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精选15篇)
1.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面临着许多阻碍.如何使双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使专业课双语教学实现专业和语言的双目标,成为双语教学工作者们一心想要解决的`论题.本文以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为例,通过从分析目前该类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障碍,引入案例教学,阐述了其对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建立了双语案例教学的语言理论基础,从而提出双语案例教学实践的关键要素,以期提高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作 者:张春霞 Zhang Chunxia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案例教学 双语教学 不完全沉浸法 课堂互动
2.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国内就业市场对具备双语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双语课程,展开了双语教学实践。笔者所在的河南省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以下简称S学院)是一所较早开设了双语课程的民办高校。随着双语教学在S学院的推广和深入,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所关注的课题。笔者曾担任过S学院《货币银行学》课程(双语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了一些感受和看法,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和研究,为我国高校双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和改革提供参考。
1 双语教学实践中相关问题的探讨
1.1 教材选用
适宜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一般来说,双语教材有原版教材、自编教材、改编教材等几种选择。具体使用哪种类型的教材,要根据课程的性质来决定。例如,笔者所教授的《货币银行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很多中文教材其实就是国外原版教材直接翻译过来的,所以这类教材非常适合充当双语教材,因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接触到最原汁原味的学科知识。同时,对于《货币银行学》这门课而言,国内很多教材的知识点讲解都过于晦涩,缺乏生动的例子。而笔者通过大量相关著作的阅读,发现国外学者大都喜欢用一些贴近生活、浅显易懂的例子来讲解生涩的学科知识,深入浅出,难度适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学科理论的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在遵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尽量选择讲解清晰、案例丰富的原版教材,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1.2 教学实践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双语教师可以根据双语课程的特点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来细化进行:
(1)课前准备。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因为原版教材的阅读量一般比较大,很多学生由于恐惧外语而不愿意主动进行预习。就拿笔者所教授过的《货币银行学》来说,一次课的时间可能需要讲二三十页的内容,而且是全英文的,这么大的阅读量,学生还没有学就先是担忧,带着这样的情绪上课,也使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那怎么样能改善这种情况呢?第一,双语教师在授课前应合理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第二,在掌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双语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充分准备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不仅应该包括教材和教学大纲,还应该包括授课知识点提要、相关案例、课程习题以及辅助阅读材料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2)课堂讲解。作为双语课程的教师,肯定要花费比其他课程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教案。在《货币银行学》的双语教学中,笔者一般会在备课时就积极寻找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及阅读材料,以案例引出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并且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课下还会发放一些相关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另外,双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中英文教学的比例,教师应尽量用英文授课,但在讲授课程重点难点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辅以中文,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课下互动。笔者发现,在双语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其实能够看懂文章,也能够听懂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但仍不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是有些学生课后的练习题会做,但如果让他们去解决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但又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时,学生们便不知如何下手。其实这还是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灵活。为了保证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双语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最后留出一定时间进行集中答疑,当然,答疑也可以在课下借助于网络平台完成;答疑既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安排一些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来指导其他学生学习。例如,笔者所在的S学院下属的国际教育学院就设置了“学习角”,专门请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一帮一”的辅导答疑,而辅导答疑也主要针对全英课程和双语课程来进行,学生面对学生,更少了一些隔膜,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注重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灵活运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很多教室都安装了现代教学设备,如果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一些多媒体资源例如视频、音频、动画等,就可以更轻松的将难于讲解和理解的知识及案例表现出来,这样不但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丰富,也能够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一味强调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而应该注重多媒体与板书形式的并用。例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这门课时,某些案例可以结合视频、动画来进行讲解,但有些计算或推理过程用板书讲解会更为清晰。
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浏览各种专业网站,了解所学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笔者所在的S学院已经启用了教师门户,教师门户分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提纲”、“作业提交”、“共享文档”、“教案课件下载”、“师生课程讨论互动平台”、“调查问卷”等多个板块,教师在课后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资料通过教师门户发放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课堂内容的预习和复习,还可以通过互动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2)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在双语教学中,授课教师可以采用更为生动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知识竞答等等,这些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货币银行学》是一门注重实际应用的课程,书本中很多的理论、公式、图表看似死板,但很有可能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得到运用,案例教学恰恰可以成为连接知识点与实际业务的桥梁,可以帮助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当然,双语教师在这其中所扮演的作用更加重要,所承担的任务量也会更大,双语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相当的知识储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
(3)注重学生成绩考核方式的转变。笔者在从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曾询问过学生有关考试形式的问题,发现更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主观考试形式。很多学生认为,客观考试形式确实能够考查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客观题也会使得他们过于依赖书本,不由自主地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双语课考试就是考验背单词、背文章的能力。相反,如果考核能以主观题为主的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慢慢养成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另外,双语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结合考虑,从而更加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双语教学实践的配套支持体系
2.1 严格的师资选拔体系
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学校一定要重视双语教学师资的招聘和选拔。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来自于两类人员:一是外语教学教师,二是外语水平较好的专业学科教师。而S学院更多的是采用招聘外籍教师和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人才的方式来建设自己的双语师资队伍。在招聘过程中,符合基本条件的教师一般会经过一轮笔试和两轮面试,最终成为具备讲授资格的双语教师。其实,学校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把英语基础扎实的专业学科教师培养成双语教师,丰富双语教师团队。
2.2 灵活的师资培养体系
除了注重双语教师的招聘和选拔,学校还可以设立灵活的师资培养体系,通过校内或校外培训、国内外进修等形式提高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既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接受外语培训,同时还可以鼓励优秀的外语教师去学习专业知识,扩展教师知识储备。为了提高S学院员工的学习能力和英语交流能力,学校相关部门已经开了教职工英语口语培训班,这也对双语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2.3 公平的教学评价体系
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教学评价机制相比其他课程来说应该更为全面和客观。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多方位的绩效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与教学工作量以及相关部门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等多个角度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真实评价。与之同时,鼓励双语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改革,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奖励双语教师教学实践的成果,这些举措也能够调动双语教师的工作能动性。
2.4 畅通的经验交流体系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有关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推进的阶段。因此,学校应该为双语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提供平台,规划组织一些跨专业、跨年级的双语教学教研活动,以此来加强不同阶段、不同专业间双语教师的沟通交流。当然,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双语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国内其他高校的优秀双语教师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改革。总之,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学双方共同的努力,更需要学校对双语教学课程的合理设置和相关体系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晓娣.新加坡双语教育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2]吴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杨劲松,雷光和.关于构建双语课程“学.教”评价体系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 旅游管理,双语教学,ESP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38-03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旅游事业的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和边缘性专业学科。目前各大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有旅游管理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但与其他成熟专业相比,旅游管理专业还是一门年轻的专业学科,并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1 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背景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旅游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大融合趋势。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旅游实践活动方面,首先是各国旅游者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旅游者数量不断上升;其次是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旅游产业链的验收和全球化。例如饭店业和在线旅游产业早已跨越本国的地域范围向国际拓展。 二是随着旅游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理论教学也表现出国际融合的趋势。这是由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所具有的涉外性所决定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酒店管理》、《客源国概况》、《导游业务》、《餐饮运行与管理》、《会展旅游》、《旅行社管理》、《生态旅游》等课程都是发展迅速,并需要教师即时掌握国际国内学科最新动态的课程,尤其像《生态旅游》、《酒店管理》、《旅游景区》、《旅游规划》等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欧美国家的学科理论更为成熟更为前沿的代表性课程。随着旅游活动实践的深入,新兴的学科也将应运而生。我们只有把握最新的旅游发展动态,借鉴前沿的学科体系,结合本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才能更好把握旅游行业发展规律,完善学科的体系建设。
双语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是由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取向所决定的。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毕业后会选择在酒店、旅游社及相关行业就业。这些行业的共同点是对熟悉国际惯例、拥有较强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旅游人才的渴求。以上海2010 年世博会的举办为例,世博会极大地带动了上海旅游业、酒店业的发展,并产生了大量的人才需求,如酒店管理、会展、翻译等人才。而现如今的状况是旅游教育的发展跟不上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发展,旅游人才需求的缺口与大量闲置旅游专业毕业生之间的矛盾。据统计, 35%的旅游各专业本科层次毕业生因为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约束, 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职业生涯的落差, 导致旅游人才流失,进而形成了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瓶颈。
