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字有感

2024-07-03

读红字有感(精选15篇)

1.读红字有感 篇一

用略带神秘色彩的自然景象烘托环境、渲染气氛和映衬人物心理的手法在《红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将他笔下几个次要人物的是非善恶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描写得十分含蓄, 而几个主要人物则通过个别的心理挖掘、成双组合的冲突和同时出场亮相的交汇, 交代出人物与“红字”的内在联系。

全书写到的人物不过十多个, 其中有姓名的不超过十个。值得注意的是贝灵汉总督、威尔逊牧师、西宾斯老夫人和那位最年轻而唯一有同情心的姑娘这四个次要人物, 他们分别是珠儿、丁梅斯代尔牧师、罗杰·齐灵渥斯和海丝特这四个主要人物的反衬式影子, 而这四个人物又形成两对, 使他们的个性相得益彰。

海丝特·白兰佩戴的是有形的红字。她出身没落的世家, 父母贫穷而正直。她先是有了一份不幸的婚姻, 再加之两年中丈夫的杳无音讯, 才使得这个孤苦无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显得合乎人情。当他们的事情被发现后, 她被迫终生佩戴红字, 为了爱人的声誉, 她独自一人承担了全部的罪责与耻辱。而出于对他的眷恋之情, 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远离他所在的教区, 在他死后她仍然放弃了与女儿共享天伦的幸福生活, 回到他沉睡的土地上, 重新戴上了那个红字, 直到死后躺到他的身边。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绣了这个红字, 仔细打扮她的小珠儿, 不仅拼命捍卫自己亲自教养她的权利, 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 努力培养她成人。在作者笔下, 海丝特绝对不只是个争取个性解放的女人, 她还汲取了“比红字烙印所代表的罪恶还要致命”的精神, 把矛头指向了“与古代准则密切相关的古代偏见的完整体系——这是那些王室贵胄真正的藏身之地”, 因此海丝特可以说是一名向愚昧传统宣战的斗士。这样的高度, 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所难以企及的。她的这种思想境界尽管没有为她的那些清教徒乡亲和愚不可及的长官所理解, 但无论如何, 由于她助人为乐的美德使她胸前的红字不再是“通奸 (Adulty) ”的耻辱徽记, 而变成了“能干 (Able) ”, 甚至是“值得尊敬的 (Admirable) ”的标志了。

丁梅斯代尔佩戴的是无形的“红字”。与海丝特相比, 他显得怯懦, 但这是他受宗教束缚弥重的结果。他并非不想公开忏悔自己的罪责, 只是他的这个愿望过多地同“赎罪”“内省”等宗教意识结合在一起, 所以行动上处处受其羁绊。他既要受内心的谴责, 又要防外界的窥测;他明明有自己的爱, 却要把这种感情视为“邪魔”。他在痛苦中挣扎了七年, 虽然最终得以袒露胸膛上的“罪恶”烙印, 实现了道德的净化与灵魂的飞升, 但他终于再没承认自己爱得正当, 更谈不上与旧的精神体系彻底决裂, 与海丝特相比, 更衬出了后者的高大。

齐灵渥斯是红字的制造者。他是丑陋的外貌与畸形灵魂的写照。他选择的让丁梅斯代尔活着受煎熬的复仇手段, 实际上成了阻止他赎罪的恶魔。他和海丝特的结合虽然出于他追求家庭温暖和个人幸福的一己之私, 但毕竟是一种爱, 原也无可厚非, 但当这种爱变为恨, 把复仇作为生活目标, 不惜抛弃“博爱”的精神, 以啮噬他人灵魂为乐之后, 反而由被害者堕落为“最坏的罪人”, 不但在失去复仇这一生活目标后去世, 而且死后也不能得到新生。

小珠儿则是鲜活的红字, 是“另一种形式的红字, 是被赋予了生命的红字”。这个私生的小精灵和母亲胸前的红字交相辉映, 既是“罪恶”的产物又是爱情的结晶。海丝特把红字用金色丝线装饰得十分华美, 把小珠儿也打扮得鲜丽异常。她的美与齐灵渥斯的丑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观点——老医生的博学多识使他成为深受文化污染的社会人, 而小珠儿便是“天使 (Angel) ”。A字在她身上反而具备了更积极的意义, 寄托了作者对宗教的美好幻想。

就主题思想而言, 霍桑在《红字》中宣扬的是什么道德观或宗教观呢?有的批评家认为, 根据小说提供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情节, 霍桑要表达的正是清教的教义, 那就是认为上帝造人, 但由于亚当犯了原罪, 人生来皆有罪, 理应受到惩罚, 而要得到拯救完全靠上帝的宽恕。还有一些评论家认为, 霍桑通过女主人公等主要人物的遭遇, 表达了他的罪恶观, 探索谁是真正的罪人, 什么是罪恶的“根源”, 这就是所谓的“罪恶论”。但是, 我所认同的一种观点是:作品的主题思想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上, 她是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 争取美好生活的典型。他对自由幸福与纯洁爱情的追求代表了霍桑浪漫主义的理想。

对于《红字》这部巨著, 只有一种看法无疑是十分肤浅的。

2.读《上学记》有感 篇二

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何兆武却还了北大历史系主任姚从吾一个公道。殊不知姚从吾1946年底曾经出任国立河南大学校长,他在两年任期的风雨中,可以说招致的污蔑与诽谤前所未有。譬如有人撰文公开打击:“田伯苍(即1945年~1946年任河大校长的田培林)和朱家骅(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是属一个小派系,不久他荣升了教育部次长。校长位置让与姚从吾。姚从吾是朱家骅的忠实奴仆,是田伯苍的小同乡。开封第一次解放后,他秉承朱、田意旨,把学校迁到苏州,妄图长期把持。”

但是,另一篇文中对姚从吾和“让与”他校长位置的田培林却另有所评:“1945年6月,田培林出任河南大学校长……田校长一方面扩充校舍,一方面将黄河水利工程学校并入河大组建水利系,并与土木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合为工学院,又将医学专科学校并入河大,增强了医学院,期望河大成为国内一所完备的大学。至此,河大有文、理、法、农、医、工六个学院,十五个学系,正副教授达一百二十六人之多,讲师助教一百一十人,学生达二千一百五十余人,成为华北地区院系最多、校园最大的学校之一,为新中国建立之前河南大学历史上最盛时期。”

1946年冬姚从吾接任河大校长后有文章记载:“他延聘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并亲授《史学方法论》,领导师生埋头读书,努力研究学问……他常对学生说:‘学生的学问最后应该超过老师才对,不然国家的学术界怎能一代比一代进步呢?’这是他自谦也是勉励学生努力读书的话。”

同时,他的学生吴相湘在姚从吾逝世后的纪念文章《姚从吾尽瘁史学》中对他的人格有一段最为贴切的描述:“从吾先生是最敬佩胡适之、傅孟真两位先生的。在胡、傅两位先生相继辞世以后,从吾先生为求振兴中国史学,曾不顾嫌怨,与恶势力奋斗,对于培植后进更是鞠躬尽瘁,临死不懈,当其辞世前两小时,即4月15日(1960年)上午十时许尚与商务印书馆顾问杨树人教授通电话询问台大学生一篇论文刊行的事。当杨教授告诉他:论文已经付排,他异常兴奋地笑了。而不到两小时,忽被他得意门生发现他坐在台大历史系研究室已因心脏衰竭而气息奄奄。这和适之先生死在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馆,傅孟真先生死在省议会议场,鼎足而三,为中国近代学术界留下鞠躬尽瘁的珍贵典型。”

写到这里,不禁令人想到才华横溢、特立独行、傲世无羁,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的台湾风云人物李敖在插科打诨之余,却偏偏对他在台大历史系的业师姚从吾老夫子情有独钟。在李敖1962年出道时的佳作《传统下的独白》一书的开场篇“十三年和十三月”中,曾经有一段发自内心的独自:“多少次,在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坐在姚从吾先生的身边,望着他那脸上的皱纹与稀疏的白发,看着他编织成功的自首校书的图画,我忍不住油然而生的敬意,也忍不住油然而生的茫然。在一位辛勤努力的身教面前,我似乎不该不跟他走那纯学院的道路,但是每当我在天黑时锁上研究室,望着他那迟缓的背影在黑暗里消失,我竟忍不住要问我自己:也许有更适合我做的事……”

