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2024-06-30

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15篇)

1.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一

2015-2016年第二学期《中国文学名著鉴赏》科目考查卷

专业: 学前教育 班级:学前教育14-1 任课教师:李志辉 姓名:贺琪芷 学号:14064810111 成 绩:

《弟子规》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用价值及启示意义

《弟子规》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编辑,原名《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此书是在《礼记》、《论语》、《孟子》、《孝经》和朱熹语录的选择的基础之上,以学规和学则的形式对弟子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礼仪规范做了相关规定。全书通俗易懂、易行,是对“弟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弟子规》滋养了无数的华夏弟子,蕴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的“礼”的精髓,也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弟子规》的核心宗旨,规范传承国学礼仪精髓,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

但是从近些年掀起的国学热的现象中,我们也不得不审视和正确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是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在传统文化中注重人际关系、社会和谐、道德修养、礼义廉耻、道德自律、理想人格、和而不同等思想资源恰恰成为了全社会最需要了解和最需要获得的东西,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唤醒人们精神世界的觉醒;进而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达到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再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美好宿愿,然而最后培养的根基就是幼儿的教育。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阶段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运用适宜的方式,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古汉语的熏陶,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要从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尽可能避免单一的做法,而应开展多样性的活动,从而使幼儿在《弟子规》诵读活动中有情、有趣、有感受、有共鸣,不仅得到中华古老文化的熏陶,更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一、染——春雨润物细无声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应的环境对幼儿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良好的环境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班级的环境创设中应该体现中国古典民族特色。

在开学初的墙饰创设中,应该专门开辟了一面有关《弟子规))内容的墙饰,对这面墙进行精心的构思和布置,力求让墙饰体现它的教育功能,让墙饰“说话”,体现它的知识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例如:小书吧游戏区: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幼儿卫生间: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幼儿午睡室: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吃饭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上课时: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在教室的每个角落处处有《弟子规》提醒幼儿自觉遵守常规要求。在区域活动中,利用《弟子规》的文章及故事图片制作成拼图,投放在操作区中,《弟子规))图文并茂,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二、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读”乃古诗研习之法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获取知识的基础,是学习古诗文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多种方法诵读可以提高幼儿节奏韵律感。加强诵读,引导想象,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如:在刚开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不苛求量的多少,只求培养幼儿的兴趣。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反复吟诵。比如在早餐后诵读几遍,午睡时诵读几遍。不断地反复记忆,增强了幼儿的记忆能力。一段时间后,我把《弟子规》当作词,用孩子们喜欢演唱的歌曲为谱,让幼儿演唱《弟子规》。其次,通过男女对吟,师幼对吟,幼与幼对吟,单独对吟,有节奏诵读,配乐诵读,男女幼儿对读,接句诵读,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幼儿感到诵读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

三、释—一百般红紫斗芳菲

1.多媒体,解诗意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激发幼儿对《弟子规》的兴趣,不仅是开展好《弟子规》教学的关键,也是对幼儿进行《弟子规》教学的起点。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为幼儿《弟子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幼儿和家长一起 搜集与《弟子规》有关的故事和视频,并购买与之相关的中华德育故事碟片。

2.听故事,明诗意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适宜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良方。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可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学中,很多理论的东西你讲得再好,幼儿也记不住。可是你给他讲的故事,他却记得非常牢,即使有的孩子不会讲,但也能理解大概的意思。因此,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每堂课选出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例如古代的、现代的名人故事。他们听了故事,就明白里面的道理,也学会了经典的译文,并且会对照着去做。

四、悟——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学时,要引导幼儿自己通过品读《弟子规》,想象诗中蕴藏的意境,领悟诗中蕴涵的情感。

《弟子规》虽然是国学经典,但时代不同,里面涉及的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幼儿学习“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时,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教学环节。让幼儿欣赏图片,比如去亲戚家、朋友家里不要把人家的玩具带走;超市里看到你喜欢的事物、玩具放在购物筐里要付款;公园里我们看到美丽的花儿也不要去摘下它。同时让幼儿讨论,这样的做法对吗。让幼儿在课堂上有话说,有事做。幼儿在上课时发言踊跃,表现积极,得到的知识和启迪也超越了原来的教材。

五、拓——千树万树梨花开

1.入情境,明事理叶圣陶说:“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表演情境就是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它的创设融合读、思、演、评四方面于一体。幼儿在表演中体会故事中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故事的内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

一句简单的弟子规,怎样让幼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呢?“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教育幼儿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情境表演让幼儿了解哪些事情应该怎么做?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式。比如:把现代人接人待物的一些礼节加进去,把日常应该掌握的礼节、礼貌贯穿在《弟子规》的教学中,引申为幼儿的礼仪课。一些课还可以设计成场景,比如学习到别人家做客,怎样敲门;家里来了客人,怎么样待客,端茶倒水,送客到门口或电梯口时,何时可以关门。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演练接电话礼仪,学会不同场合的礼貌用语。尽量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既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让他们身体力行,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情节课,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让他们从小就扎下文明礼貌、谦虚待人的好根基。

2.力行表,落行动《弟子规》学习活动,多数是重在诵读《弟子规》文本,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诵读文本远没有践行来得有实际意义,为了让幼儿将对《弟子规》的理解落实在行动上,把《弟子规》的内容进行分解,做成《弟子规》生活力行表。比如“朝起早,夜眠适,老易至,惜此时”这四句,体现在力行表中就需要孩子们做到以下几点:晚上不长时间看电视,9点前上床睡觉。早上不赖床,上学不迟到。画画、做事时认真,按时完成。懂得珍惜时间、不浪费时间。

六、促——映日荷花别样红

《弟子规》的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因为它是以家庭教育为主,那就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对传统文化认识越高,对幼儿的教育就越好。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诵读经典并从中受益。首先召开家长会,把学习经典的重要性讲给家长听,把学习的内容经常向家长汇报,让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经典的活动中,教学收获很大。家长买了大字的《弟子规》张贴在幼儿的房间,按老师的要求每天在家和幼儿一起诵读《弟子规》,跟幼儿讲传统故事,巩固幼儿的记忆效果。当幼儿行为习惯落实得很好时,家长多鼓励多表扬,让幼儿当父母的老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兴趣。

通过我们诵读经典的尝试,孩子们受益良多,家长也收获很多,我也从经典中学到了很多教育理念。另外,品德教育是长期的,而品德评价只限当前,所以,做好品德教育的延展工作,仍是我们每个家庭、每个老师不容忽视的大课题。

2.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二

关键词:现代教育,幼儿,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设施也跟着日新月异。比如投影仪、电视、计算机, 他们的出现将把教育事业推向巅峰。通过灵活地对孩子传递视觉、听觉、动态静态的图画等信息, 彻底改变了过去教学管理中单一的教学方法, 让孩子们能通过自主参与学习、合作实践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真正完成对教学质量的要求。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既能便于孩子们灵活掌握和学习所教的内容, 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又能对培养孩子的自律学习能力起到突破性的影响;让孩子每天面对着丰富多彩的画面, 聆听优美动听的声音, 会使孩子们更愿意去直观主动地学习知识。动听的音乐、形象的动画片, 使得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并进行有声有色的模仿, 让孩子们更愿意从生动、直观、富有情趣的现代教育活动中获得知识。

一、从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出发, 对现代教学方法进行运用

现代的教育方法应以培养孩子们个性化发展为主要原则, 以孩子们的个人主体价值得到发挥为主要目的。要想不断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就得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幼儿是学习这个大队伍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团体, 他们的学习以游戏为主干, 以在游戏中得到快乐为辅。因此, 在玩中乐, 乐中学就成了他们对学习的基本心理要求。首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尝试活动, 教师可以在屏幕上绘出美丽的图画, 这样会吸引孩子们跃跃欲试, 只要抓住孩子们好奇的心理, 对他们进行指导与讲解就能让他们在玩乐中激发学习兴趣, 得到创造的快乐。但是,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不能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枯燥教育, 也不能刻意地要求教学成果。如果总是控制孩子们的学习程序, 就会把他们圈在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中, 泯灭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在运用计算机的教育中, 要富有创造性地对计算机进行灵活讲解, 使得孩子们对电脑产生想了解的欲望, 再通过对孩子们的实践操作, 让他们在玩耍中真正掌握要学的知识。

二、从满足幼儿兴趣出发, 对现代教学课堂进行把握

课堂是幼儿学习知识的最直接途径, 所以培养幼儿对课堂的学习兴趣极其重要。教师须在培养孩子们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以集体课堂教学为主, 避免一对多的单向教学。有些教师已经注意到要从孩子的个体差异出发, 针对不同的孩子需求来引导学习, 但是各种制约因素导致教师的这种教育想法只能做到一部分, 对全面的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现代教育设施的合理运用, 使我们的教学中多了情境, 多了个性化。比如, 在教学中对PPT课件的运用, 把书本枯燥乏味的静态知识, 转化为生动灵活的课堂视频, 都会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 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举行一些生动的演说或者话剧表演, 并且根据孩子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来安排下一课时的学习进度, 做到教师能传授, 学生会反馈的学习模式, 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益。同时也可以利用计算机, 将图书变成有声有色的动态图书, 让孩子们通过图画认识文字, 从而拓宽孩子们学习知识的途径。

