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2024-11-29

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精选11篇)

1.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篇一

人教版第十册作文教案

习作指导——、怎样写春天 教学目的:

学生观察春天里的景物,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写。

教学重点:

描写要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写出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教学难点:

写出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找春天,要细致。首先应走向大自然,走进春天,对春天的景物作一番细致地观察。观察时应注意:

1、要按一定的顺序看。比如你观察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一处景物,那么你可以按由远到近,或从整体到部分等顺序进行细致地观察,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使自己对这样的景物感兴趣。

2、要调动一切感官观察。做到用眼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

3、要善于比较。要善于把看到的景物与原来的印象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捕捉新的信息,发现景物的特征。

二、说春天,要真实。作文就是有目的地说话,心里想什么,口里就说什么,手上就写什么。同学们在寻找了春天,对春天有了新的发现的基础上,可以三五成群地就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互相交流。交流时,一要注意说出春天景物的特征,说出自己新的发现:二要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要尽量做到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感动人。

三、写春天,要具体。通过自己的寻找并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后,同学们对春天的景物的新的发现才会更清晰,体会才会更深刻。这时,就可以构思作文。写的时候,尽量做到:

1、要写得具体。要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要把自己怎样发现这些新东西的过程、体会作为重点内容写具体。

2、要写得生动。可以运用比较、联想、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表现景物的特征,增添文章的情趣。

3、要做到情景交融。要在描述的字里行间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怎么想就怎么写,让人读了同样会受到某种启发或感染

四、学生练写,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三课时(修改作文抄写作文)第二课时习作成文 第三课时

一、同桌互评互改。

二、班内佳作欣赏。

三、举办展览

习作指导——我最后悔的一件事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写好“一件后悔的事”,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及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阅读例文“习作”

(一)提问:说说读懂了什么?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

1.写什么样的事——撒谎;和同学吵嘴,影响团结;错怪、冤枉了别人……

2.怎么写这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提问:举学过的课文为例子说说怎样把事情的经过,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具体。

要写出事情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其中经过是重点(怎么想、说、做),结果是关键,因为是写一件让你后悔的事,所以这件事的经过和结果都不会让你满意。为了突出后悔的原因,就必须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刻画。不说空话“特别后悔”等,要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心情、表情、神态,描写环境衬托。

(三)提问:在“怎样写”方面谈谈你的补充意见。

如,要强调祥略得当。祥写:为什么后悔和怎么后悔……

首尾照应,点明中心,文章的开头总写这件事让你后悔,结尾再次点明后悔的原因,这样有肋于揭示文章的中心,如果你能从这件事中总结出你明白的道理,那么你的文章就显得更有意义。

(四)小组交流:我写什么,我怎么写。

二、学习范文。

三、完成习作。

三、习作指导——介绍好朋友或其他人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写好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重点:指导选材,内容具体。

教学难点:中心明确。

教学过程:

一、审题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包含这样几个要素:

1、写自己的好朋友;

2、要写出这个人的外貌神情、性格特点、兴趣爱好;

3、也可以介绍在你们这间发生的令人难忘的事;

4、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

5、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6、还可以写其他人。

二、精心选材。

你的好朋友可能不止一个,你要注意选取一个交情特别深的,给你印象特别深的朋友,同时要选择那些最能反映好朋友特点的事来写,写事时,可以围绕中心选一件或几件事。

三、确定中心。

根据所选的材料来确定应该表现什么主题。如:表现人物兴趣爱好广泛或活泼可爱等特点,如画画、打乒乓球、吹笛子、刻苦勤奋……也可以表现人物品质高尚:或团结协作,或见久勇为,或乐于肋人等。

四、注意叙述的顺序。

或按照人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先总述再分述,最后再总述。或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五、叙述具体生动。

要叙述他的事情中要注意刻画他当时的神态、语言、动作及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

六、学生练习写作,老师个别辅导。

四、习作指导——我成功了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回忆一次自己成功的喜悦,把具体的过程写清楚,写出成功后的兴奋,喜悦。

教学重点:抓住事情的经过,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把经过写具体。教学过程:

一、阅读理解“习作”

1、读文思考

A、写什么,怎么写?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成功、胜利的时候?