以上寥寥数语,真真切切勾勒出姚从吾的人品和在台湾几代文坛乃至在中国文史界的学术地位。最近,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到台湾讲学,返京后谈到台湾一些中生代历史学者对导师姚从吾推崇备至,他们将姚先生的有点木纳、讲课时对学生们称“兄弟”的口头禅都视为姚先生忠厚、谦逊的美德。

毋宁置疑,仅以政治需要强加在姚从吾头上所谓的“小派系”、“小同乡”、“忠实奴仆”,以及什么“让与”、“妄图长期把持”等深文巧诋的妄言,就不攻自破、不值一提了。

但是,使人不解的是在《上学记》中,何兆武先生却对留在大陆的冯友兰先生采取和姚从吾先生不一样的评价标准,在该书的第二章“几个难忘的人”中“5、冯友兰先生”的专题中,竟以不负责任的偏见和误解连篇累牍向冯友兰发难,使笔者好像又回到对知识分子求全责备、揪辫子、打棍子的那个远去的时代。

如果脱离了历史的大格局而对一位备受煎熬、在夹缝里求生存还能作出大学问,以九十余岁高龄达到“天地境界”,全世界公认的哲学家、国学大师冯友兰,仅凭何兆武的臆想就能随意地指指戳戳,是极不公正的。作为对冯先生望尘莫及的晚辈,不由得心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不知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时,国人该如何评价国学的“一代文化托命之人”冯友兰。

首先,对冯先生的政治身份认知问题,何兆武在文中写道:“1945年国民党在重庆开全党的代表大会,主席团有十几个人,自然都是国民党最重量级的人物了,冯友兰也躬逢其盛,赫然名列其中。后来听说国民党要他做中央委员,他没有接受,还是留在学校教书。那时候在民间,民主的气氛还是占上风,所以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以上何先生所述冯友兰“还是留在学校教书”这件事中,莫非认为冯友兰不识抬举、没有出息,拒当中央委员而当穷酸教员,“大家跟冯先生的思想就拉开距离了”?这与何先生看法的初衷,似乎是矛盾的。

无疑,这就牵涉到冯友兰是否是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问题。几年前笔者曾经向《道通天地——冯友兰》一书的作者范鹏请教,范先生在研究冯友兰时,提出一个“文化场效应”现象,对笔者颇有启发。冯友兰出生于内地河南省南阳府唐河县,在娘胎里就背负着中原文化厚重的十字架,“烙”上了中原“士”文化的胎记。由于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以及沿海文化的差异,他不可能像胡适那样个性化、那样超脱。在冯友兰的精神世界里只有“社稷”、“家国”,而个人前途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正如冯友兰1949年拒绝到台湾的原因,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得明明白白:“无论什么党派当权,只要它能把中国治理好,我都拥护。”据笔者查询,说这番话前后的背景之一,是在因战事而南迁苏州的国立河南大学,冯友兰和当年绝大多数学贯中西的河大教授们的“故乡事”,不外乎在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一次重大历史性的抉择时,以冯友兰为代表留在大陆的一代中国学人,是惟“家国”的前途马首是瞻的。笔者在《国立河南大学之命运》一文中,对这一代背负着中原文化传承的土著文人是这样评说的:“他们心目中的‘爱国’和政客嘴中的‘爱国’是不一样的,融进

这一代文人血脉中的‘家国’,始终是那一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与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

以笔者之愚见,维系中华民族立足世界之林号称五千年文明的纽带,不能舍弃的就是这么一点中华民族的“共”性。当前在世界要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时,这就是中国本土优秀文化的“正宗”!

何兆武对冯先生释今古之“三史”、纪贞元之“六书”的巨著评说时强调:“1942年,教育部举办过一次全国学术评奖……当时评出一等奖两名,一是冯友兰的《新理学》,也是《贞元六书》的第一本,另一部是华罗庚关于数论的著作。冯书的评审者是张君劢,对冯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冯先生在学术上是有贡献的,但是否即如张君劢所推崇的那么高,恐怕不无疑问。”何兆武质疑之后,就其本人来说并未在学术上对《新理学》提出质疑的论据,对此“不无疑问”的空头质疑,笔者认为在学术界是最为不可取的“风”气了。文中何兆武又对冯先生另一部著作评价:“像他《新世训》的最后一篇《应帝王》鲜明地表现出想作‘王者师’的心态。在我们看来,一个学者这样做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有失身份。”这就奇怪了,“学而致用”人人皆知。何兆武代表的“我们”是认为冯友兰要以他的满腹经纶服务于政府、社会而当“王者师”是“有失身份”?按何兆武的逻辑,是否所有出任政府智囊、顾问、咨询的专家、学者都为此“有失身份”了。

这不是宽容的问题,这是公正与良知的大是大非问题。冯友兰留在大陆、坚守在清华大学的教学岗位上错了吗?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一路走来的一位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著名教授,该不该受到如此求全责备的苛求?

对于冯友兰一生宏富的著作,如果用只争朝夕来感悟冯友兰的勤奋,那就用宁弯不折来理悟冯友兰的韧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陆续出版的《贞元六书》,是他“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在艰难困苦、生命攸关的战争年代,冯友兰奋发有为著书立说,并不在于得“奖”。冯友兰、华罗庚一文一理、一代双骄,出类拔萃。这种在“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激励下,焕发出的精神境界是任何奖赏都无法比拟的。在飞机轰炸、流离失所的战乱中,能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潜心研究学问者,精英也。

冯友兰在之后一波又一波严酷的政治“运动”中,他能屈能伸,大气磅礴化腐朽为神奇,将生命融进他一生追求的学术,晚年在失明后仍用心在写、用口在述,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用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将《中国哲学史新编》奉献给世人的就是冯友兰的人格魅力,在困境中,只有具备卓越逆境的智商,才能成大气候。

这种精神恰恰是目前急功近利、浮躁的学术界最应当认真借鉴的。

记得2003年前后在新加坡大众书局的新书展示柜中,看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哲学小史》(大师小作丛书),署名冯友兰著,在该书的首页有一篇介绍《大师小作》的出版说明,中间一段写道:“大师多有启蒙之愿。皇皇巨著之外,每每有小作发表。志在训练学子,普及文化,启迪民智。这些作品都是精心之作,写作时并不比著撰学术文章省力和容易。因此往往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挥洒自如中显露真知灼见。与其后坊间出现的辗转编撰之作相比,这些作品实在更值得传之久远,成为后学的必读。”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笔者没有研究过哲学,本不在“行”,可哲学又无所不在;三人行必有吾师,何况面对的是“大师”。一本薄薄的六十九页的《中国哲学小史》,竟能浓缩中华数千年哲人之精华,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的华人世界里,冯友兰大名如雷贯耳。笔者作为“后学”只有“必读”,被“普及”、“启迪”的份。人贵有自知之明,站在巨人肩上学习、继承、求发展和将巨人踩在脚下哗众取宠,毕竟是两码事,这其中牵涉的何止是学风?!

冯友兰通释古今、纵横中西,坚守“教授”之节操,是“士”文化的顽强坚守者,“士”文化竞争核心是“节”。纵观冯友兰一生不离本土,不为权利所左右,不受官位、金钱所诱惑,顽强坚持一生一世做学问,而且以刚柔相济的韧性做出大学问,毫不含糊的他是一位纯粹的哲人,自觉地担当着中华文化道义的使命,这就是冯友兰的大节。在二十世纪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下,能够终身恪守学术阵地,为哲学而鞠躬尽瘁,可以说他是中华“士”文化在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这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根”!

冯友兰在“文革”中不过是二位“教授”,他自贬为“哲学工作者”或人称“臭老九”的一介草民,这就够了。即便曾经被点名在“梁效”的写作班子当过顾问,也并没有改变他被批判、遭迫害的地位和命运。“文革”中,冯友兰在小组讨论会上的一席发言,有人因政治需要,以“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而见诸1973年《北大学报》第四期,据说该文还上了《光明日报》、《北京日报》。这些批孔文章出笼的背景,正如冯先生《三松堂自序》中所述:“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转向批孔运动。批孔还要批尊孔。当时我心里又紧张起来,觉得自己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呢。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冯友兰这番表白是“自救”还是捞到了什么权与利,明眼人应当一目了然。

但是,笔者不能不说的是,冯友兰以哲学家的睿智,有意无意地以他的声望与学识和“政治”开了一个大玩笑。那是在阶级斗争月月讲、天天讲的紧箍咒念到极端,惶惶不可终日的老九们处境艰险,不知下一个被抛出去的“罪羊”是你、是我还是他的时候,冯友兰对批孔推波助澜,一时间,几亿人“唰”的一声将脑袋扭向了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金睛火眼个个盯住了“孔仲尼”,人称“孔老二”,顿时身边刀光剑影、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气氛松弛下来了。因孔老夫子占用了这段至关重要阶级斗争的时空,转移了“大批判”的目标,而使一些老九安然过了这个“村”、又过了那个“店”,幸运也。

儒家学说能不能包装到“个人崇拜”的绝对地步,孔子在和叶公对话时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不能容人质疑!