三、从培养幼儿现代意识出发, 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合理运用

1. 以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来培养孩子

对幼儿教育的成功体现在能够对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 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是说, 对孩子教育时必须从正面进行导向, 引一些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故事, 让孩子在听故事中形成上进心。保护自尊心是说, 当孩子在学习时走入误区, 犯下错误时, 应合理地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指导, 不能当众批评得太过分, 而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得孩子们产生对错误积极探索与改正的愿望。

2. 以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来指导孩子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兴趣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乐趣无疑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兴趣又是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课中来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激发孩子兴趣, 指导孩子学习。孩子的天性是爱动、爱玩、爱新、爱好奇, 只要使孩子们拥有这些“爱”, 那么促进孩子们的理智性思考就变得很容易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增强孩子们的注意力, 通过对学习进行立体生动的教育, 为孩子们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达到教学质量飞跃性的提升。计算机的视频动画可能是其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无法堪比的。运用计算机, 可以有效地把模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 把教学内容变成易于看、易于听、易于感悟的立体声像视频, 从而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让孩子在探索中学会知识。课堂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可谓是层出不穷、奇特多样, 既能把静态的图像变成动态, 又能在动态的基础上融合课本内容, 尤其是它不可比拟的仿真性, 在教学中真是如虎添翼, 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做到了教学最优化。

3.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90-01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类最容易接受新事物与创造新事物的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家长都选择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学校必定会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说本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开发出学生的审美观点,使学生在一个优质的环境中长大,在一个良好的教育中锻炼出正确的审美观。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文字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就是文字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种教学带给小学生在文字方面的审美能力,学生能够流利的、优雅的传达思想,使人生更加果断、勇敢。

小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文字,能够把平时的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比如小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的感叹时,可以通过对语文中一些优美词句的学习,利用这些词句来使学生的情感进行更好的表达,像通过学习《美丽的小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刻入大脑,当面对相似的场景的时候,也会发出相似的感叹,像对花草的描写词“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等,还有感叹词“多美的小路啊!”,都是可以被学生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词语,而小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语文文字,能够慢慢培养出学生出口成章的能力,当学生能把说出的话让人信服,并且有感染力的时候,那么,说明学生在语言文字上产生了美,而这种美能够使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舒畅,促成友好的人际关系。

小学语文文字的学习,不只是有语言表达上的美,还有在平时的文字书写的美,每一篇语文课文的学习,都会有生词的产生,小学生每当遇到陌生的字词时,都会进行认识、描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对生词进行书写,当小学生在不断的进行书写之后,会渐渐形成一种独有的书写方式,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书法美,让人赏心悦目,就像古代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称赞。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思维美

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都在极力向学生传达某种思想,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一步一步的升华,也使某些激进的思想不断的传达给学生,带给学生正能量,像《一天要比一天更有进步》的课文中,向学生传达一种天天向上的思想,使学生在这样的思想上不断努力的学习进步,而且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进行改良,把学生心中一些扭曲的思想改正过来,把学生改良成一位拥有正确的审美观的人。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知性美

学习语文就是一种视野的开阔,小学生学习语文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断的拓展,使思维不断的放大,就像认识大千世界的事物,学习雷锋的精神,看世界的万千美景,阅中国古代历史书歌,享受书中情感,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语文来认识,因此,通过学习语文,既可以增长学生的阅历,也能培养出小学生的知性美。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美

小学生在小学时期正处在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创造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时期,思维没有被定性,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拥有自己的人生观,由于这些,学生拥有无穷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创造出更多新鲜事物,就像《爱迪生的发明》这篇课文中,鼓励学生不断的进行创造,可以使学生拥有创造美,也使小学生从小树立一种创造新鲜事物的观念,从而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发明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美,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并且学生在这种创造美中,活出新花样。

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意境美

人生最美的景物不是外景,而是学生自己想象出来的意境。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大都是对景物的描写,教材中通过对大量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使学生多接触一些不同的景物,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的创设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图画称为意境,可以为学生的人生增添一份色彩,而且通过意境美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审美观,像秋景有秋景的萧瑟美,春景有春景的生机美,冬景有冬景的寂静美,夏景有夏景的生气美,即使是残缺的事物也有残缺的美,学生通过对这些意境的构思,可以创设出自己想要的意境美,把一切事物都美化,愉悦自己的身心。

结语: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美学观点的探讨,可以总结出:小学生学习语文,可以提升自身的知性美、情感美、创造美、意境美、思维美和文字美等审美能力。当然,还有更多的审美观点,可以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出,为小学生所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徐正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

4.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篇四

®

文 化 传 媒

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的良知是文明的根基,我们的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今天,在经济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问题就是道德危机,一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指出一条路径:人类要在21世纪美好的生活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汲取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底色教育,环境、氛围、气味等等一切细微的感知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世界观,而同时孩子超强的感悟能力又往往被家长或老师所忽略,总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认为孩子太小,他们不懂。其实千万不能低估孩子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孩子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能力比大人强很多倍,他们感知世界的方法和方式更无邪更接近于生命的本源。

俗话说的好“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就是说人在3-8岁的幼儿时期,是形成一个人性品格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段所受到的教育将对人一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毋庸质疑,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经历将会伴随他的一生,使他终身难忘。我国有5000年的历史文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现实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言行举止,道德规范等,无一不打上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对孩子从小灌输一些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我认为并不过时,恰恰相反,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时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好如一剂镇静剂,能让人以平静而自信的心态来看待当今社会。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面对一切困难和坎坷。

5.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五

【摘要】0-3岁幼儿美术教育是0-3岁幼儿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受到了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了0-3岁幼儿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与学习体验获得之目标的实现.幼儿园教育者应重塑有关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排除当前教育功利化的消极影响,积极改革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途径与评价方式。【关键词】0-3岁幼儿;美术教育;幼儿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它用可视的色彩和形象,表现出生活中的美和自然中的美,它用鲜明而又强烈的感染力让0-3岁的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并且激发幼儿的造型智慧和审美观念。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用自己创造的图形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进行着创造,从而发展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了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因此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如何引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成了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一、对0-3岁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性

(一)利用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

对0-3岁幼儿的美术教育并不是绘画教学,也不是在白纸上涂涂画画就可以,而是一种让幼儿通过感受对多种工具材料感受和认知。当然,这一切都要利用很多美术材料以及经过处理的无害、无毒的废旧物品、自然物等,这些都可以用作幼儿造型的材料。对于绘画而言,除了购买一些已有的绘画工具外,还可以利用棉签、竹筷等,也可以利用毛发、羽毛、线绳、布条等一些废旧的物品制作出效果多样的画笔,并用这些自己制作的画具在废旧的材料上进行图案装饰。例如,收集一些大小相同的石头进行了石头滚画,就很容易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这样,就会将乏味的绘画教学变成一项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幼儿在运用石头进行滚动时,他们的兴趣更浓、积极性会更高,使美术教学成为促进他们综合发展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为幼儿的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二)不断的创新,培养幼儿兴趣

首先,要创新美术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彩色绘画时也开展棉签、水粉等绘画的教学活动,开展多种材料的手工制作活动。采用多重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势必会引起广大孩子的兴趣,进而培养了他们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致。另外,要创新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很重要,好的美术内容如果没有好的方式也不能引起儿童的积极性。美术教育是让幼儿身临其境,充分的认识、感受,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可以用户外写生、上台绘画展示、与父母一同绘画等多种教学形式开展。

(三)创造条件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

1.利用故事

让孩子在想象中完成创作。例如我们可以给孩子们讲故事,当讲到孩子们正高兴的时候,突然停止,接下来把故事的结尾交给孩子们,让他们猜想接下来发生的事,鼓励他们大胆地构思,然后把自己想的故事画出来。孩子们就会充分展开想象,画出来各不相同的结局。2.运用语言推动幼儿的想象力。

老师可以利用提问等语言,推动孩子想象。例如:在《树》的绘画活动中,老师提问“树都是绿色的吗?”让孩子知道树以及树叶的颜色会随着季节的不同变换发生改变。当幼儿了尝试时,老师及时给予以肯定,我们会发现孩子会选用不同颜色画出大树。而后老师还可以提问:“树都是直的吗?”孩子们又会对树进行不同的勾画。老师要在在孩子做画的过程中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更多孩子就更愿意动脑去想象。因此在绘画教学中老师要多提问、多肯定,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