B、成功后的感受指什么?

C、怎样写清楚写具体?

D、在这次习作中,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可以应用?

2、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A、写什么——比如,第一次被表扬,第一次获奖,或是你学会了什么本领,克服了某种困难,解出了一道难题,做出了一个小制作,取得了一次竞赛的胜利,发现了什么规律等。

B、怎样写——结构完整,记叙有顺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情、神态、心理活动等。

二、学生练习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修改习作。

1、组内说文交流;

2、同桌修改。

3、书面完成习作

五、习作指导——写建议书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懂得什么叫建议书,写建议书要注意的问题及格式。

教学重点:按照建议书的要求,格式写一份建议书。

教学难点:建议切实可行。

教学过程:

一、读“习作”、回答

(一)“习作”中提出可以针对什么问题写建议书;你打算针对什么问题写,为什么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1)周围的环境被污染,社区购物不方便,供少年儿童活动场所太少。

(2)小商贩乱设摊点做买卖,堵塞交通;网吧存在的问题;有人在学校附近劫小学生钱……

(3)我们是社会的小主人,协助政府治理首都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怎样写建议书呢?

1、建议书写什么内容?

2、建议书怎样写?

(1)内容:

a 存在问题; b 说明产生的原因;c 危害性;d 解决问题的建议。

(2)写法——书写格式要正确

a 根据建议书的内容先写上标题;

b 开头顶格写清楚,建议书是写给谁的;

c 正文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写反映存在的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影响或危害,具体建议标明序号分条写出;

d 另起一行写上建议人的姓名和写建议书的日期。

二、组内互说互评(围绕下面提纲说)

1、向什么部门反映情况?

2、反映什么情况,提什么建议?

(1)问题;

(2)产生的原因;

(3)影响和危害;

(4)分条提出建议

六、习作指导——写一种你想发明的东西

教学目的:学习通过大胆的想象,写一个想发明的东西,讲清楚它的样子及有什么用途。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大胆想象。

教学难点:写明想发明的东西的样子及用途

教学过程:

一、审题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包含这样几个要素:

1、写自己的一项小发明

2、这项小发明可以解决生活中某些不便的事;

3、要尽量展开想象,写清楚你想发明的东西的样子和用途;

4、还可以配上小发明的示意图。其中,前两条是对选材的要求,后两条是对写法的要求。

二、习作指导

1、仔细读题,想好写作素材。

可能大部分的同学没有搞过小发明,但有过想发明某种东西的愿望可能是有的。有过小发明小创造的同学可以写自己已有的小发明创造,没有的同学可以写自己想象的将要发明的东西,尽管这种东西你从没试验过,但是要把你想像的情况写出来。可以采用针对生活中的问题来拓展思维,寻求素材:在野外突然下雨,你又没雨具;书包装不下所有的书本;课桌太小;写错字……

2、注意写作方法。

选好材料后就要想想写作的思路,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小发明介绍清楚呢?首先,要先介绍你的小发明的名称,然后介绍你发明它的用意是什么,即它有什么作用。最后重点介绍这项发明的详细情况构造原理、形状、每部分的功能等。

三、学生练习写作。

七、习作指导——自由写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挖掘、提炼生活中的材料写一篇自己最拿手的作文。

教学重点: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教学难点:表达

教学过程:

习作:不出题目,请你自由写

一、读习作要求,结合习作的内容谈谈对自由写的理解。

1、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交流

(1)、“自由写”是我笔写我心,写自己喜欢的、最想写的、最需要写的内容,而不是不用选材了,写什么都行。除了可以写“习作”中提到的“大自然美丽的风光”;写“千姿百态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写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写自己的幻想和理想,还可以写……只要是我笔写我心,写什么都行。

(2)、“自由写”同样要注意表达方法,而不是怎么写都成,甚至乱写一气。“习作”中指出:

A、写之前要先定出明确的中心,首先自己必须清楚要告诉别人什么。

B、要按一定顺序写。

C、写具体写清楚

D、自命题目

E、写完修改。

二、在表达方法上面,除了“习作”的要求外,你还有什么补充?自己命题应该怎样做?

