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舞蹈教学方式

2024-12-31

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舞蹈教学方式(共6篇)(共6篇)

1.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舞蹈教学方式 篇一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文章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改革.目前,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英语教学,提高了大学的教学水平.本文就从利用生态学教学系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失衡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其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关键词】

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0引言

目前,课堂教学成了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学习部分.这多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问题成为教育部门研究的主要科目,经过不断研究与实践,发现了生态失衡成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必需进一步解决该问题,才能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生态失衡的因素.课堂教学中生态主体与环境的失衡

在教育生态理念中指出在教育生态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周围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如果有利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其超常发挥的作用,相反,如果受到了不得环境的影响,刚会严重阻碍其个体的的发展.目前,自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以来,学习英语教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成了学校的主体和主流,造成了学校英语班级拥挤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空间环境大大超过了生态主体的承受力,影响了教育群体最适度的人群.这种不适当的密度问题,对其发挥产生的很大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生态主体与心理压力的增加,进而出现了课堂秣主体与环境的失衡,影响了英语教学水平.应试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失衡问题

近几年,伴随着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发展模式,课堂教学变成了只为考试为目的学习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其知识点与命题点的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育,忽略了其教育过程中其真正存在的意义,也忽略了学生的的语言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另外,应试教育模式的的现象,给学生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考试成绩成了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目的,这种问题的发生,严重阻碍了以生命个体为发展方向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失衡问题

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都是以老师为主来进行整个教学的过程,学生只是个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聆听的角色,整个的教学课堂成为了以老师的演讲台或着表演舞台,而对于学生只是接收知识和背诵知识,成为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学习.因此,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导致了课室教学中缺乏生机与活力的现象,阻碍了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形成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的失衡问题.课堂教学中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失衡问题

目前,大部分的大学英语教学只注重课堂内的教学,完全将之处于封闭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其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毫无联系,虽然,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各级学习,然后通过了四.六级的英语考试,但是,其在社会中的交流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上根本就不会利用英语与其交谈,这就造成了,长期努力学习积累的知识,却运用不到实际当中,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挥,造成了其心理的压力.因此,导致了课内与课之间的失衡,阻碍了学生的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构建平衡的生态化英语课堂策略研究

转化大班环境限制因子促进学生生态主体学习的非限制因子.一般来讲在教育生态环境下,大部分的生态因子都变成了限制的因子,作为英语课堂来讲,其最佳的扩招规模都控制在10几名学生为最好,但是,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讲,大规模的进行招生,这种状况成了英语教学课堂的限制因子.因此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创造条件,排除这些限制因子的影响,进而能够合理的引导其发挥能动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在大班的教学过程中,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老师可以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在小组中进行竞争,互助,制造比较安全的心理环境和比较有耐度的生态环境,以此来学生的自尊心,从而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了紧张害怕等情绪的发生,构建民主的学习环境,以一种自由.开放的心态投入到中.以此来发挥大班英语教学中限制因子的能动作用,让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环境的关系更为平衡,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确定生态化课堂的教学目标

目前,在教学生态学中看来,课堂是学生主要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不断成长的场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平台.所以,只有平衡的生态性课堂教学才能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知识的传授,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减少其学习带来的压力,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打破应试教育对其发展的不利影响,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进而激发其英语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促进教学事业的发展.构建主体交往相互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育生态学中,我们通常把学生的个体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如果在课堂当中没有了学生那也就没了课堂生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在平等.民主的关系下教学,而教学过程不再是单向的师生关系,而是一起共同学习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和谐共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探索中.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自主探索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在学习与体验中思考,进而发展.因此,这种师与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实现了教育事业中教与学的和谐.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任何的事物都要与外部的信息交换,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花盆式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完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所以,将外语教学带到生态系统中,打破原有的课堂局限性是非常关键的.把课堂带到社会,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此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结语:由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合理的解决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失衡问题,才能进一步消除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进而才能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

[1]张伟.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化物理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5).[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0.[3]关文信.课堂教学监控生态话的关键因素[J].教育探索,2003,(8).[4]关文信.西方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作者简介】

阮明翰,男,籍贯海南省东方市,职务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2010级英语一班)

------------最新【精品】范文

2.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舞蹈教学方式 篇二

根据环境审计的定义和目标来看, 环境审计的内容可以分为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三方面。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是否合法合规;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是否合法;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是否合法合规。环境财务审计重点应当关注对企业环境报告完整性、公允性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的效率性;环境资源成本和社会效益比是否达标等;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的效益性;环保投资和建设项目的效益性等。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审计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 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 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 并于