3.利用回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众所周知,对0-3岁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对幼儿的美术教育并不是美术教学,它并不是以美技能训练为目的。对0-3岁幼儿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它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且是健康人必须的。它的任务是通过美术启蒙,让幼儿获得初步的艺术思维方式、美感直觉和观察力,奠定审美基础,培养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将获得的关于美术的素养迁移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去。满足幼儿美术操作的需要;培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及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是值得推广的,对提高儿童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意义之一就是开发幼儿的智力。传统的观念认为,对幼儿的美术教育除了要培养他们用色、造型的能力外,同时要提高他们的审美,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这样的观念已经不全面了,美术教育也是一个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这对于0-3岁的幼儿智力的开发是有巨大影响的。正因如此,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家长选择对幼儿的教育就是绘画。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学习美术是一种实践,因为它需要幼儿投入全身心,可以说幼儿美术能力的提高,也标志着他们智力的发展。美术教育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而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就是形象思维。幼儿们通常都是通过直观而又形象的演示来接受吸收新知识,新内容。而美术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对形象性的理解,所以说,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对提高幼儿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育还可以激发幼儿的思维潜质,帮助孩子们拥有独特的想象能力。你给他们一个小点,他们可能把它想象成饼,可能是太阳,还可能是车轮,眼睛„„他们总是可以想到一些有的没的的事物,而这样的奇思妙想是大人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到的。所以说,在0-3岁的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最好的时期,而美术教育则是培养他们想象力的最好办法。这种看似幼稚的方法,恰恰可以提起幼儿的兴趣,而兴趣是否浓厚,直接决定孩子的学习动力,有兴趣的事物可以促使孩子开动脑筋,使得孩子愿意去探索,而这种用于开拓的精神在幼儿及以后的发展中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应该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凭借着形象的感染力培养孩子的思维与智力,这对孩子的未来也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三、结语

总之,美术教育是一种智力开发,老师要鼓励幼儿自由的想象,自由的创作,为他们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加油,为孩子们敢想、敢画的求异精神而鼓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要先放开自己的观念,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出每一天的快乐和幸福。

参考文献

6.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六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也是继纽约、伦敦和香港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国内75%的居民是华人,相似的面孔,同源的文化属性。近年来,特别是寒假期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去新加坡游学,不少孩子都说“在新加坡游学总能让人在这个国家找到熟悉感”。

新加坡,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

新加坡很重视教育,教育部是仅次于国防部的第二大财政开支部门,新加坡奉行精英教育,教育制度类似英国式制度,除了各语文类科外,均以英语为媒介语言。一般修读完十到十一年的中小学后能选择到初级学院、高中或理工学院就读,前两者半数以上能升上国内大学。

新加坡有五所理工学院与三所大专学府,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都是亚洲颇具盛名的学府。新加坡每年吸引不少来自中国各地区和马来西亚等地的留学生前来升学,令其成为亚洲的区域教育枢纽。

家长:参加国际游学,线路质量很重要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从不会马虎的,所以在给孩子选择寒假游学冬令营时,我也是走访了好几个知名游学机构,像新东方、西地球、启德啦我都咨询过,但不管如何,除了安全问题,我最看重的还是游学线路的质量,总归是希望孩子出去一趟,能多学一点东西。”王女士说她的女儿今年初一,没有参加过出国游学,虽然是第一次帮孩子做选择,担她还是非常理性的。

记者走访了多家知名游学机构,了解到,面对层次不齐的游学机构,家长们也逐渐变得更加慎重,除了会电话咨询,还会来公司面对面实地考察,还有的借出差空闲之余,前来咨询考察,一般家长们比较关心的除了游学安全、年龄、语言等基本问题以外,最关心的就是行程安排的质量了,大到整个行程安排的游学比例是多少,小到插班学校是不是重点学校,领队老师会不会安排学习任务等,家长们都会详细了解。

“主要是现在很多不合格的机构,把自己包装的很好,等到孩子出国后会发现有乱收费、领队老师不负责、只玩不学等现象。孩子参加过一次,我就有经验了,除了选择正规的机构,线路安排好不好也很重要,如果只玩不游的话,那还不如跟旅行社了,还便宜呢。”陈先生是个生意人,不怕给孩子花钱,但是他表示钱要花在刀刃上,花的要值得。

新加坡游学,深入挖掘科技人文探索课程的教育意义

记者在走访西地球国际游学时,其项目经理李老师介绍说,虽然英美等发达国家仍然是游学主流国家,但是像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也日益受关注受欢迎,特别是寒假期间,南半球气候温和,舒适度高,关键是治安环境也安全,很多家长都愿意选择。

李老师举例说,西地球2018寒假的一个为期7天的新加坡游学项目就非常受欢迎,是以语言提升和科技人文探索为主题的体验营,11月初就成团了,价格才15000元/人。家长们看完行程都表示性价比很高,特别是安排了多个探索课程非常有教育意义。

记者通过他们微信中的线路介绍,了解到游学期间孩子都是住在一个叫德明政府中学的学生宿舍,有安排国际英文课程,参加新加坡世界名校等,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探索课程,非常比如:去大巴窑40楼层高的组屋,学生们需认真听讲,导游会向学生提出问题,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推出的组屋共有几种类型?预购组屋制度是什么?预购组屋需不需要抽签?什么是覆盖走廊?等等问题。之后老师发给每个学生调查表,以8人为一组,在社区街头随机

采访当地居民完成调查表试卷。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互动对话的形式,了解新加坡的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人文情怀。

7.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七

学前教育在世界各国很早就有,200年以前,在英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在二十世纪初期,湖北幼稚园开办,标志中国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建立。一些杰出的教育家,如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欧文、蒙台梭利等都为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理论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而且为把学前教育纳入正规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时至今日,正规的学前教育正在日益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部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及相关教育机构愈来愈重视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

目前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本国的学前教育。其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对儿童能力即素质的培养。芬兰政府日前向议会递交的一份有关儿童学前教育改革成果的报告表明,2003年芬兰全国有近96%的6岁儿童接受了学前教育,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芬兰的学龄前儿童主要在全国各地的日托班中接受学前教育,也有一小部分在基础学校的学前班接受学前教育。他们的学习内容包括语言、算术、环境和自然知识、卫生知识及艺术和文化等。在近一半的学前班中,孩子们还有机会学习电脑知识。与此同时,学前班的老师还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出发,对孩子们进行道德教育。学前班通常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除教师授课和小组活动外,主要以游戏玩耍和运动锻炼为主,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学习、尝试和实践新事物[1]。

在德国,幼儿园不属于国家的学校体制,而属于青少年福利救济事业。主要由教会、福利联合会、乡镇负责举办幼儿园,也有企业和协会办的幼儿园。德国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社会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既对自己负责又能合群的个性[2]。

在美国,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幼儿的意志是自由的,幼儿的表现更是大胆的、富有个性与创造能力的[3]。英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已跳出教育的狭隘范畴,不仅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层面来思考对儿童的责任和早期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而且从儿童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层面来审视国家、政府对儿童负什么责任的问题,着力于为幼儿和家庭建立一个广泛的支持系统。英国把幼儿教育内容划分为六大领域,包括交往、语言和读写,数学发展,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创造性发展,身体的发展,了解和理解世界[4]。

韩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旨在为孩子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韩国政府制定了学前教育的课程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设置具有趣味性的、多元化的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的、适合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韩国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与他人共同生活的意识,形成对集体、他人、自身的正确态度;对幼儿进行美感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他们的美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学会思考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以促使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此外,韩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上,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幼儿的自由活动为主[5]。

2. 我国学前教育现状

二十世纪初期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逐步安定,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我国政府与相关机构大力的推动和发展了中国学前教育事业,使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9月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我国新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制定方向,是我国学前教育从学前学习阶段全面进入素质教育阶段,为我国学前教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着《纲要》的实施,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学前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充分重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提供充分适宜的课程、教育机会及高质量的教育服务[6]。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被各级相关部门所重视。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成为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期教育内容丰富,不仅包括语言、运动、认知、感知,而且包括性格、品德、自理能力、生活习惯等。在诸多的教育内容当中,有一个环节逐渐在被人们所重视,那就是幼小衔接,即入学前的准备。全美幼教协会理事会和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专家协会成员于2002年11月一致通过了一项重要的联合声明:《早期学习标准:为成功创设条件》,其指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应促童认知、语言、身体、社会、情感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7]。美国政府认识到学前教育必须向下扎根,才能使下一代适应21世纪千变万化的局势。在美国,过去那种“带着孩子玩,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学前教育要加码的呼声日渐强烈。近些年,关于学龄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德国,学前班和学校幼儿园的开设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及与小学的衔接[2]。

