把握活动生成资源,在进行实际的操作中要更加关注学生,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去自行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不断发现问题,并且会不断对知识进行思考,从而来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

四、提升数学活动的教学效果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在课堂学习重要充分发挥学生自由独立的学习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态,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前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学习,以此来让学生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这样将会促进学生更快的掌握教材,并且会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可以促进学生找到问题,并且进行解决。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设计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好学、乐学以及主动学习。教师必须要有效关注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在进行圆的面积公式探索中,教师要让学生有事可做,能够确保操作活动的效果,同时在进行学习效果的汇报中,充分关注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意识的提升。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圆的面积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黎琼,何圣姿. 圆的面积公式的几种推导方法[J].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1):50-51.

[2] 王丽华. 浅谈小学数学课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55-56.

9.圆的认识的说课稿 篇九

《圆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第一教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它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圆和同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在发现,在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3)让学生从欣赏中体验圆的美。总的来说,通过让学生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看,使学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2、说教法:

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使学生从操作中理解半径、直径、圆心以及等到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其次,课堂中我让学生从操作中去发现,去理解圆的特征。在画圆时,我运用直观演示法,给学生演示怎样画圆。使学生看得清楚直观。另外,课堂中我借助多媒体的作用,使学生能直观的感知圆的特征。

3、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动手操作法、同桌交流互动法、对比法、归纳法。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同桌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从对比中使学生感知到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区别。课堂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归纳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从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4、说程序:

在本节课上,师生先一起玩“甩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运动的轨迹,从中引出“圆”。接着师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圆。(古代人们在发明指南针之前,发明了指方向的罗盘。古代的圆形建筑、奥运会吉祥物、圆桌、水波纹、碟片、车轮、圆形项链坠。)从欣赏中让学生体验圆的美。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对比以前学的平面图形与圆的区别,使学生从对比中感知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我重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圆内、圆外、圆上以及圆的特征,并明确同圆等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认识了圆的特征后,我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接下来,我问学生:“这么美的圆,你们想画吗?”然后很自然的引入怎样画圆,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画圆工具——圆规,接着讲画圆步骤,并给学生示范画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画圆的方法还有哪些?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最后练习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10.《圆的面积》说课稿 篇十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2、探索新知。(1)探究——圆心 ① 徒手画圆。教师请两个学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画圆,然后请同学们评一评(3个人)谁画的圆好呢?„„师生认为用工具画圆才能画得好。[师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评说、其乐融融。]

②用工具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工具画圆。学生画圆:a.用圆规画圆;b.用圆形物体画圆。[画圆方法任学生自选,既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教学民主。]

③找圆心。

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议一议、找一找„„自我探索发现圆的“圆心”。[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

[教师请学生边点边说明这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给予评说。如学生点到“圆心”,师评说:“你很有雄心,喜欢别人围着你转,将来必成大器。”如学生点到“圆内”,师评说:“你比较守规矩,喜欢在一定的范围内活动,将来不容易犯错误。”如学生点到“圆上”,师评说:“你做事很有规律,能够遵循原则,同时与‘上司’相处喜欢保持一定距离。”如学生点到“圆外”,师评说:“你很了不起,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做事不愿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喜欢创新,有开拓精神,将来定会大有作为。”„„这样教学,生动有趣,其乐无穷,激励性强,学生乐学,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学生对圆、圆心、圆内、圆上、圆外等基本概念能够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教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还想知道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分组探究,合作学习。

教师提出学习活动要求:先独立进行,再分组交流。通过动手“折、量、画、数、比(估)、看、议”等,总之随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探索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围绕“学习卡”上的有关内容进行。)

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在同圆中所有的线段()最长;你能用尺(直尺、三角板)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吗?

[探索圆的直径、半径及其关系,主要是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合作探究、分组交流,以动手操作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参与,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智和展开探究活动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发现新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自我习作——用圆规画圆。

①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和步骤。(课本第87页)②学生操作:用圆规画圆。(自我体会,怎样才能画对、画好。)

③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汇报并总结。[适时板书:a.定长(即半径)b.定点(即圆心)]

④操作表演,全班共赏。A.按要求画圆。

a.半径2厘米 b.半径2.5厘米 c.直径4厘米(比较a、c,你发现了什么?)

