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12篇)
1.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篇一
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随着外商在中国投资密度的增大,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环境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不能只看到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环境的`正面影响,还必须正视其负面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保护中国的环境.
作 者:宋婷婷 李蜀庆 Song Tingting Li Shuqing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重庆,400044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7 32(12) 分类号:X22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 环境影响 对策★ 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模式的思考
★ 对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思考艺术论文
★ 对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再思考
★ 深化微山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考
★ 承接产业转移若干思考建议
★ 招商引资的思考与建议
★ 对领导意见和建议
★ 对农粮企业走出去的思考与建议论文
★ 对环境的建议书
★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考
2.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篇二
一、德国的会计模式
会计模式就是指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对会计活动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 会计模式又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会计规范、会计核算、会计报告、会计监督、会计教育等会计的方方面面。
在西方学者看来, 德国会计模式的基础就是宏观经济, 会计制度受到政府、税收、法律的影响比较大, 在处理会计事务上注重法律的指导作用。德国会计制度在受到政府和法律两方面的有效引导和控制之下, 发展的比较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会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比较先进, 其会计规则主要是服务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德国会计模式的独特性, 使得其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 会计规范法典化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系国家, 在会计记账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等各种会计事务活动中都具有相关法律详细的明文规定。德国除了在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以外, 其中德国司法制度和执法能力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德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法律设计到德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 其中德国的会计规范相关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商法》、《税法》三大法律。
《公司法》是对德国会计最具主导影响作用的法律。比如, 《公司法》中对公司固定资产折旧中表述是这样的:企业的流程资产应该按照企业成本可变现净值或者重置价格中的最低者来计算, 企业的年末财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严格审核等等。《公司法》对法律企业的影响比较大。
《商法》详细的规定了企业的核算规则、编制规则、记账规则等, 适用于全国所有有限责任企业。商法中的规定只是一个总括性的要求, 所以在实际的经济制度下, 对会计原则和准则的影响不起多大的作用。
《税法》在对德国公司的具体约束上比较细致。《税法》规定企业收入费用的计算方法、具体分配方法、财务记账等必须严格按照税收目标来处理, 企业的财务表表的收益情况必须与企业的税收收益保持一致。
(二) 会计核算注重稳健性
在德国企业中, 无论是公司法还是税法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都是具有稳健性的。例如, 企业的所有负债, 包括企业的还未实现的损失等都必须全面的纳入计提准备, 对于还未实现的利润不得予以确认;企业的流动资产按照企业的成本、可变现净值或、重置价格三者中的最低者来计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企业合法的低估其企业利润, 从而减少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 会计管理体制松散
德国在会计管理体制上还是比较松散的, 德国目前所具有的会计管理机构主要有:会计协会、会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德国会计协会创立于1931年, 已经具有90多年的历史, 是德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言人, 主要负责德国会计职业的具体标准等;德国会计委员会简称为GASC, 创立于1987年, 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会计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制定关于合并财务报告方面的会计准则;德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创立于1961年, 其主要职责就是, 维护全体成员的职业利益, 同时监督认真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 注册会计师协会最终还是受到德国联邦经济部的监督。
(四) 会计准则和基本会计原则的制定注重国际协调
最近些年来, 由于受到欧盟的指令影响, 德国也在吸取欧盟对自己有理理的指令, 并为此不断的丰富其商法的内容。德国是欧盟工体的主要成员国之一, 德国的会计组织也是国际会计标准文员会的创始成员。在1993年, 德国参加IASC理事会的代表人数增加, 其发言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在1994年德国开始研究讨论会计国际化标准的必要性。在1995年3月, IA SC理事会在德国召开。
二、德国会计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会计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了,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不同国家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宗教、名族、语言等社会环境的不同性, 导致各国国家的财务会计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 社会文化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和观念, 其中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 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财务的体现。一个国家的法律政治等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都受到其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德国会计模式也受到德国其特有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德国会计模式受到其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法制观念强, 倾向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较大。。德国属于日耳曼民族, 该民族长期生活在罗马帝国境内, 他们信奉罗马基督教, 直接受罗马文化下的国家制度及法制的影响。罗马国家的文化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社会里, 任何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 德国全体市民都很自觉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 严格以法律己。所以德国的会计模式也受到法律的影响, 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督。
其二、在教育方面也非常注重长远规划, 特别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的教育事业只从18世纪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到20世纪就已经名列世界先进行列。德国学生小学是五年制, 当学生念完5年小学以后, 就会对学生进行分流, 采取“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学校读书的同时还得兼职到企业工厂等实习实训基地去实习实训, 这样以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很好的提高。德国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也是高标准高素质, 这样为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德国, 对会计注册师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格, 要想成为注册会计师, 那么就必须要从大学获取高级研究生学位。
(二) 经济体制的影响
德国是一个老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体制是私有制, 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限制垄断。市场经济的竞争次序不是单方面受到经济的自然秩序和国家的法律秩序来维护保障, 而是要依靠两者的共同来实现, 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在由国家和政府来维护。市场的有序竞争会给市场带来活力, 但是过度的竞争将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结果, 所以只有国家政府的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 才能体现竞争的公平性。
(三) 法制的影响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在德国无论是国家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约束, 在德国一切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在德国的会计审核时, 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规范处理, 要有相关明确的报表。
德国的法律体系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 任何规章制度都是有法可依可循的。在德国会计的规范主要是受到商法和公司法的影响, 税法对公司的约束又要比商法和企业法更具的明细。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德国会计模式有着其独特的个性, 受到其独特的会计环境的影响。德国会计模式有着国际化特征,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如果将德国的会计模式能够灵活的应用在我们的会计模式中去, 那将是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一大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王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3]常勋, 常亮.国际会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冯文伟.国际金融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3.浅析环境壁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 环境壁垒 生态环境 中国经济 对外贸易