中国要走中国自己的路,国人就必须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髓无限热爱、充满信心,这才是中国要崛起的真正底蕴。如果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时,不重视自己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毋宁置疑,冯友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上“融贯中西、通释古今”,展现给世界的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就是中华民族史不绝书的一个“图腾”。

哲人远去了吗?!

在北大燕南园的三松堂,如今三松挺拔。冯老夫子的女儿钟璞仍然守护着这座幽幽静谧、苍凉肃穆的小园。偶尔笔者从燕南园走过,似乎呼吸到这里的灵气,感觉到冯友兰做学问的那份执著与深沉。

3.读红字有感 篇三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

这个周末,我细细品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本书以蟾蜍、鼹鼠、老獾和河鼠的历险故事为题材。讲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生动的刻画了柳林中的友谊与温情。它不同于一般的童话,而是将有关人情事故的诙谐表述和富于童趣的描述糅合在一起,细细揣摩,别有一般韵味。

其中,我最喜欢的动物是鼹鼠和老灌。鼹鼠是个勤劳,本分,善良,温和的绅士,生活在农庄花园的地下。它本来安于现状,却在冬眠醒来后被春天迷人的气息所吸引,以致放弃春季大扫除计划来到地面游玩、探险、遇见河鼠,从而开始了一段不同以往的奇妙生活。虽然它有时真幼稚,心直口快,但却真诚而不失可爱,彬彬有礼而与感动。在帮助蟾蜍夺回家园的战斗中,它表现的有勇有谋,深受老獾喜爱。

老獾是一个不好社交深居简出,却又有着绝对威望的绅士。他沉着冷静,威严可信是长者般的朋友。他是领导,是智者。在不易接近的外表下,他实际上是个憨厚可亲,乐于助人的动物。为了帮助蟾蜍改掉老毛病,他可谓费尽了心机,在帮助蟾蜍夺回家园的战斗中,他无疑起了核心作用。

在这两只动物中,我知道了人不能只看外表,就像老獾是一个不好社交的人——像我们社会中那种高傲自大的人。可是他实际上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

书中情节看似平淡琐碎,却温情感人,曲折有趣,富含哲理,感动着成千上万的读者。它的魅力就在于通过谈生活,谈友谊,谈家的温馨,谈生活的智慧,使人们在诗意般的语言中受到美和爱的熏陶,受到生活的教育和启迪。不光孩子,成人也会被吸引,被感动,被陶醉。柳林间的风份仿佛吹过河岸,穿过芦苇丛,吹拂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泰晤士水面上漂浮着静谧的睡莲,银色的拦河大坝,古老的车水,善良可敬的牧神潘,同样会出现在我们每个人温馨的睡梦中。这是本好书我推荐大家也去看看。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2

《柳林风声》是英国的肯尼斯·格雷厄姆写的童话故事。整本书描述了动物们随着季节起伏变化而生活的故事,再现了萦绕在柳林中的友情。

文中共有四位主人公:稳重老练的獾、聪明细心的河鼠、机智勇敢的鼹鼠和骄傲自大的蛤蟆。它们在柳林间和小河边发生了许多趣事,每当我读到:四位好汉愤怒地冲进宴会厅,就在这可怕的一刹那,发生了一场大恐慌,吓得魂不附体的黄鼠狼们纷纷钻到桌子底下,没命地跳窗夺路而逃,白鼬们乱哄哄地直奔壁炉,全都挤在烟囱里动弹不得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獾、河鼠、鼹鼠和蛤蟆闯进宴会厅,把黄鼠狼们和白鼬们吓得连滚带爬的想要逃出去,又怕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被四位好汉给抓住了,一动都不敢动。

看完了《柳林风声》,我合上了书,不由得想到了自己:那天,被新老师点名后缓缓站起的我,用细若蚊呐的声音回答问题。继而就被老师的“听不见!”和同学们铺天盖地的哄笑声淹没了。而那时的我,手心里不知不觉就渗出了细小的汗珠,脸部的表情也尴尬地不自然起来。其实也并不是不会,只是太担心自己的答案会是错误的,害怕那么多人异口同声地说你是错的。由担心而衍生出了那种小心翼翼,最终丧失了响亮地把答案说出来的勇气。每当我再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自己当时要是再勇敢上那么一点点,和鼹鼠它们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就一定会和它们一样的成功了。

虽然《柳林风声》我早已读完了,但它带给我的感受却让我回味无穷,让人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家的温馨与美好。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3

最近,我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作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柳树林里那些让人羡慕的田园风光,还有老獾、水老鼠、鼹鼠、癞蛤蟆等朋友们的友谊的故事。

《柳林风声》主要是讲述了柳树林中的动物们的故事。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鼹鼠、河鼠、癞蛤蟆和老獾四位绅士。他们生活在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沿岸,那里的乡村生活和美丽的风光令人流连忘返。鼹鼠本来是个安于现状的人,但是在他冬眠醒来后,被美丽的春天景色所诱惑,放弃过去的一切计划,来到地面游玩、探险,以及遇到河鼠,从此开始了不同以往的生活,鼹鼠把他的勤劳、本分、善良和温和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自。河鼠是一个机智聪明和知足长乐的人,他一个以河为家,一旦离开了大河就会无比深切地思念。他为了寻找鼹鼠,在黄昏的时候毅然冲进野林;在回家的路被风雨阻断了,河鼠机智地去找老獾帮助。对朋友的慷慨大度和真诚无私。癞蛤蟆的好客和老獾的不爱社交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应该向癞蛤蟆学习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的精神。我应以此为教训,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要尽力让别人不讨厌我们。

再说说癞蛤蟆,癞蛤蟆是幸运的,有不离不弃的朋友,始终在宽容他,关心他,帮助他成长,从癞蛤蟆身上我们可以知道人和人要团结友爱,团结才能做好一切事物,友爱才能加固团结。朋友和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样才能让友谊永不摧毁。

我也希望有象鼹鼠,河鼠,老獾那样的好朋友,在我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帮助我,鼓励我,陪伴我一起成长。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4

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时,是我看了关于它的同名动画后,很感兴趣便买来看的。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河鼠、鼹鼠帮助青蛙先生夺回家园的故事。青蛙因为偷了别人的车被抓入狱,于是黄鼠狼、雪貂等动物强占了他的豪宅,最后青蛙只能寄住在朋友鼹鼠家,并与河鼠、鼹鼠、獾一同打败强敌,夺回家园。

河鼠、鼹鼠、獾以及青蛙打败强敌,夺回宅地的这一部分非常精彩!因此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遇到灾难了,原本可以在小水湾里快乐生活的动物们还要奋不顾身助青蛙一臂之力,帮助它赶走黄鼠狼那群坏蛋呢?对于我的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解答,因为那些向青蛙伸出援助之手的动物们有乐于助人的品质啊。如果那些动物们得知青蛙即将会有灭顶之灾时,不闻不问,懒得帮助它,这就铁石心肠了。

我有时也很小气、吝啬,看到别人需要帮助时却不愿伸出援手,我真是应该反省自己。

回想到过去的2020年就有一群像这些小动物一样的人们,他们就是我所敬仰的“白衣天使”——医护人员。在武汉的警钟敲响时,医护人员毅然地在请愿书上盖下自己鲜红的手印,他们共同发誓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些医生居然为了无数人的身体健康,宁愿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所做的已经不是一点了,他们的奉献巨大!

