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2024-10-19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精选10篇)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篇一

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1.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

2.具体目标: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五级水平,把五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五级水平中,分别为水平一(小学1-2年级)、水平二(小学3-4年级)、水平三(小学5-6年级)、水平四(初中7-9年级)、水平五(高中10-12年级)。五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水平一(小学1-2年级)

(1)目标

知道个人卫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知识;了解保护眼睛和牙齿的知识;知道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养成良好的饮水、饮食习惯;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自我保护;学会加入同伴群体的技能,能够与人友好相处;了解道路交通和玩耍中的安全常识,掌握一些简单的紧急求助方法;了解环境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初步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意识。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垃圾;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勤剪指甲(包含头虱的预防);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包含沙眼的预防);不随地大小便,饭前便后要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正确的读写姿势;正确做眼保健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正确的刷牙方法以及选择适宜的牙刷和牙膏;预防龋齿(认识龋齿的成因、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检查);适量饮水有益健康,每日适宜饮水量,提倡喝白开水;吃好早餐,一日三餐有规律;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影响;经常喝牛奶、食用豆类及豆制品有益生长发育和健康;经常开窗通气有利健康;文明如厕、自觉维护厕所卫生;知道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b.疾病预防: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传染病。

c.安全知识;不玩危险游戏,注意游戏安全;燃放鞭炮要注意安全;不玩火,使用电源要注意安全;使用文具、玩具要注意卫生安全;远离野生动物,不与宠物打闹;家养犬要注射疫苗;发生紧急情况,会拨打求助电话(医疗求助电话:120,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

水平二(小学3-4年级)

(1)目标

进一步了解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眼知识,学会合理用眼;了解食品卫生基本知识,初步树立食品卫生意识;了解体育锻炼对健康的作用,初步学会合理安排课外作息时间;初步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了解肠道寄生虫病、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方法;了解容易导致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熟悉常见的意外伤害的预防与简单处理方法;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掌握简单的避险与逃生技能;初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读书写字、看电视、用电脑的卫生要求;预防近视(认识近视的成因、学会合理用眼、注意用眼卫生、定期检查);预防眼外伤;不吃不洁、腐败变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生吃蔬菜水果要洗净;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预防疾病;睡眠卫生要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放置;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于健康的物质,避免被动吸烟。

b.疾病预防:蛔虫、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营养不良、肥胖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认识传染病(重点为传播链);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腮腺炎、麻疹、流脑等)的预防;冻疮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学生应接种的疫苗。

c.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

d.安全应急与避险:游泳和滑冰的安全知识;不乱服药物,不乱用化妆品;火灾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地震发生时的逃生与求助;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及时就医,及时注射狂犬疫苗;鼻出血的简单处理;简便止血方法(指压法、加压包扎法)。

水平三(小学5-6年级)

(1)目标

了解健康的含义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健康意识;了解营养对促进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了解食品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烟草对健康的危害,树立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了解毒品危害的简单知识,远离毒品危害;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树立卫生防病意识;了解常见地方病如碘缺乏病、血吸虫病对健康的危害,掌握预防方法;了解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学会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护,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有利于健康;膳食应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注意荤素搭配;日常生活饮食应适度,不暴饮暴食,不盲目节食,适当零食;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有无涨包或破损,不购买无证摊贩食品;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发芽土豆、不熟扁豆和豆浆、毒蘑菇、新鲜黄花菜、河豚鱼等);不采摘、不食用野果、野菜;体育锻炼时自我监护的主要内容(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的指标);发现视力异常,应到正规医院眼科进行视力检查、验光,注意配戴眼镜的卫生要求;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不吸烟、不饮酒。常见毒品的名称;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自我保护的常识和简单方法,能够远离毒品。

b.疾病预防:贫血对健康的危害与预防;常见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甲型肝炎等)的预防;疟疾的预防;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的预防;碘缺乏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病;血吸虫病的预防(可根据地方实际选择)。

c.心理健康: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

e.安全应急与避险:骑自行车安全常识;常见的危险标识(如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生物安全),远离危险物;煤气中毒的发生原因和预防;触电、雷击的预防;中暑的预防和处理;轻微烫烧伤和割、刺、擦、挫伤等的自我处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水平四(初中阶段)

(1)目标

了解生活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意义,养成科学、营养的饮食习惯;了解充足睡眠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增强卫生防病能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熟悉毒品预防基本知识,增强抵御毒品和艾滋病的能力;了解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学会保持愉快情绪和增进心理健康;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发育的基本知识,掌握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和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方法;了解什么是性侵害,掌握预防方法和技能;掌握简单的用药安全常识;学会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了解网络使用的利弊,合理利用网络。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有害健康,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膳食平衡有利于促进健康;青春期充足的营养素,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生长发育和健康(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10个小时,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个小时,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8小时);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等);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吃病死禽畜肉;适宜保存食品,腐败变质食品会引起食物中毒;拒绝吸烟、饮酒的技巧;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拒绝毒品的方法;吸毒违法, 拒绝毒品。

b.疾病预防:乙型脑炎的预防;疥疮的预防;肺结核病的预防;肝炎的预防(包括甲型肝炎、乙(丙)型肝炎等);不歧视乙肝病人及感染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危害;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学会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吸毒与艾滋病;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c.心理健康: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异性交往的原则。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痤疮发生的原因、预防方法;月经期间的卫生保健常识,痛经的症状及处理;选择和佩戴适宜的胸罩的知识。

e.安全应急与避险:有病应及时就医;服药要遵从医嘱,不乱服药物;不擅自服用、不滥用镇静催眠等成瘾性药物;不擅自服用止痛药物;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毒物中毒的应急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骨折简易应急处理知识(固定、搬运);识别容易发生性侵害的危险因素,保护自己不受性侵害;预防网络成瘾。

水平五(高中阶段)

(1)目标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了解常见食物的选购知识,进一步了解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掌握缓解压力等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进一步了解青春期保健知识,认识婚前性行为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树立健康文明的性观念和性道德。

(2)基本内容

a.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食品选购基本知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内容。

b.疾病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和方法;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无偿献血知识;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患者。

c.心理健康: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待事物;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缓解压力的基本方法;认识竞争的积极意义;正确应对失败和挫折;考试等特殊时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应对。

d.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青春期常见的发育异常,发现不正常要及时就医;婚前性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性行为。

e.安全应急与避险:网络交友的危险性。

2.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新时期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3.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有符合要求的师资承担教育任务,使用的教材、教案规范,课时安排合理,开课率100%,有课程安排、教材、教案、评价,并能认真组织考核。通过教学和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和卫生防病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知识知晓率≥95%。健康行为形成率≥85%.业务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2.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篇二

一、大学认知教育的涵义

大学是什么?大学教育将给予我们什么?我们如何度过三年高职生活?这是每一个高职学生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回首三年, 很多高职毕业生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 如果让我高职三年重新来过, 我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我们有理由相信经历过在实践中检验过的高职学生, 重新来过都会比现在更好。事实告诉我们, 只有对大学有了明确而清晰的认知, 大学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认知或认识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大学认知就是对大学的形成、发展和使命, 包括大学的理念、制度和文化, 特别是大学生的角色与任务, 形成全局性的认识、判断和理解。高职学生大学认知教育就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 引导和促进高职学生对高职教育的形成、发展和使命以及高职学生的角色与任务形成全局性的认识、判断和理解。

二、大学认知教育的目标

高职学生大学认知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 它可以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为圆满完成学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 其深层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跨越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再次, 其现实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促进学生成才。因此, 高职学生大学认知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从中学进入大学, 高职学生很容易处于一种迷惑、盲从或者放纵的状态。很多学生到了大二才在茫然中意识到合理安排高职生活的重要性, 但又因缺乏合理规划的能力而无从下手, 眼看时间已过去大半, 也就心有不甘地跟着感觉走了。大学认知教育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管理活动, 帮助学生从迷茫状态中摆脱出来, 提前认识、合理规划自己的高职生活,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引导学生适应、熟悉、规划高职三年时光, 帮助高职学生顺利成才, 是高职新生大学认知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 促进学生实现人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 中学教育大多片面追求升学率, 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心理负担, 忽视了学生德育心理等问题。成长在相对封闭环境中的高中学生, 往往缺乏个人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主意识比较差。特别是升入高职的学生, 大都存在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成长期和缓冲器阶段, 如果不能形成较为完备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将对今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帮助学生跨越人生发展障碍, 顺利走向实现生的全面发展的道路是高职学生大学认知教育的第二个目标。

(三) 促使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认知教育还有一个目标是对未来职业发展做出初步规划。高职教育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教育, 其教学内容围绕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岗位需求进行设计。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将和高职期间所学的专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高职学生能否在入学初期就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建立明确的目标, 做好合理的规划, 将直接影响到高职学习生活的质量和未来事业的发展。

三、大学认知教育的内容

(一) “大学”教育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的起源、发展, 重点学习大学的理念和文化, 使学生尽快了解大学实质, 体悟大学精髓, 为学习和成长提供精神支撑, 帮助学生尽快确立高职生活的方向性。大学的共同特点就在于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教师要教育高职学生崇尚科学, 精益求精地学好专业知识, 并且能创新, 敢实践。真、善和美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如果缺乏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 常常会陷入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贫乏。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是高职学生大学认知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 高等职业教育

1. 明确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是高职教育的定位。即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二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即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三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即校企合作, “双赢”共进, 大力培养职业技能。