结合旅游业国际性的特点,旅游专业教育有必要借鉴国外旅游专业的教育,但这种借鉴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国外的教材、教学方式和学科体系,而是有选择的甄选、取舍、改进、完善和提高。我们需要结合国情创造属于中国自身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双语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目标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2 目前双语教学实施中的误区
2.1 存在着与ESP 教学相混淆现象
《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学”所给的定义是: 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内涵是:对一部分能综合反映本专业的系统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程或全部专业课程施行双语教学;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既能用中文又能用英文掌握和应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既能用中文又能用英文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即形成大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是指专门用途的英语教学, 这也是我国大多数高校专业教育所采取的模式。即专业英语教学,如管理英语、科技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ESP与双语教学最大的区别是教学目的不同,ESP 教学中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其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双语教学突出的是英语作为工具媒介用以学习专业课程的知识,因此专业知识是其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通过双语教学能够达到让学生运用英语对学科专业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交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
但是在双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仍将上双语课等同于上专业英语课,上课时只涉及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课堂上用英语授课的成分极低,课后对学生的要求仅限于背诵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考试形式采只用汉翻英或英翻汉的单一形式进行考察。这样的教学完全曲解了双语教学的含义。在一些理工科的双语教学中此种混淆尤为明显。
2.2 双语教材的选择与建设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最理想的是使用英语原版教材。但事实证明,由于文化背景、思维差异、阅读习惯的不同,有时选用英文原版教材非但没有达到专业学习的目标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沟通鸿沟。从小学到大学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框架结构已成定势,对于已习惯中文教材体系结构的学生甚至教师而言,若突然转而采用英语原版教材教学会使其感到极不适应。比较目前中外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内容上而言,英语教材较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这是我们应该吸取的;中文教材注重知识性和理论深度。部分翻译教材和英语原版教材,例如饭店管理概论,存在着重难点与中文教材要求的重难点不一致现象。中文教材的重点部分在英语教材中提及甚少甚至没有,而英文教材的重点部分,中文教材却涉及寥寥,教师在选用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国情需要做出取舍决策。结构编排上,英语教材版块丰富多样,注重各个环节的能力培养,这也是我们应该吸取的。但思维跳跃性强,前后连贯性较差,不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
2.3 双语教学的课程规划问题
高校中通常实行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可申请部分课时(通常至少16学时)采用英语,其余课时仍用母语教学。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这种做法容易使课程被人为割裂,学生的语言思维也被随之割裂。同时,实行“部分双语制”会造成少数教师将英语部分的授课完全照搬英语教材,中文部分授课又采用中文教材的做法,致使课程体系不完整,内容衔接不准确,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笔者认为一门课程应采用全程式双语教学,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按照汉>英、汉≈英、汉<英的比列完成课程教学。就双语教学模式而言,可在学生入校时就采取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Language Development Bilingual Education)、逐步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最后再采用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Bilingual Immersion)。
4.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紧跟着教改的步伐不断前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致使学校改革阻力重重,进展相对缓慢。
一是教育思想相对落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和课程改革的浪潮不断地涌进校园,我校的教职工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到外面去接受新思维、新观点、新教法,因此无论是领导,还是教职工对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在教育教学上依旧采用陈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此“老掉牙”的教育方法既简单又落后,这是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在八、九十年代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现在很不适应,如对大班额班级和小班额班级的管理,村小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中心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缺编,教育教学质量奖奖励办法的更新、学校教代会民主监督的职能的发挥、教学“六认真”的考核办法、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学校校务公开的实施细则等等规章制度。由于所制定的年代与现在的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运用在现在达不到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的目的。
二、教师队伍建设落伍。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应该说,教学质量的滑坡与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近年来,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确实也还存在着一些单位问题。
一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由于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学校地理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分配到我校的教师很少,而且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不少年轻教师分到学校不到两三年,便远走高飞,再加之调进调出的教师数额不平衡,加剧了学校教师队伍老年化趋势。据统计,35岁以上的教师约占%,50岁以上的占%。
二是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需加强终身学习,然而有少部分教师本身素质就差,偏又不爱学习,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本身素质的匮乏,也就加剧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的低劣。另有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较为缓慢,特别是新课程对他们来说,接受起来有相当的困难,教了几十年的书,叫他一下子去适应,很难的。据我们的调查,有个别老教师是这样评价新课程的:教了一辈子的书,要我现在转变观念,去适应学生,真是不适应,要是能早点退休,多好呀!听听这样的语言,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对老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老教师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呀!
三是个别教师的素质急待提高。学校的个别教师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政治素质都急待提高。应该说,就是这个别的教师,导致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在群众的印象极差。这部分教师本身不是师范院校毕业的,而且在参加教学工作后,也不钻研、不虚心向有能力的教师学习,整天闭关自守,做一天和伤撞一天钟,致使教育教学质量极为低劣,在期末考试中,人均分与最高的相比悬殊40多个大分。还有部分教师的政治素质也极待提高,对学校的政治学习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工作中,时常与领导唱一些反调。个别教师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在学校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应该说,学校大部分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高尚情怀去影响身边的一代人。可是,也有极少数教师教育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学得过且过,教学六认真极为马虎,学校每次检查,总有那么几个教师,不仅不写备课教案,连学生的作业批改也是一片空白,你说,这样的教师的教学质量能够提高吗?显然只能是低劣的。
四、教育资源启用不力。
近年来,学校在教育资源的配备上投入了不少的财力、人力,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心校超大班额与村小小班额形成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由于近年来受民办学校的冲击,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往中心校,如果学校不答应,他们就扬言要将孩子送到民办学校,如此以来,就加剧了中心校人数的猛涨,村小学生的猛减。中心校班额三年级以上一般都在75人以上,村小一般都在20人左右。学生人数的加大,增加了学校的管理难度不说,还增加了中心校老师的工作量,一个老师教150人以上的学生,单批改150人以上的作业就要花费其多少时间。而村小教师,虽然所教的学生人数较少,但是科科都要教,节节课都要上,也还是够辛苦的。如此这些该如何来有效地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确实是摆在我们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5.论高校双语教学的难点与应对措施 篇五
论高校双语教学的难点与应对措施
双语教学是指利用汉语与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专业教学的`活动,其目的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高素质国际性人才.文章分析和探讨了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作 者:洪萍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江西九江,33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4) 分类号:G642 关键词:高等学校 双语教学 难点 对策6.历史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篇六
延安初级中学 崔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上海向国际大都市迈进步伐的加快,双语教学正在成为不少学校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不仅听过有关专家学者对双语教学的报告,也学习过一些关于双语教学的文章,并到国外进行过短期培训,也正在进行一些双语历史教学的实践。在此希望通过此文,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不断探索双语历史教学之路。
一、双语历史教学的目的
双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用英语来讲述历史,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会历史常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英语表达,并达到能用英语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还可利用所学知识来浏览英语的原版历史文献,从而达到在初中价段,较好地掌握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的期望目标。
而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令人更为惊喜的目的,即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双语教学会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因为在初中进行双语教学,主要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他们学业负担加重,因此大多数学生在乎的只是要参加中考的学科,而用英语进行授课,是既学习了历史,也提高了英语水平,两者兼顾,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走一条循序渐进的双语历史教学之路 双语教学,即“Bilingual teaching”,它的原意是在课堂上全部用第二语言来授课的教学模式,这在国外已很流行。但是,在初中阶段要完全使有用第二语言,即英语来授课是不很现实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历史课题都适合用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上海市教委提出的“积极实验,稳妥推进,分步开展,分层要求”推进策略是很切合目前的实际,这一策略具体的做法是“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先辅后主,先理后文”,也就是说,并非是去追究一节课,用了百分之几的英语,才算是双语教学,而是通过积极的实验,在课堂上逐步过渡,逐渐渗透,从而达到以英语为主体的双语教学,开创一条结合学生的特点,走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之路,这或许才是目前最容易起步而又逐渐发挥作用的主要双语教学方法之一。
三、选编双语历史教学教材 开展双语历史教学目前最缺乏的便是教材,国内尚未有正式出版且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双语历史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的历史内容进行遴选,从而选编适合学生的双语教材。笔者认为,最合适讲授的是世界史部分,特别是使用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历史文献资料很丰富,参考的内容也很多。而现行的世界史教材也都是经过国内史学专家编译而成的。这些教材的原始著作基本上都是用英语编写的,因此,针对世界史的内容,使用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当然,中国史也不是完全不适合双语教学,如四大发明等的科技史,帝国主义的侵华史,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
那么,如何去选编合适的教材,才能既适合初中学生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以原版教材为蓝本,在此基础上组织历史双语教学基本材料。笔者在准备初中历史双语教学时,就首先重点参考了《Western Civilization》、《World History》、《The Modern World Since 1800》等原版书籍,掌握最为准确的英语素材,特别对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历史名称、人名、地名等关键部分进行摘录,选用有关历史图片、图表,以保持英语教学尽可能“原汁原味”,同时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改编,以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理解。