但世界上也有人的心仍然是冰冷麻木的,他们总是认为其他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我很希望他们能改过自新,向那些世界上善良的人致敬。

假如世界上有像河鼠、鼹鼠它们一样热心的人该多好啊!有些人是小范围的“乐于助人”,有些人是勇于助国,有了这些人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5

上小学以后,妈妈送了一本《柳林风声》给我,说我长大了,可以读读这本有趣的书。它是一本英国的`经典童话故事:一条清澈奔腾的大河,一片神秘美丽的柳林,一群个性鲜明的小动物,它们汇在一起,为我上演了一幕幕妙趣横生的动人故事。在一条奔腾的大河边河鼠、鼹鼠生活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体贴,鼹鼠跟着河鼠学会了游泳、划船,还交了新的朋友。鼹鼠一心想去看望獾先生,独闯野林迷了路。后来河鼠找到了极度恐惧的鼹鼠,但这时下雪了,它们回不了家了,他们一起想办法回家,后来误闯到了獾先生的家,得到了獾先生的热情招待。蟾蜍它有一个蟾宫,它非常的富有,它的爱好非常多,但都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它一会喜欢划船,一会喜欢赛艇,最后喜欢上了赛车,河鼠、鼹鼠、和獾先生都劝说蟾蜍不能再玩赛车了,可是蟾蜍就是不听劝告,最后还是因为赛车让它进了监狱。后来蟾蜍装扮成洗衣妇从监狱里逃了出来,它的蟾宫被野林里的黄鼠狼和白鼬给占领了,河鼠、鼹鼠、獾先生一起帮蟾蜍夺回了蟾宫,蟾蜍还是执迷不悟,仍然狂妄自大,后来在河鼠、鼹鼠和獾先生的教育下它改变了——重新做人,最后它变成了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了。在四个小动物中我最喜欢獾先生,它总是像慈父般的照顾其它三个小动物。它还很聪明、很勇敢,特别是当蟾蜍的家被黄鼠狼和白鼬它们侵占,以它的足智多谋和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让蟾蜍回到了自己的家园。让我知道了人世间的友情是那么的美好!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是一个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充满爱的民族。在前不久当雅安地震噩耗传来时,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像獾一样的好心人,他们用各样方式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让雅安不再有痛苦,让雅安有了希望和新的梦想。柳林风声——爱之声,也是我的梦之声。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6

春风路过甜甜的花草,一路跳着舞儿,忽又调皮的钻进了我的衣领,想挠我痒痒,我忍不住“咯咯咯”的笑了起来……突然莫名其妙的被妈妈拉起,原来我在做白日梦。

昨日妈妈催我睡觉时,我固执的要把《柳林风声》看完再睡,结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这一觉睡的好沉好沉,直到大天四亮。

我还记得我梦到了我和鼹鼠、河鼠一块玩耍,还教训了那只喜新厌旧没有定性的蟾蜍。正准备带着春风一块去划船时,被老妈给叫醒了,唉。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河鼠,甚至觉得自己很多地方跟河鼠很相像,偶尔又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不如河鼠,需要向河鼠学习。当然啦,鼹鼠也有鼹鼠的优点,即便蟾蜍也有可爱的一面,獾的沉稳也是我该学习的,但是我就是喜欢河鼠,没办法。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如果非要有,那就让我试着说说看。

河鼠河鼠,顾名思义离不开“河”,整日与河水作伴的河鼠并没有厌倦“河的世界”。她说:河就是她的全世界,除了河她可以什么都不要。多么懂的感恩的河鼠,因为感恩,生活就没有抱怨,无论春夏秋冬,可爱的河鼠总是可以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远不觉得无聊呢。

生性浪漫的河鼠总是忍不住诗兴大发,但浪漫的情怀丝毫不影她做个务实的人。她不仅会游泳、划船,还精通其他生存的技能,最可贵的是,她可以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朋友,鼹鼠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在河鼠的世界里,无条件的帮助朋友才会让自己更快乐。

看似大大咧咧的河鼠又有着极其细腻的情感,对待朋友不仅亲切体贴,还特别的善解人意。当鼹鼠出了纰漏后,她不仅不责怪鼹鼠,在面对鼹鼠感激、忏悔和眼泪时,她有意挪开了视线,还鼹鼠一个缓和情绪的空间。

河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拥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志趣相投的朋友欢迎接纳,对待像蟾蜍一样的人也不放弃,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帮助其改过自新,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格。

我要向河鼠学习,学习热爱生活,学习懂得感恩,学会帮助朋友,学会甚解人意……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7

最近,我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它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品。

这本书中主要讲述了鼹鼠、水鼠、獾和蛤蟆四只可爱的小动物的故事。它们是好朋友,但因为各自性格不同,所以生活方式也不一样:鼹鼠和水鼠每天过的生活简朴而温馨。而獾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孤独和沉闷。但是,蛤蟆的生活却几乎天天都在变,文中故事的发生也是因这只蛤蟆而起,因为蛤蟆铺张浪费,把前人留下的财产毫无节制地乱花,结果因偷车而被送进了监狱。后来,通过看守它的狱卒的小女儿的帮助才得以越狱逃出来,这才发现自己的蛤蟆公馆被敌人霸占了。最后,蛤蟆在朋友们不计前嫌的帮助下,终于夺回了自己的蛤蟆公馆。

我喜欢故事里的水鼠,因为它不仅热情好客,还对生活充满浪漫情趣。特别是当这只水鼠看到了刚从洞里钻出来的鼹鼠时,便一见如故地邀请它一起坐船吃美食。也是因为水鼠的热情好客,所以它有了许多的好伙伴,并把生活过得很精彩。

不过,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写蛤蟆的朋友们帮助夺回它的家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朋友之间最为可贵的友情吗?当然,书中还有很多地方也在写友情,比如,当鼹鼠想回家而放声大哭起来时,水鼠不仅主动安慰它,还陪伴鼹鼠一起找到了它的家……每次读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应该向鼹鼠、水鼠和獾学习,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帮助,帮助朋友走出困境。

《柳林风声》虽然是一本描写动物友情的书,但读了它之后,也能让我们人类的心灵受到震撼。我想:只要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8

调皮的春风一路跳着舞儿,经过甜甜的花草、翠绿的柳枝,忽又钻进我的衣领,试图挠我痒痒,我忍不住“咯咯咯”的笑了起来……突然莫名其妙的被妈妈拉起,原来我在做白日梦。

昨日妈妈催我睡觉时,我固执的要把《柳林风声》看完再睡,结果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这一觉睡的好沉好沉,直到大天四亮。

我还记得我梦到了我和鼹鼠、河鼠一块玩耍,还教训了那只喜新厌旧没有定性的蟾蜍。正准备带着春风一块去划船时,被妈妈给叫醒了,唉。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河鼠,甚至觉得自己很多地方跟河鼠很相像,偶尔又觉得自己有很多地方不如河鼠,需要向河鼠学习。当然啦,鼹鼠也有鼹鼠的优点,即便蟾蜍也有可爱的一面,獾的沉稳也是我该学习的,但是我就是喜欢河鼠,没办法。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如果非要有,那就让我试着说说看。

河鼠河鼠,顾名思义离不开“河”,整日与河水作伴的河鼠并没有厌倦“河的世界”。她说:河就是她的全世界,除了河,她可以什么都不要。多么懂的感恩的河鼠,因为感恩,生活就没有抱怨,无论春夏秋冬,可爱的河鼠总是可以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远都不觉得无聊呢。

生性浪漫的河鼠时常忍不住诗兴大发,但浪漫的情怀丝毫不影她去做个务实的人。她不仅会游泳、划船,还精通其他生存的技能,最可贵的是,她可以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技能传授给朋友,鼹鼠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在河鼠的世界里,无条件的帮助朋友才会让自己更快乐。

看似大大咧咧的河鼠又有着极其细腻的情感,对待朋友不仅亲切体贴,还特别的善解人意。当鼹鼠出了纰漏后,她不仅不责怪鼹鼠,在面对鼹鼠感激、忏悔和眼泪时,她有意挪开了视线,还鼹鼠一个缓和情绪的空间。

河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拥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志趣相投的朋友欢迎接纳,对待像蟾蜍一样的人也不放弃,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帮助其改过自新,这是多么可贵的人格!