2. 确定高职学生的角色与任务。

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责任以行, 能力为重, 创新是魂”的理念, 使学生顺利度过大学适应期。首先, 要学会在“三个世界”里学习。一是知识世界, 即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书籍增长知识。二是经验世界, 即培养专业能力, 主动实践, 积极锻炼, 学以致用。三是虚拟世界, 即学会利用网络时代, 获取资讯, 获得多方面资源支持。其次, 要掌握三种学习方式。一是自主学习。真正的教育必然是自我教育。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学生要逐步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要有所守有所放, 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合作学习。古人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同伴的精神文化资源, 互相学习, 合作学习, 培养合作共事的能力。三是体验学习。开展技能训练、参加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参加专业社团活动等, 都是体验学习。在体验的过程中, 学生能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三是要把握三个学习重点, 即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学生还要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 关注专业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 形成“特色”, 让自己学有所长。

(三) 人生与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地位, 是一个人生涯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只有那些在高职阶段个性化地塑造出个人竞争优势的学生, 才能更顺利进入职业生涯的轨道, 少走弯路。因此,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我设计尤为重要。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应初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早定目标, 学有所向。教师则应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与权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 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从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3.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篇三

一、新体系教学目标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讨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哲学有三种:形式主义、情感主义和现实主义。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无论是在音乐美学还是在音乐心理学的争论中情感主义者一直是占上风的,而在当代,情感论更是音乐价值论的主流。

普通人学习音乐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使人的精神生活更美好。学校音乐教育面对的是普通学生,所以新体系以情感论作为教育心理学和音乐美学的基础,将音乐教育目标定位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情感体验经验,学会通过音乐活动积极地唤起情感、抒发情感、表达情感、交流情感,使学生们在校和一生的精神生活更美好。

人的音乐情感体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来自音乐形式和情感形式的“同形同构”。这种音乐体验可以称为形式性情感体验,可惜对于多数音乐作品来说,只有具有一定音乐天赋者才能直接识别这种纯粹由音乐形式来表达内涵的情感,而其他的人则需要借助自己或别人的体验经验。形式性情感体验是直接情感体验,主要是音乐家和专业音乐工作者在创作和表演音乐作品时使用。

2.对于一般人的思维习惯而言,情感是与意义、事件、场景、画面、人物、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体会艺术作品的情感首先是从作品的内容入门的。所以形式与内容相一致的音乐,可以将体验内容获得的情感过渡到体验音乐旋律与节奏上。这时的情感体验是间接情感体验,也可以称为内容性情感体验。

3.在内容性情感体验实现之后,学生可以逐渐排除或淡化内容,把音乐形式(旋律和节奏)直接与体会到的情感联结在一起,记忆成为音乐经验,并且再用此音乐经验去体验相似的音乐形式(旋律与节奏乃至力度和音色),这时产生的体验就是经验性音乐(形式)体验。这种音乐体验是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培养获得的。

在现行音乐教学中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在音乐课上只求把歌唱会唱准,不求有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偏离音乐本质的教学;二是在教唱歌时,只停留在让学生通过歌词体验歌曲情感的水平上,即只实现了内容性情感体验,而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实现经验性音乐情感体验。这时的体验并非是从音乐的声音中直接得到的,学生仍没有建立起个人的音乐体验经验;三是学生还没具备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就直接从形式性情感体验开始音乐教学,结果导致音乐无法打动人,未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新体系提倡通过内容或动作性情感体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形成体验经验系统,最终获得经验性情感体验的能力。这是新体系音乐教育的核心教学目标。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体系音乐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是:

1.帮助学生实现内容性或动作性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音乐情感享受,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让学生对音乐有兴趣并喜爱音乐。

2.把间接体验到的情感与音乐形式(旋律和节奏)对应起来,并在下意识的记忆中(一般是反复出现形成的)建立学生的音乐体验经验。

3.指导学生运用上述音乐体验经验直接体验音乐情感,并养成习惯。

二、新体系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为了准确有效地帮助学生最终实现建立个人音乐体验经验储存的教学目标,新体系课程设置包括了五项基本教学内容:音乐律动、歌唱、器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即兴。

(一)音乐律动

音乐律动是音乐(唱、击、奏)的体态动作表现,是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联动,其主要教学功能是通过将音乐节奏的动作外显,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情感体验。

音乐律动是与音乐运动同形同构的身体运动,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两种运动都是外在显现的,一个能听见,一个能看见,不像情感运动是主体内在的,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由于律动除了能引起视觉还能引起主体动觉,而主体(律动)动觉可以和主体音乐听觉一样同形同构地引起主体的情感律动,所以律动可以与音乐共同唤起主体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比单独由音乐听觉引发的体验要强烈。音乐律动经常作为实现和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教学手段。在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新体系音乐教学中,往往把音乐律动作为音乐教学的入门内容。

1.音乐律动常识(建立音乐律动基础经验)

一是介绍什么是音乐律动,怎么进行音乐律动。音乐律动必须建立在音乐听觉的基础上,律动动作来自与音乐节奏的联动,目的是用律动表达和显化节奏。所以说:倾听音乐、认识自己的身体、运动身体等是进行音乐律动的基本条件;二是掌握和积累最基本的音乐律动动作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依赖乐曲中的节奏而存在的。如最初级的经验包括:稳定拍、重音的周期与转换、舞线、乐句、呼吸、空间与方向感、能量释放与控制等。

2.音乐律动体验(建立节奏的情感体验经验)一

(1)体验律动对音乐的影响(体验音乐节奏感的强化)

通过无固定音高打击乐器演奏或击拍动作,体验有律动或无律动对情绪(体验)的影响;

通过无律动歌唱和有律动歌唱对比体验律动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影响:

通过无律动倾听音乐和随乐律动,体验律动对音乐节奏感和节奏体验的影响。

(2)体验律动对情感的表达(体验节奏能够单独表达情感)

律动在无音乐情况下直接表达情感;

体验律动在感知内心音乐时对情感的表达。

(3)体验音乐对律动的主导

体验与音乐节奏协调的律动和不协调的律动对情感体验的加强与抑制作用;

体验音乐与律动变化对情感体验的影响。

3.音乐律动表达(建立基本律动表达经验)

掌握了最初的音乐律动经验后,就可以进行音乐律动表达教学。音乐律动表达主要有四个层次:endprint

(1)对指定音乐进行律动表达:凭经验随乐律动;

(2)对指定的情感进行律动表达:可凭经验选用合适的音乐进行律动表达,也可通过创作合适节奏进行律动表达;

(3)用同一音乐(同一节奏)不同律动所表达的情感体验进行对比,感受节奏体验的个性特点。

(4)表达性情感交流:在前三个层次的基础上,随乐律动或仅用合适节奏进行律动与他人进行表达性情感交流。

4.舞蹈性律动(在一般音乐律动上加丰富的姿态和表情)

(1)节奏性舞蹈律动

(2)旋律性舞蹈律动

(3)情绪性舞蹈律动

(4)情节性舞蹈律动

(5)经典或传统性音乐体裁舞蹈

律动是以表达节奏为核心的。舞蹈性律动是音乐律动的拓展,也可以算是它的一个部分。

5.运用律动活动进行音乐节奏教学(对教师)

(1)在集体教学中让节奏显化,使节奏感弱的学生能看见节奏:

(2)在变节拍、节奏教学中,使节拍节奏显化,让学生容易掌握;

(3)在多声部音乐教学中,通过律动反应,训练学生的听觉敏感度;

(4)在音乐节奏教学中,通过律动活动的联觉记忆,使节奏感内化。

以上五项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可循环数次。

(二)歌唱训练‘歌唱是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课的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通过歌唱可以学习音乐旋律和其他音乐要素。科达伊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切通过歌唱”。

1.知识性歌唱(建立基础歌唱和曲目经验)

这里所讲的知识是指歌唱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经验,而不是专业歌唱者和公共表演者所需要掌握的乐理知识。

(1)首先,通过简单歌曲的歌唱介绍什么是歌唱,怎么歌唱的知识。包括:歌唱时良好的发声方法、正确的站姿、口型、呼吸,不喊唱、不捏着嗓子唱等。

掌握和积累最基本的歌唱经验。

(2)通过更多简单歌唱(5-10首)掌握和积累最基本的歌唱经验,如对音乐元素的感知:稳定的拍子,基本的音高、音强等,这种经验是包含在曲目、乐段之中而存在并纳入记忆的。

(3)熟悉不同类型歌唱基本曲目20首,建立学生最基本的、对不同类型曲目的歌唱经验。

知识性歌唱渗透在每个阶段和层次的歌唱教学中,随着歌唱教学的深入,歌唱经验的丰富,歌唱知识也随之不断扩展和深化。

2.体验性歌唱(建立基本情感体验经验)

学生有了最初的歌唱经验和歌唱曲目之后,就可以在此音乐经验基础上进行体验性歌唱。体验性歌唱主要是一种自我情感体验。这里的情感体验主要是指对歌曲旋律的经验性情感体验,而不是对歌曲旋律的形式情感体验。所谓经验性情感是指被体验的旋律曾经在歌曲、歌剧、舞蹈、视觉配乐、标题音乐中所表述,并被主体体验过后形成了旋律与情感相联系的记忆,当再次听到这段旋律的时候,就会较容易地体验出已经形成经验的情感。(这时旋律已脱离了最初的有意义内容的音乐作品,从内容性情感体验向经验性自我情感体验过渡。)

(1)朗诵歌词体会歌词情感

在没有建立基本音乐情感体验的经验之前,可以借助于歌词(包括童谣)的明确意义进行情感体验,并通过歌词的语音语调语气,长短快慢、轻重缓急来加深对这种情感的体会。

(2)唱词曲体验歌曲情感

把朗诵体会到的词义情感迁移至歌唱,在歌唱中体验这种情感。可通过反复歌唱加强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经验。