2012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环境审计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 环境审计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当前, 我国面临着气候变暖、能源逐渐枯竭、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 发展生态文明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对构建生态文明, 发展低碳经济应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审计类型之一的环境审计, 尤其是政府环境审计, 因其权威性和强制性, 其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向低碳型、节约型转变, 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 实现生态文明是环境审计的目标。

环境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计监督, 促进低碳政策、低碳经济杠杆、低碳技术的合理、有效应用, 保障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环境审计的执行过程中, 需要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严格的审查, 对发生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通知并纠正, 以有效的防止危害环境行为的发生, 这一目标正是为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努力。

3.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

境审计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 由此可见,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刻不容缓。因此,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审计模式不仅成为经济形势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报告精神的需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二、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审计模式

1.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境审计的内容。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下, 应当将原有的环境审计的内容进行拓展。首先, 环境合规性审计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对环保法规、资源环境政策以及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环保工程、低碳标准的执行情况等。其次, 在环境财务审计中加强企业排污费核定和污染物减排核算办法的审查。再其次, 还应当注重对“绿色资金”进行审计, 比如, 检查资源环保资金的征收、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 分析评价资源环保资金的使用绩效, 促进规范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最后, 重点检查资源环境相关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果, 揭示和查处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资产流失等问题, 并重点对土地、矿产、森林、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情况, 对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情况, 对生态建设工程和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情况等开展审计。

2.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境审计的组织模式。

为充分发挥环境审计的职能, 实现环境审计的目标, 其组织模式包括合作或联合审计模式、责任链审计模式、主体多元化审计模式三种。 (1) 合作或联合审计模式。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整体性及联动性等特征, 建设生态文明仅靠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 需要通过区域间的交流与协作才能完成。通过区域合作模式, 可以实现上下级审计机关的联合审计, 或同级审计机关在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平行合作审计, 目的是加强环境审计的协调和指导, 增强环境审计工作的整体性、区域性。 (2) 责任链审计模式。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绿色科技, 不仅与资金有关, 而且受到人、政策以及企业自身因素的多重影响, 因此传统的从资金链出发的环境审计已不再适用。责任链审计模式将资金链延伸至责任链,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环境影响, 并对各因素进行审计, 有利于扩大环境审计的覆盖面, 提高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3) 主体多元化审计模式。由于我国环境审计实务起步较晚, 因此对于环境审计的主体并不明确, 这就导致审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的分工不明确, 无法达到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境审计的目的。因此, 首先应该划分审计部门与环保部门各自的职能, 确定国家审计的主体地位, 同时带动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在环境审计方面的发展。在主体多元化模式中, 国家审计应当关注环境政策、环境责任的履行及专项资金的合规性、有效性;内部审计关注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遵循情况;民间审计应关注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以及环境的成本效益的鉴证。

3.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境审计的程序。

在环境审计开展的过程中, 特别是重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保工程项目 (如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情况) , 应当采用全过程审计。这要求审计人员在被审计项目结束后的合适的时点上, 再重新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补充审计, 与传统审计比较而言, 环境审计依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 与其不同的是由于环境审计体现为全过程审计, 因此应该增加补充审计阶段。

在准备阶段, 需确定与实现生态文明相关的审计范围、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在实施阶段, 要充分收集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治理、污染物排放和防治等方面的数据, 并通过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跟踪法等措施来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并进行相关分析;在报告阶段, 对被审计项目的审计信息进行汇总, 撰写相关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在补充审计阶段, 应检查被审计项目相关环保政策的落实情况, 从而为今后环境审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借鉴和数据支持。

4.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环境审计的方法。

目前, 环境审计沿用了常规的审计方法, 包括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等。但是,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审计人员还应该将环境知识与传统的审计知识结合起来, 将传统审计方法和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寻找到合理的环境审计方法。目前推广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机会成本法。适用于因水资源短缺、废弃物占地等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计量。 (2) 资产价值法。适用于宅地周边的森林、草坪等绿色效益的计量。 (3) 人力资本法。专门用于评估计量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的经济损失, 适用于对人身危害重大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计量。 (4) 恢复费用法。适用于消烟除尘、污水处理等治理费用的计量。 (5) 在线监测法。如在耕地保护、防护林保护工程审计中, 利用GPS系统进行查证。

三、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实施环境审计的途径

1. 加强立法工作, 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 环境审计还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支持, 必然影响环境审计的权威性, 而只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其落实, 才能保证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因此, 今后应该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来明确我国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职责和权限, 为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2. 培养专业人员, 提高审计质量。

缺乏专业的环境审计人员是当前环境审计亟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的人员, 未全面涉及过资源环境审计, 因此, 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学及相关知识的培训;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熟悉资源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相关专业的人才, 以充实审计队伍, 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聘请环境专家作为顾问或参与审计, 通过与专家的相互交流, 达到提高环境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3. 整合审计资源, 提高审计效率。