我要向河鼠学习,学习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学会助人为乐、宽容大度……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9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例如,我在读《柳林风声》的时候,体会到了主人公们深深的友谊,我也深受启发,同时向自己许下承诺,也要向他们那样做。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只鼹鼠和一只河鼠的一系列冒险故事,在冒险中它们帮助了一只蟾蜍改掉了许多恶劣的习惯,两只老鼠也从中收获了许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们深厚的友谊,和友谊带给他们的力量。隆冬时节,外面一下子变得冰天雪地的,真的好冷啊。河鼠的伙伴鼹鼠一直都没去过可怕的黑森林,它趁鼹鼠睡着的时候偷偷地去了那里,当河鼠醒来的时候,发现它不见了之后猜到它去了可怕的黑森林,于是,它立刻拿伞勇敢的走了进去,寻找他的小伙伴。读到这里,我已经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是多么浓厚的友谊呀,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同伴、保护同伴、陪伴同伴,相信这友谊会融化冬天的冰雪,使这个世界迎来温暖的春天。

还记得那个有坏毛病的蟾蜍吗?它本来有着几十亿的家产,可后来被可恶的黄鼠狼占领了。它的朋友们为了帮它夺回房子,带着刀枪冲进了那里,差点丧命,可它们还是坚持着冲进了宅院,这就是友谊的力量。

动物之间都有着这样的友谊,更何况是人呢?我们之中有些人总是很孤僻的不交朋友,那该有多孤单呢?以后我要多交朋友,多向我的朋友们学习、互帮互助,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果然名副其实,更何况我只读了一遍呢?竟体悟出了这样深刻的道理。读书是我变得更加乐观、更加热爱生活,它真的是我的好帮手。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0

今天,我又一次合上《柳林风声》这本书,这已经是我第四次看完这本书了,但每次都看不厌,每次都有深刻的感受。

它是肯尼斯〃格雷厄姆编写的,主要讲了一只鼹鼠出去玩,认识了宽容的河鼠、喜欢孩子又不愿意见人的老獾、活泼的水獭和富有的蛤蟆。一段时间后,蛤蟆因疯狂驾车而送进大牢,出来时它的房子已经被黄鼠狼占领了,于是它们一起打败了黄鼠狼,蛤蟆也变好了的故事。随着一个个有趣故事的发生,它们之间的友谊也日渐如深了。通过阅读,我充分体会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温馨幸福。

这本书对人物的形象、心理描写非常精彩,好词好句也数不胜数,下面我给大家讲述几段精彩之处。

“我的家,虽然很简陋、寒酸、破旧,不如河鼠家舒适,也不如蛤蟆家气派,更不如老獾家宽敞。可是,你知道吗?那是我的家,我亲手创造的家啊!”这一段描写虽然平淡,但很伤感,让人忍不住想要掉眼泪。不错,自己一点一滴、省吃俭用造出来的家可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别人的家再好,那也是别人的,自己的家才是永驻心头的小屋啊!

“他的双眼里透着父亲般的慈爱,一只鹰钩鼻子显示出他的威严。长着肌肉的胳膊交叉放在胸前,右手中握着牧神排箫,有着帝王般的宽容和气度。”这段与上面的描写有所不同,它用了许多形容词,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这位牧神就在眼前。

看了这本书,我感慨万千。仿佛自己就是那只多愁善感的鼹鼠,有着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但长大以后呢?我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呆板呢?所有的事会不会都深深的记在心里而不肯表达出来呢?太多的疑问将是我成长路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也许长大以后不会体会到童年的乐趣,而是另外一种境界。可是我会把它深深地埋在心底,不时拿来品味品味。因为我不想失去现在的这份快乐,这颗童心!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1

杨柳树在我们江南一般都种在河的两岸,柳树成林的小河是多么的迷人。鼹鼠、水鼠、水獭、老獾、癞蛤蟆依次登场,这群好朋友坐在老河边,风从杨柳间吹过,轻轻地伏在他们耳边低语。我喜爱朋友多多。

从刚会走路开始,我就知道奔向房门边,让外婆给我开门,去找小朋友玩。玩球、玩滑梯,甚至只是去牵小朋友的手走来走去。这些是外婆婆告诉我的。后来我读了《柳林风声》,更感受到了朋友的可贵。当没劲的鼹鼠碰到了水鼠,生活就变得多彩起来了,坐船玩,认识水獭、老獾、癞蛤蟆,学习游泳和划船,听风在杨柳间说悄悄话;

当鼹鼠去找老獾在野树林里迷路时,水鼠找来了,并和鼹鼠一起在最困难时找到了老獾得到了帮助;最可恨也是最幸运的是癞蛤蟆,疯狂地划船,疯狂地驾马车,甚至疯狂地偷别人的汽车开而进了监狱,可是鼹鼠、水鼠、水獭、老獾这些朋友没有抛弃癞蛤蟆,当癞蛤蟆经过千辛万苦扮了个洗衣女工回来后,勇敢的水鼠、聪明的鼹鼠、智慧的老獾和癞蛤蟆一起打败了黄鼠狼和棕鼬,夺回了癞蛤蟆的华丽房子。

所以当我作为知心姐姐在给王虹的回信时,我就写了“喜欢朋友多多”,“没有朋友的日子简直是没法过了呀”,“希望你和同学们一起开开心心地玩,一起过生日。希望你继续爱你的爸爸妈妈。希望我们是永远的好朋友。”,这些是我的心声,喜欢朋友多多的心声,又一篇文章《给王虹的回信》发表在了《浙江小作家》上。

我好开心呀,我喜欢朋友多多,我想我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我会很幸福的。我们一群好朋友坐在小河边,风从杨柳间吹过,轻轻地伏在他们耳边低语。我喜爱朋友多多。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2

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对你好的人才会对你提出建议,这样可以改掉自身的缺点,使自身更加优秀,才能交到好朋友。

《柳林风声》是一本妙趣横生的童话,塑造了鼹鼠、河鼠、老獾、蟾蜍、水獭者五个动物形象——他们都生活在河岸或大森林旁边,有乐同享,有难同当。

虚弱的蟾蜍连连闯祸。为了教育他,动物们煞费苦心,对他百般说服教育。当蟾蜍的住宅被黄鼠狼霸占,他们联合起来,齐心协力,用智慧战胜了比他们数量多得多的黄鼠狼。蟾蜍大为感动,从此决心改正身上的毛病,变成一个好蟾蜍。

《柳林风声》这本书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像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因为只有真正为你好的人才会给你提建议,所以这些对你有用的建议很宝贵。正因为如此,这本妙趣横生的童话才会引起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注意,并将其一口气连读了三遍。这本童话的文笔也很优美,有许多的好词好句。多积累这些好词好句,对以后写作文很有帮助。

文中的蟾蜍身上的毛病很多,很自傲,他不但不愿听取别人的建议,屡教不改,而且连连闯祸,直接导致愿意与他交往的动物很少,也没有知心朋友。所以我们不能学他,要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如果别人对你提出的建议对你的缺点有帮助的话,就要认真听取,不要自满,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一定要谦虚,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学会与他人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其次要学会与人相处。只有学会与人相处,才能交到朋友,在交到朋友的朋友的基础上,才能与他一起虚心、认真地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缺点,才能让自己进步。

所以,让我们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让自己在人生的路上不断进步!向前!Step up!Step up!Step up!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3

看了《柳林风声》这本书真的很感动我。作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柳林令人羡慕的田园风光。《柳林风声》是一个童话,讲的是一群动物朋友的有趣故事。动物朋友在大森林里快乐的生活着,有憨厚的鼹鼠,聪明的河鼠,体贴的獾老师,还有‘富二代’蛤蟆……

《柳林风声》主要讲述柳林中动物的故事。柳树林里经验丰富的獾虽然很少露面,但却是树林里有影响力的人物。一只善良的水鼠,他愿意和朋友分享一切,他很有同情心。鼹鼠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他愿意帮助别人,并使用他的大脑。他总是静静地为每个人工作,总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傲慢的癞蛤蟆靠着丰厚的祖传财产挥霍钱财,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家。最后,在他三个好朋友的帮助下,他拿回了他的财富。从此癞蛤蟆不再浪费,不再傲慢,反而变得很卑微。

在这四种动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蟾蜍。他是个小康好客的绅士,但也贪图虚荣心,爱吹牛,爱开玩笑。因为这些问题,他离开了他在月球的祖籍去旅行。因为痴迷汽车,被误认为偷车贼,又因为天生爱吹牛,得罪了警察,被判重刑,被一个糊涂法官监禁。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回到了月球。