1、不同体裁的文章,写景的、写人物的、记事情的,写应用文,如日记、书信、建议书、产品介绍等,除了按“习作”统一要求外,还应按各自的特点去写。

2、命题要概括文章内容,简短通顺,生动吸引人,有兴趣可写象征性命题,如“桃花心木”等。

三、组内交流:写什么?怎样写?

四、完成习作

八、习作指导——给长辈写一封信

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学习给长辈写一封信,掌握书信的格式,说话得体,语气恰当。

教学重点:信的内容要真实具体,条理清楚。

教学难点:说话要得体,要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作前指导:

第一,认真阅读作文提示,明确给什么人写信,写些什么。首先,明确“长辈”是指比自己年纪大许多的人,可以是家中的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亲人,也可以是年纪跟他们差不多的其他人,如邻居家的大人,父母的朋友等。其次,明确给长辈写信要写自己最想说的话,要表达真情实感。在明确题意后,教师可出示几封写给长辈的信,让学生阅读,从中借鉴写作内容。

第二,开拓学生思路,让他们大胆地写出心里话。教师可根据平时了解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应当给长辈写什么。如果学生的口述学校生活仅限于语文、数学的学习情况,可引导他们想想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课外阅读等方面有哪些感受,是不是更值得告诉长辈;如果学生的口述仅限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可提示学生:他们的长辈关心他家和家乡的情况吗?有没有什么值得告诉他的;自己的快乐、烦恼、愿望、要求,长辈关心过吗?要不要告诉他?从而打开学生思路。

第三,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感情。首先,应当以一封书信为例,带领学生复习书信的书写格式。其次,要展示几封写作方法不同的书信,让学生阅读、讨论,知道写信应该不拘形式,应该开门见山,在问候对方之后直书胸臆,痛痛快快地写出心中最想说的话。不要吞吞吐吐,说一半留一半;也不要拐弯抹角,写许多没用的话。与主要内容无关的事不要写。这样,学生就有可能解放思想,畅所欲言。

二、学生写作。

2.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篇二

一、领悟构思, 仿一仿

课文是精挑细选的范文, 很多课文文质兼美, 构思独具匠心, 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表达方法的学习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大大降低了学生习作的难度。

《 白杨》 一课, 文章由树及人, 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 引出爸爸对白杨的介绍; 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 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长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 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 而是将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的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可以仿一仿, 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事物, 由该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联系到生活中也具有这种特点的人。

《 彩色的非洲》 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和结尾“ 啊, 非洲, 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既首尾照应, 呼应课题, 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 课文不仅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过渡也十分自然, 如, 过渡句“ 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和“ 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 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无一不是彩色的”等,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文章顺畅自然。 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然后, 试着写一处景物, 注意运用“ 总—分—总”的结构, 并使用过渡语言。

“ 学别人的文章, 说自己的话。 ”形式多样的模仿练习, 铺就了学生作文道路上的一个个台阶, 让我们牵着学生的小手拾级而上!

二、观察插图, 写一写

我们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 配有大量生动鲜明的插图, 这些插图带给学生更直观形象的思维, 唤起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 结合插图拓展练笔, 学生就不会有“ 无米之炊”的困惑。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一文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 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 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 使风火山隧道顺利贯通。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知道了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建设者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最后的那幅插图, 图上画的正是建设者欢庆隧道贯通的场面。 这只是一个静止的画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让画面动起来。 当时, 应该有声音, 比如, 欢呼声、鞭炮声、广播里传出的音乐 ( 或许是国歌, 或许是激励过建设者们的某一首歌) 、敲锣打鼓声……当时, 建设者的各种神态:是怎样的笑容? 是喜极而泣? 抑或是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当时, 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 除了使劲挥舞手中的旗帜, 可能把手都拍麻了, 可能把头上的帽子掷向空中, 也可能会紧紧相拥……画面里的人物会说些什么呢? 通过观察画面, 展开想象, 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建设者昂扬向上的精神, 把插图写成一段话, 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练笔处在特定的情境中, 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 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转换方式, 改一改