环境审计还涉及财政、投资等专业审计方面, 因此, 要针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特点, 合理整合审计资源, 通过环境审计工作协调机构, 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环境审计项目, 最大限度提高审计效率。比如, 财政审计要关注各级政府制定、执行资源环保政策制度和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资源环保财政资金的情况。投资审计要关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规划布局、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环节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 以及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合法性、效益性。

3.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舞蹈教学方式 篇三

一、师生间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师生关系是教学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 也是古今往来学术界持续研究的课题。生态学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引起另一物种及相关物种发生协同变化, 这种相互适应、作用的共同进化即协变性。在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系统中, 教师与学生作为一对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也存在同样的协变性, 师生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塑造及相互协调的关系。首先教师应是优秀的舞蹈知识和技能传授者, 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堂, 专心学习, 领会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也要不断进行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等的研究与创新;其次, 教师应成为受学生爱戴的导师, 能够在专业学习、兴趣开发、知识创新及学术研究方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再次, 教师应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 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在情感、观点、认识、思想、意见、知识等方面互相传递、交流, 达成信任, 建立友情;最后,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 不仅在知识学习、学术研究、专业创新方面成为学生认可的学者, 更要在道德修养、处事理念、情商树建方面成为学生的标榜。

二、同学间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传统教学体系更加关注教与学的关系, 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但实际上, 与学生沟通、交流最多的并不是教师, 而是周围的同学, 无论是学习还是校园生活, 甚至在校园外的生活中,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最为频繁。舞蹈编导学生更是如此, 舞蹈编导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与其他同学默契协作, 共同学习, 更要能够感受和了解其他同学的思想、情感、创意等, 如此才能在舞蹈编创活动中默契配合, 创作出最佳的舞蹈作品。因此, 在舞蹈编导教学中, 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 在这种生态环境中, 学生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又积极, 是平等与信任、合作与竞争、理解与宽容、赞美与欣赏的关系, 能够对学生产生鼓励、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乐观向上的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纯洁的友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受制于很多因素, 如校园文化、世俗观念、学生个人修养、教师影响等等, 其中, 教师在生生关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 教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积极、宽容、乐观、平等的形象, 对学生一视同仁, 无论学习成绩如何, 均能以鼓励和赞美的角度影响学生, 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其次, 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或设计一些能够促进相互关系的舞蹈编排作品以及集体活动。让学生在编排舞蹈作品时不仅能够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更能深刻感受到作品中的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 改善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此外, 集体活动与舞蹈作品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 适当的集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课堂中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渠道, 也是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学生互动的主要途径之一。舞蹈编导课堂教学有别于普通的文化课教学, 不仅需要传授理论知识, 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观察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是舞蹈编导教学的灵魂, 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舞蹈作品只是按部就班的普通作品, 好的舞蹈编导作品必须是有特色、有内涵、有新颖的作品, 这就要求舞蹈编导课堂必须是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生态教学课堂, 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能够在课堂上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此外, 教学方法及手段也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家庭里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

之所以将家庭纳入舞蹈编导教学生态环境构成的构成部分, 是因为家庭对学生、尤其是我国学生的影响巨大。不同于西方国家, 我国的学生的学业选择和发展方向大部分仍由家长决定, 即使在高等教育中, 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不可忽视。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学生的家庭环境, 但是可以利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影响。一个能给予舞蹈编导学生充分理解、肯定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是舞蹈编导学生专心学习的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主动了解和接触学生的家庭, 向家长持续输送积极信息, 对学生在学业、学习态度、个人能力、专业修养、人际关系、才华等方面的表现均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 如此, 即使在家里, 学生也能受到鼓舞和肯定, 这对于学生帮助非常大, 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让家庭成为舞蹈编导学生的又一学习动力。

4.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舞蹈教学方式 篇四

一、别具匠心, 创设贴近大自然的生态户外环境

健康优美的园所环境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让学校每一块的墙壁会说话, 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我们重视创设贴近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让幼儿园的一景一物都在无声地“说话”, 传送生态美。

幼儿园的大门口, 赫然显示的是“福州市丞相坊幼儿园”的园标。我们的园标是以丞相坊拼音首字“C、X、F”为元素组合成的“手持嫩芽快乐奔跑中的小朋友”的标识形象。这是丞相坊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对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殷切期望; 是新创立的丞相坊幼儿园如同健康成长的小朋友一样向着明天奔跑的美好愿景。绿色, 代表了天真无邪的童年以及快乐成长的时光, 充分体现出“以成长为概念, 以关爱为基础, 以人文为依据”的办园思想, 凸显“自然、绿色、人文、成长、发展”的生态理念。