环境壁垒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90年代兴起,属于非关税贸易壁垒,是一种技术壁垒。相关专家对此下的定义是:“环境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分系统。”而当时的兴起其实是发达国家用来对付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手段,从而将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远而拒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在1991年禁止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相关制品的进口,明则保护海豚,实则保护贸易和国内经济。当然到目前为止,除了出于对于生态和健康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控制贸易市场的方式之一。
环境壁垒有很多的形式。环境附加税是发达国家用来保护环境,限制进口贸易最早采取的手段。同时,发达国家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比较高,那些所谓的环保标准也都是根据其技术水平来制定的,也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产品都被拒之门外。其次,绿色标志,即由政府或者官方部门将一些环境标准图标,印制在商品及其包装上来表明其符合环保要求。它是进入实施环保标志国家的通行证,对于本国市场的保护力度显而易见,但是也增加了他国的贸易成本。除此之外,发达国家陆续制定各种法规条例将可以回收利用、易降解的环保包装流向市场,从而规范包装,间接加大了产品流通的难度。
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发达国家用于制衡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而架起的重重索桥,目的就是减缓其进入全球市场的步伐以及加大其贸易的代价。
而对于中国,我们主要的贸易都流向了日本、欧盟、美国、韩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这些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高达85%以上的国家地区,大都是贸易环境委员会成员,同时也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之地。但是我国很长时间里都忽视了对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因此在短时间内想要达到那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是极为不易的。而且倘若发达国家介于自己的环保优势,制定过于严苛的标准要求,那么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很大的不便与消极影响,外贸出口将面临缩小的可能。
环境壁垒的实施涉及很多环节,包括生产产品、加工产品、物流过程、销售产品一直到售后等各个方面。通过一系列的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保管理体系,这样在各个环节我们都需要进行检测鉴定调整,也加大了我国出口的中间费用和成本,进而也在某些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的竞争力。相关地,我国出口企业与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有所下降。
还值得提的一点是,近年来的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己区域自由贸易化的形式,将区域外的产品排斥之外。而随着世界经济的集团化和区域化,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区域性组织因为环保问题而影响贸易关系,这样对我们外贸的穩步发展是很不利的。所有这些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环境壁垒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乐观的引导。首先促进了我国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并且利用国际先进水平使绿色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得以进一步的调整。其次,促进我国企业向国际标准迈进,使其对于环境的认证得到强化,有利于提高自身实力,使自己的企业做得更好,产品更完善。从而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再者,环境壁垒也可以提高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是我国的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锻炼空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最后,环境壁垒的出现使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关爱人类健康的重要性,达到更大程度的和谐。
4.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篇四
欧盟环境相关指令对中国家电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本文仅就欧盟指令,主要是RoHS指令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指令对中国家电企业的影响,企业应对存在的困难和压力,以及国内企业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应对的具体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作 者:白韦 Wei Bai 作者单位:刊 名:家电科技英文刊名:HOUSEHOLD APPLIANCE TECHNOLOGY年,卷(期):“”(8)分类号:F4关键词:欧盟指令 影响 措施
5.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篇五
论文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法律保障作用。然而,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问题主要是: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窄,缺乏替代方案,环境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状况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分析, 它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进行的预测和评估。目前, 多数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为重点, 即所谓第一代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以项目为核心的传统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 逐步将评价范围扩展和提高到计划、规划和政策层次, 又称第二代环境评价, 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明确规定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
(1)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加拿大早在1992年制定的加拿大环境评价法前言部分就规定: 加拿大政府将努力促进公众参与由加拿大政府或经加拿大政府批准或协助实施项目的环境评价, 并提供环境评价所依据的基础材料, 把确保公众有机会参与环境评价程序作为环境评价法的目的之一。在该法的环境评价程序中明确规定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
1997 年日本制定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听证会程序和公众监督程序, 其中第18 条第1 项规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 凡是对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EIS)草案有意见的人, 在第16 条规定的公告时间开始至公开审查时间结束后两周内, 可以以文件的方式给项目发起人明确其意见。
俄罗斯联邦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部于1994 年7 月18 日公布的俄罗斯联邦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虽然内容不多, 但第五部分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听证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一些国际性宣言、公约也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作了规定。
(2)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 2003 年9 月1 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对原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救济程序、法律责任制度、跟踪评价和建设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方面的立法都有重大突破。该法明确了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地位和作用。该法对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方式, 对公众意见的处理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2006 年3 月18 日起施行的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地位进一步确定下来, 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决策方式的改革,是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健全环境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管理,防止新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是现代环境法的主要内容,对于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在环境影响制度建设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法》,但是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还存在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具体论述如下:(1)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健全。公众参与环评的范围不够广泛,公众介入环评的时机较晚,参与的阶段较少,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公众参与的救济和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规定不明确。公众的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产生直到1996年,公众参与在一些重大的环境立法中都没有体现,这也是造成我国环保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在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虽实行了公众参与机制,但广度、深度不够,且多数由公众不能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环境权益要求;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也只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过程中进行,而在政府审批决策时,很少组织听证会等形式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的规定较之于以前有了实质性进展,但该法对法律实践中必须明确的一些内容,如公众如何参与、通过什么方式参与以及在哪些阶段参与、公众参与的范围、如何保障公众参与等依然缺少具体规定。
(2)环评中的信息公开制度不够健全。2002年的《环评法》虽规定了公众参与,但对环境信息公开的规定却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严重制约了公众对环评的实际参与。公众参与环评的前提是对环境信息的掌握,公众只有在获取充分、准确、及时的环境信息时,方能作出有意义的意见表达,否则对环评过程的参与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3)环境评价的审批不健全。规划未经环评就通过审批的违法现象突出,建设项目违法开工处理不到位,处罚力度较轻。按照《环评法》要求,项目未经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环保部门应首先责令停止建设,方可限期补办手续。但是由于人力、物力以及地方干预等各种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很难做到。同时,对建设项目违法开工的处罚,往往注重的不是责令项目停止建设,而是几万元或几十万元的罚款,罚款一交,审批补办,违背了真正执行法律的本意。