(3)只唱歌曲旋律体验音乐情感

去掉歌词哼唱旋律,从凭唱词曲所得的情感体验过渡到对歌曲旋律进行音乐情感体验。这也是歌曲情感内在转化的二次体验。这时得到的就是经验性音乐情感体验。

(4)积累音乐情感体验经验

通过学唱若干首歌曲积累各种音乐情感体验的经验,并体验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变化对情感的影响。

(5)音乐情感体验的显化

用已学歌曲的旋律,按各自的经验(各人有异)重新填上与原歌曲同类情感的内容,将自我情感体验显化,教师进行点评,学生可以互鉴。

体验性歌唱与知识性歌唱一样随着每个阶段和层次的轮回,歌唱教学不断深入、深化。

3.表达性歌唱(建立基本情感表达经验)

建立了最初的知识性歌唱和体验性歌唱的经验后,就可以进行表达性歌唱教学。表达性歌唱是指用歌唱来表达在某个特殊时刻、场合、情境、事件中,涌现出的具体情绪、情感或感慨。让学生知道怎样用歌唱表达和用什么歌唱来表达此时此刻欲表达的心境。表达性歌唱主要有四个层次:选择性表达、模仿性表达、创造性表达、交流性表达,根本的是用情感体验经验来实现欲表达结果。

(1)选择性表达:即凭经验,按照指定情绪、场合或情节从已学唱过的歌曲中选用合适的段落歌唱,使歌唱中自我体验的情感符合所要求的情绪、场合或情节。

(2)模仿性表达:即凭经验,按照指定情绪、场合或情节从已学唱过的歌曲中选用歌段,通过改词进行与自我体验相符的歌唱。

(3)创造性表达:即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用音乐经验改词改曲进行自我情感表达。

(4)交流性表达:是用音乐对他人进行情感表达(有词或无词歌),所以必须在具备接受与理解别人音乐情感表达能力,及自己具有了音乐情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交流性表达。

表达性歌唱同样随着每个阶段和层次的歌唱教学的不断深入而深化。

4.合唱(建立共同音乐情感表达经验)

合唱的教学目标是建立共同音乐情感表达经验,只有在每个人都具有了基本的知识性、体验性、表达性歌唱经验的基础上,才有条件进行共同音乐情感表达的训练。普通学校一般有两类合唱:同声合唱(一般小学与初中合唱属于此类)和混声合唱(初中以上),演唱形式有齐唱、轮唱、多声部无伴奏和有伴奏合唱。endprint

合唱教学有三个层次:跟随性合唱、表达性合唱、表演性合唱。

(1)跟随性合唱:初级的合唱是从集体跟随性合唱开始的,必须建立在具备基本的知识性歌唱经验的基础上。在跟随性合唱教学中训练基本的共同音高感、节奏感,整体呼吸、统一起声、跟随指挥、互听互靠、吐字咬字等知识与技能,在声音和谐统一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共同的音乐情感体验目标。

(2)表达性合唱:在基本歌唱情感体验和歌唱表达经验的基础上,可以逐步培养共同情感表达经验。合唱有音域更宽广、力度变化更大、音色变化更丰富、表现力更强的特点。表达性合唱需通过学唱若干首合唱歌曲,体验多声部音乐要素(音域、音色、音量、音层等)对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3)表演性合唱:表演性合唱是合唱教学中的最高层次,只有在积累了一定水平量与质的丰富合唱经验和经典合唱曲目经验之后,才可能进行表演性合唱训练。表演性合唱也是交流性合唱,这里的交流是通过合唱与听众进行情感交流,也更强调共同音乐情感表达经验和经典合唱曲目经验。

在小学六年歌唱教学的整个进程中,这四个部分应经过十余次螺旋状的轮回,循序渐进地上升。

(三)器乐学习

器乐是指以乐器演奏为主的表演形式或解释为音乐来源的一种声音材料(另一种是嗓音),乐器是指可以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器乐教学是指通过各类不同的听、奏来体验和感受器乐音乐情感体验的特征,及其所带来的与歌唱、音乐律动等同类情感体验和经验的相互转化与联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强、更深、更广的音乐情感体验,及更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经验。

1.器乐知识

(1)器乐介绍与欣赏

通过声音和作品了解各类器乐(中西),如:键盘乐、弦乐、管乐、打击乐等。

(2)乐器原理与体验

介绍常见乐器的发声原理,主要体验器乐的表现功能,音色、音量、音区、速度等与音乐表现的关系,常见乐器的个性特点及对音乐情感体验的影响。

(3)器乐演奏知识和实践

课上主要通过教师介绍和简易乐器操作来了解演奏知识,器乐演奏实践主要靠课外兴趣活动实现。

2.器乐音乐体验

器乐音乐体验与歌唱体验有共同之处,但因歌唱受个人嗓音条件所限,在音域、音色、音区、音量等表现限度上不如器乐音乐表现范围宽广、丰富、复杂。所以对器乐音乐体验又不完全等同于歌唱体验,应该说器乐音乐体验比歌唱体验更细腻,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但因缺少来自歌词的内容情感体验过渡,器乐音乐的情感体验不容易获得和分辨。教学中可将歌唱情感体验的经验移情到器乐音乐体验,也可与音乐律动教学互通和互动,还可靠舞蹈、画面等内容性情感体验过渡,以联觉增强器乐音乐情感体验。

(1)器乐元素体验

在教师指导下体验同一器乐曲或片段中不同的音乐要素(旋律、节奏)的作用。

(2)不同器乐的元素(旋律、节奏)体验特征进行对比。

相同的音乐元素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得到的体验不同。

(3)不同器乐体验对比

不同经典器乐作品感受它的体验特征。

通过同一个经典曲目用不同乐器演奏来对比它的不同体验特征。

3.乐器演奏训练(以奥尔夫乐器为主)

(1)熟悉奥尔夫乐器的音乐功能。

(2)欣赏奥尔夫乐器作品。

(3)练习演奏奥尔夫乐器。

(4)奥尔夫乐器演奏简单运用(简单固定音型伴奏、简单旋律演奏等)

4.小型乐队训练(以奥尔夫乐器配置为主)

(1)乐队知识

(2)简单曲式结构

(3)即兴段落演奏

(4)为歌唱伴奏

(5)小乐队合奏

5.交响乐知识与实践

(1)交响乐知识:通过交响乐作品了解性质、形式、体裁、编制等。

(2)交响乐要素和乐段乐曲音乐体验

(3)课外交响乐队训练

(四)音乐欣赏

音乐活动分为两大类,律动、歌唱、奏乐属于表达性音乐活动,音乐欣赏属于接受性音乐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从外至内的音乐情感体验活动。新体系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是:学生在之前音乐教学实践(律动、歌唱、奏乐)中已经自主获得音乐情感体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规范性体验,获得具有社会公认意义的音乐体验经验,以此继承人类社会的音乐文化财富,提高学生进行社会音乐交流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使学生达到:1.获得与社会公认经验同类的音乐体验和近似的情感共鸣;2.体验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音乐形式包括体裁、曲式、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内容包括题材、标题、歌词、情节、场景、动作、画面等)对音乐情感内涵的影响;3.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对音乐形式与内涵及音乐体验的影响。要注意规范性体验不是由教师替代学生体验后将结果告诉学生并叫学生记住,而是启发和指导学生实现基本方向的自主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教学也应分初、中、高三个层次。

小学音乐课中的欣赏内容属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初级阶段,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经典作品公共体验的基础经验,培养他们参加公共音乐活动的基本能力。根据学生身心智发展特点,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规定音乐实践活动(律动、歌唱、奏乐)是此阶段音乐课的主要形式,因此初级阶段的音乐欣赏可以完全融入音乐律动、歌唱、器乐音乐活动中。小学音乐课音乐欣赏内容的方式(实践)、方法(体验)和教材应与律动、歌唱、奏乐同步互通互动。在教师的诱导下聆听简单经典曲目进行音乐欣赏,使学生获得与公共评价相近的音乐体验经验,初步习惯音乐欣赏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特定小型经典音乐作品创设特定音乐情境,指导学生体会小型经典曲目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诱导学生对经典作品产生特定的体验和情感共鸣,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开拓学生的音乐联想与想象空间。endprint

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属于中级阶段。随着学生心智能力和情感需要的发展,此阶段的音乐课应逐步加大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音乐课可以继续在较复杂的音乐实践(律动、歌唱、奏乐)中,对常见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音乐欣赏。在教师引导下,用已积累的公共评价音乐经验和音乐欣赏方法对经典音乐作品反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进行审美体验,掌握音乐形式与内容对音乐情感的影响,进行较复杂的特定的音乐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建立经典音乐曲目库,使学生逐步积累具有社会公认审美价值的音乐体验经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属于高级阶段。随着中学生兴趣爱好的变化和(对音乐理论知识)求知欲的增长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此阶段的音乐课一般以音乐欣赏为主要形式和内容。新体系的学生在之前的音乐实践(律动、歌唱、奏乐)中已基本习得了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和方法,掌握了音乐情感体验的基本经验,记忆中已形成了经典音乐曲目库,就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系统地对较大型的,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艺术欣赏和文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对音乐形式与表现内容产生的影响,知晓一些社会文化的概念,通过对代表性经典作品的艺术欣赏进一步积累(规范性)系统的音乐情感体验,使之成为个人的音乐经验(系统)的基础,以利于终生享用和传承人类音乐文化(宝藏)。