B.按要求画圆,并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请学生画3个同心圆、3个大小不等的非同心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并归纳: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C.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的圆怎样画?(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习用圆规画圆,主要通过学生的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到画圆的方法;动手画圆——体验画法,掌握画法;操作练习——发现规律、内化新知,这样教学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3、课堂小结。

教师启发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质疑:你还想知道什么?„„

4、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一个圆很美,大小不同的圆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更美。请大家设计由圆(或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游戏趣味题”中“教师的评说”,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教学反思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说课稿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学生

本班上共有40名同学,其中有11名同学的成绩较差,他们上课时不爱听课,也不知道怎样学习,平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红、徐港新、徐焕这样的学生还是有几位的,他们在班上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较难的也有个别学生也能答出来。我在教学时,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有时也给予批评。我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五、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利用电教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3、巩固提高,应用深化。

六、说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引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新知引入的过程,教学新课时,先复习: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说说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使学生加深认识到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接着,出示一根绑着珠子的绳子,甩动,问“珠子甩动,形成的轨迹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与刚才复习的几个直线图形的不同之处。待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小结:“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从而引入新课。(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1.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圆的认识时,由于已经对圆了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开始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出常见到一些圆形物体,让每个学生用一个圆形物体在纸张上画出一个圆,一方面加深对圆的直观认识,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2.圆心的认识

将画好的圆剪下来后,要求学生进行折叠,张看后,互相进行比较,折痕相交与一点,是学生通过操作引出圆心的概念以及表示方法。3.直径和半径的认识

在学生掌握了圆心的概念之后,提出问题:你们在观察圆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是本节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则引导学生量一量刚才的折痕。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直径的概念,接下来学生还会发现:圆心将直径分成两半,由此认识“半径”。并且进一步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和半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经过这个环节后,学生对刚才的结论深信不疑。这时,我出示两张大小完全不同的圆形纸片,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在同一个圆内”这个前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圆的特征,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接着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出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在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后,我安排了书本88页第三题和第五题进行练习。

4、圆的画法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提问“用刚才同学们带来的圆形物体,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学生就很为难了,那要画指定大小的圆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引出画圆的工具,“圆规”,画圆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就让学生自学书中87页,“圆的画法”,自学完画一个半径三厘米的圆。让学生画一个圆其实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明白“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则还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在学生自由画圆后我又让学生用圆规画三个圆:(1)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大一点的圆。(2)画一个比自己刚才画的小一点的圆。(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接着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的圆大小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画圆时,圆规固定不动的脚尖其实就是什么?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与画成的圆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教师运用评价的语言鼓励学生把意思表达清楚:“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对于圆的画法不是让学生刻意去总结和死记画圆的几个步骤,而是通过自学,让其渗透在练习之中。

七、说教学效果与反思。

先来说说认为成功的地方。(1)我是借助实物钟面、自行车轮胎引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圆,光教室里的圆学生就举出很多种,如,粉笔盒面是圆的,门锁是圆的,同时借助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自然中的圆,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用圆型而不用其他平面图形,、学生讨论的结果是用圆方便,如碗口,还有如圆漂亮,再此基础上,我问学生,那你们喜欢圆吗,学生都说喜欢,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情感的带动下进入本节课学习,学生一下子就非常有兴趣。(2)导入后,我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而是让学生先来画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选用任意一种方法来画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画圆,感悟画圆的多样性,体会到每种画法都有它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如利用物体画圆比较快方便,但不能随意改变大小;但利用圆规画圆,则可以灵活调整圆的大小,并且画出的圆比较漂亮。这一点借鉴网上的教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圆,在画圆中感觉圆的特点。(3)充分让学生动手,通过折、量、比等方法理解掌握圆的特征,(4)和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富有趣味,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厚。最后图片演示的生活中的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圆,同时结合2008奥运会五环标志,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点也来源与网友提供。存在的不足:

