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2024-10-01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14篇)

1.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一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尝试有感

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创新情景,让学生学会质疑、充分参与、勇于实践、形成感悟,最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方法。经过一年的课改实践,在此我就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谈一下我的三点感受:

一、质疑与及时评价

随着自主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的思维也会逐渐成熟,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设计出完整的教案,按照教案带着学生一步步走,表面上把知识教给学生了,学生也好象是学会了,但这样不能真正的引发学生质疑的意识,因为这种学习是非常被动的。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学什么、我要学懂什么、我要弄清什么道理的强烈欲望,课前的自学质疑环节必不可少。我们必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他们提出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因为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启动,只有这种流动的思维,才有可能使学生迸发出勇于创新的思想火花。

但是我们对于不阶段学生提出的不同价值的问题,应注意其差异性,要在积极评价时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例如:我在讲读《南京长江大桥》一课时,当我说完:“哪个同学能根据第一自然段提出一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位同学(一个成绩稍差,平常又不善于质疑和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想举手但又不敢举手。于是,我就主动叫他把他想说的问题向大家说了一遍,但他的声音很小。我鼓励他说:“不要怕,把你的想法大声的说出来,你一定能行!”他大声的说:“清晨,‘我’来到哪?”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尽管这个问题很表面、很幼稚。但我还是表扬了他:“你肯积极的动脑筋,敢于发言,非常能干,今后要更加努力呀!”

再如:我在讲读《“你们想错了”》这一课时,一位同学提出:“这个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而这个问题正是我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的结果,它标志着我的启发是否有效,我的引导是否到位,同学们是否能跟上我的教学思路。另外这个问题是这堂课的关键和亮点。所以这个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即给予这位同学很高的评价,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说明:我对他的肯定评价,是他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创新的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二、想象与随时启发

在1995年举办的“青少年想象发明国际大赛”上,中国选手几乎全军覆没,只有一个孩子勉强得了个三等奖,事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纷纷追问:“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哪里去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难道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天生就差吗?难道一个孩子一出生就决定了他的想像力的水平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要想使孩子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的绽放,教师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去浇灌这朵花。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创设能培养学生想像力的机会。例如:讲读《放风筝》时,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请一位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在讲台上引导学生想:“星期天的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体育场有很多人在放风筝。你们看,一只鹦鹉在天上飞着,碧绿的羽毛,张着翅膀好象在说:‘看我飞的多高呀!还有仙鹤、蜈蚣’。你们看天上有什么风筝?”有的说:“有黄色的小蜜蜂!好象还在花丛中飞呢!”有的同学说:“我看到了一只绿色的大蜻蜓比飞机飞得还高呢!”还有的同学说:“我还看到了一条红色的大金鱼,好像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泳呢!”

例如:讲授《猫》的第二部分时,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人闭上眼睛,随着课文内容想像出几幅画面。“你觉得猫有什么特点?”学生A说:“小猫很可爱,它刚满月,还很小,腿脚还不稳,已经学会了淘气,在屋子里,它到处跑,抓住什么玩什么,线团掉到地上,它会推过来推过去,它还拉着线头到处跑,一会儿线团拉散了,把自己的腿脚给绕住了。”学生B说:“我想像的画面是,小猫东跑西颠,常常摔跤,一会儿撞到门上,一会儿撞到桌腿上,一会儿满地打滚,非常活泼。”学生C说:“我想到小猫稍大一点了,它跑到院子里来了,它一会儿到花盆里打个滚,晒晒太阳,一会儿顺着花枝爬上去,用前爪抓住花枝荡来荡去,一不小心摔了下来,一转眼,它又跑到别处去了。”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气氛十分活跃。