走进幼儿园大门, 可以看到我园户外环境种植了各类的花、草、树木, 园中错落有致、能供四季观赏的植物品种繁多, 春华秋实。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着辛勤的种植、养护与大自然的馈赠; 带上木桶、铲子、小玩具, 走进戏沙地、戏水池, 脱下鞋子, 挽起袖子、裤脚, 嬉笑声不绝于耳; 走进休憩园, 三三两两靠着木椅, 谈天说笑, 或是取出小鱼食, 招呼着锦鲤、小乌龟“快来吃东西了! ”手牵手顺着木栈道走到瞭望亭, 娱乐器械、戏沙池、戏水池、休憩园美景尽收眼底。

当我们力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力求追寻自然、自由、平衡、和谐的教育环境时, 当我们与幼儿一起融入这自然生态环境中, 让教育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时, 幼儿不仅收获了游戏的快乐, 爱心的培育、情感的陶冶, 更丰满了幸福的感受。

二、集思广益, 创设“以关爱为基础”的室内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使幼儿园的生态教育转化为幼儿的实际行动, 应从生态理念的起步培养开始, 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引导幼儿通过感知、体验培养其生态意识, 坚持“在环境中教育”。

1. 亲手绘制“关爱”, 传递人文关怀

教育是一件幸福的活动, 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工作, 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具有促进作用, 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内尔? 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的“关怀就是一种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 创设以关爱为基础的人文环境, 将成为幼儿学习与身心健康成长的摇篮。

走进幼儿园,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厅两侧墙面上色彩缤纷、透着强烈天真烂漫的人文气息的儿童画。幼儿亲手绘制的画面中有同伴互相牵手、热烈拥抱, 体现着友好、洋溢着幸福; 有幼儿轻轻地依偎着妈妈, 让浓浓的母爱芬芳弥漫在幼儿园的空气中; 有幼儿载歌载舞, 悠然自得, 体会着快乐; 有幼儿结伴坐在长凳上、趴在青青草地上, 手捧着一本书,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享受着阅读的无限乐趣。这一切都渗透着浓浓的关爱、文明与和谐。当幼儿踏进幼儿园, 就能感受到幼儿园是自己的家, 微笑着和爸爸妈妈轻轻道别、牵起同伴的小手漫步在美丽的幼儿园……感受到幼儿园是自己成长的“家园”“学园”与“乐园”。

2. 环境创设渗透环保教育理念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 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在与环境“共生”的过程中, 我们充分考虑环保废旧材料在环境创设中的合理利用, 使其与幼儿园教育目标有机融合, 支持学习和掌握粗浅的生态知识, 萌发生态意识, 标识性的环境创设起到了很好的“支架”作用, “有孩子、有教育、有美感”的环境创设, 让生态教育更具价值。

大厅中温馨的纸泥创意DIY“家居生活馆”传递着爱家、爱生活的主题。各年段收集废旧纸箱、蔬果运输篮、盆、碗、勺子等, 围绕家居生活馆的内容进行创意作品。小班幼儿围绕模型进行揉、捏、平铺、摁、压等手法进行创作; 中大班幼儿在表现手法之外, 能够自由塑形、结合不同的环保废旧材料进行装饰等。早晨早早来园、傍晚在门厅等待家长的幼儿, 可以自由进入仿真生活馆体验家居生活, 同时也可以在小手工坊继续用纸泥创作生活馆的家居用品。在还原生活的本真中幼儿不仅能享受爱家、让家更美的情感体验, 更能体会环保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带来的惊喜, 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变废为宝”行动中。

在班级主题活动中, 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纸箱、包装盒、木匣子、纽扣等废旧物品作为原材料, 巧妙结合主题活动创设环境。如中B班开展的《贝壳》主题, 幼儿在充分了解贝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后, 结合贝类生活的环境创设了海底世界主题墙, 自主选择废旧材料进行创意表达, 制作出栩栩如生的纸盘贝壳、纸皮珊瑚、海胆、海星等, 师幼共同将作品展示在主题背景墙上营造海底世界的氛围。此外, 亲子活动中, 幼儿和爸爸妈妈们一同制作出了“蝶儿恋花”“鱼儿畅游”“蜜蜂采蜜”等贝壳贴画, 惟妙惟肖。师幼在共同营造的主题氛围中感受着原生态的气息, 实现着幼儿与环境的有效互动。