(4)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过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作了规定,主要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但对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未涉及。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第七条也仅仅是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特别是对综合规划中地位最高、作用最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未纳入该法的适用范围。由此看出我国环评立法思想还不够解放,无论从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必要进一步充实,使环境影响评价从点源评价扩大到面源评价,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进行评价。(5)评审体制的规定存在不足,跟踪评价的职责不明确、责任难落实,环评信息共享及跟踪监测制度不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九条规定,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第二十三条所列的三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但对于第二十三条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权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各地就有可能因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生态利益,尤其是牺牲与其邻近的它地的生态利益,如在与它地接壤处建立废弃物仓库等。这样,一些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项目,就有可能会通过各地自己的审批而被准许付诸实施,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名存实亡。
(6)法律责任的不健全。建设单位、评价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以及对环保部门审批结论进行监督管理和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机制,在《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没有全面做出规定。在《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规定了环保单位、规划的编制单位、建设单位、审批部门的相应责任,但其中对决策者的法律责任未作规定,这是一大缺陷,因为决策者在其中起主导性的作用,没有决策的做出,将不会产生以后的责任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法律约束,设立责任制度。其在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上还存在欠缺,这就可能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所以,此评价制度对于评审各个阶段的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规定还不是很明了,要对其有更细致的规定。
三、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几点建议
(1)增加对政策、法规等宏观性、战略性行为的环评活动。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把立法政策以及替代方案等战略环评作为完善环评的重要内容,对政策、立法等活动开展环评对决策科学化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少数政策制定者的认识局限,全面地对环境进行影响评价。在此基础上,可以及时对某项政策、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甚至终止,以防止在政策上产生失误和误导,把立法、政策纳入环评之内,这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最好方法。(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体制。为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使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建议采取两级评审体制,即被授权的中央级环境影响评价机关和被授权的省级环境影响评价机关。赋予两种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体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审批机关均为被专门授权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被专门授权的省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是被专门授权的中央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在各省的派出机构,省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直接受中央级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的领导,并对其负责。立法还应加强对审批部门的法律约束,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目的的实现。(3)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环评机制,增强可操作性。将原则性规定具体化,完善参与的具体程序,参与阶段越早,公众越有标准。我国应该在项目审查和范围界定程序中引进公众参与,由环保部门具体负责组织,以利于整个参与程序的公众性实现。明确处理公众意见的基本要求,参与主体组成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既要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公众,也要有与建设项目无直接关系的公众,既要有受项目实施影响的人,也要有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单位的人,更要有专家学者。公众参与权能的司法保障使有关利害关系人均可依法提起诉讼,为公众参与权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
(4)健全环境影响评价监督机制和法律责任制度。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决策者提供依据,是保证建设项目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果不切实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开工建设,就有可能造成对环境的巨大污染和破坏,给社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危害,对擅自开工建设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要恢复原状。《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评主体的规定应当细化,《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是采用行政处罚的手段来追究规划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的法律责任,而对决策者的法律责任却没有规定,不能有效地调动其督促履行职责的积极性。《环境影响评价法》对规划编制机关、建设单位以及为环评提供技术服务的违法行为和违法人员均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但在法律责任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5)应对未采纳公众意见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因没采纳公众意见、审查意见而造成的重大环境危害的行为,仅要求说明是不够的,对无视公众意见而导致污染或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四、结语
6.高铁对环境的影响 篇六
什么叫高速铁路?
何为高速铁路?按照《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高速铁路指通过对原有线路的改造和提升,使火车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新建高速铁路,火车运营速度每小时达250公里以上,轨距皆为1.435米的国际标准铁路系统。
在我国,对高速铁路的界定亦是如此,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但是,高速铁路除了在营运时,需达到一定速度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广义的高速铁路包含使用磁悬浮技术的高速轨道运输系统。高速列车利用电力牵引,不消耗宝贵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可利用多种形式的能源。
高速铁路的环保优势
高速铁路是各国根据本国的幅员、人口分布、工商业布局、经济与科技实力等具体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而采取的一种客运工具。它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效应,能完全实现用电力牵引作业,具有独有的“以电代油”功能。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优势: 1.减少了土地的占用
铁路与公路相比,运送相等数量的旅客,高速铁路所需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仅是公路所需要面积的25%;
并且高速铁路多“以桥代路”,节约土地的效果明显。据统计,铁路路基平均1公里占用土地约70亩左右,而1公里桥梁占用土地仅为27亩,相当于前者的1/3。
2.新能源利用率高
高速铁路在车站设计上大多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如京津城际铁路北京南、天津两站均设计超大面积的玻璃穹顶,在各层地面还做透光处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北京南站采用热电冷三联供和污水源热泵技术,可以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该系统产生的年发电量能满足站房49%的用电负荷,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约600万元。
3.实现了“以电代油”
高速铁路采用电力牵引,不消耗日益价高的石油等液体燃料,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它的出现快速地提升了铁路电气化水平,并且由于速度高、开车密度大,比动车组(或电力机车)使用频率高,一条等长的高速铁路机车使用量相当于普通铁路的数倍,大大提高了电能在整个铁路能源使用中的比重,优化了铁路的能耗结构。
关于铁路建设项目的环评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之一。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预防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21世纪初,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开展,列车的高速运行给铁路建设环境保护带来了许多新的内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保执法力度的逐渐加大,高速铁路建设的环境保护也有了更加严格的防护要求。
作为铁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工作环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指:对规划和建设的铁路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测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建设项目概况;(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2012年2月,为进一步规范铁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促进铁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环境保护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及有关规定,下发《关于铁路建设项目变更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规定铁路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和开工建设前,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变更的变更工程开工前,若工程范围、工程内容以及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等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或变更工程开工前,依法重新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同时,《通知》还就功能定位、技术标准、工程内容、环境敏感区等类别发生变更的情况,规定了重新报批的原则。
高速铁路对环境有哪些污染?