三、创新与学生实践

通过参加课改实践,我发现: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捕捉、精心设计就会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许多开发其想像力、创新力的机会。如我在教《卢沟桥的狮子》时,首先由我创设创新起点:由我来朗诵课文,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认真听我读课文,并用心想象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然后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将自己想象到的狮子的形态用笔画出来,或者用自己的形体姿态演示出来。再如:我在讲授《西门豹》时,先让同学们认真预习,反复阅读课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用心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及其品质。第二天,并让同学们准备表演。等同学们准备好后,就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各组推选出善于表演的同学上台分角色表演。并让各组同学选出观众、评委、编导等角色。这样,同学们自编自导,认真投入,兴趣十足。各组表演完后,我又进行打分评优,并对优胜者颁发小奖品以资鼓励。在此基础上,让优胜者讲述自己对所演人物的理解,然后让大家畅所欲言。一时之间,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西门豹很聪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西门豹是个清官,他善于调查研究;为民除害、兴修水利、造福世人。”也有的同学说:“官绅和巫婆太坏了,他们互相勾结,坑害老百姓。”``````

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同学们自编自演,充分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经过这些活动我惊奇的发现:只要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创新的机会,学生就会创造出令我们身心振奋的奇迹来!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精辟的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使我们的学生将来不做文盲,我们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教给学生质疑、想象、发现、创新的途径。我们必须谨记: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开启他们想象、创新的智慧之门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2.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二

一、思而疑——发现问题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 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亦即“生疑”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 引导学生思而生疑, 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 允许不同假设并存, 锤炼学生发现问题、追索问题的能力。如教课文《捞月亮》, 教师问:“捞”怎么解释?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二字。通过这番诱导思考, 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 怎么能去水中捞呢?抓住这个关键问题, 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课文。

二、疑而问——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发起来后, 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乱而琐碎, 甚至离奇古怪, 模糊不清, 但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 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了, 只要教师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到预定的教学轨道。在这个阶段, 教师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 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 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而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问题, 这就是“导疑”。这样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才能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才会学得集中, 学得主动。但是学生在质疑问题时, 往往找不准这关键的“一发”之处,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示范, 逐步引导, 反复训练学生。

三、问而寻——探索问题

因疑问而进一步寻求疑问, 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达到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目的,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 只能解决一些初步或表象的问题, 还缺乏进一步发现、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 这就需要教者鼓励学生潜心读书, 如教《西门豹》一文, 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来调查了哪四个问题? ( (1) 田地荒无人烟稀少, 这是什么造成的? (2) 不给河伯娶妻, 漳河就要发大水, 这话是谁说的? (3) 新娘从哪儿来的? (4) 漳河发过大水吗?) 然后组织学生思考置疑:

师:西门豹问这四个问题有什么目的?

生:他想知道田地荒无, 人烟稀少的原因。

师: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板书真相) 他问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人是谁。

师:很好, 但不能说是主要人。

生:主谋。

师:嗯, 真好 (板书主谋) , 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那么问第三个问题的目的呢?

生:了解受害者的情况。

生: (水到渠成地) 问第四个问题时, 西门豹想知道河伯显灵没有。

这样寻疑、探索, 课文第一部分的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 学生通过阅读和初步探讨, 基本也能读懂课文了。

3.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浅析 篇三

关键词:创新 小学 语文 方法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048

目前,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推动下,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关注点和热门话题。我国的教育面临着转型和改革,而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否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创造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点。”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它使素质教育更加具体和深入,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促进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必须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技巧,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要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学生就会迸发出极大的激情,积极投入创造之中。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指科学事业)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精神状态相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于深思熟虑的意向和计划,而是直接来自于激情。”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迷恋是激发学生对创造产生追求和兴趣的根本原因,也是为创造提供动力的源泉,是创造的真正核心所在。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有“我能行”的坚强意念。教师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动学生的创造性,并为他们的创造指明方向。过去,我们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对非智力因素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一教学上的缺陷,注重学生自信心和求知欲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顽强意志,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以宽广的心胸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创新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方法的指导。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创造也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人类存在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创造人类就无法进步,也无法推动时代的发展,获取更好的生存条件与生命质量。创造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精神和物质都高度发展的世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发展浪潮中,如果学生不会创造,就很难在社会立足,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调查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想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除了要在专业知识领域具备相当多的知识外,还要具有灵活的思维,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性的技能。学生的创造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二者缺一不可。创造是学生智力与个性的综合体现,能够良好地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学,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多为学生创设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很好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鼓励学生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学习类型主要的区别就是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为了激励学生的创新思想与创新行为,笔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策略,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指导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教师要将知识的要点告诉学生,使他们激发思维,大胆想象。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思维,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