三、别出心裁, 营造“人与自然共生”的节日氛围

节日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我园以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例如, 结合迎新年活动, 开展“童年梦想, 创意无限”亲子创意美术节, 我们倡导选择环保废旧材料, 分年段进行创意美术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变废为宝”的行动意义。小班年段的“森林畅想曲”, 以鸡蛋壳、纸袋为主要环保废旧材料, 创设绿树枝繁叶茂、草地鲜花盛开、鸟儿、蜂蝶缠绕、孩子嬉戏、动物狂欢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森林景象, 让幼儿感受到人、植物、动物在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中班年段“海边的故事”, 以纸杯、纸盘、瓶子、蛋托为环保废旧主要材料, 创作海洋生物、沙滩活动、美丽海岸线的风景, 孩子们在欣赏着地中海建筑群、椰林、仙人掌、阳光沙滩、踏浪、玩摩托艇的人们、海中自由的鱼儿、爬到沙滩的调皮螃蟹的同时, 倾听着这“海边的故事”, 唤起幼儿关注海洋生态环境的共鸣; 大班年段的“美丽家园”, 以冰棒棍、纽扣、透明胶圈为主要环保废旧材料, 创设规划整齐的建筑、良好的绿化、热闹的生活小区, “美丽家园”彰显着生态美的人文基调。在这散发着浓浓环保气息的节日气氛中, 幼儿和家长不仅能全身心投入到环保废旧材料的创美活动中, 还能引发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并懂得和学会在生活的细节中去保护环境。

我们还结合每年的植树节、世界环境等日宣传活动开展特色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的启动仪式上, 我们响亮地喊出植树节的口号: “行动起来, 争做绿色小使者”“人人都种一棵苗, 我爱环保绿色家”“献一份力量、建一片绿洲。”各班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 “开垦”班级种植角, 种下蔬菜瓜果, 细心地照料着、耐心地等待着, 激动地分享丰收的喜悦和快乐。在植树节活动中, 全园的幼儿都在自觉践行环保行动, 如沿着幼儿园的花圃、种植园、休憩园等走过, 我们会看到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儿童画提示语, “我给小苗浇浇水”“不把垃圾扔水里”“花儿好看我不摘”“垃圾分类小能手”等, 这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宣传着生态文明和环保行动。我们的绿色小使者们, 充当“小小播报员”, 每天向全园的幼儿、爸爸妈妈们宣传关于环境保护的小知识, 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入环境保护队伍的决心。

六一节, 我们结合世界环境日, 开展“环保在行动, 梦想在飞扬”的环保童话剧表演。每个班级的小朋友都带来了精彩的环保童话剧, 他们用自己的精彩表演告诉大家如何给地球妈妈增添一片绿色, 贡献一份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宣传环保, 宣传保护生态环境, 让更多的人一起来关爱我们的地球妈妈。环保童话剧的题材别有一番新意, 让人回味, 让人思索。如大A班的《还天鹅一个乐园》, 以舞台剧的形式, 讲述着在百花盛开、百鸟欢唱, 湖泊宁静的天鹅乐园里, 因为一群又一群来郊游的人们随意丢弃垃圾, 让原本清澈的湖面上漂浮着瓶瓶罐罐、纸盒、塑料袋, 绿茵茵的草地上散发着果核、奶酪变质发出的腐臭味。这一切, 让无法继续在这里生活的小天鹅们无奈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自然乐园、生态圈的破坏后, 倡议进行垃圾分类、清理活动, 还天鹅一个乐园, 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随身携带塑料袋、将垃圾分类丢到指定地点的主题。除了题材的创意不同, 老师和幼儿还在表演的服装、道具上下足功夫, 凸显环保宣传。如中B班的环保剧《小熊砍树》, 它讲的是小熊上山砍树, 发现小鸟、小松鼠、啄木鸟、小猴、猫头鹰都离不开树木、离不开森林, 为了朋友都有地方住, 为了保护树木, 保护森林, 小熊不砍树了, 它住进了山洞, 和小动物们快乐地生活在森林里。童话剧蕴含着爱护树木, 保护环境的环保内容, 剧中小熊扛的斧头、小树们用的树枝道具、沙尘暴们披的披风和山洞背景, 都是用废旧纸皮和垃圾袋等材料制作而成的, 充分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 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所接触的, 能给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因而, 我园在“打造生态园所, 奠基绿色人生”的办园目标引领下, 在践行“让绿色愉悦身心, 让环保伴我成长”办园特色的道路上, 将继续深化生态教育意识, 提高全体教师、幼儿及家长的环保行为, 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使环境能够不断地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互作用, 促进幼儿与环境之间形成积极的“对话”, 并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坚定打造一个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园所的信念, 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摘要:福州市丞相坊幼儿园围绕如何实施幼儿园生态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尤其是在生态教育背景下如何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和教师保护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行为的养成。