老獾在我心中也是印象深刻。他是一个冷静冷静值得信赖的朋友。同时,他也乐于助人,千方百计,尽力帮助蛤蟆改掉说话和玩耍的习惯;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帮助蛤蟆和鼹鼠、老鼠一起回到他的家。

《柳林风声》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它警告人们,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们应该知道如何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4

这个寒假,我读了《柳林风声》这本书,《柳林风声》是一部历险记,我被里面动物的友谊情深深深打动。

《柳林风声》里讲了许多关于鼹鼠、河鼠、獾、蟾蜍、的历险记,其中另外记忆犹新的是《柳林风声》中讲得最长、写得最详细的一则历险记——蟾蜍越狱历险记。

蟾蜍非常喜欢开车。有一天,蟾蜍看见路边停着一辆豪车,便忍不住坐上去开着车在花园里兜了几圈,不料被车主发现,加上以前的罪过,法官命令蟾蜍坐整整20年的狱。蟾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的豪宅——蟾宫,坐进了肮脏无比的监狱。

一帮黄鼠狼和其他的很多诡计多端的动物发觉蟾宫多日没人,就连伙闯入蟾宫。站蟾宫为己有,在里面安家落户,还让十几只黄鼠狼在蟾宫四周站岗。这件事让蟾蜍的好朋友知道了,他们就天天潜伏在蟾宫附近,想尽办法为蟾蜍夺回蟾宫。为此,他们付出了很多代价:吃劣质产品和一些从草丛中找来的果实、野菜;睡觉睡在草丛里。

终于,蟾蜍越狱成功了,提早回到了家。獾、河鼠、鼹鼠把蟾宫被占的事情告诉了蟾蜍。后来他们听说蟾宫里将要举行一个宴会,是为了庆祝黄鼠狼头头的。他们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等到举行宴会那天的晚上,先走过一条只有獾知道的秘密通道,趁那些强盗们不注意的时候,钻出来,用事先准备好的武器拼命地把所有强盗都打个头破血流。

到了举行宴会那天的晚上,小动物们准备好了棍子,悄悄潜入了蟾宫,穿过了秘密通道,突然闯入了蟾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强盗们打得落花流水,只剩下两三个黄鼠狼人质。

蟾宫成功夺了回来,四个好朋友又开开心心地过着幸福的日子。

读柳林风声有感600字 读《柳林风声》有感15

在漫长的寒假期间中,我阅读了一本书——柳林风声。这本书令我流连忘返,也令我懂得了友谊是无价的。

书中描写了四位“绅士”,其实是生活在英国的母亲河——泰晤士河沿岸上的四只普通的动物:勤劳、温和的鼹鼠,聪明、乐天的河鼠,沉着、机智的老獾和贪玩、虚荣蟾蜍。他们有着深厚的友谊。

这四只动物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蟾蜍。他是一个生活优裕、热情好客的绅士,但也有贪慕虚荣、夸夸其谈、贪玩的毛病。因为有这些毛病,他离开了祖传的蟾宫,去旅游。因迷恋汽车他被误认为偷车贼,又因为天生喜欢夸夸其谈,结果得罪了警察,被糊涂的法官判了重刑,坐牢。但他的朋友们并没有放弃他,在他坐牢的时候,帮他默默守护着房子。在他逃狱之后,得知自己的房子被黄鼠狼战领之后,十分的懊悔,但他的朋友并没有在他落魄的时候放弃他,而是帮他出谋划策,在他们的艰辛努力下,终于重新夺回了房子。最后在何鼠一行人的劝导下,蟾蜍终于认识坐误,报答他的人表示了深厚的感谢。

书中的蟾蜍是幸运的,他有着不离不弃的朋友,在他陷入低谷中将他拯救回来,始终在宽容他,关心他,帮助他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钱是买不到友谊的,友谊是无价的,在陷入困难中才会体现友谊。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朋友,保护你们之间的友谊,将他们维持下去。

4.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篇四

——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利辛县马店中学沈成华

2012年4月

别让经典太孤单

——读《经典天天读》有感

一摞《经典天天读》丛书置于案上,简约的装帧设计、板块式的内容辑录、文白相间的注释编排,不禁让我静下心来,翻开一册、两册、三册„„

每读一则,我都如沐春风,感到神清气爽。一册读下来,不觉已几个时辰,感到好久不曾有过的满足。这种满足不同于物质的享受之乐,更有别于把酒言欢的快意。这种酣畅淋漓的舒适与满足好久不曾有了。

近几年,每每在繁琐事务中挣扎的时候,好是怀念读书时的悠闲与惬意。人到中年,有了好多不得不做的事,不得不处的人,不得不为的交情。“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如今事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真是应了查为仁的这首诗了。当每天都被世俗琐事所牵绊、忙碌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一旦静下心来,独处的时候,真觉得自己“面目可憎”甚至愚昧了。尤其是当我的学生看到为人师的人不读书的时候,真的是无地自容了。

“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看看古人的情怀,有书之地便是家。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看看古人的气魄,宁受腹中之疾苦也要满足精神的需求。

“凄风苦雨之夜,拥寒灯读书”更可见古人读书用心之苦。“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

也。”这亦显示出古人读书境界之高超!

今天,我们不用卖田置书,不用拥寒灯而读,更不用“手自笔录”,但每每总是忙于各种应酬,难以静心归于案边,沉心于书海了。因而今人在尽享物质繁华之时,难免精神上的空虚了。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也孤单地成为了摆设。这不能不说是今人的悲哀。

今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势必就会落伍。读书,已成为今天的时尚。读经典,更是与古今智者的对话,与自己心灵的交流。“不览古今,论事不实。”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开卷有益的道理都是适合的。读一点文字,可以让自己明事理、修德养心,可以让自己寡欲而知足、心平气和,心如止水地坐看云涌日落。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5.【读一本好书】读《人生》有感 篇五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作者路遥引自作家柳青。

《人生》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年轻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高加林回到了农村当小学教师,他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满足的生活着,可是因为村长的儿子高中毕业没事做托关系取代了他的位置,他回到家当了农民。在失意无奈、痛苦煎熬的时刻,村里最漂亮但没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他的内心由彷徨转为宁静。后来因为高加林的叔叔从省城调回县城使他得以返回城里,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也让他遇到了原来的同学亚萍,与巧珍相比,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热大胆、充满了征服欲,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很多感兴趣的话题。在都市生活中,高加林与巧珍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放弃了巧珍,选择了城市的工作还有亚萍。后因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的城内工作这件事被揭发,他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但巧珍这时已成为了别人的新娘。他的所有的抱负和理想如同过眼云烟,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方土地,整日郁郁寡欢,最后已嫁为人妇的巧珍乞求他的公公村支书高明楼给高加林安排工作,“多好的娃娃啊”,听了德顺老爷的话,高加林泣不成声,趴在热情的乡土上大声痛哭,最终他褪去了骄傲,认清了现实。

这本书我总共读过三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遍是在读高中的时候,看完觉得高加林舍弃巧珍选择城里的生活选择亚萍实在可恨,患难夫妻怎可舍弃,最终人去楼空实属咎由自取;第二遍我上了大学,开始重新审视这本书中的主人

翁,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价值观的驱使让他们在选择面前一心想冲破牢笼迎接光明,我开始理解高加林的选择;第三遍就在最近,我细细品味,高加林自信坚毅、辛勤朴实,敢于向命运挑战,他的选择其实是那个特定时代对农村落后惰性的一种冲击力量,是能够推动那个时代变革的一个因子。正是都市文明和乡村的落后愚昧对立中产生的矛盾造就了高加林这样的边缘人物,我甚至开始同情高加林,他既有对平凡的隐忍,又有对繁华的追求,他的悲剧不仅来自于物质层面,更主要来自个性压抑、理想受阻和精神苦闷。他的选择影响了很多人的人生,但那是他对现代文明变革、对精神食粮的一种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6.读《颜真卿》有感 篇六

我最初学也最擅长的字体是颜体。每次翻开《勤礼碑》,流连于那丰腴端庄的碑文,我便会猜想颜真卿的样子——他一定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文弱书生吧。可是,走进《颜真卿》,我才发现,我心目中那个颜真卿的形象被颠覆了。

他是个淡泊名利的人。颜真卿26岁中进士,后因仰慕张旭,初涉官场的他毅然辞官意欲求学于张旭,岂料未得张旭的赏识。但他并不甘心,37岁时再次辞官拜访张旭,终得其口授书法要诀,他的书法从此有了飞跃。“学而优则仕”,在那样的年代,有哪个书生不以谋得一官半职为荣?而颜真卿为了心仪的书法艺术两次辞官,这种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功名的行为,怎能不让人为之赞叹?