3.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学前阶段的教育是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时期。以往的教育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掌握,而终身教育思想提出的终身学习则要求学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愿望、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入学准备指的是儿童是否做好了上学的准备,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否达到了入学的条件。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评估通常在儿童入学前后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如何评估儿童是否达到了入学准备的条件?美国教育目标讨论小组(NEGP)于1997年将“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社会与情感、学习的方法、语言能力、认知与通识”这5个发展领域作为确定儿童是否成功入学的重要标准。

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已从侧重认知教育转变为以幼儿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但是依然存在一个幼小衔接的“断层”问题。这个断层表现为:(1)学习内容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内容上不仅存在着知识性的学习内容的重复、交叉现象,而且存在着一些行为指导方面的缺失、脱节的现象;(2)生活和学习制度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和生活制度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使儿童在入小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3)教育要求的断层。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要求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幼儿园没有作业、考试及分数,但到了

论法律与道德的互补性

肖年华

(河南省财经学校,河南郑州

摘要:法律与道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主要分析它们的联系即互补性。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推动的。

关键词:法律道德互补

一、探讨法律与道德互补性的意义

当今社会,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法律也大有吞并道德之势,道德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忽略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互补性,从长远来看,这是十分危险的。

现实社会中人们见死不救、趁人之危、敲诈勒索等不道德现象比比皆是。21世纪,虽然科技突飞猛进,却少了道德的约束;经济大幅增长,但贫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物欲横流,政治行为的腐败、刑事犯罪加剧和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剧增,这些都是道德缺失产生的严重后果。

说起道德,人们更多地联想到真、善、美、正义……那么什么是道德?它与法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小学,儿童不仅仅每天要完成作业,还可能要参加一些不定期的考试、测验等,使儿童备感学习的压力。因此,在幼小衔接问题的处理上,既不能忽视幼儿园本身的特点,又不能把幼儿园与小学等同起来。寻找两者间的契合点是学前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7]。

4.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的侧重点在于通过幼儿的独立性、自控力、好奇心、自尊心发展与培养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和责任感、合作品质、交往能力的发展以提高其社会技能。通过幼儿生活技能的发展与培养来提高其身心的独立能力,从而最大可能地消除入学前的断层表现,使幼儿更加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准备来迎接新的教育阶段。

为了实现良好的幼小衔接的目标,完善幼儿素质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另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1)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个别差异的原理,从实际出发,发掘幼儿的潜能,支持幼儿的各种形式的“表达”和“表现”,并为其提供按其个性色彩自由探索、发展的空间[8]。加强幼儿主动学习能力,它是认知重组和发展必需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培养幼儿独特性、选择性、创造性、统一性、自由、爱的能力、敏感性等的重要手段。

(2)要鼓励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让孩子从游戏中得到锻炼,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合作意识。结合混龄教育模式[9],适时增加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的生活、学习。既可以发展学业成绩,又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会性、心理和身体健康。增加幼儿教育志愿者,使愿意为幼教工作作出贡献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知识分子等走进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与孩子们一起交流、学习、游戏。提高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10]。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大

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道德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法律强调法律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与公共谴责等诸手段。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

“徒法不足以自行”,这说明了法律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局限性。法只是诸多社会调整方法的一种,在某些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领域,法并不是主要的方法,而且不是最有效的和成本最低的方法;其作用范围也不是无限的,也并非在任何问题上都是适当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固然重要,诚如病人需要医生和药物,但社会中人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更重要,它如同自身的免疫力。道德调整人的内心,而法律则调整人的外部行为,只有法律的调整与道德的调整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标本兼治,以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家园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5. 结语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后回答道:“在幼儿园。”[11]所以,幼小衔接虽然只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做好幼小衔接,不仅仅对幼儿的特定成长阶段有很大的益处,还能为将来幼儿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青.芬兰的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J].新教育,2005.5:24.

[2]周谊.值得注意的德国学前教育[J].国外幼教,2005.9:57-59.

[3]王群.美国学前教育考察记[J].幼儿教育,2001.5:18-19.

[4]李生兰.英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国外教育研究,2004.11:20-24.

[5]李世宏,肖珍教.当前韩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态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6.4:17-18.

[6]沈晓明.上海学前教育的回眸和展望[J].上海教育,2006,06B:6-9.

[7]闫蔚.美国学前教育早期学习标准解读及启示[J].幼儿教育,2005.3:14-15.

[8]罗志芳.帮孩子的眼睛越过围墙[J].教育导刊,20035:48-49.

[9]王晓芬.国外幼儿混龄教育研究探析[J].学前教育,2006.2:3.

[10]杜长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J].山东教育,2003.4:15-16.

8.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育活动;交谈能力

一、选择有趣的话题,引起幼儿交谈的兴趣

教师在选择谈话内容时可以基于以下三个途径:第一,预设的话题。在目前的幼儿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话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一个谈话活动。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必须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展开多方、自由的交谈。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呢?从实践来看,这个话题必须是幼儿熟悉的、新颖的,大家都关注的、感兴趣的内容,才能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

二、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起幼儿与教师、同伴之间的愉快交谈

提问是一个基本的教学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教师灵活有效地运用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的思维与活动紧密联系,引起一场大家都乐意参与的谈话活动,实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1、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教师的提问通常面对所有幼儿,但每个幼儿的能力不同、理解水平不同、个性不同。因此,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和教师交流。

2、注重提问的语言艺术,激发幼儿交谈的兴趣。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特别要注意提问的语言艺术,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体态语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交谈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話活动突出强调幼儿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幼儿有时会在集体面前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在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他人谈话时,需要及时捕捉有效的信息并给予回应,使幼儿和教师的对话更加紧凑、幼儿之间的谈话更有联系。

3、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避免主观设问。每一次教学活动,教师都要设计提问,仔细琢磨每一句话的表述方式。现实中常有一些因为没有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出现启而不发、“开无轨电车”的现象,使教师和幼儿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如在“春天来了”谈话活动中,有个教师出示了几张卡片,问幼儿:“小朋友,请你们找找,哪些卡片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幼儿的回应是:“咦,怎么会有落叶,还有围巾,真奇怪!”幼儿对教师的提问并不理会,出现了答非所问的情况。预设这个提问的初衷是为了让幼儿分辨春天的季节特征,然而由于教师忽视了幼儿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思维特点,导致提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应善于站在幼儿附角度来衡量问题是否恰当,避免主观设问的倾向。

在谈话活动中,有时需要幼儿都参与一个问题的猜想,从中引发幼儿之间观念的碰撞。当幼儿之间的见解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提出疑问,让大家都参与,顺势引起持有不同观念的幼儿之间的争论。在争辩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会更加注意对方的观点,然后及时、有效地说明个人的见解。如大班幼儿在讨论“大的空心铁球和小的玻璃珠谁会下沉”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有的幼儿认为空心铁球会下沉,因为它是铁做的;有的认为空心铁球会下沉,因为它重;还有的认为玻璃球会下沉,是以前玩过的等。各种各样的观点导致了幼儿之间激烈的争辩,这时教师适时介入:“想一想,物体为什么会下沉呢?哪个小朋友说得对呢?”促使每个幼儿都踊跃地加入到集体讨论的队伍中去,谈话活动自然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创造机会学习谈话规则,提高交谈的水平

1、学习用修补的方法延续交谈。谈话过程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原因中断,对此教师应该意识到,并且通过示范、提问或引导的方式,唤起幼儿交谈的记忆,使幼儿学习延续谈话的修补方法,增强这方面的敏感性。

2、采用轮流的方式交谈。在谈话过程中,往往会有2~3个人甚至是更多的人参与,这就需要幼儿按照一个潜在的顺序逐个说话。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轮流交谈的习惯,可以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也能使幼儿明确让自己的想法被别人知道的方法。

3、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谈。个人在说话中所处角色不同,相应的也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通过体验不同角色,幼儿会掌握与各种人交流的方式、态度。

总之,通过谈话活动培养幼儿的交谈能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教师有意识的支持、合作、引导下,才能增强幼儿的交谈能力,促使幼儿更加自如地与他人交往。

9.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探索 篇九

——以小班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为例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了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任务、特点和原则,将指导我国幼教的发展方向,如何贯彻落实《纲要》将是我国幼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欲结合幼儿教育工作实际,谈谈学习《纲要》精神的一些体会和运用。

【关键词】:纲要

幼教

音乐

幼儿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其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启蒙性的,可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满足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对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直接、具体的指导作用。下面通过幼儿园小班的一节音乐课的教学来阐述对新纲要的理解和认识。

小班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 活动目标

1.理解、熟悉歌词,初步学会歌曲。

2.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大胆表演,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初步学会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能大胆地表演,并能体验与同伴一起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自制教具:蛋、小鸡。

活动过程

一、午睡起床时播放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

二、正式上课,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蛋: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并请幼儿猜猜这个鸡蛋里有什么?