1.经典声乐作品欣赏

(1)独唱;(2)重唱;(3)合唱;

2.经典器乐作品欣赏

(1)有标题器乐作品;(2)无标题器乐作品;(3)经典戏曲、歌剧、舞剧欣赏。

(五)即兴表达

所谓兴是指人的情绪,即兴的意思是按人的情绪进行音乐活动。情绪的来源是主体的思想、心情、处境和客观环境、事件、时机的影响。音乐活动包括:律动、歌唱、演奏、创作。新体系进行即兴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1.即兴律动

(1)同一乐曲指定不同情绪做即兴律动。

(2)同一乐曲指定不同场合做即兴律动。

(3)同一乐曲按自我心态做即兴律动。

2.即兴歌唱

(1)指定歌曲,按情绪改变节奏节拍。

(2)指定歌曲,按情绪在旋律主干音上变化旋律(加花或缩减)。

(3)指定歌曲,按情绪改变歌曲形式结构与表现内容(高潮、尾声、调等的安排)

(4)指定歌曲,按场景改词改曲。

3.即兴演奏

(1)指定乐曲,按情绪改变节拍节奏。

(2)指定乐曲,按情绪在旋律上加花或删减。

(3)指定乐曲,移调并体验感受。

(4)指定乐曲,按情绪重新安排乐曲形式结构与表现内容(高潮、尾声、调等),并重新体验感受。

4.即兴创作

(1)节奏创作:为词配节奏。

(2)旋律创作:为节奏词配旋律。

(3)创编音乐。

三、新体系教学方法

新体系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其特有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和音乐教育核心理论(新三论:情感论、体验论、经验论),是实现其教学目标和完成其教学内容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新体系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的是元素一整体教学结构,其教学结构图示如下:

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一个老师)

感受、体验、表达、交流教学内容

知识点:指构建音乐知识结构的最小单位,既是本课音乐教材的重点和核心,又是后续学习的认知前提,通常一次课仅用一个新知识点让学生在已有音乐经验上通过音乐作品在音乐活动中获取新的音乐感知、体验、表达和交流经验。

元素线:同元素的点组成时间线条,保持同知识点的连续发展,循序渐进。

知识面:(迄今为止)学生整个掌握了多少知识点,是由知识线上的点组成的。所以它是线性平面,面上的线就是元素线(某元素知识线)。

教学线:每次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点组成教学线,它应该由一个作品,一个活动,一次表演所包含。因为只有在对实际作品的感受、表演和再创作中,学生才能体验到艺术情感。

在年、月、周的音乐课程安排中,元素一整体性结构表现在:

教学的元素性:就是要将所教的音乐知识分解成知识线,可以从由浅入深,逐点渐进实施教学,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教学的整体性一就是要使不同知识线上的点组合成每次课的教学线。每次教的知识点组合在音乐作品或音乐艺术活动中,如不能把知识点组合在其中就不能实现艺术体验,就无法赋予感情。教学的整体性二就是要把知识线和教学线(感情的)结合成网络,主要靠音乐经验产生联觉和联想。

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到两点:

1.每课把知识点组成感性的艺术活动。

2.每个知识点必须和同元素中的其它知识点前后相连,即这节课教的是上节课的发展,又是下节课的准备。

要防止两种情况:

1.一次课上的知识点是散的,形不成艺术活动,无法进行艺术体验。

2.同元素的知识点在前后教学中是散的,不能连成由浅入深,从零到整的元素知识线。

知识面是由元素知识线和教学艺术活动线交叉而成的。每个交叉点都是知识点,也是艺术感觉的组成点。所有这些点构成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艺术情感面的整体经验。

结语

新体系教学方法新在素质型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以发展情商为主的教育目标;以实现音乐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感性音乐经验为主要学习成果的考评要求。

新体系主要来源于教学实践。新体系虽然探索了十多年,但仍然在起步时期。要想使之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中成为主导体系,至少还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每一位学校音乐教师只要为“让音乐使人生活更美好”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都能成为新体系实践的创造者和建设者。

高建进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4.幼儿园小班教育目标与内容 篇四

目标:

1.逐步学会安静地听老师和同伴说话。

2.能听懂简单的句子,并能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愿望。

3.愿意学说普通话,愿意与老师和同伴交流,体验与他人进行语言交往的乐趣。4.愿意学习欣赏幼儿文学作品,并能初步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5.愿意观察图片,能简单地描述人或物。

6.喜欢听成人讲述图片中的内容,并尝试自己阅读图书。

教育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注意听别人说话,理解谈话的基本内容,初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2.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尝试用简单的语言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初步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3.引导幼儿学说普通话,帮助幼儿纠正学说普通话过程中出现的容易混淆的音,关注个体差异。

4.在各种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的词汇并为幼儿创设运用的机会。5.通过各种观察活动,鼓励幼儿尝试讲述简单的事物。

6.帮助幼儿接触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幼儿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7.鼓励幼儿转述简单的句子,大胆朗诵简短的儿歌,在教师的帮助下愿意复述简短的故事。

幼儿园小班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

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稳定、有安全感。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愿意学习简单的生活技能。3.在成人鼓励下,愿意接受医务人员的治疗。

4.初步了解并遵守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简单的安全规则。

5.愿意并喜欢参加各种身体锻炼活动,基本完成动作要求,动作自然。

教育内容与要求:

1.为幼儿创设温馨的集体生活环境帮助幼儿获得安全感,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2.帮助幼儿养成独立进餐的习惯,引导幼儿愿意吃各种食物。

3.引导幼儿知道不舒服时告诉成人,鼓励幼儿配合医务人员进行体检或治疗。4.组织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玩中小型运动器械,引导幼儿愉快的参加体育活动。5.引导幼儿能根据肩带的口令或音乐较合拍地做模仿操或徒手操。

6.引导幼儿学会上体正直继续听口令的一个跟一个走,听信号走成圆圈。7.引导幼儿自然协调地跑,不与他人碰撞。

8.鼓励幼儿勇敢地从一定高度跳下,在较矮的攀登设备上攀爬。9.引导幼儿在活动后知道合作收拾、整理小型体育器械。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育目标

目标:

1.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愿意参加音乐活动,能初步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美。

2.在音乐活动中产生比较愉快的情绪体验,并愿意表达。3.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活动。4.用自然的声音歌唱,能随音乐做简单的韵律活动,学会几种打击乐器的简单演奏方法。

教育内容与要求:

1.引发幼儿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兴趣。

2.鼓励幼儿参加音乐活动,引导幼儿辨别明显不同的音乐形象,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3.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活动。

4.引导幼儿在唱歌时学习听前奏,并逐步对歌曲的开始和结束做出正确的反应。5.知道幼儿学习在一定音域范围内的、歌词内容有趣并浅显易懂的歌曲。6.鼓励幼儿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7.帮助幼儿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8.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提醒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现则空间,不与同伴相撞。

9.引导幼儿感受不同风格音乐的强弱、高低、音色和力度的变化。

10.引导幼儿感受并能用乐器表现强弱明显不同的音乐,帮助幼儿初步看懂指挥并随简单的音乐节奏完成演奏。

小六班环境创设

主题墙“快乐的家”

根据小班2~3月份提供的主题“我爱我家”。我班创设主题墙“快乐的家”。增进幼儿对家庭的热爱之情,充分感受爱家庭、爱长辈的情感,能够根据照片分辨家庭成员的特征、称谓。知道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会用简单的话语向妈妈祝福,老师将祝福写在卡片上,放在妈妈的照片下面。

笑眯眯的太阳图片,绿色的树叶边,彩虹和各种动物笑眯眯的样子,老师和幼儿共同制作的美工房子,家庭照片和幼儿对妈妈的祝福贺卡。

多彩糖果屋

糖果是幼儿异常喜爱的物品之一,而生活中的糖果是通过制作,包装,在商店、超市等地销售,最后和家人、小朋友分享来进行流通的。所以我班创设了角色游戏区域多彩糖果屋。

为了给幼儿创设逼真又富有童趣的糖果屋坏境,我们制作了30~40厘米的大型立体棒棒糖和糖果贴在墙上,并收集幼儿平时吃的糖果皮,点缀在大型糖果上。我们摆放三个柜子,和一个小桌。一个柜子是“制作厂”,里面投放少许老师制作的糖果成品,再放置用报纸和泡沫等制作的糖果芯,皱纹纸和彩纸才城的糖果皮,共有而用卷、拧等方法制作糖果。剩下两个柜子是“柜台”,里面摆放制作好的各种糖果,每种糖果分类摆放并标有价目表(用1~5个点表示),共有而惊醒整理和买卖。(幼儿用相应的点卡换的标有相应点数的糖果。)最后的一个小圆桌和四个小凳子扑上餐布和各种碟子共有而分享和“食用”。

美工区

小班幼儿的美术发展,主要是通过感受环境、生活中的美,让幼儿能够得到美得熏陶和培养,发展幼儿愿意自己创作的兴趣。在美工活动中,通过让幼儿对物品的撕、贴、粘,对橡皮泥的搓、揉、捏发展幼儿的动手和创作能力。

5.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篇五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1.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九月份: 1.学习20以内序数,学着顺着数和倒着数,学习单、双数、相邻数等知识。2.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3.认识物体的长短,粗细,薄厚,高矮,认识位置:上下,前后,左右。4.初步认识日历,了解1年有12个月,知道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了解1个星期7天的名称,能够对应日期在日历上找出星期几。