(1)课前准备不足,有的学生没有圆规,所有只好等别人画完后再画,耽误了时间,练习少了。(2)在组织形式上,应让学生讨论,动手操作,交流相结合,教师不要太多干预,让学生把话表达完。(2)对与抽象的概念如圆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是我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并没有采取很好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推理得来,让学生少了一次推理能力训练(3)时间上把握不够好,有部分习题没有完成,以后需注意。

11.《圆的面积》说课稿 篇十一

教材内容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是直观几何的最后阶段,它既是前面所学直观地认识平面图形及有关计算的延续和发展,又为今后逐步由实验几何阶段转入论证几何阶段作了渗透和准备。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进行操作、观察和比较,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让他们初步学会用确切、简明的数学语言表述概念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归纳推导公式并理解和掌握公式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理具有一定的转化和类比推理能力,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易于在转化和类比推理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由于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图形,学生很难跟以往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之间建立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节水型灌溉”的生活情景,呈现了一个旋转喷水的情景,喷水区域形成一个圆,并提出一个问题“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的面积”,帮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过程方法:通过割补、拼组的方法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4.教学重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5.教学难点: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设计思路: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直线图形的认识到曲线图形的认识,无论是教材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在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跃迁。

12.《圆的面积》说课稿 篇十二

关键词:校本作业,设计原则

校本作业是基于学校学生实际编写的适合于校情的学科作业,是教师自主设计的,关注学生原有基础和成长必需的作业,它是学校实现“减负提质”目标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许多学校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实践,但有些作业设计过渡强调训练,轻视能力培养,有些校本作业过渡强调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有些校本作业过渡强调整齐划一,轻视个体差异,等等. 基于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校本作业设计中, 应秉承以下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作业设计的实效性,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关注目标重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起着导向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指出:“配置习题时,应考虑其与相应内容之间的协调性. 一方面,要保证配备必要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配置的习题所涉及的知识超出相应的内容要求”因此,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理解和领悟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校本作业. 如:为达到“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的目标,可以设计阅读分析的作业;为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可以设计探索规律的作业;为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具有实际背景问题的作业;为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标,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作业……如《圆的面积》一课,为达到“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作业:

1. 厦门白鹭洲广场上有个喷水池,它的中心有个自动旋转装置的射程是5 米,这个自动旋转装置能喷到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2. 篮球场(如图)上的3 分线是由两条平行线段和一个半圆组成的. 请你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出3 分线区域内的面积.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 同学们,你去过南靖土楼吗? 土楼是福建、 广东等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名录”,土楼的外围形状有圆形、 方形、 椭圆形等.圭峰楼和德逊楼是福建省南靖县两座地面是圆环形的土楼,圭峰楼外直径33 m,内直径14 m,德逊楼外直径26.4 m,内直径14.4 m. 两座土楼的房屋占地面积相差多少?

这三道作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由浅入深.第1题根据半径求面积是对圆面积公式的巩固;第2题“篮球场”是学生天天可见的场所,“篮球场”也有数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题要求3分线内区域的面积,学生要先分析3分线内区域包括哪几个基本图形,并去寻找所要求的图形面积的基本条件,这是对圆面积的深化,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3题“南靖土楼”的作业设计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这题是对圆的面积的深化运用.三道作业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来进行,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关注体验重过程

现行教辅中的作业多体现学习结果的应用,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过程体验的作业设计较少. 《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在 “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内容中指出:“在书面测验中,积极探索可以考查学生学习过程的试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应该设计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作业,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如“圆的面积”一课,可设计如下作业.

1. 如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__形, 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__,圆的半径(r)是长方形的__,圆周长的一半C/2是长方形的.

2.在探究的圆的面积时,运用了__数学思想.

3.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增加了___.

如此设计,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数学思想,也为后续探索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积累了经验.

三、关注差异重分层

《数学课程标准 》(2011 版) 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但是学生由于先天的因素、后天所处的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尽相同. 所以每个学生在思维角度、 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 如果本来有差异的学生做着没有差异的作业, 那必然会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 “吃不下”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弹性的作业,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将作业设计成一星、二星、三星三个层次,“一星级” 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三星级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二星级” 则介于二者之间.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其发展要求的不同进行作业数量的增减,如“圆的面积”校本作业,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计算下面圆的面积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 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近似于圆,它们面积大约是多少?