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 总是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 本册中《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三首古诗词, 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 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展现的是一幕幕生动而鲜活的生活场景。 我们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首改写成一个故事, 用手中的笔写出声音, 写出色彩, 写出诗中人物的神态与动作, 让诗中的人物离我们更近些。

教材中有些课文感情真挚, 语言亲切感人, 构思精巧别致, 能给学生强烈的感染力。如《 再见了, 亲人》 , 课文描写了1958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离朝回国时, 在车站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作者是以志愿军与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告别的口气写的, 前三个自然段写法大体相同:先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 再追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做的事, 最后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把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起来, 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我想“ 友谊”是双向的情感, 朝鲜人民对待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为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 于是, 学完课文, 我让学生转换口气, 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中某一个人的口气写一段《 再见了, 亲人》 。 以大娘的口气就称呼“ 孩子”, 以小金花的口气可以叫“ 志愿军叔叔”, 大嫂则以“ 志愿军兄弟”相称, 让学生运用前三个自然段的结构, 想象具体的场景, 描述志愿军在战场上奋不顾身保护朝鲜人民的事例, 体会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亲情、真情、深情, 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悟仿中创新, 日积月累, 相信学生的作文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四、拓展延伸, 续一续

《 桥》 一文构思新颖别致, 设置悬念, 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 把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 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 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 他们被洪水吞没了; 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 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 一个是她的丈夫, 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就像电影播到此处, 用一个画面定格住了, 却给人无限的遐思:这个老太太祭奠时会说些什么? 会有怎样的举动呢? 教学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把画面往后延伸, 续一续这篇小说, 注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刻画。

此外, 有的课文在行文中有“ 留白”, 可以让学生放飞想象补一补, 有些课文有较强的感染力, 可以让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写心灵感悟。总之, 语文课堂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以读促写, 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3.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人物形象的成语、四字词语,体会句子表达效果,学习名言,阅读练习,习作《给老师画像》

过程与方法:以课本为主适当延伸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习积累,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表示人物形象的四字词语,体会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1.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你能发现什么?

2.交流: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

3.读一读,记一记。

4.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二、读一读

1.自由读句子

想一想各组两个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认识双重否定句、反问句、排比句。

3.练习这几种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积累名言,阅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记一记

1.自由读句子

2.教师简单介绍含义

3.练习背诵

二、读一读

1.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书之妙妙在哪里?文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来读书?

2.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感动我们的人和事

教学目标:交流我们身边感动我们的人和事,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教师示范

1.用讲述的.形式介绍感动自己的人或事。

2.介绍演讲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组织交流,开阔思路。

1、小组内讲述故事。

2、全班交流,师相机理清思路。

四、演讲开始

1、让学生依次上台演讲,注意演讲要充满真情实感,还可以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2、组织学生用心听取,会后讨论。

五、交流思想,教师讲解,评出表现突出者。

第四课时

习作:给老师画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注意观察的习惯。

2、学会抓住人物的特点和人物最吸引自己的地方来写,还要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学会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法写人。

4、能够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运用所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学会抓人物特点。

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写出人物特点和最吸引自己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也来学学这一单元文章作者,写一写身边的老师吧,让别人也能通过我们的文章看到我们用心塑造的人物。今天我们就以老师为题,给老师们画画像吧!