相对其它工具,尽管高速铁路具有较大的环保优势,但是仍然对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污染。高速铁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振动和低频音以及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污染。
噪声污染
高速铁路噪声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高速列车产生的轮轨噪声,列车受电弓和接触网导线摩擦产生的集电系统噪声,高速运行列车的空气动力噪声,基础建筑物受振动产生的二次辐射噪声,来自动力源和车上设备的机械噪声。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高速铁路沿线污水主要来自动车组、高速车站、动车段(动车运用维修所)、工务段(综合维修段)、供电段等生产、维修场所,主要污水有含油污水、生活污水、洗车废水和高浓度粪便污水。沿线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列车、车站及其它铁路办公、生活场所产生的垃圾和段所维修作业产生的少量工业固体废物。
建设期内的污染与水土破坏
建设施工期内环境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扰动地表、损坏地表植被、破坏原地形地貌和基本农田占用,以及对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文化历史遗迹的影响等;桥涵施工对水环境影响包括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水资源保护区的影响以及对水生养殖业的影响等;施工机械对声环境和环境振动包括居民住宅区、医院、学校、办公场所影响;运输车辆和沙石料场施工扬尘对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等。
发达国家的铁路环评规定 德国
德国新建、扩建铁路项目从立项开始就对沿线的环境进行调查,并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结合沿线环境特点及环保要求进行方案优选。与我国有所区别的是,在项目前期勘测阶段,环保就参与线路专业进行的现场调查,线路方案的确定中环保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德国铁路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分为5个阶段。首先,对铁路相关设施、配套条件进行一般性调研,在一般性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调研;其次召开研讨会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建议,由项目承担单位、地方政府环保及自然保护专家3方共同参加;第3阶段则提出决定性的文件,在文件中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描述,重点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第4阶段将决定性文件征求意见,征求与建设项目相关部门的意见;第5步将环评报告书报批稿报运输部铁路管理局确认,再报国家主管部门或地方当局批准。经批准的环评报告书作为建设项目中环境保护的法定文件,在建设期间贯彻落实。
法国
法国铁路新线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由承担路网建设的法国铁路路网公司(简称RFF)负责提出。随后,RFF公司一般委托环保咨询公司对工程环境影响,诸如水、噪声、水土保持、地貌、动植物等环境要素,结合工程实际进行评价。铁路的环评过程将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将评价报告公布于众,并征求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意见。
7.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篇七
一、文献评述
FDI与东道国环境间的关系, 国外主要存在三种理论:第一种是“污染避难所”假说, 认为FDI主要是跨国企业在规避发达国家环保规制而产生的投资行为, 将导致东道国环境状况恶化。Jie He (2006) 运用联立方程模型, 对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结果表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状况, 也部分验证了此种假说。第二种是FDI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EKC) 理论, 认为FDI的增加与东道国的环境状况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Yasmine Merican et al (2003) 、Yang Haisheng et al (2005) 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中国和东南亚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 FDI均对当地环境带来了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而在新加坡等较为发达国家, FDI对当地环境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整体来看, FDI对环境的影响是符合EKC曲线的理论的。第三种是“波特”理论, 认为FDI带来的技术水平提高将有利于东道国环境状况的改善。Christman和Tayor (2001) 利用118家中国公司相关的数据, 运用线性回归方法, 研究发现FDI显著促进了当地企业环境技术的进步;Perkins and Neumayer (2008) 采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 对11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 发现FDI通过技术传递作用对这些国家的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尤其是以二氧化碳作为污染物的代表时, 结果更加明显。
本文利用中国行业面板数据, 构造FDI的相对数据指标, 从三种环境效应的角度对行业FDI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并得出相关结论。
二、模型构建与说明
FDI对环境的影响通常可通过三种途径产生, 即生产规模、行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变化。为较为全面分析此三种效应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三个自变量指标来考察三种效应, 污染排放函数可表示如下:
进行计量分析前, 先对数据对数化处理, 可降低异方差性, 并可直接获得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系数:
其中, i和t代表行业和时间。W为行业污染排放水平;FDI为行业FDI相对规模, 用来考察FDI的规模效应;S为行业FDI的产业结构, 用来考察FDI的结构效应;T为行业FDI的技术水平, 用来考察FDI的技术效应。μit为随机误差项。
污染水平的测度, 本文借鉴陈凌佳 (2007) 的方法, 采用单位GDP的SO2排放量来代表污染水平;行业FDI规模的测度, 本文将采用三资企业销售收入占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行业FDI相对规模;行业FDI结构的测度, 本文借鉴于峰和齐建国 (2007) 等的方法, 采用三资企业资本密集度表示FDI的行业结构。各行业FDI资本密集度为该行业三资企业的年度固定资产净值比当年该行业三资企业从业人数;行业FDI技术水平的测度, 本文将采用行业FDI单位劳动年产出值来衡量行业技术水平。各行业FDI的技术水平为该行业三资企业的年度工业总产值比当年行业三资企业从业人数。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数据说明
本文的行业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年鉴》, 均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统计口径, 所有涉及价值形态的数据均按1990年的同比价格进行换算。在行业选择上,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 最终采用36个工业行业2001—2007年252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
首先根据协方差检验结果 (见表1) , 确定采用变截距模型形式。而后根据Hausman检验结果 (见表2) , 确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根据以上两个检验确定的模型形式, 对全行业数据做计量分析, 结果 (见表3) :
注:*、**、***分别表示t检验值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如表3所示, 所有系数估计值的t值均在5%或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修正的判定系数亦达到0.9258, 说明本模型的解释能力较强;DW值为1.6821, 没有证据表明误差项存在序列相关性。
由表3可知, FDI行业结构与污染强度正向相关, 表明FDI资本密集度的提高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可能是中国粗放的发展方式造成的, 资本密集度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资源被投入和环境质量的下降。FDI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污染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表明FDI技术的提升使行业生产更加集约化, 降低了行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水平。而FDI规模与污染强度反向相关, 这与多数研究结果相反, 原因可能是本文采用行业FDI相对指标造成的。以往研究多为FDI的绝对指标与污染排放量间关系的考察, 而两变量通常均处上升态势, 使得许多研究认为FDI的规模增加对东道国环境有负面影响;但行业中FDI的增加将更多地淘汰那些高污染、高耗能和技术落后的内资企业, 从而降低行业的污染水平。沙文兵等 (2006) 的研究也表明类似观点。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FDI规模的扩大促进了行业排污强度的改善;FDI结构上资本密集度的强化则对加剧了行业污染;FDI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工业行业排污水平的下降。
基于以上结论, 本文认为以下建议值得考虑:各行业应当一如既往地加大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力度, 力争发挥FDI的规模效应对中国环境的积极影响;而在引资过程中, 也应当注意FDI的资本密集度水平和技术水平, 注意尽量控制其结构方面的负面影响, 同时充分利用其技术效应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Jie He.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Case of Industrial Emission ofSulfur Dioxide in Chinese Provinces[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60) :228-245.