其次,要以现有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主干,收集可参考的资料。这里有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供大家参考,那就是对中学阶段的英语教材和阅读材料,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将有关历史学科的内容进行汇编。这样就发现,有许多的文章都可参考,从古代史到现代史都有涉及,如: 原始人的生活,埃及的金字塔,马拉松,伽利略,哥伦布,麦哲伦,史蒂芬逊,瓦特,华盛顿,富兰克林,林肯与南北战争,拿破仑,马克思,爱迪生,莱特兄弟,爱因斯坦等等。当然,这些材料大多是关于历史人物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较少,但至少也给我们历史老师提供了信息,即教授哪些内容是适合中学生理解和掌握的。
第三,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利用国外资料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国外许多国家政府专门为少年儿童了解本国历史制作了专门材料,并在专门网站上进行发布,不仅提供的资料丰富,而且比较符合青少年和外国学生了解该国历史。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就专为不同年龄学生了解美国历史开设了网站,即使对同一历史题材的介绍也是由浅入深,对于我们开展历史双语教学具有一定启发。有关网站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方式进行寻找,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在编写教材或教案的时候,并非是完全的照搬原版的资料,或完全按照中文版教材进行“汉译英”,而是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英语思维的习惯,将历史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与通俗易懂、生僻词少的英语整合起来。
选编教材的过程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完整地备一节双语历史课,难度很大。因此,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提供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教材,如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新版教材,为我们进行双语历史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四、双语历史教学的实践
(一)英语渗透型的教学模式
在这个价段中,教师只是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进行英语的标识。如在讲授世界古代史第一章第一节时,笔者就是这样展开的:
T: 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 S: The Nile.T: Where is it? S: In Egypt.T: Yes.It’s in Egypt,in Africa.Can you tell me what is the famous building in ancinet Egypt? S: 金字塔
T: Very good.金字塔in English is pyramid.这样,学生的兴趣很高昂,而且也迅速地将金字塔pyramid,这个单词记在了脑海里。随后,我又用高中英语老教材中关于金字塔的建造,选择了一部分学生能听懂的部分进行了英语介绍,使学生们自然地进入到了双语历史的学习气氛中。这样,在后来的历史教学中,就慢慢渗透了更多的历史词汇,如: mummy(木乃伊),the Cape of Good Hope(好望角),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等历史词汇,活跃了历史课的课堂气氛,也使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二)英语主体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英语的比例占了大部分,因此,学生在课前要进行适当的预习,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课,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用英语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过程,比较流畅和自然。如在讲授《American Civil War》时,学生就根据书中的地下铁路(The Undergroud Railroad)的内容,事先编排了英语小品,对林肯的生平(英语版)也做了课前的收集,这样,我在课堂上引用“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I believe this government cannot endure permanently half-slave and half-free.I don’t believe the Union to be dissolved-I don’t expect the house to fall-but I do expect it will cease to be divided.It will become all one things or all the other.”这段话,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最后,学生还能根据所讲述的内容,用英语简单地评价了林肯,如: He saved the Union.Without Lincoln,American history might have been re-written.If the United States had been divided into two countries,there would have been little chance for it to become what it is now.He was regarded as a national hero。
同时,在以英语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还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播放一些著名的英语原版影片,如结合美国南北战争,可播放《乱世佳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片段;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可播放《爱国者》片段;结合二战,可播放《伦敦上空的鹰》、《珍珠港》、《静静的顿河》、《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片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以上仅仅是笔者在双语历史教学领域中的一些尝试,还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如: 如何设计英语的课后练习,来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如何命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等。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期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也不能培养起学生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因此,笔者深深感到教师本身要有更多的学习研究机会,交换教学信息,探讨教学方法,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目的,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书籍:
1、陈安富主编《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一、教学目标
高校双语教学是在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和重要的科目, 采用第二语言来授课, 并使用第二语言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工业催化”是能源化工专业的一门双语专业课, 从石油天然气化工实用角度出发, 以多相催化及各类固体催化剂为主要讨论对象, 较系统地学习催化作用基本原理, 各类固体催化剂、工业催化剂的制备、分析、测试与操作使用方法;介绍石油炼制催化剂、石油化工催化剂、碳一化工催化剂、环境保护催化剂的基本情况和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创造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
二、课程体系
“工业催化”是一门内容广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总课程体系分为三大部分:催化理论 (Catalytic theory)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atalysts) 和催化技术 (Catalytic technology) , 通过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对工业催化有一个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三方面内容:催化剂分类、吸附作用和多相催化反应。首先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工业应用的各类催化剂概况, 掌握催化作用以及多相催化反应的步骤, 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涉及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以及表征, 包括催化剂组成、制备方法、性能测试、表征技术。通过这部分的讲解, 使学生了解催化剂的设计原理、制备方法和测试、表征手段, 能够通过具体分析自行设计并制备不同类型的催化剂。最后一部分是催化技术, 包括环境保护催化、能源与燃料催化、新材料合成催化和生物催化。讲述每一种催化技术的原理、特点、工艺流程以及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通过类比、交叉的方法进行创新思维, 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教材的选定
开展双语教学, 优秀的外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必不可少, 目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取。双语教学一般采用外文原版教材, 但由于原版教材以下缺点: (1) 编写思维方式的差异, 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丰富, 但条理性不强, 同时知识系统性不够, 不符合本专业的培养方案; (2) 与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其他连贯性差, 不利于学生理论体系结构的形成。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节选和编辑。催化剂理论及催化剂种类选自原版经典教材:Jens Hagen主编的《Industrial Catalysis:A practice approach》以及Julian R.H.Ross主编的《Heterogeneous Catalysis: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催化剂制备部分选自原版经典教材:Umit S.Ozkan主编的《Heterogeneous Catalysts:New Approaches based on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Modeling》催化技术部分选自原版经典教材:Bartholomew C.H.主编的《Fundamentals of Industrial Catalytic Processes》。
四、教学改革与实践
1. 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效率。
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必须正确理解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义, 它只是起辅助作用, 要根据课文适当运用, 而不是盲目用、滥用。在设计任务时, 教师要明确任务型教学的理念、模式及其实施过程, 在PPT课件中设计明确的任务, 让学生一看就理解, 并按照老师的设计去完成任务, 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课堂学生技能学习活动的设计要使学技能的活动和用技能的活动有机结合, 技能的训练与语言的复用有机结合, 要赋予技能训练以尽量真实的语境。
2. 加强科研训练, 提高创新能力。
工业催化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训练等实践活动, 才能加深对催化理论和化工技术的理解, 减少理论学习所带来的理解上的偏差, 提高创新能力。 (1) 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进行现场学习。如本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时选择的单位为甲醇厂和醋酸厂, 通过现场实际接触和学习, 让学生将工业催化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业生产进行结合起来, 让学生对工业催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增加创新性实验,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如:利用固体废弃物制备汽油脱硫脱氮催化剂, 让学生意识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我国的战略发展需要, 同时还通过制备新型催化剂进行油品清洁加工, 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节能环保,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 培训专业软件, 提高制图和读图能力。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创新性强, 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流程图或者设计图是设计和生产人员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通过锻炼其读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 通过提高其制图能力, 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创新技能。在工业催化课程中, 通过提问、讨论、逐步引导讲解等方式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芳烃转化为例, 在讲清楚芳烃转化原理、催化剂类型以及工艺操作参数后, 提供反应器类型、精馏塔、泵、换热器等简图和实物图, 要求学生分析其操作方式、反应器类型以及产品分离单元操作如何实现。通过引导学生以固定床反应器为中心, 根据物料的流向和产品的分离顺序, 考虑传热方式, 经过多次反复练习, 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同时加深学生对催化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4. 多种考核方法, 客观评价成绩。
一般考试有开卷、闭卷、写作专题报告等几种方式。本门课程成绩包括以下几部分组成:学生出勤和掌握知识情况;学生学习自评成绩;教师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客观公正确定学生的定性成绩;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全面知识命题测试学生卷面成绩。并将学生的自评成绩汇总, 求出学生平均自评成绩, 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相对比, 通过结果的差异大小反映出学生自我评价是否准确, 通过该方式提高学生自我判断能力。最终不但用分数来度量学习成绩, 还能用定性成绩评价学生的能力。
8.对广西高校双语教学现状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广西高校;双语教学;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07-02
从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颁布到现在已有十年,全国多所高校都加强了英语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陆续开展了双语教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其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双语教学也实现了较快发展。广西作为我国西部的一个民族地区,虽然当地的高校不是很多,但大多数都开展了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现状
1.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多。广西现有高校多数都开展了双语教学(含高职高专),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加快了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随着2004年底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个全面合作交流的永久平台正式启动,广西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1世纪的头十年的经济发展和开放速度明显快于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广西的资源和商品向全球输出的比重不断增加以及各种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广西的经济发展对于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是广西高校加大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开展双语教学的客观原因。
2.依托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实施双语教学。2000年以来,广西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速度加快,也推动了广西高校对外合作的步伐。目前,有多所高校都与国外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层次涵盖高职高专、本科及研究生。国外合作高校遍及越南、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这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双语教学,因此广西高校的双语教学形成了依托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模式。