首先,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有的学生学得较好、较快,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的学生学得较慢,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教师就要对其进行点拨和指导。如对课内的生字和新词进行学习时,笔者会给学生留下一点思考的时间,想一想这个字或词应该怎样学习,怎样才能记得牢。有些学生说要预习,教师讲的时候就能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说要与上下文结合来记等。笔者抓住有效时机,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肯定,并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方法详细介绍给其他同学。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学生主动思维,积极主动地去汲取知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程度就会随之加深。

(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模仿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描写实物的文章,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相同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自主学习。如学习《葡萄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申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句话,笔者就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了葡萄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对葡萄进行观察。观察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葡萄成熟的情景描述出来,并对文章重点句、段进行仿写。在模仿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就变得更加轻松,他们也积极投入了学习之中。

(二)为学生创设情境

小学生受年龄影响缺乏自制力,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主动性入手,引导学生语文习惯的形成。

例如,在组织学习《称象》一文时,笔者一改传统的预习课文的上法,而是先提出疑问:如何才能把这么大的象称出体重?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各种方案,只要能称出大象的体重即完成任务。当学生自由想象,开动脑筋,全班四十多名学生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十多种答案,显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乐学、会学和要学。

又如,在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根据课文的描述画一只丑小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充,让学生想象一下丑小鸭还可以是什么样的。教师接着引导:“假如你是那只丑小鸭,请你们想一想其他鸭子、小鸟、小朋友会怎样对待它?”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演了对丑小鸭的责骂与侮辱。教师又讲,你们现在就是丑小鸭,请你们想象一下它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的吧,并将它表演出来。闻听此言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角色,边说边表演,教师再适当给予指导,学生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体会到了丑小鸭的伤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让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篇四

浅谈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曹美丽 沁阳市邰中心小学,河南 沁阳 454550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个性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作为直接的施教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这必然是当今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一是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四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怎样营造课堂创新环境

1.允许插话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对学生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或学生对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发展的可喜特征。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一切,而且怀疑须有根据。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但只要我们营造了宽松民主的环境,并加以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了。

2.允许失败

创新教育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既丢面子,又可能招致同学笑话,甚至老师的批评。这样,课堂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智慧必被埋没,创造力、创新精神必遭扼杀。因此,要鼓励大胆创新的精神,要使学生认同爱迪生对失败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寻找灯丝失败了500多次,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500多种材料不可以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就要允许失败。学生的回答尽管是错的,也要赞扬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再启发诱导,通过读书、思索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3.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新思维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

5.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五

岑巩县新兴第二小学教师戚 楷 摘 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学生语文教学创新鼓励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我来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二)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

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

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一)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板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6.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六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小学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教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探索语文的兴趣,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关键字: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学关键是要有创新型教师来组织和引导。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以培养全能人才为最终目标,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完全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探索语文的兴趣,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一、改变教学方式要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但是课堂的方向要靠老师去掌握。只有老师确立创新意识,才能引领学生走进创新的课堂。在创新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老师都要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的设计应该是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目标上也可以看出,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收获,更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更多地摄取课文所透露出来的积极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语文课的熏陶感染作用。

如在进行《诚实的孩子》教学时,学习目标可以设计为:(1)知识目标:能够读准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他们在课文中的意思。(2)能力目标:学习用“互助”、“注意”这两个词练习说话。(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懂得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学这一课,最重要的应该是第三个目标,二年级的孩子正是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孰对孰错正是懵懂的阶段,教孩子“诚实”远比第一个知识目标中会读12个生字重要的多,这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道德品质。所以老师应该重点分析“列宁”认错的那一段,即使是“不小心”也要承认错误,即使“谁也没在意”也要感到内心的不安。只要做错事后,内心有“不安”就会有改正的机会。

所以,老师在设计目标时要精心,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认识到文章透露出来的积极之处,把课文中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传递给学生,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