他是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安史之乱”期间,他毅然投笔从戎,后被推为盟主,统兵二十万,横驰燕赵,大震军威,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谁能想到,颜真卿还是一位戎马倥偬的大将军?长期驰骋沙场的他,居然能将书法技艺练得如此炉火纯青。我想,他的《祭侄文稿》能享有“天下第二行书”的盛誉,恐怕与他在作品中融入侠骨豪情是密不可分的吧。

他是个视死如归的爱国者。颜真卿一生最壮烈的一幕,是晚年与李希烈的斗争。李希烈叛变,朝廷受挑拨竞派75岁高龄的颜真卿去劝降。他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却大义凛然受命前往。李希烈先以宰相的高官厚禄诱惑他,再用火刑、绞刑等酷刑来恐吓折磨他,他毫不屈服,大声痛斥李希烈不忠不义、大逆不道,最终被缢杀,为国捐躯,其赤胆忠心彪炳史册。

他是一代书法宗师。颜真卿晚年的书法艺术臻妙绝顶,彻悟生命哲学与书法艺术,并将生命哲学与书法艺术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斑驳血泪,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倾注一腔豪情,又在鳞次栉比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

颜真卿的书品和人品,万世景仰。

(指导老师:朱理华)

7.读《读革命英雄的故事》有感 篇七

这本书非常的好看,里面诉说了:左权、董存瑞、赵一曼、邓中下、叶挺、狼牙山五壮士等各个革命英雄的故事,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狼牙山五壮士和左权大将军他们七个人。

我喜欢左权大将军的原因是:他有勇有谋,在长征中指挥了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以及罗镇、东征等着名战役。他以自己出众的军事指挥才能,军事家的胆略和才识立下了赫赫战功,保存了红军实力。在1938年2月,日寇出动四万兵力,分三路向临汾地区进犯,左权率领三百余人阻击敌人,他以自己的才能对敌人产生了重大的杀伤力,给了敌人当头一棒,敌人就撤退了。在1942年5月,左权遭到敌人炮弹袭击后壮烈牺牲,年仅37岁。

8.读《领导干部读党史经典》有感 篇八

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出发,历经90多年艰辛探索、乘风破浪,把理想化作信念,用鲜血染红旗帜,用行动开拓前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创造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丰功伟业,向着民族复兴这个更加宏伟的目标迈进!

《领导干部读党史经典》选取了党史、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五个学科的经典著作,分别进行了详细深入全面的解读,是提供给领导干部原汁原味吸取最优秀文化的一套读物。

本书辑选党史经典著作,并对之进行导读式解读,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史经典著作提供指引,让党员干部原滋原味地体味经典中的精髓。同时也为领导干部提供治国理政的党性修养镜鉴。是一本具有理论学习和现实指导价值的经典读物。

9.读《老友》有感等 篇九

这时,我收到了单位给我准备的精神食粮——《老友》,这是一份由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主办的杂志。我将其带回家,挑灯夜读,顿觉神清气爽。我初读《老友》,很有新鲜感;连续几年下来。更感这份杂志的可亲、可读、可用。

一是刊物的名称很有亲切感。刊名为《老友》。即老年人的朋友,听起来亲切,看起来舒坦。人老了,原以为万念俱灰,万事休矣。没想到,还能有众多的良师益友来到这块园地,关心你、帮助你、激励你,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是刊物的内容可读性强。《老友》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有《感悟》《岁月人生》《名人轶事》《史海泛舟》《文艺园地》《人间真情》《养生保健》《婚姻家庭》《多彩金秋》等栏目。历史名人、英雄为老年人所敬;时事、政策、法律知识为老年人所学;家庭、真情、文艺为老年人所喜;医疗、养生、保健为老年人所需。《老友》开设的栏目,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份名副其实为老年人服务,做老年人益友,颇受老年人欢迎的刊物。

三是《老友》文风正派,通俗易懂。《老友》采用的文章,大多言简意赅,文笔流畅,朴实无华。易读、易懂、易记。它使读者在轻轻松松的阅读中,感悟人生,增长才智,陶冶情操。

四是《老友》的作者,不少是离退休老人,有的还是高龄老同志。他们不为名利左右,静心在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抒发其所思、所想、所悟,传递晚年生活的乐趣,寄托对晚年幸福生活的向往。他们的精神令人赞叹和敬佩。

我特别喜欢《老友》的开篇《感悟》,文章大多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能启迪人生;我也喜欢老同志所叙的《悠悠往事》,从中能感受到当年时代的气息和生活的痕迹;我还喜欢看《名人轶事》,对那些为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们由衷地敬佩和赞叹;我更喜欢的是《养生保健》栏目,从中可以求医问药问健康……《老友》在给我们精神、知识、生活充电的同时,让我们享受了生活,陶冶了情操。自从读《老友》后,我深感精神生活更充实了,知识更丰富了。感谢《老友》!

在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成就“中国梦”的新的航程中,我祝愿《老友》更好地为老年朋友服务,再接再厉,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也祝愿老年朋友们在不断自觉的学习中,充实自己。振奋精神,长寿健康!

——宜春市,三友

十年订刊 一期不缺

我们是山东省嘉祥县的离退休教师,订阅《老友》10年,每期都能及时看到,而且一期不缺,一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10年来,我们离退休教师老朋友读书联谊会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老友》这一老年人珍贵的精神食粮,离不开邮递员狄允岭同志的辛勤劳动。他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雪。都坚持把《老友》及时地送到我们手中。2012年初秋的一天,狄允岭同志患了重感冒,他仍然带病坚持送报刊,在归途中,不幸昏倒在路上……我们联谊会的39名老同志无不为之感动。在此。我们借贵刊一角,向邮递员狄允岭同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山东省嘉祥县·贾同君等39名老朋友

10.读“家长亲子共读感言”有感 篇十

每节课间都能看到这些同学,那端坐桌前认真读书的身影,看到他们那温柔、入迷的表情,我知道,他们已经被书中有趣的内容吸引了,他们的思想正在跟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他们的心正在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起伏着,他们的整个人也正在全身心地享受着读书所带来的快乐,而我,也常常被他们感动着,我也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着……

识字是基础,读书是积累,写作是目的。

要想很好地达到最终的目的,我们必须多认字,多读书。认字的渠道很多:课本识字、生活识字、读书识字……我认为,前两个渠道是基础,读书识字既是运用又是巩固,同时,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很多家长在跟我沟通的时候,总说孩子的写作是个难题,自己也不知如何引导,总觉得孩子的语言总是那么干涩。我觉得指导固然重要,积累必不可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孩子之所以不会写,写不好,是因为脑中缺少东西,这些东西怎么来?一个是生活经验所得,认真观察,用心感悟;另一个就是读书,认真多读,用心积累。久而久之,何愁孩子不会写,何愁孩子写不好。这一点在杨文青身上、在董益李身上、在李晓桐身上、在李璨身上、在赵丛一身上、在吕梓豪身上……都有着真实的见证。

读书活动月中,有很多家长加入到了“亲子共读”的行列,我欣喜地看着家长的变化,更欣喜地看着孩子的变化。感谢家长朋友们,是你们的真情加入,理解支持,才使得您的孩子――我的学生,有了如此的变化。他们的改变代表着你们的改变,他们的进步代表着你们的进步,我真诚地希望您能坚持下去,不管任何时候,请记住您真心的和孩子共读时的快乐体验,幸福时刻,请用您的实际行动持续这份幸福,这份快乐,相信您的收获会不亚于意外中头彩,偶然获宝藏,它将是您和孩子一生的财富……

当然,班里有那么一小部分孩子仍然没有融入到这浓浓的读书氛围中,还没有像其余孩子那样浸润在那浓浓的书香之中,而这也代表着您还没有做到这样,孩子没有变化代表着您没有变化,孩子没有进步代表着您没有进步,不要期望孩子能那么自觉的去做这些事,没有您的引导与熏陶,孩子很难像其余孩子那样。也就因为这样,您至今没有享受到那些每天都和孩子“亲子共读”的家长的幸福与快乐;也就因为这样,您失去了和孩子好好沟通的最佳时机;也就因为这样,您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高兴着他的高兴,幸福着他的幸福,每天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表面,而孩子内心的成长您从未关注过;也就因为这,您失去了多少多少可以让孩子进步的机会啊!我深深地为您为您的家人感到悲哀。