[2]Yasmine Merican, Zulkornain Yusop, Zaleha Mohd Noor and Law Siong Hook.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Pollution in FiveASEAN Nations[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 (1) :245-261.
[3]Yang Haisheng Jia Jia Zhou Yongzhang and Wang Shugong.The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by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 in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 (2) :14-19.
[4]Perkins and Neumayer.Fostering Environment-efficiency through Transnational Linkages?Trajectories of CO2 and SO2, 1980-2000[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008, (40) :2970-2989.
[5]潘申虎, 余妙志.江浙沪三省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 2005, (5) :72-79.
[6]沙文兵, 石涛.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6, (6) :76-81.
[7]于峰, 齐建国.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8) :104-112.
8.中国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篇八
关键词: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4008309
“十二五”时期,中国产业发展环境出现若干重大标志性变化。“十三五”期间,这些重大标志性变化仍将进一步深化,并对“十三五”中国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科学研判这些变化,有利于“十三五”中国产业发展更好地坚持问题导向,廓清产业发展理念,优化政策取向;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影响中国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补齐明显短板、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本文从城镇化、人口老龄化、投资消费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等四个方面科学研判外部环境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以利于“十三五”期间积极适应并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对产业需求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
2010年,中国年末总人口13.41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占49.95%和5005%本文数据凡未注明出处者,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201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从2011年开始,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成为人口结构的主体和人口数量的主要增长点。同年,全国年末总人口13.47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占比上升到51.27%,较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接近完成“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51.5%)。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5610%。《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确立的目标是,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按照业已展现的趋势,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几无悬念。
随着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特别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扩大有效投资和消费、促进投资结构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进而产业转型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变化对中国产业发展布局和形态变化的影响,也将日益广泛而深刻。因此,中国的产业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如增加城镇基础设施、住宅和公共服务需求,带动城市消费中心建设和创新要素集聚,借此降低产业创新成本和风险等。近年来,服务业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但是,有些地区人口和经济布局过于分散,成为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引导人口和经济布局适度集中,成为这些地区发展服务业的“必修课”。
姜长云:中国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
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中国产业发展和布局形态变化的影响,从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精神可以看得更为清晰。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如果赶不上数量更为庞大、比重日益提高的城镇人口消费结构升级的进程,将难免受到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困扰,产业发展中传统领域供给过剩、新兴领域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也会日趋凸显。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长期影响中国产业发展的部分传统理念,也将日益丧失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恐怕要被“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城市,最大难点在农村”所取代。未来的产业政策如果看不到新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不能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重要的民生工程”,将很难走向成功。有些影响重大的政策理念也值得深入推敲。如今后“三农”问题到底是“重中之重”,还是“难中之难”,抑或兼而有之?
前文所说的城镇化率实际上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用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度量。如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即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的城镇化率则要低得多。以2014年为例,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8.9%个百分点。蔡继明:《努力提高我国真实城镇化率》,《经济参考报》2015年3月9日。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是中国城镇化最为突出的“短板”。推进城镇化政策环境的改善,以及近年来中国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流动向城镇地区集聚的趋势,也为推动户籍人口城镇化提供了良好基础。2010—2014年,中国农民工总量由24 223万人增加到27 392万人,外出农民工由15 335万人增加到16 821万人,在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占比由63.0%提高到64.7%。资料来源:历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报告,载于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 因此,“十三五”户籍制度改革提速,可望通过带动人口集聚,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张和消费需求的集中化、品质化、高端化,为降低产业供求对接的成本和风险,为带动中国产业发展及其提质增效升级创造更好的条件。如人口和经济的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增进服务消费的品质化和体验化。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扩大城镇房地产需求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提速、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对产业需求和产业成本(结构)的影响出现重大变化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是: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少儿人口数量和占比在2010年陡降后趋稳,少儿抚养比从2011年的历史低位稳中略增;人口老龄化提速,老年人口出现数量扩大和比例提高趋势,老年抚养比增幅明显。因此,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历史低位上升。2010年,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和总抚养比分别为22.3%、11.9%和34.2%,2014年分别上升到22.5%、13.7%和362%,可见,“十二五”期间劳动年龄人口的相对负担呈现加重趋势(张车伟等,2016,第1~20页),这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提供了一个重要推手。endprint
在人口总数不断增加的同时,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2011—2015年5年间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十五”、“十一五”期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年均仅分别提高0.14个百分点和0.2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提速,不仅导致经济增长因难以利用人口红利而有所放缓,赛季(2016)的研究显示,日本、韩国和泰国在与当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似的阶段,经济都处于低速增长状态。还会带动健康养生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扩张及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乃至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并因此影响产业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老龄人口比率的提高,往往会推动对休闲、旅游、教育、通讯、卫生保健和护理需求的扩张(尼密·乔杜里,2007,第29页),降低结婚、购房、购车等消费需求,甚至影响大宗消费品消费需求的增速(赛季,2016)。“50后”等低龄健康老人的增加,还可能带动生活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和品质化。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引起广泛关注。从中长期看,中国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应该是健康养生产业群。人口老龄化提速,还容易助推产业消费需求的分化和多元化。因为相对于少儿和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的社会经验、生活阅历较多,闲暇时间较足,对老年人口的社会约束和管理手段较弱;这很容易导致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的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越容易出现分化和多元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特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中长期来看,这有利于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但在“十三五”期间,借此仍难以根本扭转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据张车伟等(2016,第9页)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1.8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3.1%;分别较2015年增加0.39亿人,提高2.6个百分点。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2011年达到峰值、占比2010年达到峰值,之后呈现数量和占比双下降态势(见表1)。中国劳动年龄下限为16周岁,上限为60周岁,但不包括60周岁。蔡昉等(2015)认为自2004年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后,中国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持续存在,2004年是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此后劳动力短缺成为常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后,“十二五”期间数量和占比双下降,加剧了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劳动力短缺现象,也推动了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十二五”期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的变化上可见一斑(见图1,下页)。农民工特别是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速放缓,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劳动力供给条件的变化(见图2,下页)。