3.从大学一年级开展双语教学。在广西高校与其他国家开展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合作形式有“2+2”、“2+3”、“3+1”及“2+1”等多种形式,但以本科合作办学的“2+2”形式为主。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中的“2+2”是指项目学生在国内高校学习两年,完成大一和大二的学业,然后到国外高校继续学习两年。因为项目学生在国内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同时又要为后两年的国外学习做准备,所以“2+2”项目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对学生开展双语教学,目的是尽早给学生打下专业英语的基础,使他们到国外学习时能够尽快适应纯英文的专业教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之间缺乏交流,参加区外研讨较少。虽然广西很多高校开展了双语教学,但彼此之间很少联络、交流。同时,广西高校较少派出双语骨干教师去广西区外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组织的双语教学研讨会。笔者作为双语教学的老师也参加过几次由这些出版社组织的双语教学研讨会,但每次在会议中都没有碰到来自广西其他高校的双语老师。由此可见,广西高校既较少安排双语老师参加全国性的双语教学研讨会,又很少进行校际交流,均是各自为政,完全依靠本校的力量来推动双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效果比较有限。
2.双语教学的覆盖面偏窄。广西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依托国际合作办学开展的,对象是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目的则是为项目学生出国留学打基础。因此,它不是面向学校全体学生的。目前,普通专业和应用性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还非常少。随着越来越多的双语教师获得了“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普通专业和应用性专业才逐渐增设了双语教学课程。不过,从总体来看,双语教学的覆盖面还是比较窄,保守估计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可以学习双语教学课程。
3.学生英语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从招生生源来看,广西高校的生源有60%是来自广西本地,广西籍学生在学生总体中占了大部分;在另外40%的学生中,还有约20%的学生是来自于西部其他地区,比如说新疆、四川、云南、贵州等区或省,因此广西高校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西部地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英语教学水平方面,西部地区都比较低,落后于东部地区。在西部地区的英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英语差带来的学习信心和欲望的丧失。
4.缺乏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双语教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双语教师的数量就不多,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则更少。对处于西部地区的广西高校而言,在双语教学的师资方面更是捉襟见肘。目前,这方面的窘境是: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功底的年长老师不具备运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能够运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的年轻老师的专业功底又没有年长老师强。当然,两个方面能力都强的老师也有,但实属凤毛麟角。由于缺乏双语教师,学校只能安排一些英语基础还不错的年轻教师临时担任双语教师,因为缺少系统、强化的培训,这些年轻老师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还很不熟练。
三、对策
1.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在开展双语教学方面,广西高校间应加强交流合作,改变目前校际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的局面,因为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广西高校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际合作交流的方式上,各所学校不妨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广西高校双语教学研讨会,每年召开一次,使得大家有一个平台可以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双语教学水平较低的学校可以尽快地提高自身的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水平高的学校也能够进一步拓展深化双语教学工作。通过研讨会形式的交流合作,广西高校可以联合起来整合双语教学资源,有效提升整体水平。
2.拓展双语教学的覆盖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广西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广西各单位乃至全国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学生人数相对在校学生总数而言还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且有些项目学生出国留学之后就直接移民国外。为了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广西高校有必要扩大双语教学的覆盖面,将双语教学拓展到所有专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际化人才供给的数量。
3.培训、引进双语教师。针对缺乏双语教学的问题,广西高校可以采取内部培训与外部引进的双管齐下模式。在内部培训方面,学校可以先对有志于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选拔。从现实情况来看,选拔的对象主要是年轻教师,因为年轻老师的进取求变动机整体上比年长老师要强,尤其是在学习语言方面,年纪越轻,学习效果越好。选拔出培训对象之后,就可以将这些老师送出去培训了。培训机构既可以选择国内的外国语大学也可以选择国际合作办学的英国、美国或加拿大等英语母语国家的大学。参加国内培训可以采取短周期(1~3个月)、高频次(一年2~3次)的方式;参加国外培训则要采取长周期(一年左右)、低频次(三年一次)的方式。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这些年轻教师的英语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然后再参加一些针对双语教学的培训或研讨会,就能走上讲台了。
除了内部培训之外,当然也可以从外部引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因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都选择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语母语国家留学。近些年,随着上述英语国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移民政策,很多中国留学生都选择回国就业。多数中国留学生在这些英语国家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专业功底和英语水平都比较好,只要经过教师岗前培训后,就可以直接从事双语教学。这给广西高校从外部引进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双语教师短缺的问题。当然,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和博士,在专业功底和英语方面也有较强的能力,也是广西高校在引进双语师资的时候要重点考虑的对象。
作者简介:林西(1977-),男,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河海大学商学院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企业危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蒋小瑛(1976-),女,桂林理工大学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財务管理。
9.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九
作者:梁斌梅 梁美莲 宋庆祯
论文关键词:双语教学 信息管理专业 双语教学经验
论文摘要:实施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的需要。作者从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出发,分别就双语教学目标与双语课程体系的制定、双语师资的建设、双语教学方法的改进、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双语教学氛围的营造等在双语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阐述了体会与做法。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通过阅读英文文献了解并掌握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能用英语与国际同行进行科技交流成为高校大学生培养中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早在,教育部就发布了教高4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在高校中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国内各高校已纷纷开展了对双语教学的探讨和实践,但是,资料表明,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也还存在一些差异。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实施了多年的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将对双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阐述一些体会与做法,以期推动双语教学的更快发展。
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双语课程体系基于对教育部双语教学文件精神的理解,我们将本科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两点:一是要求学生掌握双语课程的学科知识及能力;二是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英语使用水平,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能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用英语表达自己专业观点的能力。
双语课程体系的制定,既要满足双语教学目标,也要使双语课程与整个课程体系完美结合,成为一个连续和谐的课程体系。要考虑双语课程开设学期、开设的科目、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有效衔接等因素,也要考虑双语课程与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课的关系。结合目前我院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我们将双语课程设课学期确定为第五学期,这样设置的好处是:(1)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公共英语、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后,绝大部分学生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生还通过了六级考试,学生的英语水平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2)通过之前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专业领域中常用的专业词汇,初步具备了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3)另外,由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使学生更易进人专业课双语课程的学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容易些。
我们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科目为该专业领域比较前沿且内容更新较快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通过使用与发达国家本科生相同的原版英文教材,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同步。
努力建设一支满足双语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双语师资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英语水平高。具备纯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语口语发音标准。二是专业水平高。能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三是教学水平高。双语师资必须是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他应该熟悉教学规律,教学效果好。当前,双语师资在我国还比较稀缺,各大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网罗双语教师。获得双语教师的途径不外有三种,其一是把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海外进修,提高其英语水平。其二是鼓励外语教师调整专业研究方向。其三是聘请海外专家教授做双语教师。无论通过哪种途径,只要是满足上述分析的三个条件的教师,就可以胜任双语教学。
探索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保证双语教学质量
10.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调速换挡”期,财政政策继续指向积极稳健,定向减税、“营改增”升级扩围和企业减负等结构性减税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增支减收的格局将会持续。如何优化财源结构、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是关乎我市财政运行可持续性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市财政局课题组对此进行深入的调查与思考,形成报告如下。
一、我市财政收入结构情况
(一)财政收入的基本概念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能需要而筹集的货币资金。现列入市(县)财政收入统计的是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财政总收入统计口径有四项:(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政府性基金收入;(3)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上划中央收入,即:增值税的75%、消费税的100%、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60%。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统计口径有两项:(1)税收收入,即:增值税的25%、改征增值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100%、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40%、其他中小地方税收、契税、耕地占用税;(2)非税收入,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在以上收入项目中,政府性基金是政府按规定收取、提取、转入的具有专项用途,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的法定的、专款专用的基金;上划中央收入是地方对中央财政的贡献。所以真正能衡量地方财力的指标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思考和研究财政收入质量问题应重点关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目前,泰州市对市(区)财政总收入仅下达指导性指标,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下达考核指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是直接反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收入指标,因此省政府自2012年起,将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作为收入质量考核的唯一指标,实现一票否决制,2012年该指标不得低于80%,2013年不得低于82%。
(二)财政总收入结构情况
2010年至2012年,我市财政总收入分别以40.67%、24.73%、14.85%的增速增长,年平均增速为26.31%。2012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024129万元,其构成为:工商税收(全口径,即含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完成484258万元,占比47.28%;契税、耕地占用税(简称契耕两税)完成23844万元,占比2.33%;非税收入完成64777万元,占比6.33%;政府性基金完成341677万元,占比33.36%;社保基金完成109573万元,占比10.7%。
(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结构情况