二、改变教学方式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完全放手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拓展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更多的知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有的老师会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合作探究,一二年级的学生似乎啥也不懂,怎么探究呢?其实,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应该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1.自主探究,创新激励。

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这是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学生只有预习好,才能在学习的时候有的放矢,如果学生在课下没有预习好新课,那么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去探究。根据学生的预习程度,老师要设计好导入的方式,运用自己的智慧,借助多媒体辅助,从导入新课学习的时候就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很短的,稍微懈怠,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溜号。不过,孩子都有表现欲,自主探究做得好,就有机会发言,就有机会得“表现之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预习做得好都有机会得“星星”,孩子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2.合作探究,创新解疑。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字音、字义等,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会有热心的“亲友团”来帮你解决。老师在课堂上要留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老师可以帮助同学把疑问一一列举在黑板上,然后由各个小组“领”去讨论研究,做“困惑同学”的亲友团。或者有问题的同学先站出来,剩下的同学分成小组,带着问题的学生可以去选择“小组”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这样的合作,学生都会带着很大的兴趣,探讨问题的时候也格外的认真,因为不能“辱没”了“亲友团”的名号。老师在这个时候也要巡回到各个小组中,随时调度学生讨论的情况,及时纠正偏离主题的讨论,并且从中发现重点和难点,以备集体讲解。

3.拓展探究,创新巩固。

学生的课本毕竟是学习语文的示范本,如果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那点知识,对于语文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在学生学习完一篇课文以后,要相应拓展类文阅读。类文的选择要浅显易懂,与所学的课文有相通之处,便于学生的理解。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如在进行《春雨的色彩》一课的学习以后,可以相应补充描写春天的优美文章,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孩子,只能选择与课文相似的“童话式”的文章。他们的基础训练上的《春雨》就是很不错的选择,可以安排学生大声地朗读,孩子们对春雨的认识就更深了一层。学习了《蜜蜂引路》,可以拓展“动脑筋想办法”的文章,也可以拓展“动物记路方式”的文章,这些都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

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体现在各个方面,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三维目标。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要保护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不流失,尽情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情,激发学生创新点。这样语文创新教育就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光宏.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3年Z2期

[2]王榕华.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意识的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9期

[3]杨振辉.略谈小学语文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创新[J].教师.2010年02期

7.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 篇七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教师一言堂, 以”填鸭式为主”,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与活力.这种教学模式, 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是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吧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因此, 教学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主,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好省心, 因势利导, 叩开学生情感的闸们, 引起情感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想学, 爱学.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例如:小学语文《为人民服务》—文中, 在学习时有个同学对“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一句提出了疑问, 认为它前后重复, 面对此疑问, 我并没有利用教师的威严堵住它的嘴, 而是加以引导, 证实她的话有道理并且是经过思考后提出来的.我对她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着实鼓励了一番, 以后这个学生曾多次提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创新意识就得到了保护, 激励, 提高。

二、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象力也是创造思性维最重要的东西, 它是一种酶, 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可对情节进行补描, 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如教《小摄影师》一课, 课本结尾言犹未尽, 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 启发引导学生, 从高尔基的语言, 动作中展开想象, 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 思维也就活跃了, 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 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 理由是小男孩被高尔基相约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 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接待他, 配合他, 他相信自己再来, 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接待。读后延伸———拓展, 这里讲的拓展就是指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台, 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 并不断地给以启发、诱导、激励和鞭策。教学《凡卡》时, 让学生续写《凡卡梦醒后》, 要求设身处地设计凡卡梦醒后的情景。教学寓言《守株待兔》后, 指导编故事———《守株待兔新传》, 便如有一生这样设计:守株待兔的农民不再守株, 而是广为植树, 数年后, 树大成材, 卖了树买了兔。他不是机械的等待, 而且凭自己的劳动换来了成果。这样的训练,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情境的开放性, 思维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 我感到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 以情为纽带, 以思为核心, 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 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 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 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 不断吸收新东西, 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 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教学中, 我注重情境的开放性, 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 学生了解了“仙桃石”、“猴子观海”等奇石的样子及课文的介绍方法后, 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略写的其它奇石的名称, 展开想象, 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它们的形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 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 作出验证。