★★★:一个羊圈依墙而建,李大爷用了15.7 米的栅栏修这个羊圈. (1)这个羊圈的面积有多大? (2)如果要扩建这个羊圈, 把它的直径增加2 m,羊圈的面积增加了多少?

以上作业,每一层次难度虽有差异,但仍然反映的是同一知识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阶梯式的有利于低层次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 我们要引导学生能落实“基础”、实现“发展”、争取“创造”.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星级作业,体现自主性;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在引导他们完成第一、二星题后,也可以鼓励学生向三星题挑战.

四、关注实践重运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而现行教辅材料中的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重知识轻实践,远离学生的生活.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拓宽作业形式,既关注课内又关注课外,既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又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课型和实际情况设计操作型作业、调查型作业、日记型作业,等等. 比如在“圆的面积”一课,可设计这样的实践性作业:

1. 林老师家房子装修好了, 她想在长3 米, 宽2 米的餐厅里放一个圆形餐桌,林老师应买多大面积的餐桌合适? 为了美观,林老师想在餐桌上铺一张桌布,请你帮林老师设计一下,她该买多大的桌布?

2. 有一根绳子长3.14 米, 如果让你在操场上围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为什么?

第1 题第一个问题学生要根据餐厅的大小考虑餐桌的大小,第二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问题,桌布可买正方形的、圆形的、长方形的等,只要美观、合理即可,这样既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审美能力. 第2 题通过“围”、“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说课稿 篇十三

以及通过方程组解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代数法

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应用,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了解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能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求简单的参数问题;

5、过程与方法

理解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感受直线和圆的位置与它们的方程所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的对应关系;体验通过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和半径之间的大小及通过方程组的解的个数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直线和圆的方程解决一些条件下圆的切线问题;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解析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认识,从而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体验探索中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教法学法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启发诱导。

(3)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科学讲授的同时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和严谨的推理。

在学法上注重以下几点:

(1)让学生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来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并体会几何法的优越性;

(2)在用代数法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能够明确运算方向,把握关键步骤,正确的处理较为复杂数据。

课堂结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四步组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老师辅导、课堂展示。共分为八个环节,复习、独立训练、相互探讨、老师参与、形成结论、课堂展示、评价(互评师评)、反思。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找到要学的与以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串的设置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判断方法的形成与应用的探究中,师生的相互沟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团队精神;知识的生成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

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14.五年级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十四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11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孩子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孩子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孩子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二、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孩子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孩子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没有教师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孩子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孩子,刺激孩子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学法。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孩子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孩子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孩子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孩子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感知圆,使孩子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①举实例

②借助实物比照画圆

③剪出圆形纸片

小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孩子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2、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孩子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有意识地对折痕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①认识圆心、半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孩子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

A:画半径比赛:谁画的半径最多。(谁画完了吗?)

B: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为什么?

当孩子通过比赛、测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②认识直径

A: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让孩子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B:组织孩子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留给孩子思维的空间和机会,启迪孩子的思维。

C:汇报得出: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③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适时地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孩子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我力争为孩子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授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讲清用什么办法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这一结果的。

3、师生小结圆的特征。

(三)感知形成、操作画圆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孩子渗透圆是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2、让孩子自学课本,尝试画圆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①介绍圆规。

②自学画圆步骤,尝试画圆。

③讨论:怎样用圆规画圆?

④汇报、教师示范画圆。

让孩子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孩子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孩子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综合练习、启智培能

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孩子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孩子思维。

1、基础训练:判断题和练习二十五第五题。

使孩子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巩固圆的特征。

2、发散练习:下面图形你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了什么条件?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3、实际应用: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经孩子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再用多媒体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圆形、方形、椭圆形做成的三种车轮在行进中的优劣,进一步感受到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努力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使课之将终,而趣犹在。

(五)总结

简要总结,使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利于系统的掌握知识。

(六)作业

1、练习二十五第4题

2、思考:你能想办法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吗?作业布置适度、适量力争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又把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延续到课外。

(七)板书设计

上一篇:新目标七上英语易错题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