第一周:学习20以内序数,学着顺着数和倒着数,学习单、双数、相邻数等知识。

第二周: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体验总数与部分数之间包含关系,部分数与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第三周:认识大小,长短,粗细,薄厚,高矮,认识位置:上下,前后,左右。; 第四周:初步认识日历,了解1年有12个月,知道不同月份有不同的天数;了解1个星期7天的名称,能够对应日期在日历上找出星期几。十月份: 1.认识整点、半点,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关系,能把时间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2.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引导幼儿进行二等分、四等分,感知二等分、四等分的含义。

3.认读100以内的数,正确排列连续数1——100,了解数字的组成关系。第一周:认识整点、半点,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关系,能把时间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第二周: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归纳、概括有关的数学经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观察与思考问题,能通过观察、比较、类推、迁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第三周: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引导幼儿进行二等分、四等分,感知二等分、四等分的含义。

第四周:认读100以内的数,正确排列连续数1——100,了解数字的组成关系。十一月份:

1.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帮助幼儿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2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2.通过操作“加、减法板 ”,感知100以内的整10加,整10减。3.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的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两个以上特征在表格中图形;学习在表格中勾画图的特征及按画好的特征寻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学习有条理地摆放和整理活动材料。4.按数群计数,会整10、整5数数。

第一周: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认识加号、减号,帮助幼儿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20以内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技能,体验加减互逆关系。第二周:通过操作“加、减法板 ”,感知100以内的整10加,整10减。第三周:学习按物体两个以上的特征或特性进行分类;学习按两个以上特征在表格中图形;学习在表格中勾画图的特征及按画好的特征寻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学习有条理地摆放和整理活动材料。第四周:按数群计数,会整10、整5数数;能与同伴友好地进行数学游戏,能采取轮流、适当等待、协商等方法与同伴的关系。十二月份:

1.引导幼儿能按数量进行平均分配,体验平均分配的含义。

2.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3.在操作中认识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货币,了解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4.学习以在自身为中心和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会向左、向右方向运动,能分辨物体的上、中、下空间位置。

第一周:引导幼儿能按数量进行平均分配,体验平均分配的含义。

第二周: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根据形体特征进行分类,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

第三周:在操作中认识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货币,了解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清楚地讲述操作活动过程和结果。

6.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篇六

一年级:

1、一般心理特点

1.1独自进入新环境:孩子进入小学后就开始独立处理周围环境的事情,摆脱对大人的依赖了。由依恋不舍到轻松愉快,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去听父母讲的一些事,现在可以独自去看,去听,无拘无束地去干自己想干的事,这种新鲜感充满了孩子的头脑。

1.2娇宠儿在增加: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孩子的心理断乳是普通家长感觉不到的问题。发现了也不知怎么处理,只是强迫孩子按大人的意志上学,回家也不准大喊大叫。这种反意志行为恰好给孩子增加了不安的心理成分。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安定性较差,孩子的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家长不得不随时保护孩子。另外,居住环境封闭,活动空间减少,独生子女只能伴随在父母左右,客观上使孩子得到了过多的照顾,造成娇宠儿增多。

1.3注意多变的事物:一年级学生很敏感,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所以提出的问题特别多。有人认为孩子爱提问题是善于思考的表现,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这个特点,只不过有的孩子爱说,有的孩子把疑问藏在心里,不表达而已。当孩子意识到“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的时候,行为也会发生一些自觉变化。让他帮忙做一些事会很积极地响应,表明孩子开始明白一些社会责任了。

2、入学后的适应期

2.1以什么心态对待入学:孩子到了新环境中会拘谨或害怕。对待孩子的情绪变化,只给予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除了学习用具和礼仪方面的准备,还有孩子自我清洁、自我保护等自理能力的锻炼。如果这方面不过关,也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2.2认识老师:“老师可怕吗?”许多孩子都关心这个问题。

2.3熟悉学校环境。

3、学习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这在发达国家已是共识。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

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

4、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开学以后两三个月左右,大部分孩子都习惯了学校生活,但有少数孩子不愿意上学。原因可能有: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或经济拮据,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

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主题:适应

心理辅导课内容例举:

学习辅导:我是一个小学生、和好习惯交朋友、提高你的观察力等。

人格辅导:我是你的朋友、快乐的小精灵、分享快乐等。

生活辅导:我们也有一双灵巧手*、我们的学校真美丽、迷途羔羊等。

二年级:

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

1、一般心理特点

1.1心理渐趋稳定: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1.2出现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这是较早出现的竞争心理。

二年级学生产生了集体荣誉感。例如开运动会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运动员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自己班级运动员赢了,他们会欢天喜地,如果对方赢了,他们会默不作声。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比如擦桌子,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擦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2、学习

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许多家长、教师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3、应掌握的行为习惯

3.1不打扰别人:孩子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就会出现一些令老师家长难堪的场合。应该利用多种场合让孩子理解:家庭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组成的,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一下,不要只想着自己。家里来了客人,或其它事需要安静,应自觉和同学们小声说话或先学习,等客人走后再

大声玩闹。孩子也不能总是安静沉闷,那也不利于孩子成长。要让孩子学会心理换位思考,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二年级学生应该理解和自觉运用这些规则和习惯。大声说话令人不愉快,因为影响他人的交谈或者办事。说话时能够让对方听到便可以了。孩子从小就要在这方面加以培养。

3.2外出应注意的问题:离家时间稍长时,要给家长打电话,告诉自己的情况,以便让家长放心。

3.3不说谎话:二年级学生贪玩,是生理和心理活跃的表现。由于贪玩,孩子经常忘记做应该做的事,耽误学习。为了避免被指责,有时会说谎话。一年级学生想去玩时,会直接提出要求: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但是,二年级学生便改变了方法:作业完成了!可以玩了吧。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刚开始发现孩子说谎话,不要太认真,假装和孩子说别的事,暗示或引导他明白相关的道理。引导的目的是,让孩子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不要隐瞒自己的想法。

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形成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做一个好学生”的意识;学会体谅他人,诚实待人。

主题:合群

心理辅导课内容例举:

学习辅导:我喜欢的课程、我的兴趣爱好等。

人格辅导:烦恼的小妖怪、1+1=?*、遇到困难怎么办?*等。

生活辅导:礼仪小学生、我家来客人了等。

 三年级:

在学校表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三年级学生看来是最重要的事。

1、一般心理特点

1.1外向性-活泼、开朗

三年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积极做事,什么都想听一听、看一看、干一干,但又缺乏耐心。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这是求知欲旺盛、身体发育迅速的表现。与二年级孩子明显不同的是,朋友“突然”多起来了,互相联系,成群结队地玩耍,看上去他们的关系非常好。

1.2受批评也不生气

由于行为多变好动,对什么都想看个究竟,所以去什么地方手脚都不稳当,按铃、看相册、摆弄人家的玩具等等,因此常常受到指责和批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指责只起短时间作用,孩子不生气,过一会儿就故态复萌。

1.3初步懂得趋利弊害

三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趋利弊害的心理特点,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不利的事就躲避。这是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与同学吵架时,当老师询问吵架的理由,双方只拣对自己有利的说,不利的话则不说。这个阶段还不懂得如何合理反驳。这个特点比二年级时故意说没有作业,想出去玩的表现还要不好,因为二年级时的动机很简单,而且不是有准备的、恶意的,是单一的眼前动机造成说假话。三年级学生是有意识地回避对自己不利的一面。所以,不管是家里人之间发生争执,还是和别人吵架,家长、老师一定要听双方的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做完一件事时,要从失败的地方开始总结,告诉孩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世界上最不勇敢的人。

1.4推崇有力量的英雄

三年级学生绝对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除了动画片中的英雄之外,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形象、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歌星舞星,都会成为他们的偶像。这个阶段推崇学者、科学家的孩子很少,对于自己班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也并不崇拜。对崇拜的人物有时会达到入迷的程度。在高年级有力量、个头高的学生面前,表现出服服帖帖,孩子们对这种“孩子王”言听计从,经常聚在一起活动,仿佛是校园小团伙。

2、学习

三年级学生的压力感相当明显,老师的授课量很大,又有许多家庭作业。指导孩子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便成为家长老师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三年级学生有一定观察能力,要提示孩子观察自然生物和地貌、河流等景观,写出自己的体会,提高孩子的综合观察思考能力。三年级学生已经表现出创造力倾向,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注意孩子的创造性活动,必要时可以按照测量表来测试一下创造力情况,以便鼓励孩子更好地成长。三年级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是一个难关。在三年级数学教材中还增加了一些过去高年级出现的内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习语文课时,需要记忆、背诵大量的汉字和诗词,应采用灵活实用的方法。关于学习方法,目前的教学中主要采用听觉手段进行灌输式教学。据调查,学生中有70%是用听觉学习,30%用视觉学习。一旦改变方式,大部分内容用电视或图片演示给学生时,反而无所适从。三年级时,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开始产生,家长、老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变化,不要随意改变孩子的行为。要从他的角度体会当时的心理状态,协助孩子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打电话求助他人,也不能总是等着老师第二天的讲解。

3、应具备的习惯

三年级学生应该懂得并能够做到帮助大人做一些辅助劳动。这个年龄的孩子兴趣很难持久,只能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马上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花费时间较多时,告诉他怎么做或者让他干一会儿就可以了,不能作为劳动力长时间使用。三年级学生不懂得自己的真实力量有多大,有时候在别人面前逞能。在大人面前会成为笑话,但是在比他小的孩子面前或在家看门时容易发生意外事件。总之,三年级学生应当全面学习作为普通人应该掌握的教养和习惯。