真诚地希望您别再以“忙”为借口,白白失去那么多宝贵的机会了,上学后的孩子的最佳培养读书时间就在6――8岁。别把责任都推在老师身上,在校的时间我都在努力培养着孩子的读书兴趣,而这恰恰需要您的全力配合。有了“书香家庭”的熏陶,才会培养出真正的”书香少年”。

读书吧,试着和孩子共同徜徉于经典阅读中,相信您收获的会比孩子还要多:亲情,感恩,进步……

11.读《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有感) 篇十一

在九月的读书活动中,我选了学校推荐的书目中兰海的这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第一次了解作者兰海是在央视的育儿真人秀《超级保姆》。所以,再次看到兰海出现在书本的封面时,便毫不犹豫地选了这本《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

就像兰海在书中一再强调的,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从书中案例,从兰海的教育中,我获益匪浅。

作为孩子最亲密无间的亲人,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这条道路上健康快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希望他们能去探索发现,独立自主!这就需要我们像兰海说的,学会“忍”和“狠”。这个“忍”是指我们能够忍受孩子做的效果不如我们,但是是他们自己做的。需要放手让孩子做,还要接受效果不好的结果。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和我们共同承担、共同成长的过程。“狠”是明明知道孩子会失败,也仍然要孩子自己承受这个结果。只有经历过失败,他们才能学会成功。学习失败比成功更重要。

兰海认为真正读懂孩子的法则有三条。第一,忘掉你自己去承认一个孩子的感受。第二,你得科学的知道这个时候孩子在表达什么。第三,你研究他,去感受他。显然,现实生活里我们从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我们总是用我们的标准,规矩,经验去教育孩子。只会认为他们还小,什么也不懂不明白,我们说的,让他做的,都是正确的。孰不知,这样也许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错误的引导了他们。我们还在为塑造出自认为很听话的孩子而沾沾自喜。孩子为什么要听话?要听谁的话?要听家长的话么?我们以个人喜好为准绳,我们的判断就一定是正确的么?我们并不能陪伴孩子整个人生,也不要控制他的所有。身为合格父母,就该明白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不说的时候不说。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哪怕用犯错误为代价,去明白某些话是否正确。

反思我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虽然有时候道理都懂,但是却无法以平和而坚定的态度去教导孩子,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自己,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从内心去感知孩子的需要。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和自己的同事打招呼,孩子无动于衷,我们就会觉得很没面子,觉得孩子不懂礼貌。可前提是我们的同事,孩子压根儿就没见过,要孩子突然对着一个陌生人开口叫“叔叔”或“阿姨”,本来就很突兀,所以,如果要去拜访没见过的朋友,可以事先跟孩子沟通一下情况,如果路上偶遇,可以给孩子作个介绍,这样也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的过程。如果孩子选择不打招呼,那也要尊重孩子。这才是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除了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让孩子自己去发展,成长为本该有的样子,如果我们以爱之名去剥夺孩子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那是一种残酷的行为。如果我们怕孩子伤心难过而帮他避开本该由他经历的挫折和锻炼,那我们同时也挡掉了他在挫折和困难中成长出来的坚毅和力量。孩子体验的所有情绪,经历的所有困难和磨练都是他的人生本该有的样子,我们能做的是给他们支持和力量,接纳他们的情绪,教导他们提高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他们足够的爱和自由,这样,孩子一定会展现他们最好的自己。

最后,让我们伴着兰海的这本书,在科学育儿的路上奔跑吧!

12.读《论语》有感 篇十二

细读《论语》,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让人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才明白应该怎样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教学。

下面,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读《论语》的一些感想:

一、做人:仁爱,诚信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一个普通的人,要把这几点都做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为学生作出行动上的模范。如果一味喋喋不休地对学生做出种种口头上的要求,就不是“爱人”,而是折磨人。

二、学习:谦逊,严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人感触颇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告诉人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教学中接触很多人,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有激情勃发的年轻教师,有充满朝气的可爱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去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学习,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能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一个学习者,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

三、教学:态度温和,因材施教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13.读红字有感 篇十三

首先,在机遇来临之前便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机遇一来他们便抓住,也为此为自己以后创造了更多的机遇,而这大多数在普通人眼里却可能只是“运气”

其次,要衷于自己的理想与报负,这成了这两个伟人在最困难时候的最大动力。

再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都让他们看起来总是那么出众。

拿破仑虽然由于性格原因给祖国带来连连灾祸,不像爱迪生那样凭一己之力使得国富民强,但他们内心深处都总能听到来自祖国,家乡的召唤。

拿破仑英雄一世最后却被流放,终于客死他乡……在惋惜的同时也深深感慨:美色与权贵就是那么的诱人吗?其实这样说可能有失偏颇,因为拿破仑的失败主要是与其太过自傲的性格有关。当巨大的荣誉铺展在他面前时他认为自己便是欧洲的宰。如若他听取了谋臣,老友的劝告,那么,凭借他过人的冶理能力,定将在历史上书写辉煌的篇章!又怎会落到现在一个曾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叱咤世界!

爱迪生的一生我只能用伟大、辉煌等类似的词来形容。他的一生是如此的有意义!一想到他,我便会想到一个词——“专注”,是的,他用他的一生来阐释了这个词。是他的专注改变了美国,也是他的专注改变了全世界!

14.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有感 篇十四

双江小学五年级三班:张译之

指导老师:廖晓芳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书叫做:《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一共有五个单元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让我在学习上会更感悟真理、生华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拼搏精神,在练习中也会锻炼品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引导我们成为新一代有理想的人,成为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华民族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两篇是:《不让祖国受欺悔》和《让人民不在挨饿》。

《决不让祖国受欺悔》主要写了:钱学森为了不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便努力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添彩,最后为我们中国人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的强大武器。

还有一篇文章是(她)《让祖国不在挨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袁隆平爷爷不顾劳累,天天都在田里研究水稻,最后研究出杂交水稻,让祖国人民不再挨饿。

从这两篇文章就看出这两位伟人的为

祖国争光添彩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呀!

而我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虽然不能像钱学森和袁隆平那样做出为祖国那样大的奉献,但我在生活中,我会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事,为人民做出奉献。

我以前还没有理想,自从我读了这本书,我就有了一个理想就是:开一家博物馆。为了我的理想我一定努力的。我要加油!再加油呀!

我以后一定也会让我学习这本书里的人物,让他(她)们树立目标、向目标前进,让他(她)们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15.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十五

在这个故事里,英子读一年级,有赖床的“嗜好”。一个下雨天的早晨,她竟然想逃学。英子的爸爸大怒,吼道:“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英子却没有挪窝儿,结果被爸爸拿鸡毛掸子打了一顿,“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读到这里时,我想到了自己。不过,我不是赖床,而是……

那是上学期的一天下午,胡老师让我和程心怡去她办公室拿听课本。打开抽屉时,我忽然看到一块圆圆的橡皮,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这时,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作怪,我悄悄地拿走了这块橡皮。我有点儿紧张,但也没有多想。谁知,两节课后,胡老师找到我问那块橡皮的事。我非常害怕,竟壮起胆子骗她说自己没有看到,就像英子那样“错上加错”!胡老师又让我去找程心怡,我脑子一片空白,头脑一热,竟趁此机会把橡皮藏进了厕所。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程心怡看到我拿走了橡皮。胡老师没有对我多说什么,只是很严肃地让我回家告诉爸爸,好好反思。

我的爸爸也像英子的爸爸一样,是一个很严厉的人。我心里别提有多担心了,就怕会遭到痛打。到了家,我居然还想隐瞒自己的过错。但是,再瞒也瞒不过爸爸的“火眼金睛”。爸爸用扇柄在我的手心上留下了一条条印子,红红的,而且发着热。说来也奇怪,被爸爸这么一打,我的心里反而好受多了,就像甩掉了沉重的包袱。

爸爸在我的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和“勿以恶小而为之”两句话。这多么像英子爸爸说的那句话——“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是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不应该逃避自己所犯的过错!英子之后再也没有迟到过;我,也再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

上一篇:投资代建廉政建设管理制度下一篇:品牌管理部的五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