2010年至2012年,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完成227256万元、279040万元、326121万元,分别增长20.69%、22.79%、16.87%,年平均增速为20.09%。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26121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61344万元,占比为80.14%;非税收入完成64777万元,占比为19.86%。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的构成为:增值税完成53972万元,占比20.65%;营业税完成75185万元,占比28.77%;企业所得税完成47542万元,占比18.19%;个人所得税完成9919万元,占比3.8%;中小地方税收完成50882万元,占比19.47%;契耕两税完成23844万元,占比9.12%。
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的构成为(占非税收入的比重):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7023万元,占比10.84%;行政性收费完成18989万元,占比29.31%;罚没收入完成7506万元,占比11.59%;专项收入完成14471万元,占比22.34%;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完成4425万元,占比6.83%;其他收入完成12363万元,占比19.09%。
二、财政收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结构不断调整,质量逐年提高,但受产业结构、收入体系、财政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财政收入面临着总量、增量和质量的三重挑战和考验,具体表现为:财政收入总量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不强,争先进位的压力很大;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相对偏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低于苏中地区平均水平。
苏中市(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排序
注:图中不含其间已改为区建制的市(县);靖江不含园区收入。
(一)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市多年来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近三年,二产、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5.1%、36.7%;54.5%、37.5%和53.6%、38.6%,三产入库工商税收(全口径,下同)占比分别为30.7%、28.27%和34.96%。第三产业在我市经济中的比重总体虽在不断提高,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就工业经济而言,存在着主导产业层次偏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历史形成的重化工占比较高,“两高一低”产品相对较多,资源能源消耗大,节能减排任务重等问题。就第三产业而言,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大,现代服务的支撑作用尚未形成,三年来,房地产业工商税收在三产中的比重分别为38.7%、37.47%和36.47%,占全市工商税收的比重分别为11.88%、10.59%和12.75%。由于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创税能力不同,我市经济发展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相对偏低,三年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6%、5.7%、6%。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低于泰州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率对比
(二)收入体系的影响
一是税收结构不合理。在我市工商税收收入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所占比重大,2012年分别为44.21%和24.54%,但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6.55%和14.58%。流转税中,营业税为纯地方收入,也是现三产的主体税收。2012年我市营业税占工商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5.53%,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3.05%,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27个百分点,比泰州平均水平低1.39个百分点。
二是非税收入的比重仍不高。2010年至2012年,我市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5%、78.2%、80.1%,2013年上半年为84.3%,非税收入除2011年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导致增幅达53.47%外,2010年、2012年增速分别为6%和6.38%。随着对财政收入质量重视程度的强化和提高,我市收入质态有所改善,非税收入增长也基本处于合理的区间,但受收入任务的趋动,非税收入仍有调节的余地和空间,2012年,我市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比泰州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对比
三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造成财政收入“虚增”。三年来,我市财政总收入中,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占32.81%、35.43%、和33.36%,其中,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分别占31.69%、34.09%和31.98%,但随着征地成本不断增大和计提基金项目的增加,可支配财力所得不多。近三年,我市征地成本(征地拆迁补偿费和土地规费)分别占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的28.18%、56.7%和68.25%,计提各项基金和费用后,净出让金分别占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的17.9%、15.51%和3.15%。将征地成本计入财政总收入,带来财政收入“虚增”,不能够真实反映财政实力。
(三)支柱税源的影响
一是支柱产业增长的稳定性低。化工、机电、医药是我市的三大支柱产业,三年来,除医药产业外,化工、机电产业的运营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的程度较深,与之相应的是入库税收的增减起伏。2010年至2012年以及2013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中,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商税收的增幅分别为:化工产业增长11.11%、下降0.95%、增长30.89%、下降5.21%;机电产业增长6.28%、增长14.06%、下降6.34%、下降10.81%;医药产业增长11.97%、36.78%、36.89%、26.62%。三大支柱产业对工商税收增长贡献率的综合影响,决定了我市财政收入的运行走势。
二是重点税源企业总体规模不大。截止2012年,我市纳税规模(含免抵调增增值税)超5000万元的企业(集团)有6家,其中,新浦、济川药业入库税收超3亿元,泰隆集团、振华油脂超1亿元,爱森、中丹集团超5000万元。6家企业中,化工企业为4家,机电、医药企业各1家。近年来,重点税源企业对我市财政收入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从增量看,重点税源企业是财政收入增收的主力;从增幅看,财政收入增长与重点税源企业税收增势有较大的依存度;从行业看,重点税源企业引领相关产业税收增长。但与周边市(县)相比,我市重点税源企业还不多,规模也不大,缺乏年入库税收超10亿元的“航母”级企业(集团)。
(四)财政体制的影响。由于我市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共享税占到工商税收收入的七成以上,2010年至2012年,我市工商税收收入中上划中央收入分别占53.55%、52.04%、50.96%(2012年,剔除税收收入中的不可比因素,实际占比为53.6%)。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以来,中央集中财力过多,我市入库工商税收中有一半以上被中央拿走,省现行体制又加大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与房地产有关税种的集中力度,但市(县)支出责任却越来越重,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极大地影响到我市财政运行的可持续性。
三、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培植壮大税源经济
经济是源,财税是流,源远方能流长,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质态提高了,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收入质量稳步提升。财税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从本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等市情出发,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从财政政策导向、财政资金带动以及以及与国家和省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调配合等方面,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努力使“四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加快改造提升化工、机电、医药三大传统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支撑作用显著的大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发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创业、创新激情,为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发展载体和提升空间。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引力度,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鼓励发展科技研发、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沿江区位优势,实施“以港兴市”和“沿江一体化开发”战略,加快推进跨江融合,积极谋划实施跨江通道建设,尽早打通融入苏南交通“瓶颈”。通过实现转型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新突破,提高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在不断完善财税“造血功能”的基础上,培植税源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二)科学规范收入征管行为,实现收入质态稳步提升
一是正确处理“取”与“予”的关系。既要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又要涵养税源、“放水养鱼”,决不竭泽而渔。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增收压力大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落实好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扎实推进“营改增”扩围,针对“营改增”后我市交通运输物流业税收征管面临的新情况,制定《关于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交通运输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严格执行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认真做好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清费减负工作,让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财政增收提供不竭涌泉。
二是正确处理好“量”与“质”的关系。既要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确保收入质态稳步提高,壮大财政实力。理性看待财政收入增速,科学合理下达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强化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创新税收征管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征管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综合治税机制,不断优化综合治税信息平台,着力提高综合治税信息分析利用效果,扎实开展零散税收联合征管工作,确保颗粒归仓,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税和零散税收联合征管的拾遗补缺、防“跑”堵“漏”作用。将非税收入管理与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规范非税收入收缴行为。强化激励机制,突出对收入质量的考核,促进财政收入均衡入库,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财政增长。
(三)合理调整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基层财力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政策、举措,把握改革的方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敏锐性,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重点,结合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研究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通过深化改革,争取更多的红利,为壮大地方财政实力注入新动力。随着增值税取代营业税步伐加快,应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分享机制,增加共享税中地方的分成比例,完善有利于地方发展实体经济的分税制体制。科学界定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财政总收入的收入项目和口径,避免因统计口径问题造成财政收入的“虚增”。
二是合理调整省对市(县)财政体制。要抢抓省直管县综合改革试点、黄桥强镇扩权改革试点、促进黄桥老区发展和省调整县(市)财政体制的机遇,主动作为,争取省对我市财政体制更多的政策支持。适当降低苏中欠发达地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涉房涉地税收省集中比例,适当下放金融保险等企业所得税,拓展地方税税基,提高财政收入总量,调动基层政府发展经济、做大做强财政收入“蛋糕”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
11.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双语教学;教学质量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学质量监控室本科评估的重点议题,2011年教育部在以往本科评估的基础上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2013年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1],至此,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呼之欲出。此次新本科评估具有以下特点[2]:(1)变他律为自律;(2)变非常态的“迎评”为常态化的质量监控;(3)变千校一面大一统评估为细分化、个性化、自我审核。
课堂教学质量是本科评估的重点内容,而双语教学不仅是衡量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高校大量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在开设条件、归口管理、教学效果特别是监督评价方面尚不够完善,教学质量往往难以保障。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对迎接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起到未雨绸缪作用。
一、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此,2001 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3],2007 年更是启动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以及众多地方高校均开设了大量双语课程[4],而在双语教学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以下普遍问题:
(1)管理机制不健全。首先各高校未设立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机构,其审核往往由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质量监控由教务处兼任,质量监控专业化程度不够。其次双语教学存在多头管理,且涉及公选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多个类型,专业性要求高,因此评估难度较大。最后双语教学与公共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足够协调,导致三者之间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存在重叠和冲突。
(2)人员素质不足。首先,目前双语课程分为选修(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和必修两类,后者则不考虑学生兴趣、基础、偏好等因素,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双语教学,对课程产生排斥态度。其次,调查表明,双语教学任课教师中受过正式训练的仅为7.5%,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的只占13.2%[5]。最后,作为监控的主体,教学督导、院系领导及质量监控人员或英语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很难对教学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罔论提出改进教学质量的建议了。