5.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舞蹈教学方式 篇五

关键词:识解,认知语言学,识解方式

一、前言

认知语法是当代认知语言学德尔重要理论之一, 其创始人为美国语言学家Ronald W.Langacker。Langacker (1987, 1990, 1991, 1999a) 将包括认知语法在内的认知语言学归入功能语言学。他认为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 语法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在他的认知语法里, 人们在对外界物质现实进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实施语言表达, 而语言表达的语法结构则取决于其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 因而, 要想将一物质现实描述清楚就必须从描述其概念和语义着手。基于上述理论, 认知语法创新性地使用“识解”这一认知方式对语言的语义进行描写。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中, 在论述识解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五个重要的识解方式, 揭示这些识解方式对语义分析的重要意义, 以求对英语学习以及教学提供参考与指导。

二、识解的定义

Langacker (1991) 对识解的解释是“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即识解是指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解释同一情景的能力.Langacker创到的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语义结构是语言表达式所引发的符合语言规约的概念结构, 他把语义看作人与外在世界互动的概念化过程, 因而语义的描写需要参照概念化主体的知识系统。也就是说, 一个语言表达式由两部分组成:概念内容和概念化主体对概念内容理解和建构的认知方式。例如:

(1) The vase is the on the table.

(2) The vase is lying on the table.

(3) The table is supporting the vase

上述四个句子均表达的是“花瓶在桌子上”这一概念, 可是四个句子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句 (1) 用“on”一词表达了花瓶在桌子上面这一静态位置现象;句 (2) 用“lying”一词, 以拟人的手法表达花瓶平躺在桌子上的状态;句 (3) 用“supporting”一词体现了桌子对花瓶的支撑状态。因此, 对于同一情景, 人们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 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象。

三、识解方式

在Langacker看来, 语义就是概念化, 而人们概念化的过程就是识解过程, 在语言的使用和理解中, 识解过程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参与。本文通过对具体程度, 背景, 视角, 辖域, 凸显等五种不同的识解方式来揭示人们理解和描绘相同情景的能力。

1.具体程度。不同的语言表达式在描写同一情景的具体程度上存在差别, 例如, “It’s a cat”、“It’s a fat cat”、“It’s a fat brown persian cat”三个表达式在详细度上逐渐增加, 且在范畴相互间呈等级关系。

2.背景。指人们在一个结构的背景下理解另一个结构, 因此, 对于不同人的认知背景, 就可能对同一情景产生不同的识解。比如:在隐喻语言中, 一个人基于对money的源域背景, 对目标域time的识解会是“time is money”。另外一个人基于对judge的源域背景, 对目标域time的识解则会是“time is a judge”。

3.视角。在概念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视觉体验方面的概念。参与识解的视角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观察点、心理扫描、主客观性。

(1) 观察点。指人们在识解时所处的空间/时间的位置。例如, “The two boys slowly opened the door and walked in”和“The door was slowly opened and the two boys walked in”两种识解方式的不同源于概念化主体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

(2) 心理扫描。指人们概念化时大脑内部认知活动的顺序。例如, “These nerves converge just below the knee”和“These nerves diverge just below the knee”两句话描写同一个静态的客观情景, 它们的差别在于概念化主体扫描这一情景时心理路径的不同。

(3) 主客观性。源自概念化主体与客体角色之间的不对称性。通常情况下, 我们把被观察的物体时看作是视觉体验的客体, 认为对它的识解是客观的, 而把自身看作是视觉体验的主体, 因而对于自身的识解应当是主观的。如对于come、go、inside、outside、today、yesterday等中都隐含着某一个空间上或者时间上的观察点, 而对于这些观察点而言的识解都是主观的。

4.辖域。指一个表达式在一般情况下或特定的场合所使用的各种概念范围, 包括一组连续思维认知域或是在特定语境中的活动认知域。Langacker认为, 一个表达式在一个特定的认知域中的范围应是一个有界的实体。例如“他有两只胳膊”和“一只手有五个手指”是基于身体>胳膊>手>手指的辖域概念而产生的识解。

5.凸显。与凸显有关的两组重要概念是基体与凸画、射体与陆标。基体指一个表达式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构成, 在该基体中所突出的特定结构是人们注意力的焦点, 而在认知语法中, 这种焦点就叫作凸画。例如, “The cup is half empty”和“The cup is half full”两种识解方式的不同取决于概念化主体对杯子的“空余”部分与“填充”部分的不同凸显。

四、结语

识解是指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观察和解释同一情景内容的能力, 它是形成认知概念、语义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对语言理解和语法分析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翻译学中。另外, 识解理论在词义解释, 所有格构造分析, 句型描写, 语法构造剖析, 分旬主语和宾语的择用判断等方面发挥重要功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105—106.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生态学视角下的环境舞蹈教学方式 篇六