四、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国家教委颁布的新课程计划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 “活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 同学科相辅相成”。因此, 为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发展个性和培养特长提供条件,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 把它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特长, 实现个性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语文活动课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 在现时社会中去思索, 发挥主动性、勇于思考、大胆创新, 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展开“五个一”系活动, 即:每天一条好新闻;每周一个好故事;每月一个小制作;每学期一个小创意;每年一个小发明, 并通过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 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其中, 使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活动课上, 还将和课本上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 使其成为辅助教学的有效工具。例如在学了《狼和小羊》、《美丽的公鸡》等这种类型的课文时, 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课上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的。他们根据课文的内容自己的想像, 任意发挥, 自由表演, 对参加的学生, 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表演独特、新颖的学生, 进行表扬奖励。通过此项活动, 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 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 受到了各种锻炼, 提高了各种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解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创新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创新的基础上,对语文教育进行创新已经逐渐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阶段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要将教育工作的重点侧重于教育的创新。然而在现阶段的语文教育中,仍然存在创新观念意识不足等问题。所以文章中笔者主要针对语文教育的创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小学阶段语文在创新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方面缺乏创新

如今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在内容方面还比较守旧,无论是在创新教育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不能进行直观的创新。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从基本上将创新教育的精髓进行充分发挥,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一成不变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上也没有体现其创新性。

(二)教师在语文教育中缺乏基本的创新意识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中,部分教师仍然存在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现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只是针对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形式的教育,然而学生在此教学中并不能完全了解语文知识。由于现在科学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也应该将多媒体教学技术广泛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育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进行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观点分析

(一)及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创新,将教材内容与流行元素进行结合

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基本,将语文教材内容及时进行创新,是发展语文教育创新的前提。如果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在学生学习以及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影响。因此,对教材进行创新,是发展语文创新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不仅是将学生学习的内容更新,也要根据教学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例如在教材中添加现在学生更感兴趣的网络教学,将教材与教学形式进行结合,在教材中添加让学生通过相关的多媒体途径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详细了解的部分。或者是现阶段具有正能量教育意义的艺人作品融入教材,让学生有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将网络中关于教材内容的部分与语文教材进行充分结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可以通过相关影视剧的融合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对发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掌握语文创新教育的精髓

1.从教师角度提高语文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

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仍然缺乏基本的语文创新教育意识,因此发展小学语文教育创新从根本上受到了阻碍。除了教师自身要加强进行创新教育意识之外,院校方面也要提高创新教育的工作要求。教师在提高自身创新教育意识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掌握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实质性内容,对为什么要进行创新教育,怎么进行创新教育进行充分的了解,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从实际出发,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例如教师在进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浏览,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写板书,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以及金华的双龙洞中的优美景象,对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陈述,学生对课文知识的了解以及吸收的效果可能并不理想,由于学生之间的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也不相同,教师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很大达到教学效率的优化。如果教师采用创新教育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对金华双龙洞的景色进行展示,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研究,将组内的疑问提出,大家共同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参与性,对学生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提高。

2.从学校角度提高语文教育创新意识

全面开展小学语文创新教育,除了教师自身提高创新教育的意识之外,学校方面也要对进行创新教育的工作要求进行提高,在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创新教育工作的监督力度,对教师是否进行创新教育进行实时监督,以便促进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另外,学校方面可以通过举办相关培训小组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语文创新教育意识进行提高。学校方面可以采用语文创新教育工作优秀的教师员工对其进行培训,将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教育的方案的策略进行讲解,让教师对语文创新教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自身再通过实践深入了解创新教育的实质,从而掌握进行创新教育的意义,将小学阶段的语文创新教育进行有效实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大力推进语文创新教育工作对语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课堂教育形式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阶段我国在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文章中笔者针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育创新进行了大致的探究,并且探究的结果从及时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创新,将教材内容与流行元素进行结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掌握语文创新教育的精髓等方面两个观点对语文创新教育分析了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推动我国小学阶段语文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慧云.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2:120.

[2]赵贤魁.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6:67.

[3]程婷.略论评价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4,S1:114-116.