三、理解、学唱歌曲。

1.教师操作活动教具,并提问:

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钻出来的?(请幼儿大胆想象小鸡出来的动作,并让个别幼儿做一做。)

这只小鸡长得怎么样?(学习词:黄绒绒、胖乎乎。并请个别幼儿做做小鸡胖乎乎的样子。)

教师小结:小鸡长的黄绒绒、胖乎乎的。实在太可爱了。

2.小鸡是怎样唱歌的?(请个别幼儿学学小鸡唱歌的声音,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

3.教师完整的示范演唱歌曲。

4.幼儿集体学唱。

四、表演歌曲。

1.请幼儿自愿报名扮演“蛋宝宝”,教师敲蛋壳,进行歌表演。

2.请全体幼儿合作扮演“蛋宝宝”,教师敲蛋壳,进行歌表演。

五、结束活动。

鸡宝宝们要到外面去玩一会儿了,注意安全哦。

一、明确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和作用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音乐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不是简单的让幼儿学会几首儿歌,也不是让幼儿掌握高深的乐理或乐器,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然后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小班幼儿喜欢游戏性、活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活动,而这首歌曲的内容通俗 易懂、富有儿童情趣,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因此,组织起来不会显得单调、枯燥、幼儿的参与率和积极性高。于是我就设计了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小小蛋儿把门开》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富有诙谐情趣的动感教材,而且它的歌词像儿歌一样朗朗上口,易记,生动的描写了黄茸茸、胖乎乎的小鸡出壳的情景。

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使人的记忆有一定的根源基础,优美的旋律不仅容易上口并储存脑海中,使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学龄前儿童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表象,而幼儿音乐课的形式活泼多样,既有唱歌又有律动和音乐游戏,有时也边歌边舞或进行节奏练习,使幼儿各种器官都活动起来;同时教师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向幼儿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幼儿理解歌曲的性质,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教唱歌曲时,可以把歌曲内容编成幼儿爱听的故事或结合图画。这样幼儿兴趣很高,很快记住了歌词,增强了记忆力。实践证明,音乐教育正是促进幼儿注意力,记忆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测验过程中,他们听到轻快悦耳的乐曲,就把它跟小鸟的叫声和跳动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出小鸟在翠绿的树林里跳跃欢唱的情景,乐曲中多种声音的不同表现力,都可以引起幼儿的多种遐想。同时幼儿也可以借助歌词来发展想象。因为当乐曲同歌词结合起来时,听者是沿着歌词展示的内容,随着旋律激起的感情去进行感受的。例如:学唱《小小蛋儿把门开》这首歌,在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下,幼儿会从歌词“黄茸茸、胖乎乎”联想到小鸡的各种形态。有的说“我看到正在吃小虫的小鸡”有的说“我还看到跳舞的小鸡!”“还有小鸡在草丛打滚呢!”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在他们脑海中所想象到的可爱的小鸡的画面。学唱歌曲,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而幼儿的言语越发达,想象的有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就越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音乐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艺术它能直接地影响人们,特别是影响儿童的感情,在内容多样化的音乐活动中,可以促进幼儿听觉,记忆,语言,想象及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情感,个性的发展,促进身体的健康。由此,幼儿园、幼儿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重视幼儿个体音乐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技能教导,并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教案中我定的活动目标是: 1.初步学会歌曲。2. 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3.自主表演,充分发挥幼儿个性的发展

二、选择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包括唱歌、音乐游戏、韵律活动、打击乐、音乐欣赏等,各部分关系中在横的方面要做到互相结合,难易基本一致,在纵的方面各部分要保持自身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并不是要把小孩子都培养成画家,音乐家,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精神情操和品德”(刘海粟《陶先生提倡美育》)。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选取浅显易懂、能为幼儿接受理解、形式多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

教案的设计意图非常明显,以教学歌曲为主线,通过唱歌、游戏、表演等完成整个音乐教学活动,歌曲的选择也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内容通俗、易懂、富有儿童情趣,小鸡的可爱形象和歌曲优美的旋律,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三.注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方式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师,在教同一内容的课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里面就有教学方式的问题存在,新《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在活动开始,我将幼儿定位于蛋宝宝,这一角色对于幼儿来说比较熟悉,因此,幼儿乐于表现,从心底里产生对角色的喜爱之情。我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然、有趣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歌曲的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大胆地用动作表现。作为教师,我没有做完全的干预,而是极力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动作表现,从而也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在整个活动的设计和进行过程中,我时刻以《纲要》中艺术领域目标为要求,以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为着眼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我也坚信,虽然没有像预期的那么精彩,但是通过自己课后的深思及考虑,也让我明白了很多,特别是对目标的把握以及运用,对孩子的随机性处理,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教学方法固然有高下之分,但也不应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因此在音乐教育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应死搬一些优秀教案,不分场合,对象地运用。在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总结自身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必须结合所教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创造性地予以发展,在教案中就灵活,充分地采用了一些教学方式:设计教法,拟写教案;事先欣赏,提前准备,利用午睡起床的时间播放歌曲,创造条件让幼儿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印象;然后运用教具,器材;利用提问的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等手段进行教学。同时与其他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知道了小鸡是怎样孵化出来的,学习了生词黄绒绒、胖乎乎,通过了个体的展示团队的合作表演,最后在游玩中结束了教学活动。

以上是我体会新《纲要》的精神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一点认识和运用。参考文献

10.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十

扬州市机关三幼绿杨园张璇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试行)规定,要培养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国家、爱祖国;让他们知恩、感恩,富有爱心,从小爱父母,爱祖国,关爱他人,长大成人以后回报父母、社会和祖国,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投桃报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些优良的道德文化世代传承,滋润和熏陶着我们的民族。故“感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点。

为了解幼儿在“感恩”情感方面的情况,我们曾对我园的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家长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6%;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68%;受到别人的帮助或关心,却不懂得要主动地向别人表示感激或感谢的占58%。这一结果说明现在的幼儿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究其原因,就家长而言,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不少家长只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现在的小孩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想得到孩子的回报,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认为从家长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自然不会想着去关心别人、感激他人。因此,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

二、幼儿园感恩教育的意义

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认可,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迅速、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个体生命早期的发展状况对人一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贺拉斯〃曼所曾说过:“凡是任何事物生长的地方,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

首先,感恩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能 1

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推己及人。其次,感恩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更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孩子天真、纯洁,对爱有天生的需求,对善、美有本能的向往,从小培养一种关注他人的能力,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将有助今后形成对他人较高的关怀取向。幼儿阶段是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不断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教育氛围,运用合适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就能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另外,还可以防止一些不良影响的侵入,避免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英国教育家洛克也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写道的:“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这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极柔,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正由于从源头上的一丁点引导,河流便有了不同的流向,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我认为幼儿的精神正像河流的源头一样容易引导到东或者西。”因此,幼儿阶段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项教育内容。

三、如何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要引导孩子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

1、开展感恩活动,将感恩情结转化为感恩行动。

(1)利用节庆活动,开展集体“感恩”活动。

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都是我们教师开展感恩教育不可错过的良机。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单纯的口头教育是很难接受的,我们可以在这些众所周知的节日里开展专门的集体的感恩活动,让幼儿在一个大的氛围中感受学会“感恩”。如“母亲节”时让幼儿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制作一些想送给妈妈的礼物,并且节后进行分享,活动中,请小朋友表演节目等,在一次次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内心被融化。

(2)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主题式“感恩”活动。

创设有趣的情境以及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去体验、感受,渗透感恩教育。例如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环境创设,在主题中有个音乐活动——歌

曲《我的好妈妈》,歌曲体现了妈妈辛苦工作一天的辛劳,宝宝为妈妈的辛劳能做的事情,歌曲中教师不需要再作任何诠释,孩子很自然的从歌曲当中体验到了关爱带给人的喜悦。那么今天回家后的亲子活动就是“我给妈妈送温暖”,于是孩子们有的给妈妈洗脚,有的给妈妈捶背,有的帮妈妈做家务。由此生成的系列感恩活动都让幼儿积极的参加,教师节孩子们和父母一起去拜访父母的老师,老人节全家人一起为爷爷奶奶送温暖,使孩子能够成为一位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充满爱心的人。

(3)一日生活中融入“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完善人的生命,特别是完善人的精神生命。要引导幼儿学会对父母对家庭感恩;对其他亲人感恩;对教师、同伴和朋友感恩;对大自然感恩等。在晨间谈话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我为XX做么?”“妈妈为我做什么?”等话题,让全班小朋友都来分享为亲人服务劳动的快乐。谈话目的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养育孩子的不易,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爱,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每逢妇女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我们还会相应开展一些活动,让幼儿做一件让家人开心的事情,比如,给父母捶捶背、送一杯热茶或帮妈妈擦桌抹凳等等。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事故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孩子们进行讨论,让孩子们明白感恩的道理。也可以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或是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也可以让孩子讲述他自己对感恩的认识,讲让他非常感动的事情。游戏是孩子的伙伴,孩子的一日生活都离不开游戏。教师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来当妈妈”游戏中,要求孩子们抱着一个小娃娃去走路,吃饭等等,孩子们真切的体验到当妈妈的不易,于是在下午来接时,很多孩子都不让妈妈抱,而主动自己走着回家了。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是个让孩子直接体验接受的良好途径。