前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占比双下降的趋势及其影响,在“十三五”期间将会继续强化。张车伟等(2016,第9页)的预测显示,到2020年,中国15~59岁人口将达9.1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0%,分别较其预测的2015年数减少013亿人、下降2.3个百分点。受劳动力再生产周期的影响,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不仅难以增加“十三五”时期的劳动力供给,还可能因为有些夫妇为多生一个孩子,而减少“十三五”时期的劳动力供给。
值得重视的是,在劳动年龄人口中处于结婚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和占比,对社会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影响往往较大。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3.64岁,初婚年龄为20~24岁、25~29岁的人口最为密集,分别占58.7%和22.7%。20世纪90年代初期后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这一年龄段。而20世纪90年代初期恰是中国人口增长的低谷期,这一时期的中国人口增长往往被称作“断崖式下跌”(赛季,2016)。这种主要结婚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减少,将会通过影响结婚、购房、购车和大宗商品消费等,影响未来相关产业的扩张。如增加工业“去产能”的紧迫性,加大房地产“去库存”的难度。
三、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出现转折性变化,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的重要性迅速凸显
与“十一五”甚至“十五”时期相比,第一,“十二五”时期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并超过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见表2和图3,下页)。2015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较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国新办举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6年2月3日。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2013年以来政府消费支出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和规范,由此导致居民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这与近年来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并快于GDP增长有很大关系。第二,尽管投资增速有所放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减弱,但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不可轻视。除部分公共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少数新兴行业外,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十二五”时期由于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积压等问题加重,大多数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有所放缓。以2015年为例,在按主要行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前四大行业,分别占32.7%、23.0%、10.1%和89%。这四大行业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5.5%、31.4%、24.9%和20.4%,2015年分别为81%、2.5%、20.4%和14.3%。仅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降,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显著。
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第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均呈放缓趋势(见图4),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消费需求的扩张,增加了产业发展的难度和产能过剩问题。“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持续时间的延续,这种趋势还可能有所加剧。第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增长乏力被动带来的。近年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见图5)。从图16可见,投资和消费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在总体上都呈下降趋势,只不过投资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开始下降的时间更早、下降幅度和波动性更大而已。第三,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持续,政府财政增收的难度显著加大,而在相关民生和防风险方面的支出却呈刚性增长趋势。在此背景下,增强政府投资有效性、激发民间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必要性显著增强。因此,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日益成为当前产业发展中亟待回答的问题。endprint
图3近年来中国消费、投资和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和拉动
四、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日趋复杂严峻,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培育对外产业竞争新优势日趋紧迫
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形势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低迷,经济复苏过程充满艰难曲折和风险隐患,全球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加剧;尤其是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为6年来的最低点,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深度下跌;加之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导致中国产业发展遭遇的外部冲击和影响增加,外部需求不振问题日趋严重。从图3、图6本图和图7根据商务部网站“商务数据中心”对外贸易相关数据整理,因原资料缺2011年货物贸易、2015年服务贸易数据,相关数据用对应年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代替,两套数据略有出入。 和图7(见下页)可见,除由于2008年开始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2010年中国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受较大冲击外,相对于“十一五”的大多数时期,“十二五”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明显弱化。2015年货物贸易的负增长情况,仅在2009年出现过。2015年,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较上年下降7.0%,其中出口下降1.8%,进口下降132%。同年,全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较上年增长146%,其中服务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9.2%和18.6%。“十三五”时期,尽管大宗商品价格深度下跌的问题可能会有所改变,但与“十二五”相比,国际形势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在总体上难有根本改观,外部需求不振的状况也难有明显起色。此外,国际经济规则主导权之争的强化、各类安全威胁的增加和大国合作竞争关系的复杂化(陈和,2015),也会增强国际形势对中国产业发展影响的严峻性复杂性和不稳定不确定性。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摆脱以金融创新和过度消费为基础的增长模式,通过进一步增强本国在传统制造业优势环节的竞争力,培育高新技术引领、附加值更高且处于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新兴产业,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增强国内实体经济实力,形成以出口带动和制造业振兴为基础的可持续增长模式(李廉水等,2015,第361、362页)。加之,部分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以及中国产业发展日益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生产成本提高等多重挑战,因此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面临重新“洗牌”,导致国家之间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此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日益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端产业和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竞争的双重挤压。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技术创新呈现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深度渗透、群体兴起的特点,导致许多领域处于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冯飞,2014,第3页)。因此,中国产业竞争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鉴于上述国际形势,“十三五”期间,中国传统产业特别是出口加工型产业发展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难度及风险很可能继续加大;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提升、引导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顺应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潮流,促进要素和产权流动及优化重组,提高要素和人力资本质量,促进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借此引导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产业竞争新优势,将更为紧迫。
此外,“十二五”中国工业开放格局已经出现从“引进来”向同时“走出去”的时代转变,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十三五”时期,随着“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国产业“走出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中国企业为主导建立的国际生产协作网络,其影响将更为广泛深入地植入全球经济。这为中国企业通过参与全球竞争培育竞争优势、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机。
参考文献:
蔡昉.2015.宏观经济政策如何促进更多更好就业[J].劳动经济研究(3):331.
陈和2015.“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151118.
冯飞.2014.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产业的历史性机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尼密·乔杜里.2007.服务管理[M].盛伟忠,马可云,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赛季2016.年轻人口断崖式下跌,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OL].格上私募圈,20160310.