(3)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家对双语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明晰的评价标准,双语教学评价标准不易量化、规则模糊,学生测评对于双语教学的规定也不够合理。在实际操作中或随意变动,或无所适从。
二、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针对前述问题,结合新本科教学评估方案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由监控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监控运行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构成,
(1)组织体系
组成独立的双语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双语课程的开设及取消,形成准入和退出机制;负责制定本校双语课程建设规划;负责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组成双语教学评价委员会,负责听课评课,撰写相关制度并提交,组织双语教师研讨等等。
由教师自评、学生评教、院系领导听课、教学评价委员会评课、教学管理委员会监督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2)评价体系
构建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组成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括管理人员质量、教师质量、学生质量、教学材料质量、教学过程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档案等11 项内容,每一项进一步细化为对应的二级指标。可以将质量标准划分为A(优)、B、C 三级,各高校亦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3)运行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运行可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课前监控、过程监控和课后监控。
① 课前监控。首先是双语教学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课程本身、教师资质以及教学材料准备三个方面。其次,开课之前应对学生做充分之调研,并组织动员学习,统一思想和认识,并且利用QQ、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多方沟通交流,减少学生的不适感,并且通过与公共英语课程的有效衔接。
②过程监控。高校教学质量过程监控体系结构如下:首先由评价委员会根据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制定出具体的量化评价标准。而后经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实行。由评价委员会、院系教师领导、学生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由评价委员会统一汇总信息,实行退出机制。
③课后监控。双语教学课程结束之后,授课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改进措施。同时,将学生反馈、院系领导意见、同行评价等资料搜集整理,梳理教学资料准备、授课进度、教学方法、课堂互动、学生反映等信息。
(4)构建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应专门划拨经费用于双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用于研讨学习、组织会议等、培训学习、教学研究等内容。应建立涵盖所有双语任课教师的微信或QQ群,保障信息及时畅通,并且形成定期会议制度,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双语教学研讨学习活动,进行业务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结语
新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展开,只有建立课程监控、专业监控、学院监控三级监测体系,才能够真正评价教学质量。双语教学又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构建合理的评价组织、评价体系才能有效监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 Z] . 2011
[2]赵强 试析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转变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3:76-77
[3]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Z] . 2001.
[4]刘晓彦,曹原,杨静.高校双语教学课程现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12.
[5]王今越,范尧,高建磊.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现状调查与问 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2):72.
12.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二
一、双语教学目标实现状况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3年内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达到5%-10%。1调查显示,管理人员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的仅为28.8%,还不到三成。重点高校情况(42.3%)要好于一般高校(15.4%)。尽管如此,重点高校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的比例仍未达到50%。所以总体而言,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
二、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状况
虽然教育部制定的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且教学效果明显。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62%)的学生“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修读双语教学课程的收获是“提高了专业外语水平”;超过一半(51.3%)的学生“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其收获是“扩展了自己的国际视野”。也许正是由于学校双语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管理人员对学校实现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充满信心:近六成(57.7%)的管理人员认为“经过努力,再过一些时间能够达到”,加上认为“目前已经达到”目标的28.8%,这类人员的比例达86.5%。
三、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推行的因素
综合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类被调查者的结果,影响高校双语教学推行及成效的因素主要有师资水平、学生的外语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与方法。此外,学校政策(对教师和管理者)、语言环境(对学生)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师资水平
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水平、专业外语教学水平及双语教学综合水平。调查显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认为双语教师的专业外语教学水平低于专业知识教学水平,而双语教学的综合水平又低于专业外语教学水平。可见,教师外语水平是影响其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双语教师的外语水平不尽人意。学生在回答“教师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时,被提及最多的是教师水平(口语、发音、专业词汇运用等),共124条,占意见总数的27.4%。无独有偶,教师在回答“自己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外语水平均列首位(26.5%、22.9%)。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开展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师外语水平”的也位列首位,占意见总数的23.1%。
有专家将双语教学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中文为主,讲授时偶尔穿插英语(低等层次);讲授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专业内容(中等层次);英文为主,让学生学会用英文来思考和解答专业问题(高等层次)。2调查显示,近一半(48.2%)的学生认为教师双语教学水平处于低等层次,认为处于中等层次的还不到四成(37.6%),认为处于高等层次的仅一成多(13.9%)。与学生相比,教师对自身双语教学水平的评价略高一些:超过半数(54.3%)的人,认为自己双语教学水平处于中等层次;不过仍有近四成(3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水平处于低等层次。
一方面,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教学综合水平不尽人意,与双语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教师水平存在差异:重点高校教师水平高于一般高校。重点高校双语教师英语水平为专业四级、专业八级的比例是4.3%、8.7%,两者合计13%;而一般高校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无一人为专业四级或八级水平。重点高校教师中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比例为26.1%,一般高校为4.5%。另外,重点高校双语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72%,而一般高校为40.9%;重点高校双语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为84%,而一般高校为31.8%。
(二)学生的外语基础
大学英语四级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结束四个学期英语学习时应当达到的水平,但调查显示,三年级第二学期时仍有近一成半(14.9%)的学生未通过四级考试。学生在回答“自己修读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时,排在首位的即是英语基础差、水平低(如“听不懂”、“生词多”、“看不懂课本”等),占意见总数的71.6%。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学生没有差异。
尽管无论重点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学生,均需提高外语水平,特别是听说水平,但相比较而言,重点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要高于一般高校。调查显示,三年级第二学期时,重点高校学生通过六级的比例是59.4%,一般高校为17.1%;重点高校未通过四级的比例为7.2%,一般高校达20%。即使在同类高校中,甚至在一所学校的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外语基础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4.4%,而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3.6%。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显示,在已修读过双语课程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认为“缺乏兴趣”是自己修读双语课程遇到的最大困难的有31条,占意见总数的5.7%,列第二位。在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位列第二位(7条意见,占14.6%)。在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急需改善的方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列第三位(5条意见,占10.2%)。在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中,“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列第四位(5条意见,占6.4%)。
“缺乏学习兴趣”上,一般高校学生要比重点高校严重(重点高校9条,占3.0%;一般高校22条,占9.0%)。一所学校的同一班级内,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兴趣也存在差异。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学习兴趣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56.4%,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3.5%。学习兴趣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学习主动性的差异。调查显示,学生认为班上同学间学习主动性差异“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4.2%,在教师中调查的结果为97.9%。
四、问题与建议
(一)尽管存在困难和问题,但双语教学有成效、有民意基础,应该坚持下去
虽然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且教学效果明显。另外,开展双语教学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调查显示,高校管理人员中,近九成(89.3%)人“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八成多(83.6%)的人“十分同意”或“比较同意”双语教学有助于“扩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教师对这两项意义表示认可的均超过九成(分别为91.5%、91.3%)。尽管有部分学生“反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33条,占8.1%);但“支持双语教学,希望学校能够坚持下去、多开(早开)双语课程”的意见有64条,占15.7%。如果加上“希望学校能够继续改革和完善双语教学”的35条意见,对学校开展双语教学表示“支持”的意见则达99条,占24.2%。无论意见条数还是所占比例,支持意见远远多于反对意见。既然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有坚实的民意基础,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二)根据“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高校双语教学建设目标
在我国这样一个英语作为外语而非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缺乏天然外语环境”3(学生认为“语言环境”对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65%)、外语教学效果不彰的国家开展双语教学,不仅学生还有教师,都会面临外语基础不好的困难。于学生而言,问题就更为突出,其修读双语课程很可能会面临外语和专业的双重困难。此外,调查显示,教师认为教材对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83%,管理人员为74.5%,学生为61.9%。所以,教材也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的一个因素。同时,调查显示,教材建设及供应状况不能令人满意。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材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为51.2%,而明确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为13.5%。教师中有近一半(47.8%)的人认为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存在困难。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双语教材供应有困难的比例为34.5%。以上数据是在双语教学推行近7年后调查得出的,可以想见,200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改革时情况可能会更糟。在这样一种面临诸多困难及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教育部制定了力争3年内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达到5%-10%的目标。4无疑,此举有脱离实际、急功近利之嫌。
虽然教育部文件允许“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但却未对不同类型高校(如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提出不同的目标,于是各高校只好把“力争3年内……达到5%-10%”作为努力的目标。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有关双语教学的指标,亦有类似问题。A级(优秀)标准为四类适宜专业双语授课比例≥10%,C级(合格)标准为“双语授课课程达到一定比例”。5乍一看,指标是分层次的。但众所周知,参评高校无一不将评估“优秀”定为奋斗目标,A级(优秀)标准便成为了全国各高校统一的要求和目标。于是,个别高校出现了不顾条件、盲目冒进、拔苗助长的现象。调查显示,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24.1%)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修读双语课程了,而当时竟有近三分之二(62.9%)的学生不具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也有教师对学校强行要求教师开设双语课的做法表示不满:“学校可以用政策鼓励教师开设双语课,但不能强求!”