作者简介:朴钟吉(196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朝鲜族,江密峰镇朝鲜族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9.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九

实验小学

高利民

创新能力通常是指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潜在的心理能量。对于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来说,这种潜在的心理能量主要是*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加以体现。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他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通常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出发点的观念和意识。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必将会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带来很大的帮助。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1、音乐播放,为学生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每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地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此,我们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绪,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发挥。

2、图片展示,为学生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

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而不同的情绪变化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投影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民主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营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

3、动画观看,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动画片是小学生的喜好。让学生对动画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更是一个比一个发言积极。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利用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不同的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保证学生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就小学语文而言,由于其涉及的内容涵盖面广、包容量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思维上能够不囿于原有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地灵活地去思考。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播放录音,给学生听美的体验。《月光曲》这课内容源自于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为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上课前可以先借助录音机把钢琴曲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从中听出了什么?听后你有什么想法?你对这首钢琴曲的哪个地方感受最深?为什么?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还不甚了解,自己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因而他们在回答时就不会受局限,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再现录像,给学生看美的体验。《火烧云》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不同变化的描写,让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平时观察到火烧云的机会很少,有时即使有机会观察,看得也不是十分地仔细,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时,自己的思维就受到了局限。为此我们可以把电视录像中有关火烧云的资料重新看,学生看过以后,视野开阔了,思维也就灵活了。然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文中的内容,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维求异性和变通性。

3、下载网络,给学生动手的体验。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什么是雷达,雷达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小学生很难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关的网站,找到这些内容下载下来,一看便明。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1、演示实物,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兴趣。

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究竟这个物体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书中所写的,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个物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是能见到的,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2、试验摹拟,让学生发挥动手的天份。

许多事情,如果不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其中道理永远都不会明白。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单凭讲学生是不会轻易理解的。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假设虚拟,让学生畅游想象的天空。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果能对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一番虚拟假设,势必会对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帮助。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10.高中语文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篇十

1.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要根据学校、学生、教材多方面综合考虑,主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感悟法、练习法等等,当然一堂课也可能用到多种教学方法,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使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兴趣提高,思维活跃,创新的思维不断被激发。

总之,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创新的理论知识,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既学到获取知识的本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造就有用的创新人才。

11.小学语文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一

一、语文教学队伍要有创新精神

吕叔湘先生说:“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语文教师每天教的“语文”究竟是什么?这门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些什么,学会什么?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担负着小学语文入门的重大任务,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从语文课堂出发从而不断得到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具有娴熟高超的驾驭教材能力,这也就需要有钻研精神。在研究教材时要有创新,不要只看教参, 要以自我研究为主,选准角度,突出新意,“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体现自己独到的看法。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使其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团结起来,形成一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教学队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大胆的创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创自主学习,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应该充分地了解和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充分挖掘潜能,开展创造性教学。对学生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最后,语文教师还应不断提升自己,知识经济社会中师生之间不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教师的一潭活水,应该永远是新鲜、充沛而不桔竭的创造之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这门学科要如何教才能让学生喜欢学语文,这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结合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一言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就在下面钩钩画画做笔记,学生的主体性完全没有得到体现。后来一种看似“启发式”教学的“满堂问”又风行课堂了看起来红火热闹,其实很多问题十分浅显,有的问题近乎浅薄。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应还权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三、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一切学问都起源于疑问,有了疑问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不断的深入,才能有不断的新的问题产生从而逐渐的接近真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明白提问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会提问,所提的问题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设计,还要注意在提问的过程中恰当的给予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所以语文老师提问应注意几个方面:首先,注意问题难度,使问题具有挑战性。其次,体现深的,使问题具有针对性。再次,重视广度,使问题具有开放性。如有这么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四季》一颗,在读到“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一节时,问:“小朋友,谷穗为什么是弯弯的?”学生:“因为他在鞠躬啊!”教师:“可是,他不鞠躬时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风吹过来了。”教师:“可是风不吹过来的时候他也是弯弯的呀!”学生:“因为他熟了。”教师:“对呀,谷穗弯弯是因为他熟了。”学生都恍然大悟,教学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就是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感受自己努力所带来的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加的喜欢学习语文,并养成爱提问的习惯。语文老师还要注意提醒学生把这种提问的习惯应用到其他学科去,从各方面去培养自己的能力。