许多舞蹈文化在其发源地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历经沧桑,保存了下来,成为区域性舞蹈景观和文化传统。而更多的舞蹈文化则随着人类的频繁交往,在空间上不断扩散开去,这种扩散就是舞蹈文化的空间传播过程。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许多舞蹈文化因为民族文化的冲突、地域自然环境的差异、物质条件的限制、军事战争的袭扰、种族的消亡等原因未能存留下来,流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有的则生存了下来,局限于特定区域和民族中,成为一种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还有一部分因其本身的文化形式易于被不同社会人群接受,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逐渐成为各地区和民族共同喜爱的舞蹈文化形式。

舞蹈文化空间传播(或扩散)是舞蹈学与地理学共扼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是舞蹈文化空间传播的类型、过程、途径、方法、效果、制约因素等。目前这一领域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从地理学视角出发进行研究还有待加强。研究舞蹈文化的空间传播必然要涉及到具体的项目,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播是历史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有关研究基本揭示了历史时期文化传播的基本类型。历史时期舞蹈文化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历史时期特殊的社会传统,舞蹈并没有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因此,有关舞蹈文化传播的记录非常有限。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其传播类型与文化传播基本一致,部分传播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以舞蹈的传播为例,试图对舞蹈文化的空间传播过程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阐释。

2 舞蹈文化空间传播类型

从文化传播的历史脉络上来看,不同历史时期,空间传播的类型有较大差异。舞蹈文化生活空间传播类型的选择既存在偶然因素,更存在历史的必然性。

2.1 舞蹈文化的膨胀型传播

膨胀型传播,也称扩展型传播。它是指某种舞蹈文化在核心地(核心地一般指发源地,但是有时核心地并不在发源地,而是在发源地以外,发展较快并成为当地主要舞蹈文化生活的地区)得到发展,保持兴旺的同时还在向外传播[2]。膨胀型传播分为传染型(或称接触型)、等级型、刺激型三种类型。

传染型传播是指某种舞蹈文化比较容易为接触者接受,几乎接触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自然地接受了该文化,从而实现了其传播。等级型传播是指某种舞蹈文化的传播在空间上或社会人群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也就是说,有些舞蹈文化只在一定的区域和人群中传播。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与该舞蹈地方的经济基础、地理环境、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刺激型传播是指某种舞蹈文化生活,受某种原因影响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有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不仅使许多舞蹈文化生活得以广泛传播,还创造了很多新兴的运动项目。

2.2 舞蹈文化的迁移型传播

迁移型传播是指具有某种舞蹈文化的人或集团从一地迁移到另一地,而将该舞蹈向外传播。这种情况多见于移民,同时,经商者、官员、留学人员、流浪艺人、脚夫等多种人群也是迁移型传播的主体构成。迁移型传播可以分为占据型、变异型两种类型。

占据型扩散是指甲地的舞蹈文化生活被移民带到乙地,移民们所带来的舞蹈文化生活至今仍与旧地项目基本相似,仍属于同一舞蹈文化生活系统。移民迁移的人数较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大面积同源舞蹈文化生活,在这一文化区内存有一小部分的异舞蹈文化生活,移民将这一小部分的异舞蹈文化生活同化掉,从而形成文化区内一致性的舞蹈文化生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生活的传承主要是这种方式,在历史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历经数度较大的地域迁移。但是每到异地,这些民族总能保持其特有的民族舞蹈特色,并不为原住民的舞蹈传统所同化。变异型扩散是指移民并不占领成片的广大地区,而只是选定一定的地点居住下来,处在原住民的包围之下。但是,因移民所带来的舞蹈文化生活较优越,加之经济实力较强,政治地位较高,其舞蹈文化生活慢慢地对周围地区有所浸润,同时也吸收了一部分土著舞蹈文化生活。这种舞蹈文化生活扩散方式属于混合型,新地舞蹈文化生活并不完全等同与旧地的。

3 舞蹈文化空间传播的环境因素

舞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历史久远,种类丰富,样式各异,分布广泛。借鉴文化空间的传播理论,我国舞蹈的文化传播主要受人口的影响、社会的变迁以及民族和教育的影响。

3.1 舞蹈文化传播的同化现象——交流与辐射

同化现象指在民族迁徙过程中,新迁移来的民族,在一个崭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或多或少地放弃本民族自身的文化习俗,并接受当地的民族文化,被当地民族所同化。例如在东北地区普遍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主要的也是汉族的民间舞蹈——秧歌。新的舞蹈文化越发达,其流行、传播的频率越快,其发展的速度越稳定,对其相邻的其它民族的影响力也越大。