应注意的问题: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加上空间和时间概念的模糊不清,容易发生离家远走或丢失事件。

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有计划地提高注意品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萌发集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养成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全面学习作为普通人应该掌握的教养和习惯。

主题:乐学

心理辅导课内容:

学习辅导:动手又动脑、聚焦——训练注意力*等。

人格辅导:和尚抬水、与你同行、优点轰炸、缺点轰炸、你勇敢吗?*、烦恼来了怎么办?*等。

生活辅导:好邻居、打电话的学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热闹的商店等。

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开始转变思想方法,从过去笼统的印象判断转变为具体的分析。这些分析主观性较强,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认真分析。在作文中分析一件事情,开始有了条理,尽管许多看法显得幼稚,但是这种分析方法是可贵的。在心理学上,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抽象思维的前提。分析问题就是独立认识问题的过程。相对比较,女孩子比男孩子稍早一步。这是女孩子生理发育特征决定的。

1、一般心理特点

1.1难以引导时期。

公认四年级学生非常难以引导,有些专家认为在学习期间的十多年里,四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别最大。一方面身体发育表现出明显的高矮、胖瘦差别,发育快的已接近中学生的指标,发育最慢的还像一二年级的小孩子。心理方面也是如此,由于家庭环境和其它条件的差异,孩子对事物的体验差距很大。心理发育较快的孩子,小时侯看不懂、听不明白的一些事情,现在很快就可以搞明白,视野开阔、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去的地方多、见识多的孩子甚至表现出老成的样子。而

条件不好,每天仅限于家庭、学校活动的孩子显得孤陋寡闻。有些精力充沛的孩子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由此,个人知识面也迅速拉开差距,可以对老师的指导提出更深的要求。有的老师感叹:这些孩子根本管不了,知道的事比我还多呢! 四年级学生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自主意识增强的特点。他们不只是寻找热闹的漫画或故事书,而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书籍,对理科感兴趣的孩子开始注意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类读物。意志行为中体现出比较完善的选择性。这时候表现出来的爱好还不稳定,无论是学习科目还是游戏项目。说明四年级学生总体上没有达到成年人所具有的稳定的自主能力。

1.2开始意识到“自己”。

思维形式向抽象思维过渡,四年级学生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分析,分析问题时开始确立“自己”的位置。如,这样不合适,那样又有妨碍。在反复比较、衡量的过程中开始认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关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等同于他人。这个“自己”常常站在主观愿望的对立面。在处理事物时,能够说服自己,调整自己的立场和看法。

日常生活之外,文具的准备,与他人的交往,整理内务等,应完全独立完成。过去由家长打扮,现在则愿意自己打扮;过去买东西要跟随妈妈一起去,现在则自己独自去,或者和同学一起去,不受大人意见的左右。三年级以前,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和大人讲,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四年级学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

1.3作假——学会欺骗。

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这是令人头疼的问题。例如,让孩子在家看门,他表面答应很好,等大人走了,他可能把门锁上去商店买吃的去了;家长让他去买洗衣粉,他可能买比较便宜的一种,而把剩下的钱买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回来后隐瞒实情。 三年级学生不太会寻找理由自我掩盖,在遇到理屈的时候沉默不语,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寻找对自己有利的理由替自己辩护。与小时侯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相比,四年级学生知道选择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有时隐瞒真实的情况。这是小时侯发现孩子偶尔说假话时没有及时纠正所带来的恶果。 这个年龄段是培养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一些不良习惯,选择一些正当有意义的行为方式是家长、老师和同学本身都应该争取的目标。

2、学习

从四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之前,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四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落下来。当然,落后一段时间可以再追赶上去,但那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是否应该努力,怎样下工夫去学习,四年级学生应该明白这些道理。这个学年的成绩将会影响五、六年级学习,进一步会影响到中学的成绩。四年级的课程增加了,老师也开始像对待“大人”一样要求学生学习,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四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数学中的四则运算,应用

题的分析、理解等,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多了。语文教学中开始注重记忆与阅读的结合,要求学生掌握较多的阅读知识。可以运用学习参考书,检索、查阅图书资料时也可以运用图书馆。字写得很干净,这和他们注意事物细节的心理特点有关,琢磨字的结构和组成,从中发现技巧甚至乐趣。四年级学生的作业量继续加大,平时的疲劳紧紧束缚着少年儿童活泼的天性。

3、生活

3.1自己的事自己做

3.2容易受伤的年龄

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身体发育很快,灵活性和协调性不够稳定,所以,皮肉受伤的事经常发生。根据统计,在学校实行对孩子安全指导教育之前,各种伤害发生率随年级升高上升明显;实行安全指导教育以后,其它年级组下降明显,而四年级和五年级组下降不明显。说明四年级、五年级组受伤最难控制。解决这些问题的重点在于:家庭、学校、社会媒体要注意宣传安全防范,让孩子保护自己。此外,对孩子的被动保护不能过分,要让孩子增加活动机会,学会运动中的保护技巧。

3.3学会正确打扮自己

四年级学生自己有选择和分析对比的经验,所以,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观衣着形象设计。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引导,让他们学会正确打扮自己。首先,穿衣服要干净、整洁。特别是女孩子,要重视自己的形象。应选择样式简单、大方、明快的,布料容易洗涤的衣服,保持清新的气息。也可以教孩子使用电烫斗,整理自己的衣服。其次是颜色。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体型和肤色的衣服颜色,朴素的颜色如浅、浅灰、灰白、淡绿等适合各种性格的学生。同时,一些艳丽明快的颜色装饰在男孩子的衣服上也不难看。服装颜色以自己喜欢的样式为主,不必过于追求特殊的风格。服饰和行为礼仪是一个整体,仅靠好的服饰无法证明一个人的个性,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懂得一般社会礼仪。

四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锻炼有意识记的能力,增进记忆品质;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勤于思考,不甘落后;有集体荣誉感,并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觉地控制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初步学会休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主题:自信

心理辅导课内容例举:

学习辅导:塑造成功的自我、给头脑充电、学做小医生、思维训练等。

人格辅导:我最喜欢的人、我最讨厌的人、多变的情绪、学会说“不”*、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克服自卑心理*、跌倒了,爬起来!*、做事未成功怎样分析原因*、大声地说:“我行!”*等。

生活辅导:用好零花钱、拥抱大自然、音乐是我们的好朋友*等。

 五年级:

五年级学生可以很完整地画完一张画,有些机灵的学生可以按照大人的意图出色地完成一件事。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但是五年级学生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有时受特殊因素影响过于现实化,缺乏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心理,发现孩子过于务实的表现,家长应鼓励他出去玩耍。

1、一般心理特点

1.1竞争意识增强

五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如果说四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做作业,那么,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孩子容易在竞争中伤和气,容易过于疲劳。家长要注意调整孩子作息时间,增加身体锻炼。

1.2敬佩优秀同学

五年级学生非常关心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开始产生敬佩的心理。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

1.3自己组织团体活动

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可以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伙不轻易解散。

1.4不轻信吹捧

五年级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对于:“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

2、学习要领

五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对他们学习的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2.1加强预习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并不大,没有必要进行预习。四年级学生稍有不同,一些成绩稍差、反应较慢的学生应该进行预习。不过,五年级学生如果通过单元复习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也不一定要进行复习。

2.2接触自然、社会

学习中会遇到许多自然和社会观察问题,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很难准确理解其中的内涵,应利用可能的机会接触自然界的生物和社会中的人和事,增加实践感受。

接触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培养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迎接更复杂的挑战。

2.3练习写书信

五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写书信。这是一生中运用最频繁的一种书写文体。

3、应注意的问题

3.1完整地做一件事

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 在学校学习,有时老师为了赶进度,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把一些单元内容省略不讲,或有重点地介绍一下,剩下部分让学生自己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考验。 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要把将来成为什么人、应该怎么做、不准做什么这样的概念和想法隐含在行为中,让孩子在独立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去体会。

3.2嘲弄人

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有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出不穷。这是学会开玩笑以后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引导好了,会形成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

一年级学生不懂得开玩笑,遇到什么事都是一种很认真的模样。二三年级学生可以听明白笑话和一般对话的区别,但是自己不会用,常常张冠李戴。五年级学生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喜欢用“不正经”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有时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 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不值得提倡。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身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

3.3偷窃行为

偷窃行为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始出现。一般人们认为,偷窃行为与个人的贫穷有关,但是在学生中不是这样。从心理上分析,五年级学生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重要的心理基础。但同时,善于夸张,敢于冒险的个性也开始显露。甚至一些家庭条件很好的女孩子也有这种行为,和常识中认为她们胆小不敢做事的想法不同。北京市的超级市场中失窃率较高,在这些偷窃活动中,不少人就是五六年级或初中学生。除了心理原因之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的好奇心,致使孩子见到什么新奇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某些家长纵容孩子贪小便宜,也容易诱发偷窃行为。

4、性成熟

五年级学生出现性成熟现象,尤其是女孩子。这同社会文化传播、营养改良、人文行为观念进步的刺激有直接关系。

4.1初潮及准备

性成熟现象在五年级学生中主要体现在女学生身上。月经是普通女性都会遇到的生理现象,它是女性生理发育阶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一次重大转变。根据1991年中国学生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城市女学生的初潮期要早一些,大约为12.5岁。全国平均的初潮年龄则为14.16岁。从调查情况看,在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中根本不知道生理现象的几乎没有,但是对于初潮来临时怎么处理,却有不少学生表示恐慌,心中无数。说明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缺乏引导。没有注意到孩子可能较早地出现的生理现象。