12.小学生语文主体学习与创新教育 篇十二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被动学习, 个性发展受到压抑, 无法让学生进行真正的主体学习, 更谈不上创造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传统的教师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应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交往方式, 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 创造性学习才有可能。

1. 教学民主。

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民主是创造力形成的阳光、雨露和沃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大胆设想, 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萌发创造动机, 才能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 因为它妨碍了学生与教师间平等交流,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 不迷信书本。

创新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想、善于思想。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从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 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 缘于疑。质疑问难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

1. 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 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也是语文学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口。

教师应对学生的质疑, 报以满腔热情。在初始阶段, 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 教师应在方法上给予指点。

2. 师生共同梳理问题。

研究表明, 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 “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 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 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 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选择大多数学生关注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掌握创造学习的主动权, 学会梳理、比较、选择的本领。《再见了, 亲人》一课, 在学生质疑问难后, 经过比较、筛选, 对词语意思、生活常识、时代背景等问题, 有的当时解决, 有的放在第一课时解决。第二课时以学生提出的三个疑问作为教学目标。“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为什么说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什么说‘再见了, 亲爱的土地’?‘土地’能称为‘亲爱的’吗?”

3. 把质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1) 质疑问难不仅安排在学生初读课文时, 更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疑问, 随时质疑。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 学生提出“是不是还有别的办法炸暗堡, 一定要手托炸药包炸吗?”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在反复读课文与讨论后, 学生认识到:首先“桥有一人多高, 两边是光滑的斜坡”, 客观环境如此, 没有其它办法。其次“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 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时间紧迫, 没有时间再去采取其它办法。董存瑞带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带着对战友、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毅然决然地点燃了导火索。通过学习, 董存瑞为了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勇于献身的光辉形象, 深植在学生心中。 (2) 课文学习完, 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懂的。教师可借助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探索、联想、创造的机会。

三、扩展时空, 培养创新能力

1. 组织开放的语文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 让它燃烧。教师不是做学生、思维的保姆, 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 课堂上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运用语文的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在训练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 必然会对学生的思维发生影响, 想象渗透入思维, 才能有创造性思维, 想象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一特性, 为我们语文学科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十三

语文教学而言, 任何一篇课文, 或者任何一个语文知识其实都有着各不相同的教法。但无论何种教法, 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全体发展, 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在实际教学中, 我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 进行学习形式的探究,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使他们学得主动, 学得快乐, 真正体验到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 是为了增长知识和能力, 是为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怎样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更有效地培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下放权力, 让学生扩大学习范围

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学语文很简单, 但要学好就必须注重沟通。放到学生身上, 就是要让他不仅在课堂内学习, 更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是说, 学习不应将学生的视野和情感束缚于课堂内, 应激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走进生活, 将课堂上蕴育的丰富情感, 转化为健康有益的行动,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 进行语文系列实践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 去体验学习真正的乐趣, 去感受学习能给他们带来知识, 这样的新变化就会慢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 我们如果有意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那么她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例如《骆驼和羊》一课的教学任务完成后, 我让学生写有关动物的作文。由于这篇课文故事性强, 教育意义很深, 故此, 学生写作热情高涨, 想象奇特, 感情深刻。因为, 我在课后安排学生去动物园实地观察, 所以在他们的作文中就有很多细致的描写, 除了身高的差别, 还有声音、外形等等。通过课堂的延续, 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此时此刻, 他们已对动物的身高甚至人的身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因势利导, 对孩子们说:“同学们, 读完这篇课文, 你再理解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差别, 就很容易了吧。”这样, 很自然的就给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的机会, 同时小组间也自然形成了一种竞争的氛围。后来, 孩子们对动物知识的了解兴致就非常的高, 有的请教家长, 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书籍, 有的和家长一起上网。实践活动的参与, 使它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而且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 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变化学习方式, 让学生多动手