前面已提及,一般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不仅师资水平,而且学生基础,特别是外语基础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我国各地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建议教育部尽快委托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一次面向全国不同地区的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结果,遵循“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高校双语教学目标。在本科教学评估第一轮行将结束、第二轮评估即将启动之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评估方案中有关双语教学的指标进行调整不仅必要而且恰逢其时。例如,可否单独为一般本科高校列出A级(优秀)和C级(合格)的标准?在本次调查中,就有教学管理人员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不同院校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达标比例,有针对性地指导各校开展双语教学”。
(三)遵循“尊重意愿、循序渐进、促进专业发展”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前面已提及,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均认为同一班上学生学习双语课的兴趣差别很大。另外,我们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兼具专业与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但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64.2%)的学生答道“学校不会对修读双语课的学生进行筛选”。这也就难怪会有学生建议学校将双语课设为选修课(意见25条,占意见总数的6.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教师指出,其双语教学课的效果“因人而异,感兴趣、学习劲头足的学生效果好,提不起兴趣、学习劲头不足的学生受挫感强”。也有教师建议:“若开展双语教学,应让学生自主选择。”所以,建议学校在某一专业尝试双语教学时,最好能开出中文和双语两个教学班,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另外,学习兴趣与外语基础紧密相关,有教师认为自己双语教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很难激发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班上学生外语水平参差不齐,自己难以掌握合适的中英文使用比例”。所以,应该对修读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筛选,外语基础太差的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双语课的。
本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存在“一刀切”、“一哄而上”、“为双语而双语”等违反教学规律的现象。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且实施难度较大,所以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开设时间可否定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英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的三四年级?我们坚决反对要求一年级学生修读双语课。双语课程的选择,能否从难度较低、又不是特别重要的选修课开始?教师授课,能否从开始时的“中文为主”逐渐向“中英文平分秋色”过渡,最后再推向“英文为主、甚至全英文”阶段?选用的教材,能否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双语教材,然后再英文原版教材?
为了鼓励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几乎所有高校都出台了涉及工作量计算或课时津贴发放等在内的鼓励政策或措施。调查显示,不管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均认为学校政策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及成效的重要因素(教师中认为影响“很大”或“较大”的比例为87.2%,管理人员为85.7%)。不过,学校政策或措施激励的重点却与教师的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调查显示,管理人员中有近九成(88.9%)认为学校的激励政策或措施涉及“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也即在激励政策或措施涉及的项目中,“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列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进修或培训”(68.5%)。而教师在回答这些政策或措施对自己从事双语教学的激励作用时,并列排在首位的却是“进修或培训”、“教学研究”,比例均为80.9%,“工作量计算或课时费发放”列第二位(78.7%)。可见,管理人员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较为关注工作量、课时津贴等物质性激励作用;而教师则更关注“进修或培训”、“教学研究”等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的激励性因素。但目前状况却是,78.3%的教师没有接受过双语教学培训、76.1%的教师没有开展过双语教学研究。这也就难怪教师希望学校“提供培训机会”的建议会在诸多建议中位列首位(12条意见,占25%)。所以,今后学校应把为教师提供双语教学培训机会或支持其进行双语教学研究,作为重要的激励政策或措施。
摘要:对北京地区7所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进行的调查表明:总体而言,教育部制定的双语教学目标没有实现,但各高校双语教学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双语教学在高校有良好的民意基础;师资水平、学生外语基础、学习兴趣等是影响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双语师资水平较低、学生外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且不同高校、不同学生间存在差异。建议根据“实事求是、分类要求”的原则调整双语教学建设目标,遵循“尊重意愿、循序渐进、促进专业发展”的原则推进双语教学。
关键词:双语教学,师资水平,外语基础,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3/82/fca303ea272571258bea9319ef7bfe58-0.html,2008-07-29.
[2].金连海,辛程远,张艳,任丽平.国内高校双语教学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6,(1):29.
[3].钟启泉.“双语教学”之我见[J].全球教育展望,2003,(2):6.
13.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三
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
本文对近来由国内6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适合我国高校学生使用的.21套英语写作教材, 在编写原则、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英语写作教材过于注重英语写作知识与技巧的教授,教学内容的重点以词、句子居多,写作教材的体裁覆盖面不广,教材中很少体现体裁意识.本文提出英语写作教材的编写应加强语篇意识和体裁意识的培养, 提高学生对语篇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作 者:蔡慧萍 CAI Huiping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4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写作教材 语篇 体裁意识14.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四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现况调查,对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提高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高校;新办专业;就业质量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况调查
为了解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基础医学院从2008年开始招收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截止2013年7月,已有2012届和2013届两届毕业生72人(其中升学18人)。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基础医学院2012届和2013届已就业的毕业生54人,共发放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占调查问卷总数的96.3%。
1.1 基本情况
经过统计,调查对象的性别、城乡、政治面貌等分布情况如下:
1.2 高校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状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工作环境、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对口、工作满意程度等许多方面。多年来高校一直用就业率衡量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而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的数量,并不能全面反映就业的结构、性质、特点等。特别是新办专业在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等方面还不成熟,做好就业质量调查对学生、就业单位以及新办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1.2.1 薪资水平
在调查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11.6%,1500―2000元的占25%,2000―2500元的占44.2%,2500―3000元的占11.5%,3000元以上的占7.7%,薪资最高的为每月4000元,最低的为每月1000元。2014年1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刘慧代表自治区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3元。由此反映,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基本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平,但由于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很多毕业生对收入的期望值很大,再加上现在社会的生活成本比较高,除去衣食住行等日常花销,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月光族”,目前的收入水平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1.2.2 专业对口程度
经过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也反映了就业质量的高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医药和食品行业、生物技术公司、科研技术单位等。在调查中,37.5%的毕业生在行政和事业单位工作,其中大部分在医院、血站担任检验员;41.7%的毕业生在生物制药企业工作;还有20.8%的学生从事教育、管理、销售等工作,与所学专业基本不对口。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宁夏的就业市场还未完全打开,而且区内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公司较少,待遇也不高,很多学生不愿去生物技术公司;区外特别是较为发达的地区生物技术公司比较多,但由于该专业70%以上的学生为宁夏生源,大部分学生选择在区内就业。
1.2.3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在调查中,毕业生认为办公环境非常舒适、比较舒适、不太舒适的分别占19.2%、50.0%、30.8%,认为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同度高、一般、较差的分别占32.7%、61.5%、5.8%。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毕业生(69.2%)对工作的物理环境评价较高,这与很多单位逐步改善工作条件,吸引人才有关系;但是对于工作的心理环境,很多毕业生(61.5%)认为工作单位的声望和社会认同度一般,他们对工作单位的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4 基层就业情况
近些年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特岗医生以及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在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中加分等措施。但是,从毕业生的角度来看,由于目前城市和乡镇的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毕业生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经济收入、未来发展等方面有较大的差距,很多毕业生仍然坚持留在城市中,真正能深入到基层的学生较少。在调查中,在基层就业的只有7.7%,绝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在城市中工作。
1.2.5 就业满意度
就业满意度是指毕业生对现有工作的心理感受或心理满足度,是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次调查显示,毕业生对现在工作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分别是1.9%、28.8%、55.8%、13.5%,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对其就业的满意程度处于一般水平。
1.2.6 职业发展前景
毕业生在工作中能否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方面。调查中,每年没有任何职工培训、有1-3次、3-5次、5次以上职工培训的比例分别为21.2%、26.9%、34.6%、17.3%;毕业生认为发展空间大、职业前景好的占21.2%,认为一般的占63.5%,认为较差的占15.4%。很多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并不能让他们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提高有限,对职业发展前景并不十分看好。提高新办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2.1 加强专业建设
作为新办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学院开展“新生入学第一课”系列活动,邀请学院领导、资深专业教师为新生答疑解惑,一方面,从大学精神、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讲解,使学生了解大学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从学院的创办与发展历程、生物技术的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科研导师团队入手,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为了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多次召开集体备课会议和教学工作会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学院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给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从科研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多名学生在校级、区级以及全国科技创新方面的比赛中获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建立横跨校内外,校内科研实习与校外见习相融合、教学-科研-生产紧密联系的本科生实践教学培养链条。
2.2 实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学院实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努力把就业工作扩展到各个年级,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工作,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分阶段实施不同的目标教育――大
一、大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邀请企业及优秀校友做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大三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导师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大四进行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通过全程的就业指导,把就业教育融会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及校园文化教育之中,不断加强班风、学风建设,积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就业竞争力。