二、组织交流,开阔思路

1.小组内介绍自己要写的老师。

2.全班交流。

三.明确要求,学习范文。

1、师介绍写作要求

(1)注意描写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2)注意叙事的时候祥略得当,把最能体现老师特点的事例写具体。

(3)运用本单元的一些写作手法,在叙事中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2、范文引路

四、指导选材,提升认识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整理出自己的写作思路,明确要详细记叙的事情。

五、创设情景,学生习作。

师谈话激趣,可拿出各位老师的照片,让教师形象当场重现。

4.苏教版第十册第4单元复习 篇四

一、辨一辨

拱()拟()吏()峻()跪雅掺铠涯优埃垒陶燥帐轿搂辰怔漱穗傅嫌倭

供()似()史()俊()脆鸦渗凯崖悠挨磊掏躁账骄缕晨征嗽惠膊谦矮

二、理一理

1.描写名胜的成语: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美不胜收、巧夺天工

2.描写外貌的:春风满面、披头散发、虎背熊腰、相貌堂堂、眉清目秀、冰清玉洁、亭亭玉立、骨瘦如柴、大腹便便、仪表堂堂

3.描写人物外貌的成语: 风度翩翩,大腹便便,虎背熊腰、衣冠楚楚、相貌堂堂

4.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5.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全神贯注、眉飞色舞、张口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眉开眼笑、6.形容数量多的成语:星罗棋布、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数不胜数、不计其数、目不暇接、无穷无尽

7.表示“想”的二字词:思索、思量、思忖、思考、思念、寻思、反思

8.表示想的成语:胡思乱想、左思右想、朝思暮想、冥思苦想、百思不解、痴心妄想

三、填一填

1《秦兵马俑》全文按照“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众多,个性鲜明”来写的,这句括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4.根据“摇篮”的不同含义写句子。婴儿睡觉的家具,如:妹妹坐在摇篮里睡着了。发源地,诞生地如:南通是奥运冠军的摇篮。

5.介绍世界名城:

对称的古都“北京”; “花都”巴黎;“音乐之都”维也纳;“雾都”伦敦;

“沙漠古都”开罗;“佛”教之都曼谷; “狮城”新加坡;“绿色”首都莫斯科;“水城”威尼斯

6.仿写练习

有的微微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一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

有的手举利剑,双目圆瞪,好像要与敌人一次胜负;

5.浙教版第十册《练习7》教学设计 篇五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个栏目,有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以及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认识几种野生动物;学习修改一段话。

2.写好字右边带有撇和捺的钢笔字,掌握小诀窍。

3.读背成语和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4.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修改一段话,成语的识记,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懂得生活中处处要留心。

2.学会一些修改的方法。修改一段话。

教学过程:

处处留心

一、指导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说说小芳学到了什么?

小结:语文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练习实际谈谈体会。

二、认识动物标牌。

1. 生自己认一认。

2.抽生读。

6.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日积月累 篇六

园地一

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园地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园地三

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顶针联)

园地四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园地五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灾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园地七

文质彬彬仪表堂堂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满面春风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活蹦乱跳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巧舌如簧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园地八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德国)

让预言的角号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英国)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泰戈尔(印度)

7.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篇七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再见了,亲人》和《金色的鱼钩》,认识了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志愿军战士和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老班长。今天我们将要认识的是在和平年代的一位说平凡又不平凡的村党支部书记——老汉,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6课《桥》。教师板书课题——桥

师:仔细看这个“桥”字,好好感受一下,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读? 生:桥(速度快)

师:慢点,这样读才有味道!生:桥

师:古朴无华,这一定是座古老的桥吧。生:桥(柔和地)

师:水波不兴啊!想必是座江南小桥。生:桥!(自豪地)

师:这么有感情,一定是座气势宏伟的大桥!

同学们,你们看,仅一个简简单单的“桥”字,当我们赋予它不同的情感去读它的时候,立刻会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其实学习语文就应该这样——带着自己的情感去阅读时,文中的人物就会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了。

二、检查反馈,感知文意。

师:看到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

1、为什么课文要以“桥”为题?