4.2变声及保护

变声是由于喉头的快速生长,声带拉长变粗形成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要是男孩子的性特征。一般要经过两三年时间才会稳定。究竟什么时候开始变声,什么时候结束,本人往往感觉不到。男女学生都有变声期,但是男生能比较明显地感觉到,女生几乎不等发现便悄悄地完成了变声期。变声期经常发出一些自己控制不了的怪声调,引起哄笑,这是正常现象。

五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增强学习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苦乐观,激发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

主题:进取

心理辅导课内容例举:

学习辅导:学习的苦与乐、奇特的联想、想象力训练等。

人格辅导: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学会合作*、你能接受的批评方式、“太好了”*、正确对待挫折*、我是谁?——认识自我*等。

生活辅导:快乐的双休日、服装的信息等。

 六年级:

六年级学生已经确立了较稳定的性格,但是对自己本身个性的认识不是很清楚。

1、一般心理特点

1.1重视叙述理由

六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过渡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六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六年级学生可以找到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关键。同时表现出不服输的反抗精神。往往家长说服不了孩子。 孩子讨论问题时所寻找的理由主要来自自己的生活感受,一般没有更大范围的论证能力。

1.2记忆力迅速增强

六年级学生的短时记忆力不低于成年人。记忆准确率也比较高。记忆力增强,使大脑中存储的信息迅速增加,孩子可以进行比较复杂地推理和运算。记忆力增强也是辨证思维的一大前提。

1.3对报刊感兴趣

六年级学生一般都关心报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信息。讨论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成为大部分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追踪社会热点,崇拜偶像,表现出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心和浪漫色彩。

六年级学生应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在参与社会事务过程中,逐渐理解自己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地位和角色,开始确立理想中“我”的位置,他们开始明白自己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大部分学生懂得应做适合自己能力的事情。

1.4学会讨价还价

班级选班干部时大多数人会立即表态:“我可不愿意当班干部,累死了”,“选上我也不干”。如果真选上了,他内心会很高兴,而且会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需要什么东西不是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其它手段与对方达成交换条件,“换取”所希望的东西。

六年级学生容易短时间失去自信,这是进入青年期的心理恐慌。要正确理解自己的身份、位置、任务和将来的作为,把生活目标与这些有目的的行为结合起来,把“力所能及”作为自己的行为座右铭,不要因为困难太多而失去进取的勇气。

六年级学生马上要进入中学,学习压力很大。生活方面也不那么随便,受到更多的约束。城市六年级女学生中大约有一半都出现了月经现象,心理活动更复杂。这些都表明,六年级学生实际上已开始进入青年时期。

2、学习要点

2.1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课程增加,六年级学生完成作业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占有许多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2.2主动扩大知识面

除了主要课程之外,六年级学生还应涉猎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作为以后学习的基础。有精力的学生可以对接触到的新知识进行主动的钻研。在学习中遇到的许多疑难题目,不要轻易地寻求一个答案就放过去。

六年级学生注意社会新闻事件,对于社会动态、自然灾害、交通环境等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历史上一些重要时期和名人轶事也比较关心,有些学生可以运用查阅的资料写作,正面评论社会事件,对此,老师、家长应积极提高帮助。

3、应注意的问题

3.1学会合作

六年级是小学生活最后一年,所以这些学生是小学生中的大哥哥、大姐姐,集体观念比较起来应该最强。在家里也是小大人,应该理解大人做出的选择,同时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应该懂得集体合作的意义。

3.2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让六年级学生敢于承担责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前面提过的力所能及。整理房间、擦拭家具用品、清洗衣物等内务应该主动及时地做好。购买粮食、维修电器、劝阻成年人吵架等已经超出了他们能力范围,不要勉强去做。

为了指导孩子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可以选择一些事情让他做一做看,判断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可以让胆大的孩子收敛一些,另方面可以让胆小的孩子增强自信心,在许多事情上并不比别人差。另外,也让孩子明白,通过多次训练,可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尝试做新的事情时,失败是难免的,不过多次失败会伤害自尊心,应注意保护孩子的积极心态。

3.3耍心眼儿

五年级后半学期开始,学生们变得伶牙利齿,能说会道,学会耍心眼了。 六年级学生懂得一些游戏规则和行为准则了,有时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者制造假象迷惑家长或老师。六年级学生也学会指挥比自己小的孩子做事。坐在一边等着让小同学给自己买吃的,或者让人家做事,自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指挥。也有的故意挑逗小同学之间打架,在一边看热闹。这是受社会不良现象和电视动画片影响,开玩笑寻求刺激带来的行为结果。喜欢指挥别人,凌驾于他人之上,也许表现出领导才能,但是如果孩子总是出坏主意,让比他小的孩子做事,就要注意引导,必要时严厉制止,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3.4集体做坏事

六年级形式的团体意识很强,在集体活动中可以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但是由于不能清楚地区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常常为了团伙的利益冒险做坏事。

根据对几百名儿童行为的跟踪调查,发现孩子们在课余时间、特别事假期成帮结伙的很多。在9——12岁的小学生中帮派意识很重,一些家庭条件好、身强体壮、喜欢支使他人的男孩子;模样漂亮、家里管教很松、有钱有物、行为自由散漫的女孩子都永远成为帮派的小头目。十岁左右的孩子价值观念本来就不稳定,加上小头目的胡乱指挥,使孩子们手足无措,心理偏激,经常盲目做事。一些胆小的孩子害怕受欺负,故意加入一个团伙给自己壮胆,但在团伙内又不敢说话,盲目服从。

3.5对过错不宜公开张扬

六年级学生发生偷窃或其它过火的违法事件,处理方法以内部说教的冷处理为好,不宜公开张扬。

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立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获取“一份辛勤一份收获”的愉悦感;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及友谊观,克服不良的小团体意识,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适当态度;进行初步的青春期教育。

主题:独立

心理辅导课内容例举:

学习辅导:计划导向成功、考试心理调节等。

人格辅导:我最崇敬的人、欣赏自己、做个快乐的少年*、就让我来帮助你等。

生活辅导:怎样对待长辈的唠叨*、中学遐想、美好的祝愿等。

7.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篇七

大学生在体育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一旦出现营养供应不足,就会出现身体疲劳和运动表现下降的情况,进而影响到运动的效果和比赛成绩。人体营养是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不管是竞技体育还是社会体育,都需要全面研究人体营养,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够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才能够提高运动成绩。反之,大学生平时的膳食十分合理,在运动过程中能够获得及时的营养补充,那么其运动运动成绩或训练效果也必然会比较理想。科学的运动训练在运动营养的辅助下能够呈现更好的训练效果,能够为大学生各种运动技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营养,减少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运动营养学在普通高校体育中的意义和价值也非常高。根据调查当前青年学生的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而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大,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更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营养。因此,如何科学处理好大学生的运动、学习、身体发育等方面的关系,让他们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这一成为了众多人关注的课题,也是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情况来看,关于大学生运动营养课程开发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性的内容涉及较少。

2. 大学生运动营养健康教育的适用性

首先,课程性质和学时存在差异,运动营养学课程的性质划分是以专业为准标的。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运动营养学是以专业课的性质存在的,而在非体育人体专业课的专业中,运动营养学课程则被界定为选修课。教学课时一般设定为18课时到36课时之间。二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含有量不同。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他们的运动营养相关知识的存储量较多,接触相关专业的知识较早,所受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育也较为全面,有一定的运动营养知识基础,但是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实际的运动经验不足;而体育教学专业等其他非体育人体专业课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在高中阶段大多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主,文化课学习时间较少,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其运动知识相对丰富。三是过分追求理论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课堂上多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3. 高校大学生运动营养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3.1 科学设置高校大学生运动营养健康教育课。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课程计划设计时邀请学生共同参加。学生参与课程计划的设置,能够在课程体系中融入更多的新元素,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进而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会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相关知识,提升他们对相关课程知识的关注度,让他们更地利用好课余的时间去学习课程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含有量;学生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能够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和运动营养知识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教和研的充分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课程教学的要求,提升课程教学的指向性。

3.2 提升高校大学生运动营养健康教育的生活化。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和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它是从运动医学中分支出来并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运动营养学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其涉及的学科知识十分丰富,包括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以及食品卫生学等,在日常的生活中,运动营养学相关知识随处可见实践性很强。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运动营养相关知识,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日常的训练和运动营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运动营养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去积极接触营养品,分析营养品的组成,并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品来补充自己的能量并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知识的容惯性。

3.3 促进大学生对运动营养健康的重要性认知水平提升。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到现代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思维能力方面,因此,要不断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前沿学科都存在一定的交叉性,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学科融合特征。在实施运动营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提升学生应用运动营养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认知、思维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加大高校大学生运动营养健康学习评价。

任何事物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也只有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得到印证。而对有效教学来讲,课程教学的评价必须要做到全面客观,不仅要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忽视。而对于运动营养学这个新兴的学科课程来讲,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在对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了运动营养学的特点,只有在掌握其特点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评价的有效性。

摘要:运动营养学主要是一门利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理论和技术为支撑来实现对人体代谢特点进行评定和探究,并有针对性地给出营养康复计划的学科。本文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就大学生运动营养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策略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运动营养,健康教育,实施

参考文献

[1]甘桂芳,邵春海,刘景芳.运动性疲劳及促进其恢复的营养手段[J].体育科研,2013(03).

[2]沈小苹.关于田径跳跃类项目运动员营养与补充的探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07).

[3]余焕玲,肖荣,麻微微,封锦芳,苑林宏.社区开展营养学教育的方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04).