2.3 拓展和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由于学院从未有过毕业生,加上实习点担心学生短期实践会影响单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所以校外实习最初是参观式学习,基本没有机会动手,学生收获很少。经过几年的摸索,学院以实习促就业,从最初一个实习点增加到三个实习点,涵盖了医院检验科、药企、生物技术公司,适当延长实习时间,提高带教质量,增强实习环节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程度。
2.4 加强就业调研工作
学院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学生毕业后的使用度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反馈信息,积极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拓宽专业适应性,努力培养出真正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5.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 篇十五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体育,思考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扩大,将需要大量能直接运用外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双语教学正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许多地区和学校也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双语教学。体育双语教学作为双语教学中的一个分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文章仅以我国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思考。
1 双语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1 高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需要
当下体育教学的中心是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学生身体好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教授给学生们学和练的方法,使学生能掌握方法,学习到与体育相关和体育以外的科学文化知识。体育双语教学不仅能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还能培养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真正地做到教、学、练,开发学生认知和理解事物的潜力。双语教学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起到了发展性的实用作用。
1.2 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需要
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合作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何赢得竞争,培养和储备具有国际意识和适应国际发展的体育人才是关键所在。说到底,国际竞争实为人才竞争。高校是专门人才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既掌握现代体育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的专业外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各类高校的重要目标之一。
1.3 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需要
要想开展好体育双语教学,就必须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而提高教师素质是开展体育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这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扎实地掌握技术技能,还要懂得多种语言的应用,体育教师应做到引导学生从语言交流转移到以内容交流为目的,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渴望,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动机。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双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 双语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2.1 教材建设需要提高
教材是教学素材,教学应以教材为准绳,教材直接指导着教学目标的体现,因此,双语教材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成与败。可以说,一部双语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条件,它与一名出色的双语教师同等重要。外语原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高校体育双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国地大物博,有很大的地域差别,对于外来文化的借鉴要思考到国家、民族、地区等层面。目前高校的体育双语教材都未基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社会背景及体育双语教学实际,没按照体育双语教学自身形成的发展与解决的逻辑顺序来开展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没有考虑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致体育双语教学不能良好地、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2.2 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教育部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必将推动和促进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同时,大学英语教学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进行,也呈现出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有问题存在,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忽视,不注重培养应用能力等问题仍然很突出。总体上说,双语教学是比较落后的。这就给体育双语教学设置和学生学习之间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大学基础英语较少可以涉及实用性的教学,学生也学习不到与体育相关联的词汇和句子,这也妨碍了学生接受体育双语教学。
2.3 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专业知识(技术、理论)、学科教学法和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三大板块。教师可能成为“学者型”“科研型”人才的前提是他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前沿的超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大多单一地专研一项体育教法,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的学习,无法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还有部分体育教师对一些交叉性的学科掌握甚少,如体育与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生理学等相结合,这势必对教学效果有所影响。
体育双语教学是采用外语传授体育的教学,它不同于传统的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体育教学,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专门的培养渠道。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专业体育院校或者师范院校体育专业,他们的专业技术可以说是非常过硬,但是外语水平并不高,尤其是外语表达能力。在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相关的专业外语词汇和语法使用,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法未必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几家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双语师资专业,但由于刚刚起步,毕业学生的人数还是不能满足大部分高校的需求。
2.4 学生外语能力差异较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双语教学中心也是学生。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情感是体育双语教学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不同的能力差异存在于每个学生的个体里。长时间看来,国语教学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部,因此学生相关的知识、思维体系的建立都是以母语为背景形成的。体育双语教学开创了以英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授课、学习方式及体育教学特殊的专业表述。上课人数较多,学生在各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外语水平的不同,便形成了学生英语能力与体育学科目标要求之间的落差,对学生体育专业的学习造成了影响,体育专业学科难以达标。为此导致高校体育双语教学中呈现出少量学生学习收益较大,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收益失衡,甚至还有学生认为体育双语学习是一种负担,这些给双语教学在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 解决与对策
3.1 加强教材建设
符合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内容恰当适合,教学质量较高,文字规范系统,通俗易懂,适合我国师生使用,是体育双语教材建设的标准。双语教材的选用可以是英语国家的原版教材、上网下载资料和学校自己编写的特色教材。最好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从事或熟悉体育专业的课程专家、学科专家、英语专家和任课教师对国外同类教材进行评估,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教材,积极引进并进行适当改编或选编,给学生创造一个“不是学英语而是用英语学”的好环境。例如,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引进了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出版的《篮球》教材,由陈均担任主编进行双语编辑。《篮球》不仅可以作为体育院校开展篮球双语教学的教材,而且也可以作为各类篮球课教学的参考用书。
3.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对授课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提前了解掌握,依据学生的水平认真备课。教师的外语水平在双语教学中要求格外高,除了一些定义和原理、重难点等可以用汉语演绎外,其他内容需要用易懂和规范的外语传达讲授。体育双语教学中,在课程的选择上应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选择较容易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和一定的基础,以至于学生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角色,理解授课内容,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体育课以室外技术实践课为主,教学方法不同于室内理论课教学,尽可能发挥体育课的优势,避其弱势,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法的重点,充分利用体育课有利于外语练习提高的独特功能,在体育双语教学中使两门课程的优势互补,使体育技术动作练习与外语的运用与练习产生广泛的有机融合,并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特殊氛围中,使学生在此教学方法中综合提升运动技能、增强身体锻炼、提高英语的学习与掌握。处理好专业课教学与英语教学是体育双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在体育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把外语作为工具和载体融入体育专业教学之中,通过外语学习广泛的体育知识,学生应重点掌握体育专业知识,而非单纯学习外语,切忌将体育双语课变为普通英语课的翻版。
3.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采用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方法来建设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体育双语师资的专业,构建新型的专业结构,如长春师范学院等院校已经开设体育双语师资专业。另一方面,选拔一批有资质的毕业班学生(本科学、研究生),进行统一的快速培训,毕业后补充到高校,进行体育双语教学。
其次,体育教师应热爱双语教学,明确其教学的目的,具备高水平外语能力,全面和灵活地掌握课程内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认真收集和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确保教学过程完整,细心总结,合理调整,及时改革和提升。
再次,有计划地聘请担任体育教学的外籍教师,从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体育双语教学。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国家教育部门或者高校可对现有在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有针对性地在英语运用、口语表达、专业词汇等方面进行学习。
最后,加强院校与国外同行的语言学术沟通,多派送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和考察,建立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通过这些可提高教师的语言专业水平;相互交流对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教学提供了保障。
3.4 学生双语教学的管理
(1)创设语言环境。各高校要通过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双语教学的氛围,要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听到、看到、用到的都是英语,要让英语逐步变成校园里的第二语言。这可以使学生在集体的作用下,互帮互学,教学相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根据其不同的外语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双语学习的热情。如可以通过小班教学或者以简单的日常词汇作为切入点,逐步积累教学经验,树立学习典型,让学生看到体育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从而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体育双语教学中的互动方式下自然地提高外语学习效率,在英语的听说写上养成习惯,在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外语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教学中如何地发挥,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理念学习的有效促进,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因此,在实际中的体育双语教学,选择怎样的方式、方法,要切实做到因地、因时制宜、有的放失、灵活应变。重视目前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更不能忽视体育教学背后的服务;要考量到教材自身的内容与特点,又要注重学生初始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使学生的语言优势发挥最佳效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梅娟,邓逢明.体育“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河教育,2005(4):14.
[3]王雪松,于月辉.专业课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5(1):108-109.
【高校双语教学质量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8-15
新闻传播学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07-21
对民办高校的特点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档11-28
怎样提高双语教学质量08-27
谈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09-07
医用高等数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认识12-01
高校基建财务账与事业财务账合并的思考07-12
试析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的思考论文06-23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校学生德育的时效性思考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