2、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想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件出示:咆哮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三、感受洪水的肆虐

师:现在我们一同走进黎明前的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文中有许多句子描写了这场洪水,请大家自由读课文1-6自然段,并把它画下来,认真读读。生找句子(课件出示)

1、黎明前,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师:你从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生:雨下得很大。

师:由此你想到了哪些形容雨的词语。生:倾盆大雨、大雨滂沱等。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师:慢点,这样才够味道。

师:泼得再快点,倒得再猛些!读!一齐来。

2、山洪水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从山谷中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师: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了什么? 生:洪水来得十分凶猛。师:怎么体会到的。

生:咆哮、狂奔、势不可当。

师:洪水越来越快,应该怎么读? 生:语速越来越快

师:一齐学着他的样子读这个句子。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你喜欢这样的舞蹈吗?为什么?这跟下句中哪个词语呼应?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现在你感觉到什么? 生:害怕、惊慌。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这两句。

三、深读课文,感悟老汉的品质

读了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洪水在慢慢地——上升,灾情在不断地——加重。

时间就是生命。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村民都有逃生的——念头,都有逃生的——欲望。请同学们读课文3—10自然段,把写村民的句子找出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一下当时村民的逃生的情形。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乱哄哄

师:同学们,同样是在洪水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找到句子了吗 站着 不说话 盯着 像一座山

发现了吗?这是两组截然不同的词语。分别写出了在这场洪水中村民和老汉的不同表现,你能说说吗?

生: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沉着镇定,从容不迫。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不说话、盯着读出了老汉的镇定。师 :加上这些词语进去说说

生:在这场洪水中,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却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村民,显得十分镇定、从容不迫。

师:能抓住关键词语来说,但还不够具体,你能说说。老汉盯着乱哄哄的人们,目光在告诉人们什么吗?

生:大家一定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慌张是想不出好办法的。师:你能把这些都加进去说吗?

生:在这场洪水中,村民惊慌失措,而老汉却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村民,显得十分镇定、从容不迫。他的目光仿佛在告诉人们:“大家一定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慌张是想不出好办法的。”

师:现在老师要送给他两个掌声,第一是他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第二他不仅能把书上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而且还能加自己的思考,这叫会读书。刚才我们在对比中感受了老汉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现在我们一起在对比中读读(请看大屏幕)

左边的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的读写老汉的词语。生:(左)你拥我挤 师:快点儿,再来—— 生:站着 师:稳点 生:站着

生:疯了似的

师:好像还很理智哦 生:疯了似的 生:不说话 生:跌跌撞撞 生:盯着

师:目光透着威严,再读—— 生:盯着 生:(再读)

生:乱哄哄

生:像一座山

师:像山一样镇定,全班读——

师:老汉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使纷乱的村民安静下来。在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

(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请同学们注意,这句话很特别,特别在哪儿? 生:连续用了三个感叹号。

师:用句号不行吗?用感叹号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桥窄意味着什么? 生:情况很严重,如果村民挤上去,势必桥倒人亡。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师:排成一队,不要挤!能不能挤? 生:绝对不能挤,一挤桥就会塌,只有排成一队,才能使村民有序过桥。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师: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边?

生:党员要为人民服务。老汉作为书记,严格要求党员一定要留在后边。师: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生:没有。

师:能不能留情面? 生:不能。

师:所以,作者用上了大大的感叹号。

师:老汉真的就这么有威信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就在老汉有序组织村民撤离的时候,另外一个画面出现了,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师:这是谁? 生:老汉

师:这是谁? 生:小伙子

师:老汉在做什么? 生:揪出一个小伙子

(课件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我感觉到老汉十分生气 怎么体会到的?

那你把老汉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其实老汉揪的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老汉不知道这是他的儿子吗 知道

要知道揪在这边就意味着就是——死,放了他就有生的希望。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同学们,这位老汉难道真的不爱他的亲骨肉吗? 爱他的亲骨肉 你从哪儿读到了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又是吼又是推,这样凶巴巴的样子,还酸有情吗? 没时间多说了!太危险了!