2、以身作则,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面对众多孩子感恩之心的 “迟钝”,传统的德育说教是不够的,我们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

(1)良好的家庭氛围,影响幼儿的“感恩”意识。

洛克的《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家长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在家中

可以很轻松的创设感恩的氛围,在有意无意中,家人的一言一行中,孩子们会看在眼里,慢慢的记在心里,印在脑袋之中。相信很多人都被电视上一句“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广告词深深地感动,可以说家庭是孩子们第一个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幼儿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所以自己在得到帮助时,真诚的说声“谢谢”,不时的拥抱自己的父母与家人,感谢他们的付出,虽然看似不经意的事,但都充满您对家人的“爱”,而在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幼儿慢慢的感受、接触这些关心的话语、爱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2)教师的言谈举止,影响幼儿感恩行动

德育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做到的,必须自己做好榜样作用。如:在教育幼儿讲文明、讲礼貌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幼儿有礼貌,幼儿问教师好,教师必须用亲切的语气回答“小朋友好!”遇见生疏人或参观的家长,教师应热情与之交谈、打招呼,无形之中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午餐时,是练习说”谢谢”的好时机。大多孩子们对这种成人劳动习以为常,根本不会感恩。但是龚启新却总是会在我给她盛好汤后说句“谢谢”。”不用谢”。我不适时宜地表扬到:“最喜欢给龚启新盛汤,她总会说好听的话。”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更多的孩子愿意成为我喜欢的孩子。于是,轻轻地一声”谢谢”从孩子们的口中娓娓道来,确实不失为我班的一道风景线。

四、结论

幼儿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感恩教育要让幼儿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以及其他人给予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从小培养孩子感恩分享,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没有阳光,就没有大地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生命的延续;没有朋友,世界就会处于孤独和寂寞之中。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中国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2)、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点》.南方论刊,2006年6月

(3)、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北京教育,2005年5月

(4)、《外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选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1月

(5)、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 《光明日报》2003年11月8日

(6)、吕旭峰:《关于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的思考》 《精神文明导刊》2007

11.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学前;幼儿教育;探索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3-01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其探究活动才能够符合幼儿的成长需要,探究的过程就是幼儿实现自主发展、感受进步的过程;探索精神能够促进探究活动实现更加开阔的发展。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是和其进行的行为有紧密联系的,可以帮助其实现知识和能力提高的行为内容,这种提高的行为是幼儿主动努力并自行探索的;探索精神能够促进幼儿体验活动过程,掌握具体方法,并且能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完善原有方法的行为和能力。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具体实施现总结如下:

一、构建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环境

首先是提高幼儿探索兴趣,兴趣是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的一项基本条件,兴趣可以支撑幼儿完成某项活动并在其中获得成功。儿童有天生的探索欲,教师要保护好幼儿的探索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能够在积极的心态下开始探索。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为学生构建能够帮助其展开探索的思考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思考,让其沉迷于探索当中。其次是教师要支持并欣赏学生,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感,他们会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孩子的同伴,给与学生高度的尊重,保持其思维的活跃成都,让学生在极其宽松的状态下实现自助提升。最后就是教师要宽容并接纳学生,要能够接受幼儿的错误,幼儿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会受到之前经验的影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只能够反映他目前的知识能力,很多成人明显就知道的错误,但是幼儿却不能之间看出来。幼儿对于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其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成人是有所不同的。教师要认真听取幼儿的看法,了解幼儿园的真正目的,让学生能够活动实际的帮助,实现探索精神的发

二、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一般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所以教师要准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供学生选择。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另外幼儿的思维发展需要动作的推动,所以教师在为诱饵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是否便于幼儿操作,只有使用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才能让幼儿更加主动的参与进来。

三、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1.引导主动探索。

教师要明白,教给学生再多的问题,都不如指导学生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幼儿在思考中提出疑问,接着探索疑问,这是一种珍贵的科学素质形成的基础表现。所以,学校可以设置 “小问号信箱”,鼓励幼儿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图画或者文字的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由父母帮助总结,将提出的问题投到信箱中,教师定期整理总结公布出这些问题。但教师不要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带领幼儿针对自身提出的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之后结合问题展开观察,可以通过小的实验探究或者和父母共同查找相关资料确定问题的答案,这样幼儿的记忆会更深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自己主动寻求方法学会探索。

2.重视实践操作。

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也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如在“沉浮的鸡蛋”的科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准备了人手一份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矿泉水空瓶、小棒、筷子、擦手布等材料。让幼儿随意实验看谁发现的现象多,有的学生发现向水中多加盐会让水中的鸡蛋浮起来,有的则不能,教师要带着学生观察思考,结合操作过程验证思维结果。从幼儿的实验结论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幼儿的聪明才智,不能否认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结果,这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获取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主动性。因此,我门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放手让幼儿去探索,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等待幼儿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幼儿结果。这样实践动手能力穿插在教学当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会提高学生的记忆程度,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3.鼓励合作、探讨。

在幼儿教育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中,讨论特别重要,幼儿在总结经验体会的时候要和小朋友们共同研究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现象、特征和具体表现,之后互相总结分析,实现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所以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如“摩擦生电”的小实验活动,我提供了塑料积木、塑料棒、碎纸屑等等。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看能否把纸屑吸起来,幼儿动手后,都说:“吸不起来”。接着教师让幼儿试着在头发和衣服上摩擦塑料帮再试一次,当纸屑吸起来是孩子欢呼雀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结论: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前提下,幼儿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幼儿教师应该充当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鼓励并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个人探索精神的養成。

参考文献:

[1]杨丽.让科学走近孩子——浅谈培养幼儿科学探索意识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2012年17期.

12.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十二

一、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民间工艺体现着民众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制作民间工艺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喜悦和欢乐的过程。比如像中国结, 它是由一根绳子通过穿梭、缠绕方式最终完成精美图案, 象征着吉祥、幸福、平和, 传递的是一种美好的祝福, 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态度, 幼儿通过对民间工艺的学习, 可以感受到这种生活精神和态度, 从而培养起乐观开朗的性格。

2. 有助于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民间工艺凝聚了广大劳动民众的智慧, 体现了民众的慧心巧工, 民众用的自己的慧心和巧手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材料制作成了各种奇思妙趣的艺术品, 将无穷的想象力用工艺的形式表现出来, 突破思维限制, 既大胆又不乏创新, 这种工艺制造思维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刚好与幼儿不受束缚、爱好想象与幻想的天性相符合, 给了幼儿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心灵手巧”这个成语体现了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心灵巧才能给制作带来奇思妙想, 手巧才能将妙想付诸实践, 而且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还能不断刺激大脑神经, 进一步增强大脑的灵活性, 这就是幼儿学习民间工艺制作所能起到的锻炼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意义。

3. 有助于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民间工艺的装饰体现着节奏、对称、秩序与空间美, 比如陶艺品的回纹和如意纹、民间剪纸图案的对称美等等, 而且色彩的对比和协调使用、搭配组合更是体现着视觉美感。在造型上, 民间艺术处处体现着概括、简练、古拙的特点, 充满自然生动的情趣。审美, 就是生命主体对本体之美的把握, 幼儿在欣赏和创作这些艺术品的同时, 能够茶才能产生一种审美愉悦之感

二、幼儿教育融入民间工艺课程的策略

1. 发掘适合幼儿学习的民间工艺。

我国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但并非所有的民间工艺都适合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课程中来, 而是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进行甄选。在选择民间工艺时, 幼儿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选择可操作性强, 且具有趣味性的, 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选择文化底蕴丰富、文化价值深厚的, 以帮助幼儿提高认知能力;符合当地风俗习惯, 能够就地取材, 方便工艺课程所需资料和材料的搜集整理;操作起来安全可靠, 不会对幼儿存在安全隐患。根据现有的教育经验, 笔者认为泥塑、剪纸、草藤编织等民间工艺是比较适合融入到幼儿园课程中的, 为了确保安全性和增强可操作性, 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创新, 或是代替一些工艺素材, 比如草藤可能会扎到手, 则可改用彩带, 剪纸时剪刀容易割破手, 则需要老师在一旁辅助完成, 此外, 民间工艺的选择不可过于简单, 也不可过于复杂, 以能有效协调幼儿参与兴趣、起到教育效果为准。