8.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篇八

考核要求:结合学习内容和工作实践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结业论文,面授结束时上交。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判卷,经审核合格,核发c级心理教师证书。

注:请交一张大一寸照片,背面写清姓名,办证书用

提示:请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论文,避免空谈理论。论文项目(任意选择一个,自拟题目):

1、结合你的经验,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试论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3、结合实际,谈谈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的体会(内容包括学生问题分析、辅导作法、体会等)

4、结合学生个案,谈谈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5、心理咨询的基本要求

6、请根据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的特点和要求,编写一个心理课的教案

7、请描述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表现,并对其问题的性质和产生原因给予分析和评判

8、建立一份个别辅导档案

9、结合新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谈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

9.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篇九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内容皮包扮康知识、健康行为。(一)健康意识教育健康意识主要是指个人和群体对健康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任何集体的、个人的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讲卫生的行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这种健康观是。机体—心理—社会—自然—生态—健康”的一种整体现,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健康意识教育应整体地把握现代健康的概念、健康观及健康责任的承担等。健康意识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基础,应予以重视。

(二)社会卫王公德与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通过社会卫生公德教育和城市卫生管理法规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法制意识和卫生道德观念。大力宣传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政府颁布的地方性卫生法规,大力倡导良好的卫生道德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促使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卫生管理法规,维护社区卫生,搞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疾病或问题为中心的健康教育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防治。慢性病的防治知识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主要内容是:提倡使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行为危险因素,遵从医嘱,积极参加健康咨询、疾病普查普治,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等。

(2)各种传染病的预防。目前,艾滋病、性病、乙型肝炎等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应加强对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防治方法的宣传教育。

(3)常见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知识。如感冒发烧。

(4)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的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状态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如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如何防止和消除紧张刺激.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独生子女的教育等。有利于营造和睦氛围,防止和稍除社会L1理问题,创造和谐社区。

10.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 篇十

一、透视《标准》与教材

1. 解决问题“形虽散而神不散”

毋庸置疑, 教师上课前需专心研读《标准》与教材。首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对解决问题的目标作如下描述: (1)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2)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 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 (4)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单独提出, 表明不仅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内容, 而且还作为必须实现的目标, 这也与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相一致。

其次, 通过对使用的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篇章结构分析不难发现, 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均没有采用系统的应用题章节, 取而代之的是将“解决问题”以单元形式或问题探究形式分布于各年级教材中, 并且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之中。教材紧靠《标准》的内容设计, 与《标准》相辅相成, 改变了过去教材应用题重“数量关系”而轻“应用能力”的一贯面貌, 既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生活化, 又打破了应用题教学缺乏生机活力的旧局面, 丰富了情境创设, 突出了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化, 也更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当然, 由于《标准》将“解决问题”单独提出并且现行教材中“解决问题”内容形式“分散”的特点, 教师教学时需进行整体思考。

仔细研读《标准》、教材, 把握好解决问题教学的结构体系, 抓好解决问题教学具体学段的主线, 做到有教必备, 胸有成竹。

厘清教学思维脉络, 合理扬弃以往应用题的单元教学、数量关系教学的套路, 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

情境的创设与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应具有数学上的契合点, 发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势, 教师课堂自主拓展应便于学生探究学习, 努力朝着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的方向发展。

注重解决问题的情境创设与整个义务教育各学段数学知识的融汇贯通, 使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化并且使应用回归于生活。

2. 问题解决“要求虽高而非高不可攀”

1978年, 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试行草案) 》, 在知识目标中, 代数初步知识首次下放到小学, 此时小学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算术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 课程名称也由“小学算术”改为“小学数学”。在能力目标中, 明确地将“逻辑推理能力”改为“逻辑思维能力”, 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改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 这是对学生思维与应用意识要求逐步提高的表现。不仅如此,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上倡导“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模式, 在问题的障碍性和探究性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 以往的应用题虽有障碍性与探索性, 教材最近发展区的设置也基本合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的, 也就是说, 学生能“跳一跳, 够得着”。但与解决问题相比较, 应用题却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境分析的“路障”设置, 纵然学生通过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 计算求解得到了答案, 但免不了有纸上谈兵的嫌疑。的确, 以往的应用题教学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后学会了如何计算、如何作答。并且有数据显示, 我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IMO) 中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有没有真正提高呢?回答是否定的, 不少学生成了解题的工具。

其次, 尽管解决问题增添了学生理解问题中图形、文字等表达与形式上的困难, 但是丰富的问题情境, 更增加了问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有利于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形成。例如, 山东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统计部分创设了“我换牙了”的数学问题情境。从内容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讲, 教材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遇到的真实发生在学生个人身上的生活细节来创建问题情境, 既联系了生活实际,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成长空间的关注度, 同时既增加了数学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又能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讲, 教材中问题解决的设置, 使学生经历了“现实题材-提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研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无意义的机械训练。

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 以《标准》为准绳, 创造性地开发使用教材, 拓展教学探究空间, 扩大问题的开放性, 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问题认同感, 激起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兴趣, 主动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加工, 又要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因此, 教师应提出与问题解决教学相契合的数学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之所在, 并发自内心的想要解决问题, 达到认知理解的新局面, 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聚焦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

与过去的应用题教学相比较, 当前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更丰富, 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注意创设实际情境, 类似于数学建模的“压缩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第16页关于“0”的教材中, 通过图画中小白兔采蘑菇、拔萝卜的具体情境, 适合了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 直观形象地将“0”与“没有”联系起来。教材中, 内容与情境创设像网一样交织在一起, 因此, 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内容的前提下, 创设合适问题情境。在教学“0”的认识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0”, 在学生积极的配合下, 学生可能会回答“直尺上有0”“温度计上有0”“电话号码中有0”“天气预报中有0”“旺旺果奶上有0”……这样便能把本来单纯的数字和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之产生亲近感, 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学生也更乐于动脑、动口、动手, 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是摒弃不合理的分类型、套公式的做法, 在不脱离原来基本结构与基本变换的基础上, 着重掌握基本数量关系, 发展数量关系的基本复合, 贯穿基本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与否, 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加以正确应用, 而不是背诵或复述某个概念的抽象意义。”因此, 教师不宜过早地用统一、抽象的符号或数学语言要求学生, 更不能将数量关系式生硬地塞给学生。

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上没有提出过高的要求, 对数学模型的抽象也没有追求程式化的表达, 但这并不表示基本的数量关系已经不需要学生去理解和认识了。事实上, 数量关系的理解, 基本数学模型的建立, 基本数学思想的贯穿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同样重要。只不过新教材在对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有所感悟, 并能应用具体情境来进行表达。

三是恰当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 要求教学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 因势利导, 循序渐进。“解决问题”中的“问题”既有非常规性问题, 又有应用型问题, 其解题形式也无固定的章法可依。因此,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困难的部分, 也注定了研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时须着眼于具体的问题情境,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教学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 教师首先要提高学生解决基本问题、常规性问题的能力。

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基础性较强, 教师自身良好的数学专业素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对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因此, 教师要掌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准确性以及表达的趣味性、严谨性、准确性, 既使学生乐在其中, 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原汁原味的“数学美”。

三、洞悉教材与“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下, “解决问题”在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目标的同时,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成为了“解决问题”的目标内涵之一。那么, 教学中又该如何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目标呢?

周玉仁教授指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抽象成数学问题, 这是第一个转化;然后分析其数量关系, 用数学的方法求解或近似解, 并在实际中检验, 这是第二个转化。”笔者认为, 因为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 学生在完成以上两个转化的基础上, 还应该完成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第三类转化, 即解题策略与算法多样化的转化。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画图策略时, 就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行为上升为意识, 教师应把握三个时机: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 找不到问题所在、想不到解题方法时。此时, 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 而是要引导其通过画图整理信息, 理解题意、抽象出问题、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在解决完问题后, 要引导其认识画图整理信息的作用, 启发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自觉地使用。第三个时机是当学生已经掌握了问题解决中的一类画图方法时, 提示学生根据问题的情境思考有无其他的画图策略, 也能解决问题本身。把握这三个时机对于学生完成解决问题转化极其重要。

传统的应用题教学, 教师更多以列式计算来呈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这是由传统应用题封闭的结构特征与追求程式化的解题过程的教学理念决定的。如今, 考虑到《标准》理念的更新、教材结构内容的改变, 教学时,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性与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63-67页教材内容:

例1、王大叔用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 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 最少订阅1本, 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例3、旅游团23人到旅馆住宿, 住3人间和2人间 (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 , 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

对于这样的问题, 通过列式计算来解决问题就不太恰当, 然而如果采用列举法、穷举法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因此,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根据“新课程目标理念”的变化以及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 可以让学生先表述解题思路并提出问题, 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引导学生交流, 将所有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 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促进思维发展, 并通过学生的思路反馈, 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问题解决的策略, 逐步解决问题。当然要完成“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除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正确引导以外, 还应该把握好时机, 加强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锻炼, 做到“润物细无声”, 使学生自然、自觉地完成转化。

《标准》的实施, 使得解决问题的目标理念改变, 教材形式、体系格局改变, 内容名称改变 (“应用题”到“解决问题”) , 促使人们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 从操作应用技术层面得到提升, 使理论与实践交相辉映。在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时, 关注生活实际, 并使生活问题数学化, 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促进数学的生活化, 并且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使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愉悦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宋乃庆, 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刘久成.60年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 (4) .

上一篇:印尼境外劳务聘用合同书工人下一篇:坚持四个结合,创新推进国有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