必须争分夺秒了,才可以让儿子脱离危险。是啊,水已经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了,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是啊,木桥已经在发抖,在痛苦的呻吟,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洪水马上要把他们给吞没了,你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一吼,这一推,你读出了什么? 对儿子的爱

哦?我就不明白了,老汉为什么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因为他要求党员都应该排在后面,小伙子是党员,所以应该这样 同学们你们现在体会到了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啊? 不徇私情(板书)

8.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篇八

歙县桂林中心学校:郑效仪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关键: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具:多媒体计算机、幻灯片。

学具: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刀、刻度尺、一张圆形纸片。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屏幕显示):课本上情景图,提问:你们从这幅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2(屏幕显示)一个圆,再把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圆的面积?(学生回答)

引入: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共同探讨关于圆的面积的问题(随即出示课题——圆的面积)。

(屏幕显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教师提问:请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占平面的大小不同即面积不同)

引入:圆的面积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直接的关系?(板书:半径:r)问:你能通过度量,猜想圆面积的大小吗?(不准确,圆是曲线图形)问:你们会计算圆的面积呢?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它们的面积有公式吗吗?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口述,教师引导:我们发现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把我们不熟悉的图形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图形,(板书:转化)那么对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呢?

二、新课教学

1.引导思考讨论;(屏幕显示)师述: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把课本127页附页中的两个圆分别剪开后,用这些近似的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操作。(4人一小组)

(1)学生分别把16等份和32等份的圆形剪开,拼成两个近似的长方形。

老师提问: a.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吗?(是近似的长方形,因为它的上下两条边不是线段。)b.圆和近似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形状变了,但面积相等)(板书: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

c.把圆16等份和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区别?(32等份后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如果把一个圆等分成64份、128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显示)把圆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d.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怎样用字母表示?(圆周长的一半,c/2=πr),它的宽是圆的哪一部分?(半径r)(学生阅读教材,填写68页括号)

你能根据圆与拼成的长方形的关系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S=πr3.小结:我们也可以通过切分把圆拼成我们所熟悉的近似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πr2。例如拼成的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屏幕显示)请同学们课后试一试。

提问:我们有了这个公式,就能够计算圆的面积。那么在求圆的面积时,我们必须都要知道条件?(圆的半径)

提问:如果只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我们能求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回答后板书:d=2r r=d÷2 c=2πr r=c÷2π)4.例题 例

1、已知圆的半径为5m,圆的面积是多少?(指名上台演算)例

2、p课本68页例1 提问:这题与例1有什么区别?(指名上台演算)

3、泉口小学校园内有一棵樟树,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樟树树干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

提问:这道题与前两题又有什么不同?我们该怎样来计算?

三、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五、总结提问:

9.人教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 篇九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唱过《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吗?哼一哼。这里不光人美且山也美,更特别的是哪里的云雾。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去尽情欣赏阿里山的云雾,看看与我们这里的云雾有何不同之处?(设置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2、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妙的词句。(学生通览全文,抓重点词句,推敲其涵义与作用,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读书情况

1、自愿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生评议,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四、赛读弄清课文内容

1、分组。喜欢第2自然段的同学为A组,喜欢第3自然段的同学为B组。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弄清你喜欢的自然段描绘的云雾的特点有哪些。(教师参与到各组适时引导,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3、比赛交流,看看哪一组学习成绩好。

(注:A组同学要着重抓关键词“有些……有些……有些……有些……”和重点句子“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来介绍无风时云雾的特点。B组应抓住有风时云雾翻滚、奔涌、升腾、追逐,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时而汹涌而来、时而拂袖而去来体会其特点。)

4、小结学习情况。同学们学习的特别投入,在此,老师给予你们特别的嘉奖,A组同学用“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为我们介绍了无风时云雾的特点,就请他们组用这种句式仿照书中句式练习写一段话。B组同学的介绍,让我们仿佛进入神话世界,奖励你们写一写家乡的云雾,课后给大家讲讲。(将听、说、读、写融入阅读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赏读,陶冶爱美情趣

刚才,小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阿里山的云雾精妙、神奇、变化万千,难怪作者会有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如此美景真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赏吧!欣赏.课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课外作业

观察我们这里的云雾,与阿里山的云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10.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篇十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认识这样阅读的好处。

2.学习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树立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培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精神,克服惰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一)近来,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进步不小,但离学好语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篇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进一步搞好阅读,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自学

(一)初读:

1.思考:阅读这篇读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

2.过程:

(1)个人默读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归纳小结。

知道例话一共谈了四个问题。

A 什么是自己的阅读见解――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B 阅读有自己的假案界才是必然的、正常的――“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会完全一样。”

C 能够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D 有自己见解的阅读有什么意义――说明自己有了一定收获;互相交流,收获更大。

(二)讨论

1.题目(投影出示)

(1)结合“例话”,联系个人实际,举例说明自己是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见解的,这样做自己有什么提高?