2. 营造良好的民间工艺教学氛围。

不少幼儿老师认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低、动手能力差, 在开展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时觉得幼儿难以独立完成, 因此, 有时免不了出现总是老师在操作, 幼儿只有在一旁观看的份, 长期这样, 只会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 不愿意动手或是不会操作, 使得民间工艺教学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针对这种现象, 作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创设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良好活动范围, 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大胆动手去操作。具体而言, 创设良好的教学活动氛围, 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老师要以平等、友好的身份去跟幼儿做朋友, 而不能以师威来要求和控制幼儿;要控制好授课时间, 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和操作时间;在制作民间工艺时, 老师要在一旁留心观察和指导, 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要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幼儿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 而不能直接取代幼儿帮幼儿完成, 只有这样, 才能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逐渐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3. 以游戏方式组织民间工艺教学活动。

喜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 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民间工艺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 从而让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和感受民间工艺。比如, 在教学剪纸这项民间工艺的时候, 老师可以组织“过新年, 贴剪纸”活动, 以小组的形式让小朋友自行讨论春节要贴什么样的剪纸,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 学习剪纸的过程中, 他们就会更加的专心、专注;在学习制作陶艺时, 由于不可能带孩子到真实的窑洞烧制陶艺品, 因此可以用游戏模拟方法, 搭建一个虚拟的窑洞模型, 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陶艺制作的全过程。幼儿在完成民间工艺品的制作之后, 老师要用艺术化的评价形式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肯定评价, 让幼儿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并鼓励幼儿向其他小朋友表达介绍自己作品的构想、制作方法, 这样既能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 还能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和集体互助意识。

民间工艺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作息等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融入民间工艺课程, 可以让幼儿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在生活化体验中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 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3.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十三

--------挫折教育与及时激励

摘要:在人生浩瀚的大海中,激励是生命之舟前行的原动力与风向标,而挫折是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生命之舟从起航到彼岸。生命之旅无坦途,挫折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世界的主人必须学会竞争才能生存,而面对竞争只懂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既要充满自信,又要有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作为3──6岁的幼儿,他们的社会交往正处于一个高涨期,他们迫切的希望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交流。在这期间你会发现他们犹如一个个的社会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在游戏中。因此,幼儿园的挫折教育与及时激励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挫折教育 及时激励 独生子女

一、挫折教育与及时激励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挫折教育并不等于大棒政策,许多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这是因为,那些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这些所谓的“捷径”往往会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饱经风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

及时激励是指掌握和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规律,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有效运用“及时激励”这个武器,激发孩子的潜力。

二、中外幼儿教育比较

一个美国孩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己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一个非洲孩子摔倒了,母亲没有说话,只在孩子旁边反复模仿摔倒并站起来,以无声的实际行动教孩子自己站起来;一个中国孩子摔倒了,母亲马上跑过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有的还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让宝宝摔倒了,妈妈打地,宝宝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这是一个小而简单的故事,可是当你听完这故事时,你是否会觉得还有一点其他的什么味道吗?久久回味着!你想知道这三个不同国度的孩子以后会怎样吗?让我来告诉你:将来成长的孩子中,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顾自己,从小就离开父母去闯生活;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风无雨时尽情享受父母的照顾,有风有雨时,更是躲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面对。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应付挫折,会让孩子活得更好。父母过多的保护往往使孩子的翅膀越来越软弱!因此我们的挫折教育和及时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更需要让中国的儿童也早日学会独立。

三、挫折教育与及时激励对幼儿的重要性

如今,独生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什么超前教育、赏识教育等等,真是多的让人目不暇接。许多家长盲目地听从或轻信一些书籍和媒体上的言论后认为,只有不断地赏识孩子,就会使孩子在学习上取得很大的成功。既是孩子做错了,也要变着法的竖大姆指……后来,他们发现单独使用这种方法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却使用了另一种极端的方法:严厉惩罚,结果使情况变得更糟。

我认为,简单地、孤立地使用这两种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有害的。只有激励没有“挫折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厢情愿、不负责任的教育。而这种挫折教育和及时激励对于幼儿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我们要从孩子三到六岁之间就使“惩罚”与“激励”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一)关于挫折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很容易受到挫折。常见的心理挫折有学习挫折、交往挫折、情感挫折等。

1、学习挫折

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而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障碍就是学习挫折。

2.交往挫折

由于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惶恐,害怕与人接触。这种情绪体验就是交往挫折。

3.情感挫折

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获得情感满足。当朋友欺骗了自己,或是背叛了自己,因为朋友之间的变故而造成情绪、情感波动就是情感挫折。

(二)关于激励。

我讨厌家长对孩子没有边际的激励和赞美。赞美和激励有三个原则:

1、赞美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他的品性;

2、赞美应该赞美的,而不是任何一点点小事;

3、赞美孩子做事的态度,而不是事情的结果!如果说鼓励教育给了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一个追求美好事物的动力,教给孩子好与坏,是与非的判断;那么挫折教育,就是帮助孩子认识“恐惧”,帮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帮助孩子从软弱走向坚强,从坚强中寻找勇气,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勇敢的坦然面对!无数的事例已经证明,能否正确的对待挫折,与能否及时的给与相应的鼓励,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之路。

作为3──6岁的幼儿,他们的社会交往正处于一个高涨期,他们迫切的希望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交流。在这期间你会发现他们犹如一个个的社会人,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特别是在游戏中。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世界的主人必须学会竞争才能生存,而面对竞争只懂得某方面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既要充满自信,又要有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幼儿园的挫折教育与及时激励就尤为重要。

四、“及时激励”与“挫折教育”相得益彰

“激励”可以使孩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完成从小学至大学的学习任务,但是,社会是复杂的,孩子终究是要走向社会的,因而挫折无法避免。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中惟一的孩子,他充分享受了父母的爱抚和关怀,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起非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情感上、物质上有许多优势,但却缺乏吃苦耐劳的生活体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娇生惯养、骄傲自满等,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很多家长不但没有效的预防策略,反而对孩子过高期望、过份溺爱、过多保护、过于焦虑导致了孩子创造力和智慧的退化。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挫折会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但是,孩子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战胜挫折。久而久之,她就会认为挫折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并通过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使“挫折耐受力”得以提高,最终达到砥砺意志,从逆境中奋起。但是,这些观念是通过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来潜移默化地灌输的,它考验着家长们的耐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的激励也是很必要的,让孩子可以在每次突破中都找到自信所在,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每一个努力都是有价值的,因为战胜挫折的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理想的地步,但必须要让孩子逐渐感受并消化挫折。这个过程虽有些漫长,但确会提高孩子的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必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面对胆小的宝宝,家长不可操之过急。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她,否则孩子会越来越害怕做任何事情。在家里,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表现的机会。寻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让她得到锻炼。比如让宝宝在小区游乐园玩,家长远远看着她;到超市让她自己付钱买东西;鼓励宝宝到邻居小朋友家串门。孩子不敢一个人看动画片,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看动画片时告诉她一些做人的道理。另外,给宝宝讲故事时,不要故意避开坏蛋部分的情节,家长要告诉宝宝,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目的是要告诉宝宝好人如何智斗坏人。在宝宝取得成绩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因此,要使孩子健康的成长,不但要及时发现她的优势,给予及时激励,同时也要适时增强孩子的“挫折耐受力”,有时甚至比激励更重要,因为人的一生中将会遇到数不清的挫折和逆境。无论是激励教育还是挫折教育,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孩子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力的基础上,即能正确的对待挫折,克服不切实际的幻想,又能竖立自信,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达到了这样的效果,那我敢肯定地说,面对未来激烈竞争的环境,面对未知和风险,孩子一定能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旅。

参考文献:

[1].《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非智力成长因素教育丛书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14.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十四

内容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本文总结了我校中职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的“2+ 1三段式”的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并不断完善这一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以适应我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

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这样的定位:中等职业教育,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受社会欢迎,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从2005年开始,广州市各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幼儿园纷纷扩招,有的地区每年都在新建幼儿园,幼儿园师资供不应求。随着入园难的现象出现,幼师需求持续火爆。我们学校的幼儿教育专业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于2006年进行立项设置的。我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幼教理论、英语特长、艺术兼顾 ”为办学特色,突出职业技能,重视职业素养,全方位塑造现代幼儿艺术与英语教育人才。

在四年多的办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中等职业教育“2+1三段式”模式,这个“三段式”即“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校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对口就业率达100%,她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颇受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众多幼儿园用人单位的青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就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实践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几点:

一、立足现实,科学发展,遵循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突出中职特色,不断完善幼儿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我们总结了2006级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07级幼儿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中有关专业实践教学部分不断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由3部分组成,包括课程实践环节、综合实训项目、顶岗实习。在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同时,也不断更新学生的幼儿教育理念,通过组织2006、2007级学生联谊、带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主题班会、园长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热爱本专业,具备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以此制订了2008级和2009 1

级幼儿教育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

2008级、2009级幼儿教育专业学制三年,其中四个学期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三年到校外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在教学计划的修订过程中,我们充分吸取06级毕业生的就业反馈信息和市场调研分析结果,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内外现有的教学资源并立项新建了音乐舞蹈实训中心,积极开发以广州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50多家幼儿园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基地。