3.2 舞蹈文化传播的融合现象——蔓延与回归

融合现象往往指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民族,因某种因素在同一地域发生生产、生活上的接触时,必然会出现在思想、意识、文化上的碰撞,并在今后长期的共同相处中,逐渐吸收对方那些与本民族传统文化有益的部分,以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最终出现了有益于民族文化的部分,其余的部分或者消失,或者融于其他的民族文化之中[3]。

如汉代的丝绸之路带来了西域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异域文化,在长期的交往中,具有浓厚色彩的佛教乐舞传播到中原地区,与中原传统民间舞蹈融合,深刻影响了中原舞蹈文化的发展。同时,在敦煌乐舞也深刻的受到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见文化的影响扩散是双向的。不利于对外往来的地理环境对舞蹈文化的交流、扩散起着阻碍作用。从地理条件看,平原与草原给交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在我国北方地区民间舞蹈分布的情况看来十分的明显。我国华北、东北、西北拥有开阔的地理环境,为我国北方秧歌舞蹈的形成及其风格的一致性,提供了舞蹈文化融合的前提条件。我国南方地形复杂,交通阻塞,舞蹈的内部差异远远大于北方地区,所以南方的民间舞蹈风格差异显著,其中地理环境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3.3 舞蹈文化传播的异化现象——文化孤岛现象

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多数由于新来的移民,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进入当地民族生存地域后,未能扩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使得当地群体没有放弃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仍然保持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特殊的“文化孤岛”状分布。

我国四川、云贵一带的山寨,因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少受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缺乏联系,差异越来越大,处于封闭和发展停滞的状态下,导致了在文化形式上不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保持了自身原有的民族传统性和典型性,这在这些地区残存的独有的舞蹈形式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4 舞蹈文化空间传播的社会因素

我国光辉灿烂的舞蹈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促进,为我国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迁对文化,尤其是对舞蹈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一般通过政治制度的变化,宗教习俗的渗透,民族整体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等方面对舞蹈文化一定程度上产生着影响。

4.1 政治之影响——舞蹈文化空间传播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政治因素对文化的传播形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唐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中国古代舞蹈无论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使的纯粹的表演舞蹈从传统舞蹈中分离出来。同样在唐代后期,由于政局混乱,政权分裂,唐代部分舞蹈形式融入到百戏之中,成为戏曲艺术的一部分。

4.2 宗教之渗透——丰富了舞蹈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宗教本身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化载体。我国宗教的扩散与传播最突出的是通过移民,我国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其表现的内容、形式很多都与伊斯兰教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宗教在农耕民族多以农业祭祀或社神祭祀的姿态出现,如狩猎舞中带有浓厚的图腾崇拜文化氛围。宗教往往在意识方面反作用于社会形态,在人类精神层面主宰人们的行为,宗教活动基本方式是以舞蹈的形式体现的,如流行于我国各地区的民间傩戏就是一种典型的宗教祭祀文化。

4.3 经济之发展——舞蹈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基础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各民族在适应改造自然环境的生产实践中,以各自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和风格迥异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色彩纷呈的精神文化[4]。如我国北方的民间舞蹈在表现形式上多辽阔深沉、舒展从容,酷似北方宽敞、辽阔的环境;而南方民间舞蹈其风格明亮、自由、欢快、细腻,和南方秀美的风景融合。又如农耕经济下的舞蹈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且发展较快;游牧经济主导的舞蹈文化带有深厚的草原文化痕迹;山地经济主导下的舞蹈民族性、宗教性比较强。

4.4 教育之促进——舞蹈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文化赖以传播和延续的基础,是文化得以实现和创新的动力,教育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呈现出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特征:或促进或阻碍,或消弱或发展。因此,教育在任何时代,都将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方式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5 结束语

在对影响舞蹈文化空间传播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了阐释之后,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舞蹈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从性质上无外乎两种:其一是就广义而言的,是指人与人之间行为举止的相互感染和模仿,相互效仿与对照;其二是狭义之说,基本上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不禁相同的风格与特征的舞蹈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影响,相互学习与借鉴。所以,舞蹈文化的空间传播就必然具有多向的、相互的、发展的特质,也正是这一过程推动并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提高。无论任何时代,每当一种新的文化出现的时候,就意味着对原有文化的修正与继承,这也是文化发展、进步与提高的过程。

摘要:本文借鉴人文地理学关于文化空间传播的有关理论,以舞蹈为例,探讨了文化空间传播的类型,分析了影响舞蹈文化空间传播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指出地理环境、社会的变迁以及民族和教育是影响文化空间传播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文化空间,传播,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于整合[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上一篇:优质服务的标准下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