(2)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3)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打算怎样做?为了搞好阅读,对老师的教学,对小组学习的改进意见。

(4)阅读本篇例话,自己的见解。(包括不同意见,补充意见)

2.要求:

(1)结合但不拘泥于“例话”,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

(2)开拓思路,畅所语言,实话实说。

(3)推荐小组内有代表性的.发言在全班交流。

3.过程:

(1)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全班发言。

(2)全班交流(推荐代表、自由争取、教师指定相结合)。

A 经验体会介绍;

B 帮困解难;

C 打算和建议;

D 对“例话”的不同见解。

4.引导、点拨、归纳参考要点。

(1)“经验、体会介绍”: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阅读方法很重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是个好方法,但不要只是盲目地重复读,因为这样不能消化理解,更不能产生个人的见解。不能只靠这一种阅读方法,还应当实践、总结其他好的阅读方法,如联系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处理运用等。关于“提高”,首先是增强了自立自强的意识,要用自己的脑子读好自己的书,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再有养成了动脑勤思的习惯,阅读能力、水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力,表达能力全面得到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兴趣越来越浓等。

(2)“建议”:请“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介绍运用的阅读方法,请老师和家长对努力锻炼阅读有自己见解的同学多鼓励、帮助,保护积极性,多肯定多指导,多给一些发言表达见解的机会等。

(3)“不同见解”:阅读方法是很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根本的。因此“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除了阅读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自己的书自己要读懂,向他人学习应该,但不能依赖别人,等现成的。另外要克服惰性,勤于用脑。否则“独立思考”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见解”也难以实现。

三、表扬鼓励

(一)教师宣布“在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方面的优秀个人和进步生名单。

(二)将表扬名单贴入“教改园地”

说明下一阶段继续评选,同时表扬这方面做得好的优秀学习小组。

四、巩固练习

11.人教版第十册语文教案 篇十一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描写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由于这是一篇古文,学习本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记得自己小时候学文言文时,最害怕的是熟读并背诵古文,因为古文中有许多难读的偏冷生字,句子也拗口,让人读起来生涩。于是,怎样上好文言文这种课就成了我思考的对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学文言文一个是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二是能借助注释或译文,读懂课文。针对这两点,我把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成三个环节:

其一是朗读:熟读《蝴蝶泉》,从难读字到拗口句。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有三个重要词:积累、诵读、欣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是积累,而诵读恰是积累的最佳方法。诵读不仅有利于记忆,正确的诵读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特有的音律之美、声调之美、节奏之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因此,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古文,并给予了一定的时间,很值得,因为文言文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在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精炼、洗练的特点。多读才能多悟,才能感受其文美、意深。

其二是理解:借助注释和译文,帮助理解读懂古文。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文,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积极向上、意境优美、朗朗上口的。像这样的诗文,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甚至可以不求甚解。因为有些作品是不可能要求学生一下子就了解它深厚的内蕴的,在孩子们慢慢成长的过程中,随着他们人生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情感世界的拓宽,他们逐渐就会对它的深刻内涵有所了解。

于是,注释和译文就很重要了,我采用了抓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读句子,看看句中哪个是重点词,哪个是我们不理解的词,自己去注释和译文中找找答案,弄懂词义后试着说说句意。效果较好,我班学习最困难的一个小朋友都能在不看译文,只看古文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话来说。

其三还是朗读:读懂课文后的欣赏朗读,重在积累。

在上面两步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来读,感受不同了,读起来顺口了,而且作者的内在意图他们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在朗朗的朗读声中,他们领略到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这些特点词都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不是出自我的口,因而在做练习时用一个字来概括它们的特点时,学生人人会做了。

上一篇:生物工程认识实习报告下一篇:描写放风筝的优美段落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