9.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 篇九
除了技术需要提升,大规模海水淡化对生态的影响也需深入研究。海水淡化从海水中提取原水,产生淡水之后将浓盐水排放回大海。它对于环境的影响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取水的影响。海水淡化工程取水会吸入部分海洋生物,不可避免会对生物数量造成破坏,如鱼类和较小的海洋物种。解决的办法通常是水电联产,利用电厂现有的取水和排水管路,乃至于用电厂排水作为淡化的进水,以避免额外从海洋汲取海水及海洋生物(如青岛的黄岛电厂海水淡化)。
其二是浓水排放的影响。海水淡化后排入海洋中的污物包括10种成分,分别是:金属腐蚀物、阻垢剂、杀生剂(主要是氯和次氯酸盐)、氯化后形成的有机化合物、脱氧剂、酸、浓缩液、消泡剂、防腐剂、热(主要是热法海水淡化)。由于环境友好型药剂的开发应用,药剂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可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浓缩液和热污染的处置办法目前还局限于用海水稀释,再进一步利用海洋的扩散能力进行消除。从长远看,避免排放污染的根本途径在于进行综合利用、实现零排放。
10.环境对人的影响 篇十
就像那颗永居深山的大树,被修剪之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在沉寂了数年之后,最终被人赞叹,受人赏识,是环境改变了它的命运。
的确,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可厚非的。孟母为了孟子的健康成长,三次搬迁,最终选择了一个适宜的环境——学堂。正是在这种浓重的学习环境熏陶下,孟子得以博览群书,最终成为影响后世的哲学家。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啊!热带雨林的植物带到北极去会被活活冻死;而温室虽然温暖,若将企鹅放在温室中饲养,企鹅也必会因环境的不适而死亡。每个人都有适合自我的生存环境。比尔·盖茨发现哈弗并非他成就事业所真正需要的环境,便毅然决定离开哈佛,走向社会自主创业,终究成为世人崇拜的世界首富。对于我们自我,也正是需要为自我找一个适合自我的环境。
虽然是环境改变了大树的命运,但究其根源,若不是大树有着茂美的枝叶,多姿的形态,又怎会被人相中不是在移栽之后,大树重新扎根生叶,努力适应环境,怎会有优美丰姿的坚持和人们的赏识呢
是金子总会发光,没错!大树正是一颗闪闪发光的金子。它自身的优越条件是它“发光”的根源。可是,对于不是“金子”的人们来说,命运就只能暗淡吗
爱心形象大使濮存昕以往说过:“人说‘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们先做千里马,管他伯乐在哪儿!”无人赏识时,不要懈怠,要坚信,经过自我的努力,我们最终会将自我历练成那颗闪光的金子和那千里马。想想当今正红的歌星影星们,哪一个不是从卑微的小草一步一步不懈奋斗,最终成为娱乐圈灿烂星空的泰斗。很多情景,仅凭自我的力量,你是无法改变环境的,那就试着去改变自我,适应环境,经过自我的艰苦奋斗最终走向成功!
11.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篇十一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是自然环境中比较稳定的因素,考纲与课程标准一样,关注地形对人类活动中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密度的影响以及地形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见下表: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重点分析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和形态的影响,平原对交通线路限制较小,道路网成网状、密度大,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良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山区对交通线路选线限制大,交通线路沿河谷延伸,山谷中道路应避开陡坡,陡坡上线路呈“之”字形弯曲。
【例1】图1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
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 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 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 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 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规划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居住区位于丘陵地带,地势高,环境好,但是工程量大。工业区地势平坦,靠近河流,位于下风向。
【答案】D
【例2】(2011年高考全国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图2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2-3题。
2. 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 地质
C. 气候 D. 水文
【解析】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从图中可知高速铁路选线要求地势平坦,减小工程量,保证车辆平稳运行,所以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
【答案】A
3. 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 减少噪音扰民B. 较少占用耕地
C. 缩短运营里程D. 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较少占用耕地,因为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国策。
【答案】B
此外,地形对植被(垂直分异)、地形对气候(重要成因)、地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也是高考的常考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特别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是地球气候周期性冷暖干湿相互交替,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主要是人为原因,人类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强烈地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其次是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活动,减少了自然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全球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并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整个水循环过程。如下表所示:
解决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技术,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护森林、恢复植被。
【例3】(2010年江苏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3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 ①B. ②C. ③D. ④
5.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 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 旱涝灾害增多
C. 某些物种灭绝
D. 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了,即①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则大气逆辐射也会增强,即③变大。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在于改变了原有的干湿状况,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乃至于会影响一个地区的农业结构;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加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4.AC5.AB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资源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等分布、利用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是高考的常考点。资源问题要综合地看,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因此重点掌握①我国主要陆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学会运用地图发现信息,获取信息,判断具体资源的分布特点。②运用图表材料分析我国具体地区在资源分布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黄土高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水土流失问题。③对某一地区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对这一措施作出适当的评价,如运用地图中的信息和有关资料对我国南水北调方案进行合理的评价和选择。
6.(2011年广东卷)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 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 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 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有自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题干表述的信息可以推断是石灰岩地区受到水的侵蚀、溶蚀和人类对植被破坏造成的石漠化现象。
【答案】C
此外,资源的加工利用与产业发展近两年成为广东卷关注的重点之一,如广东卷2010年第41题,分析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等资源利用中的产业发展。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是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产生的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危害的地理事件。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天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五类,主要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要辩证地看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每年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既要看到它引起洪涝,冲毁农田、房屋,中断交通、通信,造成海难事故等不利影响;也要看到它带来一定降水,降低气温,缓解我国南方旱情等有利的影响。
7.(2010年广东卷)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 导致气候变暖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D. 增加土壤肥力
【解析】本题探讨沙尘暴的影响,不是直接分析沙尘暴的危害,而是关注“降尘”,因此要辩证地看沙尘暴的危害,降尘有利于补充土壤的无机盐类,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D
本章考点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是教材中是举例的方式阐述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考纲并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因此第一轮复习中应该拓展开来,地形的影响可以开设专题,既探讨地形对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也探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要逐一分析,同时加强方法归纳,总结规律。
(作者单位: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
责任编校 李平安
12.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 篇十二
一、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1. 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
贸易影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而影响其生产和消费,商品在生产、消费和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环境问题。因此,贸易不仅影响一国的国民经济,而且影响环境。