众所周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 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因此, 小学语文课堂应给予学生广阔的实践空间, 让孩子们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 大胆地去做, 老师只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告诉他, 最后对他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就好, 其实学生也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老师。

《画猕猴桃》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猕猴桃时发生的事情。“我”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看到的, 把它画出来, 结果每个人都不一样。通过这件事, 启发同学们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 不能凭空想象, 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一切从客观的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不要轻易下结论。因此,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猕猴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 不要忙着发笑, 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后来, 我拿来实物猕猴桃让孩子门去观察, 前后左右去看, 然后去说一说你看猕猴桃是什么样子的?由此理解同一个猕猴桃从不同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然后把自己的体会及看到的猕猴桃画一画, 果然出现了不一样的画面, 更奇怪的是有的竟画成正方形。当时我抓住这一情况故意发出疑问, 露出不解神情, 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了解来回答我, 虽然不一定正确, 但肯定他动了脑经去思考。在教学中,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画, 减少学生学习的坡度, 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获得真实感受, 为进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奠定基础, 这样让学生动手的教学方法也非常受他们的欢迎。

三、让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多思考

语文教师其实很多人都知道,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 教师善于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兴趣, 点燃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 帮助他们树立主动探索, 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应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 不要让学生存在依赖思想, 学生在质疑时, 往往提不到点子上, 教师应给启发性的引导, 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 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提问, 使他们达到爱问, 更善问,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 学习也变得其乐无穷, 这对他后面的学习主动性将有非常大的提升。

在教杨万里的《小池》时,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弄轻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一个学生一边读, 一边就在思考, 然后问我:“老师, 为什么蜻蜓喜欢停在荷叶尖尖上呢?”“小荷叶还没有睡醒, 为什么蜻蜓要停在上面打扰他呢?我没有睡醒的时候我最不喜欢妈妈叫我起床了。”这些对话看上去很好笑, 但其实通过与学生的对话, 然后我进行讲解, 让更多人知道蜻蜓要吃露水, 所以要早起, 如果荷叶一直睡懒觉就不会长大。从孩子们不断提出的问题, 最后他们自己的说以后我也要早点起来, 去喝露水了。虽然想法很天真, 但通过自己的引导和他们的思考, 很多学生都知道了早晨不应该睡懒觉, 早睡早起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 学生其实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疑问, 这些问题他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对老师提出来, 大多时候老师讲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事实上通过实验, 一旦他们通过提问最后自己把问题解决, 所学到的知识就非常的有用。

14.浅谈乡村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篇十四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启迪和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完善人的创新人格为目的的教育。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如何把这些教育目的渗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来呢?这就成了我们现在所有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将以小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落花生》的实际教学设计,以及我在教学中的切身经验为例,简要分析一下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深入贯彻创新教育精神落实创新教育的目的。

一、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力。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发创新激情。而为了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的。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创新的主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以课堂上普通一员的身份,与学生和平相处,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信任和鼓励他们的主动参与,从而主持并营造出一种宽松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独特的心理特征: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小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再加上小学生独特的年龄阶段造成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点。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要掌握大的方向,以免课堂被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引入歧途,同时也要注意不能伤害这些具有否定精神的学生。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关键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建构主义的理论角度说,就是要利用好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起一种建立在他所熟知的生活背景下的开放式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农村教育受基础设施的限制是很明显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简单的教育设施中寻求更多的教育手段,例如,一个独特的问题、一张自制的卡片、一块小黑板等等。

二、灵活运用教学技巧,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与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要求有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人云亦云。在思考问题时,要做到思路开阔,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开发语文学科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推动联想,最终实现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强化。

1.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开拓性思维方式。它是求同思维的发展,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

2.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怀疑,往往是创新的开始。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儿童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们的问题很多,有时候甚至是很怪。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问题却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甚至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对于孩子的很多看似荒诞不经的问题,教师常常采取的方式是不予理睬,甚至呵斥制止。这样时间长了后,孩子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就会被窒息掉。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套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延迟做出判断。而不能像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习惯那样,教师马上要给与反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否定,使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上一篇:建筑类安全生产许可证下一篇:假期二三事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