二、积极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与专业汇报活动,充分延伸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

幼教学生的专业技能体现在说、唱、弹、跳、手工艺术等方面。我们针对每项技能给学生以锻炼、演示和竞赛促进的机会。技能竞赛和专业汇报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锻炼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每个学期针对各年级分别举办幼儿教育专业幼儿故事、声乐与钢琴比赛、现场手工作品比赛、幼儿英语教学技能比赛、幼师三笔字等比赛,特别是幼儿英语教学技能比赛,增强了学生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融入唱、画、跳、演、说的实践能力,突出幼儿教育专业艺术与英语特色。同学们在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活动中,巩固提高专业技能,同时锻炼了胆量,提高了活动组织能力。

每年一度的大型汇报演出,充分展示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在校期间练就的扎实职业技能基本功和良好的幼师专业素养,展示幼儿教育专业师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凸显幼儿教育专业办学特色,同时对幼儿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一次检验。

三、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长期不懈坚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见习。

1、积极与多家幼儿园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立幼教实习基地。经过四年努力,我校与广州天河区合一国际幼稚园、广州市天河区福龙中英文幼儿园、广州市海珠区怡海中英文英文幼儿园、广州市海珠区好时光中英文幼儿园、广州市海珠区琴海居中英文幼儿园、广州市越秀区拔翠中英文幼儿园、广州越秀区御景艺术幼儿园、广州市荔湾区育晟中英文幼儿园、广州市黄埔外语实验幼儿园、广州市白云区云天翠庭艺术幼儿园、广州市番禺鸣翠苑实验幼儿园、南海湖景湾中英文艺术幼儿园等50家中英文艺术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

2、建立行之有效的观摩见习制度。结合不同年级每学期学习课程组织安排

幼教学生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制定了严格的见习纪律与制度,每次见习后同步进行评课活动,使学生对见习内容能够及时消化吸收,并要求学生每次要完成见习报告和心得体会。通过见习,学生对幼儿园常规教学有了初步认识,对幼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四、创设生动的就业指导平台,积极组织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返校举办交流活动。

我们组织在幼教工作岗位上有突出成绩的往届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座谈,邀请08级实习生回校为09级作实习专题报告,观看往届学生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图片及艺术表演,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增强09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们从往届毕业生的现身说法中得到的信息和启发。她们的演讲和演示,受到同学们欢迎。这样的交流平台在引导学生就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五、以园长专题讲座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

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使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强烈的就业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焕发学生投入未来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我们经常邀请实习基地幼儿园的园长来校举办专题讲座。2010年6月10日下午,我校语言与艺术部邀请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园园长在学校学术报告厅为我校08、09级幼儿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走出校园,走向卓越”的专题讲座和现场应聘活动。出席这次活动有乐贝家幼儿早教中心教学总监杨秋雅、台湾智慧鸟广州幼儿英语教研中心教学总监李宏庆先生和广州松洲中心幼儿园张月馨园长。讲座环节杨秋雅园长就优秀幼儿教师应具备九个特征、如何做同事喜欢的教师、如何做幼儿喜欢的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的沟通、如何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当前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杨园长用身边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诠释了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本次活动是幼儿教育专业“走出去,请进来”培养模式的有效实践,让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她们在聆听中得到学习,在互动中深深感悟,更在应聘中得到了成长!她们都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就业充满了信心和无穷的动力。

六、积极开展现场招聘会,提供供需双方见面平台,顺利完成学生的实习就业双向选择。

幼儿教育专业在完成了四个学期的专业学习后,在第四学期的期末,我们积极开展现场实习招聘会,提供供需双方见面平台,顺利完成学生的实习就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会还允许低年级学生参加,进行观摩。每年的6月底,幼儿教育专业在教学大楼一楼大厅举行幼儿教育专业供需见面会,来自广州市50余家幼儿园应邀参加供需见面会,供需见面会现场十分火爆,不时出现多家幼儿园抢聘幼师实习生的情景,不到1个小时,全部学生被聘完毕,个别幼儿园开出优厚条件招聘英语与艺术才能兼具的幼师,部分幼儿园还预定了下一届的毕业生。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读职业学校,学生将来没有高学历就没有就业出路。我校的幼儿教育专业通过四年多的中职幼教专业人才“2+ 1三段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和社会效果,为珠三角地区众多幼儿园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幼教人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解决了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就业后顾之忧。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幼教专业的社会美誉度,从而更好地吸引更多生源,形成良性循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唯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才能获得好就业,如果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就业就成为空谈。因此,我们将继续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主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专业建设,不断丰富幼教专业的内涵,使其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幼教人才做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孙兵 朱红枫《当代职业教育》2010年二期)

2、试论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钟伟强《广东教育(职教版)》 2009年5期)

3、培养合格职业人关键是提高认识(米靖《当代职业教育 》2010年4期)

15.幼儿教育教学中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论文 篇十五

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基于课本的教育, 它是一门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艺术, 可以提供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展示他们所能表达的创新性。美术是从幼儿没有认知到最后能将具体事物呈现在纸张上的独特教育, 是感知、理解再到行动一系列的过程, 这就是美术教育带给儿童的裨益。

如何对儿童的绘画情感进行激发, 这是学校与家长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幼儿的绘画经历, 得出一些观点。

一、在幼儿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 要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去学习美术,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哪里

乍一看, 要让幼儿去理解如此抽象的事物, 似乎有点揠苗助长, 但其实不然。幼儿时期, 孩子自己是不具有辨别事物丑与美的能力, 它们更多的是陪伴在父母所做的决定之下, 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届时可以通过一些不错的儿童画去为孩子进行解读, 告诉他们接受美术教育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可以将一张白纸涂满自己喜爱的颜色, 让它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由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欲望, 加之父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这些都会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这会激发他们对创作的兴趣, 对美术的热爱。

(二) 老师以及父母一定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 他们是无法正确通过语言去描述的, 他们的行为有时会让老师以及家长摸不到脉络, 但是孩子们却可以通过作品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去抒发对美好事物渴望的情感, 这些都是可以在他们的画面中找到的。所以, 应当在他们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 及时地去倾听他们的说明, 他们是很愿意去诉说的, 去找到可以同他分享自己作品的“好伙伴”。这个时候他们是不会吝啬地去表露自己的想法。因此, 老师以及父母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孩子所需, 孩子也会因为自己被理解而有动力继续创作, 继续表达。

(三) 将孩子的作品都保留下来

孩子的作品孩子自己应该是喜欢的, 但未必能够做到珍惜, 这样就需要父母及时地代替他们去收藏那些创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珍藏他们儿时的趣事,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励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将他们之前的绘画作品拿出来供其翻阅, 这个过程他们不需父母多说, 自己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一次次的进步通过作品清晰地展现出来, 不会再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父母适时地给予他们赋予感情的褒奖, 他们创作的动力就会一直很高涨, 这就会促使他们要去绘画, 而不是他们被逼去绘画。

二、激发幼儿绘画情感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 不要给孩子提供范画

绘画是一种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途径, 而不是去照搬, 去模仿, 尤其是在孩子绘画的过程中。接受美术教育意义在于培养孩子对美的认知, 正常的审美观念, 过程之中发散孩子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然后动手去绘画出自己心中所想, 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以一幅范画去限制孩子天真的想象, 这样会让孩子的思维很局限, 不能发挥出孩子本身所拥有的扩散性思维, 逐渐会让他们失去对绘画的渴望, 因为毫无乐趣可言。对于他们来讲, 这如同任务一般, 所以, 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之中, 尽量不要给他提供范画。

(二) 不要去注重绘画的质量

让孩子接受美术教育, 就是要去体会整个绘画的过程, 如何去构思, 绘画出作品的原委, 而不是拿结果衡量来孩子是否有造诣, 去评判孩子绘画的好坏。幼儿绘画的过程中, 常伴有奇思妙想, 他们甚至会用身边与要绘画的物品形状相似的物体来代替, 这就是他们爱联想的表现。所以, 如果客观地注重绘画质量, 不假思索地客观评价, 会严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孩子气的他们是在培养一种爱好, 找一种兴趣, 而不是去该考虑如何使绘画的结果变得多么重要。

(三) 不要给孩子绘画方面的压力

倘若班级举办班内画展, 作为家长, 只需要给孩子打气加油, 切记不要给孩子去规定必须得到怎样的名次, 或者以奖罚的方式去要求孩子, 这样做有悖于孩子学习绘画的最初目的, 会使得孩子变得越来越功利。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 他们可能会更为了礼物而去刻意追求画感, 而不是兴趣了。而作为老师在必须评出最好的绘画作品的同时, 也能对其他班级内同学的作品做出点评, 这样才不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也能让他们清楚认识到自己某一处的不足, 也会让他们努力改进。

上一篇:一面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幼儿新学期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