贸易自由化优化了全球的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社会财富,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蓝天、白云、清洁的空气。许多国家环境保护行动滞后的原因之一是收入水平低,因此,随着GDP的增长,环保投资所占比例也会随之上升。据统计,发达国家环保投资一般占GDP的1.5%,而中国的环保投入却一直在GDP的0.5%左右徘徊,到1999年才勉强达到1%。从这一点上看,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无疑会增加环保投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理论上来说,贸易不是环境退化的原因,它只是加剧了环境方面的市场失灵。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如果产品的价格包含环境成本,即厂商将环境成本作为总成本的一部分计入产品和服务之中,消除环境的外部影响,那么贸易活动的开展就不会带来任何环境问题。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果把发展中国家的环保标准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同,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造成严重的影响,并带来巨大的财政困难。例如,我国要保证2010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按照7%的经济增长率和发达国家污染治理投资占GNP的比重,2006-2010年所需污染治理投资约为7926亿元。显然,如此巨大的投资非常困难。还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环境政策制定阻力、各国的产业保护政策等,都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2. 环境保护对贸易的影响
随着国际环保运动的深入开展,出现了大量国际环境条约,其中,大约有20个多边环境条约和协定(MEAs)涉及贸易条款。首先,对自由贸易的内容和方向产生影响。在国际市场上,对环境有害的产品越来越受到限制。其次,环境政策不仅对产品标准,而且对加工和生产方法(PPMs)也产生一定影响。
二、贸易与环境问题在我国的体现
近20年来,我国的GDP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经济总量翻了两番。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1500多亿美元,并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我国目前尚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经济增长基本上仍然建立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
1. 外商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
引进外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发达国家同时也会通过贸易与投资渠道将污染等环境问题转嫁给我国,例如把一些本国已禁止生产或在国内生产但产品的竞争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外商投资企业被奉为上宾,并得到低税率的优惠。这些无疑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使高速的经济增长变为不可持续。
2. 我国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
自入世以来,我国几乎所有的出口产品均已经或即将受到“绿色壁垒”的影响,绿色壁垒已经成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拦路虎”,其影响成都超过了“反倾销”案件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和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上。
市场准入即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使我国不少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涉及的出口产品有农产品、食品、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玩具、中药等,例如,欧盟对水、海产品中氯霉素的检出标准由过去的5ppb提高到0.1ppb,为此使广东省2002年出口欧盟的水、海产品剧减77.2%。又如,我国特有的传统药物中药要想进入美国市场,必须通过FDA的严格检验,而中药的药效真正按科学标准进行检验的很少,主要靠口碑和传统来延续,就使我国对美国中药的出口大受限制。
国际竞争力即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绿色卫生检疫、征收绿色关税及实施所谓的反补贴措施,增加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据外经贸部统计,我国已有4万多家私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其进出口增幅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但是,它们缺乏资金、技术、信息,额外的投资和管理成本相对高于大公司,这些中小企业受环境措施的影响更大。由于目前国际上对产品的环境标准尚无统一规定,因此在满足了一个进口国环保要求的同时,可能仍达不到另一个进口国的环保要求,导致出口商品成本的不确定性,与直接的市场准入有异曲同工之效。
三、环境问题对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1. 制定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已逐渐成为世界意识,发达国家也已经率先垂范,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科学发展观。可以这样讲,当这些认识真正成为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之时,才是我国真正能够应对环境挑战之时。因此,现有的政策制定必须以国家意识为主导。
(1)制定出口可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包括:第一,积极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支柱产业,根据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环境条约,应控制或取消对环境有害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积极开发替代产品或降低污染程度。第二,积极发展环境产业,培育新的国际竞争力。我们应借产业结构调整之机,完善环境科研机构,调整环境科研布局,并积极利用国家财政政策,集中力量建立一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出口基地。促进科技进步,将环境产业的功能延伸至洁净技术、洁净产品和环境功能服务上。第三,重视环境标志产品的开发。尽管目前环境标志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的比例不很大,但其高速增长的趋势是不可忽视的。
(2)制定进口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进口商品结构。首先,进口业务应本着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引进国外先进的、我国目前还不能生产或产量不足的商品,积极引进适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设备,以提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要考虑进口产品对我国生态环境及人民生命健康的影响,坚决禁止严重污染产品包括危险废物和国外淘汰的不利于环保的技术和设备的进口,进一步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杜绝危害人民及动植物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迄今,我国已制定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9部资源管理法律、34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政法规、90余项环保部门行政规章、还有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同时,我国历年发布国家环境标准,现行的有361项。熟悉的法律法规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农业法》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基本上构建了我国环境资源保护体系。然而,还存在一些立法技术问题,如个别法律因出台时间较早,与目前的国际标准相差较大,不能良好接轨;有些法律法规之间彼此涵盖、内容重复;惩罚措施制定不够严格等等,导致在经贸活动中难以实施环境管理,环保执法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我国应尽快结合国情,制定、完善与国际有关公约、规则接轨的商品生产和出口销售中有关环保的标准和法规,使我国的贸易和环境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 积极开展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
我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环保组织和贸易组织的活动和谈判,了解世界环保发展的新动向及可能给贸易带来的潜在影响,表明我国立场,扩大我国在一些国际环保和贸易立法方面的影响,积极制定行动计划。2005年2月,限制各国工业废气排放,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该项协议,中国也积极参与,借此机会获得部分资金援助和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可推动国内环保制度的改革。
4. 以人为本、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主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以人为本的国家意识的标尺,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中国进入小康阶段后,也进入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阶段。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国际贸易上,也是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培养全民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加强对国际环境公约、标准和法规的研究和宣传,建立信息跟踪和发布制度,及时掌握国际环境方面的最新动态。通过宣传和教育,使每个公民都能关注、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护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摘要: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重大议题。全球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我国贸易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想和目标,积极应对生产、贸易与环境的矛盾。首先,环境问题必须上升为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并以此高度制定出战略,才能应对国际、国内日益严重的贸易环境压力。其次,结合我国国情,以高科技引领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大投入,了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对环境的要求和标准,加强国际合作的力度,培育国际竞争力。再次,制定具体措施落实各项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尽快适应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运行规则。
关键词:贸易,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左大培.中国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城乡建设,2006,1:50.
[2]方树萌.贸易与环境的协调途径[J].经济师,2004,9:63.
[3]傅京燕.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04,2:18.
[4]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0-81.
【自然环境对中国的影响】推荐阅读:
自然包装对生态包装设计的影响论文07-05
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06-23
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12-21
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研究07-16
纳米材料对环境的影响11-19
举例说明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08-24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12-04
高层居住环境对心理舒适性的影响08-03
浅谈幼儿园室内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论文07-27